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技术

2024-07-15

奶牛养殖技术(共12篇)

奶牛养殖技术 篇1

传统的奶牛养殖技术存在许多问题与漏洞, 比如只注重对牛棚的设计及饲料的选择, 往往忽略了奶牛的健康问题。奶牛的健康不仅需要日常注射疫苗进行保障, 奶牛本身的运动也是保证健康的必要措施。提高奶牛高效养殖技术就是从以往养殖过程中所忽视的问题中加以重视, 并根据经验改善已有的奶牛养殖方法, 构建新型的奶牛养殖体系。

1 我国奶牛养殖业的现状

1.1 奶牛养殖技术的背景分析

目前, 我国大部分的奶牛养殖企业都是中小型的, 构成奶牛养殖分散的局面。这种局面不利于统一管理, 导致不同地区的奶牛养殖业的养殖技术有很大不同。不同地区的气候是影响奶牛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养殖过程中南北地区因为温度的差异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奶牛养殖技术。北方冬季气候寒冷, 在奶牛养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牛棚设计对温度的控制。而南方地区气候多潮湿, 易引发传染性疾病, 所以其奶牛养殖技术对奶牛的隔离及疫苗的选择有很大的要求。这两种奶牛养殖技术随适合本地区小规模养殖, 但在养殖的过程中仍会出现很多问题, 造成奶牛的生产效率低下。提高奶牛高效养殖技术将提高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进而促进其他产业如乳制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2 现阶段奶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奶牛养殖企业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养殖手段, 在养殖棚的建造、饲料的选择、温度的控制等很多方面都有问题。许多养殖地存在养殖空间小, 可利用区域小的弊端, 在建造牛棚时就会受到场地的限制。狭小的养殖空间将增大奶牛患传染性疾病的概率, 同时过小的空间也不利于通风及粪便的处理。在奶牛饲料的选择上一般以蛋白质与脂肪含量高的为主, 这种配料方式其实存在很大破坏奶牛健康的危险, 高蛋白质与脂肪的摄入会引发牛酮病, 对优质奶牛的培育与养殖有很大危害。饲料的选择不当对整个奶牛群体的健康都有很大威胁, 合理配料是奶牛养殖技术的关键。奶牛的饲养对温度的要求很高, 温度过低会使奶牛的产乳量下降;温度过高则会是奶牛患病。严格控制奶牛的养殖温度才能保证奶牛正常的繁殖及高效的产乳。

2 提高奶牛高效养殖技术的措施

2.1 对优良品种的选择与培育

我国普遍选择的优良奶牛品种主要是荷斯坦牛、爱尔夏牛、瑞士褐牛娟姗牛等。这些种类的奶牛都具有易饲养且产乳量大的特点, 但它们所适合的养殖环境不同, 这就需要养殖企业根据本地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所选择的奶牛岁可以很好的生存繁殖, 但其产乳量却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的发生说明该地区不适合养殖此类奶牛, 奶牛生产性能是奶牛养殖业最为重视方面。奶牛的生产性能的测定 (DHI) 是检测奶牛产乳能力的有效方法。它对泌乳期奶牛的泌乳性能及乳成分的测定通过分析DHI报告准确反馈给养殖企业, 指导对奶牛的正确选择, 使奶牛生产性能达到最高水平。

2.2 构造合理的奶牛养殖环境

在对奶牛养殖区域进行选择时, 交通的便利以及水源丰富是重要的要求。交通便捷是保证牛奶质量与及时运送的必要保证。牛奶是保质期较短的食物, 对其质量的要求还十分严格, 所以交通运输的方便才能增加其经济效益。在奶牛养殖的基本布局中一般包括管理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粪便处理区以及隔离区, 这些区域的功能保证了奶牛养殖的正常进行, 对不同特点的养殖环境应对上述的基本区域进行改造, 例如在高温的养殖环境中就应增加散热区, 以保奶牛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牛舍是奶牛日常生活的区域, 提高奶牛的舒适度, 确保奶牛足够的进食与躺卧时间是提高其产乳量的关键。牛舍应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供奶牛活动和休息, 较大的空间还利于日常的空气流通, 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2.3 饲料的选择与运动量的要求

在奶牛的日常饲料的选择上应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搭配, 合理提高奶牛的营养水平。对泌乳期奶牛的饲料控制应更为严格, 避免对单一营养物质的选择量过大, 不仅要及时补充蛋白质和脂肪等高能量物质, 还要增加奶牛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奶牛对运动的需求虽然很小, 但一定得运动对保持奶牛健康情况十分必要。定期放养奶牛, 使其能够与大自然充分接触, 食用易于消化的新鲜草类。适当的运动能增强奶牛的体质, 利于其生产泌乳。

3 结语

提高奶牛养殖技术是奶牛养殖业的基本目标, 虽然现阶段的奶牛养殖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在下阶段的发展中完善奶牛养殖技术已有正确的方向。合理改善奶牛养殖技术不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更为客观的经济效益, 还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友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涛, 等.奶牛乳房炎的病因与治疗[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3) :221-222.

[2]范玉芳, 等.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J].中国动物检疫2012, 23 (6) :42.

奶牛养殖技术 篇2

培训方案

按照上级水产部门的要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解决好渔民的持续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新唐养殖场对内部养殖户及周边渔民制定了水产技术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技术培训工作主要是保护生态环境,推广健康养殖,创新经营策略,提高渔业效益,掌握十项水产实用技术,搞好十个品种的养殖,带动周边渔民的渔业生产能力,建立技术人员到塘、库,技术要领到人的长效机制,达到养殖增效,渔业增收,人员素质增强的目的。

二、培训目标

1、本次培训举办二期,人员150人,发放技术资料,科技书籍150套。

2、通过培训,指导服务,使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到位率达到95%,户平增产8%,增收1500元以上。

3、培训水产健康养殖十项操作规程和十个品种,宣传渔业法规,以及高温季节中常出现的病害应对。

4、组织举办水产养殖技术培训传授科学养殖技术。

三、培训时间安排和主要内容

1、根据水产养殖特点,培训时间分别为每年11月份和

第二年2月份。

2、主要内容

根据水产养殖的要求,具体培训技术是,水库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及模式,80:20池塘养殖技术,生物制剂在水产防病害的应用及水环境修复的作用,渔业法规等。

四、培训工作措施

1、加强培训组织领导。场内成立渔业科技培训小组。场长甘问明任组长,副场长唐心松任副组长,场部技术人员为成员,培训小组负责组织培训工作。

2、建立培训档案。每次培训的养殖户,将基本情况建立档案,设立台帐,便于跟踪服务。

安陆市新唐健康养殖示范场

2011年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操作规程

一、环境条件

安陆市新唐健康养殖场水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符合GB/TB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地环境要求》。养殖池塘水质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池塘要求为精养鱼池,需配备增氧机。在春季,对全池进行清塘消毒,干塘后曝晒至池底干裂为佳。药物清池应按NYS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进行。鱼种下塘前10天,注入水和经过发酵的有机肥,以培育池中的基础饵料生物。

二、鱼苗放养

为了充分挖掘池塘的生产潜力,鱼苗培育采用混养法。一般投草鱼夏花10000尾—12000尾/亩。鲢鱼1500尾/亩,鳙鱼500尾/亩,并做到鲢鱼、鳙鱼比草鱼下塘迟15—20天左右。鱼苗下塘时,用浓度为4%食盐水浸浴鱼体5—1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处理。放养鱼苗,一是要求放养鱼苗的规格应整齐、均匀;二是要求在数量上应一次放足;三是做到保质保量。

三、饲料投喂

鱼种下塘后要求进行二级培育,采用传统的豆浆培育法。豆浆营养丰富,一部分可以直接由鱼种摄食,一部分可

以肥水,当鱼苗培育规格达到夏花规格时,改为糊状饲料投喂。精饲料中,豆饼50%、菜饼15%、麸皮25%、面粉10%混合后兑水成糊状(含水50%),沿池塘四周泼洒,10天后再由池塘四周缩小到搭设的饲料台上投喂,投喂以鱼苗在1—2小时内能够摄食完成为宜;青饲料中,将浮萍、线草等轧碎后投入搭设的草食台(三角架)内,以后根据鱼苗规格的增长改为投喂旱草,紫花首宿,红豆苹、禾本科杂草等,混合后用机器打碎或轧短,投入草食台投喂,所用青饲料要求鲜、嫩,投喂量以鱼苗在2小时内能够食完为宜。投喂一般采用“先青后精”的方法,日投2—3次。

另外,在投喂精饲料时,先用破碎料,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鱼苗上浮摄食,再坚持“四定、四看”原则进行投喂,所用的精饲料为草鱼鱼种专用颗粒饲料,最好采用投饵机进行投喂,使饲料撒落分布面广且均匀,避免因池内鱼苗集中抢食而使规格小、体制弱的鱼群不能摄食可能摄食不足。投喂量以80%鱼苗可以摄食吃饱为宜。

四、日常管理

1、保持良好的池塘水质是高产的基础。池塘要经常加注新水,每周加水1次,每月换水1—2次,且先抽出老水1/3再加注新水,使池塘在7—9月间保持最大水位2米,池水透明度为30—40cm,溶解氧含量保持在4—5ms以上。保持水质新、鲜、活、清、爽。

2、加强早、中、晚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缺氧,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处理,每天抽样检查,发现有寄生虫等疾病及时治疗,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3、掌握好鱼种摄食、活动情况。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种摄食情况等随时调整投喂量,光照充足、水温高时多投喂,反之则少投喂,一天之内本着“两头少、中间多”的原则进行投喂;同时,随着鱼种规格的增长及时调整颗粒饲料的粒径,使之具有较好的适口性。

4、投喂要科学。根据多年的经验,投喂时应采取“先青后精”的方法。并为降低饲料成本而以投喂鱼种专用颗粒饲料为好。从开始驯化用破碎料时就采用投饵机投喂。

5、做好及时筛选、分塘养殖工作。在鱼种养殖过程中需进行多次拉网检查。鱼种过筛后将规格一致的鱼种分塘稀放养殖。以对小规格的鱼种加强投喂,促使养殖鱼种的规格达到整齐。

6、合理使用增氧机。使用增氧机增氧的同时,又可以起到搅水和曝气的作用,要求做到“三开二不开”,即晴天中午1—2时、阴雨天气的清晨鱼种浮头早开机,阴雨连绵天气的半夜开机,主要生长季节天天开机,晴天傍晚不开机,阴雨天气的中午不开机。合理使用增氧机可以预防鱼种浮头、防止泛塘,也可以加速池塘内的特制循环,提高鱼种放

养密度和增加投喂量。因此,可以达到稳产高产,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有利于防治鱼病的目的。

7、定期检查鱼体,记好池塘日志。每隔15天或30天结合检查鱼体生长情况,对前期养殖效果的好坏加以判断,并对以后的技术措施进行调整,如增加饲料和肥料,调解水质,发现鱼病及时治疗等,做好池塘日志,总结经验,检查工作中原始记录、数据作好保存,为改进技术与制定计划作参考。

五、鱼病防治

在病害预防上要求相应采取综合防治与定期预防的方法:

1、鱼种下塘后,每隔15天用150—200g/亩漂白粉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2、7—9月,每隔15天饲料台进行消毒1次,方法是在鱼摄食完后用500g漂白粉溶水后泼洒在饲料台周围。

3、定期投喂药饵,可以每15天投喂药饵2次。渔药遵循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标准。

珍珠养殖技术 篇3

育珠蚌的生活环境是水域,水域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一般说来,凡能养鱼的水域都可以养殖珍珠。

珍珠养殖的水域条件

1、水深

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3米为好。

2、水流

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三角帆蚌在水流畅通的河道中养殖生长良好。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3、水的酸碱度(PH值)

中性的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如果呈酸性,可施石灰水中和;若呈碱性,可施有机肥改变。

4、无机盐

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在水体中溶有很多种无机盐。这些盐类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份(以碳酸钙形式存在)。因此,育珠蚌的养殖场所要求一定量的钙,一般要在每升10毫克以上。此外,还有镁、硅、锰、铁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含量。

5、饵料生物

饵料生物是育珠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营养丰富,就生长好,从而珍珠也就长得快,且质量高。主要饵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三角帆蚌以食硅藻为主,兼食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

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泥沙碎屑的含量,决定着水体的水色和透明度。从水色的深浅,可以估计出水中饵料生物的多少。饵料生物多,透明度低,水色深。一般以黄绿色的水体最宜于养殖育珠蚌。养殖水域的透明度以30厘米为好。

6、光照和通风

光照是生物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对育珠蚌和饵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来源;光影响着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光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丰富珍珠的光泽也有利。风起波动。通风的环境水波荡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还可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7、水温

(1)最适温度范围:15-30度:在这个水温范围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

(2)最低温度:10度以下:在这个温度以下,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处于停滞状态,活动微弱,珍珠质分泌基本上停止。

(3)最高温度:35度以上:温度超过35度,育珠蚌的生长受到阻碍,新陈代谢作用中的异化大于同化,造成育珠蚌的衰弱或死亡;同时,高温造成育珠蚌缺氧而窒息。

养殖水域底部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因为水生植物既和饵料生物争夺无机盐,植物死亡后又产生有毒物质,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如在有水生维管束植物的水域中养殖育珠蚌,应予以清除。

珍珠养殖期间的管理

珍珠的养殖时间比较长,一般要经过2~3年的养殖方能采收。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培育高产优质的珍珠。主要管理工作可归为以下几方面。

(1)养殖初期管理

育珠蚌经过手术后,大都体质比较衰弱,需要半个月至一个月的休养生息,伤口愈合后,恢复正常生理活动。在育珠蚌手术后一个月内,管理工作要特别认真、细致。

(2)清除附着物

在养殖期间,由于水生藻类的大量繁殖,往往有大量的藻类附生于吊养的笼子上,阻碍水流畅通,影响育珠蚌摄食。同时,在蚌的贝壳上也常常附着大量藻类,影响育珠蚌的生长。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定期清除笼子上和蚌壳上的附着物,也要清除水中的杂草,保持水质清洁。

(3)调节水层

水位的变化及水温的变化,要求调节育珠蚌的养殖深度。吊养的深度要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季和夏季宜吊养深一些,以防寒冷和酷暑的不利影响。夏季离水面一尺左右,冬季以放深到近河底而又不碰着泥为宜。春、秋季可吊放得浅一些,以加强光照,促进珍珠的形成和生长。

(4)水质管理

春季水温逐步上升,育珠蚌新陈代谢日趋旺盛,珍珠质开始沉积,饵料需要量不断增加,要施有机质肥料肥水,培育饵料生物,满足育珠蚌的生长发育需要。四、五月份是三角帆蚌性成熟时期,更需大量的营养物质。有机肥有猪牛粪、羊粪、人粪和绿肥等,夏季为防止施有机肥料发酵消耗水中的氧气,宜施无机肥料,氮磷肥混合施,一般比例为2:1。秋季水温逐渐下降,可以施一些有机肥,和无机肥搭配施用。秋季后期应多施有机肥,以保证越冬前育珠蚌有足够的饵料。

施肥宜在晴天进行。施肥量视水质情况而定,原则是少量多次,逐步改善水质肥度,使育珠蚌有个适应过程。有机肥施在水域的四周,或施在育珠蚌的周围,或装在箩筐里吊在水中,使其缓缓溶在水中,千万不能将肥料施在蚌体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无机肥最好溶解在水中后泼施。

珍珠的采收

(1)珍珠养殖周期

一般养殖周期为2~3年。从无核珠形成过程看,以第二至第三年最快,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下降,育珠蚌也渐趋衰弱,易于死亡。养殖2~3年的珍珠颗粒大,圆整,富有光泽,质量高。三年以上虽颗粒大,但光泽不好,质量并不高。

(2)珍珠采收季节

采收珍珠的季节,一般都在生长期最后一年的秋后,即10~12月份进行,最好在次年的2月份前后采收。

(3)珍珠的采收方法

珍珠采收常用杀蚌取珠的方法。 采珠时把育珠蚌从水里捞出,洗净壳上的污泥和其他附着物,切断前后闭壳肌,用手捏出珍珠即成。

(4)珍珠采收后的处理

采下的珍珠要立即处理,因为在采下珍珠的外表常附有体液和污物,如放置过久,会使珍珠的光泽暗淡,影响质量。

珍珠采收后,先用水洗涤,然后放入饱和盐水中浸泡5~10分钟,捞出用布揩去珠面上的体液和污物,接着用肥皂水洗涤(用碱性弱的肥皂为好),再用清水漂净,最后用绒布或细软的毛巾打光,晾干,即为商品珠。用肥皂水洗涤要损害珍珠的光泽,最好用0.15~0.2%十二醇酸钠洗涤(浸泡一夜)。

奶牛养殖技术 篇4

目前, 社会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必经之路便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其是衡量某个国家及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重要的一个标志。伴随着国内畜牧业产值所含的比重在农业总产值中保持着有效的增长, 验证了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广度和深度是由畜牧业信息化的全过程所决定的这一基础理论。然而奶牛养殖业又被视作是我国大力发展的经济型和节粮型的高效产业, 因此其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化科技水平逐渐进步之下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促使了人们不再按照传统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理念对养殖场进行管理。随着奶牛养殖新理念、新技术以及新设备 (如:奶牛生产性能的测定、养殖的标准体系、互联网技术以及高效养殖机械等) 等的利用, 使得现代化牧业的智能化、高效化以及便捷化养殖特点逐渐被凸显出来。并且从实际的养殖现状出发, 正因为信息化养殖技术的应用使得养殖场的管理者能够对奶牛的饲养、挤奶、繁殖以及环境等因素进行准确把握, 从而为奶牛养殖业的流程化、精细化以及智能化发展方向提供了条件。

2 信息化技术在奶牛养殖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化奶牛养殖场主要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下进行养殖场的管理工作, 无论是国外, 还是国内都涉及很多与奶牛的管理、饲养以及繁育等数据相关联的信息化软件系统, 显然, 这对于国内的奶牛养殖业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2.1 关于奶牛发情的监测系统应用分析

奶牛场整体的经济效益会直接受到奶牛繁育环节的影响, 如:较低的生产效率、缺乏科学性的人工观察方式、不准确的发情鉴别以及较大的劳动强度等均会对奶牛场的经济效益直接造成损失, 并且这种损伤是难以估量的。根据相关的报道显示, 多喂每头空怀的牛1d, 其所耗费的能源、饲料以及人工等成本总计为16~32元;多喂每头空怀的牛一个发情周期其会增加336~672元的成本;一旦有一个情期被延误, 那么每一头奶头的产奶量将减少168~315 kg。因而, 高效率的奶牛发情的鉴定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是繁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目前, 我国的奶牛养殖场更多的使用的是来自以色列阿菲金的奶牛发情的监测系统以及SCR公司所生产的独立式的发情探测系统 (Heatime) 等。经过实践研究发现, 现代化发情探测器的使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奶牛配种的工作顺利进行, 奶牛的繁殖率、受胎率等也能够得到极大提高。

2.2 关于饲料配方软件应用的分析

由于在奶牛养殖场整体的经营成本之中主要有70%左右的成本是耗费在饲料之中的, 因而合理地进行饲料配比对于奶牛养殖场的经营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专业化奶牛日粮软件这一模型的利用下, 有利于饲料配方的合理设计, 有助于有效性的对奶牛日粮的配方进行评估, 因而对于奶牛养殖场高效高产的目标而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有助于使奶牛养殖从粗糙的饲养技术过渡到精细化的养殖模式。这样不但将奶牛养殖的最大生产力发挥了出来, 将饲料转化率提高了, 而且还使养殖企业同饲料厂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提高了。

2.3 关于TMB监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分析

经历了50年发展里程的TMB, 其有效地将奶牛养殖从放牧型到规模化舍饲饲养过渡的问题解决了, 该项技术并不会受到饲料组成、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因为其能够成为最有效的一种奶牛饲养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需要将相匹配精准化的日粮投喂系统建立起来, 其能够对全混合的日粮配置以及TMR日粮的头尾车精准投喂的情况等起到监控和指导作用, 从而使每一头奶牛预期所设定的营养采食目标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证。所谓TMR饲喂监控的原理是将无线通讯系统安装在TMR的搅拌车上, 随后将投料和配料的信息数据有效的传送到技术室, 此时技术室能够时时观察到TMR搅拌车具体的位置, 并将配料投放的数量以及重量等信息收集到一起, 有助于观察整个的TMR过程是否同下达的技术指标是相一致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几大应用方面之外, 还涉及养殖场数据化的管理软件应用、互联网技术有关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云架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方面, 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化技术在奶牛养殖管理之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而人们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以便对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提炼。

摘要:信息化技术在奶牛养殖管理之中的应用, 能够有效地将养殖业向流程化、精细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文章主要阐述的是信息化技术在奶牛养殖管理工作的应用。

稻田养殖泥鳅技术 篇5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泥鳅是温水性鱼类,在稻田中呈土黄色,其生长水温为15-34度,最适生长水温为24-30度。当水温降到5-6度以下或高于35-36度时,它便潜入泥中10-30厘米泥层进行休眠。

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种放养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饲养管理

一、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二、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三、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四、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五、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捕捞方法

一是冲水捕捞,在靠近水口的地方,铺上网具,从进水口放水,因泥鳅有逗水特性,待一定时间后将网具提起捕获。此法适于水温20度左右,泥鳅爱活动时进行;二是饵料诱捕,把炒香的糠或麸皮放在竹笼内,将笼置于沟内诱鳅入笼;三是干田捕捉,慢慢放干田水,使泥鳅集中到沟土裸露处捕捉。

稻田泥鳅的捕捞新法

1、网捕法: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2、排干田水捕捉法: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香饵诱捕法: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4、笼捕法:是采用须笼或鳝笼捕捞(具体内容见工具捕捞法)。

5、药物驱捕法:通常使用的药物为茶粕(亦称茶枯、茶饼,是榨油后的残存物,存放时间不超过2年),每亩稻田用量5-6公斤。将药物烘烧3-5分钟后取出,趁热捣成粉末,再用清水浸泡透(手抓成团,松手散开),3-5小时后方可使用。

将稻田的水放浅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田的四角设置鱼巢(鱼巢用淤泥堆集而成,巢面堆成斜坡形,由低到高逐渐高出水面3-10厘米),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一般为脚盆大小,面积0.5-1平方米。面积大的稻田中央也应设置鱼巢。

施药宜在傍晚进行。除鱼巢巢面不施药外,稻田各处须均匀地泼洒药液。施药后至捕捉前不能注水、排水,也不宜在田中走动。泥鳅一般会在茶粕的作用下纷纷钻进泥堆鱼巢。

施药后的第二天清晨,用田泥围一圈拦鱼巢,将鱼巢围圈中的水排干,即可挖巢捕捉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直接上市,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小鳅继续留田养殖。若留田养殖需注入5厘米左右深的新水,有条件的可移至他处暂养,7天左右待田中药性消失后,再转入稻田中饲养。此法简便易行,捕捞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且无污染(须控制用药量)。在水温10-25℃时,起捕率可达90%以上,并且可捕大留小,均衡上市。但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是用茶粕配制的药液要随配随用;其次是用量必须严格控制,施药一定要均匀地全田泼洒(鱼巢除外);此外鱼巢巢面必须高于水面,并且不能再有高出水面的草、泥堆物。此法捕鳅时间最好在收割水稻之后,且稻田中无集鱼坑、溜的;若稻田中有集鱼坑、溜,则可不在集鱼坑、溜中施药,并用木板将坑、溜围住,以防泥鳅进入。

怎样巧捕泥鳅

仲春后直到中秋,正是泥鳅摄食旺盛季节,可用捕捞家鱼苗、鱼种的池塘拉网,或专门编织起来的拉网扦捕池塘养殖泥鳅。作业时,先清除水中的障碍物,尤其是专门设置的食场木桩等,然后将鱼粉或炒米糠、麦麸等香味浓厚的饵料做成团状的硬性饵料,放入食场作为诱饵,等泥鳅上食场摄食时,下网快速扦捕泥鳅,起捕率较高。

袋捕

此法是根据泥鳅喜欢寻觅水草、树根等隐蔽物栖息、寻食的习性,用麻袋、聚乙烯布袋,内放破网片、树叶、水草等,并放入诱饵,放在水中诱泥鳅入内,定时提起袋子捕获泥鳅。此法多用在稻田内捕捉泥鳅。

选择晴朗天气,先将稻田中鱼溜、水沟中的水慢慢放完,待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回鱼溜、水沟,同时将捕鳅袋放入鱼溜中。袋内放些树叶、水草等,使其鼓起,并放入饵料。饵料由炒熟的米糠、麦麸、蚕蛹粉、鱼粉等与等量的泥土或腐殖土混合后做成粉团并晾干,也可用聚乙稀网布包裹饵料。作业时,把饵料包面团放入袋内,泥鳅到袋内觅食,就能捕捉到。这种方法宜在4~5月份作业,以白天为好。8月至入冬前捕,应在夜晚放袋,翌日清晨太阳尚未升起之前取出,效果较佳。如无麻袋,也可把草席剪成60厘米长、30厘米宽,将饵料团或包置于草席上,并把草席两端扎紧,中间轻轻围起,然后放入稻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捕放些杂草等物,泥鳅会到草席内摄食,同样也能捕到大量泥鳅。

药物驱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亩稻田5~6公斤。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即可使用。将稻田内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设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鱼巢。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宽30~50厘米。施药宜在傍晚进行,均匀地将药液泼洒在稻田里,但鱼巢面积不施药。施药后第二天早晨,将鱼巢内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鳅。排水口有鱼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鱼巢,直接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坑附近不施药,这样能将泥鳅驱赶到不施药的鱼坑内,第二天早晨用抄网在鱼坑中捕捞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上市出售,规格较小的泥鳅,可移到他处暂养,待稻田中的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再将泥鳅放回该稻田饲养。

此法需注意:

药物必须随用随配,浓度要严格控制,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鱼巢巢面应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积物。

干塘捕捉

池塘排干水捕捉泥鳅,一般在泥鳅泥食量较少,而未钻泥过冬时的秋天进行。或者是用上述几种方法捕捞养殖泥鳅还有留余时,则只好干塘捕捉泥鳅。方法是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厘米、深25~30厘米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二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得捕一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池鳅。

稻田排干水捕捉泥鳅

一般在深秋水稻成熟或收割后进行。稻田内的水,可分两次缓慢排干。第一次排水让稻田表面露出,泥鳅则会游到鱼沟或鱼溜内栖息。第二次排水在第一次排水后1~2天进行,主要排放鱼沟、鱼溜中的水。当泥鳅集中在鱼溜、鱼沟时,先用抄网将其捕起,再用铁丝制成的抄网连泥一并捞起,挑出泥鳅放入容器,最后还可以用手配合翻泥捕尽稻田中的泥鳅。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一、气泡病

1、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1)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2)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3)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kg/亩~6kg/亩;(4)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二、白尾病

1、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2、防治方法:(1)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ppm;(2)将1千克干乌桕叶(合4千克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ppm;(3)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三、赤皮病

1、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死亡率高达80%。

2、防治方法: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ppm,每3天1次。

四、水霉病

1、主要症状: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以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状物。病鳅行为迟缓,食欲减退,瘦弱致死。

2、防治方法:尽量避免鱼体受伤。(1)苗种下塘前用0.3ppm的灭毒净或3%的食盐溶液浸洗消毒;(2)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1∶1)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五、烂鳍病

1、主要症状:背鳍附近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停止摄食导致死亡。此病易在夏季流行。

2、防治方法:用0.2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天~4天。

六、打印病

1、主要症状: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过印章,主要流行于7月~9月。

2、防治方法:(1)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

七、车轮虫病

1、主要症状,车轮虫一般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泥鳅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流行的季节为5月~8月。

2、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2)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的比例为5∶2)合剂全池泼洒,浓度0.7ppm。

八、三代虫病

1、主要症状:寄生在泥鳅体表和鳃,主要流行于5月~6月,对幼苗危害较大。

2、防治方法:采用浸泡法,小池子可全池浸泡,大池需将泥鳅集中于一角,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浓度为20ppm,浸洗时间15分钟~25分钟。

九、侧殖吸虫病

俗称的“闭口病”即是侧殖虫病,被感染泥鳅生长停滞,解剖后可见大量吸虫积于前肠部位,肠内无食。

防治方法:清塘,彻底消毒;消灭螺类及其它野杂鱼类。

6种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一、赤皮病

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危害较严重。防治方法

发现此病可按1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浸洗病鳅15分钟~20分钟;也可用占全池鳅鱼体重0.04%的呋喃奈斯拌饵投喂,连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二、曲骨病

病鳅背骨弯曲,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防治方法

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投喂混合饲料。

三、水霉病

由于水温较低或冬季鳅体受伤,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防治方法

发现此病,用2%~5%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10分钟,也可用浓度为1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分钟~3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四、寄生虫病

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

发病鱼池可按1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全池泼洒。

五、气泡病

鳅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易导致气泡病。病鳅肠中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

发病重池,可用浓度为1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或加入新鲜水体。平时投饵要注意适量、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六、敌害生物

泥鳅的主要敌害生物有蛙类、水生昆虫、鸟类及凶猛肉食性鱼类。

防治方法

1.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捞除;

2.进水口要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进水时进入池中;

泥鳅养殖技术 篇6

一、生物学特性

泥鳅为底层鱼类,常在江河、湖泊、池塘、沟渠浅水处的底层穿梭索饵或静止于水底,喜中性或稍酸性泥土,生长、成熟的最适宜水温为25~27℃。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甲壳动物、昆虫幼体、摇蚊幼虫、水蚯蚓),也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有机碎屑和小杂鱼,喜食商品饲料。

二、苗种繁育技术

为了同时获取足够数量的泥鳅苗,我们采用注射激素的方法,进行人工催产。首先选择个体较大、体格健壮的泥鳅作为亲鱼,雌鱼要求腹部饱满而柔软,卵巢轮廓明显,体重在40克左右,雄鱼要求体长达10厘米以上。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鱼每克体重用10~15国际单位,雄鱼剂量减半,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法或腹腔注射法(2~3毫米)催卵,再进行人工授精。泥鳅苗孵出2~3天后就能够自由活动,可移入培育池,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0尾,同时饲喂轮虫等微小浮游动物。防止缺氧泛塘,需根據水质适当施肥、投饵和加注新水。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加喂粉末状配合饲料,以保证鱼苗的营养需要。

三、养殖技术

1.养殖池建造与幼苗放养:泥鳅养殖池不宜太大,建造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养殖池1个,水深保持在50~60厘米。另需在养殖池的注排水口、侧壁做好防逃设施,以防泥鳅外逃。鱼种放养前,对养殖池进行彻底的消毒并施肥,培养浮游饵料生物供鱼种下池后食用,放养4~5厘米的幼苗,密度为每平方米60尾。

2.投饲管理:泥鳅多在晚间摄食,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故应以晚上投饲为主。且在每个养殖池设饵料台两个,驯化泥鳅集中摄食。投饵次数以当时情况为准,水温在15~20℃时每天1次,在25~30℃时每天早晚各1次,超过30℃时每天1次。投饵量一般以投喂的饵料1小时内能吃完为最适量。泥鳅具有贪食的天性,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务必警惕过量投饵,秋天水温在15℃以下时应停止投饵。

3.日常管理。首先,确定专管人员。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管。”养殖池要有专人负责放养、投饵、施肥和防病管理工作。其次,改善水体环境。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水质,及时采取培肥、加水换水和增氧等措施。再次,加强日常管理,每天早晨要巡塘,并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等情况,如发现死鱼要及时寻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病害防治:

①细菌病的防治。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等,此外还有农药中毒及其他生物敌害。尤其以水霉病和赤鳍病为主,其症状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脱落,呈灰白色,肌肉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出现血斑,并逐渐变成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食盐水浸洗消毒,或用1%磺胺剂水溶液给泥鳅浸洗15分钟,养殖过程中,每隔20天用鱼用泼洒剂泼洒1次(浓度为1毫克/升),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②寄生虫病的防治。车轮虫病寄生于鱼类的鳃或体表,患病鱼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寄生虫密布鱼体,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发病时,用晶体敌百虫以每立方米0.7克的用量全池泼洒。

四、捕捞方法

经过8~10个月的饲养,泥鳅个体长至13~18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通常每667平方米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捕捞方法:一般采用冲水捕捞和干池捕捉。

1.冲水捕捞:即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鱼网,从进水口放水(因为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会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捕获泥鳅。

奶牛养殖技术 篇7

在畜牧生产中,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也有大量应用,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被开发。笔者就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及其产品在奶牛养殖管理及乳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为牧场养殖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1 饲料质量检测

饲料由于储存不当可能会被霉菌污染,其次生代谢物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等对奶牛危害严重。奶牛采食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导致乳品中黄曲霉毒素M1超标,采食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会导致奶牛繁殖功能障碍,造成流产,其代谢物玉米赤酶醇继续残留在牛奶中同样会对消费者造成持续危害[3]。我国农业标准NY/T2550—2014中规定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胶体金检测方法[4]。该方法由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开发。利用该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定性、定量检测出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检出限为1μg/kg。A.Y.Kolosova等[5]则开发了能同时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时间小于10 min,对两种毒素的检出限分别为1 500μg/kg和100μg/kg,可满足谷物饲料检测要求。张甄等[6]也建立了能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的试纸条,两者的检出限分别为5μg/kg和50μg/kg。目前市场上也已有此类商业化检测试剂盒,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的检测人员。

2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2.1 排卵检测

确定奶牛的排卵时期对于人工授精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万积成等[7]利用胶体金法检测奶牛乳脂中促黄体生成素峰值来确定奶牛的准确排卵期。当试纸条检测结果为阳性时,表明卵泡高度充盈,一般会于12 h后排卵,并以此确定人工授精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了奶牛的受精率,降低了损耗。

2.2 妊娠检测

奶牛妊娠诊断技术较多,除了常见的超声波和触诊外,利用孕酮、牛妊娠相关蛋白、牛早孕因子等蛋白及其特异性抗体建立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在实际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万积成等[8]较早就建立了奶牛乳汁中孕酮的胶体金检测方法,最低检测限达到5 ng/m L,可在奶牛配种后22~24 d测定。以该试纸条对北京地区的10个奶牛场进行了临床检测,结果显示孕牛阳性符合率为98.5%,阴性符合率为97.9%,能够达到快速便捷地检测奶牛早期妊娠的目的。美国则公开了一种基于牛早期妊娠抗原的胶体金检测方法[9],而美国IDEXX公司也有基于牛早期妊娠抗原的ELISA检测试剂盒,但目前市场上相关胶体金检测产品还较少。

3 疫病诊断

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在奶牛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多应用于由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等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对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检测。口蹄疫、布鲁氏菌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结核病、病毒性腹泻等均有胶体金检测的相关报道,部分项目已有商品化检测试剂盒。

3.1 口蹄疫

有关口蹄疫抗原检测的报道较多,尤其是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挂靠于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有大量相关研究。如蒋韬等[10,11]就基于不同亚型的口蹄疫标准抗原特异性抗体建立了分型胶体金检测试纸条,O、A、AsiaⅠ型和阴性样本的符合率分别为92.45%、91.66%、92.75%、100%,定型准确率为94.58%,整体检测快速、灵敏、特异性高,对基层现场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对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进行评价,马永缨等[12]则基于重组口蹄疫非结构蛋白建立了检测口蹄疫抗体的双抗原夹心胶体金法。利用该方法可以最早在感染后20 d检出抗体,感染后30~60 d抗体达到最高峰,抗体阳性反应持续最长时间为感染后540 d。对背景清楚的血清样品检测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100%,与非结构蛋白抗体单抗阻断ELISA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8.9%,对189份临床样品检测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7.1%,与ELISA方法符合率为99.5%。

智晓莹等[13]将胶体金法结果与阻断ELISA、正向间接血凝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绘制了胶体金法与另外两种方法相比较的比色卡,从而实现了抗体水平的半定量分析,更加迅速、准确,适于实验室、基层兽医站和养殖场使用。

3.2 牛结核病

与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以及结核菌素皮试相比较,张书环等[14]建立了双抗原夹心法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用于检测结核病抗体时,具有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对240份临床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与国际同类产品符合率达到98.75%,表明该试纸条可用于牛结核病的普查和检疫,也可作为常规方法的辅助诊断方法,在牛结核病根除计划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吴位珩等[15]的研究结果与之类似。

3.3 布鲁氏菌病

程婷婷等[16]利用重组蛋白双抗原夹心法建立了布鲁氏菌抗体胶体金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结果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法的符合率为92%,可用于鉴别布鲁氏菌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并可区分牛、羊种布鲁氏菌感染。此外,李岩伟等[17]同样开发了类似的胶体金检测方法,整体检测时间为15 min,临床样本检测试验表明胶体金法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法阴、阳性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达100%。

3.4 传染性鼻气管炎

有关胶体金法检测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的报道相对较少,仅有王武军等[18]建立的胶体金免疫斑点渗滤法。该方法将无血清细胞培养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抗原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中,加入待检血清样品后,利用纳米胶体金标记的山羊抗牛Ig G显色,整个试验过程仅需5 min即可判断结果,与多种无关病的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对300份临床牛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ELISA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达到94.4%。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可靠、效果直观、结果容易判断的特点,非常适用于IBR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3.5 牛病毒性腹泻

利用胶体金检测法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报道。日本的K.Kameyama等[19]利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非结构蛋白NS3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BVDV病毒的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利用该方法与病毒分离培养对比,显示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97.2%,能同时检测持续感染和急性感染牛。

基于猪瘟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相似性,黄雁等[20]利用猪瘟胶体金抗体检测试纸条对采集的免疫阳性牛和非免疫牛血清进行了检测,并用BVDV ELISA试剂盒进行了对比。结果免疫阳性牛胶体金检测血清阳性率为86%,ELISA检测血清阳性率为92%;非免疫牛血清胶体金检测阳性率为78.8%,ELISA检测阳性率为82.1%,表明猪瘟胶体金法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4 乳品质量安全监测

牛乳作为重要的营养食品,其质量至为关键。经历过三聚氰胺、黄曲霉毒素M1等事件后,我国乳业备受质疑,因此有必要从源头做起,以技术手段杜绝风险,严控产品质量。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作为新兴手段,在乳品营养成分检测、抗生素残留及真菌毒素污染检测、非法添加物质和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领域均有应用。

4.1 牛乳营养成分

免疫球蛋白G、乳铁蛋白等是牛初乳、牛乳中的重要营养成分和产品等级划分标志。在李忠秋等[21]研究的胶体金方法中,其对牛初乳中的Ig G检测浓度最低可达到60.5μg/g,与琼脂扩散法相比,虽然灵敏度较低,但亦可满足实际检测需要。

李岩[22]建立了乳中乳铁蛋白的胶体金检测方法和ELISA方法,其中胶体金方法检测浓度范围为10~2 500 ng/m L,样本回收率为95.89%,变异系数小于5%,用该方法对牛初乳样本进行了实际测试,结果较为满意。与传统的胶体金试纸条方法不同的是,该方法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胶体金颗粒吸光度值后定量,需要额外设备,因此会限制其在基层单位的使用。

4.2 抗生素残留及真菌毒素污染

奶牛养殖中疾病防控的药物会在牛乳中残留,农业部2002年第235号公告对此类物质的残留限量做出了严格规定,利用胶体金检测的便利条件可以非常方便基层牧场对用药牛的产奶质量进行监控,这也是目前研究领域和商品化检测试剂所开发关注的热点。

王玮等[23]建立了氯霉素的胶体金检测方法,检测限为1μg/L,检测时间10~15 min,能基本满足氯霉素的检测需要。聂雯莹等[24]则利用广谱性抗体建立了能同时检测12种内酰胺类药物和4种四环素类药物的检测试纸条,检测结果灵敏,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李向梅等[25]同样采用广谱性抗体建立了同时检测1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庆大霉素的胶体金检测试纸条,进一步扩大了胶体金在牛乳检测领域的应用。除此之外,新霉素[26]、林可霉素[27]及链霉素[28]等的检测应用也均有报道。

4.3 非法添加物质

三聚氰胺、青霉素酶等非法添加物对乳业打击重大,因此这两种物质的胶体金检测研究也较多。龚云飞等[29]建立的胶体金检测方法对牛乳样本检测限为100μg/L,实际样本检测结果与仪器方法对比一致性良好,制成的产品至少能保存6个月,质量稳定。李淑群等[30]则通过制备新的单克隆抗体,优化条件,提高了检测方法对三聚氰胺的检测限,达到10μg/L,结果与ELISA方法结果一致。

张立静等[31]利用TEM1型β-内酰胺酶标准品免疫小鼠制备得到了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该酶的双抗体夹心胶体金法,检测限为8 IU/m L,并且结果与杯碟法一致,虽然灵敏度不如杯碟法(4 IU/m L),但检测时间缩短至10 min,极大地方便了基层使用。由于内酰胺酶能分解内酰胺类抗生素,因此当牛奶中内酰胺类抗生素超标时,酶的含量必然较低或者不存在,利用此原理,可以用内酰胺类抗生素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对牛奶中的内酰胺酶进行检测,而国内外也有相应的商品化检测试剂盒[32],其检测指标亦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4.4 微生物污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奶牛养殖中重要的有害微生物,不仅危害奶牛,造成感染,其产生的肠毒素在牛乳中残留还会导致食物中毒。布日额等[33]建立了双抗体夹心胶体金法,检测牛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试纸条最低检出限为1.0×105cfu/m L,批内、批间检测重复性好,与PCR法和传统分离培养法结果一致性高。谢士嘉等[34]建立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胶体金检测方法,可在5~10 min内完成定性和半定量检测,最低检出限为8 ng/m L,满足了现场检测的需要。

5 结语与展望

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优势及养殖模式 篇8

1 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优势

(1)使猪肉有更好的口感。当前,用来喂猪的饲料中铜和锌等金属元素的含量过多,而且饲料中还被添加了抗生素等药物。这些药物会影响猪肉的品质,同时威胁消费者的健康。有的养殖场受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影响,盲目追求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指标,而放弃了猪肉的品质与口感。而生态猪养殖技术重视猪的健康,更重视肉的品质,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避免了猪肉中有害物质的残留,使猪肉有更好的口感。

(2)改善养殖环境。养殖污染已成为现代社会环境污染的三大原因之一。如果在生产中不加入环保理念,将会加大疫病防控的难度,带来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生态猪养殖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率很高、整体性很强的养殖技术。在养殖过程中,猪的排泄物可以利用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为农民提供生活用燃料,而经过发酵处理后的沼液也可以作为浇灌农作物的肥料。利用沼液作为肥料一方面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种植出有机植物。就整个生态猪养殖技术来看,不仅解决了环境的污染问题,而且可以充分的利用能源,实现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在现阶段市场环境下,生态猪的养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该养殖技术值得推广。在养殖技术方面,还需要进行完善,比如引导生态猪养殖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大规模的生态猪养殖产业。

2 生态猪养殖的具体方法

(1)基因改良技术。当前在生态猪的养殖上引进了国外的一些优质品种,此有利于提高猪的瘦肉率和生长速度。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外猪肉的口味并不适合我国居民,不能满足我国消费者的需求。而符合我国消费者口味的本地猪的瘦肉率和生长速度又不占优势。要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杂交技术,利用基因改良技术来实现品种的优势共享。

(2)生态饲养技术。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要考虑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进行生态饲养要对母猪和仔猪进行隔离,根据母猪和仔猪的不同饲养需求进行不同方式的饲养。同时,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放养,让猪在生长过程中能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3 养殖模式

我国生态猪养殖模式:公司+养殖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自然放牧、种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和立体养殖模式。公司养殖基地和农户养殖模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自由放牧和种养结合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生态养殖的原始性;立体养殖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养殖空间。

生态猪养殖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养殖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加入到了生态猪养殖的行列。生态猪养殖模式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发展良性生态养殖模式,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开展生态猪养殖,将有利于生猪生产与环保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生猪养殖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摘要:生态猪养殖技术是国内现阶段推行的养殖模式。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优势、方法及养殖模式。

关键词:生态养殖,猪肉,养殖模式

参考文献

《养殖技术顾问》 篇9

欢迎各地畜牧兽医企业、养殖场利用我刊宣传产品和企业形象

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红旗大街518号邮编:150050

联系人:吴晓辉张春岱Email:yzjsgw@126.com

龙虾养殖技术 篇10

在养殖水域设置虾栖息场所, 如安设瓦砾、砖头、石块、网片、旧轮胎、草龙等作虾巢, 供虾隐蔽栖息和防御敌害。

在池内四周种植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茭白等水生植物, 其覆盖面一般为池塘水面的1/3, 以利龙虾蔽荫和滋生龙虾爱吃的浮游生物。

一般新建龙虾池可用生石灰水带水清塘, 每亩用100公斤, 若利用旧池塘或湖泊养龙虾, 要清淤、修整、曝晒, 放养虾苗前10至15天, 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干池消毒。同时彻底消除池塘中的鲶、鳅、黑鱼和蛇、鼠等掠食性野生敌害。

虾苗放养前10至15天, 一般每亩水面施猪粪等充分腐熟粪肥100至200公斤, 培育浮游生物及提供适量的有机碎屑作虾饲料。

池塘进水前要安装好水隔网, 最好是60至80目, 防止水中敌害进入。池水深度保持在50至80厘米, 透明度在30至40厘米之间。

二是放养虾苗:放养虾苗宜在晴天的早晨和傍晚进行, 每亩放养2厘米长的幼虾10000至20000尾或3至5厘米长的幼虾8000至16000尾。同一池塘放养的虾苗规格要求整齐一致。同时可在塘水中放养50克左右的花、白鲢300至400尾, 鳊鱼200尾。

三是精心投饵:放苗后3天内, 投以绞碎的小鱼和碎肉, 3天后1个月内投放小杂鱼、下脚碎肉或配合饲料, 待虾苗长至6至7厘米时, 可全部投喂轧碎的螺蛳、河蚌及适量的植物性饲料如麦子、麸皮、玉米、饼粕等或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准, 一般中、小龙虾按体重的15%~20%投喂, 成虾按体重的5%~10%投喂, 具体可根据虾的吃食情况进行调整。每天喂2次, 早晨和傍晚各一次, 晚上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70%~80%, 饵料应投在池塘四周, 并适当分散, 龙虾集中的地方适当多投些, 以利其摄食。

四是水质管理:龙虾生长快, 新陈代谢旺盛, 耗氧量大, 故虾池水质要保持清新, 每周加水15至20厘米深, 确保水质新鲜、洁爽, 并有足够的溶氧, 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厘米深以上, 当天气过热时, 要适当加深池水, 以稳定池水水温。严防水质受到工业污染、农药污染和化学污染。

当水中溶氧低、水质老化或遇雷阵雨闷热天、连阴天等恶劣天气时应减少投饵量或停止投饵, 并注意观察, 若发现龙虾反应迟钝, 游集到岸边, 浮头并向岸上爬时, 说明缺氧严重, 要及时注水或开增氧机增氧。

五是预防疾病:应勤检查, 勤巡塘, 注意龙虾的觅食、活动、生长和蜕壳等情况, 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及时清除池中青苔, 经常检查进、排水口的过滤网, 防止由于过滤网破损而使龙虾外逃或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进入。时时注意池中是否有敌害生物, 如水老鼠、水蛇、水鸟、青蛙及鱼害等, 如有应及时将其除掉。

虾苗下塘之前要进行体表消毒, 防止把病原体带进池内, 定期用生石灰消毒虾池, 经常加注新水, 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在虾的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 增强虾的免疫力。

土元养殖技术 篇11

土元的生命力极强,只要不暴露室外,无风吹雨打,无阳光直晒,土元都可生存。疏松的土壤,阴暗潮湿的环境,便可使土元生长得很好。下面介绍几种养殖形式:

1、盆养

可选用内壁光滑的塑料盆,高度15厘米以上,直径45-60厘米,内置饲养土便可直接饲养。盆养适合小规模饲养,投资小,操作简便,移动灵活。

2、缸养

选用内壁光滑的瓦盆,缸高度不超过1米,一半或部分埋入地下。饲养土可放置40-50厘米厚,地下温湿度平衡稳定,土元长得好,寿命长,产出品质好。

3、池养

平面池养是立体温室饲养池的前身。用砖在室内水泥地上砌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高40-50厘米的池子,留走道1米,两边砌池或室内全砌上池子,上铺木板走动操作。池子四、内壁上缘在粉刷的同时,用水泥浆贴上6-8厘米的的玻璃条(没有玻璃条可用厚薄膜代替)以防土元翻跑。此方法养殖土元生长良好,管理简便投资少。

4、立体饲养

现今我们倡导的是较先进的温室立体化养殖模式。建立体饲养池的房子的要求不漏雨,四周墙体完好,平顶尖顶房都行,在房屋四周留下门窗,用立砖砌隔层墙,与原墙间隙5-10厘米。砌隔层墙时隔一段用顶砖顶住原来的老墙。以防隔墙倒塌,隔层墙的作用是保温保湿,对养殖土元有很大的意义。在砌好隔层墙后根据房屋内所剩余面积留出走道0.95-1米,设计饲养土元板的尺寸,饲养土元板的厚度3-3.5厘米,定好尺寸后用钢筋混凝土浇制。土元板浇制保养好后便可砌制立体土元池。每层3块立砖(高约40厘米),砌制一层后内壁粉刷好再铺另一層土元板。可建6-7层,上面封顶。在土元房走道一面留下19-20厘米的操作窗口,操作窗口上沿粘上向土元池内伸出4厘米左右的硬性塑料纸,以防土元翻跑。土元房砌好后周边内壁粉刷,补上洞隙,防止鼠蚁进入。5.加温养殖人工饲养土元过程中,加温养殖尤其重要。加温养殖池可缩短生长周期三分之一,虽然加温提高部分成本,但比较所产生的效益便显得微不足道,加温方法也可因地置宜地采取

二、工具、饲料、饲养土

1、养殖工具

长脚盆-用于泡制饲料及筛虫、筛卵时盛放饲养土。圆脚盆-用于盛装饲养土、虫子、卵块、喂食时盛放饲料。2目(1厘米)筛-用于筛制成虫。6目(4毫米)筛-用于筛幼虫、卵块。窗纱筛-用于筛螨虫。长括板-用于括坑土,25-80厘米长、8-10厘米宽。二相线行灯-用于坑房内行动照明。温度计-长期放置坑房内测量温度。扒子-用于扒出坑池深处的坑土及虫子。粉碎机-大型养殖场用于粉碎饲料、饲养土。簸箕-用于搬土、簸土元 空壳等。

2、饲料

土元的食域较广,麦麸,稻糠、菜叶、瓜类的根、茎、花、豆类、树叶等都是土元的好饲料。我们一般采用麦麸、菜叶、瓜类等易取、便宜的饲料。青菜类饲料应避免农药污染。饲喂青料的过程中掌握时节,按时段采用特定的青饲料。青菜 11-5月 桑叶 5-11月莴苣叶 4-5月,10-4月 黄瓜 5-9月 南瓜 7-12月

3、饲养土

土元可适应各类土质矿石内。经人工养殖后便专门为它配制饲养土,以便管理。饲养土一般用园土,山泥,树叶腐殖土等。先用6目筛子筛去大的土块、树叶等杂质。也可用粉碎机打碎后再筛。在细土内拌入30%-50%的草木灰。饲养土需要一定的湿度,一般的泥土具有粘性,拌制饲养土的时候不能将水直接喷在泥土上,而应将水先喷在草木灰或锯沫上再拌入泥土。也可采用猪粪、牛粪、煤渣等拌入,注意猪粪、牛粪等应先发酵后才能使用,纯土也可饲养土元,其不足在于湿度难控制,土元入土不深。总之配制饲养土应以疏松、透气、不发酵为标准,以迎合土元的生长需要。

三、土元的留种及孵化管理

种养业都涉及到选种与留种的问题。土元的繁殖留种主要是以下几种方法:

1、 孵块繁殖法:这种繁殖法被广泛采用,孵块个体小份量轻、繁殖系数大、易运输。

2、 幼虫引种繁殖法:这种引种方法较实际,幼虫个体小、易携带。

3、 成虫引种繁殖法:这种引种方法较实惠,引种后可产卵,种卵自留,成虫烫死后出售可卖出部分成本,较难运输。

我们一般讲卵块引种留种。首先看卵虫是否强健,母虫参差不齐与死亡过多都不行。留种一般是筛取第二、三批的种卵,这种卵块形体整齐、体质强壮、孵化管理方便。在整个饲养土元的过程中,种卵的孵化管理是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饲养成功与否以及经济效益的好坏。孵化方法可有多种,例如:(1)室内控温孵化(2)恒温孵化箱(3)煤油灯加温孵化。我们认为,后两方法都不如室内控温孵化来得直接。将卵块放置内壁光滑的塑料盆内50公分直径的塑料盆内可放置4-5公斤种卵,拌入种卵体种三分之二的饲养土。饲养土的湿度保持在35%-40%左右(手抓成团,一打即碎)。经过3-5天,饲养土便逐渐干燥。这时不能向其上喷水加湿,而应把干燥的饲养土筛出,拌入新的预热过的饲养土。在孵化期间,温度应始终保持在25-30℃,以28℃为最佳。每天用手翻动种卵1-2次,增加饲养土里空气的新鲜度。翻动时动作要轻,以免碰伤卵块。经30天的孵化,开始有部分幼虫破壳而出,这时我们会看到数以万计的幼虫。这2天便筛一次,把幼虫按比例分养。筛小虫时我们手脚要轻,以免碰伤幼虫。在大批出虫后,部分出掉虫的空壳夹杂其中,在筛小虫的过程中空壳声较大时,可用簸箕把空壳簸掉。

四、土元的管理

1、幼虫、中虫的管理

池塘养殖乌鳢技术 篇12

1 池塘选择

单养乌鳢时池塘面积不宜过大,苗种池以60~100 m2,成鱼池以1 200~2 400 m2为宜,应多备小池以便分档饲养。池底要求平坦淤泥少,淤泥厚度不超过10 cm。水深1.0~2.5 m,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渔业用水标准。新挖池塘要求塘埂不漏水,乌鳢善跳跃,应加固加高塘埂,四周应设置高为1.5 m左右的木板,以及竹篱笆、尼龙网等防逃设施。进水口应伸进池塘中,高出池塘水位50 cm。

2 苗种放养

放养的鱼种进行严格选择,成品鱼要求鳞片紧凑无脱鳞,没有反向鳞,皮肤不损伤,肤色通体亮黑,斑纹清晰,活泼健康。单尾体重应达2.5 kg以上,放养密度6 000~7 500尾/hm2,另搭配花鲢450尾/hm2、白鲢750~1 200尾/hm2,花、白鲢的规格要与乌鳢鱼种相当,以防被乌鳢吞食。苗种放养前均用3%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 min。

乌鳢也可与其他鱼类混养,如鳙、鲢、草、鲫、鲤、罗非鱼等鲤科鱼类。混养时,先放养其他鱼类,一个月以后再放养乌鳢鱼种,放养规格为其他鱼类鱼种大小的1/2以下,放养量约占池塘放养总量的3%~15%。混养时,一般放养较小规格的乌鳢鱼种,如先放养家鱼,迟1~2个月待家鱼长到6.6 cm以上时,再放养2.6~3.3 cm的乌鳢。

3 饲料投喂

乌鳢是肉食性水生动物,以野杂鱼为食,辅以少量的豆饼、麸皮等自配的混合料。但经过驯化的乌鳢可以吃食配合饲料,尤其是膨化饲料更适用喂养乌鳢。饲料中必须适当地添加一些有益生长的营养素,如半胱氨酸、亮氨酸等,配成乌鳢专用膨化饲料,具体配方是每吨膨化饲料添加半胱氨酸250 g,亮氨酸500 g,缬氨酸750 g。

放养后第2天开始驯化投喂,前10 d采用少量多次。4—6月份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4%~5%。7—8月份每天投喂3次,每天8:00、11:00、14:00分3次投喂,第1次占全天用料量的30%,第2次占50%,第3次占20%,日投饲率为鱼体重的6%。9—10月份每天投喂2次,日投饲率减少到5%。

一般晴天15℃以下,日投饵量是鱼体重的1%;15~20℃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20~35℃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阴天或雨天应减少投饵且提早投饵,一般为每天2次,8:00, 12:00,投饵量为晴天的1/2。

4 日常管理

4.1 定期调水,增加溶氧

通常情况下,10 d左右注水1次。4—6月可15 d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5;7—9月每周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1/4。阴天、雨天、台风时更要加注新水。当温度达到30℃,水体出现大量微囊藻等绿色水华时,除注新水外,还要用水环境改良剂进行水质调节。

4.2 定时增氧,预防水体缺氧

增氧机开机时间应视天气情况而定,一般晴天在13:00—15:00开机2 h,以利于排除水体内的有害气体,促进乌鳢排泄物的分解。阴雨天在3:00—6:00开机3 h,以增加水体溶解氧,预防乌鳢浮头。

4.3 适当调整饲料配方,促进鱼体稳健生长

在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鱼体“虚胖”现象,即身体粗短,头小,胸、腹粗胖,要调整饲料配方,减少粗蛋白、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动物蛋白和纤维素的比例,粗蛋白比例调到35%左右。同时在水体施用VC和免疫促长剂,以利于提高鱼的抗病能力,促进乌鳢健康生长。

5 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理念。4、5、6、10月每月用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7—9月每20 d用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用量为15kg/667 m2,既调节水质,又防治鱼病。

5.1 水霉病的防治

乌鳢水霉病容易出现在冬春季,病原体为水霉。主要是春季投放鱼种时造成鱼体损伤而感染水霉病,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到,随着病原体的蔓延,体表出现点状血斑,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病灶部位黑色素消退,出现灰白色区域,鱼体失去光泽,离群独游,有时停留于水面或水草丛中,相继长出絮状的丝状物,肌肉变成浊白色,组织坏死直至死亡。

预防和治疗方法: (1) 选择无皮肤损伤的健康鱼种,当天捕捞,当天放养,不能存于网箱。 (2) 鱼种放养前以0.5‰氯化钠和0.5‰小苏打混合液浸洗10min,或用硫醚沙星2 mg/L药浴3 min。 (3) 养殖池塘中发生水霉病,应采用“先去霉后消炎”的原则,第1天用硫醚沙星全池泼洒,1 g/m3;第2天用强氯精或聚维酮、碘消炎,0.3 g/m3或0.1 g/m3全池泼洒。 (4) 用30 mg/L福尔马林或30~50 mg/L高锰酸钾全池泼洒,均有较好的疗效。

5.2 碘泡虫病的防治

该病流行于5—8月,幼鱼和成鱼均有发现,病鱼在水面打转,体色发黑无光泽,腹部肿胀,幼鱼肾脏有少量的孢囊,白色圆形,成鱼整个肾脏全部长满孢囊。发病期间将鱼体用1 mg/L晶体敌百虫药浴3~10 min,每隔半个月用0.3~0.5 mg/L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5.3 溃烂病的防治

鱼体表溃烂,以头部为甚,为圆形斑块,与鲢打印病相似,严重时可露骨,此病鱼仍可抢食,常被误认为是同类互残,错过救助时间而造成鱼的死亡,所以应引起注意。该病全年都会有发生,但以5-7月最为流行,病原为细菌感染所致。发病时可用季铵盐络合碘全池遍洒。由于乌鳢对硫酸亚铁有过敏反应,防治疾病时尽量不要使用硫酸亚铁。

5.4 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

主要是放养密度高,投饵过量、残饵未及时清除,腐败后污染水质而致病,病鱼的鳍基和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发红,有出血条纹,鳞片松散易脱落。发病期间要对水体做全面消毒,一般用20~25 mg/L生石灰全池泼洒,及时捞除残饵,定期换水,每隔半个月在饵料中拌入抗生素,如每千克鱼的饵料拌入金霉素10~20 mg,每天1次连投3 d,效果较佳。

5.5 腹水病的防治

乌鳢腹水病是近几年流行的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该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较高,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乌鳢腹水继发病的危害程度甚至高于乌鳢腹水病,发病率90%以上,死亡率可达100%。乌鳢腹水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水温为20~32℃。病鱼不摄食,体色发黑,大多在池塘边缓慢游动,不怕外界干扰。大多数病鱼皮下积水、竖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解剖观察,腹水清亮或淡红,肝脏土黄色,肠道出血。

防止乌鳢腹水病的发生,要以预防为主。一是细心操作,尽量避免对鱼体表的物理伤害,降低病原体入侵的机会。二是投喂健康营养的饵料,增强鱼体质,保证其对病原体的抵制能力。冻鱼饲料如果冷藏时间超过30 d以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则大大降低。如果颜色已发黄,脂肪酸败,则产生大量毒素,严重影响饲喂质量。

乌鳢腹水病发病迅速,且治疗不及时还会产生继发病,一旦发病应立即处理,视情况捞除病鱼、死鱼,注入新水或换水,同时投喂药物。使用新诺明、卡那霉素治疗乌鳢腹水病效果较显著,也可以全池泼洒生石灰50 kg/667 m2,连续3 d,视情况如有必要再施药2 d,配合药饵投喂效果更佳。

5.6 孢子虫的防治

乌鳢孢子虫病很明显的一个症状是鱼体腹部膨大,行动缓慢,常靠边游动。解剖观察,肝脏、脾脏有很多白色斑点,这是孢子体寄生的症状。防治措施: (1) 严格检疫,如发现有孢子虫的鱼种,不能作为鱼种引入。 (2) 采用“内治外消”的方法,使用“孢杀”每250 g药物拌饵料50 kg连喂1周,至鱼腹膨大消失为止。水体用辛硫磷溶液(曾用名:抗暴威)450 mL/hm2对水泼洒,防止健康鱼体感染。

6 成鱼捕捞

上一篇: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下一篇:教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