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三个境界(通用7篇)
学习的三个境界 篇1
我认为阅读教学有三个境界, 那就是素读, 品读和化读。
一.素读, 读出内容
所谓素读就是初步梳理文本内容, 把握文章思路, 整体感知文意, 提炼文本主题, 只是简单地了解作者写了什么, 可谓“十只画船何处宿, 洞庭山脚太湖心。” (白居易) 这种方式只适合于粗读, 适合于低学段。比如《报任安书》一文, 低境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如何梳理和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文言语法, 如何借助课文注释和资料翻译课文, 如何遵循司马迁的叙述择写历史的来龙去脉寻找线索, 贯通文脉, 划分段落, 如何探察作者的思想情感;较高境界的指导是如何借助文本总结阅读方法, 并且给出命名, 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以应付基础层级的考试。
素读的境界虽然不高, 但它却是阅读教学不可跨越的阶段, 是基础性阅读。当然我们要采取灵活的策略,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充分彰显学习主体作用, 并且适当引领, 扎实“素读”。在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设计“四两拨千斤”的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报任安书》一文, 笔者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一是详细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二是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随即腾出足够的时空, 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笔者从交流环节可以看出, 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给出各自的回答。这两个问题并没有给学生太大的限制, 第一个问题指向内容感知, 第二个问题指向主旨把握, 目的还是让学生“素读”。
高三阶段, “素读”环节大体上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要在品读上下功夫。
二.品读, 读出价值
所谓品读就是通过涵咏、欣赏、质疑、探究、交流、争论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深入品味、感受文本意蕴, 在更广阔的的背景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深度剖析文本内核, 可谓“山坡卧新犊, 园木转幽禽。” (陆游) 这是阅读教学的爬坡阶段, 比素读的境界要高些。语文教学的语文性会更鲜明地凸现出来, 学生的阅读所得会更有价值, 能力习得会更强。
品读教学也有不同境界。教师构建合作、探究的交流平台, 引领学生咀嚼词语、语段的语文价值,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抽象行文技法, 为低境界。它的本质特点是没有关注阅读对话的真正价值, 即唤醒读者自身的体验, 拿文本照镜子, 折射自己灵魂的光明或暗淡, 也不能进行适度的个性解读, 只是停留在传统经验的水平上。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运用较为科学的文艺理论, 从精神分析批评、结构、女权主义、文化心理等角度审视文本, 超越常人解读, 重新命题解读所得, 独抒己见, 有理有据, 为高境界。它的本质特点是有阅读者自身独立的判断, 不人云亦云, 见解拔俗, 使人耳目一新。
比如有老师从生死轮回的文化心理和男女性格的两重交织的视角观照文本, 认为司马迁虽死而已“复生”, 因为他留下了皇皇巨著《史记》, 至今几乎无人能及。这里他把《史记》看做是司马迁的复生体现, 通过剖析司马迁的在《报任安书》一文中的生死观, 进一步体悟到生命轮回的人生哲理, 因此他的解读就显得尤为悲壮, 大气。教师可提供给学生多个视角, 引导他们读出价值来。
三.化读, 读出忘我
所谓化读就是阅读者在品读的基础之上, 通过和文本、文本作者, 乃至阅读者自身的心灵、文本之外的大千世界充分对话的途径, 在经历一系列的同化、顺化的过程中产生奇思妙想, 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智慧, 可谓“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它的本质特点是阅读者走出文本, 超越文本, 为己所用, 读出了真正的自我, 即“有我”。我们应当引领高三学生追求化读的境界。阅读如果能够越过“解读”层面, 阅读者能为之动容, 胸中激荡万千话语, 笔下流淌非常之字, 当是语文课堂的一大风景。
道家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 化读也应当追求文本、文本作者、阅读者三者契合之处。当然前提条件是阅读文本非得是经典之作不可。非经典无以耐读。“《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 《庄子》为蒙叟之哭泣, 《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 八大山人以画哭, 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 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显然, 写作者已忘掉自己的物质存在, 视作品为自己, 自然可供阅读者化读。
学习的三个境界 篇2
白寿彝
教学目的:1.了解文章所阐述的有关治学的见解,领悟读书“三个境界”的内涵。
2.领会本文以论述为主,语言朴素严谨的特色。
3.学习读书心得的写作要领,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个境界”的内涵。
2.难点,掌握读书心得的写作要领,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1.把原词的含义与王国维和作者的理解加以比较,深入理解。
2.讨论探究法,通过讨论加深认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由王国维及其治学三境界,导入新课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著名学者,新史学的开山
鼻祖。出身贫穷,靠刻苦自学成才,是我国近代学术研究论著最多,成就很高的学者之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三首宋词中的名句来形象概括治学之路,其实是治学经验之谈 也是他一生研究学问的真实写照。
本文是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札记后所写的读书心得。
简介作者:白寿彝(1909—2000),河南开封人,回族,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早年就读于开封市后安德烈学校、上海文治大学,192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毕业后做过多年的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对我国史学研究、伊斯兰教史、回族史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重大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回民起义》等(其他见教材P27注释)。白老先生治学严谨,精心育人,为我国史学界和教育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点几个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领悟读书“三个境界”的内涵,学习读书心得的写法。
2.读时思考:(1)本文主要是联系“三个境界”谈治学的体会,作者认为治学有秘诀吗?如果有,作者认为秘诀是什么?(2)本文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1)作者认为治学的秘诀是认真去体会,认真去做。
(2)本文议论的中心:治学要认真地去体会,认真地去做。
四.读后,请同学们归纳本文结构与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点:治学要认真地去体会,认真地去做。这是作者读书的“自得”,是文章议论的中心。
第二部分(3段):按照自己的领悟解释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第三部分(4—6段):在领悟的基础上,对三个境界逐一阐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课文,深刻领会“三个境界”的内涵
第1段:用设问开头,提出论题“怎样治学”→接着,指出治学的关键(即所谓秘诀):认真体会,认真去做→再引出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第2段:摘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说,为下文铺垫。
第一境界引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天(山)长水知何处?”这首词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第二境界引自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首词写怀念远方的恋人。
第三境界引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写元宵之夜在长街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第3段:第一境界,王国维借引晏殊词的意思,是说不管怎样的客观条件(“昨夜西风凋碧树”),都要能甘居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毫不动摇地去学习(一个”独”字,形象地点出这个意思)。“上高楼”,是为了看得更远;也只有“上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作者用“目光远大,意志坚定”来解释第一境界,抓住了它的根本。第二境界,作者解释是“ 能够吃苦耐劳,经得起考验”。这正是王国维的本意,他借柳永的词,加以形象、生动的表述。第三境界,作者解释为什么?(“在热闹的场合是不能有所发现,你寻他千百度也不行,但偏偏是在灯火阑珊没有什么人的地方,找到他了)。为什么在热闹的场合里不能有所发现呢?(让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治学贵在独创,随大流,凑热闹,人云亦云,是不能有所发现的,哪怕千百次的寻找,也是不能有所发明、创造的。
思考:“灯火阑珊没有什么人的地方”借喻什么?
明确:借指能不为现成的观念所束缚,不为旧的学说所局限,敢于冲破传统的控制,经过刻苦的钻研、探索,有真知灼见,能独辟蹊径。
第4段:作者首先把第一境界进一步归结为“立志”→明确“立志”的含义: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有所贡献,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接着指出最重要的是一个“立”字。作者的这些论述,既来源于王国维的原文,又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阐发。
第5段:作者先阐述“第二境界实际上也说的是立志的具体表现,紧承第一境界,揭示如何“立”。第二句指出“必须思想感情到了第二境界才可到达”,也就是要心甘情愿地、不惜一切地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去追求。第三句揭示精神实质,就是荀子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下文分两层阐述,第一层引用《劝学》中的名句,指出学习知识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要持之以恒。第二层引用《礼记·中庸》中的“人一己百”的名言,说明“锲而不舍”的重要作用。最后用一个比喻来归纳上文,形象揭示“锲而不舍”的必然结果,并开启下文,过渡到第三境界。
第6段:作者指出第三境界的核心就是“自得”(自得,就是自己有所体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引用孟子的话说明:深造就是为了自得,真正掌握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然后,针对人们在治学中的倾向,从多方面来阐述如何正确理解自得。最后指出自得对个人学业、对学术界的进步都大有好处,并附带指出当前的一种“不好的风气”。说明这种风气不能带来创新。
二.归纳本文的写法(从中学习读书心得的写法)
本文通过对“三个境界”的领悟来阐述有关治学的见解,体现了读书心得的特点:一个是“读”,即读什么,一个是“得”,从中得到什么,两者紧密相连;先写所读文章(书)的内容和领悟,再写心得见解,后者是重点。读书心得以论述为主,论点来自读书受到的启发;以所读书的内容为阐述的依据,把原书的内容和自己的认识融合起来论述。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五.板书设计:
治学的关键:认真体会,认真去做。→引出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为“立志”→明确“立志”的含义→最重要是“立”
第二境界是立志的具体表现
第三境界的核心就是“自得”→“自得”的好处
班级管理的三个境界 篇3
一、管的境界:勤于管理,热心治理秩序然
班级管理“管”的境界,是班主任履行职责、进入管理状态的境界。凡接管一个新的班级,班主任都要经历治理班级“管”的初期阶段。进入“管”的境界,班主任管理主要表现在“勤”字上,靠责任心和热心使班集体生活走向组织有序,使学生有安全感。
1.重任在身勤于管
在班级管理“管”的初期,班主任心理压力较大,需要料理的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站在教育管理的最前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班主任需要眼勤、嘴勤、腿勤。
在班级管理初期,班主任管理方式往往以“管”为主,表现为事事过问“管辖”多,对学生要求“管教”约束多,有经验的班主任注意用引导激励法和情感的推动力量等“理”的方式。管,班主任需要有责任心、热心和真心,用心灯照亮学生的心田。
责任心,是班主任自觉自愿做好分内工作的心情,是带好一个班的心理基础。有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工作不推托,不怕苦和累,心甘情愿去做班级管理各项工作,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是可信赖的人。
热心,是指班主任满腔热忱地去做班级工作,把爱学生、爱班级与爱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对千头万绪的班级管理工作在所不辞,义无反顾,表现出人民教师爱生乐业的高尚情操。班主任凭着热心帮助学生尽快扬起学习的风帆,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是可爱的人。
真心,就是真心实意做好班级工作,做到真心真诚和真实。班级管理难事多,需要班主任直面现实,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求真务实。班主任以自己的真心和人格魅力做事,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是可敬的人。
2.热心点灯秩序然
班主任热心点灯,勤于管理,使班级管理向规范迈进,就进入了“管”的境界。从班级的组织状态、人际关系和学生进步等方面综合表现来说,主要有六点:一是班集体呈现了有组织的样子,学习和生活纪律等从无序走向有序。二是班级有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学生对班集体由陌生走向了认同,把自己融入了班集体中。三是班级制度在建设中,班级教学和学生行为走向了规范。四是人际关系走向和谐,同学之间心理逐渐相融,表现了团结友好,学生有了学习安全感。五是学生对班主任由陌生走向了认识,班主任有了一定的号召力。六是学生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情绪趋于稳定,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出现了新气象。
3.“管”——负责任的班主任
班主任的“管”,是全面的、全程的、主动的、真心的。从班级管理专业的视角上说,“管”的重心是建设班级,是营造育人环境,而不是辖制和维持。班主任凭着责任心、热心和真心治班,照亮学生的心田,才能使班级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管”,才不误人子弟,所带的班级才有希望,才会使学生的生命成长走向幸福。“管”是对班级工作的主动负责,表现着一种敬业精神、勇气和力量。班主任进入了“管”的角色,勤于管,真负责,是负责任的班主任。
二、“管住”的境界:善于管理,良心经营班级安定
由“管”到“管住”,班主任凭良苦用心经营,班级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状态,使班级管理达到了“管住”这一境界。班主任“管”“理”并重,善于管,使班集体走向了安定团结,蓬勃向上。
1.“管”“理”并重善于管
班级管理由初期到中期,班主任已从繁忙的管理事务中有所解脱,不再是事必躬亲,已由“操心”“焦心”走向了“顺心”,基本掌握了“管”“理”并重善于管的方略。注重以健康向上的文化引领人,以德育人,育人育心。
班级管理达到“管住”这一境界,是班主任真抓实干、良苦用心经营的过程,班主任要有良心、信心和耐心。良心,主要指教师的事业心,又与责任心和爱心紧密连在一起,良心是班级管理走向成功的保证。班主任的良心贯穿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本着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和对社会负责的情怀,对班级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力求圆满,不留盲点。信心,主要是指是把班级管理搞上去、达到预期目标的勇气和良好愿望。所谓信心,一是指班主任的自信心,一定能管理出成效来;二是指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信任,蕴含着班主任与学生和谐互动相互促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信心是班级管理走向成功的信念和力量。耐心,是指班主任管而不厌,理而不倦的心态和精神风貌,遇急事理智不急躁,碰难事理性不烦恼,耐心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走向成功的心理基础。在班级管理中,即使遇到棘手的问题或学生教育中出现“反复”,也保持着耐心和理智,使问题消融在耐心中。
2.良心经营班级安定
“管住”是指已经由“乱”到“治”,班级学习生活已经安定,班级管理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一是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班级管理规范,正气不断上升。二是班级制度健全,班干部发挥了作用,班内事事有人负责,学生对班集体有了认同感。三是总体上人际关系和谐,不同个性学生之间心理相融,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四是学生对学科教师有了认同感,班主任有了一定感召力。五是学校要求的德育、教学、后勤等各方面工作能按时完成。六是学生学习态度基本端正,各学科作业能基本完成,极少出现抄袭作业、逃学等不良现象,基本控制了流失辍学现象,全班学生成绩不断上升。
3.“管住”——称职的班主任
所谓“管住”,并不是把班级管死,把学生思想管僵,不是抑制学生个性,而是指对班级纪律、学习生活行为等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班主任凭良心经营,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方面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使班级管理达到了“管住”的境界,度过了班级管理的一系列“难关”,反映出了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本事。班主任凭良心“管住”了一个班级,胜任并使班级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进入了第二个层次境界,善于管,管得住,是称职的班主任。
三、“管好”的境界:精于管理,爱心浇出花满园
班主任“管住”了班级,再经过精心的科学管理和艺术性管理,使班级管理有了一个飞跃,达到了各方面满意的一定高度,即进入了“管好”的第三境界。达到“管好”的境界,班主任管理体现出了一个“精”字,用爱心和智慧浇花育果,使班级管理达到了优化,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精于管理,科学育人
班级达到“管好”的境界,班级进入了优化管理状态。班主任精于管理,更加注重文化熏陶和情感力量的推动,班级管理有了特色,真正体味到了当班主任的幸福感。
班级达到“管好”的境界,要靠教育精神、教育管理知识和管理艺术,需要爱心,要有恒心、细心和精心。恒心,指班主任管理意志与目标经久不变,是一种不断进取的教育精神。学生的生活常常来自家庭和社会等环境的不良因素干扰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管理不能一劳永逸,稍疏忽麻痹,就可能“出事”。不进则退,班级管理必须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必须有水滴石穿的心理品质。恒心,体现的是班主任管理意志和教育精神。细心,指班级管理注重细节,管理到位,体现了班级管理的艺术性。细心,体现在对班级管理各环节的严谨和对学生的观察、了解、体贴、要求和评价等多方面的用心缜密。如,对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把握上,要有洞察力和细微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化解学生的思想疙瘩,要通过细腻的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加严格,爱与严同行;对自己的仪表言行等师表形象更加在意。精心,指对班级管理特别用心和专心,管理精细化,体现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精心管理,讲求的是精要和效率,按学生成长的教育规律办事。班主任是班级的设计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管理创新。要精心设计管理目标,营造人文环境,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得到呵护,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育活动,做到适合、适时、适当和适度。
2.爱心浇出花满园
班级管理达到“管好”境界,是指班主任科学育人,使全班学生真正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了全面发展。一是班风建设好,形成了蓬勃向上,勤奋严明的良好班风,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但关心而且向往,积淀了班级管理文化。二是管理机制健全,形成了良好的学生管理评价激励机制,学生由被动的遵规守纪发展到多数学生能够严格自律。三是人际关系和谐,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学生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不但认同,并从内心尊重和爱戴,班主任有一定影响力。四是整体工作基本做到了学生、学校、家长、社会满意。五是全班学生已由爱学习到会学习,能主动学习,学习成绩有大幅度提升。从学生发展上说,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没有违法犯罪和流失辍学的。
3.“管好”——优秀的班主任
班主任“管好”班级是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从管理类型上说,是从任务型到经验型、再到智慧型的发展过程;从管理方式上说,是由监管到服务的变化过程,也是由“管”到“不管”的过程;从管理心态上说,是由操心劳神到精神自我解放的过程;从管理实践上说,是教书育人的不断追求和创新的过程;从教育影响力上说,是班主任有一定号召力到感召力、再到有影响力的过程;从班主任与学生成长关系上说,是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从管理经验和成就上说,是由摸索到体验,再到趋于成熟的过程,也是逐步走向成功的过程。
从“管”到“管住”再到“管好”,是班级管理发展三个不同阶段,是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水平,并非僵硬的划分。至于何时达到“管好”境界,要受学情、校情及班主任个人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真抓实干科学育人的过程。精于管理,管得好,才是优秀的班主任。
中小学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人生的指路人。班主任管理素质直接决定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质量,需要爱心和教育智慧,要善于探索,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解决问题,以使班级管理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学习的三个境界 篇4
意向生成———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感悟
意向, 是构建诗歌意象的“先入之见”或“基本取向”, 即对古诗进行解读时的整体感知。不管是从阅读者内在的心理认知角度考虑, 还是从外在的学习角度而言, 进行古诗词教学都应从对诗词整体意向的把握入手。综观目前的古诗词教学现状, 对整体意向的把握一般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诵读体味, 自悟主题
实现学生的“整体直觉”, 简单而直接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对感悟的作用已经为我国几千年的语文教学所证实。以“心治”“意会”为特征的汉语言文字, 决定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是以自主感悟为主, 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 注重在诵读中涵泳、意会、体味。把一首诗 (词) 看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凭初感让学生自己玩味、揣摩、猜测、琢磨, 说不定一束顿悟的光芒就会照亮学生思维的一角, 使其刹那间就能抓住诗词的主旨和特征。
策略二:情境创设, 引入主题
古诗词遣词造句非常精炼, 但由于时空的限制, 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往往感到陌生, 因此, 创设打通文本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情境, 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 引起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就显得非常必要。
例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
师:从下面的诗句中, 你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示:《静夜思》)
生:热爱家乡。
师:是呀, 一个重乡情的人。接着往下看。 (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重视友情的人。
师:说得真好, 重情重义的李白。今天这节课咱们再来感受李白的重情重义。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案例以李白的性情、人品为线索渐渐步入李白的精神世界, 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促使学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 更快地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为意象的解读和意境的深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策略三:渲染铺垫, 直奔主题
教师可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 精心组织一段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语言, 纵情地渲染诗味, 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加以引导。这种方法感情真挚而浓烈, 可以在瞬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对学生极具吸引力。
例2:王崧舟《长相思》的教学导语。
同学们, 在王安石的眼中, 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继的笔下, 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 乡愁又是什么呢?……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本是有情物, 课堂岂能不观情!王老师在课的开始就用才气纵横、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奠定了整首诗学习的基调, 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诗味。
意象解读———古诗词教学的宽广体验
意象是构筑诗歌的符号, 是认识中国古典诗词中刻画社会和人生的一面镜子。宛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一个歌女、一个侍童, 都是一幅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象”是一切文学作品表现或重现生活的基本细胞, 而表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则又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而作者又往往是把心中的意向寄托于这些宽广的艺术形象之中, 表达出对人生的感受。因而, 解读宽广的意象才是古诗词真本色的显现。
策略一:品词析意, 体验诗意深度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所读的诗篇, 诗中的形象, 早已附着、融合、凝聚了诗人的种种情思, 只不过这种情思有时染得很淡, 浮得很虚, 隐得很深, 其间又使用了暗示、闪避、映衬等种种手法, 所以一时不能所见所悟。因此, 理解古诗特定意象的含义, 即成了读懂古诗的钥匙和密码。
例3: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品析“孤帆”,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知道什么叫孤帆吗? (孤单的一条船)
2.出示帆船点点的长江画面后, 追问:在浩瀚辽阔的长江上只有一条船吗?
3.那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只有一条船?
孤帆, 一只孤零零的船, 却在这意象背后隐藏了遥望孤帆远影的人, 他静静伫立, 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就蕴含在这一意象之中。不品味咀嚼, 何以再现李白的一绺情思?
策略二:披文显象, 体验诗意广度
“显象”的基本要求是变抽象为具象, 变平面为立体, 这是最能显现古诗词本色的教学环节。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 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 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 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
例4:《村居》教学片断。
师:从诗中哪些景物可以看出是在描写春天呢?
生:“春烟”中有一个“春”, 和春天有关。
师:是的, 你发现了一处, 不过诗中有些和春天有关的景象可不一定有“春”, 看哪位同学最仔细。
生:“二月天”。
生:杨柳也是春天变绿的。
生:放纸鸢就是放风筝, 是在春天放的。
生:小草也是在春天长出来的。
……
春烟、二月天、杨柳、放纸鸢、草等等构筑了春天的一组意象, 通过巧妙的设计, 古诗词的语言符号在学生的大脑中已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物象。
策略三:意象串联, 体验诗意厚度
诗歌都是由一些意象组合而成的。诗人在创作之时, 都要对意象进行选择, 然后将它们用适当的词汇串联在一起, 从而形成特定的整体意境。笔者在教学杜甫《绝句》时采用了这种方法。
例5:《绝句》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中有哪些景物呢?
生: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船……
(生汇报, 师依次用课件点击这些物象。物象为黑白色。)
师:作者不但是位诗人, 还是一位画家, 画出了这么多事物。对照古诗, 你觉得这幅画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生:没有颜色。
师:是呀, 现在都是黑白的, 不怎么好看。再读读古诗找一找, 你觉得该用什么颜色呢?
(生读后汇报, 师呈现出有色彩的画面。)
师:啊, 多么美丽鲜艳的一幅画卷呀, 咱们来美美地读读。
本教学环节把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等意象巧妙地进行串联, 于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似乎历历在目, 诗人愉悦的心境也清晰可感。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 古诗词教学应凭借这些直观可感的意象来窥察诗人的情思。对古诗词教学而言, “披文得意”必须以“意象”为中介, 古诗词正是凭借意象的力量, 超越时空, 显现其永恒的本色。
意境升华———古诗词教学的深层领悟
意境, 是意象的升华, 这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局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古诗词所创设的这些意境应成为我们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终极追求。试看以下几种策略如何追求这样的艺术至境。
策略一:触景生情, 与诗人相通
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当人处于一种环境之中, 或突遇某种情况, 情感便油然而生。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 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 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
例6:郑雪琴《江雪》教学片断。
师:唉, 真是形单影孤。面对这样的画面, 你有什么疑问?
师生讨论后提炼板书: (1) 捕鱼为生; (2) 独享清静; (3) 排解忧伤; (4) 喜爱钓鱼; (5) 心中孤单。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 究竟哪一种理解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1:现在, 我知道了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
生2:我感受到, 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
师:作者那种孤傲的心境与此情此景一起, 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课件出示动画与音乐)
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 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策略二:移情入景, 与诗情共舞
移情说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含于胸中的某种感情, 外射到所描写的事物之上, 使所描写的事物浸润着某种感情色彩, 因而生成意境。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我们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创造我们所想要再造的古诗意境呢?
例7:王崧舟《长相思》教学片断。
师: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思念家乡, 睡不着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山海关外, 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 人们却睡得很宁静。
简简单单的一问, 王老师便将学生的情感带入了古诗的情境中。在情境的催化下, 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 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 静态的阅读中注入了动态的生成, 使隐含着的意境逐渐显现。
策略三:情景相生, 与意旨交融
情景相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和移情入景的有机结合。无论语言表达、意象的组合, 还是作者所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 情与景都相辅相成, 共生共息。
例8:王自文《古诗两首》教学片断。
师:读了这两首诗, 你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 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 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 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练笔后展示读。学生写得很精彩, 感情也很投入。)
师:面对沦陷的家园, 面对人民的悲泣, 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 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 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一同流芳百世,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播放《满江红》)
具有意境的古诗课堂必定具有一种超越原作者意旨和情意的张力, 使学生在回味中陶醉, 在震撼中彻悟。
概而言之, 从意向到意象, 从意象到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从表层走向了纵深。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
教师的三个境界 篇5
经历了很多磨砺,经过了许多风雨(不以年龄而论),逐渐坦然面对一切的时候,我们会看透是是非非。很多时候因为斤斤计较而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珍惜的在我们的过分计较中索然无味了。人生本来如此匆匆、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其实有时压力与不愉快来自自己,而不是别人,我们需要超越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有一首诗这样写到:“你快乐,你高兴,花儿努力地开;你郁闷,你悲伤,花儿努力地开。”是的,正是这样: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都在自己的一念之差,都在自己的手心掌握。
作为教师,当我们豁然开朗的时候,就是第三个境界到来的时候。
这时你会觉得自己真正地在工作中寻找到了乐趣,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学生一如热爱自己的孩子。一切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去强求,顺其自然就好。
我们要把自己还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自然的人。不要偏激狭隘,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小肚鸡肠,荣辱不惊.平和坦然。
这样我们就会坦然面对自己工作的得失:优秀了我们继续努力,落后了我们继续奋斗。只要我们没有敷衍自己的工作,我们在用自己的责任心来面对,就不要让一时的成功或失败左右了自己的心态,左右了自己的心情,左右了自己的思想。这样我们就不会或者抬高自己或者鄙视自己了。
这样我们也就会坦然面对周围的同事:他很优秀而且个性张扬、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他自信,决不是想“表现自我;他直言不讳地说出对你的看法,是他真诚直率.决不是想“打击别人”;他对你“报喜不报优”,那是他会赏识别人、体谅别人而决不是有所“企图”;他不计较你给他带来的种种“是非”,决不是他很软弱而是他很宽容……等等等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同事的每一个微笑都是善意的而不是狡黠的,大家的每一次交流都是真诚的而不是对立的。
这样我们也会坦然地面对学生的各种所谓的“错误”与“愚蠢”。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正是学习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时候,他们需要时间。他们需要宽容,需要引导,需要爱心。那么你就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而大发雷健;不会因为有学生迟到班级被扣了分而讽刺挖苦;不会因为学生给自己评教很差而痛心疾首……每当学生有所失误的时候,包容一点,关心一点,通情达理一点,你就会用你的人格魅力征服所有的学生,还有家长。那时,何愁孩子们用戒备的眼光对你畏而远之呢?何愁自己没有好心情快乐地工作快乐地学习呢?
把握诗歌意境的三个境界 篇6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好一首诗的“意境”呢?
1再现意境——“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首好诗,如同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作者在描绘这幅画面时,他最直接的材料是什么?是形象。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欣赏主体也必须采取同一步骤,以形象思维来读破每一句诗文所蕴含的语义,使这些具有虚拟形象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气淋漓、可见可感的生活意境。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欣赏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现的自我实现过程。也就是让作品中的形象“活”起来,让诗文中所描绘的声、光、色、态如同电影、电视的画面一样立体化地显现出来。如下面这首诗:“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首诗全篇用白描的手法,写的是春天山居的景色。按照由外向内,由远及近的顺序,诗人摄像的镜头缓缓地摇过来:屋院在深山里边,白云遮断了去路,房舍在白云缭绕环缀之中;一湾明静的溪水从屋旁流过,它把春意从远方带来,又把春意向远方进去,沿途欢唱着春之歌;落花飘在这里,溪水和花瓣一同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清静的院门对着盘山小路,主人读书的屋子隐在柳阴之中;阳光穿过浓密的柳枝柳叶,斑斑点点,在专心看书的主人身上洒下淡淡的清辉。我们在静神细读、沉思默想的过程中,能悟到这一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意境,那才算初步对这首诗悟出了一点滋味。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能把感悟到的这些内容用笔画出来,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那你就进入了更高一个层次的理想境界,因为,此时你已经是左右脑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了。
2拓展意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文面上看,上面那首诗可谓通篇写景,它写了泉、花、云、树,可诗人真正想要表现的,是这种种自然景物吗,不是。诗人真正要表现的是景物背后的主人。可作品中又没有直接写到人,这就需要欣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主动地去寻找隐居在云树深处的读书人了。就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两个人:一个是客人,他由山外漫步而来探访隐者;一个是主人,就是在溪泉的潺潺声中。绿荫掩映之下,闲持一卷的隐者。诗中之景随着客人步履所至而层层展开,我们与他一起骋目而游心,怡情而适意。从他的足迹,还可以想见山外的尘嚣与山中幽静的对比,以及由这种对比而产生的欢悦之情。客人最后驻足在门边,似乎唯恐惊动了闲坐养心、浑然未觉的主人,诗篇到此为止了。隐者恬然悠然的风度,超凡脱俗的生活,都任由欣赏者自己去描画。这就是诗歌欣赏要达到的第二境界——欣赏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补充、丰富和发展作品直接描绘的部分。这里要说明一点,补充的内容也不一定是诗人在创作时确实想到过的,但必须是合情合理的。
3深化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属于抒情文学,它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旨。因此,诗歌欣赏的进一步就是领会它的意蕴,这是诗歌欣赏的第三境界的主要目标。前面一首诗写山居之景是表层的,写山居之人是深层的,而贯穿其中起着统帅作用的则是山居情味。古来清高自爱的知识分子,常常向往挣脱尘网,俯仰宇宙,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思想感情有很深的时代痕迹,但他们所希冀和描述的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山光水色之中净化心灵、摆脱狭隘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力图触及宇宙人生奥秘,这种心理与后代人却是可以相通的。因此,只有从画面中悟出这种意味,我们的心才会同诗人的心相撞,才能真正进人和把握诗的意境。
学习的三个境界 篇7
【关键词】农村 语文教学 境界 打造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够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如此重视新课改呢?原因很简单,我国原有的教育教学制度与方法适应不了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要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骤。如语文教学,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少、慢、差、费”,“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见《语文教学设计论》前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传统语文教学效率之低,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事实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不仅效率低,质量也特差——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讲分段落,划层次,找中心,结果不少同学了大学还不懂得怎样去划分段落、划分层次、找出中心,正好应了吕老先生“岂非咄咄怪事”那句话。
新课改的初衷,无非是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所谓效率,可以看作是收获和费时的比值,这里的收获应包括显示收获和隐性收获。胡家曙先生认为,相对一定的教学时间而言,教学效率不高,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使学生收获的质和量不高。为此,胡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三喻》(见河北省教育委员会《语文教学之友》,1999年第11期,第5页)中,提出了三个境界:一、知识境界;二、能力境界;三、素质境界。尽管笔者对胡先生《语文教学三喻》中的某些见解不敢苟同,但却非常欣赏这“三个境界”的提出。
我们先说“知识境界”。
赞可夫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这话好就好在,它道出语文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试想,连基本的文体修辞常识都一无所知,连基本的表达方式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含含糊糊,谈何行文写作阅读分析?我们不管上什么课,怎样上,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有所得。我们无论采取启发式教学,还是讨论式教学,或其他的寓教育乐的种种教学法,无非是想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深刻的接受新知识。可以说,不能给学生以知识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课”,只能称之为“扯淡”。我们都知道,再宏伟的高楼大厦,也无非是一砖一瓦的叠加,我们先人有句话,叫做“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境界”不仅仅是指学生在课堂或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还指教师本身知识境界的高低。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一个教师自身知识面的宽窄,功底的深浅,直接决定着这个教师的课授得生动与否,直接决定这个教师能不能给或能给多少知识学生。此外,教师知识境界还应该包括“教法知识”,换句话,教师不仅要“学富五车”,而且还要有怎样把这“五车”知识传输给学生的方法。胡家曙先生在《语文教学三喻》中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当我们把“水”从“桶里”倒向“碗里”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细节?不难想象,第一,要关注碗口方向,应是向上的而不是向下的或倾斜的;第二,要瞄准碗口倒水;第三,要徐徐而入,过急过慢都影响效果;第四,要防止水挥发逃逸。这就是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笔者认为,不管你采用什么,是启发式还是讨论式,要想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授受和谐,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自我陶醉,注重情感投入
情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持肯定态度或否定态度的心理体验,如喜欢、憎恨、愤怒、悲伤等。情感最富有感染力的。“纹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见《文心雕龙·知音》),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都要有情感,在接受新事物(包括知识)时,没情感,干巴巴的,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我们稍微留心一点,就往往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联系也恰到好处,学生能听懂,但效果却不大理想,为什么呢?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原本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被讲得枯燥乏味,学生昏昏欲睡,这样想课堂质量高才怪呢。
由此可见,授课教师在上课时能自我陶醉与教学情景中,注重感情的投入,是相当重要的。
二、民主平等,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注重在施教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要真正上好一节启发讨论课,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一言堂”或“唯余马首是瞻”的教学思路,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勇于各抒己见,让真理越辩越明。从某一种较高的层次上说,语文应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而艺术靠的是灵气和悟性。它是有生命的人的创造,同时反馈于人,靠艺术的敏感相知相通的。教师的讲解,不过是把学生的理解系统化、深入化。而其中的分寸把握,必须依赖学生的实际,和教师接近学生的最小距离,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做人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辨主张,并予以鼓励、赞赏。师生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效果自是非同一般。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上,教师要强调和注重的是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等。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实现由主讲到主导的转变。
我们再谈谈“能力境界”。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行’。”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重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胡家曙认为,“能力境界”比知识境界有了巨大进步。只有把“知识”转为“能力”,语文的工具性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一句话,“能力境界”就是“学以致用”的境界。语文的四大能力就是听说读写,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能力境界”不是教师教你怎么做你才会怎么做,而是举一反三、创造型的那种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型“能力境界”呢?杜仕海认为,应从以下四点入手(见《语文教学之友》1999年第11期第3~4页):
1.强调个性,培养求异思维,为创新提供动力。
2.注重学法指导,为创新提供耐力。
3.重视语文教学的延伸,为创新提供活力。
在杜仕海的四个观点中,笔者最为赞赏的是第二点:重视学法指导。教学中的大量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学习就主动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讲授,如现代阅读是让不少中学生头痛的难点,如果教师能针对现代文中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体特点,归纳出阅读相应文体的方法,就等于把一根钥匙交给了学生,达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境界,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去创造性的阅读(听、说、、写也如此)。当然具体的学法指导还应该包括预习指导、听课指导、复习指导、作业指导、课外阅读指导等。
最后,我们简单地谈谈“素质境界”。
素质境界是指学生能达到掌握学习方法、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语文的兴趣、意志等内涵。
“素质境界”应是新课改语文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语文教学的“素质境界”是站在語文角度以培养学生素质为最终目标的。
胡家曙认为,要达到“素质境界”,施教者在施教过程中应该做到: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2.知识教学要精、要高效,以启发为主,重视学生自己的感受。
3.注意积累。
4.以学生练习为主,注重能力培养,尤其是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5.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6.扩大语文学习的内涵,加强语文和其他学科以及和生活的联系。
7.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8.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
总之,“知识境界”、“能力境界”、“素质境界”这三种课堂教学境界是一个渐次递升的系列层次。我们的广大教师应该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实践和反思,切实抓住、抓紧、抓好课堂4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精神,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登堂入室,渐至教学之佳境。
新的时代和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给农村学生提供了机会,也对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学习的三个境界】推荐阅读:
《三个境界》的教案08-27
学习过程中最有效的三个学习提升方法10-21
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层次论文09-03
三个学习推进学习心得10-12
浅谈学习三个自信的心得体会06-01
突破商务英语学习瓶颈的三个办法07-14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和三个层次06-04
”三个建设年“学习心得07-04
珍惜学习机会实现三个转变08-28
高中政治三个学习方法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