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奶牛单产技术

2024-06-24

提高奶牛单产技术(共3篇)

提高奶牛单产技术 篇1

调整畜牧产业结构, 获得奶牛养殖经济效益, 提高奶牛单产技术是养殖场管理的关键。经笔者多年实践, 总结如下:

1 选养优良的奶牛品种

1.1 品种的选择

品种应以中国的荷斯坦奶牛为主。由于当前中国荷斯坦奶牛数量有限, 价格较高, 为了满足居民对鲜奶迫切需要, 尽快发展奶牛养殖业, 也可以利用国外优质奶牛品种荷斯坦为父本, 与当地黄牛进行改良, 经过多次改良, 奶牛的产量将会逐渐提高, 最终达到接近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产量。

1.2 母牛个体的选择

选择母牛要做到八看。一看头部:头颈长清秀, 轮廓优美, 明显地表现出细微型, 鼻镜宽、眼大隆起, 温和而光亮。二看颈部:颈长而薄与头部及肩部结合良好, 两肋有无数的微小皱襞。三看胸部:胸宽而深, 肋骨弯曲呈圆形, 肋间距宽。四看背腰部:背部长, 宽而直, 与腰结合良好。腰部应平直, 两者不可有凹陷及凸起才现象。五看腹部:中枢应发育良好, 腹部粗大, 呈圆桶型, 不下垂。腹部宽深, 表示能容纳大量的饲料, 并能充分消化吸收转变为乳汁。六看四肢:四肢坚实有力, 肢势端正, 无内弧及外弧现象。蹄中等大, 呈圆形, 蹄面无裂痕。七看乳房部:乳房部是奶牛的最重要器官, 乳房呈盆状, 乳静脉血管丰富, 四个乳头分布均匀。八看毛色毛被:毛色黑白花、片大, 黑白界限分明。被毛柔软, 密而富有光泽, 皮薄宜拉起, 皮脂分泌旺盛。

2 做好奶牛的日常饲养管理技术

2.1 饲料要多样搭配

喂给奶牛饲料应以青绿多汁饲料为主, 还应注意优质干草的供应, 营养物质不足部分用精料和添加剂补充。按干物质计算, 青绿多汁饲料占50%, 粗饲料占30%, 精饲料占20%。奶牛的日粮特别在产奶期应力求多样化, 至少要两种以上的粗饲料如青干草、稻草或玉米皮、麸皮、豆饼、大麦等组成, 还可以喂些豆腐渣、啤酒糟、梨果皮等副料。

2.2 讲究喂养方法

喂养牛要定时、定量, 每天饲喂次数与挤奶次数相同, 一般可日挤奶3次, 饲喂3次。饲喂顺序为精料、多汁料、青贮料、干草等, 养成习惯后不要轻易改变。

2.3 饮水要充足

日产50 kg的奶牛每天约需水50~75 kg。如饮水不足, 就会直接影响产奶量。每天至少应给牛饮水3~4次, 夏季天气炎热时, 应增加饮水至5~6次。运动场内应设水槽, 保持贮满清水, 使牛随时都能喝用。冬季水温不可过低, 必要时可饮温水。

2.4 保证充足运动

产奶母牛通过运动可增强体质, 尤其是舍饲牛必须保证适当的运动量。若运动不足, 易使体况变肥, 影响产奶量和繁殖力, 甚至出现难产及胎衣不下等产科病。晴天每次挤奶喂饲后, 应将奶牛放到运动场上, 让其自由运动。

2.5 经常刷拭, 时间是在挤奶前进行。炎热夏季可用清水刷粪便或泥土所污染的部分, 冷天尽量干刷, 以防感冒。

2.6 做好防暑防寒工作

夏季奶牛以防暑降温为主, 可在舍内安装电扇或鼓风机, 加快舍内气流速度。牛舍房顶要安装喷头, 给奶牛洒水洗浴, 帮助牛体散热。冬季牛舍保温主要防风, 特别注意穿堂风或贼风的侵袭, 避免湿度过大。

3 建立牛群档案

奶牛小区应建立自己的牛群档案。建立牛群档案是提高奶牛生产效益的一项基础工作, 对牛群改良、提高奶牛生产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牛群档案包括以下内容:谱系、牛号、性别、初生重、出生日期、父号、母号等。

3.1 谱系记录各月称重成绩, 父号评分等级, 母号最高胎次产奶量和乳脂率等。

3.2 产奶记录产奶量和乳脂率。每月测量一次产奶量和乳脂率。两次测定的间隔时间以一个月为宜。

3.3 配种记录

母牛编号、发情日期、配种日期、与配公牛、配种方法、妊娠日期及结果、预产日期、实产日期、初生犊牛体重、性别、特征及编号。

4 为牛群选好与配公牛

在鉴定牛群等级的基础上, 经过详细分析对比即可为每头母牛选择与配公牛。实际证明, 为母牛能否正确选好与配公牛,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牛群改良的速度。选择种公牛必须选后代遗传素质好、高产优质公牛冻精, 并应用如下的选配原则:

4.1 与配公牛等级应高于母牛等级。

4.2 与配母牛有着共同缺点或相反缺点的公牛不能交配。

4.3 禁止父女、祖孙及兄妹间交配。

4.4 避免年幼公母牛或老龄公母牛间交配;提倡有相同优点的公母牛交配。■

摘要:本文探讨了优良奶牛品种的选养, 日常饲养管理技术, 建立牛群档案, 选择种公牛等技术, 以进一步提高奶牛质量。

关键词:奶牛,饲养管理,建档,种牛

提高奶牛单产饲养经济效益的措施 篇2

1 掌握奶牛饲养管理中的最佳点

要想提高奶牛单产饲养经济效益。首先, 要调整牛群结构, 提高牛群质量包括选用优秀公牛的精液配种, 因为奶牛品种质量的提高是通过遗传育种技术来实现。所以, 要提高奶业的单产和经济效益,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奶牛质量, 而要提高奶牛质量问题就应从紧抓奶牛饲养管理中的最佳点着手:

1.1 抓年龄和季节

(1) 新生犊牛满18月龄, 体重达到350~400kg, 发育成熟时才能配种繁殖;

(2) 奶牛虽然可常年发情配种, 但不是任何季节配种都能获取好的经济效益,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 春秋冬三季产犊, 都优于夏季产犊, 尤其是实行春配秋产效果最好。而夏季产犊弊端最多, 由于夏季气温太高, 产奶量比秋冬下降12~20%, 而且牛奶乳糖和蛋白质减少, 盐类浓度、乳脂率降低, 奶质下降, 加上不易储存, 以及客观上的市场淡季, 使养殖收入明显减少, 所以, 一定要避开夏季产犊。因奶牛的怀孕期是280天, 只要不安排母牛9~11月间配种, 就能较好地避开盛夏产犊。在正常饲养条件下, 10岁以后的奶牛由于机体逐渐衰老, 产奶量下降, 应进行淘汰。

1.2 掌握最佳温度

1.2.1 牛舍温度

奶牛耐寒不耐热, 犊牛适宜的温度是35~38℃, 一般奶牛适宜的温度为12~14℃, 怀孕奶牛与泌乳奶牛适宜的温度是16~20℃。泌乳奶牛舍温高于24℃或低于-4℃时则产奶量减少, 所以夏季要防暑, 冬季要保温。

1.2.2 饮水温度

牛奶的含水量达87%, 一旦饮水不足, 产奶量就会大幅下降, 所以, 要供给奶牛充足的饮水。奶牛产后1周内用38~40℃的麦麸水代替饮水。

1.2.3 日晒运动与牛体刷拭

在晴暖天气, 坚持每天至少让奶牛运动两小时, 然后牵至背风朝阳的地方晒晒太阳, 以加强血液循环, 有助于消化, 提高产奶量。刷拭牛体也能提高产奶量, 每天要认真刷拭1~2次奶牛全身皮毛。还可预防妊娠期母牛难产、胎衣不下等产科疾病。

1.3 把握最佳挤奶时间

一般奶牛泌乳期是305天。可是在生产中, 一些养殖户从奶牛产奶后就挤奶, 一直到没有奶为止。这种做法使奶牛过度消耗体内营养, 使奶牛较难受孕, 从而影响泌乳量的提高。必须在奶牛泌乳期挤奶, 有一定干乳期, 使奶牛有充足的时间来补充体力和损失的营养。

1.4 最佳饲料配置

1.4.1 精料比例

随着奶牛为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加, 众多奶牛养殖户对自己的奶牛倍加爱护, 给奶牛饲喂含大量比例精料的日粮, 常常导致奶牛发生代谢病等营养性疾病。奶牛属反刍动物, 其日粮中粗饲料所占比例一般不应少于60%。

1.4.2 干乳期减料

奶牛经过产犊泌乳, 体内营养损失多, 加上怀孕、胚胎发育等对营养的需要, 均要求在干奶期补充营养。不少养奶牛户均认为不挤奶时应喂差些, 大幅减少精料喂量, 结果造成临产前呈下等膘情, 产犊费力费时, 产奶量低, 产出的犊牛体质弱。奶牛除刚干奶后临产前几天适当减少精料喂量外, 干奶期精料喂量以占母牛体重的0.8~0.9%为宜。

2 大环境管理最佳

2.1 营造适宜的环境和卫生设施条件

(1) 奶牛养殖场应选择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点, 周围应设绿化隔离带。具有清洁、无污染的充足水源, 地下水位在2m以下。奶牛养殖场内, 净道与污道分开, 避免交叉, 排污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建养牛场和养牛小区, 对场址的选择要慎之又慎, 否则会给养牛带来不便和损失;

(2) 奶牛场的大门设车辆消毒池, 主大门的侧门设行人消毒池, 设人员消毒室和喷雾消毒设施。消毒室中安装紫外灯, 设洗手盆;

(3) 持牛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整齐, 创造园林式的生态环境。运动场无石头、硬块及积水, 每天要清扫牛舍、牛圈、牛床、牛槽;粪便、污物应及时清除出场, 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4) 好防暑降温及消灭蚊蝇工作, 冬季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如架设防风墙, 牛床与运动场内铺设褥草等;

(5) 应设专用病牛隔离舍和粪便处理场所, 配套相应设施。

2.2 掌握正确的消毒方式

2.2.1 消毒前做清洁

消毒前必须消除污物, 否则, 污物阻碍消毒剂与病原体接触, 降低消毒效果;消毒剂与有机物, 尤其是与蛋白质, 可结合成为不溶性的化合物, 阻碍消毒作用的发挥;消毒剂被大量的有机物消耗, 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

2.2.2 带牛消毒的误区

带牛消毒不限于活体牛的体表, 应包括整个牛体所在的空间环境;许多病原微生物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空气消毒主要控制此类疾病, 可取得较好的消毒效果;带牛消毒将喷头高举空中, 喷嘴向上喷出雾粒, 雾粒可在空中悬浮一段时间后缓缓下降, 除与病原体物接触外, 还可起到除尘、净化, 除臭等作用, 在夏季有降温作用。

2.2.3 消毒不流于形式

消毒制定周密的计划, 不论是行政领导、技术人员或饲养工人, 都应执行;对外来人员要求严, 对本场人员松的“外紧内松”、“偷工减料”现象最为普遍, 一般不经任何消毒从饲料间、粪场等通道进入生产区的, 基本都是本场人员, 应一视同仁。

2.2.4 清除依赖消毒的误区

消毒是构建有效生物安全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不是全部;生物安全中同等重要的还有许多环节, 如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环境控制, 污水粪便处理, 消灭蚊蝇和老鼠;应树立兽医保健的新概念, 它针对的是预防保健, 不是治疗, 面对的是群体, 而不是个体。

2.3 做好个体标识登记和档案管理

实行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 凡按国家规定实行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 对免疫过的奶牛加挂免疫耳标, 并建立免疫档案。建立健全奶牛场防疫、检疫档案, 内容包括:奶牛来源、检疫情况、免疫接种情况、发病死亡情况及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用药情况、免疫标识情况等以利用管理。

3 最佳运营模式———生态园养殖模式

(1) 生态园养殖模式是集奶牛养殖、沼气生产、有基肥加工、食用菌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的综合生态园地。即:“沼气+养殖”生态农业模式。奶牛生态园区分为生活、办公、养殖、青贮、粪便处理、绿色种植六个小区, 统一开展“种、料、病、管”等全方位服务。

(2) 生态奶业以求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目标, 为奶源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丰县是农业大县, 玉米和小麦是主要粮食产业, 种植规模较大, 玉米秆、小麦秆是奶牛优质的青粗饲料, 常年有足量供应, 满足奶牛养殖需要之余, 也降低了部分养殖成本。秸秆过腹还田可以有效地解决了焚烧造成的烟雾污染, 且牛粪可增加土壤和田地的肥力, 亦可用于制作沼气, 形成“秸秆—奶牛—沼气”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一方面大幅提高了牛奶的质量, 保证了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变废为宝, 增加了养殖收入, 提高了经济效益。

4 增强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4.1 利用合作社增加市场应激能力

合作社主要为奶牛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社会化服务。针对乳品加工成本上升, 牛奶收购价格下跌等情况, 奶牛养殖合作社不等不靠、会主动联合, 与乳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展洽谈, 争取牛奶最低收购保护价, 并签订了相关购销合同, 切实保护了养殖户的利益。

4.2 利用好牛奶养殖优惠政策

结合奶牛保险政策, 在“合作社”, 实现统一饲料配制、统一饲喂、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挤奶, 分户管理, 实现规模养殖。在此基础上, 建立受企业和供奶方都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来做“裁判员”, 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裁判员”的公正裁判, 有效推动奶源主动向更高的标准发展。最终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

(1) 引种要慎重。广大奶农要认清形势、把握时机, 请技术人员帮你鉴定奶牛品种的好坏;

(2) 养奶牛要有技术。一般来讲, 越是高品质的奶牛, 越需高质量的管理, 饲养头数越多, 疾病的发生率越高。

摘要:我国的奶牛养殖正在从散养向小区养殖向集约化牧场养殖逐渐过渡, 奶牛养殖产业作为畜牧业中的重要产业,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为提高奶牛单产饲养经济效益, 必须掌握奶牛饲养管理中的最佳点、抓好大环境管理、合理运营生态园养殖模式、增强奶牛养殖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保证奶牛产业的稳定发展。

提高奶牛单产技术 篇3

1 秋柞蚕低产原因分析

1.1 高温气候影响小蚕生长发育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 地处伏牛山东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最高海拔达2 153.1 m, 最低只有93m,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展开,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秋小蚕期刚好遭遇“秋老虎”高温闷热天气, 30℃以上高温天气可持续7~10d以上, 有时超过15d。根据近四年来在赵村、下汤、瓦屋三个乡 (镇) 秋柞蚕放养试点调查发现, 从2010年至2013年秋柞蚕生产中, 小蚕期 (1—3龄) 出现30℃以上高温天气, 分别为10d, 7d, 9d, 12d, 其中2013年秋小蚕期高温持续天数最长, 达12d之久, 最高温度达到39℃以上, 使80%农户受灾, 个别农户出现绝收, 秋柞蚕生产遭受严重损失。生产实践证明:秋小蚕期适宜温度为25~27℃, 在此适温范围内, 有利于蚕儿正常发育, 超过28℃以上高温, 蚕体就会发育过快, 食叶时间缩短, 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少, 抗病性和抗逆力下降, 导致后期蚕病暴发。小蚕期遭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 后期蚕病发生率是正常温度下的1.5~2倍。因此, 避开秋小蚕期高温天气, 推迟出蚕时间, 选择适宜出蚕日期, 对秋柞蚕生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2 鸟、虫危害严重

近年来, 随着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茂密丛生的柞林植被给鸟类栖息提供了良好场所, 促进了鸟类生殖和繁衍, 鸟类的种群、数量日益增加。每逢秋柞蚕放养季节, 大量的鸟儿潜伏在蚕场四周伺机取食蚕儿。所以, 驱鸟防鸟是秋柞蚕保苗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为预防鸟类的侵袭, 大多数农户在蚕场里搭起临时帐篷或稻草庵, 吃住在蚕场, 轮流守护, 精心管理, 有效遏制了鸟害发生。

虫害, 主要是步行甲, 河南又称臭牛子。步行甲活动适期, 一般在处暑前后, 大约经过15d左右。其活动规律是下午13:00至19:00活动比较频繁, 晴天比阴雨天多, 中午比早晨多, 壮坡比薄坡多。其活动的高发期, 正值秋柞蚕2—3龄期。据调查统计, 秋柞蚕被害率为20%, 严重的年份被害率高达50%以上, 在步行甲高发期如果防治不及时、不彻底, 小蚕数天之内就会损失殆尽。除此, 还有鼠害等。

1.3 重视程度不够, 操作管理粗放

鲁山县是一化性柞蚕主产区, 多年来山区群众形成了一年养一季春柞蚕的生产习惯, 对“一化二放”秋柞蚕放养技术还比较陌生。在秋柞蚕放养过程中, 大多沿用春柞蚕放养方法, 习惯于密放, 各龄用场芽子吃的程度过高, 出现蚕儿眠光枝或眠光墩的现象。实践证明:眠蚕遭受太阳直射是导致后期脓病发生一个诱因之一。再加上整个蚕期移蚕次数过多 (移蚕次数达6次) , 并且在移蚕时剪大枝, 抓光蚕, 装大筐, 作业时动作粗放, 极易创伤挤压蚕体, 增加蚕儿感染发病机会, 从而导致秋柞蚕减产减收。

2 技术防范措施

2.1 适时出蚕, 合理安排

一是确定出蚕适期。秋柞蚕出蚕适期的确定, 直接关系着秋柞蚕能否取得成功。出蚕的时间既不能提前又不能错后。提前出蚕, 小蚕期容易遭受“秋老虎”高温天气影响, 不利于小蚕生长发育, 导致前期蚕苗伤热落地或后期蚕病暴发;错后出蚕, 易遭后期早霜冻害影响或温度过低老熟蚕不能正常营茧化蛹, 导致秋茧产量下降。针对鲁山气候特点和秋柞蚕实际, 秋柞蚕出蚕适期宜为立秋后7~12d, 阴历8月14日至20日, 刚好错开了立秋后高温天气对小蚕期的危害, 确保了小蚕期正常发育。二是合理布局小蚕用场, 为避免小蚕期遭受高温极端气候的影响, 在秋柞蚕生产实践中尽量做到趋利避害, 灵活选择蚕坡座向和柞墩树型, 蚁场一般选择地势高燥, 通风凉爽的坡上部或背阳阴坡, 柞树以3—5年生留桩放拐的高墩树型, 二龄、三龄场选坡上半部, 柞树以白栎高墩为主, 有二梢更好。高墩树型不仅通风良好, 而且减少地面辐射热, 从而降低后期蚕病发生。三是采取小蚕室内保护育技术, 通过人工调节室内温湿度, 促进小蚕生长发育, 以此避免外界高温气候的危害, 达到小蚕保苗的目的。

2.2 防虫驱鸟, 精心管护

防虫驱鸟, 保足蚕苗是夺取秋柞蚕丰收的基础。从蚁蚕上山开始, 要把守场护坡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做到人不离场, 轮流值班, 精心看护。在驱鸟方面, 除采用传统的放炮仗、扎草人、呐喊等方式外, 还结合使用驱鸟液 (挥发的气体具有驱鸟效果) 或驱鸟器 (通过播放鸟类天敌的叫声达到驱鸟目的) 等方式驱赶鸟类。在防治步行甲方面, 按照步行甲发生特点及活动规律, 在步行甲的高发期通过柞墩四周撒施甲虫散粉末办法来杀死步行甲, 对爬上柞墩的步行甲可实行人工捕杀, 同时做到要经常巡逻蚕场, 及时发现, 及时捕杀, 最大限度地减少步行甲的危害, 从而提高小蚕的保苗率。在防鼠方面, 可购买一桶毒鼠强农药, 掺和诱饵后撒布在蚕场四周, 可有效预防鼠类的危害。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有效地根治鸟、虫、鼠害发生, 保足蚕苗数量, 提高秋柞蚕的产量和效益。

2.3 稀放少移, 消毒防病要彻底

上一篇:小学生语文素养下一篇:爬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