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4-08-15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在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出了六条纲要,其中有那么一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2011到2015这五年之间的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重要的五年中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型新产业将会对未来自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的怎样的影响,规划又将如何推进…… 以下为我对国家战略新兴新产业的调查分析,主要为网上资料整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构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主要构成有新医药,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农业生物育种,高端装备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因与条件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让中国这块美丽古老的土地,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绿洲和乐园!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学革命,加上其后的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板块构造理论、计算机科学,这六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共同确立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自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基本表现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没有能够出现与这六大革命性的科学突破相提并论的理论成就或重大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经有六十余年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将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的驱动。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中国经济要想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想要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必须在战略决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化这四个方面的储备努力。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安排,体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

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措施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

四 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发展情况 新兴产业发展开局良好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元年,也是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元年。这一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编制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国内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在信息产业领域,我国自行研制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成为全球计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之一,以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为代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下一代互联网开始规模应用。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为代表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为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拓展难题,有关部门着力培育市场需求,为新兴产业和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受益于政策的东风,我国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例如,全国IPTV用户已经达到1177万户,手机视频用户达到4375万户,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350万千瓦,是2010年的近3倍。发布战略规划 增强发展牵引力

在回顾2011年工作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说,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编制完成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修订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制定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大力支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云计算、智能制造装备、基因库、卫星应用等专项和重大项目建设。新设立了41只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此外,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还组织编制了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7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分解指南和产业地图。

为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还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与此同时,已有22个省区市发布或即将发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6个省区市发布或即将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开展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

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去年中央财政积极引导社会资源,采取参股创投基金,组织实 3

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和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等方式,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全国20多个省区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例如,广东省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集中安排财政专项经费,采用研发补助、创业投资等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支持。

为利用债券等融资渠道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去年,有关部门支持1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企业发行229只、4536.1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去年,我国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加快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去年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城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建立了当地三网融合协调机构,制定了试点方案。有关部门还研究制定了年底前将试点扩大到全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扩大试点工作方案,并已启动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

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我国还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工程,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强化科技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力。

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已顺利起步,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实现“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战略目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加快研究解决。下一步,将在继续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2

一是加强宏观引导。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等七个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相继出台了新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高技术服务业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二是加大要素支持。中央财政于2011年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初步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全国共有24个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

三是加快体制改革。在三网融合方面, 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 (城市) 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在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新能源配额制方面, 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在天津、河北等10省市启动了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973”计划等科技计划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在高性能中央处理器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瓶颈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工程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

五是积极培育市场。组织实施了节能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在北京、深圳等五个城市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2011年共批准发布了90余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3

秦升益建议,成立由国家主导的砂产业基金;将砂产业每个领域均列入国家重大发展规划;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示范工程;授权企业制定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加强砂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并将“以砂增油”技术列入国家战略性技术;在大学设立砂产业学科,培养砂产业人才。

秦升益提出要发展绿色建材,对此他提出了几点建议:优先面向绿色建筑所需量大面广的建材,加快研究制定其绿色认证标准和认证办法;逐步编制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引导绿色建材发展,支撑绿色建筑建设;注重生产和使用环节联动,加快修改不利于绿色产品推广的既有标准和规范,以先进标准规范激励绿色建材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4

围绕我区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和教科文卫工委在前期走访了区发改局、经贸局、外经局、科技局等部门的基础上,召开了多次专题座谈会,开展了深入调研,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今年以来,区政府以“保增长”为核心,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壮大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实现经济逆转复苏的重点工作来抓。立足惠山特色优势和现实基础条件,借助开发区和各镇、街道配套园区等发展平台,正确定位、招商引资、广纳贤才,逐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风电设备、光伏和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数字信息等四大特色新兴产业发展框架。目前,全区四大新兴产业企业共计400余家,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91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50家,光伏企业16家,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数字信息企业143家。

2、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加快推进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区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多措并举,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四大新兴产业的扶持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四大新兴产业扶持意见”的实施细则》、《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责任部门的考核意见》等文件,首先明确目标任务,要求对四大新兴产业完成投入45亿元,实现产值300亿元;其次,完善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和四大新兴产业推进办公室,并进一步细化分工,落实发改、经贸、科技、外经为挂

钩推进责任部门,明确责任单位;第三,建立鼓励政策体系,设立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企业技改贴息,发挥财政贴息“四两拨千金”的政策效应,促进企业项目早投入、早产出。第四,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成立四大新兴产业行业协会,规范行业发展行为。

3、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凸显。四大新兴产业在区政府利好政策推动下,整体发展形势良好,亮点频现,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1-8月份,四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投入27.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8.8%,占全区工业固定投入固定比重的15.1%,其中,风电产业投资热情普遍较高;完成工业产值1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4.2亿元,同比增长21.2%和22.8%,产销率104.4%,实现利税总额11.4亿元。新兴产业产销两旺的良好形势对全区工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全区申报省、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80项,全区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爱邦、鑫圣慧龙等企业被批准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院士工作站。全区共拥有专利871个,申请专利2520个;新增生产企业38家,在谈引进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数字信息产品或项目35只;重点企业扩产扩能势头较好。随着人才科技、地域环境、政策扶持等优势不断集聚,四大产业发展、产业聚集能力在逐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区的四大新兴产业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但是受制于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缺乏等因素,目前我区涉足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大多数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要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缺少拳头产品,缺少能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总体呈现多、零、散的特点。新兴产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并未真正走出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

2、市场因素制约新兴产业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紧缺状态得到缓解,国际市场油价处于相对便宜的阶段,而太阳能发电相对价格昂贵,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幅减少。同时,国际市场采购商大幅压价,对货品提出更苛刻的质量性能要求,货款延误,导致国内企业即使有了国际订单也不敢生产。

3、产能过剩苗头显现。国内太阳能等产业起步虽然晚,但由于是典型的资金拉动型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很大的产能,在目前经济危机形势下,价格竞争激烈,多晶硅棒、硅片和组件等的降价幅度巨大,几无利润可言,又吸引不到新的资金投入,陷入恶性循环中。区内个别拟进军太阳能产业的企业已改变投资的方向,已投资拟扩产扩能的项目已基本暂停,等待市场转好。

三、几点建议

1、重视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处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单纯依靠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政企合力,多管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而政府关键是要在政策资金扶持和培育机制上下功夫,形成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系统化、集成化的强力机制。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以鼓劲、鼓励、鼓舞“三杆齐下”,提升企业家发展信心;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和落实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

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同时要把握好市场需求,搞好区域布局,引导产业市场合理有序发展,给其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防止一哄而上。要狠抓有效投入,走增量提升促存量优化之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按照各自的职责,创新工作举措、活动载体、服务思路,“坚持一企一策”,实行分类指导,加强组织协调、挂钩帮扶、现场推进。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领军企业和集聚平台。目前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正是新一轮技术突破与产业更替的绝佳时机,我区拥有雄厚的传统工业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适时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紧紧围绕做大新兴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优传统产业的发展导向,有侧重点地发展与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新兴产业,注重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关掉一批腾龙换凤,改造一批提速发展,培育一批裂变壮大,着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精心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形成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在全区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份额。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从单个优势整合成整体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政府在鼓励单个企业的“做精做强”的同时,更要倡导众多企业相互依存、互为唇齿的“抱团打天下”,最后咬合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

3、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引进力度,实现技术革新。引导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关键是核心技术。有了核心技术才能获取高附加值高效益,才能有竞争力;有了核心技术才可以掌控产业发展,从产品定价、市场

组织、产业链的形成到产业规模大小,都可以由自己说了算。这是应对危机、掌握市场主动权、赢得竞争力的关键条件。为此,要进一步引导和支持企业关注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中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比重,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挖掘内在动力的同时,更要善于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和形成新兴产业集群。要加快高端、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孵化,着力培育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使之尽快从研发室走向生产线。

4、对上积极争取,寻求更多扶持。新兴产业如初生的婴儿,需要一个逐步成长培育的过程,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对上争取工作,深入研究政策走向,及时掌握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对上协调工作机制,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提前完善项目的可研报告、环评、土地手续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申报的完整性和可批性,努力使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省和市项目盘子。

从增长速度、市场潜力、发展前景看,四大新兴产业已表现出了传统工业所没有的高成长性。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将成为引领我区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和支柱产业。当前,我区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着眼长远,既要加速破解结构失衡的“老难题”,更要严防

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汇报 篇5

情况汇报

管委会领导:

近期省政府对科技创新领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带来重要的影响。根据领导批示,我部认真学习研究了这些文件精神,对园区下一步如何为企业做好服务,鼓励和吸引企业、高层次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促进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初步的举措,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政策

(一)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抢占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着眼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着力完善发展环境,着力壮大骨干企业,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地,将广东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

发展目标:到2015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三大产业率先突破,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全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5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在主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3-5个产业链较完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两番,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6%左右,广东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领域:

1、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

2、新能源汽车产业;

3、LED产业;

4、生物产业;

5、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6、节能环保产业;

7、新能源产业;

8、新材料产业。

特别是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产业将是我省近期突破的三大重点。

(二)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措施

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投入220亿元,专项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了解,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支持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产业三大领域重点突破专项资金每年12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每年6亿元; 政企合作资金(贷款贴息)共50亿元; 创业投资引导资金10亿元; 风险投资资金10亿元;

高端人才引进5亿元。

这些资金主要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各专项资金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二、为促进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拟采取的措施

(一)收集相关信息,向入园企业做好信息传达工作

1、收集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企业进行学习了解; 2、2012年度各部门项目申报即将开始,我部将积极做好跟踪了解,及时发动企业申报,并做好与各部门沟通工作。

(二)了解好入园企业在研项目情况,适时向各级部门进行推荐

我部正在对入园企业开展有关创新项目的调查统计,特别是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点企业,我们将调查了解其科技创新需求和在研项目有关情况,帮助他们获得各类政策支持。

(三)大力培育骨干企业

1、帮扶这些企业做好与高校、研究所等外部资源的对接工作,大力开展对外合作;

2、协助这些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招引科技人才;

3、集中资源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四)加强园区公共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做好服务保障

1、加快理顺体制机制,在我部内部设好机构、配齐人员,明确管理职能和责任,做好服务;

2、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建设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信息化建设、企业孵化、技术成果推广等服务;

3、做好与各级政府部门对接工作,争取相关部门来我园调研,了解园区发展和企业发展情况,争取更大支持。

(五)资金保障

制订重点产业项目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重点产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财政扶持办法及以银行贷款贴息为主的扶持政策,充分利用金融服务平台,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六)加快项目审批进度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批准、用地预审、用地报批、环评批复、规划选址等审批事项的办理进度。

请指示。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6

和201 3年发展重点

一,2012年基本情况

2012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力推进,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总量规模稳步增长。2012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迅速 扩张,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32.4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全省规模以 上工业的39.6%,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4.9%,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 分点。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实现主营业 务收入10345.3亿元,同比增长15.5%。

二是特色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半数 表现稳健,对全省工业的平稳增长提供了支撑和拉动。其中,金属新材料、绿色食品制造、生物及新医药制造、非金属新材料、文化及创意制造五大产 业合计完成增加值161 1.4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33%,拉动全省规上工 业增长4.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8.2%。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半导体 照明增加值分别增长70.8%、38.1%,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十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接近半壁江山。

三是重大项目推进有力。2012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 2668.9亿元,同比增长23.5%,占全省总投资的23.4%,拉动全省投资增 长5.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9.3%。其中,新开工项目3082个,共完成投 资1776.00亿元,拉动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7.0个百分点。全省战略性新 兴产业领域共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954个,总投资达4678亿元,分伞省工业的69.2%和70.2%,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15个。重

人J’„1的有力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蓄足了后劲。

四是龙头企业拉动效益逐步显现。江铜、新钢、晶科能源等9户收入 j¨I.4乙的企业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67.3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收 人总艘的29.6%,拉动全省工业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8%。

(二)政策制定落实推进有力

。‘是制定出台《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作指导意见》,统筹指 铮推进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二是围绕出台的《江西省重大产业项目 绿色通道管理办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推进办法》,发挥重大项目 绿色通道的作用,搭建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平台,召开三次全省战略性新兴 J把、lp呕大项目协调推进会,协调推进15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解 决厂包括省级建设用地指标24853亩在内的用地、环评、电力、融资等各项 『lIJ题;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经过项目收集、行业评审、综合评审等一系列程序,最终确定了获得2012 年2000亩用地指标的10个产业配套基地。三是制定出台了《江西省战略 代新必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项目申报评审实施暂行规定》及《2012年江西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申报指南》,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引 铮f占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设立战略性新兴产、肜投资引导资金。2012年全省共申报重大项目239个,总投资539.9亿 几。Jll清扶持资金56.3亿元。经过项目评审、实地考察、综合平衡和统筹 认定等环节的严格遴选,最终确定扶持项目46项,总投资108.5亿元,安 俳扶持资金4.o亿元,项目涵盖了全部11个设区市、十大新兴产业,引导 璇金l叮带动银行贷款约7倍,拉动社会投资约27倍。四是制订《2012年江 州肯优势产业服务团工作方案》,正式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服务 团帮扶1二作,优选20家成长性强、带动作用大的企业给予重点帮扶,分别 „肯I: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和省政府金融办牵头,组织相关省直单 位。深入一线,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实际困难,突破发展瓶颈,加快培育成行、渺坨火,带动产业加速发展提升水平。

(三)重大活动开展成效明显

‘是推动省部对接。进一步加强省部对接,建立省部合作机制,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江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12月2 13,工业和信息化部与

省人民政府在南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省委书记苏荣出席签字仪式,工信 部部长苗圩、省长鹿心社致辞并分别代表工信部和江西省政府签署《关于 支持推进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省委副书记尚勇出席,副省长洪礼和主持。双方共同确定了六个方面的合作重点,将围绕促进战 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赣南等原中 央苏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工业与生态协调发展新模式、推动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部省人才交流合作等六大领域深入开展对 接合作。明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成为省部对接合作首要任务,为进一步发挥各方优势,切实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更 好更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是召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会。2012年在香港、南昌等地召开 6次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会,推介光伏、锂电新材料、半导体照明(LED)等 重点产业,会议共签约项目75项,签约金额达574亿元;推介项目256项,总投资达1893亿元。系列推进会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层推动,省直各部 门协同配合,成效显著,带动效果明显。各设区市纷纷结合当地产业发展 实际,积极制订配套扶持政策,出台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强 化具体工作举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设区市的工作重点和焦 点。

(四)技术创新驱动明显

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12]51号文件进一‘ 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2140号)等文件精神,切 实加大工作力度,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 效。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45 家,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省第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 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主营业务 收入和产品销售利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超过40%。按照《江西省 创新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完成认定江西省首批创新型企业84 家;新增中国瑞林和江西青峰药业两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203家,其中,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4家。2012 年全年立项省级新产品300项,完成鉴定200余项。评选出省级优秀新产

I锗共153项,其中,一等奖30项,二等奖49项,三等奖74项,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品牌优势明显,资源得到更好利用’’的新产品成为江西 省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10个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项 资金补助7200万元,创历史新高。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认定,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二、2013年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全省经济 I:作会议部署,深入实施t业强省战略,加速推进新型t业化,坚持以设区 I仃为主、省市联动,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推进平台作用,进一步突 jl;主题、丰富形式、扩大影响、务求实效,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主要抓好五方面的t作:

(一)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

一是按照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微调的要求,细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和关键环节,配合做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编修t作;二是强化 规划对接,指导各设区市对产业发展规划做出及时调整,促进规划体系进

‘步完善;三是切实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 腮。

(二)组织开展一批重大活动

围绕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现有平俞作用,坚持“六个突出”,即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区域特色、突出优势 J炽业、突出骨干企业、突出县域经济、突出市场培育。做到研究好、对接好、落实好。一是研究好,组织举办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和央 氽对接会。邀请省政府聘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聘专家来赣考察,交流对 沂,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邀请一批央企负责人,加强对接,吸引更多 火企进入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二是对接好,办好一批对接推进活

动。坚持设区市为主、省市联动的有效方式,每个设区市至少组织一场重大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在省内外,乃至境外开展合作推介会、技术对接、专

题咨询、重大规划和项目论证等对接推进活动。三是落实好,围绕今年协 调推进项目、开工项目、竣工投产项目建设,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 “回头看”活动。

(三)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抓好四个平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是 利用好招商推介活动平台,围绕发展重点,衔接国家发展方向,紧盯行业龙 头、央企集团、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投资意向,组织、储备、发布战略性新兴 产业招商项目。二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平台。开好 重大项目协调会,协调内容逐步拓展到信贷融资等方面,争取全年协调推 进三批100个以上重大项目。三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平台。加快支持项目的建设进度,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启动2013年项 目遴选工作。四是抓好项目督促检查平台。规范项目建设,加大项目督促 检查力度,并逐步形成制度。

(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一是扎实推进新产品开发,立足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和市场竞争力,组织开发300项省级新产品;二是扎实推进企业技术中 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建设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三是 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创新型企业培 育试点和认定管理,进一步扩大省级创新型企业队伍。四是扎实推进产业 和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支持建设5个能辐射周边,带动全省的区域性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5个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技术创新、检测检 验、现代物流、标准信息等方面支撑,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一批产 业集群上“50亿”和“百亿”台阶。

(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完善用电保障、环评审批、银企合作、财税支持政策,重点发挥战 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撬动银行信贷以及社会资 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 同创新的决定》和《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意见》,形成可操作的畋策手段,重点推进“加计扣除’’等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先行实施。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7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质增效升级和民生改善的有效途径[1]。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然而,对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江苏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明显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2004— 2011年江苏省制造业收入增加值率从26% 一路下滑至20. 7% 。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引进发展,另一种是自主培育发展[2]。 目前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还不具备自主培育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引进发展阶段,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处于产业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低端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后发国家依靠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增加就业, 但是很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因此,后发国家要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尽快形成自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

有关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开展了比较广泛的研究。首先是借助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研究了产业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组成[2 - 5]; 其次是对产业技术和产业技术创新进行分类研究[6], 如按照技术在产业中的运用领域将其分为产品技术、 生产工艺技术、经营管理服务技术和基础技术,按照产业技术特点和作用不同将其分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专用技术等; 再有是对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模式的研究,提出了韩国等国家产业技术追赶存在路径跟随式、阶段跳跃式和路径创造式等3种典型模式[7 - 8]。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关于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往往都未能充分考虑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分工非常深入的背景下后发国家产业技术创新的可能类别及其特点,未能深入研究后发国家产业技术创新可能面临的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和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本文针对我国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考虑产业的全球化分工和国际竞争,首先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模式,然后从国际竞争的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新分类, 接着剖析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讨论研究结果带来的启示和提出政策建议。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引进发展模式的特征

目前学术界已经就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9 - 12]。结合已有的研究, 定义新兴产业是新建立的,或是对已有产业重新塑型的产业,当前处于形成或成长阶段,未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分析新兴产业的定义,可以发现其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过去没有、新出现的全新产业; 另一种是以 “创造性毁灭”为特征导致已有产业基于的核心技术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此出现的新兴产业。二是从产业所处发展阶段看,新兴产业应处于形成或成长阶段,远没有进入成熟期。三是新兴产业的产生有多种可能的原因,既可能是需求拉动的,也可能是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带动的,还可能是前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是新兴产业应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是新兴的, 而把一个国家的成熟产业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不属于新兴产业的范畴。五是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今天的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就不再是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具有新兴产业的基本特点外,还有多个其它的特点: 一是国家战略必争性[13]。它关系到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科技实力和国家安全,是国家战略需求和必争的产业。二是突破性。它是利用重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建立起来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三是先导性[14]。这一方面体现在其有较强的产业关联以及溢出效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能演变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影响产业部门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带动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对一个国家而言,新兴产业存在两种典型的发展路径,分别是引进发展和自主培育发展。所谓自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该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研发、新产品早期开发和技术标准等主要源于该国,实现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推动其进入市场主要依靠该国,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主要被该国的企业掌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不仅给该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还能为其带来很好的产业发展效益。

一个国家依靠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其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生产设备和重要零部件主要依靠从他国引进,甚至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也依赖他国,该国企业主要从事产品的简单加工和装配,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大量低价格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这样的路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机会, 但是由于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后发国家要提升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3国际竞争视角下后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分类

从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视角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应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充分考虑产业的国际化分工,可以将后发国家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互补性技术创新、扩展性技术创新、 替代性技术创新和超越性技术创新。

3. 1互补性技术创新

产业国际分工背景下,后发国家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 高端环节被自主培育发展该产业的国家掌控。所谓互补性创新,是指后发国家按照产业的国际分工, 在其所处的中低端环节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改进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发展效益。

后发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的互补性技术创新主要是渐进性创新,相对而言技术创新的难度不大,不确定性较小,也能为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时,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这种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为先发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配套,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之间不是竞争而是互补关系,一般不会引发相互激烈的竞争, 一定程度上还可能会得到其支持和配合。所以,将这样的技术创新称之为互补性技术创新。实际上, 后发国家开展这类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竞争对手, 往往是创新能力不强的后发国家,国际竞争主要是后发国家之间的竞争。

3. 2扩展性技术创新

杨志刚[15]对我国电信设备制造业的研究发现, 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原有技术范式下,在技术创新跨度较大的领域,作为后来者的市场追赶绩效并不明显,但是在一些技术跨度较小的新领域可以成功实现市场赶超。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与采取这样的创新战略密切相关。

分析这些实现市场赶超的产品,可以发现其有多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这些新产品往往是基于对发达国家技术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技术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不大,开发不太难,属于成熟技术的本地化运用。二是这些产品往往能与原有的主导产品实现标准化的互联,很方便投入实际运用。例如,在电信设备制造业,程控交换机是核心设备,我国企业开发出无线市话后,由于有开放的接口和标准接入网络,新产品可以方便地接入和使用。三是这些赶超的产品往往是扩展而不是完全替代现有产品的新产品,有些甚至是针对当地的特殊需求开发的新产品,因此对已经占领市场的先发企业而言,不像完全替代产品的威胁那么大,容易被其忽视,很可能不会引发先发国家的激烈竞争,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比较大。从与先发国家的关系看,这类产品创新是先发国家主导产品基础上结合后发国家实际情况的扩展,所以称之为扩展性技术创新。

3. 3替代性技术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自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发国家掌控产业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垄断, 往往会利用其技术优势挤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后发国家的利益,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益比较低,甚至比发展传统产业的效益还低,这是江苏近年来战略新兴产业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制造业发展效益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后发国家要提升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益,在已有的技术范式下,必须打破他国的技术垄断,攻克和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增强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实现对先发国家的有力竞争甚至替代。

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国家攻克和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实际上是要用新的技术替代先发国家原有的技术,所以称之为替代性创新。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必然会与先发国家展开直接的竞争, 其难度非常大,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3. 4超越性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的S曲线表明,技术发展是周期性的, 每一条新的S曲线从初始的一个紊乱的阶段开始, 接着进入快速进步期,然后回到衰减阶段,并最终被新的能力破坏型技术所取代。新的能力破坏型技术的出现能够颠覆现有的产业竞争结构,产生新的赢家和输家。熊彼特把这个过程称为创造性的破坏。

技术进步的S曲线带来启示: 后发国家在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突破性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进步的机会,针对已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的市场,突破现有技术范式,开发出基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全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使现有技术失去价值,实现对先发国家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超越。由此将其称之为超越性技术创新。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价格低廉、计算能力强大的计算器的出现,使得计算尺很快失去价值和被淘汰,计算器技术是对计算尺技术的超越。由于这类技术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范式, 在新的起点上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一定程度上避开与先发国家的直接竞争,或者是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是,要实现这样的技术创新,需要很强的原始创新能力,由此实际上就是具备了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能力。

总之,从国际竞争视角分析,后发国家要提升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开展多种类型的技术创新,各种技术创新的特点不同, 难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4后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竞争的视角看,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竞争压力特别大,难度特别高,往往要面临技术创新能力、用户接受、先发国家竞争、先发国家的先动优势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4. 1技术创新能力上的挑战

后发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突破先发国家的核心技术垄断,解决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难度非常大。毋庸置疑, 任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拥有者,必然会采取申请专利、技术保密、禁止相关产品出口等多种举措予以严格保护,后发国家很难依靠模仿创新、 甚至采购等途径获得核心技术。后发国家攻克和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不仅必须自主创新,而且须要避开先发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寻找新的技术路径, 开发与先发国家已有的技术显著不同的新技术,否则,先发国家必然会控告其侵犯知识产权,有可能使后发国家大量投入通过艰辛努力研发出的新技术很难得以运用。开展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首先面临的是自主创新能力上的挑战。

即使后发国家能够突破先发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研发出自己的新技术,还必须具有将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使得新技术能够真正得到运用和产品被用户接受。大量的案例表明,实验室中的新技术转变为产业能够运用的技术也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将实验室产生的新技术转化为产业能够运用的新技术,需要经过小试、中试等诸多环节,解决规模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其次,即使实验室产生的新技术已经能够转化为产业运用的技术,还必须要求其相应的新产品相比先发国家已有的同类产品性能更优,质量稳定可靠,生产成本和价格更低,反之自然无法与先发国家的已有产品展开竞争。开展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还必须面对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上的挑战。

4. 2用户接受其产品的挑战

后发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要进入先发国家企业已经占领的市场、实现替代,还面临用户是否积极接受的挑战。现实中,许多用户习惯了使用已有的产品,即使新产品比原有产品的性能更优、质量更好, 也不一定会积极使用新产品替代原有产品。因为对用户而言,需要在使用新产品带来的效益和放弃使用原有产品产生的成本之间作出平衡。后发国家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争取到一定规模的新产品用户, 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计算机软件行业,面对微软Office软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从我国赚取高额利润,我国多家企业如金山软件公司开发出了WPS、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了永中Office,与微软Office展开直接竞争。尽管WPS和永中Office一定程度上更适合国人的办公习惯,甚至某些功能更强,更贴切国人使用,而且相关政府部门也极力支持,然而,由于微软Office较WPS和永中Office开发得更早,用户之前长期使用微软的产品后习惯了其使用方式,不愿意再使用新的办公软件,导致WPS和永中Office一直很难得以大量推广运用,不能达到预期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目标,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不得不于2011年5月被法院裁定其破产。由此可见,某个产品一旦率先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使用后,会给后进入者铸就一道无形的巨大障碍,后发国家要突破这样的障碍是非常困难的。

4. 3先发国家强有力竞争的挑战

如果后发国家在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直接替代原有技术和产品,打破其技术垄断,先发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必然会与后发国家展开激烈的竞争。后发国家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必然会受到先发国家的巨大竞争压力。

大量的案例分析发现,先发国家往往会有序采取多种举措与后发国家展开竞争。首先是知识产权竞争。先发国家往往会控告后发国家侵犯其知识产权,提出高昂的赔偿要求。一旦控告成功,不仅能获得巨额的知识产权费用,还能直接打击竞争对手。 其次是低价竞争。如果先发国家未能通过知识产权竞争打垮后发国家企业,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利用自己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已经赚取足够多的利润等优势将自己的产品大幅降低,展开价格竞争,让后发国家企业花费巨大代价、辛苦开发出的新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能获得的利润非常微薄甚至无利可图,打垮和消灭竞争对手; 接着,如果降价手段还不能打垮后发国家企业,先发国家还会采取高价收购兼并等手段吸引后发国家企业,使后发国家在艰难的环境中好不容易培育出的高技术企业被其控股甚至成为其全资子公司,让竞争对手不复存在。显然,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后发国家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 即使技术开发能够成功,但是要在市场上赢得效益, 往往也是很困难的。

4. 4先发国家先动优势带来的挑战

所谓先动优势,是指在市场竞争中率先成功研发出新产品并领先进入市场者相比后进入者存在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先动优势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

首先,先发国家率先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够比后发国家获得更多更好的有形资产, 如最具价值和潜力的市场、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等。同时,先发国家还能获得比后发国家更丰富的无形资产,如由于先动率先建立起来的声望、品牌、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以及更为重要的行业经验等。另外,先发国家对行业的捷足先登、对资源的优先获取还有利于其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售量,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还可以积累学习经验,减低生产成本。其次,先发国家率先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虽然要冒更大的风险,但可以使其领先掌控行业核心技术,持有更多的知识产权,率先建立行业技术标准,这样,对后发国家而言,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会成为一种不得不面对的巨大行业进入障碍,为先发国家获得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创造了条件。再有,先发国家率先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有利于构建高质量的产业链和与上下游厂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保证自身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范围内加大了后发国家进入行业的难度。总之,先发国家的先动优势为后发国家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的障碍,后发国家必须有效应对先动优势带来的挑战才可能赢得竞争。

5启示与建议

从国际竞争的视角,对后发国家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进行分类,并重点分析替代性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带来多方面的启示和建议。

( 1) 后发国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近几年我国和江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表明,在产业国际化分工的大背景下,后发国家如果完全依赖引进先发国家的技术,依靠自己的廉价劳动力以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很难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因此必须走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道路。政府应该聚焦重点产业统筹配置科技资源,围绕产业链一体化部署基础研究、 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建设等项目和配置资源, 抓产业链创新生态,整体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 2) 后发国家在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应该协同推进多种类型的技术创新。 互补性技术创新、扩展性技术创新、替代性技术创新和超越性技术创新等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特点不同,难度也有很大差异。对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后发国家而言,每种类型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应该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协同推进各类型的技术创新。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渐进性的互补性技术创新,也能为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作出显著的贡献。

( 3) 后发国家在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必须大力推进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 实现替代性技术创新是后发国家打破先发国家的产业核心技术垄断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旦后发国家能够在产业核心技术上形成突破,其新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即使不能形成很大的市场规模、产生显著的直接效益,也会迫使先发国家在后发国家销售其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时,大幅降低其销售价格, 减少后发国家的采购成本,提升后发国家产业发展的效益。因此,对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后发国家而言,在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是其不二的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报告 篇8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支撑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引领创新驱动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任务和大事来抓,要重点培育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产业以及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突破十万亿规模的五大产业。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力量,既能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又能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补短板”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环境,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新兴产业供给和需求的`有效衔接。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9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封面)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国内外产业领域发展现状和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3、产品(业务)市场需求分析(包括产业前景、竞争分析、项目优势及核心竞争力)

第二章 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4、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涉及项目承担单位的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状况、人员情况、近三年资产状况(总资产、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等)和经营状况(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银行信用等级等。项目单位技术和设备等基础和优势。

5、项目承担单位各股东方的基本情况

主要股东方的所有制性质、人员情况、资产状况和经营状况。

6、人员和团队基本情况

领军人物及技术管理团队的简历和主要成就。第三章 项目建设方案

7、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规模

包括产品生产纲领和产能规模,主要产品技术指标和特性;

平台类或服务类项目应明确项目平台建设的主要功能,技术性能、新增和提供服务内容、服务或盈利模式,服务人次、规模。

8、主要建设内容

包括研发环境、生产环境、测试环境、配套条件等建设内容;产品和工艺(应用)技术方案、项目技术研发(科技攻关)内容、创新点和优劣势分析;设备和软件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详细的设备、仪器和软件购置清单等,分别列出:名称、型号、单价、数量和总价)。项目技术研发主要内容。厂房(机房)选址和环境条件、总体布局及建设工程等内容。第四章 项目实施基础条件

9、项目技术来源和技术基础

包括技术来源、前期研发及中试情况、知识产权及专利情况、知识产权规划与保护方案、技术与工艺成熟程度、产品和技术先进性、成熟性、技术鉴定情况、涉及特殊领域或产品研制的项目需简述获取行业准入、产品生产经营许可等情况。

10、项目实施基础条件

项目选址、是否新征土地,利用原有土地情况以及相关落实情况、项目规划、环境保护落实情况和环境影响风险及对策、项目水电气通讯交通等配套条件落实情况。

第五章 项目计划进度和考核指标

11、项目的建设周期和达产计划

12、项目实施的阶段考核目标和时间节点安排

13、项目的考核指标(技术性能指标、产业化目标、知识产权指标等)

第六章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14、总投资估算

总投资估算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含土建装修改造、设备购置、软件IP购置)、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含研发费、测试化验费、设计费、配套费等)、不可预见费估算和铺底流动资金;如在建项目需进一步列明已投入资金和新增投资,以静态投资估算,减少期利息不计入总投资;应列出各费用工程量、估算标准和依据。

15、投资使用计划

说明分投资使用计划,并列表表示分年投资额。应有投资计划及资金筹措表。

16、资金筹措和贷款偿还方案

说明项目总投资和新增总投资所需全部资金的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同时应附上相应的各来源渠道的证明文件,如自有资金应提供银行存款证明、银行贷款提供贷款承诺函等。

17、拟申请资助设想:拟申请资助金额、用途和用款计划。第七章 项目效益和风险分析

18、收入、成本和费用测算:项目盈利(或服务)模式,项目产品(服务)售价及销售收入、项目产品(服务及运行)成本测算。

19、项目财务效益指标:项目建设经营期各:和累计各项经济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利润、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应有项目现金流量表。

20、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21、项目风险分析:涉及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投融资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

第八章 获得或正在申请国家和地方资助的情况

22、详细列明项目承担单位已获得和正在申请的各项国家、地方各渠道资助情况,包括项目名称、支持部门、支持专项类别、支持资金、项目起止年月、进展情况,与此次申报项目的关系。

第九章 项目合作情况

23、项目在产学研用(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及用户等)方面的合作计划与方案。

24、项目实施有无合作单位,有合作单位应说明合作方、合作方式、各方在项目中承担的责任、义务、涉及的相关知识产权、资金和权益分配等,应提供相应的合作协议。

第十章 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相关附件材料

一、项目承担单位营业执照、法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均为复印件)

二、项目承担单位近两年有效的审计报告或相关财务报表(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

三、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的需与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建设内容、投资规模等基本一致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根据项目不同类别适用其中一项)批准文件(在有效期内且未超过两年)

四、新增土地需提供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与项目承担单位相一致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如利用现有土地,需提供土地使用权证明材料;如租赁用房,提供租赁协议和出租方房屋土地使用权证明材料

五、能评批复(根据项目用能情况适用不同文件和流程)

六、知识产权和前期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包括权威机构认证或出具技术检测报告、专利证书、项目技术来源协议书等;证明项目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相关检测、检索报告、用户应用证明等(专利受理书或专利证书超过10项,请列清单并提供关键核心专利复印件)

七、项目资金证明文件,包括:自有资金证明材料(银行存款证明,原件);银行承贷证明材料(各银行分行以上机构出具的固定资产贷款承诺书)文件;其它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八、项目承担单位法人代表签署并加盖公章的对申报项目资金所有提交资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九、如项目涉及新增土地或新建建筑等需规划部门批复的建设内容,应提供与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建设内容等相一致的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

十、环保部门出具的与项目承担单位主体一致的且包含项目建设内容、投资规模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十一、有关部门出具的产品生产许可文件等(复印件)

十二、如有合作单位提供合作协议书

十三、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及通知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10

判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理论及依据

根据新兴产业的创新模式和市场特点, 笔者把新兴产业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在新兴产业中, 孕育期主要是重大的突破性创新与扩散, 成长期主要是不同技术体系的竞争以及主导设计的确立过程, 发展期主要是围绕主导设计的渐进性创新和市场扩张。新兴产业转化为成熟产业并发展到衰退阶段后, 又将被基于新的技术轨迹的新兴产业所替代。

政府支持新兴产业正是考虑到新兴技术由研发到产业化以及产业链扩展中存在大量的技术溢出和扩散, 会对相关行业带来明显的拉动性, 也与国民经济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高度关联。当前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一般新兴产业相比, 更加强调国家层面的战略导向。所谓战略性, 就是具有广泛的产业带动性和关联性;规模将足够大, 能够形成未来的主导产业, 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能够帮助我国实现对发达经济体的赶超和跨越。我国提出了拟重点发展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 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 以及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三网”融合等。这些产业是培育未来战略性新兴发展的方向, 但未必能够全部形成未来的支柱产业, 就像信息通信产业一样深刻地改变全球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

对于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需要作出的基本判断是:上述产业处于技术创新的什么阶段, 是否已经形成了主导设计?创新的持续性和市场发育程度能否支撑新一轮的经济长波?基于这两个判别依据, 笔者结合技术创新向新兴产业演变中涉及的不同要素, 从技术体系、创新路径、主导设计、产业规模和市场环境5方面, 分别描述了新兴产业的孕育、成长和发展阶段的特征 (见表1) 。

对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 由于技术基础、发展模式和产业背景不同, 技术创新和市场发育可能很不均衡, 在5要素上可能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路径上处于成长期, 在经济规模上处于孕育期, 市场环境上处于成长期。风能和太阳能产业的技术体系和主导设计已经基本确立, 进入发展期, 但产业规模很小, 处于孕育期, 市场环境则处于成长期。因此, 技术和市场的互动非常重要, 政府应着力解决二者之间的阶段性矛盾。

关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初步判断

根据《中国技术前瞻报告》系列、《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丛书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调研报告》等文献, 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从技术、创新、产业、市场和环境等5要素出发, 分别对我国拟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一个初步分析, 再综合判断整个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总体上处于孕育期的, 表示该产业仍处于技术研发时期, 与产业和市场有一段距离;处于成长期的, 表示该产业基本完成了关键的重大技术创新, 确立了主导设计, 产业化取得一定进展, 但产业规模和市场环境还不成熟;处于发展期的, 表示该产业基本解决了相关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市场制度环境, 向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方向发展。

1) 新能源产业。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取得众多突破性创新, 如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原理、主要产品、工程设计与配套、制造工艺等已基本成型, 太阳能电池、氢能储能技术等渐进性创新仍在不断发展, 但新能源产业整体上处于跟踪、引进和应用阶段。新能源已运用到发电、供能、显示等多个领域, 但总体市场规模不大, 新能源并网发电份额不到5%, 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落后。产业政策等市场环境尚在建立之中。总体看, 新能源产业处于孕育期。

2) 新材料产业。我国新材料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近10年来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材料等领域取得一定突破, 产品开发和加工工艺已基本实现自主研发。随着新材料产业国际转移加快, 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了一批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我国材料产业的整体加工水平有所提升。主要问题是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 品种单一, 高性能材料少, 一般产品产能过剩。新材料产业整体上处于成长期。

3) 节能环保产业。我国钢铁、建材、石化、有色金属等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压力较大,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有待发展, 如钢铁余热回收、废弃物利用、二氧化碳捕获、节能材料研制、有色金属采选与综合利用流程等。尽管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投资积极性不高, 但是受节能减排国家目标的硬约束, 节能环保产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展, 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该产业整体上处于成长期。

4) 生物医药和育种产业。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在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研究、疫苗抗体研制等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 但没有拳头产品, 产业规模较小, 如2008年我国生物和生化制品销售收入为446亿元, 仅占医药产业的20%。转基因技术等生物育种产品开发少, 未形成大规模种植。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总体上处于孕育期。

5) 信息网络产业。我国信息网络产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 信息技术与工业化的结合正在推进当中, 产业规制等市场环境初步建立。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软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云计算等正在大规模地密集研发中, 可预见的是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大, 对国民经济的渗透力和带动性将进一步显现。从总体看, 信息网络产业处于发展期。

6) 高端制造产业。我国是制造业大国, 但位于价值链的低端, 主要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研发投入比例低, 即使是高技术产业, 研发投入强度也在4%以下, 远低于美国、日本、欧洲20%~40%的强度, 也低于美国制造业10%的平均投入强度。我国制造业的主导设计已基本确立, 但关键材料、元器件、芯片、自动化等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加工制造工艺能力和循环流程装备较弱。当前, 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浪潮, 我国高端制造业也需要选择创新路径, 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 促进更多的企业从资源、能源消耗型的简单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高端综合模式发展。总体看, 我国高端制造业处于成长期。

7)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最大区别在于动力系统和配套设施。由于传统汽车的设计原理、生产制造都已成型, 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外观设计、动力系统、安全系统等工艺创新。新能源汽车的重大创新在于电池技术和动力系统, 但市场上尚未有明确的主导设计, 目前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技术系统并存。受充电设施、使用成本、行程里程的限制, 电动汽车主要用于公用车, 在我国尚未进入家用车领域, 消费补贴等产业政策也需进一步调整完善。总体看, 我国新能源汽车处于孕育期。

8) “三网”融合。我国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信息通信网络在内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三网”融合在技术上没有障碍, 但是依托哪个骨干网建立主导设计并没有明确, 相关的技术系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产业和增值服务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和市场推广, 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需要加快制定。总体上看, “三网”融合处于孕育期。

9) 物联网。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已有十余年, 是互联网、通信和物流产业的技术集成, 需要运用到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系统与设备。物联网本身没有重大的突破性创新, 更多的是对现有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 但是物联网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应用, 没有围绕主导设计的标准体系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 发展政策不够明朗。物联网整体上处于孕育期, 距离市场应用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 我国当前拟重点发展的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从技术体系、创新模式、主导设计、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初步分析, 可见除了信息网络产业整体上处于发展期以外, 其余均处于孕育期或成长期 (见表2) 。

注:A代表孕育期, B代表成长期, C代表发展期

因为技术体系、创新模式、主导设计主要反映的是技术创新能力, 产业规模、市场环境主要反映的是市场开发能力, 所以上述5个要素可以归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两个维度, 从中可大致看出现有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所处的基本阶段 (见图1) 。

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物联网处于孕育期, 目前以技术研发为主, 产业相对规模不大, 但增长潜力巨大, 需要更有力地投入和产业政策;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处于成长期, 进入研发向产业化转换的关键时期, 需要在主导设计选择、培育经济规模、构建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另外两个产业比较特殊, 信息网络产业相对成熟, 主要是在既定的技术轨道上加大研发、应用和运营的问题;“三网”融合尽管处于孕育期, 但更多的是标准开放、技术集成和市场应用的问题。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科技投入政策

1) 依据不同产业的阶段性特点确定研发政策。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拟发展的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阶段上有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 政府的研发政策在目标定位、支持重点和组织模式上应有侧重。

目标定位方面, 公共财政投入应当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阶段, 即孕育期和成长初期, 以达到最佳的公共效应和政策引导效果, 避免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

支持重点方面, 应分产业考虑。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物联网处于孕育期, 目前以技术研发为主, 产业相对规模不大, 但增长潜力巨大, 需要更有力地投入和产业政策;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处于成长期, 进入研发向产业化转换的关键时期, 需要在主导设计选择、培育经济规模、构建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努力。信息网络产业相对成熟, 主要是在既定的技术轨道上加大研发、应用和运营的问题;“三网”融合尽管处于孕育期, 但更多的是标准统一和市场应用的问题。

组织模式方面, 政府科技投入应按创新链的模式统一组织研发活动, 集成国家和企业研发资金开展持续性的综合支持, 从研发到创新全过程都有相应的投入和补贴, 使各类创新主体有动力、有资金和有人才来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在竞争中形成主导设计。

2) 依据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科技投入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政府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在新兴产业的孕育期, 技术上的不确定性高, 在什么方向突破、谁先突破, 事关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因此, 政府科技投入应有基础性、前瞻性,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开展多学科、交叉学科的持续而密集地投入, 形成各种新的技术机会。同时要选择一些能够突破的研究领域, 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 以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等引导市场的主导设计走向, 顺利进入成长期。当前新能源、生物产业、“三网”融合等产业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 处于确立主导设计的关键时期, 政府科技投入应重点推动形成主导设计和标准体系。

在新兴产业的成长期, 市场不确定性高, 专业化设备投资大、风险高, 产业配套能力弱, 主导产品没有经济规模, 政府作用在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投资沉淀成本以及用户使用创新产品的转换成本, 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 促进产业配套体系建设, 扩大市场规模。对处于本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 要注重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衔接, 尤其要重视配套体系建设, 形成相关核心技术、基础材料和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 落实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用户补贴等产业创新政策。

在新兴产业的发展期, 进入市场竞争阶段, 企业依靠密集的渐进性创新, 重点在于提高工艺、完善质量、降低成本、寻找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技术不断成熟,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商业金融、创业投资和其他社会化资金大量进入, 步入产业化发展良性轨道, 就不宜再有大量的财政科技投入。对于处于本阶段的信息网络产业, 在现有以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的基础上, 政府应重点建立产业发展所需的创业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和产业发展条件, 让新兴产业有更多市场发展空间。

3) 依据产业关联度制定分领域发展规划。技术扩散对于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科技革命的历史长河中, 一个长波通常基于一个核心产业的广泛扩散所形成的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同样, 交叉学科的发展对于技术创新尤显重要, 某个产业领域内的一项重大创新往往来自于其他产业既有技术原理的引入并与现有技术体系的融合。因此, 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要与传统产业相结合, 相互之间也应有融合发展。从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领域看, 一部分是与节能减排相关的, 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另一部分是与生命健康相关的, 如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还有一部分是与信息社会相关的, 如信息网络、“三网”融合和物联网。这几个关联产业在基础科学、技术集成和产业链上形成紧密关系。其中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有可能引发相关产业技术路径的群体性突破。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阶段性差异, 提供了创新所需的多样性条件, 有可能为未来的多点突破创造更多的机会。

上一篇:小学生爱好自我介绍下一篇:加强辖区代表选举工作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