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产提升

2024-10-13

单产提升(共7篇)

单产提升 篇1

1 全市粮食作物生产现状

1.1 全市粮食生产情况

江油全市耕地面积3.8万hm2,其中田2.83万hm2,地0.97万hm2。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07万hm2,粮食总产29.89万t。其中:水稻面积2.35万hm2,总产17.97万t;玉米面积1万hm2,总产4.62万t;小麦面积1.11万hm2,总产5.21万t;薯类面积0.13万hm2,总产0.57万t。

1.2 全市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情况

2001~2015年,全市粮食平均单产为5731kg/hm2,水稻平均单产7295kg/hm2,玉米平均单产4563kg/hm2,小麦平均单产4477kg/hm2。我市粮食单产表现出以下3个特点:

1.2.1 水稻、玉米单产较低

以2014年为例,全市粮食单产5775kg/hm2,水稻单产7530kg/hm2,玉米单产4710kg/hm2,小麦单产4440kg/hm2,分别比全省平均单产高557kg、-134kg、-734kg、825kg,增10.7%、-1.7%、-13.5%、22.8%。水稻、玉米单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2.2 单产水平不均衡

一是各乡镇间单产水平差异较大,以2014年为例,全市粮食单产5775kg/hm2,中坝镇单产最高,为7746kg/hm2,比全市平均高34%,二郎庙镇单产最低,为3686kg/hm2,比全市平均低36%;二是与我市高产创建示范片的产量差距较大。以小麦为例,2015年我市高产创建示范片单个田块产量最高达9819kg/和m2,比全市平均单产高5124kg/hm2,增产109.1%,示范片平均单产6644kg/hm2,分别比全市平均单产高1949kg/hm2,增产41.5%。

1.2.3 单产涨幅较小

由图1可知,从2006年以后,全市粮食单产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总体来说涨幅较小。2006~2015年粮食、水稻、玉米、小麦单产10年年均增幅分别为1.14%、2.07%、1.87%、0.16%。

2 我市粮食单产限制因素

我市粮食单产总体水平低且持续徘徊不前,主要原因有“人”、“地”、“天”、“市场”4个方面。

单位:kg/hm2

2.1 人员因素

2.1.1 粮食生产技术水平低

据统计,2015年全市农村劳动力44.458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6.0464万人,占58.6%。从事家庭经营劳动力18.4118万人,占41.4%。而在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中,直接从事粮食生产的比例较小,且多为5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部分人文化程度低,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能力差。由于劳动力缺乏和老龄化,造成农村普遍存在种“应付庄稼”现象,具体表现为品种选择盲目、种植水平下降、有机肥施用少、管理粗放等方面。

2.1.2 农业机械化播、插比率低

2015年,全市水稻、玉米、小麦农作物机耕作业面积3.6万hm2,机播面积0.93万hm2,机收面积2.83万hm2,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总体来说,水稻、小麦机耕、机收比率高,机播插比率较低,玉米、土豆机械化率低。

2.2 土地因素

2.2.1 全市人均耕地少,且多为分散经营

2014年全市耕地面积3.8万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6hm2,农业户均耕地1.8hm2,全市粮食规模经营主体73个,耕地面积1006hm2,占全市耕地面积2.6%。其中种粮大户(3.33hm2以上)106户,耕地面积814.1hm2,专业合作社3户,耕地面积191.9hm2。总体来讲,我市粮食生产以分散经营为主,适度规模经营比例低,粮食种植经营收入低,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例小。

2.2.2 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分布范围广

我市山、丘、坝比例为5∶4∶1,粮食主产区主要健布在丘、山区,而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差,部分乡镇农业基础设施差,渠、路不成网,没硬化,田块小,落差大,下湿田、望天田等中、低产田土面积较大。

2.2.3 有机肥施用少,土壤肥力降低

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3.1g/kg,全氮含量平均为1.04g/kg,全磷含量在0.270~0.883g/kg之间,有效磷5.25mg/kg,速效钾45.87mg/kg,土壤中氮、磷不足,严重缺钾。由于土壤长期负荷过重,加之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地力衰退严重。

2.3 天气因素

江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70d,平均年降雨量1100mm,适宜主要粮食作物生长。但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影响,自然灾害发生愈加频繁,对粮食单产提升造成影响。以2014年为例,仅7月9日和7月18~19日两次普降暴雨,就造成水稻、玉米受灾面积1066.7hm2,成灾933.3hm2,绝收133.3hm2,粮食作物损失1350t,经济损失1100万元。另据中国人保江油分公司统计,全市农业政策性保险理赔水稻、玉米灾害面积1228hm2,理赔金额260.36万元。

2.4 市场因素

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增加,比较效益降低,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了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如表2所示,我市一般农户种植水稻生产成本13050元/hm2,纯收益5274元/hm2;种植小麦生产成本7500元/hm2,纯收益3298.5元/hm2。按稻麦两熟制计,全年种植粮食纯收益8572.5元/hm2,按人平0.067hm2耕地计,人均种植粮食纯收益只有571.5元,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收入差距显著。因此,目前实行分散经营的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

单位:(元/hm2)

注:水稻、小麦单产按2015年全市平均单产计,分别为7635/hm2、4695/hm2;黄谷、小麦价格分别按2.4元/kg、2.3元/kg;水稻、小麦生产所需人工分别按120个/hm2、60个/hm2,人工价格按50元/个。

3 粮食作物单产提升途径

针对我市粮食单产现状及其限制因素,我市粮食单产要稳步提升,就必需做到“软、硬”兼施。“软”的方面就是要积极培育新型种粮主体,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引进和推广工作,建立健全种粮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硬”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五个新”。

3.1 推广优良新品种

常年在我市农业局备案登记的水稻品种达120多个,玉米品种近200个。农民购种时往往无所适从,因选购种植品种不适合而造成减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另一方面要加大良种的推广力度,采取宣传培训、示范展示、农业项目补贴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

3.2 集成组装新技术

重点围绕轻简化、机械化、绿色增产这3个要素,制定主要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水稻加快推广水稻机插秧、旱育秧优化定抛、直播等生产技术;小麦推广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机播、氮肥后移、一喷多防等生产技术;玉米推广覆盖增密高产栽培、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同时要集成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技术,要提高机械化水平,全面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

3.3 培育种粮新主体

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技术支撑,着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新型种粮主体的扶持补贴力度,通过政府购买农业社会服务对新型种粮主体在机插机播、病虫防治、烘干贮存等关键环节进行补助。将农业项目尽量安排在有新型种粮主体的乡镇,项目物化补助向新型种粮主体倾斜。加强新型种粮主体负责人培训工作,将他们培养成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3.4 建立助粮新机制

优化粮食补贴政策,加大种粮大户补贴额度,扩大补贴环节。建立农技服务、农资供应、机械作业、病虫防治、烘干贮存、加工营销等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健全完善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流转交易平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护流转双方的法利益。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力度,增强粮食生产风险防范。

3.5 建设标准新粮田

加强粮食主产乡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精修整治蓄、引、提水设施,完善渠网、路网、田网,将中低产田土改造成田成方、路成格、管相连、渠相通的高标准新粮田;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培肥地力,不断提升单位面积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

提高奶牛单产技术 篇2

1 选养优良的奶牛品种

1.1 品种的选择

品种应以中国的荷斯坦奶牛为主。由于当前中国荷斯坦奶牛数量有限, 价格较高, 为了满足居民对鲜奶迫切需要, 尽快发展奶牛养殖业, 也可以利用国外优质奶牛品种荷斯坦为父本, 与当地黄牛进行改良, 经过多次改良, 奶牛的产量将会逐渐提高, 最终达到接近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产量。

1.2 母牛个体的选择

选择母牛要做到八看。一看头部:头颈长清秀, 轮廓优美, 明显地表现出细微型, 鼻镜宽、眼大隆起, 温和而光亮。二看颈部:颈长而薄与头部及肩部结合良好, 两肋有无数的微小皱襞。三看胸部:胸宽而深, 肋骨弯曲呈圆形, 肋间距宽。四看背腰部:背部长, 宽而直, 与腰结合良好。腰部应平直, 两者不可有凹陷及凸起才现象。五看腹部:中枢应发育良好, 腹部粗大, 呈圆桶型, 不下垂。腹部宽深, 表示能容纳大量的饲料, 并能充分消化吸收转变为乳汁。六看四肢:四肢坚实有力, 肢势端正, 无内弧及外弧现象。蹄中等大, 呈圆形, 蹄面无裂痕。七看乳房部:乳房部是奶牛的最重要器官, 乳房呈盆状, 乳静脉血管丰富, 四个乳头分布均匀。八看毛色毛被:毛色黑白花、片大, 黑白界限分明。被毛柔软, 密而富有光泽, 皮薄宜拉起, 皮脂分泌旺盛。

2 做好奶牛的日常饲养管理技术

2.1 饲料要多样搭配

喂给奶牛饲料应以青绿多汁饲料为主, 还应注意优质干草的供应, 营养物质不足部分用精料和添加剂补充。按干物质计算, 青绿多汁饲料占50%, 粗饲料占30%, 精饲料占20%。奶牛的日粮特别在产奶期应力求多样化, 至少要两种以上的粗饲料如青干草、稻草或玉米皮、麸皮、豆饼、大麦等组成, 还可以喂些豆腐渣、啤酒糟、梨果皮等副料。

2.2 讲究喂养方法

喂养牛要定时、定量, 每天饲喂次数与挤奶次数相同, 一般可日挤奶3次, 饲喂3次。饲喂顺序为精料、多汁料、青贮料、干草等, 养成习惯后不要轻易改变。

2.3 饮水要充足

日产50 kg的奶牛每天约需水50~75 kg。如饮水不足, 就会直接影响产奶量。每天至少应给牛饮水3~4次, 夏季天气炎热时, 应增加饮水至5~6次。运动场内应设水槽, 保持贮满清水, 使牛随时都能喝用。冬季水温不可过低, 必要时可饮温水。

2.4 保证充足运动

产奶母牛通过运动可增强体质, 尤其是舍饲牛必须保证适当的运动量。若运动不足, 易使体况变肥, 影响产奶量和繁殖力, 甚至出现难产及胎衣不下等产科病。晴天每次挤奶喂饲后, 应将奶牛放到运动场上, 让其自由运动。

2.5 经常刷拭, 时间是在挤奶前进行。炎热夏季可用清水刷粪便或泥土所污染的部分, 冷天尽量干刷, 以防感冒。

2.6 做好防暑防寒工作

夏季奶牛以防暑降温为主, 可在舍内安装电扇或鼓风机, 加快舍内气流速度。牛舍房顶要安装喷头, 给奶牛洒水洗浴, 帮助牛体散热。冬季牛舍保温主要防风, 特别注意穿堂风或贼风的侵袭, 避免湿度过大。

3 建立牛群档案

奶牛小区应建立自己的牛群档案。建立牛群档案是提高奶牛生产效益的一项基础工作, 对牛群改良、提高奶牛生产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牛群档案包括以下内容:谱系、牛号、性别、初生重、出生日期、父号、母号等。

3.1 谱系记录各月称重成绩, 父号评分等级, 母号最高胎次产奶量和乳脂率等。

3.2 产奶记录产奶量和乳脂率。每月测量一次产奶量和乳脂率。两次测定的间隔时间以一个月为宜。

3.3 配种记录

母牛编号、发情日期、配种日期、与配公牛、配种方法、妊娠日期及结果、预产日期、实产日期、初生犊牛体重、性别、特征及编号。

4 为牛群选好与配公牛

在鉴定牛群等级的基础上, 经过详细分析对比即可为每头母牛选择与配公牛。实际证明, 为母牛能否正确选好与配公牛,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牛群改良的速度。选择种公牛必须选后代遗传素质好、高产优质公牛冻精, 并应用如下的选配原则:

4.1 与配公牛等级应高于母牛等级。

4.2 与配母牛有着共同缺点或相反缺点的公牛不能交配。

4.3 禁止父女、祖孙及兄妹间交配。

4.4 避免年幼公母牛或老龄公母牛间交配;提倡有相同优点的公母牛交配。■

摘要:本文探讨了优良奶牛品种的选养, 日常饲养管理技术, 建立牛群档案, 选择种公牛等技术, 以进一步提高奶牛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花生单产水平 篇3

一、精耕细作与合理施肥

花生是地上开花, 地下结果的作物, 根系发达, 要选择土层深厚, 耕层疏松, 土壤有机质在1%以上, 且通气、透水、蓄水保肥不重茬、不迎茬的沙壤土或壤土。土壤耕翻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 具备深、活、松和上松下实结构的土壤最为理想。花生整个生育期需肥量较大:要施足底肥, 合理追肥, 适量喷肥, 中等肥力地块亩施农家肥2000~3000千克, 磷酸二铵15千克, 尿素12~12.5千克 (追肥) , 草木灰75~100千克做基肥。

二、选择优良品种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 是提高单产水平的关键;适宜昌图地区主栽品种有:鲁花11、鲁花12、花育20等。

1. 鲁花11

属中熟直立大花生, 生育期128天左右, 株高45厘米左右, 分支8~10条, 株型紧凑, 结果整齐集中, 百果重210克左右, 百仁重90克以上, 该品种抗旱性强, 较抗叶部病害, 适应性广, 高产稳产。本地区适宜覆膜栽培。

2. 鲁花12

生育期125天, 株型直立, 株高45厘米左右, 分支9条, 结果整齐集中;易收获, 百果重165克, 百仁重70克左右, 抗旱耐涝、耐瘠薄, 适应性广。

3. 花育20

属早熟、直立、“旭日性”出口小花生品种, 株高40厘米左右, 总分支7~9条, 结果支6条左右, 株丛矮小, 株型紧凑, 节间短, 抗倒伏, 叶色浓绿, 连续开花, 开花量大, 结实率高, 双仁果率达95%以上, 果柄短、不易落果, 荚果蚕茧型, 百果重173.8克, 百仁重68.6克, 出米率73.3%。

三、适期播种

1. 选种、晒果

不用受冻、发霉和发芽率低的种子, 播种前进行发芽实验, 发芽率在95%以上的做种。花生播种前10天左右剥壳, 剥壳前晒果2~3天。将花生果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薄一点铺开晾晒, 同时再翻动2~3次, 以提高种子活力和消灭病菌。然后对剥壳后的种子再进行分级粒选, 选用整齐一致、大小均匀、色泽好的花生米做种。

2. 药剂拌种

一般在老花生种植区或连作地块, 花生播种后, 易发生真菌病害造成大量缺苗;或在花生生长期易发生花生叶斑病、根茎腐病等病害。均应进行药剂拌种, 一般用可湿性多菌灵粉剂, 用量为种子重的0.5%, 拌种方法是在播种前将药剂与种子充分拌和, 使每粒种子均沾上药剂即可。

3. 播种时间

昌图县花生适宜播种时间是:覆膜花生4月20日-5月1日;裸种花生5月1日~5月10日。

四、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遵循“苗期积极促进, 中期主动调节, 后期预防早衰”的原则。

1. 苗期

结合中耕除草、及时将子叶清出地面, 促进子叶营养转化和制造养分。

2. 中期 (初花至结荚)

中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 也是管理的关键时期。首先要结合中耕追肥, 遇旱浇水, 中耕除草, 增加地温, 破除根结。同时培土迎针, 也可同时在结果层补施钙肥, 施于结果层。此期要促壮控旺, 初花期用50~100克硼砂对水50千克均匀喷洒叶面, 提高结果率。在盛花期末, 对生长过旺的可以用生长调节剂调控, 缩短节间, 提高饱果率。一般以壮饱安1000~1200倍液喷施, 或用麦健600毫升/公顷均匀喷雾, 可促进开花, 下针, 提高成果率。

3. 后期 (结荚至成熟)

由于脱肥或病菌危害, 叶子容易早衰, 脱落。因此, 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早衰。主要应用根外施肥, 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1%尿素1~2次, 同时针对不同病虫害喷施杀虫剂或杀菌剂控制病虫危害, 保护叶片, 延长功能期, 促进荚果饱满充实, 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加强病虫害防治

1. 病害

叶斑病是昌图县地区多年来栽植花生的长发病。花生叶斑病是花生黑斑病与褐斑病的统称, 是花生中后期的主要病害。花生发病后, 叶片脱落, 容易早衰, 一般年份减产20%左右, 严重年份减产30%左右, 这两种病害均以危害叶片为主。黑斑病:病斑初为黑色小斑点, 后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正反面均为黑褐色或黑色, 有淡黄色晕圈, 最大特点是病斑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 并呈轮状排列。

褐斑病。初期和黑斑病相似, 后扩大成比黑斑病稍大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 正面红褐色或紫褐色, 有明显晕圈, 背面色浅为黄褐色。与黑斑病相比最大特点是子座即黑色小斑点很小, 分布在病斑的正面、不明显、且无轮状。

防治方法。亩用40%甲基托布津胶悬剂50毫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肥药混用, 无论是防治效果还是增产效果, 都比单用防治花生叶斑病效果好。

2. 虫害

蚜虫防治:在花生中前期是蚜虫发生期, 蚜虫不仅吸食花生汁液, 也是传播病害的主要媒介。防治蚜虫必须立足“早”字, 在蚜虫“窝子密”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广克威乳油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地下害虫防治: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等。防治方法: (1) 要合理轮作, 花生良好前茬是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 避免重茬、迎茬。 (2) 要秋季深翻, 减少虫源。 (3) 要种子包衣, 播前用种衣剂包衣, 此法也能有效地防止鼠害。 (4) 要实行土壤处理, 在秋翻整地时, 每公顷用30%辛硫磷颗粒剂22.5~30千克均匀撒施田面, 浅翻入土。 (5) 要防治幼虫, 在金龟子孵化盛期和幼龄期每亩用50%或90%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

六、适期收获

黑龙江省水稻单产潜力研究 篇4

水稻现实产量潜力的理论测算,一般是假定作物群体和环境因素均为最适宜状态,再根据光能的多少和作物群体的转化效率进行估算。估算值一般为15~18t·hm-2[2-3]。机制法(潜力递减法)是目前比较公认的生产潜力研究方法,但该方法的各级有效系数的确定较为粗略,估算结果与实际偏差很大,且不能建立估算值与植株形态之间的联系。对育种和生产指导意义有限。黑龙江省水稻 大面积单 产最高产 量为10 000 ~ 11 000kg·hm-2,与前人预测值和试验预测值相差很大,且前人基于理论研究的预测方法极其复杂[4,5,6,7,8]。试验选择高产类型进行试验,获得符合产量目标的材料即可作为高产育种的株型参照,加以分析,得到高产育种的改良途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气候持续变暖,生育日数增加、生产水平提高为水稻单产提高提供了条件[9,10,11,12,13]。按前人研究结果计算[12],不考虑其它因素条件下,黑龙江省水稻生育期将缩短10d,减产12%左右。水稻生产的现实结果是黑龙江省水稻生育期缩短并不明显且单产提高,这是品种生育期延长和高肥栽培的结果。产量提高潜力还有多大、能否达到估算的单产水平、能否达到IRRI的产量目标是需要明确的问题。

研究水稻的现实产量潜力和具有高产潜力的株型,可以为水稻育种提供依据。植物自身的生长状况就是各种影响因子的综合体现,对植物自身的光合日积累量实测值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各种因子的综合影响。用不同类型品种指标的实测值配合合理的参数可以对现实产量潜 力进行估测(可变参数为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期,基本参数为生长量实测值),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可以找到单产提高的育种切 入点[14,15]。简单实用 的水稻单产潜力研究方法,可以估算各生态区的目标产量。解决育成品种产量难以提高的问题。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材料为不同生育期不同类型的水稻材料56份。

1.2方法

试验于2008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试验地进行。

1.2.1试验设计设30cm×30cm、30cm× 20cm、30cm×10cm三个密度,每密度设3株·穴-1、 1株·穴-1两种方式。

1.2.2调查项目分别调查水稻叶片数、株高、 分蘖数、出苗期、齐穗期、成熟期、每穴穗重、单穗重、日增重及产量。

1.2.3生育日数安全育苗播期可以提前15d以上,相当于≥20℃积温延长5~10d以上;气候变暖使生育日数延长12~14d;不考虑其它因素, 气温增高使水稻品种生育期缩短10d左右。

据此可知,不考虑其它因素,水稻将有27~ 34d的未被利用生育日数;假设肥力因素使生育期延长日数抵消高温使生育期缩短日数,估计将会有17~24d的未被利用生育日数。

1.2.4假设和推算假设株型结构不变、库容充足,不考虑其它因素情况下,生育日数延长27~ 34d,推测单产可提高68%~85%;假设肥力因素使品种生育期延长日数抵消高温使生育期缩短日数,生育期延长17~24d,推测单产可提高42%~ 53%。假设生产用品种 抽穗到成 熟期天数40~ 45d,高肥下单产8 000~9 000kg·hm-2,则应用抽穗期到成熟期天数57~69d的晚熟品种产量可能达到11 360~13 770kg·hm-2。

1.2.5推测方法利用不同生育阶段的光合产物积累量实测值进行推测(见图1)。

不同类型水稻有不同的光合日积累量,以不同阶段的光合日积累量推算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根据生物重干重实测值,计算出平均日增重的值。再根据不同生态区不同阶段的可用日数和平均日增重,可以估算出不同生态区的产量潜力水平。以佳木斯市为例,安全成熟期为9月15日。假设生育期延长,株型结构不变,单穗重增加。

以生物产量推测生育期延长以后的产量:

产量1=[齐穗前光合日积累量 × 齐穗前天数+齐穗后光 合日积累 量 × (齐穗后到 成熟天数+延长的天数)]×经济系数

以经济产量推测生育期延长以后的产量:

产量2=齐穗后的穗平均日增重 ×(齐穗后到成熟天数+延长的天数)×(1-枝梗重%-空秕重%)

2结果与分析

2.1品种比较

筛选试验结果以30cm×20cm、3株·穴-1栽培模式产量最高。最高产量前5名和4个对照品种见表1。4个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品种中,产量最高的垦稻12,产量达11 000kg·hm-2以上。达到或接近15 000kg·hm-2的材料共3份,编号为86042、86050、86022。比垦稻12增产29.8% ~ 38.1%(见表1)。

2.2水稻产量潜力测算

通常情况下,水稻经济系数在0.5左右,在目前的高产选择条件下,经济系数已经超过0.5,试验中生物产量为去掉根部以上3cm后的重量,因此这个系数略高。

试验中水稻的枝梗重占穗重3%~5%,穗大的品种,略高一些。空秕粒重占穗重的5%左右, 结实率较好的空育131,不到1%。

试验品种生育期不同,出苗到齐穗期差异较大,可达到12d,最大差异86048与龙粳8号相差22d;齐穗到成熟天数差异相对较小,最大的相差7d,此阶段穗重增重差异较大,最大38.33g·m-2, 最小16.34g·m-2,且并非天数越长的,增重越大。 试验品种成熟后到完全成熟期的天数也不同,为0~18d(见表2)。

2.2.1穗数型品种产量推测穗数型多蘖品种一般熟期早,穗较小。空育131的特点是,熟期早,较高粒叶比,叶面积指数较小;垦稻12是中早熟品种,小粒叶比,叶面积指数比较大。

空育131枝梗重占穗重3.7%,空秕粒重占穗重1%,经济系数0.65,产量1为1 311.96g·m-2, 产量2为1 388.10g·m-2。垦稻12,枝梗重占5%,空秕粒重占3.2%,经济系数0.6,产量1为1 337.11g·m-2,产量2为1 343.17g·m-2。

空育131可以增加15d以上的灌浆期,可以增重231.1g·m-2,单产提高21.4%。垦稻12可以增加13d以上的灌浆期,增重188.14g·m-2, 单产提高19.3%。

说明以空育131和垦稻12为代表的穗数型品种为 模型,预测的水 稻产量潜 力在13 000~13 500kg·hm-2。

2.2.2穗重型品种产量推测穗重型品种穗较大,试验中86042、86050和86022平均单穗重均在3.3g以上。86042与86050均属晚熟大穗高秆品种。叶面积指数均较大。86022的特点是早熟品种,叶龄进程较快,叶片较宽,叶面积指数较大,仅次于86050和86042。

86042(枝梗重占5%,空秕粒重占4%,经济系数0.55),产量1为1 642.18g·m-2,产量2为1 621.36g·m-2。86050(枝梗重占5%,空秕粒重占4%,经济系数0.55),产量1为1 594.5g·m-2, 产量2为1 615.4g·m-2。86022(枝梗重占5%, 空秕粒重 占5%,经济系数0.6),产量1为1 796.38g·m-2,产量2为1 660.47g·m-2。

86042可以增加10d以上的灌浆期,可以增重190.69g·m-2,增加单产13.1%;86050可以增加10d以上的灌浆期,可以增重182.27g·m-2, 增加单产12.9%;86022可以增加15d以上的灌浆期,可以增重316.53g·m-2,增加单产32.4%。

生育日数146d条件下,单产潜力增幅最大的是生育期短的类型(86022、空育131、垦稻12), 产量最高的是穗重型(86042、86050、86022)。穗数型的单产潜力比穗重型小17%。从灌浆天数上分析,晚熟穗重型并没有比早熟穗数型延长,反而缩短,生育期延长主要是营养生长期延长。可能原因是穗数型的株型结构源小,光合积累速率低或肥力高所致,而穗重型株型结构源足或同等肥力条件下并不表现高肥。说明在生育期延长的条件下,单纯延长灌浆结实期、增加单穗重,并不是合理高效的株型结构,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协调更有利于单产的提高。以86042、86050和86022为代表的穗重型品种为模型,预测的水稻产量潜力在16 000~16 600kg·hm-2。比目前应用品种增产45%~50%。

2.2.3三种类型比较供试材料可以分为3类, 早熟穗数型、早熟穗重型和晚熟穗重型。由表3可知,以86022、86042和空育131为代表,以空育131为对照,生育期差异只有4%,但却使品种类型发生本质的变化。两种高产类型材料的产量比对照空育131高出39%和47%,平均单穗重、叶面积指数和齐穗-成熟期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空育131高出54%~86%、39%~40%和46%。出苗齐穗期天数(可以近似代表营养生长期)增加2% 和10%,而齐穗至成熟期天数(可以近似代表生殖生长期)减少5%和10%,分蘖数虽少于对照空育131,但幅度远小于平均单穗重的增加值。

由图2可以看出,播期还可以提前,生产上出苗期已经提前到4月10日左右,水稻成熟保证率进一步提高。

3结论与讨论

增温使水稻生育期缩短,单产趋于减少,也使气候资源浪费,因此应用晚熟高产品种十分必要。 目前应用的品种生育期比适宜品种生育期早15d左右。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差异很大,穗重晚熟型品种与对照品种相比可增产50% 左右。大面积生产可以达到单产15 000kg·hm-2。生产潜力可达16 000kg·hm-2以上。10a平均每年至少增产33.8%。穗重型晚熟品种比穗数型更 具高产潜 力,是适应未来气候变暖的品种类型。高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是使用长生育期品种,由于生育期延长,品种的株型结构发生变化,由穗数型向穗重型转化。穗重高产型主要指标:单产15 000kg·hm-2的品种,密度30cm×20cm×(3~5)株·穴-1,每穴穗数22~28个,平均单穗重3.3~4.1g,生育期131~146d。高产育种可以以此标准为株型参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超高产育种的切入点,以延长生育期、提高单穗重为主,在不倒伏的情况下,叶片数多、株高较高及生长快可以作为选择指标。以创新的水稻高产材料为模型,根据不同时期水稻生长量实测值和可变参数进行现实产量潜力研究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简单实用的方法, 可以对不 同气候生 态区进行 产量潜力 的推算[16,17,18]。

摘要:为准确确定水稻育种的产量目标,并为育成具有该产量潜力的品种寻找切入点。根据不同时期水稻生长量的实测值和可变参数来进行产量潜力的推算。解决黑龙江省水稻育成品种产量难以提高问题。结果表明:高产材料比生产应用品种如垦稻12增产29.8%~38.1%。增产潜力可以达50%左右。目前应用的品种生育期比适宜品种生育期早15d左右。穗重高产型主要指标:单产15 000kg·hm-2的品种,在密度30cm×20cm×(3~5)株·穴-1条件下,每穴穗数22~28个,平均单穗重3.3~4.1g,生育期131~146d。超高产育种的切入点是以延长生育期、提高单穗重为主,在不倒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叶片数多、株高较高及生长快的类型。

玉米单产900千克栽培技术模式 篇5

一、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情况

2010年北票市承担玉米高产示范区2个。国家级示范区1个, 落实在北票市北塔乡, 涉及房申、翟家营、西山3个村, 面积10406亩, 1226户;省级示范区1个, 落实在黑城子镇, 涉及和尚沟、黑城子、米家窝铺3个村, 面积11219亩, 1239户。北票市通过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高产创建提供组织保障;建立目标责任制, 层层分解落实, 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培训、抓点示范, 户户都有明白人;加强协调与联合, 建立专家指导组, 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工作, 为农民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技术服务;保障资金, 物资到位, 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 确保生产所需;建档立牌, 加强资金管理, 扩大示范辐射影响力;督促检查, 领导及科技人员, 深入一线, 多次检查、指导工作, 进行现场办公,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工作, 推广玉米2比空栽培技术;玉米抗旱地膜覆盖技术;种子包衣技术;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旋耕松土秸秆还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八项技术, 确保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和实施, 并取得了可喜成绩。2010年9月27日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高产创建项目验收专家组, 对玉米高产创建进行了全面验收, 验收组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一致认为:北票市对粮食高产创建项目非常重视, 项目抓得实, 抓得细, 抓的具体, 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效益显著;北票市国家级北塔乡玉米万亩高产示范区, 面积10406亩, 平均单产914.9千克, 对照田单产722.6千克, 亩增产192.3千克, 增产26.66%, 总增产200.00万千克, 纯增收352.00万元。其中:翟家营村二组路德彦家的三号方田地块, 2.6亩玉米田, 平均单产1253.3千克。北票市省级黑城子镇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 面积11219亩, 平均单产902.9千克, 对照田单产739.7千克, 亩增产163.2千克, 增产22.06%, 总增产182.57万千克, 纯增收321.33万元。其中:和尚沟村河南组孙树彬家的河南地块, 5亩玉米田, 平均单产1184.4千克。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1. 品种类型及产量构成

(1) 根据北票市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中晚熟紧凑耐密型品种北育288、郑单958、辽单565、博玉98等新品种。

(2) 产量构成: (1) 耐密型:每亩4500穗, 每穗粒数570粒, 千粒重360克, 单穗粒重205克左右; (2) 稀植大穗型:每亩3700穗, 每穗640粒, 千粒重380克, 单穗粒重243克左右。

2. 生育时期

紧凑耐密型:播种在5月5日至10日;出苗在5月中下旬;拔节在6月中旬;抽雄、散粉、吐丝7月中下旬;成熟、收获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

3. 播前准备

(1) 选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保水保肥, 机能耕, 水能灌, 国家标准粮田组织生产。土壤有机质含量1.0%, 速效氮110毫克/千克, 速效磷20毫克/千克, 速效钾100毫克/千克。

(2) 整地。秋季玉米收获后, 采用机械灭茬和秸秆粉碎还田旋耕, 并深松40厘米, 打破犁底层。同时进行耙耢作业平整土地, 在小雪前完成冬灌。

(3) 施肥。根据玉米吸肥规律及土壤、肥料特点, 播前施足底肥, 底肥包括全部的有机肥、磷肥、钾肥以及部分氮肥。底肥每亩施优质农肥3000千克, 全部氮肥的30%约5千克 (总施氮量每亩17~20千克, 折合尿素37~43千克) ;P2O512~14千克 (折合二铵26~30千克) K2O14~17千克 (折合硫酸钾28~34千克)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 追肥以氮肥为主, 苗期轻施 (占比30%) , 大喇叭口期重施 (占比50%, 折合尿素18.5~25千克) , 花粒期补施 (占比20%, 折合尿素10千克) 。

(4) 选种及种子处理。精选国家级联达种业有限公司一级精加工良种。播前进行晒种、包衣或药剂拌种以增强种子活力。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5%拌种, 预防丝黑穗病。

4. 精细播种

(1) 播种时期。考虑到耐密品种早播种在我区容易出现早衰等原因, 因此切忌早播, 以减少弱苗, 提高出苗整齐度, 避免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的侵害。播种期为5月5日~5月10日完成为宜。

(2) 播种方式。采用气吸式播种机行距50厘米, 株距30厘米, 亩密度4500株, 精量播种, 做到播深一致, 下种均匀。15千克二铵加15千克三元复合肥, 开垄提前深施或随播种施肥箱下地, 种、肥隔离。播后及时镇压保墒。亩播种量3.5千克。

5. 田间管理

(1) 间、定苗。为促进玉米快出苗、出齐苗, 在幼苗2片叶展开时浅锄疏松苗眼, 破除硬壳。3叶期疏苗、5叶期定苗。缺苗处采取借、跨苗方式, 以提高保株保穗率。

(2) 加强铲耘, 提高地温。针对苗期气温回升较慢的特点, 采取多铲多耘, 三铲二趟, 以达到提高地温, 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实现“促下控上”目标。

(3) 穗期追施攻穗肥。在玉米抽雄前15天左右, 大喇叭口期, 亩追施尿素25千克, 遇旱灌水, 水肥齐攻。有条件的农户还可以补施攻粒肥10千克。

(4) 合理灌溉

根据玉米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 掌握最佳灌溉时期, 及时供应水分。拔节后玉米根、茎、叶加速生长, 进入雌雄穗分化阶段, 应保持田间土壤持水量65%~70%。开花期是玉米一生中需水高峰期, 要求1米深土层内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要确保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可有效增加穗粒数, 防止空秆和秃尖, 增加玉米千粒重。总之, 玉米除苗期外, 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低于60%时, 应及时灌溉。

(5) 病虫害防治

北票市主要是玉米螟虫害。采取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策略。释放赤眼蜂1.5万头/亩;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 (每亩250克, 拌细砂5~6千克, 在大喇叭口期撒于植株心叶或叶腋处) , 授粉后用50%辛硫磷1000倍液喷雾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发病初期, 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 每隔5天喷一次, 连喷2~3次。

玉米根腐病。用50%多菌灵加40%乙磷铝1000倍液灌根, 每株用药量100克药液。

6. 控徒长。

根据春季气温低、播种晚等气候原因, 玉米前期营养生长过于旺盛, 在玉米生长到12片叶时, 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克, 对水50千克喷雾, 有效地抑制了玉米植株徒长现象。

7. 花粒期补施攻粒肥遇旱及时灌水。

在吐丝后10天补施攻粒肥亩施尿素10千克。遇旱要及时灌水, 水肥齐攻。

8. 防早衰、保粒数、增粒重。

为延长根系和叶片的生理活性, 分别在8月25日、9月2日喷施浓度为2%磷酸二氢钾加喷施宝二次。

9. 坚持适当延迟收获, 以保障玉米籽粒充分成熟。

浅谈提高甘蔗单产的主要途径 篇6

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 广西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 是我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 在广西发展蔗糖业是非常有优势的, 但是甘蔗单产低仍制约着广西蔗糖业的长远发展。蔗糖业的发展, 除了依靠增加面积来提高总产量外, 在人多地少、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量。若单产低的状况不能改善, 不但经济效益无法提高, 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也会大大下降, 而且甘蔗种植很容易被其他产业替代。随着各制糖企业对甘蔗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极大地调动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 甘蔗种植业已发展成为部分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二、甘蔗单产比较低的主要原因

1) 土地贫瘠。在很多甘蔗种植区都存在粮蔗争地的情况, 而甘蔗绝大多数都种在旱地上, 这些旱地本身的地质便比较的贫瘠, 灌溉条件也非常差, 很多地方进行甘蔗种植, 靠的便是天上下雨, 这也直接导致了甘蔗的收成比较低。2) 基础设施薄弱, 投入比较少, 抗灾能力差。a.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 有的农户为了扩大种植面积, 破坏了原有的水利沟渠, 加上组织农户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较困难。b.多年以来, 农户思想不统一, 加上当前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在家的都是一些老幼病残的劳动力, 客观上对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c.农户对水利设施建设不够重视, 农户投资修建水利的热情低, 虽然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政策对甘蔗种植进行扶持, 但是扶持甘蔗种植业发展资金, 主要依靠的便是银行的贷款和财政的补贴, 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少, 水利设施建设“等”政府投入, “靠”项目建设, “要”村屯摊派集资, 自发出资投劳兴修水利灌溉设施的现象较少。3) 分散经营, 不利于管理。农村落实生产经营责任制后, 土地全部分到个人经营, 土地零碎分散, 目前仍以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形式为主, 种植何种作物和种植面积均由农户自主决定, 作物品种多样化, 各种作物地块布局参差不齐, 既不利于生产的管理, 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4) 甘蔗虫害严重, 造成减产。高毒高残留农药特丁磷、呋喃丹等农药禁用后, 虫害也逐年加重, 早期出现枯心苗, 后期出现断尾, 造成甘蔗减产。5) 良种推广进度慢, 管理水平低。新台糖22号自1997~1998年从台湾引入广西, 至今已有近16年的历史, 目前为止, 占广西总面积的62%以上, 目前该品种已经开始退化, 如宿根发株少, 病虫害严重, 宿根产量低, 年限缩短。由于物质以及经济方面的条件比较差, 很多先进的技术措施很难得到推广, 这也直接导致了良种推广速度比较慢, 甘蔗种植不够科学, 水平也比较低下。

三、提高甘蔗单产的办法和途径

要想在有限的耕地面积内提高甘蔗总产量, 必须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前提, 而要提高甘蔗单产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1) 早种早管, 提高产量。在甘蔗种植管理时, 做到新植蔗早种植, 宿根蔗早管理, 促进甘蔗早拔节, 充分利用6~8月份的高温多雨条件, 增加甘蔗的拔节天数, 提高产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2) 引进良种, 实行品种的更新换代。在引进良种前, 对各个新品种进行对比和试验, 筛选出适合当地的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等特点的优良品种, 积极做好良种推广工作, 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种植, 避免由于品种单一化而带来的毁灭性病虫害的发生, 确保甘蔗生产的稳定性。

3) 盖膜种植, 保温保湿促生长。地膜覆盖后, 形成一个土壤与薄膜之间的小循环系统, 协调了土壤中温度、水分、空气三者的关系, 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 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 增加土壤肥力, 能促苗早发, 出苗茁壮整齐。

4) 实行统防统治。建立虫情测报制度, 预测螟虫的危害时间, 从第一代起要坚持“统一时间, 统一农药品种”进行防治, 蔗区内防治工作不重不漏, 提高综合防治效率, 降低螟害率。

5) 推行碎叶还田, 改善生产环境。甘蔗收获后, 通过蔗叶还田措施, 让蔗叶中的养分回归土壤, 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结构, 减少地力损耗和养分流失, 保持土壤肥力, 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 为甘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6) 深耕深松, 改善土壤结构。深耕深松是为加深耕层, 疏松土壤, 增加土壤中的孔隙度, 以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数量, 避免产生地表径流, 打破犁底层, 熟化土壤, 促进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相互协调, 创造一个深厚的耕作层的一项耕作技术, 给甘蔗生长提供适应生长的植床。

7) 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对旱作条件进行改善。节水灌溉是目前较好的灌溉办法。与传统的直灌方法相比较, 节水喷灌既克服了地势不平灌溉不全面、灌溉湿度不均匀的毛病, 又克服了直灌用水量大的弊端, 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8) 加在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治理好中低产蔗田, 努力提高地力, 以此提高产量。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新开垦的土地大都是一些荒地, 耕作的时候也比较的浅, 耕地的地层比较浅薄, 干旱贫瘠, 并且地力也非常低下, 所以采取深沟浅种深施肥的管理办法, 有条件的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9) 喷施稀土, 增加产量。经过桂平、横县、贵港等地区的实验, 喷施稀土的甘蔗不但亩产有大幅度的增加, 而且甘蔗的含糖量也会有明显的增加。由于现在我们地区进行稀土喷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必须不断的对技术进行完善和推广, 让更多的蔗农认识到喷施稀土对甘蔗增产的重要性, 从而普及到甘蔗种植中去。

10) 进行智力的开发, 提高蔗农自身的素质。加强对蔗农技术员以及一些重点户和专业户进行培训, 学习更多的新思想和技术, 充实甘蔗种植的技术队伍, 并做好相应的推广工作, 这对甘蔗栽培技术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利的。

11) 对政策进行完善和稳定, 将蔗农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现在在进行甘蔗推广的时候, 还是应该将甘蔗和粮食结合起来, 解决蔗农的粮食问题, 对于“一半给钱、一半给粮食”的甘蔗种植奖励政策进行落实, 以粮养蔗, 并进行甘蔗用肥的推广。

四、结语

对于本地区而言, 甘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经济作物, 发展的前景非常好, 但是在提高其产量的时候, 必须对以往实行的用扩大种植面积的办法进行产量的提高进行改善, 努力的提高每亩地的单产, 这样总体产量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蔗糖业的发展才会更加的稳定, 才能够给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甘蔗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 我国对甘蔗种植业给予了一定的扶持, 但是由于诸多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甘蔗生产的效果提升缓慢。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找到制约其单产提高的瓶颈问题, 因地制宜, 采取有效的措施, 才能提高甘蔗的单产, 促进甘蔗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甘蔗种植,单产,问题,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秋燕, 吴洁远, 赖家盛.桂柳一号甘蔗种植表现及高产高糖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2]李荣娟.试论如何加快广西柳城县甘蔗种植业发展[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

[3]浅谈当前农田水利的现状及其对策.农家之友, 2009.

单产提升 篇7

1 半坡乡基本情况

半坡乡位于澜沧江畔, 辖9个村民委员会118个村民小组, 属典型的山区乡。全乡总面积355.1km2, 耕地1463.2hm2, 其中水田305.4hm2, 旱地1157.8hm2。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最高海拔2283.5m, 最低海拔635m。境内立体气候显著, 土地资源丰富, 土壤以砖红壤、红壤、赤红壤为主, 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2014年, 全乡小麦种植面积358.8hm2, 平均单产2043kg/hm2, 总产量为733t, 总产值为183.3万元。

2 小麦种植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半坡乡小麦以坡耕地和旱地种植较多, 土壤肥力低, 保水保肥能力差, 是小麦单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半坡乡常年冬春2季干旱较重, 小麦种植期间雨水短缺, 造成水肥供应不足, 导致小麦单产低而不稳。

2.2 缺乏优良当家品种

品种老化, 混杂退化严重, 已失去原有的丰产性及抗病性, 小麦种植产量低, 质量差, 经济效益不高。

2.3 种植管理水平低

半坡乡种植小麦的历史虽然悠久, 但是一直处于粗放种植和管理、广种薄收的状态。种植管理不规范, 科技含量低, 主要表现在品种选择不当、播种节令不佳、种植管理不规范、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问题。

3 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技术

3.1 打牢基础, 改善条件

通过中低产农田地整治、农田地水利建设、农田地机耕道路建设等措施, 提高小麦种植田块的基础条件。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合理施用无机肥, 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2 引进良种, 优化品种

引进优质、高产、多抗的小麦新品种的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 加快小麦品种更新换代进程和提高良种覆盖率。半坡乡的冬小麦种植, 应选择需肥水较少, 耐干旱, 耐贫瘠, 植株适中, 抗锈病、白粉病的早熟丰产品种, 如云杂6号、宜麦1号等。

3.3 适时播种, 培育壮苗

根据半坡乡气候特点和小麦特性, 一般年份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种最佳。抓住这个时期播种, 有利于培育壮苗并获得高产。

3.4 适量播种, 合理保苗

建立合理群体结构, 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根据半坡乡多年种植试验观察结果分析, 土壤肥力较好田块每667m2播种量为8~10kg, 土壤肥力中等的每667m2播种量为10~12kg, 土壤肥力较差的每667m2播种量为12~14kg, 基本苗达到15~18万比较合理。

3.5 科学播种, 规范种植

在半坡乡, 小麦实行8cm×5cm等距离条播是最合理的种植规格, 也可实行小墒撒播, 墒面根据地块大小确定。播种深度一般以3~4cm为宜, 深浅一致, 可使出苗迅速, 苗齐, 苗壮。

3.6 加强管理, 提高单产

3.6.1 苗期的管理

出苗整齐且苗壮的, 在3叶1心时灌水, 促进分蘖;对出苗差且苗弱的, 结合灌水每667m2追施尿素10kg。进行旱地除草。

3.6.2 拔节孕穗期的管理

重施拔节肥。根据半坡乡多年种植经验, 对10~11片叶的小麦品种应掌握在8~9.5叶龄期追肥, 对9~10片叶的品种在6~7.5叶龄期施肥。施碳铵20~30kg/667m2或尿素15~20kg/667m2。

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 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 减少小花退化, 提高结实率, 增加穗粒数。

3.6.3 开花结实期的管理

扬花后10~15d及时浇灌浆水, 可以保证生理用水, 改善田间小气候, 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 增加粒重, 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灌浆期间, 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补施壮尾肥, 间隔7~10d连喷2遍。

3.6.4 病虫害综合防治

对小麦种植危害较大的病虫害主要是锈病、白粉病、蚜虫、粘虫。防治措施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每667m2用20%粉锈宁乳油40m L或15%粉锈宁粉剂80g对水30~50kg喷雾, 蚜虫每667m2用吡虫啉20g兑水40~50kg喷雾, 粘虫每667m2用100g黑光灯兑水40~50kg喷雾防治。还应注意防鼠。

参考文献

[1]刁操铨.作物栽培学各论 (南方本) [M].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上一篇:旅游优势论文下一篇:诚信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