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关于专利认识的若干误区

2024-05-31

企业关于专利认识的若干误区(共6篇)

企业关于专利认识的若干误区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频繁地遭遇专利纠纷,以及主流媒体对相关问题的大量报道,越来越多的企业负责人认识到了专利战略的重要性。然而,根据我在工作中所了解的情况看,公司中为数不少的员工特别是设计人员在专利战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一些设计人员简单地把专利技术看作是世界范围内高不可攀的先进技术,认为本企业研发能力一般,申请专利是异想天开,更不用说实施专利战略了。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姑且不说专利还包括不属于技术范畴的外观设计专利,单是把专利技术简单地看作是世界范围内高不可攀的先进技术的认识就与国内外保护专利的实践相去甚远。专利固然要求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但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未必是高不可攀的先进技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专利技术并不涉及复杂的技术原理,更不涉及深奥的数学、物理理论。例如,吸饮料用的吸管,以前是直的,如果有人躺在床上吸饮料,就会使饮料从易拉罐等容器中流出来,于是有人把吸管改成可弯曲的。改进后的吸管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且不属于专利法不予保护的主题,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专利授权,并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价值。从技术难度来看,该技术显然不是高不可攀的先进技术。

第二,有的企业因专利中确有为数不少的没有应用价值或者不符合授权条件的“垃圾”专利存在,就以偏概全,否认专利乃至专利制度的积极作用,以致于不重视专利战略。这种认识也是有害的。诚然,由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不需要经过实质审查即可获得授权,且外观设计原本就不属于技术的范畴,再加上确有部分不符合授权条件的发明,因审查不严等方面的原因被授予专利权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企业绝对不能因此而否认专利乃至专利制度的积极作用,更不能因此而不重视专利战略。经验事实表明,不重视专利和专利战略的企业,不仅会导致本企业研究成果的流失,而且侵犯他人专利权的风险也很大。

第三,有的企业简单地把专利等同于竞争优势或者简单地把专利等同于现实的财富,重视专利的购买和专利的申请,不重视专利技术的经济评价以及专利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的市场化开发。专利固然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锐利武器,但并不等于企业有了专利,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此外,专利权虽然是一种财产权利,但并不意味着有了专利,就有了现实财富。姑且不说专利中的“垃圾”专利,即使是合法有效的专利也不一定必然给企业带来市场竞争优势。以专利中的发明专利为例,尽管发明专利总体上的价值在三种专利中是最高的,但发明专利与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产品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例如,有的发明专利单纯从技术的角度看是先进的,也是可行的,但从经济的角度看却不可行。再如,有的发明专利虽然先进,但严格地说只是实验室阶段的技术成果,并不完全符合生产需要,而要把实验室阶段的技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技术,还必须开发配套技术或者根据生产实践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专利技术。

第四,不重视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公司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在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全面服务作用,往往是申请专利找专利代理公司,遇到官司找律师事务所;而很少从企业专利战略的角度出发,去委托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全面的法律服务。其实,专利法律服务涉及从专利申请到专利市场化应用的各个环节,并非仅仅是专利申请或专利诉讼的代理。然而,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有事”的时候才想到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公司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而没有在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委托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公司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全面的法律服务。如果在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委托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公司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全面的法律服务,那么,企业不仅可以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专利战略,而且可以避免很多专利纠纷。企业在发生专利纠纷的情况下委托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法律服务固然很重要,但防患于未然方为上之上策。

企业应当克服上述认识误区,正确认识专利、专利战略以及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在专利战略制订和实施中的作用,以制订适合于自己的专利战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并避免侵犯他人专利,通过专利战略实现发展壮大。

企业关于专利认识的若干误区 篇2

一、对绩效审计理论的认识误区

理论来源于实践, 可以解释和预测实务。绩效审计在我国产生较晚, 学者们对绩效审计实践的认识不够深入, 在绩效审计理论尤其是绩效审计相关概念方面的认识较模糊。

1. 绩效审计就是绩效评价。

关于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的关系, 学界有一定的研究, 但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有部分学者认为, 绩效审计就是绩效评价, 并从绩效评价的角度研究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笔者认为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有利于促进政府加强责任、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两者的主要联系是: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绩效审计可以借鉴绩效评价的方法。

两种审计的主要区别在于: (1) 从主体来看, 绩效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关, 绩效评价的主体则相对比较广泛, 一般是组织自身、外部机构或中介组织。 (2) 从对象来看, 绩效评价可以是对组织或项目的全面评价, 也可以针对员工绩效、某一个问题或者几个问题进行评价;而绩效审计一般很少对组织进行全面评价, 其评价对象可以是一个问题或者几个问题、管理活动、项目、公共职能或某一政策的执行情况, 被审计单位绩效评价系统也可以成为绩效审计对象。 (3) 从独立性来看, 绩效审计的独立性相对较强, 可以避免被审计单位在自我评价中“报喜不报忧”或选择性绩效评价。 (4) 从目的来看, 绩效评价是政府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方面, 其目的是保证政府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更好地履行内部公共受托责任, 并最终完成整个政府的外部公共受托责任;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 将审计结果公告于社会公众, 促进政府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促进利益之权威性分配政治过程的良性运转。

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是相互促进的, 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绩效审计直接参与组织或项目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尤其是对政府和党委指定的重要项目进行评价, 也可以对组织内部绩效评价进行再评估, 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绩效数据进行审计。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绩效审计应该积极改进而不是等待这些制度体系的完善, 绩效审计还可以为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2. 绩效审计就是“3E”审计。

传统观点认为绩效审计是“3E”审计, 也就是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全面评价。首先, 合规也是一种效果, 广义的绩效审计包括合规审计 (美国审计准则规范的绩效审计包含合规审计业务) , 绩效审计应该关注被审事项相关的法规政策执行情况, 因为这些文件的执行情况是影响被审单位或项目绩效的重要因素。

其次, “3E”的定义一般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进行描述, 这种描述使得“经济性”和“效率性”很难区分, 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影响”这一重要因素。单纯从投入产出来理解“3E”, 审计人员可能会忽略内部控制、完工及时性等方面的评价, 还会忽略“公平性”、“环保性”等影响的评价, 也制约了绩效审计向“安全性”和“质量性”发展。

最后, 开展绩效审计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根据审计目标不同, 项目时期不同, 可只关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 如在一个项目的产出和效果存在滞后性时, 项目决策的合规性审计可能更重要;在涉及福利性政策及相关资金项目的审计时, 公平性审计目标可能更重要;对希望小学建设期间, 经济效率审计目标比较重要, 希望小学建好数年之后的审计可能更关注学生流失率、教学质量方面的效果性审计目标。

3. 专项审计调查都是绩效审计。

从概念上来看, 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是两种不同审计分类标准下不能直接相提并论的两种审计类型。首先, 专项审计调查是相对于项目审计的一种分类, 而绩效审计是相对于合规审计的一种分类。也就是说, 不能简单地说专项审计调查就是绩效审计。其次, 专项审计调查关注的绩效是决策、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绩效, 绩效审计关注的是项目、活动或某一政府功能的绩效。专项审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从宏观角度直接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它着力于在宏观上从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上去研究解决一些问题, 尤其适用于政策执行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而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在微观上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公平性的角度进行绩效评价。从审计建议来看, 专项审计调查一般不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 而是针对宏观的体制、机制的完善, 一般不对某一被审计对象出具调查报告;绩效审计建议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 要向被审计单位报告审计结果。因此, 不能将绩效审计调查化, 将专项审计调查审计化。

4. 绩效审计能提高组织绩效、降低运行风险。

绩效审计能否提高组织绩效、降低运行风险, 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态度, 审计建议与审计评价标准密切相关。与传统审计不同, 绩效审计不论是评价标准的获取和选择还是审计意见的提出都具有协商性。如果被审计单位不认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这个审计项目就是失败的, 即使被审计单位接受了审计建议并进行了改进, 受审计人员能力的影响, 审计建议也未必能促进组织改进绩效, 降低运营风险, 因此, 绩效审计的作用还是有个限度, 当然, 绩效审计发挥作用离不开审计人员高素质地界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绩效审计标准等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标准是审计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目前, 理论界对审计标准的认识并不一致。笔者认为, 审计标准一般包括审计准则、审计依据和审计评价标准。如果将审计标准比喻成电筒:照亮自己的是审计准则, 照亮别人的是审计依据和审计评价标准, 那么按照这一原则, 其在绩效审计评价中叫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中叫审计依据。因此绩效审计标准包括绩效审计相关准则, 还包括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6.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就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绩效好坏的标尺。首先, 必须明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根据绩效审计目标确定的, 在绩效审计方案中,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该围绕绩效审计目标体系来设置, 绩效审计评价就是针对具体目标 (往往是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 得出结论, 这种目标体系可以采用类似“问题分析法”的方式来确定,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绩效审计评价都需要回答效益好或坏, 效率高或低。

其次,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一定需要一定的量化指标, 是否需要量化指标取决于绩效审计目标,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分为指标导向、流程导向、决策导向等三类, 只有指标导向型评价标准才可能需要一些指标。另外, 指标导向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除了要设置评价指标外, 还应该包括这些指标依托的目标体系和每个指标的目标值, 当然, 这些指标可以是定性指标也可以是定量指标, 如果是定性评价指标还应该包括绩效等级描述。实务中, 指标导向绩效审计中也有些领域会用到定性指标评价, 因为公平、影响、潜力、决策能力、服务意识等领域很难设计定量指标。在绩效实践中, 大部分绩效审计项目都不用设置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方面, 因为指标体系的系统性 (互斥、穷尽) 难以保证;另一方面, 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对发现的绩效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当审计人员过分关注指标体系构成和最终得分计算时, 可能会偏离绩效审计目标。

7. 绩效审计方法就是绩效审计取证方法。

审计方法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审计方法两种, 广义的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 完成审计任务, 以及达到审计目标而针对审计对象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称。广义审计方法与审计程序密切相关, 伴随着审计程序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选择审计项目的方法、规划审计工作的方法、设计审计工作量的方法、获取审计标准的方法、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进行审计判断的方法、对审计事项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等。狭义的审计方法主要指审计技术方法, 包括审计取证和审计评价方法。

对于财务审计而言, 其职能主要是监督, 审计过程主要是通过取证获取“是然”信息, 而后将其与“应然” (会计标准) 相比较, 最后做出是否“真实、公允、合规”的结论, 因此, 财务 (合规) 审计方法主要是取证方法, 相关审计准则中一般也只规范取证方法。由于绩效审计的标准不具有强制性, 且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有限, 因此绩效审计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评价和建议。要实现这一职能, 审计人员必须从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等多层面进行分析以发现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运用审计判断, 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当然, 在取证方法方面, 财务 (合规) 审计方法和绩效审计方法有一定的交叉, 但使用频率不同。主要是因为财务 (合规) 审计对证据的要求更高、更严格、更准确、误差更小, 因此经常运用核对、复算、盘点、函证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绩效审计对证据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 因此可以运用审阅、座谈、访谈、第三方信息、比较、统计分析等方法。

8. 行政型审计体制制约绩效审计的发展。

很多学者认为, 我国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 这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发展, 对此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首先, 审计机关合规问题涉及的政策、制度多是政府部门的决策结果, 而不是人大决策的, 审计机关通过报告这些制度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使得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改进这些政策。其次, 绩效审计的终极目的还是帮助改进政府受托责任, 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可以缓和与被审计单位的紧张关系。国家审计的重要优势就是可以在同政府首长的沟通中畅通地传达信息, 对有些绩效问题的体制性原因, 被审计单位呼吁了很多年, 仍不能及时完整地传递给政府首长, 但通过绩效审计的信息传递可以使政府及时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与其说行政型体制制约绩效审计的发展, 不如说是政府受托责任意识低下制约绩效审计的发展。因此, 提高政府受托责任意识和委托人的监督意识, 提高民主水平, 更能有力地推进绩效审计发展。而在此过程中, 绩效审计功不可没。

二、对绩效审计实践的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绩效审计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 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地方审计机关往往被动地开展绩效审计, 受其人员素质等影响, 在认识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误区。

1. 我国合规性问题这么多, 不宜开展绩效审计。

在审计实务中, 有些地方审计机关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存在“等待观望”的情绪, 它们认为目前我国合规性问题太多, 应解决后再开展绩效审计, 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实际上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是相辅相成的, 有时候合规的不一定是有效的。合规性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相关治理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善, 加之制度执行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而绩效审计就是要发现政府治理构造中各种机制运行存在的缺陷, 并提出改进建议, 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 绩效审计的产品是体制、机制性建议, 开展绩效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相关制度, 抑制违规问题。同时, 合规审计则有利于形成合规文化, 使得新建立的制度能够得到贯彻, 从而促进治理的完善。另外, 我国审计法已经授权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文件精神, 法律授权行政机关做的, 行政机关不作为就是违法。因此, 在目前状况下, 合规审计不放松, 绩效审计更要推进。

2.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太难确定。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理性的人对被审计事项的理想预期或认识, 或者说是一种规范化的模式, 用以说明组织或活动“应该怎样”。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与财务审计评价标准不同, 财务审计评价标准就是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 具有法定性和封闭性。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协商性、开放性, 正是由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这个特点, 部分审计人员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神秘化,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 只要掌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获取和选择方法, 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创造性, 利用审计职业判断, 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并不难。审计人员获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首先要调查与项目、组织或指定问题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其次要识别相关的机构法定职责、目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果上述评价标准不够充分, 可以从相似项目中获取现存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最佳实务或标杆、专家建议、可研报告, 建立被审单位或项目的“逻辑模型”, 或者运用“系统导向分析法”来获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有时公认的规则 (如裁判员不能当运动员) 、公众满意度 (尤其是民本审计项目) 也可以作为评价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 既要避免盲目运用被审计单位的指标, 也要尽量避免闭门造车式设计指标, 要考虑计算指标数据的可得性, 还要考虑指标结果的可利用性。另外, 也要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创造性, 比如评价某一公路建设项目之“改进公路安全”目标的实现情况, 如果安全性方面的指标不好确定, 利用逆向思维, 可设置反映不安全情况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如事故频率、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等。

3. 审计署应该制定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鉴于审计评价标准对绩效审计开展的影响, 有些审计机关呼吁审计署制定统一的绩效审计标准。笔者认为, 制定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是可行的, 但不论从概念逻辑、现实操作的角度, 还是从国内外经验的角度来看, 最高审计机关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制定被审计单位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首先,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 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是将事实与既定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并将结果报告利害关系人, 如果审计机关自己制定标准据以评价绩效并得出结论, 就相当于为被审计单位制定了目标体系, 在被审计单位不认可该标准 (或目标) 的情况下, 审计建议就可能得不到执行。

其次,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 与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不同, 绩效审计项目是一种不重复审计, 由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业务性质不同, 审计评价标准也千差万别。从经验来看, 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的绩效审计还是国内绩效审计比较好的深圳市审计局, 都没为被审计单位制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在这方面, 绩效审计发挥作用的方式是, 通过获取和选择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过程, 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 促进被审计单位从公平公正和为百姓服务的角度设计指标, 完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

4. 平衡计分卡可以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平衡计分卡既是战略管理工具也是绩效评价工具, 平衡计分卡可以为审计人员开发绩效评价指标提供思路。笔者认为, 审计人员在应用平衡计分卡理念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不能一味地照搬企业平衡计分卡的模式。首先, 平衡计分卡的适用对象一般是组织或者部门, 不适用于项目、活动或者职能;其次, 与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不同, 在非营利组织中使用平衡计分卡, 客户应该放在最高层面, 譬如政府部门指标体系在设计时最上层的应该考虑公众需求, 而不是财务需求;另外,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5. 绩效审计的范围仅限于公共资金的使用。

我国《审计法》授权审计机关“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开展审计, 是不是意味着审计机关只能以“公共资金”运用为主线开展审计呢?笔者认为, 资金是一种形式, 公共资金支出的载体可能是项目、某一管理活动、某一公共职能的实现和某一相关经济政策的执行。对公共资金开展绩效审计, 具体可以体现为对公共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审计, 对项目 (包括投资项目、建设项目) 的决策、内部控制、效果审计;还包括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执行效果的审计。

摘要:我国绩效审计产生较晚, 研究力量较薄弱, 人们在绩效审计相关概念、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应用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 这些不利于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认识误区, 澄清了概念, 有利于推动我国绩效审计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机关,绩效审计,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1] .陈希晖.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及选择.中国内部审计, 2008;1

企业关于专利认识的若干误区 篇3

[关键词] 柳州市 专利战略

一、柳州市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1.实施专利战略研究是适应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在21世纪的今天,国际经济更加趋向全球化和自由化,技术和知识对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保持优势显示出重要性。随着WTO推动的各成员国关税的日益减让,非关税壁垒的不断消除,专利保护及专利战略成为各企业关注的问题。知识产权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主导形式之一,一直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而专利技术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占领市场和保护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和实施其专利战略,以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全球经济、技术中的垄断地位。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尤其不善于运用专利战略,忽视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我国在专利保护方面惨痛的教训是:由于没有DVD核心技术的专利权,先是由飞利浦、索尼和先锋三大技术开发商联盟组成的3C发难,导致中国DVD在欧盟海关被扣,后有6C迫使中国企业向其支付每台4美元左右的专利使用费,再加上其他国际DVD专利收费大军的进逼,导致DVD产品的出口价格上升,出口增长势头受阻。我国绝大部分(约120多家) DVD生产企业不得不退出该行业,仅剩30多家仍在生产。2005年7月,日本索尼手持专利大棒,欲打中国彩电制造企业。其已经点名长虹,TCL,海信,康佳等中国6大彩电巨头,开出22项专利费清单。

2.实施专利战略研究是“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客观需要。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许多工业大型企业都在柳州,其中汽车,钢铁等企业都已成为广西的支柱企业。为了实现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远大目标,柳州市的大型企业更加应该在新一轮竞争中做好自身的专利保护和专利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柳州市企业专利是用情况不容乐观。表1、表2是南宁、桂林、柳州专利申请(受理)、授权量统计表。

表1 柳州市近年专利申请与授权量情况单位:项

表2 南宁、柳州、桂林近年的专利申请与授权量情况 单位:项

从表1、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2003年柳州市专利申请量为355件,均少于南宁(581件)和桂林(421件)两大城市的申请量,2003年柳州市的专利授权量为(239)件,均少于南宁(299件)和桂林(241件)两大城市的授权量,2003年的三个城市的数据对比说明柳州的专利数量总体比南宁、桂林的数量少,体现出柳州的专利管理工作相对滞后,2004年的专利申请量数据告诉我们,南宁(691件)、桂林(500件),在数量上均比柳州市的申请量(347件)要大, 2004年南宁、桂林的专利申请数量虽然大,但他们的授权量却只占到申请量的一半,而柳州的授权量却占到申请量的78.39%(272÷347=78.39%)。 2005年南宁和桂林的专利申请量比柳州的要大,而从授权比例来看,柳州市专利授权比例比南宁和桂林的要高,说明柳州的专利申请的质量还是相对较高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柳州市的专利数量相对较少,专利申请的基数相对较低。

由以上统计表不难看出,柳州市作为广西的工业重镇,专利申请(受理)、授权量远低于南宁和桂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说明柳州的企业不够重视专利的开发,开发能力还不高。但授权率比较高,说明柳州的企业在专利战略实施方面很有潜力。

综上所述,柳州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实施企业专利战略是十分重要的,柳州市大型企业应该纵观全局,放眼未来,认真做好专利战略研究。

二、柳州市大型企业事实专利战略所面临的问题

1.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瓶颈:企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面临的最大制约瓶颈就是相关人才的严重匮乏。与日本、美国一些跨国公司动辄拥有几百、上千人的专利工作队伍相比,我们柳州的企业专利战略研究人才很少。

2.没有取得企业主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企业决策层要有强烈的知识产权意识,设立专门的专利工作机构,调动包括精通专利法、专利管理、信息分析、技术研发、营销和企业财会等方面的人员加入。

3.专利管理、奖励机制和制度没有健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专利申请、资助、评估等制度,采取保密措施,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兑现,调动企业人员从事专利战略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柳州市企业实施专利战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支柱产业自主研发创新和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政策。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是专利创造的前提条件,也是自主品牌建设的基础。没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就没有专利创造,就没有自主品牌建设。同时,自主品牌建设又是专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促进路径。因此,加快柳州市支柱产业及企业专利发展,必须从源头抓好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建设工作,加大支持力度。主要政策工具是:适当减免支柱产业自主开发企业产品税收,或对开发费用采用不同的税率;对支柱产业自主开发企业提供研发投入支持;对自主创新专利技术优秀产品给予重奖等。

与此同时,还要关注支柱产业下上游产业链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培植,不断提高支柱产业上下游支持产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各支柱产业的整体专利创造能力和水平。应当从政策层面对柳州市内汽车产业零部件企业,以及机械、冶金等产业的配套企业的研发、创造给予支持;鼓励支柱产业主导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与兼并重组,提高柳州市各支柱产业的产业集群水平,培育一批本地化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配套产业主导企业。

2.建立、完善柳州市支柱产业及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政策。专利技术产业化可以为企业专利技术开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调动企业专利创造的积极性和能力性。既要鼓励柳州市本地企业开发的专利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又应当鼓励区内、区外、国外专利技术通过专利许可贸易、专利技术引进等方式,在柳州市实施产业化,不断扩大柳州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主要政策工具有:对专利技术引进给予奖励;对专利技术产业化给予财税、金融支持;对自主品牌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给予政策支持;对地方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所开发的专利技术实行限期转化政策等。

3.建立、完善柳州市专利创造、转化激励政策。(1)设立柳州专利奖,对获得重要专利技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专利发明人给予奖励。(2)完善现行的《柳州市专利资助及奖励暂行办法》。主要是提高发明专利授权奖、境外发明专利授权奖以及发明专利实施奖励的奖励金额,由现在的3000元/件提高到10000~15000元/件。(3)将专利指标列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与考核评价的基本指标。(4)将专利指标列为各种技术开发机构(包括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申报与考核评价的基本指标。(5)将专利指标列为各类人才选择标准的基本指标。(6)政府采购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新产品倾斜。

4.修订完善各种专利计划、专利工程。近年柳州市先后实施了多种专利计划,包括重点领域企业和行业专利战略推进计划、企业专利战略示范工程、专利工作试点工程、专利技术二次开发专项计划等。这些均是柳州市促进专利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它们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要加以总结和提高。应当对这些专利计划的实施情况开展阶段性调查研究,对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并针对存在问题加以修改完善,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些专利政策工具的积极作用。

四、柳州市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应该注意的问题

1.将企业的核心技术申报基本专利。基本专利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基础,是将某项技术或某件产品的核心技术进行专利申请并取得专利权,往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潜力。应该讲,一个企业拥有的基本专利越多,竞争力也就越强。在科研开发完成后,企业应尽快将核心技术申报基本专利。

2.围绕基本专利构筑严密的外围专利网。拥有基本专利的专利权人,通常围绕该基本专利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且申请众多的外围专利,进一步覆盖该技术领域。

3.开展专利的有偿转让和许可。 以美国为例,尽管它的有形产品进出口贸易连年出现赤字,但以专利技术为代表的技术服务进出口贸易则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目前,柳州企业处于技术引进阶段,很多企业与国外企业的项目合作是在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是中国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4.专利交叉许可成为企业的重要手段。交叉许可是指企业以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输出换取对另一个企业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使用。如果柳州企业拥有一些自主专利权,而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技术实施构成障碍,就可以采取交叉许可战略。交叉许可既适用于企业之间专利技术相互关联的情况,也适用于不相关联的情况。

5.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专利战略。从法律角度来看,企业引进技术大部分采用的是获取专利实施许可权的形式,而不是通过购买而获得所有权的形式。

6.将专利申请和国际投资活动有效结合。“技术出口,专利先行”。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在申请国际专利(PCT)时把中国列为指定国,我国企业产品出口也应注意在国外申请有关专利的问题。

7.善于运用专利诉讼战略。一方面,柳州企业可充分地运用专利制度的保护功能,主动跟踪和搜集竞争对手的专利侵权证据,及时向竞争对手提出侵权警告或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另一方面,企业可按照法定程序,及时向专利复审委员会就可能威胁其生产的专利技术申请宣告无效,确保自己的市場地位。

企业关于专利认识的若干误区 篇4

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的决定 2013年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0次会议通过,自2013年4月15日起施

行。法释〔2013〕9号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0次会议决定,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作如下修改:

企业关于专利认识的若干误区 篇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下称“外贷”)。主要是世行、亚行、国际农发基金等的贷款兴办了一大批项目,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农业利用“外贷”项目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反响。现在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对如何进一步利用“外贷”促进农业新的发展问题,各部门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有共识,也有歧见。我们认为,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业是重中之重,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是难中之难。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根据中央的方针,结合来自各方面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以及出现的新情况,对农业利用“外贷”提出我们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到目前为止,归纳起来,关于农业利用“外贷”的主要问题:一是“外贷”项目的实际效果;二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项目对硬贷的承受能力和还贷问题;三是世行和亚行贷款现存的优越性;四是“外贷”淡出的原则和条件;五是利用“外贷”的重点和方式。

一、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项目的实际效果

我国自1982—2002年农业利用“外贷”(包括世行、亚行、农发基金会和政府贷款)总金额为162亿美元,其中,由农业部直管项目20个,贷款金额161850万美元。按世行统计口径,农业项目包括农林水和扶贫项目,1982—2002年共计项目62个,贷款金额975811万美元。据世行提供的数据,1986—2002年我国参评农业项目35个,总满意率为91.43%,居东亚地区第二位,越南农业项目满意率为100%,居第一位。但只有2个项目。因此,实际上中国应当居第一位,东亚地区是世行项目执行最好的地区,居东亚第一位也就是居世行农业项目第一位。世行农业项目平均满意率为58%,我国大大超过这一平均水平。我部直接管理,现已完成的项目满意率为100%,其中,最佳(HS)项目两个,实施绩效应当说是相当出色的。从项目经济寿命期结束时最后的效果来看,也同样是非常出色的。以我国第一个利用世行贷款的《华北平原农业项目》为例,这个项目的经济寿命期(20年)已经结束。根据2001年由我国县域经济专门评价机构按照GDP,人均GDP,GDP增长率,财政年收入等指标,对全国2073个县级单位进行综合评定的结果,该项目在实施前全是贫困线下的9个县,现在已经有7个县进入了全国先进县(市)的行列,其余两个县也大大提升了等级。上述7个县已进入全国县市先进行列的含义是:按县域经济竞争力分级,全国高于和等于这7个县的有593个,低于这7个县的还有1473个。当然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单个项目投入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项目所产生的直接作用及其示范辐射效应所发挥的间接作用不能低估。由此可以说明,我国农业项目具有特殊优势,因而也就产生特有的绩效。

二、关于对“硬贷难以承受”和“还贷问题比较严重”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同一个问题,对于农业项目来说,不但“硬贷难以承受”,“软贷”承受上也有困难。仍以我国最早的华北平原农业项目为例,这是原定贷款期长达50年的世行软贷项目,据1993年世行后评价专家计算,由于美元.SDR.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借款人所借的SDR,现在以人民币偿还,等于要向世行支付年复利19.6%的利息,“软贷”并不“软”,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强调扶贫性质”,因而农业项目一直选择在相对落后贫困地区组织实施。因此,现有条件差,配套能力低往往造成“硬贷难以承受”,地方财政困难又造成“还贷问题比较严重”。从实施“商业化”项目开始,曾一度尝试通过金融中介转贷,虽然总体上不成功,但金融中介按市场经济要求运作的模式还是值得肯定的,其直接结果是,挑选条件较好的单位实施项目,因此,对比“硬贷”还硬(浮动利息,再加2.4%利差)的苛刻贷款条件,也并没有真正构成“还贷问题严重”。江苏省克胜集

团农药厂扩建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不到两年,世行贷款就已经全部还清。即使一些发生拖欠偿还贷款本息的单位,多为突发因素造成一时的还贷困难,情况也并不严重。因此,在保持政策导向的前提下,按市场经济机制准备和实施农业项目,完全有可能避免“难以承受”和“还贷困难”等问题的发生,就全国而言,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解决此类问题已经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对以往农业项目还贷的拖欠问题,如果加以历史地辩证地剖析,我们认为这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和国企存在的债务困难性质相似,情况雷同,似应以同样的原则妥善处理为宜。

三、关于“世行、亚行贷款现存优越性”问题

此类贷款“硬化”以后,过去“软贷”的优越性已经丧失,但世行善管理,亚行善理财,有利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此类优势并未丧失,而且更是我国现在和今后所需要的。世行自称:它不但能够提供资金,而且是“知识银行”(或称“知识库”),可与借款人知识共享。而且该行对多项国际赠款,如蒙特利尔议定书赠款,全球环境基金赠款,碳基金赠款等有较大的发言权,还可联系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组织的援外赠款。世行、亚行的这类优势,国内任何银行都还不具备,更何况国内银行还没有类似世行、亚行的长期贷款。因此,它们的这些优越性,在现在和可能预见的将来,还不可能全面取代。针对我国农业项目周期长、见效慢但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这种优势尤为重要。

四、“外贷”淡出的原则和条件

由于支持农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入世后,就要按照“绿箱”规则操作,合理规避风险。现在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就是非常高明的补贴措施,几千亿的资金,就已经陆续合理合法地补贴进去了。我们利用“国外借款”投入农业,不管数量多少,也要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补贴到“三农”。现在要谈“外债”的淡出,为时尚早。单就问题的本身而言,无论“内债”或“外债”,国际上都有公认的“警戒线”。根据国家统计的数据表明,三大外债风险指标: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对我国来说,还有较大的空间,还可以继续借债。但具体到项目,必须借鉴国际经验,认真加以研究。例如,利用世行贷款比我国将近早10年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已经30多年了,还在继续使用世行贷款,他们在贷款硬化以后,传统的农业项目已经逐渐淡出了,代之以与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关的更高一级的项目。就我国的情况而言,由于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传统农业项目的淡出显然过早,但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传统的农业项目正在逐渐淡出,代之以更高层次的项目,或者转向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就全国整体而言,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产品规模和质量的升级,以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需要大幅度增加投入。例如,我国的荞麦、大蒜,花生,辣椒,兔子肉等5类农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出口量世界第一,创汇世界第一,这种三个第一的农产品,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今天,能否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争创更多的外汇;又如土豆(马铃薯)产量世界第一,鲜薯出口量和创汇却是世界的103位,如何改善品质,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争创更多的外汇;还有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水产大国,但出口量和创汇水平并不居世界第一,为什么?主要是因为质量保障和认证体系的软环境不行,如能引入项目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使我国的水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上又一优势的大宗农产品。按照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大宗农产品的发展要求,如能引进项目,逐个扩大规模和产品质量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将为农业创造巨大的效益。因此,准确地说,农业要干的项目多得很,与其说农业项目如何从“外贷”项目中淡出,还不如说如何正确挑选项目,适应“外贷”硬化的要求。再加上进一步调整利用“外贷”的政策和改善项目的管理,就可能出现另一个“柳暗花明”的大千世界。

五、调整利用“外贷”的重点和方式

根据中央确定的科学的发展观,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调整利用“外贷”的重点和方式。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典型。即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主持的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1998-2004)。该项目总投资71亿元人民币,其中,世行贷款3亿美元,在黄淮海地区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5省133个县实施。项目目标是(1)提高农业产量;(2)增加农民收入;(3)在中国华北平原这个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的可灌溉区内建立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发展和管理机制。现在项目实施刚刚结束,从项目完工全部资料表明,已经出现了一个显明的特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同步协调发展”的局面。为什么?该项目世行贷款3亿美元,其中,80%以上作为中央投资,统借统还,不需要农民和地方政府还贷。这一政策的出台,首先是调动了农民和地方政府搞好项目的积极性。既保证了粮食增产,又使经济作物产量成倍增长,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从23%到175%,中等收入农户从24%到124%。其重要意义还不仅如此,我国粮食产量,《九五》期间没有实现增产计划,直到《十五》第3年(2003年),已经下降到4.3亿吨。这种下滑局面,中央当然不会坐视,必然成为中央宏观调控的重点,把“外贷”投向此类重点,已经显现成效。

六、建议

关于家暴认识的几个误区 篇6

事实:1.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而是违反人权的社会问题。

2.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领导应予以劝阻、调节,公安机关应予以制止。

3.及早帮助有问题的家庭,就能将一个有问题倾向的家庭挽救过来。

误区二:“只有没有知识的人才会打老婆”“家庭暴力在农村比较普遍”

事实:1.家庭暴力的发生不分城市与农村,社会上各种层次的男人都有虐妻的可能,包括那些有学识、有地位、在公共场合或朋友面前彬彬有礼、做事干练的人。

误区三:“男人打老婆常常是被女人的唠叨逼出来的”

事实:1.有些女人不唠叨也会被家暴,“唠叨”只是男人打老婆的借口。

2.即使唠叨也不该被打,很少有唠叨的男人被女人打的现象。

3.使用暴力是施虐者的选择方式,人们处理家庭矛盾有不同的方法,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四:“男人施暴一般发生在情绪失控时(如喝酒、赌博……)”

事实:1.男人只在家里打老婆和孩子,而不去公共场合打外人,因为他们认为在家里发泄不满情绪是相对安全的。

2.很多男性对妻子施暴时不仅完全是在可以控制的状态下行动,而且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

误区五:“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人一生的幸福就是嫁个好老公”

事实:1.婚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幸福的家庭是建立在相互分工协作、彼此尊重与支持理解的基础上的。

2.无论男女,一生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多方面上,包括婚姻、事业、朋友、兴趣等。婚姻也并非必不可少的。

误区六:“打打闹闹活到老”“两口子忍一忍就过去了”

事实:1.这是不让暴力受害人寻求帮助的借口。

2.一般施暴者都是通过暴力来达到控制配偶的目的,他们通常不会自动改变施暴行为,假如被虐妇女一味忍受,只会促使丈夫形成打人的习惯,甚至暴力行为一次比一次严重。

3.受害者应清楚而坚决地表示:决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暴力!必要时积极寻求外界帮助。

误区七:“宁愿有一个常常殴打妈妈的爸爸,也比父母离异好”

事实:1.“好”或“不好”不在于表面上维持一个完整的家,而在于哪种环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2.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中,会使孩子产生紧张和恐惧感,养成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3.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离异家庭并非等于有问题的家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误区八:“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事实:1.没有一个人不在乎被打。妇女忍受暴力是因为种种限制,如就业、经济、住房、孩子上学等问题,使她们暂时无法摆脱受虐环境。

2.被虐妇女缺乏外界的支持与理解,如别人谈论和耻笑、没有相关部门的保护、亲朋好友劝和不劝分的态度,使她们求助无门,宁愿保密不为人知,免遭更多伤害。

作为旁观者,可以做什么?

随手敲门,就可能制止家暴!

也许您曾听见过从楼下或隔壁隐约传来的女人哭声?随手敲门,就可能救人一命。

因为敲门而停止家暴的短短几分钟,已经足以让受暴者有机会逃跑,或让施暴者情绪平静一刻,终止暴力行为。

施暴者也会因此知道有人留意他在干什么,而有所收敛。

敲门时,你可以用下面这些接口:

1.“你好,快递!”

2.“你好,我家信箱收错一封信,看看是不是你家的?”

当你敲门制止家庭暴力时,注意:

1.如果你是女孩,最好叫上你的男友或丈夫一同上前敲門。

2.如果已确定施暴者对受害人造成了严重伤害,敲门前可报警。

上一篇:《鹦鹉曲》原文翻译和赏析下一篇:学校清洁卫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