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百年校庆

2024-08-08

推进百年校庆(通用13篇)

推进百年校庆 篇1

推进百年校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敬爱的党组织:

从09年进入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物流工程系到现在已经马上三年了。而在迎来我在校的第四年的同时,我们也迎来了海洋大学的百年校庆,而我也马上要离开母校了。能在离校之前迎来母校的百年校庆是一件多么荣幸、让人开心的事情。能在已经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就读也是让人感到骄傲的事。同时开心的是,我在本学期荣幸的加入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大家庭中。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我,就更应该为母校的百年庆典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所以借此机会我解了一些关于我校的历史,我想这也是作为母校的一份子都应该了解的,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不大了解,那就从我开始了解我们的海大吧。

还有207天就要迎来母校的百年校庆,也就此机会品尝回味了一下母校的建校以来的几次有代表性的举措:“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原为农业部部属高校,2000年起由农业部划转地方,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200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发文,共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校训是:勤朴忠实。” 我觉得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要勤奋,要节俭,要诚实,要有一颗忠诚的心。我们的校训从来就不止于表面的意思。作为一名大学生,你们就应该在学校期间努力做好一切,扎扎实实,脚踏实地。而且我们母校的历任校长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第一任张镠(1912-1925),辛亥革命(1911年)后,江苏省教育厅委派张镠为筹备委员,着手筹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第八任院长孟庆闻(1983-1985),我们作为海洋大学的学子都知道的孟庆闻奖学金,那是非常高也非常难拿到的奖学金,但是每学年我们学校都有一些优异的学子能够荣幸的得到这份荣誉;现任校长潘迎捷(2004-),2009年11月,受聘为首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以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为材料的食用菌杂交育种新方法和育种技术程序;在国际上首次发现ssRNA香菇病毒颗粒,并提出了香菇病毒病的预防与控制方法。先后获11项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成就及荣誉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可见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领导者,我们的母校怎么可能不越来越好呢?

为作为海洋的一份子,对于母校的百年校庆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为母校增添光彩。然而我认为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就是在是为母校争光,为母校加油,每个人都做好自己,那么我们的明天一会光明无限好。所以我要做好自己从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

2、从小事做起,磨练自己;

3、发扬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4、正确评价、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

5、讲落实,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工作职责;

6、学会接受批评,完善自己;

7、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自己。

推进百年校庆 篇2

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的大连海事大学, 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 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创办的晚清邮船部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

1953年, 原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为大连海运学院, 时为我国唯一的高等航海学府, 1994年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百年校史就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百年的缩影。据悉, 大连海事大学目前拥有48个本科专业, 覆盖了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6个一级本科专业门类, 构建了具有中国航运特色的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在校生近2.5万人, 办学规模、学科类别和办学层次已居世界航海类院校的前列。近50年来, 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近6万名。

校庆“三”“百年” 篇3

(一)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大学生活的母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今年9月8日将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从1962至1968年,我在那里生活了6年(本应1967年毕业,可分配时已到了1968年的夏季)。6年的大学生活让人感慨万千。有幸在历史系目睹大家风采,亲聆教诲,让人终身受益。白寿彝先生(讲授《史学概论》)的高屋建瓴,何兹全先生(讲授《中国历史文选》)的渊博宽厚,杨钊先生(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古拙,刘家和先生、李雅书先生(讲授《世界古代史》)的谦和、娴熟,龚书铎先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的深邃,刘宗绪先生(讲授《世界近代史》)的睿智,回味无穷,吸纳不尽。还有些老先生如赵光贤、朱庆永、刘启戈等,因诸多原因有的未上课,有的甚至连面也未曾见过,但那声望却是不胫而走的。

何兹全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蜚声中外,却毫无"大家"的傲气,无论对学生还是同仁,都是诚于心,笑于形,亲敬之感油然而生。90年校庆时同窗好友陈琳国(是何先生的博士弟子)夫妇陪我一起去看望先生,先生虽已80高龄,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一如当年。当时学校流传着一段何先生的佳话:先生为北师大90年校庆捐了一笔钱,他的弟子闻知,建议有关方面不要接受,因为先生生活虽然并不拮据,平日却十分节俭,连皮带断了都要缝好再用,不忍心先生解囊。一向慈祥和善的先生得知此事,斥责弟子们"多管闲事",坚持己意,先生风范,可见一斑。今年5月8日,山西大学百年校庆时,学校请来了何老先生的公子何芳川先生。何芳川专攻世界史,博导、教授自不必说,还是刚卸任的北大副校长。可是当我自我介绍是何老先生的学生时,他马上接口说:"那我就是你的大哥,可以吧?"这不仅使我"升格",更使彼此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在"历史系百年成就展"室,有一幅1982年中国非洲史研讨会在山大举行的照片,他兴致勃勃地寻找着43岁时的"他",不时风趣几句,虽满头白发,却一片纯真。在留言簿上的署名是"后学何芳川"。这次到山西,携夫人同来,但夫人一应开销坚持自付;与陪同相持不下时,每每搬出何兹全先生作"盾牌",声称"家父有言"......早就听说何芳川在北大有"平民校长"之美称,短暂的接触,实实在在地填补了耳闻之"虚"。何兹全先生当年任北师大历史系副主任时,虽无"平民主任"之说,但在我们心中他既是师长也是同行,套用一句时髦的话,那是一种"零距离"的尊敬。在何芳川身上,我看到了又一个何兹全先生。大概这也可以叫作"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我为此感到骄傲!

或许因自幼喜好文史,在北师大,不仅对历史系,对其他文科系的名家也非常景仰。如中文系的黎锦熙、黄药眠、刘盼遂、穆木天、李长之、葛信益、启功、钟敬文诸先生,政教系的陶大镛、马特,教育系的瞿菊农、朱智贤等众多老先生,虽无缘耳提面命,却心仪久之。每看到他们有新作问世,总要翻看翻看,似乎不懂也是一种满足、一种享受。有一次,我在学校的书店里看到启功先生新出版的一本诗词集,全部手书,甚为喜爱,可惜锦囊羞涩,无缘致喙。当年给我们讲写作课的是中文系的齐大卫先生,尚年轻,但极其敬业,讲授杨朔的《荔枝蜜》,绘声绘色,至今历历在目。我从一个偏远的县城第一次到北京,一切甚感新鲜,头回作文,写了篇大意是北京美、北京人的心灵更美的短文,齐先生在课堂上夸奖了几句,几使我萌生转系的念头。还有教英语的蔡文萦先生,偶尔几句鼓励的话,就使人受益匪浅。历史系资料室的马香雪先生,平常很少说话,只是埋头整理卡片,后来才知他是精通英、法、意等多种文字的行家里手,在翻译方面颇有造诣。时在图书馆政史阅览室工作的杨国昌先生,工作尽职尽责,还经常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直到他当了全国《资本论》研究会的会长,我才知道他原来是经济学专家。

我对陈垣老校长的敬佩之心近乎虔诚。老校长与历史系关系特殊,进校前我就看到过他对历史系毕业生的讲话,听到过"四世同堂"的佳话。到了师大历史系,才逐渐感受到老校长的学识与威望的魅力。大约是1963年,为了鼓励学生读书,在程今吾副校长的主持下,学校搞了个书展,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图书馆大厅中央的一张大圆桌上,密密麻麻摆放着的全是老校长一人的著作,有许多精品是他个人出资印制的。那时,我才开始懂得什么是"学富五车",什么是"著作等身",什么叫"大师"。当时师生中流传着许多老校长如何对史书"如数家珍"的轶事,让人折服,惊叹不已。遗憾的是那时老校长已80高龄,平时住在校外,很少到校,六年里未能亲自聆听老校长讲话。有一次,老校长来校参加声援非洲人民的一个大会,声明是让助手宣读的,我们只能在操场远远地看见他模糊的身影,然而那也是极大的满足,因为老校长是"国宝"级的人物!

北京毕竟是北京。六年里,每逢"五一"或国庆,常有幸远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在历史博物馆,聆听郭沫若先生讲郑成功;纪念"一二·九",在人民大会堂目睹蒋南翔部长做报告;中苏论战,戎子和来校描述如何唇枪舌战;中印边界冲突,从硝烟弥漫的前线回来的解放军军官介绍怎样克敌制胜;柴德赓先生讲《王鸣盛与钱大昕》的口才与风采,陈瀚笙先生介绍印度研究时的厚重与无华,陈强先生表演"黄世仁"的滑稽与可笑,中山公园的音乐会,国庆仪仗队的演练,天安门广场的狂欢......一切好像发生在昨天。有一次,似乎是外交部的乔冠华先生来校做报告,我与一位同窗被安排作记录,两个小时下来,手指发直,可那兴奋却溢于言表,因为头回坐到了主席台的角落。即使是"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也有国家体操队、乒乓球队、举重队、田径队、战友文工团等各种文艺、体育团体到校表演,有幸目睹王维俭、庄则栋、陈镜开、吴浮山、胡松华等人的风采。记得胡松华演唱时,起初他一首一首地唱"语录"歌,大家则不依不饶地一遍又一遍地鼓掌,直到那清脆嘹亮的《赞歌》回荡在北饭厅,才得以收场。

有位学者曾这样说:"牛津大学的教授是怎样教学生的呢?就是每周把几个学生召集在一起,教授抽着烟,把烟喷向学生,系统地喷了四年,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生。......一流大学的学术氛围、一流的学者,就是被这种氛围熏陶出来的。"我想他这里强调的就是一流大学那种宽松、和谐、活泼、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万千的师大学子们就是在这种理念的熏陶下吸纳营养,成长壮大,以母校为骄傲,为母校增光。

在师大的后两年适逢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书是无法念了,展现在眼前的是另一幅景象:"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阴阳怪气,北京五大学生"领袖"的穷争恶斗,学子的无知,老先生的厄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倍受折磨......学业大受影响,却也多了一番但愿以后再也不会有的阅历。

(二)

忻州一中是从1902年成立的"秀容书院"绵延下来的,也跨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1956至1962年在那里的六年中学生活,保留着我青少年时期最美好的记忆。

忻州一中当时叫忻县一中,忻州、定襄合并时又叫忻定一中,校址也多次迁移。在我的记忆中解放时在老城东北角的"火神庙"附近,后迁到老城的西南坡上,到1956年我上中学时刚搬到城北约两三里处。粉红的围墙,整齐的教室,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名目繁多的运动器材,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那就是童话里的世界。那时,学校和老城之间,全是庄稼地,冬春视野开阔,夏秋一片绿黄。我的家在城内,上下学常是一路小跑,路旁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学校盖大礼堂,我们一趟一趟从附近匡村的砖窑上背砖;学校号召积肥,我们披星戴月,一大早沿着乡间小路拾粪;大炼钢铁,我们曾在上学的路上被拦截到铁厂砸矿石;除"四害"时,我们也曾在上课时间到庄稼地里敲锣打鼓赶麻雀......在那童心正盛的日子里,一切都涂着一层浪漫的色彩。尤其是初中的41班,在同年级8个班中年龄最小,也调皮至极。有的住校生晚上光着屁股在操场周围的杂草丛中捉迷藏;有的竟然爬到宿舍的房顶上东游西逛,到处乱窜!一次上语文课,我们把一位姓李的老先生气得对着窗户讲了45分钟,因为下面一片吵吵声,而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后来,教代数的董有为先生当了班主任,他管理学生很有一套,不卡不压,不愠不怒,却把一团乱麻拧成了一股绳。一群十四五岁的小孩,无论是全校的歌泳比赛还是广播操比赛,都能捧回冠军奖状,就连踢毽子比赛也让高三的"大"学生"俯首称臣"。有一年冬天,拔河成风,我们班和隔壁高一个年级的同学较上了劲,每逢争夺战,全班齐上阵,硬要把那根又粗又长的绳子盘到我们教室的后边。也许就是这股不服输的精神,调动起了学习的劲头,我们那个班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同年级前茅,就连1962年高考,凡考上重点大学的,都是当年41班那群"调皮小子"。那时候,调皮归调皮,考试却极其规矩,"偷看"比小偷要丢脸万千倍,为大家所不齿。每临考场,必目不斜视。

忻州一中也有一批让人骄傲的老师。也许是处于铁路沿线的缘故,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清华、北师大、南京大学的都有,这使我们增长了许多见识,就像一间封闭的房屋开启了许多窗户,射进了缕缕灿烂的阳光。来自清华的罗明昆先生,讲数学干净利落,每节课只讲二三十分钟就交代得一清二楚,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交口称赞;语文老师杨廷钧,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提到了《荡寇志》,好奇心竟驱使我千方百计在一位同学家里找到了一册缺头少尾的旧本子,借来浏览;早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学院的李良和先生,古文底子很厚,是学校的"活字典",有一年元旦晚会,大家请他吟诗,他双手一张说:"我有两只手,好诗无一首。"虚怀若谷的作风赢得了阵阵掌声;狄子中先生的英语,语法交代得很清楚,1962年高考,考文科的同学凡是上了山西大学的,都念了外语系;章乃彬先生刚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课余常在操场踢足球,又给我们投射了些许足球文化的影子。那时的老师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些许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山大中文系毕业的王仁玉老师,患风湿病,上课拄着拐杖,但常常提前十分钟到教室,预先把要讲的重点写到黑板上,有时累得满头大汗,但从未见他坐着讲课。有一回,为了鼓励学生练笔,号召大家写"万字文",竟然给我的作文打了99分!那不过是些东拉西扯的东西,可却促使我暗中在语文上使了劲,还悄悄地在《忻定小报》、《云冈文艺》上发表了两三首小诗。遗憾的是上大学后我再没有见过王老师,听说他后来调到太原十中,"文革"中不堪羞辱,切腹自尽。此噩耗曾让我唏嘘不已。我一向对教师动辄斥责学生"笨蛋"、"蠢才"极为反感,因为稚嫩的嫩苗需要的是精心呵护,不是狂风暴雨!王老师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忻州一中的王法成老校长。我上中学时,他由地区教育局局长调任忻县一中校长。老人学识渊博,治校有方。在新盖的礼堂里,学子们席地而坐,一上午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辩证法;早自习,他会突然随意叫几个学生到办公室,询问英语单词,掌握情况;早晨,我们跑校生拼命地往学校跑,生怕校门口遇上检查迟到的那位个子不高、戴一副深度眼镜、不苟言笑的老人。当时的师生对老校长是畏而敬之。一听说"老校长来了",谁也免不了"心跳脸变色";可是在背后,无人不对老校长的所作所为点头称道。1959年我念高一时,他独具慧眼地把四个班的外语分成了英、俄两个语种,我所在的高16班和17班学英语,这一举措当时在全国也属罕见。我到师大历史系时,全班40位同学,念英语的只有4人,分别来自四川、浙江、北京和山西。那时一起上英语课的还有中文系、教育等系的,几个系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个人。我调到山西大学任教后,通过培训、考试,有幸出国深造,细想起来,与王法成老校长当年的高瞻远瞩不无关系。

早就听说老校长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和外语系,是老资格的"双学位"获得者,早年参加革命,曾任保德县长等,但仅耳闻而已。最近,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出了两本书:《山西大学百年纪事史》和《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中华书局,2002年3月版)。《纪事》在"1938年(民国27年)"条下对老校长有专门介绍,读后方知传言毫无水分,兹照录如下:"王法成(山西大学理学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保德委员会干事、岢岚中心区秘书与组织部长、岢岚专员公署财政科长、保德县长。1946年,国共和谈三人小组抵晋绥时,作中共代表英文翻译。"(见《纪事》第149页)山西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贵春先生在为两书所写的"前言"中指出:"面对着国家与民族的危亡,山西大学的师生们、校友们用自己的热血和身躯谱写着抗日的篇章。"大批山大师生、校友"留在了山西,参加了牺盟会、决死队、战动总会"。在他所列的战动总会工作的10人中,"王法成"的名字赫然在目。他还指出,"山西大学的师生们和校友们在抗日前线、在敌人后方、在各抗日根据地,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解放而努力工作者,他们发扬山大光荣的革命传统,为赶走日本帝国主义而英勇不屈地战斗着!"(见《纪事》第5-6页)读到此处,我深深地为我们的老校长而骄傲,为山西大学而骄傲!不幸的是"文革"中,老校长却备受摧残,癫狂而死......

忻州一中的教学设施在当时也属一流。在实验室,我第一次看到了显微镜下的昆虫翅膀;从图书室,我第一次接触了《国语》、《战国策》之类;音乐课上我学会了唱"小杜鹃叫咕咕";体育课使我懂得了打垒球的规则,还迷上了乒乓球,后来又加入了"校队",有幸同当地的高手"过招",如今又成了老年健身的一"宝"!那时,学校给每班配有二胡、笛子等乐器,让学生课余拨弄,同学中能拉个曲、吹个调的大有人在。回想中学时代,只是在高三时为了应考,放弃了一切爱好,"蓬头垢面"在树丛中死记硬背,着实吃了一番"苦",其余的日子都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不像如今的孩子,娘肚子里就得听音乐、学英语,又吃苹果又补钙,操心过度;一背上书包,就重担在肩,如牛负重,将来能否成为贝多芬、张大千姑且不说,先倒失去了一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三)

第三个"百年"校庆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山西大学。它的前身是1902年用"庚子"赔款建立的"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一起,是我国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今年5月8日,浓彩重笔的庆典使山大人感受了百年老校的自豪与自信。

我与山西大学的关系是从1978年调到历史系后开始的。眨眼间,我在这里已度过了24个春秋。这24年,可谓五味俱尝。受"文革"影响,毕业后的我,整整在社会上混了10年,把大学学的一点东西都还给了老师。"文革"后登上大学讲台,又得教世界史,个中甘苦,只有业内同仁可知。山西大学虽然比不上全国的名牌院校,但历史系也有一批功底厚实的老先生。如周传儒、马非百、梁园东、阎宗临、王辑五、罗元贞等长期在历史系执教,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为师生所敬仰。王辑五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1953年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所著的《中国日本交通史》被誉为"至今仍未见可以替代"的著作;另一部专著《亚洲各国史纲要》曾是全国高校的通用教材。何芳川先生在《世界历史》2000年第4期上发表的《迎接中国世界史研究新纪元》一文中指出:"王辑五、何肇发、朱杰勤、陈瀚笙、季羡林、周一良先生的著述,培养了一代年轻的学人,奠定了我国亚洲史研究的最初基石。"阎宗临先生是瑞士伏利堡大学的博士,并曾在该校执教。回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授、系主任等职,在当时"草盛豆苗稀"的世界史园地,荜路褴褛,辛勤耕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记得60年代初,有一次舅父马作楫家来了一位老人,见舅母正在厨房操持,便信口吟出"三日下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诗句,态度祥和,满口五台话。第一印象是为人和善、学识渊博,事后才知是阎宗临先生。那时我正念高中,敬佩之心自在不言中。可惜我调到山大时,老人已病瘫在床,无缘受诲。罗元贞先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大等校教授。先生精于诗词,1952年曾致书毛主席,建议改《长征》诗中的"金沙浪拍云崖暖"句中的"浪拍"为"水拍",毛主席亲笔回函致谢,被师生称为毛主席的"一字师"。江地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捻军史专家,《剑桥中国史》称他是"治学严谨的中国史学家",在师生中也威望甚高。我第一次给78级上《世界近代史》时,同时上《中国近代史》的就是江先生。当时自己初登大学讲台,和这样一位学界前辈同台"献艺",压力可知。所幸有同事和学生的鼓励,才算闯过教学关。作家韩石山先生曾对系友说过一句话:"能够到山大历史系读书应该感到自豪!"确实,山西大学历史系有一批造诣不凡的学界前辈,也有一批奋发向上的可畏"后生",厚重的文化传承和底蕴是历史系的骄傲,是山大人的骄傲!

在山大历史系,我教世界近代史,懂点英语是情理中事。但过去学过的,经过十年动乱,基本上还给了老师,一切得从头做起。已届不惑之年,却得硬着头皮记单词、练口语,苦不堪言。第一次到北京考EPT,听懂的只有"number one"、"number two"之类......其余一片空白。幸运的是在外语进修班遇到的老师都是山大外语系的英语"高手",诸多外教不说,外语系的常风、高健、彭阜民、聂崇信诸先生,就是颇多建树的专家,从中受惠良多。高健先生辅仁出身,中英文底子很厚,他的译著《英诗览胜》、《培根论说文选》等,颇得世人赞许。彭阜民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尤擅汉译英,他的《郭沫若剧作选》在英译本受到广泛好评。1986年,他到美国访问,在美国人家里做客,主人惊诧地问他在何处学的英语?因为女主人是希腊裔,在美国生活了二三十年,照主人的说法是"也不如彭先生讲得好!"有一年,太原电视台让我翻译电视剧《唐王开基》的剧情介绍,我不谙深浅,冒昧地接受下来。译出后,心里没谱,拿去请彭先生过目,彭先生几乎重译了一遍。我起初把题目译成"How the tang Dynasty was Established"彭先生改为:"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Tang Dynasty"。优劣高下,自不待言。从那时起,我才逐渐领悟到点翻译ABC。

在外语培训班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德高望重的常风老先生,他的学识、风范,堪称楷模。常风先生系榆次常家第15代后人,清华外语系毕业,三四十年代曾协助朱光潜先生主办京派重要刊物《文学杂志》,在学界崭露头角,与钱钟书、萧乾等过从甚密。常先生曾任北大西语系副教授,山大外语系教授、系主任等,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一身仙风道骨。出版的集子取名《弃余集》(1944)、《窥天集》(1944,1998)、《逝水集》(1995)、《彷徨中的冷静》(1998)等,或许不无寓意。钱钟书是先生北大时的同窗挚友,吴晗是其夫人郭吾真先生的清华同学,但常先生夫妇从不向人提起这些;钱钟书先生弃世时,先生发唁电,人们才对此略有所闻。80年代初我听先生讲课时,常先生已70高龄,但精神矍铄,一口流畅的英语连续讲一个上午,不事休息,讲桌上连一杯水都不放,倒常提醒我们随时"方便"。有一次,我对英文《全球通史》里的一段话在理解上有些困惑,便把两种理解的译文附原文呈交先生请教,没想到几天后收到先生复函,钢笔行书密密麻麻两页,详细阐述了他的看法,因为是竖写,行文中的英文是把纸横过来写上去。其不苟精神令人岂止感佩!有一次,某刊物创刊40年,想请先生写几个字,先生坚辞,谦称自己"不会写"。谦恭之风,常萦徊脑际。有一年春节,我去给先生拜年,临行,先生非送到楼下不可,并说"这是我的规矩!"山西大学百年校庆,他虽年迈多病,与外界接触甚少,却与夫人各捐200元,以表心迹。可惜老人未能目睹庆典,以93岁高龄猝然离世!常先生的夫人郭吾真先生是历史系的资深教授,早在1992年,就在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慨然解囊,捐资1万元设立郭吾真奖学金,至今已奖励9届,惠及40余位学子。老一辈学者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虚怀若谷、待人以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山大学人的骄傲,也值得我们这些后学者深思!

转瞬间的60个春秋里,18年在学校念书,25年在学校教书;其间,有37年是在上述三所有"百年"历程的老校度过的,这是一件乐事。为庆贺山西大学百岁,我诌了几句打油诗:"坎坷长征路,荆棘世纪程。九曲十八弯,感慨万千重。云横山川晦,天高日月明。海纳百川时,老树沐春风。"我想,大学之"大",不在地盘大小,学生多少,关键是要营造一种能容纳千家百派的氛围,让学子们的思想张开翅膀。只有这样,"求实"、"创新"、"勤奋"、"严谨"之类才能真正体现,而不至于流于"套话"!希望我们的学校愈办愈好,我们的后代愈长愈壮!

2002年6月于山西大学

(责编 周边)

清华百年校庆 有感 篇4

--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青年人的教育,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清华百年校庆,胡总书记的讲话,令人振奋,也发人深思,所有青年学子都倍感振奋。百年不易,我们该珍惜教育给我们带来的丰硕果实,更要记住,坎坷路上的风雨教训。在讲话中,胡锦涛主席首先回顾了这一百年清华同祖国共同成长的风雨历程。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是改革开放以来,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主席在讲话中强调,对于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更需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而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同时,在国家全力支持教育的前提下,更需要我们青年学子的勤奋刻苦,求知之路漫长而需要坚决。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国家和党的支持,学习的任务更显得严肃而富有责任感,这是一种义务,我们应该为了自己、国家、整个社会而努力奋斗。

胡主席给我们大学生提了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三点希望,将成为每一个青年学子的学习准则,与学习目标。

百年校庆作文 篇5

百年校庆作文

(一)秋高气爽,杭州市人民小学终于迎来了百年华诞。

我刚走进校门就看见了高高飘扬的红幅,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激动。走进教室,我把书包放好,没有像以前一样马上读课文,而是跟>小伙伴们兴奋地聊起了天,你一言我一语,讲到百年校庆快要开始时。

百年校庆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开始了,第一篇:“百年回眸,一路随行”。第二篇:“人民校园,乐学会玩”。我最喜欢的节目是“红霞满天”彩带舞,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熟练地挥舞着彩带,在他们手中,彩带像一群群蝴蝶上下飞舞着,非常漂亮!

很快轮到我们表演的呼啦圈了,我十分紧张,生怕自己转不好,影响整个表演队。忽然,我想起之前的同学都表演得很棒,况且,我也练习了这么久都没有出过差错啊。终于鼓足>勇气,随着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音乐声,冲到了舞台上,用心地转了起来。跟着节奏,认真地完成了每个动作。在大家的拍手鼓掌中,我们结束了“嘻哈摇摆”呼啦圈表演!

我们的学校已经历了一百年之久,让我知道了这来之不易的一切,我们也将在老师的带领下,付出百倍的努力,创造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

百年校庆作文

(二)早晨,我和外婆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敬业小学的百年校庆。

还没到敬业路,老远就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敬业路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两排花束队正迎接我们的到来!我既高兴又有点难为情,因为他们是欢迎大人的,不过我也荣幸地沾了点光。

今天的校园真是特别的热闹。一走进校园,就看见很多很多校友,领导、还有老师和学生,他们都在高兴地聊天,脸上挂满了笑容。一条条鲜艳的祝贺条幅增添了许多节日的气氛。最引人注目的是学校的舞台,“百年敬业”和“1908—2008”告诉所有的来宾,敬业小学已经走过了100个春秋。舞台上摆放着各种绿色的盆景,舞台下一排一排的桌椅,正邀请各位来宾入座。

我先给外婆抢了个好位置,让外婆坐下。过了一会儿,主持人走上主席台,庆典活动开始了。我记不清主持人讲了些什么,只听得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骤然响起,小操场上顿时黑雾一片。特别是从大炮里发出来的震耳欲聋的礼炮炮声,吓得我们赶紧把头缩进了衣服。

文艺节目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腰鼓队的,先出场的是五位敲大鼓的老师,随着大鼓的节奏越来越快,一群穿着黄衣服的大哥哥大姐姐从两旁边汇聚拢来,个个精神抖擞。他们熟练的敲鼓技术赢得了台下所有来宾的阵阵掌声。

第二个节目是独唱《母亲》,音乐一响,妈妈就带领着一群老师跳起了扇子舞,没想到妈妈也会跳舞,我觉得妈妈是跳得最棒的一个!

第三个节目是踢踏舞,小姐姐们穿着鲜艳的衣服,踏着轻盈的舞步,在踢踢踏踏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台下的观众都认为是所有节目中最棒的。

接下来的节目还有老师的诗朗诵,小朋友们的歌舞表演,个个都很精彩,人们说今天的校庆活动搞得非常的成功,我听了特自豪,因为我是敬业小学的学生。

我衷心地祝愿学校的明天会更好!

百年校庆作文

(三)今秋时节,秋高气爽。我们学校迎来了百年校庆的大喜日子,全校师生将会在校内度过一个愉快的上午。

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穿好校服,戴上红领巾,吃完早饭,便带上小凳,一边哼着小曲,一边踏着轻快的步伐奔向学校。一路上,晨风拂面,街旁大树跳着欢快的舞蹈,树上小鸟喳喳闹着,它们仿佛也在迎接着这令人高兴和值得庆贺的日子。

一进校门,校园内的景象让我眼前一亮:教学楼上挂满了彩色的条幅,上面写满了“祝母校生日快乐”的话语。舞台被装扮得像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花坛。舞台上空那两个巨大的氢气球,像热情的迎宾小姐,在晨风吹拂下翩翩起舞。花坛边彩旗飘飘,也仿佛在说:“欢迎您的到来!”全校师生的脸上都洋溢着甜蜜的微笑,整个校园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随着清脆悦耳的音乐声响起,张校长宣布百年校庆活动正式开始。身穿金黄色衣服的乐手,个个情绪激昂。在台上同学的指挥下,我们唱着令人热血沸腾的校歌,嘉宾们也一一就座。顿时,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一串串五彩缤纷的礼花冲上天空,有的落在舞台上,有的落在同学们的头上,还有的落在银杏树的枝干上,犹如天女散花,美丽极了。炮声过后,由几位嘉宾与张校长一同为张澜爷爷的石像揭幕。红布落下,张澜爷爷那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容貌呈现在我们眼前,操场上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从我们的校史中得知,张澜爷爷是母校的第一任校长,同学们为自己能在张澜爷爷创建的学校读书而感到无比自豪。

接着,各班精彩的文娱表演缤纷登场。看:我班的同学头上扎着一个大辣椒,身穿大红灯笼服,她们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时而围成一个大圆圈,时而摆成一个方正,她们的脚步是那么轻快,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灿烂,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节目中,大家都觉得我班的同学表演得最好。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班的节目可是我妈妈亲自编排的,我为妈妈感到骄傲。

百年校庆活动须知 篇6

一、庆典时间

2013年XX月XX日(农历二零一三年X月X日)

二、报到事项

①报到时间:XX月XX日上午9:30前

②报到地点:XX县XX中学

请参加活动的校友于2013年XX月XX日前与XX中学百年校庆活动筹备组联系。

联系人:XXX:;

XXX:;

邮箱:;

办公室电话:。

三、主要活动安排

1、庆典大会

时间:2013年XX月XX日10:00,地点:XX中学

2、文娱表演

时间:2013年XX月XX日 XX:00,地点:XX中学

3、XX大楼奠基仪式

时间:2013年XX月XX日 9:00,地点:XX中学

4、校友、师生艺术作品展

时间:2013年XX月XX日 9:30,地点:XX中学体艺馆

XX中学百年校庆筹备小组

贺通大百年校庆忆先贤张謇先生 篇7

盛世相约,群贤齐聚。2012年5月5日立夏,恰逢南通大学百年华诞。南通大学位于滨江临海、钟灵毓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和中国历史名城的崇川福地—南通。

南通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2004年由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大学的前身是100年前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思想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校庆之际,缅怀先贤。张謇,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清咸丰十三年)5月25日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幼时勤奋好学,16岁考中秀才,28岁中贡元,三院会考得第一名。1894年4月(甲午年),在礼部会试中考取一甲第一名进士,殿试点为思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26年张謇在南通病故,享年73岁。

1904年至1913年,张謇曾先后在清朝及民国政府担任三品衔商务部头等顾问官、中央教育会会长、江苏两淮盐政总理、实业总长、农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裁等职。虽科举成名,却不甘以此保官求荣,决意走实业救国、教育兴邦之路。

1895年,张謇在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支持下,在通州创办纱厂,开始走上实业兴国之路。1902年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后来又创办南通女师和纺校、农校、医校等十多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张謇还在外地倡导资助建立吴凇商船学校、吴淞中国公学、复旦大学等,张謇还十分重视建立公共设施,在通州办起了图书馆、博物园、盲哑学校、更俗剧场、公园、医院等。

张謇先生认为实业为救国之父,教育为救国之母。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特别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张謇先生在引进国外智力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早在1918年8月25日,美国《新贝德福周日标准报The NewRedford Sunday Standard)》在15版和18版用两个半版的篇幅,对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进行了长篇报道。专题报道中提到:“学生人数现已增至130人,教师也增加到20人。学生们来自各个省份,有4位老师分别毕业于费城、新贝德福和罗威尔纺织学校,其中3人还获得了美国大学的学位。在教学过程中,纺织课程使用英文课本,并以英语讲授。”创校3年,规模大具,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侨民,如有朝鲜等国学生。设于女工传习所的南通绣织局绣品远销欧美。在美国纽约设绣织局。1915年《耶稣》绣像在美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奖。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讲:“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世界教育之中心也。”让人感动的还有:荷兰特来克(1890~1919)1916年应张謇之邀来南通为南通的水利事业和城市建设做了很多工作,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逝后葬于南通剑山东南麓,墓碑由张謇亲笔题写。

1914年,张謇先生为已创立两年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题写校训时,慨然写下“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校训。张謇注重中西结合,他主张学生先学习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日本进行毕业实习。例如1919年和1930年曾分别派第三届、第十三届毕业生到日本参观考察。

参加南通大学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英国格林多大学校KMichael Scott讲:“我校与南通大学友好合作多年,这次参观校史馆后,我们对张謇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韩国大邱大学洪德律校长说:“参观‘张謇教育史馆’,对张謇先生很敬佩,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管又飞教授曾在南通医学院攻读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接着到北京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又赴美国Vanderbilt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他说:“毕业20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常常想起母校,张謇先生‘我踏金鳌海上来’的豪情一直激励着我。”

校庆之际,回首百年。南通大学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拥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高尚之思想、自立之志气、文明之公理”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这些是张謇先生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是今天的南通大学对大学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的贡献。

在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南通大学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为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通过传承与创新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南通大学在“校地相长”促创新转型方面做出了突出业绩,先后与地方共建研究机构14个,产学研基地138个,校企联盟74个,创业基地620个。南通大学在国际上率先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构建了人工组织神经,被国际同行誉为“应对了脑科学10年未能解决的挑战”。

学校现有4个校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万余人,博、硕士研究生1558人,留学生300余人,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的34所学校和科研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多个国际交流项目。

站在100年历史交汇的新起点上,南通大学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百年校庆材料目录 篇8

 告全体校友书

 百年校庆启事

 XX中学百年校庆纪念活动方案

 XX中学建校百年庆典大会工作方案

 XX中学百年校庆安保工作计划

 XX中学100周年校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X中百年校庆交通组织及管理方案

 XX中学百年校庆交通工作人员安排表

 XX中学建校百年庆典大会车辆通行证发放方案

 学生参加“XX中学建校百年庆典大会”工作方案(草案)

 关于“学生参加‘XX中学建校百年庆典大会”工作方案”的补充说明

 X中百年校庆会场效果图

 各班位置图

 2013-2014第一学期班主任名单

 百年庆典各类徽标效果图

 各级领导讲话稿

 校友贺信

 拟邀请参加XX中学百年校庆庆典活动人员及单位名单  拟参加XX中学百年校庆庆典活动人员和单位草案

 嘉宾须知

 校友住宿房号

 各届校友联系人

 XX中学校友录(1950--2013年)

 庆典活动相关相片

 支出预算

 关于要求支持XX中学举办百年校庆矿泉水的报告

 纪念文章《百年传薪火名校续辉煌》

 宣传标语

 各届校友祝福标语

学校百年校庆贺信 篇9

欣悉贵校即将迎来建校百周年庆典,谨向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亲切问候!

多年来,贵校为各类高等学校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令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新的时期,希望贵校继续保持和发扬学校长期形成的良好办学特色与办学传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我们相信,贵校在新世纪中,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百年校庆作文 篇10

那天,是10月28日,也是我校的一百岁生日。体育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鼓号队和花环队分站两旁,中间铺着红地毯,欢迎来宾的到来。

9。30庆典准时开始了,首先是各位领导致贺词,稍后是我校文艺演出,第一个节目是舞蹈表演<<抗敌烽火>>,听着那激昂的旋律,我们仿佛回到从前的母校,亲眼目睹了学校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经过岁月的磨练,终于坚持到了今天,想到这里,我深深的被母校这种不怕艰苦的精神所感动了。

接着,是小提琴演奏花鼓新歌,那欢快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现在的.江都市实验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幢排列整齐的教学楼综合楼矗立在花草中的石雕乌黑发亮的栏杆清澈的喷泉美丽的壁画……焕然一新的校园里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最后,合唱队给我们献上了实小校歌,在动听的校歌声中,校长点燃生日蜡烛,庆典被推向了高潮……

百年校庆感言 篇11

初见xx,那是二十三年前。精致小巧的校舍,闹中取静的环境,小花园中的植物郁郁葱葱。二十三年了,还是那幢校舍,只是多了些创意;还是那环境,只是周围多了许多高楼;还是那些植物,只是代代桔更加金黄灿烂……

二十三年,我的乌黑长发不再,简洁短发中夹杂了太多银丝。我的青葱岁月在此度过,xx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亦见证了xx的成熟。辉煌岁月中,自信洋溢在xx人的脸上;艰难岁月中,坚强是xx人唯一的风格。xx人用强有力的臂膀托起了一片蓝天。

百年风雨历程,xx历练了几代辛勤的xx人,培养了数不尽的人才。愿xx谱写新的辉煌,永远闪烁璀璨光芒。

百年校庆贺信 篇12

名校百年校庆,谨表示热烈祝贺!

贵校创办以来,一直以高标准培养人,用先进的教育历年治学,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教风,为祖国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新的领导班子又努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他们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和谐发展。因为在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方面的斐然成果,贵校声名正在远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成为遐迩皆知的名校。

携手育英才,共拓新天地。祝愿我们两校互助互学,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再显英雄本色。

百年校庆征文 篇13

在这个秋天,在这所古风犹存的小城之中,一所老校,已经整整一百岁了……

楼梯处传来一声声拐杖击地的咚咚和一阵吃力而迟缓的喘息声,一位耄耋老人的身影渐渐浮现。岁月如同无情的刻刀,早已在他的脸上刻下一道道深痕。曾经笔挺的脊梁,也已因为背负了太多的沧桑而变得佝偻。“终于找到了”,他带着喘息轻声道了句。抬起有些浑浊的,又仿佛噙着一丝泪水的眼,看了看门楣上那三个刚劲有力而又不失飘逸洒脱的大字:校史馆。

这是他曾经的学校,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就是这所学校的老校长。

静静走进馆内,看着这熟悉的和陌生的奖牌、奖杯,有的已经生锈,有的因风化而变得陈旧不堪,而更多的,却依然熠熠生辉。老人缓步走到一排奖杯前,伸手抚了抚一只奖杯柄上缠着的早已褪色的红绸,不禁欣慰的笑了,一丝孩子气的得意浮现在他的脸上。想当前,这只奖杯还是他亲手从省长手中领回,在回来的长途汽车上,他双手紧紧抱着奖杯,兴奋的一整夜都没有合眼。百年校史,自己也曾书写过一段光辉。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人生一世,能留下一丝痕迹,足矣!

退得门来,老人又回头顾盼了一遭,好似依依不舍地回首自己逝去的年华。又回想起今日捧起“杏坛奖”的一刹那,他那曾接过无数荣誉的手,竟头回有些颤抖。毕竟,那沉甸甸的奖杯,如同一张岁月的光盘,刻满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与奋斗。

手抚光滑的墙壁,回首过去秉烛夜读的清苦求学路,老人兀自微笑。年轻时,墙上满是斑驳,而今,人满脸爬满了皱纹,学校倒变得年轻了……

秋风微拂,老人的身影慢慢消失在长廊的尽头。

一阵纷乱的脚步声传来,然而又倏地静止了。一群身着洁白校服的学生,静静伫立在楼梯口,稚气未脱的脸上挂满了庄重,清澈的双眼里洋溢着虔诚。随后,仿佛不愿打扰历史的沉睡,轻轻地,缓缓地走进。

浏览着先辈们光荣的历史,凝视着百年以来学校获得的各项荣誉,阅读着那篇洋洋洒洒的《百年诞辰赋》,孩子们热血沸腾:我们正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的美好即将由我们书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一定要延续先辈们曾经的光荣,为未来的世界涂上一抹属于我们的光辉,为属于我们的时代,刻下一道深深的痕迹!

阳光洒下,“校史馆”三个字愈发显得熠熠生辉。

同学们怀着满腔热情,望了一眼湛蓝的天空。在那里,他们仿佛看到未来:一座座新颖的高楼拔地而起,小型飞行器穿梭在城市的天空,美丽的城市与绿树完美融合。穿过如洗的蓝天上飘着的洁白的云,望到宇宙空间里,千万个星球如地球一般焕发出勃勃生机,无数飞船穿梭在浩瀚的星河……人类进入了和谐发展的新纪元!而这美好的蓝图,正是由他们---新一代莘莘学子挥就!而此时,绿树掩映中依旧静谧的母校,正欣慰地望着他们,含着欣慰的微笑……

同学们离开了,偌大的校史馆内静悄悄的,好似从未有人曾踏破过这沉睡历史的宁静。老校长来了又去,同学们来了又去,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真的吗?

不!

学校给他们的心灵烙下了永世不忘的痕迹。而他们,也曾用、在用、也将用自己的双手,为菁菁校园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而这所学校和她的学子们,又一刻不停地在慢慢演绎的历史画卷中,挥洒下专属自己的痕迹……

时间知道,知道这一切,知道过去,知道现在,甚至,预知了将来……

上一篇:责任会计下一篇:2016上海市十大信用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