思想境界

2024-09-22

思想境界(共12篇)

思想境界 篇1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和艰巨的任务, 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更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思想境界的涵义

所谓思想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觉修养所达到的思维状态, 包括思维发展的水平、能力、态势和程度, 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中形成的一种意识现象, 是个人修养状况的总体反映。

思想境界、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又存在着差别。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通常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相互包容、相互交叉在一起, 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延续, 也体现了思想、政治和道德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形式, 不能相互替代和混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政治水平和道德风貌, 最终决定着他的行为决择。

作为一种意识现象, 思想境界, 它潜藏于人的思维意识中, 外化于客观的言行上。体现为人的理想追求、精神状态和胸襟情怀, 表现为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言行举止。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将人生境界分为三种: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断天涯路”, 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 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 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这时候, 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

近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 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 由低级到高级, 人生的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哲学境界。这里的“哲学境界”就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 提升思想境界就是要在从学会适应自然, 适应社会, 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名利, 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最终达到人生较高层次的境界。

二、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的意义

1.思想境界的提升,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理论修养。

高尔基说过:“人需要真理, 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真理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是与谬误有着严格界限的。真理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我们要到达“真、善、美”的统一, 首先要确立追求真理, 坚持真理, 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 要追求真理, 坚持真理, 崇尚真理, 为真理而斗争, 通过努力学习, 提高思想境界, 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 提高理论素养, 深入了解国情民情, 认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真理, 修正谬误。

2.思想境界的提升, 有助于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道路。

有“人生规划”大师之称的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说:“人生没有设计, 你离挨饿只有三天。”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 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 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是一生中最后一次系统性地接受教育的机会, 也是最后一次能够全面完善知识体系的机会。是整装待发, 步入社会的最后历程。在大学期间, 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要优化思维品质, 提高思想境界。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 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确定人生发展的方向, 正确规划人生道路, 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3.思想境界的提升, 有助于大学生完善道德人格。

每个时代、每个群体都会有不同的道德人格。这体现着一个时代特定人群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体现着做人的道德理念和人格标准。道德人格的涵义是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共体现、内化为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特质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态度、立场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在文化知识普遍提高的现时代, 大学生想要成才, 智育不再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德育已成为成才的瓶颈。大学生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 有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处世态度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人格完善, 把个体道德认知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磨练和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自主选择作为目标, 使自己不断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三、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的的途径和方法

1.勤于学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阅读品位。

俗话说:“积千累万, 不如养成个好习惯。”从心理学角度看, 习惯是通过长期训练、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行为, 能使一系列的行为细节形成一套自动化的、有机的行为整体, 只要在一起的条件下, 毋须经过人的特别努力就会自动出现, 这就是“习惯成自然”。阅读的品位和生活的品位往往是一致的, 从一个人的阅读品位, 可以推见他诸如谈吐的品位、交友的品位、娱乐的品位, 很难想象一个阅读品位低的人, 在生活中会是一位谦谦君子。因此, 作为大学生要勤于学习, 制订学习和阅读的计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阅读广度、深度和品位。

2.善于思考,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思维品质。

所谓思维习惯, 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觉性、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于个人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勇于实践, 培养良好的实践习惯, 提高实践能力。

“修养”是指人们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从狭义上看, 它通常指的是思想品德修养。而事实上, 不管是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讨论, 修养的本质如同一个人的性格, 最终还是归结到思想道德这个问题上来, 因为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向导, 指引着个人发展的方向。

恩格斯说:“人的精神空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思想修养是成才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也是每个大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个人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汲取传统思想精华, 自觉加强思想修养, 不断提升思想境界, 才能最终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崔昌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思想境界 篇2

在真抓实干中实现奋发有为

境界,是指主观对客观事物认知所达到的程度。不同职业的人会有不同的境界。作为领导干部,其境界就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素养、公职素养,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就是襟怀坦荡、甘当公仆、任劳任怨、开拓创新、对事业执著追求的品质。通过本次培训,我们要在更高境界上寻求更好的发展,以辩证的眼光审视时局,勇于承认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横向比较中看挑战、增压力,在纵向比较中看理念、比招法,以创新的思路助推我区在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中率先崛起。

作为领导干部,思想修养、思想境界,是立身之本,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境界,才能提高主动工作的能力。只有不断提升境界,才能增强主动工作的责任感。只有不断提升境界,才能破除发展难题助推我区在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中实现奋发有为。

境界有高下,高尚的精神境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领导干部要提升境界,就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工作来提升境界。

一、境界影响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提升境界高度

提升境界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 1

干点事不易,干成大事就更难。但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有人事业有成,有人碌碌无为。为何?就在于境界不同、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解放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只要我们准确理解并实践之,就能把我们河口区的事业不断推向新高度。

解放思想,首先要求领导干部摒弃“自我感觉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志存高远的责任意识。看问题换角度,换视角,找差距,坚持用高标准来审视河口的发展,衡量自己的工作,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的责任,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不断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解放思想,其次要求领导干部破除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奋发有为的进取意识。充分认识到发展的进程中遇到困难是必然的,但困难同时也是机遇,要有摆脱被动落后局面,鼓足赶超先进的勇气、压倒困难的锐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士气。

解放思想,最后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的水平,做到只要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就积极去办、全力办好,决不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要多给基层办实事、解难题,少给基层添麻烦、增负担,把困难留在机关,把方便让给基层。

二、加强学习掌好权,努力学习用好权——理论学习扩展境界深度

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学识,增

强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本领,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由此可见,加强理论学习是领导干部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学习可以让人见贤思齐、加强修养,提高道德境界。一个人没有道德,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加强道德修养,崇尚气节,珍惜荣誉。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多少人培育浩然之气;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注重在学习中提高道德修养,才有人格力量,才能吸引人、凝聚人、感召人。

学习可以让人俯仰天地、洞晓人生,提升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干好工作事业、实现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在学习中探索自然、认识社会、领悟人生,才能摆脱愚昧和狭隘,培育理性思维,提升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具有大视野、大胸怀。

学习可以让人察时知变、奋发进取,提升精神境界。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共产党人的最高精神追求就在于干事创业、造福于民。实现这种追求,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注重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感受人民群众的期待,进而做到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努力让短暂的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华.三、真抓解难题,实干促发展-----真抓实干破解境界难度

提升境界需要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升境界,最关键一环是真抓实干。不实干,再新再好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也落不到实处;不实干,再多再大的发展机遇也只能白白丧失。当前,我们面临黄蓝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发展机遇,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真抓实干,以新的面貌、新的形象、新的姿态迎接河口区发展的美好明天。

真抓实干,重在“真”,贵在“实”。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真抓就见成效,实干就出结果。

真抓实干,要敢于碰硬。工作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不敢碰硬,不善于碰硬,就谈不上落实。正视矛盾,勇于解决困难,才能全力推进工作。

真抓实干,就要沉下去,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找准决策部署与实践的结合点、贯彻落实的突破点、解决关键问题的着力点,勇于创新,把工作做实做细做透。

在我们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考验,我们要始终不渝地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事业心,不断提升境界,奋发有为,精研业务,提高能力,以主动学习,勇于探索,敢闯新路的精神境界和发展气魄,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夺取河口区跨越发展的新胜利。

题目:(1)结合工作实际和这次培训的目的,谈谈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好工作,助推我区在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中率先崛起?

彰显语文魅力 提升思想境界 篇3

在这一方面,语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常说,语文是,白纸黑字,精彩纷呈!语文的魅力不仅仅是学生课本里的字、词、句,段,更在于它带给人的审美享受以及对人心灵的改造和升华。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要性也不仅在于这是一门需要考试的科目,更在于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了解自己祖国的母语和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向中学生宣扬祖国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利用语文自身的情感魅力感化、开启更多的幼小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教师拈手可得的现成素材。“感人心者莫大于情”,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忽视了“情”,“理”则无处渗透,创造力、想象力也就无从谈起。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寓情于教,达到知识的传授与情感陶冶浑然一体。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将语文的美真正展示出来,并且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

一、教师自身要成为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人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情感教育不是一种传授,而是唤醒、激励、鼓舞。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靠什么来进行这种唤醒与激励呢?靠热情与爱心。所以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善意地体察周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社会和世界,成为一个饱含热情,怀有关爱的人。

教师的工作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伟大;教师的视野可以很狭窄,也可以很宽阔;教师的热情可以渐渐冷却,也可以依旧火热。我们应该相信,当我们把阳光投射到学生心中时,我们的心也一定更敞亮,更灿烂。

二、善于把握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

学生有情,教师有情,生活中也离不开情,所以情感教育的契机有很多,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在恰当的时机打开窗,让一缕阳光直射学生的心头。

1. 遇到课本里选择的古代作品,一定要重视古代作品的诵读,汲取中华古典文学深厚底蕴的丰富营养,感受其文化美和韵律美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精神文明,涌现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如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产生了孔子、孟子等众多的思想家。许多诗文展示的作者人格魅力,铸造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品格,成为凝聚我们民族的不朽的精神支柱。我们应加强中学生文言文作品的阅读积累,使学生自然受到这巨大“美能源”的辐射和熏陶,在感受文化美的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

2.对于现代作品,我们同样要重视它的阅读

我们欣赏优美的音乐,能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品尝美味佳肴,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老师就是音乐家、就是烹调师,学生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的共振,从而忘却自我,自觉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但在现实教学之中,我们很多老师不注重朗读。的确,中学阶段也没有哪次考试去考朗读,毕竟我们的考试方式还是以笔试为主。殊不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阶段的语文教育,也把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许多考试也增设了面试内容。因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朗读都是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雨巷》中,配上伤感的音乐,用忧伤惆怅的语调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让学生先沉浸在那种淡淡的忧愁之中,然后再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用缓慢忧伤的语调集体配乐读这首诗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诗歌的忧伤情调。

3. 重视课文中的“情”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需要

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文章要有感而作,就是说要写出动人之情的文章,作者必须首先动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培养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否则,学生在写作中就不能在认识客观事物、调动主观情感的基础上成功地接受范文,写出感情丰富的好文章,而只能为文造情,捕风捉影,胡乱拼凑,或木然无情,或枯燥乏味。由此可见,要学生“情动而辞发”,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把情感因素放在重要位置。

4. 感受课本人物身上体现的丰富的社会美和健全的人格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课本人物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作品人物形象和作者形象。前者有深明大义的花木兰、嫉恶如仇的鲁智深、爱国情深的韩麦尔……这些形象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必将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更具影响的还有众多有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这是语文课本中的作者形象,孔子的育人、李白贩才气、杜甫的忧国忧民、范仲淹的胸怀天下、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甚至旷达的苏东坡、遁入桃源的五柳先生等,这些作者形象从不同侧面昭示的人生理想、人性的光辉,必将在学生的审美情感中起到撼人身心的精神作用。

浅谈思想品德教育的理想境界 篇4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谁爱孩子, 孩子就会爱他, 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要想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 就要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 接近他们。作为科任教师我与他们接触的比较少, 于是我经常在课前早去的时间和他们围在一起开心的聊一聊;劳动锻炼和他们一起参与;课上为他们捡起掉在地下的一支笔, 一本书;为他们解决相互间的一点小纠纷, 时间长了, 我成了学生们公认的好老师, 值得信任的老师。教育者本身就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 大到世界观、人生观, 小到一举手一投足, 都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 令学生爱戴敬佩, 我们的教育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这样就会以自己的魅力使学生愿意去学, 愿意听从我们的教诲, 甚至我们的责罚和训斥。教g育无小事, 事事教育人, 付出爱心我们会收获的更多。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因学生的违纪而大动肝火, 而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教师希望学生做什么、如何做, 或是不希望学生做什么, 都应根据需要给学生一个“信号”, 使之能迅速觉察, 心领会神, 并按老师的意图行事。

因材施教效灵活多样效果好。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不同的年级也有其独有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教育教学目标, 教师应努力寻找“优化”的突破口。七年级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 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八年级推广“案例教学法”, 突破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法律意识, 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落实在行动中。

新课标新理念新思想新境界 篇5

龙王一中

肖兴武

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而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又是一条有效的新教学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个体发展出发,转换师生角色,重视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理念。

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能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让学生喜欢体育,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作为教好体育课的首要任务。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首先、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以 “自作主张”,谈话时学生

可以提出批评,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游戏。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这里的“自主”就是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作主张”与“任性”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而不是始终在教师指导与安排的阴影下学习与锻炼。

其次、合作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教学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心理。

再次、创新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多涉科、广积累、勤练习,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要注意引导和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欢迎学生从参评一个新动作起就七嘴八舌,广发议论。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更能提高学生鉴别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很快建立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课改所倡导自

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过去以局限性地内容直接确定学习目标的模式,而是在确定目标与学生掌握的基础上,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内容与途径。

一、要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的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投掷教材,我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是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地投掷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或投掷动作正确的学生再进行分散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

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由于动作细节性与手部有一定的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难掌握垫球的技术,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忽视教学法”,有意的忽视“问题学生”的所在,并通过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再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然后按不同的水平分组结伴合作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自由结伴练习,他们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了自己垫球的方法和技巧,出现了“水平低的学生学的积极,水平高的学生教的认真”的课堂氛围,练习的密度与效果也明显增强,在同伴的帮助下那些没有掌握垫球技术的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垫球,此时发现他们同伴之间的友情倍增,每位学生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而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

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记得有一次,在推“自制铁环”的教学中,我发现几个学生没有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去推铁环,而是他们自己创出了一种方法,铁环照样滚动,而且运用自如,当时我没有因不按照老师的练习方法去指责他们,反而为他们的创新举动所感到高兴,在讲评时特地请他们进行示范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下可好,他们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各种各样“怪招”,有的创出几种“刹车”的方法;有的想出了用橡皮筋绑在推杆的钩上来控制铁环滚动速度本 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学生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老师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着老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 想象的空间,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思想境界 篇6

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就深化了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指出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是由其工作的性质、对象、价值、内容和方法决定的。新形势下,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正在明显加大,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渠道也大大拓宽,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意识、个性意识、效益意识、法制意识大大增强,必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新的要求。但以往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却经常免不了定位上“唯上”、“唯我”,定调上“大一统”、“高八度”,定局上“一刀切”、“一锅煮”。坚持以人为本,意味着必须打破陈旧观念,超越习惯性思维,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都能把人放到第一位去考虑,使思想政治工作复归本义。

2、切实把握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工作方针上,以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为出发点,促进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既要做好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也要做好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方面的工作,总之要围绕人的成长发展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在价值取向上,把人们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以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诚心诚意地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们的切身利益。要在对象把握上,立足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区分人群层次,尊重个体差异,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在形式手段上,克服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居高临下、单向灌输模式,建立“对话”、“探讨”的双向平等互动的关系,在交流中引导,在引导中提升,积极采用文化熏陶、人格感召、行为引导、典型示范、心理疏导、寓教于乐等方法,渗透到人们各种活动的方方面面。要在队伍建设上,保持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化的格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对于时代发展敏锐的感知力和接受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要在学科内涵上,摒弃传统的经验,把许多与做人的工作相关的学科,如社会学、组织学、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等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含量和知识含量。

3、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关系

一是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上较多考虑的是抽象的社会整体利益,忽略或较少考虑公民个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维护公民个人利益,承认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依存性、一致性和共生性,尤其是在实际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面前,改变简单的“服从”、“牺牲”等思维和说教,引导人们自觉地把权利和义务、奉献和索取、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二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而主要取决于被教育者的接受,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上,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片面以教育者为主体、以被教育者为客体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既作为客体、作为被教育者,同时又作为主体、作为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三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显性教育注重理论宣传和方针政策的解说甚至灌输,是一种明示引导的方式,往往缺少人文关怀,而隐性教育则强调暗示和无意识熏陶,大多以活動为载体,生活化地出现在人们周围,寓思想教育于不经意之中,把文化熏陶、媒体影响、英雄激励、道德吸引等结合起来,温和而不张扬,实在而不失崇高,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了思想政治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二、以人为本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着力点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理论上重新审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同时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着力创新工作手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1、思想政治工作在手段上要强调差别度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每个人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经历等不同,在思想问题上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区分差别层次,以不同方法,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落实。

整体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借助文化学。文化建设与团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开展团队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已经被实践充分证明。尤其是与企业实际紧密地联系的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精神与经营管理哲学、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道德规范等融为一体,目标具体,生动形象,体现了企业的个性特征,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内容的嫁接和转化。当然,企业文化内涵较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突出重点,要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人性化的精神文化建设这一层面,如“尊重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客户是上帝”、“质量是生命”、“团队合作实现企业目标”等,从而形成由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目标愿景组成的企业理念体系。同时,重在理念向行为的转化,通过制度规范、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激励人们立足岗位,积极奉献,推动企业发展。相类似的还包括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等。

群体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借助系统学。改革过程中,群体性思想问题正日益增多,原因是利益的调整往往涉及一个或多个群体,尽管群体内每个人的思想问题不尽相同,但作为群体而言,有其一致性。因此既不能像过去那样笼统地去做工作,也不能单纯去做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开展群体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用系统决策程序进行优化,找到一个整体和各个群体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对涉及到群体利益的重大决策和决定,特别是那些有代表性、倾向性的问题,或协商解决,或分别作解释说明工作,最后达成认识一致。另一方面要把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把其中的各个群体看作一个个子系统,研究它们的层次性、相关性等,在制度和规定的设计和调整时,都能对涉及到的群体利益作周全考虑,统筹兼顾,寻求系统最优化的方案。

个体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借助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是两种不同学科的专业性工作,但是两者理论和方法却具有相关性。现代社会的人们,一般都会感受到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渗透、贯穿在人们的事业生活的过程中,甚至个别出现了心理忧郁症、焦躁症、幻想症和逆反心理症,在一定范围中产生不良的作用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向心理咨询拓展,目标是防止和克服被教育者的消极情绪、偏见和逆反心理。学习和借鉴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如有的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配备了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档案、设立“出气室”,一些社区开设心理辅导讨论或心理咨询热线,创造倾诉沟通的机会,建立宣泄缓释机制。心理咨询固然不能代替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思想政治工作者确实应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了解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当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解释,将心比心地讲些道理,调适、平衡和安抚人们的心理。

2、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要体现利益相关度

人们许多的思想问题是由于实际利益问题引起的,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关心人们利益、保护人们利益作为出发点,坚持办实事解难题,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吸引人,有没有亲和力的关键。

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实际生活。思想政治工作是以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在社会大变革和对外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比过去增多了,经常面对着大量感到看不清、想不通、道不明的社会现象、矛盾和问题,思想上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迷茫困惑和疑问。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善于从人们最关心与人们关系最密切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摒弃“空对空”的口头说教,或死板教条的分析与辩论,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人们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引导方向和增强工作、生活动力。总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只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心,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

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利益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来就是靠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的。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就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离开人们的切身利益,侈谈理想信念,很难为人们所接受。要尊重人们正当的利益要求,注重回答和解决人们关心的利益问题,帮助人们实现利益,维护利益,而不能总以无私奉献为由劝人们放弃个人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教育说理的感情基础。比如在企业中,要真诚地听取员工对报酬实现的条件、途径和方法的意見,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风险分担制度;要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注重个人生涯计划和组织生涯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使员工作实现职业理想收获更大的职业价值等等。

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作利益引导。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人们进行利益引导,最基本的内容和最大量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分析各种利益关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克服各种错误观念和行动上的盲目性,通过整合和引导,使人们对自身利益在各方利益的有效实现过程中得到协调统一,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关系。

3、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上要注重交互度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注重主体与对象之间平等交往、双向互动,表明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之间不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把开发对象的主体教育能力,作为一个更高的层次加以落实。

交互的基础是平等和民主。以往的经验表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严格地区分主体和客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很容易诱发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为预设了被教育者的被动性、服从性和落后性,这本身就是对被教育者的贬低。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的平等性、民主性,通过讨论、启发、示范、交流、对话、互教互学平台和机制,实现教育效果的反馈、教育内容的完善。网络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借鉴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和手段,另一方面要把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今后一个重大课题去研究。只有把方向性、民主性和交互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才能最终达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目的。

交互的目的在于自我教育的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具有社会人和自然人的双重性,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尊重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之以客体和主体的双重身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不仅培养被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和接受能力,更培养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人的教育是长期的过程,把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融入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之中,从而通过主观的能动作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修正,解决个人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以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在较高层面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居高临下地强加于人,效果会更加明显。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体现了对个体地位的尊重,较好地满足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开辟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境界,随着不断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党务工作部

思想境界 篇7

一、“达信”第一步———形成知识的认同感

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达到“学知”这一层次更多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服从。或是出于考试得到一个好的评价这一目的, 或是惧怕老师和教材的权威, 对教材内容本身存在的疑惑以及对教师教授过程的不解, 学生们更多的是选择沉默与全盘接收。因此, 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学了”“了解”“知道”或更低的层面, 没有真正地对所学知识形成一种认同感, 而这也正是“达信”的第一步, 也是奠定基础的一步。

1. 深入学科研究, 提高教材质量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来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功能。然而, 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不同, 理解能力不同, 加上这些理论本身的抽象性, 要通过短暂的课堂教学使得全部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从而产生认同感, 难度可想而知;再者思想政治学科还具有通过向学生传递社会规范、思想道德观念等德育层面的知识来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然而学科教材对这一层面知识的选择与设置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过分地强调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标准, 而与学生发展最为密切的思想与心理健康知识及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知识却没有做深入介绍,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脱离学生实际, 伴随的只能是思想政治课信度的下降。

因此, 学科专家需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 编写最简单的教材来阐释复杂的理论;同时加强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标准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研究, 而在这一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学生最为亲密的接触者, 最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品德现状, 专家学者要尽可能地与他们合作, 倾听他们的意见, 纳入更能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生活的道德规范, 找到先进性道德要求与广泛性道德要求的结合点。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知识的真实性和可用性, 慢慢形成对这些知识的认同感。

2. 转变教学方式, 启发学生认知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 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 它不仅仅是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与学生一起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依靠传统教学“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能够将这些知识“给”学生, 可是要想学生从思想上认同这些知识, 并转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 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政治课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属于意识形态系统的这些内容传播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转变教学方式。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发现,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探究主题, 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题目。例如在讲解《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这一节时, 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家乡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探究这些文化资源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影响,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资源的魅力, 同时体悟文化给经济、政治和个体发展带来的影响。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一起探索, 学生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 回答教师的提问, 而是在经过思考之后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不同的思想不断交流碰撞, 反复质疑的过程中, 逐步找到自己认知上的不足, 甚至是误区, 从而主动纠正错误, 转变思想, 完善自己。经过这种积极的探究, 学生对教材理论认识会更深刻、更全面, 从而主动认可和信服这些理论知识。

二、“达信”第二步———坚定情感的信奉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同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而不仅仅停留在“了解”“知道”的层面上时, 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已经突破了“达信”的第一道关卡。然而, 真正实现“达信”还有最关键的一步, 也是最难的一步要走, 那就是实现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坚定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信奉。这一步的困难性就在于它要走进学生的内心, 触碰学生的灵魂。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其开展的课堂教学作为这种情感和价值观的最直接来源理应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 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1.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中学生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独特群体, 有着属于这个群体的独特的情感需要和价值取向, 他们渴望独立性和个性自由, 如果将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不顾学生的需要一味地强加, 可能收到的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甚至是反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假”“大”“空”的代名词。因此,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上, 教师都要怀抱着一颗“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心, 平等而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了解他们真实的思想与情感, 以及其中存在的误区, 寻找师与生共通的情感, 发掘思想政治课不同模块知识与学生情感的链接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链接点, 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来阐释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 摆脱知情分离的弊病, 让课本所写、教师所讲触动学生的神经, 填补学生思想意识上的缺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是在与课本、与教师、与课堂进行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 才会积极主动地接受, 进而内化思想政治课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 而不是被迫地接受。

2.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政治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还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 而更为关键的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 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思想政治课所传递的情感价值观。因为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是最真实的, 才会选择去信任。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音乐、故事等方式导入体验情境, 所创设的情镜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进入角色。例如在讲解《民主选举》这一框题时,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生活的一个村, 在课堂上模拟村长选举的过程, 学生可以扮演村长候选人, 扮演选民等,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选举的民主性, 感受到公民政治权利的真实性, 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课所传达的情感价值观之所以很难得到学生的信奉,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所讲理论与学生所看到的社会实际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面对这一情况, 教师首先要将社会现实真实地呈现出来而不是选择避而不谈, 粉饰太平, 这样只会徒增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解《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以及《我国的政党制度》两框题时, 学生很容易就在政府和党内的一些腐败问题上大做文章,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承认这些问题确实存在, 进而列出更多正面的事例, 让学生感受到腐败与不作为只是存在于个别人身上的问题, 更多的还是能够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同时, 理论与实际的矛盾, 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道德两难的情境, 让学生做出选择, 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会经历过一番挣扎, 在这艰难的取舍过程中, 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及其暗含的情感价值观会有更加深刻的体悟, 情感上会更加信奉。

3. 以品格的力量感染学生

政治课教师作为思想品德课道德情感价值观最直接的传递者, 所受到的学生关注度要高于其他学科教师, 如果本身存在素质低下、品行不端的问题, 又或者是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 对自己所讲的理论观点、道德观念持怀疑的态度, 这些负面的行为和情绪就很容易被学生捕捉到, 学生在对老师失去信心的同时对思想政治学科更会失去信任感。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思想行为在学生实现“达信”的道路上责任是重大的。

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关注学科理论知识发展的前沿, 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治修养。伴随着不断加深的理论研究, 教师会发现政治课更大的魅力, 坚定自己对它的信仰。只有这样, 在课堂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过程中, 学生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师这种强大的品格魅力和坚定的信仰。“亲其师, 信其道”, 这种对教师的信赖感作为一种非强制的影响力会影响学生将其转化为对思想政治课情感价值观的信奉。

思想境界 篇8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第一重境界是“准”。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基本的要求, 是初级境界。所谓“准”, 是指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 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能恰如其分、深入浅出地说明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条件。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第二重境界是“新”。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中级境界。所谓“新”, 主要是课程资源的选择有新意。这个新意不仅指时间新、内容新, 关键是挖掘角度新, 问题设计新颖。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趣”。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最高境界。所谓“趣”, 即兴趣, 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富有情趣的课程资源, 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是开启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例如, 在学习《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内容时, 可选用2013年7月《宝马男遇交警亮“酒驾许可证”》的事例:7月2日晚, 绩溪县繁华街道附近, 一个小伙子被交警拦下后, 煞有介事地掏出“酒驾许可证”, 称他已通过酒后驾驶考试, 许可证时公安部颁发的。这个不靠谱的谎言很快被交警戳穿, 司机因酒驾扣光12分, 还被罚款1500元。幽默风趣地呈现出案例后, 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小伙子为何要出示“酒驾许可证”?为何又被交警处罚?通过一系列的问题, 趣味就出来了,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问题很好地得到了解决,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法的掌握潜移默化地融为了一体。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要我们能够基于学生的兴趣、生活、心理、实践和最近发展区, 巧妙地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相结合, 把学科知识问题化、重要问题活动化、主要活动情景化、关键情境生活化、生活情境简化化、简约情境有序化, 就一定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就一定能够走向资源开发利用的最高境界, 结出累累的硕果。

思想境界 篇9

金庸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影响遍及海外,已成大家的共识,真可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经久不衰。金庸小说究竟妙在何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认为,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小说中所展示的人情、人性、人生。当然,金庸小说武打描写中人生境界的集中体现,更是金庸小说独特风格完美展现。对于习武者而言,在欣赏金庸小说中精妙绝伦的武打描写感同身受的同时,更能领略武打描写所展现的人生境界。

1 从“有剑”到“无剑”

翻开金庸小说,他笔下的武功描写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如:“百花错拳”、“唐诗剑法”、“紫阳神功”、“乾坤大挪移”、“逍遥掌”等等,简直令人目不暇接,但又绝不是单纯指武功本身,它其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多重人生境界的体现。这些武功招式,是诗意的、哲学的、性格化的,而最重要的还是人生哲学化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武功,使用不同的兵刃,他们便有着不同的武功境界,同时也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黄孝光谈到金庸小说剑的使用时引了这样一段话:“弱冠前使青锋宝剑、三十岁前拥紫薇软剑、四十岁前恃玄铁重剑、四十岁之后用木剑,直到后来无剑。”而这一段话正好描述了从“有剑”到“无剑”的过程,也正说明了武功境界提升的必然结果。而武功渐进的过程,就如同一块璞,它得要经过千万次的打磨,才能成为美玉一样。金庸的武侠小说向人们展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将璞打磨成美玉的过程,而最终成为一块晶莹剔透,似有若无的宝玉。

比如金庸笔下有个李莫愁,手里拿着一柄拂尘,武功很厉害,她这个拂尘,不是扫地用的,不是掸沙发上的灰用的,你让她拂一下,就没命了。但是她也不是最高级的武侠人物,不是一流高手,她只是一个衬托性的人物。而最能体现武功最高境界的武林高手,这个人叫独孤求败,在他的身上既包含了武功的几层境界,也证明了体现武功最高境界的武林高手:一定是从“有剑”到“无剑”的发展过程,最后达到武学巅峰。表现的层次是这样的:

第一层,他年轻的时候,使用一把非常锐利的宝剑。这个剑所向披靡,可以斩铜断铁。那么这代表一种少年气盛的境界,年少嘛,所向披靡,见谁跟谁辩论,都把人打败。那是一个幼稚的阶段。

而超越这个阶段之后,他第二个阶段用的是一把轻剑,比较轻的宝剑。这时候功夫长了,能够举重若轻,这个时候能够干一番大事业。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他改用一把重剑,重剑无锋,我们常说,能够举重若轻,举重若轻是一个很好的境界。比这个更深,是举轻若重,举轻若重是更进一步。那么到了最后,他用一把木剑,这个木剑其实只是一个代表,说明他已经可以达到不用兵刃了,达到无剑的程度了。也就是说,他最后武功练到大成,是不依赖于外物。这个时候,他可以没有兵刃,也可以说,“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兵刃。

这里还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章《太极初传柔克刚》中描写了张无忌在武当山紫宵宫三清殿上以一把木剑用新学的太极剑与以真正的倚天剑“八臂神剑”方东白过招,一柄木剑却战胜了锋锐利剑,堪称奇绝。

再如《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独孤求败创立的无敌剑法。分为九个部分,即:总诀式、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气式。修习此剑,要旨在“悟”,虽一剑一式亦可变幻无穷,临敌之际将招数忘得越干净越好。而忘得越干净越好正是从“有剑”到“无剑”的最高境界了。

用金庸的原话讲,武功练到这个程度,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他随便拿一个东西就是兵刃,就练到这个程度。就是说,这其实是庄子讲的“不役于物”,不为外物所奴役,外物完全被我所控制,所以你看上去他是两手空空,其实他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而这个论述写的绝不仅仅是打架的境界,搏斗的境界,其实它是人生的境界。这种对人生境界的描述,中国人经常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写的。

2 从“有招”到“无招”

金庸笔下的种种武功描写,非常独特,同时并不离谱,各有一定的道理可讲。比如说,《书剑恩仇录》里的“百花错拳”:

三招一拆,旁观众人面面相觑,只见陈家洛擒拿术中夹着鹰爪功,左手查拳,右手绵掌,攻出去是八卦掌,收回时已是太极拳,诸家杂陈,乱七八糟,旁观者人人眼花缭乱。这时他拳势手法已全然难以看清,至于是何门何派招数,更是分辨不出了。……这拳法不但无所不包,其妙处犹在一个“错”字。……其精微要旨在于“似是而非,出其不意”八字。旁人只道拳脚全打错了,岂知正因为全部打错,对方才防不胜防。须知既是武学高手,见闻必博,所学不精。

陈家洛打的这套“百花错拳”,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百花,好像是色彩缤纷,但是是错的,但是错中又有不错,这个很奥妙,每一拳打出来似乎不对,但是加起来又是绝对正确的。“百花错拳”中所表现出来的“似是而非,出其不意”之妙,又似“出神入化,合节合拍”的神功,犹如《庄子·庖丁解牛》般神奇。优秀的庖丁,他在君王前的表演。在表演的时候,他的手臂抵着,膝盖倚着,人整个动作像舞蹈一样解剖一头牛。整个过程中,觉得他下刀姿势,他的节奏,合乎古代的很多乐章,既合桑林之舞,又合经首之乐,这简直就是一场表演,而且他拿着的那个刀呢,是能够叮当响着,完全合着乐章的节拍,表演得非常从容漂亮,那头牛稀里哗啦揭开了以后,如一摊泥委地,骨骼清晰,牛肉全部剥下去了。庖丁自我解释说:“臣之所好者,在乎道也,而进乎技矣。”他说人如果有一双更高明的眼睛,我们能够从道上去推导,而不仅仅依凭技巧的话,三年以后我就不见全牛了,在我的眼中就是它的骨骼了,是透过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能够看到骨骼机理的走向,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用刀子准确地进入它骨骼的缝隙,而不再去硬碰,我就可以让它在我游刃有余的过程中,如泥委地,所以整整19年拿在手中的一把刀,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般的神奇,如同金庸笔下高明的武者在武打中所表现出的出神入化,如入无人之境。

当然最能体现武学至尊的还是那套《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

武当派两位高手积数十年之力所创,(两仪剑法)剑法中有阴有阳,亦刚亦柔。出招时,一人迟缓,一人迅捷,姿势虽不雅观,但剑招古朴浑厚,破绽之处实所罕见。斗到紧要处,一人长剑大开大阖、势道雄浑;一人疾趋疾退、剑尖上幻出点点寒星。清虚、成高两位道长曾以此剑法刁难令狐冲,因不能阴阳混而为一,还是败在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之下。

尤其是《笑傲江湖》中风清扬在传给令狐冲那套“独孤剑法”时,对令狐冲教诲和对话中我们才了解这是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也是神妙无比的剑术。从这番话语中既让我们领略到高深的武学道理,更领略到精深无比的人生哲学精神。

风清扬道:“五岳剑派中各有无数蠢材,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剑招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人家的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机抒,能成大诗人么?”

风清扬道:“活学活使,只是笫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句话只对了一小半。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循,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

令狐冲一颗心怦怦乱跳,手心发热,喃喃的道:“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根本无招,如何可破?”陡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

……风清扬道:“你倒也不可妄自菲薄。独孤大侠是绝顶聪明之人,学他的剑法,要旨在一个‘悟’字,绝不在死记硬背。等到通晓这九剑的建议,则所施而无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尽数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得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你资质甚好,正是学练这套剑法的材料。何况当今之世,真有什么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嘿嘿,只怕也未必。以后自己好好用功,我可要去了。”

令狐冲学会了这独孤求败所创、风清扬所传的“独孤九剑”,果然无往而不利。而这套“独孤九剑”好象正是为令狐冲所专门准备的武功。风清扬之所以传这套剑法给他,正是因为他不但“资质聪明,正是练这套剑法的材料”,而更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他的“人品”正与这套剑法相适。所以,习武与人品,与人生之境界不无关系。

金庸小说中所描写的“出手无招”、“行云流水”、“任意所之”恰似武术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中国哲学上恰到好处的崇高境界。

“独孤九剑”,讲究以快制慢,先发制人,太极剑讲究以慢打快,后发制人,在剑意上可谓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但是,二者也有殊途同归之处,那就是“无招”胜“有招”。风清扬在向令狐冲解释剑理时说:“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根本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无招”是指“根本无招式”,因而无迹可循,敌手也就无从来破你招,那样你在比剑时就占尽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这也就是需要习武者的悟性了,而这悟性在其他领域也莫不如是,当然,人生悟性更是如此。这是一种高明的境界,一般人难以达到。

在众多的金庸小说研究者的评述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金庸小说中武打描写已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层面。而张三丰教太极剑时说要“得其剑意而忘其剑招”与风清扬的“独孤九剑”的“活学活用,根本无招”及其“顺其自然,随心所欲”等等,无不带有一种人生哲学的意味。

从金庸小说中所描写的从“有招”到“无招”;再从“有剑”到“无剑”,从到“打”到“不打”,这也就达到了武学巅峰了,“真正的武学巅峰,是要能妙参造化,到无环忘我,环我两忘,那才是无所不至,无坚不摧。”这早已是一种超越,是人生境界的超越,也是哲学层面的超越。

3 武学境界与人生境界

武学与人生是何等相象。武学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通过习练武术而获得对人生大道的体认,使得习练武术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习练武术与人生境界的习得便具有了一致性。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用几句词,论述人生的三种境界。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这和习武之人下决心学习武术是一样的。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这如同习武之人通过努力终于掌握了独门绝技一般。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贯通。这就像武学中进入了最高境界。再不用靠兵刃,更喜欢赤手空拳,因为武林高手早已进入“物我两忘”、随心所欲的超然境界了。

孔子也曾经讲的人生境界:“吾十五志于学,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讲最后的这个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像独孤求败最后那个无剑的阶段一样,做起事情来随心所欲。但是,随心所欲做的事情,全是合乎规矩的,你随便一做,就合乎规矩了。

这和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做事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者也都是一种超越,是人生境界的超越,也是哲学层面的超越。阅读金庸小说中这些武打场面,我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应该是人生方面的启悟。可以说,“习武是一种修行,一种领悟,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需要一生的时间去体认与参悟”。

摘要:金庸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影响遍及海外,他笔下的武功描写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如:“百花错拳”、“唐诗剑法”、“乾坤大挪移”等等,早已深入人心。他笔下的武功描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多重人生境界的体现。从“有剑”到“无剑”,从“有招”到“无招”,金庸正是借武功最高境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

关键词:金庸,武功,文化内涵,武功境界,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墨.金庸小说赏析[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2]洪振快.讲武论剑———金庸小说武功的历史真相[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陶艺创作境界 篇10

当一件赏心悦目的陶艺作品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特样的美感形式给人带来愉悦般的享受,形态中透露着作品所包含的造型语言、色彩语言、材质语言、装饰语言、工艺语言和个性化的风格语言等,这些语言就是陶艺作品在艺术境界上的细节元素,它所折射的美感形象几乎都是陶艺家长期训练、总结的经验。换言之,优秀的陶艺作品是陶艺家经过千锤百炼,在多方面素养齐备后方能有机会探求的。陶艺创作是一门集多学科知识的学问,一门美术的表现形式,其艺术境界是她树立在艺术领域内永不动摇的高峰。

1 创作境界陶艺作品的前提条件

从理论上分析,创作符合境界化的陶艺作品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前提条件,用量化的形式来评测。符合境界化的陶艺作品必须严格具备或满足多个方面的条件,从创意构思、设计制作,到工艺作色、烧制;从题材选择到制作技巧,都须步步到位、熟练把控。

陶艺创作首先必须强调作品艺术化的视觉效果,艺术性不强的陶艺作品只能是泛泛之作,离境界化的要求非常遥远,陶艺创作必须重视艺术效果在陶瓷材质上的发挥,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品味才能论及相应的艺术境界。接触过陶艺的美术人员都能体会,陶艺创作需要顾及、了解较宽泛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创作中开拓更大的创意思维,运用更多的材料、工具、方法,完成陶艺作品的创作。由此也可以明确的了解:创意构思不仅要文学知识作功底,更需见多识广的综合性知识的储备。

设计制作是完成陶艺作品的创作主要操作过程,境界化陶艺的设计制作能突显,陶艺家轻重把捏的“尺度”分寸,自然呈现出一气呵成的粗犷、力度和分量;精致入微的细腻、工整和飘逸。要获得这些境界化的技巧,至少需要十余年的全身心的创作体验,认真总结。

陶艺是土+火+水+木+金的技术集成应用,在陶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创作-制作-烧制,陶艺家能够控制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最终的品相由“火”来决定,这就是所谓“人一半,天一半”的陶艺创作写照。创作陶艺作品的条件非常关键,也是决定作品进入艺术境界的指导书。从一件有层次,有境界的陶艺作品中可以折射出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拥有的内在素质:第一,陶艺家必须熟练把握制做多种陶艺造型的技能,懂变通,具有举一反三的创作与研究能力;第二,具有较全面的陶瓷工艺知识,熟悉、了解相近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性的陶瓷工艺知识非常有助于陶艺作品后期的工艺处理环节,择色施釉,装窑、控温烧制;第三,具备健康的人生观,美术界常评述“字如其人,画如其人”,陶艺造型同样也有这样的现象和状况,道德防线松动的“作者”容易追捕不健康的趣味,容易制作丑化或欠美的造型,低水平的陶艺作品显然上不了层次、境界,属于庸俗创作的范围。

2 境界层次陶艺创作所包含的内容

创作符合审美要求的陶艺作品同样可以用量化或用相关的前提内容来衡量的。一件陶艺作品只有同时拥有了完整的形式美感、个性化的表现手法、真、善、美的艺术构思、理想化的烧制效果,才有可能谈及境界,分析她在陶瓷艺术境界中的高低层次。

完整的形式美感:审美法则是任何有境界的艺术作品所遵从的基础,陶艺作品的美感形式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依据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塑造陶艺作品的造型、结构,选择陶艺作品的材料、制作方法、制作工艺、釉色,都属于完善形式美感要思考和运作的前期工作。形式美感的应用是创作经验的体现,适度把握形式美感的方法是陶艺家一辈子都在面对的问题,每一件陶艺作品,即使造型一样都可能产生效果不同的视觉效果,有境界的陶艺作品除了具备深思熟虑的美感效果,还包括熟练把握制作陶瓷工艺,烧制出非常偶然的特殊美感。

个性化的表现手法是陶艺家艺术风格稳定的结果,通过长期的陶艺创作,逐渐总结出陶艺家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习惯、审美偏向,有些个性化的风格表现甚至是艺术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有此更能直观反映出陶艺家创作的真实能力。有境界层次的陶艺作品充分体现着陶艺家个体独有的艺术个性,每一件有境界、优秀的陶艺作品是找不到相似、类似的,因为艺术化的习性是在真、善、美的艺术要求下自然释放的,诸多相同状态的巧合根本无法实现,尤其是陶瓷艺术创作。

数千年来,在儒家文化占主流的中国,古代有境界、优秀的陶艺作品无一例外都符合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这也正是他们能够长远流传的真正原因。真、善、美是健康向上题材、内容的具体指向,符合大众共识的伦理与心理要求,语义上通过谐音、借语、象征等手法,集中体现了古人求财、求福、求平安、健康等吉祥与喜庆的美好愿望,对理想生活的浪漫追求。

恰到好处的烧制效果是每一件有境界、优秀陶艺作品的共性之处。一名优秀的陶艺家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内涵,更需要活学活用,驾驭烧制技巧的娴熟能力,随机应变的创作理念和能力,打动人的陶艺作品往往都有出人意料的“变化”,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个“之外”便是艺术的深度,上层次的艺术境界,这个艺术境界常常同烧制陶艺作品的环节密不可分。

艺术作品的境界往往只能会其意,有不易形容和表述完全的特别之处,具备艺术境界美的陶艺作品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它不仅有稳定、成熟美感的形象特征,也有反映着艺术世界内的“精华”内容。

3 境界陶艺创作的相关要求

陶艺同其它美术种类的创作有着非常直接且广泛的联系,相互之间的影响显而易见。纯艺术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类型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在陶艺的创作领域中尽情发挥,就此而论,陶艺创作是美术专业中惟一能够同时触及其它门类,专业技法交织紧密,包容大全的专业类型。自釉上新彩颜料的普遍应用,陶瓷彩绘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她在传统古彩、粉彩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西方绘画的技术从此便很容易在陶艺创作表现中得到应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首都国际机场创作的《森林之歌》等巨幅陶瓷彩绘壁画刚完成便引起学术界长久的关注,反响很好。中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工笔和写意技法都能在陶瓷胎体上效仿表现,在陶瓷器皿或其它造型表面描绘,绘制陶瓷壁画,都能随心所欲的勾绘、着色,且另有一番艺术情趣;随着现代窑炉工艺的不断提高,大型陶瓷雕塑的烧制并逐渐在公共空间和露天环境中陈列,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增加了另一种坚实、持久的理想材料;版画中的丝网版印刷早已广泛应用于陶瓷花纸的印刷生产之中,精美设计和印刷的贴花纸在陶瓷釉上、釉下的装饰中发挥了巨大的产能,极大地改善了产业陶瓷的产品质量,艺术陶瓷中的贴花纸使用,更增加了艺术家塑造与表现的细腻度,促使现代陶艺中超写实技法的诞生,贴花纸装饰还是追求个性化表现的方式之一;早在二十年前,就出现了陶瓷画面仿制油画效果的表现方法,满足了普通大众欲收藏、观赏油画作品的愿望,同时也改变了油画作品传统的属性,让油画作品从此拥有了“硬性化”和“立体化”的另一特性。

4 结语

艺术境界是神圣的,陶艺创作的境界是陶艺家们梦寐以求想掌握和拥有的,美妙高雅的艺术境界是没有固定通途的高峰,比较之下,陶艺创作的境界需要添加些许雅俗共赏和应用功能的成分。土与火的艺术原本不易看透,要求符合艺术境界的多项条件、多项内容、多项要求,这并不意味着她高不可攀,在任何事面前,都是有心人的天下,否则我们怎么可能保留许多历代的陶艺精品。

陶艺作品就是陶艺作品,尽管它能够再现其它美术类型的视觉效果或造型,它本身的根基还是泥与火的属性,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的境界化追求恰恰是忘缺了境界化陶艺创作的主要条件,陶艺创作的艺术境界并不完全取决于陶瓷表面釉色或彩绘的炫丽、华美,放弃自己擅长的优势去追逐表象化的另类,是不理解、盲目的抉择,这样的陶艺“创作”很难达到有境界的层次,陶艺家的人品修为、文化素养,艺术功底才是确保作品触及高层次意境的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P7~P12

思想境界 篇11

商业革命与慈善家

慈,我国《辞海》的解释为:本指父母的爱,引申为凡怜爱之称。尽管国内辞书均无“慈善”二字,更无“慈善家”之概念,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慈善的国家,慈善思想和理念源远流长,可以见诸先秦诸子百家典籍。

在商业史上,每个时代都会诞生与该时代精神命脉紧密相连的慈善家,他们的不懈努力创造了时代,他们同时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灵魂和缩影。回顾管理思想史,泰勒、法约尔、韦伯当属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的大师,而卡内基、洛克菲勒、摩根、福特等,他们就是20世纪初叶及此后美国工业革命的先驱和商业大师,更是世界和美国的第一代慈善家。当历史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当工业革命在美国完成了它的使命而进入信息革命的时候,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出现了,他们又成为信息经济时代商业革命的大师和慈善家。

在日本,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丰田喜一郎等,也成为日本工业经济时代的商业支柱,正是他们的努力使日本制造及精益制造模式在整个世界赢得了巨大声誉。他们不仅成为日本众多企业家、事业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日本受人尊敬的慈善家。

在中国,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慈善就是富人对穷人发慈悲,社会往往认为不能为富不仁,富人救济穷人是理所当然的。由于社会往往把道德评价放在首位,也就给富人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其结果是,一方面富人不敢露富,另一方面富有了反而心里不踏实。于是很多人干脆抱着行善积德的想法,甚至把所谓的“花钱买平安”等同于慈善行为,这种被扭曲的慈善理念,实际上都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的仇富心理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造成的。

因此,“两恨文化” 长期存在,一曰恨富人,二曰恨能人,企业家恰恰是这两种人的综合体。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既缺乏科学、完善的社会慈善体系和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缺乏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慈善理念,也缺乏对健康永续的慈善文化土壤的培育。其结果是导致很多富人,甚至企业家缺乏正确的财富观念和阳光心态,或者挥金如土、穷奢极欲,对慈善充耳不闻;或者一切以利润获取为最高目标,以企业发展需要,以做强做大后更能做慈善为理由,堂而皇之地拒绝慈善。显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很难产生真正被社会普遍认同的慈善家,更难以形成蔚然成风的慈善文化。

《财经国家周刊》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基尼系数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09年的0.47,目前仍在继续上升,这是社会利益共享机制发生严重断裂的显著信号。

同时人均GDP排名世界100多位的中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之一。一个上海、北京国际汽车展,其他国家的富豪几乎不敢问津的超豪华车,动辄上千万一辆,可在中国一出场就名花有主,众多富二代成了这些超级豪车的绝对顽主。也许,从这个视角可以为我们揭开许多中国富豪无法变成慈善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慈善家与慈善文化

美国《时代》周刊曾刊登一篇关于中国富豪们的生活方式的报道,尽管报道难免以偏赅全,但其中颇有深意。报道认为,中国富豪大多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他们的行为应归咎于他们的低素质。并认为,很多时候他们所做的已经不仅仅是无度的挥霍,更是愚蠢的攀比。

美国的慈善文化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的“罪富文化”。基督教宣扬的是通过对上帝的信仰,通过自我在世俗生活中的博爱、善行等获得拯救。早期基督教是谴责和否定世俗世界的财富的,对商业活动坚决否定,认为商人贱买贵卖,其罪恶甚至超过盗窃。因此,在基督教看来,富人死后要想升入天堂,就应该把自己的全部财富捐赠给穷人。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这样的观念与现实发生了激烈冲突。在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看来,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他告诫人们:“仅当财富诱使人无所事事,沉溺于罪恶的人生享乐时,它在道德上方是邪恶的;仅当人为了日后的穷奢极欲,高枕无忧生活而追逐财富时,它才是不正当的。”

尽管如此,基督教关于富人原罪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社会。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被公认为美国最伟大的慈善家,也是美国慈善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卡内基认为,富人的责任是成为生活简朴无华的典范,应将多余收入视为由其管理的信托基金,让有思想而且认真的人精心筹谋运用。“赚钱需要多大本领,花钱也需要多大本领”,他认为济世救人应考虑如何帮助那些能够自助者,他不主张把财富零零碎碎地分给老百姓,而主张采取办企业的方式来支持公益事业。

美国的慈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理念。其慈善文化主要基于新教理念,即富人只是财富的社会管理人。也就是说,在法律上,财富是私有的,但在道德价值层面,超过生活需要的财富就属于社会的。直到今天,美国深厚的慈善文化渊源仍然发挥着它巨大的影响力。

美国也是世界上慈善捐款最兴盛和按人口比例志愿者最多的国家,据称,目前慈善机构手中掌握着占GDP近10%的财富。每年,每个美国人要将收入的1.8%进行捐赠,每个美国家庭贡献志愿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占家庭总收入的2.36%。与中国恰恰相反的是,在美国,个人捐赠高达70%以上,远超过所有企业的捐赠。而且穷人与富人一样慷慨,美国低收入人群用于捐款的财物,占其总收入的5%以上,高于富人的比例。对于慈善,美国人认为并不只是捐赠,而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主要得益于制度的推动,美国没有专门的和独立的关于慈善的法律,有关慈善的规定和条款散见于宪法、税法、公司法、雇佣法等联邦和州的法律法规中。

中国传统的慈善往往只救人之身,不顾人之魂,这与美国等强调“授人以渔”,即要帮助穷人获得自助与自救的慈善理念具有很大差别。成功企业家、事业家的最终归宿必然是慈善家,这是由人的心理需求与精神境界决定的。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赚钱与幸福的规律是抛物线,开始是赚得越多越开心,但到达一定程度之后,通过赚钱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这个时候,为别人花钱反倒可以让人得到幸福,这个时候,富人就变成了慈善家。

慈善需要一定的文化土壤,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在中国,慈善土壤尚需要经过长期化、制度化的培育。就当前来讲,只要国家有一个创新而健全的慈善制度,慈善事业就必将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随着社会更多新富阶层的出现以及慈善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也会诞生更多慈善家。

贤者的境界修炼

《辞海》对“贤”的解释是:才能、德行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贤有时专指才能,如《穀梁传·文公六年》:“使贤者佐仁者。”范宁集解:“贤者,多才也。”有时专指德行,如《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贤,用于敬辞,贤达,指有才能,有德行,并有声望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贤者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我国古代将孔门弟子称为“贤者”,所谓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子、颜回等是也。现代汉语中,贤的合成词很多,如贤良、贤士、贤君、贤哲、贤德、贤惠、贤淑、贤明、贤能等。

《说文解字》:“贤,多财也。”段玉裁注:“贤本多财之称,引申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申之义而废其本义矣。”

除了“有才”、“有德”,贤的另一个意思还指“有财”。如字面之意,贤,从“贝”,本意为“多财”,所以中国古代也把贤者视为富有的人,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贤者指的便是富豪了。《庄子·徐无鬼》有:“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

孔子《论语·里仁》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这里,贤指德才兼备的人,其义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见到德才低下的人要反思自己。

因此,依据中国古代先哲关于人的道德养成、境界修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对位分析,我们将贤者视为仁者的逻辑延伸,贤者的内涵与最高境界是“才、德、财”三者的合一。

墨子主张“尚贤”,就是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墨子主张用“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在《修身》篇中墨子还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意思是,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就不会发达,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会成功。拥有钱财而不愿分给他人者,不值得与其交友;不能恪守为人之道,不能广博地认识事物,不能明辨是非的人,不值得与其为伍。

其实,无论政治、经济,还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都需要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要素来对待,尽管不同的官僚组织,其人才观与选择任用人才的标准各不相同。自古以来,“求贤若渴”、“见贤思齐”都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良性行为。当今社会对于“贤者”的理解,以及对于“贤者”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今社会还有没有真正的“贤者”?2010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9人进行的调查显示,高达38.6%的人认为当今社会“贤者”不常见。哪些人才是“贤者”?民调显示,公众认为三种人最贤:帮助别人奉献社会的普通人、在本行业成就突出的人和国家表彰的杰出人物。公众对“贤”的标准是什么?“回报社会”成为首选占72.1%,其次是“道德高尚”占67.9%,“大公无私”排名第三占59.2%。本次调查同时显示,虽然有76.4%的人自认为有见贤思齐的意识,但多达97.4%的人痛感当今社会已经缺失见贤思齐意识。

孔子在《论语·里仁》里有几处讲到富贵、贫贱,讲到义、利,讲到见贤思齐。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因此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里反省自己。孔子是圣贤,自然会有“见贤思齐”的道德境界。

实际上,任何时代都有圣贤,一个没有圣贤的社会和时代,其结果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令人悲哀的。只有重贤、举贤,见贤思齐的社会,才可能出现更多的贤者。贤者是社会的精英,社会的楷模,也是时代的号角,其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当今,人们对贤者的认识和辨别颇多歧义,甚至大大颠覆了我国传统文化有关贤者的价值观念与道德精神。见贤思齐的反面是见利忘义,在很多人眼里,有钱便是贤,甚而把“见贤思齐”调侃为“见钱思齐”。

实际上,贤者未必有钱,但有钱人能成贤者,甚至成为大贤,这并不为怪。贤者,是一把道德的标尺,是一道人生的标杆,是道德之人追求自我完善的更高目标,也是有识之士锤炼自己意志的更高境界。只有当一个社会建立起举贤重贤、任人唯贤的良性制度,形成见贤思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才有可能涌现出更多的贤者,也才可能有更多的人以贤者为荣。

所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如何建设与新的市场秩序相适应的道德文化体系,已经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相信,只有完善的制度建设与良性的慈善文化才可能造就出一个重贤、尊贤、见贤思齐的社会,而慈善家必然会成为更多企业家、事业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更多内容请参见作者专著《境界管理:五重境界管理模式》)

(编辑:周春燕 zhoucy@vip.sina.com)

慈善需要一定的文化土壤,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

销售的三重境界 篇12

第一个小商贩, 得知老太太要买李子后, 就不亦乐乎地忙着向老太太推荐他那“又大又红又甜的李子”, 而老太太却摇了摇头, 毫不感兴趣的就走了。第一个小商贩纳闷了:屡试不爽的推销说词, 我这一招对谁都管用, 怎么在老太太身上就不灵了呢?

第二个小商贩, 同样得知老太太要买李子后, 并没有向老太太急于推销自已的李子, 而是进一步询问老太太想要什么样的李子。出乎意料的是, 老太太告诉他想要买酸的李子, 而且越酸越好, 第二小商贩看时机成熟就趁机向老太太介绍:我这里是李子专卖店、品种齐全、物美价廉, 正好有一批从某某地刚进货的新鲜酸李子……。结果可想而知, 老太太买了1斤 (1斤=0.5 kg, 下同) 酸李子, 第二个小商贩也露出来得意的笑容。

到这里故事还没有完, 老太太似乎还是不满意, 又走向第三个小商贩。

第三个小商贩, 重复了第一个、第二个小商贩的询问过程, 但还是没有发现有商机, 因为老太太已经买了酸李子, 不会再买李子了。而第三个小商贩并没有就此放弃, 而是进一步好奇的询问:大妈, 李子要甜才难得, 为什么你偏喜欢酸李子呢?———原来是, 老太太的儿媳妇怀孕了, 惟有酸的李子才解其“谗”。第三个小商贩, 往细里一想豁然开朗, 其实老太太的深层次需求不是买李子、也不是买酸李子, 而是疼儿媳妇亦或是疼尚未出世的孙子多一点吧?于是, 第三个小商贩向老太太说到:“大妈, 恭喜您马上要抱孙子了, 你知道为什么孕妇偏喜好吃酸水果吗?那是因为, 一般酸的水果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不仅孕妇爱吃, 对胎儿健康的发育也非常有帮助, 比如酸橙子、猕猴桃、杨梅等都有同样的功效。同时, 科学研究证明, 各种水果所含的营养元素比例是不一样的, 如果能够将各种酸水果搭配着吃, 效果会更佳……”在第三个小商贩这里, 老太太没有买李子, 但却同时选定橙子、猕猴桃、杨梅, 各买了1斤。法○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们不防先对上述故事再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分析。

第一个小商贩, 我们评价他是一个勤奋敬业的推销员, 熟知自已的产品, 精于总结自已的产品优势特点, 充满激情地向客户进行推销。不足之处在于, 只从自己的产品与经验出发, 不顾客户的需求变化。

第二个小商贩, 我们评价他是顾问式销售的业务精英, 通过询问, 清晰地了解客户的购买意图后,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推荐, 大大的提升销售成功概率。不足之处在于, 只停留在了解客户的显性需求, 不能深入的挖掘客户的真正购买动因, 只能满足客户简单、表面的需求。

第三个小商贩, 我们评价他为解决方案营销的高手, 善于挖掘客户的深层次需求, 结合自身丰富的产品、行业知识, 向客户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客户的深层次需求往往是模糊、难以发现, 有时甚至客户本身也不能清晰地表达。作为营销人员, 就应该是所经营产品、行业的专家, 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行业客户的销售, 由于涉及的产品金额大、技术复杂、客户需求隐晦, 更需要销售人员耐心的了解客户需求, 再结合自已的产品, 提出创造性的需求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营销, 不再是单纯的销售产品, 而是通过销售顾问、需求引导、方案建议、项目实施、培训指导等一系列营销过程, 实现客户增值和方案销售。

这个故事通俗易懂, 但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 却往往容易犯第一个小商贩的错误。比如, 我们制作产品宣传资料时, 经常用是一些晦涩的技术语言, 大篇幅地介绍公司产品优势特点, 而对客户面临的问题, 我们如何差异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 却提之甚少;我们的销售人员, 在拜访客户时, 急于向客户谍谍不休的灌输自己的产品特点, 却不事先详细了解一下客户的真正“痛”处, 不能对症下药, 最终落得被客户厌烦的“扫地出门”的下场。

上一篇:压浆质量下一篇:渐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