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2024-10-17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通用8篇)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篇1

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及教育目标(3—6岁)

一、健康 ——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一)目标 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分析:①健康的身体是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并且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幼儿生理方面要进行教育和管理。

②大班的幼儿对自我保护也比较有意识,当在生活中遇到危险,如地震、火灾、闪电等情况时该怎么做。但在户外活动进行跳绳时,有的幼儿跳绳的技能有点弱,以后的户外活动将着重对此进行练习。

二、科学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一)目标 1.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 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 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分析:幼儿对于比较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事物常常没办法了解清楚,例如雾、云、闪电、打雷等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因此,对于幼儿在科学这方面要逐步灌输知识,使其发现周围一切有趣的事物,对大自然感兴趣。

三、社会 ——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一)目标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分析:

幼儿对节日了解得不是很多,大部分幼儿只是知道元旦、六一、三八妇女节等少数节日,对节日的含义也不是很了解。另外幼儿在实践题上表现的分类明显,基本是三个观点,每个班幼儿的持有观点基本一致,问题是“当你向小伙伴借一本书,而他又不愿意借给你时,你会怎么办?”,回答是 “回家让我妈妈买”“他不借我就不看”“和他商量一下,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拿来和他交换”。差异明显,值得反思。

四、语言 ——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一)目标: 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 2.注意倾听并能理解对方的话;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分析:

幼儿在老师的要求下,能随意的朗诵一首已学过的诗歌,朗诵时很熟练。故事讲述时,语言流畅,能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述。可在根据图片进行创编故事,语言稍显贫乏,想象力也不丰富。

五、艺术 ——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一)目标

1.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3.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分析:幼儿的发散思维,自我想象力、创造力还需要提高。并且要培养孩子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善于发现美,告知他们什么是美什么是恶。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篇2

关键词:幼儿园,防灾减灾,教育目标,依据

所谓“目标”, 是对预期效果的描述。幼儿园防灾减灾教育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宏观上讲, 对于幼儿这个未成年群体而言最重要的无疑就是避险、自救和求救, 具体描述可以是:在灾害事件发生时, 幼儿能够尽可能安全、快速、有效地撤离和保护自己并寻求帮助, 减少伤亡。那么具体到幼儿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情感和社会性品质等方面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需要从科学的安全观、灾害事件的特征、幼儿发展的要求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科学的安全观

所谓“安全”, 最早的提出是源自工业生产中, 认为“无危而安, 无损则全”。但事实上, 绝对的安全是一种极端理想的状态, 根本不存在, 现实中的安全应该是指“将伤害和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状态”。[1]因此, 当我们需要把握在何种程度上保护幼儿安全的时候, 我们至少应该认清安全的两方面特征, 第一, 安全是动态的, 安全与否的状态是可控制的, 而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人的行为, 不是物或者环境。那么我们对幼儿的安全保护和安全教育都应该更关注教师和幼儿的行为, 而不是为其创造绝对不受伤害的客观环境。第二, 安全是一种心理上的可接受水平, 也就是说对于是否安全的评价可能因人而异, 那么作为幼儿教师一方面要慎重权衡伤害与发展之间的得失利弊, 另一方面也要与幼儿家长有充分的沟通, 了解家长的态度, 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

二、灾害事件的特征

幼儿可能遭遇的不安全事件包括三种:常见意外伤害、人为恶意伤害、突发重大灾害。三者在发生的可能性、过程的应对及后果的严重程度上有明显差异。

我们这里讨论的防灾减灾教育主要是针对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安全教育。这里“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定义与国际国内在救援中提及的紧急事件、紧急情况、紧急状态 (public emergency) 、非常状态、危机等定义基本一致, 在相关研究中对其特征的描述包括:突发性、危害性、[2]公共性、严重性、复杂性、[3]紧迫性、破坏性、模糊性、[4]未来性、不确定性[5]等。我们认为幼儿园可能遇到的突发重大灾害事件包括四个主要特征。

(一) 发生的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

重大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低、可能性小, 很多人一生只遇到一次甚至没遇到过, 所以遇险的人群往往经验缺乏、准备不足。但是灾害事件的诱发原因复杂多变, 想要彻底防范和杜绝是基本不可能的。同时, 由于灾害事件的发生往往在其时间、规模、态势、影响中某些方面超越常规且难预测, 因此其破坏性、危害性大, 不可忽视。对这类后果严重的灾害, 有足够的重视、具备必要的认识、掌握基本的防灾自救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二) 受灾对象具有群体性

灾害事件发生时, 险情往往涉及到一个群体, 人数众多, 容易导致群死群伤。避险、救援任务也因对象数量众多而增加难度, 同时由于受灾群体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 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大家脱离危险, 一旦产生负面影响, 将会给避险施救工作增加新的障碍。因此积极地自救和互助非常重要, 这个过程中守秩序、听指挥、传递信息也是获得救援的有效措施。

(三) 灾害发生突然

灾害事件的发生有突发的和慢性发展的两种, 慢性发展的灾害如酸雨是在引起重视的前提下可以提前控制的, 但更多的灾害事件如地震、火灾则是突然发生, 且需要立即处理的, 具有紧迫性, 我们在此讨论的灾害事件也是指后者。灾害事件突然发生时, 人们的措手不及、杂乱无章是致使险情扩大的重要原因;冷静迅速的反应、有序的组织和必要的经验是减少伤亡和损失的重要条件。

(四) 应对过程有持续性且影响因素复杂。

重大灾害事件因其过程一般不会在瞬间结束, 且带来的后果难以在短时间恢复,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 问题都在解决过程中, 危机可能缓解, 也可能持续甚至发酵, 其变化趋势值得引起重视。2006年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提出应急机制包括预警、处置、善后等部分, 这提醒我们防灾避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要了解灾前如何判断、准备, 也要掌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技能, 还要清楚灾后值得警惕、关注的问题, 而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既包括初步的避险, 又包括陷入险情之后避免损失扩大的自救和求救。

综上, 从灾害事件的这些特征看来, 帮助每个人学会在重大灾害事件发生时避险自救是非常重要的, 与之相关的学习包括对灾害严重性的认识、判断与鉴别经验的丰富、行动能力的提升、心理素质的锻炼四个方面。

三、幼儿发展的要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在健康领域教育中提到“幼儿需要成人的呵护, 但不能剥夺其自主学习的机会, 要避免影响其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面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 幼儿除了接受成人非常有限的保护, 还必须尽可能地实现自我保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而一生的发展必须强调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来审视, 危机应对就是要将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经验和技能用于紧急避险和求救求助, 而并非像专业人员一样习得特殊技能, 因此防灾减灾教育也不能是一个孤立的教育内容,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各个方面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比如火灾逃生, 要求幼儿能够迅速地对教师的指令作出反应, 能够清楚地理解教师所给的信号, 能够稳跑快跑有序跑……这些都应该在常规活动中反复强化, 才能在紧急情况下起到更好的效果, 而不是专门的逃生演练实现的。因此防灾减灾教育的目标也应该和其它发展目标相结合确定。《指南》为幼儿发展呈现出了最全面的目标, 我们也择其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的内容, 从建立自护行为、丰富认知经验、塑造良好情绪和意志品质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 建立安全自护行为

幼儿园健康领域的教育强调要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 顾荣芳解读《纲要》健康教育思想时指出:“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被视为幼儿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6]而安全作为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也一定是以建立幼儿的安全自护行为为核心目标。尤其是低龄段的幼儿, 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 其认知很大程度上需要以行动为指引, 才能去认识和思考, 因此, 行为方式的建立可以先于对隐患的辨识。另一方面, 即使幼儿对隐患有了清晰的认识, 如果不具备足够的行动能力, 也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比如火灾时幼儿都清楚地知道如何从规定路线逃生, 但由于运动的平衡性协调性不好, 跑步时总是摔跤, 也不能及时地转移到安全地点。《指南》在健康领域对3-4岁幼儿的发展目标表述当中多次出现“在帮助下”、“在提醒下”这样的提法, 充分说明该年龄段幼儿由于认知经验缺乏、认知能力有限, 要让其清楚辨识安全隐患, 做到主动避险, 是不太符合其年龄特征和水平的, 对该年龄段幼儿的安全教育应该强调“听从、跟随成人躲避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 幼儿最需要提升的就是行动能力。因此, 安全自护行为的建立是防灾减灾教育的首要内容, 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反复强化中形成能够起到自我保护作用的一些习惯, 比如走路时自觉地靠右靠边行走不乱跑, 将行为变成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减少发生危险的可能性。[7]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行动能力, 比如通过锻炼帮助幼儿走得更稳、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跨得更远、力量更大以便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自我保护。

(二) 丰富认知经验

《指南》在明确幼儿“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目标时, 主要提到对求助信息的掌握、对常见的安全隐患的辨别、对安全标志的认识、对基本规则的理解, 再结合《指南》语言领域和科学领域的目标表述仔细推敲, 可以发现对4岁以下幼儿发展目标的表述多以记住、复述为要求, 而对4岁以上的幼儿多以解释、表达、评述为要求, 可以看出, 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认知经验的掌握有记忆和理解的不同侧重。那么, 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 我们也需要有相应的目标定位。4岁以下幼儿在获取知识经验方面以识记表面特征, 巩固记忆经验为主, 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低, 那么在丰富其避险、自救和求助经验时应以强化记忆无须变通的特定经验为目标, 比如对教师指令的记忆和反应, 对个人信息的准确复述等。4岁以上幼儿演绎推理思维有明显提高, 因此在丰富安全知识的过程中应当以逐步提高理解性为目标, 让幼儿了解行为与后果、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能够主动避险的目标。这种发现关系的能力培养需要和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紧密结合, 比如科学领域中提到的“能够感知和发现简单的物理现象”, “能够探索发现常见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都是幼儿学会辨识安全隐患时需要的能力。而“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是《指南》对5-6岁幼儿提出的目标, 也就是说对5岁以下的幼儿丰富的安全知识还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事故为主。

(三) 塑造良好个性及社会性品质

情绪情感及意志品质往往是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 因此塑造良好的情绪情感及意志品质有助于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紧急情况下的冷静和积极应对是迅速避险的条件之一, 但纵观《指南》全文, 未见“冷静”这一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冷静对于幼儿而言是不太现实的要求, 从人的心理状态分析, 与冷静相反的状态是冲动, 导致冲动的诱因往往和焦虑、恐惧有关, 而引起焦虑的内因包括胆小、不自信、能力不足、人际亲密度低等, 要减少幼儿在面对危机时的惊慌失措, 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提升幼儿的能力和增加勇气, 以此建立自信, 积极应对遇到的困难。同时增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 让幼儿在焦虑时能够信任教师, 也是避免惊慌的手段之一。其次, 在群体避险的过程中, 集体行动、听从指挥、遵守共同规则也是成功避险和获得救援的有效策略, 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让师幼沟通变得真正有效, 在紧急情况下保证教师的指令能够起到作用。此外, 帮助幼儿形成集体意识、理解并习惯于遵守规则, 按照《指南》社会领域目标“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提到的轮流、分享、合作等要求, 在集体行动中增强秩序性、合作性, 也对自救和互助有积极意义。

综上, 我们将在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中, 以此为依据, 进一步梳理幼儿园防灾避险教育的具体目标, 运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叶龙, 李森.安全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7页.

[2]赵廷彦, 赵江华.风险社会视角下突发事件概念的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

[3]马颖.对突发事件的认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12) .

[4]柳妍.城市人口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疏散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倪长健, 王杰.再论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J].灾害学, 2012 (7) .

[6]顾荣芳.保护幼儿生命, 促进幼儿健康——《纲要》幼儿健康教育思想解读[A].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C].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 (第二版) .

浅析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有序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层级;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操作技能目标三类。在制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目标时,幼儿发展的已有基础、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与特点都是目标制定者需要把握的因素。

1.总目标(一级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活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渐培养幼儿爱思考的习惯。

(3)操作技能目标:让幼儿学会正确操作和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习惯。

2.各年龄阶段目标(二级目标)

二级目标是根据一级目标提出的,它是从认知能力、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個范畴,根据小、中、大班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确立的,操作性较强。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级目标)

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各年龄阶段目标必须层层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即分解成可以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实现的目标或需要通过若干数学活动实现的目标。这一级目标应与一、二级目标相一致,使之相互衔接,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预期的某种活动效果。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及效果评价的依据。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只有内容没有目标的盲目的数学教育以及“程式化”、空泛无物的目标设定倾向,因此,教师在制定与表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的发展性

在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应当着眼于幼儿的发展,既包括数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情感、学习态度、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只有充分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平,才能在活动设计中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目标的发展性意味着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基础,以此确定所设计的活动目标对幼儿是否具有发展价值。

2.目标的全面性

目标的全面性是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思考在本活动内容和情境条件下“幼儿学会了什么”(知识目标)、“幼儿能学吗”(能力目标)、“幼儿学得有兴趣吗”(情感目标)。一般说来,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在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时,教师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偏重知识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二是错误理解“全面性”,表现为脱离活动内容和具体情境的形式上的面面俱到,即凡是数学活动就必定有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从而使某些目标成为装饰或点缀,对幼儿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并无价值。

3.目标的针对性

由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可以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依据之一,因此目标应当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也就是说,目标的制定必须有针对性,而不是空泛、笼统的。如某中班数学活动“家里的数字”的目标设定为:

(1)感受数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幼儿对家的美好情感。显然,这样的目标是空洞而无针对性的,无法作为评价活动效果的依据。

这一活动的目标可以调整为:

(1)寻找和搜集家里带有数字的照片或图片,通过交流与分享活动感受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2)愿意与同伴交流,尝试大胆表述;

(3)在集体参与的观察和交流活动中进一步萌发对家的美好情感。这样的三条目标就比较有针对性。

4.目标的统一性

美国课程专家布鲁姆认为,“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便是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阐述教学目标,就是要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产生)些什么,或者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也就是说,教师既可以以幼儿为主体表述教育活动目标(行为目标),如幼儿“说出”“会用”等,也可以以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和具体教学行为为主体表述教育活动目标,如“使幼儿……”“启发幼儿……”“引导幼儿……”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教育活动目标中,主体必须统一。一般来说,为了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上,我们提倡以幼儿为主体进行表述。这种表述方式可使教师从幼儿行为的变化中观察他们的发展状况。

例如,某大班教育活动“我和影子捉迷藏”的目标为:

(1)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比较与测量影子的一般方法;

(2)在观察和比较中初步学会思考和探究问题,尝试大胆地提出问题。以上目标在表述上缺乏统一性,而且目标定位比较空泛,不够具体,过分突出认知目标。

这一活动目标可以调整为:

(1)尝试用同一种材料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比较影子的长短,解决在比较与测量影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在画影子与比较、测量影子的活动中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学会提出问题。调整后的目标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较为统一。

5.目标的适宜性

目标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目标是否适宜。首先,判断该活动目标是否与幼儿的发展基础相适应,是否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判断该活动目标是否与上一层级的目标保持一致,是否已将上一层级目标具体化,从而使总目标、各年龄阶段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能在互相联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敏敏.《论幼儿教育重要性》

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 篇4

1.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具有对美的敏感性。

2.积极投入艺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发展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3.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节奏、旋律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根据上述艺术教育的目标,我们分别制定了大班音乐教育目标与美术教育目标。

(一)大班音乐教育目标

1.根据不同的合作歌唱的要求,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学习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合唱;学习使用不同咬字、吐字及气息断连方法表现歌曲的不同意境;在集体歌Ⅱ昌活动中建立默契感,体验配合默契的快乐。

2.能比较准确地按照音乐的节奏,做各种稍复杂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进一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丰富自己的动作表达语汇;能使用已经掌握的空间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独立动作表现和人际动作交流与配合;能为不同的舞蹈表演选择不同的道具和服装。

3.学习使用更多种类的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为求得新颖的音色而探索熟悉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学习制造简单的打击乐器,并按照音乐的性质提出配乐的建议;学习即兴指挥,并按照他人即兴指挥的手势迅速、准确、积极热情地作出演奏反应。

4.进一步学习使用其他各种非音乐的艺术手段,提高体验和表达音乐情趣的能力;更加细致地感知和体验音乐舞蹈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情趣,逐步养成比较自觉地从音乐舞蹈欣赏过程中获取认知满足和情感体验满足的习惯。

(二)大班美术教育目标

1.美术欣赏教育目标。

(1)学习欣赏感兴趣的绘画、工艺、雕塑、建筑等美术作品,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具有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能力。

(2)学习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色调及其情感表现性,构图的对称、均衡、节奏与和谐美。了解作品的简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并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想像和情感。

(3)欣赏并学习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评价同伴的美术作品。

2.绘画教育目标。

(1)利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技法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体验创造的快乐。

(2)学习完整地表现感受过的或想像中的物体的动态结构和简单情节。

(3)注意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

3.手工教育目标。

(1)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表现自己的意愿。

(2)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3)用多种技法将纸折成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4)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来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5)学习用伸、拉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主要特征和某些细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篇5

课型:新授 总序第1个教案 章节:第一章 编写时间:2011/9/1 执行时间:2011/9/14 任课教师:郴州师范学校 彭敏利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三个依据。

2.掌握并理解三个具体的要求: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的学科性质及幼儿语文学习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三个依据。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具体的要求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的学科性质及幼儿语文学习的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像施加影响,使他们在思想、感情、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三个依据。

二.基本部分

导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幼儿保育与教育的总体要求确定的,它是幼儿教育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教育目标的制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三个依据。

1、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本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的人。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思考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虑有关社会的要求。(1)教育目标应该当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在现阶段的价值观念和取向。

(2)教育目标要适应我国生产了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3)教育目标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今天的幼儿语言教育是为了未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主力军,因此教育目标要考虑未来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素质的要求。

2、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请学生分析并理解以下三点。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一个基本职能是促进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因些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对像的兴趣与需要、谁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和个性养成等。

(2)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信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时期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幼儿的行为表现及其原因,幼儿的兴趣及幼儿发展的普遍性特征和个体差异。

(1)

(3)了解和掌握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进程、特点和机制等,使我们在制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确立促进他们语言发展的方向。

3、语言的学科性质及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

[思考]:根据前面两点的理解和学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一下对第三点的看法呢?请学生反馈,老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小结]:语言用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和逻辑结构,幼儿学习语言也有其特殊的规律,因此,我们在制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语言的学科性质及其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语言学习的心理学习特点,制定符合幼儿语言学习特点的、恰当的教育目标。

三.结束部分

师小结: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初中已经证明,只有根据社会要求、儿童语言发展和学习的规律以及语言的学科性质等制定教育目标,才能使这种教育真正成为有的放矢、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教育。

四、布置作业: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三个依据的理解。

作业批改情况

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 篇6

内容提要 幼教改革从理论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该文认为幼儿美术教 育的实质是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性和社会性。并在此前提下,分析了对幼儿美术教 育目标的已有阐述,指出其不科学及模糊之处;点明了幼儿美术教育的独特性质以及与其它美术教育的区别, 揭示出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是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最后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独到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 拨清了为此而生的种种误解。

* *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 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 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 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 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 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 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代发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 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 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 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 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 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 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 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 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 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 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 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 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 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 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 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 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 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 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 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 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 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 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 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 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 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 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 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 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 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 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 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 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 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 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 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研讨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阐明,而教育目标的阐明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幼儿美术 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以往行 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认识去总结出规律,予以继承和发展。

笔者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可以这样来阐述:通过适合幼儿特点的绘画、手工等造形活动,使幼儿在 体验造形材料和造形表现的过程中萌发美感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认知、智力、技能与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篇7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及遇到的问题

1.概念。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 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 是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有效环境中, 自由选择, 以个别与小组操作、探索的方式, 在与操作材料的相互作用中, 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等各方面发展, 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2.区域活动的分类。

区域活动按照领域的不同分割为小组, 一般在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有角色区 (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理发店、小餐厅等) 、美工区、音乐区、数学区、建构区、运动区、英语角、图书区等。各个区域之间可以相互独立的活动, 也可以区角间有联系的活动。

3.区域材料。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操作区域材料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育形式。所以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的中心环节, 是教师教育目标的载体, 是帮助教师达到教育效果的中介。区域活动开展的好坏取决于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4.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有教育目的性, 要有严密的计划。所投放的材料要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服务, 而在现实中, 区域活动的实施总会出现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与区域活动的目标达成和材料投放有关, 而怎样处理好这两个问题, 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 使幼儿在活动中最大限度的探究和学习, 是目前老师们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目标达成

与主题教学活动一样,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 是带有教师教育意图和教育目标的。区域活动是在教师的教育计划内的幼儿自主探究与学习, 从而实现发展幼儿情感、能力、认知的过程。因此为区域活动制定确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是非常必要的。在实践中发现, 应该从两个维度来制定目标, 一个是预设的目标, 一个是动态的目标。预设目标清晰的规划出区域活动在这段时间内要求幼儿达成的任务, 而动态目标将帮助教师修订预设目标, 使之更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1.预设目标。

预设目标是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及发展需要预设的区域活动的计划和内容。在预设目标中又分为三个层级即:学期预设目标、月预设目标和周预设目标。

(1) 学期预设目标。

要根据《纲要》中的指导思路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区域活动的学期目标。以学期为单位, 以幼儿发展水平为基础设定, 考虑材料投放与幼儿能力水平提升的关系。

针对每个年龄段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小班、中班、大班的美工区角都投放了废旧报纸作为操作材料, 材料相同, 但是目标难易要有差别。小班幼儿可以做简单的撕纸活动, 可以逐步的学习无规则的撕纸、撕面条、撕面片。而中班就要加大难度, 做一些控制力较强的撕纸活动, 如撕下报纸上的小动物等。到了大班, 可以请幼儿进行撕窗花的练习。

针对不同的年龄特点预设的目标是不同的, 因此在区域活动中, 选取的评价观也是不同的, 要注意观察幼儿及其操作的过程, 漂亮的区域材料可能是无效的, 而不起眼的材料可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都与教师的预设目标有关。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区域活动要有科学的学期目标才会开展的有声有色。

(2) 月预设目标。

月预设目标要针对幼儿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状况来预设相应的目标。按月制定阶段预设目标, 在学期预设目标之下, 分步实现学期预设目标, 要将每月幼儿的不同状况考虑在内制定月预设目标。如在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幼儿情绪不稳定, 常规及行为习惯需加强培养, 作为教师应将区域活动的目标倾向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兴趣爱好上。学期中期, 幼儿对于游戏常规习惯基本养成, 而且游戏中的社会交往较为频繁, 因此这一时期在进行材料的探索和操作中, 可以侧重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学期末, 幼儿区域活动中幼儿对材料非常熟悉, 幼儿之间合作性较强, 教师可鼓励幼儿大胆创新运用材料;尝试一些新玩法、新发现, 鼓励合作游戏。

(3) 周预设目标。

周预设目标是一周内教师区域活动的目标计划, 服从于月预设目标, 是最基本的和实施性最强的层级目标。这个目标应与本班幼儿的现阶段发展水平相一致, 在原有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培养目标, 也就是说要有难度的要求。

2.动态目标。

动态目标指根据幼儿的区域活动状况进行调整的目标。幼儿活动过程是变化的, 不同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也不相同, 所以就需要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的观察, 对预设目标进行微调, 为个别幼儿提供稍高于一般幼儿水平的指导和要求, 并且修订学期预设目标、月预设目标和周预设目标。

三、区域活动目标下区域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设置体现区域活动目标, 根据区域活动目标投放和审查操作材料, 是区域材料投放的前提, 也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

1.创设区域环境。

在区域环境创设中, 要有效利用活动室内的矮柜、摆放架等物分隔区角, 减少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互相干扰, 实现动静分隔, 同时又不影响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

2.提供适宜、丰富、不同层次的材料。

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 应通过观察, 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 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每一个区角中都应该有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 同一种操作材料也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3.提供不同难度水平的材料。

幼儿的发展存在阶段性, 不同年龄的幼儿其发展状况不同。因此, 应此要从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出发来决定活动角的材料投放, 材料做到因人而异, 不人云亦云。

4.材料要有趣味性、操作性、功能性。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的影响, 凡是所提供的材料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 增强了学习的探索兴趣, 加深活动的有效性。

5.利用本土资源, 有效利用废旧材料。

要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创造性的区域活动, 利用废旧资源开展创造活动。那些平时被人们随手丢弃的东西, 纸盒、瓶瓶罐罐、塑料袋、小布头、毛线团、水果包装等——这些常见的生活垃圾经过清洗、消毒, 成为了幼儿区域活动的好材料。区域活动中的废旧材料正好为幼儿的创造性的操作提供了支持, 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综上所述, 有了科学、完整的区域阶梯目标, 有效、有计划的区域材料投放, 区域活动才能实现正真的价值, 为幼儿的创造性、社会性、探索精神、意志力等服务, 成为培育幼儿全面发展的好的教育形式, 避免教师教育的徒劳无功。

摘要:区域活动是近些年来较为流行的幼儿园教育形式, 与以往的教育形式相比有很多的优势, 所以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区域活动。区域活动虽然以幼儿的自主探索与操作活动为主, 但是仍然需要制定严密的教学目标, 按照目标投放材料, 进行指导, 并评价区域目标的目标达成。

关键词:区域活动,目标达成,材料投放

参考文献

[1]朱静怡.区域活动之我见[M].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08, (1) .

[2]樊春青, 杨海燕, 魏莲.浅议区域活动的障碍及解决[M].山东教育, 2001, (3) .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篇8

[关键词]:开展 亲子 教育 实现 目标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现代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亲子家园教育就是较好地把科学保教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幼儿在学前启蒙教育阶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和行为习惯得到健康发展。幼儿作为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为数不少的社会群体,其喜、怒、哀、乐,其所思所想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家庭的中心和重心。因此,积极发展和培育孩子学前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提前介入和持续跟踪教育是培养孩子成长的关键

幼儿入园的前半学期(即小班)学前教育的重点主要是教幼儿守规范培养成。是介于幼儿入园和进入小学前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而现在的幼儿教育与过去的教育模式有所不同。过去的幼儿教育是以保育为主,即管好孩子和孩子不受到伤害的前提下的单一教育形式。而现代幼儿教育却是把保育和教学融为一体的科学保教形式;其重点是保教兼之,即既要管好孩子和孩子不受到伤害,还要在孩子的成长关键期进行品德规范培养和启蒙教育。

提前介入和持续跟踪反馈。作为幼儿老师要做到和每名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一是在幼儿报名入园前要求幼儿家长认真填写联系卡,联系卡中最关键栏就是要求家长认真填写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二是在入园后的三个月时间内对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品德规范操行培养等情况及时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反馈。

同时,老师自身先做好表率,以身作则,不说粗话,对孩子们用礼貌用语,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将教育深入在日常生活细节中。

2、亲子家园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开展了亲子家园教育活动,向家长宣传全新的现代教养理念,改变孩子与家庭中人的交往方式,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的一员,指导家长营造宽松的语言交流氛围,耐心倾听孩子的说话,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话语,允许孩子提问、争辩,通过与孩子的双向交往,培养孩子想与人交往的愿望,让孩子养成多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有了家庭的配合,幼儿园开展的亲子家园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开展半日开园亲子教育活动,配合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

《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只有家园互动,建立双向的沟通关系,共同为孩子的发展付诸努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园在每个月最后的一个星期三面向幼儿家长开展半日开园亲子游戏教育活动。半日开园亲子教育活动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在老师和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玩中学的活动。通过带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亲子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发展。亲子教育活动具有现场示范性、指导性与实践性,能使家长得到教育孩子的基本训练。可以说半日开园亲子教育活动既是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课堂,也是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必修课程。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家长对亲子教育中的认识等具体情况,尝试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要求开展亲子活动,包括肢体游戏、语言游戏、认知游戏、美工游戏、家务劳动等,使父母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配合,让彼此的互动更为亲近,并促进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下面,我们就以半日开园的二个实例来说明,开展亲子活动能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半日开园亲子教育活动教案:

⑴拾彩球

要求:3岁以下幼儿(两组家庭同时进行游戏)。

游戏玩法:2个小宝宝参加,海洋球散落在场地中央,二个家长各拿一个筐子站在一边,小宝宝将自己对应颜色的球投到家长的筐子中,当家长发现宝宝拾错了要拿出来。在规定的时间里谁筐子海洋球多就获胜。

⑵赶小猪(海洋球或皮球)

要求:3岁以下幼儿(两组家庭同时进行游戏)。

游戏玩法:家长和幼儿各拿一把钉耙(塑料制品),互相交替赶小猪(海洋球或皮球)向前走。可以是宝宝把小猪赶给家长,家长再把小猪赶给宝宝;也可以家长、宝宝并列一起赶小猪向前走,将小猪赶入拱门中,整个游戏结束,用时最少者获胜。

⑶背娃娃、端乒乓球、运球

要求:4岁以上幼儿比赛项目(三组家庭同时进行游戏)。

游戏一:背娃娃。家长从起点背起娃娃跑到10米处,进行端乒乓球游戏。

游戏二:端乒乓球。孩子和家长各用一个乒乓球拍运球到10米处进行下一个游戏。

游戏三:运球。两人各拿着一个羽毛球拍共同夹起一个海洋球,绕过障碍物跑到终点放到筐子里,整组游戏结束用时最少者获胜。

⑷抬花轿(三人集体)孩子抱皮球

游戏准备:皮球3个

游戏玩法:父母上手交错相搭成“花轿”,抬起孩子走来回,孩子抱球后三口一起返回。

规则:孩子脚不能落地。

目的及效果:

⑴在亲子游戏中要使孩子准确掌握执行“口令”的基本要领,学会听口哨(指令、命令)。

⑵父母与孩子在亲子游戏中体会到怎样在“加油”和“快……快”口号声中团结一至、协调前进。

⑶要使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会动手动脑,四肢驱体运动协调发展。

⑷要使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家庭温暖”,准确使用文明用语和集体荣誉感。

上述亲子游戏是以亲子感情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可以和孩子玩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既提高了孩子的能力,又培养了亲子感情。更重要是通过亲子游戏活动教育形式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请求、学会等待、学会合作、学会谦让等,不仅进一步优化了孩子的交往方式,更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儿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态度、方法会迁移到儿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去。反過来,儿童在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又会进一步丰富亲子游戏的内容。

总之,亲子活动是架构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亲子活动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也进一步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和培养了孩子的表演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等等,使幼儿在学前启蒙教育阶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和行为习惯得到健康发展。亲子活动促进了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达到了家园共育一致的理想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新《纲要》

[2]《现代亲子教育》

上一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一篇:小班数学找圆形的活动策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