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分析

2024-10-17

专利分析(精选12篇)

专利分析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渐频繁,专利等以知识资源为核心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的多少,成为企业获取市场份额的重要依据。企业要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专利竞争战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基于专利计量分析的企业专利战略开始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 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基于理论对专利计量与企业专利战略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目前我国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前要对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专利计量分析,企业只有充分了解专利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国际趋势,才能针对问题和现状制定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专利战略。基于此,本文对专利计量以及专利战略的构成与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如何利用专利计量分析来制定企业专利战略。

1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1专利计量的研究成果

专利计量研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专利计量研究兴起于1949年,其概念是由美国学者Seidel率先提出的, 然而在当时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到20世纪70年代, 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 Research Inc.)与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对专利文献的相关指标进行确定,并将这一套指标运用到了公司价值的评估工作中。Pavitt(1985) 对专利计量与技术创新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F. Narin(1994)在其所发表的“Patents Bibliometrics(专利文献计量学)”一文中,提出了专利计量的概念,同时也最早将专利计量作为独立领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自此,专利计量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研究领域,理论界开始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共同关注。Narin可以说是专利计量与分析的创始人。而专利计量研究在Narin等学者的持续关注下,其研究范围和深度开始不断扩张,并开始成为国际科学计量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随着世界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加剧, 信息计量研究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科技领域、产业领域、公司企业和研究者们的重视,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我国专利计量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初见雏形, 尽管当时的研究并不成熟,但也开始为国内情报学、科技管理等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共同关注。近年来,对于专利计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始增多。总体来看,我国专利计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利信息计量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从邱均平、栗春娟、叶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二是专利计量指标和方法的研究,主要对专利计量的指标以及方法进行偏实证研究,这从黄庆、曹津燕、刘洋、高继平、陈琼娣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三是对专利计量工具和软件系统的研究, 主要是对国内外专利分析软件和工具的介绍和分析,这从张静、王敏、刘桂锋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1.2专利战略的研究成果

国际上对于专利战略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这一概念是从军事战略而来的,Knight从产品、技术以及创造发明三个层面对专利战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随着专利战略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学者们开始关注专利战略的动机研究。Glazier认为企业专利战略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护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技术转移或许可获取收入;为未来的开发取得法律上的垄断权利;保护研发投入;获得谈判的筹码。就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尽管Cockbum和Kortum、Grahanl等学者已经开始尝试对专利申请和诉讼领域的专利战略应用之间的研究进行联系,然而,对于这些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仍然较少,研究范围较为广阔和松散,缺乏系统性研究。

我国对于专利战略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大部分是基于专利战略的理论研究。而专利战略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上都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在专利战略的重要性研究中,李国强、任桂芬、黄庆等学者对于专利战略对于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专利战略已经成为攻克国际技术壁垒的关键。在专利战略的概念研究上,目前我国对于“专利战略”的概念并没有进行统一定义,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涵盖了“利用专利制度”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和保持优势地位”的“总体性谋略”等关键词。在专利战略的特点研究上,我国学者冯晓青(2001)认为专利战略具有全局性与长远性、 法律性、保密性、非独立性、地域性、时间性、实用性等特点。

2专利计量与企业专利战略概述

2.1专利计量概述

专利信息计量研究涉及到图书情报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 法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是一个综合性交叉研究领域。 专利计量的研究对象是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其中,专利信息计量主要是指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对专利信息的定量研究,而专利文献的计量则是对与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极为重要的专利信息相关的文献的计量,具有其独特性。总的来说,专利计量的研究内容包括专利数量分析、专利引用分析和专利关联分析三个关键领域。

2.2企业专利战略概述

专利战略是指企业在竞争激烈、充满挑战和威胁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利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便利以及专利优势来维护自身利益,通过获取专利情报信息,对竞争对手的专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专利技术,开拓和抢占市场,为获取专利竞争优势,获取长远发展而针对专利开发制定的总体性谋划。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专利战略。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技术性工程,涉及数据整理、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和专业知识等诸多内容。专利战略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谋取经济效益的秘诀之一,是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全球化环境中,制定专利战略也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3利用专利计量分析来制定企业专利战略

专利战略种类很多,涉及多学科知识,要合理运用和实施各种战略需要相当高的技术。企业在制定专利战略时需要对自身规模、 技术水平、资金、管理能力以及竞争对手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研究出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专利战略,而专利战略制定的前提工作是专利计量分析。

3.1专利计量分析

本文对专利计量的分析是基于情报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企业需要对国内外相关专利文献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特别需要掌握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和拥有情况,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涉及法律、应用情况、有效期限、相关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画出统计比较分析曲线,掌握与本企业主导产品和技术相关问题,如专利的数量及分布,技术的先进性,专利的保护区域以及相关的法律状况,并针对收集到的专利计量数据绘制适用的专利图表, 通过专利计量图表清楚地发现企业专利申请的机会和成本,优势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主导产品的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和预测,对竞争各方势力范围的划分、竞争对手的市场专利战略意图、剩余市场、有关技术的空白领域等得出定性和定量的结论。目前很多企业都在运用技术生命周期图对某一产业或技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技术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理论上,专利申请数量多且非常集中,则表示该专利技术的研究方数量多,竞争强度较大;而如果专利申请量呈下降趋势,则说明该专利技术已经开始普及,如果无法进行创新突破,则不宜进行研发投入。而通过历年专利申请日的计量分析则能够发现该技术从兴起到发展停滞这一期间的动态。针对技术领域竞争力量的市场分析,通过检索统计各个国家在该领域申请的专利数,结算比例,分析该领域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

3.2制定专利战略规划

企业完成专利计量分析后,需要针对企业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企业的企业专利战略规划,其内容涉及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等方面。

在专利战略制定前,首先需要成立知识产权(专利)管理机构。 该机构应设立在企业核心管理层内,既可以将信息部门、技术服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融于一体,也可以设立协调上述部门的综合机构。该机构具体实施企业专利战略,使专利工作内容渗透进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并能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动机和行为。因此,企业内部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和意识。

在以上前提工作完成后,第二步需要企业针对专利计量结果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专利技术开发策略之一或综合使用。

一是领先型策略。企业要抢在竞争者之前占有技术垄断权,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保持自身市场竞争优势。具有资金、技术、 设备、人才、管理等优势,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敢冒风险又有能力分散风险的企业可以采取这种策略。

二是跟随型策略。这种策略适合具有一定研发能力,但并不侧重发明创造的企业。该策略主要是对自身已有产品和其他企业已采用的新技术加以改进提高,以低成本、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

三是引进型策略。利用其他企业的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为自身服务的一种策略,投入成本低,收效快,风险小。要具体说明如何采取上述策略,比如利用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检索、做专利图等。

第三步是专利申请。在这一步骤中,企业需要结合专利申请和布局的计量结果制定策略,考虑内容包括近几年各类专利增长率,到达区域(或国内外布局)的效果。然而确定申请种类、申请国以及申请的时机,在专利申请后,需要对答复过程进行监控,包括和专利代理机构的联络、监控审查意见书的答复以及有关费用的支付等,及时专利得到成功授权,也要对授予的专利进行运用和保护等。

第四步是专利权的运营,运营方式主要包括专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和对外合作、专利权抵押或担保、兼并重组以及筹资上市等。

摘要:专利文献的数量十分庞大,基本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创造发明,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相关报告,目前,世界上有近95%的创造发明能在专利文献中被查阅到,同时,一些发明只有通过专利文献才能查阅。专利是创造发明最重要的成果表现形式,具有数量庞大,内容广博等特点,而专利也是世界各国法律规范的一种描述知识产权的法律文件,是反映国家或企业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专利计量的研究,能够了解到某一技术领域重要专利的时空分布,进而能够分析企业的成长衰退,从而为企业制定和改进专利战略提供建议对策。专利计量作为国际科学计量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日渐为更多的专业学者所关注。

关键词:企业专利,战略制定,专利计量

专利分析 篇2

1984年专利法第41条和第42条规定了异议程序的法律效力:“第四十一条 专利申请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任何人都可以依照本法规定向专利局对该申请提出异议。专利局应当将异议的副本送交申请人,申请人应当在收到异议副本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书面答复;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提出书面答复的,该申请即被视为撤回。第四十二条 专利局经审查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作出驳回申请的决定,并通知异议人和申请人。”

在1992年修改专利法时,专利异议的程序都删去了,所以说从1992年起已经没有异议程序了,授权前只能提“意见”并仅供参考。2010年新颁布的专利法第48条规定:“自发明专利申请公布之日起至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止,任何人均可以对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专利申请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并说明理由。”

新专利法审查指南中关于对公众意见的处理的原话摘录细则: “任何人对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发明专利申请向专利局提出的意见,应当存入该申请文档中供审查员在实质审查时考虑。如果公众的意见是在审查员发出授予专利权的通知之后收到的,就不必考虑。专利局对公众意见的处理情况,不必通知提出意见的公众。”

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专利审查公众意见提交制度,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专利法实施细则还是《专利审查指南》,都没有关于公众意见的法律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公众如何提供意见等更为细致的规定,尤其是对公众意见的使用情况,审查员是没有义务告知提出意见的公众的,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专利审查公众意见提交制度中是不存在反馈机制的。

百香果中国专利分析 篇3

引言

百香果(Passion fruit),为西番莲科西番莲属植物鸡蛋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的果实,味甘、酸,性平,由于该果中含有超过165种香味物质,其果汁可散发出蟠桃、柠檬、酸梅、菠萝、石榴、香蕉、草莓、芒果等多种水果的浓郁香味,因而得名。

百香果富含果胶、多糖、内酯类、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多酚类、有机酸类、不饱和脂肪酸类、蛋白质、维生素A/C、膳食纤维以及矿物质Ca/Mg/Fe/Zn/Se/K等活性成分,已报道其具有生津止渴、消除疲劳、提神醒酒、护肤养颜、减肥通便、清肺润燥、化痰止咳、滋阴补肾、防癌抗衰、安神抗焦虑、镇痛抗炎抑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医药保健功能,因而也被誉为“果中之王”。

百香果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原产地为巴西、南美洲一带,现已在我国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湖南、贵州、福建、云南、海南等地有栽培,并以广西地区发展最快,其中,作为商品栽培的品种主要是紫果种,其次为黄果种。

目前,国内围绕百香果开展的科学研究已涉及栽培技术、食品加工、化学成分、生理活性等方面,经检索,代表着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方向的百香果专利文献量仍较少,且对百香果专利的分析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国内公开发布的名称涉及“百香果”的中国专利为研究样本,进行特征分析,从而通过专利文献这种重要的情报资源来揭示我国百香果专利的基本现状和主要特点,为今后百香果专利的研究、申请方向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利用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以“/ti or 鸡蛋果,百香果,鸡蛋花,土罗汉果,西番莲,芒葛萨,洋石榴,藤石榴,夏威果,巴西果,热情果,爱情果,情人果,Passionfruit,Purple Granadilla,Passiflora edulis sims”为检索式,检索时间范围为1985年1月1日-2015年1月3日,共检出246条记录,但在进行专利分析前,有必要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清理,剔除了与百香果无关的专利(主要是以“西番莲”命名的外观以花纹为特征的电视柜、茶几等外观设计专利),最终得到221条相关记录可作为数据源进行专利分析。然后,将全部记录先套为含有专利类型、专利名称、发明人、申请人、申请日、公开日、分类号等项目的Excel文件,再根据文献特征,进一步分离出专利第一发明人、专利发明人数、专利申请人所在地等项目;运用Excel文件的“查找”、“标记”、“统计”等功能,结合人工分析,对各分类项目进行统计,完成对百香果中国专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初步评述。

二、研究结果

2.1申请量及其时间分布

最早提交并公开的一件百香果专利申请是由李远志发明,并以海口盛豪实业有限公司为申请人的发明专利申请“浓缩天然西番莲汁”,申请日为1993年6月11日,公开日为1994年3月16日;最早获得授权的百香果发明专利申请是由刘光铨和李莉发明人发明,以江城绿色版纳生态食品有限公司为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申请“以西番莲为原料制作天然果汁增香剂的工艺”,申请日为2004年5月21日,公开日为2005年2月16日,授权日为2005年10月21日。即,首件百香果中国专利的申请日、首件涉及百香果的中国授权专利的申请日,分别距离我国第一部《专利法》实施时间1985年4月1日约为8年和10年,可见,百香果专利的产出时间较晚。221件百香果国家专利申请的公开时间(年份)及数量(件)分布见图1。

图1显示,1994-2011年的7年间,百香果专利数量一直处在低迷状态,直到2012年以后,专利数量才有所增加,并在截止的2014年度达到高峰(申请量为76件,占总量的36%)。可见,近年来百香果中国专利申请量呈急速上升趋势,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百香果的优点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想要抢占市场。

2.2专利方向分布

221件“百香果”中国专利中,类型为发明的专利申请有155件,类型为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有57件,还有9件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可见,“百香果”中国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占总数的70.14%),其次是外观设计专利(占总数的25.79%)。

进一步地,将百香果各类型专利的方向进行歸类统计,结果如下:

a.根据百香果发明专利的名称,结合其内容等信息,将其专利方向进行归类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百香果发明专利的主要方向集中在食品领域,因此,其专利的IPC分类号集中在A23L大类中;而百香果治疗、保健相关用途方面的研发力度仍有待提高。

b.百香果外观设计专利内容的类型有:包装盒/包装箱(20件)、饮料罐/瓶体(12件)、包装袋(12件)、标贴/瓶贴(7件),余下为包装纸、包装瓶、包装盖。包装产品主要有百香果汁、果醋或饮料,百香果糕、果饼、果派,百香果籽油等。

c.百香果实用新型专利内容的类型有:涉及果肉分离/去皮的设备有4件,涉及栽培/切割/加工设备的有4件,还有1件为清洗装置。

2.3专利地域分析

221件“百香果”中国专利产出地区分布于我国22个省市,主要产出地有广西(89件)、广东(39件)、云南(24件)、安徽(12件)、福建(10件)、海南(8件)、江苏(6件)等地。可见,这种地域分布状况与百香果在中国的生产地、植物资源的分布地密切相关。

2.4发明人简析

百香果中国专利的全部发明人共有272人,第一发明人共有134人,其中,刘轩华(桂林白石润东百香果开发有限公司,15件发明专利申请)、孙雅莉(桂林聚果园果汁有限公司,7件发明专利申请)等人为专利产出量较多的第一发明人;江城绿色版纳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的李莉(11件发明或外观设计申请)、桂林聚果园果汁有限公司的杜明明、秦春、雷王忺(7件发明专利申请)等为专利产出量较多的全部发明人;桂林白石润东百香果开发有限公司、江城绿色版纳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桂林聚果园果汁有限公司为专利产出量较大、有较强专利权意识的百香果专利研发机构。

221件百香果中国专利中,发明人为2个以上的合作发明专利的数量为84件,占总数的38.01%。所以,百香果专利中,专利发明人与专利数量的关系总体呈现出“合作人数越多,专利数量越少”的现状。

221件百香果中国专利中,申请人为单位机构的有111件,申请人为个人的有89件,高校申请为13件。可见,公司(企业)以及个人两种类别是百香果专利申请的主要机构,两者所占比例高达90.50%。

三、结语

百香果中国专利的起步时间较晚,专利产出量仍相对较少,但近年来增幅明显,反映出我国本领域的研究正在加速。

从专利申请的内容看,百香果发明专利的主要方向集中在食品领域,外观设计专利内容全部为食品领域,实用新型专利则基本上与果实的种植采收和初步加工有关。因而,从专利方向分布来看,百香果专利的创新性不高,百香果治疗、保健相关用途方面的研发力度仍有待加强。

此外,百香果专利产出地与百香果主产地、资源分布地之间关联性强,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还是较为紧密的。

百香果专利的申请人包括公司(企业)、个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职务发明占发明总数的59.73%,且发明人人数为1人的专利申请占总数的61.99%,属于个人自主研发积极性较高的领域。

总而言之,百香果中国专利申请量仍较少,专利的深度和专利的研发力度仍相对较弱,作为“果中之王”的百香果,其多种医药保健功能方面的专利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因此,仍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

专利分析 篇4

本文基于Innography分析平台,对枸杞生产技术领域开展专利搜索及分析,以促进我国枸杞生产企业的发展,为其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枸杞发展的机遇寻求技术突破。本文对枸杞生产行业促进技术发展,寻找研发方向,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提高其创造与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等方面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为达研究目的,我们对1996-2016年国内外枸杞相关产业的发明专利进行检索分析,掌握该领域国内外专利分布态势,并了解国外主要枸杞生产研发企业的专利申请情况。

枸杞专利分析

主要参与机构分析

通过主要参与机构分析对枸杞专利进行检索,共检索国内外专利数1298件,653个机构及个人申请了枸杞相关专利。由图1、图2可知,未分配的枸杞专利数为1032件,主要都是个人申请,并未依托单位或者机构作为专利申请人,其专利内容涵盖面广泛,包括枸杞种植、枸杞研发、枸杞深加工等多个方面,说明枸杞相关产业的研究受到全社会多方面的重视。可查询到的机构及个人的枸杞专利申请数为266件,排在前五位的企业或个人分别是余内逊(24件)、宁夏农林科学院(21件)、欧莱雅(19件)、孙村镇传统中药材种植技术协会(18件)、宁夏红中宁枸杞制品有限公司(17件)。其中,浙江省杭州市的余内逊以24件专利居个人专利申请量的首位,其专利主要是枸杞作为添加物与其余中药配伍的保健品生产方面。宁夏农林科学院和宁夏红中宁枸杞制品有限公司是宁夏本土的枸杞知名研发和生产企事业单位,主要的专利申请涉及枸杞种植、精制枸杞、枸杞酒、枸杞叶茶等原料及深加工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法国欧莱雅公司和雀巢公司的专利,欧莱雅公司枸杞将枸杞提取物作为美颜抗皱复颜补水等高端化妆品的有效添加物进行相关专利申请,雀巢公司将枸杞提取物作为抗炎症保健品的有效成分进行相关专利申请,例如:欧莱雅公司2009年申请的专利《枸杞提取物用于保持和/或恢复皮肤张力和/或紧致的用途》(申请号:CN200980122908.7)等,说明国际大公司已开始重视枸杞产业副产品开发和研究。

有限申请年度趋势统计分析

通过有限申请年度趋势对枸杞统计分析,共检索国内外专利数2225件,涵盖20年(1996年~2016年)专利有效年度。从图3专利申请量来看,枸杞子专利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6到2008年,该区间专利申请量很少,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年申请量不足百件,呈锯齿状起起落落,但总体变化不大;第二个阶段从2009年至2012年,该区间专利申请量有所增加,申请量上升到100-230件之间;第三个阶段,进入2013年后申请量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13~2015年间,申请量出现了大幅攀升,2013年申请量293件,2014年申请量317件,其中2015年达到申请量最高峰,申请量达到327件。2013~2015年这3年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了1996至2008年这13年的专利申请总量,但2015年之后,专利申请数量有所下滑。

依据有限申请年度趋势对枸杞统计分析的情况来看,由于国内研究者和机构及企业早期申请专利保护理念较差,因此自1996至2011年申请的国家专利并不多,但从2012年开始,专利申请和认证数量逐步递增,尤其2015年申请专利的数量出现凸显,以个别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的申请专利为最多。

枸杞专利保护国统计分析

通过枸杞专利保护国对枸杞产业统计分析,共检索国内外专利数2225件,涵盖17个地区和国家。从图4可看出,对于专利保护国来说,中国作为枸杞种植发源地是主要的产地和专利申请的国家,专利申请量达到2075件,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数量共计150件,占总专利申请量的6.6%。其中申请国最多的三个机构和国家分别是是韩国、全美包装专家学会(WPO)和法国,韩国专利申请量为93件,全美包装专家学会(WPO) 11件、法国11件。从专利保护国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作为枸杞种植发源地是主要的产地和专利申请的国家,专利申请数拥有绝对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外很多机构都已经开始重视枸杞行业的发展以及枸杞深加工的研发价值,比如法国很多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诸如欧莱雅、香奈儿、娇兰等知名化妆品牌,已经注意到枸杞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针对枸杞深加工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并进行了前期的专利布局。

按研究内容统计

通过国际专利分类号对枸杞产业统计分析,共检索国内外专利数2330件,161个类别。从图6看出,前15个类别主要是枸杞食品(20.8%)、不含酒精的枸杞保健饮料(14.8%)、含酒精及其余成分的枸杞保健饮料(13.7%)、枸杞茶(9.8%)、枸杞保健药品(9.8%)、枸杞种植(6.4%)、枸杞牛奶(3.4%)、枸杞美容化妆品(2.4%)、枸杞果蔬食品(2.4%)、枸杞种植园艺(1.9%)、即食枸杞甜食(1.9%)、枸杞采摘及烘干机(1.6%)、枸杞果醋(1.6%)、枸杞中药(1.4%)、枸杞酒(1.6%)等。由以上可知,枸杞食用价值类别非常广泛,包括食品、保健酒、饮料、茶叶、牛奶、果醋等;近三分之一的专利申请量都与枸杞药用价值的保健品和化妆品有关,同时还包括枸杞园艺和采摘烘干机等专利。

枸杞产业专利地图、文本矩阵分析

通过专利地图、文本矩阵对枸杞产业统计分析,矩阵模块共有133个。图7表明,枸杞功效主要集中在健康保健、枸杞酒、枸杞子原材料等方面,按照枸杞的营养价值和功效申请专利的包括医用类和食品类,以枸杞作为中药配伍的发明专利非常多,例如:a.枸杞与党参配伍的中药;b.枸杞与丹参配伍的中药;c.枸杞与黄芪配伍的中药;d.枸杞与当归配伍的中药;e.枸杞与茯苓配伍的中药;f.枸杞与山药配伍的中药等。还包括有利于人体其他功效的医药产品及其食品,比如:纯枸杞、枸杞保健酒、枸杞果茶、枸杞口服液、枸杞鲜汁、枸杞泡腾片、枸杞油胶丸和含有枸杞的复合保健食品等。

结语

枸杞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枸杞深加工,影响枸杞产业发展的发明专利申请和技术也集中在枸杞深加工领域,枸杞专利分析的战略意义就是要围绕深加工领域展开,结合专利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分析。

一、加强枸杞深加工发明专利申请,形成核心专利保护网

枸杞产业领域的基本专利,是以枸杞深加工产品为重点的核心技术,包括食品、饮料、功能成分提取及应用等几个方面

1.枸杞食品、饮料基本专利申请。枸杞食品、饮料的制备,技术水平单一、专利申请较多,技术具有普遍性,并不具有核心技术价值,但如果将食品、饮料领域与枸杞药用价值、保健功效的有效功能提取结合,就可以开发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例如宁夏红公司推出的杞浓保健酒系列和解酒护肝的保健饮料系列。

2.研究并及时申请枸杞在药用、保健、化妆品方面的应用专利。按照枸杞的营养价值和功效申请专利有医用类和食品类,以中药及其中草药为例大致分为:a.有利于人体血液流通的医药产品及其食品;b.有利人体肝肾的食品及其中药;c.对人体抗炎症相关的复合药等;d.滋润皮肤的相关保健产品;e.枸杞多糖消炎抗菌、护肤抗皱等化妆品。

3.研究并及时申请枸杞多糖在治疗各种不同疾病方面的应用专利。包括有利于人体的其他功效的医药产品及其食品,例如:有利于人体的眼睛、肺、缓解肺气肿、有利于降血糖、降血压、有利于缓解高血脂、抗癌、有利于加黑毛发的产品、有利于辅助治疗胃溃疡、有利健康的调料等产品。

二、实施外围专利申请战略,构筑枸杞深加工领域现有产品专利保护网

外围专利是指围绕基本专利技术所作出的改进发明创造专利。主要指以核心技术的基本专利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技术含量不高但实用性强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

以枸杞酒产品包装为例。全美包装专家学会(WPO)也针对枸杞包装、酒瓶设计等发明专利进行了申请,相比国内宁夏红等企业只将此类发明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来说,WPO公司更好的引导和占据了包装等附加专利的市场,鉴于酒类产品的特殊性,应重点在酒类产品的瓶型、外包装上加大设计力度,改变枸杞酒瓶型单一、包装过于大众化的弊端,设计不同的瓶型,通过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在枸杞酒制备工艺核心专利外围构筑强大的专利保护网。

实施科技文献信息利用战略,促进枸杞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枸杞深加工领域技术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是专利文献,枸杞深加工领域的最新、最前沿技术的90%以上集中在专利文献中,通过查询专利文献,科技避免信息不顺畅、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投资等对行业发展带来不好影响的情况出现,重点产品技术研发离不开科研院所的研究,其最新技术、研究主题和重点研发方向、研究方向等都需要查阅相关技术文献,通过文献跟踪分析,可以对项目的定题、方法、进展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为枸杞产业深加工寻找新的突破方向。

我国葛根相关专利现状分析 篇5

我国葛根相关专利现状分析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1990~葛根相关研究专利的数量、时间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专利的年限分布、学科分布、授权情况及申请人分布等,旨在揭示我国对葛根研究相关专利的保护现状.

作 者:陈耀辉 袁金凤 巫自勇 李福英 傅海渊 陈全斌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14)分类号:SS67.23+9关键词:葛根 发明专利 分析

异步电机变频技术专利分析 篇6

关键词:异步电机 变频 调速 专利分布 专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M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049-02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使得采用电力电子变流器的交流拖动系统得以实现,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控制的出现,使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应运而生,交直流拖动按调速功能分工的格局终于被打破了[1]。交流调速性能完全达到了与直流调速性能相媲美的程度,而交流电机的优势则转化成为了其调速系统的优势。于是,交流调速拖动取代直流调速拖动的呼声日益高涨,交流调速控制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拖动调速控制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变频调速技术受到交流调速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影响,其研究和应用将朝着高性能交流变频调速和特大容量、极高转速的交流变频调速方向发展[2]。

该文针对异步电机变频技术进行检索,以CNABS和DWPI专利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为分析基础,从专利文献的视角对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统计,总结了异步电机变频相关技术的国内和国外专利的申请趋势、申请人分布,探讨异步电机变频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相关技术研究人员的研发方向和专利战略提供参考信息,也为相关企业科技管理人员对技术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 异步电机变频技术专利布局分析

该文分别在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和英文摘要数据库DWPI中对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进行检索,其中CNABS数据库收录了1985年以来中国所有的专利文摘信息,DWPI数据库收录了1948年至今47个国家和组织的专利文献,并人工改写了摘要等信息。

在这两个数据库中采用异步电机变频技术领域通用的关键词表述,将检索结果进行人工浏览降噪,获得国外发明专利申请345件,中国发明专利申请761件。

1.1 发明专利申请年度分析

图1示出了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国外专利申请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各时期划分别以申请量增长率的变化为标准。

第一时期为技术萌芽期(1979年之前)。20世纪70年代以前,实用的静止变频器没有问世,交流电机主要用于拖动场合,较少用于调速。高性能的交流调速技术还停留在理论上的期望阶段。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1979年之前,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很少。1979至1991年,异步电机变频技术相关发明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在1983年的时候达到顶峰。1983年之后,国外的申请量总体有所下滑,但是仍然比1979年以前的申请量有较大的增长。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到1991年,申请量达到最低值。1991年后,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专利申请再次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发明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采用直接转矩的方式进行异步电机变频调速。主要原因为1985年德国学者Depenbrock提出了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理论。从2001年起,关于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专利的申请量处于稳定期。在这一时期,相关专利主要集中在基于矢量控制理论在变频调速技术中的运用以及无位置传感器的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方面。

图2示出了关于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中国专利申请趋势,与国外专利申请相比较,中国专利申请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1985-2001年),第二阶段为发展期(2002-2007年),第三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08-2013年)。1985-2001年,中国专利关于异步电机变频调速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很少。而在这一时期,国外在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领域已经经过了两次发展期,分别为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变频调速技术,和以直接转矩控制为基础的变频调速技术。2002-2007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每年的申请量趋于平缓的上升趋势。在该阶段,中国申请的申请人主要分布在高校和个人申请,其中,个人申请占有很大部分。经过对这些个人的百度分析,发现他们大多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从整个申请量和申请人分布上来看,一方面当时中国的专利申请意识还不强,另一方面反映了在这一阶段中国对异步电机变频技术的研究还很缓慢,生产应用也不足,因此企业申请量还很少。2008年开始,中国有关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专利申请大量增多,这六年的申请量是前二十年申请总量的近两倍。

1.2 重要申请人分布情况分析

本节从国内外专利申请重要申请人方面对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相关专利做进一步分析,主要考虑申请人历年的申请总量,按照申请总量进行排名,取前10名申请人进行分析。

图3示出了国外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名的申请人,分别是:(1)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日本);(2)株式会社日立信息通信工程 (日本);(3)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日本);(4)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日本);(5)西门子公司(德国);(6)ABB公司(美国);(7)株式会社明电舍(日本);(8)通用电气公司(美国);(9)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德国);(10)AS MOLD POWER CYBER(苏联)。排在前10名的申请人主要集中在美日德三个国家。而前四名均被日本公司占据。

图4为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名的申请人,分别是:(1)浙江大学;(2)卢骥;(3)清华大学;(4)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5)襄樊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6)沈阳工业大学;(7)襄樊特种电机有限公司;(8)华南理工大学;(9)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10)汪槱生。

在中国关于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申请主要为高校申请和企业申请。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领域,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79-2001年。而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国外,主要是在2007年之后开始快速发展。总体而言,中国对于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领域的研究滞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美国、德国这些变频调速技术领域的强国。

2 结语

该文通过对国内外异步电机变频调速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析,分别从申请的总体情况、申请量年度分析、申请人分布情况以及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国内外专利申请量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领域研究迟缓,错过了两次发展热潮,相关专利申请很少。随着近年来人们专利意识的提高,以及市场对变频器需要的增多,有关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中国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变频器的要求主要在于其节能性、产品质量的提高、设备合理化等方面。从技术角度看,变频调速技术在平滑起动、力矩和定位控制、减噪等方面还需要提高,有学者提出了通用变频器的研究,相关专利申请较少,相关企业可加大对这些领域的研究。通过对专利申请内容的分析可知,中国专利申请的整体技术有待提高,国内申请人专利撰写的能力需要将强。同时,企业应加强对专利的布局,提高对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相关技术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敏感性,积极研究核心技术,防止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同时,企业可加强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利用高校或研究机构在理论研究上的优势和企业自身产业制造的能力,将专利技术转化到产业制造上。

参考文献

[1]李春文,张爱芳,曹玲芝,等.交流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09(33):47.

[2]郑巍.基于变频调速大型电机的发展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1):119.

专利分析 篇7

随着我国专利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我国专利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局面。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提高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力,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是空前的, 为更好的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国家已经规划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这使得知识产权将在司法层面上得到更加有力保护。2015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 》, 其中明确提出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 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行动计划》中规划了到201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 到2020年达到14件。可见,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 我国专利将进一步优化布局, 一方面, 要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量, 同时更进一步注重专利质量的提升, 实现量质并举;另一方面, 着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管理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专利信息服务和调查统计是知识产权服务的基础工程, 专利资源区域分析和产业分析是专利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助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本地区专利资源状况, 能为政府进一步优化专利区域和产业布局提供基础性导向参考。而在专利资源区域与产业分析中, 专利质量状况分析是区域和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专利分析中, 关于专利质量状况评价的指标较为单一, 本文作者试图构建专利质量评价模型, 综合多个专利质量指标来综合评价区域产业专利质量状况, 以更为客观、全面反映区域、产业专利质量状况。

2 模型构建

发明占比是表征区域或产业发明专利类型占有比值, 我国发明专利是经过实质审查程序, 实用新型不经过实质审查, 发明占比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专利资源的总体质量状况。专利授权后, 专利维持的时间长短一定程度表明专利权人对专利技术的维持应用状况, 也从侧面反应专利质量的状况, 理论上质量好的专利, 专利权人会更好加以应用和保护, 一些研究中将区域专利维持的时间长短划分几个等级, 对应反应区域专利质量现状。专利授权量与申请总量占比直接反应该地区或产业的专利整体创新水平, 对整个区域或产业的大数据分析来说能一定程度上说明专利质量状况。专利投入市场应用的方式有质押融资、实施许可等方式, 专利投入市场的应用量反应了专利技术的市场应用效益能力, 从大数据分析来说, 专利投入应用量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专利的质量状况。

本文的专利质量评价模型将综合发明占比、专利维持时间、授权量占比、专利应用量4个指标来评价区域或产业专利质量状况, 上述4个指标相对来说哪个指标能够更好反应专利质量状况, 哪个指标对专利质量状况表征更为合适, 其存在差异性, 因此, 采用层次分析法给每个指标匹配权重, 用权重来反应各个指标在评价专利质量状况的相对重要性, 计算专利质量总体评分值, 评分值的高低直接反应区域或产业的专利质量的优劣。专利质量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3 专利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Analytial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是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问题分成不同的组成因素, 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 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然后对每一层因素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依据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 再用数学的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权重。

3.1 评价模型指标权重分配

第一步:构造判断矩阵A:通过征询专家意见, 对层次中各个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 重要性的差别分为九个层级, 如表1所示。

判断矩阵A中的元素为aij=1/αji (i, j=1, 2, …, n) , 矩阵A为正交矩阵。

第二步:通过计算特征向量确定权重。计算正交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珨W={w1, w2, …, wn}, 则w1, w2, …, wn即为对应指标的权重。

3.2 专利质量评分值计算

将发明占比、专利维持时间、授权量占比、专利应用量4个指标分别用A1~A4来表示, 按照表1对A1~A4指标来构造矩阵, 矩阵中的元素aij (i, j=1, 2, 3, 4) 表示ai对aj的比较结果, 通过多个专家打分讨论后我们可确定出判断矩阵A。

求取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 最大特征值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珨W={w1, w2, w3, w4}, 特征向量值w1、w2、w3、w4即为上述四个指标的权重值, 得到指标权重值后, 专利质量评分值求和公式:E=w1×A1+W2×A2+W3×A3+W4×A4。

为了使得权重分配能够合理计算出评分值, 在计算专利质量评分值之前, 需要对上述四个指标A1~A4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进行评分值求和计算。

3.3 区域与产业专利质量评分值计算

采用上述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分配权重, 以综合考虑各个指标因素对专利质量评价的衡量, 应用于区域和产业的大数据专利质量评价将更为客观, 最后只要将评分值E进行排序, 就能得出专利质量较高的区域和产业领域, 直观反映区域和产业专利质量状况。图2展示了区域和产业的计算结论。

4 结束语

本文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综合考虑反映区域和产业专利质量的各个度量指标, 建立相对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模型, 用综合评分值的高低直观反映专利质量状况。本文提供的区域和产业专利质量评价体系为专利区域产业分析中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思路和方法, 相比于单指标专利质量评价将更为客观合理。

(作者孙付东、杨林对作文做了同等贡献, 为等同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肖国华, 王春, 姜禾等.专利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3) :96-99.

[2]袁林, 齐凯, 谭文.企业专利创造能力评价体系的跨层次构建[J].技术经济, 2014, (4) :28-32.

物联网专利分析 篇8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对智能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物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演进而来的, 其将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延伸到了物与物、物与人之间。能够按照规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1,2], 进行信息的传递, 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对物的定位, 检测和管理等。Ashton教授于1999 年最早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其基于RFID技术。2005 年ITU发布了的报告中将物联网的范围进行了扩展, 不单指基于RFID技术实现的物联网。2008 年举办了全球第一个国际物联网的会议。2009 年8 月随着温家宝总理“感知中国”概念的提出, 物联网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生产、智能家居等领域。

二、物联网的研究方向

传感器是设备感知世界的器官, 为网络提供原始信息, 传感器经历了传统阶段, 智能阶段与嵌入式WEB阶段。无线传感网络将传感器中采集的数据直接传送到相应的目的地或者经过网关传送到相应的目的地。目前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感知技术、识别技术、信息的计算与服务的计算、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安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基础为感知与识别, 收集物体的当前状态信息, 将收集到的信息传输与交换是中间环节, 需要网络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安全技术来完成数据的有效安全的传送。物联网的服务器中会收到大量的数据, 对数据的接收、储存、分析、共享以及服务的提供等都对技术提供了巨大的挑战。国内外对于物联网上述相关技术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来寻求更佳的解决方案。

三、物联网的专利申请态势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物联网申请专利的情况做了统计分析, 用以反映各年度的专利分布。图1 示出了物联网的国内外专利的申请情况的年度统计量。在每个年份中第一列为国内申请, 第二列为国外申请。

从图1 中可以看出从2004 年开始国内开始出现有关物联网的申请, 起初相关专利申请的申请量还比较少, 到了2010 年其申请量大幅度的增长, 到2013 年年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2000 件, 之后一直维持稳定的发展。从2007 年开始国外才出现相关申请, 在2010 年到2013 年专利申请量激增, 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

对比国内外有关物联网专利申请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物联网起步较早, 国内外物联网大力发展的时期是相同的, 但国内申请量要多于国外申请量。目前物联网的专利申请已经趋于稳定。

各大公司和个人都加入了发展物联网的大军, 其中高校中研究较多的有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公司中研究较多的有中兴通讯、无锡同春新能源、国家电网、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等;还有一部分对物联网有兴趣的个人申请。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物联网行业随之兴起, 随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为物与人, 物与物的连接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与解决思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 物联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关键技术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随着大量的技术研究与专利的申请,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2005.

专利分析 篇9

一个地区的专利发明与转化对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利是技术创新的法律表达,其申请与产出是一个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与指标,专利的申请和产出从很大程度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活力,也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专利影响力直接反馈了一个城市专利创新实效,是评价其技术创新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所指的专利影响力包括了专利生产影响力、专利学术影响力、专利技术影响力、专利国际影响力四个方面,其中,专利生产影响力通过专利转化率和生产许可率体现,专利学术影响力通过专利被引次数体现,专利技术影响力通过同族专利量体现,专利国际影响力通过授权国际专利量体现。

地区专利评定指标

对一个地区专利创新能力评判需要从政策特别是专利技术活力、潜力、实力、影响力等维度进行系统评价。为此,构建了地区专利技术创新评价的三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包括了专利政策、专利活力、专利潜力、专利实力和专利影响力等五个方面。专利政策可以调查一个地区民众和企业专利申请环境的优劣。其二级指标从体制和奖励措施两方面着手,体制下的三级指标则包括专利指导思想和申请体制,奖励措施三级指标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奖励和单位企业等的奖励。

专利活力是一个地区民众和企业单位技术创新意识的反映。其二级指标从专利申请量、授权专利量和有效专利量入手,三级指标分别都从专利三种类型,即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个角度统计,评价标准以各类型专利的拥有量与城市人口数及GDP之比进行评估。

专利潜力是一个地区民众和企业单位等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一个主要评价指标,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年增长率直接反映了该城市创新强度。其二级指标从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授权专利量年增长率、有效专利量年增长率三个方面设置,三者三级指标均从专利三种类型,即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个角度统计,评价标准根据计算出的年增长率,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打分。

专利实力是一个地区民众和企业单位等技术创新质量的关键评价指标。其二级指标从专利授权量、有效专利授权增长率、专利维持度三个角度打分。专利授权量三级指标直接为发明专利授权量打分,有效专利授权增长率三级指标为有效发明专利授权增长率打分。专利维持度三级指标从专利三种类型,即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个角度统计,分别考察三种类型有效授权专利数和总授权专利数的比例。

专利影响力直接反馈了一个地区专利创新实效,是评价其技术创新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二级指标包括了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族专利申请量、专利转让量三个方面。三种二级指标下设三级指标,均从专利三种类型,即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个角度统计,各类型分别与一地区总体国际专利授权量比较,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打分。以上分值设置中,专利活力、专利潜力、专利实力、专利影响力的权重都偏向发明专利,更有助于我们对地区专利创新活动的有效评估。本课题研究具体评价标准体系见表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通过网上文献和数据库文献的查阅来获得相关专利数据信息。各类有效授权专利研究中涉及专利法律状态的许多细节数据只有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http://www.pss-system.gov.cn)获得,所以有效授权专利数据全部采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特此说明。

在研究对象选择上,由于上述指标大多都需要对每条专利进行逐一调研,工作量巨大,因此,在本次调研中,除国际专利指标外,其他指标仅从最关键的发明专利展开。其次,在研究时间范围设定上,由于2011年至2015年授权公告发明专利期均在五年内,不便于了解专利转化与生产许可情况,同时也为了前后研究的一致性,所以将同族专利量、专利转让量、生产许可量、被引次数等的研究时间范围设定在了2006年至2010年,而国际专利的时间范围设定在2006年至2015年。

杭州专利影响力调研

专利生产影响力

通过对2006年至2010年杭州市授权公告的发明专利进行逐一跟进调研,统计出了这5年间授权发明专利的专利转让与生产许可情况,具体数据见表2。

(1)发明专利的转让率不高,经济价值不大。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杭州市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9071件,实现转化的仅1392件,只占总量的15.35%。即使2006年已经授权10年的853件发明专利中,也只有153件实现了转化,转化率仅17.94%。由于发明专利一半以上申请人为大专院校,过低的转化率就意味着这些发明专利仅仅被作为科研成果而束之高阁,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

(2)发明专利的生产许可量过低,专利影响力十分有限。2006年的授权发明专利中仅仅94件有生产许可,占比只有11%;2010年的2854件授权发明专利中,也仅有135件有生产许可,占比更是小于5%。专利的转化率特别是生产许可率低,说明大多数专利影响力特别是经济影响力偏低。

专利学术影响力和技术影响力

通过对2006年至2010年杭州市授权公告的发明专利进行逐一跟进调研,统计出了这5年间授权发明专利的同族专利申请量与被引次数情况,具体数据见表3。

(1)杭州发明专利的学术影响力较高。专利学术影响力主要从被引次数来分析。通常认为一件专利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有可能专利的价值越高。2006年杭州授权公告的发明专利至今已经十年,其被引次数达到了634.94%,超过其本身数量的六倍。5年间授权发明专利的平均被引率也高达405.65%。

(2)杭州发明专利对相关发明的影响力较大。发明专利技术对其他相关发明的影响力则从同族专利数进行分析。一般认为,一件专利的同族专利数量越多,其对相关专利技术的重要性越大,被重视的程度越高。杭州发明专利技术同族专利比例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基本保持在百分之两百的水平,说明专利技术重要性在这几年均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不大。

专利国际影响力

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外国及港澳台专利检索,在公告日栏输入调查年代,申请人栏分别输入关键词杭州和浙江,再对浙江的申请人进行甄别,筛选出杭州申请人;两项合计就可以得到杭州市国际专利申请量。

(1)近十年杭州市授权国际专利的国别和地区较少。根据统计,2006年至2015年,杭州市授权国际专利主要集中在日本,也有部分申请人申请了台湾专利。

(2)近十年杭州授权国际专利量较小。近10年杭州国际专利授权公告量仅204件,其中,申请日本专利173件,台湾专利31件。

(3)杭州国际专利授权呈快速增长势头。杭州授权国际专利申总量虽然较小,但2013年以来明显加快,2006年至2012年的7年间仅授权87件,而2013年至2015年的3年间就授权了117件,速度明显加快。

(4)与国内专利申请人机构属性特点不同,国际专利申请人以企业为主。在204件国际专利中,来自大专院校的仅3所共计32件,仅占总量的15.69%,说明国际专利申请更体现市场与生产导向。

提高杭州专利影响力策略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与新途径,是调结构、稳增长、转方式、促升级、扩就业的重要举措。这个观点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而发展专利技术并促进专利转化和生产许可,则是促进万众创新的重要因素。

(1)通过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宣传和奖励提高杭州专利国际申报量。目前杭州国际专利申请主力军是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申请人明显偏少,市政府、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制定和完善申请国外专利申请的奖励措施,采用政府搭台,院校和研究所唱戏的方法促进国外专利的申请。

(2)通过境外专利申请培训宣传等措施拓展杭州专利国际申请种类。杭州国际专利申请类别单一,大部分是日本专利和台湾专利,缺少美、欧洲以及其他国家专利的申请。

(3)通过提升杭州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使用率来维持并提高杭州专利的学术影响力。虽然杭州专利平均学术影响力较高,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些专利的价值较大,但是,专利学术影响力分布不够均匀。比如,有些专利被引次数很高,而有些专利即使已经被投入生产运用了,被引次数却是零次。所以,对专利检索系统的使用和宣传是提高专利文献学术影响力的举措之一。

(4)探索帮扶专利申请、盘活授权专利的网上与网下平台。对想申请、正在申请的专利给予技术指导和市场分析;对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设法盘活,促进转让和转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专利影响力,使专利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5)加大对授权专利生产实施过程的资金支持、场地支持和技术支持。专利生产实施远比专利申请困难,可能缺资金、原材料、场地,也有可能遇到技术问题,如果能在这些环节给予支持,才能更好地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柔性显示技术专利分析 篇10

1.专利行业的申请量今年来突飞猛进, 质量上不断提高, 但是面对国外企业的专利布局, 我国的专利事业面对巨大挑战, 尤其是在国外很多大企业已经在众多领域已经形成较完善的专利壁垒的情形下, 我国企业联合攻坚克难势, 重点研究热门领域技术势在必行。

2.国内企业无论是申请上、还是后续专利权保护上都未能充分利用好所作研究的价值, 很多有价值的发明创造都不能产生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建议形成专利价值评估及应用体系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发明创造。

3.从事专利审查工作, 应对专利质量严格把关, 善于发现专利申请的潜力, 重点把握专利的应用前景, 为我国专利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帮助企业、个人获得稳定、有效的专利权。

柔性显示技术已经从科幻变为现实, 实现了从概念到产品的的飞跃, 目前, 随着显示装置的广泛应用, 柔性显示技术正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本文抓住当前技术趋势, 研究柔性显示技术方面的专利申请情况、柔性显示技术发展脉络, 以期为国内申请人在柔性显示技术方面的专利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柔性显示技术专利申请概况

柔性显示技术在专利文献中最早出现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在1977年申请的《具有柔性显示面板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JP昭54-28172) , 该申请主要是为了解决冲击力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损坏, 将面板设计为柔性, 在之后的1978~1995这段近2 0年时间里, 大多数国家的柔性显示技术处于潜伏期, 仅日本和德国在柔性显示技术方面有少量相关专利申请。

从1996~2008年, 柔性显示技术处于萌芽期, 前期日本的技术仍然走在世界领先位置, 自2010年开始, 柔性显示继续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韩国、美国、中国在柔性显示技术方面的专利申请均呈直线式增长。伴随着三星在2013年初的CES 2013展示的一款55英寸可弯曲的OLED高清电视, LG公司也在2013年4月推出了可弯曲的弧形高清电视机, 进而2013年10月三星在一场韩国发布会上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柔性曲面显示屏的智能手机galaxy round, 该机机身左右两侧呈弯曲设计, 柔性显示从科幻片走进了现实, 改变着人们一直以来的观赏习惯。

根据Displaybank最近发布的《软性显示技术动向及市场展望》报告, 柔性显示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1亿美元成长到2020年的420亿美元, 约占平板显示市场的16%。替代现有产品的市场规模约从2015年的5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9亿美金, 新型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6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2亿美元, 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柔性显示技术发展脉络

在20世纪80年代后, 柔性显示屏开始被应用于各类小型显示装置上, 例如1984年, 日本夏普株式会社申请的JP24666984A中, 将柔性LCD单元用于便携式计算器中, 在1999年, 出现了在小型环状可佩戴装置上设计的柔性显示屏, 例如美国的维斯特公司向世界专利局提交了WO1999US09816, 其中涉及一种具有柔性显示器的可佩戴装置, 在正常使用和携带过程中可以承受通常由手表或者其它可佩戴装置, 例如臂章、戒指或者腰带所经历的那种类型和大小的弯曲, 而不会破坏显示元件或者丢失所显示的信息。

到21世纪时, 随着手机、电脑、电子书等便携式终端、家庭影院、广告显示等大型显示装置以及其他各类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 柔性显示技术以其小体积、宽视角等优势, 有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由柳相圭 (RYU SANG-KYU) 提交的韩国申请KR20090114213A中披露了一种便携式终端的软性显示装置, 其中利用由软性材料制作而可弯曲的软性显示器, 进一步扩大便携式终端 (手机、PMP、电子词典、DMB、汽车导航仪、笔记本电脑、UMPC) 的画面, 从而向使用者提供更宽的画面;无锡市新区梅村镇同春太阳能光伏农业种植园则提出了“有机发光显示器应用在猫衣服上的广告装置”, 使得家猫一边行走, 一边向人们展示位于猫的身体侧面的猫衣服上的电子活动广告;再到最近几年, 柔性显示技术出现在了窗帘电视、在智能穿戴等领域, 例如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CN201120300481中所涉及的柔性显示器, 在CN201410454226披露的一种能够提供触摸、导航、照明等功能, 还能实现能量的自给自足, 节能环保, 又具有保暖和保护人体的功能的智能手套。

柔性显示技术类型

无论是小型佩戴显示装置, 还是便携式终端上的显示装置, 抑或是大型显示器上的柔性显示器, 在柔性显示技术从出现到发展的过程中, 根据其显示器可弯曲的程度, 可以分为卷绕式、折叠式、弯曲式以及输入应变式等类型。

卷绕式的柔性显示装置先于日本申请中出现, 在卷绕式柔性显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已经从最初的便携目的, 例如, 1990年11月,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申请的JP30627090A、1995年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提出的JP29250595A, 保护显示装置, 例如2004年,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向欧洲专利局提出了可卷动的电子面板装置 (WO2005/091110A1) 、2008年联想 (北京) 有限公司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一篇可用于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可卷曲显示装置 (CN101685581A) , 发展到兼顾图像显示, 更佳的是希望图像与卷开面积进行适应性显示, 以便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 进行显示装置的大小控制, 例如2009年, 上海易狄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一种电子信息阅读器 (CN101887663A) , 其中采用OLED柔性屏幕和一卷轴式容器, 在传感器监测到柔性屏幕的有效显示宽度发生变化后, 控制器根据当前的有效显示宽度对显示内容进行重新排版, 并控制柔性屏幕进行刷新, 其在柔性屏幕的有效显示宽度变化已足够大, 或停止变化后, 再进行重新排版和刷新, 可以减少排版和刷新的次数, 减少电能消耗, 2011三星显示有限公司提出的申请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KR20110120915A) 中, 柔性显示单元100是柔性的, 控制器400基于在导电标记130与电容触摸面板120接触的位置处电容触摸面板120的电容变化来确定显示区域DA, 并且改变在柔性显示面板110上显示的图像的尺寸, 使得该图像的尺寸对应于检测到的显示区域DA。

折叠式显示装置的主要优点在于不需要对柔性屏的每一处进行弯曲, 其研究重点在于折叠处显示区域的处理, 折叠式在大小上会比卷绕式的相对大, 但是, 其可实现多层式折叠, 以实现屏幕的大型化。

弯曲式显示装置在近年的发展不算活跃, 该类显示装置主要是通过弯曲构件的变形或者位移实现其上的显示屏的形变, 其可采用由任意方式实现变形的构件实现显示装置的变形, 其可实现显示屏在变形后定型与某一弯曲形状。其相对于卷绕式的体积会大一些, 不能解决柔性显示需求中的小巧、便携的问题。

输入应变式柔性显示装置的出现远远晚于其他几类, 但是是目前多个国家的研究热点, 尤其是韩国, 例如, 韩国的第二大手机生产商泛泰株式会社在2010年提出了一款具有形状变化特性的柔性电子产品 (KR20100008584A) , 其包括柔性电子组装体和具有形状记忆构件的致动器, 柔性电子产品的致动器响应于输入而变形;2012年, 韩国乐金显示有限公司在KR20120067300A申请了一柔性显示器, 包括柔性显示面板 (150) ;弯曲形成单元 (180) , 形成柔性显示面板的弯曲表面;弯曲信号产生单元 (170) , 将弯曲信号提供给弯曲形成单元, 以便基于用户设置条件、外部环境条件以及显示图像条件中的至少一个而控制柔性显示面板的曲率半径, 其中弯曲形成单元响应于弯曲信号而形成柔性显示面板的弯曲表面。

输入应变式柔性显示装置从用户需求考虑, 采用用户输入定制柔性装置的形状, 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且其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进行设置, 这类柔性显示装置将是未来便携式终端中柔性显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小结

起重机回转机构专利分析 篇11

【关键词】起重机回转机构专利趋势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制造技术的提高,各种新型机械不断涌现,施工现场对大型化、复杂的起重机械的需求日益增加,起重机作业时,除了依靠起升机构实现重物的垂直位移外,多数情况下还需要靠回转运动实现水平位移,回转支承作为工程机械的“腰”,是塔机、门座、浮吊、等悬臂式起重机完成回转运动的关键部件,其动态特性直接影响整个起重机的工作性能。

1、回转机构的基本概念

1.1回转机构的作用

一般工程起重机作业时为了把重物吊到制定位置,要实现所吊重物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是起升机来实现的,为了实现水平位移,汽车起重机要具备回转机构,这样可以提高起重机的作业时的灵活性和工作效率。回转机构是由回转支承和驱动旋转部分转动的回转驱动两部分装置组成,用以使臂架做回转运动。回转机构液压系统一般由回转换向阀、回转缓冲阀、液压马达和液压泵等组成。

1.2起重机回转机构的组成

起重机回转机构是实现吊臂旋转作业的执行机构,包括回转驱动、回转支撑及转台三部分。转台通过螺栓与回转支承装置连接,回转支承又固定在底盘的专用座圈上。转台一般为整体式的焊接结构,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四个部分:主体结构、底板座圈、连接支架部、尾箱。目前国内外起重机采用最广泛的回转支撑形式是滚动轴承式回转支撑,滚动轴承一般由内圈、外圈和滚动体等构成,对密封性和润滑要求较高。而对于回转驱动,常见的起重机回转驱动有两种:液压型的和电机型。液压型是通过高压液压油带动液压马达运转。高速马达一般配合减速机使用,进行回转动作时,油泵吸取液压油并加压,通过管路、阀门等传输给液压马达,液压马达再驱动减速机回转进而驱动回转支撑内圈转动,带动整个上车部分回转。电机型驱动是由电动机、减速器、联轴器等组成,最后一级齿轮与回转支撑内齿圈啮合驱动回转机构转动。

2、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2.1建立回转机构数据库

通过非常准确的IPC分类号、FI分类号,IPC分类号B66C23/84(..回转机构)、B66C23/86(…液压驱动的)以及FI分类号B66C23/84&B(通过柔性装置驱动的)、B66C23/84&C(通过缸体的)、B66C23/84&D(通过蜗杆蜗轮装置驱动的)与比较准确的关键词、转库检索等检索策略相结合,获取初步结果后将检索文献中的明显噪声清理,并利用S系统的统计命令和Excel对该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数据和全球专利申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专利申请趋势以及重要申请人分析

起重机回转机构全国申请数量普遍呈现增长趋势。最早的回转机构专利为1971年克拉克公司申请的US3726418A,此后40多年里,专利申请的增长缓慢,从2005年以后進入快速增长期。全球回转机构专利技术的申请主要来源国是日本、德国、美国、中国和苏联;其中申请量最多的是日本和美国,其中1995年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997-1999年出现短期回落,进入调整期,2000年再次进入增长期,2000-2002年处于基本稳定时期,而2002年之后申请量有所下降,此时回转机构技术已趋于基本成熟。在回转机构领域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增幅较快,中国的回转机构专利申请自2008年以来申请量增幅较快,自2008年以来,国内申请人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幅就已经超过了国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幅。

在起重机的回转机构领域,由于该机构主要应用与一些重型设备,因此目前国内主要申请人以大公司为主,个人申请相对较少。实际上,由于相较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回转机构技术在国内起步属于较晚,因而研发主力主要集中于大公司和高校/研究院所。其中,中国的申请人主要是徐工、三一和中联重科。虽然早期回转机构专利技术的来源是美国、德国和日本,并且国外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2000年之后,尤其是近几年(见图2),中国的徐工、三一和中联重科的起重机回转机构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主导地位。从其在起重机回转机构技术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情况。

从申请的分类比重统计来看,柔性装置驱动的回转机构技术的专利申请量相对最少,这可能是由于其相较于液压机构驱动的回转机构技术,在性能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因而导致发展停滞。而作为回转机构技术中的重要分支,液压驱动的回转机构的专利申请量较大,占据了历年专利申请的主导地位,其整体走势直接影响到总申请量走势,因此,液压驱动的回转机构以及基于其发展的缸体驱动的回转机构是回转机构领域的主导技术。

3、重要申请人的专利分析

在回转机构技术领域,主要申请人主导了回转机构技术的进步。主要申请人的申请量占据了该领域总申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然而就国内的起重机厂商而言,中联公司在回转机构技术方面的专利申请最多,而三一与徐工的申请量差不多,并且这三家公司的申请主要集中在2009年之后,可见对于这项技术的改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新的,同时也表明了这三家公司的研究团队对于之前的现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其在起重机回转机构方面技术领先地位,下表将对这三家公司的起重机回转机构代表性专利技术进行分析。

4、结论

玉米淀粉领域专利分析 篇12

玉米淀粉有很多用途, 它不仅是多种食品的原材料, 还可以用于造纸、印刷、橡胶、废水处理、医药、化工纺织等。另外, 当玉米淀粉被制成变性的玉米淀粉后, 还可以转化成各种糖类;加工后可制取玉米浆、饲料等;还可以生产乳酸、人造奶油、酒精等等。[2~4]

1 专利分析法的概念及意义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技术领域里, 各个国家开始了对专利战略的研究——专利分析。所谓的专利分析是指对一切相关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与整合,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 把其转化成具有纵观全局和预测能力的竞争情报, 以便为研究部门或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开发起到决策作用。专利分析是企业申请新专利的前提, 能够为企业研发新技术辨明方向, 提供竞争对手的技术情报。

本文对了解和掌握玉米淀粉领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解各国家在玉米淀粉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服务;人们对玉米淀粉领域所集中研究的有哪些方面;分析出玉米淀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机构的研发能力与水平,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产品及服务开发中的决策提供参考。

2 全球玉米淀粉领域的专利分析

2.1 德温特收录的淀粉领域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淀粉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 全世界淀粉产量3800万左右, 其中80%-90%是玉米淀粉。截至2012年5月14日, 全球申请淀粉领域专利共1409件。如德温特数据库中收录淀粉领域的申请专利数的趋势图2所示。1997年以前, 人们对淀粉领域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和广泛。而淀粉领域研究的真正繁荣是从2000年到今天。到2010年全世界淀粉领域专利达到96件。说明从2000年开始, 淀粉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2 德温特收录的淀粉领域专利申请重点国家地区分析

德温特收录的淀粉领域专利申请排名在前10名的国家或组织如图2所示。由图可以看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在此领域的专利数量相当, 说明有多个国家在淀粉领域的专利比重较大, 特别是中国。另外, 欧洲知识产权组织、日本和美国的专利申请量分别排在世界的第三位、第四位和第五位。

2.3 德温特收录的淀粉领域专利排名前10的国家地区逐年申请趋势

从各个国家逐年申请趋势来看 (图3)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的逐年名次非常靠前。2010年, 中国的申请数量达到了顶峰, 并超过了其他国家。

2.4 淀粉领域专利在IPC小类的分布情况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淀粉领域专利的研发重点, 利用IPC (国际专利分类号) 来做技术分类统计分析。淀粉领域专利排名前10位的IPC如图3所示。

图4显示了淀粉领域排名前10位IPC小类的专利申请情况。其中, 关于在淀粉在多糖类 (C08B) 生产方面的专利申请量远远大于其他技术类别。此外, 在食品方面 (A23L) 的专利量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个显示结果表明了关于淀粉的新型制备方法和工艺的开发的研究较为深入, 说明当前世界范围内淀粉领域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 技术工艺先进, 产品品种多样且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对淀粉领域专利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前十位IPC小类的专利申请量进行统计排序如5所示。各个国家主要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C08B (多糖类) 以及A23L (食品方面) 。此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在多糖类 (C08B) 方面占有较高的比例。

2.5 淀粉领域专利在IPC小类的逐年申请情况

由专利IPC小类逐年申请量统计结果 (图6) 可以看到, 多糖类、其衍生物领域是淀粉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 历年的申请量远远高于其他技术领域, 但是从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另外, A23L、A61K和C12P3个领域申请量相差不多, 历年申请量趋势平稳。

2.6 淀粉领域专利申请的主要机构分析

图7统计了全球淀粉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机构, 其中美国4家, 荷兰2家, 法国、中国、日本、俄国各1家。说明美国企业竞争实力较强, 并能够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淀粉出口国。据文献记载, 多数玉米淀粉厂始建于1880年前后, 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代玉米淀粉厂, 采用曲筛、旋流、洗涤等多级分离提纯的新技术, 促使淀粉厂高效化、大型化, 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最后几十年的新进展[5]。

3 中国玉米淀粉领域的专利分析

3.1 中国淀粉领域专利申请的趋势分析

图8是德温特收录的中国作为优先权国家的淀粉领域专利逐年申请量分析。2002年~2004年增长缓慢, 2005年有所加速, 主要是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6]。

3.2 中国淀粉重点技术领域分析

图9是中国淀粉IPC小类专利申请量分析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主要在C08B的研究最多, 在A23L和C12P两个领域的研究相对高一些。

中国申请淀粉领域的主要科研机构是中国台湾中油公司, 申请的专利从1978~1996年共有13件。

从图11可以看出, 中国台湾中油公司淀粉领域专利主要技术领域是C08B, 其次是A23L、C13L、A23J3个技术领域。

4 玉米淀粉专利分析总结

通过对德温特数据库收录的玉米淀粉领域的专利进行分析, 得出我国对玉米淀粉领域的研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晚于世界各国, 但在数量上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2007年开始中国作为优先权国家专利申请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根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统计, 2000年淀粉产量为502万t, 2005年发展到1106万t, 5年翻了一番;2008年我国淀粉总产量为1818万t, 较2007年增加168万t;2010年淀粉产量较“十一五”末期增长78.35%[4]。

在全球研究比较热门的类别中, 我国在C08B, A23L, C12P领域中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这是我们优势;而在领域中, 与其它国家相比虽然处于靠前位置, 却显现不出明显的优势, 这就说明我国在A61K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至于C08L、C12N、C07H、C08J、C13K领域, 我国仍是处于初级摸索状态, 说明是我们发展的新方向。另外, 从此专利分析上来看, 我国研究玉米淀粉的研究机构相对较少, 所投入力量更远远小于其他别国, 说明对玉米淀粉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企业和大财团的足够重视。

摘要: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 对Derwent数据库中收录的玉米淀粉领域的专利进行统计分析, 分别从申请年、IPC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分类、德温特分类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玉米淀粉领域的世界专利产出整体情况、重点技术领域、应用领域及主要机构专利情况。

关键词:玉米,淀粉,专利

参考文献

[1]赵继湘.持续发展的中国玉米淀粉工业[J].粮油食品科技, 2007 (6) :1-4.

[2]袁鹏, 潘琤, 周林, 于航.玉米淀粉深加工产品的应用[J].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0 (4) :23-25.

[3]孙明导.玉米淀粉加工业现状[J].农产品加工, 2011 (10) :4-5.

[4]黄元波, 郑云武, 郑志锋, 周琼, 冯昊.玉米淀粉多元醇液化工艺研究.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1) :72-74.

上一篇:短波发射系统论文下一篇:权力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