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教育(共12篇)
幼儿科学探究教育 篇1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探究兴趣, 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那么, 作为幼儿教师该如何开展好科学教育活动呢?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时,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 要思考这一主题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总之,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出发, 从幼儿的需要出发。
二、引导幼儿多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活动, 促进幼儿智能有效发展
首先,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 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喜欢的、愿意学的内容, 并采用充满趣味性、形象性、挑战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创造条件启发幼儿思考、发现问题, 勇于提出见解, 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再次, 学习成功最能使幼儿感到快乐, 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 创造成功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 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三、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 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有效发展
作为探索性教学必不可少的操作材料, 老师在选择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本次教学活动而言它所蕴含的价值;其次, 选用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简便有效, 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最后, 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来确定操作材料。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一) 巧妙地导入
1. 魔术法。 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能调动老师教的兴趣。幼儿都跃跃欲试,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2. 惊险法。 这种方法扣人心弦, 形成强烈的反差, 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 幼儿能积极主动, 全神投入, 寻找科学的奥秘。
3. 设疑操作法。 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 我们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有意识地设下疑问, 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 观察科学现象, 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 发现科学道理。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二) 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1. 观察实验法。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 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 我们要让幼儿在各方面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增长科学知识, 在观察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2. 信息交流法。 即幼儿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交流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探索过程、认识和情感体验。
3. 趣味十足的游戏法。幼儿园的特点是游戏贯穿一日生活, 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开展离不开游戏, 所以组织科学活动也同样要以游戏形式进行, 教师的语言也要以游戏口吻去组织, 要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
(三) 活动的结束环节仍要讲究方式方法
1. 锁定主题。 往往在我们结束一个教育活动时候幼儿仍对此有兴趣, 且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那么我们可以灵活地将有价值的内容锁定, 延伸活动。
2. 情景结束。 这种结束形式多适用于小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一节独立的教育活动中, 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 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要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他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进而让幼儿懂得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活动,开展,方法
幼儿科学探究教育 篇2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专升本0401班 蒋卓黎
指导老师 :杨敏
摘 要: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意义;探索适合于探究式学习的指导策略;剖析了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 探究式学习科学教育 幼儿园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InquiryLearning in Kindergarten’s Science Education Jiang zhuo li
Director: Yang ming(Hangzhou Normal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0401,No.10)Abstract:Inquiry learning has become a hot science topic in the innovation of basic education.This paper mainly illustrates the inquiry learning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proper guidance strategies and analys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quiry learning
Key Words :inquiry learning , science education , kindergarten
引言
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儿童的学习方式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起来。近几年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密切的联系幼儿的生活,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这些都凸显了在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那么,什么是探究,什么又是探究式学习呢?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1 是搜寻、研究、调查、检查的活动,是提问和置疑的活动。”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一个多侧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①”
美国教育家施瓦布(J.J.Schwab)认为,探究式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己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探究式学习提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和认识需要掌握的概念、规律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②
由以上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幼儿探究式学习”则是指孩子在现实生活的情景中或教师创设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对未知事物的完整的理解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为何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教师又该如何有效的指导幼儿?这就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皮亚杰理论指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活动,特别是以探究式活动为终结的。通过探究式活动,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同化或顺应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最终达到主客体之间的认知平衡,这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一)、探究式学习符合幼儿认识活动的规律③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认识事物凭借具体、直观、形象支持,他们总是通过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探究周围世界的目的。
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即活动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儿童心理发展、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与之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正是通过给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他们进行探索的各种材料、环境与时间,与之互动。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对世界的认知、态度、情感等。
(二)、满足幼儿学习科学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 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天性,所以我们常说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孩子们有着与科学家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是与生俱来的。幼儿的各种需要,包括理解客观环境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④,这些都表明了幼儿对学习科学的需要。而满足幼儿这种学习科学需要的最直接、最完美的方式,就是进行探究式学习。当幼儿接受的外界刺激与主体已有经验不一致时,使形成新异刺激的感受,导致机体唤醒水平提高,促使主体产生对特殊性探究的行为。在理解新异刺激的过程中,主体维持机体最佳水平的唤醒状态,从而满足了幼儿学习科学的需要。
(三)、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
幼儿科学素养(Scientifilciteracy)的组成要素包括: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行为与习惯⑤。
利用探究式学习,帮助幼儿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勇于探索,乐于创造以及合作、分享等品质和态度。提高其观察、探究、推理、预测、实证、记录、解释和交流,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等方面的能力,最终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探究式学习的指导策略⑥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探究式学习从幼儿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出发,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创造性。在具体实践中关注幼儿科学探究的质量和过程,这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同时要求教师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协助。
(一)、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
这里所指的“安全探究的氛围”是指激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没有安全的心理环境,主动学习和探究就不可能发生,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到创设宽松环境的重要性,最为突出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
1、包容错误和激励幼儿
包容错误是指教师包容幼儿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错误;激励是指在包容错误之时要不断地鼓励幼儿,激发他的探究欲望。
(案例):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教师发现晨晨把科学区的磁铁拿到美工区去玩,就问他原因,晨晨的回答很特别,说:“磁铁能够吸住纸”,并说“就是我们画画的纸,老师平时都用磁铁把纸吸到黑板上的。”这时老师觉得虽然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磁铁的粗浅知识,但是运用到生活当中还是有偏差的。如果直接纠正,可能孩子还是未必真正理解。于是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请孩子拿磁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试,在探究中,晨晨先后发现软的纸吸不起来就找硬的纸,又发现硬的纸太重就找轻的吹塑纸,后来竟然还推理出“磁铁是黑的,黑板是黑的,所以黑的纸可以吸住”的道理。教师面对幼儿的表现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引导幼儿再去尝试吸黑色的东西,在探究中,又发现不是颜色的原因,而是材料的因素,从而在生活中有了对知识的反复验证和理解。(陈韫老师)
以上这个事例说明了幼儿具有“转导推理”的思维特点,教师在处理时,没有去指责,进而直接予以纠正,而是宽容的面对幼儿的错误。
这样不仅了解了幼儿原有的水平,而且也为进一步指导提供了依据,同时教师还由此设计了探索实验,用自然结果的反馈调整幼儿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事实,加深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的认识和科学品质。
2、接纳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
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会使幼儿有安全感,并袒露真实的感受。因此,在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这就是一个需要教师警觉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
(案例):在小班的一次饭后散步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去观赏各种各样的花。大家发现花坛里有许多月季花,老师就请小朋友们去看一看,闻一闻,问孩子们月季花闻起来有什么感觉,并期待孩子们说“香”。可是孩子们当中有一个回答是“臭”的,大家哄堂大笑,接下来的回答五花八门。教师听了没有制止或批评孩子,而是因势利导引导活动顺利进行,并使大家去寻找答案,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长和相关人士,孩子们发现了由于各种因素会改变气味的秘密。
在这个案例中,当幼儿有令人惊讶的回答时,教师尊重了孩子,相信孩子,从而使孩子更仔细的感受、发现不同的看法,并在幼儿兴趣上生成了新的内容。在遇到教师也不懂的问题时,教师扮演了一个与幼儿平等的探究者,抓住了一次与幼儿一起共同努力的最佳时机。
3、理解幼儿,支持、鼓励幼儿的“所作所为”
幼儿认识环境时,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总是充满好奇心加以探究。作为教师首先应学会安静、仔细地观察幼儿,倾听他们的谈话,不要打断他们的思路,并且在没有弄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时,不要凭自己的“老眼光”妄下结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有时还可以通过模仿幼儿使用材料的方式,去体会幼儿的感受,真正理解幼儿。
(案例):在一天自由活动时,有几个孩子跑来告诉老师:“陈老师,不好了,皮皮在捣乱,我们拿来的图片被他撕坏了。” 陈老师赶紧跑去看,只看见区角里有的图片在墙上,有的在地上。皮皮见小朋友们都围过来了,紧张地捡起图片,却又舍不得重新贴回墙上,于是,陈老师换了一口温和的口气问:“皮皮,你想干什么?” 皮皮这才小声说出了原因。原来他在根据动物吃的食物的不同在进行分类,因为有的图片上既有吃草的,也有吃肉的,所以他就把图片撕开了。陈老师肯定了他的想法,并提出了有什么更好的分类方法。不仅解决如何分类的问题,又生成了新的探究活动。
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一切探究行为都是合理的,幼儿的认知发展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方法。作为教师要在把握幼儿活动进程的同时,更多的把握时间,关注每一个探究活动,要善于看到幼儿“出格”的行动背后蕴涵的强大动机,用包容的态度真正让幼儿的思维活起来,根据幼儿的探究兴趣去为幼儿提供支持。(陈韫老师)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一个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东西,因为已司空见惯,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因此,我们所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1、源于孩子的生活:我们要把幼儿的兴趣摆在重要的位置,关注幼儿的日常生 活,找出能够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材料。比如水、沙、泥巴,各种形状的瓶子、纸盒、绳子、泡沫塑料袋等材料都是孩子最为熟悉的,它们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其次,一些小木棒、瓜子壳、花生壳,经过孩子们的摆弄拼搭也能变成一副漂亮的画,这类材料的提供也能引发孩子广泛的探究兴趣。
2、材料具有可操作性:在科学操作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乏味的讲解、演示。虽然你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和积极吸引幼儿的演示,但它毕竟是你的知识,幼儿没有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消化,这样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指导幼儿多角度。多侧面地探索、操作,让幼儿 5 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感受科学发现的快乐。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圆柱体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生活中类似的圆柱体的物品,提供了毛线、笔、纸等操作性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发现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并让幼儿自己进行小结,在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教师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还出示了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实物图片,让幼儿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了解。最后还准备了图片、橡皮泥、卡纸等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圆柱体,这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了圆柱体,整个活动幼儿都在不断地操作、思考、探索,效果很好⑦。
(三)、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究
1、使幼儿主动参与,亲手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要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与操作技能,仅仅依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孩子们每天都在玩,教师不仅要教孩子们怎么玩,更要教他们巧玩,自己创造玩,一物多玩,在玩中渗透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
(案例):在玩超市购物活动时,幼儿发现每个食品包装袋上都有不同的标志。他们问老师:“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呀?”老师:“这个标志告诉小朋友要把用完的包装袋扔在垃圾箱里,要保护环境卫生。”幼儿:“这个有绿色、白色图案的是什么标志呀?”老师:“这是绿色食品的标志,小朋友找找看,都有那些食品是绿色食品呢?”说完后,幼儿兴高采烈地在超市里寻找带有绿色食品标志地包装袋。
食品包装袋的标志引起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通过孩子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不仅使幼儿具备探究意识,还能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对于偶发性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既要注意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更要注意进行随机教育,及时发现,鼓励、支持、引导,使其成为真正主动的参与者,操作者。
2、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生成
有时,幼儿虽然有明显的兴趣,但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设想,教师则要顺应孩子此时的兴趣和关注点,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
(案例):早春二月,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思思小朋友忽然大叫起来:“快来看呀,迎春花开了。”听他这么一喊,孩子们都围过去了。他们高兴得不得了,纷纷寻找别的花了,可找遍了整个园子,再没有发现第二株开花的迎春花了。“老师。为什么这 6 株迎春花比别的迎春花开得早呢?”老师被思思小朋友的问题难住了。本来这个活动是放在下个月进行的,可是,孩子们已经向她发出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于是老师把活动临时调换了一下,生成了一个“迎春花开”的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这一点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不仅如此,事实上,孩子们感兴趣的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索的问题来生成探究活动。
3、帮助、引导幼儿记录获得信息
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转化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得出结论,同时还有助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有强化探究过程的作用。
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科学合理的记录。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国秀华等教师总结了如下记录过程。
(1)、猜想记录:即让幼儿就某个未知现象、问题产生或可能发生的变化充分想象与猜想,并将自己丰富的想象与猜想用绘画的方法记录下来,充分的猜想激活了幼儿的思维,猜想记录为后面的实验提供了具体形象的对比依据。
(2)、猜想记录:即让幼儿就如何解决问题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方法,并将该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3)、过程记录:即观察实验过程的真实记录。
(4)、结果记录:即观察实验的最终结果记录。其中包括个人记录结果、小组记录结果以及集体记录结果。一个活动往往是经过多数孩子不断实践探索、讨论最终获得初步的较一致的结论后才结束。
要充分发挥记录的作用,老师就要明确记录的目的,明确为什么记录,记些什么以及怎样记等等。教师在引导孩子记录时应注意:(1)、记录的直观形象性
由于幼儿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记录的方式要形象化,包括题目、问题、过程和结果各内容记录的形象化。如“磁铁能吸哪些东西?“磁铁不能吸哪些东西?”问题旁边分别有一个“大力水手”和一个“小矮人”,两个图标告诉孩子记录的整个环节。
7(2)、记录形式的多样性
记录的方法以绘画方式为主,此外还可以采用实物或图片粘贴、情景照片等形式,配以简单的文字、符号、表格等,使用时根据具体情况而定。(3)、记录的可操作性
记录方式与过程要符合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水平。记录形式过于复杂,孩子难以操作或记录内容过多孩子难以完成,都会影响记录的积极性和记录的真实性。(4)、个人记录、小组记录、集体记录有机结合
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操作探索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许多人记录或由几个小组记录汇集到一起形成的。这就是由个人记录到集体记录的过程,也就是经过许多个体实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记录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幼儿记录探究过 程的关键环节。
三、对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存在问题的思考
探究式学习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主动学习。然而,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操纵着幼儿的操作,忽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曾看过许多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教师确实注重了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和幼儿的动手操作,但很多操作活动都是按教师的意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进行。例如,有的教师尽管准备了充分的材料,但操作活动草率了事,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而有些教师则习惯于在幼儿操作之前就亮出答案,操作目的似乎就是为了验证这个答案;还有一些就是在教师语言提示和动作示范下,孩子一步步跟着老师做。这几种形式在科学活动中时常存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环境条件的制约:幼儿某些自发产生的探究活动往往会因为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而被中止。有些探究式的活动不能在幼儿园这个小环境中展开,需要小班教学,需要充裕的时间,充足的材料或下社区或入田野或借助较科学精密的仪器设备,考虑安全和探究材料等限制会迫使探究活动无法实现。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在幼儿园开设科学区、自然角,;开设玩沙玩水区;充分利用自然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来发展幼儿动手操作、探索、观察的能力,让幼儿在环境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从中体验到快乐。
(二)、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探究:探究的内容能否由教师事先设计或制定,在探究过 程中幼儿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教师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何时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材料,这些都是在指导幼儿展开探究式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有些指导还是值得我们反思。
1、急于把答案告诉幼儿
这是在指导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是最重要的,在幼儿经验达不到,不能进行操作探索时,不少教师总是急于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反映出教师在观念上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如在“硬币游戏”中,教师要求幼儿自己想办法让硬币在桌面上转动,但部分幼儿总是不成功,不少旁听的老师告诉幼儿,只要用手一弹就行了。当然,这些幼儿马上就学会了教师所教给的方法。然而,同样的活动在其他一班级进行时,在没有教师的提示下,这个班的幼儿却玩出了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法,但它却是幼儿自己动手动脑的结果,而这正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所在。幼儿自我发现的过程就是幼儿独立思考的、独立探索的过程。告诉幼儿答案,幼儿只学会了一种方法,并且失去可动脑筋的机会。科学活动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把答案告诉幼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这些权利。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好方式,效果也要比直接告诉他答案好得多。因此,教师要将重点放在观察幼儿的活动上,在观察的基础上再给予适当的指导⑧。
2、提问技术有待提高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探究的主要技术之一,是科学探究活动组织成功的基础。教师在什么时候提问,怎样提问都会影响幼儿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度和广度。第一、明确提问的指向
教师应根据探究式活动目标设计提问,提问指向明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幼儿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开展探索“浮力”的活动中设计这样的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还有哪些物体有浮力?”等等,这样的提问逐步展开,会引起幼儿强烈的求知欲。第二、多提启发性问题
教师要根据探究目标提出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幼儿发现事物之间关系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探究活动变得有意义。如在探索“轮子”的活动中,教师可提供各种大小不一的轮子,要求幼儿在最短的时间里要装好轮子并使之滚动。有的 9 幼儿安装后不能滚动,他们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可采用导向式提问:“轮子为什么不能滚动?”“检查一下车身有没有放平?”“看一看前后左右的轮子大小是否一样?”这样恰当的指点就使幼儿受到了启发⑨。第三、提问要有价值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偏重于具体形式,幼儿被动接受提问,这样的提问很难体现应有的价值与功效,例如,“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判断式提问,或者问“夏天热不热”等包含答案的描述的设问,对绝大多数幼儿来说没有多少探究价值,不需要思维的加工就能得到答案,幼儿也就没有多大的兴趣。教师要针对幼儿心理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提问,一种是用于激励幼儿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方面的提问,常用于新授活动的导入和由低水平思维向高水平思维推进的时候;另一种是当幼儿思维方向不明确或者操作方法不当时,为引导幼儿思维的操作所进行的提问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是现今幼儿园教改实践中尚须深入研究的问题,以上只是笔者的管窥之见,有待进一步深讨.注释
① National Reserch Council(1996)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udents WashingtonDC Academy Press :23 ②孙玖莉、张林伟 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 ③吴向东 探究性学习之我见[J] 小学自然教学 2002(3)④刘炎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7(6):74 ⑤黎安林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问题的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 2004(03)⑥刘占兰、沈心燕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4):3—9 ⑦干代珍 幼儿园科学操作活动中现存问题及对策[J] 吴江市芦墟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⑧尹金娥 教师在幼儿科技活动中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1(06):60 ⑨邹炳新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现状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6(02):60 参考文献
[1]陈惠、孙徉 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学会探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03):53 [2]王萍、丁奕 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教师角色[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03):46 [3]《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 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7)
[4]姚伟、关永春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探究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 2002(08):11 [J] [5]魏霞 谈谈教师对幼儿探究学习活动的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 2004(05):60 [6]张俊 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08)
[7]全国幼师工作协会组编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 [8]Judy Harris Helm and LiLian Katz《Young Investigators》 [9] Judy Harris Helm and Sallee Benelce《The Power of Projects》
幼儿与社会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探究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社会科学;一体化教学
一、幼儿教育水平及社会科学的联系
从认识结构上看,不同年龄层的幼儿在适应环境发展的阶段上有不同的适应期,幼儿的社会教育水平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水平是建立在理论为指导的模式上,教师根据幼儿的教育水平情况,针对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社会学科活动的特点,采取以下的教育模式:
1.社会探究模式
开发幼儿的智力和体力,给更多的幼儿成长的机会。让他们不断的体会,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学习,教师在教授幼儿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累积更多的教学资源,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一丝光明和财富。
2.获得概念模式
适合处于具体运算发展阶段的幼儿,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建构社会学科的概念和原理。社会学习理论,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建立社会学科的原理和概念,强调教师在社会学习中的榜样力量,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不断丰富自身。
二、幼儿教学内容的模式探究
1.课程内容
幼儿教学内容的课程需要进行阅读、探究、讨论,各个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政治、历史、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是幼儿教育的范畴。
2.幼儿的心理和价值观
对于年龄层较小的孩子,更加需要注重对历史的培养,同时是一个人成长阶段的过程,幼儿的过去和现在都是书写历史和生命历程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建立对历史的感知,对历史的多角度分析,给幼儿的发展建立一个完整的平台,给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知历史,进行全面的人道主义管理,使得幼儿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也是幼儿在活动建设上对他人进行观察和帮助的一个机会,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建立对时间的理解,还要建立时间观念教育他人,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科学课程的认识评价
1.课程评价
价值判断的标准是社会科学课程的评价标准,以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为准则,教师采用社会科学课程标准,将儿童发展的阶段与幼儿发展的方向进行管理,科学课程对我国学前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表现,科学课程对我国学前社会的教育领域有新的启示,在中小社会的发展趋势上研究幼儿的社会科学课程是给大多数的人提供重要的经验,给人们进行借鉴的机会也与日俱增。价值的判断是依据社会的评价标准进行,科学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上有重要的发展用途,指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
2.课程标准
美国社会科学的课程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整合,不仅社会学科领域进行整合的同时,还要强调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儿童的能力和知识能力,我国幼儿园的社会课程发展显示了共同发展的趋势,社会教育渗透在各个活动之中,可见综合的课程是当前社会课程的主要环节之一,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人类关系和自然科学的探讨,教育内容比较单一,教育内容的形式比较多样,重点是关注幼儿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规范,经常性的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对周围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从系统操作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在内容的新颖程度上,进一步进行探究,找出最适合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根源。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对大自然科学与人类关系上的探究,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关注的主要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社会行为规范,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对周围的社会进行了解。无论是从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探究。课程内容简单时,人们对课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要求,对教育发展和教育内容有重要的认识和改变。课程内容十分简单,不仅需要对大自然的发展进行探索,还要全面的管理环境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对幼儿的大自然理论有重要的表达作用,给人类关系的探究和教育内容提供大量的数据,只有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和发展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加强幼儿对主体生活的作用。社会行为要关注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对周围的社会进行全面的了解,无论是从内容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有直接的影响,这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究的主要因素。
4.课程形式
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人类发展的状态和自然科学的探讨是大自然环境发展理论,教育内容比较狭窄,主要关注幼儿的发展,社会规范,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对周围社会的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此,无论从内容的系统性操作上,还是内容的新颖角度上,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并且进行探究和得出相应的理论。
总之,我国幼儿园的社会学科主要是受到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的发展动向决定,社会教育发展渗透在各个活动发展之中。可见,综合学科的力量最大,教育内容最单一,教育内容的形式比较多样,主要是关注幼儿发展的主要社会规范,经常性的和周边的环境进行互动,深层次地了解周围人的变化情况,从系统操作上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了解环境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的全面状态。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丰县机关第二幼儿园)
幼儿科学探究教育 篇4
一、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精神的教育价值
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 教育的变革, 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动态认识和人们对人与生俱来的能动性“潜质”的重新审视, 使我们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 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 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种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根据《纲要》的精神,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一) 有利于幼儿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发展
有趣的科学活动能唤起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其兴趣, 进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而教师的恰当指导、支持, 正是对他们好奇心的积极反应, 幼儿在主动探究中不但保护了好奇心, 而且促进了它的发展。
几乎所有科学领域的有关现象和事物, 包括天上飞的鸟, 地上爬的蚂蚁, 甚至幼儿自己身上的一个痣都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好奇心又成为幼儿学科学的内驱力, 促使幼儿主动地探究, 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二) 有助于幼儿积累科学经验, 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
科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多方面的探究活动, 使幼儿与各种物体或自然现象直接接触, 相互作用, 获取广泛的早期科学经验。在主动探究过程中, 幼儿不断的进行操作、思考, 与他人交流, 说明自己的发展和探究过程, 提出自己的问题, 从而学习了科学的方法, 使幼儿学习科学技术有了可能, 同时促进了幼儿观察力, 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 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 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 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在科学教育中, 幼儿能独立地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 去感知、操作、探究。在一次户外测量活动中, 在缺少工具时, 幼儿们都想出了好办法:有的用鞋带、有的用树枝、有的用小草等等, 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在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中, 幼儿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发展, 科学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精神的教育策略
(一) 细心观察,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他们所关心的问题都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 他们不仅好奇、好问, 还是一个勇于实践的探究者。但是, 由于经验水平和认知特点所限, 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很大试误性。他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对事物间关系的发现需要多次尝试, 需要很多次, 很长时间的探究, 才能接近答案。正是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在主动探究中会碰到各种难题, 比如注意力的转移, 因为失败而不愿再尝试探究等问题。
在“沉与浮”的探究活动中, 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不同的材料, 让幼儿进行探究, 哪些物体能浮起来, 哪些东西会沉下去。探究活动热闹而又顺利地进行, 突然我发现有个小朋友从口袋拿出一块橡皮泥放进自己面前的水盆里, 结果橡皮泥沉了下去。他把橡皮泥拉成一粒一粒放入水中, 又沉了下去。他思考了一下, 就把橡皮泥压成饼状, 还是沉了下去。这时, 我看到他泄气地坐在了椅子上, 我走到他身边, 拿起橡皮泥问小朋友, 大家觉得橡皮泥能浮起来吗?怎样才能让橡皮泥浮起来?我听到小朋友开始低声说话了, 这时, 我就把一个纸盒放进水里, 让幼儿观察后再试验, 结果有一半幼儿在我的指导下把橡皮泥做成碗状成功地让橡皮泥浮起来了, 另一半小朋友在同伴的启发下也成功了。
(二) 创设环境, 努力营造安全的探究氛围
安全的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在这些环境里感受到宽松、愉快, 没有压力感、紧张感。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中。教师要通过鼓励幼儿真正的尝试, 支持那些大胆提出不明确想法和供选择的解释或有其他推测的儿童, 为他们建立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在实践中, 我们尝试了许多做法。总的来说, 要为幼儿创造一种安全的学习和探究心理环境, 教师必须成为支持者, 了解并鼓励幼儿的意图、行为, 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创造性。
(三) 提供材料, 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热情
对于教育者来说, 如何科学合理地为幼儿提供材料十分重要。第一,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足够的材料;第二, 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吸引力, 并能适合不同年龄或能力的幼儿;第三, 材料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 能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 让幼儿在探究中获取科学知识。
(四) 抓住契机, 引导幼儿成为主动探究者
在教育契机出现时, 我们教师不能对幼儿的自主探究视而不见或压制训斥, 我们应该热情地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给与帮助;当幼儿发生争论时要建议幼儿协商解决;当幼儿获得成功时应与幼儿共享成果。这样, 老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幼儿科学兴趣的培养, 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好奇心、自信心和智能的发展, 科学经验的获得都有重要的意义。
有一次, 我组织全班幼儿在室外上体育课, 活动刚开始进行, 突然班里一个幼儿大叫起来:“大家快看, 太阳公公在和我们比赛跑步了!”耳边响起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不对, 那是月亮。”“哎呀, 太阳公公怎么也会跑步呢?”我转念一想, 这正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好机会啊。在我的引导下, 经过仔细辨别, 孩子们发现天上的是太阳, 而且因为风大的缘故, 云飘得比较快。我们又回到教室, 现场模拟制作了云从太阳下飘过的场景, 然后又到户外进行比较观察, 孩子们终于发现了是云在跑, 而不是太阳。这次探究活动获得了成功大家都很开心, 我们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幼儿科学探究教育 篇5
目标
1.仔细观察牙齿模型,认识几个重要的牙齿及名称。2.知道护齿的重要性,并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材料
1.牙齿模型、健齿套装、平面镜 过程 导入
导入一 故事导入
教师:诺诺非常喜欢吃糖。白天吃糖,晚上吃糖,就连睡觉了还要吃糖。妈妈不让吃,诺诺就哭闹。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就让他吃。有一天,诺诺的牙齿们实在受不了了。趁着诺诺睡觉的时候,他们商量着要一起逃走。诺诺吓坏了,一下子就从梦中醒了过来。看了看自己的牙齿都还在,诺诺决心从此以后再也不乱吃糖了,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牙齿。
教师:小朋友们,诺诺乱吃糖的习惯好吗?你们是不是和诺诺一样呢?那诺诺怎么做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呢?通过提问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何爱护自己的牙齿。
导入二 模型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有多少颗牙齿,都长什么样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帮手来认识牙齿,看!(展示牙齿模型)
活动
活动一 我们的牙齿
1.认识牙齿
教师:小朋友,平时我们使用什么来吃食物的呀?嘴巴里面白白的硬硬的东西是什么?(展示牙齿模型,并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教师:你知道你有几颗牙吗?你知道牙齿的名字吗? 2.观察自己的牙齿和小伙伴的牙齿
蒙诺幼儿科学探究乐园
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受著作权法保护
教师:看看自己和别人的牙齿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分发平面镜,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大胆说出结果)
教师:你知道你有几颗牙吗?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用到那些牙齿? 3.了解牙齿的作用
教师:你知道牙齿有哪些部分吗?每个部分的牙齿的名字是什么?每个部分都有什么作用?
教师: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主要用到的牙齿有:门齿、尖齿、磨齿。每个不同部分的牙齿的作用也不同。(教师边说边操作牙齿模型,展示相关部位)
活动二 我们一起来刷牙
1.如何保护牙齿
教师:小朋友们,用小镜子找一找自己的牙齿有没有变黑或坏掉的?我们如何保护牙齿呢?(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身体,思考保护牙齿的方法) 教师。
教师:小朋友们都在什么时间刷牙呢?(引导幼儿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保护牙齿的方法:少吃甜食,饭后要刷牙漱口,并且早晚也要刷牙。)2.学习《刷牙歌》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会自己刷牙吗?你们知道如何正确地刷牙吗?(教师可教给幼儿一首《刷牙歌》,用健齿套装来演示正确的刷牙步骤。)
评估
1.是否知道牙齿的作用,以及门齿、尖齿和磨齿的作用。2.是否知道刷牙的重要性,并学习正确的刷牙方式。延伸
回家让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刷牙歌》。并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刷牙步骤。教学建议:
1.教师不用强调牙齿的数量以及结构,此处的内容可在今后的中大班课程中进行。2.不要求幼儿当堂学会正确的刷牙方式,可在家园联系中告诉幼儿的父母回家陪同幼儿练习。
3.教师可告诉幼儿,换牙导致的缺齿是正常的情况,不能说明幼儿的牙齿健康状况。蒙诺幼儿科学探究乐园
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受著作权法保护
蒙诺幼儿科学探究乐园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幼儿 科学 探究能力 培养
探究能力即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幼儿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幼儿营造探究的氛围,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提问中创设适宜问题,让幼儿大胆思考问题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只有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不同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探索中教师提问技术很重要。
1.发散思维,促进发展
每个幼儿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个体差异,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中,我就有关知识先向幼儿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询问,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将它的行动转换为语言。如在科学活动“救救小动物”中教师出示冻在冰块中的小动物提问:“怎样才能救出小动物呢?”有的说把冰块放在冷水水里,有的说放到热水里,有的说放在手心里等冰块融化,有的说把冰块放在火上,这一问题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通过发散性的提问更好地促进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
2.由浅至深,层层深入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只有充当发展的尾巴。”由此可以看出提问需要层次性,先从幼儿已有经验入手,再层层递进,拓展内容,如在观察蜗牛活动中,当孩子们用各种方法将蜗牛捉回来准备在植物角喂养时,教师提出问题:“蜗牛吃什么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食物喂蜗牛,在喂养的过程中他们对蜗牛的食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处,教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蜗牛最喜欢吃什么?”最后通过分组喂食实验,孩子们知道了蜗牛最喜欢吃甜的东西。这两个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
二、材料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对科学探究有兴趣
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可获得多种经验,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投放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在科学活动应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在益智区,教师提供空瓶子以及豆子,幼儿刚开始时探索兴趣很高,将豆子装在瓶内摇来摇去,但很快幼儿对空瓶子失去了兴趣,他们对活动室玩具柜里各式各样的盒子、瓶子所吸引,这时请他们利用这些材料操作,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发出的响声不一样,新材料的添加,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加深入。
2.投放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前提,在科学活动“运水宝宝回家”中,教师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杯子、勺子、碗等器具,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请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帮助水宝宝从小水桶送到大水桶中,幼儿在活动中各自的想法不同,有的用勺子、有的用碗,在运水宝宝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原来用碗、杯子运水宝宝回家又快又好。
三、操作中提供帮助指导,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究者和发现者,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操作各种材料,最大限度的地促进幼儿对科学活动进行深入和持久的探索。
1.创造适宜环境,支持幼儿探究
“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想象和创造,是孩子主动学习和大胆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有时,孩子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孩子的观点和兴趣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如果总是说“别动”“不对”就会挫伤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
2.注意指导方法,促进幼儿探究
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主动探索、研究、发现,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做个“袖手旁观”的教师,给予他们空间时间,通过实践让他们发现问题,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做资源的整合者,创造性地协助幼儿主动去获得知识与自我发展,幼儿需要帮助时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幼儿分析、解决问题,既帮助幼儿解决了困难,同时也使幼儿建立了自信心,使活动走向深入,激发出幼儿更大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3.帮助总结归纳,体验探究乐趣
浅析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教学 篇7
一、幼儿园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科学启蒙教育即幼儿的科学教育, 其目的是激发幼儿认知事物的兴趣, 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 并使其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感受乐趣。
1. 探究式教学符合幼儿认知规律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于成年人, 他们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去认知事物, 通过与事物的彼此互动获得对事物的认知。而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进行的探究式教学正是通过各种材料、实物, 以及具体环境的设置为幼儿提供适应幼儿学习的环境, 这样幼儿能够通过自身的感知去了解事物性质, 获得对外界的认知。
2. 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树立幼儿的科学意识, 养成科学素养
幼儿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技能, 以及科学行为习惯。进行探究式教学, 能够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 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科学态度, 能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认知事物, 树立观察事物、探究事物、认知事物的科学观念。
3. 有利于满足幼儿对科学的需求
幼儿对事物有种天生的探究性, 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 这也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一种需求, 这种需求包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对环境的认知需求, 这些从根本上是对科学需求的表现形式。而能够满足幼儿科学需求的形式就是进行探索性学习, 让幼儿在探索学习中了解科学知识, 满足好奇心, 这也是进行幼儿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幼儿科学教育中探究式教学的必备条件
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 就必须充分了解每个阶段幼儿对科学认识的态度及接受程度;另外, 还要创造一定的外部环境, 为探究式教学提供必要的科学教育条件。
1. 了解幼儿学习科学的特征
每个阶段的幼儿对科学的认知态度、需求能力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要了解每个阶段幼儿学习科学的心理特征, 只有了解了幼儿对科学的心理接受能力, 才能在探究式教学中根据幼儿进行具体的科学教育。
(1) 3~4 岁幼儿的特征。3~4 岁的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 因此, 针对这个阶段的幼儿就需要创造愉悦的外部环境。一般情况下生动活泼、色彩鲜明的物体都能引起幼儿的关注, 并让幼儿感受到愉悦。另外, 这个阶段的幼儿以模仿为主, 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 自身独立性差, 没有独立的意识, 人云亦云。再者, 认识事物没有深刻性, 往往具有外在表面性, 直觉性较强, 行动支配着自己的思维活动, 对事物没有辨别分析的能力, 因此, 针对这个阶段的幼儿, 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中要话语清晰, 意思明白。
(2) 4~5 岁幼儿学习认知特征。4~5 岁幼儿的探究心理较明显, 好奇心较强, 这一阶段的幼儿自身活动能力增强, 对周围事物兴趣浓厚, 对外界事物都有一种探知的欲望, 问题较多, 而且对学到的事物有种表现欲望。另外, 他们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例如知道鱼离开水就不能生存, 鸟有翅膀所以会飞, 并且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做出初步的推理判断。
(3) 5~6 岁幼儿学习认知特征。5~6 岁幼儿对外界的求知欲望较为强烈, 对事物有种知根寻底的探知欲望, 不会再将问题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 而是会问“为什么”。另外, 他们开始关注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 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能够对事物进行初步的分类概括, 但由于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对事物缺乏概念性的理解概括, 例如会把家畜、家禽归纳到动物中, 而不认为虫子是动物。
2. 创造良好的科学探索环境
进行科学教育探索, 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也是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放心的探索学习环境, 幼儿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创造宽松良好的探索环境,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幼儿要有宽容心。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是非观, 但有自尊心, 渴望得到关爱、认可。因此, 在科学教育中, 教师要学会包容幼儿的错误, 要多鼓励幼儿, 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 教师要针对幼儿提出的不同回答给予不同的回复, 不要轻易反驳幼儿的答案, 要学会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认知。
(2) 要学会理解幼儿, 多鼓励他们。由于幼儿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 对事物认知不全面, 不同于成年人的思维模式, 对事物充满好奇, 而他们的问题、答案在成年人看来又显得那么可笑, 但对于教师而言, 要学会倾听, 真正理解他们的意思, 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下结论, 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认知了解事物, 这样幼儿的思维就能活跃起来, 真正融入探索活动中。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方法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进行探究性教学, 必须具备科学的指导思想, 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积极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要培养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运用各种探索性教学方法引导幼儿进行探知学习。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为他们探索科学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样才能满足幼儿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1. 以“兴趣”为主导进行探索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皮亚杰理论研究, 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 他们能够根据外部现象运用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要学会利用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兴趣进行探索性教学。
例如, 在进行“浮、沉”的活动中, 可以准备一些幼儿比较感兴趣的物品, 如木制小船、石头、纸片、泡沫制品等, 让幼儿各选一个物品放入水中, 然后让幼儿观察自己所选物体的状况, 然后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 教师则进行引导, 给幼儿解释哪种情况是漂浮, 哪种情况是下沉, 再让幼儿试着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通俗简单的回复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会出现不同的状况, 这样就能激发幼儿兴趣, 使其进行主动探究性学习。
2. 引用“故事”引导幼儿进行活动探索
听故事是幼儿比较感兴趣事情, 尤其是童话故事, 能够形象地将情节表达出来, 而且比较容易理解记忆。而以故事情节为主进行探索式教育, 不仅能让幼儿学到知识, 而且能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模拟表演, 对事物进行探索学习。
例如, 教师可以给幼儿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然后问幼儿一些关于科学性的问题, 让幼儿进行思考, 可以让幼儿思考如果没有石子, 乌鸦还能喝到水吗, 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让其喝到瓶子里的水, 然后拿一个盛有半瓶水的瓶子, 让幼儿不用手, 看能不能将瓶子里的水弄出来。这样幼儿就会发散思维, 在好奇中探究事物, 并且在生动的故事中学到科学知识。
3. 在实验中提高幼儿的科学认知程度
实验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通过实验幼儿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知识, 感受到实验的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土壤、水、空气、植物、动物, 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人类的生存条件就会发生变化, 环境问题同样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危机。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重要课题, 想要让幼儿很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学习。
例如, 可以设计一个游戏活动, 让幼儿了解动植物以及人类之间的关系, 如老鹰吃蛇, 蛇吃田鼠, 田鼠吃小麦, 人吃粮食, 然后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蛇被人吃光了, 会发生什么情况, 没有蛇, 田鼠会很多, 粮食就会被吃掉, 人就会挨饿;如果田鼠没有了, 蛇也会饿死, 老鹰也会少, 这就是生态失衡。虽然幼儿可能不会完全明白生态平衡的含义, 但会知道生态平衡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4. 利用“生活”情景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态度, 就需要以生活为基础,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情, 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例如, 关于垃圾分类的问题, 学校以及我们生活的地方都有垃圾箱, 而且垃圾箱一般是两个一起的, 教师就可以问幼儿一些有关环保类的问题, 让幼儿先看下两个垃圾箱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一个上面有绿色的标志, 一个上面有红色的标志。当幼儿了解垃圾箱的区别后, 再拿一些物品让幼儿区分一下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 哪些是不能回收的, 这样在给幼儿普及环保知识的同时, 也让幼儿对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有了一定的概念, 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区分, 有利于深入探究环保性的相关知识。
另外, 在幼儿吃饭问题中, 也可以根据生活和幼儿一起探讨下粮食的由来, 我们吃的物品是如何最终到我们口中的, 这样不仅普及了基本的作物生长知识, 也将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给幼儿讲明了, 让幼儿能够记着粒粒皆辛苦。当然, 所有的这些不能用专业的知识进行讲解, 要将这些内容转变为幼儿能够接受, 而且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介绍, 这样才会激发幼儿探知学习的欲望。
四、结束语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探究式教学中, 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 区分对待每个阶段的幼儿, 而且还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 从幼儿的心理需求出发, 创新教育模式, 丰富幼儿教学内容, 真正将幼儿园科学教育贯彻到幼儿教育中去, 不断探索新型幼儿教学模式,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进一步深化探究式学习, 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 是父母的骄傲;幼儿园教育是开启幼儿探索未知、了解世界的窗口, 因此,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幼儿园学科学教育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不仅能够激发幼儿认识事物、探索知识的兴趣, 而且能够激发幼儿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那么开展探究式学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幼儿教师又该如何在科学教育中有效开展探究式学习, 本文就这些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焦婷.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3) .
[3]魏霞.浅谈教师对幼儿探究性活动的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 2014, (5) .
幼儿科学探究教育 篇8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儿童的幼年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而“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近年来也逐渐运用于幼儿园教育之中,探究式科学教育在幼儿园中的运用到底如何呢?首先,有一部分人认为探究是科学家用来研究事物的方式,年幼的儿童自身知识匮乏,心智尚未健全谈不上探究。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什么叫做探究,探究的词语源于英语单词“Inquiry”,最早确实是用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后来科学教育界赋予了它另外一种含义,现在在美国科学探究的基本定义有两个:其一是指科学家研究自然界并从中获得证据中提出各种假设的多种不同的方式;其二也指幼儿们学习知识,领悟科学家对自然界所做的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和实践。
其次,探究学习是幼儿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或者集体对一个真实存在的或虚拟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探究式学习抓住了幼儿富有好奇心的特点,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幼儿智力和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再者,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活动形式,探究学习的过程包括五个重要环节。第一,提出问题。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这是探究式学习动力的来源,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天性,发现问题的过程从心理学分析,是个体感觉到某一事物或某一状态与自己心中所想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可能是显而易见、整体的,也可能是隐秘的、局部的,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第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策略去收集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相关证据,幼儿这时是在用自己实际的行动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叫实证法。第三,对问题作出解释。通过对问题相关证据的收集,学会如何假设、推理,找到问题的答案,对问题形成相对合理的解释。第四,对自己探究性学习结果做出评价。学习一般通过与同伴的交流、老师的指导,获得对自己研究式学习结果的评价。或者,自己在对真实客观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对自己的成果做出评价。第五,分享交流探究式学习成果。这种活动一般在幼儿同伴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自己探究式学习成果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这里主要是通过语言、实例等进行交流。这种探究式学习活动也体现了幼儿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说明探究式科学教育运用于幼儿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和基本途径,儿童学习方式有很多种划分依据:如从学习活动中主要感官的运用划分,有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聆听学习;根据学习活动的内容划分,有二维空间学习和多维学习;根据学习场地的不同,可分为室内学习和室外学习。这些学习方式运用到实际的儿童教育当中需要整合分析,整合后的这种学习方式能较为恰当地体现探究式学习的内容。
1. 符合幼儿学习科学的本质特征。
年幼的儿童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做中学、过程学、主动学、多样学、共同学。从根本上来说,幼儿学习科学是对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经验的主动认知,探究式学习的出现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学部署不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而是如何合理解释客观物质世界内在规律的过程。探究式学习过程具体到幼儿,是其在安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根据客观条件,发掘自己的好奇点,通过自身实践,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提出问题、解释、评价、分享探究成果的过程。
2. 有助于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每个儿童都是科学家,幼儿有三个层次九种基本需求,其中就有对客观环境理解的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等,这些研究理论都从侧面反映了儿童对学习科学的内心渴望。目前,满足儿童学习科学愿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完整探究式学习可以从提出问题开始,部分式探究可以从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或材料实证的组织等不同的阶段进行。帮助儿童感知分析有经验和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感知的不同,形成一种刺激性感受,使感知主体产生紧张感,从而激发对特殊性探究的行为,满足儿童学习科学的渴望。
3.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幼儿学习科学是由自身好奇心驱使的,是处于自身发育的本能需要,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一些科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利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模仿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自然科学,有助于幼儿养成尊重自然、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爱护环境、平等交流等的人格和态度,提高关于自然和生物、宇宙和地球等科学领域的理解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探究式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儿童在幼年时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形成对自然科学正确的认识,激发儿童的创造天赋。同时,如何更加正确地将探究式科学教育运用于幼儿教学之中,也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五部曲 篇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把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列为科学领域目标的第一条, 可见“兴趣”之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使幼儿主动学习,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要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挖掘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呢?
1. 用有趣的现象吸引幼儿
例如我和幼儿做过一个试验:把盐溶在水中, 鸡蛋就浮了起来。他们非常好奇, 而如果换成酱油、醋、糖等又会怎样呢?幼儿分组试验后, 非常困惑, 就尝了各个杯子的味道, 提出“这会不会跟味道不同有关呢?”
2. 设置悬念
在蜡烛的燃烧中, 孩子们发现罩在蜡烛上的玻璃杯的壁上有露珠一样的东西, 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们讨论了很久, 有人说:“我知道了, 肯定是空气里烧出水来了。”还有人不服气说:“外面烧 (没有罩时) 为什么没有水呢?”“外面空气太多看不见。”到底怎么回事呢?孩子们急欲知道答案。但我提出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看看书上、电视里都是怎么说的, 然后再来做试验……在这解疑的过程中, 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3. 一定的挑战性
“强调科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获得终身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机制。”在“纸的力量”这一活动中, 我让幼儿通过拉纸、撕纸、压纸、揉纸来感知和比较纸的力量。幼儿很轻松地发现在不同方法的作用下, 纸的变化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拉纸的活动中, 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困惑:为什么薄薄的一张纸却那么难拉破呢?在这充满挑战的拉纸过程中, 幼儿探索的欲望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了。
二创设环境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物质的, 一种是精神的、心理的 (这里称为“科学文化环境”) 。
1. 物质环境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园所环境 (如科学发现室、饲养角、种植园、玩沙池等) 、活动室环境 (墙面布置、空间环境等) 、游戏室环境 (游戏材料、科学区材料投放) 以及教学材料等。我们应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2. 科学文化环境
科学文化环境包括幼儿心理环境、互动环境、评价环境、探索活动的开放性环境等。我们应该给儿童以主动发展、富有个性的宽松环境, 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我们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积极思维、合作互助、不盲从等科学品质, 使幼儿在集体科学文化环境的影响下, 获得个人的发展。
三引导发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和感受, 进而理解、发现科学的原理和科学的奥秘。科学探究活动具有综合教育的作用, 可以帮助幼儿获得难忘的亲身体验, 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领会。同时, 我们应该将这些知识作为载体, 发现是孩子是如何思维的, 是如何接受这些知识的, 目的是启发孩子的智慧。科学活动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是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是观察者、引导者、鼓励者、支持者, 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引导幼儿去发现知识。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一般的流程是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还可以加入搜集相关资料一环。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多观察, 记录出现的问题, 列出总结时大家要一起探讨的问题;在幼儿遇到困难时, 引导他们解决。尝试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 无疑使幼儿体会到如何去思考, 感受到影响事务因素的复杂性, 学习多角度考虑问题……另外, 探究的课题应对幼儿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使幼儿的耐心、信心、和恒心等科学品质得到培养。发明家爱迪生曾说:“每一次尝试的失败都会使我在科学的探索中迈进一步。”我相信当孩子们几经失败终于成功时的心情一定是最美丽的。
四互动合作
“一个理想的课程必须提供丰富的人际互动机会, 通过老师或儿童之间的接触和合作, 去寻求对彼此均有意义的学习。”互动主要可以分为三块:外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1. 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包括幼儿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幼儿园环境前已述及。家庭环境是一块非常重要的领域, 我们应更多地争取家长对幼儿探究活动的了解和支持, 请家长给孩子买一些科学图书, 陪孩子看科学类电视节目, 如:“奇趣大自然”“动物星球”“科学探索”等。社会环境与幼儿的交互主要是幼儿去了解现代社会的各种工业、科技产品、通信设备等。如组织幼儿参观工厂, 了解他们的设备、机械的工作程序和原理, 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组织幼儿参观邮电局、派出所、自动取款机、超市等, 寻找科技产品在这些地方的应用, 激发幼儿发明创造的欲望, 而农村幼儿园更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大自然。
2. 师生互动
《纲要》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倡导“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有集体的讨论也有小组活动, 有老师与集体的对话, 也有老师与个体交流。师生互动贯穿在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对话, 还包括对幼儿需要的满足和引领, 对幼儿的支持和鼓励, 包括倾听孩子, 启用你全部的心智去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 并且从孩子的视角出发, 甄别他们行为与需要的合理性, 做出以促进孩子发展 (而非某个教育原则、教育计划) 为基点的最适当的教育者的回应。
3. 生生互动
在“染纸”活动中, 有的幼儿发现用绘画纸染出来的颜色非常淡, 用牛皮纸、蜡光纸根本就染不上去。幼儿在相互交流后都选择了餐巾纸, 因为它染出来的图案非常美 (吸水性) !但有的小朋友把纸浸在水里时间太长, 纸都烂掉了。大家交流后, 很快发现只要在颜料水里轻轻一点就行了。通过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进行探究, 整合了内容与手段, 幼儿在小组的活动中交流意见、在他人的发现中得到自己的答案。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的不断思考, 完善自己的想法或建构新观点、新策略。幼儿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他们更需要通过亲身的经历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需要通过相互的倾听来了解不同的观点, 需要通过平等的交流来丰富个人的理解。此外, 合作精神是当代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而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幼儿得到了小组合作、群体合作的实际锻炼。
五评价激励
《纲要》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评价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评价主要从教师和幼儿两个角度进行。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引导 篇10
关键词:兴趣,材料,探究方式,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神奇的世界对幼儿充满吸引力, 但是幼儿自发的探究往往具有盲目性、暂时性, 要让探究真正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教师就必须教会幼儿基本的探究方法, 引导幼儿学会探究。
一、提供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的活动材料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的起源》一书中指出: “一个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东西, 因为已司空见惯, 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 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因此, 我们所提供的材料都是尽可能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而且幼儿有一定生活经验基础的, 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 能够让幼儿产生尝试、探索的欲望。例如, 在认识磁铁活动中, 我在几只小碗里分别盛装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绿豆、赤豆、黄豆, 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 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 发现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最方便、快捷。最后, 我提供各种质地的板, 如塑料板、木板、纸板、玻璃板等, 引导幼儿设法用磁铁使一些铁质物品在这些板上“站住”或“移动”, 同时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 如用磁铁让铁质“小鸟”在“天空”中飞, 让“青蛙”在“池塘”里游等, 使幼儿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二、在活动中感受世界的奇妙, 体会成功的喜悦
科学世界中有许多奇妙的现象, 教师可以利用神奇的科学现象, 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愿望。如让幼儿用脚踩塑料气筒向气球内充气。踩下气囊, 空气进入气球内, 气球膨胀; 松开气囊, 气球内的空气并不会倒入气囊。观察后, 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 “我知道了, 爸爸自行车车胎为什么可以从气门进气, 而不会漏气可能也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小朋友的推理是否正确呢? 我拿出自行车的气门芯, 让小朋友们观察, 他们观察气门芯的气眼上有个橡皮套, 进气时, 橡皮套张开; 停止进气时, 橡皮套又紧贴住气眼, 这样轮胎就不会漏气了。由此, 小朋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尽管车胎气门芯与塑料打气筒的结构略有不同, 但它们限制空气单向流动的原理却是一样的。一个很艰涩、难懂的科学现象, 就这样被一个有趣的小实验简单地演示在幼儿面前了。
三、引导幼儿学习多种探究方式
在幼儿科学探究教育活动中, 更重要的是促使幼儿形成获取知识的兴趣, 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教师平行介入, 以参与、引导、帮助、鼓励、支持为手段, 与幼儿共同进行尝试、探索、研究, 使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和发展。
( 一) 引导幼儿从问题出发开始探究
问题与疑问, 对幼儿保持较为持久的探究行为至关重要。问题可以来自突发事件、教师的提问, 也可以是幼儿对于环境或教师设计的情景的反应。如有位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 觉得很奇怪就问:“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另一孩子说: “有时我脱衣服时也会感到痛, 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亮光呢!”许多孩子也有同感。还有一次, 我给女孩子梳头, 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了起来, 十分好奇。我针对幼儿不明白的问题在科学角分批投放不同材料, 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静电”现象。第一次, 我投放了纸屑、塑料玩具、积木和笔等, 让孩子们设法把纸屑吸起来。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只要将笔杆在衣服或头皮上不停地与笔杆摩檫, 笔杆就能将纸屑吸起来, 于是, 他们认为任何东西摩檫后都能将纸吸起来。对此, 我没有急于否定, 而是投放了一些铁制小棒、不锈钢篮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 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 自己去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摩檫后都有吸力时, 我及时向孩子们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 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惑。接着, 我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质地的纸屑, 如绉纸、蜡光纸、硬纸板、塑料纸等, 并设置问题: “你能通过摩擦将这些纸吸起来吗?”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静电现象与物体质地的关系。另外, 幼儿可以在班级设立的“聪明屋”中, 将自己的疑问、问题, 用绘画、拼音记录等方式展现出来, 其他小朋友找到答案后, 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贴在上面。在不断面对疑问又不断地获得答案的过程中, 幼儿学会了思考。
( 二) 引导幼儿学习利用资源进行探究
探究需要资源的支持。同伴、教师、家长以及相关的社会人士等的支持与帮助是人力资源, 此外还有图书资料等材料资源。如在教幼儿认识沙漠时, 我让他们在学校的沙堆上尽情地玩。有的孩子在沙堆上建城堡, 有的挖地道, 有的种草木。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探究的种子已经埋下。在认识“机器人”时, 孩子们把父母买的机器人拆得身首分离、七零八落。我鼓励孩子把拆坏的机器人试着重新组装起来。后来孩子给我看他们拼装成的四不像机器人, 并说:“老师, 我的机器人能帮你檫桌、拖地。”瞧, 孩子在玩、拆、装的过程中, 探究的幼芽已经萌发。由此可见,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引导幼儿在成人及同伴的协助下以各种方式搜集背景资源, 包括文字资源、图像资源和材料资源,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有利于幼儿探索的扩展。
四、引导幼儿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幼儿探究的方式, 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幼儿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制作、实验、记录、统计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带领幼儿外出散步时, 幼儿会被马路上的各种汽车所吸引, 不由自主地议论起来: “看, 轿车!”“这是卡车。”“那是警车。”这时, 一辆消防车经过, 幼儿不禁疑惑地问:“这是什么车?”“我马上抓住时机引导幼儿:“你们看, 车上有一条长长的水管, 而且车子的颜色又是红的, 你们想想, 它有什么用?”有个别幼儿迫不及待地说: “救火车, 救火车!”我及时肯定: “对, 这种汽车是专门用来救火的, 它的名字叫消防车。”这样使幼儿又增长了见识。又如, 关于“月亮是怎么变化的”, 教师引导幼儿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 并做观察记录, 使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观察。
幼儿科学探究教育 篇11
关键词:科学绘本;幼儿科学;探究兴趣
一、合理选择科学绘本
教师在为幼儿选择科学绘本的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尽量选择有利于探究、幽默风趣、情景精彩、巧妙精致以及语言生动的科学绘本。例如,阅读《矮子国王》,幼儿可以初步认识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进而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对热胀冷缩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又例如,阅读《梦想家威利》,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和对梦想的追求。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通过阅读科学绘本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热情和积极性,并且通过科学绘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主动思考的意识,通过对绘本中一些自然现象、科学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的了解,让幼儿感觉到科学的神奇,进而激发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深入挖掘绘本中的精彩片段
科学教育要注重提高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和兴趣,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以及支持者,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深度挖掘绘本中的精彩片段,鼓励幼儿动手操作以及自主探究,发现科学的规律,进而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通过阅读《工具智慧》这一绘本,可以激发幼儿对工具的探究欲望,调动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要组织幼儿亲手制作工具,进而感受到工具的实用和便捷。
教师还要注重通过科学绘本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绘本教育不仅要引导幼儿了解科学原理、科学概念、科学现象以及自然知识,更要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通过亲身发现与研究,感知科学奥秘与原理。例如,在阅读《数字宝宝找房子》这一绘本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动手,亲自帮数字宝宝找房子,进而帮助幼儿掌握1到10的数字规律,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三、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
环境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幼儿园气氛。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园设立“阅读角”,定期为幼儿推荐好看的科学绘本,并且鼓励家长与幼儿一同阅读,增进父母与幼儿的感情。教师还可以在幼儿园设立发现室与科学探究室,组织幼儿开展与科学绘本相通的游戏,并且通过绘本阅读开展科学探究等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鼓励幼儿进行思维创新。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绘本中的科学问题,并且与幼儿一起通过实践验证找到问题答案,让幼儿享受科学探究而带来的成功喜悦。
教师还要在班级中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综合考虑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深层挖掘幼儿的科学潜力,让家长与幼儿共同开展绘本学习和整理,提供给幼儿充足的动手操作空间。并且展示幼儿的科学探究作品,注重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进而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探究兴趣。
四、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
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内化教学建议和科学目标,为幼儿提供多元、开放以及平等的探究环境,并且尊重幼儿的认知和经验。教师要根据班级幼儿的认知水平设计具有个性以及可以促进幼儿发展的特色活动,例如“亲自阅读”“绘本剧场”“生动童画”等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级活动。教师还要拓展家长资源,开展“家长走进课堂”以及“家长露一手”等活动,提高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发挥家长的助教作用。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设计游戏环节。通过科学绘本小游戏,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开发智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师要与同幼儿共同制作、准备、设计、讨论游戏的材料以及环境,一起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教师还要与幼儿一同出谋划策,确保游戏可以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幼儿园各个班级还要定期组织玩法奇特、形式多样以及材料丰富的游戏,利用各个活动室以及前后操场,开展“科幻剧场”以及“混龄配合”等游戏,让幼儿与伙伴一同享受游戏的快乐,并且通过游戏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兴趣。
五、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因此,幼儿园要定期开展教师培养,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以绘本为教育载体,通过展示科学、阅读科学的方式,拓展教育方式和内容,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意识。幼儿园要定期召开科技研讨会,组织教师针对科学绘本的阅读和教学进行教学分析,并且制订教学活动的详尽计划,注重社区、幼儿园以及家庭的三方互动,强化教师的科学教育技能。
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利用科学绘本开展科学教育,让幼儿在探索与阅读、操作与思考中感知科學,体会到科学的快乐和神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翠艳.利用绘本教学,激发小班幼儿的科学兴趣[J].新课程导学,2012(12).
刍议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创作激情以及好奇心, 要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这其中,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 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幼儿 感知,使幼儿能投入到相应的情 境中,让其思维随 着新创设 的情境线 索走,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科学知识。
2.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在活动“冰与水”中, 幼儿先是在我的指导下进行观察,认识了水的特性,然后我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 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水平, 又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水”的活动:我把装有一杯水的透明塑料杯 (杯子里还放着几粒玉米粒), 放在外面 的阳台上, 一边给幼儿讲解日常生活中水的形态, 一边让他们观察外面的水杯。不一会儿,有的幼儿就发现了放在外面的水杯的变化,我很自然地提问: 为什么教室里面的水杯没有结冰? 而外面的水杯却结冰了?通过引导和询问,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示范引导,积极鼓励,教会幼儿探究问题的方法
1. 开展常见 现象探究 , 鼓励幼儿“想一想”、“试一试”。如,在活动“神奇的瓶子”中,我要求每个幼儿想一想: 为什么有的瓶子里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有的没有发生变化? 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利 用大小不 同的瓶子 试一试,从而发现瓶盖里面的秘密。通过“想一想”、“试一试”,让每一位幼儿都能 在原有基 础上获得 提高,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起幼儿再次探索的愿望。
2. 努力创造 活动条件 , 示范引导幼儿“做一做”。如,在活动“有趣的磁铁”中 , 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铁制品、塑料用品和陶瓷制品, 我先示范表演了磁铁的磁现象,然后让幼儿自己摆弄。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很快就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幼儿都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 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这时,我对幼儿的发现给予肯定, 并让他们在“做一做”中饱尝发现的快乐,激发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
三、进行规范思维训练,培养幼儿探究问题的能力
1.注重点拨 ,启发提问 , 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幼儿观察、探究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激励幼儿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方面的提问,并鼓励幼儿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活动“声音从哪里来”中,我通过拍手、用筷子敲打瓶子等方式,让幼儿在说话的过程中亲自摸一摸自己的喉部,让幼儿感知物体振动的存在, 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感觉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发现? ”并逐步展开讨论这些问题,通过提问有效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
2. 提供自由 探索空间 , 培养幼儿的独立创新思维。为了给予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让幼儿明确操作的目的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之后, 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而不应过多干预。如,在活动“沉与浮”中,我指导幼儿用自己带来的各种材料做沉浮实验, 并让他们将实验的结果正确地表达。应该注意的是, 在活动中幼儿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操作失败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指导, 要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信任的眼神,鼓励幼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培养幼儿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
总之, 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 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既要精心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又要细心指导幼儿用科学 的探索方 法去探究 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更要耐心鼓励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 不断提高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幼儿科学探究教育】推荐阅读: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05-19
幼儿科学教育策略05-30
幼儿的科学教育08-09
幼儿教育下科学教育12-03
2024年秋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1-06
科学构建幼儿教育发展06-09
幼儿园科学教育06-21
幼儿科学途径英语教育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