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4-09-22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通用10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变化。中学生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期,而面对现在社会中学生多渠道的接受信息,我们作为老师,有必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文化建设,中学生,思考

学校是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园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校历来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致力于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提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环境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师生时时受到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净化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师生文明高尚的情操。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能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

2、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

3、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

1、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

2、细。内容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

3、严。要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让学生“与书为友”,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活动,定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增光添彩。

1.推荐阅读内容。学生主要阅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以及中外名著、优秀的童话、寓言、科普等读物。

2.创造阅读条件。首先是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读物,图书室和阅览室定期向学生开放,进一步规范图书管理,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再次是建立“图书漂流”和“个人小书库”机制,同学间定期交换阅读,让班级成为同学间的“交换站”,让年级成为班级间的“交换站”。

3.保证阅读时间。要明确几个读书时间:①晨读,即早上入校到早读课之前朗读语文,拓展阅读或自己的课外读本;②中午,各班级有组织地进行阅读;③每天在家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4.有效阅读指导。①上好阅读指导课。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拟定好各年级指导内容,像如何查工具书、如何学会提问、如何学会圈点评注等,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②做好读书笔记。“记”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为使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小天地,语文老师要认真教给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等),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阅读赏析、读书心得等,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5.丰富阅读活动。①开展“每周一诗(词)”、“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古典诗文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②开好“班级读书会”。各班每月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让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亓圣华;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2

十年来,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以和谐文化凝聚人, 以环境文化熏陶人, 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以核心文化塑造人”的思路, 积极探索“文化浸润、实践磨砺”的德育途径, 通过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品位和创新, 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活动, 逐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 努力使学校成为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文化底蕴丰厚、各项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

一.以和谐文化凝聚人, 增强发展合力。

团队协作精神是每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和谐的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校园和谐, 要以团结为基础, 稳定为保证, 发展为根本。团结才能和谐, 和谐才有幸福感, 幸福才能乐于奉献, 奉献才能推动发展。我们努力在校园中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创建了江苏省和谐校园。

1.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

强化“职务就是责任, 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 所有行政人员以“讲团结、做榜样、自身强”为准则, 精诚合作、科学安排、落实措施、诊断问题、提出建议、调控作业、加强常规管理, 参与集体备课、学案研制、深入课堂,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坚持校务公开, 重大决策都能问计于民、公示于众;日常工作中, 对教师不求全责备, 多看主流少看枝节, 多用奖励少用惩罚;每逢教师节, 在学校醒目地带, 展示优秀教师风采;每逢教师生日, 学校给每人发条祝福的短信, 准备一份蛋糕, 使每位教职工都把教育当成一种享受, 把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带回家, 让“大家”与“小家”产生合力, 形成共鸣。

2.创建和谐的教研集体。

经验告诉我们,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 他的个人工作能力、状态、竞争意识, 都会比以往来得更强、更积极,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和谐的教学工作氛围;同时, “一个优秀的组长就是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组长把自己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最新的教学信息捧出来与他人共享, 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我们以争创和谐备课组活动为抓手, 倡导合作共赢。一年来, 我校的语文、数学、外语教研组均被评为溧阳市优秀教研组;数学组被江苏省教研室评为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实验先进集体;语文组被评为常州市首届示范教研组。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要善于研究, 善于反思, 善于总结。正确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 重视案例分析和心理研究, 常用表扬激励的方法;同时推行“二带一、手拉手”导师制, 实行“三生有幸”工程 (尖子生的培养、临界生的提升和后进生的转化) , 即让一名科任老师和一名优秀学生与另一个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 老师面对面跟学生分析问题, 指导学法, 调节心态, 力争不让一位学生掉队,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谐发展。今年面对学校改制、划片招生, 初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明显下落的现实, 我们积极思考对策。提出了“适应变化、分层推进、崇尚尊重、和谐发展”的管理思路, 目前年级发展态势良好, 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二.以环境文化熏陶人, 营造文化之场。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学校环境优雅, 是独特而理想的读书胜地。学校重视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文化陶冶学生。在搞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 通过富有特色的文化环境布置, 营造出浓烈的教育氛围, 使环境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大门正对的一幅巨画“合抱之木, 起于毫末”诠释了积累、团结、向上, 它给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每年开展“凡人哲语”评选, 让“名人名言”走下了墙壁, 换成了学生的“凡人哲语”, 变学校校牌的名人手书为学生的稚嫩作品;学校里一些小巧别致的标志牌, 简洁而亲切的警示语, 默默地影响着师生的环保、安全、自我保护和竞争意识;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通过开展主题为“励志·青春·活力”的“班级文化布置评比”、“班徽、座右铭”评比活动、“文明宿舍评比活动”等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置身于自己的校园中, 心灵得以净化, 精神得到升华, 使校园成为学生依恋的精神家园。

三.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行为形成习惯。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师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 其产生作用的过程实际是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过程, 要将教育内化为师生自我提高和教育的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建设整体。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规范发展, 学校将其纳入校内制度化建设的轨道, 使校园文化成为长期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内容范畴。

学校以“做一个杰出的人”为校训, 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成绩好, 还必须有高尚的情操、非凡的气质, 从实验中学走出来的学生, 应该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领跑者。因此, 学校进一步明确“常规就是素质”的思想, 提出抓常规就是抓质量。我们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着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为重点的基础文明教育。坚持从最基本的规范做起, 狠抓起始年级的养成教育, 突出守纪意识的训练,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我们提出了“把作业当作品、让认真成习惯”的口号, 进一步规范学生书写, 创江苏省首届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 内化为素质。

四.以核心文化塑造人, 打造生命底色。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指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 (包括员工, 下同) 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根据学校改制为公办和实施绩效工资的实际, 我们迫切地感到必须加强师德教育, 把“守底线、求尊严、讲奉献、促发展”作为全校教职员工的价值取向, 提出人的尊严是靠力量来保证的, 只有强者才能得到尊重;弱者可能得到同情, 老师“自尊”, 即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赢得学生敬重;倡导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教师, 绝对不是一个教师;一所没有一大批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学校, 绝对不是一所好学校。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一流教师队伍。

学校一直秉承“办优质教育、育杰出人才”的宗旨, 强化“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让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的教育理念, 确立了“德育是学校最有效的投入”的管理理念, 探索“文化浸润、实践磨砺”的德育途径, 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2009年荣获“常州市首批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称号。

学校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精心设计系列化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在初一主题是“感恩亲情”, 通过召开“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我眼中的老师”评选及演讲比赛, “亲密沟通”征文等活动, 让学生学会感恩;初二主题是“放飞理想”, 通过暑期开展“我要到北京上大学—放飞理想”活动, 开阔学生眼界,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初三主题是“感悟责任”, 通过开展“走进大别山 (金寨) —感悟责任”的实践活动, 唤起同学们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 学校还开展了“廉政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活动, 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在实验初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 而且获得了最有价值的生命养分, 为他们走向幸福的人生打下了最亮丽的底色!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3

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指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设等;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它生动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传递着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凸现学校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味、促进内涵发展、弘扬校园主旋律的一条必经之路。

一、营造和谐的精神文化氛围,凝聚人心

校园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隐性的,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其文化的内核从无到有,由繁杂到精致,再大到无形,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

就我校而言,“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敬业精神一直是我校的光荣传统,我校是石化建立的第一所学校,原为石化总厂子弟学校,地处石油城,服务对象主要为石化职工子女,一直以来,石化企业“讲求奉献、敬业爱岗、实干兴厂”的企业精神无不影响着我校的师生,这是“铁人精神”的传承。“铁人精神”作为我校的文化之根,已潜移默化地延伸为“一小精神”,它必将引领我校教师进一步提升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以身垂范、以德施教,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执教进程,全面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党政例会多次研究,采取征求领导、专家意见,内征方案等办法,确定并提出了“以人为本,让学生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倡导的校训是“走正道、求真知”,提炼出了“乐业、敬业、精业”的教风,“乐学、勤学、善学”的学风,并将它们永久性地张贴在学校教学楼最醒目的位置,时刻警醒和激励全校师生。

二、创建优美的物质文化环境,陶冶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吸引眼球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我校合理规划“一亭、二路、三景、四园、五区”,根据各功能区的作用和特点设置文化主题。适当设置文化理念标识,如校园雕塑、亭廊等,细化、深化教育功能,突出学校特色和文化底蕴。为加强视觉识别系统建设,以“乐言、乐行、乐思、乐学、乐秀、乐棋、乐鼓”为主题,合理配置学校内部空间。把教学楼、逸夫楼、食堂等分层进行艺术创意和空间建设,把美术室、围棋室、舞蹈室、图书阅览室等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氛围畅想建设,同时,加强橱窗、黑板报、广播室以及校园网软硬件设施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努力体现现代化办学理念和特色,体现教育教学功能。

三、构建优质的课程文化体系,启迪心智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我校制定了《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学校贯彻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探索开发学校的自主课程。开足开齐三类课程,满足每个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多彩的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构建符合办学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了基础文化、品读生活、艺术畅想、棋鼓和韵、科海探幽六大版块,确保每周至少有三个下午的专项活动时间,保障围棋、中国鼓传统特色项目,强化技能训练,个性丰富的自主选修活动,为“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成长平台。

四、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身心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4

监利县实验中学 李茂金

近些年来,我们重视考试,重视名次,重视形象,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在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里,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感受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举足轻重和势在必行。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写几句标语,设一个长廊,建一座雕塑,搞几次活动就完事了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校园文化,要用时代精神来支撑校园文化,要用生动的细节来演绎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 问题 策略

一、为什么要提“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基础教育仍面临许多困惑与尴尬。脑子里,大家都有改革的冲动,而行动上,应试教育仍然在扎实推进。为提升形象,校长们追求的是看得见的大楼;为晋升重点,用迎接检查的方式代替教育规律;为利益的争夺,不择手段花钱挖取优质生源;为争取升学率,不惜流血流汗,加班加点。对教育的重视逐渐演变为对考试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已变成了对名次的重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已变成了急功近利的分数追求。教育文化明显与社会文化脱节,培养出的学生明显不适应多元化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不仅如此,教育道德的滑坡,教育自身存在与发展中的危机,社会对教育改革的不认可等现象也愈来愈严重。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是教育本质的偏离,是畸形发展的思路,是人才结构上的失衡。近些年来,我们重视考试,重视名次,重视形象,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在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里,在僵化的教育机制制约下,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了:没有了理念与目标,没有了发展与创新,没有了文化的归属。相反,外来文化却在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喜欢吃肯德基,喝可口可乐,我们在淡化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却强化了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我们得到的是分数、名次,失去的是理念与文化。

2008年4月2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2008年9月3日,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举办的“学校文化建设校长论坛”活动实施方案中说:“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积淀,一种价值思考,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与生存方式,是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价值认同的规范与概括,是学校独有教育个性和文化魅力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王继华说:教育文化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一种理性思维的引领,是一种文化战略的确立,是一种育人规律的挖掘,它整合着我们的感觉,冲击着我们的观念,拔正了我们的育人视角,洞悉着人才培养的缺陷。

上海宝山区教育局长沈子华说:物质的匮乏随着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好解决,而文化战略的落后却是根本的落后。

教育的这种在文化上的自觉意识的觉醒,是教育适应社会文化运动的高度所必须面对的,同时,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举足轻重和势在必行。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模糊与偏差。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并不是有形的知识,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是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一种生活形态,是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综合,是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灵魂的一种精神。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王继华将校内文化分成多种形态,认为校长文化起着“魂”的作用,教师文化体现着学校的意志,也是班级文化和学生文化的“魂”,动态的校园文化体现着时代的精神,静态的校园文化是一首无声的歌,无言的诗,其育人功能具有独特的渗透性、潜在性和感染性。校园文化对人的教育不是靠主观的灌输和人为的引导,而是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像“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一样浸润着受教育者。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理念的支撑,不是写几句标语,设一个长廊,建一座雕塑,搞几次活动就完事了的。要知道,学校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形成还需要众多环节的支持与协调,学校文化建设要形成一种粘力,始终离不开各个环节的具体的管理。

(二)过程中的冷落与忽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长们大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认为看不到利益,改变不了学生流失的客观现象。为满足家长、社会、学生择校的愿望,拼命抓的是能够掩人耳目的“质量”绞尽脑汁宣传的是竞赛、是中考、高考,顾此失彼,管理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自然受到冷落与忽略。有些学校在校训、理念、办学思想方面也有蕴酿,但从表现形式上看,不过是口号性和表象性的东西,只在纸上演绎,没从制度上、行动上进行深化并加以落实,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没有和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更有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园内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校舍陈旧,设备老化,连校园建设都成问题还谈什么“文化”。

(三)行为上的牵强与附和。

学校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的过程。目标的规划,理念的提炼,制度的建立,环境的营造,素质的培养,品牌的形成等等,这些文化的形成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实践基础之上,容不得半点虚假。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应该由校长深邃的办学思想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累来确定,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现行很多学校的校长,思考的不是学校的发展、办学的特色、人才的培养,以及凝聚力和品牌的形成,往往用别人的理念装饰门面,用别人的办学思想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为了包装形象,连校训、班训也大胆地套用别人的。有些学校校长、老师一批又一批出去考察,学习国内有名的示范学校,学到的以及关注的并不是别人的校园文化,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别人的硬件建设或升学率。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校园文化。

学校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围绕人的发展的校园文化才是有活力、生命力的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文化。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校长们考虑的往往是楼房的建筑、校园的绿化、长廊的造型、壁画的设计、人文景观以及形形色色活动的开展。

其实,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现象,“人靠衣装”,表层的东西也是需要的,但其作用更多的是营造氛围或熏陶情感。校园文化更深层的内涵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定位等,这些“精、气、神”方面的校园文化更能让师生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保证学校可持续稳定发展。洋思中学能够从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发展壮大成全国名校,依靠的并不是分数和考试成绩,恰恰是具有传承性、凝聚性的学校文化。走进洋思中学,你会觉得校园里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充满着文化气息:食堂、宿舍、校门前、路边、花坛旁、走廊边、教室内、楼顶上都有醒目的饱含人文关怀的洋思特有的语言文化。蔡林森校长的“九字真经”:包、率、赛、改、清、严、细、恒、情,更是学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蔡校长的思想是深邃的,改革、发展的眼光的是独到的。他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他率先将农村改革的办法“责任承包”迁移到教书育的人校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大胆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成为洋思人充满信心的巨大的精神支柱。“九字真经”通过实践逐步成为洋思中学特有的行为方式,成为洋思人自觉遵守、践行的信条。洋思这种具有内聚力的校园文化已经产生一种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力量,持续地推动着学校向前发展,并形成了学校长兴不衰的“品牌特色”。

用时代精神来支撑校园文化。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培养的人最终要走入社会。纵观历史,任何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的文化无不刻有鲜明的时代印记:21世纪,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自主、合作、创新”便成为当今时代精神最凝练的概括。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反过来促进校园文化永葆生命活力。因此,“自主、合作、创新”这种关注人的发展的时代精神便成为支撑校园文化长兴不衰的精神食粮。

“自主”,即对师生进行自主意识的培养。学会自主判断,具备自主判断的品质;学会自主选择,具备自主选择的精神;学会自主承担,具备自主承担的勇气。“自主”是一种个性,是一种判断的能力,“自主”的人组成的校园才有可能构建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

“合作”是一种个人品质、时代精神,亦是改革开放年代崭新的理念。“合作”意味着乐于与他人打交道,具有开放的心态、进取的意识和成长的渴望。一个自我封闭的人,一个自满自大的人,一个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人,是不会有与人合作的需要的。“合作”也意味着尊重不同和差异,没有“合作”意识的校园,不可能有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对学校而言,是学校充分自由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教学手段创新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模式的创新会有效增加老师教书育人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班级管理的创新会不断增强群体凝聚力等等。“创新”意味着不断进取、不懈追求、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有了“创新”意识的群体,才有可能构成生命力旺盛的校园文化。

用生动的细节演绎校园文化。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力量无穷的。西点军校潘漠校长说:“细微末节最伤脑筋”。也就是说,即使最聪明的人,在实践一种伟大的计划时也必须从小处着手。任何品牌的铸就都是精细管理,任何理念的确立都是细节的解读,任何“大厦”的倾斜都是微不足道的忽视而导致的。细节是观察,细节是科学,细节是管理,细节也是求美的艺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树立核心的教育理念,如何在人才的培养中确立“人本”意识,如何用物化的环境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都是必须要考虑的。而且,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原有的经验和理念进行总结,还要有针对时代发展的理性反思;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深远的目光,还要有对多元文化借鉴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全局,更要注重细节。如制度文化的建立,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如办学目标的设计,科学的设计是办学成功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以“生活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的办学思想创立了具有“开朗、平等、实干”风格的小庄师范学校;江苏洋思中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办学理念使一所农村中学名扬全国。再如校园景观的设计,学校建筑的造型,校园的空间,校园的布局,教室的设计,校园的绿化等都是很有讲究的,都要在细节上下功夫。设计中不仅要追求形式美,还要寻求其蕴涵的教育意义,做到一砖一瓦能说话,一草一木都含情。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它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先弄清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明确建设的基本策略,选准突破口、切入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缜密思考,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5

仙桃市彭场中学

黄爱平

一、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

中国有历史悠久而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同程度地遭到国人毁弃。当然,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采取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实社会中,不少人热衷于过“洋节”。什么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光棍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等,不胜枚举。与之对照,传统节日除春节外大多平平淡淡,冷冷清清。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现如今,国人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差不多都还给老祖宗了,而西方的拜金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极端个人主义、黄赌毒、夜总会、性开放等糟粕却学了不少。可怕的是这些糟粕正在影响着下一代。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文化国防”的概念,提出把文化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来看。如果到了中国只能输出电视机,而输出不了电视机里的内容。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完了,国家也将要完了。

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优秀文化应该得以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自然责无旁贷。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 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乏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竟多达 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 165人,占 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 180人,占 88%。认为表达能力差的 82人,不会写信、作文困难的 66人,写字难看的 85人。认为学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水平令人担心的有 74人,占问卷人数的 36%。而希望中小学“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的有 170人,占问卷人数的 83%。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一些青少年热衷于给同学过生日,却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一些孩子花钱如流水,却从不体谅父母挣钱养家的艰难辛苦。何来孝道?

这些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孩子在童年时期,对于其品德教育和人格养成的工作没有做好,这里面既有家庭教育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责任。小学阶段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特别重要,这一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强,是人格养成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对他们进行教育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来进行才会更有效果。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悠久的历史, 是针对5到15 岁的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种称谓,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主张在儿童性情未定之时和心智初开之际,就施以正当的教育,以培育儿童的品德,启迪儿童的智慧。在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和精神家园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方法,这些都值得借鉴。蒙学教材也种类繁多,流传比较广泛的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童蒙须知》、《幼学琼林》等,这些蒙学教材,不仅将天文地理、生活生产、历史人物﹑人情世故﹑成语典故、文化知识融为一体,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需知识几乎全部包括其中,而且用词简练,读起来又合辙押韵,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也很容易背诵。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需要一辈子来学习和体会。有些内容小孩可能不理解,但这些不理解的词句会在大脑中、心灵中慢慢沉淀下来,等到年纪渐长,慢慢就会明白。一旦经历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孩童时期学过的东西会突然触发,豁然贯通,有一种“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早已拥有”的感觉。很多东西不一定完全理解了才有作用,正如多数人不理解自行车跑路的道理,同样会骑自行车。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目前在中国许多地方,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些传统经典文化的价值,并将之引入学校教学当中,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又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大放异彩。

近几年来的国学热,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学校成为一种趋势。国家六部委于2008年4月推出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以及京剧走进小学音乐教材等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大有必要,势在必行,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兴衰荣辱。做好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然,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到底哪些内容应该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决策者在做出一些决策之前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有待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哪些内容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呢?有文学,如唐诗宋词元曲;有儒家哲学,如《论语》《孟子》;有美术,如国画剪纸;有音乐,如二胡古筝;有书法,如毛笔篆刻;有语言文字,如汉字普通话;有伦理道德,如《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等。我们彭场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在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条件有限。但全体教职员工并未忘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力争找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突破点,做传统文化的普及者。

在校长张进华的带领下,结合实际情况,我校做了以下这些工作:

1、召开教师动员大会,明确认识,统一思想,成立“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专班,布置任务,明确职责,强化落实与检查。

2、优化育人环境。校园主道旁的宣传栏出专刊,定期更换内容。最近一期出的内容是《中国传统科技》,此前出过《中华传统节日》与《中国书画艺术》。校园内古诗文随处可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出现在显眼的墙面上,古诗文氛围浓郁。楼梯间、走廊里,随处可见图文并茂的古诗文,中华传统文化随时随地感染学生。这些古诗文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开展传统经典诵读比赛。学校组织语文教研组编写了校本教材《<论语>精选四十则》《<孟子>精选》印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语文老师带领学生熟读成诵,选拔学生参加比赛。通过这种形式促使学生了解并积累儒家文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为人处世的教育。

4、响应市教科院组织的古诗文背诵默写竞赛的号召,组织学生背诵小学初中阶段课内所有文言文与古诗词、若干课外古诗词、《增广贤文》、《声律启蒙》。这一活动最近几年,每年都进行。

5、校园广播开辟了一个栏目《民乐欣赏》,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二泉映月》等民族器乐。

6、美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毛笔书法和钢笔书法,评选优秀作品出专刊展览。

7、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观看《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百家讲坛”里的专家为学生传道解惑。

8、发挥班会课主阵地的作用,班主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开过的班会主题有“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礼仪”、“中国古代科技”。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 篇6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高校的调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

面前的艰巨任务,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也仍然存在着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深入思考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也必须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理想的大学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四大教育的和谐发展。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等方面承担起高等教育应有的历史重任。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最后,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在构建和谐校园这个系统工程中,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大方向,是宏观思路。具体来说,构建和谐校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沿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思考,现阶段的紧迫的任务是: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实现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的和谐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全国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在校生已达2300万人,成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愈加突出。数量的快速增长给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并不是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导致质量下降,但二者关系必须处理好,这就需要学校从全面质量观出发,综合考虑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和谐发展。而高校在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没有处理好三者关系的现象,致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单调化、模式化,研究生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简单套用本科教育模式,使教育事业无法得到协调的发展。未来大学的发展将更加多样化,随着发展空间和方式的不断拓展,以不同的层次、类别和形式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受教育者的成分也更加多样化,高等教育要更加以人为本,实现不同层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注重整体协调发展。

关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7

一、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

所谓和谐校园, 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 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 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就是指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性的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的系统, 是大学校园里所特有的文化传承存在形式, 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要把大学生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引导大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两个问题, 其外在表现为:始终保持整洁卫生的校园环境, 浓郁向上的学习氛围, 有效到位的管理体系, 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 让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总能感受到积极愉快的生活学习愿望。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 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校园基础性设施以及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文化载体性设施的建设, 它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 同时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软环境建设包括:良好的学术环境, 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 形成实事求是, 严谨勤奋, 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良好的育人环境, 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 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 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 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 而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要放在软环境建设上。正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也有大师之谓也。”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的生活偏离。

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 大学生文化活动基本是由团委、学生处、院 (系) 党团组织等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开展, 而这些活动往往出于学校文件性、制度性的安排, 有的甚至出于一些临时性形式上的需要, 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 与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和爱好相差太远, 因而难以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只是在一种被动、不太情愿地情绪下参加, 难以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组织人员感叹:校园文化活动很难组织, 有时虽然精心准备、广泛宣传, 但还是需要借助指令动员参与以烘托人气。这充分表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性不够。

2、与教师的联系脱节。

从高校文化建设主体方面看, 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被局限在学生系统内, 普通教师及行政员很少有机会参与, 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实际上, 教师的工作繁重, 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生活作调节, 也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受益群体。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教师的广泛参与, 因为教师人格魅力和文化涵养对学生更具启迪性和感染力, 师生间的凝聚力对校园文化建设更具促进作用。而实际上, 有教师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其少见, 偶尔有教师参加活动也是学生唱主角, 教师作陪衬, 师生间交流屈指可数。校园文化与普通教师的脱节, 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具体形式, 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内涵性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 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洞性和肤浅性。

3、与校外的交流不够。

很多高校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往往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以内, 包括参与人员和活动场所, 而对校园以外很少关注。其实校园以外的校友、企业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怀旧的驱使使得这些校外人员对于校园生活的珍惜、对于社会竞争的感悟往往拥有比学生更真切的体会, 加上他们在社会中多年事业的磨练和积淀, 能为在校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很好的指引和示范。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过于脱节, 导致学生参加活动虽精力投入很多但见识增长寥寥, 甚至出现少数学生骨干在校期间业绩辉煌, 毕业以后两眼迷惘, 导致校园文化缺乏厚重的感情和生活气息, 削弱了校园文化应有的现实性和锤炼性。

4、与知识的衔接不够。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内容大部分是课外娱乐性的, 与专业知识的穿插结合偏少, 学生参与也主要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 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 也主要是学生工作部的教师组织策划, 专业教师除前期指导外很少直接参加, 因此活动的专业知识含量不高, 娱乐性多余知识性。如此与专业知识的剥离, 使得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内涵迥异、缺乏相通性, 一边浅显明了, 一边抽象枯燥, 既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和自觉性, 也进一步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的教育性和支撑性, 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包围中要选择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形成校园文化主体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则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要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文化宣传、活动开展、学术讲坛等各环节, 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深入人心, 成为师生活动的主导意识, 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引导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使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保持引领性、创新性;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强化道德责任意识, 切实提升道德素质, 认真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 真正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达到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效果。

2、明确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目标。

一所高校拥有了核心价值观, 并不等于就拥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因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常态精神, 而目标则具有时段性;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抽象语言, 而目标则具有可操作性, 能对师生的日常行为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另外, 我国许多高校都经历了合并或建设了新校区, 原有价值观和目标不尽相同甚至未必兼容, 这就给新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就需要制订为学校师生所共同认可的文化目标, 以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交流。胡锦涛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 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对教师素质要求中加以体现, 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3、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权利机制。

当前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 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 其实不利于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发展是和谐的根基, 而人是发展之根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为此, 高校需要把师生权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制定人性化的制度保障师生从事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 改变以往那种以制度“防”和“堵”的思路。搭建民主平台,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 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 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 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 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根据大学生个性和理性都已得到了较大发展的特征, 鼓励学生参加有品位、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而高尚的文化品位。对于师生正当的文化要求, 如时尚概念的探讨、联谊形式的交往、娱乐活动的组织等, 要加以制度保证。此外, 一些经过长期摸索而形成的经典文化节目, 也要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存并传承下去, 逐渐形成大学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而保证师生的文化权利得到满足。

4、开展多元自主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指为满足大学生精神需要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而举办、组织的一系列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能力, 是高校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 是弘扬大学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载体。所谓多元就是指具有丰富的内涵, 所谓自主, 是指学校和教师充分相信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活动的能力,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智慧和向善心以及追求美好卓越的愿望, 充分理解和发挥其组织能力和表现能力, 使活动体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通过开展多元自主的活动, 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 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交流, 增强群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完善品格, 提升素质, 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把个人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 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统一起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高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市场化的形势, 高校要紧跟时代潮流, 以前詹性、全局性的眼光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列入自身长远发展战略时规划, 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和软实力为目标,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致力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这对于激发和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交流畅通、内和外顺的生活环境, 形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 既有自由又有纪律, 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秩序统一的和谐校园局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也将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提供更强在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

关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现状 思考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起步晚、发展慢,缺乏自身特色

我省的大多数职业院校主要由原来的行业办学所来,大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但许多职业院校的本质问题,如办学历史短、资金投入少、建设规模小、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等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在面对不可回避的生存问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职业院校普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招生规模的扩大上,而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乃至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等软实力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很多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仍停留在形式主义,而真正具有自身特色、职业院校特色的文化财富尚未建成。

2.社会思想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断发展的社会促进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形态不断进步。同时,丰富的媒介渠道使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作为在社会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地前进。学生对于学校的要求不再是最初的那种状态,他们不仅会考虑这个学校是否足够优秀,是否有足够多的优秀教师,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会考虑这个学校的校园文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水平较差,对学校的资质考虑得很少,主要考虑的就是学校的环境、活动等方面;而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投入很少,主要在考虑本身的生存问题,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何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而学生对职业院校考虑较多的就是校园文化,这就造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脱节

某些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了学校自身的培养目标,脱离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同时,职业院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规划中,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校某一部门,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附属于学生处和团委,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就是搞搞社团、开展活动,张贴标语而已。

4.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主义严重

(1)领导式、工作式的形式主义。有些职业院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只知道先挂横幅、标语,然后领导致辞、讲话,只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认为这样就可以了,工作就完成了。但是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活动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高度,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否成功并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这样使很多活动流于形式,只是在完成工作而已,取得的实质效果并不明显。

(2)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在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中,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玩一玩或者说只是为了“明目张胆”的玩,又或是为了在简历中多一份资历,为了可以加分而在社团挂名,实际上并不是很积极地参加社团活动,更有甚者就从不参加任何活动。而学校创办学生社团的初衷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在紧张的课业压力外能丰富自身的娱乐生活,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这就与学生的想法大相径庭了。

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艺术性的工程,它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历史、方向、特色以及实际,从校园的各个方面着手,所有教职员工、学生参与,科学思考、认真规划、严谨落实,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1.从校园环境入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的作用是显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改造着自己,同时也改造着环境。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衬托出一个蕴涵着丰富文化信息和人文气息的文化环境。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第一步就是从校园环境入手,重视环境建设。要充分重视校园整体布局和内部硬件建设,比如花丛、草丛里要有醒目幽默的提示语,教室墙壁、走廊要有激励督促学生的标牌,校园里要有随处可见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路牌、指示牌等等,当然楼名、路名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使人进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也有学者称学校环境为“会说话的空间”。

2.从学生社团组织入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为广大学生参加课余活动和施展个人才华提供了平台,成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锻炼的一个重要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因此,职业院校的社团建设势在必行,不仅仅应有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社团的品位、档次才是最为基本的。社团既然成立、既然要搞活动就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发挥、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以此提高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3.从全校师生员工入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树立校园文化建设全员意识,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把握方向的作用,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思路的基调下来实施。作为教职员工,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重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字箴言,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操作。作为学生,要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上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在三者统一思想、共同努力、共同配合之下,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同时不断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学习与研究,那么才能形成丰富多彩、品位高雅、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益峰.浅探当前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黄小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浅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3]王继辉.浅谈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4]都玉洞.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5]秦岭.学校环境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9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作者:徐以铭 宋惠国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4期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0

(四川轻化工学院 学生处,四川自贡 肖 强 643033)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涵义的界定以及对高校校园文化特点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分析,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和 措施。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份,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校园

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文化校园的涵义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整体文化,包括学校本身从事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实践活动和物质文化的创造与建设,还包括校容校貌、教学、管理制度、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相对课堂而言的课外文化,即非课堂文化,它是借助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包括舆论风气、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建筑环境、学术氛围等。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众文化。

校园文化从内容结构上讲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环境、图书资料、教学设施、文化设施等,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化形态;二是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是联系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纽带;三是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价值观念、校风建设、文体活动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决定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对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起着

1促进和推动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

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生和教职工大多具有较低高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是高校所从事的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研究,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科学研究水平。

2、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园文化主体来源的多样性,高校的师生员工来源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文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而且涉及到精神文化,呈现多样性特点。校园文化的形式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活动所涉及的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需要。

3、校园文化的超前性

高校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社会文化来讲,是一种更为开放的和面向未来的文化,它对社会文化不是简单、全面的认同,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吸收并加以整理,使其具有超前性,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其它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校园文化的感染性

校园文化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全体师生员工受到启发和感染,主动完善自我,促进创新能力的发挥,使自已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

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等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当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发挥马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外,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中开展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活跃学生思想、丰富学生才干、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自由化思潮的能力,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内容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丰富学校的教育容、教育活动和优化教育环境的主要内容。

3、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清新雅致的校园、团结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建设优良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身临其境的师生员工有无形的感染力、约束力、促动力。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越来越促进小小说个性发展,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邓小平理论要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2、育人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人才培养,注重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3、主旋律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讴歌时代真、善、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高校师生员工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4、群众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广泛吸引师生员工的参与,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师生员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如没有师生员工的参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系统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网络。

6、开放性原则。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然要与其他文化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要吸收其他文化(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队文化、乡镇文化等)建设的优秀成果,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主义文化设施和大众传媒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如何看待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是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都应当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协调组织和相应的管理规范,使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理、协调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并通过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等手段来强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健康持续发展轨道。2、加强高校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风反映了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的学校特色、风气。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师风。学风是以学生为主体,其中既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兴趣等内在因素,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纪律、主动性、刻苦性、创造性等外在因素;师风是以教师为主体,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职工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当前,加强校风建设中,师风建设是基础,学风建设是

核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形成求实、民主、高效的领导作风。学风建设就是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校的责任感,通过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崇尚真理的风气、勤奋学习的风气、富于开拓创新的风气,在考试中培养诚实守信的风气、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重师长的风气、诚恳礼貌的风气、遵纪守法的风气、服务奉献的风气等。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规章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指学校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实施和执行以及由这种外在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的过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的严严肃性。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有规范、制约、激励作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要紧紧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要体现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3、增加投入,加强校园文化场所、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场所、环境建设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有典型意义的纪念雕塑,伟人、名人的名言警句,校风校训的,同样使人身心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学校要增加对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4、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活动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力军,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的自我教育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社会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对思想意思类活动,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多开展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科技类活动,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活动或学生之间开展科研、学术活动,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对文化、娱乐、体育类,要注重提高审美情趣,强身健心。对公共服务类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美德。

5、广播、影视、报栏、校刊、校园互联网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上一篇:雷锋的传人,你们好600字作文下一篇:观校庆纪录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