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校庆纪录片有感

2024-09-22

观校庆纪录片有感(共12篇)

观校庆纪录片有感 篇1

观校庆纪录片有感

八14班黎凌逸

在时光的流淌中,我已经在这个承载我的梦想的校园里度过的快一年半的时间了,在这里,我追求着我生命中动人的章节,谱写出自己走向成熟的小调而在蓦然回首中,我惊奇的发现。这里已经成了我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地方,许多种情感在心中荡漾„„-----.题记

2012年11月3日,经历了10年沧桑的三中,依然默默地屹立在巍巍文峰山下,用她那温暖的身体孕育着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曾经,有多少人慕名而来,在你的教育下,走上了成功之道;在你的教导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走入这里的感受:全新的教学区、高耸的钟楼、嫩青的草坪„„郁郁葱葱,一切都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和生机。这一切的一切都激励着我们学习;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心潮澎湃,让我对三中充满感激!

三中,你是语文,你用文字诠释生命的精彩。你如清泉叮咚的从我身旁走过,你叫我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教我列夫托尔斯泰对道德追求的执着;你带我游历摄魂夺魂的西游。我懂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也体会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反”的悲壮。三中,我赞美你,赞美语文般隽永、飘逸、沉稳的你。

三中,你是数学,你用阿拉伯数字和形态各异的符号表达像数字一样简明的你。你教我像“1”那般正直,教我像三角形那般稳当;你告诉我,人生就像风折线图,是坎坷,一如一波三折的情节起伏不定。但是有降就会有升,也许命运和我开玩笑,而我要做的是永不服输,要像“2”一样仰起高傲的头,执着的奋斗。三中,我赞美你,赞美数学的简明、明快、平凡的外表下暗藏深意的你。

三中,你是英语,你用字幕演绎生活的绚丽多姿。你如吹过的微风,慈爱的亲抚我依然稚嫩的脸庞。你幻化成A,告诉我它是陡峭的山峰,需要我不断攀登;你幻化成B,告诉我它是脚印,需要我脚踏实地地走才会记录下所有走过的美好;你幻化成C,告诉它是人生之路的曲折,它不可避免,但我们需要自信坚强地面对;你又幻化成D,幻化成E„„每一次都带给我新的思考和感悟,三中,我赞美你,赞美英语一样颇具现代气息的你!

三中,你是物理„„

三中,你是历史„„

三中,你是地理„„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简单的词语,却演绎了一种最纯真的情感,依然记得那个寒冷的冬日,大家为了将一份年轻的生命维系,为患病同学捐款的情景,冰冷的寒风肆意的飞舞,而

我们的心里却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其实在我们目光不及的地方,有那么多的人在默默地关爱着我们。这或许就是生命的一种感动吧,而学校教给我的也许就是一种满怀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面对我们周围的一切的一切。

记得哈佛大学有句名言: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想这句话真正的注解一个学校的内涵,今天我们是一个学院人,以我们学院的荣誉为骄傲。而明天,我们应该让学院因曾经有过我们而感到欣慰。用责任和义务去完善自己,去诠释自己,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去

观校庆纪录片有感 篇2

肖淑明老人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史诗, 受过初中教育的她谈吐不凡。“只有学而知之, 没有生而知之”, 如果不是来自外部世界, 很难想象这样引经据典的话竟会出自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之口。

年轻时侯的肖淑明是雅安中学的普通中学生, 一个摩梭族男人来到这里, 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 这个男人叫喇宝成, 是摩梭土司。为镇抚山民, 军阀刘文辉召他来雅安授枪加勋。喇宝成想娶一位才貌双全的汉族女打理山寨, 他选中了16岁的“校花”肖淑明, 于是张灯结彩, 喜结良缘, 这在当年的西康上流社会传为佳话。肖淑明在青春少艾之时, 就如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一般, 婚姻早已不再是自己的事情, 而是标志着这个女人未来要打理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社群。

土司夫人这个身份本身就是传奇的, 譬如贵州在明代促进民族团结的奢香夫人, 丈夫过世后, 代袭贵州省宣慰使职。奢香审时度势, 以国家统一为重, 支持明军经贵州进伐云南, 使明王朝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统一, 奢香为国家的统一,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压寨夫人不是皇宫里嫔妃, 享尽锦衣玉食而只用付君王一笑, 她们是山上的马缨花, 红得耀眼, 活得刚烈, 在自家男人过世后身上要担负起统领部落的使命。这对从小就生活在另一种社会环境下的肖淑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泸沽湖居住着5万名摩梭人, 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母系社会, 他们的走婚制度闻名于世。而喇宝成是土司, 必须结婚。他已有一名摩梭人夫人, 肖淑明去了后, 只能算二房。看似风光无限的土司夫人, 内心却有无限的酸楚, 肖淑明最爱唱的歌还是《松花江上》:“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当受到委屈, 当遭遇不幸, 这位坚强的女性没有倒下, 强权的压迫反而激起了她顽强的生命力。纵然生活有百般的不如意, 但她不但活了下来, 而且一直用自己的坚强去对抗不公平的命运。以至于她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 是那么地自信。她今生未了的心愿寄托在了孙女拉珠的身上, 走出泸沽湖, 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代替自己重回阔别54年的家乡。虽然年事已高, 她仍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主导自己的生命。

老人的一生跌宕起伏, 其中牵涉到国民党、共产党、民族的冲突, 经历了土司制度, 解放, 土改等等历史事件。这些坎坷没有让她消极厌世, 而是在看破浮生之后升腾起内心的感恩与悲悯。她感谢村民、感谢共产党, 不禁让人对这位见证了历史、乐观又坚强的老人由衷的敬佩。

一直以来, 肖淑明一家过着贫穷的生活, 孙子通过希望工程才得以上学。但她的晚年, 却因为这部《三节草》的走红而改写, 1999年, 肖淑明被增选为凉山州政协委员。2002年6月, 肖淑明来到北京, 参加《泸沽湖畔的摩梭王妃》新书首发式和签售活动。据出版社称, 该书销量达五万册。2003年3月, “三八”妇女节在雅安的签售会上, 慕名来看她的人达4000多人。《三节草》因肖淑明的人性光辉而感动世界, 肖淑明老人也因《三节草》而圆了自己的回乡梦。

二、文化差异的挑战

肖淑明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 面临着一系列文化差异的挑战。

从城市到乡村, 首要的挑战便是物质文化的差异。来到纳西族摩梭人的地方, 成都的川菜是再也吃不到了, 腊排骨、黑山羊、乳制品一点点都得学会吃。脱下五四学生装, 穿上摩梭人的衣服。好在云南和四川都同处西南, 衣食住行适应起来还不是太大的麻烦。而在伦理文化方面, 很多地方简直就是对立的矛盾。比如摩梭人的走婚制, 男不娶、女不嫁, 走婚双方在女方家同房生子, 孩子归女方家抚养。这与汉族的嫁娶制有着天壤之别, 在传统的汉族看来似乎难以接受。但肖淑明很识大体, 尊重摩挲传统习俗, 后代顺应了走婚制, 在这片土地上以与肖家人完全不同的婚俗繁衍生息。

除此之外还有表达文化的差异, 摩梭人信仰东巴教, 与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差异很大, 但是她秉持的是极大的文化宽容, 充分肯定喇嘛的学识。在瓜达等民族祭祀活动上, 也都积极参与, 设身处地的参与民族话语而不是对民间信仰持质疑态度。任何文化的差异都需要借助语言去沟通, 在片中老人的口音早已是融入了四川话与纳西话的味道, 她用实际行动一点点巧妙的化解着差异。

一个女性与一个社群的文化冲突, 最终在这个女性的主动适应下逐渐走向和谐。她的努力不仅让这个社群接受了她, 而且在她的丈夫逝世之后, 肖淑明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成为了部落德高望重的长老级别的人物。

三、跨文化的抉择

大多数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在日复一日中慢慢适应的, 但有一些个人价值取向的东西, 老人选择求大同存小异。比如老人的丈夫喇宝成身为土司喜欢拈花惹草, 肖淑明老人说:“他土司喜欢哪个姑娘就去翻木摞子, 但我是汉族, 我要遵守妇道。他在外面野我不管, 但如果是带野婆娘回来, 我一枪把她打死。”这位坚强的女人顺应了民族习俗的同时, 没有丧失独立人格, 而是坚守着自己的节操, 不是对丈夫的言行举止唯唯诺诺, 而是有魄力有胆识, 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与权益。

在异文化的环境中, 肖淑明不得不跳出过去信奉的文化法则, 转而用摩梭人的文化法则来解决问题, 而受到过去所受教育的影响, 作为摩挲文化的半个旁观者和半个参与者, 她又能汲取城市社会比较有远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从这点上来讲, 带给她此生不幸的喇宝成无疑又是明智的, 这样一位女人的确能够担负起摩挲部落的期望。事实没有让他失望, 在土改中, 肖淑明积极劝说村民配合, 在推进部落土改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帮助村民追求幸福生活, 充分体现出她的远见卓识。

对于新生事物, 肖淑明有着敏锐的触觉, 更有着超越同龄人甚至年轻人的包容度。

孙女拉珠自从见到了成都的繁华, 便想要走出泸沽湖进程闯荡, 虽然车费不够, 但肖淑明还是极力赞成。她虽然深处闭塞之地, 但是思想开放, 在她的心中, 女儿当自强, 不能守着老祖宗的一方土地, 时代发展了是挡也挡不住的, 要多看看, 长长见识。她说:“不要为孙女的这点路费拿不出来, 把她的一生的前途丧失了”。她深知自己的努力并不能保证拉珠一定能有一个好前程, 凡事都要看她自身的努力。拉珠进城不仅为践行自己的梦想, 也肩负着老人的梦想。“要想把自己的娃儿抛弃了, 到外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自己感到自己的良心问不过。”当谈到自己未能走出泸沽湖的遗憾时, 老人如是说。

人如三节草, 不知哪节好, 五十四年前, 怀着对未来的一无所知, 肖淑明走进了泸沽湖;五十四年后, 同样是前途未卜的拉珠, 又走出了泸沽湖。在肖淑明老人身上, 我们看到了她对不公命运的乐观和坚韧, 面对文化差异的适应与慎独, 面对时代流变的开明与果敢。她用自己的故事摹写着历史的印记、绽放着人性的光辉。如果面对人生, 多一分豁达, 少一分抱怨;面对文化差异, 多一分尊重, 少一分自傲;面对新生的时代, 多一分主动, 少一分抗拒, 或许世界将会更美好。这位摩挲末代王妃如今已经驾鹤西去, 可她留给后人的思考还很多很多。

摘要:由著名纪录片导演梁碧波执导的影片《三节草》讲述了一个跨时代女性传奇的一生, 影片一开头就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就如三节草, 不知哪节好”。老人的个人命运一波三折, 同时见证了所处的大时代的风云际会, 又亲身经历了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位老人的意义也如同三节草, 在不同的侧面彰显着她独特的价值。

观校庆纪录片有感 篇3

在2015年6月23、24、25日的三天时间里,西安银雾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合力举办的独立纪录片影展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进行,旨在培养独立纪录片的氛围,以及宣扬独立纪录片的独立、客观、自由的精神。不得不说,影展进行得非常顺利。

在此之前,笔者有幸随同李斌导演一起去咸阳国际机场迎接为影展而赶来的沈洁导演。当时的西安正下着雨,空气中湿气氤氲。我们停车寻找,左顾右盼之际,沈洁导演从绵密的雨中走了过来,由于之前看过照片,我一眼便认出了他。不高,但是精力充沛,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留着长发,发梢垂到肩膀,背着书包,穿着短裤与拖鞋,肩膀宽阔,肌肉结实,看到他的第一眼便让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握手进车,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他便谈起了电影,从菲律宾电影《冲击城市》到李导的《远去的家园》,从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到以后的创作思路,不一而足。回到西安,我们一起去喝酒,期间谈论的依然是纪录片,一直进行到午夜零点。沈导评价自己说,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对于这一点,我已经领略到了。6月23日早上播放的便是沈洁导演的《二》,影片讲述的是他的侄子海二,中学辍学,整天吊儿郎当,想出去混社会,而海二的父母亲却不允许他这样,希望他能学一门技术,以便以后安稳的生活,于是一边是海二和朋友们出去疯玩,追寻着自己的江湖梦,一边是和家里人的争吵与挨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刚开头,海二跪在门前接受父亲的惩罚,身后是母亲一边为襁褓中的妹妹喂奶,一边指责他,父亲则时不时从旁边走过,之后在与沈导的讨论中,沈导说:“令海二跪在那里的是父亲的权威,然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跪在那里的吗,跪在强权与体制下。”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名字“二”是用毛笔字写就,不同的是,上面的一横更加的长与粗重,将下边的一横压在身子下,而我们,都是下边的那一横。沈洁导演是另类的,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而是身为一个个体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状况。据说,《二》是沈洁导演所有纪录片中最容易看懂的一部电影,与其说他找到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当事人,不如说他发现了每个人身上的代表性。

23日下午播放的是李斌导演的《针灸》。李斌导演是河南南阳人,现在西安工作,为人和蔼,在对影片做介绍的时候,他便和观众们开了个小玩笑。他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由于对纪录片的热爱,在体制内的时候,便投身纪录片的拍摄。相对于23日晚上播放的《远去的家园》中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思考,以及在陕西榆林拍摄的《湖殇》对于煤炭开采对环境影响的担忧,《针灸》更具有一种悲悯的人文关怀。《针灸》以前的名字叫做《社区诊所》,由于在优酷播放,便改为了现在的名字,并一直沿用下来。《针灸》讲述西安长安区的社区医生武耀成,利用祖传的针灸技术为群众看病,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便免费医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还将针灸的方法教给病人家属,以使他们在家便可继续治疗。社区诊所像一个码头,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往,有被村长欺负的和尚,有瘫痪的抗战老兵,有患脑梗塞的母亲与患神经错乱的儿子,有突发脑梗塞而耗尽家财的妻子,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在李导的镜头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社会医疗体系下人民群众悲欢离合的画面。然而武医生也有自己的烦恼,由于看不惯被冠以各种理论的现代中医体系,他拒绝应考行医资格证。他的两个女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户口,导致升学遇到困难,这使他一度想关闭诊所。好在他有理解他的妻子在背后一直默默地支持他,据悉,上个月他的女儿已经上了户口,而通过这部纪录片知道他的人,有一部分前来学医,希望能像他一样做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播放完毕,现场是久久不能平息的掌声,送给李斌导演,他将武医生的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是送给像武医生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医者,他们是我们能握住的最有力的稻草。当天现场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武医生的妻子,武医生则由于去福州医治一位被医院判死刑的婴儿而不能前来。武医生的妻子说,他也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完这部片子,看到现场这么热烈的掌声,他觉得,这14年,值得!后来听武医生的徒弟们说,福州的那个婴儿,在武医生的医治下,已经由不吃不喝可以喝水了。

24日上午播放的是胡民导演的《喧嚣的马路》,影片记录的是马路村村民选举事情。政治在中国一直是敏感话题,影片在这方面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村民选举制度的的不足。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即将退位的村干部的担忧,角逐村干部职位的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竞争,以及马路村的村民与干部候选人之间的矛盾。影片拍摄于2003年,基于当时的村民选举制度与纪录片的新兴形式,这样的影片以后或许不会再有,所以《喧嚣的马路》显得特别珍贵,其实,它倒更像是一份历史资料。在其后的提问环节,我才注意到胡民导演,短发,墨绿色上衣,说话不多但话语很清晰,更像是一个文人而非导演。关于现场观众的提问,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拍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胡民导演表示,拍摄过程中困难很多,有很多东西是不能拍摄的,但如果真正喜欢纪录片,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拍更多的东西,毕竟素材越多,能表现的东西也就越多。纵观整部影片,除了导演用镜头客观冷静的记录之外,似乎有一层嘲讽的意味。作为导演,是必须跳出当事人的圈子之外的,所以更能从一个陌生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就像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对夫妻吵架,我们不会去问清楚他们为什么吵架,更多的是看他们最后谁打赢了谁。想到这点,我似乎看到了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后面胡民导演微微扬起的嘴角。

下午播放的是蒋能杰导演的《村小的孩子》,这是蒋能杰导演对他们村子里的小学跟踪拍摄6年的结果。在23日的观影会上,我看到座位前边的人穿了一件白色、上面印有“关注留守儿童”字样的T恤,在看完《村小的孩子》之后的提问环节,我才知道那便是蒋能杰导演,相对于其他到场的导演来说,蒋能杰导演是最年轻的,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便开始了对这部影片的拍摄,而且拍摄仍在继续。如他T恤上的字所说,《村小的孩子》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由于村子处在大山中,很多家长去大城市打工,以便挣更多的钱为孩子的将来打算。然而问题正是由此而来,很多孩子由于缺少家长的管教(单靠家里年迈的老人是不行的),并没有如家长所愿好好读书,他们的理想是长大后去打工。他们缺少父爱母爱,在父母过年回家时视父母为陌生人,这一点并不仅仅表现在他们这方面,有一对父母与儿子擦肩而过,竟也没有认出自己的儿子。在挣到更多钱的背面,是渐渐冷淡的亲情,不得不说,这是一把双刃剑,伤害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不得不深思,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但答案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有多大,钱还是必须得挣的。过完年,父母们又匆匆坐上了去大城市的火车,一家人又要开始一年的轮回。然而问题并不仅仅是这些,由于政策原因,村里的小学被拆,学生去很远的地方上学,很不方便。村支书通过各方努力,终又使学校盖了起来,但代课老师因为工资低不得不离职。村小该如何继续,我们不得而知。影片有一点瑕疵是最后的摆拍镜头,摄制组让一对兄弟与他们的父母视频聊天,气氛感人,但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纪录片只是将事实摆于观众的面前,即客观冷静的原则,而不需要刻意营造气氛,去刺激观众的泪腺。在事实面前,所有的煽情都是多余的。

之外播放的还有冯雷导演的《雪落伊犁》和王杨导演的《中国门》。

25日上午是导演与观众的研讨会,我没有去现场。但李斌导演后来对我说,现场气氛很热烈,大家为了某件事的不同观点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颇有百家争鸣的感觉。李斌导演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总结那天的研讨会: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观影三天给我最大的感受,或者说一个疑问,那便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未来。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独立纪录片是必不可少的,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思考或反省,往往是大于影片本身的。虽然独立纪录片目前的受众面还比较小,但它的光芒正在慢慢地扩散,这正是我们举办观影展的最终目的,从三天的观影来看,对独立纪录片感兴趣的年轻人还是有很多的,想从事独立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也是有的。从现场观众们来自于各个角度的提问,导演细心的解答来看,它将来的光芒定可与目前的电影一争高下。那么希望在哪儿?希望在每个人身上,正如“土豆播放器”上经常出现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我觉得还应该再加一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而从研讨会上激烈的争论来看,这是我们年轻一代有信心担负起社会职责的前兆,也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未来。

沈洁

观纪录片《一带一路》有感 篇4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一带一路》,是一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共分六集,分别是《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和《筑梦丝路》。

全片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沿线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以宽广的视野、多维度的视角对“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进行了拍摄,涉及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肯尼亚蒙内铁路等几十项重点合作项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映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贸金融产业合作、增进人文交流生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这部以全面解读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的纪录片,以凝重凝练之笔,透过对历史纵深的审视,凸显对现实的关切与观照。视野开阔,气势恢宏,既具有史诗般的气象和风范,又具有叙事诗的细腻与凝练,用丝路故事增进跨国合作,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的宏大主题。

观毛泽东纪录片有感 篇5

作为没有特殊经历,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多年以来,我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学校里,书本上老师教的东西,那就是觉得毛主席很伟大,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也很遗憾,因为毛主席在晚年不可避免的犯了错误。而这样的错误也让幼小的我认为,毛主席毕竟不是完人,他也会犯错误,而且犯的是普通人基本都能理解的错误,也就是所谓的排除异己,保住地位等等。现在看来,我和大部分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就是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不知是谁说的,如果几何公理违背了人们的利益,也会被视为谬误。也就是说从来没有独立于利益和价值判断之外的“社会事实”。因此所谓的“历史记录”很可能远非历史本身。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任职以来,不,准确地说是他领导中国人民斗争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为中国革命规划宏伟蓝图,他所留下的“毛泽东思想”更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流传 下来。

毛主席很普通,普通得和其他人一样喜欢抽烟,游泳,偶尔地幽上一默;毛主席又不普通,他有常人没有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在艰苦环境下不畏艰难地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观看片子时,我真的由衷庆幸,我们的毛主席在做关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抉择时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这条道上,而不是与蒋介石一起做有损民族利益的事。他的不普通还体现在他的自我牺牲上,他的6位亲人都献身于中国革命,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悲痛啊,但毛主席没有多余的时间悲痛,他只是一次又一次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毛主席喜欢游泳和走访,他的梦想是游遍祖国的山河还想游密西西比河,但在他年青力壮时世界形势不好,他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梦想,甚至因为身份而不能随意到各国游历,他唯一去过的祖国境外就是苏联,而且是为中国的将来去的。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他就像古代的盘古,不同的是盘古撑开了天地,而我们的毛主席一肩挑起了整个中国的希望!

他在世时,那时的中国并不富强,在世界的话语权不多,但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始终表现地不卑不亢,在访问苏联时,由于毛主席的坚持,斯大林也来到中方招待宴与我国联盟。同样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也从不轻视小国,提出了“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的理念。1974年,非洲领导人访华时,其妻子对毛主席行屈膝礼,毛主席热情地与他们一一握手,并也还以屈膝礼。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时,他这样说到:“我们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推上联合国的!”

毛主席还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在与各界人民吃饭时,他会主动发烟给他们,还会劝菜,甚至在宴会过后亲自送他们上车并目送他们离开。这点还体现在他的亲民上,当时全中国都把毛主席当神一样膜拜,他却极力反对这种心态,他曾说最羡慕的就是在居委会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人。他出生农民,在执政后也时刻牵挂着农民的生活,农民朋友受苦了他都会心痛地流下泪来,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特别节省,破了的衣服,毛巾等总是缝缝补补很多次。在战争时期,曾有农民朋友咒他死,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派人了解群众骂他的原因,但得知是因为农民要负担的军粮过重时,他经过深思熟虑执行了“精兵简政”政策。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恰同学少年》,给我极大的感性认识和震撼。从来都只把毛主席当个睿智的老人来看的我绝想不到毛泽东年轻时已是那么意气风发,崭露头角。他的博学广识而善于思考的优良品性,他的看书时字典地图不离手的认真而严谨的态度都使我佩服不已。要知道我们同学一般去图书馆都是空手去空手回的,看得除了娱乐八卦,科幻世界还有些什么呢?毛泽东利用假期去游学体验劳苦大众的生活,他带领组织工人夜学提高工人素质,他大胆的嘤鸣求友,他带头组织读书会促进同学共同提高,他做的这一切都是那么有板有眼,足以让我自惭形秽,悔过不已。回想自己在大学2年都干了些什么?我的同学和 老师又都在关注什么?毛泽东还提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修身之道,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对毛主席耿耿于怀是因为长久以来,文革被说成一场万劫不复地大灾难。很多人都不理解毛主席,都被官方的评价主导着,都对毛主席犯的“错误”念念不忘。但按照莫里斯的说法,是毛泽东的意图与他遇到的环境之间的冲突,成为文革这场悲剧的核心。他还认为,无论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有多么惨重,它确实把向当局造反是群众的权利这一概念输进了群众的意识之中。当中国人民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这种权利既非上面所赐亦非上面所能废除而为它们固有地权利时,他们也许会再次实践文化大革命所鼓吹地那一幕。因为唯一地方法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地方法。”

也许很多人都接受了人类社会本来就没有平等的流行观点,我以前也痛苦的认同。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个人奋斗,名哲保身。在这样的私有制的社会里。你我眼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我追求的只能是短暂的快乐,然后徒留万年空虚,更别提那能够满溢你我心间的奢侈的幸福了!但是我不禁要问,人类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呢?如果说全世界的人们很多都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但是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毛主席领导下那曾经有过的流金岁月啊。退一步讲,我们毫不怀疑文革有一个伟大的初衷,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革进行的还是有点匆忙,以至于大部分的民众更不上毛主席的脚步。毛主席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和那么深邃的远见。他把建国后出现的问题和将要出现的问题都看透了。30年来出现的种种怪事,魑魅魍魉的群魔乱舞,其实都没逃过毛主席的千年眼呐。今天再去回首,民众可能才能真正体会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反面教材给人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必要。另一方面,当我们认识到毛主席发动文革的伟大的初衷的时候,就会不得不更加佩服毛主席了。“他居然敢于一个人和自己所缔造的政党和国家机器对立。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毛泽东一样,始终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毛泽东一样,让人民心中像火一样燃烧。”这是怎样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啊,真正的伟人才是这样的。

中国有这样的伟人真是幸运的。他甘愿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看着那些记录着毛主席真实生活的片段,看着他从风华正茂到后来的老态渐显,真的感到些许难过,但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他的坚忍,他的付出与平易近人。但影片里德毛主席喊出那句“人民万岁”时,我想,大家都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吧,那是他用自己一生对“为人民服务”做的最好诠释!

当我们离毛主席越来越近,对毛泽东思想看得越来越透的时候,就要坚定毛主席倾注一生的是正义的事业,就要坚信失败了不代表不能成功,很难实现不代表要放弃努力,现实纷繁复杂而另人沮丧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美好理想和美好心灵。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革命多不是一朝就能成功的,革命者也需要多次的锤炼才能更坚强更有战斗力;民众也不是一次革命都能觉悟的,他们需要多次洗礼才会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权利。到那个时候,鲜红的太阳必将照遍全球!

环091-2班 洪

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篇6

电影开始前放了一段黑字: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以及在结束时的: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这两段话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片中描述的小朋友的生活,我们小时候肯定也经历过,例如调皮,哭闹,以及其他的等等。而后面老师说后来那个袁老师在这部片子播出来后就被辞退了,我觉得也确实应该如此,因为她对小孩子不是很专业,我看到了她骂小孩,打小孩的情节,作为一名老师,最起码耐心是必须要有的,对待小孩子尤其应该如此,他们正在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应该循循善诱,而不是一味的打骂。如果那样,只会使孩子们的心理不健康。而且她老是说:“马玉兰。。”“马玉兰。。”我觉得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的,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那本来就比较困难,可以让孩子们做些游戏啊或者手工什么的,而这位老师就是命令的语气。

我记得片中有一个问题问一个小孩,问题是这样的:“假如世上有这三样东西,快乐,有钱和到处旅游,那么你会选哪个呢?”回答:“快乐。”“为什么?”“因为钱买不到快乐。”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这个道理,不得不说我们稍微大一点的人确实不及他们,我们现在只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地位,荣誉。。而忽略了快乐本身,小孩子的想法往往是最简单的,他们才是反映了人类的本性。

还有一个小孩子叫陈志鹏,他每周星期五晚上在活动室门口等父母来接他,可是总是最后一个,孩子那个期盼的目光,让我不由得心酸。现在家长的工作可能越来越忙了,没有时间再去管孩子,所以把他们送到全托的幼儿园,只是在周末才接回去,但是却忽略了孩子们最真的,内心最深切的期盼,他们渴望被关爱,特别还是几岁的孩子,我希望以后作为父母的人能够更加地把关注的重心放在给孩子的爱上,而不是只满足他物质方面的需求吧。。

片中还有好多的情节令我印象深刻,例如老师问一个小男生项泽民:“用越。越。造句。”他回答:“我越来越喜欢吴贝贝了。”然后那老师居然还问吴贝贝:“你喜欢项泽民吗?”喜欢。那还有那个谁喜欢你怎么办呢?她回答不喜欢,问为什么?他长的太丑了。孩子的本性是直接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而作为老师,应该教他们辨识,教他们学习各种东西,但是不能填鸭式教育,电影中也不是插入一个孩子在那心算吗?刚开始简单的题目还可以,但是越到后面孩子就很难算出来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到一定阶段才会发展的,过早开发也不一定是好事,现在很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小的时候就多学点东西,才能赢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孩子东西学的越多,可能也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所以我觉得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小的时候可以培养孩子的音乐舞蹈天赋,而不是偏理科方面的。而且我觉得这里面的老师引导孩子的方向不太正确,需要改变一下吧!

观《黄埔军校》大型纪录片有感 篇7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题记

第一次观看《黄埔军校》,记得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对这段历史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看完后并没有留下什么感想。然而,大二在形势与政策课上重温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也许是已在医学院校经历了一些东西,我感慨良多。

《黄埔军校》记录片分为三部分共12集,分别是肩负重任、浴血抗战和共襄大业,对于医学生来说,我们的职业生涯也可以如此概括,所以在欣赏每一部分的时候,我都有不同的收获。

肩负重任

“1924年3月6日晚,22岁的湖南青年蒋先云,悄悄来到长沙清水塘二十二号,参加一场秘密考试,考试题目只有一个,试述投考军官学校的志愿……”。1924 年,在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黄埔军校,它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影片中,黄埔的学生每天都坚持锻炼,风雨无阻,这是他们迈出作为军人的第一步,黄埔军校里的教育让他们成为国共两党军队的著名将领,响当当的有林彪、关麟征、胡琏、徐向前、陈赓、王耀武、宋希濂、郑洞国、杜聿明、戴安澜等。

黄埔军校的建立,顺应了当时的热血青年勇于担当,敢于肩负责任的潮流,为他们创造了平台。一批批革命精英在孙中山先生“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哺育下,经过新型的军事、政治教育,成长为优秀的军人。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党的历史使命,是全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具体到医学生身上就是为14亿人的健康服务,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促进居民身心和谐。对这一使命的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就是医学生应该具有的医学使命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因此,医学生必须牢记自己担负着为14亿人的健康服务这一崇高神圣的使命,医科院校则必须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使命感。

回过头来想,无论我们当初为什么选择了学医,现在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片广阔的医学海洋,身处其中,载着使命的帆船只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落难者拉上贴着红十字号的 “和平方舟”,平安的把他们送到健康的彼岸,那样我们才算真正征服了医学的海洋,完成肩负的重任!就像孙中山先生的谆谆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那样,就像周恩来总理热血时的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样,就像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那样“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那样,肩负起属于时代的使命!

浴血抗战

“他们是一群初出茅庐的学生军,却坚定地踏上了统一广东的征程。他们没有作战经验,却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东征的战场上,年轻的黄埔学生们,逐渐成长为真正的军人“击溃军阀吴佩孚,攻下武昌,占领南昌、九江,歼灭孙传芳……北伐战争打响后,革命势力迅速扩展到长江、黄河流域,不可一世的吴佩孚也哀叹到,他的军队官兵都“不怕死”,想不到黄埔军是“不知死”,连连夺下汀泗桥、贺胜桥。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挽救中国的危亡,多少英雄豪杰抛头颅、洒热血,从而战死沙场。战时同患难,共捐躯;死后同一穴,共丰碑。我想,不仅仅是黄埔军校的训练,使得这些英勇的战士浴血抗战,无惧生死,这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精神的指引——挽救祖国的危亡。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的历史使命,虽然已经不再是抛头颅、洒热血了,我们也没有了浴血抗战,但是,在这个和平与发展的年代,我们肩负的使命是奉献医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我国传统医学就认为医学乃仁术。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颗仁者之心。诊治疾病的活动不能纯粹看作一个经济贸易活动, 而应看作是在拯救一个生命。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作为医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严格规范自己,践行医学生的使命,承担起时代赋予医学生的责任,奉献青春,让生命绽放光彩。

共襄大业

在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极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黄埔有幸埋忠骨,历史无情诛佞臣。先烈回眸欣笑脸,丹心热血花艳红。多少黄埔英魂,为挽救国家的危亡,为共襄大业,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依稀在耳,历久弥新。这位世纪伟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大业,而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共襄大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旧时代的人们尚且如此,作为一名医学生,更应如此。“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们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候,我们曾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少年中国说》里这样说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们作为国家的新一代接班人,新一代医学生,处在如此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无忧无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给予我们的是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好专业知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未来而努力奋斗?俗语说得好:“多少年,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新时期的中国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更加普众,更加和谐的医疗服务!

观校庆纪录片有感 篇8

从电视机前观看着天安门广场,全场座无虚席。只见,前方开始升旗了。“出旗”,只见升旗手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抛上了天空,整个天安门广场四面八方唱响了国歌,所有人都在唱,我不禁也大声唱起来,此时此景,令我无比震撼。

接下来,阅兵式开始了,一排排整齐的队伍出现了,所有的军人动作一模一样,从转头到正步,都非常的整齐,他们所有的动作都是那么的英姿飒爽,眼神都炯炯有神,无数的人,都如同一个人一样。每一个方阵前面都有一名带队的将军。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定,一定要当上将军,率领千军万马。

此时此刻,我觉得身为一名当代的小学生,我们不仅仅要有自己的梦想,最应该有的就是要有爱祖国的坚定决心。

接下来,我看到了飞机,飞机上写着让人骄傲的大字“中国”。飞机后面还有五颜六色的气体,真是非常漂亮。还有坦克、火箭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武器上都写着“中国制造”。

我最喜欢彩车了,彩车外观看着没有车轮,行驶在地面上。每一个省份都有不同特色的彩车,五花八门,真是美丽极了。

今天看完阅兵大典,我更加敬佩我们的祖国了。我一定要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不大,但是如果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量,成千上万的人加在一起,就如同无数个小水滴能变成大海一样。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复兴中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一份力量,我们一定可以再创辉煌。只要我的呼吸不停止,哪怕就是流血牺牲,我也要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刚”!每当我唱出这句歌词,我都会对着升起的太阳微笑。是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沉睡了百年的雄狮已经苏醒了。此时此刻,我想对着天空呐喊出心中的那句话:“中国,生育我的母亲,我为你骄傲!中国,我亲爱的母亲,我爱你!”中国的那条巨龙正在腾飞,中国已经不是那任人宰割的羔羊了。中国已经成立70年了,70年里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苦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向世界见证了中国的伟大,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伟大。

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报答祖国!

可爱的,可敬的祖**亲,我在你的面前庄严宣誓,我向您保证,我一定走到哪都会把您放在胸前。祖**亲,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永远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永远深爱着你。

观校庆纪录片有感 篇9

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还有中国网……从工业到科技,从人文中国到绿色中国,再到强大的军事中国。最令我感动的是一群一群的年青人成为了各个领域的脊梁。他们思维敏捷、朝气蓬勃,对工作又细致入微。青年人挑大梁正成为中国创新的隐形利器。银幕上宏大的画面、清晰的旁白、了不起的数据,展示了过去五年中国伟大而辉煌的成就。只是短短的五年,中国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直线飙升,怎能不让我震撼—厉害了,我的国!祖国我为您而喝彩!

洛措是一个驻村的女大学生村官,是全国扶贫七十七万五千驻村干部中的一员,她每天每时每刻走村串户,为的就是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二字,她希望她统计的数字是最准确最准确的。她讲:她的工作不仅仅是上传下达,要把上级精神做到位,要做到人人知道,要因户施策,即一户有一户的方案,一户有一户的办法。她们分秒必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要彻底消除贫困,这就意味着每分钟约二十人要脱离贫困。她们不能怠慢,我也不可怠慢!我作为一名中储粮一线员工更应争分夺秒,踏踏实实做好本职,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是个能吃苦的勤劳的民族,更是一个聪明积极进取的民族,“一带一路”上,哪里都是中国人的身影!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五年来我们的国家、社会、城市、乡村的变化—那就是便利!交通便利、通迅便利、生活便利……厉害了,我的国!祖国为您而感动!

观校庆纪录片有感 篇10

精准视角尽展大国雄姿。从壮观恢弘的大规模航拍镜头拉开序幕到凝集着匠心精神的中国智造闪亮荧屏,国家科技实力的真实写照与科研领域的累累硕果都在通过影像的方式表达,无论是科研前线和奋斗一线的拓荒者,还是一个个大国重器的傲人成就,镜头下的大国雄姿,以带给观众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传递中国力量。该影片以精准的视角、恢弘的表达,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镜头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在逻辑,展现了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等几个方面。新理念、新成就、新思路、新未来,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万家灯火的点点星光、匠心独运的时代鸿篇……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如今的强起来,历史性的飞跃证明着大国雄姿的征途。

大国重器尽现中国智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们期待许久,然而《厉害了,我的国》中哪一个大国重器不是“中国智造”?飞驰的复兴号列车、独创地深海利器“蓝鲸2号”、自行设计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国产的C919大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第一引擎。中国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也在用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校庆有感 篇11

六年一班

陈美希

9月25日,我们的学校——北京小学华润海中国分校,举办了一周年校庆庆典活动。中央电视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姐姐也前来助阵。这是一个颇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就让我带领你们坐上校庆的舞台吧!

“快点而拿好花,第一个节目就快开始了!别闹了,你们怎么一点紧张气氛都没有啊?快排好队,一会就要上台了!”于露老师心急 如焚地说。我们立刻正经起来,马上站好队,准备登台表演,看到幕布拉好后,我们迅速地登台站好队形,音乐开始播放了,我们唱起歌来,我觉得我们的歌声一定很曼妙吧!唱完了,台下掌声一片!因为我后面还有两个舞蹈,所以必须迅速地换装,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跑回后台换装,又匆匆忙忙地跑了回去,可是竟然还没到我们,我们就等呀等!正当我们马上要睡着时,老师让我们进去做准备!我们跑了进去,站好队形,就开始表演起来。禹辰唱歌,我们伴舞,除了某些人在表演是时讲话以外,我们的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还有最后一个舞蹈了,这个舞蹈也是最重磅的!伴随着美妙的曲声,我们跳了起来,这个舞蹈花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与汗水。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劳动成果博得了全场观众们的掌声与喝彩!

观荔中校庆晚会有感(定稿) 篇12

——观荔城中学十五周年校庆晚会有感

荔城中学 吴天学

9月6日,荔城中学举行了建校15周年校庆。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让参加校庆的所有嘉宾叹为观止。其中,最让人震撼的是: 千人乐队,千支管乐,齐声合奏《欢乐颂》。那雄浑的气势以及表演者的专注和深情,把校庆气氛推上了顶峰,同时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对比当下的教育现实,应试的挤压让师生疲倦,也让我们所有的人都狂热并且亢奋不已。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素质”的培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提高办学质量”也被简单地等同为考分高低排列。学生的生活普遍枯燥乏味,代表着人类文明精华的艺术之光,与学生的心灵总是相隔一层厚厚的障壁。荔城中学正是基于此,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育人理念——“爱人〃树人〃立人”。这里的“立人”,昭示着荔城中学着眼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得一些知识的叠加,哪怕能把这些叠加的拼图变成美丽的图画,也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把人类文明的精华,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甚至养成永久的习惯,并且永远的“笃行之”。其中艺术素养,在荔中“立人”的教育实践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用校长周丽红女士的话说就是“厚重的人文底蕴,能赋予学生一种气度,而多彩的艺术灵光,能填补学生心灵的苍白。”周校长的话,让我们想起了著名的中科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杨雄里的名言:“科学知识只是学习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中的全部。我对中国的古典文学、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外国文学、哲学都有很深的理解。这并非附庸风雅,这实在是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学、没有音乐、没有哲学常识的头脑会有会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会有可能体验生活的真正乐趣。”杨雄里院士的话道出了艺术素养在人的自身素质中的比重当量,中国古代的文人基本都是音乐的高手,王维的很多杰作就是在自己弹奏音乐中找到了对应于自然山水的创作灵感,从而在中国诗歌王国里留下了一株株身姿绰约的奇葩。大发明家爱因斯坦外出旅行也总是随身携带一把小提琴,音乐的轻快旋律,能够激发心灵中蛰伏的创作冲动。

用艺术灼照“立人”的理念,具体到学校的教育情境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使空洞的德育说教变得具体充实,也能使沉闷的教学课堂骤然间变得生动有趣。一个沉浸在艺术天地饱受艺术滋养的人,是不太可能成为社会的有害分子。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将人类文明进程中积淀的知识经验薪火相传。让受教育者把文明的理念化为自身的血肉,甚至在自己的血管里唱起歌来,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曾经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知识,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如果我们的眼睛老是看着高考,把那看成我们教育关注的唯一所在,是不是也是一种浅薄和不堪呢?

上一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下一篇:安徽省关工委开展“知党、爱党、做党的好儿女”主题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