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道德境界说课稿

2024-06-05

提升道德境界说课稿(精选6篇)

提升道德境界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分析以及教学设想):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人生的境界》,它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开篇之作。

这单元学习的是哲学论文和随笔,本文属于哲学论文,学术味较重,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而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

基于此,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的原则是深文浅教,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处理上,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安排1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质疑思辨。要做到质疑思辨,就要注意融会贯通和联系实例。哲学论文中难点较多,需要质疑是自然的,但是质疑解难不能只是停留在弄懂文本意义,更重要的质疑是根据事实,想想是不是真有道理,就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收获、发现。

例如《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这几种境界来对照自己,也可以想想自己周围的人,想想他们的生活目的,想想他们的行为动机,就不难理解何为自然境界,何为功利境界,何为道德境界,何为天地境界。学生在文学作品中也接触了不少人物,想想他们是哪一种人生境界,就会觉得很有趣味,就会觉得通过对人生境界的划分与概括,有助于把握人物的灵魂。有的人物,其言行确是为功利所支配;有的人物,其言行确是为道德所支配。这样学生会感到阅读哲学论文大有好处,无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就感觉透彻一点了。多联系实例,学生对哲学概念的内涵就会领会得越来越深刻。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思路,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的内涵。

2.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并深入探究文中含蕴丰富的语句的含义。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教学重点为: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难点为:对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的探究。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学生在初中和高一、二年的学习中,已初步具有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整体感知课文的要点和探讨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而对文中含蕴丰富的语句,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的具体做法是:

1、采取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

2、采用讨论、质疑、探究、交流的方法,开拓思路。

3、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4、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增加课堂容量。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设置了如下导语: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这就是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啊!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到《人生的境界》中看看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介绍作者,并配合课件演示冯友兰先生头像等。

(三)、接下来从宏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我设计了三个有一定梯度的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教师点拨的方法(以下的问题都用课件演示)。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以及相关重要的句子。

师生互动,讨论归纳: 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此全文的主旨句应是;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切分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而找出每个层次的关键句子。

⑴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⑵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3、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境界的内涵。

点拨: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4、归纳总结,形成整体性板书。(附在最后)

(四)、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八个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重点研读,探究质疑,从微观的角度去透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1、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课件演示)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点拨: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2、“觉解”这个词在文中共出现了13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课件演示)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③……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点拨:“觉解”就是觉悟、了解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点拨: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点拨: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点拨:“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贬损,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平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生活中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6、“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这句话。

示范(课件演示):⑴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点拨: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⑵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

点拨: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

7、“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精彩之笔。请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点拨: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五人墓碑记》中所记载的五人,虽然是普通民众,但也无妨他们流芳千古。胡长青是高级干部,但他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8、如何理解“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点拨:所谓“既出世又入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人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是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现。

(五)、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拓展延伸,以加深对人生境界内涵的理解,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故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范(课件演示):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课外延伸阅读池莉的《人生三境界》,以使学生能进一步地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附板书设计: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天地境界 宇宙意义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觉道德境界 社会意义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解功利境界 功利意义

自然境界 没有意义

提升道德境界说课稿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 从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内容中共有四种类型, 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相比较而言, 前三类课程内容都是按呈现知识点的线性排列展开,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 逻辑严整, 而“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 则是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前三类的知识, 使前三类知识之间通联广达, 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可以说学生在活动中具备了初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只是还没有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经验整合运用过。所以, 本节课我设定的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是这样的:

学习重点:学生综合运用圆的知识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

学习难点:学生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结合田径场跑道的结构, 让学生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对跑道的认识、测量、记录、计算、推理等多方面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归纳和拓展问题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体会和掌握数学抽象、推理等思想。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玩数学, 学数学, 用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综合与实践让数学实践活动由课外走进课内, 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空间, 也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这节课我利用学生体育活动经验的迁移, 有效实现了数学知识与体育常识的整合。我设计了学生的小组调查单, 让学生通过观察在国际正式比赛中短跑和长跑的跑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从而启发学生去观察跑道结构、测量跑道相关数据并计算跑道周长, 让学生在议一议、量一量、比一比、算一算中自己得出结论。

《确定起跑线》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 生活中对起跑线的认知是学生开展该数学活动的基础, 亲身的体验感知又是对数学概念深刻理解的手段。结合这些, 我拟定了活动的方案:

(1) 在运动会赛跑训练期, 提出问题引发关注。 (2) 组织跑道试跑, 体验直道、弯道, 了解道宽。 (3) 制定活动记录表, 带引学生实测并记录。 (4) 组织测算, 归纳, 提炼并运用。

同时, 在活动中, 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 (1) 测量跑道的哪些数据? (2) 跑道很长, 如何测量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3) 测量跑道, 选用什么测量工具?……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沟通, 小组协商, 共同出谋划策来克服困难。

三、教学设计

我分三个环节来开展相关活动。每个环节用设置关键性的疑问来引领学生们进行思考及实践。

(一) 发现和提出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

播放奥运会中100米与400米田径比赛的起跑情景。让学生猜测, 哪个场景是100米比赛现场, 哪个场景是400米比赛现场?为什么?

2.设置疑问

(1) 为什么400米的比赛现场, 选手们不在同一起跑线呢?

(意图:让学生联想曾经历的体育活动经验, 意识到内圈跑道与外圈跑道有差别。400米比赛起跑线不同才能公平)

此时教师明确:要想比赛公平就要正确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2) 你准备怎样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呢?大家有什么好想法?

(意图:在学生预设方案时, 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的依据:两条跑道相差多少, 起跑线就要向前移动多少)

3.预定活动方向

让学生去寻找两条跑道相差多少?

(二) 分析和解决问题

1.初步感受直道、弯道、道宽

用视屏播放的方式:展现我校的运动场的全景图, 让学生观察跑道结构, 分析跑道特点。明确什么是直道, 什么是弯道, 什么是道宽。

此时引导学生归纳并小结:跑道间的道宽一样, 所有直道的长度都相等, 一组半圆形弯道组成一个圆:两条直道的长度+圆的周长=每圈跑道的周长。

2.设置疑问

(1) 怎样找出我们学校相邻两个跑道间的差距来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呢?

(意图:学生进一步思考联想: (1) 外圈跑道周长–内圈跑道周长=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2) 外圈圆的周长-内圈圆的周长=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2) 我们要知道跑道的长度必须要知道哪些数据?

(意图:引发学生对直道长度、弯道直径、道宽的测量需求)

(3) 需要知道所有弯道直径吗?

(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内圆直径+2个道宽=相邻圆周的直径。这对数据的收集工作来说, 简便了不少)

3.制定并完成活动记录单

(1) 组织学生分组在操场上活动:在不同弯道上跑一跑, 体验内外圈的差别。合作进行实地测量直道长度、弯道直径长度和道宽长度。完成活动单的数据记录工作。

(2) 学生回教室, 分组进行测算。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推举不同的方法上台介绍及展示。方法多种多样。

方法一:先算第一圈跑道的周长, 再算第二圈跑道的周长, 找相差;

方法二:直接用相邻跑道的外圆和内圆的周长相减。

(三) 提炼和拓展问题

1.提炼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进行中, 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对表格中数据作对比, 对测算过程的报告作归纳, 帮助发现并提炼规律: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米, 所以相邻两条跑道, 外圈跑道的直径就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米, 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 就知道两条相邻跑道间的差是2.5π。

2.拓展

学生惊叹于数学规律的呈现以及它的便捷性, 对运用规律解决一般性问题跃跃欲试。因此, 我留下问题留待学生课后思考及规律的验证:你能为200米的跑道确定正确的起跑线吗?

三、反思与分享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 我惊奇地发现, 实践活动中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上自主而热情, 在方法呈现上精彩并多样, 在思维展现上丰富且开阔。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共同成长。

1.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课前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让学生到跑道上去跑, 体验什么是弯道, 什么是直道, 什么是道宽。这个生活经验的积累一定是要在数学思考的基础上去进行, 否则, 学生就只能体会奔跑的畅快, 而无法深入地体会弯道路径长短不同。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一定要清楚问题再去体验, 从而有的放矢, 更能从体验中获得理性思考。

2.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有载体

不论是研究《确定起跑线》, 还是进行其他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一定要有实践活动记录单。这个活动单既是数据的记录单, 也是学生思维呈现的表达形式, 更是学生与小组其他同伴合作沟通的依据。他们会自己测量, 也会对比别人的数据, 会自我发现, 会自我矫正, 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蜕变。所以, 活动有载体, 学生就有依托, 不会信息迷航, 才能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3.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动态生成

很多数学课堂的结尾都是拓展运用, 即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却不尽然。综合实践的课堂是一个更加开放、灵动的课堂。从本节课的研究, 学生发现, 原来起跑线的的设置跟直道没有关系, 跟弯道的半径也没有关系, 只跟道宽有关。有了这个认识, 学生的能力迅速提升。原来, 只用测量道宽就可以算出起跑线之间的距离差了。数学知识的简化, 让学生由衷地感叹数学的奇妙。

提升道德境界说课稿 篇3

【关键词】爱满天下 爱心 爱行

爱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质。师德的内涵是“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的“魂”就是要热爱学生。 像我们新疆的张丽莉老师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救出学生,正是她那种热爱学生的品质使她能下意识的推开学生,而让自己倒下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师爱的奉献。张丽莉,张米亚,高玉华等舍己救人的事迹广泛的被媒体,网络宣传,老师们得到社会的一片赞扬声。由上面这么多的“美丽老师”,我忽然想到我身边的老师。身为平凡一员的我们身边都不缺乏像张丽莉这样的老师,对学生无私奉献,爱校如家,早出晚归,对待学生有耐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一丝不苟的做着这些平凡的事,心怀“爱”才成就了伟大。

但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媒体、网络曝光的也有一些教育者与自己的职业道德背道而驰的事件, 令“师爱”陷入了一种窘迫的境地。 我们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如何提升自己爱学生的境界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深思。我们可以从“最美教师”的身上汲取,从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取,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培养师德的途径和方法有三个方面:

一、让自己拥有阳光的心态,感受师德

我们说: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试想:作为一名教师,不快乐的教师能教出快乐的学生吗?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生活,生活中不会天天都有阳光、都有鲜花。我们又怎能指望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十分优秀?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坚守心中的那份快乐,并用自己的快乐影响学生 。快乐是需要坚持和等待的。当我们把自己认定为一个普通人,认真的去做平凡的事,并以平凡的心情对待时,才会发现快乐就在这些平凡的事中。原来,影响我心情的并不是那个爱捣乱的学生,而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角色的片面理解和对工作完美的追求。这是我们犯的一个错误。而许多不快乐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此。我们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原来的绝对权威的角色,以至爱的情感,平等的视角,交友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教师常把自己定位于“知识的占有者”“知识的供应商”,因此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整治学生,训斥学生。 二月河曾经这样说过老师:您是这里的皇帝,其实在学生心目中,您的话比诏书还要有权威性,但我入学到离校,始终觉得都在仰视您,在小学如同僧侣注目佛院,在中学,又似基督徒面向上帝,但在写这封信时,暂时平视一下,像正常的朋友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 用一句话来概括师生新型关系,那就是:是朋友不是哥们,是老师不是师傅,是师长不是上司,也就是说和学生做朋友,但不放弃原则,教书育人而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言传身教,而不是强迫命令 。学生要阳光,教师更要阳光,我们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性格品质。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要试着忘记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过去,做个宽容,讲民主的人;试着忘记自己的权威,做个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家庭出生,做个因材施教的人;试着忘记工作时间,做个无私的人。

二、施爱与受爱,让学生感悟人文关怀,达到师德的最高境界 “爱满天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孩子在爱中长大, 他便学会了爱;孩子在仇恨中长大,他便学会了仇恨。作为老师,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爱是信任的基础与前提。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林崇德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那么,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老师的爱是神圣的,对学生的爱能使老师变得聪明,因为只有热爱学生,我们才充满激情和热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要用自己的心认真去爱,学生个个可爱。我们要爱每个学生,并让你所爱的人个个也爱你,真正的爱就是让你所爱的人也爱你。我们要爱“白天鹅”,也要爱“丑小鸭”,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学生,我们要学点科学家的精神,怀着好奇的心情去研究他,就像遇到地震,科学家绝不会埋怨的说:“你们那怎么会发生地震!”科学家会好奇的思考:“他们那怎么会发生地震呢?”教师们面对调皮的学生要常常问自己:他们为什么犯错误?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们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们表达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三、要把爱心和爱行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学校,教师三者努力,真正把师德践行

教师们不仅要有爱心,也要有这方面的“爱”的行动。 另外,希望学校能创造这样的氛围,一方面强调老师要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注重在学生中提倡学生尊重关爱教师。其实,尊重关爱是相互的,这种相互性越强,相互尊重关爱的这种感情就很容易建立起来。如果只提倡教师要爱学生,学生那边却没有这样的教育氛围和意识,对教师的爱毫不在意,甚至表现麻木等等,一个老师的热心关怀却没有能引起相应的回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老师爱心的,所以,学校也要注意为教师的爱心形成创造这样一个外在的条件。同时我们的社会媒体,网络也要对我们的教育要宽容一点,对师德大力宣扬,这样形成三者合力,践行师德,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

[2]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3]赵宏义.当代教师职业道德 [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 篇4

九年级下册立足国家发展和全球视野,兼顾个人在毕业阶段面临的一些生活主题。随着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即将完成,学生要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准备进行思考并积极应对。面对当下的学习,应持怎样的态度?面对未来更长时间的学习,应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这是本课时内容需要传递的重点。

课标依据:

“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中“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我与国家和社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中“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通过现阶段学习任务和迎接升学、就业的挑战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使学生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高度重视,积极投入,调整心态,坦然面对学习压力,从而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同时,要让学习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进入到备战中考的冲刺阶段,学习压力相较与之前的学习有所增加。同时面对未来的生活,开始进行人生中第一次选择,升学或者就业?高中或者职业技术?学生的焦虑程度较高。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会导致对学习价值的疑问,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才是学习的终点?诸多问题接踵而来,但又似乎没有确定的答案。学生生活在思想的纠结中与争斗中。本课时的内容帮助学生澄清一些观点,理顺一些迷茫。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逐步确立更为开阔的学习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能力目标: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增强应对学习压力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

知识目标:站在新的角度认识学习,学会坦然面对学习压力,学会在生活、工作中学习,知道“广义学习”“终身学习”的内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难点: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五、教学环节

1.积极面对学习压力

2.坚持不懈终身学习

3.生活方式学无止境

本课用同龄人小刚的故事串起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积极面对学习压力

课程首先从一张挂满了口号、标语的教学楼开始,问学生们看到这个场景有什么感受?在备战中考的日子里,的感受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流露出一些负面情绪。

接下来,教师呈现了一个情景素材,即中学生小刚的故事,同样是毕业年级,也有着同样的困惑与焦虑,让学生为其想办法出主意,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帮助了自己,最终达成共识,即调整心态,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个教学环节:坚持不懈终身学习

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有些学生是不理解不接受的。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学习?”这里借助的素材有“爱因斯坦谈学习”,还有小刚的真实困惑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的辛苦”,辛苦是正常的,付出之后的收获会让人欣喜。这里相当于是对七年级“学习”内容的一个强化与提升。

之后借助社会典型人物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用榜样的精神影响、引领学生的成长。

得出结论: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量巨大,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三个教学环节:生活方式学无止境

承接着第二个教学环节,第三个环节的主题确定为“生活方式学无止境”,借助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活动素材,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于学习的真实想法。这个活动与真实的生活情境非常相似,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受到类似言论的影响,在课堂中呈现,利于学生彼此之间争论交锋,最终得出观点。

有三个核心观点需要强调: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六、教学特色

第一个教学特点:设置情景,激发思考

教师设计了一个同龄学生的困惑,在解决同龄人困惑的过程中澄清一些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思维整体性的保持,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核心理念。

第二个教学特点是:畅所欲言,互动生成

提升道德境界说课稿 篇5

古城中学 赵国凤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守护生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的内容。第四单元在前三个单元成长节拍、正确交友、如何正确处理与老师和家长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分别利用八、九、十这三课从“探问生命”、“ 珍视生命”、“ 绽放生命之花”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经过第八课的学习,学生们认识到生命是不能永恒的,不可逆的。从而为本课“守护生命”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也为下一框题“增强生命的韧性,绽放生命之花”做铺垫。所以此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

本框题主要涉及的问题为如何守护生命,具体包括两大问题: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健康成长。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爱护身体

因为我们的生命以身体为基础。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只有学会爱护身体,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生命,在此基础上才学会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另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减少意外伤害,所以将此知识点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养护精神

中学生的精神状态受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极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中学生需要时时调整心态,来养护自己的精神,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说学情

作为七年级学生,小学和初中班会课上接受过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对于安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中学生受挫能力比较弱,自杀,自残隐患依然存在。部分学生缺乏健康意识,甚至有时会任意挥霍自己的身体资本。由于中学生受年龄限制,生命经验不足,当自己的生命面临险境时,有时会缺乏自救或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由于辨别是非能力差,可能会受一些不良诱惑的影响,出现思想偏差,从而导致“精神缺钙”。所以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们的生命是以身体为基础的,懂得关注身体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能够掌握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应对各种突发的灾难和灾害,提高维护生命健康的能力。提高抑制不良诱惑,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和图片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意识,弘扬真善美,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说教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和图片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式学习。

五、说学法

学法改革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发挥的越充分,学生越主动,越灵活,创造性就越强,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1.体验式学习:通过视听体验加深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学生差异,渗透了“同伴互助”的理念。3.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4.自主学习: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越来越重视自学。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六、说教学过程

1.新闻背景,导入新课

2017年1月2日下午阜城县崔庙镇大息庄村,3 个孩子在村边大坑玩耍时溺水身亡。傍晚孩子的尸体浮出水面才找到。随后被打捞上岸,救护车赶到时,3个孩子均已没有了生命迹象。据悉3个孩子中最大的11岁,最小的7岁。

(随着字幕播放悲凉音乐,渲染凝重气氛)适当留白,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引出主题 “守护生命”。2.爱护身体——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为了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分组讨论。(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讨论中互通有无,加深印象)

分组讨论总结 :打饭、上下楼梯、活动课、雨雪天气、交通安全、用电安全、远离危险地带等。

3.爱护身体——自救、自护

(结合班会记录、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4.爱护身体——珍视肉体生命

列举两例自杀、自残事件,学生思考讨论。总结战胜挫折的方法

(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5.爱护身体——健康生活方式

对照课本健康生活方式图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桌讨论。(有助于帮忙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加以改正)。6.养护精神——培养高雅情趣

列举出学生中的不良爱好,抽烟、喝酒、打扑克、赌博等。良好的爱好 书法、阅读、写作、绘画、体育等。(让个别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播放个人摄影集。7.养护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播放《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8.小结

(总结本课内容加深学生印象)9.欣赏古典音乐

(让学生感受高雅情趣,传统文化中的美)10.作业

中小学生安全知识调查问卷

(增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和自护能力)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提升道德境界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团结合作才能赢》是未来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四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爱班集体,同学友谊要珍惜,我们应该这样学”这些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节课在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品德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特点,给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未来社会更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如何进行团结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体验团结合作带来的快乐。

3、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两人三足”同行的活动中体会“团结合作才能赢”的道理。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及能力。

二、说学情: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自私心比较重,合作意识较较弱的情况,本课侧重于帮助学生增强合作意识,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

都说“教学无法,教无定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辅之以谈话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视频导入,揭示本课主题

学生观看视频《三个和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果会怎样?为什么?随之引出:在集体中,团结就是力量,生活中很多事情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进而揭示课题----团结合作才能赢,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三个和尚》的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内容,将它作为开篇引入,学生会非常开心的带着疑问,自然地进入本次教学活动。

2.激情体验,体会团结力量

课题出示之后,学生一定急于想知道团结合作是怎么回事的,因此,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态,及时的安排一项活动——让学生依次增加手指,试着托举一本书,并让学生谈谈感受。这样设计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

设计意图: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试一试”的活动中,让学生们亲自感知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把学生从单纯的活动中引领到更广的领域,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作的重要性。

3.游戏活动,感受团结重要。

(1)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时,我又让学生继续游戏闯关,在两人三足游戏活动中,感受合作中团结的重要性。有的小组跑的快,有的小组跑的慢,我会对跑得快的小组和跑的慢的小组进行追问,让孩子自己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样让学生亲自感受并分享经验,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都明白了要想成功,需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本活动使学生对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的感受在初步懂得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两人三足的游戏结束后,我设置了小组合作分豆子的游戏。我将四种豆子混合在一起,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类,在学生分类后,总结学生分类慢的原因,再次引导学生小组分工,各司其职,提高分类的速度。让学生明确不仅齐心协力,团结合作还要懂得互相帮助,互相谦让。

4.小组讨论,需要团结的事情

在学生感受到了游戏活动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之后,及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团结合作的事例,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打篮球、踢足球、打扫卫生、值日活动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都要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完成,帮助学生更好运用合作,达到学以致用。因为品德课堂是为了学生的生活服务,让学生更好的生活。列举了生活中的小事需要团结后,引导学生感受国家中的大事更需要团结合作,将所学与生活更进一步联系,帮助学生做更好的社会人。此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生活,社会都离不开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

在学生经过了几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后,让学生的放松身心的同时,加强了对团结合作重要性的理解。受到了活动的启发后再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团结合作”事例。让学生在言谈中知道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离不开“团结合作”。

5、回顾班级荣誉,总结经验,发现不团结并引导

学生都知道了要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为了引导学生更全面理解合作,引导学生回顾班级荣誉,在学生列举了班级荣誉后,追问学生没有获得流动红旗班级荣誉的原因,发现班级中不团结的现象,同学之间不团结的现象,及时指正,引导学生合作团结。

6.做一做,运用团结合作结束本课。

针对学生对团结合作重要性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做一做”环节,在《团结就是力量》背景音乐的伴随下,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团结之花,再次感受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互相谦让,达到学以致用这是将所学反馈到实践生活中。

设计意图:《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老师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已经感知“团结合作”的重要作用后,利用“帮一帮”巧妙地把本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对“团结合作”的真实体验,达到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就是让学生活动中体会“团结合作才能赢”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及能力。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就紧紧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在黑板上出示“团结合作才能赢”这一课题和开篇图片,既突出重难点,又起到了总结升华的作用。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齐心协力

分工合作

彼此谅解

互相帮助

上一篇:客户规范程序下一篇:冰糕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