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共12篇)
境界 篇1
引言
金庸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影响遍及海外,已成大家的共识,真可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经久不衰。金庸小说究竟妙在何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认为,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小说中所展示的人情、人性、人生。当然,金庸小说武打描写中人生境界的集中体现,更是金庸小说独特风格完美展现。对于习武者而言,在欣赏金庸小说中精妙绝伦的武打描写感同身受的同时,更能领略武打描写所展现的人生境界。
1 从“有剑”到“无剑”
翻开金庸小说,他笔下的武功描写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如:“百花错拳”、“唐诗剑法”、“紫阳神功”、“乾坤大挪移”、“逍遥掌”等等,简直令人目不暇接,但又绝不是单纯指武功本身,它其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多重人生境界的体现。这些武功招式,是诗意的、哲学的、性格化的,而最重要的还是人生哲学化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武功,使用不同的兵刃,他们便有着不同的武功境界,同时也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黄孝光谈到金庸小说剑的使用时引了这样一段话:“弱冠前使青锋宝剑、三十岁前拥紫薇软剑、四十岁前恃玄铁重剑、四十岁之后用木剑,直到后来无剑。”而这一段话正好描述了从“有剑”到“无剑”的过程,也正说明了武功境界提升的必然结果。而武功渐进的过程,就如同一块璞,它得要经过千万次的打磨,才能成为美玉一样。金庸的武侠小说向人们展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将璞打磨成美玉的过程,而最终成为一块晶莹剔透,似有若无的宝玉。
比如金庸笔下有个李莫愁,手里拿着一柄拂尘,武功很厉害,她这个拂尘,不是扫地用的,不是掸沙发上的灰用的,你让她拂一下,就没命了。但是她也不是最高级的武侠人物,不是一流高手,她只是一个衬托性的人物。而最能体现武功最高境界的武林高手,这个人叫独孤求败,在他的身上既包含了武功的几层境界,也证明了体现武功最高境界的武林高手:一定是从“有剑”到“无剑”的发展过程,最后达到武学巅峰。表现的层次是这样的:
第一层,他年轻的时候,使用一把非常锐利的宝剑。这个剑所向披靡,可以斩铜断铁。那么这代表一种少年气盛的境界,年少嘛,所向披靡,见谁跟谁辩论,都把人打败。那是一个幼稚的阶段。
而超越这个阶段之后,他第二个阶段用的是一把轻剑,比较轻的宝剑。这时候功夫长了,能够举重若轻,这个时候能够干一番大事业。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他改用一把重剑,重剑无锋,我们常说,能够举重若轻,举重若轻是一个很好的境界。比这个更深,是举轻若重,举轻若重是更进一步。那么到了最后,他用一把木剑,这个木剑其实只是一个代表,说明他已经可以达到不用兵刃了,达到无剑的程度了。也就是说,他最后武功练到大成,是不依赖于外物。这个时候,他可以没有兵刃,也可以说,“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兵刃。
这里还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章《太极初传柔克刚》中描写了张无忌在武当山紫宵宫三清殿上以一把木剑用新学的太极剑与以真正的倚天剑“八臂神剑”方东白过招,一柄木剑却战胜了锋锐利剑,堪称奇绝。
再如《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独孤求败创立的无敌剑法。分为九个部分,即:总诀式、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气式。修习此剑,要旨在“悟”,虽一剑一式亦可变幻无穷,临敌之际将招数忘得越干净越好。而忘得越干净越好正是从“有剑”到“无剑”的最高境界了。
用金庸的原话讲,武功练到这个程度,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他随便拿一个东西就是兵刃,就练到这个程度。就是说,这其实是庄子讲的“不役于物”,不为外物所奴役,外物完全被我所控制,所以你看上去他是两手空空,其实他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而这个论述写的绝不仅仅是打架的境界,搏斗的境界,其实它是人生的境界。这种对人生境界的描述,中国人经常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写的。
2 从“有招”到“无招”
金庸笔下的种种武功描写,非常独特,同时并不离谱,各有一定的道理可讲。比如说,《书剑恩仇录》里的“百花错拳”:
三招一拆,旁观众人面面相觑,只见陈家洛擒拿术中夹着鹰爪功,左手查拳,右手绵掌,攻出去是八卦掌,收回时已是太极拳,诸家杂陈,乱七八糟,旁观者人人眼花缭乱。这时他拳势手法已全然难以看清,至于是何门何派招数,更是分辨不出了。……这拳法不但无所不包,其妙处犹在一个“错”字。……其精微要旨在于“似是而非,出其不意”八字。旁人只道拳脚全打错了,岂知正因为全部打错,对方才防不胜防。须知既是武学高手,见闻必博,所学不精。
陈家洛打的这套“百花错拳”,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百花,好像是色彩缤纷,但是是错的,但是错中又有不错,这个很奥妙,每一拳打出来似乎不对,但是加起来又是绝对正确的。“百花错拳”中所表现出来的“似是而非,出其不意”之妙,又似“出神入化,合节合拍”的神功,犹如《庄子·庖丁解牛》般神奇。优秀的庖丁,他在君王前的表演。在表演的时候,他的手臂抵着,膝盖倚着,人整个动作像舞蹈一样解剖一头牛。整个过程中,觉得他下刀姿势,他的节奏,合乎古代的很多乐章,既合桑林之舞,又合经首之乐,这简直就是一场表演,而且他拿着的那个刀呢,是能够叮当响着,完全合着乐章的节拍,表演得非常从容漂亮,那头牛稀里哗啦揭开了以后,如一摊泥委地,骨骼清晰,牛肉全部剥下去了。庖丁自我解释说:“臣之所好者,在乎道也,而进乎技矣。”他说人如果有一双更高明的眼睛,我们能够从道上去推导,而不仅仅依凭技巧的话,三年以后我就不见全牛了,在我的眼中就是它的骨骼了,是透过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能够看到骨骼机理的走向,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用刀子准确地进入它骨骼的缝隙,而不再去硬碰,我就可以让它在我游刃有余的过程中,如泥委地,所以整整19年拿在手中的一把刀,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般的神奇,如同金庸笔下高明的武者在武打中所表现出的出神入化,如入无人之境。
当然最能体现武学至尊的还是那套《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
武当派两位高手积数十年之力所创,(两仪剑法)剑法中有阴有阳,亦刚亦柔。出招时,一人迟缓,一人迅捷,姿势虽不雅观,但剑招古朴浑厚,破绽之处实所罕见。斗到紧要处,一人长剑大开大阖、势道雄浑;一人疾趋疾退、剑尖上幻出点点寒星。清虚、成高两位道长曾以此剑法刁难令狐冲,因不能阴阳混而为一,还是败在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之下。
尤其是《笑傲江湖》中风清扬在传给令狐冲那套“独孤剑法”时,对令狐冲教诲和对话中我们才了解这是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也是神妙无比的剑术。从这番话语中既让我们领略到高深的武学道理,更领略到精深无比的人生哲学精神。
风清扬道:“五岳剑派中各有无数蠢材,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剑招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人家的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机抒,能成大诗人么?”
风清扬道:“活学活使,只是笫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句话只对了一小半。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循,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
令狐冲一颗心怦怦乱跳,手心发热,喃喃的道:“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根本无招,如何可破?”陡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
……风清扬道:“你倒也不可妄自菲薄。独孤大侠是绝顶聪明之人,学他的剑法,要旨在一个‘悟’字,绝不在死记硬背。等到通晓这九剑的建议,则所施而无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尽数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得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你资质甚好,正是学练这套剑法的材料。何况当今之世,真有什么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嘿嘿,只怕也未必。以后自己好好用功,我可要去了。”
令狐冲学会了这独孤求败所创、风清扬所传的“独孤九剑”,果然无往而不利。而这套“独孤九剑”好象正是为令狐冲所专门准备的武功。风清扬之所以传这套剑法给他,正是因为他不但“资质聪明,正是练这套剑法的材料”,而更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他的“人品”正与这套剑法相适。所以,习武与人品,与人生之境界不无关系。
金庸小说中所描写的“出手无招”、“行云流水”、“任意所之”恰似武术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中国哲学上恰到好处的崇高境界。
“独孤九剑”,讲究以快制慢,先发制人,太极剑讲究以慢打快,后发制人,在剑意上可谓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但是,二者也有殊途同归之处,那就是“无招”胜“有招”。风清扬在向令狐冲解释剑理时说:“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根本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无招”是指“根本无招式”,因而无迹可循,敌手也就无从来破你招,那样你在比剑时就占尽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这也就是需要习武者的悟性了,而这悟性在其他领域也莫不如是,当然,人生悟性更是如此。这是一种高明的境界,一般人难以达到。
在众多的金庸小说研究者的评述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金庸小说中武打描写已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层面。而张三丰教太极剑时说要“得其剑意而忘其剑招”与风清扬的“独孤九剑”的“活学活用,根本无招”及其“顺其自然,随心所欲”等等,无不带有一种人生哲学的意味。
从金庸小说中所描写的从“有招”到“无招”;再从“有剑”到“无剑”,从到“打”到“不打”,这也就达到了武学巅峰了,“真正的武学巅峰,是要能妙参造化,到无环忘我,环我两忘,那才是无所不至,无坚不摧。”这早已是一种超越,是人生境界的超越,也是哲学层面的超越。
3 武学境界与人生境界
武学与人生是何等相象。武学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通过习练武术而获得对人生大道的体认,使得习练武术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习练武术与人生境界的习得便具有了一致性。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用几句词,论述人生的三种境界。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这和习武之人下决心学习武术是一样的。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这如同习武之人通过努力终于掌握了独门绝技一般。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贯通。这就像武学中进入了最高境界。再不用靠兵刃,更喜欢赤手空拳,因为武林高手早已进入“物我两忘”、随心所欲的超然境界了。
孔子也曾经讲的人生境界:“吾十五志于学,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讲最后的这个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像独孤求败最后那个无剑的阶段一样,做起事情来随心所欲。但是,随心所欲做的事情,全是合乎规矩的,你随便一做,就合乎规矩了。
这和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做事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者也都是一种超越,是人生境界的超越,也是哲学层面的超越。阅读金庸小说中这些武打场面,我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应该是人生方面的启悟。可以说,“习武是一种修行,一种领悟,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需要一生的时间去体认与参悟”。
摘要:金庸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影响遍及海外,他笔下的武功描写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如:“百花错拳”、“唐诗剑法”、“乾坤大挪移”等等,早已深入人心。他笔下的武功描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多重人生境界的体现。从“有剑”到“无剑”,从“有招”到“无招”,金庸正是借武功最高境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
关键词:金庸,武功,文化内涵,武功境界,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墨.金庸小说赏析[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2]洪振快.讲武论剑———金庸小说武功的历史真相[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境界 篇2
待人原则
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 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 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 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 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 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 看望朋友是一种习惯!
欺骗我的人增长了我的见识; 绊倒我的人强化了我的能力; 中伤我的人砥砺了我的人格; 藐视我的人觉醒了我的自尊; 斥责我的人助长了我的智慧; 遗弃我的人教导了我的独立; 伤害我的人磨练了我的心志
交往原则 人之相敬,敬于德; 人之相交,交于情; 人之相随,随于义; 人之相信,信于诚; 人之相处,处于心;
虚伪网络,真实你我; 自尊自爱,莫论人非;
达官显贵不嫌,三教九流不拒; 文人墨客不轻,老少爷们不弃; 网逢知己千位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看人原则
看一个人的气血,只需看他的头发就知道; 看一个人的心术,只需看他的眼神就知道; 看一个人的身价,只需看他的对手就知道; 看一个男人的品味,只需看他的袜子就知道; 看一个女人是否尊优,只需看她的手就知道; 看一个人的底牌.只需看他身边的好友就知道; 看一个人的性格,只需看他的字写得怎样就知道; 看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只需看公共厕所就知道;
看一个人是否快乐,只需看清晨梦醒时的一刹那表情就知道; 看一个人的胸襟,只需看他如何面对失败及被人出卖就知道; 看两个人的关系,只需要看发生意外时,另一方的紧张程度就知道
人生感悟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人在婚姻, 爱不由己;; 人在官场, 话不由己; 人在单位, 事不由己; 人在世间, 命不由己; 人生无奈, 有何归己?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人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人生在世无非是让别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人要是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人要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人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人从崇高到荒唐只有一步,从荒唐到崇高却没有路;
与富交我不贫,与贵交我不贱;
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移; 过去酒逢知已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已少; 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宽容,相处的最高境界是尊重;
能力就象一张支票,只有把它兑成现金才有用,否则毫无价值; 所谓生老病死,就是生得要好,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死得要快; 所谓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都有饭吃; 只要能意识得到,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警言喻世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篇3
如果我是生意人,什么是我的管理呢?首先是我遇到了某些以前没遇到过的问题,这就是不确定性。有人会看看书、找找老师或咨询咨询专家,借助外脑寻办法。但实际最可能做的是:一拍脑袋试试看能想到的方法是不是可以;二找平时说得上话的好朋友说说;三让手下去解决,给工资就是为了让他们做事的。最可能的结果是:问题解决了一些,又出了新问题;或者问题没解决,甚至破产,只得认了;或者其实没那么复杂,大胆尝试,车到山前总有路。
大多数生意人的管理模式就是在这般尝试摸索中锻炼与凝聚起来的。他们无所谓理论体系、模式与要素,也无所谓管理素质。他们是在干中学,学中干,哈佛商学院称之为“实践智慧”而不是“管理理论”。但“管理无理论”则可能是过激之言。有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意人,也有有相对系统的想法与体系,且有相对稳定与机制化的管理资源获得渠道的生意人。
理论源于对人类行为与思维的总结、反思和抽象,像福特、松下、韦尔奇、乔布斯这样并非理论家的生意人,有人也把他们的管理总结成理论。能总结,就能从中找到某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可学习或者可模仿的管理规律。科学哲学告诉我们,科学是内涵可定义、机制可解释、表现可测量、结果可重复的事项,从任何方面来说,不少管理理论都符合科学的基本定义。但大部分管理理论更像对于某种管理事实与经验的历史总结,而不是对于管理前瞻性的、革命性的预期与指示,管理更像解决以前问题的旧经验的体系化,而不是能够对付未来不确定性的方法论。现在的管理学还远不是最令人兴奋的科学或者理念体系,但人们总是在探索和进步。
鲁培康的《境界管理》一书,用科学、品牌、文化、声誉、伦理五个要素构建的“境界管理”理论,是一个有意义的分析框架。书中强调,管理境界可视为企业所能达到的管理层级,境界管理则是内含了一套管理要素与方法的管理模式。鲁培康提出境界管理的分阶段论:“立身境界、立信境界、立命境界、立德境界、立道境界是企业境界管理的五个阶段与五种模式,五种管理依次递进、不断提升,构成境界管理的又一理论模型。”分阶段论符合企业前进的基本节奏,也符合很多生意人管理提升的基本经验。
我在基本判断与分析上赞同鲁培康,尤其是关于中西管理文化的平衡问题。对中西管理特色素有争议,但在面对实际管理问题时,可能需要在尽可能多的选项中进行选择。国学理论在面对当代问题、西方管理在面对中国现实时,都没有提供充分与完全适用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为实际管理行为提供智慧和技术方面,中西管理素材多比少好,根本没到彼此排斥的时候。
我对鲁培康的理论有两点补充意见:一是要格外高举方法论。鲁培康书中有自己的方法论,但对于中国普遍轻视与忽略甚至误导学生轻视管理工具、技能与方法论的倾向,我觉得有必要特别将方法论或工具体系作为境界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无工具无管理,这也是管理与一般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二是要特别提醒读者,五重境界的依次提升是有渐次提升的经验案例与现象,但正如鲁培康特别注明的那样,也存在着更有超然性的管理境界:有人创业阶段就已怀使命,很讲究信、道与德,并由于超越了渐次提升的简单时序模式而使企业获得了非常规发展。我自己的经验是,管理是一种禀赋,一种DNA,不能以发展为理由容忍自己不当甚至不法的原始积累,否则,就算未来有争取立德立道的机会和做出大公司,但其境界很难脱出赎罪层次。
(作者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陶艺创作境界 篇4
当一件赏心悦目的陶艺作品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特样的美感形式给人带来愉悦般的享受,形态中透露着作品所包含的造型语言、色彩语言、材质语言、装饰语言、工艺语言和个性化的风格语言等,这些语言就是陶艺作品在艺术境界上的细节元素,它所折射的美感形象几乎都是陶艺家长期训练、总结的经验。换言之,优秀的陶艺作品是陶艺家经过千锤百炼,在多方面素养齐备后方能有机会探求的。陶艺创作是一门集多学科知识的学问,一门美术的表现形式,其艺术境界是她树立在艺术领域内永不动摇的高峰。
1 创作境界陶艺作品的前提条件
从理论上分析,创作符合境界化的陶艺作品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前提条件,用量化的形式来评测。符合境界化的陶艺作品必须严格具备或满足多个方面的条件,从创意构思、设计制作,到工艺作色、烧制;从题材选择到制作技巧,都须步步到位、熟练把控。
陶艺创作首先必须强调作品艺术化的视觉效果,艺术性不强的陶艺作品只能是泛泛之作,离境界化的要求非常遥远,陶艺创作必须重视艺术效果在陶瓷材质上的发挥,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品味才能论及相应的艺术境界。接触过陶艺的美术人员都能体会,陶艺创作需要顾及、了解较宽泛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创作中开拓更大的创意思维,运用更多的材料、工具、方法,完成陶艺作品的创作。由此也可以明确的了解:创意构思不仅要文学知识作功底,更需见多识广的综合性知识的储备。
设计制作是完成陶艺作品的创作主要操作过程,境界化陶艺的设计制作能突显,陶艺家轻重把捏的“尺度”分寸,自然呈现出一气呵成的粗犷、力度和分量;精致入微的细腻、工整和飘逸。要获得这些境界化的技巧,至少需要十余年的全身心的创作体验,认真总结。
陶艺是土+火+水+木+金的技术集成应用,在陶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创作-制作-烧制,陶艺家能够控制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最终的品相由“火”来决定,这就是所谓“人一半,天一半”的陶艺创作写照。创作陶艺作品的条件非常关键,也是决定作品进入艺术境界的指导书。从一件有层次,有境界的陶艺作品中可以折射出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拥有的内在素质:第一,陶艺家必须熟练把握制做多种陶艺造型的技能,懂变通,具有举一反三的创作与研究能力;第二,具有较全面的陶瓷工艺知识,熟悉、了解相近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性的陶瓷工艺知识非常有助于陶艺作品后期的工艺处理环节,择色施釉,装窑、控温烧制;第三,具备健康的人生观,美术界常评述“字如其人,画如其人”,陶艺造型同样也有这样的现象和状况,道德防线松动的“作者”容易追捕不健康的趣味,容易制作丑化或欠美的造型,低水平的陶艺作品显然上不了层次、境界,属于庸俗创作的范围。
2 境界层次陶艺创作所包含的内容
创作符合审美要求的陶艺作品同样可以用量化或用相关的前提内容来衡量的。一件陶艺作品只有同时拥有了完整的形式美感、个性化的表现手法、真、善、美的艺术构思、理想化的烧制效果,才有可能谈及境界,分析她在陶瓷艺术境界中的高低层次。
完整的形式美感:审美法则是任何有境界的艺术作品所遵从的基础,陶艺作品的美感形式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依据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塑造陶艺作品的造型、结构,选择陶艺作品的材料、制作方法、制作工艺、釉色,都属于完善形式美感要思考和运作的前期工作。形式美感的应用是创作经验的体现,适度把握形式美感的方法是陶艺家一辈子都在面对的问题,每一件陶艺作品,即使造型一样都可能产生效果不同的视觉效果,有境界的陶艺作品除了具备深思熟虑的美感效果,还包括熟练把握制作陶瓷工艺,烧制出非常偶然的特殊美感。
个性化的表现手法是陶艺家艺术风格稳定的结果,通过长期的陶艺创作,逐渐总结出陶艺家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习惯、审美偏向,有些个性化的风格表现甚至是艺术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有此更能直观反映出陶艺家创作的真实能力。有境界层次的陶艺作品充分体现着陶艺家个体独有的艺术个性,每一件有境界、优秀的陶艺作品是找不到相似、类似的,因为艺术化的习性是在真、善、美的艺术要求下自然释放的,诸多相同状态的巧合根本无法实现,尤其是陶瓷艺术创作。
数千年来,在儒家文化占主流的中国,古代有境界、优秀的陶艺作品无一例外都符合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这也正是他们能够长远流传的真正原因。真、善、美是健康向上题材、内容的具体指向,符合大众共识的伦理与心理要求,语义上通过谐音、借语、象征等手法,集中体现了古人求财、求福、求平安、健康等吉祥与喜庆的美好愿望,对理想生活的浪漫追求。
恰到好处的烧制效果是每一件有境界、优秀陶艺作品的共性之处。一名优秀的陶艺家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内涵,更需要活学活用,驾驭烧制技巧的娴熟能力,随机应变的创作理念和能力,打动人的陶艺作品往往都有出人意料的“变化”,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个“之外”便是艺术的深度,上层次的艺术境界,这个艺术境界常常同烧制陶艺作品的环节密不可分。
艺术作品的境界往往只能会其意,有不易形容和表述完全的特别之处,具备艺术境界美的陶艺作品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它不仅有稳定、成熟美感的形象特征,也有反映着艺术世界内的“精华”内容。
3 境界陶艺创作的相关要求
陶艺同其它美术种类的创作有着非常直接且广泛的联系,相互之间的影响显而易见。纯艺术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类型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在陶艺的创作领域中尽情发挥,就此而论,陶艺创作是美术专业中惟一能够同时触及其它门类,专业技法交织紧密,包容大全的专业类型。自釉上新彩颜料的普遍应用,陶瓷彩绘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她在传统古彩、粉彩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西方绘画的技术从此便很容易在陶艺创作表现中得到应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首都国际机场创作的《森林之歌》等巨幅陶瓷彩绘壁画刚完成便引起学术界长久的关注,反响很好。中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工笔和写意技法都能在陶瓷胎体上效仿表现,在陶瓷器皿或其它造型表面描绘,绘制陶瓷壁画,都能随心所欲的勾绘、着色,且另有一番艺术情趣;随着现代窑炉工艺的不断提高,大型陶瓷雕塑的烧制并逐渐在公共空间和露天环境中陈列,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增加了另一种坚实、持久的理想材料;版画中的丝网版印刷早已广泛应用于陶瓷花纸的印刷生产之中,精美设计和印刷的贴花纸在陶瓷釉上、釉下的装饰中发挥了巨大的产能,极大地改善了产业陶瓷的产品质量,艺术陶瓷中的贴花纸使用,更增加了艺术家塑造与表现的细腻度,促使现代陶艺中超写实技法的诞生,贴花纸装饰还是追求个性化表现的方式之一;早在二十年前,就出现了陶瓷画面仿制油画效果的表现方法,满足了普通大众欲收藏、观赏油画作品的愿望,同时也改变了油画作品传统的属性,让油画作品从此拥有了“硬性化”和“立体化”的另一特性。
4 结语
艺术境界是神圣的,陶艺创作的境界是陶艺家们梦寐以求想掌握和拥有的,美妙高雅的艺术境界是没有固定通途的高峰,比较之下,陶艺创作的境界需要添加些许雅俗共赏和应用功能的成分。土与火的艺术原本不易看透,要求符合艺术境界的多项条件、多项内容、多项要求,这并不意味着她高不可攀,在任何事面前,都是有心人的天下,否则我们怎么可能保留许多历代的陶艺精品。
陶艺作品就是陶艺作品,尽管它能够再现其它美术类型的视觉效果或造型,它本身的根基还是泥与火的属性,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的境界化追求恰恰是忘缺了境界化陶艺创作的主要条件,陶艺创作的艺术境界并不完全取决于陶瓷表面釉色或彩绘的炫丽、华美,放弃自己擅长的优势去追逐表象化的另类,是不理解、盲目的抉择,这样的陶艺“创作”很难达到有境界的层次,陶艺家的人品修为、文化素养,艺术功底才是确保作品触及高层次意境的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P7~P12
江水·境界作文 篇5
不经意间,消失在江边,漂泊在波荡在江面,寸寸常柔,盈盈粉泪,脑里不经意间浮出这一句诗词,不错,已有两年的时间,未有见过江水的`芳容。未有那种波荡的快感,如今,江风正徐徐吹来……
“呜,呜——”,嘹亮的鸣笛在耳边响起,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兴奋与激动,就如同胜利前的的号角,风起,周边的建筑向后仰去,百渡的货轮起航。
我迫不及待的登上甲板,忽的,江水四起,令人爽朗,任秀发在风中飘扬,放眼望去,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劲风拍打的江水,层层叠浪,万丈翻涌,令人新潮澎湃,这似乎是在像我诉说着什么,是多少人在与江水拼搏,还是苏通大桥建设工人的泪与汗水,呐喊与完工的号角,一阵一阵的涛声回荡在耳畔,让我无时无刻不充盈在自己的臆想中。
由远至近,大大小小的轮船在江面上奔波,不时还抛下几声低吟,眼前一片金亮,夕阳洒下的点点余晖,在江面上打碎,翻滚,照射出动人的亮光,如同万双眼睛,凝视这深邃的天空。
境界 篇6
毫无疑义,成功不存在偶然。无论个人的成功,还是企业的成功,都绝非偶然。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心理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常常左右人们滋生仇富心理,其表现之一是,人们常常把别人的成功看做偶然,看做运气好,而不善于承认成功者的素质和能力,承认成功者的历史必然性。尽管从个案上来看,有的创业者先人一步,勇夺商机,似乎存在偶然因素,实际上,发现商机而勇于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特质。因此,所有的偶然中都包含着必然,偶然只是一种外在条件,必然中存在的则是成功的内在条件。
何谓创业家
创业家起源于法文字“Entreprendre”,其意为从事创新和发展的人。从概念上说,创业家一词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于1803年提出并加以论证的,萨伊认为:创业家能够将资源从生产力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高、产出多的地方。
在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崛起的过程,是与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三次重要变革,其代表人物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代表人物是鲁冠球、汪海等。第二次发生在1992—1993年,代表性人物是柳传志、傅成玉等。第三次发生在1999—2000年,代表人物是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等。
企业家由两种人构成,一种是创业家,另一种是受雇于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前者是狭义的企业家,后者是广义的企业家。笔者所说的创业家,指的是公司的创始人,是事业的奠基者。经济学家把创业家定义为成功地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新企业的人。从这个定义来看,创业包括“创”和“立”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指的是把企业创建起来,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立”则指的是要使建立的企业发展壮大,这是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只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只能视为“创业者”;只有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将企业带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人,才够得上“创业家”的称号。
那么,创业家的确切定义是什么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创业家就是以创新的方式将社会上闲置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或者把那些效率低下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方式重新组合与改进,以此为社会,也为企业、为自己创造财富。创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财富创造与创业成功的基础,是企业家或者亿万富豪的前期化身。但是,成为创业家绝非易事,在现实中,仍只有一部分创业者能成为创业家。
创业家及其境界修炼
成为创业家需要经历哪些境界修炼呢?
境界修炼体现在一个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人生需求层次的提升、事业目标的追逐向往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这既是人作为一个高级动物的自然本能,又是一个人的社会本能。境界的修炼因人而异,一个人对人生及其事业境界的追逐和向往,取决于他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及其价值观、人生观。那些对个人价值目标与事业方向明确的人,境界的修炼是一个积极主动和自觉自愿的过程;那些对人生目标不明确、事业动机不强烈的人,其境界的修炼可能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甚至可能无法修炼成功。
创业家的境界修炼与角色定位,是企业成功的开始,也是随着企业成功之后作为企业家的第一重境界。一名企业主,自然有着明确的职业身份,这个身份也决定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事业目标,因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主的境界目标。
往往,一个创业者总是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充满激情,对自己的创意、愿望及公司充满期待。一个创业者,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与市场目标,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及相对成熟的环境条件,其创业几乎很难成功。因此,作为创业者的企业主,要想使自己的创业取得成功,就需要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甚至从一开始就应该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与境界修炼。
创业者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修炼,对企业目标的设计,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者自身和企业的命运。基于成功企业的前提条件来说,创业者应该具备基本的成功欲望、冒险精神与角色意识,即应将自身定位为创业家。正如《孙子兵法》所云:“谋其上,得其中。谋其中,得其下。”面对市场,企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好高骛远,把目标设计得高一些,其结果才会更令人满意。
可以说,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对于创业成败的影响极大。创业的过程及成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创业者的要求极高。且不论物质资源,对创业者本人的心理素质、身体条件、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均有极高的要求。本文的创业家是指,在规范的组织条件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公司的法律主体。创业对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在笔者看来,至少要修炼并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修炼敏锐的洞察力。市场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一位创业者缺乏洞察力,就缺乏对市场机会的发现,就谈不上创业。其实,今天的市场机会远比一二十年前要多得多,虽然未必比一二十年前容易成功。因为,随着今天社会财富的快速增加,人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这就为创业提供了空前的机会供给。但是,缺乏敏锐洞察力的创业者往往与机会擦肩而过。
第二,修炼果敢的决策力。发现市场机会之后怎么办?如何组织生产要素、如何整合市场资源、如何建立组织结构、如何创造产品或服务,如何设计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等?这些都要求创业者具备充分的决策能力,否则只会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或者因缺乏坚毅果敢的决策力而使创业遭遇失败。
第三,修炼开明的人事力。创业的过程就是用人的过程,创建公司就是搭台唱戏,需要各种角色。因此,较好的人事力是创业成功的基础,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企业的成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上有许多用人制胜的故事千古传扬,其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如果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三国鼎立。
第四,修炼灵活的筹资力。创业的成功需要各种资源,其中资金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在今天,创业已经不像一二十年前,一切都要依靠自己的资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全球化、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化、资金的全球化都在快速形成。各种新的创业方式不断涌现,各种新的组织形式不断产生,各种新的风险投资越来越多,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创业者只要拥有好的创意项目与赢利模式,各路战略投资者可能就会盯上你。可以说,今天的创业家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要在创业中成功,则需要掌握灵活的筹资能力,学会“借鸡下蛋”。
第五,修炼坚毅的执行力。执行力是创业者的个人目标,也是企业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可以说,不管战略蓝图制定得多么宏伟而严谨,创业目标多么现实而动人,甚至其他资源条件统统具备,只要缺乏执行力,创业者就不会成功。所以,创业者及其组织不仅要有明晰的战略,有充足的资源条件,还要有严谨务实、坚持不懈、贯彻始终的执行力。
其实,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及其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伟大壮举,使自身享受到了人类文明福祉的同时推动着新的商业文明的进步,感召着一批又一批创业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勇于创业、成就未来。
勇者及其境界修炼
勇者,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及人生角色系统为企业主所进行的人生坐标定位。从企业立身境界管理模式出发,针对企业主境界修炼目标——创业家的要求,企业主可进行以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的人生境界修炼,这就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关于“勇者”的人生实践与道德修炼。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道家讲“无为”的学说,儒家则讲“无所为而为”。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本身,而不在于做的外在结果。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孔子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当做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人们的活动,想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不必计较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的君子,知命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由此看来,知命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如果我们尽了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的行动,此项义务在道德上就算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这样,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知,智也。孔子的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三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圣人的目标。
孔子指出:智的最高修为(炼)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可以通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勇气去面对各种人生困厄与命运考验。
勇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人生范式与修炼境界。一位创业家如果没有勇敢的、大无畏的精神,就很难克服企业成长中必然面对的种种困难。古往今来凡有事业抱负的人,如果无法达到勇者之境界,也就很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制度创新,在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问题,不同的企业家对它的感受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听到许多企业家谈他们的创业史,甚至是辛酸史,谈到曾经有过的困厄、艰难和不解,谈到社会,甚至政府曾经对企业,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存在的偏见,致使他们很受伤。
综观30年来的中国企业史,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批浸泡于市场、“先知先觉”的商人,他们没有资源,没有文化,“无知者无畏”的精神使他们面对复杂的商业问题,更善于采取简单的操作方法和思维模式以至离经叛道。对贫穷的蔑视,对金钱的欲望,使得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失败,从而谱写了中国商业史上令人赞叹的创业故事。
浙商是我国商帮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中,有很多创业家就是凭着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吃尽人生苦头,历经挫折磨难,终于开创了事业的新天地。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曾经草根创业、白手起家的李书福可谓其中的佼佼者,李书福的创业与守业经历颇具代表性,从吉利企业的发展和创业者身上可以看出创业家(即勇者)的境界与特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对位来讲,李书福就是一个“勇者”的典型。其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坚韧的执行力,都是他创业成功的优秀素质。创业艰辛并充满风险,李书福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是,李书福却有着一种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即便遭遇失败,也会让他越挫越勇。这种“勇者不惧”的精神正是创业家的优秀素质,也是后来李书福获得更大成功的原因所在。
(作者专著《境界管理:五重境界管理模式》即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出版。更多的问题或探讨,请登录http://lupeikang.cmmo.cn)
(编辑:王文正 wwz83@163.com)
创业者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修炼,对企业目标的设计,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者自身和企业的命运。
销售的三重境界 篇7
第一个小商贩, 得知老太太要买李子后, 就不亦乐乎地忙着向老太太推荐他那“又大又红又甜的李子”, 而老太太却摇了摇头, 毫不感兴趣的就走了。第一个小商贩纳闷了:屡试不爽的推销说词, 我这一招对谁都管用, 怎么在老太太身上就不灵了呢?
第二个小商贩, 同样得知老太太要买李子后, 并没有向老太太急于推销自已的李子, 而是进一步询问老太太想要什么样的李子。出乎意料的是, 老太太告诉他想要买酸的李子, 而且越酸越好, 第二小商贩看时机成熟就趁机向老太太介绍:我这里是李子专卖店、品种齐全、物美价廉, 正好有一批从某某地刚进货的新鲜酸李子……。结果可想而知, 老太太买了1斤 (1斤=0.5 kg, 下同) 酸李子, 第二个小商贩也露出来得意的笑容。
到这里故事还没有完, 老太太似乎还是不满意, 又走向第三个小商贩。
第三个小商贩, 重复了第一个、第二个小商贩的询问过程, 但还是没有发现有商机, 因为老太太已经买了酸李子, 不会再买李子了。而第三个小商贩并没有就此放弃, 而是进一步好奇的询问:大妈, 李子要甜才难得, 为什么你偏喜欢酸李子呢?———原来是, 老太太的儿媳妇怀孕了, 惟有酸的李子才解其“谗”。第三个小商贩, 往细里一想豁然开朗, 其实老太太的深层次需求不是买李子、也不是买酸李子, 而是疼儿媳妇亦或是疼尚未出世的孙子多一点吧?于是, 第三个小商贩向老太太说到:“大妈, 恭喜您马上要抱孙子了, 你知道为什么孕妇偏喜好吃酸水果吗?那是因为, 一般酸的水果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不仅孕妇爱吃, 对胎儿健康的发育也非常有帮助, 比如酸橙子、猕猴桃、杨梅等都有同样的功效。同时, 科学研究证明, 各种水果所含的营养元素比例是不一样的, 如果能够将各种酸水果搭配着吃, 效果会更佳……”在第三个小商贩这里, 老太太没有买李子, 但却同时选定橙子、猕猴桃、杨梅, 各买了1斤。法○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们不防先对上述故事再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分析。
第一个小商贩, 我们评价他是一个勤奋敬业的推销员, 熟知自已的产品, 精于总结自已的产品优势特点, 充满激情地向客户进行推销。不足之处在于, 只从自己的产品与经验出发, 不顾客户的需求变化。
第二个小商贩, 我们评价他是顾问式销售的业务精英, 通过询问, 清晰地了解客户的购买意图后,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推荐, 大大的提升销售成功概率。不足之处在于, 只停留在了解客户的显性需求, 不能深入的挖掘客户的真正购买动因, 只能满足客户简单、表面的需求。
第三个小商贩, 我们评价他为解决方案营销的高手, 善于挖掘客户的深层次需求, 结合自身丰富的产品、行业知识, 向客户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客户的深层次需求往往是模糊、难以发现, 有时甚至客户本身也不能清晰地表达。作为营销人员, 就应该是所经营产品、行业的专家, 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行业客户的销售, 由于涉及的产品金额大、技术复杂、客户需求隐晦, 更需要销售人员耐心的了解客户需求, 再结合自已的产品, 提出创造性的需求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营销, 不再是单纯的销售产品, 而是通过销售顾问、需求引导、方案建议、项目实施、培训指导等一系列营销过程, 实现客户增值和方案销售。
这个故事通俗易懂, 但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 却往往容易犯第一个小商贩的错误。比如, 我们制作产品宣传资料时, 经常用是一些晦涩的技术语言, 大篇幅地介绍公司产品优势特点, 而对客户面临的问题, 我们如何差异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 却提之甚少;我们的销售人员, 在拜访客户时, 急于向客户谍谍不休的灌输自己的产品特点, 却不事先详细了解一下客户的真正“痛”处, 不能对症下药, 最终落得被客户厌烦的“扫地出门”的下场。
读书的境界 篇8
季羡林先生曾将古人读书之乐概括为“四时读书乐”。同时,他给我们描绘了古人读书的三种境界和趣味:其一是“红袖添香夜读书”。有红颜知己相伴,挑灯夜读,把盏品茗,美人养眼,美文养性,其乐融融,其情怡悦,令人艳羡。其二是“绿满窗前草不除”。因醉心于读书,沉迷书中,忘记了时光流逝和季节更替,四季轮回,窗外已是绿草茵茵而不知。这是一种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忘我忘物的读书境界,令人敬佩。其三是“雪夜闭门读禁书”。这种读书的情趣与前面所言又有不同,天寒地冻,大雪纷纷,四周静寂,独自一人,闭门读书,而且读的是禁书,可以想见读书的心情之切,阅读的放松与惬意,此景此情,乐在其中,味在其里,不足与局外人道也。
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不是为稻粱谋或扬名于当世,而是我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的寄托。所以,历尽困苦而自得自适。于是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治学创业“三境界”。其一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言其读书之艰辛。其二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其读书之执著。其三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言其阅读之收获。试想,一个人,坐拥书城,怀揽书香,身居陋室,心安神宁,读书为乐,岂不快哉!南宋诗人尤袤说,读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见,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读书之乐难以言说;读书之味如饮甘泉;读书之趣无穷无尽。书是灵魂的居所;书是精神的家园;书是深情的朋友;书是疗伤的良药。
谈到读书的妙处与方法,我以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读书之道更为精妙。它妙就妙在孔子将读书治学与修身养性结合了起来,我们亦可将其概括为孔子的读书治学“三境界”。其一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二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三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在这里提出的读书治学之道,即: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故曰:学而时习之。“习”不仅仅是温习,而且更是实习、复习、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巩固和提高;读书与交流相结合,独学而无友,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交流、探讨,让思想的火花在同道的交流中产生碰撞,这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乐事;学习不是仅仅为了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更是个体的修身养性,心灵充盈,精神愉悦。所以,有了学识、本领而不为世人所重视和认同,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孜孜以求,以达治学之境,以至人生之景,这才是真正的大度、大气的君子之风和读书之道。
总之,读书不是为了学好文武艺,售与帝王家,读书学习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方式。读书不在于结果而重于过程,不在于仅仅为了致世实用,更在于滋养个体的灵魂、涵养个体的精神。所以,孔子的读书治学“三境界”说要比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内涵更加丰厚和高妙,值得我们每一位读书人珍惜。
课堂提问三境界 篇9
第一境界:独上高楼——课堂提问的预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起到主导作用,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课堂提问的预设。从内容上说,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抓住文本的重难点;从形式上而言, 要创新提问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表达。
如在讲《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 笔者在备课阶段设计出的问题是:找出文章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的句子, 抓住苏州园林的四个讲究,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如何对文章的细部进行探讨。而在执教时又考虑到了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其整合性及连贯性, 一样的问题换了个问法:“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在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在提问的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 把学生分成六个竞赛小组, 启发学生从“找说明文的中心句、抓说明方法、理文章结构、品文章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多方面提问。课堂效果表明:课前, 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提问预设站到了课堂设计的高度, 充分预设, 课堂中的提问越具体细致越能增强课堂提问的效果。
第二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多角度思考课堂上的提问
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 不仅要自己去独立思考设计课堂问题, 还要不断反思, 多向别人尤其是大家名师学习。
听别人的课时, 问问自己, 讲课教师的提问设计高明在何处?哪些问题具有创新性或独到的地方?
新课标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
思考课堂提问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 (文本、好的创意、学生的需求) 去进行。
一. 从文本的角度思考课堂提问
无本之木必将枯萎, 无本之源必定干涸。无“本”的课堂提问必然失败。扣住文本进行提问设计一是要抓住各篇课文所呈现的问题特征, 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二是抓住各篇课文所独特的闪光点。
笔者在设计《背影》的课堂提问时, 就紧紧扣住这篇散文的线索, 抓四次背影并结合“我”的四次流泪来体会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在分析父亲的背影时, 我设计提问:“父亲黑色的穿戴、蹒跚的动作、故作轻松的表情, 让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用意?”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用“读背影, 懂情感”贯穿全文。并设计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你发现过父母有迂的言行吗?现在你再体会那些言行又发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二. 从别人的好创意来反观自己的提问
笔者总喜欢听别人讲课之中所体现出的好创意。如有的教师让学生用成语来概括课文内容;有的喜欢在文章的深奥处提问用自己的旁征博引给学生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还有的老师的提问有时代感, 如:“既然五柳先生的品质这么高尚, 我们今天都做五柳先生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抢着作答。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的提问总是能让学生从一个小小的角度回答出丰富的内容。他追求的是简而丰的课堂。所有听来的课都给我很大启示, 我总爱问自己:“这堂课设计的问题够简洁吗?它所引起的学生的思考会很丰富吗?”
三.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提问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提问我总是从这样几个角度问自己:一是在内容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学之前的基础怎样?二是形式上学生能乐于接受吗?三是效果上好不好?如有一段时间, 我在课堂上采取竞赛加分法的形式提问, 学生的积极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将问题分成小组必答题和抢答题, 答正确了加分, 反之扣分。提问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但我发现有时学生关注小组得分比关注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要用心得多, 我于是更换提问形式研究更好的竞赛法则。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堂提问的精彩生成
总记得上海著名语文教师朱震国老师执教的《白色方糖》一课, 他将学生分成两大组, 让学生就课文内容互相发问, 各组问对方三道题, 答对了加分。如果对方答对就给对方加分, 然后再由教师向学生发问。
听那节课的感受:自然, 精彩。听朱老师如导演般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兵教兵, 将课本中基础的疑难问题解决掉, 到他发问时, 学生在他的提问下进一步领会课文的深奥处, 他轻轻的一点拨, 学生就茅塞顿开。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课堂, 老师用四两之力拨动千斤之重。
教师的三重境界 篇10
大抵每一位教师也都是从接受教育开始的。教育长者的“传递”与教育晚辈的“继承”之间具有文化上的天然联系。所以, 每一位新教师都会热切地向有经验的教师求教。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以“自我”“主体”的立场和态度观察、体验、参与教育活动, 在不断实践、感知、转化和生成中自主反思和自觉调适。随着眼界的开阔、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积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他们不再满足于外在的需求, 而是把阅读、观察、思考、实践视为生命的需要。他们把享受教育的过程当做求真、至爱的过程。
纵观小学语文教育改革30年, 涌现出的每一位名师, 无一不是在一个又一个“是什么”“为什么”的追问中, 在“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中, 在“批判———建构”的往复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将个体价值展示、奉献给社会, 艰辛探索却乐此不疲!他们把享受教育的过程当作向善、达美的过程。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师不仅要磨课, 更要修心。文章讲究文质兼美, 语文教师应当文质兼备。”试想, 身为语文教师, 能在自我的修炼中, 以美好、宽容、善意充盈自己的内心, 然后传播开去, 以人性之美感召人, 以智慧之光引领人, 何其乐也!
被动式接受教育是“非我之我”, 能动的感受教育是“个体之我”, 创造的享受教育是“社会之我”“自由之我”!
快乐境界(外一篇) 篇11
见之,我想到元代了庵清欲禅师“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的诗句。家乡老百姓的人生就是禅师描写的那种真正快乐的境界,用简单的心面对世界,过朴素生活,好好睡觉,甜熟安详;醒了喝茶,满怀温润;饿有饭吃,不计粗精,滋味深长,如此简单,满心欢喜。这就是快乐的深刻涵义。与那些“拿起筷子吃肉,丢了筷子骂娘”的人相比,人生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有些人享受美食、享受美色、享受美景,却怨声载道,怨天尤人,好像世界极不公正亏待了他一人似的。而心态平衡的老百姓只享受简单生活,享受淳朴的欢喜,与人同乐,自得其乐,这也叫享受自己。
有故事说,一孩童见一长者洗鲜桃,孩童站着不走。长者将洗好的桃子递给孩童一个,孩童的母亲不肯接受,说:“师父还是自己留着吃吧,这桃若是给他,你就少了一个。”长者微微一笑说:“我虽少吃一个桃,但世间却多了一份吃桃的快乐。”少一个桃子多一份快乐,道理明白,浅显易懂,深刻至极,玩味其哲理,不由感动异常。
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发现,不断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与自己的内心交谈。善待人家等于善待自己,快乐他人也等于快乐自己,让自己有机会有空间去接受更多的东西,能明白自己内心的需求,这种感觉,化成行动,内心就格外充实快乐。这种快乐,与外在事物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无法满足的欲望是人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执著与个人暂时得失的人,永远是快乐不起来的。
该吃什么
鲍文忠
现在生活好起来了,人们对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可自从我经常看质量报告,以及产品曝光台节目后,觉得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女儿的零食开始减少,膨化食品小孩不能吃,于是砍掉了,从此不再买。奶制品会不会与疯牛有关?补钙、补锌的东西据说可以让人早熟,忍痛割爱吧。老妈也不得清闲,那次买来的色拉油,怎么看怎么像猪泔水熬成的,青菜的农药特别多,鸡、鸭、鱼、肉可都是催肥的。就连今年夏天买的一个西瓜,切开之后,正准备食用,电视上说发现了毒西瓜,赶紧丢掉了。
原来出差喜欢买些当地的土特产带回来,让家人和朋友都品尝一下当地的城市味道,感受一下城市风物。可最近,我到浙江出差,朋友笑着对我说:“到浙江后,千万别买火腿当礼物送给我哦。”是啊,记得那次吃月饼,我说某品牌的最好啦,可话说过没半个月,就给曝光了,我差点把胆汁给吐出来。
有钱人就是好,这样不能吃、那样不能吃的时候,就想了个回归自然的点子,去吃野生的。不过令人心有余悸的那场非典灾难,又让人把那频频伸向野生动物的筷子悬在了半空中,停箸闭嘴吧,说不定什么时间给自己吃出个从未听过的新毛病来。
可我又大错特错了,都说“广东人胆子大,什么都敢吃”,果真如此,广东有钱一族又开始成群结对去郊区,吃开了鼠宴,即便寄生虫感染率快达百分之四十,也有不少人“偏向虎山行”。
我就在想,看来是没什么东西可吃了,我得自己租些田地,种水稻,种蔬菜,生活在城里,就到郊区租,双休日去劳动,又得到锻炼,又能吃到干净、新鲜、放心的大米和蔬菜。这是个好主意。可一辈子在田地里生活的老丈人笑了:“你以为自己种简单啊,别人田里都打农药,你不打,有稻子有菜收吗?我看只能收一田虫子。”
追求“精业”境界 篇12
而热忱, 是所有卓越成绩取得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最好的劳动成果总是由那些头脑聪明并具有工作热情的人完成的。对工作的热忱, 等同于热爱自己的生命, 这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操之一。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热忱比天才更重要。”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 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忱。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能满腔热忱地去工作, 则能发挥出全部才能的80%—90%, 否则, 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如果留心我们就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带着火热激情工作的员工。源源不断的热忱, 让他们永葆青春, 使他们心中充满阳光, 表现出强烈的工作愿望。无论他们做什么工作, 都能始终如一全身心地投入, 热忱成了引导他们做好工作, 完成任务的磁石;他们自觉地把工作与生命的意义联系起来, 即使是平凡、辛苦、枯燥的工作, 也能从中感受到价值和乐趣的存在;他们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 把与同事合作当成一种缘分, 表现出了一种最伟大的美!这些优秀员工的行为, 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句话:“用你的所有, 换取你工作上的满腔热情”。
敬业是一种工作态度的表现, “精业”是一种工作目标的追求手段, 是敬业的最高境界。一是要尊重工作、善待工作。人生的信仰就是职业本身,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 首先就要懂得尊重工作、善待工作。态度决定工作结果, 要一心牵挂在工作上, 不需督促检查, 就能出色完成任务。那些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员工的内心追求就是:善待工作的欣慰和满足;二是要恪尽职守, 兢兢业业。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精业者与普通人的差异就在于, 他们相信人是被赋予一定使命和责任的。他们的方法说起来非常简单, 就是要为自己的使命和岗位职责做出努力和承诺, 就是要在本职工作上精益求精, 追求尽善尽美;三是要勇于探索、富有创意。一个敬业、精业的员工要有极强的探索进取精神, 不是被动地等待指令的来临, 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目标和任务;不是被动地适应使命和职责的要求, 而是主动地去研究和改变所处的环境, 尽力做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至关重要的贡献。要以不折不扣的执行力, 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有创意、有实效, 不断把我们的工作推上高位;四是要提高技能, 强化专业。现代的科学发展, 正在迫切呼唤专业化、职业化的员工队伍。一个敬业的员工, 必须要是一个岗位技能好, 专业水平高的从业者。现代职场上, 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 我们一定要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上出类拔萃, 要力克工作陷入常态的习惯, 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武装, 终生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地提升专业能力, 这是在职场和竞争中胜出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