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召开

2024-11-24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召开(共3篇)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召开 篇1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召开。

云南网讯 所有的期待在这一刻汇聚,崭新的征途从这一天开启——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挺立潮头,云南正乘风破浪。昨日,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在瑞丽隆重召开,会议提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倍加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

1、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

白恩培首先指出,国务院于今年5月6日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云南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他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支持帮助云南桥头堡建设的社会各界和为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付出艰辛努力的各族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白恩培指出,《意见》的下发是云南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推动云南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一定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把握精神,吃透政策,狠抓落实。当前,要紧紧抓住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全面推动桥头堡建设不断取得实效。一是紧紧围绕提高支撑保障能力,推动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二是紧紧围绕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三是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推动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把云南建成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的先行区。四是紧紧围绕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再创新业绩,把云南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五是紧紧围绕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六是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富民与强省的关系,努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群众带来更多福祉,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七是紧紧围绕建设稳定繁荣边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现新跨越。

“政策是最大的机遇,是重要的资源,是巨大的推动力,是潜在的生产力。”白恩培指出,《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政策用好了,云南的发展就会乘势而上、日新月异;政策用不好,云南的发展就会痛失良机、举步维艰。要吃透政策精神,搞好政策衔接,完善政策体系,用好用足支持政策,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和措施,把《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细化的具体项目中,以完善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桥头堡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要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勇于打破思想障碍和体制桎梏,把先行先试贯穿到桥头堡建设全过程,不断推进各项改革。

白恩培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形成全面启动、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是桥头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机制,把桥头堡建设业绩考核纳入综合考核目标,加强督促检查。要完善规划方案,抓好项目实施,切实做到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用项目来支撑和推动桥头堡建设,把国家给予的政策,变成实实在在的财富。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注重运用典型引路,持续不断地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声势,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白恩培说,美好前景催人奋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云南科学发展就一定能够迈上新台阶,《意见》描绘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够实现。

2、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

秦光荣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他强调,国务院关于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握国务院文件的精神实质,特别是要围绕建设桥头堡的发展目标和突破性政策的具体内容,切实把握文件的深刻内涵。要迅速掀起建设推进热潮,推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为桥头堡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提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的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抓紧上报桥头堡建设总体规划,争取尽快批准实施;组织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形成桥头堡建设热潮。要把组织好昆交会作为我省贯彻桥头堡重大部署的一项具体行动,力争取得新的成效,使昆交会及南亚国家商品展的开放性和国际性特征更加突出,使昆交会真正成为我省与国内外商贸交流的大平台。

他指出,加快桥头堡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快滇中经济区发展。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云南新时期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是历史的反思、时代的呼唤、现实的突破和战略的选择。滇中经济区建设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要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调动相关州市的积极性,全面加快滇中经济区建设。

秦光荣强调,滇中经济区的发展,要着力在推进经济区内部的一体化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城乡建设6个一体化,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协调、政策统一、服务到位的发展体系。

3、省委副书记李纪恒

桥头堡建设要符合国家战略

李纪恒指出,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央对云南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提出了桥头堡“通道、平台、基地、窗口”四大战略定位。要紧紧围绕这四大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研究,提炼内涵,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衔接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对接,使桥头堡建设规划涉及的目标任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等各项内容符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切合云南实际,更加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李纪恒强调,第一,要更加注重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努力促成将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下一个十年的“西部大开发”规划等系列中长期规划;努力促进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和立项,尽快启动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努力促进国家尽快出台一个支持云南建设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政策性文件,在政策、项目、对外关系协调、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云南更多的倾斜和支持。第二,要更加注重做好桥头堡的重大项目储备和政策研究。第三,要更加注重桥头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桥头堡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第四,要更加注重桥头堡建设的对内对外宣传。第五,要更加注重强化桥头堡建设的统筹协调推进。

4、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 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支持

罗正富在讲话中说,桥头堡建设近期要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争取国务院尽快出台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指导意见。二是要着力做好桥头堡建设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有关工作。三是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重点是抓好通道建设、产业发展、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通关便利化、对外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金融财税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支持。四是要积极配合做好我国在周边国家实施项目的保障工作。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召开 篇2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提出了5个方面的云南发展战略定位, 《意见》确立了云南2015年及2020年的发展目标, 并明确了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金融优势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至关重要;做大做强金融业、建立健全金融扶持政策体系是云南省加快推进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推动力。

一、西双版纳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一) 西双版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接壤, 紧邻泰国, 全州国境线长966.3公里, 占云南边境线总长的近四分之一。西双版纳是我国从陆路通往东南亚的门户和要冲, 澜沧江-湄公河把西双版纳、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一水相连;建有水、陆、空4个国家级口岸, 在云南省能通过水陆空直达缅、老、泰三国的地州只有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全州有13种世居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 有8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全州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0.2%, 而动植物种类分别占全国的1/4和1/5;西双版纳有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 森林覆盖率达78%, 素有“动植物王国”和“世界物种基因库”、“森林生态博物馆”的美誉。

(二) 西双版纳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总体思路

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和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部署, 遵循“服务全国全省、服务东盟各国、发展西双版纳”的基本思路, 把西双版纳作为建设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主阵地, 加快完善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平台、培强特色产业基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繁荣和谐边疆, 着力构建通往东盟的大通道、经贸合作的大平台、产业发展的大基地、文化交流的大窗口, 把西双版纳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投资环境、创业环境、旅游环境、人居环境最佳州市之一。

(三) 西双版纳推进桥头堡建设的重点任务

围绕建设“桥头堡”主阵地目标, 西双版纳提出推进桥头堡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在把云南省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的战略中,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使西双版纳成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主阵地, 构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二是在把云南省建成“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 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交往与合作, 使西双版纳成为沿边开放和面向东南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先行区;三是在把云南省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战略中,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 打造外向型优势产业, 使西双版纳成为特色产业的基地;四是在把云南省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战略中,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力争率先建成生态州;五是在把云南省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的战略中,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建设繁荣稳定的边疆, 率先建成平安和谐州。

二、金融支持西双版纳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政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以来, 西双版纳金融业实现历史性的新跨越, 2011年6月末全州共设38家金融机构, 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137个, 全州31个乡镇都覆盖了金融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86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160亿元。随着云南省绿色经济强、民族文化强省和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战略的实施, 西双版纳经济社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总体而言, 西双版纳金融机构发展滞后, 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还远未建立起来;金融机构整体实力较弱,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 与发达地区相比投资收益低, 风险大。因此, 做大做强金融业, 建立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着力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降低金融资本运行风险, 提高金融资本回报率是金融支持西双版纳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 完善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优惠利率贷款政策, 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大做强民贸民品企业

目前西双版纳有7家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 但“十一五”期间只有4家民品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辖内民族贸易县内有经销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以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的民贸企业30多家, 但“十一五”期间只有9家民贸企业与银行发行信贷关系, 2010年末全州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余额1865万元, 仅占全州贷款总额的0.1%, 比“十五”期末下降0.2个百分点, 民贸民品企业贷款难问题长期存在。同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少数民族群众特需用品有了新需求和新变化, 建议及时修改完善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 把新形势下满足少数民族新需求的商品及时列入目录, 例如, 将云南省的普洱茶、糯米、甜玉米, 对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纳入目录;建议扩大优惠利率民族贸易贷款的范围, 将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州 (市) 辖区内少数民族聚居县及县级市的民贸企业经销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以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所需流动资金贷款均实行优惠利率, 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建议对纳入民族用品定点生产的企业, 在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面, 视同优惠利率贷款管理, 扶持民族企业做大做强。

(二) 支持边境地区开展区域金融交流与合作, 支持西双版纳成为云南省边境反假人民币、反洗钱跨境合作先行区

在云南省边境一带人民币跨境流动由来已久。近年来, 西双版纳边境人民币跨境流量和境外存量呈现出逐年扩大态势, 人民币

走出去”步伐加快。老挝发展银行丰沙里省分行通过吸储地方民众和边贸企业持有的人民币现金, 自2007年开始办理人民币贷款、存款、汇款、兑换业务;2009年中国农业银行西双版纳分行和老挝发展银行南塔省分行建立人民币银行结算关系, 但由于人民币现钞跨境运输受阻, 中老银行结算“通而不畅”, 近2年来双边银行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仅800万元;近3年来境外警方查获并移交到西双版纳公安部门的假人民币现金达40多万元;同时, 由于西双版纳周边特殊、复杂的地理位置, 涉及赌博、毒品资金也跨境暗流。随着云南省边境一带人民币跨境流量和境外存量的扩大, 边境地区反假人民币、反洗钱跨境合作亟待开展和推进, 建议修订和完善现行的人民币出入境管理办法, 完善涉外人民币账户管理政策, 出台有利于人民币有序跨境流通的制度安排, 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程;支持边境地区金融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建立双边或多边金融对话机制, 支持西双版纳成为云南省边境地区反假人民币、反洗钱跨境合作试点, 积极推动边境地区金融合作。

(三) 支持边境地区金融人才培养, 支持西双版纳成为面向湄公河次区域“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边境地区特需金融人才培养先行区

人才匮乏是长期制约西双版纳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三大难题”之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云南省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 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必将更加广泛和更深入, 目前西双版纳金融系统内既懂国内金融, 又懂国际金融;既了解周边国家金融, 又会使用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特殊金融人才基本空白。建议对云南省边境地州实施金融人才帮扶计划, 在金融人才培养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支持西双版纳辖内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在培养辖区特需金融人才方面先行先试, 支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学习、培训周边国家金融法规政策、管理体制、汇率制度等相关知识, 积极推动湄公河次区域金融合作;建议进一步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 将云南省内高校输送到泰国等周边国家委培、留学的大学生, 纳入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范围;建议人总行鼓励、支持云南省边境地州基层人民银行业务骨干、青年员工学习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字, 促进边境地区双边或多边金融对话与交流。

(四) 加大对云南农垦改革发展的金融支持, 支持西双版纳建设立足国内、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的天然橡胶主产区

自1953年创建以来, 西双版纳农垦积极开拓和带动当地群众建立了我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目前橡胶平均亩产、株产均居全国第一, 天然橡胶干胶年产量逾10万吨, 占云南农垦干胶产量的80%, 约占全国产量的20%。自2009年以来, 云南省委省政府推进国有农垦改革发展, 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改革方向, 实施属地管理、产权到场、承包到户,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此次农垦改革, 涉及西双版纳农垦下属10个国营农场、6个直属单位、共15.8万人口, 占西双版纳总人口的15%, 农垦改革的成败, 直接关系西双版纳州政治长期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调查显示, 西双版纳农垦创建近60年来, 除了扶贫贷款政策外, 未获得其他金融扶持政策、优惠政策;目前推进农垦改革中农垦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农垦改革期盼金融扶持新政策。建议出台支持云南农垦改革的专项贷款等阶段性金融扶持政策, 并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优惠、贷款条件上适度放宽, 支持云南农垦稳步过度改革攻坚时期;建议出台支持天然橡胶生产加工的专项信贷政策, 支持西双版纳建设立足国内、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的天然橡胶主产区。

(五) 主动作为, 创新思路, 进一步提升涉外金融服务水平

桥头堡建设为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我们要主动靠前、积极谋划、深入研究, 争取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并用好用足, 为把西双版纳州建设成为开放云南与桥头堡的主阵地提供好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一要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加快发展。充分利用西双版纳州加快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 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泰国银行人民币结算平台, 建立双边银行间的支付清算机制, 为双边贸易、投资提供银行结算支持。二是以个人本外币特许兑换业务为切入点, 加快构建以金融机构为主体、非金融机构为重要补充的全方面、多层次的周边国家本外币兑换体系。三要积极构建本外币投资融资平台。围绕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金融服务, 支持西双版纳州构建本外币投资融资平台, 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 争取人民币在对外投资中的运用水平取得新突破, 支持西双版纳企业“走出去”。四要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大胆探索与支持桥头堡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措施, 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主动开展小币种挂牌兑换业务, 增强西双版纳涉外金融能力;五要积极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业务需要在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并作好相关政策指导和金融服务, 推动地方金融“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六) 加大对西双版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金融支持力度, 支持西双版纳成为我国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先行区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西双版纳人民的宝贵财富, 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保护野生动物力度的不断加大, 在西双版纳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野生动物损坏庄稼、伤害人畜、破坏财产的肇事事件频繁发生, 给当地民众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与野象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冲突不断加剧。据统计, 目前西双版纳有野生亚洲象250头左右, 近10年西双版纳州内有30人惨死野生亚洲象蹄下。西双版纳现存在3种不同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方式, 即一般补偿、国家试点村补偿、公众责任保险;从2011年起引入商业保险, 将所有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全部纳入公众责任保险, 西双版纳州投入660万元保费, 保险公司累计赔偿限额为4000万元。但是, 现行的野生动物肇事风险补偿机制和补偿金额, 远不能覆盖辖区所有受害公众和抵偿公众实际经济损失。建议国家在西双版纳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试点, 通过国家出资形式将所有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全部纳入公众责任保险, 使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与公众实际经济损失基本持平, 支持西双版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保护好西双版纳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七) 建立健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资金回流机制,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管理体制, 进一步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当前, 西双版纳县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资金供给不足, 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资金外流现象不断加剧。2010年末西双版纳辖内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存款余额占县域存款总额的55%, 而贷款余额仅占贷款总额的30%, 存贷比仅为22%, 最低的邮政银行仅为6.6%;国有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吸收的当地存款绝大部分通过其系统内部上存流出。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兴边富民的信贷资金投入, 需加快建立健全边疆民族地区资金回流机制, 建议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县域金融扶持政策体系, 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管理体制, 适当下放县域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 明确要求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吸收的当地存款按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 承担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社会责任。

(八) 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目前, 西双版纳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还不完善,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仍然薄弱, 金融产品较少、金融服务方式较单一、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等问题仍较突出, 在农村信贷领域农村信用社“一支独大”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同时, 近两年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信贷增长受到抑制, 农村信用社存款资金也开始“外流”, 2011年6月末西双版纳辖内农村信用社存放州外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资金达11.6亿元, 占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的19%;2011年上半年新增存放州外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6.1亿元, 占上半年新增存款的56.4%, 形成了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农村资金不断外流, 用贫穷地区农村资金支持发达地区的怪圈。按照中央关于“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 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加快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组建步伐, 拓宽县域资金供给渠道;建议采取有差别的信贷总量调控政策, 支持民族地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吸收的当地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农村贷款;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对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办法, 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九) 建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重点企业直接融资、票据融资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措施, 支持民族地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 西双版纳还没有上市企业, 企业融资方式基本上是银行贷款间接融资;辖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以及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中贷款“两难”问题仍较突出, 融资难问题是长期制约西双版纳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瓶颈。建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地方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上市培训和推介, 通过政策倾斜和扶持措施, 引导地方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建议对西双版纳辖内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企业直接融资、票据融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措施, 积极推动重点企业上市;支持、推动重点企业积极利用短期融资券, 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债券市场工具进行融资, 拓宽融资渠道。

(十) 建立健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安排, 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合力作用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召开 篇3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也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同组织工作有内在联系,组织部门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到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着力推进领导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一、以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认识还不高,对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认识还不深,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还不多,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要以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作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和谐社会的理念。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培训,进一步加深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以及与各项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切实提高干部队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协调群体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对领导工作的要求,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结构和功能,对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必须把那些坚持邓小平理论、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真心实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潜心处理化解各类矛盾,善于调动积极因素搞发展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特别要充实一批知识层次高、开拓能力强、具有现代眼光的年轻干部,增强干部队伍活力。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工作需要的人,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干部放到重要位置,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政风。

要建立科学的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体现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干部政绩和发展实绩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将考核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统一起来。在考核中,既看经济建设成果,又看社会进步;既看硬环境的加强,也看软环境的优化;既看当前的发展,又看后续效应和潜力;既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情况,又看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是否良好,从而引导各级各地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谋发展、抓落实。要加强考核成果的运用,严格兑现奖惩,使实绩突出的受到褒奖,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损害群众利益的受到惩戒,让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本领用到促进和谐发展上。

二、加强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作用,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活力。

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知识、能力、业绩和品德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要搭建平台,搞好服务,营造鼓励、支持、激发人们干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汇聚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管理。各级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责,把优秀人才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同心同德进行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有效盘活人才总量,大力提升人才素质,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以适应和谐社会建设对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的要求。紧紧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编制“十一五”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切实搞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训、教育和使用。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组织部门要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形成知人善任、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打破体制障碍,疏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不同单位和地方之间人才流动的渠道,积极探索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提供人才服务的途径和方法。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制定灵活的政策,促进人才的柔性流动,既大力引进用好外来人才,又重视用好本地现有人才。建立健全与业绩密切相联、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环境留人,依靠“人才洼地”托起“发展高地”。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因此,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抓好基层,打好基础。

要让广大党员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排头兵。通过加强政策形势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要注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培养壮大党员队伍。积极探索无职党员、流动党员的管理办法,让他们主动地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要关心和爱护基层党员干部,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下岗失业、生活困难的党员,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上一篇:民办非企业工作总结下一篇:个人欠条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