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利战略管理问题

2024-07-24

企业专利战略管理问题(精选12篇)

企业专利战略管理问题 篇1

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进入到了后期, 全世界的产业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都面临着如何发展的新形势, 我国的企业也正面临着转轨、转产、转型的新局面, 各个行业的管理思维和理念也在这种形势下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笔者由此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产生了一些思考。

1■专利战略的目标

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工作时, 人们经常对专利战略的目标众说不一。从逻辑而言, 专利制度是市场机制的产物, 既然是市场机制的产物, 专利战略作为专利制度的派生物, 以市场为目标似是不言而喻之事。我同意“所谓专利战略是指运用专利及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去寻求市场竞争有利地位的战略”这样一种基本论断。在这个论断中, 专利战略的目标十分明确, 那就是市场, 也就是说, 专利战略的目标就是如何打开市场, 占领市场, 垄断市场。明确这一点就可以使我们在整个专利战略研究中牢牢把握一个尺度, 就是专利战略中所述及的好技术, 如产品的评价标准, 不是技术的高低、投资的大小、制造的难易程度, 而是他们的市场开发、获利、保护前景。在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毫不犹豫地同传统成果的评价标准决裂。当然, 在多数情况下, 专利中高科技含量的多少同市场的关系是呈线性关系的, 这一点还是要有所注意的。

2■从专利战略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能了解到什么参考数据

在专利战略研究过程中, 人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企业亟须的参考数据。至于这些数据哪些有用, 哪些无用, 则要根据研究目的的具体需要而定。这里仅举一些常用参考数据以示读者。

了解夕阳工业。一类产品, 当它的专利申请量在统计时间内的申请量曲线由低至高, 再由高到平衡, 再由平衡至几乎趋近于零并延续一段时间, 那么这类产品即使在目前市场中依然火热, 也可初步将其定为夕阳工业。因为一个失去创新活力的产业, 它的发展必然会走向没落。当然, 对一些通用的、定型的工业产品, 其专利申请量可能一直都很低, 这时就需要从事专利战略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基本判断力。不过, 这些通用的、定型的老工业产品, 即使尚有市场, 一般也都被一些基础雄厚的老企业所占领, 要想挤入也相当困难。如果你正在选择新产品开发方向, 遇到这类申请量曲线图, 一定要认真对待。

了解朝阳工业。一类产品, 当它的专利申请量在统计时间内的申请量曲线由零渐趋上升, 再由渐趋上升突然爆升, 且势头强劲, 一般可判断一个朝阳工业有可能诞生。如果引起曲线爆升的制造者们多为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研究院所、大专院校, 那这类产品有可能是高科技产品或投资较大的产品;如果引起曲线爆升的制造者多为非职务发明者或是一些小公司等, 则这类产品多是“短、平、快”类产品。如果你在选择新产品开发方向遇到障碍时, 见到这类曲线将能够提高您的决策自信心。

推测未来的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任何一类产品, 从申请专利到产品上市的时间间距都有其规律性。例如, 美国的药品专利一般从申请到上市约需15年。如果我们结合本国国情, 结合时代的发展速度, 做出一定量的数理统计, 即可知道各类产品从申请到上市的时间规律, 进而可知未来新产品的大约发展趋势, 可知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了解这些, 对我们制定专利战略肯定会有较大的帮助。

研究对象的剩余市场在哪里。一项发明可同时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并被授权, 这是基本常识。在检索专利文献的过程中, 我们只要通过同族专利检索或其他办法即可知道研究对象到底都在哪些国家申请过专利并被授权。通过排除法, 我们进而可知道未被研究对象的专利权覆盖的国家, 也就知道了研究对象的剩余市场。知道了这些, 我们即使直接与专利权人打交道, 也可无偿的在这些剩余市场的国家内使用、生产、销售研究对象所涉及的产品。了解这些还可使我们在专利许可证贸易及产品进出口谈判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了解专利技术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竞争对手是谁。专利文献覆盖了绝大多数的实用技术。因此在研究过程中, 只要采取简单的数理统计即可知道研究对象过去、未来、现在的发展趋势。一般而言, 专利权的拥有者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拥有同类专利权最多的几家竞争者基本上就是最应注意的主要竞争对手。特殊情况下, 有的人只拥有一项或几项专利, 其权利要求范围极宽, 暂时很难超越, 那么他也是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但大多情况下, 他只是技术的竞争者, 并不一定是该技术所延及的产品市场的竞争者。

寻找付出最小代价得到最大利益的合作伙伴。一类技术或产品的市场, 已被竞争对手用专利权垄断了。你若想挤进这个市场, 一般只能以许可证贸易等方式同专利权人合作。这时你的许可证贸易伙伴不一定是那些综合实力最强者, 而应是那些专利权的覆盖面最宽者、专利“三性”最强者, 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花最少的钱去获取最大的市场利益, 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专利纠纷。我国在出口“钕、铁、硼永磁材料”专利技术时, 因这方面的论证不足, 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专利纠纷, 经济上受到了损失。

判断产品的转折方向。一类产品, 当它的专利申请量曲线在统计时间内由平衡状态下降, 且下降趋势明显并延续一段时间, 又突然上升, 且上升势头强劲, 一般可以判断, 这类产品正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一点, 我们由普通彩电至模拟式高清晰彩电至数码式高清晰度彩电的曲线演变过程可窥一斑。

初步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我国在制定“八五”规划时, 准备开发某类新型设备, 我们的计划刚确定, 美、英两国的几家大公司突然向我国申请了大量的类似专利, 几乎“封杀”了我们的自行研制之路, 企图迫使我们花大钱购买其专利, 或必须购买其产品。当我们在进行战略研究时, 若发现有某一个或某几个公司突然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申请了大量同类专利, 一般应该对其战略目的提高警惕, 分析、利用其战略目的制定自己的计划。

我们从专利文献中细心统计, 精心分析, 可以了解许多有利用价值的数据, 这里仅简单介绍几种分析方法, 以起抛砖引玉的效果。

3■在专利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专利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较多, 笔者认为下列几点尤为重要。

数理统计公式要准确。在专利战略研究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需要, 采用不同的数理统计公式。这些数理统计公式一般用在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上。定性分析既易也难, 说其易, 所用的多是普通常用公式;说其难, 因为它和人的经验紧密相关。定量较难, 因为它的不定因素较多。定量分析除采用正态分布曲线统计公式、线性统计法等一般分析方法之外, 还需要使用显性技术优势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等特殊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公式的运用要准确, 否则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

制定专利战略的类别一定要注意“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专利战略的制定类别繁多, 数不胜数。通常用到的有:一是进攻型专利战略。这类战略的目的是尽可能垄断市场, 尽可能“封杀”对手进入市场的通道, 尽可能向对方的已有市场发动进攻。二是防御型专利战略。这类战略的目的是在对手的强大攻势下, 制定策略保护自己已有的市场。三是混合型专利战略。强者攻、弱者守、中者跟进, 这是常用专利战略。四是跟进型专利战略。这类战略为自己不开发首创性专利技术, 跟着“领头羊”走, 开发相关应用技术, 以期交叉许可, 占据一块市场。这类战略日本公司应用较多。

需要注意的是, 制定什么类别的专利战略, 应特别注意“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这里所说的力量对比, 不是指资本、资源、生产能力的对比 (当然这些因素很重要) , 而是指双方能通过专利及专利制度的特点去占有市场的能力的对比。

企业决策者是专利战略的最终决策人。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出来之后, 结合立题需要, 运用兵法中所说的各种策略来制定总体专利战略。如制定破坏对方专利权而挤进市场的战略;制定围困竞争对手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通道, 迫敌就范的进攻型战略等等。需要注意的是, 企业的决策者采取什么战略, 不能只有一种方案, 一般应有上、中、下3种策略供选择, 最终确定专利战略研究报告。

在实施专利战略中不能轻易更改总体战略。专利战略从研究、制定到实施结束是专利战略的全过程。专利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和修订已定方案以适应客观需要。这是正常的, 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 总体战略则尽可能不要轻易变更 (如把进攻战略轻易修订成防御战略) 。因为在这种变动下, 原有的数据和分析都已失去参考价值。若要做如此大的变动, 则说明原专利战略研究报告是失败的, 并要对原有的专利战略研究报告的失败进行反省。

专利战略的制定是有时限的。一段时间有一段时间的战略, 战争是这样, 经济建设是这样, 专利竞争也是这样。因此专利战略的制定、实施要特别强调时限, 时间一过, 必须重新制定新时期的专利战略。

4■专利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位置

专利战略的制定是一种软科学研究, 专利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专利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有不少资深专家预言, 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制度是发展的主要杠杆。专利制度作为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 在即将到来的经济时代定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是不言而喻的。专利战略的研究、制定、实施在企业的各项决策中, 多数情况下都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但专利、专利制度乃至知识产权保护只是企业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非全部。因此专利战略也应只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 专利作为集技术、法律、经济于一体的产物, 它的战略制定也是从多方面去观察、研究、解决问题的。所以专利战略的作用是任何别的规划或战略无法替代的, 更是企业总体战略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从这一点上来说, 专利战略的制定者必须了解企业的所有重大决策, 特别是经济、技术决策。

5■企业专利战略研究报告的制定程序

专利战略一般分为3个层次:一是国家级专利战略。这个层次的战略制定主要是为国家制定内外政策服务的。这方面的例子以美国“特别301条款”最为著名。二是行业专利战略。这个层次的专利战略基本上是围绕本行业的整体发展规划进行的, 其涉外性较强。三是企业专利战略, 这个层次的专利战略的研究与实施基本上是围绕着本企业主要产品、新技术应如何面对市场而进行的。这3个层次的专利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制定的程序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层次的专利战略, 其制定程序也会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不同。这里仅想介绍一下多数企业在制定专利战略时常用程序及其思路。

专利战略研究任务的提出。一是企业决策机构提出运用新技术、新产品占领市场的设想, 交由具体制定机构运用制定专利战略的理论去制定规划及对策, 进而交由相关机构去实施, 构成专利战略;二是企业的专利事务管理部门,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发现了新问题, 特别是发现了有可能严重影响本企业的产品市场的新专利技术时, 提出对策供企业决策者参考;三是企业其他机构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战略研究机构人员的组成。一是具有决策资格的企业领导。他的任务是协调各方关系, 指挥工作的开展, 提供决策决定。二是专利事务专家。他的作用是检索、分析专利文献, 提供专利战略研究所需的定性、定量数据, 提供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对研究客体的影响。三是工程技术专家。他的作用是判断专利技术中所涉及的产品从工艺、工装角度看实施的可行性, 从小试、中试角度看实施的可行性, 判断其技术内涵同目前已有技术相比的先进程度, 判断其对本企业产品、技术开发的影响。四是销售专家。他的作用是对专利产品的市场占有现状及前景走向进行判断。

撰写专利战略初步研究报告。专利战略研究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国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等的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状况和趋势;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状况及所处地位;本企业现状及所处地位 (包括存在的问题) ;本企业相关产品进入市场存在的法律、技术障碍, 进而提出进入、垄断、挤入市场等可行的, 能供决策者参考的上、中、下策略和研究方法;相关专利文献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分析表和相关专利文献汇总表;主要竞争对手专利文献汇总表及其权利要求分析表;关键性专利的剩余市场参考表 (同族专利) ;相关失效专利汇总表、相关专利文献统计表等等。但要强调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要贯穿于整个报告。

摘要:企业专利战略应紧紧围绕如何打开市场、占领市场、垄断市场来制定, 战略制定者必须了解企业的所有重大决策, 特别是经济、技术决策, 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和水平。

企业专利战略管理问题 篇2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专利工作,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公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公司技术创新和构筑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推动公司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应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专利工作的任务是充分依靠和运用专利制度,使专利机制成为促进公司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动力机制和保护机制,鼓励和调动公司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为公司技术创新以及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

第三条 产品市场部、专利管理部、总裁共同负责对公司专利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协调。公司的专利状况指标及专利管理水平作为评价考核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管理机构及人员】

第四条 在公司专利体系建设之初,由专利管理部负责专利管理及其他专利相关的各类制度建设,报总裁批准后由专利管理部负责执行。

第五条 由专利管理部指定专人对公司专利申请文件进行管理,专利管理人员与公司签订《企业技术保密协议》。

第六条 专利管理人员每年年初制定该的专利工作计划,并报“专利管理部”存档备案。

第七条 由产品市场部负责公司内部的专利工作宣传及培训讲座,专利管理部予以协助。

第八条 由总裁办负责申领各类专利政府资助资金及优惠政策,由专利管理部协助。

【机构职能及职责】

第九条 专利管理部在知识产权的政策方针下,以服务江西中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本质,以项目研发增值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公司的商业策略指引下,开展该部门的各类专利增值性服务和相关项目经营性工作。

第十条 主要职能范围包括:项目的研发与创思;专利项目的申报;政府专利资助金的申领;专利资产的综合评估与认定;与专利局及专业代理机构的沟通;本部门其他已获专利技术的维权;专利技术的组织开发和系统内专利应用上的产品实施;专利库的建立及各项专利项目商务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专利技术项目的授权与商业合作的咨询受理与商务接洽;专利新项目的可行性研讨、立项、申报、商业模式的构成及商业计划书的初

拟;可转化专利核心项目中新商业利润公司组建前期筹备及综合评估;新专利项目资本及商业化必须的前期包装及项目推广。

【管理工作规范】

〖专利申请〗

第十一条 员工提交的专利申请由产品市场部和专利管理部共同评定技术创新性。

第十二条 对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是否申请专利,由“专利管理部”通过对比文献的检索调研、分析评价后报公司决策机构审定。

第十三条 任何个人或部门不得在申请专利之前进行有关科技评价、评估、评奖、产品展览与销售等可能会导致发明创造公开丧失新颖性的活动。

第十四条 申请决定作出后,有关人员或部门准备好专利申请技术资料,由“专利管理部”统一办理专利申请。

第十五条 由专利管理部负责与专利代理人员进行专利技术文档的沟通,以产品市场部为核心,与专利管理部一起,共同负责商务合作洽谈。

第十六条 提交的发明专利经过产品市场部和专利管理部及总裁技术创新鉴定,专利管理部重复性查询后提交总裁办领导签字后提交专利申请。

〖专利维持〗

第十七条 公司每项专利在授权维持期间,由“专利管理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进行联系,办理一切与专利相关的手续,并保存与专利局的联系材料及凭证。

〖专利放弃〗

第十八条 “专利管理部”认为某项公司专利产品丧失维持价值,可向公司决策机构提出申请放弃专利。放弃专利的申请须决策机构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按规定程序办理该项专利权放弃事宜。

〖专利许可及转让〗

第十九条 本公司许可或转让他人实施专利的,或本公司实施他人专利的,应签订书面专利实施许可或转让合同,专利许可或转让的收费及相关条件由产品市场及专利管理协商编制,报总裁批准,及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公告,并及时报当地的专利管理部门备案。

〖专利保护〗

第二十条 公司及其员工应时刻注意对本公司专利权的保护,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一条 发现侵权行为,应及时报公司“专利管理部”或公司领导并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必要时可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处,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二条 应自觉遵守专利法及其有关规定,不得侵犯他人专利权。对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授予专利权条件的他人专利,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宣告专利权无效请求。

【专利信息的管理和利用】

第二十三条 专利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专利信息的收集:①国家颁布的与专利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②与本公司产品和技术有关的专利文献;

第二十四条 专利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专利信息的保存:①公司内部的各种专利管理规定;②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工作记录和有关文件;③技术合同文件,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课题组的承包协议等;④学术或技术会议、新闻媒介和展览会上公开的报告、报道和材料等;⑤参加的学会、协会及组织的章程和来往公函。

第二十五条 建立公司专利信息数据库, 产品、技术研究开发立项之前,应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及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跟踪检索。公司研究开发项目进行鉴定验收时应有专利检索报告。

第二十六条 对公司重大的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或者公司具有重大市场前景需要申请外国专利的技术创新成果,要进行项目专利战略研究,提出专利战略分析报告。

第二十七条 由专利管理部负责研究政府的专利专项资金发放及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报公司总裁通过后协助总裁办办理。

【专利界定及奖励】

第二十八条 执行本公司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下列四种情况均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① 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② 履行本公司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内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③ 离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本公司承担的本职工作或本公司分配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其个人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本公司;

④ 公司员工在调离公司或退休等原因离开公司时,不得将本公司专利技术资料带离,并且在一年内不得将应属于本公司申请的发明创造申请个人专利。

第二十九条 利用本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公司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三十条 员工在业余时间,在没利用本公司物质技术条件(包括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的前提下,并且与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无关的发明创造,则视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第三十一条 对于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公司按照专利法有关规定对发明人进行奖励,以鼓励员工创新,积极申请专利。奖励办法如下:

(1)专利级别分等级奖励办法: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公司只对发明专利设立申请奖;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不设申请奖。专利级别以申请专利时专利局认可的申请类型为准。

(2)专利申请奖金来自江西省政府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公司在收到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一个月内(财务部在收到“专利受理通知书”备案后,随同当月工资一并发放),为每件发明专利一次性奖励现金1000元给发明人,实用新型专利一次性奖励现金500元。

(3)对每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的政府资助,作为公司收入进入公司专利奖励基金。

(4)专利受理通知下发后,如公司投入专利研发或启动专利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并在专利授权后由专利管理部向政府申请“专利实施专项资金”。申请到专利实施资金后,由公司按照获取的“专利启动专项资金”总金额的2%给予专利管理部奖励。

(5)本条例奖励的发明人,是指公司内部专利申请单上确认的发明方案提出者。

(6)如果发明人离开公司,不得将在公司中计划申请的专利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申请,发明人在离开公司后也可以将自己的发明成果提供给本公司申请专利,但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署名由公司指定,公司可以按标准发放奖励,发明人在离开公司前已提交的专利申请,符合条件的公司按标准发放奖金。

【责任与处罚】

第三十二条 员工将职务发明创造以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或者有其它严重违反本制度规定侵犯、损害公司权益行为造成公司严重损失的,公司将依法采取措施,追究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公司专利管理人员玩忽职守、履行职责不当或者泄露秘密,造成公司损失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制度由江西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浅谈企业专利保护战略 篇3

关键词:专利保护战略;消费热点;专利信息利用;专利布局

1 概述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在国内掀起了创新的风潮。对于企业而言,除了要坚持科技创新之外,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其生存发展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其知识产权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很多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当企业在实践的时候,往往面临很多困难。例如,企业在进行专利申请的时候,不考虑技术储备情况与技术创新侵权风险,盲目地要求专利数量。因此,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制定合理的专利战略。

所谓专利战略,就是将与专利相联系的科技、经济、法律原则相结合来指导科技、经济领域的竞争,以谋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在現代社会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为取得专利竞争优势,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利用专利制度提供法律保护及其他有利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而做出的总体性谋划。按企业专利战略的性质可分为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按企业专利战略的过程可分为申请战略、实施战略、保护战略。

笔者试图从消费热点影响、专利信息利用、专利布局统筹规划三个方面出发,思考并提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路径,建立企业的专利保护战略。

2 专利保护战略与消费热点

消费热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或某类)商品(包括商品和服务)在一定时期里为消费者大众普遍认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客体的经济现象。根据消费热点的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将消费热点分成引导型消费热点和自发型消费热点。

引导型消费热点的产生一般由政策引导形成,该消费热点的发展可以带动多个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高效的产业链,在市场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效应。

自发性消费热点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的自发作用引发和形成的消费热点,通常出现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以市场需求的普遍扩大和需求层次的分化为前提,它可以分为为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求自发形成的基需型消费热点和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偶然型消费热点。

消费热点是消费需求的密集点,既是企业新的营销机遇,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现阶段消费品市场日新月异,各种消费热点吸引着年轻且庞大的消费群体。市场上出现的消费热点有很多,例如智能手表、平衡车、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这些经常可以看到的产品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能够带动一个甚至多个产业的发展,这对于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每年诞生的新技术90%-95%记载于专利文献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专利技术,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为其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以智能手机为例,苹果公司预测到了新生的触摸屏和智能化的消费热点,提早将研发技术以专利的方式进行了强有力的保护,不仅奠定了其在手机行业内的领军地位,也引领了手机产业的新一轮革命。

相比之下,传统的手机行业中的巨擘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没有对消费热点的灵敏嗅觉,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也没有采取相应的专利保护策略,导致其在手机行业的变革大潮中沦为踏脚石。可见,深入了解消费热点,以及对未来消费热点的预测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消费热点的利用,并非千篇一律,对于处于不同消费热点领域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利用自身优势,使得消费热点可以为我所用。

对于处于引导型消费热点的企业,合理利用国家政策,注重专利储备,保护核心技术,建立科学的专利运用体系,不仅可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中坚地位,也可以在行业变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处于基需型消费热点的企业,则可以合理配置研发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扬长避短,找准发展方向,同时不断完善专利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处于偶然型消费热点的企业,虽然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旧可以通过提高市场敏感性,抓住消费热点,针对关键技术进行专利申请,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消费热点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企业保持对消费热点的敏感性,紧扣消费热点进行合理而有效的专利保护策略,并据此制定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 专利保护战略与专利信息运用

专利信息,是指以专利文献作为主要内容或以专利文献为依据,经分解、加工、标引、统计、分析、整合和转化等信息化手段处理,并通过各种信息化方式传播而形成的与专利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总称。专利信息的运用是指利用专利信息中的技术、法律、经济、著录和战略信息的情报,为企业服务,以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及发展价值。

技术的发展都是不断推进的,只有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论,才能有依据地创新。据资料显示,现在世界上每年出版约100多万件专利文献,这些专利文献记载了全世界发明成果的70%~90%,并且这些发明成果仅会记载于专利文献中,而不会借助会议报告、期刊论文等其他文献形式公开。由于专利文献技术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及时性、公开性,专利文献法律保护的严密性、规范性和时效性,如果企业能够灵活运用专利文献,获取并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将会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发展中先人一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在进行专利保护策略制定时应当事先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专利信息,以掌握专利市场行情,了解竞争对手,认清产业链和供需链各个环节的专利现状。比如,在新产品开发前,对开发主题进行专利检索,分析所开发技术在本领域中所处的地位,竞争对手的状况,从而有效规避已有的专利,或者在现有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既可以避免陷入知识产权纠纷,也可以避免浪费时间与资金。

例如在无人机领域,虽然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nnovations,简称DJI) 是行业内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但是与雷柏科技合作的无人机制造商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依然成绩斐然。从成立以来,该公司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掌握的专利信息,结合自身技术,在实际研发过程中有效创新,规避大疆创新的专利技术,不仅专利申请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内容方面也自有其优势。虽然目前零度智控在市场份额上与大疆创新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已经成长为大疆创新的有力竞争对手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4 专利保护战略与专利布局

企业在对消费热点以及专利信息有了精准预测与深入了解后,接下来就要将自身开发出来的技术利用国家的专利制度进行保护,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这一利器保护自己,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赢得市场。但是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并非越多越好,最有效的保护手段是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合理的专利布局。专利布局是指企业综合产业、市场和法律等因素,各专利之间相互配合,构建多维度且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最终形成对企业有利的专利组合。

专利布局其实并无固定的模式,基本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企业应当对整个市场、行业的专利状况、自身的专利状况以及包括人力、财力在内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自身专利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布局,形成一个专利防护网。优质的专利防护网应该具有严密、有层次感且性价比优越的特点,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将各种专利布局策略有效地组合起来实行立体的多维度的保护,以同样的费用与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优秀的防护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防护自身的专利技术不受侵犯,二是能够成为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这个防护网做得越好,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富士康公司的專利申请中涉及连接器的共有八千多项,体积虽小,售价也仅为2美元,却是较为核心的部件,价格不高但是利润不菲。富士康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在这个小小的连接器上,对其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发与挖掘,并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专利申请,形成该技术领域密不透风的专利防护网。竞争对手想要渗透或回避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相对完善的专利布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一旦企业建立了完整而有效的专利布局网络,形成稳定的专利池,尽管可能有专利会被申请无效,个别专利也可能被判定无效,但是对其整体的专利防护网络并不构成伤害或威胁,不仅能够保证公司正常的业务经营与产品的生产,同时可以有效地抵御对手的攻击,甚至可以给竞争对手致命一击。若企业能够准确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专利布局,组合形成严密且有效的专利防护网络,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取得长足的发展。

5 结语

企业专利战略管理问题 篇4

1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1专利计量的研究成果

专利计量研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专利计量研究兴起于1949年,其概念是由美国学者Seidel率先提出的, 然而在当时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到20世纪70年代, 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 Research Inc.)与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对专利文献的相关指标进行确定,并将这一套指标运用到了公司价值的评估工作中。Pavitt(1985) 对专利计量与技术创新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F. Narin(1994)在其所发表的“Patents Bibliometrics(专利文献计量学)”一文中,提出了专利计量的概念,同时也最早将专利计量作为独立领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自此,专利计量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研究领域,理论界开始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共同关注。Narin可以说是专利计量与分析的创始人。而专利计量研究在Narin等学者的持续关注下,其研究范围和深度开始不断扩张,并开始成为国际科学计量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随着世界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加剧, 信息计量研究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科技领域、产业领域、公司企业和研究者们的重视,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我国专利计量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初见雏形, 尽管当时的研究并不成熟,但也开始为国内情报学、科技管理等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共同关注。近年来,对于专利计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始增多。总体来看,我国专利计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利信息计量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从邱均平、栗春娟、叶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二是专利计量指标和方法的研究,主要对专利计量的指标以及方法进行偏实证研究,这从黄庆、曹津燕、刘洋、高继平、陈琼娣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三是对专利计量工具和软件系统的研究, 主要是对国内外专利分析软件和工具的介绍和分析,这从张静、王敏、刘桂锋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1.2专利战略的研究成果

国际上对于专利战略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这一概念是从军事战略而来的,Knight从产品、技术以及创造发明三个层面对专利战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随着专利战略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学者们开始关注专利战略的动机研究。Glazier认为企业专利战略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护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技术转移或许可获取收入;为未来的开发取得法律上的垄断权利;保护研发投入;获得谈判的筹码。就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尽管Cockbum和Kortum、Grahanl等学者已经开始尝试对专利申请和诉讼领域的专利战略应用之间的研究进行联系,然而,对于这些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仍然较少,研究范围较为广阔和松散,缺乏系统性研究。

我国对于专利战略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大部分是基于专利战略的理论研究。而专利战略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上都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在专利战略的重要性研究中,李国强、任桂芬、黄庆等学者对于专利战略对于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专利战略已经成为攻克国际技术壁垒的关键。在专利战略的概念研究上,目前我国对于“专利战略”的概念并没有进行统一定义,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涵盖了“利用专利制度”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和保持优势地位”的“总体性谋略”等关键词。在专利战略的特点研究上,我国学者冯晓青(2001)认为专利战略具有全局性与长远性、 法律性、保密性、非独立性、地域性、时间性、实用性等特点。

2专利计量与企业专利战略概述

2.1专利计量概述

专利信息计量研究涉及到图书情报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 法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是一个综合性交叉研究领域。 专利计量的研究对象是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其中,专利信息计量主要是指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对专利信息的定量研究,而专利文献的计量则是对与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极为重要的专利信息相关的文献的计量,具有其独特性。总的来说,专利计量的研究内容包括专利数量分析、专利引用分析和专利关联分析三个关键领域。

2.2企业专利战略概述

专利战略是指企业在竞争激烈、充满挑战和威胁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利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便利以及专利优势来维护自身利益,通过获取专利情报信息,对竞争对手的专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专利技术,开拓和抢占市场,为获取专利竞争优势,获取长远发展而针对专利开发制定的总体性谋划。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专利战略。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技术性工程,涉及数据整理、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和专业知识等诸多内容。专利战略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谋取经济效益的秘诀之一,是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全球化环境中,制定专利战略也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3利用专利计量分析来制定企业专利战略

专利战略种类很多,涉及多学科知识,要合理运用和实施各种战略需要相当高的技术。企业在制定专利战略时需要对自身规模、 技术水平、资金、管理能力以及竞争对手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研究出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专利战略,而专利战略制定的前提工作是专利计量分析。

3.1专利计量分析

本文对专利计量的分析是基于情报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企业需要对国内外相关专利文献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特别需要掌握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和拥有情况,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涉及法律、应用情况、有效期限、相关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画出统计比较分析曲线,掌握与本企业主导产品和技术相关问题,如专利的数量及分布,技术的先进性,专利的保护区域以及相关的法律状况,并针对收集到的专利计量数据绘制适用的专利图表, 通过专利计量图表清楚地发现企业专利申请的机会和成本,优势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主导产品的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和预测,对竞争各方势力范围的划分、竞争对手的市场专利战略意图、剩余市场、有关技术的空白领域等得出定性和定量的结论。目前很多企业都在运用技术生命周期图对某一产业或技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技术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理论上,专利申请数量多且非常集中,则表示该专利技术的研究方数量多,竞争强度较大;而如果专利申请量呈下降趋势,则说明该专利技术已经开始普及,如果无法进行创新突破,则不宜进行研发投入。而通过历年专利申请日的计量分析则能够发现该技术从兴起到发展停滞这一期间的动态。针对技术领域竞争力量的市场分析,通过检索统计各个国家在该领域申请的专利数,结算比例,分析该领域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

3.2制定专利战略规划

企业完成专利计量分析后,需要针对企业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企业的企业专利战略规划,其内容涉及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等方面。

在专利战略制定前,首先需要成立知识产权(专利)管理机构。 该机构应设立在企业核心管理层内,既可以将信息部门、技术服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融于一体,也可以设立协调上述部门的综合机构。该机构具体实施企业专利战略,使专利工作内容渗透进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并能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动机和行为。因此,企业内部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和意识。

在以上前提工作完成后,第二步需要企业针对专利计量结果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专利技术开发策略之一或综合使用。

一是领先型策略。企业要抢在竞争者之前占有技术垄断权,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保持自身市场竞争优势。具有资金、技术、 设备、人才、管理等优势,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敢冒风险又有能力分散风险的企业可以采取这种策略。

二是跟随型策略。这种策略适合具有一定研发能力,但并不侧重发明创造的企业。该策略主要是对自身已有产品和其他企业已采用的新技术加以改进提高,以低成本、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

三是引进型策略。利用其他企业的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为自身服务的一种策略,投入成本低,收效快,风险小。要具体说明如何采取上述策略,比如利用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检索、做专利图等。

第三步是专利申请。在这一步骤中,企业需要结合专利申请和布局的计量结果制定策略,考虑内容包括近几年各类专利增长率,到达区域(或国内外布局)的效果。然而确定申请种类、申请国以及申请的时机,在专利申请后,需要对答复过程进行监控,包括和专利代理机构的联络、监控审查意见书的答复以及有关费用的支付等,及时专利得到成功授权,也要对授予的专利进行运用和保护等。

第四步是专利权的运营,运营方式主要包括专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和对外合作、专利权抵押或担保、兼并重组以及筹资上市等。

摘要:专利文献的数量十分庞大,基本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创造发明,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相关报告,目前,世界上有近95%的创造发明能在专利文献中被查阅到,同时,一些发明只有通过专利文献才能查阅。专利是创造发明最重要的成果表现形式,具有数量庞大,内容广博等特点,而专利也是世界各国法律规范的一种描述知识产权的法律文件,是反映国家或企业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专利计量的研究,能够了解到某一技术领域重要专利的时空分布,进而能够分析企业的成长衰退,从而为企业制定和改进专利战略提供建议对策。专利计量作为国际科学计量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日渐为更多的专业学者所关注。

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管理办法 篇5

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管理办法

浙江省知识产权局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企业专利工作,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努力提高企业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企业专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专利工作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示范企业是企业专利工作的样板,要充分依靠和运用专利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扩大自主知识产权总量。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专利工作纳入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不断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章主要任务

第三条专利示范企业要把专利工作作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措施来抓,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特别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并在以下方面作出显著成绩:

(一)建立有效的专利工作机制,机构、人员、经费落实。

(二)制订专项宣传培训计划,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产

权意识,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三)加强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包括专利的开发、申请、后续管理和保护等,特别是加强技术活动中形成的与专利申请和保护相关档案的管理以及技术人员业务活动的规范。

(四)加强专利信息利用工作,提高企业运用专利信息能力。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立题前和开发过程中,要进行专利文献检索,以提高研究开发起点,避免低水平重复和侵犯他人专利权;在技术、设备引进和对外合资、合作中,凡涉及专利的都要对其法律状态进行检索,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和防止侵犯他人专利权。

(五)开展企业专利战略的研究和实施。制定比较完善的专利发展规划,企业具备一定的专利制度运用能力。

(六)建立企业专利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将专利工作与技术创新工作的考核评价有机结合,加大专利成果分配奖励力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申报专利示范企业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专利工作基础,技术创新和专利工作对企业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专利管理制度健全,且执行状况良好;

(三)企业在近三年中,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四)企业近三年拥有有效的各类专利20项以上或发明专利5项以上或国外发明专利3项以上;

(五)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连续两年盈利。其中专利产

品年产值5千万元以上,专利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50%以上。

(六)企业已被认定为县(市、区)级以上专利试点示范企业。

第五条申报企业应当符合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政策和要求。

同一企业可以在同一内申报不同级的专利示范企业。

第六条申报企业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申报表(见附件);

(二)企业专利工作概况,内容包括企业概况与发展规划、专利管理制度建立与运行情况、专利运用与产业化情况等;

(三)授权专利证书或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授权通知书。受让或许可实施的专利提供相应法律文书。

(四)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第四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省专利示范企业认定工作,由省知识产权局、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省专利示范企业认定的组织、评审和考核等管理工作;

(二)负责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的推荐工作;

(三)制订有利于推动全省企业专利试点示范工作的政策措施,推广试点示范企业的先进经验,推动全省企业专利

工作。

第八条各市、县(市、区)科技(知识产权)、经贸管理部门,在省知识产权局和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本区域内的专利示范(试点)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内容包括:

(一)负责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和省专利示范企业的审核和申报工作;

(二)负责本区域的专利示范(试点)工作,包括制订本地区专利试点示范企业的工作实施方案以及激励措施,指导试点示范企业的专利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

(三)总结示范(试点)企业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第九条对开展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市、区)科技(知识产权)、经贸管理部门,由省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章支持措施

第十条对认定为省专利示范企业的,由省知识产权局、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授予“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称号,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十一条省专利示范企业可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和中国专利奖。

第十二条对省专利示范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专利数据库建立、专利战略研究、国内外科技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第十三条对省专利示范企业拥有的专利权,优先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对省专利示范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由省知识产权局、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或委托所在市每三年对其进行一次复核。复核不合格的,取消“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称号。

第十五条省专利示范企业实行年报制度。在每年1月底前,企业将其上一的生产、经营和专利工作情况报所在地的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经其核实汇总后,于第一季度前报省知识产权局。

第十六条企业在申报材料中弄虚作假,或采取其他不当手段影响认定工作的,经调查确认后,将取消其申报资格;已认定的,予以撤销,收回已发放的奖励经费和铭牌,并在三年之内不再受理其申报认定为省专利示范企业。

第十七条省专利示范企业经营范围变更、合并、分立或移址的,应向省知识产权局、省经贸委报告;需要保留“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称号的,则重新申报认定。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省知识产权局负责解释。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3年2月25日发布的《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2:

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运行框架探讨 篇6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运行框架;基本专利;探讨

现在的高科技企业都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专利的竞争决定着所有企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前途。然而,高科技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专利战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的类型

1.企业专利战略的概念

企业专利战略,即是企业依照自身的研究开发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情况,搜集研究相关的专利信息,从而获得一些科学技术以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和发展趋势,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为企业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它主要是依靠专利信息,进而采用相关对策,属于一种总体性的谋划措施。

然而,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是关于企业专利战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升企业专利制度的运用能力,强化自主的知识产权技术,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赢取市场地位和利益。

2.企业专利战略的类型分析

从大体上来说,企业的专利战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进攻型和防御型专利战略。其中,进攻型专利战略需要企业尽快的申请专利,然后施行专利技术垄断,和申请许可等方式,为企业赢取最大的市场占有份额,采取企业主动进攻的手段,来巩固企业的垄断地位。施行进攻型专利战略的企业一般都拥有强大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二、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运行框架的具体分析探讨

1.申请企业的基本专利,构建企业外围专利网

基本上来说,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由一个企业的基本专利所决定的。基本专利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基础技术以及核心主体技术,它控制着该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该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它也是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基础。

企业的外围专利网是一个企业利用自己或者他人的基本专利,研究出相关的外围技术,同时申请专利的战略方式。这种战略方式适用于一些技术实力较低的高科技企业。其中,对于利用自己的基本专利所形成的企业外围专利网,一方面可以保护企业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巩固企业的垄断地位。例如,河南省的某铜管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利用自身的基本专利,通过研究改造后,又申请了近四十多项的外围专利,形成了庞大的专利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利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开发形成的外围专利网,可以突破基本专利垄断行为,为一些小型的企业提供生存空间。

2.实行专利的有偿转让或者许可,实现专利权和商标权的科学结合

高科技企业通过实行专利的有偿转让或者各种方式的使用许可,可以从使用客商身上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例如,河南省某电器公司,在获得新型全自动蛋糕机的外观设计专利权之后,就和香港的一家客商签订该专利的使用许可合同,该公司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专利权和商标权,是两种无形性的工业产权,对于企业的权利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利用专利权和商标权,是一种科学的企业战略手段,两者相互结合,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商标知名度,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专利使用权来换取对方的商标使用权,实现企业共赢,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

3.专利回输战略和海外专利技术

专利回输战略,即是企业引进输出方专利,加以研究和分析,然后进行创新,最终再把创新后的专利卖给原来的输出方,或者和原来的输出方交叉使用。这样,一方面能够让企业引进新的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摆脱原来输出方的控制。

海外专利技术,是指企业在进行技术出口的时候,首先进行专利申请,意在保护专利技术,达到垄断海外市场的目的。

4.有机结合研究、开发、生产以及经营战略,实施和维护企业的专利权利

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研究开发以及生产经营战略,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企业的专利技术战略被研究开发出来之后,就要进行专利保护,如此,企业的专利产品才能够为企业赢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不仅仅要关注专利技术的研究开发,仍要融合企业经营,关注企业专利战略的研究。

再者,企业的专利在研制出来之后,就要投入实施,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出经济价值。在此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熟悉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专门的专利情报控制系统,避免出现专利侵权的行为。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科技企业一定要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增加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避免受制于人。

参考文献:

[1]李奋生 庹先国 张华胜 杨光垚 徐争启:民营高科技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经验、问題与对策--以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25(11):112—115.

[2] 松本祥治 吴锦伟:好发明并不意味着好专利谈如何评估选择可用于许可的专利[J]. 电子知识产权2012(5):54—56.

企业专利战略管理问题 篇7

一、专利档案与企业专利档案

专利档案是国家专利机关在具体办理专利申请与审批、专利许可合同管理及专利纠纷诉讼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载体等材料[2]278。企业专利档案的专利权主体是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其间所产生的文字实物、图表影像都是企业专利档案。通常我们认为的企业专利档案主要产生于专利申报和授权阶段,实际上企业专利申报往往是一些科技项目的提炼或扩展,专利申报之前的课题研究阶段以及专利后期的维护阶段所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都应纳入企业专利档案的管理范畴。据此,企业专利档案是指企业在专利研发、申报、审批、授权、维持、应用、代理、诉讼、转让、保护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电子文件等不同门类和载体的原始记录[3]。

二、企业专利档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收藏轻利用。

专利档案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专门档案,是保护专利权的重要凭证。随着企业专利意识的逐渐提高,在遭遇知识产权纠纷或专利侵权诉讼时专利档案的凭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因此许多企业都把专利档案当作重要文件加以收集存档,但是专利档案在激励创新、启迪智慧方面的参考作用却被很多企业管理者所忽视,这就造成了专利档案重藏轻用的现象,等到档案管理的一系列流程走完,专利档案往往就被束之高阁,乏人问津了。企业不重视专利档案利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网络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大量的专利信息,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就保存了1985年至今(统计日期2015年4月15日)共计41926条专利申请和授权文献,同时还收录了来自全球103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专利数据,只需轻点鼠标即可轻松获得,比起到馆查询的手续烦琐、限制诸多,自然更易受到利用者的青睐。

2. 专利档案基础工作落后影响了专利档案的利用。

专利档案利用工作是建立在诸如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等工作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工作且只有这些基础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为利用者提供充足、有序、优质的专利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即所谓“后台准备得越充分,则前台服务得越顺利”。而在实践中,专利档案基础工作离“充分”“有效”尚有不小的距离,主要表现在首先专利档案收集不齐、归档不全。在专利档案的收集过程中,只重视专利申报和授予等出成果的阶段,轻视科研准备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推广应用阶段及后期专利维护阶段档案的收集,致使很多宝贵的原始数据资料不能归档而造成流失;其次,专利档案归档的数据和材料不能真实地反映科技成果的水平,归档过程中复印件材料过多,档案丧失原始性,其从档案的内容到外形特征、从笔迹到印章都无法保留真实的历史标记,也就使得在查考研究、诉讼侵权发生时,专利档案无法成为重要依据和法律凭证,丧失了一定的说服力和可信度[4]41。

3. 专利档案保密与利用关系处理不当。

在处理专利档案保密和利用关系上,企业档案部门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过度保密论”,过分强调专利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宁愿把专利档案变成“死档”,也不愿意合理共享,片面认为只要管理好、不丢失、无损坏就是最大的成绩,致使对专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处在原始的、简单的状态。尽管我国是专利大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然而专利成果转化率仅为1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为4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专利档案被长期搁置致使专利信息不能共享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种是“无需保密论”,认为既然专利信息在网上可以免费轻易获得,说明专利档案已经无需保密了,于是视档案保密规定为无物,专利档案随意出借却不及时收回,造成了企业档案的流失甚至企业核心技术的泄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4. 利用形式单一,忽视对专利档案的深加工。

提供利用是专利档案直接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企业专利档案利用普遍存在利用手段单一的问题,档案查阅、档案复印是目前企业档案馆提供的主要服务形式,档案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你来我借,你走我收,被动等客多,主动上门少。其次是对专利档案的深加工不够,忽视了对专利信息的挖掘运用,专利档案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5. 档案人员专利知识储备不足。

档案人员在专利知识上储备不足,表现为缺乏专利意识、对专利法一知半解、不熟悉企业所属专利的保护期限和法律状态、专利档案的归档范围划定不合理、对专利档案的密级设置过低或过高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制约着专利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企业专利档案资源利用的对策

1. 意识强化

企业上下树立专利档案是重要无形资产的意识。专利档案是反映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技术资料,是企业知识产权的物质载体,专利档案中的许多技术信息可以给人以启迪,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避免少走弯路和重复劳动。在实践中,专利档案也可以间接转化为企业资产,《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管理办法》中就规定企业可以利用专利权质押作为一种担保形式为企业融资,办法中明确规定申请办理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企业必须提交专利权的有效证明等专利档案。通过这种知识产权运用的新模式,2014年安徽省已实现专利权质押贷款210笔,融资累计达21亿元,为安徽省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由此可见,包括专利档案在内的企业档案所产生的价值将是巨大的,企业上下都应重视专利档案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只有企业上下树立专利档案是重要无形资产的意识,才能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重视专利档案的良好氛围,减少专利档案收集过程中的阻力,提高专利档案的利用效率。

2. 制度建设

把握“度”的关键在于实现专利档案管理制度化。企业专利档案利用上要破除“过度保密论”和“无需保密论”两种错误倾向。“过度保密论”折射出档案管理者无法处理好保密和利用的关系,宁肯不作为也不愿犯错的保守心态;“无需保密论”则是源于对专利上网制度的片面理解。国家机关将部分专利申报材料提交至互联网,表面上是为了公之于众,征询异议,更深层次看则是为了科技交流,激励创新。考虑到专利的保密需要,上网的材料仅包含专利申请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以及专利公报等少量专利文献,更多的专利材料则依照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由申报企业的档案馆收集归档,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该专利详尽系统的资料。因此,在保密和利用上,保密过头不可行,完全公开则更不可取,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其关键在于讲究个“度”,而这个度就是实行专利档案管理制度化。企业档案部门要根据规模大小、资本形态、行业性质、专利布局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参照《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企业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企业的专利档案管理办法,办法中要明确专利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编号办法、鉴定原则、销毁程序、权限要求、审批程序和保密手段等。光是“制度上墙”还不够,还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绝不姑息迁就,情节严重的还要诉诸法律。

3. 渠道拓展

以利用为导向,以形式为依托实现利用渠道多样化。针对当前企业档案馆普遍存在的利用形式单一问题,档案部门应主动出击不断拓展专利档案的利用渠道。企业档案馆可提供的专利档案的服务方式有档案查阅、档案出借、档案复印、档案证明、档案数字化、档案编研等,鉴于专利档案的保密性要求,在开展利用服务的时候档案人员应严格按照专利档案管理规范,履行相关审批手续,慎重操作,防止因失密而侵害企业利益。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档案数字化将是企业专利档案资源开发的重点之一,档案部门可以根据专利档案保管和利用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对传统载体的专利档案进行数字化,对专利终止或期限届满的专利档案实行全文数字化,对法律有效期内的专利档案可采取目录数字化的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专利档案数字化建设程度,建设企业自己的专利数据库。此外,还可进行专利档案编研,对专利档案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形成科技成果汇编、企业史志、企业大事记、企业年鉴、企业宣传册、专利数据分析汇集等编研成果,燕山石化档案馆组织完成的《1985—2010年专利成果汇编》,把专利的重要信息记录下来,即便有些专利已经期满、失效、中途放弃,甚至有些专利档案都没有记载,但汇编仍然能够将它们真实地记录下来,作为燕山石化公司专利成果的见证[5]29。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编撰了《技术创新成果及获奖项目汇编》(2006—2010)手册和《专有专利技术》手册,展示了公司近年来在技术创新领域获得的丰硕成果。

4. 素养提升

建立一支精业务、守纪律、讲品格的专利档案管理队伍。专利档案具有双重的法律特征,同时接受《专利法》和《档案法》的约束和限制,因此企业档案工作者除了以《档案法》为基本准绳,还要熟悉专利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与工作息息相关的专利申报程序、专利申请书构成要素、专利保护范围和期限、职务发明创造的界定、专利申报和办理费用等要做到了然于胸。只有熟悉法律相关内容,才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合理合法地做好专利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既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又适时合法地开展专利档案的利用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专利档案人员,仅是知“法”还不够,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针对当前档案人员专利知识储备不足的现状,企业可以采取自学加培训的模式来强化提高,自学可以辅助一定的激励手段,培训形式则力争多样化,如讲座报告、集中培训、案例探讨、选送部分档案人员外出进修等,培养一批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专利档案工作人员。

摘要:专利档案是反映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技术资料,是企业享有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和凭证,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企业在专利档案的利用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可以从意识强化、制度建设、渠道拓展、素养提升等方面着手实现专利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信息共享。

关键词:企业,专利档案,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图文直播:2014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2015-4-16.[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 M5Mz Ix NDQw OA==&mid=205552479&idx=1&sn=17582c02273adbd6799486435743a7ca&3rd=Mz A3MDU4NTYz Mw==&scene=6#rd.

[2]马良生.档案管理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3]浙江省档案局,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浙江省专利档案管理办法(试行)[Z].2007-5-10.

[4]马云启,吕杰,孟祥东.农业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滞后成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

企业专利战略的应用 篇8

1.1 形成行业专利壁垒

某一行业的市场容量往往是有限的, 新兴企业的进入则会对现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造成威胁, 使现有企业利润下降。因此, 企业总会以某种方式形成对新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 以维持市场占有率和利润。获得法律保护效力的专利技术是形成壁垒的最好手段。

首先, 利用专利形成的垄断态势来限制行业进入和迫使行业现有企业退出。如在上世纪90年代的PWC (personal w a t e r c r a f t) 行业中共有六家企业竞争, 此后, 其中一家Yamaha公司主动采取进攻性, 截至2001年, 共申报了1 100项专利, 而其他三家企业共申报1 5 0项专利, Y a m a h a公司的专利数量几乎占据该行业专利总数的9 0%, 并且以诉讼相要挟, 迫使其他几家公司出巨资打包使用其全部专利, 其中的Arctic Cat公司和Wet Jet公司由于无法接受其苛刻的条件而不得不退出市场。

其次, 构筑技术标准来形成行业进入的高门槛。企业利用专利形成壁垒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专利许可, 而是通过众多专利的推广以及企业间专利的交叉许可来形成行业公推的标准, 此后任何一个新企业欲进入则必须遵守该标准, 也就是说必须向行业内标准制定企业妥协并支付高昂的费用。

1.2 以专利诉讼为依据胁迫对手

企业可以专利诉讼等手段来威胁其他的竞争者为目标, 迫使其放弃原有设想的目标。如2003年, 思科向德州地方法院起诉华为侵犯了思科的专利权, 起诉理由是华为公司在美国销售的路由器抄袭了思科公司的软件, 德州法院裁决华为的通用路由选择平台 (V R P) 软件不能使用有争议的源代码, 此举即旨在阻击华为路由器在美国市场的销售。2007年, 甚至有不具备专利权的正在申请专利中的一个牙膏生产企业发了一纸律师函给另一家企业, 指出这家企业侵犯其牙膏的一项专利, 这家企业并未辨认真伪便退出了竞争。

1.3 消除对手专利壁垒

企业应以消除对手的专利壁垒为目标。在对手已形成专利壁垒时, 会使后来的企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则后来企业就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去开拓新的专利, 或者利用间隙突破原有的壁垒来限制强者。

2 进攻型专利战略

进攻是最好的打击手段, 拥有了主动也就拥有了更多的机会。笔者将从专利申请、核心专利开发、外围技术抢占、技术转让与许可、专利收买战略等五个方面阐述专利打击战略的进攻策略。

2.1 专利申请战略

专利申请策略一

从进攻性的角度上看, 专利申请中可以控制时间上的主动, 要控制申请时间则可通过《专利法》中的优先申请权制度来实现。当一个企业通过其技术情报来源知晓竞争对手处于与自己同样技术开发的状态时, 就应当采取这样的措施。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 或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 在中国关于同一主题提出申请, 可以享有优先权”。同时, 在我国第一次申请的专利也可以享有专利申请优先权。策略一不仅适用于同等实力竞争者, 还适用于落后企业, 作为先进企业的对手, 还可采用引进成熟技术进行改进, 并利用12个月的时间差来取得研发的时间和申请期限的保证, 抢在成熟技术人前取得该专利。

专利申请策略二

对于拥有技术而难以实施者, 此时其对手正投入大量资源开发, 从而担心自己企业受到对手申请专利后的威胁时, 可利用专利申请的新颖性要求来打击对手。将自己的技术文献公开发表在公报上使技术本身失去新颖性而不能被授权会使对手的技术大打折扣, 失去了专有性的保护。如美国的IBM公司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在其自己发行的技术公报中发表技术信息, 每年刊登的技术信息已达8 0 0 0件以上, 有效的抑制了对手技术的专利化。该策略虽是迫使对手技术失去价值的好策略, 但也存在相应的风险。如果技术被其他企业所俘获加以利用、抢占市场会使原本不易的实施更困难。因此, 需要在公开的时机和程度上做好调整。

2.2 核心专利开发战略

核心专利是企业进攻战略中的重点, 是各产品和专利的根本原理性技术, 为保持企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竞争力, 要将核心专利作为基本专利加以保护。

策略:

通过一线技术人员和高级研发人员的交流得到企业从事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 以分析对手的技术特点来制定自身技术开发流程, 并对开发成型的技术加以专利的重点保护。

企业掌握了基本专利后就能逐渐形成专利打击战略目的的第一个目标, 形成专利壁垒, 建立了专利的壁垒就可以将自己的企业置身于城堡之中, 将小企业隔离在市场之外。如美国杜邦公司在上世纪申请的尼龙专利, 就给其带来了垄断的地位。

2.3 外围专利抢占战略

在大企业以实力和研发团队完成核心专利形成专利壁垒的时候, 小企业如果能够抓住外围专利的战机仍然可以和大企业平分天下。

笔者将外围专利分为围城式和前进式, 所谓围城式的专利将基本专利包围在中间, 有如城墙一般, 作为基本专利实施和实现的辅助技术专利, 但是缺乏外围专利却可以导致基本专利无法实现或者延缓实现。如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发动机、底盘、刹车和控制系统, 而汽车座椅、仪表等均是外围的围城式技术, 当汽车的座椅和仪表无法正常工作或者电路发生故障而使汽车无法运行时, 外围专利的重要性就出现了。前进式的外围专利是基本专利上的改进方案, 对基本原理进行实际应用上的改进使其可以得到升华。

对于不同地位的企业, 笔者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策略:

外国专利抢占策略一

适用于具有核心专利 (技术) 的企业, 对于这样的企业, 在开发核心技术的同时应当做好外围技术的同步开发, 在核心技术开发完成后延缓专利的申请, 做到集体行动, 保证城堡的各个城门已经修缮完毕。

外国专利抢占策略二

策略二适用于不具有核心专利的企业。小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 研究对手的技术特点和改进方法, 结合市场营销的参数来分析外围技术的需求, 争取在大企业技术壁垒的空隙中生存, 甚至将大企业的基本技术包围在其外围技术之中, 以迫使对手交叉许可。

以美国菲力普石油公司的P P S聚苯硫醚树脂专利为例, 作为大型企业其申请开发了3 0 0多项外围专利, 在日本企业要将P P S专利应用于汽车、电器设备上时无法突破其牢固的壁垒, 只得向其支付专利费用。正当此时, 日本的东莱公司开发出了薄膜技术, 使得P P S技术得到了改进, 并且依赖于这项改进菲力普只得向其交叉许可。这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同样也使得二战后的日本因缺乏经济技术而无法突破欧美壁垒却得以依靠外围专利走向繁荣。

2.4 专利转让与许可战略

专利权作为一种专有权是可以转移的, 而转移又可分为转让和许可两种。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中使用价值是通过应用该物而产生的。一项专利技术的产生可能花费大量的成本和劳动时间, 但因为其市场前景的影响而变的一文不值。因此, 专利的价值体现在其使用价值之上, 通过专利的实施可以带来更多的新产品和竞争力, 这才是专利的附加值所在。

因此, 笔者在设想专利转让和许可策略时做到了利用专利价值的特殊性考量制定了策略:

专利转让策略一

应用于专利转让当中, 主体是具有相应开发实力的企业, 拥有能够短时间内开发新专利技术的团队, 然而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 不可能有时间去实施这样的专利。在这样的条件下, 企业可以以逸待劳, 在短期内开发新的专利, 通过专利转让给其他企业来换取更多的新的开发资金以迫使对手受让专利, 从而走上一条使用专利生产产品的道路。对手实现的是通过在产品上附加劳动力的方式取得价值, 而我们却可以取得专利的使用价值带来的附加值。长此以往, 通过转让专利的手段来打击竞争对手, 使对手失去研发能力而只能靠劳动力等方式获取价值。

专利转让策略二

对于一些被对手的专利壁垒打压得无起色的企业, 拥有一项或者几项较核心的专利却无法付之实施, 即将濒临破产, 这样的专利主体往往会通过转让专利或者通过担保来使企业扭转败局, 但事情通常是事与愿违的。笔者设想的策略是通过专利技术出资的手段来实现扭转, 将专利技术作为资本出资入大企业, 这些技术通常是大企业能够实施并能带来巨大利益的技术。通过依附于大企业来借尸还魂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我国《公司法》二十四条规定, 企业可以以20%的无形资产作为出资, 新的公司法将上述标准放宽到了7 0%。在政策和法律上得到了保障就更能实现该策略了。

专利许可策略一

专利的许可可以是独占许可, 排他许可, 也可以是普通许可。采用何种许可, 要不要许可关键是看企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竞争环境。当企业处于竞争对手拥有同样的替代技术生产产品时, 对手的生产能力又要强于自己, 那么笔者设想就可以采用许可的方式来限制对手产品强占市场, 而当被许可的企业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时可以采用普通许可的方式来扩大产品抢占市场。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达到排除竞争对手专利限制的目标, 笔者将之称为借刀杀人之计。

专利许可策略二

同样对于上述专利转让策略二的濒临倒闭的企业, 拥有数项核心专利又无法实施时, 可以采用许可大企业实施来完成扭转乾坤的目的。比较成功的案例有美国的卡德克公司, 该公司原来由于经营不善即将倒闭, 而该公司又拥有一项图象处理的专利可以改变当时普遍存在的处理器速度慢的状况, 该公司收到I B M关于该专利许可邀约时果断决定许可其实施, 通过I B M的广泛应用其技术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一时间就得到了大量的许可请求。笔者认为, 通过依附大公司打出专利认可效应时, 可以适当延缓对于专利权的主张, 等到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候, 再提出权利主张, 以诉讼威胁的方式来胁迫对手们与自己签订许可协议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笔者将其称为借尸还魂的升级策略。

专利许可策略三

作为拥有核心专利的大企业, 如将所有专利都通过许可来获得专利价值极有可能被受许可人占据更多的市场, 当对手引进了该技术得到全套方案时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条件来更新技术和产生外围专利从而突破专利壁垒, 企业的利益可能受到长远的威胁。因此, 在许可技术时应当将核心技术中的某些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对手受许可使用该技术时才发现原来还缺少这样的关键技术无法完成工序, 主动就全掌握在自己企业手中了。中国企业引进日本技术时遇到的实施瓶颈就很生动地说明了问题。

2.5 专利收买战略

对于没有专利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收买专利来实现专利打击战略。

笔者提出了两个供企业参考的策略:

专利收买策略一

该策略应用于企业拥有相当的资金而没有合适的专利开发团队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是可以用来实现其交换价值的。通过收买他人的专利, 有计划地在一个行业内收购外围和相当的核心专利后, 延缓实施, 通过欲擒故纵的手法让该行业中的对手先使用并且产生依赖后, 然后再以诉讼为威胁迫使其退出该行业或者支付昂贵的专利费用, 自然企业便对该行业形成了专利壁垒, 达到了专利打击战略的目标。如同中国D V D案给我们的启示, D V D曾经作为中国电子产品的代表而被中国各大厂商生产, 但是却被外人占有了D V D的专利形成了专利壁垒来威胁我国企业, 在我国D V D发展受到了万劫不复的打击。因此, 该战略的效果可想而知。

专利收买策略二

对于小公司而言, 面对大公司的强逼胁迫时, 还没有到达资金上要破产的地步, 仍然有大量资金可以活动的时候, 企业可以采取一定技术情报手段知道对手企业技术发展的趋势, 在其发展的前途上通过购买其所必须的某些专利来胁迫大企业来交叉许可其他专利。美国的S 3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被INTEL公司打压得无法立足, 当得知INTEL公司需要指数技术公司的一项专利来完成其重要的图象处理技术的时候, S 3公司果断出资购买了指数公司的专利, 这时I N T E L公司不得不同意颁发M E R C E D芯片许可证给S 3公司。

3 防御型专利战略

防御方往往是被动的, 但如果战略应用得当仍然可以反败为胜。防御的根本目的是突破对手的壁垒, 有效阻止对手的进攻, 并形成自己的壁垒。

3.1 取消对方专利权战略

专利的专有性虽制约着我方企业的发展, 但专利取得需要符合“三性”的要求, 并且在申请时也必须符合程序上的要求, 不然专利是可以被无效的。

程序上策略:我国《专利法》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和实用新型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企业应当利用专利检索的方法通过技术人员对其专利公开文献进行推敲, 如果对方企业的专利公开不充分, 可以以有效证据证明后宣告无效, 达到突破壁垒的目的。在专利说明书的修改和变动上法律是允许的, 但是修改内容不得超过说明书原来的范围, 如果企业通过技术人员辨析出对方的修改, 同样也可以提出无效申请。

实质上策略:对于专利的“三性”审查是中国的特色, 企业可以查阅文献, 产品调查和追踪调查的方法来判断其是否不符合新颖性等要求, 从而宣告其无效。

期限上策略:对于形成专利池的对手, 企业可以通过对其专利池进行分解分析, 分析其专利是否已经过期。我国《专利法》的规定是发明专利保护期20年,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10年, 过期的专利可以被公众使用。在飞利浦3C公益诉讼中, 我国的知识产权专家就以其专利池中某些专利无效而取得了诉讼的成功, 并且迫使飞利浦达成了合作协议。

3.2 失效专利利用战略

失效的专利是已经过保护期或者是提前解除保护的专利技术。使用失效专利不会发生侵权的诉讼。而且使用时不会引发使用专利的费用。不失为中小企业的首选。

策略:技术生命是延续的, 不是在1 0年或者2 0年之后立刻消失的, 当大企业角逐于专利竞争时, 小企业可以利用失效专利产生更低成本的产品链, 与大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往往失效的专利应用产品要比专利产品价格低, 性能成熟, 得到更大的市场。中国的许多药品厂商就是借着这样的条件和跨国药品商进行竞争的, 突破了其药品壁垒, 打击了他们。

4 结语

企业专利战略是在平等的竞争机制下, 确定明确的目标, 并结合进攻和防御的策略使得企业有持续可行发展的战略。笔者相信, 在这场专利的竞争中, 每一个企业, 无论规模大小, 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第2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2]朱莉.L.戴维斯, 苏珊娜.S.哈里森.董事会里的爱迪生—智力资产获利管理方法[M].江林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戚昌文, 邵洋.市场竞争与专利战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4]陶鑫良, 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5]汤宗舜.专利法教程[M].第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6]许浚浩.企业申请中国专利的策略[J].汕头科技, 2006 (3) :18-22.

[7]关杨.知识管理中的专利战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 (7) :34-35.

[8]杨莹.企业专利战略与竞争力[J].统计与决策, 2007 (2) :186-188.

企业专利管理与战略制定 篇9

这种状况与国外相比, 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都十分重视专利工作, 部分企业年均专利申请量在千件以上。以日本松下公司为例, 2008年申请专利1000余件, 平均每天为4.3件, 其中仅在日本境外申请的专利量高达几百件。这些专利为保护技术创新成果、获取经济利益、保持竞争优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许多企业技术创新不利的一个直接原因, 就是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保护、应用的意识薄弱。与此相反, 在实施专利战略的技术创新活动中, 企业不仅要重视专利工作, 更要从经营战略角度出发, 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专利战略。所谓专利战略, 是指企业运用专利手段, 寻求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专利战略的主体自然是企业, 对象是专利技术及预备申请专利的技术;专利战略的目标是以市场为中心, 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专利战略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层次性三个基本特征。以下结合笔者实际管理工作来谈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及管理研究。

1. 企业专利战略的定义及其目标

企业专利战略, 是企业结合自身研究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专利信息及其有关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获取相关的技术发展信息、市场竞争信息、法律信息等, 预测相关技术、经济发展趋势, 以赢得知识产权竞争乃至整个市场竞争主动权, 谋取更大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为目的, 在专利方面采取相应对策的总体性谋划。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的目标:通过企业专利战略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提高企业主动运用专利战略的能力, 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活动, 以具有专利保护的核心技术或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获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 最大限度获取市场份额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

2. 企业专利战略的作用

专利战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动力机制, 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体现。专利战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 扩大和保护技术创新成果, 激励人们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 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 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及发展。 (3) 培养创造意识, 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信息网络, 提供重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 (4) 避免重复研究开发, 节省企业战略资源, 有效防止企业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的流失。

在当前激励竞争的条件下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必须充分运用专利战略这一激励机制。

3. 企业专利战略的主要类型

企业专利战略主要分为进攻型战略和防御性战略两类。

(1) 企业专利进攻型战略。

(1) 基础性专利战略。是指基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 为保持自己在行业中拥有领先的技术、产品竞争优势, 将自己的基础性、先导性的核心技术或主体技术、基础研究成果作为开拓性专利来保护, 并控制该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对于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增强而言, 这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经济利益。例如, 世界上第一件电灯专利、第一件电话专利、第一件电视专利、第一件飞机专利等。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的基础性、首创性发明创造, 都应当申请专利, 依法进行专利保护;不仅可以申请本国专利, 也可以向外国提出专利申请, 从而扩大保护范围。

(2) 专利包围战略。是指企业对每一项创新方案都申请一项专利, 在基本专利的周围设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而不同权利要求范围的专利并及时申请专利的战略。拥有基本专利的一方, 通过实施专利包围战略形成专利网, 并且经过技术开发不断升级, 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核心技术以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 迫使对手放弃竞争或进行许可谈判, 既可以抵御竞争对手的进攻, 又可以获取更多的专利许可使用费。此外, 围绕他人的基本专利, 及时开发相应的应用技术并申请专利, 乘竞争对手基本专利周围尚未设置专利网之前, 先申请外围专利包围基本专利, 变被动为主动, 突破基本专利的垄断。这是美国、日本企业经常使用的招术。如美国CREE、日本日亚化学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发明了LED发光二极管的加工工艺及其生产方法, 尽管其基本专利于2010年到期, 但大量的外围专利在那之后仍在有效期内, 使得基本专利可以继续得到有效保护。

(3) 专利再创新战略。企业在引进输出方的专利后, 对专利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 再将创新后的技术以专利的形式卖给原输出方, 这就是专利出售战略与专利网战略相结合的形式。引进方既可以改进和提高原有创新技术, 又能摆脱专利输出方的控制, 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专利诉讼战略。就是充分运用专利制度保护功能的体现作为一种进攻型的专利战略。专利诉讼战略指的是利用法律富赋予的专利保护权限, 收集竞争对手专利侵权的可靠证据, 向竞争对手提出侵权警告或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迫使对方停止侵权, 支付侵权赔偿费, 以达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有力打击竞争对手, 确保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的目的。企业积极运用专利诉讼战略, 不仅可以有效遏制与制约竞争对手, 维护自身形象, 而且还可以从专利侵权赔偿中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

(5) 专利实施战略, 包括专利转让战略、专利引进战略、专利与商标相结合战略、专利与标准相结合战略、专利技术和产品相结合战略等。

专利转让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发明人或其他企业购买专利权, 或企业研究开发出的专利技术、产品除自己实施、生产外, 通过有偿转让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以获取经济利益的战略。专利“收买”战略的运用须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不强, 难以适用;而被“收买”的专利权人或企业, 可以与其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收取高额使用费, 即以专利为武器, 控制和占领市场。

专利引进战略的最大特点是简便、快捷, 可以免去研究、开发的经费, 也不存在研究、开发的风险。企业获得专利权大部分是采取专利申请的形式而不是通过引进所有权, 而一些资金雄厚但研发能力不足又亟待进入市场的企业, 可采取直接引进专利的方式。然而, 单纯地全盘引进会限制自主技术创新与进步, 因此, 创新型的专利引进战略应是中国企业的首选, 即在引进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改进、革新, 开发出性能更优、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的战略, 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战略在引进专利技术领域中的延伸。据美国科学基金会调查, 1970-1986年, 美国售给日本的专利从4%升至19%, 1980年以来, 日本输入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则增长了266%;1965-1985年, 日本对美国在知识密集型产品方面的贸易顺差从1.43亿美元猛增至130亿美元, 达90倍之多。

专利与商标相结合战略目的是扩大本企业产品销售量, 并提高商标知名度;反之, 允许其他企业实施自己的专利, 以换取对方的商标使用权。专利与商标是知识产权领域保护技术和产品的两种法律手段, 作用是不同的。专利保护的是新产品以及新产品的制造方法, 涉及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 产品的用途或产品外观设计;商标保护的是产品的“信誉”和质量。企业在实施专利战略或商标战略时, 如能成功结合两者, 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在权利方是知名企业时, 对于提高企业商标知名度, 扩大企业影响力非常有用。

专利与标准相结合战略能够使企业的新技术得到迅速地推广和发展, 达到领先市场的目的。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的规定, 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文件。而专利权是发明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 是知识产权的一种。核心专利是技术创新的精华, 核心专利进入标准能够保证标准的先进性, 而标准采用这些先进技术, 将加快先进技术的传播速度, 促进技术的跨越式进步。标准已经成为各国企业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形式, 技术标准和专利的结合也是不可回避的趋势。

专利技术和产品相结合战略是指专利权人在许可他人使用本企业专利时, 要求他人必须同时购买自己的专利产品, 借以扩大产品销售量, 提高企业竞争地位。企业向准备输出技术和产品的国家先行申请专利, 旨在使技术和产品在输出国获得充分的专利保护, 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 这对基本专利拥有方来说是很有利的。

(2) 企业防御型专利战略。

(1) 无效对方专利权战略。其实质是利用竞争对手专利的漏洞、缺陷, 运用无效程序, 使对方所取得的专利不能成立或者无效的战略。请求宣告无效的理由如公开不充分、权利要求未以说明书为依据、修改超出原申请公开的范围等。这种战略既可作为企业主动进攻的手段, 也可以在企业遇到专利纠纷时作为防御策略。

(2) 文献公开战略。可以将发明内容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以阻止他人获得专利权。公开技术创新成果不适宜于申请专利和技术秘密的情况, 更多是作为一种战略手段, 即通过公开成果使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丧失新颖性, 阻止他人获得专利权。但应注意, 所说的公开并非是关键内容, 而只要达到阻止竞争对手的目的就够了。由于技术公开意味着不受任何法律保护, 可以自由利用, 如企业认为自己的技术、产品没有必要取得专利权, 同时又不能让其他竞争对手取得这一技术的专利权后反制于已, 通常运用这一战略。这也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常用的战略, 如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公报中有一“防卫性公告”专栏, 日本有“公开技报”, 英国有“研究公开”。

(3) 交叉许可战略。是企业间以专利技术作为标的进行对等交换, 求得“双赢”的战略, 适用于双方专利比较接近, 但专利权归属又错综复杂或互相依存, 可能产生恶性竞争或相互指控专利侵权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一个企业不可能开发某个领域所有的技术, 也不可能保证所有开发的技术都能获得专利权。如果本企业拥有自主开发的优秀专利, 而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构成妨碍时, 就可实施交叉许可战略。这是当前世界各国企业公司使用最频繁的专利战略之一, 可有效避免侵权纠纷发生。

(4) 利用失效专利战略。专利权的保护期一旦届满, 即进入公有领域, 成为公共财富, 任何人自由利用都不会涉及专利侵权问题。利用失效专利战略就是从失效专利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的一种战略, 这对于科研经费不足的企业, 不失为一种简捷、经济的战略。

(5) 绕过障碍专利战略。在专利申请策略中, 如果企业竞争对手的专利权十分牢固, 并且将对本企业构成制约, 可绕过已有专利的权利要求、主张先用权、在不受专利地域保护范围内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等。

(6) 主动和解战略。如确属侵犯他人专利权, 在权衡利弊后, 如认为即使向对方支付一笔使用费或交叉许可自己的专利权仍有利可图, 便可主动求和。和解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庭外和解, 另一种是在法官主持下和解。庭外和解可签和解协议, 或补签实施许可合同;在法院开庭调解达成协议的, 法院将制作民事调解书。主动和解战略和交叉许可战略一般同时作用, 相互依存, 使双方企业取得双赢目的。

(7) 先用权证明战略。根据我国专利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 在专利侵权纠纷中, 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 不构成侵犯专利权。也就是说, 如果被告能够证明在原告专利申请日前已做好实施准备, 甚至已在制造该产品或使用该方法, 并且仅仅在原有范围内制造或使用, 则可以不受追究, 还可以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或者使用, 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也是作为专利侵权诉讼的被告在上述几种战略不能奏效时使用的一种战略。

4. 制定企业专利战略的基本方法

市场竞争形式是不断变化的, 作为服务与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战略也要因时因地而变化。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实施特别强调时限和外部环境, 企业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市场竞争形式制定和调整知识产权战略。

在制定专利战略的过程中, 专利信息利用是核心, 全面、准确、深入的专利分析是知识产权战略工作成功与否的基础。专利战略内容重点包括:本领域的专利技术的态势分析;专利技术的地理区域分布及各区域技术构成;专利技术的热点、难点、空白点、发展趋势;本领域的主要技术拥有者的技术侧重点、现状及发展历程等。以此分析结果为基础, 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 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专利工作。

知识产权战略的工作要点可以把“一套制度、一个平台、一张地图、一个方案”作为基础内容。

(1) 一套制度。

即为知识产权管理规划、设置构架, 草拟制定完善的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文本及其执行表单。

(1) 组建企业专利战略课题组时要注意人员的职能构成和智力结构。专利战略是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经营、技术、法律、管理等多方面, 要求组成人员:一是具有决策资格的企业领导;二是能够进行文献检索, 提供定性定量数据, 分析专利权利要求影响范围的专利事务专家;三是能够判断已有专利技术对本企业产品、技术开发影响的工程技术专家;四是能对专利产品的市场占有现状及前景走向做出判断的销售专家。

(2) 资金和资料准备。要保证研究经费的落实, 同时要收集足够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情报资料和市场情报资料, 并注意情报的时效性。

(2) 一个平台。

即可实现专利检索、竞争对手专利监控、专利技术监控预警、专利技术领域情报收集、专利技术分析、专利法律状态查询、公司专利事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平台。

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专利文献和主要非专利文献, 特别是主要竞争对手的资料, 对其法律状态、应用前景、有效期限、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数据分析、研究, 画出统计比较分析曲线;通过专利情报分析, 搞清与本企业主导产品和技术有关的问题:专利的数量及分布、专利的先进性、保护的区域、法律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利技术分析和预测, 对竞争各方势力范围的划分、竞争对手的专利战略意图、剩余市场、技术的空白领域等得出定性和定量的结论。

(3) 一张地图。

即制作专利分析报告 (专利地图) , 阐述企业所处的技术领域的技术构成、技术发展趋势、技术线路的演变、技术热点与空白点。此外还要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市场占有强度、市场预测、发展方向及新兴市场领域, 以保持垄断地位为战略目标, 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防御体系, 避免盲目研发和侵权风险。

专利战略制定的基本方法有专家问答法 (德尔菲法) 、市场跟踪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可采用混合运用原则, 且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专家问答法的研究对象是专家的答案;市场跟踪法研究的对象是跟踪对象的答案;数理统计法的研究对象是专利文献。

(4) 一个方案。

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合理组合专利技术开发的策略、专利申请的决策和专利权运用的手段, 就成为适应本企业专利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方案, 从使用的完整性、预测的科学性、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调性等方面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论证, 最终确认企业专利战略方案。

5. 结语

专利战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创新者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的一种策略, 制订、实施企业专利战略的终极目标就是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已实施专利战略数百年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正是这种科学的运行机制, 减轻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负担, 减少了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和开发, 促使企业乃至国家实现了创新过程中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有力地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 保证了技术创新投资者的经济回报。企业专利管理和战略制定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 是企业通过专利战略的研究与实施获得的技术垄断优势, 发挥专利战略的激励作用, 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第三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4.

[2]王可达.现代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对策探讨[J].探求, 2008 (1) :53-58.

[3]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政策研究处.优秀专利调查研究报告集5[M].第一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4]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EB/OL].2008-06-05.http://www.sipo.gov.cn/sipo2008/yw/2008/200806/t20080610_406106.html.

浅论企业专利管理 篇10

关键词:专利管理,专利理念,策略

1 概述

专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产权保护制度的延伸和扩展。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法律工具,在市场竞争和经营活动中为企业保持优势,并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任何企业要拥有市场,增强竞争优势,就不能忽视专利管理。

2 企业专利管理理念

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密切相关,将专利工作纳入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与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紧密衔接,为企业服务。从整体上讲,专利第一、全员专利、专利导向、专利融合、专利成本控制的理念与思维是现代企业专利管理理念的基本指导思想。

2.1 专利第一理念

企业专利技术代表了企业的创新和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只有充分利用法律赋予专利权人的合法的独占权,才能为企业的技术成果提供强有利的保护,防范和打击竞争对手,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确立专利第一的理念,对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保持企业内生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2.2 全员专利理念

企业未来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保持,不仅需要独具一格的创新管理方法,更离不开全员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专利是智力劳动的结果,只有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才会有专利的产生。全员专利,就是企业全体员工要普及专利知识,并贯穿于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每个人都要有这个观念。

2.3 专利导向理念

专利技术影响和引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贯彻专利导向理念的关键在于,专利管理战略要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相一致,做到产品开发专利检索先行、产品生产专利申请先行,坚持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管理、实施保护相结合。从而,正确选择创新方向,明确专利产出目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4 专利融合理念

专利不仅有导向作用,还应具有融合功能。一方面,专利管理应该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及管理过程之中。这种专利管理理念有利于专利管理部门与研发部门以及相关事业部门行动的协调一致,在遇到与专利相关的问题时,能够与其他部门共同处理,及时协商解决。另一方面,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保护等保护方式的功能不尽一致,相辅相成。单一地对专利、商标、版权等进行的知识产权保护都有各自的优点,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只有知识产权的组合保护,才能达到迅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减少商业秘密泄露、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创立品牌优势的综合效果。

2.5 专利成本控制理念

有数据显示,在所申请的专利当中,98%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意义,并且专利的申请和维持都是有成本的,因此,企业专利申请量和维持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企业专利管理必须贯彻成本控制理念,关键在于专利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使专利申请符合公司的总体发展策略,在专利管理环节做到投入与产出的合理化,实现成本节约。

3 企业专利申请和维护

一项技术成果的产生必然汇聚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研发人员辛勤劳动和大量科研经费投入的成果。但是,专利制度不同于著作权制度,作品一旦创作完成,法律即会自动保护,技术成果只能通过专利申请,才能获得法律保护。

3.1 专利申请策略

专利申请策略是有效地提出专利申请,进而获得专利保护的前提和关键,必须服从于企业专利战略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3.1.1 发明专利的申请策略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专利保护状况力度日益加大,通过对跨国公司专利布局的细致分析,无论其属于哪一行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均遥遥领先,并且发明专利所分布的技术领域均是对企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的领域,涉及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因而,制定合理的发明专利申请策略是企业获得内生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制定合理的发明专利申请策略。发明专利对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较高,审查周期较长,一般约1-2年。但一旦获得专利权,其权利稳定性较高,保护期限为自申请日起20年,非常有利于企业利用专利技术形成市场优势。因此,应根据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对象、技术的先进性和对市场的影响程度等做出申请决策。如,对生产工艺方法、产品使用方法、测试方法和产品新用途以及新的化学产品、化学组合物等应申请发明专利。

(2)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根本途径。我们所知,世界级的大公司均十分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投入非常多,因而,它们的新产品,新技术源源不断,发明专利的数量也遥遥领先。

(3) 发明专利申请应集中在对企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技术领域。从欧、美、日跨国公司在中的专利申请状况看,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所侧重的技术领域大相径庭,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也由于各公司的业务重点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性。我国企业在制定发明专利申请策略时,也应侧重于保护能够真正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4) 发明专利申请应根据企业的发展动向适时调整。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业务重点不同,但是发明专利申请要紧紧围绕企业的技术发展进行。

3.1.2 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策略

外观设计专利同发明专利相比,并不是能够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我国,有不少企业都存在外观设计专利多,发明专利少的状况,由此反映了我国目前技术创新率仍然较低的现状。但是,外观设计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多样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家电、手机、汽车等行业,如果优质的外观设计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无疑能大大提高产品的销量。有数据显示,三星电子从1998年开始就在中国申请了73项有关手机外观的专利,仅2005年一年获得批准的手机外观专利就有15项。因此,企业在制定专利申请策略时,既要提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也要对外观专利申请予以重视。

3.1.3 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策略

实用新型又称为“小发明”,实用新型制度的宗旨是相对于发明专利权,以一种较快捷的手段保护创造性较低、内容限于“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的发明创造”。尽管实用新型专利易造成“创新不足,完善有余”的特点,但不可否认它对鼓励和保护“小发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只需经过形式审查,创造性要求较低,审查周期短,保护期较短,只有10年,但审查过程较发明专利简单,相对容易获得,有利于快速抢占市场,并对竞争对手实施防御。

近年来,随着专利保护意识的提高,一项专利既申请发明专利又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申请策略,已经越来越为众多企业所采用。这样,既能够利用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周期短、授权快的特点及时获得专利保护,又能在发明专利经实质审查、授权前景明朗的情况下,通过主动放弃实用新型专利权,获得发明专利权,以延长核心、关键技术的专利保护期限,延长独占市场的时间,获取最大的市场利益。

3.2 专利权维持策略

受专利技术生命周期,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专利获得授权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企业发展目标、专利战略和市场战略的调整,进行专利维持决策。专利维持决策一般由专利管理部门和研发部门以及其他事业部门合作,共同决定。其中,关键因素是成本核算。

当企业获得的专利授权越来越多后,专利权维持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在本田公司,只有30%左右的专利能够维持到其权利终止。对于已授权专利,企业应根据其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重新进行评估,决定是否维持。主要的做法有: (1) 应每年对拥有的专利进行审核,考察其市场价值和战略价值,以考虑是否有必要继续维持。 (2) 要对专利技术本身进行价值评估,权衡专利实施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和所需的成本。

4 结语

专利代表着企业的一种差别优势、产权优势和创新优势。在知识经济中,专利管理的成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效的专利管理能够促进创新,创造大量专利尤其是核心专利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企业专利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俊娥.专利检索策略及应用.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2]胡佐超.企业专利管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企业专利战略管理问题 篇11

关键词:专利战略成长

一、企业专利战略

企业专利战略是指企业运用专利法律制度,以充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获得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遏制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专利的取得与运用为核心而进行的整体性、长远性的筹划以及为此采取的一系列与手段的策略与手段的总称。

对于企业专利战略的确定来说,专利情报调查是一项基础工程,它有助于决定企业专利申请的方向及价值,也有助于企业专利保护的资料收集。具体包括以下以几点:

1、申请专利前,检索已有技术,避免重复,提高科研起点;

2、反击专利纠纷中的原告;

3、无偿使用外国技术、失效的中国专利;

4、在技术贸易、产品出口中摸清对方底牌;

5、了解竞争对手科研、市场动向。

二、专利策略

随着中国入世,全面以专利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接轨,我国企业正面临着双面夹击,一是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以有效专利形式保护自己,二是国内企业不得不承担尊重他人专利的义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纠纷。

那专利获得的策略有哪些呢?

1、对技术领域保护形式进行选择,考虑必要和适合申请专利的技术

所谓基本专利,是指开拓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的专利,在研究开发活动中具有奠基性、首创性的专利。基本专利是企业专利战略的基础,基本专利技术越多,对于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增强而言具有重大作用。

对构成自己关键技术,竞争对手不易掌握,竞争对手不易通过“反向工程”等方式掌握的技术,企业可将之作为技术秘密加以保护。

对于自己难以取得专利,而竞争对手可能纳入保护范围,有关技术持有人可通过将该技术公开,使之丧失新颖性,从而使竞争对手也无法取得专利,或者即使其申请了获得专利,也可申请宣告该专利无效。

2、纵向的专利申请

国际市场上,许多跨国公司企业都十分重视纵向专利的申请。他们将专利申请纳入科研开发全过程,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设立若干个专利监控点,每个专利监控点都要求根据科研开发的不同阶段出具专利(知识产权)状况报告,并由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对项目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工作进行评价,提出是否申请专利的结论。

3、对基本专利形成外围专利网战略

国际市场上的许多大企业大公司,在拥有基本专利后,通常会围绕该基本专利不断进行深入研发,形成发射状的外围专利技术网,几乎覆盖了该技术领域,企业获得的经济利益可想而知。

4、专利申请的选择

如果一项发明既可以申请发明专利,也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则可任选一种或同时申请两种专利。一般来讲,可先选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这样,一方面尽快获得专利而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该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然后再提起发明专利申请,以获得较长时间的保护和提高发明创造的声誉。对于既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可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以申请外观专利为宜,因为两种专利的保护期限相同,而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手续简单,费用较低。

三、专利实施战略

专利实施战略是指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进口专利产品,使用专利方法及使用、销售、进口依照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它包括以下一些战略:

1、独占实施战略

该战略又称专利技术垄断,即专利权人独自享有该专利,不对外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达到合理垄断某一特定市场的目的。同时对于专利的侵权行为,利用法律手段迫使侵权人支付赔偿金,也可获取意料之中的巨大利益。

2、专利技术交叉许可、协作战略

企业之间以输出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换取另一相应技术的对等交换战略,或将相互拥有的专利权拿出来合作,这一战略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专利资源为己谋利。在当今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下,这也不失为一个经济的战略。此策略通常在企业间的专利比较接近,而专利权的归属又错综复杂或相互依存的情况下适用。

3、专利技术有偿专利和许可战略

目前,我国处于技术引进阶段,很多企业的专利策略终点还在于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加以消化、创新。这一策略适用于国内少数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他们在技术上具有优势,可以通过专利技术的许可和转让,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专利技术转让许可过程中应当注意对核心专利的控制,以使用关键技术限制竞争对手,使其受制于自己。

4、专利引进战略

有些企业经济实力较弱,在技术上又不具有垄断优势或不具有研发基本专利的实力,于是,采用技术引进来增强竞争力这一方法,可以避免企业从零开始研究所花的巨大成本及时间上的损失,而且可以通过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形成自己的外围专利来开拓自己的市场,打破竞争对手的专利垄断。

5、利用失效专利战略

专利权有一定的保护期限,保护期限一旦届满,该技术及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对一些快要到期或提前终止但仍有价值的专利,自己购买不划算,可以先做好该项目的前期开发工作,待他人专利失效后马上实施。实际上,许多专利的技术内容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是极具开发价值的。

6、专利和商标搭配战略

如果某一企业知名度不高,而专利引进人的知名度很高,则可以在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专利时,可以同时使用自己的商标,以此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反之,在引进他人专利时,如果对方是知名企业,则可以同时引进其商标,取得该商标的许可使用权,这更有助于提高本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

7、技术标准战略

技术标准影响整个产业,制定技术标准战略的实质是制定竞争规则,制定市场控制权,大大提高竞争优势。专利标准化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知识产权战略,专利标准化战略的成功实施将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最大成功。

8、專利防御战略

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专利权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其他企业或单位的侵害发身纠纷时,寻求解决的策略。对于纠纷解决途径的选择,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确定。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种途径:

(1)自行和解;

(2)行政调处;

(3)专利诉讼;

研究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产权结构调整。有助于企业充分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和控制无形资产的流失。

企业专利战略管理问题 篇12

一、网络商业方法专利化的由来与企业专利战略

电子商务方法专利或网络商业方法专利首先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 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商业方法被法院归为“数学公式”、“抽象的观念”而不授予专利。1981年戴蒙德诉迪尔案后, 商业方法已不再是一个例外的法定事项, 只要它们被应用于计算机系统或电脑, 产生一个有用的, 具体的, 有形的结果, 且满足新颖性、实用性和非显而易见性的专利要求, 就可授予专利。

1998年裁决的State Street Bank有限公司一案是商业方法可授予专利的典型案件。在该案中, State Street Bank&Trust公司对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有限公司的一项专门用于管理金融服务信息的数据处理系统的专利提起诉讼。一审判决中, 马萨诸塞州地方法院以不符合法定主题为由判定该项专利无效。但该判决在上诉审判中被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推翻, 该法院认为Signature的数据处理系统 (一种管理共同投资基金投资经营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不应该因为它是一种商业方法而被排除在专利之外。从State Street Bank案件后, 美国法院和USPTO以“实用价值”代替“实用技艺”作为可专利性的标准, 扩大了专利权标的范围。有关计算机软件的专利申请已不限于机器、装置或方法, 而将公司的经营策略、管理方针、投资模式等原本属于“抽象概念”或“智力活动规则”等以“与机器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 进而可受到专利保护。

企业专利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得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运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手段获取企业利益的规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法律的保障, 美国网络商业方法专利化是在企业进攻性专利战略的推动下, 政府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和迎合企业要求而出现的。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 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获取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的统计资料反映, 美国为20世纪50年代, 美国出口产品对知识产权的依赖度仅为10%, 90年代这一数字迅速上升到50%, 现在已经达到65%。

二、网络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与中国企业应采取的专利战略

网络商业方法可否授予专利, 各国的做法并不一致。日本、欧盟等国虽然在一定范围对网络商业方法授予专利, 但技术要求很高, 美国企业的一些专利在日本、欧盟就不能得到专利。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 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属于中国专利法保护的客体。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写的《审查指南》中进行了补充:如果一项权利要求在对其进行限定的全部内容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内容, 又包含技术特征, 则该权利要求就整体而言并不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不应当依据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因此, 网络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在我国法律虽没有明确法律规定, 但也有可能。

在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之前, 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具有特殊的地位。国外公司在中国大量申请专利, 是他们企业经营战略当中的一部分。我国企业现阶段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还不强, 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 迫使我国企业应该研究和制定知识产权战略, 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电子化与知识化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及其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 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我国企业的专利战略应考虑如下问题:

首先, 企业专利战略要依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法律。世界贸易组织的TRIPS协议是发达国家精心设计的在世界范围内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的占有和利用方面与我国相比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化网络商业方法的专利化只会对发达国家有利。为此, 国家法律在此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态度, 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不会对网络商业方法授予专利, 这是对国内企业的一种战略保护。在国家法律明确商业方法专利之前, 企业不能混水摸鱼, 不能走形式, 要用战略眼光来规划、设计、管理网络商业方法, 并利用国家法律来反击外国知识产权的不合理垄断。

其次, 企业专利战略要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从长远观点来看, 授予网络商业方法专利具有必然性, 因此企业要有忧患意识, 要明确未来发展的主轴, 确立一个引导企业发展的专利战略规划。企业要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战略目标, 加强网络商业方法的研发工作, 练好内功, 为应对将来商业方法的专利化做好准备。从全局性看, 要将企业经营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国际战略融为一体, 运用专利战略来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对于具有竞争力的网络商业方法, 可争取国外去申请专利。没有条件的, 企业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来规范和保护网络商业方法的正当运行。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M].2005

[2]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企业合作信息安全下一篇:国产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