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战略

2024-05-17

产业战略(共12篇)

产业战略 篇1

摘要:本文将湘潭市工业战略性产业立足于国际视角, 从湘潭市四大战略性产业的现状出发, 基于其国际发展趋势提出了四大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湘潭市,战略性产业,发展战略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上, 总有一些产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主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 或者在整个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些产业便构成了战略性产业。湘潭市选择了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为湘潭市的战略性产业。

本文基于四大战略性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的研究, 分析了湘潭市四大战略性产业[1]的现状, 提出了四大战略性产业的动态发展战略。湘潭市的工业发展立足于国际舞台之下, 符合长远战略发展目标, 为构建“两型”社会打造“两型产业”, 同时推进了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

一、战略性产业国际发展趋势

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国际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 显现出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和产业转移的四大发展趋势。在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下, 战略性产业立足国际环境中分别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一) 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

随着钢铁企业的科技进步, 以及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的缩短, 正逐步实现在线加工处理。并且, 随着技术的进步, 钢材产品的深加工比例也将越来越高。通过发展精品钢材和深加工, 可使产品得到延伸, 与直接用户接触更紧密, 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国外大型钢铁企业在钢材产品的深加工中, 为用户考虑得极为细致, 并实行配套销售服务, 给用户带来很大便利。具体形式有: (1) 利用现有的生产工艺, 对后部设备进行改造, 实现在线产品深加工。 (2) 在企业内部建设钢材深加工生产线 (如鞍钢、首钢等) , 可以利用现有技术人员和富余人员以及厂房和闲置设备等。 (3) 与国内现有企业合资建设, 这样既可节省部分投资, 又能使钢铁企业产品得到延伸。具体包括: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 如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回火轮胎钢丝、高应力耐疲劳高级轿车用悬挂弹簧钢丝等;以板、带材为主的板、管深加工产品;以板带材为原料的焊管深加工, 以及焊管产品的加工等。

(二) 清洁能源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1. 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设置“绿色壁垒”, 给制造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 全球环保浪潮将国际贸易带进了“绿色时代”, 绿色产品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导产品, 清洁能源装备已成为装备产业的大势所趋。这些技术和设备包括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热电厂和氢燃料电池等广泛的领域, 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发展空间最大。清洁能源装备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清洁能源装备向成套化、尖端化、系列化发展。

2. 先进装备制造业, 国际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呈现五大趋势:一是重视发展制造基础技术、全面提高基础零部件技术水平以及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装备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四是装备制造产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以及生产过程及其设备的柔性化、装备制造业的网络化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虚拟化发展和装备制造业的敏捷化发展;五是装备制造的全球化以及集群化发展, 以提升装备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

1. 汽车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当前世界汽车产业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国际产业转移, 汽车整车装配和汽车零部件逐步实现国际化。世界汽车市场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世界汽车产业经过一系列全球范围的汽车企业改组、兼并、联合, 逐步形成了当前的“六加三”格局[2], 主要汽车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产业链中主要环节的分布已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地理范围, 而是日趋立足于全球平台操作。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变革主要集中在汽车燃料和自动驾驶两个方面。

2. 汽车零部件产业。

主要有两个发展趋势: (1) 产业分工转移趋势, 包括跨国企业控制核心技术, 应用技术开发全球化和生产、营销、服务贴近本土市场。 (2) 产业供应链发展趋势, 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资本运作、兼并重组促进零部件企业发展趋向集中, 以实现优势互补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同步开发、模块化系统供货促进零部件企业的产业地位逐步增强;三是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独立发展, 提高了专业化分工程度, 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四是供应链协作关系系统强化, 企业协作效率要提高就必须强化世界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协作关系。

(四)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产业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明显;二是竞争核心发生重大变化, 产品本地化生产销售趋势明显;三是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企业模式开始崭露头角;四是生产规模化和产品个性化成为主要趋势;五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发展成为信息产业的主流技术;六是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核心;七是各种技术相互渗透, 产品和产业界限日趋模糊。

二、湘潭市四大战略性产业的现状

(一) 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

一是拥有行业龙头企业, 湘钢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 目前已形成600万吨钢的规模, 湖铁是全国十大铁合金企业之一, 可为钢铁生产提供优质的合金。二是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湘钢近几年来共投入技改资金100多亿元, 壮大规模, 已建成国内较为先进的宽厚板及高线钢生产企业, 实现了“数字湘钢”, 被全国信息化测评中心评为ERP十佳应用单位和全国信息化500强, 仅次于行业中宝钢、武钢。三是特色产业链基本形成, 湘钢正在向年产800万吨钢的规模发展, 基础原材料生产规模扩大, 为发展钢材深加工, 构建新的产业链创造了有利条件。双马工业园目前有双马金属、楚天金属、湖南金钢、湘辉钢绞线等多家钢材深加工企业。四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条件不断改善, 双马工业园的基础设施配套已基本到位, 入园企业的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可见, 以湘钢为龙头,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 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精品钢材及深加工的产业集群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 清洁能源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湘潭目前清洁能源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矿山装备、环保装备、电工电气成套装备等产品。从矿山装备及工程机械来看, 湘潭市起步较早, 企业户数较多, 涉及门类较广, 龙头企业主要有湘电集团、平安电气、江麓机械等, 目前已有规模以上企业28家, 产品主要有路面机械、起重机械、电动车自卸车、矿山输送、通风设备等。从清洁能源装备来看, 可再生能源产业是国家大力提倡产业, 主要以湘潭电机的风力发电成套装备, 凌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地温空调、喜尔电器有限公司的以地源热泵技术和空气源技术生产的空调、热水器, 湘潭讯达集团、湘潭春天机械厂生产的沼气灶和生物质气化炉等产品为主, 今年湘潭被定为清洁能源装备生产基地, 整体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三)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在湘潭的发展较晚, 仍处在起步发展时期, 且湘潭主要以生产经济型轿车为主, 现有生产企业不多, 目前全市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0余家。产品主要有轿车、电动大巴、活塞、曲轴等。核心企业是湖南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主要生产轿车。目前已拥有产品开发优势、技术较先进的一批骨干企业, 同时引进了战略合作伙伴, 九华与浙江吉利的轿车项目、江南与浙江众泰合作生产中高档轿车等, 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四)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在湘潭市起步较晚, 总量较小, 主要企业也还没有形成规模。八十年代湘潭的电子信息产业还有一定的基础, 主要以无线电通信设备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等为主, 但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原有电子企业因多种原因难以经营, 剩下的通过加强技改投入及管理, 已有较大发展, 但整体产业基础仍然薄弱。湘潭市的工业虽然是以重工业为主, 但如果大力引进电子信息这一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 改变产业结构,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即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就可以使湘潭整体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为此, 湘潭九华工业园通过引进韩国三星爱铭、台湾全创电子, 使湘潭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实力大大增强, 主要承接深圳及沿海城市电子信息产业转移, 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整机、电脑主机板、IA产品及准系统等IT产品, 这显然将会使湘潭电子产业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湘潭市四大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 精品钢材与深加工产业。

首先, 要突出主业, 做精做强。加速扩大湘钢产钢能力, 减少能耗和资源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工艺水平和装备能力, 提高高速线材和宽厚板的产品质量和档次, 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发展循环经济, 搞好综合利用, 提高企业综合效益。把湘钢打造为中南地区乃至全国实力最强, 精品线棒材生产、出口基地和国内一流的宽厚板生产基地。其次, 突出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打造钢城工业园, 集群式发展冷墩丝和紧固件及钢绞线、钢丝绳的生产。拓展板材深加工领域。利用湘钢板材原材料优势, 依托双马工业园内一批企业, 发展轻钢构件、桥梁钢构、建筑钢构 (含H型钢) 、非标钢构 (含压力容器) 等主要产品。另外还应推进钢铁上游企业的发展, 扩大湖铁的铁合金的生产规模, 为湘钢做好配套供应。最后, 要突出关联度, 产生带动效应。一是依托湘钢, 利用双马工业园的区位优势和湘钢的原材料优势, 建立一个钢材配送中心, 为湘潭市加工企业提供钢材配送服务。二是围绕湘钢紧固件、标准件的包装, 带动市内一批包装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包装箱、包装盒、包装带等) 。三是进一步延伸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链, 促进整个湘潭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 清洁能源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按照湘潭市《关于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的具体要求, 深入实施强工富市战略, 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项目为载体, 以政策作引导, 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建设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清洁能源装备方面, 重点以研发生产风电装备为主, 以地源、空气源及水源热泵技术和生物质能源装备技术为辅, 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开发, 扩大现有生产规模,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延长产业链, 形成以风电装备为主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方面, 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工程及建筑机械、电工电气成套装备、矿山装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

(三)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重点支持吉利、江南、湘机等骨干企业的发展,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 构建九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吉利轿车、电动大巴、奥拓车及中高档活塞、曲轴等配套产品。以整车制造业为龙头带动零部件行业发展, 以汽车工业推进贸易、物流、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托吉利、江南、湘机, 把湘潭整车制造业做大做强;结合湘潭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实际情况, 以系统产品为龙头, 大力推进企业重组、整合, 加快技术改造和对外合资合作, 坚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 尽快形成具有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和参与国内竞争能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以整车项目建设为契机,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 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湘潭投资建厂。

(四) 电子信息产业。

湘潭市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以电子设备产品制造、信息服务行业为主, 软件产业主要以控制器、显示器系统嵌入式系统为主。制造业主要产品包括电线电缆、电池材料、工程机械控制系统, 与邻近长沙、株洲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软件制造、汽车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等。

参考文献

[1].湘潭市统计局.湘潭统计年鉴 (2007)

[2].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83

产业战略 篇2

主导:本身成长性搞有高创新率,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有关键性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

支柱:总产出中占比较大的产业。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新兴产业又称朝阳产业,(按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的产业分类)

高技术产业(按技术先进程度进行的产业分类)

课本: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发展、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加快了工业结构的变换过程,使得新兴产业出现的间隔比以前大卫缩短。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差异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的特点,但两者在产业的性质、内涵、范围、目标和发展阶段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超出传统产业、具有全新经济形态的产业群;而高新技术产业则是在传统产业经济形态下的技术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使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的产业

1.1 产业性质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它的生态性。二是循环性。三是智能性。(自动化)四是福利性(产量最大化,福利最大化)

1.2 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刚刚兴起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的产业,目前技术水平还较低,产业规模还较小,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或成长阶段)(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大都已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或快速成长期。

1.3 产业范围和领域不同

五大类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六大准则

国家意志准则、市场需求准则、技术自主准则、产业关联准则、就业带动准则和资源环境准则

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已演变为一个研发活动较少的加工制造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节能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战略 篇3

摘要: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在全球迅速实施,并引起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它将产业的边界模糊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推进产业的升级。通过研究产业融合,对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产业融合 产业发展 对策

1 产业融合的内涵

人们最早研究产业融合是从信息通讯业领域的产业融合开始的,即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现象。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活动,产业的边界开始模糊化,大量出现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现象。我们将此经济现象称之为产业融合。对产业融合的理解,应明确它不是几个产业简单的相加,而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与管理创新,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出现的技术融合导致各产业打破原来的产业界限,使之相互介入、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最终达到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的全面融合。要注意的是首先虽然产业融合往往以技术融合为先导,但不是所有的技术融合都能形成产业融合;技术融合能不能导致产业融合,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制度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其次产业融合的结果会改变原有产业的垄断与竞争关系。对于自然垄断性产业来说,它要与其它产业融合,首先必须打破垄断,放松管制,允许其它产业的企业进入,这必然会改变这些产业原有的垄断与竞争关系。而对于其它产业来说,也会涉及其市场关系的变化。因为产业融合前,只有属于本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才相互存在竞争关系,而与产业外的企业之间则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一旦由于产业融合的需要,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积极地展开了相互介入,那么本产业的企业与其它产业的企业也就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从而使竞争进一步激化。最后伴随着产业融合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必然会出现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合并和企业重组等现象,使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变化,其经营的业务和范围也会有很大的扩展。

2 产业融合对我国产业发展的作用

2.1 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 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具有广泛的关联性。高新技术产业融入到传统产业过程就是用高新技术取代一些传统技术的过程,这将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促使传统产业迅速过渡为高新技术产业,促使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抛弃一般的演进过程,获得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的产品被广泛使用,新的服务被广泛普及,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催生,旧技术、老产品、低层次服务不断萎缩或消逝,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 产业融合促进各产业部门多头并进式发展 产业融合使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差异大大缩小。因为产业融合将改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线性的这一传统的替代规律,使各产业与创新起源点的距离基本相同,技术进步周期的步调基本一致,因而产业生产率上升的差距在大大减小,从而各产业增长的速度差异缩小。比如传统的低速增长的农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具有和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一样的高增长率。因此产业融合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并行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产业融合,经济增长将表现为多元新兴部门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特点。

2.3 产业融合将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产业融合有利于具有互补技术的企业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共同开发平台,降低研发成本。产业融合导致的企业内外部组织的网络化,使得企业具备了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产业融合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使得企业更能迅速的组织生产和销售。产业融合导致新产品的出现,这些创新产品和以往的产品不同,具有多样化和更好的功能,产品的收入弹性较高。产业融合带来的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得产品的规模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产品生产的柔性也得到提高,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4 产业融合可以推进产业制度变革 在产业融合中,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发展规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这就给旧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例如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必将对原有的传统产业扶持政策带来冲击,对传统产业的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促进产业融合后的新产业的发展。

3 加快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3.1 营造促进产业融合的良好环境 政府要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科学、细致地做好产业融合规划,以促进不同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并形成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消除部门限制和条块分割障碍,形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放松对部分产业管制,以便于产业融合;制定新的管制规则,为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投融资体制,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产业融合的法律体系,促进产业融合政策环境优化。

3.2 加快建设产业融合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对基础研究和设施的投入,建立各种应用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为社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研究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研究开发的合作。建立多学科和技术交叉的聚集地,搞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3.3 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 根据我国及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以及产业之间衔接和融合关系,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并按照“自主、多元、共赢”的市场经济原则,组建新的发展产业融合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3.4 促进企业融合发展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顺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个方面推进产业融合。一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要求,通过混合兼并、战略重组等形式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形成充满活力和有较强竞争力的新的融合企业。同时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也给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带来了不稳定性。企业要重新设计适应产业融合的战略和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各类企业从融合需求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提高产业融合的紧密度。

3.5 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 应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要重点支持专业人才引入、从业人员培训、企业信用鉴证、行业资质论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中介服务机构。重视对传统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改造,引导这些中介服务机构扩展知识面、增加服务功能和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对产业融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6 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 产业融合对融合型和创造型的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各类高等院校应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尽早开设相关专业,开展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产业融合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各类科研院所应尽快开展融合型研究和跨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企业应建立起再教育培训机制,改善企业职工的知识结构,让员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性知识和技能。

总之产业融合极大地推进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为此我们应从优化产业融合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促进我国产业融合,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2]道良德.产业融合上海产业发展的新趋势[J].区域经济.2004(2).

[3]赵永辉.产业融合发展: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浙江经济.2008(4).

[4]陈彩娟.推动我国产业融合的对策研究[J].市场经纬.2008(4).

产业战略 篇4

1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发展状况

1. 1 完善齐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黑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种类齐全,既有能配合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又有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生物制药和育种产业。部分相关企业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处于领先水平,这彰显了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发展基础。

1. 2 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发展条件

黑龙江省拥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技研究机构,长期以来为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保障。另外,在地理区位上,黑龙江省毗邻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与俄罗斯接壤,便利于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外国相关企业进行经验交流,提升本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当然,这也是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走出去”的天然优势。

1. 3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深厚的市场基础

黑龙江省拥有一批实力强劲、市场认知度高、品牌好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大都通过上市实现了股份制改革,建立起了现代公司制度,因而具备对市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控制力。但囿于黑龙江省市场经济水平不高以及对外开放有限的现实情况,所以黑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化和国际化仍然拥有值得开拓的空间。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合理之处

2. 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尤其对于诸如黑龙江省这般的工业大省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打造升级版工业体系的必要举措,促进黑龙江省顺利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过渡。

2.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的产业竞争力,掌握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和吉林省的产业结构与黑龙江省有很大的相似性,这是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区域竞争。除此之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内,黑龙江省还面临国内诸如京津塘工业区和长三角工业区等发达工业地区的竞争。所以增强黑龙江省的产业竞争力就必然要求从自身有发展基础、有生产优势、有需求潜力的行业做起,黑龙江省在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方面具备这些条件。政府通过专项资金投入、优惠政策支持,建立新兴产业园区,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与高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规模经济型产业,生产过程波及范围大,适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科技研发、企业生产、市场营销等方面建立起系统的流程,其涉及的领域要多于一般制造业,难度和技术水平也要高于普通行业,因而所引致的产业链长,规模经济特征明显。黑龙江省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之外,又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类型,集约化生产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故而在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社会效益显著。另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增加就业机会。

3“一带一路” 战略对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契机

3. 1“一带一路” 战略为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需求条件

“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有比较优势。黑龙江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涵盖的交通、能源、电力、高端机械设备的产能,可以充分满足中国西部地区和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黑龙江省地处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区,地理区位条件赋予其现代装备制造业 “走出去”的特殊优势。

3. 2“一带一路” 战略为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外交流的机会

黑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第二产业层面上,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不高。“一带一路”战略为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俄罗斯拥有强大的重工业,日本、韩国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拥有优势,而借助 “一带一路”战略所倡导的区域合作也便于黑龙江省学习和引进沿海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进而有效提高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素质。

3. 3“一带一路” 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黑龙江省经济体制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黑龙江省是中国计划经济走得最快的地区之一,然而市场化改革却远远落后于东部的先进省份。“一带一路”战略将黑龙江省定位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和对俄贸易的桥头堡,所以在落实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将会进一步倒逼黑龙江省的市场化改革。在实践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黑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面临机遇的时候也必然会面临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但这种竞争所带来的代价是值得承担的。通过参与国际竞争进行自我革新,有力助推黑龙江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然要求的优胜劣汰过程,这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黑龙江省经济体制市场化、国际化的意义和影响深远,这是 “一带一路”战略给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蜕变的机遇。

摘要:2015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吉林长春召开的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直言东北三省的经济数据让其很揪心。而黑龙江省2014年GDP增速更是只有5.6%,列全国倒数第一。探讨关于如何解决黑龙江省经济缺乏活力、发展放缓的问题,社会各界所得到的普遍共识之一就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但时至今日,黑龙江省依然未能完全走出“阴影”。新一届政府上台后,提出了令世人瞩目的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这一战略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从以往中国对外开放的“神经末梢”转变为新时期的开路先锋,成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文章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切入点,思考推动黑龙江省产业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王亚青.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西部论坛,2015(9).

[2]李红梅.黑龙江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产业战略 篇5

发布处室:综合处发布时间:2005-5-19 9:59:41

我省面临大海,海岸线全长3324公里,从北到南分布着众多天然海湾。充分发挥福建的沿海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电子、机械、石化等临海战略型产业,更多、更好、更快地把地缘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融合的优势,对福建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要着力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软件、数字视听及家用电器、通讯终端设备、手机及配件、显示器及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业要重点发展福州轿车轻型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客车及其零部件、工程机械、船舶修造、输变电设备、福安电机电器等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业要重点抓好湄洲湾和海沧石化工业基地建设,形成湄洲湾石化产业集群和海沧石化产业集群。

自2000年我省确立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予以重点扶持、优先发展以来,三大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对福建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我省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001.37亿元,比增27.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3%,以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临海战略型产业已呈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

电子信息领域,目前我省福厦沿海(包括福州、厦门、漳州、莆田、泉州5个设区市)已初步形成了投资环境较好、配套较为完善、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本形成了显示器产业集群、移动通信产业集群、计算机及其外设产业集群、数字视听产业集群和软件产业集群,涉及到的骨干企业有34家,5个集群的产值约占全行业的80%。

——福州显示器产业集群。目前福州市基本形成了以冠捷电子为龙头、以华映光电为核心的一条比较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显示器产业链。冠捷电子的上游核心配套厂家是华映光电,华映光电显示管的主要配套件及其厂商有:偏转线圈(由JVC配套)、荫罩(由LG配套)、玻壳(由NEG配套)、电子枪(由华映光电自行配套)、防爆钢带(由允有电子配套)以及显示管的零配件加工、拆除、回收、包装材料等。逐步形成了显示屏、主控板、升压板、转轴、轴芯、铝电解电容器、印制板、注塑、模具等聚集了40多家企业的显示器产业集群。2004年该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约498亿元。

——厦漳视听产品产业集群。目前,我省数字视听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以厦华、夏新、万利达等企业为龙头,以专用印刷线路板、注塑、喷涂、机壳、面板、遥控器、电源组件、模具、塑胶、机箱、机芯、线材、包装等为配套的厦漳视听产品产业集群。2004年该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53亿元。今后我们要重点抓好等离子显示屏、数字电视机顶盒、液晶投影仪、高密度光学头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综合竞争力。

机械制造领域,2004年福建省机械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531家,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3亿元,同比增长20.1%。目前,福州(青口)汽车、厦门工程机械、福安电机电器已基本形成产业集群,由金龙旅行车和金龙联合汽车及其配套企业组成的厦门客车旅行车制造业也呈现出产业集群的雏形。据初步统计,这四个产业集群2004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46亿元。

——福州(青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该集群由闽台合作的东南汽车和110余家多层次的零部件配套企业组成,其中“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47家,目前已形成年产汽车12万量(包括轿车和轻客)和主要总成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其中福建省名牌产品东南轻型客车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2位。2004年,该集群产值约113亿元。今后我们要在引进戴-克、三菱研发、制造和管理技术对汽车城进行改造提升的前提下,建立汽车研发机构,实现产品的自主开发,同时协调促进集群产业链的延伸,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峡西岸重要汽车工业制造基地。

——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位于闽东福安市的电机电器产业,现有以民营企业为主,多种所有制结构、多层次并存的企业600余家,产品有4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欧、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省市。2004年,该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产值约48亿元,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11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30多家,完成出口交货值20.67亿元。今后我们要推动建立技术开发支撑体系,构筑为整个集群服务的公共平台,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力争到2010年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石油化工领域,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两地,其占全行业总量的68.01%。目前泉州泉港石化产业集群和厦门海沧石化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泉州泉港石化产业集群。泉港石化基地为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石化工业基地,也是福建省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最重要的基地。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已集聚了福建炼化公司、湄洲湾氯碱工业有限公司、泉港海洋聚苯树脂有限公司、福建华星石化有限公司等一批初具规模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2004年该集群工业总产值约338亿元。今后我们要以建设 “炼化一体化”和45万吨/年聚氯乙烯、16万吨/年烧碱等项目带动集群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6

关键词 价值链 人才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湖北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是该校唯一被列入2010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这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必然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清晰辨别二者的差别和更好地培养符合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人才,本文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联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要求来探析人才培养模式,力图为这个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出谋划策。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这个概念:企业是设计、生产、销售和发送其产品等过程中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用价值链来表明。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整体过程,即价值链①。价值链最大的作用和意义是分析企业运作过程中各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然后构造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脱颖而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包含许多看似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价值活动所组成的整体,并形成一个价值链②。这个价值链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其价值表现为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合理,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还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教学计划的拟订,其价值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能否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既符合教学大纲,也适于本层次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教学过程的实施,这过程的价值是通过教与学质量的高低来反映,一方面是目标和计划的落实,即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必须达到目标,即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适用性和接受程度,不能一味为了创新性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充分认识到战略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由各个环节价值体现所形成的一个价值链条后,为了保证每一个价值环节的实现,以下几点必须做到。

1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与专业层次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比传统的培养目标有更高标准,即:面向省内外新材料相关行业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化学及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面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制定者在培养过程中应熟悉和掌握所开设专业的一般理论,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参照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在洞悉总目标的前提下,细分专业方向,做到“通才”和“专才”的结合,在确保学生专业基础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2 教学计划的制订必须体现培养目标的实现

价值链不应以供给为驱动,而应以需求为驱动;不应是供方向需方推销产品,而应是供方满足需方产品要求③。学校价值管理的核心就是以培养目标为中心,选择应开设的课程。现在材料化学专业是采取模块化进行的,包括三个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区分各模块并进行优化使其最终符合培养目标,这是该阶段价值管理的中心。反思学校现行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最大不足在于学生自由发展空间受限。如所谓的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因为老师数量不足导致知识结构有限,学生人数不多分开选课导致管理困难等原因,选修课往往变成了必修课,全班学生由院系统一为其选课,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某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据此,必须建立更加科学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借鉴国内其它大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机制,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有方向性地选课,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诉求,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大学学科资源,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这就得鼓励教师多承担课程,要求教师接受小班教学等。

3 专业要求必须具体明确

不管是任课老师还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要求必须明确,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共同达到标准,如对材料化学专业,制定出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就如同体育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一样,达标方可毕业,这样既对教师施加了压力,也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努力,这样就避免了老师不知所云,学生不知所学的怪象。具体如知识结构要求:人文社科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等;能力结构要求: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科技开发能力、领导能力等;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教学环节方法的创新

现今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材选取,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最突出的是知识结构老化、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师的讲授进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存在差距、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学生需求的知识相背离,这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作为战略新型专业,应尽量减少这些不合理的东西。所以这阶段的管理不仅要求教师要瞄准专业的发展动向,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同时还应传授学生学习基本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更新能力、应变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有所掌握。

5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价值链管理的重点是实践的内容、方式方法、地点和时间。目前我校该专业实践环节基础薄弱,对实践教学的建设投入不够,校内缺乏健全的专业实验室,校外缺乏相关的实习工厂。另外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不能认识到实践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学习,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而且还激发了后期学习的兴趣。组织合理的实践教学的内容,确保实践教学时间,提高该环节培养的价值含量,必须构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人力、物力到财力,都要适量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

总之,对于这样一个高要求的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细小环节工作都要注意,把每个价值链节点的工作做好。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更大的人才价值,才具有更强的人才竞争优势,也就达到湖北省推行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小萌.高校人才培养价值链分析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2] 叶俊焘,戚淑豪.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链体系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从光伏产业困局看战略性产业培育 篇7

光伏产业发展陷入“内忧外患”困局

一、光伏企业业绩大幅调减或陷入巨额亏损

据在美国上市的11家中国光伏企业2011财年第三季度财政报告, 除晶科能源、大全新能源两家企业略有盈余外, 包括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赛维LDK、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等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9家光伏企业全部出现巨额亏损, 共计亏损4.61亿美元。

同时, 江苏阳光、超日太阳、向日葵、东方日升、横店东磁等国内光伏上市企业则纷纷预告2011年净利润比2010年同期大幅下降, 下降幅度分别达80%、35%-65%、84%-90%、60%-72%、50%-80%, 拓日新能则预计2011年亏损1.35亿-1.45亿元。

此外, 大部分中小光伏制造企业由于不具备产品技术和成本方面的竞争力而订单不足, 开工率严重不足、主营业务收入大幅萎缩, 甚至不得不面临停产或破产状态。据赛迪调查, 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停产, 30%大幅减产, 10%-20%小幅减产或正在努力维持生产, 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

二、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挑战

2011年第三季度, Evergreen Solar、Spectra Watt和Solyndrat三家美国光伏企业相继宣布破产, 诱发了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与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贸易申诉, 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反倾销、反补贴” (以下简称“双反”) 调查。

2012年3月19日, 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太阳能厂商的“双反”初判认定, 中国太阳能产品生产商接受了政府的不公平补贴, 决定向中国产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板初步加征2.9%至4.73%的关税。其中, 无锡尚德被课以2.9%的税率, 常州天合为4.73%, 而其他中国厂商则是3.59%。至于反倾销的判决和反补贴税的最终裁定, 预计将于2012年上半年公布。

同时, 德国光伏厂商Solarworld也在占全球光伏安装市场最大份额的欧洲进行游说, 要求欧盟委员会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垄断、反倾销和反补贴” (以下简称“三反”) 调查。

鉴于美国“双反”调查所形成的不利于我国光伏企业的判决, 欧盟为缓解其经济危机则很有可能会启动对华的“三反”调查以限制中国光伏产品进入欧洲市场, 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

光伏产业跌宕起伏的四大原因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具有“市场在外、核心技术在外、原料在外”的特点, 目前发展陷入困境主要受产能扩张步伐过快、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资金链紧张等因素影响。其中, 产能扩张步伐过快又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资金链紧张的主要诱发性因素, 并成为导致行业提前“入冬”的关键。

一是产能扩张步伐过快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受惑于相对较高的行业毛利率、较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和广阔的潜在市场, 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大举进入太阳能光伏行业。据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3月, 浙江省共有176家太阳能光伏企业, 其中2010年9月后成立的企业多达78家, 上规模的不到30家。“一哄而上”的“跨越式”发展引发了短期内光伏产能的爆发式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5GW。

二是市场需求增速放缓

2011年, 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约为24GW, 同比增速达42%, 较2010年129%的同比增速大幅下降, 增幅放缓2/3以上。主要是受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光伏市场补贴下调的影响, 占2010年全球装机容量近八成的欧洲市场增速大幅放缓。对于2010年光伏产品出口比重接近95%的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 外部市场需求的相对低增速根本无法消化国内快速增长的产能。

三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

2011年, 受国内厂商产能集中释放、需求相对萎缩、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国际、国内领先厂商高毛利率以及企业回笼资金甩卖库存等因素的影响, 多晶硅价格从一季度末超过90美元/公斤的高位跌至年底的30美元/公斤, 跌幅超过60%;硅片环节的价格下跌幅度虽低于多晶硅环节, 但较年初相比跌幅也达40%-50%;电池片与组件的价格跌幅虽低于硅片环节, 但较年初相比跌幅也达40%。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对产能小、耗能高和高电价地区的光伏制造企业造成极大冲击。

四是企业资金链紧张

2011年, 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 银行体系受额度限制、存贷比约束和对光伏市场前景悲观预期等因素影响, 几乎所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都对中小太阳能光伏企业采取贷款收紧政策, 即信贷以存量为主, 不再给予新增信贷。同时, 受产能规模迅速扩张、光伏产品价格暴跌、库存积压严重等因素影响, 主要光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 利用自我积累的内源性融资功能基本丧失, 一大批光伏制造企业正处于资金链断裂的边缘。

从三方面着手应对严峻挑战

针对太阳能光伏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的问题和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挑战, 建议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正确认识当前的发展困局, 树立信心、挺过难关

供需失衡是任一市场性行业都会面临的问题,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出现一定“泡沫”十分正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要需求保持增长, 市场机制可以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追求的变化, 自动淘汰那些成本高、质量差、技术水平落后、缺乏竞争力的落后生产能力。

从长期看, 能源发展必须转型,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容置疑。因此, 当前太阳能光伏产业经历的发展困局, 一方面, 是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在这样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 企业和市场会承受调整的成本, 不会构成对产业发展的巨大制约;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人们更加冷静地思考产业的理性发展, 即产业发展不仅是简单的产能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掌握核心技术前提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市场不断培育壮大的问题。

二是必须选取合适的政策着力点, 推进光伏制造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 减少成套关键设备的引进, 加强关键环节、关键部件的技术攻关。一方面, 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引进的成套关键设备和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实行国产化方针, 通过对引进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分解、研制进行创新开发;另一方面, 也要逐步改变目前对成套关键设备引进的发展模式, 着重引进技术专利、技术情报和基础性科研成果。

同时, 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加强合作, 积极研发能降低成本、提高能效、提升光电转化效率、产品性能的新型技术, 力争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增强我国在技术路径选择上的自主性。特别是, 要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加强对多晶硅冷氢化技术、准单晶硅铸锭技术、光伏玻璃减反镀膜技术等获得行业内广泛认可的技术应用推广和金刚石线切割技术、大尺寸区熔单晶硅技术、回收硅粉技术等前沿生产技术以及控制器、逆变器、反应器、大型氢气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

第二, 加强行业准入管理, 重点支持具有相关技术背景的龙头企业。通过严格的政府及行业标准, 特别是要从能耗、环保要求、安全生产等方面规范行业投资, 坚决淘汰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企业, 并引导资源向技术优、污染少、能耗低、规模大、成本低、具备行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聚, 加强行业整合并购, 保证产业的有序、可持续发展。同时, 继续建立健全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原料和产品的技术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 保证多晶硅、光伏组件等原料和最终产品的质量, 规范引导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 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借鉴日本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手段, 通过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 制定设备注册制度, 即注册现有设备并限制非注册设备使用, 限制新增设备。同时, 利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对那些按计划淘汰落后设备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对淘汰设备造成的失业人员给予救济, 并采用特别折旧制度、即允许企业把一部分利润作为固定资产折旧摊入成本以降低税收负担。

三是鼓励太阳能光伏应用, 进一步发展太阳能光伏市场

结合太阳能光伏发电所具有的间歇性、波动性、可调度性低和成本高等特点, 借鉴发达国家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 逐步解决制约光伏市场开拓的问题, 大力培育国内消费市场, 推进产业与市场的协调发展。

第一, 加强电网建设。要保证电网建设与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力争统一规划电网和光伏电站的建设布局。为促进光伏发电的消纳、提升并网运行的管理能力, 应建立太阳能发电预测系统, 加强对太阳能发电量的实时监测;并继续加大对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线路网、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第二, 支持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加强用户侧分布式电源模式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影响、分布式电源系统优化集成与匹配设计技术、分布式电源微网系统并网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居民、政府和企业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提供补贴、适度放开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经营许可、鼓励电力企业高价回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多余电力等措施, 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

产业战略 篇8

强化营销队伍建设迎来更好更快发展

通过对去年以来市场形势的分析, 时风得出两条基本经验。一是要尊重市场规律。时风是负责任的企业,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方面依靠先进的技术、过硬的质量、品牌实力和用户美誉度争取进入补贴目录,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尊重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运作, 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有利地推进了补贴工作健康发展。今后, 时风仍然要坚持原则, 坚定不移地应用高新技术, 提高产品质量, 拓展品牌美誉度, 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推进各产品市场健康科学发展。二是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收入光荣。过去时风在三包件、发动机上也发生过违规违纪事件, 涉及人员被依法惩处。靠诚实劳动获得收入光荣, 心里坦然。靠营私舞弊、损公肥私获利可耻, 迟早会受到惩罚。营销人员大部分时间在外地, 相对来说公司对大家提要求多, 检查不够。这更加要求时风要加强自身修养, 增强法律意识, 做一个让公司放心、让家庭幸福的优秀营销人员。

2011年是国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困难的一年。纵观上半年, 宏观政策持续收紧。央行连续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累计冻结资金超4万亿元。受资金量不足影响, 长三角、珠三角大批中小企业倒闭。最近, 笔者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走访了一些企业, 很多企业库存积压严重, 占压资金大, 开工不足, 效益大幅下滑。国内经济形势复杂, 股市近来一度连续暴跌至2700点以下, 股民信心再度受挫, 资金大量出逃。物价持续上涨, 通胀压力加剧。汽车市场销量下滑, 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统计, 5月份国内汽车销量138.3万辆, 同比下滑4.0%, 其中, 乘用车销量同比持平, 商用车同比下降14.2%至34万台左右。极端天气频发, 初春华北大旱, 初夏南方大旱, 现在西北大旱、南方出现严重洪灾, 局部地区农作物绝收, 农业损失严重, 区域经济发展迟钝。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今年以来, 钢铁、煤、橡胶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且价格影响因素复杂, 未来走势难以预料, 企业经营举棋不定。

严峻的市场形势同样也拷问着时风, 对下一步的市场, 我们判断, 由于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通涨预期加剧, 国家经济总量萎缩幅度很大, 粗放式经营资金需求多、缺口大, 市场总体需求少、资金紧张, 竞争将更加激烈, 企业效益将大幅度下滑。当前来看, 总体经济发展要受阻, 营销困难将进一步加大。长远来看, 将加速行业洗牌, 单纯依赖于外部资金运行的企业将面临危险。而对于时风这样的资金信誉良好的企业来讲, 将是一种发展机遇。未来经历过重重市场考验的时风将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

越是市场不好, 越是锻炼营销能力的最佳时期, 越是考验干部水平的关键时期。市场不是等来的, 只有主动去创造, 市场才会有好效果。

落实“请跟我来”合作理念全力推进传统和新兴产业发展

5月18-20日, 时风集团邀请1000余家经销商、供配商召开公司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发展新闻发布会暨时风集团成立十八周年厂商联谊会, 传达了“请跟我来”的合作理念。“请跟我来”就是要求广大合作单位紧随时风发展, 围绕时风传统产业升级、围绕时风新兴产业进行开拓, 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 结成更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让经销商跟我来, 必须是时风营销队伍先要跟上来。5月17日下午, 时风全体营销人员对厂区进行了参观, 大家可以看到, 公司围绕“提精度、调结构”工作思路, 突出项目建设, 培植经济增长点, 建设花园式工厂, 标准化管理水平提高。笔者相信, 通过参观新产品、新装备、新项目、新园区、新产业, 特别是看到干部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大家对公司提出的这一发展思路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对全年营销目标的实现会更加有信心。作为营销领域的每一位营销人员, 有责任围绕公司发展思路, 进一步巩固时风传统产品的市场主体地位, 全力开创新兴产业市场发展新局面。眼下, 市场不容乐观, 但如果从危机当中找到机遇, 从现有产业中发现商机, 同样可以创造更好的收益。

商机之一:时风电动车。在省、市、县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下, 时风电动车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3月12-13日, 科技部原部长、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吴敬琏等一行10人来时风集团调研低速电动车产业, 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 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省汽车行业协会等部门负责同志全程陪同活动, 调研组一行充分肯定时风在电动车发展方面的做法, 表示全力支持低速电动车产业发展。6月29日, 聊城市林峰海市长率领30余位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时风电动汽车产业园现场办公, 对时风电动车发展表示全面肯定和支持。5月1日开始, 时风与山东电视台联合举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时风电动车齐鲁万里行”活动, 分别在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潍坊等城区及下辖近百个县城进行了巡展, 时风电动车所到之处, 万人空巷, 气氛热烈, 新闻记者争相报道, 场面火暴, 极大地促进了销售, 有效提升了时风电动车的知名度, 社会各界看到了时风在这个产品上的决心和信心, 看到了时风电动车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经销商的营销激情被点燃、营销模式在转变、营销投入在增大, 这是我们十分愿意看到的,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进一步加大宣传, 加强促销, 为电动车事业大发展营造更强的阵势;抓好电动车网点开发, 强化营销渠道建设, 让更有实力的经销商参与进来, 共同开创时风电动车市场美好未来, 为今年完成2万辆、争取3万辆, 明年达到5万辆销售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战略新兴产业成长的烦恼 篇9

有关专家认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 不同行业的情况也不一样, 但从共性来看, 核心技术、政策扶持、自主创新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短板”, 从而制约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逐步予以补齐。

发展是硬道理

2010年10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提出, 到2015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关于《决定》出台的背景,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刘峰说:“一是金融危机引发经济持续低迷, 全球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和政治的博弈;三是我国经济本身发展需要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 以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 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四是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决定》出台至今,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刘峰举例说, 我国已经拥有3G和4G网络技术标准, 基于TD-SCDMA的3G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经过前两年的艰苦竞争后日渐成熟, 目前已经与WCDMA、CDMA2000一道成为我国的主流。基于我国自有4G技术标准TD-LTE的示范网络建设在全球展开, 国内外著名大厂商都积极加入, 近期就可能进入试商用阶段。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郭戎表示:“新兴产业的含义会不断发生变化,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由于新的技术不断涌现, 未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另外, 要注意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肯定会存在不确定性, 这是社会必须要付出的成本。”

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取得进展的同时, 也面临一些问题。新能源产业迎来“冬至”, 新能源汽车仍待“走出概念”, 有的新材料子行业低端产能过剩。业内分析指出, 这些行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关键技术不过关, 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专利上受制于人, 有待进一步突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很多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外技术引进, 家用电器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很快就发展起来,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郭戎说, “但是, 目前很多产业已经走到了模仿的尽头, 这是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 比如白色家电, 我国已经做成了全球老大, 发达国家保留了源头的核心技术, 中国企业必须予以攻克。”

关键技术没有取得突破, 意味着无法改变专利上受制于人的状况。郭戎认为:“WTO最核心的规则是两个, 一是保证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的规则, 一是保护知识产权。在技术先发国家看来, 在实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 维持自身优势的前提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因此, 中国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发达国家会利用政治、经济、商业等各种手段对中国保持知识产权的高压态势。如果我们自己突破不了核心技术, 不能绕开或者甩开重重包围, 中国企业只能处于产业的低端。”

专家表示, 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正逐步扩大, 保护力度正在强化, 知识产权保护日益成为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和市场优势、挤压竞争对手的重要策略。近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明确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并把其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对于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日益增强的形势,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说:“国外从企业到政府有一套很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而且运用得很熟练。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 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企业要有取得知识产权、保护好知识产权、拿知识产权作为防御武器甚至是进攻武器的意识。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交了很多学费, 主要是不懂, 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要摆脱在专利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企业就必须突破关键技术, 取得自己的专利。刘峰说, “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新老产业交替, 新老企业交替, 都存在激烈的技术和专利竞争, 而且这种竞争是全球性的。目前产业技术体系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全球化, 即使是行业龙头企业, 能拥有5%以上的核心技术和专利, 就已经很强了。行业内企业合作竞争, 交叉持有技术专利, 是未来长期存在的一种状况。”

“在有些领域, 中国企业被技术锁定, 沿着别人的技术轨道走, 可能永远是追赶者。但是, 当前中国企业正面临特别好的机遇, 重大的技术革命正在孕育, 很多产业的技术变化很快, 在此过程中技术将变轨, 中国企业借此可以实现跨越, 从技术的追赶者、跟随者变为领先者, 掌握主动权。”赵刚说。

政策扶持不应盲目

除了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另一个短板是产业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变味”, 导致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专家认为, 一些地方政府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

以LED照明行业为例, 多年前政策就开始扶持LED照明产业, 在政策刺激下, 行业新增了很多产能, 但是由于缺乏研发实力, 造成现在低端产能过剩的状况。2011年上半年, 深圳规模LED企业约有4000家, 而今年上半年已经有100多家中游封装企业、300多家下游应用企业倒闭。LED企业倒闭的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深圳, 而是行业共性问题。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理事长陈燕生说:“政策没有支持基础的研究开发, 支持的都是‘炒作’, 甚至只要投资LED就给资金。政策不应当干预企业的投资, 而应让企业自主决定投资方向。现在企业投资找政府而不找专家, 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对于这类情况, 郭戎说:“某些地方确实有一定的盲目性, 没有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位一体的关系, 这‘三位’必须通过‘一体’来实现, 即只能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一些地方过于急功近利, 特别是这些地方的政府之手已经越位, 但在该由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又往往严重缺位, 从而使政府的意志替代市场的意志。如果用这种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就会回到老路上, 得到老的结果, 难以改变全球分工格局。”

“简单地招商引资, 等待国外技术的引进,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大家都想着去赚简单的钱, 而不是啃硬骨头, 就会带来上述的盲目投资。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确实从技术起点上已接近或完全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然而, 只吃‘快餐’的行为会导致自主技术被压抑, 结果是, 又走上一条别人做技术源头和附加价值高的环节, 你只能把产业末端拿来, 被锁定在低端环节上。”郭戎说。

据媒体报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获得的社会总投资规模达到10万亿元。专家认为,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研发的投入超过1万亿元, 产业化的投入应该是研发的十倍甚至百倍, 因而实际投资规模应不止10万亿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规划的发布, 能否换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在于资金的使用效率。

“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方向比较明确, 主要是抓两头, 一是研发方面, 通过大量的科研计划、科研项目对竞争前技术研发 (竞争前技术研发是一种基于能应用于未来商业或为特殊的商业原型所进行的早期非常不确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 进行支持, 研发的主体是企业, 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由政府组织研发;二是启动市场, 新兴产业被市场接受的程度比较低, 各种配套设施比较差, 需要政府首先来应用、示范, 进一步拉动全社会的消费。”赵刚说。

创新障碍需要破除

专家一致认为,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 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正在阻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些国内外制约因素, 应当予以破除。

从影响自主创新的国内因素看, 关键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温家宝总理2011年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提出,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 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 要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正是这一点上, 暴露出我国体制上的一些突出问题, 各部门、各行业往往不能在国家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体制问题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赵刚认为, 如果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不解决,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 但是成效却不明显, 还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

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如下表现:比如统筹协调的能力不足, 很多部门在管研发, 有军口和民口, 民口中还有中科院、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 科研经费的使用越来越多, 但是存在低水平重复投资的情况。再比如, 在扶持政策落实的过程中, 存在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享受的待遇不对等的情况。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有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处在同一个技术水平线上, 前者只是在规模生产、垄断经营方面有优势。此外, 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需要结合得更紧密, 只有这样, 产品才能更贴近社会的需求。目前做基础研究的不基础, 做应用研究的不实用, 这一情况比较普遍。行政化导向, 导致科技工作者的出路就是要当官, 风气比较浮躁。创新的文化不允许失败, 导致每一个课题结题都声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郭戎表示, 中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上赶上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已经突破了现有的体制、政策给它的空间。比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对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缺乏足够的兴趣, 同时还在收购创新型中小企业, 将其新技术封冻起来。这并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影响自主创新的国外因素看, 外资企业正在中国攻城略地, 抑制中国的创新能力的发挥。这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政府部门也应当有所作为。

发展牧草产业提高战略布局 篇10

1.1生产分布

总体分为5大优势区域,即东北、华北和西北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和南方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区,牧草生产的“一带两区”已初步形成。未来还有可能在海河低平原、黄河沿岸、黄河三角洲、苏北沿海平原和淮北平原区的盐碱地、滩涂地等区域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牧草生产。

1.2面积、产量

截止到2014年,全国饲草生产面积达3827万亩,生产加工产量936.7万吨,市场商品草流通量442.4万吨,其中苜蓿商品草为185万吨,是2008年生产能力的18.5倍。

牧草种子田保留面积142.7万亩,种子产量8.23万吨,销售量2.15万吨。

2牧草产业耦合对种植业的影响

2.1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2提高土壤质量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甘肃庆阳地区轮作试验表明,种植苜蓿3年后又种2年冬小麦的土地,测定0~40厘米土层的有机质和含氮量分别为1.21%和0.087%。而连种3年的小麦地0~40厘米土层的有机质和含氮量分别为1.03%和0.071%,苜蓿茬比小麦茬土壤有机质和含氮量分别提高17.5%和22.5%。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轮作种植沙打旺、苜蓿4年后,有机质含量提高1倍。

苜蓿种植3~5年后可以扎根2米左右,将苜蓿纳入轮作将有效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结,显著提高土壤通透性和后茬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因苜蓿水土保持能力显著高于玉米、小麦和大豆等一年生作物,因此与多年生牧草轮作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

在吉林省岗地农田黑土上进行的玉米、早木樨轮作试验表明,与玉米连作相比较,轮作提高了土壤孔隙度,从而改善岗地黑土的通气有余、持水不足、易于干旱和沙化的状况。

2.3减少病虫害

牧草与作物轮作打破了害虫和病害的生活周期和寄生关系,并有助于杂草控制和减少农药的使用。

据报道苜蓿与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地消灭土传线虫疾病;苜蓿与棉花轮作可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苜蓿和棉花间作证明适时收获苜蓿有助于天敌转移至邻近棉田,控制棉蚜的发生,苜蓿与玉米轮作可免其遭寄生虫危害。

苜蓿收货后种植向日葵,田间杂草数量明显减少,稻田冬季种植黑燕麦草,不仅可以控制杂草,而且也可以抑制下茬水稻的稻纵卷叶螟的发病率,减少虫害。

收获豆科牧草后种植青稞,其条纹病发病率比青稞连作田降低21.0%~29.0%,黑梗病发病率降低17.0%~38.0%。

2.4提高生产效益

在同等土壤条件和灌水施肥条件下以及同等政策条件下,农民种植苜蓿的收益显著高于种植小麦和玉米。

牧草产业耦合对畜牧业的影响

饲喂优质苜蓿可减少奶牛代谢病,奶牛淘汰率下降,奶牛产量提高。饲喂苜蓿青贮日粮可以提高乳脂中中共轭亚油酸含量,说明饲喂优质苜蓿草产品能够提高牛奶产量和改善牛奶品质。

苜蓿在生猪饲养中的效益表现研究表明,在92~94日龄生长猪日粮中,分别添加初花期苜蓿草粉10%(育肥中期20%)和20%(育肥中期40%)经过150天试验,前者平均每日增重563.75克,后者平均每日增重468.75克。

战略新兴产业借势而起 篇11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两会”更是今年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未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等,都在“两会”期间做出明确的规划,而事关国家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创新的战略新兴行业也成为了政策热点之一,这也为未来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指向。

发展高峰期来临

“两会”的胜利闭幕,预示着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确定,在去年复杂的形势下,2011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茂兴教授表示,2011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而与过去几年的两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是2011年两会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3月5日,温营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三次提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亦明确指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预见,战略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未来五年政府的重点工作项目,也是资本市场关注的新主题。

黄茂兴还认为,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这也为我们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国际国内发展机遇。

政策将密集出台

近日,国家发改委已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代拟稿)》,同时还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起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并尽早报送国务院审批。发改委还要求加快推进节能环保等七大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据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毕,《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处于待批状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专项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是明确的信号,预示着“两会”之后,一组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担纲的产业政策群将密集出台,贯穿全年的投资主线已经开始清晰。

新兴产业破冰

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受益于市场的主流趋势与国家的强力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将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能源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发展势头较为迅猛,《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所涉及的累积直接增加投资额将达5万亿元,其中包括国家投资以及受其拉动的商业化社会投资。

下一代通信网络方面,我国自主提出的TD-LTE已被国际电信联盟列为4G两大候选标准之一,预示着我国将在4G时代的国际通信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受益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未来3年产业收入规模可能呈现40%以上的复合增长;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于积极推进产业化和商业化,通过示范试点工作来改进新能源汽车,最终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新材料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产业升级、高端装备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据测算,未来新材料市场增长率仍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市场规模在2012年将超过1300亿元,是最具增长活力和投资机会的领域之一。

生物产业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投向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的专项资金将超过4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提升—倍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工信部日前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0年,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黄茂兴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产业绩效预期好的特点。对整个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望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投资路线显现

兴业证券福州五一中路营业部理财服务部经理陈少东认为,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国家产业的导向,在市场上将呈现滚动式发展,投资者要抓住波段性机会,把握盈利方向。

由于新兴产业需要培育期,从产业政策出台,到产值成效的显现,期间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陈少东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板块经过培育期的炒作,会处于高估值的状态,当业绩公报发布后,会有估值性的调整,可以长期看好。

在细分产业上,陈少东看好高端制造业与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机会:“目前高端制造业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时点,随着数控机床等高水平装备的顺利投产,相关行业利润将明显增长。新能源汽车在经过前期的培育后,已于去年开始试点投放市场,预期今年投产规模将继续扩大,动力电池前景门淘。”

安信证券分析师刘军对上述看法十分认同。他指出,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技术最核心、利润最丰厚的一环。未来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将主要是动力电池性能的竞争,动力电池行业从无到有,未来几年是上百倍的增长,而全球市场将是几千亿元的规模。

中药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篇12

关键词:中药产业,中药现代化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沉淀下了优秀的中药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且中国又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一大批中药人才, 这一切都使中药产业在当今中国获得极大的发展。但是目前中药产业在中国却面临艰难的生存状态。

一、中药产业的现状

中国中药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 初具规模。图1显示了2003-2007年中药产业总产值的走势情况, 基本上每年是以20%的速度增长, 而且近几年这个幅度有所增加。

但就从中国整个医药产业来看, 其发展得并不尽如人意。2003-2007年中药产业总产值占医药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均处于27%上下。

从出口情况来看, 2006年中国中药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 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 对一个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 这一出口额远远少于中国鞋类、箱包的出口额, 可见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目前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且中国中药出口一直以中药材为主, 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二、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情况表明, 中药产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发展得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 西药作为中药的替代品, 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无可否认, 20世纪以前中药在中国的地位几乎是100%。然而近百年来, 则是西药主宰着医药市场。主要原因有:

1、中医和西医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西药通过精准到分子水平的研究, 使药品说明十分精确, 并根据不同疾病规定药物的诊断和功效标准。西药及其理论是以实验室试验结果为基础, 可量化且可重复, 因此, 西药具有严谨的科学性。而中药是利用四气五味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以达到患者机体各脏器和谐相处。但中药作用的本质、作用机理采用科学技术手段也难以说明, 而这也成为许多学者、消费者质疑中医理论、抗拒中药的原因之一。

2、中药大多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等形式, 与西药相比, 服用不便, 煎制费时费功, 且难以下咽, 见效慢, 难以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二) 中国中药生产标准化、现代化较低

目前, 中药理论主要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中药中有效成分不明确, 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分析, 也无法确定是何种成分对疾病有效, 质量如何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现代化进程。而“洋中药”生产工艺先进, 质量标准规范程度高, 外观精美, 服用剂量少。日本、韩国以及欧洲一些中药企业从中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就地粗加工后, 运回本国精炼, 提取制剂, 制成西方人习惯的胶囊、片剂和颗粒剂, 很能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因此制约了中国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三) 中药知识产权受到严重威胁

长期以来, 中国对中药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和重视程度不够, 致使很多中医知识财富流失。而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实行了药品专利, 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国外许多制药大企业以合作开发名义获取中国中医知识产权, 申请专利后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利润。这就增加了中国中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四) 中药产业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结构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虽具有传统优势, 但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结构。主要原因有:

1、产业布局不合理, 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过度竞争长期困扰着中药生产企业。

如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片、人参健脾丸等药品, 其生产企业多达十几家乃至几十家。为了争夺同一个市场, 这些企业竞相压价, 结果都无利可图、无以发展。

2、产业集中度、关联度低, 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在中国1000多家中药企业中, 中小型企业占96%。小企业虽有经营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等优势, 但与投资额上千万元、上亿元的大企业相比, 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 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 管理不规范。

三、中药产业面临的机遇

(一) 市场需求逐步扩大

1、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回归自然”浪潮的涌起, 以及人们对西药毒副作用的深入认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国际医药市场中天然药物的用途和需求不断扩大, 中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和认同, 西方人将一些疑难症、慢性病、老年病的治疗寄希望于中药, 这为中药走向世界提供契机。

2、中国经济的发展, 为中药产业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老龄化, 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尤其关注与生命健康有关的医疗和保健消费。中国医药市场将快速发展和扩大, 这无疑为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 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的风行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从化学合成物筛选发现新药的命中率明显降低, 研发成本越来越高, 研制周期越来越长, 加之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 使更多的新药研发部门开始从天然产物中来寻求新药。因此, 世界各大制药公司纷纷设立天然药物研发机构。

(三) 国家相关政策对中药产业的扶持

国务院发布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这是中国全面推进中药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为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政策保障。

四、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面对机遇, 中药产业要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上更有作为, 就必须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关于中药现代化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对草本提取物药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和证明, 阐明这些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 进而推动该药品规模化生产和销售。本质上, 中药现代化就是一个将中草药以符合西药标准的治疗用制剂而不是食品或膳食补充剂的身份向国际市场推广的过程。但中药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做的事情很多。其措施具体如下:

(一) 政策推动

政府基于中药产业的战略重要性, 围绕中药产业的现代化, 确定支持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政策体系, 包括标准规范、融资渠道、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政府要为中药产业特别是中药企业的国际经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政府要选择重点中药企业, 培育跨国公司, 在此过程中, 要积累对中药产业国际经营的管理经验, 形成支持中药产业国际经营的法规、政策和措施。

(二) 中药产业生产基地的规范建设

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中药产业的具体实际, 引导中药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提高企业科技水平, 逐步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集团。

(三) 完善中药企业的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和用人制度

人才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是中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而, 中药企业应着眼于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和用人制度, 为员工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四) 推进中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研发现代中药的基本目标之一, 是使中国的传统中药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扩大市场份额, 为全人类的健康保健服务, 并以此带动中国民族医药产业的全面发展。但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对中国中药研究生产单位来说还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陌生的工作。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 在数千年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知识产权的价值。因此, 需要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实践, 普及中药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 提高中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以维护中国中药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利益。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发展国际科技合作,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一方面有利于宣传中药传统理论, 普及中药知识, 为中药走向国际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能学习了解国外药物研究的成功经验, 掌握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规定和要求及发展变化的趋势, 引导现代中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杨招萍, 金麟根.我国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及出口发展战略研究[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7, (07) .

[2]、熊季霞.中药产业国际化面临的机遇、现实困难与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0) .

[3]、王丽华, 杨志勋.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02) .

上一篇:长期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基于问题式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