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境界提升境界(共12篇)
感悟境界提升境界 篇1
感悟诗意生活 提升教育境界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读书心得
黄会宇
最早结识肖川博士,是在一年前,因为他的书《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还在大学的时候品读过他的书,其人其书,其文其思,让我整个身心都浸润在教师幸福诗意生活的阳光之中,激发了我对教育幸福诗意生活的追求,也积累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境界,让我无怨无悔地行走在专业成长的路途上„„
我们教师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教育的纯真情怀里,为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而不懈努力。在我看来,追求教育真情与智慧,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和诗意,追求专业成长的老师,他(她)的做人一定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也一定会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洋溢温馨,弥漫芬芳,从而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他人„„
诗意的生活是什么?它距离我们有多远?其实,诗意的生活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把教育现实生活中繁杂琐碎提炼升华为温馨美好情感的过程。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寻觅,诗意的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
是的,当我们换一个思路,换一种审美的眼光,以一种内心的体验或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我们必须应对的事物,来看待我校的教育现实,看待我们的学生,蓦然回首,诗意和幸福的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我曾努力尝试这样去做:
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发现教育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尽可能多地领悟其中的诗意。
于是,我将自己所担任的两个班级当成两块实验田。我努力将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做得精彩,做得生动,都做成一个成功的案例,这难道不是教育的一种诗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尽情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展现自己的教学品质和个性,充分挖掘中国方块文字独特的魅力和魔力,这也许也应该算是一种诗意吧?还有,当我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索时,我会发现新的角度,发现另类的存在,这也是诗意!我力求专业解读文本,用真心去感悟平凡教育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努力,表彰孩子的学业和人品,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在我看来,无一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我让这种感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上升为一种境界,并付诸教育生活实践。于是,我努力从庸常的自我和繁琐的生活中延伸出去,解 1
脱出来,从而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其次,我认为:营造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幸福诗意生活的集中体现。我注重友情,关注亲情,在乎爱情。我期待他们关注我的目光,感谢他们的激励鼓舞。来自亲人和友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让我的生活时时洋溢着温暖和力量,亲人的臂膀和家的温馨是我永远的心灵的港湾,友人的鼓励和慰藉是我心灵的栖息地!
作为老师,我当然努力营造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我欣赏学生,如同欣赏珍宝。内心充溢着一种幸福和快乐。我深深地明白:学生就是我幸福快乐和诗意生活的重要源泉之一。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沟通和谈心,对于师生彼此而言,都是心灵的倾诉和慰藉。学生把我当成师长,也把我当成朋友。我与学生每天都在收获学业,时时都在进步成长。学生对我天天有所期盼,我对学生时时有所期待。师生之间,彼此因为对方,把每天美好、温馨的生活擦亮!
于是,我发现:诗意幸福的秘诀不在别处,不再远方,也不在未来,就在我们点滴的生活和行动中。是学生,是英语教学,辉耀了我教育教学星空。让我身心忙而不累,累而不苦,苦而不哭,让我踏着繁琐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最后,诗意生活还意味着要为自己的人生留出一些空白。有道是:留白天地宽。我们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给自己腾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释放种种压力,从而达到心灵的安宁、平静、平衡与和谐。每每夕阳西下,一曲优美的萨克斯《回家》回响在校园的上空,继而,喧嚣的校园变得宁静,我会静静地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读自己深爱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梳理一下自己一天来的收获,在电脑上轻轻地敲打着一行行的文字,抒写着自己对生活和教学的情愫,而或,与爱人散步话聊,彼此畅谈生活共话现实的无奈与期望,同叙感悟教学的苦与乐„„留白与空闲,让我的心灵日渐丰盈、深刻、丰富而美丽!
也许旁人无从理解、无从明白,现实的困境给了我怎样的心理压力和恐惧,但我一定是坚定地从容地行走在理想与信念、幸福和诗意之间,力求从中寻出一道自由呼吸的缝隙来;我不知道这样的努力和坚守能让我走多远,能对我身边的人有多少感染力,我也无从知道自己的教育情怀能给学生的学业引领和人生奠基有几多的帮助?但我一定是放飞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耕耘在了我教育人生的四季!也许我在人生的春天奋力耕耘播种,在夏日骄阳下辛勤劳作,到了秋季的田园,我可能仍然一无所获,看不见累累的硕果,但我一定会无怨无悔地对自己说:“我付出了,我爱过了,那么这一切都不仅仅是传说。”
我情愿我自己的教育教学人生,站成一棵树的永恒。诗意地栖息在大地和天空之中,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云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追求诗意和幸福的教育教学生活,提升我的教育教学境界,纯洁我的教育教学情怀,是我毕生努力的远方!
2013年11月26日
感悟境界提升境界 篇2
山上的空气开始变得清新, 树叶绿得可爱, 不知名的野鸟, 在树中追逐嬉戏, 松鼠灵敏地串上串下, 风儿柔和地抚弄着你的脸, 闭上眼睛听听空气的声音, 轻轻调整气息, 自然万物在脑海里豁然开朗, 这是心与智得到了统一, 顺应自然、和通天道达到“奇物”、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这时我才知道古人并没有说谎, 人和自然、天地, 是真能一并融合的, 那种感觉真美, 是一种超然, 是一种放松。这时人的心境就无所谓生, 无所谓死;无所谓荣, 无所谓辱;无所谓是, 无所谓非。当睁开眼睛的一瞬间, 头脑格外清晰, 就像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密林深处潺潺流淌的小溪, 清澈见底。这时眼睛也明亮了起来, 觉得真有大圣“火眼金睛”的感觉;还像初生婴儿第一次睁眼看这个世界模样的感觉。这时我在山顶俯视山城, 一切尽收眼底, 滔滔的江水, 好像要流向天边, 初升的太阳还没完全把脸露出来, 红彤彤的又大又亮, 颜色红黄交错, 瑰丽无比。山下人家、房舍错落有致, 很多人还在山城的怀抱里做着甜甜的梦。这时我不自觉地笑了起来, 这会心的一笑是我从未有过的。自然是这样美好生活是这样惬意。我真的佩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他把人回归到婴儿般纯真的天性。这时我开始否定了人生中最开心的“四大喜事”, 如果人真能融入自然, 那么天天都有“题名花烛”刻;日日都有“甘露故知”时!
从郅高点下山的时候, 沿着山路往前走, 山中雾起、山林隐现, 好似仙境, 这时我正陶醉, 却听远处有人喊, 真是巧得很, 十多年没见的高中同学, 在这里相遇。他很兴奋, 我也很高兴, 一路小跑, 一路交谈。兴之所至便感悟人生谈论理想, 他认为人和人都差不多, 那些伟人、巨匠、大师, 就是比我们多了那么一点点“境界”而已。但就那么一点点境界就“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中国画不也讲究“意境”吗?它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空灵之美”不正符合“道”吗?所以说国家有大师、名师、画匠就在于此。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登山感悟到的中国画家“意境”的所在。
南宋写意画家梁楷所画《太白行吟图》画面笔法洗练, 寥寥几笔就勾画出这位胸襟豁达, 才华横溢的“谪仙人”的气度, 但画法还是其次, 关键是此画的意境之美。画面上人物背景空旷, 没有任何笔墨, 这样的处理表现了登山所悟到的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的情感。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这不就是“老庄”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奇一、奇物的最高境界吗?这境界表现在李白的诗中就神奇了, 那“长风万里送秋雁”的气势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情景都从这个“无”的背景里表现了出来, 这是《道德经》里的开篇:“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也, 以观其妙;常有欲也, 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清初大画家朱耷的画, 他的意境所在。八大山人是明末权贵的后裔, 在他19岁的时候明朝灭亡, 他因为国恨家仇, 家破人亡, 所以所画的画中自然地体现了他的心境。这就是他的政治态度, 他的画中多运用抒情的手法表现强烈的艺术个性, 特别是花鸟画, 象征手法多, 政治寓意更强。正所谓“长借墨花寄幽兴, 至今叶叶向南吹”。他把满腔的愤世之情流露于笔端, 在墨法中得以宣泄, 他画的鸟多独足而立, 一幅傲然倔强的姿态。他在表现鸟的眼睛时, 把眼眶画大, 甚至变圆为方, 显示出一幅白眼向人的气质。这体现了他藐视统治阶级权贵的象征。另外八大山人也画山水, 但他所画的山水是荒凉的残山剩水, 表达了他国破家亡的愤慨之情。这就是八大山人的画, 也是八大山人画中的形式, 他独特的个性表达了他不同于别人的画面“意境”。
另外我还要说一个人那就是当代的国画大师齐白石, 他的绘画中意境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白石老人喜欢画虾, 那虾画得生机勃勃, 活灵活现, 妙趣横生。在纸面上能看到透明的虾壳, 能感觉到虾须的弹性, 没画水, 却让人感觉到了江河湖海的气魄, 没有颜色却让人闻到了河水的清香, 这就是大师的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登山知道自然和人的结合是一种境界, 然后联想到几位画家的画作, 他们所体现的境界, 这个境界是涵养, 是超然于物外的大思想、大内涵。
摘要:本文通过登山体悟到中国画家的艺术境界, 这境界是绘画中的理念, 他启迪人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关键词:登山,中国画家,“境界”
参考文献
[1]文若愚.《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感悟与境界 篇3
1980年生于河北肥乡。 2008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白云乡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邯郸市画院副院长,邯郸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主任。获邯郸市第五届文艺振兴奖 。
参展与获奖
2006年,“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7年,“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8年,“2008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获银奖·田黎明奖(今日美术馆);“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9年,“徐悲鸿奖全国中国画大展”(徐悲鸿研究会) ;“2009全国中国画年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获银奖;“当代青年画家七人展” (天津勃兴艺术中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中国美术家协会);“2010全国中国画年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16届亚运会全国中国画大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1年,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 (中国文联)。
2012年,“锦绣中原—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八荒通神—哈尔滨中国画作品双年展”,获优秀奖 (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 ”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 ”(中国文联港澳台办公室)。
2014年,“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出版
作品曾发表于《美术》《东方艺术·财经》《美术大观》《哈尔滨日报》《画坛》《大舞台》等。
天锁的画,源于苍茫的黄土高原,却显露出一种古雅又清新的气息,将形而上诗的意象,转化为笔墨造境,并赋予了相当的深度。画面清新又内涵丰富,景色平凡但耐看、耐品。
闲暇时他喜欢翻阅宋元人的画册,惊叹于古人造境。在创作实践中寻求一种传统与当代的契合,他笔下那些平静的画面似乎叙说着画外音,而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宋元绘画的萧瑟与空濛。在交谈的过程中,他说到自己常常长时间不画画,而是读书和思考。这促动着他始终保持了深切的艺术理想和独立的人格品质。
中国的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他偏偏钟情于宋画,还自觉不自觉的接受其影响。也许是因为他的精神气质、艺术追求都与其相符合吧。他在继承宋画传统时,力图表达宁静、淡泊、中和的美学境界。 所以他的画面,笔墨尤为雅静,使人灵思启沃,尽涤尘襟,予人一种明净雅逸之美。画面中,每每能见到“珂雪”、“寒漪过苍塬”、“苍塬寒侵玉”等题记,可以看出他对于冬季的静寂与高远境界的追慕,一种远离闹市,钟情自然的情怀。
天锁的水墨实践价值在于对传统精神的重新解读与延展,成熟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切实可行、一以贯之的进行下去。通过他的画,我们可以感受到青年一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悄然地进行着的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期待着他们潜心的探索。
婚姻的三重境界_人生感悟 篇4
如果说社会和谐离不开家庭稳固的话,那么,夫妻之间的包容和谅解则是家庭婚姻幸福和谐的根基!
然而,让每个家庭都做到和谐、快乐、美满、幸福又谈何容易?恰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一样,真的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从社会角度讲,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五彩斑斓和富于变化的,它不是一潭死水,虽然有时风平浪静,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家庭作为其中的一叶扁舟,又怎能不随之颠簸起伏?
从人类的性格特质角度来讲,就像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人的性格也都是迥然不同的。或内向,或外向;或沉稳,或开朗;或开拓进取,或畏缩不前。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组织成家庭,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又怎能做到“胜似闲庭信步”?
从家庭背景上说,每个男人和女人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尽相同的,而不同的环境又会对每个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夫妻间不“相荡乃成涟漪”才怪!
从受教育程度上说,夫妻间很可能是有高有低、有文有理的,即便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也可能因见解的不同而产生分歧。久而久之,锅碗瓢盆就会发生磕碰……
因此,有些夫妻,尤其是女士们,就会被家庭的矛盾、猜忌、流言蜚语所包裹,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她们或是仰天长叹:“原来的那个他哪里去了?”或是低下头愁眉不展,闷闷不乐;或是悔之晚矣地感慨:“早知今日,我宁肯一辈子不嫁!”
于是乎,冷战者有之,分居者有之,分道扬镳者有之,反目成仇者有之……
然而,婚姻真的这么可怕吗?
不!婚姻虽然是一匹烈马,但智慧女人却能驾驭有术。她们在婚姻中巧妙化解矛盾,理智地弥合情感裂纹,潜心修炼自己的情商、智商和财商,让自己尽享爱的甜蜜、持久与醉人的芬芳!
健康婚姻要相看两不厌
当婚姻“巧遇”生活习性不合时:用包容打造默契
很多女人错误地认为:如果伴侣爱我,他的反应和表现,就要和我处处“合拍”,而不是与我的期待背道而驰!换言之,我以怎样的方式爱着他,他就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
但事实上,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生活中也没有两个习性完全相同的人。有些女人却经常忘记了这之间的差异,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渴望和需求。
于是,生活中就必然地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你最讨厌酒精的味道,丈夫却隔三差五地酒气熏天;你喜欢洁净,可他却老是上床前忘记刷牙洗脚;你喜欢优雅地细嚼慢品,而他却狼吞虎咽;你喜欢清淡,他却顿顿麻辣……
这使得夫妻之间充满了磨擦和分歧,充满了别扭和矛盾,日常生活中充斥着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和固执己见……你们甚至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闹,两人虽仍然深爱着对方,却又都倍觉辛苦。
面对这样的婚姻,你该怎么办呢?
树立远大理想 提升人生境界 篇5
五月的鲜花开遍原野,五月的清晨生机盎然,在这个天朗气清的早晨,面对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同学们,我想谈一个现阶段对你们而言特别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人生理想,做人志向!
谈起理想,也许有些同学会认为是老生常谈,是唱高调,甚至会厌烦。但我认为,理想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是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人的理想,很大程度决定着他的人生过程,决定着他生活境界的高低。理想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人正是因为有了理想,才有不同于动物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人的生命才有超越动物的光彩。
我国古代是很重视理想的,古人把理想称为“志”。即使到了贫困潦倒,也要恪守“人穷志不短”的信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理想的解释是: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是人在满足了生理的基本需求之后,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理想,是夜航中的灯塔、旅行中的路标,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理想,是嘹亮的号角、擂响的战鼓,鼓励着人们积极向上;理想,是追逐过程中的汗水,是失望后的叹息,更是风吹雨打后坚定不移的向往!古往今来,理想之花催发了多少有志之士的奋发之帆,崇高的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奋发向上。“志当存高远”是封建社会杰出政治家诸葛亮的理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青年时期周恩来的理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立下的理想。为劳苦大众主中国大地之“沉浮”,这是何等宏大的革命理想啊!正是在这伟大理想的推动下,他们在求学时,就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思考中国社会的未来。共同的理想激励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形象地把理想比作一个人心上的“发动机”,有了这个“发动机”,人们才有了奋发进取的巨大动力,才有了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力量。如果没有理想,李时珍不会亲尝百草,著成《本草纲目》;如果没有理想,司马迁不会在身受宫刑之后,完成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如果没有理想,贝多芬就不会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完成伟大的乐章《命运交响曲》;如果没有理想,居里夫人就不会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科学,成为科学巨人。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会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确立人生大目标,会自觉摒弃那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小人心态,他会有自己的人生大境界,也必将因此成就人生的大作为。
同学们,让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家几句忠告吧:当你们拥有最多机会的时候,却常常因为无知而行为盲目;而当你们有经验可以对人生做出理智选择的时候,往往已经没有选择的机会。人生没有回程票,生命无法重来。不要总以为时间多得是,可以毫无顾忌地挥霍青春,有道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所以,同学们,请你们记住:如果不在青春年少时为自己打好人生的底色,我们的生命将会逊色许多许多!我们一定要珍惜青春,好好把握人生中最宝贵也最短暂的一段黄金年华,一段求学时光!
同学们,谈到这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吗?如果有,或者哪怕只有一个不太明确的念头,那么请你找一张纸,拿一支笔,把你的人生理想或目标写出来,让它变得清楚明晰!然后,把它贴在你课桌角上或卧室床头,每天看一遍,时刻提醒你,督促你!我是有人生理想的人!
也许,会有同学说,我没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每天不也过的很舒服吗?我为什么还要树立什么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呢?还有同学认为,我们身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大专生、中专生,与自己的一些同学相比差远了,有什么理想前途可言呢?不!同学们!我们不能有任何失志和妄自菲薄的心理,不能因为眼前的差距自叹不如,我们还很年青,前途不可估量。在以后的人生中也可以大有作为!在这所学校,曾经走出许多功成名就的学兄学姐。比如:现任随州市市委书记的周伟,松滋市人大副主任周传早等一大批行政领导都曾就读于我校。在经济领域,成功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曾来母校回访并给大家做过报告的肖昊芳女士曾是电大95级英语班的学姐,今天的她,除了在上海有自己的大公司之外,还在家乡投资200多万兴办电站。还有2000级信息广告班的周虎同学,才20出头,就担任置恒电器营销公司西北区的经理。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在校读书时就树立的人生理想。我们不要抱怨现实环境多么不好,自己的起点如何低,有道是“时势造英雄”,我相信,只要胸怀理想,矢志不移,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同学们,请好好想一想,人生百年,七十者稀!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是不是应该做出点什么呢?青春是可贵的,如果不抓紧的话,这段时间很快就会过去,就会终生遗憾。
十七、八岁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是人的创造力、求知欲飞速提升的发展期,读书学习是你们最重要的事情,我国的国学大儒钱钟书先生,号称“百科全书”,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时,他的最大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做到了,成为举世公认的学贯中西,融汇古今,二三百年才可能出一个的大学者。我们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书香满校园,墨浓益人生”。
同学们,种子的理想,是开出最鲜艳的花,结出最丰硕的果。小河的理想,是流淌最广袤的土地,灌溉最贫瘠的庄稼。雏鸟的理想,是练出最强健的羽翼,飞向最高远的蓝天。同学们!树立你们远大的理想吧,你会觉得天地更高远、辽阔,人生更可爱,你在前进中会更有动力,你的一生会更加辉煌!
儿子,过了这个暑期,你就要升入你人生旅途中最关键、也注定最艰苦的时期--高三生涯。你准备好了吗?
你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你生性真诚善良,待人热情富有同情心,性情活泼有朝气,在家知道孝顺不娇宠,在外懂得尊重不惹事,从小到大都深得家人、邻居、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你是父母“先做人,后做事”思想和行为的传承者和最好的实践者。
你一直都是父母的牵挂。蹒跚学步时,这牵挂是一种呵护,在你身后撑起温柔的臂膀,向你迎来我们温暖的怀抱;十年就学路,这牵挂是一种关心,询问你的学习、讨论你的成长的时候,爸爸故作淡淡的嘱咐会让你微皱眉头,妈妈看似喋喋的唠叨曾被你当做笑柄;现在,这牵挂成了一种期许,一种鼓舞,是我们期盼你成才的眼睛;将来,这牵挂会是一份寄托,一种永恒,我们会让这柔柔的温情伴随你度过你的一生。
你一直都是父母的理想。最朴实的理想,是祈盼你平平安安,健康快乐;最现实的理想,是希望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并且努力实现它;最奢华的理
想,是祈祷你将来有着似海洋般宽广博大的胸怀,如海洋般深邃渊博的知识,像海洋般浩瀚致远的抱负,同海洋般无尽无量的前途„„这也是我们给你起名“博洋”的初衷。儿子你要相信,我们永远是你身后坚强的后盾,是那支永远催你奋进的歌。我们相信你会直面所有遇到的困难,永不言弃,相信自己会创造最美好的未来,开发出潜质,顺着自我的轨迹努力完成你的自我。
但是你要记住,我们不做你的保护伞,一切的一切,皆要靠你自己拼搏和奋斗!只有靠自己打拼过的人生,才会在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丰盛无悔;只有你自己拼搏出的世界,才会在你面前显现得绚丽多彩。
现在,距离高考不到一年的时间。儿子,这段时间将是你人生中破茧化蝶的过程,距离走上理想的路,只有一步之遥。在艰难痛苦的挣扎奋斗中,你将去收获盛夏的果实。儿子,在这最后冲刺的日子里,你要高扬拼搏奋斗的风帆,坚定高考必胜的信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热情迎接高考的来临。同时,要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科学地备考,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测验,使你的应考能力取得飞跃。
面临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暑期,抓紧时间、利用时间是关键。你说过,在这个暑期,你要认真梳理、归纳高中所学的知识点,把高一高二学到的知识点与06年高考题对照一遍,试着模拟做一下今年的高考试卷。除此之外,要建立自己的错误档案,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复习。儿子,加油!
感悟境界提升境界 篇6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万事如意,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祝福,须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器满易倾,弦满易崩。如果事事都求完美、都求称心如意,那只能使自己陷入痛苦与无奈之中。而凡事只求“半称心”的人往往容易满足,容易得到幸福和快乐。
在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写有一首《半半歌》:“看破浮尘过半,半字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全诗出现了40多个“半”字,句句在理,如同“半称心”一般,奉劝世人活得从容、大度、豁达。
林语堂十分欣赏李密庵用生花妙笔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绘出的那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曾国藩可谓深谙此道。他常诵的格言是“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意在持满戒溢,知足自省。
他在平定太平天国、位及人臣、功勋显赫时,毅然自裁湘军,功成身退。既保全了自己,又消除了朝廷的顾虑,最终为自己谋得了握有实权的两江总督一职。在55岁时,他上疏请求解除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在宦海沉浮、毁誉参半中成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杨绛说:“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这段话恰恰是对“半称心”的概括和总结,富含人生哲理。
凡事只求“半称心”,尤其是已到迟暮之年的老年人,更应该把琐事看淡,眼界放远,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因为追求“半称心”的生活,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
论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篇7
一、思想境界的涵义
所谓思想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觉修养所达到的思维状态, 包括思维发展的水平、能力、态势和程度, 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中形成的一种意识现象, 是个人修养状况的总体反映。
思想境界、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又存在着差别。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通常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相互包容、相互交叉在一起, 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延续, 也体现了思想、政治和道德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形式, 不能相互替代和混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政治水平和道德风貌, 最终决定着他的行为决择。
作为一种意识现象, 思想境界, 它潜藏于人的思维意识中, 外化于客观的言行上。体现为人的理想追求、精神状态和胸襟情怀, 表现为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言行举止。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将人生境界分为三种: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断天涯路”, 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 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 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这时候, 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
近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 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 由低级到高级, 人生的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哲学境界。这里的“哲学境界”就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 提升思想境界就是要在从学会适应自然, 适应社会, 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名利, 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最终达到人生较高层次的境界。
二、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的意义
1.思想境界的提升,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理论修养。
高尔基说过:“人需要真理, 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真理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是与谬误有着严格界限的。真理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我们要到达“真、善、美”的统一, 首先要确立追求真理, 坚持真理, 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 要追求真理, 坚持真理, 崇尚真理, 为真理而斗争, 通过努力学习, 提高思想境界, 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 提高理论素养, 深入了解国情民情, 认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真理, 修正谬误。
2.思想境界的提升, 有助于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道路。
有“人生规划”大师之称的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说:“人生没有设计, 你离挨饿只有三天。”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 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 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是一生中最后一次系统性地接受教育的机会, 也是最后一次能够全面完善知识体系的机会。是整装待发, 步入社会的最后历程。在大学期间, 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要优化思维品质, 提高思想境界。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 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确定人生发展的方向, 正确规划人生道路, 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3.思想境界的提升, 有助于大学生完善道德人格。
每个时代、每个群体都会有不同的道德人格。这体现着一个时代特定人群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体现着做人的道德理念和人格标准。道德人格的涵义是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共体现、内化为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特质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态度、立场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在文化知识普遍提高的现时代, 大学生想要成才, 智育不再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德育已成为成才的瓶颈。大学生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 有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处世态度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人格完善, 把个体道德认知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磨练和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自主选择作为目标, 使自己不断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三、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的的途径和方法
1.勤于学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阅读品位。
俗话说:“积千累万, 不如养成个好习惯。”从心理学角度看, 习惯是通过长期训练、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行为, 能使一系列的行为细节形成一套自动化的、有机的行为整体, 只要在一起的条件下, 毋须经过人的特别努力就会自动出现, 这就是“习惯成自然”。阅读的品位和生活的品位往往是一致的, 从一个人的阅读品位, 可以推见他诸如谈吐的品位、交友的品位、娱乐的品位, 很难想象一个阅读品位低的人, 在生活中会是一位谦谦君子。因此, 作为大学生要勤于学习, 制订学习和阅读的计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阅读广度、深度和品位。
2.善于思考,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思维品质。
所谓思维习惯, 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觉性、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于个人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勇于实践, 培养良好的实践习惯, 提高实践能力。
“修养”是指人们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从狭义上看, 它通常指的是思想品德修养。而事实上, 不管是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讨论, 修养的本质如同一个人的性格, 最终还是归结到思想道德这个问题上来, 因为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向导, 指引着个人发展的方向。
恩格斯说:“人的精神空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思想修养是成才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也是每个大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个人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汲取传统思想精华, 自觉加强思想修养, 不断提升思想境界, 才能最终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崔昌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篇8
关键词 教育 超越性 精神境界 事业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着重强调“人类的教育应当具有超越世俗的功用目的,要把精神陶冶作为教育的中心价值[1]。”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超越,正是因为教育者拥有了超越于现实的理想,才能拥有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并最终按照这种超越于现实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去塑造与培养未来一代、促使未来一代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可见,超越性是教育的关键所在,而教育超越性的关键,又在于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对教育的超越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教育的超越性从何而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个体“超越性需要”[2]。他认为,人类的生活世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的世界,一种是可能的世界。当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沿着归属需要、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以及形成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需要这一阶梯往上升,以达到更高的层次,这个更高层次就是“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就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可能的世界”。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因为在人类的精神和思想中存在着这个“可能的世界”,才使人类能够成为唯一的、得以超越现实存在的动物。
有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叫做:一切皆有可能。正是在这种现实和可能的矛盾中,人类才得以驰骋于历史创造的无限空间,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前进与发展,而人的生活才有了它独特的意义。作为促进人类社会前进与发展的主要社会群体之一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肩上担负着孕育和激发“超越性需要”的任务和职责,承载着开发和创造“可能的世界”的责任和使命。教育者要有超越现实的勇气与技能。只有真正关注内在精神生命的教育,只有真正关注人的“可能世界”或者说是人的“超越性需要”的教育,才具有超越性的教育。
第二个问题:教育的超越性要求教师何为?
教育是最应该充满关于美好人生和美好社会理想的。假如教育失去理想,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因而教育的超越性决定了教育者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对物质主义和现实生活的超越,提升教育者个体的人生境界,引领教育者实现个体价值的自主建构,去追求可能的更高境界的生活。
1.重构价值观,完成对教师职业的超越。教育者为何要对现实进行否定和超越呢?这就要涉及教育者的工作环境——学校。学校是一个平和、安稳、单纯的工作场所,日复一日的工作流程、教育方式、教学内容使教育者产生经验的同时也产生惰性,重复性工作往往让教育者缺失认真的思考、清醒的叩问,和变更的行为。要激发教师的超越性动机,首先要完成教师价值观的重构。一个人的价值观具有一种标尺作用,它能使人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使人懂得怎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的人格。心理学家弗兰克·戈布尔曾断言:“人能够通过改变思想来改变其生活。”[3]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因此,激发教师的超越性需要离不开价值观教育和正确价值信仰的确立。
2.提升专业境界,以实现教育的超越。《学记》中曾写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善于引领学生人生发展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丰富、技能高超的人。在广东一所声名显赫的实验小学,一位语文老师被学生写信投诉后规定自己每天保证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经过三年的持续学习,她所教的学生很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她所教的学生质量很高地毕业升学,这位老师后来成为广东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她就是名师何建芬。
3.超越生活的琐碎,成就教师事业人生。“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4]。教育对生活的超越,意味着通过对个体生活理想的引领,走向快乐和幸福的德性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就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幸福的生活就是一种在合理理想引领下的现实生活。所以,教育要实现超越性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教师进行理想教育,通过对教师理想的引领来逐步成就教师—生的幸福。
进入事业境界的教师,能够以其清晰、自觉的专业态度、坚忍不拔的事业精神,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与知识底蕴,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始终处于一种理性稳健、温文尔雅的文化氛围中;能够以其坚定明确、持之以恒的职业情感、事业责任和成功使命为内驱力量,精神饱满地开展别具特色的教育活动:能够以思考者和探索者的身份对所面临的教育问题进行细致而深入地检视反思,从而卓有成效地创立一套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因此,他们以其独到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学探索、成熟的教育风格、独特的人格魅力当之无愧地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促进者、开拓者,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学科领域成为声誉颇高、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一面旗帜和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2]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鲁洁.培养有理想的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
提升自己境界的书籍推荐 篇9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推荐理由
在作品《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主人公经历了自己的理想幻灭与铭心痛苦,观察到了朋友的自暴自弃、穷困潦倒或空虚无望,得出“人们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后结局显得多么不相称”的结论。正是在得出人生毫无意义的结论后,菲利普毅然抛弃对幸福的追求,因为幸福跟痛苦一样的微不足道,它们的降临,不过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趋纷繁复杂罢了。幸福也好,痛苦也好,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莫外乎“不负我心”这四个字。此外的一切都是浮云。早点懂得这些道理,也许人生也能轻松一些。
2.《必要的丧失》
作者:[美] 朱迪思・维奥斯特
推荐理由
从我们离开母体的一刻起,我们就注定孤独和不断失去,每蜕下一层皮,就增长一分生命的坚强。这本书中包括了各个阶段的重要丧失,不仅包括与所爱之人的分离,还包括我们有意无意的浪漫、梦想的破灭和期望的落空,追求自由、权力和安全感的幻想成为泡影,以及那个一度被认为是无坚不摧、青春永驻、永生不死的年轻自我的丧失。这些丧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必不可少,因为失去、离别、放弃会使我们成熟,没有丧失便没有未来。这本书可以作为一种外力,在经历痛苦的时候它是一种提醒。
3.《洞穴奇案》
作者:[美] 彼得・萨伯
推荐理由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这本书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
4.《思维的乐趣》
作者:王小波
推荐理由
人的自由建立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思维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5.《自卑与超越》
作者:[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推荐理由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6.《推拿》
作者:毕飞宇
推荐理由
毕飞宇在《推拿》中以很小的切口入手,讲述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推拿》最大的意义在于,写出了残疾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性、野心、狂想、颓唐,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由此引发读者对于盲人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我们正常人人生的深刻反思。成了败了都是人生,黑暗和光明从没有分开过。
1.有关狗的书籍推荐
2.关于养狗的书籍推荐
3.女生提升内涵修养的书推荐
4.适合高中生看的书籍推荐
5.提高情商的书籍推荐
6.文学书籍好看的书推荐
7.与爱情有关的书籍推荐
8.财经书籍值得看的书推荐
9.有关时尚的书籍推荐10本
感悟境界提升境界 篇10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次相遇于人海。我会如初相遇般淡然,不悲不喜。仿佛,我们从未交集。忘记你在风里的承诺,忘了我的开心又失望。仿佛一切似乎来过,又似乎从未来过。
忘记是一种境界。有时,我们就把那个置于凡间的自己忘记了。忘记俗世生活中的名与利,忘记俗世生活中的争与斗,忘记俗人之间的恩与怨。或许,每个人生来都是仙石一颗、仙姝一枝,只是,贪恋了人间的一点儿烟火,所以,被俗世浸染得忘了前身仙意的自己。或许,试着忘记那个被俗人、俗世、俗趣纠结的自己,才可以找回一种诗意与仙意的自己。
忘记,是一种境界。有时,我们就把悲喜忘记了。总以为,所有的痛都是人生的历练。所有的悲伤都是对心承受力的一种磨练。所有的烦恼都是对修养的一次提高,是在修行中善意的.提示。所有的纠绊都是一份赠予,为了打磨一个更好的自己。忘记,是对过去的结束,是对自己的救赎,是对记忆中的善待。无怨遇见,无怨悲欢,无怨别离。
忘记,是一种境界。有时,我们就把一些人与事忘记了。就像山与水早要相逢,就像云和月早晚要分离。依依不舍阻挡不了残酷的无声。唯有,残酷的告别才可以结束无法拒绝的依依不舍。就这样轻轻放下了。可以,不再痛苦地面对现实。可以,不再空欢喜地憧憬未来。多情亦是无情,薄情也是多情。
忘记是一种境界,有时候,我们把自己也忘记了。世间,哪一份拥有是强求可以得来的呢?心若是伤得深了、痛了。忘记就是遁入空门,空白了记忆。忘记,是对自己千般万般好后,最后给自己需要的最好的好。忘记,是一份轻松。情如不能心心相系、莫不如江湖相忘,岂不是更加快意恩仇。忘记,是一份超然、淡然、超脱。
论教育与人生境界的提升 篇11
一、人:境界的存在
从刻在特尔斐神殿上的“认识你自己”到赫拉克利特的“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从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再到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显示了人类从未停止对自身存在这个斯芬克斯之谜的艰难探索。“人是什么”是一个人们注定要永久面对、反复追问的问题,因为人们从来都不仅仅满足于“何而为生”,总是要进一步追问“为何而生”,总是要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自身的存在找寻理由和根据,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人是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回答。而关于人的问题又是一个永远不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因为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具有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性的存在,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对它的任何一种规定性描述都是不完备的、相对的和有限的。人类历史上对人的各种问答都是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对人的问题的探索,因此也都不是绝对正确或完备的问答。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存在之中,而最接近于人的真实就是他的精神境界。人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之处就在于其是一種有着自觉自主的心灵的精神性存在,也正是人的心灵存在的无限超越性弥补了人的自然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赋予人生以意义。由于人的心灵的存在,也使世界相应地存在着两种呈现,一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一种是在人的心灵感知和把握中的世界,后一个世界便是人的意义世界。而对于人来说,并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客观世界,世界一旦进入人的视野,就一定要经过人的心灵的感知和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在我们的感知和把握之外的纯客观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心灵的世界即是整个的世界,即“吾心即宇宙”。而这个心灵感知和把握中的世界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境界”,可见,境界即是我们主观感受中的世界,是世界在我们心灵中的存在状态。人在世上存在,即是在境界中存在。因此,从此意义上说,人是一种境界性的存在。
当今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工具理性至上、功利主义盛行。处在此背景下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或许不明白其生存的目的和意义何在;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上却可能陷入无尽的无聊、空虚之中,一种强烈的无意义感充斥着人们的心灵。因此,引导人关注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完善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具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教育:人生境界提升之重要途径
(一)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是教育本真意蕴的体现
境界是世界在人的心灵中存在的方式或状态,是人的心灵的一种创造,是心灵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把握。因此,人对于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也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即人的人生境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不断提升的可能性,或者可以说,人生境界的提升是由人的超越本性所决定了的。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教育的功能之一就体现在不断地促进人的境界向着较高的层次提升,这也是教育本真意蕴的体现。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身应有之义,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必须要从人的最根本处出发。而人作为人,其本真的存在方式是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境界存在的。因此,教育理应关注人的境界问题。如果忽视了人的心灵,忽视了引导人对自身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精神追求,教育便失去了其本真的意蕴,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追求人生的价值、获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建构人的“意义世界”和道德信仰。
当今时代,我们的教育恰恰就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注不足。本应是丰富心灵、提升精神、以追寻人生意义为使命的教育在当代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桎梏下渐渐偏离了其正确的轨道,可能会成为社会追逐经济效率以及家长、学校追逐升学率的工具,从而迷失了自己追求的精神家园,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技术、实用技能的片面追求。这样的教育当然培养不出人性完满的人,当代青少年中有些人精神空虚、道德滑坡、意志消沉、个性压抑,他们不再追问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由此丧失了其安身立命之本,失去了其灵魂的归宿。因此在当代教育中要注重阐释教育的真谛,揭示教育的本真追求。促使人们提升其人生境界,这对于改变当前这种重物质轻精神、重科学轻人文、重手段轻目的的局面,对于培养具有完美人性和完善生命的人,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并不反对教育有其追求功利的一面和有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服务的一面,但我们更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人的生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还要给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为人的生命的展开提供精神依托。教育绝非知识、技能的简单堆积,忽视了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追寻的单纯的知识性的教育只能造就出大量的“人力”,而不是“人”。教育要真正地以“人”为目的就要引导人追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必须关注人生境界的问题,必须引导人自觉地了解宇宙人生,提高对宇宙人生的觉悟程度,从而不断提升其人生境界。
(二)教育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人的精神境界决定着生活实践的状态、为人处世的风格,甚至外在的精神面貌。人的境界高低不同,其最终是由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决定的,但同时也离不开外界因素的影响,即境界的形成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受教育的状况等无不对其人生境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对于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生境界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甚至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没有对人生境界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作支撑,一个人是不可能达到这一人生境界的。因此,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中需要教育的参与,或者说,教育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把握,对人生境界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根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悟程度的不同,冯先生把人的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冯先生认为,人生所处的境界是随着人对宇宙人生觉悟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的,人所处的境界不同,人生对于其所具有的意义也就有所不同。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人的人生境界的提升也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人是一种意义性、境界性的存在,人生在世,离不开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问。因此,教育要发挥其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就必须建立人与世界的意义关联,构筑人的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在教育与人的生命存在的关系中发挥教育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当前的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人的人生境界的提升。第一,使学生了解历史上各种人生境界学说,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境界的问题。中西方历史上很多哲学家、教育家都在各自的人生理论中阐述了人生境界的思想,对人的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很有价值的启示作用,我们的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促使学生学习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境界的问题、树立提升人生境界的信念。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精神世界,不断引导学生实现精神的超越。教育对人生境界的关注也就是对人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关注,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也是人的情感不断充实、精神不断丰富和不断超越的过程。第三,改变当今重科学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的取向,使教育关注人的价值生命。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指导下的教育是一种异化的教育,它忽视了对人的价值生命的关照,是对生命完整性的破坏,这样的教育根本谈不上人生境界的问题。第四,以教师的境界来提升学生的境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思想高尚、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的教师对学生的感化作用是一般的言传说教不可比拟的,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要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化”的标准之上,但又必须超越“专业化”的标准,只有这样,这个职业才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光荣称号。
人对人生终极价值、意义的追求,对人生境界的关注,是在为人自身的存在寻找理由和依据,是为人的生命寻求精神依托,是为那些精神上无家可归的人重新点燃照亮心灵的明灯,是为了在坍塌的精神废墟上重建家园!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而教育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理应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栏责任编辑 胡培德
感悟境界提升境界 篇12
教学活动中, 在学到社会公德基本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的实际谈谈违反道德规范的坏处和好处, 应该怎么做。学生们非常积极, 列举了好多身边的例子, 涉及到了好多班级的日常事务, 潜移默化中, 也使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又如, 在学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时候, 我让学生回去查找身边的道德榜样, 上课发表3分钟演讲, 让学生深受启发。自从我用《公民道德和伦理常识》进行人生引领以后, 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更加明显的变化, 一位班干部曾经和我说, “老师咱们班的课堂纪律和自习纪律明显改善了, 大家的自律意识提高了不少”, 我也突然醒悟, 课堂纪律出现问题的时候, 我们教师经常性地采用批评、责怪的办法, 结果收效甚微, 没想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道德水平也可以改善班级纪律, 真是柳暗花明啊。
要说《公民道德和伦理常识》的真正意义, 关键的是对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引领, 对中华民族灵魂的塑造。
一、选修扩展提升, 调动主体, 寓教于乐
选修内容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学习起来难在了对外国的事情不了解, 而不是对理论的不理解。
关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原则, 是外国的政策, 学生没有接触过, 只是在历史书上、生活中听说过, 对其没有相对详细的了解, 学生没有生活在美国, 也没有生动的生活记忆。
如果让教师来讲的话, 无非是上网搜集一些谁都能很容易搜集到的资料, 包括讲课用的课件, 然后借着教师的口说给学生听, 即使设置问题, 也没有什么可以深刻讨论的内容, 而且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 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印象。
针对以上情况,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来讲解这节课,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要发挥到位。
首先, 做好动员。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扬和赞美过去曾经在政治课上讲过课的同学, 尤其是讲得很好的同学, 可以详细列举一下他们讲课的优点和收获, 以起到导向示范作用。通过这样的动员, 过去讲过课的学生会很骄傲, 还想继续讲来弥补过去的缺憾, 没讲过课的同学也有了讲课的冲动, 而且还是使同学之间产生一种看谁能讲的更好得比赛感。
其次, 做好点拨。教师和学生一起看课标、教学目标, 教师给讲课的学生解读好课标和教学目标, 然后再详读教材, 分清主次重点, 至于讲课的方式, 由学生去发挥创意。
再次, 分配好教学任务, 学生回去准备。第一个学生讲三权分立制的分立、制衡的表现, 也就是教材中的第一、二目。第二个学生讲三权分立制的利弊、实质, 也就是教材中的第三目。没上台讲课的其他同学, 也回家搜集资料, 在课上对三权分立制做点评 (这样其他不讲课的同学也就自学完了三权分立制, 也得到了锻炼) 。
最后, 具体上课过程。先由两位同学讲课, 其他同学对两位同学进行点评, 并对三权分立制做点评。如果学生间产生分歧, 可以随机进行一场小辩论, 可能还有一些同学不自觉地把三权分立制度和民主集中制作比较。 (这样同学们把查到的、听说的资料交汇在一起, 容易加深对三权分立制的理解)
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的进行, 既可以激励学生的发言, 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 又可以防止学生的活动走进与本课不相关的岔路, 好让学生活动服务于教学。教师要用哲学思维做好收尾工作, 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制度,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 这样学生也就坚定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
二、必修与选修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作为选修课, 是对必修课《政治生活》的延伸和扩展, 部分内容相互交叉又融合, 既相互关联又有差异性。二者的差异性是一目了然的, 把握二者关联性尤为重要。二者关联之处是:
1. 国家与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 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一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的第一课都有涉及。
2. 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特点、原则和表现等知
识, 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四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五课都有涉及。
3. 关于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四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六课都有涉及。
4. 单一制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与主权独立有关知识, 选修
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一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七课都有涉及。
5. 关于政党制度, 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三
阐述了美国的两党制,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六课讲述了我国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6. 关于国际组织的分类、作用, 联合国以及中国与联合国的
关系的有关知识, 在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一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八课都有涉及。
差异一目了然, 关联性却是更为重要的, 通过近几年的山东高考题我们就可以深谙此理。
2007年以我国政体为例考查了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008年考查了国际组织的分类、产生及发展、作用等有关知识。
2009年考查联合国安理会职责及我国在其中的作用。
2010年考查国际组织的分类及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
2011年考查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的有关知识。
【感悟境界提升境界】推荐阅读:
感悟与境界09-16
人生感悟三境界05-30
忙,是修行,闲,是境界的人生感悟07-06
学会淡忘,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人生感悟08-27
提升境界提高标准07-20
提升道德境界说课稿06-05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08-08
诗歌境界05-23
境界06-05
四重境界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