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鲁迅记录片有感范文

2024-05-25

观鲁迅记录片有感范文(精选12篇)

观鲁迅记录片有感范文 篇1

观《鲁迅》有感

我们都知道,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篇小说、散文,例如:《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呢?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看了《鲁迅》这部电影。电影一开始,是鲁迅在向同学们演讲。那慷慨激昂,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懂得:学生是知识阶级的预备军,并终将成为它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知识阶级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作出牺牲,社会的不断的进步,正是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的真正的知识阶级!演讲结束后,有同学问鲁迅:“先生,你还是夜晚写作么?”“是的。”“为什么?”“因为白天比夜里更黑暗!”这是多么引人深思的一句话啊!在同学们琅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先生缓缓里去了。

杨杏佛先生带他的儿子外出游玩时,遭到暗杀,杏佛先生用生命保护了儿子。在它的葬礼上,记者问鲁迅:“听说你也会面临和杏佛先生一样的危险?”鲁迅先生颇有感触:“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见过太多人的死,甚至都不会流眼泪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轻,我算是长寿了!”听到这句话,我的鼻子酸了。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死亡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毕竟都是一条条生命啊,就这样死去,不是太可惜了么,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残忍。

先生是一位伟人,但是他一点架子也没有,反倒可以和大家一起聊天,或开玩笑或讨论心得,这一点是我非常敬佩的。

鲁迅先生的一生忙碌而充实:为革命而奋斗。他把自己称为“非革命不可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的利益胜于一切,当然,这个“一切”包括生命,他认为,预期多活几年而不工作倒不如多做工作少活几年。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无私精神吗?

在电影的结尾,鲁迅先生终于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为什么还要等待呢?难道只有等到生命尽头才能懂得时间、生命的重要性么?

确实,时间和生命都是十分珍贵的,因为他们都不能重来。鲁迅的生命不只属于他自己,还属于中国革命。那么,你的呢?

观鲁迅记录片有感范文 篇2

肖淑明老人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史诗, 受过初中教育的她谈吐不凡。“只有学而知之, 没有生而知之”, 如果不是来自外部世界, 很难想象这样引经据典的话竟会出自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之口。

年轻时侯的肖淑明是雅安中学的普通中学生, 一个摩梭族男人来到这里, 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 这个男人叫喇宝成, 是摩梭土司。为镇抚山民, 军阀刘文辉召他来雅安授枪加勋。喇宝成想娶一位才貌双全的汉族女打理山寨, 他选中了16岁的“校花”肖淑明, 于是张灯结彩, 喜结良缘, 这在当年的西康上流社会传为佳话。肖淑明在青春少艾之时, 就如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一般, 婚姻早已不再是自己的事情, 而是标志着这个女人未来要打理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社群。

土司夫人这个身份本身就是传奇的, 譬如贵州在明代促进民族团结的奢香夫人, 丈夫过世后, 代袭贵州省宣慰使职。奢香审时度势, 以国家统一为重, 支持明军经贵州进伐云南, 使明王朝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统一, 奢香为国家的统一,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压寨夫人不是皇宫里嫔妃, 享尽锦衣玉食而只用付君王一笑, 她们是山上的马缨花, 红得耀眼, 活得刚烈, 在自家男人过世后身上要担负起统领部落的使命。这对从小就生活在另一种社会环境下的肖淑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泸沽湖居住着5万名摩梭人, 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母系社会, 他们的走婚制度闻名于世。而喇宝成是土司, 必须结婚。他已有一名摩梭人夫人, 肖淑明去了后, 只能算二房。看似风光无限的土司夫人, 内心却有无限的酸楚, 肖淑明最爱唱的歌还是《松花江上》:“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当受到委屈, 当遭遇不幸, 这位坚强的女性没有倒下, 强权的压迫反而激起了她顽强的生命力。纵然生活有百般的不如意, 但她不但活了下来, 而且一直用自己的坚强去对抗不公平的命运。以至于她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 是那么地自信。她今生未了的心愿寄托在了孙女拉珠的身上, 走出泸沽湖, 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代替自己重回阔别54年的家乡。虽然年事已高, 她仍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主导自己的生命。

老人的一生跌宕起伏, 其中牵涉到国民党、共产党、民族的冲突, 经历了土司制度, 解放, 土改等等历史事件。这些坎坷没有让她消极厌世, 而是在看破浮生之后升腾起内心的感恩与悲悯。她感谢村民、感谢共产党, 不禁让人对这位见证了历史、乐观又坚强的老人由衷的敬佩。

一直以来, 肖淑明一家过着贫穷的生活, 孙子通过希望工程才得以上学。但她的晚年, 却因为这部《三节草》的走红而改写, 1999年, 肖淑明被增选为凉山州政协委员。2002年6月, 肖淑明来到北京, 参加《泸沽湖畔的摩梭王妃》新书首发式和签售活动。据出版社称, 该书销量达五万册。2003年3月, “三八”妇女节在雅安的签售会上, 慕名来看她的人达4000多人。《三节草》因肖淑明的人性光辉而感动世界, 肖淑明老人也因《三节草》而圆了自己的回乡梦。

二、文化差异的挑战

肖淑明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 面临着一系列文化差异的挑战。

从城市到乡村, 首要的挑战便是物质文化的差异。来到纳西族摩梭人的地方, 成都的川菜是再也吃不到了, 腊排骨、黑山羊、乳制品一点点都得学会吃。脱下五四学生装, 穿上摩梭人的衣服。好在云南和四川都同处西南, 衣食住行适应起来还不是太大的麻烦。而在伦理文化方面, 很多地方简直就是对立的矛盾。比如摩梭人的走婚制, 男不娶、女不嫁, 走婚双方在女方家同房生子, 孩子归女方家抚养。这与汉族的嫁娶制有着天壤之别, 在传统的汉族看来似乎难以接受。但肖淑明很识大体, 尊重摩挲传统习俗, 后代顺应了走婚制, 在这片土地上以与肖家人完全不同的婚俗繁衍生息。

除此之外还有表达文化的差异, 摩梭人信仰东巴教, 与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差异很大, 但是她秉持的是极大的文化宽容, 充分肯定喇嘛的学识。在瓜达等民族祭祀活动上, 也都积极参与, 设身处地的参与民族话语而不是对民间信仰持质疑态度。任何文化的差异都需要借助语言去沟通, 在片中老人的口音早已是融入了四川话与纳西话的味道, 她用实际行动一点点巧妙的化解着差异。

一个女性与一个社群的文化冲突, 最终在这个女性的主动适应下逐渐走向和谐。她的努力不仅让这个社群接受了她, 而且在她的丈夫逝世之后, 肖淑明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成为了部落德高望重的长老级别的人物。

三、跨文化的抉择

大多数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在日复一日中慢慢适应的, 但有一些个人价值取向的东西, 老人选择求大同存小异。比如老人的丈夫喇宝成身为土司喜欢拈花惹草, 肖淑明老人说:“他土司喜欢哪个姑娘就去翻木摞子, 但我是汉族, 我要遵守妇道。他在外面野我不管, 但如果是带野婆娘回来, 我一枪把她打死。”这位坚强的女人顺应了民族习俗的同时, 没有丧失独立人格, 而是坚守着自己的节操, 不是对丈夫的言行举止唯唯诺诺, 而是有魄力有胆识, 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与权益。

在异文化的环境中, 肖淑明不得不跳出过去信奉的文化法则, 转而用摩梭人的文化法则来解决问题, 而受到过去所受教育的影响, 作为摩挲文化的半个旁观者和半个参与者, 她又能汲取城市社会比较有远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从这点上来讲, 带给她此生不幸的喇宝成无疑又是明智的, 这样一位女人的确能够担负起摩挲部落的期望。事实没有让他失望, 在土改中, 肖淑明积极劝说村民配合, 在推进部落土改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帮助村民追求幸福生活, 充分体现出她的远见卓识。

对于新生事物, 肖淑明有着敏锐的触觉, 更有着超越同龄人甚至年轻人的包容度。

孙女拉珠自从见到了成都的繁华, 便想要走出泸沽湖进程闯荡, 虽然车费不够, 但肖淑明还是极力赞成。她虽然深处闭塞之地, 但是思想开放, 在她的心中, 女儿当自强, 不能守着老祖宗的一方土地, 时代发展了是挡也挡不住的, 要多看看, 长长见识。她说:“不要为孙女的这点路费拿不出来, 把她的一生的前途丧失了”。她深知自己的努力并不能保证拉珠一定能有一个好前程, 凡事都要看她自身的努力。拉珠进城不仅为践行自己的梦想, 也肩负着老人的梦想。“要想把自己的娃儿抛弃了, 到外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自己感到自己的良心问不过。”当谈到自己未能走出泸沽湖的遗憾时, 老人如是说。

人如三节草, 不知哪节好, 五十四年前, 怀着对未来的一无所知, 肖淑明走进了泸沽湖;五十四年后, 同样是前途未卜的拉珠, 又走出了泸沽湖。在肖淑明老人身上, 我们看到了她对不公命运的乐观和坚韧, 面对文化差异的适应与慎独, 面对时代流变的开明与果敢。她用自己的故事摹写着历史的印记、绽放着人性的光辉。如果面对人生, 多一分豁达, 少一分抱怨;面对文化差异, 多一分尊重, 少一分自傲;面对新生的时代, 多一分主动, 少一分抗拒, 或许世界将会更美好。这位摩挲末代王妃如今已经驾鹤西去, 可她留给后人的思考还很多很多。

摘要:由著名纪录片导演梁碧波执导的影片《三节草》讲述了一个跨时代女性传奇的一生, 影片一开头就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就如三节草, 不知哪节好”。老人的个人命运一波三折, 同时见证了所处的大时代的风云际会, 又亲身经历了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位老人的意义也如同三节草, 在不同的侧面彰显着她独特的价值。

观鲁迅记录片有感范文 篇3

在2015年6月23、24、25日的三天时间里,西安银雾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合力举办的独立纪录片影展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进行,旨在培养独立纪录片的氛围,以及宣扬独立纪录片的独立、客观、自由的精神。不得不说,影展进行得非常顺利。

在此之前,笔者有幸随同李斌导演一起去咸阳国际机场迎接为影展而赶来的沈洁导演。当时的西安正下着雨,空气中湿气氤氲。我们停车寻找,左顾右盼之际,沈洁导演从绵密的雨中走了过来,由于之前看过照片,我一眼便认出了他。不高,但是精力充沛,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留着长发,发梢垂到肩膀,背着书包,穿着短裤与拖鞋,肩膀宽阔,肌肉结实,看到他的第一眼便让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握手进车,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他便谈起了电影,从菲律宾电影《冲击城市》到李导的《远去的家园》,从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到以后的创作思路,不一而足。回到西安,我们一起去喝酒,期间谈论的依然是纪录片,一直进行到午夜零点。沈导评价自己说,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对于这一点,我已经领略到了。6月23日早上播放的便是沈洁导演的《二》,影片讲述的是他的侄子海二,中学辍学,整天吊儿郎当,想出去混社会,而海二的父母亲却不允许他这样,希望他能学一门技术,以便以后安稳的生活,于是一边是海二和朋友们出去疯玩,追寻着自己的江湖梦,一边是和家里人的争吵与挨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刚开头,海二跪在门前接受父亲的惩罚,身后是母亲一边为襁褓中的妹妹喂奶,一边指责他,父亲则时不时从旁边走过,之后在与沈导的讨论中,沈导说:“令海二跪在那里的是父亲的权威,然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跪在那里的吗,跪在强权与体制下。”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名字“二”是用毛笔字写就,不同的是,上面的一横更加的长与粗重,将下边的一横压在身子下,而我们,都是下边的那一横。沈洁导演是另类的,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而是身为一个个体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状况。据说,《二》是沈洁导演所有纪录片中最容易看懂的一部电影,与其说他找到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当事人,不如说他发现了每个人身上的代表性。

23日下午播放的是李斌导演的《针灸》。李斌导演是河南南阳人,现在西安工作,为人和蔼,在对影片做介绍的时候,他便和观众们开了个小玩笑。他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由于对纪录片的热爱,在体制内的时候,便投身纪录片的拍摄。相对于23日晚上播放的《远去的家园》中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思考,以及在陕西榆林拍摄的《湖殇》对于煤炭开采对环境影响的担忧,《针灸》更具有一种悲悯的人文关怀。《针灸》以前的名字叫做《社区诊所》,由于在优酷播放,便改为了现在的名字,并一直沿用下来。《针灸》讲述西安长安区的社区医生武耀成,利用祖传的针灸技术为群众看病,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便免费医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还将针灸的方法教给病人家属,以使他们在家便可继续治疗。社区诊所像一个码头,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往,有被村长欺负的和尚,有瘫痪的抗战老兵,有患脑梗塞的母亲与患神经错乱的儿子,有突发脑梗塞而耗尽家财的妻子,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在李导的镜头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社会医疗体系下人民群众悲欢离合的画面。然而武医生也有自己的烦恼,由于看不惯被冠以各种理论的现代中医体系,他拒绝应考行医资格证。他的两个女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户口,导致升学遇到困难,这使他一度想关闭诊所。好在他有理解他的妻子在背后一直默默地支持他,据悉,上个月他的女儿已经上了户口,而通过这部纪录片知道他的人,有一部分前来学医,希望能像他一样做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播放完毕,现场是久久不能平息的掌声,送给李斌导演,他将武医生的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是送给像武医生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医者,他们是我们能握住的最有力的稻草。当天现场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武医生的妻子,武医生则由于去福州医治一位被医院判死刑的婴儿而不能前来。武医生的妻子说,他也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完这部片子,看到现场这么热烈的掌声,他觉得,这14年,值得!后来听武医生的徒弟们说,福州的那个婴儿,在武医生的医治下,已经由不吃不喝可以喝水了。

24日上午播放的是胡民导演的《喧嚣的马路》,影片记录的是马路村村民选举事情。政治在中国一直是敏感话题,影片在这方面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村民选举制度的的不足。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即将退位的村干部的担忧,角逐村干部职位的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竞争,以及马路村的村民与干部候选人之间的矛盾。影片拍摄于2003年,基于当时的村民选举制度与纪录片的新兴形式,这样的影片以后或许不会再有,所以《喧嚣的马路》显得特别珍贵,其实,它倒更像是一份历史资料。在其后的提问环节,我才注意到胡民导演,短发,墨绿色上衣,说话不多但话语很清晰,更像是一个文人而非导演。关于现场观众的提问,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拍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胡民导演表示,拍摄过程中困难很多,有很多东西是不能拍摄的,但如果真正喜欢纪录片,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拍更多的东西,毕竟素材越多,能表现的东西也就越多。纵观整部影片,除了导演用镜头客观冷静的记录之外,似乎有一层嘲讽的意味。作为导演,是必须跳出当事人的圈子之外的,所以更能从一个陌生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就像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对夫妻吵架,我们不会去问清楚他们为什么吵架,更多的是看他们最后谁打赢了谁。想到这点,我似乎看到了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后面胡民导演微微扬起的嘴角。

下午播放的是蒋能杰导演的《村小的孩子》,这是蒋能杰导演对他们村子里的小学跟踪拍摄6年的结果。在23日的观影会上,我看到座位前边的人穿了一件白色、上面印有“关注留守儿童”字样的T恤,在看完《村小的孩子》之后的提问环节,我才知道那便是蒋能杰导演,相对于其他到场的导演来说,蒋能杰导演是最年轻的,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便开始了对这部影片的拍摄,而且拍摄仍在继续。如他T恤上的字所说,《村小的孩子》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由于村子处在大山中,很多家长去大城市打工,以便挣更多的钱为孩子的将来打算。然而问题正是由此而来,很多孩子由于缺少家长的管教(单靠家里年迈的老人是不行的),并没有如家长所愿好好读书,他们的理想是长大后去打工。他们缺少父爱母爱,在父母过年回家时视父母为陌生人,这一点并不仅仅表现在他们这方面,有一对父母与儿子擦肩而过,竟也没有认出自己的儿子。在挣到更多钱的背面,是渐渐冷淡的亲情,不得不说,这是一把双刃剑,伤害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不得不深思,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但答案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有多大,钱还是必须得挣的。过完年,父母们又匆匆坐上了去大城市的火车,一家人又要开始一年的轮回。然而问题并不仅仅是这些,由于政策原因,村里的小学被拆,学生去很远的地方上学,很不方便。村支书通过各方努力,终又使学校盖了起来,但代课老师因为工资低不得不离职。村小该如何继续,我们不得而知。影片有一点瑕疵是最后的摆拍镜头,摄制组让一对兄弟与他们的父母视频聊天,气氛感人,但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纪录片只是将事实摆于观众的面前,即客观冷静的原则,而不需要刻意营造气氛,去刺激观众的泪腺。在事实面前,所有的煽情都是多余的。

之外播放的还有冯雷导演的《雪落伊犁》和王杨导演的《中国门》。

25日上午是导演与观众的研讨会,我没有去现场。但李斌导演后来对我说,现场气氛很热烈,大家为了某件事的不同观点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颇有百家争鸣的感觉。李斌导演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总结那天的研讨会: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观影三天给我最大的感受,或者说一个疑问,那便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未来。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独立纪录片是必不可少的,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思考或反省,往往是大于影片本身的。虽然独立纪录片目前的受众面还比较小,但它的光芒正在慢慢地扩散,这正是我们举办观影展的最终目的,从三天的观影来看,对独立纪录片感兴趣的年轻人还是有很多的,想从事独立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也是有的。从现场观众们来自于各个角度的提问,导演细心的解答来看,它将来的光芒定可与目前的电影一争高下。那么希望在哪儿?希望在每个人身上,正如“土豆播放器”上经常出现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我觉得还应该再加一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而从研讨会上激烈的争论来看,这是我们年轻一代有信心担负起社会职责的前兆,也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未来。

沈洁

观纪录片有感 篇4

一说到南京大屠杀,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生愤慨,而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面对那样一个事实,一个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同胞身上,自己的民族历史上,自己的祖国热土上的铁铮铮的事实,我们不可能麻木漠视。当然,我也不可能例外,而最近看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实证》,更是加深了我的这种愤慨,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那样一页让人悲愤,让人心痛的历史。而再联想到最近名古屋市长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可耻言论,联系起当年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耻行径,更是让我不由的心生痛恨,锥心刺骨的痛恨。

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悲痛的历史吧。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在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写到:“日本兵就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侮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或者二三人为一个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掠,放火”,终至大街小巷尸体横陈,“江河流水为之赤”。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起,19万人,零散屠杀858起,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我想,面对这样一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现如今,无论日本有些人士怎样矢口否认,也无论我们中国人对这段历史有多么的咬牙切齿,我们都必须认识到这是我们中国历史最沉重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人类历史最沉重的伤痛。无论多么的不想面对,但在铁证面前我们不能不用客观的眼观去正视它,去接受它,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只有坦然的接受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而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特别的,对于我们当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和接受这段历史更是至关重要的。我想,对于大家来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烧杀淫掠的诸多细节大家也不可能不清楚的。我们过多的强调细节往往让我们难以看到这段历史的真正面目而只是纠结在那些碎片化的片段里。在我看来,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得出三个教训。

首先,这是对我们中国的教训。我们把中国近代史看成是中国的苦难史,这一点当然毫无疑问。旧中国作为这段惨痛历史的受害者,出于感情,我们自然会认为这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苦难。然而,我们自认苦难并不应该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苦难。正如我们穷人可以认为自己弱势,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弱势,然后才能让自己有所改变。人如此,国亦然。

这段历史教训我们,国家强大才有国人的尊严。历史教科书曾经给我们总结过:落后就要挨打。是的,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要想让中华民族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要有实在强大的国力支撑,否则,“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只是一种对历史的怀念,而说中国怎么受人欺负也只是自怨自艾罢了。现如今,面对美国在亚太的咄咄气势以及诸多邻邦的蠢蠢欲动,我们更应该警醒自己,一定要让自己的国家更强大我们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得到我们

应有的利益。想起当下有些网民说的,“面对中国这样的现实,如果日本人还来中国我就给太君们带路去”。这是多么的愚蠢和幼稚,可笑又可怕的言论啊。有些人只局限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无视整个国家的存在。没有了这个国家的完整,我们的一切梦想都无处寄托。而且,在现今,爱国主义竟然还受到嘲弄。北京日报批判的好:“要骂中国,怎么骂都没关系;要骂美国,骂西方,那一点都不行,这种逢中必反的谬种显然是对国家民族的背逆。有些人迷恋‘普世价值’,要当‘世界公民’,却忘了首先自己是个中国人,他们崇洋媚外,干一些数典忘祖的勾当。”或许批判的有些过,但并没有完全的背离事实和道理。对于这个国家,无论怎样,你都应该认识到,只有他的强大才有我们中国人在世界的尊严。试想,要是当年的中国上下团结,国富民强,日寇的铁蹄又岂敢在我神州大地肆意践踏,日寇的屠刀又岂敢操着屠刀对我炎黄子孙肆意砍杀。

这段历史也教训我们,我们要时刻警惕战争。战争总是可怕的,它颠覆人性,颠覆人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障碍。联系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利比亚战争,虽说是局部战争,但都是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可怕。它警示着我们,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霸权主义正在蠢蠢欲动。看当年,南京大屠杀只是当年法西斯战争中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据啊。在所有的战争中,侵略方都试图通过美化自己来为自己的侵略行径正名。比如美国,从朝鲜战争到南斯拉夫战争,到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及利比亚战争,无不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而干着非人性的勾当。丘吉尔曾经说过,“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是的,在国与国的较量中,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有利益的冲突,就会有战争的可能。而有了战争,我们谁还能肯定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情景不会再现,即使不会再现,我们又该到哪里去获得应有的人道救助。古人警惕,忘战必危。我们中国人从来不喜欢战争,但我们要时刻警惕战争。只有时刻准备着,时刻警醒着,我们才能够防止再次遭受战争的蹂躏。

这段历史还教训我们,和平与发展应该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最求。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铁证如山,战争带给南京的伤痛实难弥合,带给中国的伤痛实难弥合。战争下生命贱于蝼蚁,死亡变成常态,战争践踏人性的本善,背弃文明世界的几乎所有道义,摧毁我们苦心经营的文明成果,一切的存在与灭亡都只在强权者的一声命令里。在所有经历过战争的国家里,只要他还相信历史,谁会看不到战争带来的恐怖呢。因此,在这样的共识下,和平与发展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我们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只有我们大家都去认识到战争的罪恶,我们才能更好地相信和平与发展的可贵。想起我们胡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包容性”理念,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理念。他表示,这个世界容得下中美共同发展。是的,在如今中国崛起的时候,我们两个大国都应该相信,也只能是相信这个世界有足够的空间来让中美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狭隘的零和博弈变成“1+1>2”的共赢。而且,我们还应该相信,这个世界还容得下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的共同发展,如果世界上能达成这样一个极富卓识远见的共识,那我们当今全球背景下的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观香港回归纪录片有感 篇5

肖迪 201131010108 11月9日下午4点,我们工管1101班,在团支书的组织下,在工二B309观看了纪录片:香港回归之路。在观看此片之后我有如下感想。

为迎接香港回归十周年,近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正在播出大型纪录片《香港十年》。香港被誉为“东方明珠”,却未有幸亲身到过,于是对这部《香港十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前两天刚好赶上播放第三、四集,这两集都独立成篇,分别展示了新香港的餐饮、游乐场、股市、港口航运等的发展情况。比如港式烧鹅和蒸屉点心,惊险刺激的迪士尼乐园,拥有滑稽可爱的海豚表演和陆离奇妙水母馆的海洋公园,约3个足球场大,10层楼高,300架飞机重,年输送10亿美金货物的超级中远货轮和创造出的一个个牛市神话的香港股市,最后从415米高的中环最高楼鸟瞰香港的璀璨夜景,即使相隔万里,都仿佛置身其中。就是在这样一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弹丸密集之地,竟创造出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这些成绩的背后不仅有中国政府、大陆市场的强大支持,更离不开港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严谨实干的工作作风。

观习仲勋纪录片有感 篇6

——观习仲勋纪录片有感

今天,在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党课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习仲勋纪录片中的第一集《烽火陕甘》和第二集《纵横西北》。该纪录片是为了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而播出的,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习仲勋作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革命生涯。13岁入团,15岁入党,19岁发动“两当兵变”、21岁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习仲勋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在创建陕北苏区这一时期,直接在党危难时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想想那时习仲勋才21岁,在这么年青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不得不令人敬佩,学习。

“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3年1月为习仲勋同志亲笔书写的题词,也是对他一生最客观准确的评价。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经历何种革命斗争和各种复杂环境考验,面对逆境坎坷,习仲勋同志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他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闹革命打江山;他热爱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毛泽东主席如此评价。“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是习仲勋同志一生的忠实坚守。

习仲勋同志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应该是他成功的“秘诀”。1943年初,习仲勋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领导大生产运动,大大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习仲勋同志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其间,他担任爷台山自卫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政治委员,领导了著名的爷台山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遴选新的西北局书记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从孤军奋战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第一线,到在组织中担当大任,毛主席把重任交给他,他从来不曾令毛主席和拥戴他的人民失望过。他走到哪,就将改革和信念带到哪,老百姓尊敬他,爱戴他,信任他,他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民的公仆。

革命过程中的习仲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有不良风气,别人不敢说,他敢说。有需要改革的地方,别人不敢改,他敢,他总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汇报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敢于揭露和改革的勇气和敢作敢为的魄力深深震撼着我们,这时候的他,才不过和我们一般大的年纪,但是身上却肩负这这个国家的重任,肩负着中国革命的未来,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和逃避,相反,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超于常人的智慧给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十分出色,而且年轻,从最年轻的革命领袖,到最年轻的陕甘宁苏维埃政府主席,再到最年轻的西北局书记。他的一生总像是在谱写传奇,但这传奇的背后却是和着鲜血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他从群众中走来,到群众中去,为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生学习。

观《辛亥革命》纪录片有感 篇7

历史课上,我们观看了《辛亥革命》纪录片讲的是: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的记忆,让我这个当代的大学生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在当今这个和谐的社会,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纷争和矛盾,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之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已无 法扼制西方列强的压迫与侵略,一次次地在列强的进攻中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 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迫使中国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 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 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 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 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 渊”。中国人民不甘面对备受列强欺凌的残酷现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运 动。民族复兴是几代人的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 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 繁荣富强起来,则更艰巨。历史上,许多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曾进行了无数次尝试,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今天的和平安定是多少革命先驱和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又是在多少次革命失败后取得的,这条 革命道路又是多么的曲折和艰难呢?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最难,那么中国真正开始革命是什么时候呢?又是什么事件对后来的革命有着 深远的影响呢?这一切无不归功于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地位了。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 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 意义。第一、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 了统治 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第二、辛亥革命推 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三、辛亥 革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第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壮大了无 产阶级队伍。第五、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各 个方面都起了积极的影响。第六、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潮。由此可见,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皇帝的统治,是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和进步的曙光。在学习了辛亥革命之后,在认识到其深远影响的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马平川,挫折在所难免,我们应该时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把每一次挫折当做一次磨练,我认为人只有在磨难中才最容易成长,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我们要重视个人的主动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方面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 面,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重要作用,人是社会的人,自身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条件下,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利 用有利的条件,不断创造更多更好有利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朝着自己 既定的目标发展。那么对于一个国家呢,则应该从政治、经济、国民 思想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努力。应该始终以经济为中心,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状况,同时,也要重 视国民的教育水平,思想素质的提高。只有在思想和文化有较好发展 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宣传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篇8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从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中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幼儿园时代,可以真切感受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进入他们的生活。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连贯的情节,有的只是孩子们日常生活,本能的动作,幼稚搞笑的细节。

《幼儿园》全片以时间为顺序,以小班、中班、大班依次轮流展现,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也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涯的开始,片中突出表现了孩子们迷茫和害怕而无助的眼神,对家长的恋恋不舍,大声的哭泣,叫着妈妈。第一顿饭、第一个午觉、第一个晚上,小班的孩子们总是充满着第一次。尽管出了很多状况,但他们终究还是完成了。

之后镜头投向了中班、大班,孩子们开始习惯这样的生活,聊天、做游戏、打架、按老师的吩咐做着该做的事。其中还穿插了对个别学生的采访,聊得都是一些大人的话题,背景为黄褐色色调。然而有些镜头切让人一阵阵心凉。幼儿园原始的图景,原始的生活,无任何修饰的细节,观看之后每个观众都为之捧腹大笑。但在我们笑过之后,是不是应该静下来沉思,他们真的开心吗?他们内心真的纯洁无污吗?

片中有个小女孩叫马玉兰,看上去是个淘气的孩子,她欺负同学,她会在吃饭的时候直接用手在碗里抓着吃,会把吃剩的东西扔到地上,在上课时别的小朋友都乖乖坐在凳子上的时候她可能会站到凳子上来,就是这个一个孩子,这样听上去这个马玉兰也只是一个有些小淘气,算不上能让人讨厌的孩子吧,但是在片中却不停的听到幼儿园的老师在喊:“马玉兰又在害人了。”从小就在给她灌输一个思想“我是坏人”,基本没有一句正面表扬马玉兰的,这就是幼儿园的教育。虽然在教育方面我也是外行,但至少我觉得接二连三的批评总会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有事批评也可从正面。

到了春游的时候,他们不是游山玩水,亲近自然,而是来到了可口可乐公司。巨大的可口可乐广告牌,参观生产线,喝着可乐看节目,他们正在高高兴兴的接受者外来文化。或许这只是一次春游,对孩子们没多大影响,但如经常接受外来

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产品是如何的好,长大后他们怎能不崇洋媚外,他们能有多爱国?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里,他们精明,虚伪,暴力,世俗。一个男孩狠命的掐着另一个小男孩,还告诉他“我没有掐你„„那对不起嘛,你不许掐我。”洗澡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捏一个小女孩的屁股。两个小男孩打架,一个小男孩对着另一个孩子的脸咬去„„幼儿园在张以庆的镜头下似乎不是原来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满是美好和天使的地方了,似乎那些美好的孩子其实根本就是“妖魔”,是恶的。究竟是因为人之初,性本恶的本性使然,还是在大人的影响下,潜移默化中沾染上了恶的习气呢?不过我记得片中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星期一来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们一起吃早饭,她细心的剥了一个鸡蛋给旁边的小朋友,在一个小男孩被另个小孩打伤的时候她帮着老师来照顾那个受伤的小男孩,还把自己的丸子舀给受伤的小男孩,这个小女孩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感动,让我们又相信了孩子们本来就是善良的天使,只是有些孩子的身上沾染上了大人的恶习,就像一直穿插在片中的音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对待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保护他们,不让他们染上世俗的气息,还是要让他们看到这个社会现实的样子呢? 更让人啼笑皆非是影片中不时穿插着的对儿童的访谈,而孩子们的回答,大多都是以其别人的主观色彩在回答。其中,有位小朋友说:“如果我收到交通罚款,我会分一半给我的领导”。如此稚幼的孩童,竟会说这样一番人情世故的话语,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以及还有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对足球的评价,观点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孩子成人般的思想,深沉、成熟思想的表达,与人们想象概念中单纯、简单的孩子大相径庭。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人真的是成熟。这就是大人们对孩子的影响。

成人化的世界每天都在一点一点的腐蚀着幼儿园这个微妙的个体,对孩子的束缚,对孩子的思想灌输,俨然让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幼儿园这个特殊的场地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孩子们粘上成人的习气。我们应该沉思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玷污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让他们失去了童真。我们作为大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

观鲁迅记录片有感范文 篇9

几分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出现在主席台上,他穿了一身藏青色中山服,用微笑的表情望向观礼台的群众代表,全场瞬间肃静下来,习近平主席接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从那时以后肃静变成了欢呼,好像要把习近平主席的声音给盖过去。当李克强总理宣布“典礼开始”的时候,坐在主席前面的群众响起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和一阵热烈的欢呼。

李克强总理宣布活动第一项升国旗,当国歌响起时,热血沸腾的群众唱起了庄严的国歌,在这歌声下,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照耀着整个天空,群众也挥舞起自己手中的红旗来庆祝祖国的生日。

紧接着由习近平主席检阅部队,主席和阅兵总指挥,乘着检阅车慢速行使,主席不断地向受阅官兵发出问候的声音:“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受阅官兵则不断地用惊天动地的声音回应主席“主席好!”“为人民服务!”

主席检阅结束后,大阅兵正式开始,由空军、海军、陆军,火箭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各个军种组成的方队,身穿各式军装,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倍感自豪。还有装甲车部队,里面的各种坦克,火炮,导弹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出来的,令国人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空中阅兵开始了,喷着彩烟的飞机从天上越过,还有几十架战斗机在空中拼出了“70”字样,还有各种各样的歼击从天上飞过……

最后是群众游行,以不同主题的群众方阵一个个载歌载舞,走过了天安门。

现在的中国已经脱胎换骨走向强国之路,伟大祖**亲的未来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 观国庆阅兵有感

★ 观阅兵仪式有感

★ 观《国庆大阅兵》有感作文750字

★ 《阅兵盛典》观后感作文小学生

★ 关于纪录片《阅兵盛典》学习心得体会合集

★ 电影纪录片《阅兵盛典》观后感

★ 观看《阅兵盛典》纪录片心得体会

★ 电影记录片《阅兵盛典》观后感精选

★ 八一《阅兵盛典》心得体会500字【热门】

观鲁迅记录片有感范文 篇10

本周二,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看电影的活动。我们一共观看了两部影片,分别是《厉害了,我的国》和《红海行动》。看完了这两部影片我觉得思绪万千,同时也为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自豪。

在《厉害了,我的国》中,我们看到了这几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看到中国发明的动车“复兴号,”这辆动车完全没有借助国外的技术以及人力,都是中国人自行制造。“复兴号”的速度飞快,坐在“复兴号”中我们能8个小时体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我们还能与大自然来一场美丽的邂逅。同时,我也希望中国能够以“复兴号”的速度快速发展下去,变得更加强大。除了动车以外,我们还看到了有中国所研制的各种中国桥,中国网……这些伟大的发明都让中国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这些光芒则反映出中国发展的迅速,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此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的大阅兵,在大阅兵时每位军人都昂首挺胸,气宇轩昂,他们每一个人都如同椅子随时都要发出去的“利箭,”他们“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奋斗,为国家献身。

另一部影片《红海行动》则讲述了中国海军为了执行任务而奋不顾身的故事。“勇者无惧,强者无敌。”每位军人都带着这种意志,他们不惧怕任何困难,每当有危险总是将民众藏在身后,他们的这种强大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国的强大。“无论你在哪里,祖国都是你强大的后盾。”这句话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从这句话中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祖国的强大,还能体会到一种温暖,而这种温暖是属于我们强大的祖国,属于我们美好的“家。”“厉害了,我的祖国,厉害了,我亲爱的家。”你的快速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而我们也会更加努力,争取让你变得更加美好。

中国——一个强大的国家,希望你这只已清醒的“睡狮”能够变得更加美好。

一百多年前,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打破了国人们天朝上国的美梦,自此,中国进入了噩梦般的时代。

那是一个流血的时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那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中国被迫欠下累累丧权辱国的条约;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那是一个……

九十七年前,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它历经磨难,辗转迁徙,用意念与天地争锋,用智慧与敌人搏斗。十二年前的艰苦抗战,洒了多少血,流了多少泪。最终换来天安门上那一声激动人心的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中国正以他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中国的青大,中国在腾飞!

回望历史,风云涌动的那个年代,南海边的小渔村还被困于层层铁丝网之中,一夜间,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他就是深圳一夜崛起之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世界语言大会的成功举办,中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学习人数迅速增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一次焕发出魅力和光辉,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观热血教师有感[范文模版] 篇11

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

做个有激情的老师,让血液喷张,话语高调,散发个人魅力。

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教师克拉克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还没开始看,心里隐隐的就是一股期待。

看到的主人公竟然是老友记里面的老演员,不禁更加期待,而且心里认定一定会很好看。一个演员的风格是既定的,而这个演员又是我喜欢的,在期待中多了一份喜爱。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拥有的最根本的品质就是“爱”学生。就像花儿需要阳光,树木需要土壤,婴儿需要母爱一样,这是根之根本。若无爱,就像沙漠没有水,鸟儿没有翅膀,一切都是无稽之谈。因为需要你,你就出现在哪里。所以,当孩子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最需要他的学校而去,即使这个班级已经连续换了10多个老师,即使这个班级的孩子品行不正,缺点满布,不守规矩,他就要定了这个班级。即使他被他们气得发了火,散完心之后,更是要改变他们的决心。因为,爱就在这里。

再着一个优秀的老师,必定拥有激情的教学之心,和善于变化的管理方法。面对每个性格不一的孩子,家庭条件不同的孩子,更需要不同的方法。班级里有不服管教的孩子,不同国籍,风俗习惯的孩子,被父亲虐待,有可能走上歧途的孩子,早熟的孩子,这面临的一切都需要老师不断思考个个击破。

第一、他选择了家访,了解了不同家庭的情况。

第二、在班级里制定规矩。不能说是班级,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都是家里的一员,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忙。遵守一切纪律。

第三、对个别孩子因材施教。个个击破。

第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学习美国历史的时候,通过rap串成了一首歌。老师活灵活现地表演,不仅让孩子在玩得过程中还学会了背诵。

第五、与家长耐心沟通。对家长耐心引导,更重要是了解他们的需要。让他们明白都有可能。

第六、做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与他们一切跳双绳。

第七、做一切他能做的事情。保护孩子,爱护孩子。做个勇于追求的孩子。有梦想的孩子。

他最经常说的几句话是“谢谢你,请叫我先生。孩子我为你骄傲。”

真为他伟大的人格而震撼,感动,欣赏。我也经常想,要是我能做到如此就好了。但是以上就有好几点,我做不到。这社会就需要有这样激情有想法的老师来冲破教育里的条条矩矩,走出自己一条前进的路来。

观警示教育片有感范文 篇12

前段时间行里组织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让我重新认识到合规的重要性。看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鲜活案例,不禁让我深思。曾经的他们,是我们身边并肩作战的同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客户心中的优秀代表。曾经那样意气奋发,前途光明。但现在,他们却与铁窗为伴,与监牢相随。

面对诱惑,我们应该守护心中的那一片净土;面对诱惑,我们应该坚定心中的那一份正义;面对诱惑,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的家人、孩子。与其松散拖沓地搞合规,不如彻彻底底地肃清一切陋习防患于未然。

通过这次影片的观看,我对职业道德诚信、合规操作意识和监督防范意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十个案件九违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检查不细,监督不力,实属出现违规操作的重要根源,无数案件、事故、教训,都反映出柜员风险意识淡薄、内控制度存在漏洞。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对合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自古不变的规律。“控制风险”、“无风险”是中行经营的首要原则。要确保做到无风险,就必须做到合规守法。惨痛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时刻提醒我们:业务操作无案件,无事故,必须建立合规文化;银行事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建立合规文化。

作为一名一线柜员,我一定要坚持“合规操作,从我做起”,使制度变成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就成自然,柜面业务操作中将最终实现零差错、零违规,做一名合格的中行人。

城南营业部卢媛媛

上一篇:保洁节能方案下一篇:过八十大寿的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