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美文摘抄

2024-10-25

境界美文摘抄(共11篇)

境界美文摘抄 篇1

山与山之间的距离与沟壑有关,山越大,沟越深,看得见,弄不清。个人生活的境界如山间沟壑,从此山到彼山,看似很近,其实很远,不同境界之间的疑惑、误解和矛盾很难填平。所以,认识个人生活的境界,及其差距,实乃和谐相处的一件大事。

简而言之,个人生活的境界,以精神状态为坐标,可分为欲望生活、情趣生活和意志生活三类。欲望生活依靠天赋生物本能,驱动力是无意识的需求,随心所欲,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几乎没有明确的目的,人的行为主要被欲望和恐惧所支配、控制。人类的物质、经济、权力和技术型生活,多半属于欲望生活。情趣生活是一种有偏好,有选择,具有审美能力的感性生活,情绪和知识决定偏好,趣味和见识决定选择。人类的文化艺术活动多半是情趣生活。有意志的生活是信仰、信念和理性支配下的生活。成功欲是意志生活的驱动力,成功感是意志生活最大、最持久的快乐。在坚强意志的支配下,人可以忍受极度的物质匮乏,可以忍耐极大的精神压力。

物质力量支配下的欲望生活如同食用盐,如果匮乏,人就浑身无力;如果贪得无厌,越吃越渴,过度用盐甚至可以导致中毒而死;文化艺术支撑下的情趣生活如同糖酒,使人生活甜美、舒服、陶醉,如果没有物质基础,欲进无路,欲罢不能,求之不得,使人狼狈不堪,如果没有意志调控,轻则玩物丧志,重则玩人丧德;意念支配下的意志生活如果没有物质保障,必然是穷困潦倒,没有情趣生活的滋润索然无味,失去理性控制的意志生活如同玩火自焚。宽裕有序、自由自在、趣味盎然、兴致勃勃,欲望、情趣和意志三界均衡的精神生活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三流人以欲望生活为依靠,二流人以情趣生活为中心,一流人以意志生活为旗帜。同样是经商,做小买卖,算小账,会赚钱不会花钱,生活单调的人过的是一种欲望生活为主的日子;善于赚钱,善于花钱,又有业余爱好的人过的是有情趣的生活;善于赚大钱,善于投资,有个人爱好,又热心社会公益和人类进步的人往往是有理想信念的人。强大的意志力和宏大的追求反过来会促成做大的物质追求。同样是搞艺术,借艺术混饭的职业艺人终究是匠人,往往是有饭吃,而缺好饭吃;把艺术作为事业的人多半会成为乐此不疲的艺术家;大师级的艺术家必然要过一种有意志的生活。为此,他必须淡化虚名浮利的诱惑,必须忍受艰苦卓绝的磨练或考验。

过量的欲望生活使人丧志,过度的情趣生活使人意乱情迷,有意志的生活必须节制欲望、淡化情趣。有坚强意志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理解,并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很多意志力强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和职业革命家的日常生活是非常孤独寂寞的,这种孤寂一旦被破坏,他便无法工作,难以完成艰苦卓绝的事业。

不同境界的人之间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不要强求一致,可以换位思考,但不要进行错位比较。在世俗生活中,很多貌似正常的其实是庸常,是平庸无能;超常的往往被常人看作不正常,超常的状态常常被平庸的人看作病态。

个人的三种精神境界很难分清,也很难把握。人非圣贤,有天赋,有缺陷,精力有限,能力有高下,而任何生活都有必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平衡。欲望生活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不要过于贪婪;情趣生活要适可而止,不要过于泛滥;意志生活要顺势而为,不要过于极端。

周作人美文的和合境界与审美维度 篇2

【关键词】周作人 散文 和合境界审美维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23-03

和合是一种审美情感境界,在这种情感境界中能够获得愉快,是由于审美情感在审美关系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审美情与景、心与物,审美结构与功能等的既冲突又融合中,获得了一种和合。周作人记叙性的美文,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客体、情感与意象、理性与诗意、情调与意趣、实与虚的冲突融合,形成了均衡节制和合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他对冲淡闲适,爱好天然境界的追求,对清淡高远、简素自然格调的崇尚,其美文达到了古人提出的“含吐精微,锻炼高卓”、“居约致弘”的高度,对读者产生隽永的艺术感染力,常常让人沉醉于“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艺术境界中。周作人对和合审美境界的崇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审美主体方面表现为对理性从容审美心境的建构与坚持

周作人的散文多数是以冲淡为特色的抒情、叙述的散文小品,这类作品多是在理智平静、从容自如的心境观照下写就的。这种审美心境的建构是以儒、道两家的文化精髓为其基石的,以“中庸”的精神将儒家的“入世”思想与道家的“出世”思想调和于一身。具体表现为他的世界观中儒道思想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又互相渗透,互相统一,双方经过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他在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之间逐渐找到微妙的平衡,由激烈的冲突达到相对的调和静穆,进而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杂糅中见调和”的思想统一体,这一新的思想感情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得体地活着”为中心,在顺乎物理人情的自然发展与自我节制中求得平衡的中庸主义,在这一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顺应自然,无为冷静的人生观,他声称,通过对“五四”传统和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他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很好的人生观,这就是他所认为的在宇宙的顺序面前,一切人为的干预不仅多余,而且愚蠢,也许娴静地站在一旁,不介入,绝义务,只冷静观察,顺应自然,才是明智的人生选择,由此建构了他的理性从容的审美心境。

当他的启蒙理想在黑暗、焦躁的现实面前碰壁时,他的世界观中道家的“出世”思想便转而逐渐成为其主导方面,他主张“宽容”,提倡“中庸”和“费厄泼赖”,以“抱朴守真”的态度,使自己“安贫乐道”,“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求得性命的安立,从而获得与自然相依偎、相沟通、相融合的审美空间了,在自由逍遥中享受游世的愉悦和生命的意义。他在美文创作中始终坚持了这种理性从容的审美心境,坚持披中庸之衣,着平淡之裳,由草木鱼虫而窥知人类之事,突出地体现出其“和合境界”的美学特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周作人美文表现出理智平静和从容自如的特点。读周作人的美文就好像在听一位闲适的久居北京的长者淡漠地、不急不忙地说着家常便饭。周作人生活在大都市,他憎恶喧嚣,憎恶人与人间的狡狯,憎恶不公平的责罚与赞美,憎恶无理由的传统的束缚。这种憎恶情绪尽管也曾在他的心中纠结,但他的洒脱冲淡的人生态度很快使其得到消解。他以从容悠闲的审美心境,走上了到西山去的路,鸟声使他知道了春天,一株草、一塘水使他爱上了自然,青蛙落水的声音使他知道了动和静,松涛和泉鸣使他知道了美。理性从容的审美心境使他在行文中更显得特别的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舒徐婉转,显示了独特的风格与气度。

这种理性从容的审美心境,还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和谐圆通的重视上。周作人总把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的这种交融中达到精神上高度自由。为此,他总是以爱心和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审美观照,无论是对待自然界的生物还是人类,都以朋友的身份待之。如在《苍蝇》一文中,他曾对日本的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诗歌十分推崇,因为他能“以一切生物为弟兄朋友,苍蝇当然也是其一”,并且特意举了几首咏苍蝇诗为例。可见,他对于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是“疼爱有加”,把它们放在与人类平等的地位去抒写。

理性从容的审美心境还表现在对待读者的态度上,周作人始终保持自己与读者之间人格与心理的平等,他在美文中也总是以其委婉、平和、温润行文风格与读者对话交流,让读者与其一起构建和合的审美境界。

二、在审美客体方面表现为对本然真实、灵肉和谐生活情状的向往与追求

人类在文明发展的同时,人的自由被日益增加的物质欲望与日益严密的道德规范等所谓的文明约束着,人类的本性被异化。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世界正日益成为异己力量,吞噬着人的本性,异化了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生活情状也随之扭曲变形。因此,本然真实、灵肉和谐的生活情状成为许多中国文人的追求,也成为周作人美文的审美理想,它首先表现为对自然和谐的素朴生活和丰富生动的精神家园的向往。周作人怀念和回味简单而有真味的故乡生活,真挚自然、让人感到亲切的故乡童年欢乐生活常常是周作人美文的主题。他在《故乡的野菜》中回忆故乡妇女和小孩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搜寻野菜的真实快乐情形,还回想起小孩子们唱得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恍惚间又回到了童年时代,那一连串遥远面临甜蜜的日子,好像尘封已久的旧物,突然显得如此自然而亲近,而又怅然若有所失,表现对真诚快乐、自然和谐的闲适生活情状的向往。周作人对本然真实、灵肉和谐审美境界的崇尚还表现在传统自然、无拘束的生活方式的回味与追求,因此他常常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失落表现出惆怅和感叹。他在《北京的茶食》中写道:“在这旧京城里,竟吃不到传统的好点心,”所有的只是供人充饥的饽饽之类,人们仿佛不知道,人除了日用必需的东西之外,总要有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例如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的饱的点心,都是“无用的装点”,却体现生活的另一种意义,这一切,本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却统统失落了,连最古老的京城也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或颓废的点心了”。这里,周作人抒发了吃不到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传统好点心的惆怅和感叹,认为生活中除了需要功利的东西,还需要属于休闲和审美方面精神享受的东西,还需要属于自己的自由愉悦的精神家园,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生活,这样的生存方式才是符合本真真实、灵肉和谐的理想情状。他对自由丰腴的精神生活的崇尚,也表现在对传统自然真实的灵肉和谐、安闲而丰腴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追求。他在西四牌楼的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也从那模糊阴暗的字迹里引发他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精神生活的幻想。在他的名作《乌篷船》中,他写自己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夜间睡在船舱中,听水声橹声,往来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向往那虽然已是遥远但仍似十分地亲切的“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的心灵安闲自由的生活方式。不难想象,周作人之所以如此执著地追寻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踪迹,是因为现代文化和生活,过于追求物资的满足和功利的实现,使人的精神世界日趋“焦躁”,失去了自由舒展和自然享受的休闲的空间。显然,周作人还是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追念和随想,表达自己对安闲丰腴、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调的眷念和追求,进而表现对自由丰腴的精神生活的崇尚,对“灵”与“肉”和谐一致、自然真实生活方式的呼唤。

三、在审美情感方面表现为对本真自然情感的褒扬与抒发

艺术是与人的审美兴趣相联系的,它是人的意识、心灵的流出,其情是心灵的投射,其景是心灵的投影,其景是情之景,其情是景之情,从而形成崭新的意象或美妙的意境,这便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在艺术赤子之心的纯真心境的观照下,作品所流露的情感才有可能真情的激荡,自然的抒发。周作人以他真诚从容的心境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不假人工雕琢,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任意而谈、信笔而写,力求表现天地万物本然的样态,促进情感与景物的有机交融,情感本真的“流出”,也就是非人为生出,而是真情流露,这种自然抒发的本真诚挚的情感正是人性共同所需要、所崇尚的东西,因而能够引起读者的回味与共鸣。由于“顺于自然,便是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而周作人散文中的本真情感易于形成了和合的心灵生命境界。

在周作人的美文中对“本真自然”情感的褒扬与抒发的审美实践,首先表现为对审美主体的本真心灵和情感境界的描绘上,周作人的《初恋》写的是作者少年时对一位少女的朦胧的初恋之情,是公认的作者早期美文的代表作。文中对初恋心理的描写非常地准确、真切。譬如有一段是: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地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并不问她是否爱我,或者也还不知道自己是爱着她,总之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尽力,这是当时实在的心情,也是她所给我的赐物了。在她是怎样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大约只是淡淡的一种恋慕,始终没有想到男女关系的问题。

文中那句“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一直为人称道,认为真切地写出了少年人初恋时的心理。对“本真自然”情感的褒扬和抒发,还表现在对内在真情的守护,以内在的丰富诚挚的情感去超越困境中生存的痛苦和焦虑,在《苦雨》中,则由北京夏夜暴雨带来的种种灾难:后园西墙淋塌,“梁上君子”刚刚光顾,门口南墙又被冲倒二三丈宽,西屋书房水也浸满全屋……物质生活的困窘,使原已失衡的精神世界更加焦躁和痛苦,而20多年前的故乡同样是雨夜,同样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处于窘困的境地,但由于有和谐自然的心境,因而虽然雨夜困于乌篷船里,却能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口乃的橹声,仿佛进入梦似的诗境,即便是去吊唁父亲保姆之丧的归途中遇到暴风骤雨,危险极了,却还是感到愉快极了。物质生活的困苦素朴与本真自然情感有机交融,在古朴乡间的简单生活中达到了和合一致。因此,周作人对古朴简单而亲切的故乡生活的回忆,意在传达出这样一种生活理念,人的生活即便古朴简单,甚至清苦,但却能因为有本真自然的情感作底蕴而能够自然快乐的生存,显得自然和谐、充实有真味,以此来说明本真的情感和心灵之于生活的重要性,来表达对本真心灵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四、在审美风格方面表现为对平和冲淡格调的崇尚与追求

平和的情感人生态度源自于道家对人身自由的追求,道家对生命资源的本然欠缺有着清楚的自知。因此,他们舍弃与自然相对抗的怨恨、恐惧、渴望,以平和的人生态度获致内心的自由。周作人生活在20世纪的充满忧患的中国,为了获得内心的平衡与自由,他选择了道家平和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表现在审美风格方面就是对平和冲淡审美风格的崇尚和追求。他说:“我的意见总是倾向着平凡这一面”,“凡过火的事物我都不以为好”。周作人在小品文的艺术特色,他自己的话是解释得非常恰切。他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一天,因为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关系,不可勉强,像我这样偏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这就是我的大愿望。”可见,周作人在美文的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美学主张,努力使其散文创作的艺术彰显“平和冲淡”的格调,在他的散文中为了避免情与景、心与物的矛盾冲突,影响平和冲淡格调与境界的形成,他总是极力抑制主观激情的喷发、奔泻,避免繁富形象、辞藻、夸大词语的运用,作者抒写自己的情怀时,好像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从而将蕴蓄于中的激情舒缓地、有节制地、隐而不显地、含而不露地表现出来,使其情境有机交融,心物和合一体,因而给人一种熨帖、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

他在《初恋》中写所恋少女几个月后不幸死去,这对初恋者来说本应该是一件大悲大痛的事,可是周作人却以平静、淡然的语气结束了它:“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这似乎很反常,但稍一思索,其心理的描写却又是十分真实;这里的描写表面看来似乎很淡漠,但其实是在淡漠中仍然包含着、深蓄着缕缕的情丝。显然,周作人在这里是将深意浓情作了淡化处理,力求在平淡中透露其深浓。

《乌篷船》是周作人早期的一篇名作。作者写道:“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着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口,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小境界美文 篇3

还有一种方式,更是意境悠远:古寺、老树、昏鸦,突然,钟声响起,“惊”起昏鸦一片。这钟声一波波漾向田野、村庄,顿时,一切都有了生机,但见炊烟袅袅,牧童斜坐牛背,笛声悠扬,村妇挥动围裙,召唤小儿,老人眯着眼蹲在墙根,如老僧般入定。

这一幕幕人间烟火如电影画面般回传至寺院,让敲钟的僧人愈加兴奋,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如挽弓般将木槌满满拉开,在108下的起起落落中,他的心也随着那钟声飞出寺院,飞向田野、村庄。

修心方式不拘一格,历史上就有位老兄选择了下面这种修行方式。这位老兄名叫李甲龙,韩国人,生于1860年,在他24岁那一年,入山修行。进山不久,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建塔!

建塔的原料,是散落在山谷和路边的石头,为增加难度,李甲龙规定,石头之间不能用粘合剂,不能为便于修筑,而对石头进行任何人工斧凿,最难的是,他将塔大多建在了悬崖上。

他白天建塔,夜晚诵经,饿了,就以野果充饥,这样一干就是30年,不多不少,一共建了108座塔。这些塔一二十米高,形态各异,如108条好汉啸聚山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快活。

李甲龙去世后,这些塔成了景点。当游人站在山脚,仰望这些建在绝壁上的石塔,震惊之余,石塔的建造方法,一直像谜一样,让人感到迷惑不解:如此艰巨的工程,他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做到的呢?

相互支撑的境界美文 篇4

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打开蜂箱,就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所有的蜜蜂,结成了一个球形团在一起,这个球形不是静止不动的,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球形表面的蜜蜂,在不停地向球心移动,而球心的蜜蜂则向球形表面移动,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位置互换;没过多久,球表面的蜜蜂再次开始向球心移动,而球心的蜜蜂则再次向球表面移动……原来,冬天太冷了,蜂箱里的温度只有几度,为了抵御严寒,蜜蜂便互相靠拢,结成一个球形团来取暖,球形团内部的温度可维持在24℃左右,但球形团表面的温度不高,于是,蜜蜂们便互相照顾,不断反复地交换位置,以便每隔一会儿,球形表面的蜜蜂就能进入到球形中心,彼此相互依靠,相互帮助,以此来抵御严寒,度过漫长的冬天。

十年前,我曾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工作过一段时间,住处附近有一家牧民,放牧着成群的羊,冬天来了,当地的气温下降到零下35℃左右,羊也被冻得瑟瑟发抖,特别是晚上,温度更低,虽然身上披着厚厚的毛,但依然无法抵挡北风的肆虐。那时,我们所在的电厂工地经常夜间加班,我便经常在夜间路过羊圈,我观察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寒冷的晚上,羊圈中所有的羊都会站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儿,成年的壮实的羊站在最外边,小羊站在最里边。据牧羊人说,羊互相靠在一起,可以用彼此的身体产生的热量来温暖对方,最外边的羊挡住了里边的羊,使它们免受风吹,但过一会儿就会互换,里面的羊到外面来,外面的羊到里面去,但中间的小羊永远在里面。

在困顿无助的处境下,彼此间互相的支撑,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我们感动于这种智慧,更感动于这种在患难中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不会再畏惧寒风的凛冽,就会相互搀扶着走出寒冷的冬天,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一时刻。

谈人生说境界优秀美文 篇5

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诗境也即人境。王国维先生归纳出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苦境,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乃“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韧境,为“行”之境界,即为实现远大理想需要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乐境,为“得”之境界,即功到自然成。凡是做大事、成大家的人都必须经过这三种境界,第一境界就是要树立一个远大目标,要摆脱社会的种种纷扰,把苦乐、毁誉、利害、得失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心中坚定一个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第二境界就是为了实现远大目标而努力拼搏,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急流险滩,荆棘重重,但为实现既定目标要在所不惜、不轻言放弃;第三境界就是在经过无数挫折、多年磨练之后,奋斗目标水到渠成,看到目标就在眼前,心中充满奋斗和成功的喜悦。王国维先生在《文学小言》一文中还把三种境界说成是“三种阶级”:“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今天的人们常用这三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其实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的成功个案无非都是经历三个阶段: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过程中有所羁绊,但坚持不懈;在成败的关键一刻挺过去,喜获丰收。那些没有成功的,大多数人都会败在第二个环节上。

两千多年前屈原自投汩罗江,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近一百年前王国维先生自沉昆明湖,留下了“词以境界为最上”。两位前辈的诤言,一种是对人生的追求态度,另一种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态度。

2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人们追求及时行乐)、道德阶段(根据行为准则履行义务)、宗教阶段(以痛苦为标志去感受人生的局限性)。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生须经历三大境界,其一为骆驼境界,须忍辱负重、艰苦跋涉,这是人生的沙漠时期,需要自我意识觉醒并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其二为狮子境界,这是人生的创造时期,即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用拼搏的人生创造业绩;其三为婴儿境界,即以平静心灵摒弃恩怨、以率真心性俯瞰一切。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更具体一些,他从人生的意义出发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部分。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干什么事情都不是依照社会习惯,而是依照本性去做,从未曾了解到做某种事情的意义,往好处说这是天真烂漫,往差处说这就是糊里糊涂;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只有“我”的观念,不论做什么都是为着功利打算,当然亦会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出力,可他们做事的动机还是想得到更高的回报;在道德境界中的人,所做任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他们既不贪生也不怕死,明白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社会、一个整体;在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对生死的见解既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认为社会之上尚有一个宇宙。

3曾经有人解释王国维先生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混沌状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渐悟状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顿悟状态。笔者觉得很有道理,人生境界的确需要感悟、领悟、觉悟。

林清玄更是把悟解释为“独对我心”,认为重读《西游记》后发现唐僧的三个弟子悟凈、悟能、悟空,恰恰正是求佛问道的三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西游记》一书以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为主线,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部过程。玄奘的三个徒弟显然成了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所谓的悟净,指的是知道远离污浊去寻找净土;初入法门,修行尚浅,大体只为求得清心。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此乃求佛问道第一重境界。

所谓的悟能,指的是通过修行开始拥有一定能量能力,也叫守戒。猪悟能又名猪八戒,需戒守五荤三素,佛法就寓于持戒之中。所以守戒即是悟能,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获得智慧,此乃求佛问道第二重境界。

所谓的悟空,指的是境界最高一层,佛家讲空,道家讲无,只有悟得空的境界,才能返璞归真,此乃求佛问道第三重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美文 篇6

我攀登的目的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曾提出“人生四境界说”。他按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程度,把人生境界分成“欲求的境界”“求知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四个层次。四种境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彼此交错。一般而言,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兼而有之,而人品之高下只是以各种境界所占比例多少不同而决定。

欲求的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一个“欲求的境界”占主导地住的人,只知道满足个人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孔子的.弟子告子所谓“食色、性也”,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这种人往往未脱离动物状态。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因为这种人沉醉于低级趣味,自然无自由可言,更谈不上什么人生价值和意义。

求知的境界。也称作“求实的境界”。处于求知境界的人,不再单纯满足于生存的欲望,而是有求知欲。要求理解外在客观事物的秩序和规律,由此催生出科学求实精神。一个人有了知识,把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大大的提升。那些科学家都居于这种境界。那些酷爱发明创新的天才,也有这样的境界。

人生的道德境界与求知境界几乎同时发生,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价值角度和精神自由程度而言,道德境界高于求知境界。因为人在道德境界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客观的外在性,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道德总是以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前提,道德上的“应该”就是这种差距的表现。在哲学家看来,我日常对“他人”所持的“推己及人”“同情”“怜悯”等人生态度,只是一种“俯视他人”的低层次的道德境界。一个人只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道德的实现与完成,既是道德境界的极致,也是它的结束,这时开始进入人生的“审美境界”。这一境界包含道德而超越道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审美境界中,人不再是同于道德义务强制行事。不再只是为了“应该”行事。人完全处于一种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审美境界中的人,其行为必然合乎道德,但他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做应该之事,无任何强制之意。

以中国传统儒道两寒而论。儒家以“道德的境界”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其“天人合一”之“天”主要具有道德含义。而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则明显以“审美的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美文 篇7

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说的是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大考场,各种各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身上。古语说得好:“无度不丈夫。”要想做天地间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凡事对号入座。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曾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有人曾告诉苏格拉底,有人他,而苏格拉底却说:“他的不是我,因为他的那些东西在我身上丝毫都不存在。”我国北宋名相富弼,也曾遇见过类似的事情。一次外出,一名随从告诉富弼,有人在身后骂他。富弼淡然说道:“他骂的不是我,是跟我重名的一个人吧!”那个骂他的人听到后,感到羞愧至极,当面向他道歉而去。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这样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不会引火烧身。

想做到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说实话,有一些“号”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你完全可以不在乎。《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感到非常吃惊,于是对老子说了一通不敬的话,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回来找老子道歉。老子说:“即使昨天你骂我是一匹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从老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的原因,不在于他们能够完全把是非、争斗置之度外,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正如西德尼·史密斯所言:“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用宽恕去实现。”

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若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和取舍。一次,有人对释迦牟尼侮辱了一番,他非但没有回击,反而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释迦牟尼接着说道:“这就对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要让自己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他来时恰逢老师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怀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便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一清二楚。没想到的是,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待你,你反而帮助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说:“能到别人门口骂人,如果不是他的境况确实不好,走投无路,他又怎么会轻易这样做?我想帮助他改善境况。”通过周作人的这一举动,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心灵宽阔的人,不仅懂得辨别美丑,更有能力对不美好的行为进行化解和疏导。

接纳自己美文摘抄 篇8

李妮娜表示,下一步,她将去北京体育大学完成学业,然后,开始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我终于可以解脱了。”李妮娜轻松、坦然地接纳了体育事业上并不完美的结果。

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人生是一个过程,犹如四季轮回,有鸟语花香,也有冰封雪冻。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遗憾。我们只有学会坦然接纳,才会心安理得,才能生活得踏实、安稳。

一个年轻人在一次保卫战中失去了一条腿,亲戚朋友前去探望时,却吃惊地发现,年轻人正一瘸一拐地在门口浇花,嘴里还哼着欢快的小曲儿,丝毫看不出悲伤的样子。大家感慨地说:“我们还以为你在家伤心呢,没想到……”

“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要去伤心呢?我只是失去了一条腿而已。没有死掉,已经是万幸了。”年轻人说完,灿烂地笑了起来。

一位人力三轮车师傅,五十多岁,相貌堂堂。当别人问他为什么选择蹬三轮车时,他笑着从车上跳下来,往前走了几步。原来,他是天生的跛足,左腿长,右腿短。问他的人很尴尬,可他却很坦然,笑着说:“你看,蹬三轮车便是很好的伪装,这也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他还骄傲地告诉别人:“我太太很漂亮,儿子也很帅!”说完便蹬着车欢快地向前驶去。

不值得美文摘抄 篇9

我的老师麦克菲登总爱告诉别人他怎样学会意大利语的故事。他每天坐电车从家里去学校,路上要花半个小时。他每天就用这半个小时学习,居然掌握了一种新语言。

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患病后,自知不久于人世,却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第一页。”

三婶美文摘抄 篇10

连点兆头都没有,三叔就下岗了。这等于一群活蹦乱跳的鸡鸭发瘟了,等于一头将出栏的肥猪失踪了,这等于……好端端的日子糟蹋了,顿时像野猪啃过的一片菜地。

三叔成了霜打的茄子,腰蹋了,脸灰了,一张脸就像被烟烤过似的,显得抽抽巴巴,灰灰怆怆。三婶冲着三叔吼开了,你们男人咋都这个德性,赢的时候,神气活现,脚指头恨不得放到头顶上;输的时候,远比女人还输不起,脑袋夹到裤裆里。她顿了顿,又说,天下的路千万条,就抱着一棵树吊死?下岗有啥了不起,跟我一起栽种木耳,照常能够发家!

三叔从此给三婶当下手。棚内的事由三婶张罗;外面的事,由三叔料理。三叔有经商脑瓜,鬼点子也挺多,晾晒鲜木耳时,往里拌了不少白糖。三婶一见就急了,鬓角的青筋蹦得老高,充血的眼睛像是在往外喷火,一对放电的目光像刀子架在了三叔头上,你这是干啥,靠投机取巧赚钱?心让狼吃了?还是叫狗叼了!说着一把掀翻了木耳架子。

三叔讪讪地说,看你这人,难道还怕钱咬手?如今做买卖的谁不掺杂使假。

别人的事咱管不着,咱家泯灭良心的钱一分都不能挣!三婶说这话时,两条眉毛拧在一起,就像有股黑风在上面罩着。

三叔吓得心头一哆嗦,从此再不敢走歪门斜道。

三婶种木耳种出了名堂,她的木耳油黑锃亮,肥嘟噜的像猪耳朵,黑中藏着红,脆中躲着嫩,活泼的浓鲜,机灵的清淡,结簇成丛,有着迎春花的姿态。她家的木耳成了市场的抢手货,进货的汽车一辆接一辆,把巷道堵得连条狗都挤不进。

县里来开现场会,主任亲自落实参观项目,一进门就指手划脚,让三婶栽种猴头蘑,培养松耳,满嘴说得起沫子。三婶听着听着就变了脸,布满的阴云不露一丝光亮儿,冷冷地说,你这个人有点怪,踩着人家的门槛,管着人家的事儿,还没有个商量!这个家是你当,还是我当?说得主任脸红一阵白一阵,哭笑不得。三叔急忙在身后扯扯老婆的衣角,三婶的手往后一拨拉,冲着主任又说,就这一堆一块,愿意来看呢,我欢迎;不愿意看呢,也不强求,让我整那虚景可玩不转。

心灵絮语美文摘抄 篇11

——达芙妮·杜·莫里埃

昨日已经逝去,但是昨日的光景会在今天留下印记。不管昨日的境况是好是坏,我们都从中收获了经验和教训。同样,今日的旅程也将影响明日的方向。已经变换了的场景不能重演,但是如果我们把过去留下的宝贵碎片收集起来,就可以从现在开始,拼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每一次经历都帮助我们解开生活的重重谜团。今天的故事慢慢展开,我们在一场场冒险中向着生活的纵深处前进。经历是属于自己的,一次经历就是一把打开命运的钥匙。我们向前进,只能向前,因为身后的大门已经关闭。

生命道路上埋藏着三份宝贵的礼物,等着我们去发掘。带着勇气与信念,直面生活的各种机遇,是我们收获的第一份礼物。放手昨天,放手去年,是第二份礼物。我们放手的、抓紧的一切加起来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这个信念则是最重要的终极大礼。我从不需要回到过去。我的命运赢在未来。我相信,它会带给我想要的一切,甚至更多。

接受平凡的自己

进步的道路既缓慢又艰难,从小大人就是这么教我的。

——玛丽·居里

我们寻求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但我们有时会感到迷惘,将二者混淆。当我们还是一个学徒的时候,我们就苛求完美,这往往给我们带来很多苦恼。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我们就能理解,错误仅仅是生活和学习道路上的必经阶段,而正是这样的过程,让我们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完美的执著将逐渐淡去。我们渐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只有完美才能带来自我认同是一种错觉,它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这种错觉让我们倍感委屈。要想打破旧有的思维,需要承诺和行动。首先,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源自平凡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独特的礼物。这样的自己,本身就是完美的。对自己不断重复这一点,是良好的开始。但即便如此,进步依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完美,是用来追寻的,而不是用来成就的。

上一篇:父亲60大寿祝寿词下一篇:第七届少儿书信文化活动颁奖仪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