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专利分析(精选4篇)
陶瓷专利分析 篇1
0 引言
高技术陶瓷又称先进陶瓷、特种陶瓷、精细陶瓷、新型陶瓷、近代陶瓷、高性能陶瓷等, 指采用高精度精选和合成的原料, 具有能精确控制的化学, 按照便于控制的制造技术加工的、便于进行结构设计, 并且有优异特性的陶瓷。按其特性和用途, 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即高技术结构陶瓷和高技术功能陶瓷[1]。
高技术结构陶瓷作为高技术陶瓷的一个分支, 指能作为工程结构材料使用的陶瓷。它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模量、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抗氧化、抗热震等特性[2]。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 节约资源和能源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3]。而高技术结构陶瓷由于具有的优异性能, 使得其在能源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随着全球化石燃料的日益减少, 各国对高技术结构陶瓷材料的研发日益重视。
专利是新技术的载体, 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信息源。对我国高技术结构陶瓷的专利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将有助于及时全面地掌握我国高技术结构陶瓷产业专利申请的运行趋势与分布情况, 对于陶瓷科技人员选择研发方向、各级知识产权和科技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专利信息分析
1.1 专利申请总体趋势分析
截止2012年底,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 (公告) 的结构陶瓷专利申请共10887件, 其总体发展趋势见图1。
从图1的整体走势来看, 结构陶瓷专利活动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5年至1997年。从以申请年分析的实线来看, 在这13年中, 结构陶瓷的专利申请量增长缓慢, 年申请量在100件以下, 年平均专利申请量只有57件。表明1985年至1997年是结构陶瓷研发技术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2004年。在这7年中结构陶瓷的专利年申请量有所上升, 年平均专利申请量达到了258件, 是第一阶段年平均申请量的4.53倍。表明1998年至2004年, 结构陶瓷研发进入了技术的发展期。
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2012年。从2005年开始, 专利申请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其中2012年的专利申请量锐减, 是因为发明专利申请有18个月的公开期,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也需要一定的审理公告的时间, 致使近两年的部分专利申请到2012年底尚未公告, 该部分数据还未录入系统, 造成图形显示近两年的申请量比实际申请量少。实际上这两年的申请量应该是持续上升的, 这可以从虚线专利公开趋势中得到旁证, 虚线显示2012年公告的专利申请数量是大幅上升的。本阶段8年的结构陶瓷年平均专利申请量 (还不包括2011和2012年尚未公开 (公告) 的专利申请) 达到了1042件, 是第二阶段的4.04倍。表明2005年至2012年, 结构陶瓷研发进入了技术发展的高峰期。
1.2 结构陶瓷专利类型分析
图2是结构陶瓷专利类型分析图。
从图2中可直接看出, 10887件结构陶瓷专利申请中, 发明专利申请8299件, 占76%;实用新型专利2505件;外观设计专利83件, 占1%。主要以发明专利申请为主, 说明结构陶瓷产业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
1.3 专利申请区域分析
从我国结构陶瓷专利申请的国内外分布情况来看, 国内专利申请9367件, 占86%, 国外专利申请1520件, 占14%。说明, 在现阶段,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 (公告) 的结构陶瓷专利申请尽管还是以国内申请为主, 但国外申请已经占据一定的比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结构陶瓷市场备受世界关注, 28年来有29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进行了专利布局意欲抢占我国市场, 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1.3.1 国内各省市结构陶瓷专利申请分布分析
28年来, 我国有33个省、市或特别行政区申请了高技术陶瓷专利。其中申请量在300件以上的有9个省、市, 申请量1000件以上的只有江苏省和北京市。表1显示的是各省市专利申请分布统计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在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申请方面, 进入我国前十强省市的是:江苏、北京、广东、上海、山东、浙江、辽宁、湖北、陕西和湖南。其中江苏拥有1154件专利, 位居第一;北京拥有1091件专利, 屈居第二;广东拥有856件专利, 位居第三;上海拥有845件专利, 位居第四;山东拥有697件专利, 位居第五。不难看出, 进入前五名的省市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说明经济发达地区都很注重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 经济发达地区受到了更多来自全球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受了不少挫折, 让他们真实体会到在知识经济时代, 唯有技术创新和掌握更多核心技术, 才是做大做强企业的法宝。
1.3.2 国外结构陶瓷专利分布分析
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 (公告) 的结构陶瓷专利申请中, 国外申请部分分布在29个国家, 其中前十个国家的申请情况见表2。
表2显示, 国外结构陶瓷专利申请地域相对集中, 排名前10个国家的专利申请量达1429件, 占国外部分总量的94%, 而日本、美国和德国分别以469件、457件和206件专利申请遥居前三甲, 说明这三国对中国的高技术结构陶瓷市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 应引起我们重视。
1.4 专利申请人分析
1.4.1 申请人类型分布
结构陶瓷专利申请中, 个人申请人3398个, 高校院所8905个 (大专院校7924个、科研单位981个) , 工矿企业7330个, 机关团体49个, 其他553个。企业约占36%, 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约占44%, 说明多数专利申请还是掌握在高校与科研院所手中, 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见图3。
1.4.2 前十位申请人分析
表3为结构陶瓷专利申请前10位申请人综合比较情况表。
从表3可以看出, 结构陶瓷申请人前十强依次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市新诚氏电子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和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其专利申请总量为1338件, 只占结构陶瓷专利申请总量10887件的12.3%, 其中排在首位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也只有242件结构陶瓷专利申请, 说明我国结构陶瓷专利申请集中度还不够高。活动年期在2年到24年间, 平均专利年龄只有1-8年, 说明核心专利很少, 专利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新诚氏电子有限公司后来居上, 近两年以少量的人力投入申请了126件专利 (其中发明126件, 实用新型33件) , 可见该公司专利意识很强, 创新能力较高。
1.5 IPC分析
IPC即国际专利分类号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 用于对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进行分类。
对结构陶瓷材料专利涉及的IPC进行分析, 可以掌握其技术构成, 了解其研发重点领域。以下对10887件结构陶瓷专利申请的前10个小类与10个大组构成进行分析。
1.5.1 前10个小类构成分析
图4为结构陶瓷专利申请IPC分析-前10个小类分布图, 表4为前10个小类IPC与技术领域对照表。
从图4和表4可知, 从小类的角度来看, 这些年来结构陶瓷研发重点领域主要在结构陶瓷产品、陶瓷原料的分离与材料的镀覆、催化、陶瓷合金和水处理等方面。
1.5.2 前10个大组构成分析
图5为结构陶瓷专利申请IPC分析-前10个大组分布图, 表5为前10个大组IPC与技术领域对照表。
从图5和表5可知, 从大组的角度来看, 结构陶瓷研发重点领域主要在以成分为特征的结构陶瓷成型制品、多孔陶瓷、结构陶瓷的后处理、陶瓷催化剂和放电灯等方面。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专利总量偏少, 专利质量不高, 专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结构陶瓷专利申请起步较早, 但作为先进陶瓷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 在1985年至2012年的27年间专利申请总量只有10887件, 而且发明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76%, 对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技术结构陶瓷领域来说, 其发明比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可见, 专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利比例偏高, 企业专利的比重偏低, 专利的实施率较低
在结构陶瓷专利申请的申请人结构中, 企业申请约占36%, 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申请约占44%;在前10位的专利申请人中, 8个是高校与科研院所, 只有2家企业, 而且其中1家为国外企业。说明在高技术结构陶瓷领域, 大多数专利申请还掌握在高校与科研院所手中, 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3 在我国高技术陶瓷领域省市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各省市地区的发展差异, 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的申请数量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从上述结构陶瓷专利的地域分析得知, 国内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江苏、北京、广东、上海和山东等一些发达省市和沿海地区, 其中前四位申请量在800件以上, 1000件以上的则只有江苏和北京, 排在后面的海南和西藏拥有的专利量微乎其微。
2.4 专利信息利用不够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 专利文献中包含了世界上90%~95%的研发成果, 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可以缩短60%的科研周期, 节约40%的科研经费[5]。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陶瓷工业也由原来的资金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 尤其是高技术陶瓷领域, 这种特征尤其明显。但由于专利管理制度还不算完善, 专利信息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在高技术陶瓷专利信息的分析研究的热情还未充分激发, 而陶瓷企业由于专利信息资源的限制和专利与技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无力直接从事专利信息的分析研究工作, 使国内外专利信息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高技术陶瓷产业技术的创新与专利的申请。
3 促进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宣传与培训, 促进专利信息应用
各级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应加强对高技术结构陶瓷企业的专利宣传和专利信息应用培训, 企业自身也应加强内部培训, 以提高企业的专利信息意识, 促进专利信息应用, 提高创新能力。
3.2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 我国高校与科研机构是当前高技术结构陶瓷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但这些源于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的产业化、商品化还须通过向企业许可、转让专利才能最终完成。因此, 政府及有关组织应当积极主导建设高技术结构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 建立高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与高技术结构陶瓷企业的沟通渠道, 帮助企业承接他们的专利科研成果, 使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成果向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转化。
3.3 做好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与标准的结合工作, 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将部分领先的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内容写入相关标准, 是高技术结构陶瓷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手段之一。通过将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与标准的捆绑, 一方面构成技术规范与技术壁垒, 另一方面又受到专利权的保护, 形成强有力的市场开拓优势。专利与标准的捆绑已成为一致对外的有效武器, 我国要对此高度重视并制订相应的对策。
3.4 指导企业制定和实施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战略
一方面, 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应联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及其他服务机构, 根据高技术结构陶瓷企业的实际情况, 指导企业尤其是结构陶瓷行业的重点企业制定专利规划, 协助建立专利管理规章制度, 实施专利战略。如, 以选择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和目标为根本, 通过对专利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确定企业应采取的专利战略;指导高技术结构陶瓷企业利用专利信息, 开展技术分析、规避专利风险、确定研发方向, 跟踪竞争对手, 为企业决策提供技术情报和参考依据等。
另一方面, 高技术结构陶瓷企业应当将专利创新、保护、管理、运用工作贯穿于企业研发、生产、经营、技术贸易、市场营销和资本运作等各个环节中, 并建立全方位的专利产权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设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组建由专利律师和专利工程师组成的专职知识产权队伍, 负责实施本企业的专利战略。
摘要:本文从总体发展趋势、专利类型、区域分布、专利申请人与IPC技术分类构成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1985年至2012年公开 (公告) 的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信息, 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促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技术结构陶瓷,专利信息分析,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维良, 喻佑华.先进陶瓷工艺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2.
[2]李晓贺, 丰平.纳米复相陶瓷材料的烧结技术[J].中国陶瓷, 2007, 43 (7) :43-46.
[3]蔡祖光.精细陶瓷的生产与应用[J].陶瓷, 2006 (10) :54-55.
[4]周健儿.高技术陶瓷产业发展前景与热点技术[J].中国陶瓷工业, 2010, 17 (4) :50-54.
[5]李建蓉主编.专利信息与利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11.
陶瓷专利分析 篇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利申请具有公开滞后的原因, 可能导致2011-2012年的公开数据不完整。
一、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图1为1986年-2010年在氧化物透明陶瓷领域的专利申请, 具体涉及氧化铝透明陶瓷、氧化镁透明陶瓷、钇铝石榴石透明陶瓷、镁铝尖晶石透明陶瓷、稀土氧化物基透明陶瓷等, 共检索到139件相关中国专利申请, 涵盖陶瓷材料的组成及其制备工艺。
通过图1可以看出, 其中国专利申请量已经完成了从平稳期到快速增长期的转变。1992年国内申请开始出现氧化物透明陶瓷, 历经10余年, 申请量一直比较平稳。自2003年开始, 申请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在2009年, 其申请量更是高达23件, 尽管在2006年出现了一个小的波动, 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增长的势头。考虑到专利申请的公开有一定的滞后性, 2010年和2011年的中国专利申请必然有一部分尚未公开。专利申请的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相应技术的发展相互统一的, 这种申请量的变化, 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专利政策的实施, 国民的专利意识在逐步提高, 另一方面, 作为技术发展的质的变化的外在体现, 21世纪后透明氧化物陶瓷申请量的迅速增长, 必然说明在透明氧化物陶瓷的研发方面, 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透明氧化物陶瓷的技术实力在逐步提高。
对该139件透明氧化物陶瓷具体分析, 65%涉及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 35%涉及陶瓷材料的结构组成。中国专利申请主要涉及材料和工艺方面。对透明氧化物陶瓷结构组成和制备工艺的改进可以说一直都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对而言, 由于新型产品开发的资金与研究投入更大, 透明氧化物陶瓷制备工艺的改进研究表现的更为活跃。
二、重点技术专利分析
专利文献的分类号是其技术内容的标识。对上述在中国申请的氧化物透明陶瓷专利文献的分类号进行统计, 如图2。
结合表1所列分类号的具体含义, 可见, 在华相关中国专利申请中, 涉及常规氧化物陶瓷粉末制备和陶瓷制备工艺 (C04B35/622) 的专利申请最大, 达到近80件, 显示出其在氧化物透明陶瓷技术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一方面陶瓷粉末的制备是陶瓷行业的基础, 另一方面陶瓷制备包括其配料、成型、烧结等, 研究者对其关注度非常高。此外, 稀土氧化物基、氧化铝基透明陶瓷材料 (C04B35/50, C04B35/505, C04B35/10) , 以及陶瓷材料烧结工艺 (C04B35/64) 相关的专利申请也较多, 显示出氧化物透明陶瓷领域涉及技术要点较多, 该材料的应用技术层面的研究值得重点关注。
对相关申请的技术领域按年代进行统计分析, 如图3所示。2003年之后, 对于陶瓷粉末和产品制备工艺的研究突发猛进, 专利申请量远超过涉及材料体系拓展方面的专利申请量。由此看出, 我国的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对工艺的优化和改进方面, 对于材料体系本身的拓展和优化需要加强。就氧化物透明陶瓷的体系来讲, 按照其组成可分为Al2O3基透明陶瓷、稀土氧化物基透明陶瓷和其它氧化物基透明陶瓷, 其中氧化铝基透明陶瓷和稀土氧化物基透明陶瓷是整个透明陶瓷领域研发的主要领域, 也是涉及专利申请量较多的领域。目前, 氧化铝基透明陶瓷的研究已经走向实际应用, 比如高压钠灯灯管已经推向市场, 广泛的市场需求是推动国内研发机构和企业投入研发的动力;另外, 稀土氧化物透明陶瓷尤其是作为激光介质在民用和军事上所具备的广阔前景也正成为国内外研发机构研发的热点领域。
三、主要申请人分析
根据专利申请人的不同, 我们将申请人主要分为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个人等四种不同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申请人的申请量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 在专利氧化物透明陶瓷的中国专利申请中, 申请人为大学和研究所的申请量的比例在快速增长, 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国大学和研究所的技术研究发展快速, 但考虑到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一般侧重于实验研究, 与生产应用有一定的距离。企业作为技术应用的最前沿的执行者, 其申请量的比例有一定的下降,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氧化物透明陶瓷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阶段。
图5显示了在华申请氧化物透明陶瓷领域的申请人排名分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其雄厚的研发能力排名首位, 上海大学紧随其后。在氧化物透明陶瓷领域, 我国的研发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大学。然而, 进入前十名的三家企业均是外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 其在氧化物透明陶瓷应用方面技术优势明显, 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不如国外企业, 技术应用性的研究落后。专利申请, 一方面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 另一方面也是申请人希望获得其独占实施权。企业, 本应该是创新技术研发和实施的先行者, 从氧化物透明陶瓷中国专利申请来看, 我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创新还明显不足。
专利申请的发明人是其技术创新的研发者, 图6显示了氧化物透明陶瓷中国专利申请发明人排名分析。在氧化物透明陶瓷领域, 对于发明人而言, 平均每人仅拥有0.6件专利。前十位发明人平均每人拥有4件专利, 远远高于所有发明人的平均拥有值, 同时考虑到部分发明人来自同一个研发团队, 可见在该领域关键技术的集中程度很高。
比较上面三图的数据, 结果表明:从在华专利申请量与专利申请人的比较可以看出, 国外来华专利申请以企业为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部分为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 这也体现出国外在氧化物透明陶瓷技术产业化程度上要远高于国内。同时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 国内氧化物透明陶瓷技术领域产业化急需发展, 作为产业化的两个方面:市场与技术, 国内企业、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各有所长, 共同合作研发是二者共赢的首选;其二, 氧化物透明陶瓷领域核心技术集中程度较高, 技术发展需要一定的突破。
四、专利状态分析
专利申请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获得专利权, 而这种专利权的获得必需满足相应的创新性。图7显示了氧化物透明陶瓷中国专利申请的专利审批历史图。总的而言, 氧化物透明陶瓷领域中国专利申请的授权有效专利的比例偏小, 只有34.88%, 授权后终止的申请占8.53%。中国专利申请视撤、放弃和驳回较高, 一方面与我国专利申请的专利代理水平有关,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技术含量高的高端产品偏少。中国专利申请的终止, 说明其专利申请很难获得持久的回报, 一方面可能是该专利仅限于实验研究, 难于产业化, 或者产业化后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可见其专利技术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但难以在实际应用方面发挥作用。
对于排名前十的申请人, 其中国专利申请的授权率如表3所示。东北大学、奥斯兰姆施尔凡尼亚公司和上海大学的授权率较高。这也就是说, 在氧化物透明陶瓷领域, 国内的申请人已经占据有一席之地, 其创新能力在逐渐提高;作为该领域在华企业的代表, 奥斯兰姆施尔凡尼亚公司已经开始了其专利布局, 其授权专利更应得到关注。
可见, 由于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 以及氧化物透明陶瓷本身技术的进步, 外资企业已经向中国市场发展并且通过中国专利申请以获得其保护;作为国内该领域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均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 主要研究是在实验室内开展, 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国内氧化物透明陶瓷产业化和工业利用还有待于开发。
结语
透明陶瓷作为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的代表, 中国专利申请已经由其平稳期转变为快速增长期, 整个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氧化物陶瓷粉末制备和陶瓷制备工艺, 作为国内研发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科研院所, 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比较滞后, 与外资企业相比, 国内企业的中国专利申请明显偏少。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 将市场与技术统一, 拓展和优化材料体系才能给国内申请人在氧化物陶瓷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Wedelik.透明陶瓷[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1987, 55-63.
[6]王元生, 等.光功能透明玻璃陶瓷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9:13-20
[7]施振雄.光源用透明陶瓷的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前景[J].真空电子技术, 2010 (01) :27-30
萍乡化工陶瓷获美国发明专利 篇3
由萍乡市下埠镇化工陶瓷企业家兰飞明发明的一种瓷球及其制作方法, 日前首获美国发明专利权。
据介绍, 该专利发明了工业塔中使用的一种惰性瓷球及其制作方法。在该发明问世之前, 工业塔中使用的惰性瓷球耗能多、不抗压、不耐冲击、易于破碎。新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耐压、抗冲、使用寿命长的惰性瓷球及其制作方法。据介绍, 瓷球主要用于化工塔器内催化剂载体的支撑, 是重要的化工填料。兰飞明所在的萍乡市木马陶瓷厂生产的瓷球主要出口美国。
陶瓷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研究 篇4
1 陶瓷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
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2]”。所谓“新设计”是指基于一般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判断, 在现有技术中既没有相同也没有实质相同的外观设计。专利法第五十九条则对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做出了限定, 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产品的外观设计为准[3]”。
但在实际法律的实施上却是有矛盾的。通常情况下, 确定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的问题通常发生在侵权纠纷时, 其焦点问题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2 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是否受产品分类限制
一件外观设计申请应当限于一项外观设计, 但专利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引入了关联外观设计申请原则, 规定:同一类别而且成套产品两项以上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这一点对于陶瓷产品来说非常重要, 如餐具、茶具等都是成套出售或使用, 但不同大类的却不在此列, 因此, 申请人申请外观设计有必要写明产品类别, 如果申请人没有写明外观设计产品的类别, 则专利局在审查时, 会根据分类标准将申请人申请的产品划分到一定的类别中去, 划分产品类别的依据便是《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 (以下简称《分类表》, 我国未签署洛迦诺协定, 但在实践中仍使用该协定中达成的《分类表》) 《分类表》的分类原则主要是根据产品的功能划分的, 它方便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和审查, 但它与多数国家, 包括我国的工业、商业系统对商品的分类方法是不同的。因此要不要考虑以《分类表》的产品的类别来限定外观设计专利排他禁止权的范围?而此问题对最终确定一项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显然是有重大关系的。
对此问题, 在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例如, 某项外观设计专利是一种陶瓷烟灰缸的外观, 类似这样的设计在申请时既可被归入生活用品类, 亦可能被划入艺术品类, 如果仅以《分类表》的分类来确定其保护范围的话, 该烟灰缸外观设计专利的权利人的权利只能被限定在生活用品领域或艺术品领域, 其保护范围显然过窄, 他人就可以仿冒其外观设计制造和其相同或近似的产品了。但如果在确定外观设计专利的排他禁止权范围性时丝毫不考虑其授权时依据的《分类表》标准的话, 也会因专利授权标准和专利保护范围确权标准的不统一而难于确定一项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 可能最终会在权利保护范围的确定上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 在使用《分类表》作为确定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的大前提下, 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考虑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时, 首先要注意被控侵权产品和外观设计专利产品在市场上实际是否会混淆, 也就是说, 应当根据商业上对商品的分类习惯和消费者的消费理念, 判断该种产品是否属于“同类产品”。
第二, 在确定某项具体外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时, 应当考虑被控侵权产品是否会实际影响到外观设计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 即使有两种产品的外观设计完全相同, 但是只要其并不互相影响各自的市场份额, 亦不能将这两种产品划分为同类产品从而判定侵权成立。
3 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中色彩的限定问题
外观设计的色彩是产品设计的构成部分, 但色彩在整个外观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则因外观设计与已有设计相比的创新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情况下, 如果一件产品的外观形状或其图案与已有产品的外观形状或图案区别程度越大即相异性越大, 色彩在该外观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会相对降低;而一件外观设计的形状及图案与已有外观设计的形状图案的相异性程度越小, 也就是说其两者主要的差别在于色彩变化时, 色彩在该项外观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会相当的重要, 甚至在有的情况下, 色彩亦可作为外观设计的单一要素进行保护, 即在不改变产品外观的形状图案的前提下, 对色彩作一种新的创意设计, 亦能构成一项具有新颖性的产品外观设计。
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申请人应当就每件外观设计产品所需要保护的内容提交有关图片或者照片, 同时请求保护色彩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 应当提交彩色和黑白的图片或者照片各一份。根据这条规定, 如何理解“同时请求保护色彩”, 对于确定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这个规定的理解, 大致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申请人只要提出保护外观设计的色彩, 即意味着对自己的外观设计作了色彩上的限定, 即要求保护的是带有特定色彩的一种外观设计。也就是说与某项外观设计形状或图案相同的设计, 只要其色彩与外观设计专利要求保护的色彩不同, 就不属于该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
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的确定原则。一般说来, 对该专利的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定也越多, 其保护范围相对缩小。根据此原则来确定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 显然不保护色彩的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应为最宽, 而保护色彩的要求则必然限定某项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完全照搬确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原则来判断和确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是不适当的, 因为这三种专利的客体所要保护的对象是不相同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在要求保护色彩的外观设计专利中, 不能认为该项外观设计只能保护权利人要求保护特定色彩的那一种设计, 保护色彩应当认为是重点强调了“这一种”, 可以将其看作是外观设计的一个实施例, 否则就是将专利法规定中的“同时保护色彩”理解成了只保护色彩。
这种观点则相对客观公正。要考虑色彩对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限定的影响, 应当以考虑色彩在整个外观设计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来确定。
但对于一项平面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来说, 形状势必退到了次要的位置, 图案和色彩上升到了主要位置, 对于没有明显图案的, 则色彩成了设计的主要着眼点。例如:如果一项平面产品外观设计的主创部位、设计要点和风格是以色彩来显示的, 或干脆是直接以色块的组合来构成外观设计的图案的, 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又同时请求保护色彩, 则色彩在该外观设计中具有决定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保护色彩的要求必然会限制该项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 使其 (下转第143页) (上接第92页) 范围相对缩小。但当被控侵权产品的平面设计尽管其图案和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图案相近, 而色彩有着明显的差异时, 即应当认为具有明显差异, 不应判作侵权。S
参考文献
[1]吴玉岭.契约自由的滥用与规制美国反托拉斯法中的垄断协议[M].江苏人民出社, 2007.
【陶瓷专利分析】推荐阅读:
专利分析10-17
专利分析方法11-27
陶瓷卫浴市场背景分析09-14
专利技术分析01-10
汽车产业专利分析08-22
室内陶瓷艺术设计分析10-05
二、专利分析 - 新浪上海10-21
柔性显示技术专利分析05-27
排名企业专利现状分析06-14
渔业机械专利分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