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战略

2024-05-17

专利战略(共12篇)

专利战略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渐频繁,专利等以知识资源为核心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的多少,成为企业获取市场份额的重要依据。企业要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专利竞争战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基于专利计量分析的企业专利战略开始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 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基于理论对专利计量与企业专利战略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目前我国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前要对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专利计量分析,企业只有充分了解专利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国际趋势,才能针对问题和现状制定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专利战略。基于此,本文对专利计量以及专利战略的构成与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如何利用专利计量分析来制定企业专利战略。

1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1专利计量的研究成果

专利计量研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专利计量研究兴起于1949年,其概念是由美国学者Seidel率先提出的, 然而在当时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到20世纪70年代, 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 Research Inc.)与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对专利文献的相关指标进行确定,并将这一套指标运用到了公司价值的评估工作中。Pavitt(1985) 对专利计量与技术创新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F. Narin(1994)在其所发表的“Patents Bibliometrics(专利文献计量学)”一文中,提出了专利计量的概念,同时也最早将专利计量作为独立领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自此,专利计量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研究领域,理论界开始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共同关注。Narin可以说是专利计量与分析的创始人。而专利计量研究在Narin等学者的持续关注下,其研究范围和深度开始不断扩张,并开始成为国际科学计量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随着世界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加剧, 信息计量研究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科技领域、产业领域、公司企业和研究者们的重视,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我国专利计量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初见雏形, 尽管当时的研究并不成熟,但也开始为国内情报学、科技管理等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共同关注。近年来,对于专利计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始增多。总体来看,我国专利计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利信息计量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从邱均平、栗春娟、叶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二是专利计量指标和方法的研究,主要对专利计量的指标以及方法进行偏实证研究,这从黄庆、曹津燕、刘洋、高继平、陈琼娣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三是对专利计量工具和软件系统的研究, 主要是对国内外专利分析软件和工具的介绍和分析,这从张静、王敏、刘桂锋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1.2专利战略的研究成果

国际上对于专利战略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这一概念是从军事战略而来的,Knight从产品、技术以及创造发明三个层面对专利战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随着专利战略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学者们开始关注专利战略的动机研究。Glazier认为企业专利战略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护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技术转移或许可获取收入;为未来的开发取得法律上的垄断权利;保护研发投入;获得谈判的筹码。就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尽管Cockbum和Kortum、Grahanl等学者已经开始尝试对专利申请和诉讼领域的专利战略应用之间的研究进行联系,然而,对于这些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仍然较少,研究范围较为广阔和松散,缺乏系统性研究。

我国对于专利战略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大部分是基于专利战略的理论研究。而专利战略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上都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在专利战略的重要性研究中,李国强、任桂芬、黄庆等学者对于专利战略对于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专利战略已经成为攻克国际技术壁垒的关键。在专利战略的概念研究上,目前我国对于“专利战略”的概念并没有进行统一定义,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涵盖了“利用专利制度”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和保持优势地位”的“总体性谋略”等关键词。在专利战略的特点研究上,我国学者冯晓青(2001)认为专利战略具有全局性与长远性、 法律性、保密性、非独立性、地域性、时间性、实用性等特点。

2专利计量与企业专利战略概述

2.1专利计量概述

专利信息计量研究涉及到图书情报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 法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是一个综合性交叉研究领域。 专利计量的研究对象是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其中,专利信息计量主要是指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对专利信息的定量研究,而专利文献的计量则是对与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极为重要的专利信息相关的文献的计量,具有其独特性。总的来说,专利计量的研究内容包括专利数量分析、专利引用分析和专利关联分析三个关键领域。

2.2企业专利战略概述

专利战略是指企业在竞争激烈、充满挑战和威胁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利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便利以及专利优势来维护自身利益,通过获取专利情报信息,对竞争对手的专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专利技术,开拓和抢占市场,为获取专利竞争优势,获取长远发展而针对专利开发制定的总体性谋划。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专利战略。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技术性工程,涉及数据整理、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和专业知识等诸多内容。专利战略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谋取经济效益的秘诀之一,是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全球化环境中,制定专利战略也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3利用专利计量分析来制定企业专利战略

专利战略种类很多,涉及多学科知识,要合理运用和实施各种战略需要相当高的技术。企业在制定专利战略时需要对自身规模、 技术水平、资金、管理能力以及竞争对手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研究出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专利战略,而专利战略制定的前提工作是专利计量分析。

3.1专利计量分析

本文对专利计量的分析是基于情报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企业需要对国内外相关专利文献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特别需要掌握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和拥有情况,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涉及法律、应用情况、有效期限、相关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画出统计比较分析曲线,掌握与本企业主导产品和技术相关问题,如专利的数量及分布,技术的先进性,专利的保护区域以及相关的法律状况,并针对收集到的专利计量数据绘制适用的专利图表, 通过专利计量图表清楚地发现企业专利申请的机会和成本,优势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主导产品的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和预测,对竞争各方势力范围的划分、竞争对手的市场专利战略意图、剩余市场、有关技术的空白领域等得出定性和定量的结论。目前很多企业都在运用技术生命周期图对某一产业或技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技术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理论上,专利申请数量多且非常集中,则表示该专利技术的研究方数量多,竞争强度较大;而如果专利申请量呈下降趋势,则说明该专利技术已经开始普及,如果无法进行创新突破,则不宜进行研发投入。而通过历年专利申请日的计量分析则能够发现该技术从兴起到发展停滞这一期间的动态。针对技术领域竞争力量的市场分析,通过检索统计各个国家在该领域申请的专利数,结算比例,分析该领域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

3.2制定专利战略规划

企业完成专利计量分析后,需要针对企业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企业的企业专利战略规划,其内容涉及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等方面。

在专利战略制定前,首先需要成立知识产权(专利)管理机构。 该机构应设立在企业核心管理层内,既可以将信息部门、技术服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融于一体,也可以设立协调上述部门的综合机构。该机构具体实施企业专利战略,使专利工作内容渗透进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并能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动机和行为。因此,企业内部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和意识。

在以上前提工作完成后,第二步需要企业针对专利计量结果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专利技术开发策略之一或综合使用。

一是领先型策略。企业要抢在竞争者之前占有技术垄断权,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保持自身市场竞争优势。具有资金、技术、 设备、人才、管理等优势,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敢冒风险又有能力分散风险的企业可以采取这种策略。

二是跟随型策略。这种策略适合具有一定研发能力,但并不侧重发明创造的企业。该策略主要是对自身已有产品和其他企业已采用的新技术加以改进提高,以低成本、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

三是引进型策略。利用其他企业的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为自身服务的一种策略,投入成本低,收效快,风险小。要具体说明如何采取上述策略,比如利用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检索、做专利图等。

第三步是专利申请。在这一步骤中,企业需要结合专利申请和布局的计量结果制定策略,考虑内容包括近几年各类专利增长率,到达区域(或国内外布局)的效果。然而确定申请种类、申请国以及申请的时机,在专利申请后,需要对答复过程进行监控,包括和专利代理机构的联络、监控审查意见书的答复以及有关费用的支付等,及时专利得到成功授权,也要对授予的专利进行运用和保护等。

第四步是专利权的运营,运营方式主要包括专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和对外合作、专利权抵押或担保、兼并重组以及筹资上市等。

摘要:专利文献的数量十分庞大,基本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创造发明,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相关报告,目前,世界上有近95%的创造发明能在专利文献中被查阅到,同时,一些发明只有通过专利文献才能查阅。专利是创造发明最重要的成果表现形式,具有数量庞大,内容广博等特点,而专利也是世界各国法律规范的一种描述知识产权的法律文件,是反映国家或企业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专利计量的研究,能够了解到某一技术领域重要专利的时空分布,进而能够分析企业的成长衰退,从而为企业制定和改进专利战略提供建议对策。专利计量作为国际科学计量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日渐为更多的专业学者所关注。

关键词:企业专利,战略制定,专利计量

专利战略 篇2

成都技术支持工程师: 郑国全(原创)

一、通信机房的范畴:

通信机房是指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所属的通讯网络、数据中心机房以及配属的无线或是有线基站等等的统称,通讯网络耗能的特点主要是消耗电能。

二、通信机房降温节能的意义: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通信机房基站的耗电中,降温耗电比例大约是总耗电50%以上;通信机房基站在运行过程中,各类型设备因为耗电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必须要尽快的送出机房基站,否则由于热量的积累会造成机房基站内设备的损坏。所以提高机房降温效率,减少机房降温耗电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任务,达到中央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对降低运营商的运行成本,增加运营商的经济效益也有重要益处。1度电可折算为0.33kg标准煤;1kg汽油可折算为1.4714kg标准煤;1kg柴油可折算为1.4571kg标准煤;国家实行对每节约1吨标准煤资助300元以上奖励的政策。

三、对通信机房降温节能技术的要求:

1、综合性:要综合的来考虑在目前机房基站中采用哪一种节能技术,即从当地环境、气候条件、技术能力、现有设施等等方面进行评估,例如当地缺水,肯定就不能选用水蒸发式冷气机方案;地处南方,空气潮湿,就需要设置预先除湿设施等等。节能必须从长期性着手,忌讳短期、临时行为。

2、安全性:在通信机房基站中,所有节能工作的开展,必须是以确保通信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转不伤害其使用寿命为前提,要确保通信设备和通信网络的畅通无阻,不允许试用任何哪怕有一点可能对通信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转带来危害的技术处置方法,3、成熟性:成熟性是节能技术能够在通信机房基站中可以推广应用的必须具备的特征,没有经过验证的、不成熟的技术方案不能在通信机房基站使用,所有节能技术方案就必须进行非常充分的论证评估,并且必须有经过现场验证,有测试数据、有结论。

4、经济性:成本很高,节电不省钱的技术方案不要采用,比如虽然采用这个 方案后有节电效果,但是增加了不少的人力成本,或是平时运行需要增加耗资较大的辅助材料等等情况的都不适宜在降温系统中使用。

5、先进性:技术方案必须具有先进性,是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不会是落后技术很快面临被淘汰;产品有正规检测报告,有生产许可证。

四、当前通信机房在使用的主要降温技术:

1、机房专用精密空调; 1)什么是机房精密空调?

机房精密空调是针对现代电子设备机房设计的专用空调,它的工作精度和可靠性都要比普通空调高得多。通信机房中摆放计算机设备及程控交换机产品等,由大量密集电子元件组成。要提高这些设备使用的稳定及可靠性,需将环境的温度湿度严格控制在特定的一个范围。机房精密空调可将机房温度及相对湿度控制于正负1摄氏度,从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寿命及可靠性。2)机房为什么需要精密空调?

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恒温恒湿的机房,这些设备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负荷,同时对温度或湿度的变化又非常敏感,这可能会给通信系统带来巨大危险。精密空调系统的设计是为了进行精确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精密空调系统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保证系统终年连续运行,并且具有非常好的维修性、组装灵活,可以保证通信机房四季正常运行。

3)机房精密空调与普通空调的区别:

A、传统的舒适性空调主要是针对于人员设计,送风量小,送风焓差大,降温 和除湿同时进行;而机房内显热量占全部热量的90%以上,它包括设备本身发热、照明发热量、通过墙壁、天花、窗户、地板的导热量,以及阳光辐射热,通过缝隙的渗透风和新风热量等。这些发热量产生的湿量很小,因此采用舒适性空调势必造成机房内相对湿度过低,而使设备内部电路元器件表面积累静电,产生放电从而损坏设备、干扰数据传输和存储。同时,由于制冷量的(40%~60%)消耗在除湿上,使得实际冷却设备的冷量减少很多,大大增加了能量的消耗。机房精密空调在设计上采用严格控制蒸发器内蒸发压力,增大送风量使蒸发器表面温度高于空气露点温度而不除湿,产生的冷量全部用来降温,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湿量损失(送风量大,送风焓差减小)。

B、舒适性空调风量小,风速低,只能在送风方向局部气流循环,不能在机房形成整体的气流循环,机房冷却不均匀,使得机房内存在区域温差,送风方向区域温度低,其他区域温度高,发热设备因摆放位置不同而产生局部热量积累,导致设备过热损坏。而机房精密空调送风量大,机房换气次数高(通常在30~60次/小时),整个机房内能形成整体的气流循环,使机房内的所有设备均能平均得到冷却。

C、传统的舒适性空调,由于送风量小,换气次数少,机房内空气不能保证有足够高的流速将尘埃带回到过滤器上,而在机房设备内部产生沉积,对设备本身产生不良影响。且一般舒适性空调机组的过滤性能较差,不能满足计算机的净化要求。采用机房精密空调送风量大,空气循环好,同时因具有专用的空气过滤器,能及时高效的滤掉空气中的尘挨,保持机房的洁净度。

D、因大多数机房内的电子设备均是连续运行的,工作时间长,因此要求机房精密空调在设计上可大负荷常年连续运转,并要保持极高的可靠性。舒适性空调较难满足要求,尤其是在冬季,通信机房因其密封性好而发热设备又多,仍需空调机组正常制冷工作,此时,一般舒适性空调由于室外冷凝压力过低已很难正常工作,机房精密空调通过可控的室外冷凝器,仍能正常保证制冷循环工作。E、机房精密空调一般还配备了专用加湿系统,高效率的除湿系统及电加热补偿系统,通过微处理器,根据各传感器返馈回来的数据能够精确的控制机房内的温度和湿度,而舒适性空调一般不配备加湿系统,只能控制温度且精度较低,湿度则较难控制,不能满足机房设备的需要。

综上所述,机房精密空调与舒适型空调在产品设计方面存在显著差别,二者为不同目的而设计,无法互换使用。通信机房内必须使用机房精密空调。4)机房精密空调的特点: A、显热量大; B、潜热量小; C、风量大、焓差小 ; D、不间断运行、常年制冷 ; E、送回风方式较多; F、静压箱送风; G、洁净度要求高;

2、机房智能通风; 1)智能通风的工作原理:

通信机房基站内电气设备耗电运行就会发热,所以全年内每天都需要空调工作降温来保持室内温度,但是冬、春及秋季的早晚时段室外低温便可散热降温的有利条件被忽视,从而导致电能的浪费、营运成本居高不下。智能通风系统充分利用机房基站室内外的温差而形成热交换,依靠大量的空气流通,有效地将机房基站内的热量迅速向外转移,实现机房节能降温,大幅度降低电能消耗来减少营运成本、延长空调使用寿命。2)技术指标:

3)技术性能:

3、水蒸发式冷气机;

1)工作原理:

机房用蒸发式冷气机是基于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利用空气与水接触,水蒸发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的原理。蒸发式冷气机中核心元件就是填料(一般称为湿帘),水泵从蒸发式冷气机的蓄水池中把水送至位于填料顶部的布水器,布水器把水均匀的喷淋在填料上面,进风机送进来的空气与水在填料中做充分接触,最终多余的水又流回到填料底部的蓄水池。如此循环,填料的吸水性、抗菌性、降温性、除尘性等重要性能都能对直接蒸发冷却效果起到良好作用。

2)工作过程:

3)型号规格:

4)系统功能和特点:

4、智能新风水帘系统; 1)系统原理:

智能新风水帘节能系统以先进的温湿度控制理论作为设计依据,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温湿度控制理论是以空调系统中的“风系统”为理论依据,结合大自然的能量与自动化控制理论进行改造,在保证机房温湿度及洁净度的前提下,实时的比较机房室外空气的温湿度状况,当温度低于某一个设定值时,开启进风单元的新风风门,风机启动,将机房外的冷空气吸进机房,关闭机房空调,应用大自然的能量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2)降温原理:

节能风机降温原理是:水分蒸发时带走周围的热量,从而使空气的温度降低。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风机抽风,机内产生负压,空气穿过湿帘,同时水泵把水输送到湿帘的布水管,水均匀的湿润整个湿帘的接触面,而且湿帘的特殊角度使水流直接流向空气进风一侧,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量,使通过湿帘的空气降温,同时得到过滤使送出的风变得凉爽且清新。未蒸发的水落回底盘,形成水路循环。当水位下降到设定位置时,会自动打开进水阀补充水源,水源补充到位后会自动停止进水。

3)控制原理:

控制方式为无源控制,当室内外温湿度满足风机开启条件时,节能控制模块首先进风机状态是否是开,对未开的风机下达开机命令。当节能控制模块判断风机已经开机后,排风设备也随即开启。当引入的新风达到降温目的后,进风机会自动关闭,把机房的温湿度控制在一个需要的区间内,进风机不是每天24小时都是在工作。风机工作状态取样采用的是隔离取样方式,空调与风机等设备是否工作工作可以通过风机电容带电与否做判断,为了实现安全无源的控制取样目的,把风机工作设定为高电平,不工作设定为低电平,通过光耦的转换,高电平转换为COLSE,低电平转换为OPEN,达到电源取样隔离的目的。

4)与精密空调的联动控制:

本系统采用控制空调的Remote On/Off专用接点的方式或按键脉冲来控制空调的开关机,所以要求空调应具备Remote On/Off专用接点或开关机按键,若不具备则需要增加中间继电器进行空调电源的控制。

5)进风设计原理:

只要室内外存在一定温差,新风节能系统就能在节能控制模块控制下,引入室外低温空气以使室内温度恒定在要求温度以内,不同季节室外温度也有很大差距,温度从零下—10度--32度,湿度根据机房要求55--75,节能效果突出的月份是10月至次年3月。进风机设计原则是:⑴在机房安装许可的条件下,进风口越低越好;⑵进风面应尽量安装在不被太阳西晒的地方;⑶根据机房条件,尽可能的多设计一些进风口,以保证风口的风量均匀;⑷进风管道越短越好。

6)排风设备的设计原则:

⑴排风口应高于进风口并安装在进风口对面,一般高于机房地面2米; ⑵规则机房(正方形或是长方形机房)尽量考虑使用被动式排风(即密封效果好的排风方式,防止空调运行时热风从排风口倒灌);

⑶若使用主动排风,排风量必须小于进风量,一般为进风量的50%--80%; ⑷若机房条件许可且有必要的情况下,排风口的数量尽量多一些。

五、目前我国该领域专利技术的大致分布状况:

目前在通信机房基站的降温节能技术领域,是以安装新风空调和水蒸发式冷气机为主,专利技术的分布区域是在我国的沿海地区,比如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东以及福建地区,该领域95%以上的专利都是这些地区的企业或是院校所拥有,企业以福建澳蓝实业有限公司及浙江、江苏一些公司为代表,它们从20世纪的90年代就开始在该领域从事开发研制,至今已经超过25年了,确实成果累累,在上面介绍的技术领域里面,这些厂家已经挖掘梳理了多年,不管是在系统设计、产品研发、材料替换、安装运行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专利技术,后来者要想在这些领域申报专利困难比较大,特别是想拥有这些领域的核心基础专利技术更是十分不易。随着新兴降温节能技术的兴起,西部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企业在通信机房基站的降温节能领域正发力追赶,专利的申请量也在不断飙升,后劲发展值得期待。

六、为什么企业要搞专利战略布局?

在知识经济逐渐成为新经济模式重要支柱的今天,通过技术创新,以自身拥有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对所在行业领域形成受专利法保护的技术垄断,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获取市场优势地位争取更大市场份额更多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企业的专利战略,正是从企业角度出发,以专利资源获取经济价值最大化为目的,规划如何根据专利制度的特性与功能,在市场中建立持久有利的竞争地位。对中国企业来说,走在技术创新之路上,选择正确的专利战略,不仅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与诸多世界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与成功机会,也是现代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集约经营重要特点之一。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要素,企业采取何种专利战略会很大程度决定一个国家相关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的竞争能力。企业专利战略不仅仅只是着眼于对自己产品和技术的保护,还必须具备开发、利用及挖掘创新发明价值的功能,具备拓展市场份额、抢占更多企业生存空间的能力,也有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在技术合作谈判及市场竞争中掌握充分的“话语权”的作用。再简单的说,制定的专利战略如果能够达到“霸占住所有道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效果,这个战略就是大大成功的战略。通过专利战略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可提高企业主动运用专利规则与专利制度为我服务的能力,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获得最大最佳的利益。

专利战略的操作方式方法主要有:

1、设置专利网,以专利集群的形式来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依据情况对侵权行为作出必要反应:或谈判、或诉讼;

2、控制、转让、许可相结合的专利经营,就是让躺在资料室的死专利“活”起来,让公司拥有的所有专利给公司创造财富创造效益;

3、专利技术标准化:让专利技术成为某一项行业的技术标准,这就让专利技术做到了利益最大化;

4、外围专利包围基础专利,在常用的通用技术领域,由于国外企业起步早,技术力量雄厚,该领域的核心(基础)专利都被它们所掌握,我们就可以采用外围专利包围基础专利的方式,争取最后取得和基础专利持有人相互许可,相互授权的方式以避免我们向这些国外大公司上缴大额专利许可费情况发生。

对一般国内企业来说,专利战略主要需要考虑设置组合专利问题,就是如何以专利集群的形式来对企业的核心专利进行更好的保护,对侵权行为做更有力的反击,拓展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效的压制竞争对手。从早期专利竞争态势看,主要体现为单项专利之间的竞争,但是人们很快意识到,仅仅依赖单项专利竞争对企业的发展和运作存在着太大的风险,为了确保企业核心技术的安全,进而弥补单个专利的缺陷,企业必须要从单项专利的战术性竞争向专利群的战略性竞争转变,才能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专利是“法律”和“技术”结合的产物,从竞争防范角度讲,它更多的是靠“法律”而不是“技术”来阻止他人仿制以确保自己专有,专利的特点就是以公开技术换取法律保护。鉴于市场的复杂性和专利法本身的特性,如果想仅仅依靠一个专利去独占市场肯定是不行的,其中的道理不难明白:实现一个市场需要产品的功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案,硬件方案不同,软件方案也有很多不同,如果要想在市场上有效的保护自己防范竞争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将这些可能的技术方案全部分别申请专利,从而形成一个“专利群”,“专利群”战略的核心是对目标市场的法律“合围”,就是围绕企业的核心专利进行布局设置。专利群设置以发明专利为好,实用新型效果较差,但是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时间短,也有一定的防范作用。专利群中有一~几项是实际用于生产的,其余多数主要用于战略防御当然也是可以随时进攻。专利群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专利构成,其特征就是围绕一个产品生产它的所有的N种技术方案方法,不是有N项专利就可以叫专利群,相互间如果没有内在有机联系的都不能称之为专利群。市场需要的是某种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专利法不保护功能(专利文件中,功能性语言也不受专利法保护),只保护技术方案。专利是技术制式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以标准指导市场,用专利垄断和巩固市场,这是目前所有全球顶级公司都在采用的方法,知识产权比知识本身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本身更加重要。

讨论QQ:893454012。Zheng12998@126.com

七、专利战略布局的含义及方法

1、专利战略布局的含义:专利是企业知识产权中科技含量最高的要件,专利布局是指对企业某一技术主题的专利申请进行系统筹划,以形成有效的专利技术层面的精细排列组合,而达到自已预想的目的结果;如果把这种布局行为提升到战略层面,实质上就是在进行整个公司专利的布局筹划,是在把所有技术主题的专利申报统一规划。

2、专利战略布局的方法:

图1大致描述了企业专利战略布局的一般方法,当然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些不同,图1仅是作为参考。

瑞典的Ove Granstrand教授早前把专利布局划分为6种模式: 1)特定的阻绝与回避设计 2)策略型专利 3)地毯式专利布局 4)专利围墙 5)包绕式专利布局 6)组合式专利布局

图1

3、有效的专利布局方法:最有效的专利布局方法就是组合式,也是我们称之为专利群的布局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一个本技术领域的基础专利为核心,再辅以无数个次要专利作为对这个基础专利的充实或是维护,从设计、工艺、外观、安装、材料、工程等等方面来进行补充、完善,夯实基础的核心专利,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阻绝竞争对手的侵袭,保护公司现有市场地位。根据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规,一个专利文档只能包含一个专利技术,所以采用多个专利申报的方式,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专利申报效果是最好。

图2

图2中红色是代表核心基础专利,兰色是代表次要围绕专利,兰色要尽可能多的围绕红色进行布置,只要对红色有补充有说明有延伸都算数。

八、如何做好技术领域专利的战略布局?

1、扎扎实实的做好技术分析:

1)关键技术的特点分析,区分出基础专利和外围专利;

2)技术的名称、解决的问题、技术效果、还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3)掌握关键技术公司的实力分析:

4)掌握其关键技术的公司、该公司对其的垄断情况、专利授权的商业模式; 5)专利技术分析(含同族专利);

6)专利的主要功能和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其他解决方案,该专利是否有技术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改进方案;

2、做好专利文档的检索:专利检索是一个非常重要、绝对不能省略减少的首要工作。对准备申报的专利技术,应该一开始就在专业的专利文档检索平台进行仔细检索。检索过程需要经验和技巧,是要靠时间和耐心的累积才能稍有心得。检索完了以后,对这些专利文档要进行仔细分析、对比,如果申报的技术方案与其中某一个或是某几个存在高度相似,这个准备申报的专利前景就非常令人担忧。专利检索应该围绕下述范围进行:

1)与方法保护相关的专利、与产品保护相关的专利;

2)申请人(竞争对手)分布及特点;

3)关键专利技术的定量及动态分析;

4)关键专利技术的年度分布、申请人分布和法律状态;

5)了解竞争对手不同年度对技术的关注;

6)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状态;

7)专利点挖掘,关注关键技术领域的重要及关键专利点;

8)分析基本专利、开发从属专利;

9)外围专利的改进以及创造性关键专利的突破;

浅谈企业专利保护战略 篇3

关键词:专利保护战略;消费热点;专利信息利用;专利布局

1 概述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在国内掀起了创新的风潮。对于企业而言,除了要坚持科技创新之外,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其生存发展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其知识产权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很多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当企业在实践的时候,往往面临很多困难。例如,企业在进行专利申请的时候,不考虑技术储备情况与技术创新侵权风险,盲目地要求专利数量。因此,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制定合理的专利战略。

所谓专利战略,就是将与专利相联系的科技、经济、法律原则相结合来指导科技、经济领域的竞争,以谋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在現代社会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为取得专利竞争优势,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利用专利制度提供法律保护及其他有利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而做出的总体性谋划。按企业专利战略的性质可分为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按企业专利战略的过程可分为申请战略、实施战略、保护战略。

笔者试图从消费热点影响、专利信息利用、专利布局统筹规划三个方面出发,思考并提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路径,建立企业的专利保护战略。

2 专利保护战略与消费热点

消费热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或某类)商品(包括商品和服务)在一定时期里为消费者大众普遍认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客体的经济现象。根据消费热点的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将消费热点分成引导型消费热点和自发型消费热点。

引导型消费热点的产生一般由政策引导形成,该消费热点的发展可以带动多个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高效的产业链,在市场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效应。

自发性消费热点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的自发作用引发和形成的消费热点,通常出现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以市场需求的普遍扩大和需求层次的分化为前提,它可以分为为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求自发形成的基需型消费热点和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偶然型消费热点。

消费热点是消费需求的密集点,既是企业新的营销机遇,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现阶段消费品市场日新月异,各种消费热点吸引着年轻且庞大的消费群体。市场上出现的消费热点有很多,例如智能手表、平衡车、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这些经常可以看到的产品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能够带动一个甚至多个产业的发展,这对于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每年诞生的新技术90%-95%记载于专利文献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专利技术,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为其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以智能手机为例,苹果公司预测到了新生的触摸屏和智能化的消费热点,提早将研发技术以专利的方式进行了强有力的保护,不仅奠定了其在手机行业内的领军地位,也引领了手机产业的新一轮革命。

相比之下,传统的手机行业中的巨擘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没有对消费热点的灵敏嗅觉,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也没有采取相应的专利保护策略,导致其在手机行业的变革大潮中沦为踏脚石。可见,深入了解消费热点,以及对未来消费热点的预测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消费热点的利用,并非千篇一律,对于处于不同消费热点领域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利用自身优势,使得消费热点可以为我所用。

对于处于引导型消费热点的企业,合理利用国家政策,注重专利储备,保护核心技术,建立科学的专利运用体系,不仅可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中坚地位,也可以在行业变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处于基需型消费热点的企业,则可以合理配置研发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扬长避短,找准发展方向,同时不断完善专利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处于偶然型消费热点的企业,虽然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旧可以通过提高市场敏感性,抓住消费热点,针对关键技术进行专利申请,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消费热点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企业保持对消费热点的敏感性,紧扣消费热点进行合理而有效的专利保护策略,并据此制定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 专利保护战略与专利信息运用

专利信息,是指以专利文献作为主要内容或以专利文献为依据,经分解、加工、标引、统计、分析、整合和转化等信息化手段处理,并通过各种信息化方式传播而形成的与专利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总称。专利信息的运用是指利用专利信息中的技术、法律、经济、著录和战略信息的情报,为企业服务,以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及发展价值。

技术的发展都是不断推进的,只有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论,才能有依据地创新。据资料显示,现在世界上每年出版约100多万件专利文献,这些专利文献记载了全世界发明成果的70%~90%,并且这些发明成果仅会记载于专利文献中,而不会借助会议报告、期刊论文等其他文献形式公开。由于专利文献技术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及时性、公开性,专利文献法律保护的严密性、规范性和时效性,如果企业能够灵活运用专利文献,获取并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将会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发展中先人一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在进行专利保护策略制定时应当事先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专利信息,以掌握专利市场行情,了解竞争对手,认清产业链和供需链各个环节的专利现状。比如,在新产品开发前,对开发主题进行专利检索,分析所开发技术在本领域中所处的地位,竞争对手的状况,从而有效规避已有的专利,或者在现有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既可以避免陷入知识产权纠纷,也可以避免浪费时间与资金。

例如在无人机领域,虽然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nnovations,简称DJI) 是行业内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但是与雷柏科技合作的无人机制造商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依然成绩斐然。从成立以来,该公司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掌握的专利信息,结合自身技术,在实际研发过程中有效创新,规避大疆创新的专利技术,不仅专利申请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内容方面也自有其优势。虽然目前零度智控在市场份额上与大疆创新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已经成长为大疆创新的有力竞争对手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4 专利保护战略与专利布局

企业在对消费热点以及专利信息有了精准预测与深入了解后,接下来就要将自身开发出来的技术利用国家的专利制度进行保护,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这一利器保护自己,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赢得市场。但是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并非越多越好,最有效的保护手段是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合理的专利布局。专利布局是指企业综合产业、市场和法律等因素,各专利之间相互配合,构建多维度且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最终形成对企业有利的专利组合。

专利布局其实并无固定的模式,基本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企业应当对整个市场、行业的专利状况、自身的专利状况以及包括人力、财力在内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自身专利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布局,形成一个专利防护网。优质的专利防护网应该具有严密、有层次感且性价比优越的特点,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将各种专利布局策略有效地组合起来实行立体的多维度的保护,以同样的费用与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优秀的防护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防护自身的专利技术不受侵犯,二是能够成为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这个防护网做得越好,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富士康公司的專利申请中涉及连接器的共有八千多项,体积虽小,售价也仅为2美元,却是较为核心的部件,价格不高但是利润不菲。富士康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在这个小小的连接器上,对其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发与挖掘,并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专利申请,形成该技术领域密不透风的专利防护网。竞争对手想要渗透或回避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相对完善的专利布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一旦企业建立了完整而有效的专利布局网络,形成稳定的专利池,尽管可能有专利会被申请无效,个别专利也可能被判定无效,但是对其整体的专利防护网络并不构成伤害或威胁,不仅能够保证公司正常的业务经营与产品的生产,同时可以有效地抵御对手的攻击,甚至可以给竞争对手致命一击。若企业能够准确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专利布局,组合形成严密且有效的专利防护网络,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取得长足的发展。

5 结语

企业专利战略的应用 篇4

1.1 形成行业专利壁垒

某一行业的市场容量往往是有限的, 新兴企业的进入则会对现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造成威胁, 使现有企业利润下降。因此, 企业总会以某种方式形成对新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 以维持市场占有率和利润。获得法律保护效力的专利技术是形成壁垒的最好手段。

首先, 利用专利形成的垄断态势来限制行业进入和迫使行业现有企业退出。如在上世纪90年代的PWC (personal w a t e r c r a f t) 行业中共有六家企业竞争, 此后, 其中一家Yamaha公司主动采取进攻性, 截至2001年, 共申报了1 100项专利, 而其他三家企业共申报1 5 0项专利, Y a m a h a公司的专利数量几乎占据该行业专利总数的9 0%, 并且以诉讼相要挟, 迫使其他几家公司出巨资打包使用其全部专利, 其中的Arctic Cat公司和Wet Jet公司由于无法接受其苛刻的条件而不得不退出市场。

其次, 构筑技术标准来形成行业进入的高门槛。企业利用专利形成壁垒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专利许可, 而是通过众多专利的推广以及企业间专利的交叉许可来形成行业公推的标准, 此后任何一个新企业欲进入则必须遵守该标准, 也就是说必须向行业内标准制定企业妥协并支付高昂的费用。

1.2 以专利诉讼为依据胁迫对手

企业可以专利诉讼等手段来威胁其他的竞争者为目标, 迫使其放弃原有设想的目标。如2003年, 思科向德州地方法院起诉华为侵犯了思科的专利权, 起诉理由是华为公司在美国销售的路由器抄袭了思科公司的软件, 德州法院裁决华为的通用路由选择平台 (V R P) 软件不能使用有争议的源代码, 此举即旨在阻击华为路由器在美国市场的销售。2007年, 甚至有不具备专利权的正在申请专利中的一个牙膏生产企业发了一纸律师函给另一家企业, 指出这家企业侵犯其牙膏的一项专利, 这家企业并未辨认真伪便退出了竞争。

1.3 消除对手专利壁垒

企业应以消除对手的专利壁垒为目标。在对手已形成专利壁垒时, 会使后来的企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则后来企业就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去开拓新的专利, 或者利用间隙突破原有的壁垒来限制强者。

2 进攻型专利战略

进攻是最好的打击手段, 拥有了主动也就拥有了更多的机会。笔者将从专利申请、核心专利开发、外围技术抢占、技术转让与许可、专利收买战略等五个方面阐述专利打击战略的进攻策略。

2.1 专利申请战略

专利申请策略一

从进攻性的角度上看, 专利申请中可以控制时间上的主动, 要控制申请时间则可通过《专利法》中的优先申请权制度来实现。当一个企业通过其技术情报来源知晓竞争对手处于与自己同样技术开发的状态时, 就应当采取这样的措施。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 或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 在中国关于同一主题提出申请, 可以享有优先权”。同时, 在我国第一次申请的专利也可以享有专利申请优先权。策略一不仅适用于同等实力竞争者, 还适用于落后企业, 作为先进企业的对手, 还可采用引进成熟技术进行改进, 并利用12个月的时间差来取得研发的时间和申请期限的保证, 抢在成熟技术人前取得该专利。

专利申请策略二

对于拥有技术而难以实施者, 此时其对手正投入大量资源开发, 从而担心自己企业受到对手申请专利后的威胁时, 可利用专利申请的新颖性要求来打击对手。将自己的技术文献公开发表在公报上使技术本身失去新颖性而不能被授权会使对手的技术大打折扣, 失去了专有性的保护。如美国的IBM公司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在其自己发行的技术公报中发表技术信息, 每年刊登的技术信息已达8 0 0 0件以上, 有效的抑制了对手技术的专利化。该策略虽是迫使对手技术失去价值的好策略, 但也存在相应的风险。如果技术被其他企业所俘获加以利用、抢占市场会使原本不易的实施更困难。因此, 需要在公开的时机和程度上做好调整。

2.2 核心专利开发战略

核心专利是企业进攻战略中的重点, 是各产品和专利的根本原理性技术, 为保持企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竞争力, 要将核心专利作为基本专利加以保护。

策略:

通过一线技术人员和高级研发人员的交流得到企业从事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 以分析对手的技术特点来制定自身技术开发流程, 并对开发成型的技术加以专利的重点保护。

企业掌握了基本专利后就能逐渐形成专利打击战略目的的第一个目标, 形成专利壁垒, 建立了专利的壁垒就可以将自己的企业置身于城堡之中, 将小企业隔离在市场之外。如美国杜邦公司在上世纪申请的尼龙专利, 就给其带来了垄断的地位。

2.3 外围专利抢占战略

在大企业以实力和研发团队完成核心专利形成专利壁垒的时候, 小企业如果能够抓住外围专利的战机仍然可以和大企业平分天下。

笔者将外围专利分为围城式和前进式, 所谓围城式的专利将基本专利包围在中间, 有如城墙一般, 作为基本专利实施和实现的辅助技术专利, 但是缺乏外围专利却可以导致基本专利无法实现或者延缓实现。如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发动机、底盘、刹车和控制系统, 而汽车座椅、仪表等均是外围的围城式技术, 当汽车的座椅和仪表无法正常工作或者电路发生故障而使汽车无法运行时, 外围专利的重要性就出现了。前进式的外围专利是基本专利上的改进方案, 对基本原理进行实际应用上的改进使其可以得到升华。

对于不同地位的企业, 笔者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策略:

外国专利抢占策略一

适用于具有核心专利 (技术) 的企业, 对于这样的企业, 在开发核心技术的同时应当做好外围技术的同步开发, 在核心技术开发完成后延缓专利的申请, 做到集体行动, 保证城堡的各个城门已经修缮完毕。

外国专利抢占策略二

策略二适用于不具有核心专利的企业。小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 研究对手的技术特点和改进方法, 结合市场营销的参数来分析外围技术的需求, 争取在大企业技术壁垒的空隙中生存, 甚至将大企业的基本技术包围在其外围技术之中, 以迫使对手交叉许可。

以美国菲力普石油公司的P P S聚苯硫醚树脂专利为例, 作为大型企业其申请开发了3 0 0多项外围专利, 在日本企业要将P P S专利应用于汽车、电器设备上时无法突破其牢固的壁垒, 只得向其支付专利费用。正当此时, 日本的东莱公司开发出了薄膜技术, 使得P P S技术得到了改进, 并且依赖于这项改进菲力普只得向其交叉许可。这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同样也使得二战后的日本因缺乏经济技术而无法突破欧美壁垒却得以依靠外围专利走向繁荣。

2.4 专利转让与许可战略

专利权作为一种专有权是可以转移的, 而转移又可分为转让和许可两种。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中使用价值是通过应用该物而产生的。一项专利技术的产生可能花费大量的成本和劳动时间, 但因为其市场前景的影响而变的一文不值。因此, 专利的价值体现在其使用价值之上, 通过专利的实施可以带来更多的新产品和竞争力, 这才是专利的附加值所在。

因此, 笔者在设想专利转让和许可策略时做到了利用专利价值的特殊性考量制定了策略:

专利转让策略一

应用于专利转让当中, 主体是具有相应开发实力的企业, 拥有能够短时间内开发新专利技术的团队, 然而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 不可能有时间去实施这样的专利。在这样的条件下, 企业可以以逸待劳, 在短期内开发新的专利, 通过专利转让给其他企业来换取更多的新的开发资金以迫使对手受让专利, 从而走上一条使用专利生产产品的道路。对手实现的是通过在产品上附加劳动力的方式取得价值, 而我们却可以取得专利的使用价值带来的附加值。长此以往, 通过转让专利的手段来打击竞争对手, 使对手失去研发能力而只能靠劳动力等方式获取价值。

专利转让策略二

对于一些被对手的专利壁垒打压得无起色的企业, 拥有一项或者几项较核心的专利却无法付之实施, 即将濒临破产, 这样的专利主体往往会通过转让专利或者通过担保来使企业扭转败局, 但事情通常是事与愿违的。笔者设想的策略是通过专利技术出资的手段来实现扭转, 将专利技术作为资本出资入大企业, 这些技术通常是大企业能够实施并能带来巨大利益的技术。通过依附于大企业来借尸还魂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我国《公司法》二十四条规定, 企业可以以20%的无形资产作为出资, 新的公司法将上述标准放宽到了7 0%。在政策和法律上得到了保障就更能实现该策略了。

专利许可策略一

专利的许可可以是独占许可, 排他许可, 也可以是普通许可。采用何种许可, 要不要许可关键是看企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竞争环境。当企业处于竞争对手拥有同样的替代技术生产产品时, 对手的生产能力又要强于自己, 那么笔者设想就可以采用许可的方式来限制对手产品强占市场, 而当被许可的企业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时可以采用普通许可的方式来扩大产品抢占市场。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达到排除竞争对手专利限制的目标, 笔者将之称为借刀杀人之计。

专利许可策略二

同样对于上述专利转让策略二的濒临倒闭的企业, 拥有数项核心专利又无法实施时, 可以采用许可大企业实施来完成扭转乾坤的目的。比较成功的案例有美国的卡德克公司, 该公司原来由于经营不善即将倒闭, 而该公司又拥有一项图象处理的专利可以改变当时普遍存在的处理器速度慢的状况, 该公司收到I B M关于该专利许可邀约时果断决定许可其实施, 通过I B M的广泛应用其技术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一时间就得到了大量的许可请求。笔者认为, 通过依附大公司打出专利认可效应时, 可以适当延缓对于专利权的主张, 等到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候, 再提出权利主张, 以诉讼威胁的方式来胁迫对手们与自己签订许可协议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笔者将其称为借尸还魂的升级策略。

专利许可策略三

作为拥有核心专利的大企业, 如将所有专利都通过许可来获得专利价值极有可能被受许可人占据更多的市场, 当对手引进了该技术得到全套方案时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条件来更新技术和产生外围专利从而突破专利壁垒, 企业的利益可能受到长远的威胁。因此, 在许可技术时应当将核心技术中的某些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对手受许可使用该技术时才发现原来还缺少这样的关键技术无法完成工序, 主动就全掌握在自己企业手中了。中国企业引进日本技术时遇到的实施瓶颈就很生动地说明了问题。

2.5 专利收买战略

对于没有专利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收买专利来实现专利打击战略。

笔者提出了两个供企业参考的策略:

专利收买策略一

该策略应用于企业拥有相当的资金而没有合适的专利开发团队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是可以用来实现其交换价值的。通过收买他人的专利, 有计划地在一个行业内收购外围和相当的核心专利后, 延缓实施, 通过欲擒故纵的手法让该行业中的对手先使用并且产生依赖后, 然后再以诉讼为威胁迫使其退出该行业或者支付昂贵的专利费用, 自然企业便对该行业形成了专利壁垒, 达到了专利打击战略的目标。如同中国D V D案给我们的启示, D V D曾经作为中国电子产品的代表而被中国各大厂商生产, 但是却被外人占有了D V D的专利形成了专利壁垒来威胁我国企业, 在我国D V D发展受到了万劫不复的打击。因此, 该战略的效果可想而知。

专利收买策略二

对于小公司而言, 面对大公司的强逼胁迫时, 还没有到达资金上要破产的地步, 仍然有大量资金可以活动的时候, 企业可以采取一定技术情报手段知道对手企业技术发展的趋势, 在其发展的前途上通过购买其所必须的某些专利来胁迫大企业来交叉许可其他专利。美国的S 3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被INTEL公司打压得无法立足, 当得知INTEL公司需要指数技术公司的一项专利来完成其重要的图象处理技术的时候, S 3公司果断出资购买了指数公司的专利, 这时I N T E L公司不得不同意颁发M E R C E D芯片许可证给S 3公司。

3 防御型专利战略

防御方往往是被动的, 但如果战略应用得当仍然可以反败为胜。防御的根本目的是突破对手的壁垒, 有效阻止对手的进攻, 并形成自己的壁垒。

3.1 取消对方专利权战略

专利的专有性虽制约着我方企业的发展, 但专利取得需要符合“三性”的要求, 并且在申请时也必须符合程序上的要求, 不然专利是可以被无效的。

程序上策略:我国《专利法》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和实用新型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企业应当利用专利检索的方法通过技术人员对其专利公开文献进行推敲, 如果对方企业的专利公开不充分, 可以以有效证据证明后宣告无效, 达到突破壁垒的目的。在专利说明书的修改和变动上法律是允许的, 但是修改内容不得超过说明书原来的范围, 如果企业通过技术人员辨析出对方的修改, 同样也可以提出无效申请。

实质上策略:对于专利的“三性”审查是中国的特色, 企业可以查阅文献, 产品调查和追踪调查的方法来判断其是否不符合新颖性等要求, 从而宣告其无效。

期限上策略:对于形成专利池的对手, 企业可以通过对其专利池进行分解分析, 分析其专利是否已经过期。我国《专利法》的规定是发明专利保护期20年,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10年, 过期的专利可以被公众使用。在飞利浦3C公益诉讼中, 我国的知识产权专家就以其专利池中某些专利无效而取得了诉讼的成功, 并且迫使飞利浦达成了合作协议。

3.2 失效专利利用战略

失效的专利是已经过保护期或者是提前解除保护的专利技术。使用失效专利不会发生侵权的诉讼。而且使用时不会引发使用专利的费用。不失为中小企业的首选。

策略:技术生命是延续的, 不是在1 0年或者2 0年之后立刻消失的, 当大企业角逐于专利竞争时, 小企业可以利用失效专利产生更低成本的产品链, 与大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往往失效的专利应用产品要比专利产品价格低, 性能成熟, 得到更大的市场。中国的许多药品厂商就是借着这样的条件和跨国药品商进行竞争的, 突破了其药品壁垒, 打击了他们。

4 结语

企业专利战略是在平等的竞争机制下, 确定明确的目标, 并结合进攻和防御的策略使得企业有持续可行发展的战略。笔者相信, 在这场专利的竞争中, 每一个企业, 无论规模大小, 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第2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2]朱莉.L.戴维斯, 苏珊娜.S.哈里森.董事会里的爱迪生—智力资产获利管理方法[M].江林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戚昌文, 邵洋.市场竞争与专利战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4]陶鑫良, 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5]汤宗舜.专利法教程[M].第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6]许浚浩.企业申请中国专利的策略[J].汕头科技, 2006 (3) :18-22.

[7]关杨.知识管理中的专利战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 (7) :34-35.

[8]杨莹.企业专利战略与竞争力[J].统计与决策, 2007 (2) :186-188.

专利战略 篇5

2012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

推进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目标

2012年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要紧紧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布局,通过对重点技术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的专利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项目集成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撑。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必须是法人(单位),可以是多家单位共同申请,但总数不得超过3家,且每个法人(单位)只能申报一个项目。

(二)申报单位有专门的专利工作人员,有稳定的研究队伍,有技术研究或管理人员参与研究。

(三)申报单位必须获得所在辖区的省级知识产权局的推荐。

(四)申报单位以往承担的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已全部结题并没有不良记录。

(五)设立地方政府或本单位的配套研究资金者可获得优先立项。

(六)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项目可获得优先立项。

(七)项目实施期限为2012年1月—12月。

三、申报内容

(一)能源技术领域

拟在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洁净煤技术;先进核能技术及核电安全技术;节能与储能技术;氢能、燃料电池与分布式供能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二)信息技术领域

拟在先进计算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以及支撑行业核心业务的集成创新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三)材料技术领域

拟在半导体照明氮化物新型衬底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激光、OLED、真三维及全息立体显示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膜材料;新型轻质高温合金的开发及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四)先进制造技术领域

拟在绿色制造生产工艺关键技术与装备;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机器人模块化、网络化技术;高端制造装备重点行业技术;制造过程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以及数控机械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及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五)交通技术领域

拟在电动汽车应用开发与集成技术;高速铁路技术集成与装备技术;道路交通安全技术;特种交通运输应急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建养技术;磁悬浮交通技术;船舶动力系统关键技术;机场空管装备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六)现代服务业技术领域

拟在数字资源共享、应用、评价技术;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应用技术;产业集群、生产及服务外包、技术交易应用技术;协同式多语言云翻译技术;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购物服务技术;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技术;集装箱海公铁多式联运技术;区域物流信息服务技术以及基于电子签名的网络身份服务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专利战略: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篇6

然而,说起“企业专利战略”,却是许多企业、甚至是手握多项专利的企业所忽略的。作为一个重大的竞争策略,企业专利战略是指运用专利保护这一武器,结合相关的法律、科技、经济原则,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以谋求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那么,企业专利战略为何重要?如何制定与实施合适的企业专利战略?企业如何避免走入专利战略误区?

中国企业心中的痛

2002年,国内企业还未享受打破关税壁垒的甜头,西方国家就打着“专利”大旗扑了过来,首当其冲的是DVD行业。DVD是中国电子行业出口创汇的代表。但是,DVD的核心技术是由日立、松下、飞利浦、索尼等公司所拥有。因此,正当中国的DVD准备在国外市场大展宏图之际,专利联盟纷纷发出了支付专利许可费用的要求。高昂的专利费用,导致国内DVD企业利润空间大为下降,许多企业由此陷入困境。

华为公司是在知识产权方面走在最前沿的国内企业,但是,该公司在开拓美国市场时仍碰到了专利壁垒。2002年华为向美国市场进军,引发思科指控其侵犯五项专利、多项软件版权和用户手册的版权、商标权等。最终,华为通过联合拥有900多项美国专利、900多项美国专利申请的3COM公司,才在知识产权方面找到了进军美国的后盾。

由此看来,不管是纯加工的制造企业抑或是高科技企业,国内企业在建立完善的专利战略体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大多数国内企业重成果、轻专利保护。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存在高技术知识产权流失的现象,表现在重视科研成果的鉴定、发表,而不重视专利的申请。依专利法与有关国际条约规定,技术成果一旦被鉴定或发表,就成为公有领域的成果,他人就可以自由使用。这对我国高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我国尚处于起步状态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据统计,我国 “863计划”实施15年来,国家投入经费达110亿元人民币,数百个企业参与了的研究开发,共资助项目6900余项,并产生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然而,“863计划”项目论文发表了47000多篇,国内专利仅获2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更少。

其次,我国企业较少运用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专利的竞争。在专利授权的国际和国内规则体系中,PCT(专利合作条约)程序的运用有利降低申请成本、节约申请时间。我国已加入PCT条约,这当然可成为我国企业向100多个PCT成员国申请专利的一条捷径。现实的情况却是在华的外资企业采用该程序,而我国企业却较少利用。同时,我国企业也较少利用外国专利法特别保护措施。

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行政壁垒逐渐专利战略是国际间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专利战略与科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密切相联系。在经营方面运用专利战略,可以有力对抗和排挤竞争对手,以较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可使自己的发明创造及时得到法律保护,并能及时掌握技术的最新发展,从中借鉴寻找出自己的技术创新之路。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研究,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宝贵时间。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专利战略是企业针对技术变化、严峻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的挑战,主动利用专利制度的法律保护有效保全自身经营,保全自身技术的一种方略。

与国内企业不太重视专利战略相比,在华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布局已经初步成形了。目前,国外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平均每年增长30%左右,在高新科技领域增长速度尤其惊人。跨国企业利用专利构筑技术壁垒,一方面提高产品的生产门槛,导致国产产品丧失竞争力;另一方面一旦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跨国公司就甩出杀手锏——收取高额专利使用费,提高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以降低其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目前在微电子、通信等众多高新技术领域,70%以上的发明专利是外国公司申请的。这就意味着今后10到20年,这些技术领域的中国市场将被外国大公司所垄断。通过分析,商务部认为中国企业已处在跨国公司专利的重重包围之中!

毫无疑问,本土企业制定专利战略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著名企业海尔连续20多年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每天平均申报1.8项专利。仅海尔研制开发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这个产品里面,就含有32项专利,包括18项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发明专利。获取竞争优势是每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当前形势下,专利战略应该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顶层战略之一。与海尔不同的是,很多企业有专利也不申请,或被外国公司抢注,反过来再向我们收取专利费用。如果国内企业能够提高对专利问题的重视程度,那么将对自身发展及参与国际竞争十分有益。

企业如何制定专利战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巧妙地运用专利这一重要的“隐形武器”,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家对企业专利战略,不可不加以重视,不可不加以研究,不可不认真运用。

一是将企业的核心技术申请基本专利,这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基础。企业如果拥有强劲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雄厚资本,首先获得基本专利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产品单一,主导产品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适宜选择基本专利战略,科学预测主导产品的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将核心技术作为基本专利来保护,逐步形成控制该技术所在领域发展的局面。而对于较强经济实力、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的企业,及时申请专利取得法律保护,积极主动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也是抢先占领市场,维护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和垄断地位的“妙招”。

二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围绕基本专利构筑严密的外围专利网。这是与基本专利战略相对的专利战略。主导产品为系列产品、主导产品可开发应用于多项边缘领域的企业、主导产品应用他人基本专利技术或产品的企业,应选择外围专利战略,即在自己的主导产品所含基本专利的周围设置多项原理相同的小专利;或在他人基本专利周围设置自己的专利,增强对抗能力。例如,日本东洋工业围绕前联邦德国公司的转子发动机基本专利,开发了一系列实用化的外围专利使得日本东洋工业在缺乏基本专利的条件下仍能与基本专利所有方平分秋色。目前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与欧美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基本专利不多,但可借鉴日本的专利战略,通过技术引进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再全力围绕这些技术主动进行应用性的开发研究,构筑外围专利网,突破欧美企业的技术垄断,变被动为主动。

三是开展专利的有偿转让和许可,或是通过对国外企业的收购来获得专利。有一定资金优势的企业在新上项目时,因无自主开发能力,可选择专利收买或引进战略,购买他人专利权,加以开发利用,同时可在此项专利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申请新的专利。目前,我国处于技术引进阶段,很多企业与国外企业的项目合作是在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是中国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通过并购国外相关企业从而拥有所需的专利,也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打造自己的专利体系的一条捷径。

四是专利回输应成为企业专利战略的重要一环。专利回输是指企业在引进输出国专利技术后,对其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将改进、创新了的技术再以专利的形式卖给原输出国的战略。日本战后从国外以100亿美元的代价先后从欧美引进了36000多件专利技术更新企业的技术设备,创造了30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日本企业运用专利花25%的精力,获得100%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引进技术后的再开发工作,在改造的基础上再大量回输专利。现在的日本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专利大国,而日本企业的经验很值得我国企业界借鉴。

五是将专利申请和国际投资活动有效结合。通常外国企业计划在中国大陆生产投资或开办分厂或代理销售其产品之前两三年,就有计划地向中国提交专利申请。当它的产品和技术投放中国市场的时候,专利申请或已经进入实质审查程序待审或已经被授予专利权。有鉴于此,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也应注意在国外申请有关的专利。

六是运用专利诉讼战略巩固市场地位。企业一方面可充分运用专利制度的保护功能,主动跟踪和搜集竞争对手的专利侵权证据,及时向竞争对手提出侵权警告或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另一方面可按照法定程序,及时向专利复审委员会就可能威胁其生产的专利技术申请宣告无效,打破竞争对手的垄断,确保自己的市场地位。对于经济实力较弱、技术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这是打破竞争者的技术垄断,以改变自己在竞争中的被动劣势地位,捍卫和开拓市场的一条出路。

七是企业的专利战略应切实落实到日常专利管理工作上去,将其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设有专门机构抓落实,认真贯彻已制定的专利战略,依靠专利技术、专利产品占领市场,为企业带来超额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专利战略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既要考虑眼前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更要对未来可能的发展变化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在总的原则确定后,还要依据急剧变化的形势,进行及时的微调。

避免专利战略误区

在分析了企业制定专利战略的种种要点以后,企业的决策者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避免误入专利战略的“陷阱”。

首先,没有自己专利的企业也应该重视专利战略。一般人认为,必须有专利的企业才有设立专利战略的必要。这种观念不但在企业中十分普遍,甚至一些专利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也是长期只围绕着有专利的单位进行,而对没有专利的企业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指导。事实上,设立专利战略并不是拥有专利的公司的专属,没有专利的公司也应该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曾有这样一个实例:某单位一件专利也没有,但他们通过检索调研发现,国外有家企业的一项中国专利十分适合本单位生产,且市场前景较好。于是,他们组织多方专家仔细分析研究,认为这件专利的撰写存在极大漏洞,完全有把握运用专利制度中的宣告无效规则,申请该专利无效。该单位一方面组织产品开发研究,另一方面启动无效程序,结果官司打赢了,产品也上市了,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个例子表明,即使是没有专利的公司,如果拥有一套完善的专利战略,也能充分运用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去寻求市场竞争有利地位。

专利战略 篇7

一、网络商业方法专利化的由来与企业专利战略

电子商务方法专利或网络商业方法专利首先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 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商业方法被法院归为“数学公式”、“抽象的观念”而不授予专利。1981年戴蒙德诉迪尔案后, 商业方法已不再是一个例外的法定事项, 只要它们被应用于计算机系统或电脑, 产生一个有用的, 具体的, 有形的结果, 且满足新颖性、实用性和非显而易见性的专利要求, 就可授予专利。

1998年裁决的State Street Bank有限公司一案是商业方法可授予专利的典型案件。在该案中, State Street Bank&Trust公司对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有限公司的一项专门用于管理金融服务信息的数据处理系统的专利提起诉讼。一审判决中, 马萨诸塞州地方法院以不符合法定主题为由判定该项专利无效。但该判决在上诉审判中被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推翻, 该法院认为Signature的数据处理系统 (一种管理共同投资基金投资经营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不应该因为它是一种商业方法而被排除在专利之外。从State Street Bank案件后, 美国法院和USPTO以“实用价值”代替“实用技艺”作为可专利性的标准, 扩大了专利权标的范围。有关计算机软件的专利申请已不限于机器、装置或方法, 而将公司的经营策略、管理方针、投资模式等原本属于“抽象概念”或“智力活动规则”等以“与机器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 进而可受到专利保护。

企业专利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得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运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手段获取企业利益的规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法律的保障, 美国网络商业方法专利化是在企业进攻性专利战略的推动下, 政府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和迎合企业要求而出现的。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 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获取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的统计资料反映, 美国为20世纪50年代, 美国出口产品对知识产权的依赖度仅为10%, 90年代这一数字迅速上升到50%, 现在已经达到65%。

二、网络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与中国企业应采取的专利战略

网络商业方法可否授予专利, 各国的做法并不一致。日本、欧盟等国虽然在一定范围对网络商业方法授予专利, 但技术要求很高, 美国企业的一些专利在日本、欧盟就不能得到专利。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 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属于中国专利法保护的客体。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写的《审查指南》中进行了补充:如果一项权利要求在对其进行限定的全部内容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内容, 又包含技术特征, 则该权利要求就整体而言并不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不应当依据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因此, 网络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在我国法律虽没有明确法律规定, 但也有可能。

在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之前, 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具有特殊的地位。国外公司在中国大量申请专利, 是他们企业经营战略当中的一部分。我国企业现阶段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还不强, 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 迫使我国企业应该研究和制定知识产权战略, 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电子化与知识化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及其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 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我国企业的专利战略应考虑如下问题:

首先, 企业专利战略要依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法律。世界贸易组织的TRIPS协议是发达国家精心设计的在世界范围内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的占有和利用方面与我国相比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化网络商业方法的专利化只会对发达国家有利。为此, 国家法律在此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态度, 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不会对网络商业方法授予专利, 这是对国内企业的一种战略保护。在国家法律明确商业方法专利之前, 企业不能混水摸鱼, 不能走形式, 要用战略眼光来规划、设计、管理网络商业方法, 并利用国家法律来反击外国知识产权的不合理垄断。

其次, 企业专利战略要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从长远观点来看, 授予网络商业方法专利具有必然性, 因此企业要有忧患意识, 要明确未来发展的主轴, 确立一个引导企业发展的专利战略规划。企业要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战略目标, 加强网络商业方法的研发工作, 练好内功, 为应对将来商业方法的专利化做好准备。从全局性看, 要将企业经营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国际战略融为一体, 运用专利战略来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对于具有竞争力的网络商业方法, 可争取国外去申请专利。没有条件的, 企业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来规范和保护网络商业方法的正当运行。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M].2005

[2]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浅谈企业专利保护战略 篇8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把“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在国内掀起了创新的风潮。对于企业而言, 除了要坚持科技创新之外, 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其生存发展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其知识产权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很多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点, 但是当企业在实践的时候, 往往面临很多困难。例如, 企业在进行专利申请的时候, 不考虑技术储备情况与技术创新侵权风险, 盲目地要求专利数量。因此, 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 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制定合理的专利战略。

所谓专利战略, 就是将与专利相联系的科技、经济、法律原则相结合来指导科技、经济领域的竞争, 以谋求利益最大化, 是企业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 为取得专利竞争优势, 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 利用专利制度提供法律保护及其他有利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而做出的总体性谋划。按企业专利战略的性质可分为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按企业专利战略的过程可分为申请战略、实施战略、保护战略。

笔者试图从消费热点影响、专利信息利用、专利布局统筹规划三个方面出发, 思考并提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路径, 建立企业的专利保护战略。

2 专利保护战略与消费热点

消费热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种 (或某类) 商品 (包括商品和服务) 在一定时期里为消费者大众普遍认同, 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客体的经济现象。根据消费热点的形成原因不同, 可以将消费热点分成引导型消费热点和自发型消费热点。

引导型消费热点的产生一般由政策引导形成, 该消费热点的发展可以带动多个产业的联动发展, 形成高效的产业链, 在市场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效应。

自发性消费热点是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市场的自发作用引发和形成的消费热点, 通常出现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以市场需求的普遍扩大和需求层次的分化为前提, 它可以分为为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求自发形成的基需型消费热点和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偶然型消费热点。

消费热点是消费需求的密集点, 既是企业新的营销机遇, 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现阶段消费品市场日新月异, 各种消费热点吸引着年轻且庞大的消费群体。市场上出现的消费热点有很多, 例如智能手表、平衡车、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这些经常可以看到的产品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同时能够带动一个甚至多个产业的发展, 这对于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 每年诞生的新技术90%-95%记载于专利文献中, 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专利技术, 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 为其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以智能手机为例, 苹果公司预测到了新生的触摸屏和智能化的消费热点, 提早将研发技术以专利的方式进行了强有力的保护, 不仅奠定了其在手机行业内的领军地位, 也引领了手机产业的新一轮革命。

相比之下, 传统的手机行业中的巨擘诺基亚和摩托罗拉, 没有对消费热点的灵敏嗅觉, 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 也没有采取相应的专利保护策略, 导致其在手机行业的变革大潮中沦为踏脚石。可见, 深入了解消费热点, 以及对未来消费热点的预测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 消费热点的利用, 并非千篇一律, 对于处于不同消费热点领域的企业, 应当根据自身特点, 找准自己的位置, 利用自身优势, 使得消费热点可以为我所用。

对于处于引导型消费热点的企业, 合理利用国家政策, 注重专利储备, 保护核心技术, 建立科学的专利运用体系, 不仅可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中坚地位, 也可以在行业变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处于基需型消费热点的企业, 则可以合理配置研发资源, 有针对性地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 扬长避短, 找准发展方向, 同时不断完善专利管理模式, 使得企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处于偶然型消费热点的企业, 虽然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仍旧可以通过提高市场敏感性, 抓住消费热点, 针对关键技术进行专利申请, 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能力。

总之,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消费热点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企业保持对消费热点的敏感性, 紧扣消费热点进行合理而有效的专利保护策略, 并据此制定前瞻性的发展战略, 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 专利保护战略与专利信息运用

专利信息, 是指以专利文献作为主要内容或以专利文献为依据, 经分解、加工、标引、统计、分析、整合和转化等信息化手段处理, 并通过各种信息化方式传播而形成的与专利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总称。专利信息的运用是指利用专利信息中的技术、法律、经济、著录和战略信息的情报, 为企业服务, 以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及发展价值。

技术的发展都是不断推进的, 只有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论, 才能有依据地创新。据资料显示, 现在世界上每年出版约100 多万件专利文献, 这些专利文献记载了全世界发明成果的70%~90%, 并且这些发明成果仅会记载于专利文献中, 而不会借助会议报告、期刊论文等其他文献形式公开。由于专利文献技术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及时性、公开性, 专利文献法律保护的严密性、规范性和时效性, 如果企业能够灵活运用专利文献, 获取并充分利用专利信息, 将会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发展中先人一步, 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在进行专利保护策略制定时应当事先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专利信息, 以掌握专利市场行情, 了解竞争对手, 认清产业链和供需链各个环节的专利现状。比如, 在新产品开发前, 对开发主题进行专利检索, 分析所开发技术在本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竞争对手的状况, 从而有效规避已有的专利, 或者在现有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这样既可以避免陷入知识产权纠纷, 也可以避免浪费时间与资金。

例如在无人机领域, 虽然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DJInnovations, 简称DJI) 是行业内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但是与雷柏科技合作的无人机制造商零度智控 (北京) 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依然成绩斐然。从成立以来, 该公司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利用掌握的专利信息, 结合自身技术, 在实际研发过程中有效创新, 规避大疆创新的专利技术, 不仅专利申请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内容方面也自有其优势。虽然目前零度智控在市场份额上与大疆创新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但已经成长为大疆创新的有力竞争对手之一, 发展潜力巨大, 大有可为。

4 专利保护战略与专利布局

企业在对消费热点以及专利信息有了精准预测与深入了解后, 接下来就要将自身开发出来的技术利用国家的专利制度进行保护, 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这一利器保护自己, 取得竞争优势, 从而赢得市场。但是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并非越多越好, 最有效的保护手段是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合理的专利布局。专利布局是指企业综合产业、市场和法律等因素, 各专利之间相互配合, 构建多维度且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 最终形成对企业有利的专利组合。

专利布局其实并无固定的模式, 基本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企业应当对整个市场、行业的专利状况、自身的专利状况以及包括人力、财力在内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自身专利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 有效布局, 形成一个专利防护网。优质的专利防护网应该具有严密、有层次感且性价比优越的特点, 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将各种专利布局策略有效地组合起来实行立体的多维度的保护, 以同样的费用与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优秀的防护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一个是防护自身的专利技术不受侵犯, 二是能够成为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这个防护网做得越好, 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富士康公司的专利申请中涉及连接器的共有八千多项, 体积虽小, 售价也仅为2 美元, 却是较为核心的部件, 价格不高但是利润不菲。富士康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在这个小小的连接器上, 对其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发与挖掘, 并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专利申请, 形成该技术领域密不透风的专利防护网。竞争对手想要渗透或回避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

因此, 对于企业而言, 相对完善的专利布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一旦企业建立了完整而有效的专利布局网络, 形成稳定的专利池, 尽管可能有专利会被申请无效, 个别专利也可能被判定无效, 但是对其整体的专利防护网络并不构成伤害或威胁, 不仅能够保证公司正常的业务经营与产品的生产, 同时可以有效地抵御对手的攻击, 甚至可以给竞争对手致命一击。若企业能够准确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专利布局, 组合形成严密且有效的专利防护网络, 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取得长足的发展。

5 结语

总之, 在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的专利保护战略对企业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 当前国内企业的专利保护战略还有待提高, 但是只要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齐头并进, 制定合理的专利保护战略, 运用与专利有关的法律、经济、管理及其相结合的手段, 定能取得在市场与科技领域竞争中的有力地位, 谋得最大化利益, 并且在经济改革大潮中持续稳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除了要坚持科技创新之外, 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 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制定合理的专利保护战略, 本文从消费热点影响、专利信息利用、专利布局统筹规划三个方面出发, 为企业制定专利保护战略提供参考。

专利战略 篇9

2001年7月, 印度对中国抛光砖反倾销案展开调查, 结果以征收2 4 7%的高额关税告终, 以佛山为主的中国瓷砖基本上退出了印度市场;2002年以来, 国产DVD的出口不断遭遇国外专利收费集团“挑战”, 从最初的每台5美元增至2 1美元, 许多企业被迫退出国际市场;2 0 0 3年2月, 埃及对中国陶瓷反倾销案, 中国陶瓷餐具被征收3 0 5%的高额反倾销税……国外设置的种种贸易壁垒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最大瓶颈。基于此, 笔者认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制定并实施专利战略是企业规避贸易壁垒, 在国际市场畅通无阻的根本保障。而专利文献宝藏的开采则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重中之重。

一、专利文献的特点

专利文献是各国专利局及国际性专利组织在专利审批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 是集技术、经济、法律为一体的“知识宝库”。它具有如下特点:

1. 数量庞大内容新颖

专利文献几乎囊括了从日常用品到高精尖技术所有领域, 全世界的专利以每年一百多万件的数字递增;据统计, 世界最新研究成果的9 0%~9 5%最先以专利文献面世。

2. 系统详尽, 实用性强

专利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使得专利文献在技术内容的描述上非常详尽, 易于实施。专利的地域性和时效性很强, 全世界绝大部分专利可以免费使用。

3. 格式规范, 易于查阅

各国出版的专利说明书格式基本相同, 并按统一标准进行分类, 从而使各国的发明创造融为一体, 易于查阅。

二、专利文献对现代企业的作用

1. 是了解世界科研水平和发展动态, 实现不断创新的源泉

查阅专利文献可以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科研水平和发展动态,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2. 是解决技术难题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参考

通过查阅专利文献, 科研人员可以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前查阅专利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启发思路, 还可以避免新产品侵犯他人专利。

3. 是专利申请和科研立项的有利保障

专利申请和科研立项前进行专利查新, 可以避免盲目申请。

4. 是引进技术和应诉时维权的利器

专利检索可以确定引进技术的法律状态, 争取谈判主动权。当企业被告侵权时, 专利检索可以查找提出专利无效的依据, 在诉讼中获胜。

5. 是产品转型和升级换代的最佳选择

失效专利虽然因种种原因丧失了法律保护, 但其技术仍有很高的含金量。企业可以免费使用失效专利, 实现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换代。

三、国内外专利文献的免费检索与利用

1.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 (http://www.sipo.gov.cn)

收录1 9 8 5年以来公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 免费提供说明书全文及外观设计图形。提供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途径。简单检索仅一个检索框, 提供专利名称等多个检索项。高级检索同时提供申请 (专利) 号、名称等多个检索项, 各检索项之间为逻辑“与”的关系。单个检索项可输入多个检索词, 各词间可进行逻辑组配。点击专利名称可免费浏览全文。

2. 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检索系统 (http://www.uspto.gov/)

由专利授权和专利申请公开两个数据库组成。专利授权数据库收录1790年至最近一周公布的全部授权专利文献, 提供快速检索、高级检索和专利号检索途径。专利申请公开数据库收录2 0 0 1以来公布的专利申请公开文献, 提供快速检索、高级检索和公开号检索途径。点击专利名称可免费浏览全文。

3. 欧洲专利局专利检索系统 (http://ep.espacenet.com/)

可同时检索欧洲专利局及美国、PCT等5 0多个国家和专利组织的专利, 免费浏览2 0多个国家的专利全文。提供快速检索、高级检索、专利号检索和专利分类号检索途径。快速检索提供一个检索框, 检索项为标题或摘要、人名或机构名。高级检索提供包括标题词在内的十个检索项, 各检索项之间为逻辑“与”的关系。单个检索项内可输入多个检索词, 各词间可进行逻辑组配, 点击专利名称可免费浏览全文。

4. 荷兰Scirus科学搜索引擎 (http://www.scirus.com)

可同时检索美国专利局、欧洲专利局等多个国家和机构的专利, 提供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途径。基本检索仅提供一个检索框, 可输入检索词或检索表达式检索。高级检索提供两个检索框, 两框之间可进行逻辑组配。单个检索项中可输入多个检索词, 各词间可进行逻辑组配。点击专利名称可免费浏览全文。

总之, 合理高效利用专利文献不仅可以让企业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科研水平和发展动态,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现有专利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专利, 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为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奠定坚实的基础。“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只有充分利用专利宝藏, 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鄢春根罗晓宁王裕芳:信息检索与利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12P108~112

[2]从飞利浦专利事件再说企业专利战略http://yangxiaojie.blog.sohu.com/25088964.html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谁来开采专利文献这个宝藏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5/08/19/001098490.shtml

专利战略 篇10

标准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 ( 或构件) 紧固连接成为一件整体时所采用的一类机械零件的总称[2], 航空标准件属于标准件的一大类, 由于航空领域的特殊需求, 如减重、材料、结构、可靠性等性能指标限制, 航空标准件与普通标准件有很大区别, 航空标准件是现代飞机、航天器和飞行器等必不可少零件, 在航空航天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航空标准件专利战略的研究也正是围绕大飞机项目配套生产开展的一项举措。

本文仅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标准件相关产品进行研究, 包括铆钉类、螺栓 ( 螺钉) 类、螺母类、单面标准件类、特种标准件类等产品的专利技术, 研究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对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航空制标准件制造业专利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 采用中外专利数据检索服务平台 ( CNIPR) 完成了国内外航空标准件专利数据检索, 共获得21419 条专利数据, 并在PIAS专利分析工具的支持下, 完成了国内外航空标准件专利分析。通过对全球航空标准件专利申请状况的分析, 对相关领域专利技术状况建立起一个全局的概念。通过对专利申请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完成技术生命周期分析[3], 掌握该领域专利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 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 推测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为航空标准件专利战略布局和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1. 1 国外航空标准件制造业专利申请状况

1. 1. 1 发展阶段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是专利分析中最常用多个方法之一[4], 通过对本模块的分析, 本文就要掌握该领域专利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 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 推测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为航空标准件就专利战略布局和政策建议提供依据。图1所示为国际航空标准件申请量时间序列总体趋势图。

从图1 中可以看出, 1911—1974 年航空标准件专利申请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年申请总量在50 件以下; 1974—2001 年年申请总量和申请人数量都出现较大增长, 最高达到了850 件, 充分说明航空标准件技术在此阶段得到快速发展, 从2001 年之后, 可以看出航空标准件专利申请总量出现下滑, 申请人数量也出现了减少, 充分说明国际航空标准件技术已趋于成熟。

1. 1. 2 主要分布国家

根据每个专利申请号的前两位国家/地区代码, 对所采集到的国外专利数据 ( 1911—2010 年) 进行分析统计, 得到国际航空标准件专利申请区域构成图, 如图2 所示。

从图2 中可以看出航空标准件专利国际申请比例为7% , 有13% 的专利是通过欧洲专利局提交的, 充分说明该领域研发者比较注重其专利的国际保护。

从图2 还可清楚地看到, 全球范围内航空标准件专利申请主要分布在: 美国 ( US) 、德国 ( DE) 、日本 ( JP) 、英国 ( GB) 、韩国 ( KR) 、俄罗斯及苏联 ( RU、SU) 、瑞士 ( CH、SU) 、法国 ( FR) 等国家和地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四国分别为该领域的前四位, 这些国家为航空标准件领域的主要竞争地区。

1. 1. 3 申请人构成

国际航空标准件申请人构成 ( 前20 名) 如图3所示。

该图清楚地表明了, 各申请人在航空标准件领域的申请量, 从一定程度反映了申请人的技术研发实力。这其中, 空客、波音、三菱、德事隆在航空标准件领域有绝对的优势, 因此这四家企业应该是该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1. 2 我国航空标准件相关技术专利申请状况

1. 2. 1 我国申请 ( 公开) 年度趋势分析

从图4 中可以看出, 国内航空标准件专利申请量在1985—2005 年, 基本保持在10 件左右, 数量不是很多。2006 年后开始迅速增长, 到2011 年申请量达到117 件, 每年平均增速在110% 左右。 ( 通常发明专利申请要在申请之日起18 个月后公开, 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2011 年和2012 年专利申请量并不能反映实际水平, 故此两年数据仅作为参考) 。预计2011、2012 年的标准件专利申请量会再创高峰。

1. 2. 2 申请地域分析

从表1 可以看出, 贵州省的申请量为229 件, 占全国申请总量的66% , 排全国第一位。陕西省申请量为26 件, 占全国申请总量的7. 5% , 位居第二。虽然排名第二, 但专利申请数量的绝对数量相差较大。

1. 2. 3 主要竞争者分析

表6 所示为国内航空标准件前10 名申请人的专利申请状况, 其中包括8 位企业申请人和2 家科研单位。企业申请中, 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167件, 以绝对优势高居第一; 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申请54 件, 排名第二。前10 名中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陕西理工学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3 家分别以13 件、13 件和4 件位列第5、6 和10 位。

1. 3 专利分析结论

( 1) 国外航空标准件发展历史悠久, 实力雄厚, 我国航空标准件发展起步较晚, 但发展势头迅猛。从专利检索结果来看, 国外航空标准件专利最早始于1911 年, 迄今已有100 余年的历史, 累计申请专利20 203 件。国内航空标准件专利最早始于1985 年, 仅有27 年的发展历史, 从发展历程上来讲不足国外的三分之一, 累计申请专利370 件。

( 2) 国外航空标准件已进入技术成熟期, 国内航空标准件仍处于发展期。从国际航空标准件总体趋势图来看, 从1911—2010 年出现明显的三个阶段, 分别是:

第一阶段:1911—1974年, 引入期;

第二阶段:1975—1995年, 发展期;

第三阶段:1995—2010年, 成熟期。

从国内航空标准件总体趋势图来看, 从1985 年至2011 年出现明显的两个阶段, 分别是:

第一阶段:1985—2005年, 引入期;

第二阶段:2006—2011年, 发展期;

( 3) 航空标准件技术的区域优势明显, 国内与国外优势区域差异巨大;

国际航空标准件的技术优势区域为US (美国) 有5 691件、DE (德国) 有4 411件、JP (日本) 有3 383件、GB (英国) 有1 623件;国内航空标准件的技术优势区域为贵州有229件、陕西有26件、黑龙江有22件和河南仅有19件。

( 4) 国际航空标准件比较重视专利技术的国际保护, 国内国际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有7% 和13%的专利分别是通过国际申请和欧洲专利局提交, 而国内还未出现该领域专利的国际申请;

( 5) 国际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涉及三大技术领域, 即标准件产品、制造工艺和检测与安装设备。从产品本身来讲, 密封件专利技术是重点。标准件产品涉及9 个技术领域 ( IPC前20) , 其专利占总数的54% , 这其中密封件是关键产品, 占9% ; 制造工艺也涉及9 个技术领域 ( IPC前20) , 其中注射成型工艺及其设备占绝对优势; 检测与安装设备涉及2 个技术领域 ( IPC前20) , 其关键是产品的测量测试设备。

( 6) 全球航空标准件竞争企业为两大主机厂, 即BOEING ( 波音) 和AIRBUS ( 空客) , 以及两大航空标准件专业化企业, 即美国德事隆 ( TEXTRON) 公司和美国精铸 ( SPS) 公司。

从申请人综合比较可以看出, TEXTRON从事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持续了41 年, 发明人数132 人, 平均专利数30 件, 且涉足技术领域范围较宽, 但与BOEING和AIRBUS技术领域有较好的互补性;BOEING从事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持续了31 年, 发明人数297 人, 平均专利数14 件; AIRBUS从事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持续了15 年, 发明人数296 人, 平均专利数7 件; BOEING和AIRBUS技术优势比较接近, 主要都集中在B64C1 和B64D11 两大技术领域; SPS从事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持续了17 年, 发明人数27 人, 平均专利数27 件。

BOEING分别从2009 年107 件, 到2010 年66件, 2011 年27 件一路锐减; AIRBUS近年来在该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也有所减弱。这表示着受国际转包业务的影响, 主机厂在航空标准件方面的专利研发有所减弱, 可能会逐步退出这一领域。

( 7) 沿海航空标准件企业并没有把巨大资金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国内航空标准件优势企业仍然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作为标准件之都的浙江海盐, 其在航空标准件方面的技术优势几乎未体现出来。近年来开工的八个 “亿元级”航空标准件企业都集中沿海一带[5], 迄今为止, 这些相关企业航空标准件专利申请几乎为0。相反, 地处贵阳的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遵义的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信阳的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陕西汉中的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等表现出了在该领域相对较强的技术优势。

( 8) 未来航空标准件技术发展重点会集中在新材料、高温合金、智能标准件研发等方面。

航空标准件具有单机使用量大、种类多、综合要求高等特点, 目前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品体系, 为了满足飞机更高性能要求, 未来的航空标准件主要在标准件产品上完善、提高其性能和功能, 进一步减重, 大力开发自动化装配标准件系统, 开发具有环境感应能力的智能化标准件等。

2 我国航空标准件制造业的专利战略研究

2. 1 政策建议

如前所述, 我国航空标准件制造业起步较晚, 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我国航空标准件生产企业依然在 “来样加工”的经营模式下艰难度日, 目前虽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但行业的整体实力较弱。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支持和企业自身辛勤的努力。结合前述相关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航空标准件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

2. 1. 1 国家政府层面

近年来, 在航空标准件领域内, 掀起了一股投资热, 从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 8 亿元在浙江海盐组建浙江中航来宝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到投资8 亿元的东方蓝天钛合金有限公司, 近两年内共开工8 个 “亿元级”的航空标准件生产企业, 充分体现了这一领域的投资已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这种情形下, 作为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一定要吸取风电、太阳能等产业的经验和教训, 避免一哄而上, 一派欣欣向荣的热闹场景, 最终导致产业做大了但不强, 关键技术领域还得受制于人。为此, 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适时调整政策, 支持产业健康发展, 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做好引导。

( 1) 做好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的源头创造和保护, 提高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的资助力度, 调动国内航空标准件技术创新积极性, 并加大对自主研发的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的保护力度。我国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的主要负责单位应为航空301 所 (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 具体的各个航空标准件制造企业是在301 所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基础上从事航空标准件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所以, 我国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创造主力军是航空301 所, 该单位应该联合各个主机研究所 ( 603 所、616 所、618 所) 做好航空标准件产业规划, 共同做好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研发, 国家为其研发工作保驾护航, 做好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源头保护, 加大对自主研发的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的保护力度, 提高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的资助力度, 调动国内航空标准件技术创新积极性。

(2)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加强我国航空标准件产业联盟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 统筹航空标准件科技资源, 实现集约化技术研发。2012年1月4日, 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航天精工有限公司、浙江七丰五金标准件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积极运作筹备下, 航空航天标准件产业联盟在浙江海盐正式成立[6], 迈出了我国航空标准件产业联盟发展的第一步.国家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航空标准件产业联盟的影响力, 将国内所有设计、研发、制造、检测航空标准件的企业、科研院所组织起来, 组建我国航空标准件产业联盟, 企业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 主要负责航空标准件技术创新, 有利于统筹科技资源, 节约研发成本。同时, 在航空标准件产业联盟内建立航空标准件技术服务中心, 为标准件企业或航空标准件企业提供技术导向, 准确把握产业及相关产品研发方向, 有利于扬长避短, 抓住重点, 促进航空标准件行业技术进步, 现实跨越发展。

(3) 构建我国航空标准件专利池, 提高我国航空标准件专利的运用效果, 促进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的应用。组建航空标准件专利池, 由全国航空标准件专利权人和各主机制造单位共同组成的专利许可交易平台, 平台上专利权人之间进行横向许可, 也可以通过统一许可条件向第三方开放进行横向和纵向许可, 一方面加快航空标准件专利授权, 构建我国航空标准件专利战略防御体系;另一方面, 提高我国航空标准件专利运用效果, 促进航空标准件专利技术应用。

2. 1. 2 省政府层面

目前, 我国航空标准件已形成了贵州 ( 贵阳-中航标) 、河南 ( 信阳- 航天精工) 、陕西 ( 汉中-天达) 三足鼎立的局面, 共同支撑着我国大飞机航空标准件的生产与研发, 相应的各省级主管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引导和管理工作[7]。

( 1) 鼓励航空标准件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测试中心。2010 年11 月, 第17 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中, 我国最大的航空工业标准件生产企业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获批中国标准件行业惟一一家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 正在跻身世界高端创新行列[8]。为了扩大技术中心在技术研发中的引领作用, 建议相关省级政府部门鼓励航空标准件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以促进航空标准件领域的技术研发, 加大相应专利技术的创造力度。

2011 年12 月23 日国家机械电子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北京) 两个国家级质量检验中心在京揭牌建立, 这为我国制造优质航空标准件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9]。除了国家权威的检测中心, 相关各省应当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测试中心, 为了进一步推动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的测试验证提供可靠保障, 并进一步缩短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周期。

( 2) 产业政策上向航空标准件企业倾斜。由于我国航空标准件制造行业还处于发展期, 在研发能力、研发水平、研发人才队伍、相应的政策等方面都不够完善, 因此要想我国航空标准件制造行业短期内取得快速进步, 相应的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在产业政策上向航空标准件企业倾斜, 支持航空标准件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如陕西天达公司就充分利用 “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制度”[10]弥补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不足, 引进企业所在地———陕西理工学院机械领域的专门人才, 通过省委组织部聘任高校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担任企业首席工程师, 专门负责技术研发中心的规划及建设, 协助企业制定并实施航空标准件专利战略, 经过2 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1. 3 市政府层面

各市级地方政府是航空标准件企业最直接的管理与引导者, 应继续大力支持航空标准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做好产学研合作, 加大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 为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做好服务工作。

就拿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而言, 该企业是陕西地区唯一一家被列入陕西省航空产业规划承担陕西省航空企业标准件配套生产任务的企业, 在陕西乃至全国航空产业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汉中市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 继续支持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与陕西理工学院做好产学研合作, 加大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 为航空标准件技术研发做好服务工作。

2. 2 企业应对措施

航空标准件企业自身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开拓技术创新之路, 我国航空标准件生产企业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改变, 在企业内部机能建设上需要进行 “软硬兼施、表里兼修”的系统性突破。

针对我国航空标准件企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企业应始终遵循 “循环经济” 的发展原则降低能耗、提高产品品质, 优化资源配置, 最大限度实现低投入、提高产出, 大力开发技术创新项目, 充分利用资本平台壮大产业发展优势。企业应继续加强研发能力, 不断增强的研发能力。

对于航空标准件企业自身而言, 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 1) 重新规划企业的组织架构, 重视研发部门的建设及其作用。我国航空标准件企业的组织架构普遍是两头小、中间大。最大的部分是生产部门, 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非常弱, 这导致了我们的航空标准件企业的机能出现了扭曲, 充其量是一个现代化的制造车间。航空标准件制造企业要转向航空标准件创造企业需要产品的创新做支撑, 这就必须使得企业要重视研发部门, 重视新产品的开发。而新产品研发的需求应该是来自市场的需求, 因此, 销售部门的职能应该不能只局限于产品的销售和原材料采购, 更应该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 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情报, 并进一步加工处理, 经这些信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需求, 以供研发部门采纳。

( 2) 调整人才结构, 注重人才的培养。我国航空标准件企业要从过去主要依靠蓝领员工的劳动力去赚钱转向靠白领员工的智力去赚钱, 靠设计、靠创意去赚钱, 把加工型企业变成创造型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技术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企业一定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除了企业自身内部人员的培养和选拔, 也可以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高层次专门化人才。

( 3) 加大研发投入, 转变经营模式, 摆脱来样加工受制于人的局面。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的航空标准件企业也仅仅只能挣到加工费而已。企业一方面要主动投入足量的研发经费,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专利申请资助、税收优惠、科研立项、专利质押贷款等各种形式的资金支持,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

( 4) 提高航空标准件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航空标准件骨干企业必须确定今后重点发展相关产品的前提下, 立足自身, 整合内外资源, 广辟攻关途径, 大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争取早出成果, 多出成果, 形成更多更好的自主知识产权。

( 5) 航空标准件企业加强多领域合作, 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TEXTRON和SPS其专利技术涵盖材料制备、标准件产品及其制造、性能检测, 包含了航空标准件所涉及的所有技术领域, 而我国航空标准件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是由专门的材料供应厂商提供的, 行业产业链较短, 最致命还在于原材料性能不过关, 导致航空标准件性能受到极大的影响。我国航空标准件制造企业加强与材料制备企业的技术合作, 积极探索、研发新型的航空标准件材料, 满足其高温、超高强度、减重等性能指标的要求。

( 6) 构建专利预警工作体系, 预测并防范国外企业的专利布局。从前面分析可以得知, 国外企业在我国虽然申请的专利不多, 但其通过国际申请和欧洲专利局申请了大量专利, 由于我国航空标准件企业制造全球四分之一的航空标准件产品, 大部分产品出口到欧洲、美国等地, 尤其在航空标准件国际转包业务的推动下, 我国很多航空标准件企业承担着为国外主机厂配套生产的加工任务。对此, 我国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加强航空标准件行业的专利预警工作, 对可能通过专利手段制约我国相关企业发展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进行事先的分析和预测, 并提出相应对策, 做到防患于未然。

另外, 在智能航空标准件方面, 我国航空标准件制造企业应当首当其冲, 加强与微电子企业的合作, 积极开展远程控制、重力感应、标准件状态感知等新型智能传感器研发, 抢占智能化航空标准件未来战略制高点。

3 专利战略应用

3. 1 专利战略实施单位

本文研究过程中依托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3 年, 位于汉中经济开发区航空工业园, 主要从事航空航天标准件、飞机零部件及国际航空转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3. 1. 1 总体趋势分析

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第一件专利申请与2008 年, 于2009 年取得第一件专利的授权。2011 年申请13 件专利, 表现出了在该领域强劲的增长势头。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专利年代趋势如图5 所示。

3. 1. 2 IPC构成分析

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B23、B21、F16、B25 四大技术领域, 特点鲜明。如图6 所示。

3. 2 专利战略应用情况

陕西省委省政府为了实现由 “科技大省” 向“经济强省”的转变, 2011 年开始, 积极推行 “首席工程师”制度, 实行由政府引导, 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笔者积极响应号召进驻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 发挥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 激发航空标准件生产企业技术创新, 进一步促进该企业专利的申请、转化及应用。

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战略计划拟在2013 年年底前取得一批技术创新项目, 分三个阶段联合完成至少50 项专利的研发和申报。

3. 3 专利战略带来的产值效应

表3 是近10 年来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产值变化情况, 该表清楚地反映了天达公司实施专利战略的经济效益。未实施专利战略, 产值从100万至1000 万用了6 年 ( 2003—2008 年) , 实施专利战略以后, 产值从1000 万至10000 万只用了4 年 ( 2009—2012 年) , 充分说明了专利战略的巨大作用。

4 结论

我国在 “十二 · 五” 期间将大力发展航空工业, 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的改革。随着航空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大飞机项目的不断深入, 作为航空配套产业的航空标准件产业也必将进入大发展时期。本文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 以及行业的技术现状和竞争环境等内容, 分别从国家、省、市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了航空标准件企业专利战略的政策建议, 从企业自身方面提出了6条航空标准件企业专利战略的应对措施。旨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 提升行业集成创新能力, 培育形成行业技术创新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 大幅提升我国航空标准件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 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 逐步建立我国航空标准件行业的专利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大飞机时间表[EB/OL]. (2008-11-16) [2012-12-18].http://travel.sohu.com/20081106/n260470125.shtml

[2]2011-2015年中国航空紧固件行业市场发展及投资分析预测报告[R].北京:北京中投信德产业研究中心, 2011

[3]毛金生.专利分析和预警操作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陈燕.专利信息采集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吕华念.航空标准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军转民, 2011, 7 (7) :40-45

[6]航空航天标准件产业联盟在海盐成立“铁海盐”借力谋转型[EB/OL]. (2012-1-10) [2012-12-18].http://www.chinafastener.biz/gb/news/12394.htm.

[7]孙志学.航空标准件制造业专利战略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2, 25 (2) :6, 22-23

[8]中国航空标准件研发技术正在跻身世界高端创新行列[EB/OL]. (2010-10-14) [2012-12-18].http://news.163.com/10/1114/15/6LFAJOIB00014JB5.html

[9]两国家级检验中心揭牌, 推动军工试验能力转民用[EB/OL]. (2012-12-23) [2012-12-18].http://www.gov.cn/jrzg/2011-12/23/content_2027904.htm

专利战略 篇11

在此基础上,国知局又于2010年11月发布了《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全面提出了“大力提升专利创造和运用能力”的战略方针。发展战略指出,要推动形成全国专利展示交易中心、大学专利技术转移中心、专利风险投资公司、专利经营公司等多层次的专利转移模式,加强专利技术运用转化平台的建设。尤为关键的是,发展战略把该平台的建设作为促进成果转化的着力点,这充分体现了政府为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降低专利成果转化成本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的决心。

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中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目标为:要在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具备三大特征:第一,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第二,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第三,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控制在30%以下。

为了深入贯彻“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精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发展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门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权威的定义:本法所称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专利技术的实施包括专利技术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等;专利技术的运用还包括专利许可、专利谈判、专利信息传播、专利联盟、专利规则的运用、专利质押融资、专利入股、专利标准化等。其中,由于专利具有资产属性、技术属性、制度属性、信息属性等多重属性,因此,它在知识产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专利)技术运用转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专利)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省、市级1000多个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800多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这对技术市场制度的运行和维护起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支撑作用。2007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了《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为配合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科技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技术转移示范试点工作,先后分两批确定了134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目前,技术市场交易内容已从单一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不断向无形资产入股、技术投融资、企业并购等多样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并正在向资本市场靠拢。此外,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各类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比重也不断加大。

同时,“中国创新驿站”试点工作已初步建立。中国创新驿站(CIRN)即利用全球资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创新与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中国创新驿站共分为国家、区域、基层三级站点,其中,国家站点设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区域、基层站点之间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开展广泛的合作。国家站点根据区域站点提供的地区和行业需求进行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的筛选、信息整理和调研,并负责网络工作系统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

2010年7月1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将北京、天津、黑龙江等11个省(市、区)和广州开发区等21个基层站点定为中国创新驿站试点。该站点建立后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技术转移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个以企业创新和技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此外,该创新驿站合作伙伴群涵盖了区域内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器、投融资机构等多个领域,它在依托行业协会、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孵化器、生产力中心等现有机构嵌入为独立核算的工作部门的基础上,以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开展网络协作,广泛联系各行业领域的专家及技术经纪人队伍,形成了全国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合作的格局。

此外,国知局“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也正在有序展开。通过开展“建机制体制、建服务平台、建示范项目”的“三建”工作,国知局深入开展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建设工作,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体系国家专利产业化基地目前已达到了25家。

最后,国知局正加快开展“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工作。为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通过专利技术的实施、转移、质押、融资等方式帮助企业取得最大化的知识产权价值,国知局按照《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的相关要求,现已认定41家分布于27个省区市的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

我国(专利)技术运用转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专利)技术运用转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的现状可发现,我国(专利)技术转移体系在制度、组织和机制上仍存在着诸多缺陷,而(专利)技术运用转化服务中介机构的缺陷,更使我国(专利)技术转化至今还未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目前,我国(专利)技术运用转化管

理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专利)技术运用转化服务机构的效能不足。

目前,我国科研机构众多,在国家各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下,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了破解高效技术转移的难题,一大批技术转移机构相继成立,这些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专利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但从客观来看,此类科研机构大多缺乏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更缺少来自法律、评估、投融资等机构的支持,信息发布和了解需求的渠道和能力还很有限。

诚然,我国(专利)技术服务机构数量较多,也达到了一定的覆盖面积,但仍无法掩盖其服务功能和服务对象重复率高等弊端。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此类技术转移机构大多为事业单位编制,不能全面、深入地展开调研并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服务;各种(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多采取独立运作的模式,彼此间缺少横向沟通,也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资源;此外,此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普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这也使我国(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工作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专利)技术转化供需不平衡。

从供给层面看,我国的科技成果主要来源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大多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满足市场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长期以来,大学将科研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获奖等级上,研发体系中是以成果、知识为导向,而不是以商品、市场为导向。丰富的创新成果和科研活动在被用来评定职称、参与评奖后,就被束之高阁,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论文、实验室成果、原理样机和研究报告等阶段,科研工作忽略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且严重脱离(专利)技术的市场需求,如此种种,最终导致了我国(专利)技术供需不平衡现象的发生,一大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难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从需求层面看,由于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能力、吸收消化新技术的能力薄弱,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引进可迅速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且市场成熟的技术,但由于此类企业尚未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体制,在分享和利用公共科技资源方面也处于弱势,所以其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也被国际市场定位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最后,价格评估体系不完善。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专利战略 篇12

企业在制定专利战略时, 要围绕和关注专利战略的以下特征: (1) 目的性。专利战略是为企业适应未来环境变化而具有革新性质的对策, 它不是为了维护企业的现状, 而是为了创造企业的未来。 (2) 法律性。专利战略具有行为的法律性特征。第一, 专利是一种知识产权, 具有依法确认的特点。作为依托于专利制度的专利战略, 其制定和利用都必须受到法律规范特别是专利法律规范的制约。第二, 专利法律规范有效地保护了专利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 可靠地保障了企业专利战略目标的实现。 (3) 技术性。专利来源于技术发明创造。专利战略的客体就是专利技术。专利战略的制定、实施无不与专利技术紧密联系。同时, 企业专利战略种类繁多, 其制定、实施和应用技术性很强, 涉及数据整理、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和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内容, 因此, 专利战略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特征。 (4) 综合性。专利集经济、技术、法律三位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必须通过协调企业各部门, 互相配合, 才能实现企业专利战略的目标。 (5) 地域性和时间性。企业专利战略的地域性、时间性特点是由专利权的地域性、时间性决定的。第一, 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时, 应考虑到产品市场而选择申请专利的国家和专利权的授权国家。第二, 专利权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超过期限的专利不受法律保护, 因此当与某一专利战略相应的专利权期限届满或者因故提前终止, 相关的专利战略就应及时调整。

企业专利战略主要应包含的内容有:

一是专利申请战略。专利申请战略包括以下三种: (1) 基本专利战略。这里讲的基本专利, 是指开拓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的专利。例如, 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在发明集成电路之后, 不仅申请了美国专利, 而后在日本等多个国家取得了专利保护。取得了基本技术专利权, 就等于占领了该产品市场的“制高点”, 取得了主动权。 (2) 外围专利战略。所谓外围专利, 是指围绕基本专利技术所作出的改进发明创造专利。对没有力量研究开发基本专利技术的企业, 也可以利用外围专利技术同基本专利权人进行对抗。也就是说对他人的基本专利进行研究, 发现缺陷, 作出改进, 然后提出专利申请。这是日本企业经常使用的招术。例如,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于1959年发明了碳纤维工业化生产方法, 日本东莱公司于197O年引进了这一基本专利技术, 并着手从基本材料到长纤维的各种研究开发, 取得了从应用技术到改进碳纤维质量的一系列专利权, 其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也后来居上, 跃居世界第一。 (3) 抢先申请战略。迄今为止, 世界上已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75个。目前, 除美国、菲律宾外, 都是采用先申请原则。因此, 对于专利申请, 一定要争先, 千方百计抢占第一。

二是企业专利实施战略。专利实施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进口专利产品, 使用专利方法及使用、销售、进口依照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专利只有通过实施, 才能物化, 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为推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专利权人和发明人、设计人也才能获得实惠。作为专利实施战略, 主要有: (1) 独占实施战略。这是指本企业的专利由本单位实施, 不对外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 以便独占市场。例如, 1956年美国哈罗德·兰斯伯格发明了静电喷漆技术, 获得专利后, 建立了兰斯伯格公司自行实施。后来发现不少侵权行为, 成竹在胸的哈罗德一方面扩大经营, 另一方面利用法律手段迫使400多家侵权企业向其支付了20多亿美元的赔偿金。 (2) 交叉许可战略。交叉许可也称互惠许可、互换许可, 就是双方当事人以价值大体相当的专利互相许可对方实施。当价值不等时, 一方可给另一方一定补偿。例如, 日本东莱公司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引进碳纤维制造技术, 采用的就是这种战略。东莱公司许可联碳公司实施其丙烯腈技术, 联碳公司许可东莱公司实施其碳纤维专利。又如, 1992年, 飞利浦公司推出数字密集型 (DCG) 音响, 索尼公司也将推出微盘录音机, 为避免发生侵权纠纷, 相互许可对方实施自己的有关新专利技术。 (3) 专利引进战略。对于技术力量薄弱的企业, 引进专利实施是迅速缩短同发达国家先进企业技术差距、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据统计, 1960-l975年, 日本耗资57亿美元, 从世界各地引进2.5万件专利。这些技术, 如果全部都靠日本自己从零开始研究, 将花费2000亿美元, 时间的损失更无法估量。通过大量先进技术的引进, 日本经济迅速腾飞。 (4) 失效专利利用战略。这是指专利临近到期或要提前失效时, 进行开发实施的准备工作。一旦失效, 立即实施。这种战略, 一般说来, 可免付使用费, 风险系数较低, 效率较高。但应特别注意作好市场调查和预测, 因为这时已很难独占市场。

三是专利防御战略。 (1) 公开技术战略。是利用专利必须具有新颖性的特点, 首先公开一些发明来破坏这些技术的新颖性, 使竞争对手无法获得专利。这种策略一般是在一项成果在经济上并没有申请专利的必要, 但是又担心其他企业取得这一技术的专利权, 阻碍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的情况下运用的。因为,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公开成果使其丧失新颖性, 也就让竞争对手同时失掉在这方面继续做文章的可能性。既保证了自己的优势, 又限制了对手。西方国家的某些报刊或企业自行发行的技术公报常刊登企业的一些技术文献, 来防止他人申请有关专利。 (2) 排除妨碍战略。是利用专利法规定的撤销程序或无效程序, 部分或全部使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撤销或无效。我国《专利法》规定:对于说明书公开不充分, 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支持, 对说明书的修改超过了原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不符合专利“三性”等, 都可成为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的理由。因此, 企业在实施排除妨碍战略时, 应收集到竞争对手专利权无效的证据。主要途径包括:调查对方专利说明书对技术内容公开的充分性分析竞争对手专利说明书在审批中的修改、变动情况;分析竞争对手不符合专利“三性”的情况。 (3) 绕开专利技术战略。如果竞争对手的专利权十分牢固, 且对本企业构成制约, 则可以采用迂回策略, 实行绕过障碍专利战略。主要的方法有开发不抵触的技术, 使用替代技术, 先用权战略 (在他人申请专利前便开始制造相同产品) 和在不受专利地域保护范围内利用他人战略等。

上一篇:安徽城镇居民论文下一篇:探索性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