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精选7篇)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1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本论文转载于易起论文网:http://www.17net.net/Article/502/18677.html
摘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建设桥头堡,是云南“十二五”时期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当前云南推进“桥头堡”建设,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认识误区,正确认识、克服和消除这些误区,对“桥头堡”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桥头堡;区域;战略;条件;机遇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思想。根据这一思想,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于2009年12月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即“两强一堡”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不仅有利于加快云南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云南的整体实力,更重要的是,它是进一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然而,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目前人们对云南建设“桥头堡”的认识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偏差,这些认识上的偏差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误区一:概念认识上的偏差
从概念上讲,“桥”是指跨越河流、山谷、障碍物或其他交通线而修建的架空通道,“头”是指开放的前沿,“堡”是指许多相互关联、作用不同的要素构成的基地或平台。“桥头堡”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层涵义:一是为控制重要桥梁、渡口而设立的碉堡、地堡或据点;二是设在大桥桥头的像碉堡的装饰构筑物;三是泛指作为进攻的据点。可以看出,最初“桥头堡”是一个军事术语。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经济,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云南建设桥头堡,就是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通道、平台、基地和窗口,建通道是指中国经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成为交通、电力、通信的门户枢纽,这是桥头堡建设最为迫切的战略任务;建平台是指通过构建一些官方和民间的合作制度,把云南建成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平台;建基地是指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把云南建成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以及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窗口就是要使云南成为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增进国际友谊的对外人文交流窗口。建设“桥头堡”的立足点是要加速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邻、睦邻、安邻”,并不是所谓的中国进行对外扩张或者其他意图的体现。
二、误区二:区域认识上的偏差
在云南实施“桥头堡”的战略中,存在着把建设“桥头堡”中的“面向西南”局限于南亚和东南亚、或者东南亚,或者仅指与云南毗邻的越南、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不符合建设“桥头堡”的战略要求。实际上,云南建设“桥头堡”所辐射的区域,是指面向西南开放,主要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到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是指中国的西南方向,可概括为“一洋四区”。这个区域涵盖了56个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和农林渔资源,市场成长性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云南成为桥头堡,对拓展中国对外开放腹地和空间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误区三:层次认识上的偏差
所谓层次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是指在云南建设“桥头堡”的进程中,一种观点认为,“桥头堡”提出在云南,实施和建设也在云南,建设具有区域性,“桥头堡”是云南的“桥头堡”。其实,实施“桥头堡”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云南,还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等西北、东北区域。因此,在云南建设“桥头堡”进程中,云南只是“桥头堡”建设的前沿地带,是发展的重点地区,在云南建设的“桥头堡”不是云南的“桥头堡”,而是国家的“桥头堡”,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误区四:战略认识上的偏差
桥头堡建设既然是一项战略,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一般而言,战略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等特点。云南建设“桥头堡”,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进行部署,不能只强调局部,要处理好云南内地与边境地区之间的关系,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云南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云南与邻近省份之间的关系。就整体性而言,“桥头堡”建设主要应该体现在经济建设领域,但同时还应该覆盖国防、文化、教育、卫生、资源等。从协调性来看,云南各州、市(县)在建设“桥头堡”中,要按照优势互补,特色突出、潜力大的思路,在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加强协调和配合。然而,目前云南在建设桥头堡进程中,一方面,过分突出经济桥头堡的建设和宣传,而在国家安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建设显得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建设过程中往往过分突出本区域的建设,而在加强区域间的整体布局、合理规划、互联互通、协调发展、互利共赢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其结果是各自为政,布局雷同,不顾条件争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如何加快周边国家对桥头堡建设的了解和认同,也是必须考虑的重大现实问题。
五、误区五:基础认识上的偏差
改革30多年来,云南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较改革开放以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近10年来,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分布在边境区域的众多少数民族,已从原始状态转变为“直过民族”,其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活习俗都发生很大改变,周边地区人文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民族团结,周边安定,为建设桥头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二五”和桥头堡建设中,云南又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不动摇,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努力推动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然而,与全国相比,云南基础还比较薄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云南在通讯、公路、铁路、能源、边境口岸等基础建设,以及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提升方面还很落后。尤其是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开放领域还不够宽,开放层次比较低,开放效益不高,对外开放带动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离桥头堡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推动中国与南亚地区建立多边制度性合作机制,搭建中国与南亚地区机制性经贸合作平台,积极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信息、产品、技术、资金、服务贸易方面的整合和互补,在加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济合作区、边境自由贸易区建设,在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提升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友好交往水平,争取与更多的南亚国家缔结友好合作关系等方面还不够深入。云南在建设桥头堡的进程中,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那种不顾客观因素,不考虑现实基础,一哄而上,凭经验、拍脑袋的主观主义做法是必须克服的。
六、误区六:条件认识上的偏差
和其他建设一样,云南建设“桥头堡”会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第一,区域因素。如前所述,云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与全国有很大不同,虽然特殊的区位优势奠定了云南在中国西部特别是大西南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为云南建设“桥头堡”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如果不充分考虑云南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低和基础建设薄弱的实际,那“桥头堡”建设的目标就会受到影响。第二,国内因素,如果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一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略,那将加速桥头堡建设的进程。第三,国际因素。实践证明,区域范围内的国际局势状况是促进该区域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如果国际局势稳定,国际关系良好,就能推动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桥头堡建设就会得到稳步推进,相反,如果地区国际局势动荡不稳,该区域稳定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就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亚欧大陆桥战略的实施,充分说明南亚、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良好,虽然局部地区如阿富汗等国局势不太稳定,但整个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关系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为建设桥头堡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第四,与周边国家关系因素。从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看,中国先后与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各国形成了良好的关系,为云南建设“桥头堡”创造了难得的周边环境。然而,云南在建设桥头堡战略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如在对周边国家情况方面,研究还不深、不透,对合作对象的合作意愿还把握不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还存在着一厢情愿的情况;就国内政策而言,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还不够系统、支持力度还不够,边境地区开放度还不高、人流物流还不畅;还缺乏对跨国公司在滇设立总部和办事机构的具体政策支持,难以形成对外开放的集聚效应。此外,云南在对东南亚、南亚开放方面具有特殊性,如果国家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口岸通关等政策一刀切,就很难开展大规模的贸易与合作开发。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条件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某些因素发生变化,条件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格局的条件下,国际关系往往显得十分复杂。云南在建设“桥头堡”进程中,必须站在国际视野的战略高度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格局和地区发展态势做出科学而准确的判断。
七、误区七:机遇认识上的偏差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突出了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前沿性、重要性和带动性的作用,不仅会提高云南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而且将为云南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推进全面、协调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为,为了确保桥头堡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必然会将“桥头堡”建设纳入国家整体规划,并出台一系列涉及建设“桥头堡”的新的优惠政策,这意味着在“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云南在对外开放、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政策将会有一系列新的跨越式的变化,其经济社会发展将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但从其他省区的经验和云南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着过分依赖国家的心理,忽视自身内部潜力挖潜和水平提升的现象,“等、靠、要”思想严重。尤其是在战略布局和操作层面,如何在各领域、各行业制定出符合国家建设“桥头堡”要求的,能体现云南优势和特色的具体框架还显得远远不够,如果这种认识和行为不尽快改变,云南建设“桥头堡”的机遇就会丧失,即使其建设战略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可能只会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如边贸建设、国家安全等方面得到加强和提高,通过“桥头堡”战略全面提升云南对外开放水平、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难于完全实现。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2
1.1 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机遇
“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 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 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 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9年7月, 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此后, 加快桥头堡建设, 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云南将借助桥头堡战略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8个沿边经济区和4条经济走廊。4条经济走廊包括云南-河内、云南-曼谷、云南-皎漂、云南-印度加尔各答等。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经济, 将是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8个经济区及4条经济走廊的建设则具有利于加快沿线开发、承担向西南开放, 增强市场的辐射功能。
元江正处于昆曼公路的交通要口, 东接红河州, 南下可接越南、老挝, 西靠元磨高速, 可直达缅甸、老挝、泰国等国家, 可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南下东南亚的重要的一流国际中转站, 具有国际大通道的优势。桥头社区犹如元江的第一道窗口, 地处国道213线高速公路旁, 所处地段是通往元江县城、思茅、西双版纳、东南亚的必经之路。桥头堡建设中最大的世界第一高桥、东南亚最大的热带水果商贸城就在桥头社区的辖区内。因其地理优势, 云南桥头堡建设为桥头社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关于“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又是与时俱进, 认识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思想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于改造桥头社区传统农业, 实现社区产业化的转型升级, 将现代文明引入桥头, 改变居民的生存环境, 提高居民的人居环境, 夯实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为社区发展经济奠定物质基础, 从而提高社区人民生活水平, 推进惠及全社区各族人民小康建设。
1.3 重点项目推进
桥头社区离县城有5km,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元江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 发挥热区资源优势, 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勇于抓住历史时机, 通过多方考察, 在桥头境内开发建盖高桥商品房、东南亚热带水果商贸城、高桥水电站等项目工程。三大项目工程的落成将大大推动桥头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 这3个项目的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高桥商品房占地752.26亩, 工期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修建双拼式别墅364户, 占地326.67m2, 跃层别墅858户, 占地250.63m2;二期修建多层单元楼2460户, 占地76.23m2, 高层单元楼720户, 占地88.76m2。高桥商品房的建成, 将引入大批的居民, 这些居民将是元江县特别是桥头社区的又一潜在消费者。他们的入住, 将为桥头社区增添人文和经济活力。
元江热区资源丰富, 区位优势明显, 投资环境良好;境内热带水果琳琅满目, 又处于昆曼大通道、楚河经济干线交会处, 交通便捷, 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走进元江。2010年4月30日, 元江乐居热带水果商贸城有限公司“热带水果商贸城”项目签约, 5月10日正式动工, 总投资3.9亿元。一期工程投资9135万元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0.9km2, 建高68m的挡土大坝, 修400m排水暗沟。二期工程投资3亿元实施商贸城建设, 规划年水果交易额达到16.5亿元, 解决就业1000人以上, 带动热区20多万亩土地开发, 促进农民增收。东南亚热带水果商贸城项目建设, 对元江进一步对外开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动点、突破点、支撑点来规划, 将带动周边3km2区域的开发, 商贸城集仓储、物流、交易、休闲、旅游、加工、会展为一体。对发展现代农业, 刺激市场, 农村城市化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辐射周边州市, 引进缅甸、老挝、泰国等国家的名贵水果, 立足元江, 面向世界。
桥头水电站坝高83m, 总装机13万kW, 分3台机组, 年平均发电6.254亿kW/h, 电站总投资13.6975亿元。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是元江县加快矿电产业发展, 化解能源瓶颈制约的重要内容。元江县委、县政府在不断深化认识县情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了“山坝结合, 治水办电, 开发热区, 振兴经济”的元江之路, 充分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 把水电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以重视和培植。桥头水电站的开工建设对于加快红河流域水电开发、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桥头社区自身的发展优势
2.1 便利的交通及重要的区位优势
桥头社区是元江县红河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热坝生态文明社区之一, 距县城大约5km, 元磨高速公路元江连接线横穿而过, 交通区位优势好, 社区居委会到高速路仅1km, 桥头除新村外各小组皆通水泥路, 生成输入输出都十分方便。
桥头社区犹如元江的门户, 辖区内的高桥不仅是元江的标志, 更赋予了桥头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说, 发展桥头社区能为元江增辉添彩, 桥头社区的发展是元江发展的点睛之笔。桥头重要的地理位置, 方便的交通, 元江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桥头社区的发展, 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 在桥头社区辖区内建设各种重点项目,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投入到这些项目的建设中。
2.2 基础设施大力投入建设中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桥头社区于2011年2月启动2010年度新农村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工程总投资55万元, 包括漫费沟渠建设、文明巷道及居委会公房建设三项。其中, 漫费沟渠建设投资15万元, 属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文明巷道建设及居委会公房建设分别投资10万元和30万元, 都属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目前, 这些项目全部竣工并已投入使用。除了道路, 桥头社区的水利、信息化和电力、能源等方面的设施建设也比较健全。建设和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上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无线的可能。完善和过硬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推动生产生活的跨越发展, 也为发展其他产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3 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桥头社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热坝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主要是种植芒果、青枣、火龙果、冬早蔬菜、茉莉花、水稻等热带果蔬和花卉经济作物, 为今后发展绿色生态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 桥头社区利用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 在确保主导产业平稳发展的同时, 大力发展反季节果蔬、观赏树等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特色产业, 广泛开辟了居民的增收渠道, 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目前, 整个桥头社区建设种植空心菜、生姜、长寿菜等反季节蔬菜的温室大棚共有25个, 面积达70余亩。科技种植观赏树面积达300余亩, 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社区芒果种植面积达1480亩, 2010年6月中旬完成了芒果品种改良工作, 通过品种改良改造传统农业, 以自主创新、科技兴农为新农村增添生命活力。并且以火龙果示范片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整个桥头种植火龙果面积达160亩, 到明年扩大种植面积达300亩以上。为保证农产品高质高量高效益, 需形成产销一条龙, 逐步建立居民利益分享机制, 还将在元磨连接线和高粱费进组道路交叉口处投建约200m2小型综合蔬果、花卉交易市场。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2.4 民族特色文化
桥头社区下辖11个居民小组, 其中傣族居民小组10个、哈尼族居民小组1个, 是一个典型的民族社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区民族人民的建筑、生活方式都慢慢被现代化, 但他们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民族心理还是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性。社区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 以傣族居多。桥头社区于2008年成立了傣族协会, 通过这个机构, 能聚合傣族人民的力量, 让傣家文化发扬光大、永葆青春。这里大部分建筑、居民服饰、特色食品、生产生活方式、传统风俗都能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气息, 对外来游客和学者都具有很大吸引力。
2.5 充足的劳动力
桥头社区现有农户704户, 共3543人。农业人口数为3056人, 劳动力总数2210人, 从事第一产业人口2061人, 外出务工人数383人。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桥头的劳动力资源为该地的经济发展做了充足的准备。
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人力资源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几个因素桥头社区总体来说都具有优势, 并且桥头社区各种资源和发展优势都处于尚未开发和利用状态, 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对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旅游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内外因的结合才能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3 桥头社区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桥头社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因此, 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又阻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 这种情形慢慢就变成了恶性循环, 经济发展效率很低。现在政府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对社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尽可能完善桥头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桥头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变因基础设施薄弱带给生产生活诸多的不便, 导致经济停滞发展的僵局。并且, 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工程要大投入、强管理、持续性地进行下去。
3.2 发展特色农业, 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
目前桥头社区各种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颇具规模, 市场也相对稳固。但社区无专业合作社, 结合当前实际, 借鉴周围社区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 社区应逐步成立“金凤凰”、火龙果、观赏树、冬早蔬菜4个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加强耕地间的水利设施建设, 为各种农作物种植创造更好的条件, 并鼓励种植户积极探索各种产销渠道, 确保产品增产增质增效益。同时, 要不断加大各种农业科级培训力度, 让老百姓掌握更多农业知识。待条件成熟后将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成立“金凤凰”、火龙果、观赏树、冬早蔬菜等各种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居民致富的同时让各类经济作物打出元江市场。成立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一个创新, 它不但能解决生产、销售环节的技术、信息等问题, 还可以让居民从合作社经营收入中获取二次分红, 促进农民增收。
3.3 发展乡村旅游
桥头社区辖内有世界第一高桥风景区, 每年到这里旅游的人高达100万人次。随着高桥商品住宅小区和东南亚热带水果商贸城的竣工, 将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投资、生活、旅游。因此, 桥头社区可以从现在就开始做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的准备。并且产业的发展要以民族特色为依托, 比如, “农家乐”、乡村旅店、民族工艺和服饰等等。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不仅能促进社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社区整体经济实力, 还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树立休闲、幸福、恬静、和谐的新农村形象。
3.4 提高人文素质
提高居民素质, 转变社区居民的发展思路,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很有必要。特别在发展旅游业中, 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旅游业的软实力, 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也有利于社区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4 结语
桥头社区发展条件渐渐成熟, 乘着云南桥头堡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东风, 社区应该发挥自身各种优势和资源, 扬长避短, 拓宽发展思路, 面向世界市场, 创新新村发展机制, 实现经济的大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与思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 (6) .
[2]张长娟, 贺卫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J].学习论坛, 2005 (11) .
[3]陈玉光.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7) .
[4]刘斌.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5]马晓河.农民增收成破解三农问题核心[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02-13 (3) .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桥头堡战略 法治化 区域经济
一、国内外政府法制建设研究前沿动态
国外关于政府法治建设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将法律形容成一条“金质的纽带”,借以表明法律在城邦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世界银行1997年的一份报告曾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中一项即是为经济的运行提供良好秩序,而构筑完善的法制体系则是具有绝对权威运用公共权力的政府在提供和谐、稳健的经济秩序方面的一项重要功能。这一点,已成为公共行政学界的共识。国外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制建设理论研究已有较早起步,例如英国的《工业布局法》,日本的《北海道开发法》,德国的《联邦区域规划法》以及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
国内关于政府法制建设的理论研究自古已有之,韩非子等人作为我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在古代中国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法治思想在国家生产发展、强大国力中的重要性。国内的区域政府法制建设的理论研究尚处在起步階段,如《区域行政立法模式研究-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背景》、《环渤海区域政府法制工作交流协作框架协议》、《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协议》等。
二、云南省桥头堡法治建设的政策现状
国务院将桥头堡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体现了党对桥头堡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作为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桥头堡战略建设需要以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要以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条件,尤其在云南这样的地处边境、民族众多、涉法性强地区,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加快推进全民守法进程,优化法治环境,尤显迫切。而且对于各自为政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地方政府,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的行政立法模式,无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区域性立法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体系中也是非常薄弱的部分,政府部门借助法律手段对区域经济进行管制调节正是保证区域经济公平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可见为桥头堡战略创造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性亦毋庸置疑。
三、政府在云南省区域法治建设中应起的作用
云南省作为生物资源大省,对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云南省在桥头堡战略下,必须要以法治经济建设为指导思想,以国家的环境法规和条例为依据,创造统一协调的区域性环境保护系统,并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鉴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淡薄和环境保护意识弱,必须加强云南省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对居民的法治教育和环境意识教育,以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政府要借助政策将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和法律知识推广到基层民众,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使云南省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重要性。司法部门应充分法律在保护和建设本地区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加强对自然资源乱开发者的行政与社会监督。在积极调动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保的基础上,引导全社会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整体、循环、共有的生态观念和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在桥头堡战略的推动下,将法制经济建设打造成云南省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云南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在桥头堡战略下推进区域经济法治建设一体化
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政府法治建设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有效运行的可靠和必要保证。从外部看,云南省桥头堡战略是中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双重战略的体现。云南省走向印度洋的战略需要“借道出海”,所面临的是周边国家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从内部看,云南省自身的法治化水平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比较要低很多。政府能否保证桥头堡战略的的顺利有效实施,其本身就存在着巨大挑战。云南省各级政府作为桥头堡战略的中坚力量,打造法治政府,为桥头堡战略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各级政府在跨市和跨境的经济合作、招商引资领域必须出台可行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完善行政立法和加强行政监督,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作为西部多民族欠发达地区, 由于民族杂居地区环境的复杂性,影响云南省各级政府推进法治工作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如何立足于现实条件深化法制宣传、强化保障措施和有效制定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决策监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又一难题。云南省产业和经济发展主要借助于自然资源的开采,这样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效率利用地下,并且致使生态环境破环严重,这无疑是云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云南省要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然要用法治经济的理念来指导云南省的生产活动,使云南走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的道路,这也是是云南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001
[2]何跃. 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周边国家安全环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3]周继红.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治化内涵研究[J]. 北方法学,2011(4)
作者简介:
吕涛,男,汉族,安徽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2011级研究生。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4
一、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总体要求
(一)基础条件。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与东南亚、南亚多国邻近,具有向西南开放的独特优势;多民族和谐共处,与周边国家关系和睦,长期保持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改革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滇中城市群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区域自主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基础条件。但是,云南省也面临着对外通道不畅、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层次不高、贫困面较大等困难和问题,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力做好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重大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和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紧紧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有利于构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国际大通道;有利于提升我国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边远地区脱贫致富,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和边疆和谐稳定。
(三)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国际大通道,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着力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和合作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建设繁荣稳定和谐边疆,努力把云南打造成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四)战略定位。
——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外接东南亚、南亚,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的综合交通体系、能源管网、物流通道和通信设施建设,构筑陆上大通道。
——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在对外经贸合作、对外文化交流、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合作。
——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依托国际大通道,优化产业布局,把云南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滇池等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大江大河上游森林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和重点区域石漠化治理,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大力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发展。以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坚持互利合作,共赢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开放带动,高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扩大开放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六)发展目标。
——到2015年,通道和物流体系基本完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高原湖泊、重点流域水质恶化和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连接国内外的公路、铁路、管道、电网和电信设施,形成交通、能源、物流、信息等通道,面向西南开放的平台和窗口作用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外向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高原湖泊水质改善,江河上游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石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生态安全屏障作用不断巩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七)构建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八)建设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
(九)建设国际性的信息枢纽。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
(十)建设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积极实施“润滇工程”,将具备条件的大中型水库建设纳入国家规划。实施城乡饮水安全工程,2015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三、依托重点城市和内外通道,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十一)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滇中地区培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力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加快滇南、滇西城市群发展,合理引导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城市布局。
(十二)建设重要的沿边开放经济带。
(十三)完善对外经济走廊。
(十四)增强对内经济走廊的纽带作用。
四、加强经贸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十五)巩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贯彻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方针,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互利发展的外交关系。
(十六)全面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孟中印缅合作层次。
(十七)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十八)深入开展对内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和省外企业到云南投资兴业,支持云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五、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
(十九)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二十)改造升级传统工业。
(二十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十二)加快发展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二十三)大力提升金融业的支撑服务能力。支持把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十四)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和挖掘云南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把云南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十五)继续推进水污染防治。
(二十六)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二十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十八)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三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十一)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
(三十二)着力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
八、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稳定繁荣边疆
(三十三)促进边疆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以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和石漠化地区为重点,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编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继续加大对云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十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将少数民族教育放到突出重要位置,采取特殊政策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
(三十五)加强边防管控和出入境管理。
(三十六)加快农垦企业改革发展。统筹农垦与地方协调发展,把农垦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纳入属地管理,国家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九、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
(三十七)财税政策。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和投资力度,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和发展。
(三十八)金融政策。
(三十九)投资与产业政策。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及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支持云南利用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专项信贷资金建设有关项目。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对云南具有特色优势的项目适当给予倾斜。对于边境地区技术水平先进的清洁载能工业给予优惠政策。
(四十)土地政策。对云南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倾斜,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手续,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支持探索水电站、水库等重大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淹没区及生态修复整体绿化的用地方式改革。支持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鼓励通过市场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模式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四十一)价格和生态补偿政策。把云南作为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实施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开展国际重要湿地、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等重点流域生态补偿。
(四十二)人才政策。根据国家规定,逐步提高云南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动态调整机制,中央财政按规定政策给予适当补助。支持中央国家机关、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选派人才对云南实施人才帮扶。在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时,加大对云南省人才和智力支持力度。
(四十三)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境外投资、外商投资、口岸管理体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优化所有制结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桥头堡建设。鼓励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
云南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桥头堡建设的支持力度。发展改革委要会同云南省人民政府抓紧编制桥头堡建设的相关规划,并与“十二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做好衔接。建立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对桥头堡建设的指导和综合协调,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国务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六日
【导读】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云南省委强调,将广泛动员、加强领导、完善规划,确保桥头堡建设顺利推进,努力把云南打造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
《意见》明确了云南省5个战略定位:(1)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门户;(2)沿边开放实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先行区;(3)西部地区重要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4)我国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5)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
《意见》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确立了云南2015年及2020年的发展目标,并确定了7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即: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2)依托重点城市和内外通道,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3)加强经贸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4)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
(5)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7)加快扶贫致富步伐,建设稳定繁荣边疆。
此外,《意见》还从财税、金融、投资与产业、土地、价格和生态补偿、人才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措施。
云南桥头堡建设相关政策解读 篇5
2009年7月,胡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要求。
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主要是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的广大区域,涵盖50多个国家近30亿人口。这一区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和农林渔资源,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主要是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的广大区域,涵盖50多个国家近30亿人口。这一区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和农林渔资源,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云南内连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外接缅甸、老挝、越南,有4061公里的边境线,25个边境县市,16个跨境民族,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地缘相邻、民族相亲、文化相通。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一方面可以打通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宽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外部空间,把沿边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桥头堡建设,可以充分展示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对贯彻落实中央“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战略通道、合作平台、产业基地、交流窗口、生态屏障,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战略通道。通道是建设桥头堡的重要支撑,有通道才有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联西南、西北和中原腹地等国内经济区,外接东南亚、南亚,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一是提升现代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是加快昆明枢纽和泛亚铁路东中西线工程建设,加快公路改造,加快昆明新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二是加快口岸建设。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提升口岸的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三是加快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使云南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通道。四是推进信息通道建设,使云南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信息交换枢纽。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合作平台。合作是建设桥头堡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巩固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推动形成稳定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云南—泰北、云南—老北、云南—越北、云南—印度西孟加拉邦双边合作机制,拓展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先行优势。二是搭建政府合作平台。三是搭建经贸合作平台。扩大和提升昆明泛亚国际商务港,办好昆交会、旅交会、泛亚石博会、南亚国家商品展、东盟华商会、中国—南亚商务论坛和中越、中老、中缅边交会等重要经贸活动,加快建设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产业基地。云南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国家的产业互补性很强。我们将依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兴科技、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巩固提升烟草、旅游、电力、矿产、生物五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培育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市场广阔、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着力在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尤其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现代旅游业发展。二是发展进出口加工企业,形成集加工、商贸物流于一体的进出口加工基地。三是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以航运为先导、路运为基础、铁运为重点、水运为补充、管运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格局。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交流窗口。云南地处中华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交汇地。一是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加强教育交流,使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教育基地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三是加强科技交流,使云南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科技合作的示范基地。四是加强民间交往,使云南成为展示我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窗口和我国开展对外民族宗教对话的平台。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生态屏障。云南地处金沙江、珠江两条国内河流和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四条国际河流的上游,云南的生态建设对流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一是建设“森林云南”,努力把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二是推进节能减排,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改善环境质量。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产业和生态服务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努力使桥头堡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打造开放基地,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云南打造为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现代新型载能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推进“滇企出国”,积极引导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支持配合好中央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建设。
2011年我省外来投资规模小、总量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就业及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贡献仍然不大,而且部分外来投资存在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行业垄断等负面影响。
从国内形势看,招商引资仍面临一些困难和压力,区位优势尚未发挥作用。通过周边国家的水路不畅且运量低,空运成本高且国际航线网络尚在形成之中,铁路出省运力严重不足,陆路交通运输成本高,运输周期长,导致物流成本过高,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尚未转变为吸引外资涌入的通道优势。
我省工业基础较差,产业链短,配套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吸引外来投资的热点仍不多,拓展利用外资领域难度较大。
2011年围绕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及旅游产业,重点开展好以下几台活动:一是拟于一季度末组织赴四川开展云南现代物流(成都)专题推介会;二是拟于二季度初在北京举办现代农业产业专题推介会;三是拟于年中协助省温州商会举办全球温商昆明高端论坛,并在论坛期间组织部分州市和企业开展项目对接;四是拟于下半年组织赴新加坡开展有一定规模的云南大通道建设专题推介活动;五是做好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赴滇考察团的接待及项目对接活动;六是组织开展好“昆交会”、“泛珠会”、“西洽会”等一些机制性的招商引资活动。
按照“老区提升、新区完善、贯通节点、适度超前”的要求,提升基础实施配套水平和承载能力,强化载体建设。在招商引资中,以园区为载体,以延伸产业链、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按照“围绕产业、招优选强”的要求,重点引进产业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的项目。
突出以大项目促大发展,努力实现科学跨越。具体来说就是以一批带动经济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促进全市经济的大发展。
围绕产业及产业链的长远发展,把项目落地放在工作首位,着力引进一批有利于增强产业实力、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支撑作用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税收回报多、辐射带动强的好项目大项目。
大理实际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有6个:一是新能源产业。二是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产业。三是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四是汽车工业配套产业。五是现代服务业。六是文化旅游产业。
大理地处滇西要冲,现代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对周边区域意义重大。开发区滇西(大理)中药材物流经营中心项目、开发区滇西物流商贸城项目、大理州“滇西国际商贸物流园”项目等三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滇西国际商贸物流园由云南省物流产业集团投资20亿元,项目正在进行前期规划、可研编制和土地征地等前期工作。
2011年,迪庆州招商引资工作将立足旅游、生物、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瞄准大项目、大客商、大财团,规划、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迪庆州情的大项目、好项目。重点放在旅游业、生物产业、外向型农业和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领域,努力完善利用外资的地区布局。
孟定素有“黄金口岸”之称,是国家级一类开放口岸,是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大陆的枢纽。围绕“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开发区”的建设,主要是抓实口岸边贸招商。临沧地处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之间,居于澜沧江、怒江流域中部,与缅甸接壤,是中国西南—东南亚—南亚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核心区。目前,从昆明经临沧孟定到印度洋缅甸海岸的皎漂港公路里程为1620多公里,昆明至临沧到孟定的高速公路修通后,不知1500公里,是中国通向印度洋陆上距离最近的前沿商埠。临沧将围绕口岸建设,依托口岸地缘优势,打造向缅甸开放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依托口岸聚集效应,打造重要的出口加工制造基地;依托口岸通道优势,打造能源和矿业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枢纽;依托口岸区位优势,建立以重点口岸为龙头,各具特色的面向东南亚的口岸经济功能区。同时,临沧将在边境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规划建设边境工业园区,以全产业链的引进地域性工业园区为目标,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建设培育以出口为导向、产业为支撑、项目为基础、“三外”联动发展的外向型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边境产业聚集。
临沧在云南省实施桥头堡战略中,公路方面,重点加快推进昆明经玉溪(新平)至普洱(镇沅)至临沧(孟定清水河)口岸高速公路、清水河至缅甸腊戌二级公路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二级公路和国边防路的支持。
铁路方面,加快推进祥云至临沧至普洱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昆明至临沧至清水河至缅甸腊戌铁路、芒市至临沧至普洱文山(丘北)沿边铁路的前期工作。
航空方面,力争沧源佤山机场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对临沧机场进行改扩建。
水运方面,加快澜沧江航运码头和水陆连接线建设,推进临沧至版纳至缅甸的水陆联合航运线建设。
富宁是云南乃至西南地区连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咽喉要塞”,在云南省建设“桥头堡”和文山州建设“新高地”以及泛珠三角合作、广东等省市“北上入中”发展战略中均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依托广昆高速公路和在建的云桂铁路、富宁港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蒙百铁路(蒙自——白色)、富宁至广西那坡高速公路,我们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做好通道经济这篇文章。
富宁将建成在云南省较有影响的三个基地,即:新型冶金化工基地、生物资源开发基地和东部转移承接示范基地。
瑞丽国际华商产业园项目的实施将促进瑞丽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快瑞丽农副产品、生物创新、特色旅游工艺品、教育等产业的发展。瑞丽是我国中缅边境最大的物流基地和边境商务信息中心,瑞丽口岸对缅贸易总额一直占全国的30%,占全省的60%,从瑞丽出口的商品50%通过缅甸转销到印度、孟加拉等国。2010年从瑞丽口岸出口的摩托车约47万辆,此项目针对国内摩托车生产技术成熟、配件充足,面对缅甸及东南亚各国,产品市场容量大的特点,项目占地约30万亩,投资概算约6000万人民币。
芒市在巩固粮、糖、茶、畜四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看重发展云南小粒咖啡、遮放贡米、石斛、晾晒烟、澳洲坚果、生态蔬菜、亚热带水果、萝芙木、竹产业、弯洲牛肉、德宏奶水牛、罗非鱼等新兴特色农业,“后谷咖啡”、“遮放贡米”以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目前盈江市场集散的翡翠玉石毛料有数千吨,每年从盈江销往全国各地的玉石毛料上万吨。
盈江将依托良好的特色产业基础,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重点发展坚果、咖啡、油茶、胡椒、橡胶、竹子、德宏水牛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6
云南网讯 所有的期待在这一刻汇聚,崭新的征途从这一天开启——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挺立潮头,云南正乘风破浪。昨日,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在瑞丽隆重召开,会议提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倍加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
1、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
白恩培首先指出,国务院于今年5月6日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云南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他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支持帮助云南桥头堡建设的社会各界和为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付出艰辛努力的各族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白恩培指出,《意见》的下发是云南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推动云南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一定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把握精神,吃透政策,狠抓落实。当前,要紧紧抓住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全面推动桥头堡建设不断取得实效。一是紧紧围绕提高支撑保障能力,推动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二是紧紧围绕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三是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推动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把云南建成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的先行区。四是紧紧围绕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再创新业绩,把云南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五是紧紧围绕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六是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富民与强省的关系,努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群众带来更多福祉,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七是紧紧围绕建设稳定繁荣边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现新跨越。
“政策是最大的机遇,是重要的资源,是巨大的推动力,是潜在的生产力。”白恩培指出,《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政策用好了,云南的发展就会乘势而上、日新月异;政策用不好,云南的发展就会痛失良机、举步维艰。要吃透政策精神,搞好政策衔接,完善政策体系,用好用足支持政策,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和措施,把《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细化的具体项目中,以完善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桥头堡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要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勇于打破思想障碍和体制桎梏,把先行先试贯穿到桥头堡建设全过程,不断推进各项改革。
白恩培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形成全面启动、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是桥头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机制,把桥头堡建设业绩考核纳入综合考核目标,加强督促检查。要完善规划方案,抓好项目实施,切实做到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用项目来支撑和推动桥头堡建设,把国家给予的政策,变成实实在在的财富。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注重运用典型引路,持续不断地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声势,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白恩培说,美好前景催人奋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云南科学发展就一定能够迈上新台阶,《意见》描绘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够实现。
2、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
秦光荣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他强调,国务院关于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握国务院文件的精神实质,特别是要围绕建设桥头堡的发展目标和突破性政策的具体内容,切实把握文件的深刻内涵。要迅速掀起建设推进热潮,推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为桥头堡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提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的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抓紧上报桥头堡建设总体规划,争取尽快批准实施;组织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形成桥头堡建设热潮。要把组织好昆交会作为我省贯彻桥头堡重大部署的一项具体行动,力争取得新的成效,使昆交会及南亚国家商品展的开放性和国际性特征更加突出,使昆交会真正成为我省与国内外商贸交流的大平台。
他指出,加快桥头堡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快滇中经济区发展。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云南新时期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是历史的反思、时代的呼唤、现实的突破和战略的选择。滇中经济区建设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要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调动相关州市的积极性,全面加快滇中经济区建设。
秦光荣强调,滇中经济区的发展,要着力在推进经济区内部的一体化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城乡建设6个一体化,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协调、政策统一、服务到位的发展体系。
3、省委副书记李纪恒
桥头堡建设要符合国家战略
李纪恒指出,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央对云南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提出了桥头堡“通道、平台、基地、窗口”四大战略定位。要紧紧围绕这四大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研究,提炼内涵,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衔接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对接,使桥头堡建设规划涉及的目标任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等各项内容符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切合云南实际,更加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李纪恒强调,第一,要更加注重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努力促成将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下一个十年的“西部大开发”规划等系列中长期规划;努力促进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和立项,尽快启动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努力促进国家尽快出台一个支持云南建设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政策性文件,在政策、项目、对外关系协调、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云南更多的倾斜和支持。第二,要更加注重做好桥头堡的重大项目储备和政策研究。第三,要更加注重桥头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桥头堡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第四,要更加注重桥头堡建设的对内对外宣传。第五,要更加注重强化桥头堡建设的统筹协调推进。
4、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 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支持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7
林局长:作为全省银行业监管部门, 我局主要采取主动对接方式来做好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的工作;同时, 也会紧抓我局组织领导和政策研究, 为积极引领银行业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打好基础。
首先, 加强对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我局已把此项工作列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中之重, 并专门安排处室负责各项工作措施的研究和落实, 以及对于桥头堡建设中面临困难和问题的及时跟进研究和协调解决。
其次, 以中心组学习和职工大会等有效形式, 迅速在我局系统内形成学习宣传云南桥头堡建设政策精神的新高潮。通过积极开展学习宣传工作, 让每一位干部职工吃透政策精神, 选准落实政策的角度, 善于用政策推动各项工作, 用政策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真正做到云南桥头堡建设相关精神在我局系统“入脑”、“入心”。
第三, 抓好部分突破性政策的研究和协调。根据《意见》内容和要求, 我局将尽快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贷支持、外资银行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以及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进行细化分解, 深入细致开展专题调研, 争取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措施建议。
记者: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推进, 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 云南银监局在把握云南桥头堡建设这一主线时将如何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
林局长: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工作中, 我局考虑到了许多问题可能会出现, 已经确定了相应的工作思路来应对:
第一, 做好向中国银监会的汇报和沟通工作, 争取获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在云南桥头堡建设推进过程中, 涉及银行业政策支持和配合, 我局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 深入挖掘政策潜力, 主动向中国银监会汇报和沟通, 做好对接相关事宜工作, 并积极寻求政策指导和支持。
第二, 做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的工作。我局将督促在滇银行业分支机构积极向其总行汇报沟通, 促请总行将云南列为业务发展重点地区和信贷重点区域, 提升银政合作层次;争取信贷优惠政策, 努力使贷款额度分配更多向云南倾斜;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争取总行直贷或给予单独额度补充支持, 全面提高在滇分支机构各类授信权限。同时, 还将积极支持相关银行机构与政府签署建设合作协议, 对桥头堡建设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充分论证、大力支持。
第三, 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好地方政府的金融顾问。面对云南桥头堡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 我局将密切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 会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其上级行、兄弟行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工作力度, 积极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地方政府的金融顾问, 成为参与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融智”者, 从金融支持的角度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
记者:请问林局长, 下一步云南银监局将主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顺利进行?
林局长:作为全省银行业监管部门, 云南银监局深知在加快云南桥头堡建设中所担当的重要职责, 为此, 下一步云南银监局将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来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是抓统筹兼顾和方式转变, 科学规划, 全力支持云南又好又快发展。尽管云南银行业正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在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新目标面前, 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为此, 我局将科学地把握云南金融运行形势, 立足云南经济发展实际, 结合云南桥头堡建设工作任务, 制定好促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通过提高监管有效性, 推动银行业转变发展和服务方式, 保持贷款持续有效增长, 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 促进地方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在调整结构中, 引导银行业的发展服务于云南桥头堡建设。为满足桥头堡建设需要,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从目前的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 在支持桥头堡建设中真正创造市场价值、品牌价值, 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创新发展方式, 推动改变单纯追求规模、速度和市场份额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探索与自身比较优势和市场特点相适应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鼓励积极创造条件, 探索扩大国际化、综合化步伐, 形成跨境、跨市场的经营格局;立足长远, 以“绿色信贷”理念统领发展格局。围绕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对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加强对云南桥头堡建设所涉及的低碳经济战略性发展项目的研究, 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使银行成为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低碳理念“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通过改善民生, 真正发挥好银行业在推动社会和谐、边疆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稳定繁荣边疆等是《意见》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切实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扎实履行社会责任, 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 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回馈社会、关爱民生的重点,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通过合理的信贷投放, 扩大基本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公平正义, 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是提升服务。我局将在积极引入骨干金融企业落户云南的前提下, 做好政策指导和监管服务:积极支持汇丰银行昆明分行筹建, 争取引进更多有实力的外资银行来滇设立分支机构, 进一步增强全省银行业竞争活力;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加大边远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在已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 积极协调落实各项配套扶持政策, 提升新设网点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推进农村信用社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过渡, 探索在条件具备的州市组建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主发起人规模化推进村镇银行组建, 并推动有关方面探索设立资金互助社等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 积极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走出去”。继续争取中国银监会支持, 寻求适当放宽条件, 鼓励地方法人机构到外省 (区) 、周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并试点综合经营, 逐步打造一批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及周边国家的一流金融控股公司。
三是健全和完善银行服务体系。我局将继续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这一主线, 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方式扩展合作空间, 有效加大对符合国家政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低碳经济、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行业, 加大对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 为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提供金融支撑;鼓励开展出口信贷业务, 灵活运用票据贴现、押汇贷款、对外担保等方式,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出口拳头产品,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全力引导做好农村金融服务, 认真贯彻落实县域内银行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 切实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继续稳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推动建立完善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不断提升农林业金融服务水平;结合农村信贷规模小、需求急、季节性强和缺乏抵押担保等特点, 支持开发批量化与特色化的涉农、惠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加快推进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改造;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联合有关部门拟定《关于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继续推动改善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在内的外部环境, 进一步激发银行支持小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措施, 我局将把云南桥头堡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平台, 同时也推动云南银行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记者:云南桥头堡建设给全省银行业的发展也带来巨大的机遇, 请问林局长, 云南银监局在推动全省银行业抓住机遇方面将有怎样的打算?
林局长:的确, 云南桥头堡建设给全省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抓住机遇, 某发展”自然是我局推动全省银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 结合云南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需要, 我局将从四个方面推动全省银行业抓住机遇谋发展。
首先, 为了顺应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活动国际化、金融交易电子化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我局将引导银行机构建立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的管理架构、业务流程、授权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逐步拓宽业务领域。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督促银行机构探索市场主导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 打造区域性服务品牌。创新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 突出支持重点, 大力发展投资理财、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等业务, 加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为广大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以更多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其次, 从银行业角度上看, 我局将强化银行业风险管控, 做到切实保障银行业的稳健运行。通过密切跟踪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可能带来的影响, 正确处理好银行业风险防范和支持地方发展的关系。秉承效率性与安全性并重的原则, 坚持以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理念, 防范和化解平台贷款风险, 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 努力提高信贷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运作效率, 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建立健全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力求风险管控覆盖所有业务、所有产品和所有环节, 进一步增强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可持续性,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在围绕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中, 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判断, 提高监管部门的风险反应和处置能力, 形成系统、有效、各有侧重的监管布局, 降低金融总体风险水平, 夯实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促进云南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监管保障。
其三, 在维护银行业公平、公正竞争建设方面, 我局将增强银行业电子银行、内外运营等方面的规范性管理, 提高信息科技系统合规运行水平, 保障银行业业务安全性与连续性。在推进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上, 将扎实推进合规建设和内控执行力落实, 全面形成案防工作合力, 实现案防和安保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提升, 并且继续推动完善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 提高社会公众防范非法集资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逐步消除非法集资滋生的土壤。畅通信访及客户投诉渠道, 全面客观披露相关信息, 是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基础。坚决制止和打击高息揽储等无序竞争行为, 维护银行业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氛围, 力求在有序竞争中改善服务, 避免因恶性竞争造成的金融资源浪费。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做好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校生活用房(浴室)建设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06-14
关于云南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分阶段实施情况汇报(tosxp)06-15
关于召开云南分公司2013年年终总结07-13
云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云南省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09-03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省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11-04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环境污染控制小额贷款管理10-23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意见09-26
云南中医学院关于2006届毕业生档案材料07-19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行政机关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