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感恩教育

2024-09-24

幼儿园的感恩教育(精选12篇)

幼儿园的感恩教育 篇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品德。从小学会感恩, 有利于幼儿树立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培养良好品性与健全的人格。在幼儿园相关工作规程中, 要求在幼儿时培养其爱家庭、爱集体、爱祖国等情感, 逐渐形成勇敢、友爱、宽容等优良品质。但是, 从当前幼儿园教育实际来看, 存在着幼儿感恩教育缺失的严重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 制定相关对策解决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幼儿的感恩情怀。

1.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现存的问题分析

(1) 缺乏家庭环境中的感恩教育。目前, 大部分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幼儿的感恩教育, 特别是对于大班幼儿来说, 由于其比小班、中班的幼儿更为成熟, 他们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也在进一步增强。如果父母在家中过分宠爱幼儿, 使他们依旧处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 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不懂得回报, 不懂得关心、尊重他人, 内心只以自己为中心。另外, 还存在一部分家长对幼儿采取冷暴力教育, 在对幼儿管教的过程中, 只要幼儿发生了不能让父母满意的行为, 便非打即骂, 这样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幼儿心灵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幼儿不形成憎恨之情便已是万幸, 更不要说培养其感恩之心了。经大量实践经验表明, 如若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充足关爱的幼儿, 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性格也会变得愈加麻木与冷漠, 更不会形成感恩之心。

(2) 幼儿园在感恩教育的短缺问题。虽然当前社会已经强调并倡导素质教育, 但依然还是有大部分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只侧重于智力方面, 甚至是家长也只是关心幼儿的学习成绩与智力发展。无论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 还是为了符合幼儿园本身的教育需求, 幼儿园的教育依然将重点放在书本的学习上, 并不重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 特别是不重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当前大多数幼儿园都未涉及感恩教育, 根本无从谈起从小培养幼儿的感恩情怀。幼儿园感恩教育的缺失已经直接制约到幼儿感恩美德的培养。

(3) 缺乏社会环境下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除了在家庭及幼儿园中要坚持和重视之外, 社会环境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目前, 社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感恩教育的氛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个人或单位集体都没有对感恩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

(4) 感恩教育方法过于片面。幼儿教师对于大班幼儿的感恩教育往往只强调认知教育, 教育方法极度单一, 是一种说服式、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教师大多数采用“感恩故事”和“唱感恩歌”等一些传统方法进行教育, 收效甚微。家长的感恩教育更呈现一种片面化与随机性, 感恩教育停在表面上。

2.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的改进对策与思考

(1) 家长的以身作则。幼儿的感恩教育自然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如家庭中有老人在, 父母应做好表率, 尽心尽力孝敬老人, 并告诉幼儿尊敬、关爱老人, 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下, 自主将照顾、关爱老人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 并形成感恩之心。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 这时父母必须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只有父母先从自身做起, 做到主动关爱他人、孝敬老人, 才能带给幼儿潜意识的熏陶, 使其在心中逐渐树立有他人的意识, 使其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

(2) 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教学活动中, 对幼儿都需要表现出十足的爱护与关心, 让幼儿从教师身上感受爱,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感恩他人, 例如讲述关于“乌鸦反哺”“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故事, 使幼儿在内心深处树立感恩意识, 从而慢慢形成感恩的品德。

(3) 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的协作。除了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的表率作用之外, 还应充分发挥社会的宣传教育作用, 将感恩教育的思想深深植入每一个人的脑海中, 让幼儿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爱与感恩的大环境中, 伴随幼儿茁壮成长。

幼儿园可定期开展关于感恩教育的专题课程, 通过组织一些游戏让幼儿在情境及角色扮演中体验到感恩的快乐, 同时促使幼儿完成从知恩到施恩的转化。对于家长来说, 积极与幼儿园配合,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既能够向幼儿予以大量的爱, 又要学会向幼儿索爱。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感恩教育的肥沃土壤,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实施感恩教育。例如带幼儿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 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或参加植树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以此来培养幼儿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精神, 继而培养感恩情怀。幼儿在这种环境下时刻受到熏陶, 会逐渐养成感恩的习惯。

感恩教育属于一种人情教育, 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需要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幼儿感恩教育作为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教育工程, 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有效联结, 才能改善当前感恩教育的现状, 为幼儿的感恩教育提供基本保证, 培养幼儿的感恩情怀。

摘要:感恩不仅仅是一种品德, 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感恩教育, 应从小开始, 特别是就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幼儿来说,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每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 集中了家里几辈人的宠爱, 久而久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文章就当前大班幼儿园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大班,感恩教育,问题,对策

幼儿园的感恩教育 篇2

参考文献:

[1]余继红。幼儿园生命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初探[J]。小作家选刊,2014,(02):438。

节日中小班幼儿的感恩教育 篇3

一、感恩教育应从小做起

感恩是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思考,是一种谦卑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学会感恩,才能体会快乐。只有收获快乐,才能感到幸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关心的是孩子们的现状。他们知道感恩,懂得感恩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如今的学龄前儿童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并且他们的父母也大多是独生子女,于是每个孩子将面对父母包括祖辈在内的六名家长。上述情况并不在少数。孩子被家长们时刻捧在手心,尤其是这些祖辈们。孩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了自己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会被满足,习惯了在家里当“老大”,在六位(甚至更多)家长的簇拥下当明星。

因为习惯了,孩子们觉得理所当然,于是他们欣然接受妈妈每晚准备的睡前故事,要求外婆每天变着花样做美味的饭菜,纠缠爸爸每次出差带回来漂亮礼物,……可是,当有一天晚上妈妈没能讲故事,当外婆没能做自己爱吃的糖醋小排,当爸爸出差回家忘记带礼物,孩子们便哭闹、发脾气、耍赖,似乎正在遭受天大的委屈。家长们偶尔一两次的疏忽大意打破了孩子们原来享有的“幸福”——现在的孩子已经被家长们宠坏了。

他们不能体会父母、祖辈的默默付出,他们对“甜蜜”背后的艰辛一无所知,孩子们不“知恩”,又何来的感激和感恩呢?对身边的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对他人、对社会能否心存感激。我们很难想象未来这些小公民们撑起的“和谐”社会。我们为他们的幸福忧心冲冲……孩子们的感恩教育要从小做起!

二、在节日背景下培养小班幼儿的感恩意识

丰富的节日文化蕴涵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在其中,在节日背景下对幼儿进行相关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孩子们感恩意识的缺失,我借助一些中外节日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

1.在重阳节背景下开展小班幼儿的感恩教育活动。

(1)教育设想。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对于小班幼儿,相比登高、赏菊、插茱萸的节日风俗,以及庆丰收、避灾邪、求长寿的寓意,我想更重要的是知道流传至今的重阳节是一个关心关爱老人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都应该慰问身边的老人,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借助重阳节的背景,开展感恩教育,让小班幼儿关心家中的祖辈是我所预期达到的教育目的。

(2)系列教育活动。

物品大搜集——了解爷爷奶奶的生活

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请孩子们收集家中祖辈,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专门使用的物品。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交流他们带来的物品。有的带来了爷爷的放大镜,这是爷爷看报纸的时候要用的,孩子们发现爷爷奶奶的眼睛不像自己的眼睛那样明亮;有的带来了织毛衣的针,它是外婆经常给自己织毛衣的工具,孩子们发现原来织毛衣是一项很困难的技术活;有的带来了长长的鞋拔,因为爷爷奶奶的腰已经不够灵活,弯不下去了……

小班幼儿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会想当然地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想象老人的生活。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探索和交流,孩子们发现爷爷奶奶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他们重新了解了祖辈的生活,原来爷爷奶奶已经不再年轻——他们的眼睛看起来不如我们清楚,他们的耳朵听起来不如我们清晰,他们跑起来没有我们快,他们不能像我们那样灵活地蹲下起立……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能够暂时脱离自己的视角,去看一看别人的生活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某种程度上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爷爷奶奶真辛苦——体会爷爷奶奶的艰辛

通过探索、交流祖辈的物品,孩子们产生了认知冲突:他们发现祖辈们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不一样。生成活动《爷爷奶奶真辛苦》则通过真真切切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切实感受祖辈的艰辛,是一个知恩识恩的过程。

有一次,我对孩子们说:爷爷奶奶虽然老了,但是他们还是很爱我们。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开始交流自己的爷爷奶奶们如何爱自己。有的孩子说“我的奶奶会给我烧好吃的饭菜,她很爱我。”有的说“我的外公每天都送我上幼儿园。”有的说“我的外婆也很爱我,她每天都来接我放学。”小班幼儿习惯于附和他人的观点,缺乏创造性思维。关于“接送”的话题,孩子们产生了共鸣。于是,我生成了新的活动《爷爷奶奶真辛苦》。

在活动中,我给孩子们观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提着书包、被子来送孩子的照片。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个孩子的被子和书包都是由爷爷奶奶们提着的。聚焦这些照片,孩子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东西很重很多,爷爷奶奶老了,他们背着也不方便,可是他们不要我们提,因为他们很爱我们。于是,我请孩子们试了试,背上书包,拿起被子,究竟有多重,孩子们个个东倒西歪。通过这样的体验,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了祖辈们的艰辛。

制作重阳贺卡、歌表演《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敲敲腿》——祝爷爷奶奶重阳节快乐

在了解了爷爷奶奶的生活,感受爷爷奶奶的艰辛之后,我们学习了歌曲《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敲敲腿》,通过情感激发,表达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感恩之情。在重阳节那天,孩子们亲手制作了重阳贺卡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祝他们节日快乐!

爷爷奶奶的小帮手——为祖辈做一件小事

我请家长配合,敦促孩子们发现身边的小事,当一回爷爷奶奶的小帮手,让孩子们知道可以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分担老人们的辛苦。有的学做家务,有的送上问候,有的为老人做按摩……虽然孩子们的动作还很稚拙,也许这样的活动流于形式,可是通过知恩、识恩、感恩的系列活动过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他们体会到了爱,懂得了爱。他们知道:其实重阳节就是爷爷奶奶的儿童节!

2.在感恩节背景下开展小班幼儿的感恩教育活动。

(1)教育设想。感恩节是美国、加拿大独创的古老节日,作为教师,我依然会摒弃任何远离幼儿经验的节日内容,他们不需要了解欧洲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历史,不需要涉及感恩节的庆祝方式和节日习俗的细节,不必认识火鸡及其烹饪方法……孩子们只要知道在感恩节里,人们向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表示感谢。借助节日向幼儿传达一种知恩图报的精神是最终的教育目的。

(2)教育活动.

家长老师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述感恩节的故事

在感恩节即将临近的时候,萱萱妈妈来到班里给孩子们讲述感恩节的故事。故事情节大约是白人们初到美国的那个冬天,饥寒交迫的白人受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获得丰收的故事。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对故事清节中的印第安人、火鸡、南瓜派等事物感到新奇而有趣,一下子就记住了,因为那是他们所未知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除了感受外国节日的传统习俗之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其文化的精髓,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要真正了解的是知恩必报的内涵。

在听完故事以后,我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为什么白人要制作美味的食物?为什么他们要感谢印第安人?——因为印第安人帮助了白人,白人就应该向印第安人表达谢意。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得到过帮助吗?你们是怎样感谢别人的呢?有的说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有的说到自己的老师,有的说到了身边的朋友。原来帮助无处不在,孩子们却没有意识到,错过了感恩的机会。

日常渗透——学会说谢谢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帮助和被帮助每天都在悄然发生着,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的自理能力还比较弱,老师们每天都要在生活上给他们帮助,可是却很少有孩子会对老师给予的帮助说声谢谢。在感恩节的那几天,我特别注意提醒孩子们对别人的帮助说谢谢。在老师的提醒下,孩子们从无意识的道谢到有意识地被动道谢,孩子们变得有礼貌了,不需要老师的提醒了。对他人的帮助也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开始发掘别人给予的帮助。在盥洗室,孩子们请好朋友帮自己卷衣袖时,他们会很快乐地说谢谢。被回馈得多了,愿意帮助他人的孩子也多了起来。

也许孩子们的行为停留在表面模仿阶段,尚未内化,孩子们对感恩的体会也不见得深刻。但是,借助感恩节的节日背景,孩子们的感恩意识被唤醒,我们相信,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被动地道谢终有一天会变成自发的感谢行为。

孩子的心犹如一片净土,种植感恩,就会收获仁爱、关怀、宽容和幸福。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感恩的种子,让他们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那他们将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来报答父母、师长,报答社会。

感恩教育在幼儿园中进行 篇4

一感恩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首歌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 关键的不是这首歌而是此首歌的意义。是感恩给了我们力量, 即使面对困境我们也可以不气馁, 积极地面对生活, 勇敢地走下去。那么对于幼儿呢, 也许他们现在还达不到成人的理解程度, 但现在教育他们感恩, 他们会慢慢学会珍惜, 学会懂事, 比如懂得爸爸妈妈的辛苦, 每天工作劳累, 也许在家长工作劳累之余, 他会为您端去一杯茶, 这就是孩子们学会感恩的表现。也许这样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就可以让家长心里温暖很久, 觉得孩子懂事了。那么对于幼儿来说, 以后不仅仅是会为你端上一杯水这么简单, 只要他从小学会感恩,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会不断地为周围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而乐于助人, 养成良好的品德, 更学会照顾同伴和朋友, 这样就会更受身边人的欢迎, 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 这就是人格方面的成功。只有先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成为国家的栋梁。可见感恩对幼儿的影响有多重要。

二让幼儿从做小事中学会感恩

在幼儿园中, 老师可以指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一方面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从而可以开发他们的大脑。另一方面, 让孩子通过做小事来学习感恩。比如说, 让他们打扫小面积的地面卫生。在劳动中, 幼儿通过自己的锻炼来感受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从而学会珍惜。同样的, 他们回到家, 面对自己父母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 就知道父母的辛苦, 从而也不会随便乱扔垃圾。即使在公共场合, 他们也会知道保洁人员的辛苦, 也不会随手乱扔垃圾……这样, 对于孩子来说, 既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也教会了他们如何感恩。除此之外, 有小朋友遇到困难时, 老师要指导别的小朋友来帮助他, 当接受别人帮助时, 老师要间接地教他感恩, 教他对帮助他的小朋友说“谢谢”。同时告诉他, 当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 也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要学会互相帮助。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幼儿学会感恩和帮助别人。所以, 感恩教育可以在指导幼儿做小事中实行。

三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为感恩教育提供基础

在幼儿园里, 老师不仅要教导幼儿学会感恩, 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出榜样。这就要求老师在与孩子们的日常接触中也要随时做到学会感恩。比如, 老师要多使用礼貌用语, 当学生帮老师做了一些小事, 老师要及时地对他们说“谢谢”, 这样可以影响孩子们学会感恩。幼儿园也可以在外部设施中构建感恩的氛围。多张贴一些关于如何感恩的标语, 贴在醒目的位置来提醒孩子们感恩;为孩子们播放一些关于感恩的少儿节目或者座谈会;教孩子们一些有关感恩的儿歌……只有创造良好的氛围, 感恩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四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实施感恩教育

作为幼儿园工作者, 我们要多与家长沟通, 交流, 告诉他们教育孩子不仅仅只是抓他们的学习, 只有培养良好的品德之后学习才会优秀。从而让家长积极参与到感恩教育中, 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因为孩子除了在幼儿园, 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家长在一起, 只有家长重视教育孩子感恩, 与幼儿园一起配合, 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养成感恩的好习惯。比如家长在家里可以多为孩子们讲一些关于感恩的有趣的小故事,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但是作为家长, 教育孩子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 只有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教导他们学会感恩, 孩子才能慢慢受启发, 心里刻下感恩的印记。

幼儿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培养的是个完整的人、没有感情缺失的人, 进而他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会感恩。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 努力贯彻实施感恩教育, 为孩子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的成语, 所以我们要在幼儿园中实施感恩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要教育幼儿爱父母长辈, 老师和家长, 爱祖国。我们教育者实施感恩教育就是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教育幼儿识恩, 记恩……让孩子们通过家庭、幼儿园的教育学会知恩、感恩。

幼儿园的感恩教育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如今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多半是知识学习、脑潜能开发,而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却被忽视了。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人有许多描述感恩的语句:“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而这种美德为何会渐渐地从人们的身上缺失了呢?综观西方的感恩节,通过每年节日活动让人从小懂得感恩的必要性。而中国传统教育中主张“施恩不图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爱的失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幼儿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新《纲要》也明确指出:关爱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且对中小学实施的两纲教育中,把德育放在了首位,指出“要学习先学会做人”的理念。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有责任来弥补并实施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二、概念的界定

1.感恩在工具书中的概念

何谓“感恩”?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恩惠:他人给予的好处。”“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356.)2.中外历史中“感恩”一词的起源

“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戴恩德”之意。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这个“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 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故“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点。

(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 架起孩子道德支点.南方论刊,2006,6)感恩一词源于外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是早期欧洲移民为感谢和纪念当地印地安人的帮助而设。

(袁春平.匡茜.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教学与管理.20070520)3.当代学者对感恩的定义

感恩是主体(人)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张桂全.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6,1)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的认可,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2005,5: l4)

感恩是行为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任何事物的一种感激和回报。感恩意识是作为人性根基存在的。感恩以人共有之“人性”作为基点,以互敬互爱作为载体,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弱化了强迫、命令、训话,强化了主动、自觉、情义,避免了人际的伪诈、刻薄、势利,突出了真诚、宽容、彼此尊重的美好品质,使得和睦交往与和谐共存成为一种矢量,却又无工具主义之弊。相互感谢、相互尊重从而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归其原理正是这种同构守恒的感恩意识。再者,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行为,它意味着感恩者对对方行为的肯定。这种肯定会强化做善事的人的心理。反之,做好事者的行为如果得不到肯定,会弱化他的类似动机。感恩意识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循环的幸福感,进而有助于形成更加和谐的共享社会。

(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江苏高教.200701)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

三、来源:高密市康成小学 作者:郝其福 时间:2009-03-04 点击:

一、问题的提出

1058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然而,受当今社会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风气侵蚀,以及当今时代 “四位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的“421” 家庭模式中家长对孩子的娇惯,很多孩子自私自利,只讲索取、不讲回报,“五爱”意识淡薄。有些孩子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么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只要别人尊重自己,不知关爱师长;只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

为此,国家、社会近年开始大力倡导感恩教育,年年举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张仁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感恩中国网站,注册会员达3亿多人,可见国人对感恩回归的渴望。

康成小学自2007年春天起,针对孩子感恩缺失的现状,积极响应国家社会的感恩倡导,进一步深化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大了对学生优良传统道德的培养力度,开始实施感祖国培育之恩、感社会关爱之恩、感父母养育之恩、感老师教诲之恩、感他人帮助之恩、感自然赐予之恩六个方面系列主题化的感恩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1、感祖国培育之恩

爱国是公民的神圣职责,学校从以下方面着手,让学生树立感恩祖国意识。(1)、收集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出一期班报;组织开展看一部爱国影片活动。(2)、以“感谢祖国”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类征文和感恩歌曲大赛等活动,每天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时播放《感恩的心》等“感恩歌曲”,让感恩之歌飘满校园。

(3)、清明节之际,开展 “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

2、感社会关爱之恩

学校在寒暑假、各种节日,组织学生纷纷走进社区、敬老院和博物馆等,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进了社会的大课堂,在社会课堂中学会感恩。利用“六一”节社会各界关心下一代有利契机,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3、感父母养育之恩

为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激父母,学校开展了以下活动:(1)、开展“亲情作文”征文活动。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如: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帮助家里做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家务。

(3)、举行主题班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让学生通过具体数字的计算懂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孝心。(4)、为父母过节。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4、感老师教诲之恩

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

(1)、利用教师节之际,举行“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组织“感谢师恩”贺卡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心。

(2)、举行作文比赛,参考题目:《师恩难忘,师情永存》、《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等等。

(3)开展以“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5、感他人帮助之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或演讲比赛或诗歌朗诵会,大力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之风。结合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和每年开展的贫困生救助工作,发动学生为同学和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那些伸出关爱之手的单位和个人写一封感谢信等,掀起同学之间互助、互学、互相促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感恩他人意识,激发报答他人之恩行动。

6、感自然赐予之恩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三、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1、家校联手,师长共同做出榜样。家长、教师以自己的感恩行动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家长、老师必须时时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处处用感恩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2、讲求方法。老师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一种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

3、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一是在低年级开展自创并背诵感恩诗歌活动,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她)们先学会感动。二是在中高年级开展讲感恩故事比赛活动。三是组织全校师生收看感恩影片。四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格言收集活动。五是结合“妇女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植树节”、“母亲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六是在学生中开展“感恩自然”活动,通过开展养一盆花,节约一滴水、一粒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无私给予之情。

四、实施感恩教育的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有关负责人参与的感恩教育领导小组,对全校感恩教育的规划、计划、师生评价等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同时建立以德育处牵头、各级部为主的感恩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及活动过程的监督,活动成果的收集等。

2、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系列的感恩教育三年规划及每学期的具体计划,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评价细则,并以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的庆祝为契机,由德育处制定活动指导意见,班级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落实。

3、评价落实

(1)、班内评选感恩之星。学校规定周一的主题班队会都要拿出时间对学生上一周的感恩实施情况进行评议。采取个人申报、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推选感恩之星。

(2)、学校每月一次通过《家校联系单》,调查学生在家庭中的感恩表现。老师、家长根据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感恩意识。(3)、举办经验交流会。学校定期举行感恩教育经验交流会,对一些成功做法及时进行挖掘整理,并由德育处编辑成册下发到各班主任手中。教师感恩教育工作成果纳入期末绩效考核。

(4)、举行“百名感恩之星”评选活动。为了鼓励学生们人人争当“孝星”,在学期末,学校组织各班的班主任和班干部,上门为“感恩之星”家庭挂牌,以加强舆论效应,激发家长和学生的争星之心,营造和谐的家庭、社区氛围。

五、实施感恩教育的成效

康成小学通过大力开展系统化的感恩教育,构架起了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道德支点,促进了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推动了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长们百般关爱与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会觉得家长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回报与感恩,加强感恩教育成为了迫在眉睫之事。【关键词】感恩缺失;感恩教育;传统道德 “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戴恩德”之意。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这个“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故“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点。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半年前,“感动中国”人物丛飞走了,但他那句:“我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丛飞捐款300余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山区贫困孩子,很多孩子因他的资助而完成了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被资助的孩子理应感激丛飞。然而,即使是在丛飞病危期间,也很少收到这些被资助孩子的感恩之言,相反,还有个别的家长和孩子抱怨丛飞不继续资助他们。在这里我们无意指责这些孩子和家长,但他们不懂得“感恩”,则折射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这不但需要青少年反省,更需要家长、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反思。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单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否则,我们的下一代只会无休止地向社会索取,又如何能指望他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在我们这个源远流长的礼义之邦,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孩子淡薄了感恩意识,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呢?

首先,中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首要目标,德育成了喊喊的口号,这加大了使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是使孩子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观因素。在大多数中小学课本中仍缺少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方面的德育内容,但人的成长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学习怎样适应社会,学会感恩,回报他人。学校应该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待人处世、感恩助人等人格人品修养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关爱他人、热爱生活,与人交往不忘感恩。其次,家庭教育的过分溺爱是使孩子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当今社会竞争残酷,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对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在成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读好书,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很多父母常用这样的话教育孩子:你好好读书,家里的事情不用你做;你把书读好了,就是对我们的最好的回报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包办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轻易地予以满足,使孩子自然养成了一种错误的观点,形成了只有索取的价值观,而根本不懂得回报,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再有,缺乏交流,是孩子感恩之心丧失的重要外因。《光明日报》载:来自张家口市,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卖艺三年,他的女儿竟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感恩之心就是要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父母辛劳的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为了自己成长所付出的一切的价值,不要让孩子独享生活的优裕,而让自己独自承担家庭的苦难与不幸。一个习惯了“独享”的孩子,一个不懂得分享与感恩的孩子,就像一条不会呼吸的鱼。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

如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育“感恩意识”,以净化与熏陶学生的心灵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迫在眉睫的大事。笔者也在思索,感恩教育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有这样两个成功的感恩案例启迪着我们:在以色列,政府为了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不忘上海市民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大恩大德,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了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经常教育本国公民学会感恩。在韩国,学校规定每个小学生胸前都佩带着“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的相片,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以色列和韩国的这种感恩教育让人钦佩,促人深思。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伟人、名人都具有感恩之心:满怀感激的毛泽东写了《给徐特立的一封信》,满怀感激的朱德写了《我的母亲》,满怀感激的朱自清写了《背影》,满怀感激的海伦·凯勒写了《我的老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会感恩,要使孩子学有榜样、身体力行。孩子仅仅将感恩的条文背熟,也不一定能知道感恩。意大利教育家蒙台利梭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他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孩子来说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过和体验到的才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所以,在平时可开展这样一些活动:算一笔感恩账,每名学生将自己一年的花费算个总账,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账,通过比较,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写一封感恩信,每名学生都要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父母,双方交流心声、增进感情;举办一次感恩演讲;利用今年寒假,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敬一杯感恩酒,说一句感恩话等,将感恩付诸行动。孩子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

近日,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第三版,其中的第六条增添了“学会感恩”的要求,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这填补了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对不少的孩子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试问一个虐待老人的家庭,又如何能教育出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呢?

学会感恩,不仅仅是要求孩子知道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一个人成长成才,不仅仅是家庭父母的养育,还离不开老师、学校、社会、国家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让孩子懂得: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谈何爱祖国。一个有拳拳爱国之心的人必定有浓厚的爱乡之情、爱父母之心。

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就是使孩子真正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就是使孩子真正体会到只要心中装着爱就会使这个世界充满爱的人生道理。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篇6

【关键词】幼儿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47-02

一、“感恩教育”活动的实施背景

为了解幼儿在"感恩"情感方面的情况,我园幼儿的家长曾被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孩子占74%;现在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人的孩子占63%;受到别人的帮助,不懂得要向别人表示感谢的孩子占56%。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因此,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感恩的心态和习惯需要逐渐的引导孩子们养成,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感恩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

1.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

在孩子感恩教育中的启蒙教师是父母,让孩子获得感恩教育的第一个平台是家庭。

一是礼貌教育在家里开展。让孩子们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家人。我园组织了一次专项培训家长会,指导家长如何教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都必须重视家人的存在,知道长幼之分。 我园教师会随时跟踪家访,实际查看家庭礼貌教育的成果。

二是让家长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在让孩子逐渐有了一定的意识后,家长切忌向孩子在灌输自私的观念,让孩子在邻居之间、同伴之间、家人之间学习谦让,让孩子在谦让的氛围中长大。去年9月份,我园的教师去跟踪家访,中班的悦悦小朋友及家长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悦悦小朋友的家庭很特殊,妈妈离异后带着她和弟弟随没有劳动能力的姥姥姥爷生活,家庭生活很是困难。悦悦小朋友发育较晚,刚入园时,不会说话,也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在老师一年的努力帮助下,到中班了才勉强会说一些简短的词语。但当我们的老师进入她家时,她主动将家里的板凳搬过来给老师坐。妈妈买的面包她分给了弟弟一半,另一半给了姥姥,自己眼睛盯着面包咽口水。我们的老师看到后,很是震惊,在这样的家庭里,如此不健康的孩子,能懂得分享,懂得孝敬,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多么让人欣慰的事情。随后,我园教师多次去悦悦家里帮忙,并自掏腰包贴补她们家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感恩教育”。

三是要让家长对孩子进行互助教育。家长帮孩子穿衣服,孩子帮家长拿拖鞋,家长帮孩子盛饭,孩子帮家长拿筷子,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在后来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这种“互助教育”在大班成效显著。

2.幼儿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关键

我园教师将感恩教育在幼儿的日常教育中有效地融入,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要尝试着去爱别人。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教师以身作则,关爱幼儿,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孩子的第二父母及孩子眼中的偶像和榜样都是教师,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抓住节日活动环节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中华民族现有许多节日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如春节、清明节、妇女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等,因此,我们结合这些节日庆祝活动,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的感恩心。

如“感恩节”,我们请来了部分家长来和我们共同度过这个节日。有两代人参与活动的,有三代人参与活动的。活动的环节有幼儿表演“感恩的心”,孩子和妈妈互洗衣服,孩子给奶奶凿腿,儿媳给婆婆捏肩,婆婆教孩子剪纸等等。活动中,温馨的气氛、感人的画面一直温暖着大家,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的心中也都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

如“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了一次大班幼儿的“感恩教育”,我们请来了孩子们的妈妈,让她们谈自己的工作,谈谈是怎样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我们还开展了一次“角色互换”的亲子游戏,让孩子们充当一次“妈妈”,体验一下照顾人的苦与累,这些都使孩子们切身体会妈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拳拳之情,从而让孩子们心存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的关心和呵护。

如“父亲节”,我们为中班孩子的父亲们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并对孩子们进行了“感恩教育”,主题是“当您老了”。活动中,孩子们搀扶着蒙着眼睛的爸爸走过障碍,并喂爸爸吃饭,等到某一天爸爸真的老了,我们的孩子就是拐杖,就是依靠。爸爸们感动了,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

经过这些感恩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在不断的被强化,感恩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让他们在成长的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将感恩的种子长成一颗感恩的大树,然后回报家人和社会。活动中,家长朋友们也很是感动,对我们的活动表示了充分的认可并给予最大的支持。

三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幼儿感恩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我园重视。如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扮演绘本故事中的角色,对故事进行触角扮演,体会故事中小动物们处处想着别人,感受爱和温暖。在健康活动“为小企鹅搭房子”这个活动中,体会无家可归的可怜,并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小企鹅,体会帮助别人后的快乐。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样的角色体验能使感恩教育能够在实践层面上“活”起来,逐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四是充分利用生活细节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幼儿感恩活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时常关注幼儿的生活事件,关注孩子们的言行,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如中二班小朋友在午睡的时候,欣欣小朋友裙子后面的拉链拉不下来,很是着急。这时,珊珊小朋友看见了,就过来主动帮助她把拉链拉下来,欣欣非常高兴的对珊珊说:“谢谢你”,珊珊说:“不用谢”。看见他们互相帮助而且还主动道谢,老师对他们两个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了表扬。从那以后,像这样的事情在中二班就越来越多,如帮别人端饭,拿纸呀,互让玩具呀,小朋友之间的争吵少了许多,并且孩子之间的相互友爱之情正慢慢蔓延开来。不仅在幼儿园这样,在家里对侍家人也是如此。上学期的半日开放活动,中二班的瓜瓜小朋友见妈妈来了,就主动把小椅子抬到妈妈那里,让妈妈坐。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对他们的行动做出了肯定,这就让我们的感恩教育能够持之以恒的继续下去。

五是用感恩评价制度督促感恩教育的成果形成。孩子的“爱心”不用刻意培养、教育,“感恩”的培养也是如此,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融合于生活之中,不着痕迹的。幼儿园与家长密切配合,家长在家中创设轻松的感恩氛围,配合幼儿园做好评价监督。为此,我们设计了“感恩教育“活动记录表。

附表:“感恩教育“活动记录表

班 别: 幼儿姓名: 月份:

活 动 内 容

时间及服务对象

总次数

家长签名

主动为长辈端杯水

主动为长辈洗洗脚

主动为长辈捶捶背

主动为长辈盛碗饭

主动与长辈做卫生

其他感恩事例

家长对幼儿评价:(是否有进步)

活动记录表,每月统计一次,以便更好的监督幼儿感恩意识的形成。

三、“感恩教育”活动的初步成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在家尊老爱幼、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很大的提升。我园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于需要之人。

在幼儿园的附近有一个养老院,自我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后,老师们经常去敬老院做义工,为孤寡老人洗衣服,做卫生,做按摩。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去敬老院帮助这些孤寡老人,家长们干活儿,孩子们陪老人们唠唠家常,哄老人们开心等等。敬老院是对师幼进行感恩教育最好的资源。我园感恩活动的进行,一次比一次成功,一次比一次收获大。活动不仅使老师和孩子们收获着幸福,也让老人们得到了慰藉,同时在社会中传播了正能量。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都加入到了我们的行动中,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总之,幼儿应该从小就培养感恩之心。使孩子们常怀感恩之心,并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爱世界充满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就一定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张晶.3到6岁幼儿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幼儿园的感恩教育 篇7

一、培植感恩的幼苗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为人的重要道德基石, 是家庭和睦的根基, 是社会和谐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 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开展感恩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尤其应从学前教育抓起。 我们要创设与幼儿生活贴近的情境, 如利用每天的来园谈话, 向幼儿了解家中谁每天早早起床, 煮粥洗衣, 孩子们的回答往往是爷爷或奶奶, 老师就告诉幼儿奶奶辛苦了, 我们要爱爷爷奶奶;谁送我们上幼儿园, 孩子们会说是爸爸或妈妈, 老师就对孩子说, 爸爸妈妈既要上班又要送宝宝读书, 辛苦了, 我们要爱爸爸妈妈;又是谁, 教我们本领、和我们玩游戏, 孩子们说是老师, 我们就告知老师辛苦了, 我们要爱老师。如此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 使他们想说、会说、敢说、有机会说。以读儿歌, 听音乐、歌表演等形式开展活动, 使幼儿懂得感恩, 知道如何用感恩的心回报于己有恩的人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体验“感恩”的快乐, 从生活点滴抓起培植幼儿感恩的幼苗。

二、开展“感恩”主题活动

为了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最近我们在中班开展了为时两天一夜“感恩的心、护蛋行动”主题活动, 孩子们在整个活动的表现及引发的感受极多。

1.活动背景:立夏园内教工午餐吃咸鸭蛋, 老师见多了2个, 随手带进班级, 让孩子们猜蛋是生的还是熟的。 2名幼儿上前猜, 没有猜对, 换1人猜对了, 原来他把蛋贴近耳边摇, 没有声音的就是熟的, 老师奖励了1个蛋给他。 其余幼儿也嚷着要, 老师灵机一动, 答应给孩子们每人1个。 教师在活动前谈话, 蛋是生的, 我们每人1个, 从拿到蛋的那一刻起, 开始保护蛋宝宝, 我们开展1个“护蛋行动”, 想想鸡妈妈孵蛋不容易, 我们的妈妈把我们怀在肚子里也不易。

2.活动目标:通过2天1夜的护蛋行动, 体验护蛋的不易, 更体验做爸爸妈妈的辛苦。 孩子们刚拿到蛋的时候, 别提多兴奋了。摸呀藏呀好开心, 可是5分钟不到, 第一个蛋碎了, 是双胞胎妹妹, 这时, 全班幼儿都愣住了, 大家看看老师的反应, 再看看双胞胎妹妹一声不响, 忽然, 哇的一声小妹妹大哭起来, 老师安慰了很久都没有效果, 午睡课起床了她还在抽泣。 第二个碎蛋的幼儿情绪比第一个好, 可能是因为老师没有过分的责怪, 他压力小了。 就这样, 经历了午餐、午睡、做操后, 已有十几个孩子们的蛋碎了。 放学带蛋回家的幼儿, 家长拍来照片告知, 孩子把蛋藏在了被窝里, 衣服里, 用盒子给蛋做个家, 有一点破损的用透明胶粘牢, 等等, 总之, 真是想尽了办法。

3.活动收获:第二天, 完璧归赵的孩子, 我们让他们谈谈感想, 大家都表示“护蛋”真的不容易, 连家长都发了感言, 诉说“蛋宝宝”一路上回家、上学的不容易, 老师对护蛋成功的孩子予以了奖励。 结果第三天又有3人带来了蛋, 说是忘在家了, 经过老师的观察, 1人的蛋是原来老师发的, 有奖;另2个孩子的蛋估计是碎掉了, 家长自己替换的, 因为蛋上的标记不对, 所以, 老师没发奖。 分析幼儿有礼物的开心, 没有礼物的分两种, 一是不开心, 二是怪别人。 最后,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护蛋经验, 得出蛋是脆弱的, 需要我们细心呵护。 小朋友也是脆弱的需要大人的呵护, 因此, 我们要学会感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常怀感恩的心, 爱身边的人和物。

三、立足礼仪故事中的感恩教学

如果说开展主题是我们在感恩教育中的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手段的话, 那么, 坚守传统感恩教育更是我们不能放手的内容。

我们坚持在孩子中开展《中华礼仪故事》的讲述活动, 通过让家长教的过程, 使家长得到传统文化教育, 孩子在讲的过程中, 记住了传统的礼仪内容, 可谓一举两得。 仔细挖掘、细细品味传统礼仪的感人之处。 特别是现在离异家庭较多, 很多孩子过早地在心灵中埋下了对他人的怨恨之情。 但是, 听了《王祥孝母》的故事后, 几个大班孩子似懂非懂地告诉老师, 要像王祥那样, 做个孝子。 故事的大概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名叫王祥的人, 他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 可是母亲很早就去世了, 于是父亲娶了一位后母, 后母不太喜欢王祥, 经常在父亲的面前说他的不是。于是慢慢地, 父亲疏远王祥, 不再爱他。 有一次后母病了, 说好想吃活鲤鱼。 可那是寒冬呀, 河水结了冰, 怎么可能捉到活鲤鱼呢?可怜的小王祥光着脚丫, 冒着刺骨的寒风, 顶着酷寒的霜雪出了门。 他来到那结冰的河面上, 脱下衣服卧在冰面表层。 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 过了许久, 冰融化了, 真的跳出两条大鲤鱼。 吃了鲤鱼后, 后母的病很快就好了, 也慢慢改变了对王祥的看法。

多么感人的故事, 后母这样对待王祥, 而他却 “以德报怨”。 故事中王祥的善良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宽容, 什么是关爱……我们呼吁大家, 携起手来, 从现在做起, 像王祥一样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爱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传递。

四、家庭是感恩教育的源泉

感悟了许多, 我们会发现感恩教育的起源是在家庭。 现在的小家庭基本是三代同住, 爷爷奶奶带小孩、买菜烧饭, 年轻的爸爸妈妈除了上班就玩游戏、刷微信, 教育下一代、操持家务都是老人的事情。 爷爷奶奶心有怨言, 但为了家庭和睦, 也就认了。 年轻的爸爸妈妈认为养育子女是老人的事, 小孩扔给老人领, 小孩的教育也扔给老人, 导致孩子都是爷爷奶奶领大的。 幼儿园门口经常会上演, 小孩子抓爷爷奶奶的脸, 对爷爷奶奶又是推又是踢的, 有时因为忘了老师交代的事, 小孩子就在园门口大闹, 逼老人回家拿学具、手帕、玩具。 另外, 年轻父母的思想也存在问题。一次, 大班的皮大王打了同伴, 老师打电话给爸爸, 爸爸的回答竟是小孩我不管的, 你去找她奶奶。 气得老师问他到底孩子是谁生的? 没有责任感的人, 是谈不上感恩他人的, 因为, 他体会不到别人对他的好, 更不会将心比心, 替人分担忧愁和辛苦。

同样, 孩子对家里老人不感恩, 进入学校对老师也不感恩。 有的孩子大班毕业没多久, 路上见了老师不打招呼, 老师先喊他, 回答我不认识你, 在一旁的爷爷奶奶倒是打招呼了, 年轻的爸爸妈妈也没什么反应。 还有的小年轻, 送孩子到学校不问早, 孩子也不问老师早。 这就是家风。 所以, 感恩的心不是说说的, 是要靠家庭父母、长辈时时教育, 代代相传的。

感恩, 幼儿园沉重的话题 篇8

有个园长跟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 孩子在幼儿园吃完香蕉, 随手将香蕉皮扔到地下, 老师随即训斥了他, 这时刚好被前来接孩子的家长撞见, 于是就去园长那里大闹。该家长说了一句话, 凉了幼教人的一片热心: “我们拿钱雇着你们……”纵使该老师方式过了点儿, 但也不至于这样说话!

老师, 从家长手中接过啼哭的孩子, 百般哄劝, 哭了抱着, 疼了抚着, 睡了看着, 不会吃饭喂着, 尿床晒着, 拉裤子洗着, 教育着、培养着、不辞辛劳。直到三四年下来, 还给家长一个活泼、可爱、健康懂道理的精灵, 您能把这一切付出看作是用金钱换来的吗?

由此可想, 我们的孩子, 如果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丝毫感恩情怀的环境里, 他的将来会是怎样的? 老师辛辛苦苦的培育, 家长的娇惯、包办和代替, 以及外界的不良影响, 他们还能感谁的恩?

一个奶奶曾经跟我聊起这样一件事: 自己亲手带大的孙子, 在与自己不合的儿媳的影响和教导下, 逐渐远离了年迈的奶奶。清明节了, 大家站在街口谈论着吃“饼卷蛋”, 孙子说: “奶奶擀的饼好吃, 我想吃奶奶擀的饼。”妈妈一把扯着孩子离开了。奶奶老泪纵横, 心如刀割: “奶奶擀不了饼了, 奶奶需要吃别人擀的饼了……”年轻的父母们, 当你们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孩子需要的时候, 可曾想过: 他们当初, 也是这样把你们养大? 你们不感谢父母的养育恩, 也不教育孩子去感谢祖辈的照看之恩, 将来, 那个在街口“听”别人吃饼的, 很可能就是你们!

记得去年, 我参加了儿子学校组织的一个感恩演讲。在诸多动人泪下的演讲之后, 安排了一个互动, 那就是要求家长走到台前去拥抱老师, 对老师说一声: “老师您辛苦了, 谢谢您。”请孩子勇敢地站在台上, 大胆地说: “老师, 妈妈, 我错了, 以后我一定学好。”请孩子走到父母跟前, 拥抱父母, 说一声: “妈妈, 我爱您, 您辛苦了! ”我用照相机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幕幕。心想: 这活动真好, 这个时代奇缺啊! 孩子们一定会因此而改变的!

活动结束了, 一个家长说: “你看看, 这些孩子就是三分钟热血, 事儿过了, 一笑了之, 啥事儿没有了……”

路上, 我跟孩子谈话, 从孩子口中了解到, 大部分同学一回到宿舍就忘了刚才的一幕, 依然我行我素, 很少从内心去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我对儿子说: “你该写一点东西的, 反思一下自己。”他说: “我们老师又没有布置。”在他们眼里, 这次感恩演讲活动, 只是一节课, 只是老师布置的任务……

因此, 作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 应该意识到: 感恩教育, 不是一时的, 而是一辈子的、不懈的、迫切的事情。我们应该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老师感谢的是家长的信任、支持、配合之恩; 还要感谢孩子们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孩子的爱戴之恩; 家长应该感谢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照顾之恩; 还应该感谢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快乐之恩; 孩子更应该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 家长的养育之恩, 朋友的帮助之恩……让他们在这个感恩的环境中长大。

培养幼儿学会感恩的途径 篇9

日前,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其中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义务, 与老年人不在一起居住的, 应当经常问候、看望。让我们反过来想想:在一个以家庭和谐为主流价值观的国家, 子女回家看父母竟需要用法律来约束,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规, 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

同时, 这也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孩子孝敬意识的极端淡漠, 他们只知道向父母索要关爱, 却不懂得回报。俗话说:“三岁看到老”, 因此我认为对幼儿园的幼儿进行“孝敬意识”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何谓“孝”?曾子曰:“甚哉, 孝之大也!”由此可见, 孝敬亲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道德, 然而作为一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的幼教工作者, 笔者痛心地发现我们孩子的孝敬意识在逐渐淡漠甚至消失, 那么在幼儿教育中, 我们又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孝敬”的培养呢?

其实, “孝”的外化形式就是感恩, 而有关现代“孝”文化的教育也就是感恩教育。所以我们可以将孝敬教育分为三个层次: (1) 培养幼儿的孝心, 即让幼儿知恩; (2) 提升幼儿的孝能; (3) 引导幼儿的孝行, 即让孩子报恩。

那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 我们应如何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探寻教育途径, 找准新方法

感恩亲人, 懂得孝敬。鸦有反哺之义, 羊知跪乳之恩。动物尚且如此, 何况人乎。“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人生在世, 子女往往难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幼儿中开展孝敬教育必须选择适合孩子学习的内容,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寻找适合幼儿阅读的童话故事、儿歌及歌曲, 如童谣《大乌鸦》、课本剧《小乌鸦爱妈妈》等都是很好的教材。我们以《纲要》精神为指针,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采取了“做中学”“做中玩”等幼儿感兴趣的、开放性的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多途径、多渠道地探索, 让幼儿学会感恩。

二开展内容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

孩子爱玩, 喜欢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因此, 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 在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讲故事、看动画表演、儿歌表演等活动, 让幼儿在感性上有一个认识, 然后通过实际行动、实际操作来感受认识。教育活动中, 我们围绕“人人争做明星宝宝”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 如“庆三八”主题活动, 我们在班级内开展了一次“我给妈妈洗脚”的活动, 并让每位妈妈对此说说自己的感受。此举得到了妈妈们的一致欢迎。每一年的重阳节, 我园都会组织幼儿开展“我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献爱心活动”。

三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感恩教育的机会, 教师要做有心人, 时时捕捉教育契机, 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 及时进行随机教育。如有的小朋友鞋带开了, 自己不会系, 有的幼儿乐于助人, 热情帮助别人;有的幼儿胆小, 也有的幼儿不会请别人帮助。因此, 教师应抓住这一教育契机, 立即进行教育, 让被帮助了的幼儿向帮助过自己的幼儿道谢。教幼儿遇到困难学会寻求帮助, 会说礼貌用语等, 让幼儿时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四在游戏中渗透感恩教育

幼儿的感恩教育也体现在游戏中, 教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幼儿, 挖掘每个幼儿的闪光点,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肯定。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 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 尽量安排一些团结协作的活动内容, 如运球比赛、拍球接力等活动, 从而使幼儿对同伴有较客观的认识。使幼儿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知道小朋友之间应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

五在区域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区域活动中, 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习惯。如在游戏区内进行“开医院”这个游戏时, 孩子们非常有秩序地进行着各种活动, “病人”在得到了“医生”的帮助后, 会很自觉地向“医生”道谢, “医生”也会很认真地给“病人”看病, 这个游戏培养了孩子礼貌待人、主动交往、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质。

六家园协作共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 首先我们让家长了解感恩教育的内容, 把活动方案告知家长, 统一认识, 并请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鼓励家长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以反馈信或表扬信的形式或利用家园联系册等形式反馈给我们, 我们再把这些好的材料传达给孩子, 让孩子及时得到表扬和鼓励, 强化他们的行为。这项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也使感恩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幼儿园的感恩教育 篇10

一、感恩乐曲———素材

音乐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世界共通语,它的触角能轻易地深入我们的内心。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极其敏感,音乐响起的时候,他们能自然、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选择感恩的乐曲是“创作爱的图画”的第一步。

选择乐曲。我们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乐曲进行打击乐练习。有感恩大自然天气的《雪花和雨滴》;感恩大自然植物的《拔根芦柴花》;感恩果实丰收的《木瓜恰恰恰》;感恩动物昆虫的《小乌鸦爱妈妈》;感恩身体的《幸福拍手歌》;感恩周围亲人的《爷爷为我打月饼》;感恩祖国的《大中国》。这些经典乐曲中的感恩元素非常丰富,不仅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激发幼儿的感恩之情。

分析歌词。每首感恩歌曲,初次倾听幼儿很难发现其中蕴藏的感恩元素,只有通过分析才能使之逐渐清晰明了。活动中我创设条件,和幼儿一起分析探索。以《木瓜恰恰恰》为例,幼儿在循环倾听歌曲的过程中思考其中的感恩因素。多次倾听后,幼儿说出了香蕉、菠萝等水果。然后我抛出问题“水果丰收了感谢谁?”,成成说感谢种水果的人;文文说感谢运水果的人;媛媛说感谢卖水果的人;萱萱说感谢秋天;峰峰说感谢阳光和水分。我及时提升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明白水果丰收要感谢大自然。通过分析歌词, 幼儿之间的意见汇聚到了一起,将感恩元素挖掘得淋漓尽致。

回忆经验。平时我们会根据季节和节日选择合适的乐曲进行打击乐练习。“五一”劳动节之际,我们练习打击乐《加油干》。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劳动人民劳动时的一种状态,让幼儿了解劳动者的口号,体验劳动者边劳动边喊口号的一种气势。我准备了很多行业的劳动者图片,通过和幼儿一起观看、讲述,提高幼儿对劳动者服饰特征、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了解。然后追问幼儿:“在生活中怎么感谢他们?”他们有的说吃饭不浪费,有的说垃圾不乱扔,有的说主动说‘谢谢’。这些小小的举动表达了幼儿对劳动者的感谢之情。

二、感恩乐器———工具

幼儿园的艺术领域中也包含着打击乐活动。幼儿在敲敲、打打、听听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倾听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画家作画需要工具,打击乐活动同样如此,乐器、图谱就是最重要的工具。

认识乐器。班内的打击乐器有双响筒、圆舞板、碰铃、沙球等。一开始幼儿对乐器很陌生,既说不出名称,也不知道演奏方法。我们就利用每天下午的固定时间让幼儿和乐器“亲密接触”, 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幼儿在小组中自由选择、看看、说说、玩玩, 帮助他们认识熟悉乐器。绿色的青蛙造型让幼儿一下子记住了圆舞板,圆柱体的双响筒身让幼儿正确区分了高音和低音。我还通过动作示范,让幼儿观看了解每种乐器的正确演奏方法。

运用图谱。图谱顾名思义是图形与乐谱的结合。打击乐活动的图谱分为身体图谱和演奏图谱两种,身体图谱中一般会用身体动作的简笔画代表某部位。如:小脑袋表示拍头,小手掌表示拍手,两条腿表示拍腿。演奏图谱是在相应的乐句以及身体图谱的位置画出小乐器,这样幼儿演奏时就一目了然。

演奏乐曲。幼儿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之后,我们就将图谱结合进来。演奏时同种乐器的幼儿坐在一起,便于声音的集中和区分。我提出了同伴间互相倾听、互相提醒的要求。每种乐器演奏的乐句不同,有时分奏有时合奏,需要幼儿提前准备,我们老师在指挥时会用手势或眼神提醒某个乐器方阵。不仅如此,幼儿带着情感去演奏乐曲,这真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感恩行为———作品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从小在幼儿的心里播撒感恩的种子, 在生活中渗透感恩的思想,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萌发他们感恩的行为,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在我班开展“打击乐活动中激发幼儿感恩行为的研究”的两年间,幼儿的行为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我们欣慰地看到了感恩的踪迹。

感恩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孩子在大自然中发现、观察、想象、思考,他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秋天,我和幼儿在校园里散步。在歌曲《小树叶》的影响下,他们主动捡起散落在走廊里的鸡爪枫叶,悄悄送还到树妈妈脚下。孩子用自己的点滴行为感恩着大自然,表达着对一草一木的感激之情。

感恩物品。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学会了爱护乐器,轻拿轻放,正确使用。由这个点还折射出幼儿很多爱护物品的好行为: 课间休息,幼儿自觉关紧盥洗室滴水的龙头;区域活动,幼儿主动把洒落的积木和玩具归位;教室书架上的图书有序了,蒙氏区的托盘整齐了。班级里好像涌动着一股正能量,幼儿惜物爱物、感恩物品的行为正进行着接力和传递。

感恩他人。家是温馨的港湾,陪伴着孩子一路的成长。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了个别孩子的自私意识和行为,我们开展了打击乐活动《我的好妈妈》。与幼儿展开讨论,挖掘歌曲中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引导幼儿用行动感恩回馈家人。通过同伴讨论,汇总感恩家人的良好行为,例如,给家人捶背、倒水、唱歌、拿鞋等。由此发散引申到感谢老师、同伴、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孩子心中感恩的意识提高了,感恩的对象扩大了,感恩的行为升华了。

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篇11

感恩教育应是我们幼儿教育关注的一部分。本文幼儿感恩教育进行了以下五方面的研究: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包括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感恩的理论基础和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研究。研究最后指出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

幼儿感恩 感恩意识 感恩行为

中华民族拥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悠悠几千年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个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感谢生活,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感恩是一种思想境界,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社会责任。对感恩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对幼儿感恩的研究则更晚。感恩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之一,对幼儿的学会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幼儿感恩的内涵

《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口。”《现代汉语词典》说:“恩惠:给予他人好处。”“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概言之,感恩是指个体对自然、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因素的积极认知和感激之情,并提供相应回报的行为。它既是一种积极认知,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更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行为。

幼儿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将感恩教育内容与幼儿进行对话,使幼儿拥有感恩的意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感恩行为的对话活动。

二、研究幼儿感恩教育的意义及其内容

(一)研究的意义

感恩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及帮助他人等良好的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的发展,为幼儿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有的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家庭教育情境中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家长是否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培养方式,以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另一方面是关于幼儿园对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幼儿园角度对幼儿感恩教育进行研究主要是从感恩的四个环节进行解读:识恩、知恩、报恩、施恩。以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从自然、社会和他人三个角度来探讨了幼儿感恩的培养。

三、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热点

(一)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

在对幼儿感恩的现状进行调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研究者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1]在幼儿园中幼儿表现出的感恩相对家庭有所提高,但是仅表现为对熟悉的教师打招呼等礼貌行为。在人际关系上,78.35%的幼儿认为帮助自己的人很少[2],在接受帮助后有部分幼儿知道说“谢谢”,其中女童说谢谢的比例略高于男童。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幼儿普遍缺乏感恩的心态。

(二)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杜文婷(2009)探讨了幼儿感恩教育缺失家庭方面的原因是:家庭教育襁褓式理念、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和网络的冲击等。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幼儿最先感受到人间真情的地方,父母对幼儿的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汇成人生长河,家庭本是幼儿最早感受到爱,也应是最早懂得感恩的地方,然而父母的家庭本位的价值观所形成的思维习惯植入到家庭成员的语言和行为中,悄悄地“潜入”到幼儿的头脑里,而形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爱而凝固成父母事事包办,孩子遇事言听计从,毫无感恩之心最终形成唯我独尊的冷漠态度。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并没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长辈对幼儿的溺爱,父母忽略对幼儿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认为对孩子的付出天经地义无需感恩。父母是幼儿出生后接触最频繁,关系最亲密的对象,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是感恩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是唯有树立父母正确的儿童观,父母通过与幼儿对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2.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

幼儿园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强调的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重智轻德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私立幼儿园,为了吸收生源,迎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幼儿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智力的学习课程,在传授知识时以“问题——答案”逻辑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在“奖励——惩罚”强化模式下让幼儿学习知识的各种各样隐形规则。幼儿园竭尽全力开发各种各样智育课程,而德育课程却以理想的观念来引导幼儿,却不注重从幼儿实际生活中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这种停留在口头说教的感恩教育方式与幼儿以生活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相互冲突,从而使幼儿园的感恩教育犹如小鸟虽从天空飞过,却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3.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日益富足,使幼儿从小就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而从未接触过艰苦朴素的生活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观在幼儿园中也初见端倪。因此,社会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共同发扬知恩、报恩的优良传统,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三)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

1.家长的言传身教。

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应以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件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如通过阅读图画故事书中的感恩故事、参加感恩亲子活动、参观孤儿院或敬老院等活动。同时,父母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通过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

2.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

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在幼儿心中,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深远。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向他人感恩,对幼儿为班集体做出的工作也应该表示感谢。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丰富多样的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感恩类的幼儿图画故事书和儿歌是贴近幼儿生活的素材,采用移情训练法可以使幼儿与文本中的人物更好的产生共鸣,真正理解人物的感恩情感。教师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同时还应时时把握住日常生活中生成的课程,运用教育智慧为幼儿创造一个感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3.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

在正确引导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同时,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是保证感恩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家园合作可使家长和教师很好的交流幼儿德育发展的状况,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策略,可使家长和教师互相理解和支持幼儿感恩教育的各项活动。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三方合作,做到三位一体,相互渗透,使幼儿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成长。

四、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冷点

(一)幼儿感恩的理论基础

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事实描述阶段,其实验研究相对还很薄弱,所以其理论相对较少,起步也较晚。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是McCullough,Kilpatrick,Emmons等在2001年提出,他们详细论述了感恩的亲社会本性,提出感恩具有三种特殊的亲社会功能或道德功能,即道德计量功能、道德激发功能及道德强化功能。[3]费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于1998年提出了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即时思维行动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而感恩也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离散的积极情绪。[4]张晶(2010)提出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生活德育理论、情感德育理论和游戏理论。综上,笔者发现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均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引进而来,幼儿感恩教育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

(二)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

陈志琼(2004)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5]赵晓芳(2006)提出感恩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二是情感层次,三是实践层次。其中情感层次连接认知和实践层次,在感恩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如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一样有一个大致的时间界限和相应的特征。现有的研究把幼儿感恩教育看成是一种通过教育措施是可以达到社会对幼儿期望的最高水平,对幼儿感恩的培养并不会受到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五、结论

幼儿感恩这一理念自古就有,然而将其作为一种培养理念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却是近几年的事。幼儿感恩教育虽有大量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

研究现状是从幼儿感恩的表现状况进行的描述分析,并未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内在机制的研究。研究的理论基础均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推理分析,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并未对幼儿感恩年龄的发展阶段进行任何研究,使用的发展理论和中小学及成人感恩发展阶段一致。研究方法单一,多是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其设计方式多基于定量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月芬.学前幼儿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09(5).

[2] 周素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感恩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

[3] 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 杨小青.学会感恩:一种提升幸福感的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幼儿园的感恩教育 篇12

一、感恩的概念

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 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 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心理。Gullup一项关于感恩的访谈调查研究发现, 有超过60%的被访者称, 表达感恩让他们感到快乐。同时, 许多研究表明, 体验感恩可以提高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感恩还可以引起正确的归因和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另外, 感恩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 是促进个体幸福感的有效手段。同时, 感恩也会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和谐。因此,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既是其个人发展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 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的颁布,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都在贯彻《纲要》精神, 以人为本, 大胆改革, 深化实践, 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 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写心得、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到社会上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措施, 以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但针对学生出现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这一现象, 很多高校由于思想认识问题, 没有将加强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具体规定到哪个部门负责, 而使大家感觉应该对学生实施这一教育, 却又因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而导致对这方面工作的疏忽。加之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本应很纯洁善良的心现在也变得冷漠、麻木。

就拿笔者所在学校刚刚发生的一个小事来看:2012年4月下旬, 按照惯例, 学校组织了2012届毕业生及2011届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毕业总补考工作。按照学校规定, 辅导员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学生, 学生按照时间来校参加补考。一项平平常常的工作, 没想到一位辅导员却为此雷霆大发。原来有个学生在成绩未公布之前给辅导员打了一个电话, 本来学生也可能是焦急, 因为这个学生就是上年因为成绩不合格导致未能按时毕业, 可他不检讨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反而把气撒到辅导员身上。这个学生打电话说:“我什么时候去领毕业证啊?”言语冰冷且带不满情绪。好像他未能按时毕业全怪老师。而这位辅导员强压怒火, 客气地对他说:“现在成绩还没出来, 等成绩公布以后我通知你好吧?”“哼, 那你快点。”说完学生就挂了电话。辅导员带他几年, 经常鼓励他、教育他, 当然有时也会批评, 可这都是充满着爱啊!结果落了一肚子的委屈。一个培养了4年的本科毕业生怎么能用这种口气对待老师?又怎么能对曾经培养他、关心他的辅导员这么无礼呢?

再看一个例子。一男生经常无故旷课, 学习态度不端正, 辅导员出于对他的关心, 找他谈话, 一次、两次、三次, 但是收效不大。后来辅导员把他找到办公室, 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 没想到这个学生突然说了一句:“你牛什么牛!你们老师吃的、花的还不都是我们学生缴的学费呀!换句话说, 是我们学生在养着你们!”这位辅导员听后无语, 事后大哭了一场。大学生竟然蛮横无理到了这种程度:黑白不分, 是非不辨, 把老师的一片苦心当成了恶意。更可气的是, 本应当感恩老师, 却反过来以恩人自居, 真是荒唐之极。

再看药家鑫事件。如果他有一点点对社会的感恩, 他会对被他开车撞倒的农妇不但不赶快抢救反而将其残忍地杀害吗?还有日前在上海机场对母亲连捅9刀的留学生, 不仅不感恩亲爱的母亲, 反而恩将仇报, 对满怀亲情前去迎接他的母亲狠下毒手。这是为什么?就是极端的自私, 认为母亲没能满足他继续留学就是对不起他。

另外一个媒体上的例子, 就是一学生因上网成瘾, 当父母亲不能满足其愿望时, 竟然在黑夜母亲熟睡之际把自己的亲生母

教育的措施

亲给杀死了。多么可悲啊!这既是他们人生的悲哀、家庭的悲哀, 也是社会的悲哀。

综其种种都说明, 感恩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诸多悲剧, 应当引起教育者特别是高校教师的深思。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1.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网络媒体高科技的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汲取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一些资产阶级的消极不利影响也正在侵蚀着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民办院校的学生, 由于文化知识相对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的较低, 但这批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 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更多些。所以, 这部分学生更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自我意识膨胀, 集体观念淡薄, 他们脱离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盲目进行“自我设计”;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对立起来, 一旦个人需求无法实现就会选择冒险甚至铤而走险, 不惜走向自我毁灭。

2. 教育工作不力。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 更是一种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教育。感恩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 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感恩的认知水平, 其次要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向乃至形成报恩、施恩的良好行为, 从而使大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 目前高校感恩教育大多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科书, 教育内容仅限于讲座和一些活动, 教育途径单一, 没有长效的发展和考评机制, 加之部分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思想觉悟不够,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不能以人为本, 设身处地、真心实意地为学生考虑, 甚至出现一些不符合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腐败事件, 或者有损于为人师表这一光辉职业的现象, 从而导致学生对其失去信任, 甚至出现仇恨、报复的心理。因此, 学生不仅不感恩教师, 反而常常制造矛盾, 惹是生非。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 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风刮不得, 雨淋不得, 再苦再累也不能穷孩子, 孩子从小缺乏受苦训练, 没有从自身实践中体会到他人的辛苦, 感觉别人给予自己都是理所应当, 所以导致了他们自私、只会索取而不会付出, 更不会去感恩别人。甚至还会跟同学攀比, 当父母满足不了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时, 就产生不满, 甚至挖苦、打击自己的父母。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 笔者某同事家的孩子, 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曾经告诉他的妈妈:“你不能在幼儿园门口等我, 你要站到同学看不到你的地方等我, 否则他们会嘲笑我你长得不漂亮。”还有一同事家上小学的孩子, 说父母如果不开车去接她, 她就宁肯自己坐公交回家也不坐家长的自行车, 说是同学会嘲笑她家穷, 也不跟她玩等等。诸如此类, 匪夷所思。真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太大了。但细品起来, 除了社会原因, 难道家长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小孩子正处在人格品德修养需要完善的时候,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家庭这个教育环节, 要从小培养孩子知恩、感恩、施恩的美德, 对其出现的不正确的言行要积极引导, 用自身的言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 让其在家庭中学会知恩、感恩。

四、加强感恩教育的措施

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

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 在大纲中增加传统道德伦理知识的内容, 尤其将感恩教育重点列为一章, 要求除理论知识的传授, 还要有实践教学环节。如, 在理论知识授课完毕, 可给学生布置做一件感恩别人的事, 写一篇感恩方面的文章, 或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感恩方面的集体活动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 让其明白人为什么要知恩、感恩。

2. 组织有关感恩教育的二课活动。

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二课活动, 明确规定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关感恩知识竞赛或者感恩社会的公益活动等, 并在学期考核中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从而形成期期有计划, 事事有落实, 次次有总结的良好感恩教育制度和感恩教育氛围。同时, 将知恩、感恩教育活动列入辅导员主题班会内容, 从辅导员日常工作入手, 要求辅导员作知恩、感恩活动的表率, 从自己本职工作做起, 在细微处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

3. 注重感恩知识的大力宣传。

学校管理者要明确感恩教育的责任部门, 并要求其定期对全体师生进行感恩知识的宣传。同时, 邀请知恩、感恩先进典型人物做专题讲座。也可以从师生中间挖掘知恩感恩的典型代表, 组织他们到各个院系进行巡回演讲。注意日常工作中挖典型、树典型。让知恩、感恩、会施恩的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4. 利用各种假期安排各种感恩活动。

学校可利用广播站、校报、板报、墙报、宣传栏、周末文化广场等舆论宣传阵地, 积极组织各种感恩教育活动, 可进行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诗朗诵、板报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同时, 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安排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同学和老师、对学校、对学院、对班级、对社会做一件感恩于别人的事, 或者写一篇感恩于他人的文章, 开展卓有成效的评比活动。

上一篇:战略问题下一篇:土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