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问题

2024-09-24

战略问题(共12篇)

战略问题 篇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的同时, 也推动世界各国重新审视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 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纳米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海洋产业和太空产业等迅速升温, 成为“热词”, 频频出现在主流媒体的显要版面和政府的重大政策文件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 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运成长和壮大, 已被世界各国赋予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摆脱经济危机束缚的历史使命, 成为投资发展的重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范围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指伴随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进步而涌现出的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部门, 它们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各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中将起到战略性的作用。其中, “战略性”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而言, 指其影响力大, 能够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产业格局;“新兴”则是针对技术的新颖性和市场的可开拓性而言, 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

信息产业。近年来, 物联网、云计算、智慧的地球等概念及应用在信息产业内发展的如火如荼,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掀起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三个概念的不断融,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之中。具体过程是:首先, 把感应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 并且被普遍连接在一起;然, 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 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 借助于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和云计算技术, 对网络内的人员、机器、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动态的管理和控制;在基础上, 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达到“智慧”状态,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如今, 在包括以RFID为代表的物品识别技术、传感和传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 以3C融合为代表的智能物体技术等推动下, 物联网不断延展, 使信息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生物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 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 并为现代生物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保罗曾预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代表科学将由信息科学转为生物科学。”据麦肯锡公司预测, 2010年全球生物产业产值将达2 800亿美元, 发展生物经济已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预计到2020年, 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33%, 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达5%, 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 生物产业的市场空间将比信息产业大10倍, 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增加2倍, 增长率高达25%~30%, 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生物产业正在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前景, 被各国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纳米产业。纳米技术包括纳米生物学、纳米物理、纳米化学、纳米材料等, 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 它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渗透性, 目前已成功拓展到了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 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预言:“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特点, 会是一次技术革命, 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另外,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预测:2015年前纳米技术将成长为万亿美元的产业, 拥有500种以上纳米级或纳米工程材料的产品上市。纳米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预计会创造出全新一代的药品、生物医疗设备以及有助于解决那些对人类形成严重挑战的疾病。目前, 国际纳米市场总产值约为2 500亿美元, 到2015年预期将达2万亿~3万亿美元。纳米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新能源产业。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能源供不应求, 这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技术的逐步成熟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潮汐能以及海洋表层与深层之间热循环形成的能量等。新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涉及众多的产业部门, 并将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一旦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创造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因此, 面对全球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 新能源投资却仍然高热不退, 2008年全球新能源领域投资超过1 000亿美元, 增长幅度接近30%。虽然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 但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高收益产业, 预计在未来30年里新能源产业将是一个热门的投资行业。

环保产业。2008年底, 联合国提出了“绿色新政”概念, 绿色环保产业已是大势所趋, 并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选择。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 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 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将成为促进21世纪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和主导产业。据统计, 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产值已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 介于风头正劲的制药业和信息业之间, 高于计算机行业。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 500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4 800亿美元, 年增长率为11.8%, 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

海洋产业。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竞争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不断提高, 发现新资源、开发新领域的经济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海洋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已发展成熟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水制盐及盐化工业、海洋石油工业、海洋娱乐和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砂矿开采业等。由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 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10年, 全球海洋产业年均增长率为3%, 2010年产值将达15 000亿美元, 2020年达30 000亿美元, 主要增长领域在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水产、海底电缆、海洋安全业、海洋生物技术、水下交通工具、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娱乐休闲业、海洋服务和海洋新能源等。

太空产业。在地球各种资源日渐枯竭的今天, 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谁掌握了与太空相关的科技, 谁无疑就占领了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谁有能力开发利用丰富的太空资源, 谁无疑也就抢占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2007年9月17日, 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华盛顿发表演讲时说, “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人类开展的太空活动开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太空经济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 如空间技术与产品、卫星应用、空间科学、太空工业、太空农业、太空资源利用、太空能源、太空旅游、航天及太空文化产业、航天支援与保障服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等。太空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性、军民结合型高技术产业, 关系到一国未来的发展命运。美国五角大楼发布的《太空态势评估报告》认为, 太空产业已经变成了规模达到每年2 500亿美元的全球产业, 能提供从卫星建造、导航、私人发射, 甚至太空旅游等各项服务。太空产业作为一个利润丰厚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的大产业, 正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2009年航天报告》显示, 尽管2008年全球经济遭受重创, 但全球太空经济收入总额却屡创新高, 其表现出的高成长性和高产出率 (投入1美元, 产出7美元~17美元的经济与社会回报) 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 备受经济界、科技界重视和关注, 主要呈现出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动态性、关联性等特点。

全局性。全局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 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 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以信息产业为例,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指出, 虽然通过传感网和互联网的应用, “智慧的地球”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产生更大的效益, 能够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美国利用其信息网络技术控制各国的经济、危害国家安全提供了一条途径。由于“智慧的地球”涵盖的领域涉及到了民生基建和国家战略, 甚至是军事领域的信息, 如果这些信息被国外信息产业巨头获取或被他国操纵, 对我国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再以新能源产业为例, 在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 发展新能源产业一方面可以化解能源危机, 避免围绕能源产生的国际政治、军事斗争, 另一方面可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鉴于此,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 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必须纳入总体的国家战略。

长远性。长远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一个产业能否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其未来的市场前景非常关键。以生物产业为例, 其市场需求非常大, 包括人类健康的需求、能源的需求、可降解材料的需求、生产环保的需求等,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市场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这就保证了生物产业的兴盛并不是昙花一现, 将会持续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 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再以太空产业为例, 从早期来看, 人类对太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军事考虑, 目前已经向经济领域转移, 各国对太空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 目的并不是急于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更多的是为了争夺长远的利益。鉴于此, 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到很长一段时间的国家竞争力, 因此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

导向性。导向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 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 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以美国为例, 美国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充分调动民间力量投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在过去几十年里, 美国用于科学研发的投资经费来源已迅速转移到私营企业, 据白宫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称, 各种民间团体在科学研究上的投资已经占到总投资的2/3。奥巴马上任之后, 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设立民用空间项目计划, 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 鼓励私人投资进入宽带服务领域等, 意在推动民间参与科技开发和利用。鉴于此,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大, 因此, 首先必须由政府财政资金充当种子基金, 发挥杠杆效应, 再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进入, 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发展。

动态性。动态性是指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 (外) 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以芬兰为例, 2000年以来, 芬兰多次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2007年, 芬兰的人均GDP已达到45 020美元, 富裕程度超过了美国和日本, 其成功的经验在于把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首位。20世纪50年代, 芬兰把发展现代造纸业和造纸机械产业放在了首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推动了向现代造船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加快了现代电信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实现了向信息通信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 进入21世纪后, 又确立了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目标。可见芬兰从开发森林资源起家, 依托技术进步, 推动了不同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不仅摆脱了贫困, 而且很快实现了国家现代化。鉴于此,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 合理选择具体的产业类型。

关联性。关联性是指战略性产业关联度大、渗透力强和辐射面宽, 具有极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 与其他产业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例如,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引起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信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 并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生物技术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纳米产业不仅带动传统材料产业等一系列上游产业的新发展, 还对下游产业起了推动效应, 包括为交通、房地产、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带来的新的机会;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 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产业, 涉及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农林业、海水养殖业、海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化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能源开发等。太空产业与科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极大地改善了通信、交通、传媒、航空管制、天气预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管理等。鉴于此,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推出一系列的发展计划, 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典型特征, 因此也要采取适宜的发展模式, 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资金投入机制。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因此, 必须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首先, 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等特征, 必须由政府出面, 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以韩国为例, 韩国推行的“绿色新政”及其所含工程项目非常强调政府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 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以及房屋新材料等“替代技术”早已出现多年, 之所以推广缓慢, 原因就在于它们虽然比“传统技术”环保, 但确实昂贵, 准入门槛也很高, 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行为, 在初期需要依靠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其次, 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不是一个小的数目, 必须注重引入社会资本, 培育风险投资主体。新兴产业虽然代表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拥有非常美好的前景, 但就单个企业而言, 它们往往面临着非常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企业经营的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 它们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 必须借助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获得资金,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 引导国内外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将政府的引导资金和社会风险资金有机结合起来, 两者共同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官产学研结合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首先, 政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总筹划者,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负责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并在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中起到协调和牵线搭桥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由核心技术作为支撑, 企业是技术的需求者, 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 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 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 应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体;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优势, 既有利于知识创造, 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科研院所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可见, 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聚集大量科技资源, 通过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使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各自发挥优势, 把各方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引进有效组合的新的联合体, 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有利于分散风险和实现优势最大化, 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科技引领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作用。一般来讲,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 然后才出现产业革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有不少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救市”的主要措施, 不仅没有减少研发的投入, 反而有所增加。科技创新应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 因此, 必须加大研发投入。例如, 美国国会批准了奥巴马政府2010年的财政预算, 使2009年和2010年的联邦科技投入比2008年财政实际增长8.91%, 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投入;欧洲联盟2009年财政预算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就业和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2009年, 日本的科技投入基本保持了稳定, 核心经费和重点领域的投入有所增加。

激励约束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激励方面, 要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为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要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 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的激励, 同时要高度重视需求方的拉动作用, 要对企业创造适合国情、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予以奖励, 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当前, 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了快速推进产业化或进入应用导入期的条件, 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也应该及时跟上。在约束方面, 需要严格市场准入机制, 防止一哄而上, 强化安全、环保、能耗、物耗、质量等指标的约束作用, 如果缺乏有序发展的约束机制, 就有可能形成在新兴产业领域里出现新一轮产能过剩, 造成资源的浪费。

统筹协调机制。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各项政策措施之间互相配合和协调, 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例如, 美国对这些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投入巨资, 除了政府财政直接投资, 还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撬动社会资本, 鼓励民间的科技计划;欧洲联盟和日本在发展低碳产业时, 不仅重视科研计划的制定, 还注重机制、法律等保障作用;巴西政府在把生物能源开发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后, 也是综合运用金融、法律、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 在每个环节上扎实推进, 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科技研发、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 从而实现了预期目标。总之,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需要不断完善组织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 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 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壁垒, 形成发展合力, 促进新产业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 美国、欧洲联盟、日本、韩国、俄罗斯、巴西等国都推出了各项政策措施, 鼓励和支持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美国。美国政府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这从奥巴马总统的科技政策中可见一斑。2009年2月17日, 奥巴马总统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 推出了总额为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 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 分别投入1 200亿美元、1 059亿美元、199亿美元、190亿美元和145亿美元;在1 200亿美元的科研 (含基建) 计划中, 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 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从总体来看, 美国正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 其核心目标是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在所有的新兴产业中, 新能源成为重中之重, 奥巴马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开辟能源独立的新路径, 在18年内把能源经济标准提高1倍, 在2030年之前将石油消费降低35%。为此, 美国将加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示范力度, 在未来10年内投入1 500亿美元开发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设立清洁技术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未来5年每年投资100亿美元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向商业化应用;推行“碳限排—交易”体系, 对限排额度实行100%拍卖, 并从每年的拍卖收益中拿出150亿美元开发替代能源等。

在信息产业领域, 奥巴马总统认为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下滑, 需要尽快发展一个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 以实现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的支持。对基建投资中的72亿美元将用于改善网络宽带通路,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

在纳米产业领域, 美国在1991年就制定了纳米技术研究计划, 从1999年开始又把纳米科技列为21世纪前10年11个关键领域之一, 在2000年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 200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 2004年, 美国推动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 并促进研究成果向技术产业化转化, 2010年美国纳米技术计划的研发预算达到了16亿美元。

在生物产业领域, 美国制定了《国家生物质能源计划》《生物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生物盾计划》等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实施了“生物技术产业激励政策”。据美国“微型曼哈顿计划”推算, 种植809万~1619万hm2的藻类, 它们所产生的生物原油总量可以达到目前美国原油进口数量。2009年5月5日, 美国能源部 (DOE) 宣布计划投资7 865亿美元, 作为促进美国国内增加可再生燃料使用量的措施之一。

在海洋产业领域, 2004年美国出台了21世纪的新海洋政策——《21世纪海洋蓝图》, 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大力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的国际地位。2007年, 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发布了《绘制美国未来十年海洋科学发展路线——海洋科学研究优先领域和实施战略》。2009年6月12日, 美国白宫新闻办公室发布奥巴马总统关于制定美国海洋政策及其实施战略的备忘录, 决定由海洋政策特别工作组提出一套有效的海洋空间规划框架。奥巴马政府还提出大力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的国际地位, 美国从2009—2013年, 海洋能产业将呈大幅增长, 海洋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已成不争的事实。

在太空产业领域, 美国在2004年就公布了庞大的新太空计划, 包括登月和探索火星并涵盖航天领域。2006年美国又出台新版的“国家太空政策”, 未来将大力培养空间探索领域的专业人才, 促进整个空间探测系统的发展, 全力保证各项太空任务的成功, 并着力加强和保障与太空探测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地, 以大力发展太空产业为核心的太空经济, 从而使得美国完全突破地球资源的限制。

欧洲联盟。在信息产业领域, 至金融危机爆发后, 欧洲联盟对发展数字经济特别重视, 希望借此寻求摆脱危机、振兴经济的有效方式。在2008年底欧洲联盟通过的2 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中, 欧洲联盟在2009年和2010年的财政预算中增拨60亿欧元, 其中50亿欧元用于泛欧洲能源网络和宽带基础设施建设, 10亿欧元用来加快网络的升级, 以便使所有公民能够使用高速互联网络。欧洲联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 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 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 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欧洲联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做了不少创新性工作, 制定了《欧洲联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意在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 欧洲联盟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看作“新的工业革命”, 将低碳产业列为新兴产业的重点, 期望能够带动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欧洲联盟从排放指标的制定, 到科研经费的投入、碳排放机制的提出、节能与环保标准的制定, 再到低碳项目的推广等, 率先出击, 步步为营, 推出了全方位的政策和措施, 统领成员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欧洲联盟在一揽子能源计划中提出了3个“20%”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欧洲联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等, 以支撑欧洲联盟发展世界一流的、经济上可行的、洁净的、高效的低碳技术;通过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竞争机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等进行保障。此外, 欧洲联盟还制定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 加大了低碳项目的投资。

在环保产业领域, 欧洲联盟委员会已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 其主要内容是, 欧洲联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 050亿欧元的款项, 在2009—2013年中, 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 并以此作为欧洲联盟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

在生物产业领域, 欧洲联盟成立了生物技术委员会, 继在第4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对生物技术研究大量投资后, 又在第5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中专门制定了《生命科学计划》, 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努力。欧洲联盟批准了庞大的生物技术投资计划。欧洲联盟还制定了《欧洲联盟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战略》。

在纳米产业领域, 欧洲联盟2002—2007年实施的第6个框架计划, 对纳米技术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该计划将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最优先的领域, 有13亿欧元专门用于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欧洲联盟委员会还力图制订欧洲的纳米技术战略, 促进欧洲纳米技术发展。

在海洋产业领域, 海洋产业产值占欧洲联盟GDP的40%, 90%的国际贸易与商业活动依赖海洋。2007年10月欧洲联盟委员会在各成员国磋商成果的基础上颁布了《海洋综合政策蓝皮书》, 采用了综合制定政策的方法, 有效地协调各成员国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并鼓励建立“多产业海洋群集区”与区域性“海洋优秀中心”, 整合欧洲联盟的海洋产业和提高其竞争力。

在空间产业领域, 欧洲联盟空间局在2005年初正式公布了自己的火星探测计划, 并宣称欧洲人将在30年内登陆火星。2006年, 欧洲联盟公布了欧洲航空及宇宙航行高级咨询小组提交的“21世纪太空战略报告”, 今后20年欧洲需要1 000亿欧元用于航空和宇宙航行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2007年, 欧洲联盟提出一项新太空政策建议, 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和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协作, 进一步提高欧洲联盟太空产业的竞争力。

日本。日本在应对危机、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过去石油危机期间, 日本曾经重点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支持了经济的复苏与快速发展。目前, 日本政府把信息通信、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扶持。

在信息产业领域, 日本在2004年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 称作u-Japan, 目标是到2010年把日本建成一个充满朝气的国家, 使所有的日本人 (包括儿童和残疾人) 都能积极地参与日本社会的活动。通过无所不在的物联网, 创建一个新的信息社会。日本将WiMAX定位为下一代高速无线通信技术, 促进了日本移动通信业的竞争。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 日本提出“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新经济成长战略”“为扩大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行动计划”, 制定《能源合理利用法》《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等促进新能源产业;金融危机之后, 日本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向进一步增加, 拟定了旨在占领世界领先地位、适应21世纪世界技术创新要求的四大战略性产业领域, 其中之一就是环保能源领域, 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复合型汽车 (电力、内燃两用) 等新一代汽车产业, 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 资源再利用与废弃物处理、环保机械等环保产业。日本在2009年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 提出了8个能源战略重点:一是节能领先计划;二是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三是新能源创新计划;四是核能立国计划;五是综合资源确保战略;六是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七是强化能源紧急应对;八是制定能源技术战略。

在生物产业领域, 日本在2002年7月成立了生物技术战略委员会, 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的口号, 出台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生物行动计划》, 发布了《开创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方针》, 大幅度增加生物技术开发经费。2006年, 日本生物技术研究经费达到2万亿日元, 约占全部政府科研经费预算的50%。

在纳米产业领域, 日本政府将纳米技术视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关键, 其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001—2006年) 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技术和纳米技术作为4大重点研发领域, 并制定了多项措施确保这些领域所需战略资源的落实, 把其研究开发重点分为5~10年以内产业化的研究开发和着眼10~20年后的基本技术和材料技术, 明确要求国家对纳米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重点资源分配。通产省制定了“纳米材料计划” (NMP) , 每年经费3 500万美元, 为期7年 (2001—2007年) , 由政府部门、政府研究机构、高校和产业界联合研究, 旨在为产业界建立纳米技术和材料研究开发平台。2002年12月日本政府推出“产业发掘战略”, 纳米技术与材料被视为技术创新的四大领域之一, 制定了“纳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掘战略”。

在海洋产业领域, 日本还通过“海洋基本计划”来开发海洋资源。2004年, 日本发布了第一部海洋白皮书, 提出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2005年日本海洋及海岸带委员会形成了《海洋和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2008年日本综合海洋政策本部出具了《海洋基本计划草案》。此外, 自1997年以来, 日本连年制定海洋开发推进计划。

在空间产业领域, 日本提出“在2020年完成机器人登月, 并在2030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目标。日本宇航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也雄心勃勃地制定了长期的太空发展计划, 其中包括开发载人航天飞行和建立月球研究基地。

韩国。韩国政府综合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韩国政府将在2010年中期以前, 通过政府研究与开发资金, 共向26个商业项目投资1 550亿韩元, 以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此投资计划下, 韩国的大型企业将和中小企业共同在生物制药、机器人技术、脱盐设备、发光二极管、新型半导体、绿色轿车等领域获得政府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例如, 韩国三星集团打算组建生物技术公司, SK能源集团和韩国浦项制铁公司打算开发天然气和洁净煤, 韩国LG集团则打算研究电动汽车电池等。

在信息产业领域, 韩国信息通信产业部在2004年成立了u-Korea策略规划小组, 并在2006年确立了相关政策方针。2009年10月, 韩国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 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 至2013年, 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韩国通信委员会已经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 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 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领域, 2009年初, 韩国政府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 将在未来4年内投资约380亿美元, 开发36个生态工程, 创造大约96万个工作岗位, 使绿色经济成为韩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同年7月, 政府公布了《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和《绿色经济五年计划》, 计划在未来5年间累计投资900亿美元发展绿色经济, 争取使韩国在2020年底前跻身全球七大“绿色大国”之列。韩国政府制定的《绿色成长基本法》已提交国会, 内容包括推进绿色金融和绿色基金、培育和支持绿色技术及产业等内容。韩国环境部还发表了《绿色增长四大领域49个实践课题》, 计划2012年底前将水处理和绿色汽车等十大环保技术提升到世界前十位。

在生物产业领域, 2005年韩国产业资源部发布《生物产业发展战略》。根据这项战略, 韩国将在未来10年内投资2万亿韩元用于发展生物产业。韩国计划到2015年使其生物产业的产值达到60万亿韩元, 出口额达到250亿美元。

在纳米产业领域, 韩国2000年制定的《纳米生物技术发展10年计划》, 重点研究开发纳米诊断器件、纳米治疗系统和纳米生物仿生器件。“2001—2010年太比特纳米器件计划”确定了太比特纳米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分子电子学和核心技术为研究重点领域。在2001年实施的《纳米技术综合发展计划》框架下, 2004年投资2 733亿韩元开发纳米核心技术, 不断奠定发展纳米技术研究的实力和基础条件。韩国科技部制订新纳米技术综合发展计划, 计划到2015年跻身世界三强。

在海洋产业领域, 韩国出台了《韩国21世纪海洋》, 提出了创造有生命力的海洋国土、发展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大基本目标。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经济的比重, 从1998年占GDP的7.0%提高到2030年的11.3%。

俄罗斯。在纳米产业领域, 2007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指出:“纳米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此后, 俄罗斯制定了《纳米产业发展战略》《2008—2010年纳米基础设施发展国家专项计划》、《2015年前国家纳米工业发展计划》, 成立了“纳米技术政府委员会”, 颁布了《俄罗斯纳米技术集团公司》联邦法。2009年10月,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国际纳米技术展览会开幕式上说:“俄罗斯将采取多种措施, 大力发展纳米技术, 促使纳米产业成为俄罗斯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俄罗斯有发展纳米技术的强烈愿望, 正在实施世界上最庞大的纳米创新计划, 到2015年国家将投入3 180亿卢布 (约合106亿美元) 用于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届时俄罗斯纳米创新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9 000亿卢布 (约合300亿美元) , 约占国际纳米市场份额的3%, 其中1/4的产品用于出口。”

在海洋产业领域, 开发海洋和海洋资源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已经在俄罗斯政府高层得到共识。2001年7月27日, 《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期间的海洋学说》经总统批准公布。这是多年来俄罗斯首部全面介绍国家海洋政策的纲领性文件。俄罗斯国家海洋战略主要体现在《俄罗斯联邦世界海洋专项纲要》中。继2007年8月俄罗斯联邦将国旗插入北极海底之后, 俄罗斯加快了瞄准北极的海洋发展战略。

在太空产业领域, 为维护航天大国地位, 俄罗斯于2005年公布了预算高达105亿美元并包括载人前往火星的太空计划, 积极培育本国的太空产业。俄罗斯雄心勃勃的2006—2015太空计划涵盖了所有太空研究领域 (包括载人任务和自动探测仪发射) 。

巴西。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 也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 巴西政府因地制宜, 着力发展生物能源、风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产业, 鼓励发展灵活燃料汽车, 制定发展生物燃料的发展规划和产品标准;通过Proinfa立法 (对可替代资源发电项目的鼓励计划) , 制定了管理风电场发展的政策;已拥有“安格拉1号”和“安格拉2号”两座核电站, 并开始建设“安格拉3号”核电站。此外, 在太空产业方面, 巴西航天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巴西航天局制定了2005—2014年远景规划目标。根据规划, 巴西在这10年的航天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球观测、通信和气象等方面, 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培养。巴西政府还拟定多项计划, 增进其空间行动规划的竞争力。在航天研究方面, 巴西积极与中国、德国、乌克兰、俄罗斯、法国、阿根廷、美国等国签订合作协议, 另外还正在与秘鲁、智利、墨西哥商谈合作事宜。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对策

2009年12月5日—7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1月11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 要紧密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见, 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 中国政府已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举措。目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财政部等多部门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拟稿及调研工作已接近尾声, 预计年内出台。同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 制定发展措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确定, 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 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需要随之确定。这些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 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

1) 信息产业。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错过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两次信息化浪潮。但是,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 无论是在政策、技术还是产业链上都拥有显著优势。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 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先发优势。目前, 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物联网领域, 我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 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四大发起国和主导国之一。2009年, 得益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 一条涉及前端传感、中间信息传递、后端信息处理和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我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各参与方迅速聚合之势, 一条涉及电信运营商、高校、科研院所、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等环节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在“感知中国”中心初步形成。根据我国长城战略咨询公司发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 (2010) 》报告,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四大关键环节、三大阶段发展阶段, 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5万亿元。目前,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

2) 生物产业。

近年来, 生物产业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在制定《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期间, 国家明确提出要发挥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 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 要实施生物产业的专项工程。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特别转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同时在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 “重大新药的创制、重大遗传病防治”等专项对生物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2005年以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批准建设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 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 生物农药、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广义生物产业 (传统生物产业+现代生物产业) 总产值接近11 000亿元。保守估计, 到2020年, 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元, 生物制造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元、生物农业市场规模将达5 000亿元、生物能源市场规模将达3 000亿元、生物环保市场规模将达1 000亿元等, 合计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6万亿元。

3) 纳米产业。

我国的纳米科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年底我国政府有关部门, 包括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成立了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 该委员会在2001年发布了一个重点支持的项目指南, 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在纳米技术研究上的投入力度。2003年, 我国开始了第一个“纳米标准”的制定工作。国家科技部投资5.5亿元, 带动社会投资30多亿元开展纳米科技及产业化研究, 希望推动我国纳米科技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争取在若干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我国已建立了一批纳米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 如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北京大学纳米中心、清华大学微米纳米中心、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天津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等。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 我国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纳米材料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第四位、第五位的水平。但是, 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较低, 不足10%, 已成为制约我国纳米产业发展的水桶“短板”。

4) 新能源产业。

近几年来, 我国在发展新能源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从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和2009年5月召开中央财政支持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便可充分认识到, 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旨在把新能源打造成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新能源产业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势头。2008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30万kW·h, 同比增长106%;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 265 MW;核电装机容量增长8%。我国在风电设备, 光伏电池生产量都已经成为世界生产大国。然而在产业发展中必须注意, 一是我国在成为世界新能源生产基地的同时, 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无论是风力发电设备, 还是太阳光伏发电的核心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 在未来新能源的产能扩张中大力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企业。力争在5年~10年完成由生产基地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基地转化。二是防止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热的问题。据估算, 在太阳能领域, 如果项目现有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释放产能, 国内多晶硅产量2010年将达到14万t, 接近目前全球市场需求量的两倍。这种快速增长容易留下严重的后患。

5) 环保产业。

进入21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2007年,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把环保、节能减排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环保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十五”期间, 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 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目前, 我国环保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有数据显示, “十一五”期间, 我国环保产业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2009年, 美国权威会计师事务所PWC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 中国环保产业将在数年后达到每年1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环保产业将在未来几年内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预计到2013年, 环保产业将占中国GDP的15%。

6) 海洋产业。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km2, 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km2, 大陆海岸线1.8万多km, 面积500 m2以上的海岛6 500多个。海洋所蕴含的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海洋产业进入发展阶段, 但发展速度缓慢。当前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现代服务业逐渐形成规模, 发展势头强劲。深海工程装备制造业、深海战略资源开发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196 4万亿元, 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9.53%, 涉海就业人口已达3 270万人。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还需要积极推动建立相应的宏观规划和管理体制机制, 以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7) 太空产业。

航天科技工业是太空产业的核心力量, 肩负着促进太空产业加速发展的重任。经过50多年的发展, 我国航天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 航天产业麾下“弹”“箭”“星”“船”“器”等各类航天产品的研发、生产、试验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2006年颁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在未来5年及稍长一段时期, 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 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实现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 以此“服务社会, 惠及民生”。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意见的报告》中, 根据总体部署, 航天产业要“大力加强统筹空间资源、地面系统和卫星应用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形成比较完善的航天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保障卫星应用的业务化需求和航天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全面提升航天产业的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

总体来看,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 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世界先进水平, 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但是也有一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而且, 在未来的发展中, 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缺乏系统长远的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在政策和体制方面仍存在不利于产业发展的弊端等,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毕竟不同于传统产业, 需要遵循特定的发展规律。而且,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发达国家围绕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 将对中国提出更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中国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 采取不同于推动一般产业发展的对策。

1) 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

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强调, 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重要, 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 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新技术的大量涌现, 催生了众多的新兴产业, 一个国家必须根据本国的国情, 科学选择其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发展。从国际上来看, 虽然各国都重视发展新兴产业,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扶持的力度有所不同。目前, 中国根据“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的依据, 已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通信七大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此基础上, 中国还需要继续细化和深化, 找准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的优先领域, 如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碳纤维、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育种、物联网、云计算等。

2)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由于市场潜力巨大, 已成为各国角逐的重点, 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 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 在某些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 产品仅供本国企业自用。因此, 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突出自主创新, 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 把建设创新型产业作为战略目标,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 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 一定要突出自主创新, 要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 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打造一批跨国经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 才能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 系统培育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目前, 中国对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略显滞后, 使得产业发展比较凌乱,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尽快推出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国要继续鼓励促进自主创新, 在科技成果转化、官产学研结合、财税、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既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支持力度, 也要把政策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既要为大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创造有利的条件, 也要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融资环境, 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此外, 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特别要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 布局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促进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成长。

4)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尽管世界经济陷入几十年不遇的危机, 但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组的速度却没有放缓。当前, 技术创新已经进入全球联合创新时代, 创新将跨越国界, 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最大化地利用和整合国际科技与人才资源, 谁就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创新力。一些发达国家为提升全球竞争力, 研发产业呈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新趋势, 在海外设置一批原创型技术研发基地;受金融危机影响, 高端人才的引进成本降低, 目前已成为引进国际科技人才的最好时机。在此背景下, 中国在新兴产业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整合国际资源,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同时鼓励国内“走出去”, 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 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 需要投入更多与顶尖的高校进行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通过合作吸收国外的高新技术以及开拓国际技术市场, 在更高起点上进行技术创新, 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战略问题 篇2

摘要:教育者对于有品行不良的学生,为了使矫正工作取得成效,必须分析造成学生品行不良的原因,为矫正品行不良提供科学的依据。在转化和矫正工作中,要看到品行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尊心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好胜心和不能取胜的矛盾,上进心与意志薄弱的矛盾,我们就是要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和上进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关键词:问题学生 转化 策略

一、何为“问题学生”

“在中小学中,几乎没个班都有几个是问题学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拖班级脚后跟者’。老师们往往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放到这些孩子的身上,然后收效甚微。”他们被称为“问题学生”。何为问题学生?

王晓春认为:问题学生是“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这个定义强调问题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给老师惹麻烦,又不能用常规方法解决。

关文信认为:“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这个定义关注问题的发展性,问题是相对的,比同年龄学生落后,偏离了常态,就成为问题,它还强调了问题学生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走出困境。

所以综合两者,我们总结为:不适应学校生活,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处于困境中,急需得到更多关爱和帮助,却因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被教育者视为有问题的学生。

二、问题学生的分类

王晓春把问题学生分为五种类型。

1.厌学型(学习问题)。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表现为迷恋网络,有的干脆辍学,但品德方面五大问题。

2.纪律型(行为问题)。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极其喜欢小闹小动,易和老师学生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什么大问题。例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以李基度为代表的攻击性强的儿童,他砸伤老麦。

3.心理障碍型。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心理方面,如自闭、由于、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也并无劣迹。电影中以皮比诺为代表的,由于失去双亲,缺少依恋而孤僻。

4.品德型(品德问题)。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品德方面,比如说欺负同学、小偷小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离家出走、不孝敬父母。他们多数不守纪律,学习成绩不好。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一只脚虽然在学校,但往往另一只脚已经在社会上。

5.“好学生”型。在学校一般是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但问题往往处于隐蔽状态。常见问题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为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差。这类孩子有时会突然惹出大事,如出走、犯罪、自杀等。

在现实教育中,问题学生往往是交叉或者混合的,所以班主任需要在教育中正确的诊疗出问题学生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手到病除”。

三、问题学生的诊疗步骤.鉴定出谁是问题学生,谁不是问题生。

由于心中没有比较明确的问题学生定义,班主任就容易把问题学生等同于“有问题的学生”,在加上又不注意分析问题的轻重缓急,谁有毛病被我看到谁就是问题生,谁的成绩差是就是问题生,所以在很多老师眼里,问题生问题都扩大化了。但事实上却不一定如此,确定谁是问题生,作为坚定者至少要观察、研究一个月,主要看用常规教育方式能不能使其有所进步,如果不能,那就可以初步判断为问题生。.确定之后,鉴定问题程度。

确定问题生的问题程度,轻度、中度还是重度,这样老师就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是自己可以成功引导的(轻度和中度),学校领导也知道了哪些问题学生是需要校方介入帮助引导的(中度问题生),哪些是需要向社会和专家救援的(重度问题生)。这样就可以减少盲目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看问题生对班集体的破坏程度和问题本身的危险程度,以决定工作的轻重缓急。

以上的工作主要是做到心中有数。问题生的工作主要靠班主任,而班主任是不能孤立的看某个问题生,要在整个班级的大背景下观察问题生的教育,他必须有全局观念。如,某个问题生问题比较严重,但对班集体的破坏作用不大,另一个问题生问题不算严重,但是影响他人比较厉害,班主任在权衡后,就会先诊疗后一个问题生。再比如说一个心理障碍的同学对班集体丝毫没有危害,但随时有自杀的可能,无论如何都要先解决这个问题救人才是。所以这样就需要这个标准来权衡问题的先后解决顺序。

4.诊疗的前提是全面了解情况。

了解情况时,需要注意:横向,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千万不要只看他在某一科的表现,更不可以只看他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现;纵向,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多了解他学习的环境和生活环境。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焦点人物就是最后成为音乐家的莫朗。他曾被上届班主任称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他是由单亲妈妈抚养的。与别的孩子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马图体会到这位单身母亲的含辛茹苦后。极力以“补牙”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违护莫朗的自尊心。发现他的独唱天赋,并积极培养。马修并不只是听从了上届班主任说的要多多注意莫朗这个坏孩子,更是关注了这个孩子的内心。

5.提出假设,初步确诊。

在获取了大量材料后,可以初步提出些假设,就是猜想孩子有可能是什么问题。问题生经常发生的问题有很多种,所以班主任需要在区别比较之后得出最合乎逻辑的判断,从而正确的得出初步判断。

6.评估家庭教育能起的作用。

几乎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可以说问题生正是问题家庭的合逻辑的“产品”,所以,解决问题生的问题离不开家庭教育指导,双管齐下,更好的保证治疗效果。

7.确定诊疗方案。

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的治疗措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即时根据治疗效果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准备修改。

在采取措施后,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观察治疗效果,从多个角度结合治疗进度,随治疗的推进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措施以使措施更好的适应学生状态。

四、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诊疗

(一)学习困难学生指导

1.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成绩不佳或者严重偏科。

2.学习困难学生成因

A.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方法在内的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策略。良好的学习策略是科学有效的学习的保证。

B.不良的非智力因素。缺乏自信,缺乏必要的抗挫折和拜托不良心境、保持乐观自信的能力,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与健康积极的学习动机。

C.家庭环境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学生学习的最初“课堂”,也是学生人格影响最大的因素。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由于无法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与孩子处于不正常的沟通或无法沟通,学生很容易成为学习困难户。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家长、社会把他们强制关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是很难管教好他们的。一道道铁门禁锢着他们的心灵,他们只能看到高墙围着的四角的天空,感受不到爱和尊重,犯了错,不是被鞭打,就是被囚禁。这样的“教育”是违背教育的自然法则的,尘封的心灵变得扭曲,学生身上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D.学校教育。“恨其师,而厌其道”由于某种原因对某课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进而蔓延到其学科上。这可以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一次考试的情景反映出来:

皮比诺:“皮比诺,亲爱的,我们是好朋友吗?”

皮埃尔:“当然,为什么这样问?”

皮比诺:“五加三等于多少?”

皮埃尔:“五十三。”

皮比诺:“你肯定吗?”

皮埃尔:“肯定,亲爱的。”

皮比诺:“谢谢,亲爱的。”

学生连“五加三等于多少”这样的问题都回答答不了,问题确实严重。但是,这能只怪学生吗?不!而应该反省以校长为代表的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以西蒙测验为手段的智商中心主义的鉴别机制在当时非常流行,校长相信,西蒙测验能够鉴别出学生中的天才与白痴,由此对学生进行等级化的分类,并给他们贴上“白痴”、“笨蛋”、“差生”之类的标签。校长坚持认为,他们的学生是无可救药的,只能采取严格的暴力管制的教育方式,只能采取处罚的办法。一旦学生不听话或犯了错,学校都要进行惩罚,而且惩罚往往是残暴的。校长并没有教好这群少年的愿望,只是想维持现状,保证不出事,然后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嘉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孩子应该是老师的一种本能,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问题生,老师应主动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谈心,慢慢的,他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意味着转化的时机成熟了,老师可以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灌输给学生,进而指出孩子的缺点并帮助他改正。3 转化策略

A.相信学习困难学生的潜力,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学生有信心,相信通过你的教育他们是会改变的。爱因斯坦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些问题的学生。这样,学生一旦感受到了你为对他的信心,便从心底接受你的教育。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对于那群五音不全的学生, 马修老师相信那六十个孩子都是可以培养的,于是马修老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马修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马修老师对孩子的信心感染每一个孩子,从而促使他们认真投入到练习中去。当合唱团获得成功时,马修老师说这是音乐感动了这群孩子。其实我觉得是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信心感动了孩子。每一位教师,当对学生充满信心时,就会有将有无穷的力量投入到教学中去,投入到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中去。

B.知识、信息一起补。成绩不好只是结果,他们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不会学习,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教他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学。

C.善于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优点与闪光点。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的潜能优势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在于形象思维,有的是在逻辑思维。从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优势潜能入手,能够比较快的让学习困难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获得心理平衡,激发其学习的自信和勇气。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听到淘气的孩子以嘲笑他的口气唱着那支“老秃头,老秃头……”时,马修老师并没生气,他那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我念念不忘那支歌,唱得差,但毕竟还是在唱歌,”他发现孩子喜欢唱,喜欢音乐,于是他运用音乐活动为主要手段,来调整孩子们的不良心理素质。每一个音符宛如一个个鲜活的精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最终实现了心灵的转向。在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就提及,如果儿童的记忆伴随情绪情感过程,则记忆最为深刻,组织合唱团,就是一个小活动,在活动和游戏中,使孩子们心灵澄清,这种纠正与教育的模式很注重体会,亲身体会已不再是简单的认知水平,带有情绪情感过程,这样可以使孩子们留下最深刻的烙印。

D.因材施教,用足够力度,长期坚持。用针对性强的办法,用足够的量,像吃药一样,持之以恒,早晚会有疗效出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幼小就缺少依恋而产生抑郁,甚至略显自避的皮比诺而言,马修则用像父亲一样的角色去关爱他。皮比诺从不谈自己的理想,不唱歌。但却出乎意料地被马修选为合唱团副团长。让他每日坐在讲台上看同学们唱歌,逐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和爱心的力量,让使皮比诺摆脱了不幸的阴影。

E确定恰当目标,理解和善待学习困难生。从实际出发,不要不切实际的去幻想过高的期望,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与学生都应在这个基础上去开展自我竞赛、自我比较,从而收获成功的体验。

(二)行为问题学生

所谓的问题学生,是指那些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导致在思想、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行为问题表现为:学习发展困难、厌学、经常违反班级学习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或缺交作业、经常顶撞老师、打架欺负同学、上网成瘾、情绪失控等。

解决办法:

多问为什么,探讨行为背后的含义。学生出了问题后,一定要多问为什么,问清除事情的来龙去脉。问题生出了问题,老师的第一反应很重要,它决定了教师的后来行动方向。比如教师的第一反应是:“又是他!”教师肯定是要发脾气的,这样问题有可能会升级,不利于解决:若教师的第一反应是好奇,好奇他怎么出现的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哈珊校长一遇到学生犯错就马上揪着学生耳朵要么送入禁闭室,要么带到办公室暴打一顿,从不给学生以解释的机会。在处理蒙丹的事情上,他也缺乏耐心去做调查,而是凭直觉这断定这是蒙丹做的。在将蒙丹带进办公室后,不由分说便向蒙丹施加暴力,倔强的蒙丹像发了疯似的掐住哈珊校长的脖子,幸好杭莫及时赶到将蒙丹制服,后来蒙丹被遣返回少管所。再后来蒙丹出逃,一把火烧掉了学校寝室。如果不是马修老师那天带孩子外出郊游,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真得好好反思,自己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时,是否也曾像哈珊校长一样因急躁而酿成大错。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恶性事件发生在我们的校园,请冷静下来,多问问那些问题学生几个为什么。

B.以研究为基础,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出了问题就必须解决,老师多反省自己的行为,理解学生的心里,平等对待学生,冷静处理,为自己和学生找台阶下。电影中对李基度和丹东

这样攻击性强的孩子。马修老师并没把他们交给校长体罚。他派李基度来照料因他而致伤的老麦。让他自己体验生命的脆弱,以及自己冲动行为的后果。“他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像我一样害羞,他已经知道他错了。”老麦以这样慈爱和宽容的方式感化了李基度,当李甚度像所有犯了错的孩子那样看着远去的老麦时,惊恐问马图:“他会死吗?”马图抚摩着他的头“不!医生会救他的,”这样宽容的语气消除他内心的不安。

C.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学生行为。类似于医生的诊疗,从多个方面分析,是学生的自身因素还是教师的不恰当的管理引起的,或者是学生集体的背景原因,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分析入手点。

企业技术战略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技术战略;问题成因;建议措施

1.企业技术战略概述

1.1企业技术战略的定义

企业技术战略就是一系列指导和规范企业技术行为的决策规则,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全面规划和战略性安排,包括技术的获取、维持和利用,技术能力的水平和研究开发投入的强度等。技术战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主攻方向,是企业整体竞争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

1.2企业技术战略的特点

企业技术战略重点在于企业战略性的技术选择和评价。技术战略的不同种类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进而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技术战略不仅涉及技术的投入程度,技术在产品和价值链的运用,而且技术战略的目标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否保证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涉及企业市场竞争的策略。企业是最先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是采用跟随战略,还是获取成本优势,还是差异化优势。技术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如何构建和提升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从基本资源的战略管理观点来看,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企业技术战略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有效的技术资源的积累和培养,来构建和提升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技术战略的深度是有关企业目前技术存量和资源的投入规模。技术战略的广度,则会涉及企业的战略姿态和可以进入新的领域以及进入方式,是通过创造全新的业务和竞争领域,通过改变现有竞争领域的竞争规则;还是通过支持现有业务。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传统的竞争为技术竞争所取代,企业技术战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缺乏战略眼光,短期行为严重

部分企业主不了解战略管理的意义,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的事,其实,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同样重要。因为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发现了市场空缺,在短时间内创办起来,即使没有足够多的资金,足够领先的技术也可以很快的生存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偶然性,使很多企业在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其结果造成了企业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变化及企业的应对措施。

2.2战略缺乏针对性,内容雷同

有些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别的企业怎么定,自身企业也跟着走,这样一来导致的是内容雷同。而战略应该针对环境、针对竞争对手、针对企业、针对企业决策者。以上四个针对性是制定企业战略最基本的原则,有了四个针对性,企业战略也具备了个性、特点、岐异性,不仅不会雷同,还会取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效。

2.3实施控制缺乏力度,规划形同虚设

企业毕竟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去保证制定出来的企业战略的实施,这是由于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实力,即如何调配人力物力去保证战略的顺利执行,或是没有将企业掌握的资源正确地运用到企业的战略实施中去。

3.对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方面的对策分析

3.1发挥比较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前提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重新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前提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其远景业务必须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成长空间,使企业能够随着业务的拓展而发展。这个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至少包括某项产品的核心技术优势、区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营销优势、偏好优势等等。

3.2制定企业竞争战略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客户定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顾客。需要明确企业将以哪类顾客为主要服务对象,哪些顾客能够为企业带来活力。将企业所供应的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按照标准划分,找到其中对企业较为重要的群体。抓住他们的心理,是企业竞争优势建立的关键。

核心业务,回顾对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看看企业能够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如果某项业务需要进一步发展的话,需要做哪些配套的工作。考虑一下是不是某项业务外包,就能够节省成本和资源。这个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对企业核心业务的审视过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取决于核心业务。

寻找特点,在客户定位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思考一下企业的客户为什么会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必定具有一些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吸引着一些客户。同时,花时间考虑企业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怎样让顾客相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这一阶段考虑完成之后,在制定竞争战略当中应当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定价方式,考察客户为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付出怎样的报酬。定价的合理性对企业利润非常重要,价格竞争也是竞争中的常用方式。

企业需要了解,哪个价格实际上是顾客愿意支付的。自身优势,毫无疑问在制订战略的时候要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绝不能避长扬短。在制定战略之前,企业务必要针对企业的资源,整理一下自己的优势所在。

3.3技术创新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当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一旦在市场上出现,便开始了其生命周期由新到旧的演变。由于竞争与发展,学习者和模仿者便会接踵而至,新技术随着时间的延长向空间扩散。当新技术在某一空间被同行所掌握时,这项新技术也就变成了普通技术,新技术和新产品也就走完了由新到旧的历程。这时,所谓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由于竞争的结果已无利可图了。同时,顾客更多更新的要求,也使原来具有创新技术的企业必须向更新的技术发展,开发出更新的更多的新产品,以满足顾客的更新需求,增加企业活力,延长企业寿命。

3.4落实战略的实施过程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保障

为了保障战略顺利执行,企业尤其需要做好各方面的支持工作。要让员工更好地为战略服务,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一方面要在企业里营造一个合适的战略氛围。提高员工的战略水平,可以通过培训、宣传和接触客户等途径来实现;氛围的营造,则需要企业建立完善是薪酬激励措施、岗位责任制,以及企业文化的培养。很多人认为战略是老总的事,战略管理只有企业的领导人才会用到,下面的人不用多操心。其实不然。有句老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中高层管理人员只有站在企业战略角度来想问题,才能够把本职工工作做得更好,并且为进一步提升积蓄力量。

企业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市场竞争的加剧,顾客需要的不断增加,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不断而且比竞争对手更领先地满足顾客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企业能做到这一点,唯一依赖的就是持续的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培植核心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来满足顾客不断增长的需求,保证企业生存和促进企业的成长。因此,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战略,这是每一个发展中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战略定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还必须注意检验和修正原有定位的环境适应性,否则,很可能倒在自己以前的成就上面。

【参考文献】

[1]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战略问题 篇4

一、《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写作的历史背景

1935年10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结束长征, 到达陕北根据地。为了迎接新的革命斗争, 全党迫切需要从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上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 清算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回答党内在指导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问题上的重大争论和原则分歧。1935年12月, 毛泽东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1936年12月, 毛泽东又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 系统地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问题。1937年7月和8月, 又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这四篇著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其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 以此为基础, 全面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路线问题。

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内容、体系及其重要地位

(一) 著作内容及文章体系

该著作对古今中外著名战例旁征博引, 深刻剖析, 而对北伐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尤为重视, 毛泽东在自己的革命实践基础上, 系统阐释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目的、特点、形式以及战略防御阶段中的诸原则。

这部著作由五部分内容构成: (1) 如何研究战争; (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 (3)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4) “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5) 战略防御。重点强调的是:如何研究战争和战略防御。本文将在后面的论述中重点关注这两部分。

(二) 重要地位

战争, 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战略, 则是中国革命成败之精髓。在中国革命极端艰难的年代,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见解, 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 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 从而解决了以弱小红军战胜强大敌人的中国革命最艰巨的课题。这部著作几乎包容了此后抗日战争, 以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绝大部分战略战术原则, 被后世称为“半部兵书定天下”。

三、战略防御

如前所述, 该部分将重点分析: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 第五章战略防御。

(一) 战争规律

在如何研究战争这一章中阐释了四个问题:战争规律、战争目的、战争全局规律即战略问题、如何学习应用战争规律。在这里, 我们将重点谈战争规律。

著作开篇先摆出了并列的三个定义:战争的规律, 革命战争的规律,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如此着手的原因是:由于此著作是为了系统地解决党的军事路线问题, 因此从关照现实的角度批判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又从哲学高度批判其教条主义和战争机械论, 战争规律说明的是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军事理论, 革命战争的规律说明的是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的革命军事理论,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说明的是不能照搬照抄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的规律:长驱直入和夺取大城市。

毛泽东以“如何研究战争”为题, 论述了研究战争问题的方法论, 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 反对唯心论和机械论, 这实际上也是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

(二) 战略防御

中国革命战争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 使得战略防御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在这里毛泽东主要说明了如何进行战略防御:

1. 要积极防御。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决战防御。它是把防御和进攻有机结合起来, 即在强敌进攻时, 我军不以保守地方为目的, 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判断形势, 而相机主动出击, 打破敌人包围, 威胁敌之后方, 或大胆诱敌深入, 聚而歼灭, 以此达到防御或保存自己有生力量的目的。根据当前形势, 还不是进行战略进攻的时候。在这里主要反对的是消极防御, 它是假防御, 畏敌如虎, 处处设防, 节节抵御是其主要表现, 它属于军事保守主义的一种, 要取得革命的胜利, 消极防御是必须反对的。

2. 要做好反“围剿”准备。

面对计划有序的强敌, 要充分做好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战, 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 要选择好开始准备的时机, 并准备好应对其他问题。

3. 必要时要有计划的战略退却。

战略退却, 是敌强我弱时, 为保存军力, 待机破敌而采取的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古今中外, 应用这一战略的战例有很多, 毛泽东举了林冲破敌, 齐鲁之战等等实例, 他还同时举了反围剿的战例以及十六字军事原则, 诱敌深入等方针, 这些正确的军事原则被“左”倾机会主义者称为“游击主义”而弃用, 他们认为战略退却丧失土地, 危害人民, 对外产生不利影响。而“左”倾机会主义者主张寸土不失, 不愿意丧失一部分土地, 结果却丧失了全部土地, 由进攻转入全面战略退却, 进行了更大的退却———长征。

4. 战略反攻。

战略反攻是战略退却的主要目的, 也是防御战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要取得反攻的胜利, 要注意:第一, 慎重初战。反攻开始的第一仗, 至关重要。结合五次反围剿的战例, 其中四次都成功的进行了初战, 第五次反围剿中为了御敌于根据地之外, 首战失利, 之后陷入被动地位。战争一年之久, 最后不得不长征。毛泽东因此总结出慎重初战的三原则, 即:必须打胜;初战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第二, 集中兵力。以弱胜强, 最要紧的就是集中兵力。反对“两个拳头打人”, “六路分兵”, “全线抵御”的军事平均主义。第三, 运动战。由于敌人强大, 我军贫弱, 因此红军作战没有固定的作战线, 没有固定的根据地, 强调的是服从于红军作战方向的流动作战。我军充分发挥小部队反应迅捷, 机动灵活的特点, 利用有利地形, 将敌人“肥的拖瘦, 瘦的拖死”。第四, 速决战。战略的持久战, 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 是两个同时并重的军事原则。只有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速战速决, 才能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 最后取得战略持久战的胜利。第五, 歼灭战。不能与强敌拼消耗, 要积极打歼灭战, 这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杀敌效果, 而且能充实我军的补给, 使敌人成为我们的运输大队。

总之, 该著作的论述, 由防御到反攻, 由初战到歼灭战,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构成了毛泽东战略防御思想的整体内容。

四、《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后世预见及当代启示

(一) 后世预见性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许多原则方针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继续得以完善和发展。

1.《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 国内革命战争是持久战, 不能有“灭此朝食”的简单想法。

在经典名著《论持久战》中, 毛泽东根据中日国情同样提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 “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

2.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速决战一节中, 毛

泽东指出敌人强大而我军无法在内线解决问题时, 应该打到外线去, 在外线与敌人周旋, 或者转入敌人的内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 这一战略得以充分应用, 1947年上半年, 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失败, 采取了重点进攻的手段, 即重点进攻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 以达到迅速消灭我军的目的。毛泽东抓住影响整个战争全局的这一重要关节, 作出了“大举出击, 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 以达到打到敌人内线去, 威胁敌人心脏的目的, 让人似乎看到了围魏救赵的扩展版。为使挺进大别山, 逐鹿中原的决策付诸实施, 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 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一路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一路由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 在刘邓大军右翼展开, 一路由陈毅、粟裕兵团在刘邓大军左翼展开。三路大军成倒“品”字阵势, 进攻敌占区, 威胁敌之心脏南京, 把战争引入外线, 并最终成功。这一战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能看到原型。

(二) 当代启示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哲学光辉, 也昭示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该文对战略防御思想的阐释, 对后来的战争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讲究综合国力竞争的今天, 它对我们的现代国防建设, 对我们的国土防御都有借鉴作用。在和平建设的今天, 它同样对于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也有影响, 它启示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要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辩证法, 不仅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实现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还要吸取一切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但是, 这种学习和吸取要立足中国国情, 要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摘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照耀神州, 它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虽然适逢太平盛世, 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研究, 特别是研究他的军事战略思想, 在讲究综合国力竞争的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撷取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一隅——战略防御思想加以研究。

关键词:战争,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战略防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杨春贵, 陈柏灵.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

[4]邓力群.学习《论持久战》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5]杨超, 毕剑横.毛泽东思想史:第2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比较战略分析的基本问题 篇5

比较战略分析可以定量、半定量和定性进行。

定量分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即根据隶属度来确定各个战略间的同一性。

半定量分析采用列表方法,即在关于战略案例的各项指标中,选取若干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比较各个战略的异同,从而确定各个战略间的同一性。

定性分析是从几个比较大的方面来对各个战略案例进行大致分类,从而确定各个战略间的同一性。

从大的方面来看,比较战略分析可以在战略主体、战略环境、战略指向、战略目标、战略类型和战略互动六个方面进行,即分析战略案例在这六个方面的同一性,

战略主体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之间在人、财、物及组织结构(尤其是战略决策者和实施者)等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环境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环境方面的同一性。虽然各战略案例在宏观环境方面可能是大体相同的,但是,各战略案例在中观和微观环境方面则可能大不相同,按照各战略案例在中观和微观环境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指向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战略针对的领域和范围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各战略案例在战略针对的领域和范围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目标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战略要达到的目标如利润、市场份额、市场进入、兼并和重组等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各战略案例在战略目标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南海问题不会成为战略僵局 篇6

近日有国外媒体称,中国最年轻地级市三沙市的成立,是中国在日益升级的多边海上争端中巩固自己地位的又一表现;这一对抗构成了21世纪的严重战略僵局之一。比利时的国际危机研究组织的一份报告表示:“尽管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很低,但所有事态都在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解决问题的前景日益渺茫。”

南海问题会成为“世纪性战略僵局”吗?本刊特邀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苏浩撰文,解析南海局势,以飨读者。

今年上半年,南海地区的摩擦事件频发,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让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再次升温,目前来看,南海地区的高位紧张状态还将持续。

两个关键因素把南海复杂化

南海问题异常复杂,关键因素有二:一是争议国家之间的矛盾,二是区域外大国介入带来的矛盾。两个原因互相交织,错综复杂,这使得南海问题将成为一个长期的难题,不会在近期得到解决。

在南海问题上,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四国都与中国有岛礁争端,同时越、菲、马等国之间也存在主权争议。

越南是与中国争端最大的国家,其对西沙和南沙都提出了主权要求,此外还控制了南海约29个岛礁。

菲律宾是与中国争端最直接的国家,其不仅控制着我国南沙10个岛礁,而且对中沙群岛的黄岩岛也提出了主权要求。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也控制了南海10个岛礁并提出了领土要求。文莱也对位于南海的南通礁提出了领土要求。

南海主权争端包括三部分内容:岛礁争端、大陆架争端和海域争端。除此之外,资源和制海权也是各国争夺的内容。

虽然存在这些争端和矛盾,但各方都不愿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因为一旦开战,各方就变成了敌对国家,这不仅不利于该地区整体的和平与稳定,也不利于各国自身的发展。不通过武力方式解决争端,各方又互不让步,缺乏谈判基础,谈判的方式也行不通,因此南海问题只能拖下去。

除了南海争议国家之间的矛盾,美国和日本等域外大国的介入,让南海问题的解决“难上加难”。美、日等国都想把南海作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在美国看来,中国的崛起日益成为美国的挑战,而南海可以作为一个牵制中国发展的绝好手段。为了维持美国主导的太平洋秩序,美国必须解构东亚区域合作的框架,把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从中国的身边拉开。

与美国不同,日本在南海问题上表现“积极”,其实是想利用南海的纠纷牵制中国,从而实现其在东海的企图。

黄岩岛模式初步确立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以双边谈判为基础,以多边协调为补充。也就是说,中国强调通过与南海存在争端的国家间进行双边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同时与东盟国家在多边平台上达成维持南中国海的和平稳定的原则。

为此,中国努力通过和平的方式来维护南海主权,保障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对于部分国家试图改变现状的咄咄逼人的做法,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回击。而对域外大国介入南海和挑起事端的做法,则明确采取反对的态度。

7月,中国成立了三沙市来专门管理中沙、南沙和西沙事务,并建立警备区,负责当地的军队与地方安全的协调工作。此外,中国还将通过海监和渔政的海上力量,通过定期巡航和护渔,强化对中国主张的南中国海的执法管辖。通过这些全新而有效的海洋管理手段,强化了中国在南海的政治存在和军事存在。

此外,中国深海钻探能力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今年5月份,“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首钻成功,在成功打出第一口井之后,又确立了一系列的开采目标。此外,中海油也已经在南海石油区块对外正式招标。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深水战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在黄岩岛问题上,中国初步确立了管理海洋问题的模式,即黄岩岛模式。所谓黄岩岛模式,就是首先要在该地区维持现状,各方不能轻易改变既有局势。否则,中国必然给予回应。回应的结果就是,中国将进一步对能够控制的岛礁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绝不能让他国侵犯。

南海问题不是零和博弈

如上文所说,南中国海问题将涉及岛礁争端、大陆架争端和海域争端三个大的方面,中国与其他声索国(即对南海声称拥有主权的国家)在不同方面都存在争端。

第一是岛礁问题。众所周知,南海岛礁包括四部分,即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东沙群岛。

目前西沙已经完全在中国的有效控制管理之下,维护西沙主权没有太大问题。但是,由于越南并不放弃对西沙的主權要求,将来中越之间在西沙海域发生摩擦不无可能。

东沙群岛岛礁较少,以没有露出水面的暗礁为主,目前由中国台湾地区控制。

在中沙群岛上,主要是黄岩岛问题。今后,菲律宾可能不会在黄岩岛问题上善罢甘休,通过不断制造麻烦的方式来强化其对南海其他岛礁的控制。

南海问题的难点在南沙群岛。由于南沙群岛争端涉及的岛屿多、海域大、国家杂,因此南沙将成为未来解决南海问题的焦点和难点。

第二是海域管辖问题。中国提出的南中国海“U”形九段线,强调了线内是中国的历史性海域,中国享有历史性权利。这也是普遍国际法所支持的关于最先发现和最先开发所赋予的法律权利。但其他声索国则片面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所规定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原则,对中国的历史性海域提出要求。这些海域内的渔业开发和航道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途径。

第三是海底大陆架问题。南中国海的海底大陆架构成复杂,如何确定和划分尚无统一标准。特别是2009年相关国家提出了“外大陆架”的权利要求,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南海大陆架蕴藏着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各国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些南海声索国事实上已经在争议大陆架内开采了石油和天然气,获利颇丰。本应属于中国所有的自然资源正在被其他国家掠夺。未来解决处理大陆架的划分问题,则更显得困难重重。

解决南海问题,一方面要坚持领土主张,另一方面要进行新的模式探索。将来,传统的解决领土问题的方式,可能不会完全地、真正地解决问题,这需要中国采取新的思维和新的手段解决问题。比如,不以零和博弈的思维看待南海问题,不以非此即彼的方式划分南海海域等。

国家战略审计相关问题初探 篇7

关键词:国家战略,国家战略审计

一、研究背景

国家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起初主要是为了监督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财政收支和资金运用情况。随着时代的变化, 我国更加强调人民民主政治原则, 人民希望进一步了解国家财政的管理明细和国家战略实施的优劣之处。国家审计自然顺应社会公众需求环境的变化, 对自身的职能作出深化和改变, 减少政府机构对审计机关的制约, 进一步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为人民的需求提供满意的数据。因为审计目标受到审计环境变化的影响, 这种变化导致的社会公众需求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审计目标的确立。

近年来, 世界经济环境动荡, 为了维持经济环境平稳, 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 那么这些战略实施的可行性、风险、效率、效果如何检验和监督, 在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中, 如何实现战略的适时调整与转变, 使国家战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 对战略绩效的实施效果进行绩效控制, 实施国家战略审计成为必然。然而目前, 国家战略审计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严格的概念, 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基于此, 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国家战略审计概念的提出

国家战略是决定我国未来的阶段性方针政策的重要方向性指导, 是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一项持续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方针政策。在我国, 国家战略一般由国务院制定和公布, 在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讨论, 并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向人民代表报告, 由人民代表进行监督和判断。但是, 国家战略是否应该这样制定, 是否可以规避风险, 如何实施才能更有效率, 实施时如何监督, 实施的成效如何, 是否能够达到战略目标等等, 这些实质性的问题, 都可以由专门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对国家战略进行审计这一过程具体怎样实行, 相关的理论依据、事实依据, 则是国家战略审计需要讨论的问题。

国家战略审计, 就是审计人员对国家战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的分析、监督和评价的活动, 即对国家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审计, 对国家战略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国家战略实施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审计活动。国家战略审计的基本特性, 决定了它可以代替人大对国家战略的制定、实施、效果进行专业、具体的监督。通过对国家战略制定的事前审计, 预防国家战略的风险;对国家战略实施的事中审计, 监督实施过程的合规性;对国家战略实施效果的事后审计, 确定国家战略的实施质量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国家战略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部分, 在我国, 国家战略审计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201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发生了转变, 需要国家战略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方向上倾斜, 在这种转变经济结构的关键时刻, 需要国家审计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预防、揭示、抵御”作用, 以审计的视角对国家战略进行监督, 达到审计计划的要求。其次, 人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发展, 使得我国的国家战略实施需要更大的透明度, 一项国家战略的实施, 全国人民都是其利益相关者, 而利益相关者的具体需求, 就是想要了解对国家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而人民能够使用的手段, 就是通过全国人大进行监管。国家对于国家战略审计支持的力度能够决定国家战略审计开展的深度, 就是国家战略审计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规范性和高质量必须得到保障, 因此, 建立健全对国家战略的审计监督体系势在必行, 这也是国家战略审计的意义所在。

三、国家战略审计实施的基础

(一) 从审计的基本性质看, 国家

战略审计的实施必须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1983年, 国家审计署设立, 隶属于国务院领导, 对国务院负责并报告工作。我国《宪法》规定, 国家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干涉。自从国家审计署设立以来, 我国一直采用的是行政型审计模式, 我国的审计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审计领域逐渐扩大, 审计方式逐渐成熟, 审计内容逐渐深化, 在预算执行、风险控制、财政决算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 随着风险环境的变化, 以前的优势可能成为现在的劣势, 国家行政机构对审计机关的制约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产生了影响。虽然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的任用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国家主席任免, 但提名过程由国务院掌控, 国家审计署在独立性方面并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国家经济方面的战略布局一般是由国务院审核批准, 审计署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 监督国家战略的制定难免有立场不清之感。

鉴于审计有监督评价、预防、揭示和抵御的特性, 想要得到可以被人民认可的国家战略实施结果, 可以由审计机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体运行对国家战略的监督职能, 但运行这种职能的前提是要提高政府审计模式的独立性。国家战略审计实施的主体必须保证身份上的独立性, 否则在人事任免、预算、人员调配和活动资金等方面可能受到制约, 导致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难以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从目前国家审计的监督能力、对风险的规避能力、对财政的审核能力来看, 国家审计署在审计计划的制定上对于国家战略的风险防范以及战略制定的监督预防作用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 而对于战略的实施和结果的验收, 细分到专项资金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等, 已经有了较清晰的流程。因此, 只有转换审计机关与政府和人大之间的组织关系, 改革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审计模式, 才能确保国家战略审计的顺利实施。

(二) 从审计的职能权限看, 国家战略审计需要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

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在关于“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讲话中将国家审计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次。这是因为审计在经济环境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即对于风险的防范功能。这种风险控制能力放在国家层面上, 就是对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经济环境进行监督, 从而达到对权利机构的制约。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而事实上, 这项战略的实施确实缓解了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压力,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例如2010-2011的通货膨胀现象, 产能过剩导致中国炼钢行业的大规模亏损等等。在一项经济战略实行以后, 在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会对这项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述评。而人民代表大会对相应战略进行评价所能参考的数据和资料, 需要公平公正可以信服的证据。如果国家审计机构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可以从根本上或者基本上保持不受政府机构的牵制, 就可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审计结果了解国家经济战略的实施情况, 有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和进一步参与国家治理的要求。而国家审计机构通过这一过程也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和自身存在的缺陷, 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方面健全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自身, 弥补审计计划的漏洞, 增加审计经验。国家审计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审计过程, 通过审计能够让社会公众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层面, 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让社会公众能够站在同样的高度上, 给予国家战略的实施效果予以评价, 这才是目前国家审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所应该具有的功能。

我国今年的政府工作会议, 主要的战略布局集中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创新型国家建设, 新能源开发等等。其中国家审计能够发挥作用的, 就是国家经济战略, 主要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主要目标。国家战略审计的提出, 顺应了国家审计有必要参与国家治理层次的大势, 顺应了风险环境变化的趋势, 顺应了目前审计实践的需要, 顺应了公众对国家战略实施的监管要求。国家审计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以公正客观的角度评价监督国家战略的实施, 预测国家战略的风险。

(三) 从外部环境的需求看, 国家审计应对国家经济战略实施过程发挥充分作用

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可以更好地让国家经济战略顺利实施, 并得到更好的效果。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深化, 也要求国家审计发挥“预防、揭示、抵御”的功能。当今的国际经济环境充满动荡和不确定性, 我国的国家战略审计应该提高核心能力, 充分发挥风险防范功效, 对国家战略布局时的外部经济环境风险起到防范作用, 在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到监督作用, 在国家战略的验收过程中起到检验作用。X

参考文献

[1].陈勇.国家经济安全视角的政府审计新领域:战略与危机管理审计[J].审计月刊, 2010, (2) .

[2].许莉.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与制度创新[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9) .

[3].郭占恒.努力全面实施“四大国家战略”[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 (8) .

现代企业经营战略问题研究 篇8

1 A企业运营中存在的战略问题

1.1 激进的战略

A公司在IPO后决定进行一个激进的战略, 要在五年内将门店增加至500家, 我们认为这个激进的战略对其市值降低有所影响, 激进的战略为股东和消费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当企业激进战略不能如预期做到时, 对股价的影响可想而知。

1.2 收入结构不合理

A公司的收入结构对其市值降低也有所影响。它的收入利润过度依赖于门店的扩张, 同时公司盲目相信市场巨大, 当市场饱和的时候, 若门店不再扩张, 并且原来的门店逐渐减少, 则企业的产品配方材料、机器设备等的收入将不复存在, 同时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也不存在的时候, 企业收入则会大幅度减少, 这种收入结构过于危险。若无法扩张发展, 企业利润将会锐减, 则会影响股东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致使公司股价变动。

1.3 产品结构单一

A公司单一的产品结构虽然突出了主业, 但也降低了公司抵御行业变化风险的能力, 如果未来出现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上出现核心产品的可替代产品、下游需求下降等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 将会引发公司的经营风险, 对本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准确定位市场并实施多样化的产品策略有益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灵活的调整产品的供应,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现, 人们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需求很快, 企业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 走在消费者的思维前面。

1.4 特许经营费过高

特许经营存在目标上的冲突, 特许经营企业的目标是扩张门店数量, 从而收取更多的特许经营费和特许权使用费, 增加收入, 而特许商则需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因各加盟店间的竞争加剧而损害整个系统。A公司对特许商收取2万到5万元和每年4.5%到6%的特许权使用费, 过高的特许经营费用会使新开业的门店资金紧张, 增加特许商的财务压力和经营压力。

2 公司战略问题分析

2.1 特许经营系统的管理

特许经营, 这种相互借势、力争双赢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它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但是, 如果企业对其特许经营系统缺乏基本的管理运营, 会造成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 甚至有可能引发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于特许经营系统企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特许经营观念; (2) 制定特许经营政策; (3) 加强对于特许商的管理; (4) 建立完整统一的特许经营管理系统。

2.2 纵向一体化的运用弊端

A公司采用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对公司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 纵向一体化迫使A公司只能依赖自己的场内活动, 没有外部的供应商, 不利于与外部交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也不会与自己的内部供应商有价格上的严重矛盾, 会减弱员工降低成本、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其次, 纵向一体化一环接一环, 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很容易使得整个供应链都难以运行, 风险颇大。最后, 企业在每一环节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管理能力, 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成本区进行培训, 当门店过多的时候, 特许经营的培训和管理方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混乱。

2.3 成本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成本战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状况, 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 运用一定计策或手段, 对自身成本战略目标进行定位, 以及为实现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的一致性行动, 目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其长期的竞争优势。成本战略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其他竞争对手,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为实现此战略, 企业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对于A公司企来说企业没有完全的实行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创造自身产品、服务甚至文化的特殊性从而创造区别于其他竞争者为顾客创造的价值, 服务于差异化战略就是在企业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形象方面的成本方面提供优先的保障, 以此来支撑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A公司企业的“店外”销售是把B产品放到杂食店的货架上、便利店以及停车场来贩卖, 使得产品变得平常化, 没有了自己的特色, 影响了产品质量及品牌的形象。

综上看来, A公司企业并没有一个很规范、完整、适用于企业的成本战略, 这也是A公司企业走向灭亡的原因。所以企业应当合理定位企业竞争战略, 树立企业成本战略观念, 识别成本战略的影响因素, 恰当应用成本战略决策等, 只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战略体系, 才能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成熟期企业的经营战略思考

A公司在进入成熟期以后, 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缓慢, 逐步达到最高峰, 然后缓慢下降;产品的销售利润也从成长期的最高点开始下降;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和竞争者, 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对成熟期的产品, 宜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使成熟期延长, 或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循环。为此, 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 创新发展型投资战略

企业在进入成熟期后, 企业用以维持生产的支出在减少, 所以在成熟的早期会出现一定的盈余, 企业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会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实现多元化发展等创新发展型的投资战略。因此,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的财务目标不再是抢占市场份额, 而应是重在关注其盈利能力, 维持已经达到的销售利润水平, 以及如何确保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盈利性。我们认为A公司在进入成熟期后, 盲目扩张、遍地撒网的经营战略考虑欠佳。对某一类型的顾客或某一地区性市场做密集型经营, 企业可以利用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 使企业能控制一定的产品势力范围, 由此企业可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此外, 企业可以寻找地区之外的新的细分市场, 这是由于一个产品或产业在一个地区处于成熟阶段, 而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刚进入成长期, 这就使企业进军地区以外的市场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现有市场内, 通过进一步的市场细分, 寻找新的顾客群, 拓展其顾客群的范围, 从而增加销售额, 投资的对象侧重于如何促进产品的自行研发技术方向, 从而提高成熟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

3.2 稳定发展型投资战略

企业进入到成熟阶段, 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 如果急于产投资, 无视资金使用的配比原则, 会得不偿失。另外, 分散投资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困难, 新项目如果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 也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 A公司在进行新的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 必须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 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因新投资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宋玉宇.关于制造企业隐性成本成因和控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2.

[2]孙立道.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2) .

[3]生艳梅.战略成本管理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03) .

企业集团财务战略问题研究 篇9

一、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存在的问题

( 一) 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执行力不够

当前我国大部分集团主要是通过传统国有企业等采用重组、改制等形式形成的, 这种模式下的企业集团在执行财务战略时存在着力度不够情况。集团企业一般重视发展企业业务, 而对财务规划不够重视, 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便容易出现财务危机。集团企业财务战略要求内部机构服从战略, 而财务机构需要根据财务战略更改进行调整。但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仍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 这与当前市场经济的特点脱节, 导致企业集团缺乏相应的财务组织保障。比如一些企业集团内的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缺乏健全的财务体系, 经常受到机构扁平化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企业集团执行财务战略困难。此外, 企业集团存在着财务战略重视制定而忽视执行的现象, 企业集团在确立财务战略目标过程中热情高涨, 积极参与, 而当进入执行财务战略阶段时, 则热情大减, 对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执行情况漠不关心。

( 二) 企业集团缺乏有效的财务战略思维

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思维在其执行财务战略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战略思维。首先, 我国大部分财务战略并不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市场情况、总体战略等因素确定的, 导致其在财务战略规划上目光短浅, 目标不够明确, 缺乏一定的超前思维。比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需要企业提前预知, 但由于缺乏超前思维, 往往不能较好的掌握可能存在的战略财务风险, 导致企业处于危险之中。其次, 集团企业之间存在盲目的现象, 企业制定、执行战略时人云亦云、照搬仿效。不同企业其情况不同, 忽视自身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不考虑自身实际制定适于企业的财务战略, 出现了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上的“羊群效应”, 十分不利于企业集团的发展。

( 三) 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战略管理不匹配

从我国集团企业形成的特点可以看出, 我国大部分的集团企业的财务职能仍停留在会计核算, 财务工作主要以财务报表和凭证为主, 财务战略执行过程中根本不能进行动态的财务管理。集团企业财务部门仅重视财务核算工作, 忽视财务战略与整体战略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导致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与整体战略不匹配, 从而阻碍了财务战略的执行。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战略管理的不匹配, 容易造成集团内各相关部门责权利不明确, 导致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效率降低。比如某企业集团在进行财务工作时, 由于其工作的局限性, 其所提供的财务战略信息局限性很大, 出现了集团财务战略对财务信息的矛盾, 缺乏系统的财务信息体系, 导致集团财务战略不适应于整体战略管理。

( 四) 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整合性较差

企业集团在制定财务战略时往往综合其整体战略以及其他职能战略目标进行, 二者在战略上应该是协调的关系。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并没有实现集团职能战略的动态管理, 导致集团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协调性不够, 整合性较差, 严重阻碍了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财务战略与职能战略整合性较差, 导致集团内部各部门在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 组织混乱, 十分不利于集团可持续的发展。比如河南省一些企业集团在执行财务战略时与其他职能战略协调不足, 出现目标相左、本位主义等现象, 丧失了集团战略管理的整合性优势, 集团管理困难。

二、企业集团加强财务战略管理措施

( 一) 提高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执行力

集团企业财务战略的执行力是企业集团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保证, 较强的战略执行力是一个集团的管理层做好战略管理的基础, 有助于集团科学的设定集团财务战略, 从而降低整个企业执行财务战略的难道。企业集团相关财务机构必须绝对服从集团财务战略, 一切以满足财务战略变化为重, 全力支持集团财务战略的执行。相适应的, 集团财务战略必须肩负起集团可持续增长率的责任, 保持战略理性和财务弹性, 从而降低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集团不仅要重视财务战略的制定, 更要重视财务战略的执行情况, 提高财务战略执行力度, 促进集团不断实现财务战略目标。

( 二) 树立科学有效的财务战略思维

企业集团在实现财务战略管理目标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有效的财务战略思维, 首先, 科学有效的战略思维有助于集团综合自身特点、战略目标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财务战略, 明确集团目标, 合理规划财务战略, 提高财务战略实现的可能性。其次, 科学有效的财务战略思维有助于集团预知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进而进行规避, 从而降低财务风险。集团企业财务能力的增强有助于企业实现既定的财务战略, 增强集团财务能力, 从而促进其对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的支撑作用。

( 三) 加强财务战略动态化管理, 统一战略规划

考虑到当前我国集团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职能的问题, 有必要调整其财务管理职能, 以满足整体战略的要求。首先, 集团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财务信息方法进行财务管理, 确保财务战略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将财务管理职能的重点转变为战略管理。统一企业财务战略与整体战略的规划, 确保企业战略的有效执行。其次, 加强企业财务战略动态化的管理, 保证集团会计管理的准确性, 明确集团执行战略时责权利, 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现象, 进而提高企业执行财务战略的效率。

( 四) 加强沟通, 协调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关系

集团财务战略想要实现资金长期有效流转的目标, 就必须加强沟通, 努力协调好其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关系。在集团既定的整体战略条件下, 积极调动其他职能部门, 一起促进集团的战略任务的实现。通过集团内部各部门的协调, 消除各个部门对于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偏见, 消除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障碍。通过协调好各职能战略关系, 有助于各职能机构认清自身职责, 减少职能战略之间的冲突, 保证集团战略真正有效的执行。比如某企业集团准备实施一项有关促销的信用政策的战略, 这一财务战略需要与销售职能单位进行协调, 将销售部门的销售目标与财务战略相协调, 以便两部门共同完成。

三、结论

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是集团实现整体战略目标的保证。但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存在着执行力不够、战略思维缺乏、财务战略与战略管理不匹配以及与其他职能战略不协调等问题, 集团应认真对待这些问题, 不断提高财务战略执行力, 树立科学有效的战略思维, 统一战略规划, 协调各个职能战略关系, 促进资本合理分配, 增强集团的财务能力, 提高整个企业集团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晓琳.企业财务战略选择问题的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4) .

煤炭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研究 篇10

煤炭是现代工业体系的“血液”,基于我国资源状况和煤炭在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我国能源资源“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特点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奠定了煤炭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因此,以煤炭为主要产品的煤炭企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和战略转型对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支撑重工业化战略发展需求关系重大。随着可供开采的资源日益缩减、煤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一系列约束不断加大,以及资产重组、并购整合等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煤炭企业进入了以“战略转型”为主的机遇期,同时也进入了“矛盾突出”的困难期,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节约资源、优化结构、做大做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发展成为当前一段时期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1]。

2 煤炭企业转型面临的突出性问题

煤炭企业战略转型势在必行,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分析煤炭企业转型面临的突出性问题和障碍,是制定和实施转型战略的根本出发点。目前,一些优秀的大型煤炭企业已经走上了战略转型的道路,但不可否认,一方面煤炭企业缺乏战略转型的经验,另一方面煤炭企业转型中遇到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接替产业发展及其援助支撑体系等方面的突出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2]。

2.1 结构性矛盾突出

煤炭产业属于典型的矿产资源产业,对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吸纳效应,从而导致其他产业资源和资本的相对缺乏,并且由于自身沉淀成本和产业刚性过大也使得产业转移非常困难,在煤炭市场需求旺盛时期引发的投资性的过热,很容易将精心培育的其他非煤产业边缘化。因此,虽然许多煤炭企业都意识到发展非煤产业的重要性,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多元化经营实践,但这些非煤企业往往还是依附于煤炭主业,起点低、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非资源产业整体实力及盈利能力偏弱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善,能够支撑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骨干接替产业和项目尚未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给煤炭企业转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2]。

2.2 转型资金缺乏

煤炭企业转型需要产业转移、生态治理、劳动力安置培训等一系列投入成本,但由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造成了现在煤炭企业自身积累低。2007年国家在山西省实施了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提出“有偿出让煤炭资源矿业权、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提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提取煤矿转产发展基金”四项政策,力推煤炭企业转型,但整体来看国内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援助机制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产业援助政策、融资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因此,煤炭企业不得不依靠企业自身来筹措转型所必须的资金,受税费负担和社会负担以及企业融资渠道的影响,大多数煤炭企业资金严重短缺,转型资金的筹措困难极大。

2.3 人才资源制约

煤炭企业转型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职工队伍。由于煤炭企业井下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多数劳动力主要从事煤炭采掘、机械加工和维修等工作,导致煤炭企业职工劳动技能单一,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许多老矿区普遍存在职工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年龄偏大、老弱病残人员较多的现象,加之缺乏必要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培养出适应企业转型所亟需的大批高层次人才。并且,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都位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在市场经济人才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不仅很难招聘到符合企业转型要求的优秀人才,而且还出现了人才向发达地区外流的现象。我国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结构性人才矛盾问题,对煤炭企业转型造成了极大的发展制约。

3煤炭企业转型的模式及SWOT分析

“转型”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煤炭企业在做出转型的决定之前,必须要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以此来选择转型的战略、模式和内容。

3.1 SWOT方法和企业转型模式

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评估企业资源和竞争能力的一种常见的战略分析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企业战略必须与企业的外部环境良好匹配。SWOT分析法主要包括内部优势分析(S)、内部劣势分析(W)、外部机会分析(O)和外部威胁分析(T)四个方面。SWOT分析就是综合考虑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找出组织运作外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制定最佳的战略。李烨等[3]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转型模式归纳为四种模式:一是重组式转型,通常发生在企业效率低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情况下,通过对企业资产债务重组并扩展到组织、管理、战略范围,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二是再造式重组,主要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方式;三是革新式转型,通过对组织成员的认识模式、心智模式的改变来改进其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转型;四是再生式转型,与以上三种转型模式相比较,其在转型内容和转型目标方面更为宽泛,更强调企业的全方位变革和前瞻性的转型,尤其是来源自企业自身内生性的自我革新。

3.2 煤炭企业的SWOT转型模式分析

运用上述SWOT方法和企业转型模式对我国煤炭企业转型进行研究,从而确定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模式和内容。虽然我国煤炭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转型发展中一些共性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4,5]。从分析结果来看,煤炭企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应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资源开发阶段、开发规模、区位因素和政府产业政策等因素,选择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转型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协调发展[6]。在转型战略选择上,对于成长期的煤炭企业应主要选择积极发展型战略和降低弱势战略;对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煤炭企业转型,面临着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应主要选择克服威胁型战略和防卫型战略[5]。在转型模式和内容上主要涉及到产业转型、体制转型、资产重组、管理制度创新、跨区域开采、转型资金来源、职工安置以及国际化发展等诸多方面[7,8,9,10]。

4 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产业结构

许多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单一,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效益不高,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只有从分散、低效、关联度低的产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关联密切、附加值高、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做大做强企业,才能赢得企业超常规发展。依托煤炭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通过煤炭洗选、炼焦、液化等深加工程序,可以不断提升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通过“煤—电”联营或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等产业链方式,延长产业链,向产业链的下游产品发展,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转型中要坚持“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资本集中投向关系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产业以及对结构调整升级起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推动煤与非煤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人才缺少或资金缺少的煤炭企业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输入好的非煤项目,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资金,实现企业非煤产业做大、做强的目的。

4.2 强化人才队伍

1959年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指出: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生产增长中的主要生产要素。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其成员国的经济结构,50%以上的GDP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引领。在煤炭企业产业转型过程中,高素质的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根据煤炭企业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超前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组建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根据接受培训者的文化水平、技术基础、未来打算从事的新产业,进行分门类的培训。煤炭资源型产业的初级阶段一般对人才素质要求不高,经过职业培训即可上岗工作,而产业链的延伸和非煤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智慧、有思辨能力的人才。对于产业转型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政府及企业都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迁移,通过教育、引进等开发人力资源,着重提高劳动者素质。要通过实施人才强煤战略,建设一支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实际操作人员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现代人才队伍。

4.3 筹集转型资金

当前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直接制约因素是转型资金不足,多方筹集转型资金是转型企业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煤炭企业转型,将煤炭企业转型和招商引资项目、城市发展规划等联系起来,制定相对倾斜的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为煤炭企业引进战略伙伴牵线搭桥,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城市的经济发展,又可为煤炭企业筹集转型资金。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发展基金。为保证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发展基金非常必要。目前山西省在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发展基金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步,对省内的国有煤炭企业政府征收30元/t的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煤炭企业转产基金,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支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可采取无偿补助和定额贴息方式发放,对煤炭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进行扶持。同时,煤炭企业也要自力更生积极“开源节流”,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积累资金和“打捞”沉没成本资金,有效发挥资金杠杆的作用,集中资金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对新上项目搞好分析排队,加强可行性论证,确保投资回报率;提高经营工作的稳健能力、营运能力,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加强应收账款清欠力度,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加快流动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嫁接资本市场,跟金融资本结合,积极尝试参股、相对控股等多种合作形式,扩宽企业转型的融资渠道。

4.4 创新体制机制

“管理”问题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来说,要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尽快探索出既适合煤炭企业发展又符合当今经济发展形势的管理体制,推进企业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运作,建立起高效运转、管控得力的管理体系,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放开搞活。借鉴国内外成功煤炭企业先进做法,加强和规范战略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优化战略管理流程,促进企业战略与各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的衔接和落实,建立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管控有力的战略管理运行机制,保证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建立合理的公司管理体制,明确划分各层次管理职能,理顺管理流程,使集团管控适度,运营有序、高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进企业体制再造和经营机制转换。坚定不移地推广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解决好认知程度、基础工作、政策配套等方面的障碍,把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做实。建立市场导向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主动开拓市场,同时要加快现代营销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完善营销策略,规划营销网络,建立一批稳定的、具有战略伙伴关系的用户群。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企业方针指导下,重视和开展自主创新工作,特别是在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董洪光.对我国煤炭企业转型的战略思考[J].陕西煤炭,2007(6):91-92.

[2]战彦岭.国有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障碍、模式及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7(8):25-26.

[3]李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模式选择[J].资源与产业,2009(4):2-3.

[4]何云,李新春.企业跨地域扩张战略的初步研究[J].管理世界,2000(6):106-114.

[5]代宏坤.企业转型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08(8):155-157.

[6]文先明,贺正楚.资源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乔桂支,余有征.中国企业资产重组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黄娟等.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9]牛克洪.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探索[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企业经营战略管理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经营战略;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经营理论

1.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1.1企业战略及其性质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agem,其含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后来,演变成泛指重要的、全局性的谋划。今天,在企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包括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地总体谋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一般来讲,一个成熟的、多元化企业,其经营战略包括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总体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的土体和基础,起着统帅全局的作用。第二层次是事业部发展战略,它把企业总体战略中规定的方向和意图具体化,成为更加明确的针对各项经营事业的目标和战略。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将企业战略按照专门职能进行落实和具体化,一般包括营销战略、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研发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等。

1.2经营战略概述

经营战略是企业职能战略形式之一,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它的制定、部署和实施应当符合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支持企业总体战略,这是由于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对低层次的战略决策起着决策性作用。同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经营战略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制约、支持着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部署和实施。不考虑企业多元化经营与单一经营的区别,企业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相互印证的辨证关系。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经营决策者在特定环境下,依据已定的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在充分考虑企业长期发展中经营情况,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理财活动影响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较长时期经营管理全局的总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总体方略。由于企业经营战略所关注对象是企业战略实施所依赖的关键资源之—资金。因此经营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成长期企业经营战略

经过创业期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人员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的增幅逐年上升,表现出企业成长的态势,标志着企业进入成长阶段。

2.1成长期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2.1.1财务运行状况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销售的顺利增长,利润逐渐增加,财务运行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企业生产、销售势头良好,现金流量增多,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连接开始顺畅、资产运用效率提高,但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企业会面临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增加员工人数,进行设备投资,增加产品种类等扩大在生产,资金仍然紧缺。

2.1.2权益和偿债能力

在资金供给上,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虽然增强,但仍满足不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效益、资信等级的提高开始使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和条件,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负债额度逐渐增加,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在财务运作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2.1.3财务收益状况

企业成长期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加之销售渠道的畅通,使企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2成长期经营战略模式

通过创业期的经营,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财务分析结果良好,企业步入了成长阶段。作者认为,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以增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传统企业在成长期经营战略本文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投资模式。

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会使企业比小规模时更具有成本优势。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规模大的企业易于把这种成本优势转移到消费者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把小企业驱逐出去。第二,扩大规模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避免因新的挑战者进入而使企业发展的延续受到冲击,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前提,而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第四,规模扩大后的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融通可以导致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3成长期企业投资规模分析

企业的投资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无限的,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再扩大规模,规模经济就不会再提高效率,相反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并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产生投资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投资规模变化时,投资规模的经济性与不经济性总是同时存在。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规模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企业规模的确定受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融资能力共同影响。

2.4成长期企业规模经营战略实现方式

规模经营战略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4.1外延型投资实现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劳动资料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等。

2.4.2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

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用先进技术代替原有相对落后的技术,现有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以达到提高产品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改革、零星固定资产采购等等。

2.4.3兼并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兼并方式即企业通过对其它企业兼并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兼并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节省投资时间。一般情况下,凡是实行兼并的企业大都因被兼并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经过改造即可纳入兼并企业的生产序列,且被兼并企业有着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这就大大缩短投资时间和生产准备时间。兼并方式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投资风险小。传统的投资方式,工期一般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建设期,经济的调整,通货膨胀的加剧,利率的升高,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会增加投资风险。而采用兼并的方式,投资时间很短,上述风险就会大大降低。总之,企业兼并能有效扩大企业规模,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2.4.4收购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收购是指企业用现款、债券和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获得该业的控制权,从而增强企业实力。收购投资能以较少的投资额获得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是一种最省钱的扩张方法。其具体方式有公开收购和杠杆收购两种。

3.结论

随着我国加入WTO,发展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竞争的压力,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市场仍停留在某一个地区或国家,仍满足于对人、财、物的封闭式管理,就等于束手待毙。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敢于面对市场竞争压力进行外向型、开拓型管理,敢于迎合市场变化,向市场融资、投资,向市场要效益,进行负债经营和风险经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就必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国家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整及证券市场的变动,结合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和政策,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浅探企业和谐营销战略问题 篇12

和谐营销是指:在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努力实现企业营销六个方面和谐, 即目标和谐, 心态和谐, 关系和谐, 行为和谐, 环境和谐和结果和谐, 通过高效率创造高效益, 达到社会整体效益最优化的理想要求。

2 和谐营销战略要点

2.1 和谐营销, 应该从企业内环境建设开始一个企

业要健康发展, 外部的大环境和局部的小环境是很重要的。和谐营销倡导企业要与大小环境保持和谐。但是最重要的, 还是企业内环境的和谐状态。企业的和谐态如同人体的健康态, 是一切和谐健康的基础前提。在和谐营销的大小环境不充分,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力施加影响之时, 企业努力保持自身的和谐, 是相当领先而且实际的做法。换句话说就是:和谐营销, 应该从企业内环境建设开始。

企业如同人体一样, 具有大脑、四肢、形体、器官、组织、功能等等。过去的营销理论, 关注的是企业如何盈利和成长。就像训练相扑手多吃长胖, 却不顾及其人生幸福和健康一样。和谐营销首次关注到企业自身的健康, 正是其以人为本思想的延伸。只有在企业内环境整体和谐的情况下, 企业中的每个个体才能和谐发展。不仅老板、员工和股东各得其利, 而且人人各尽其才, 各得其所。和谐营销首先需要健全的大脑, 强壮的四肢, 也就是正确的营销观念, 以及营销、市场和销售协调配合的内在机制。

2.2 和谐营销的立论之本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就是回归到人的本身。

人类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生存, 而是为了活着幸福而发展。过去的营销为满足需求而提供产品, 以至于产品成了价值过渡的主要载体。和谐的营销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提供服务, 服务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这种服务,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售后服务。和谐营销理论中的服务, 是指围绕问题而组织起来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项目不仅涉及服务对象 (顾客) , 服务主体 (企业) , 也涉及同行 (竞争对手) , 社会公众, 政府, 环境等等 (利益攸关方) 。现代社会任何一项活动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问题, 需求只是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不是全部。过去的营销失误就在于把需求误认为是问题的全部, 尤其是当作可以进行价值交换的买卖。其实很多问题的解决, 不一定需要通过价值交换, 甚至主要不通过价值交换手段。比如说环境保护问题, 并不一定需要企业提供什么产品, 甚至最好不要生产任何产品, 只需要企业具备绿色环保意识, 少向周边环境排污即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构筑起和谐营销的理论大厦。

2.3 和谐营销要树立国际化观念在经济全球化和国

际市场一体化进程中, 企业要实现和谐营销, 特别是国际营销和谐, 就应该树立正确和全面的国际化的经营观念,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振兴我国的工业, 这也是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重大责任。中国加入WTO后, 企业必须置于国际的、外在的制度变迁过程中, 这一变迁具有强迫性或不可逆性。我们不得不关注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之间的互动。全球化的力量, 无论是资本的力量还是国际组织对抗资本强势的努力都将影响到中国企业。

3 和谐营销战略分析

企业要实现和谐营销, 必须对以下的战略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

3.1 协调均衡的经营战略和谐营销的基本要求就是协调均衡。

企业围绕人类自身的幸福, 通过发现新问题, 提供新方案, 再造新流程, 做出新保证这四个环节, 努力解决问题, 降低成本, 减轻副作用, 提高整体效益。和谐营销特别注重过程控制和流程管理, 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和谐营销认为过程就是结果。只有过程协调均衡, 才能有好的结果。企业不要以不和谐的行为去追求和谐的结果, 因为这种逻辑在和谐营销里根本不成立。只要有和谐的实践, 就会有和谐的结果。

3.2 创新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在寻求生存和平稳运作基础上, 要追求“做大做强”。

因此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创新, 就要重新分析市场的需求亮点和趋势, 出现的挑战和机遇, 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以及关键的环节和步骤。

3.3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资信度。

对企业来讲, 就是通过信用建设, 使购买产品和接受你服务的人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有信心, 对你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 使双方都能实现可期待的利益。

4 结束语

在需求导向的旧的营销体系当中, 人们为了争夺和满足需求, 可以不顾过程不计代价, 牺牲整体利益。而在以人为本的和谐营销中, 过程与结果是统一的。不顾过程就是不顾人自身的幸福, 自然也就不会有良好的结果。和谐营销追求过程和谐就是追求结果和谐, 高效率本身就是高效益。与其说和谐营销是一种营销模式, 是可以照搬照抄模仿的技巧, 不如说和谐营销是一种大智慧大觉悟大境界, 是企业必修的基本素养。未来的卓越企业, 唯有切身实践和谐营销, 才能最终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摘要:和谐营销理念就是要求企业基于其对社会的责任来指导企业的各种行为, 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实现组织及组织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谐营销目前只有在先进的产业和企业才能得以施展应用, 也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合适的条件, 即以项目运作为特点, 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以解决方案式服务为主要手段, 以高科技、高品位、高效益为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就企业和谐营销的战略问题做出探讨。

关键词:企业和谐营销,战略

参考文献

[1]曹丽, 尤颖.消费者负面口碑传播动机及其对企业营销创新的启示[J].价值工程, 2012 (14) .

[2]张涛.浅谈现代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人性化营销模式[J].价值工程, 2011 (11) .

上一篇:高校领导干部下一篇:幼儿园的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