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论文(共3篇)
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论文 篇1
最近, 在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河北矿业) 调查, 发现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蔓延、铁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不少矿山限产甚至停产的形势下, 河北矿业公司却于去年9月挂牌成立, 并提出了加快开发矿山资源的发展战略:铁精粉产量两年增长两倍, 到“十二五”末用5年时间再翻一番, 达到3000万吨。其主体矿山唐山司家营铁矿由现在的年产铁精矿250万吨, 用6~7年时间经过两期扩建后扩大到1500万吨, 相当于目前实际产量的6倍……。河北矿业的发展远景是有战略眼光的, 是从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大局和长远出发, 符合我国国情和矿业开发特有规律, 从眼前看似乎是有违潮流, 从长远看却是大势所趋。本文拟就此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发展是永恒的, 一时的经济危机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从去年9月份以来, 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来势凶猛, 世界各地经济危机风声鹤起。涉及面之广, 影响之大, 出乎人们预料, 也为近百年来少有之例。历史经验证明, 不管是金融风暴, 还是经济危机, 都有其难以避免的规律性。但危机总是暂时的、短暂的。其影响不可低估, 需要认真应对, 不可掉以轻心。但最终总会被战胜, 并从实践中逐步增强人们的抗风险能力, 风雨过后阳光灿烂, 低谷之后反弹力更强, 发展是永恒的, 前进上升的发展总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纵观近百年来的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就是这样, 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经济发展不是慢了, 而是加快了步伐。比较突出的如发生在1997至19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 对东南亚一些国家冲击十分严重, 我国也不例外。但经过两年的调整, 进入新世纪以后迎来了亚洲经济大发展。比较突出的是我国连续8年的高发展, 印度也迅速崛起。使中印两国成为进入新世纪后发展最快的两个新兴经济体。整个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都加快了发展步伐。目前这次经济危机尽管来势较猛, 冲击较大, 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但只要积极应对, 就会发现冲击之中有机遇, 挑战之中有促进。只要冷静观察, 谨慎分析, 趋利避害, 就会从不利之中发现许多有利因素。比如, 由于受需求萎缩的影响钢铁产品增幅明显回落, 价格下滑, 但同时也要看到能源、原材料价格也在大幅度下降, 有的下降幅度还超过了钢材, 高成本压力大大缓解。还有国家相关调控政策的应急转变, 包括存贷款利率由升变降、钢材出口由控制变支持、降低甚至取消多种税费等等诸多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特别是国家近期出台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 又为钢铁工业带来诸多利好和发展机遇。我们相信, 有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撑, 加上行业职工的积极应对, 经过必要的调整, 眼前的经济危机是可以战胜的, 钢铁工业前进向上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对此, 一定要坚定信心。
钢铁工业是国家的重要原材料加工工业,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粮食。只要经济发展, 作为原材料工业的钢铁产品需求总是增长的, 作为钢铁原料的铁矿产品也会同步发展。特别是我国, 一方面铁矿资源短缺, 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况;另一方面,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对钢铁产品高需求的基本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而对铁矿石的需求也会有增无减。虽然随着今后废钢量的增加可以弥补部分原料供给, 会相应降低铁矿石的原料比, 但随着钢铁产量的增长, 需求绝对量还是会逐年增长。这些事实说明, 经济发展是永恒的, 它不会因一时的经济危机而改变方向;对铁钢产品及铁矿石来讲需求量是无止境的, 也不会因为一时的供过于求而改变长久的供求状况。所以, 一定要立足当前, 放眼长远, 不要被一时经济危机打乱总体发展战略, 要用战略眼光看待铁矿资源的开发远景。
二、矿山落后, 铁矿资源不足, 加快矿业开发是对钢铁工业的有力支撑
建国近60年来, 我国铁矿开发有了很大发展, 铁矿石产量由1949年的59万吨, 发展到2007年的7.2亿吨, 增长1200多倍;铁精矿产量由1950年的39万吨, 增长到2007年的15000万吨, 增长380多倍。但与钢铁工业发展 (增长3160多倍) 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铁矿原料自给率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在逐年下降。五六十年代铁矿石基本自给, 到七八十年代自给率下降到80~90%, 九十年代以后由于钢铁工业加快发展, 矿山滞后, 原料自给率大幅度下降, 由8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 仍然在逐年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15年, 矿石自给率将下降到40%左右。所以说矿山落后, 原料不足不仅是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多年积累的老问题, 也是今后发展中难以摆脱愈演愈烈的长期性问题,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铁矿资源相对较少, 先天不足, 成为制约我国铁矿开发的天然因素
对矿业开发来讲, 资源储量大小、埋藏深浅、品位高低、资源优劣、赋存状况等是制约资源开发的先天性因素。在以上这些方面, 我国铁矿资源均处于劣势。第一, 从资源储量看我国铁矿资源人均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近几年来经过加快勘探, 资源量虽有增加, 但大部分是贫矿或难采难选矿, 真正可供近期开采的储量十分有限。从近30年来的开采情况看, 采出矿量远远大于新增储量。按目前的开采强度, 可供开采的保有储量仅可供开采20年左右。第二, 从资源含铁品位看, 我国铁矿资源绝大部分是含铁40%以下的贫矿, 约占总储量的98%左右, 仅有2%左右的富矿, 目前绝大部分已经采完。与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大国相比相差甚远。第三, 从资源的优劣来看, 难采难选矿所占比例较大。有不少铁矿资源处在交通不便边远山区, 还有的处在水源、重大建筑物下, 难以开采, 如要开采成本极高。第四, 有相当于总量四分之一左右的铁矿资源属于弱磁性, 难以用磁选分选的赤铁矿。第五, 有相当于总量四分之一左右的多金属共生矿, 分选难度也很大。第六, 还有不少分布零散的鸡窝矿, 储量小, 不宜实行机械化开采, 只能让地方群众手工开采, 资源丢失相当严重, 能采出一半就不错。第七, 从资源赋存状况看不少矿床埋藏较深, 采剥比较高, 有的采出一吨矿要剥4~5吨岩石, 有的井下矿埋藏深度400米以上, 无论是竖井开拓还是用斜井开采, 难度都很大, 有的按现有价格水平测算根本就无开采价值。这样的资源条件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铁矿资源开发。
2. 铁矿开发难度大、周期长、投资多、见效慢, 经济效益受着诸多不利因素制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一行业的效益高低在很大程度决定着这一行业的发展状况, 效益好则发展快, 效益差则发展慢, 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在这方面铁矿开发受着诸多制约。第一, 建设周期长, 比如要建设100万吨能力的钢铁厂, 大约需一年左右, 而要建设一座能供应这座钢铁厂铁矿石需要的铁矿山则需要3~5年, 甚至更长。有的仅购地和处理工农关系就需要两三年。又由于矿山多处于交通不便、缺水缺电的边远山区, 要搞“三通一平”也得一年以上。所以建设周期比同等规模钢铁厂要长的多。比如邯邢地区的西石门铁矿, 按说是建设条件比较好的矿山, 设计年产铁矿石220万吨, 铁精粉150万吨左右, 可供100万吨钢的原料, 实际建设周期长达6~7年。第二, 是投资大, 见效慢, 从以往的实践经验看要建设年产铁矿石200万吨的铁矿山一般投资需要10个亿以上, 矿山建成后, 要达到设计能力还需要2~3年的过渡期, 有的甚至更长, 不仅投资多, 而且达产慢, 这就决定了矿山建设投资效益较低。在2002年以前整个铁矿行业曾连续8年亏损, 累计亏损额达40多亿元。所以长期以来, 矿山行业缺乏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人们不愿投资建矿山, 使矿山投资比例长期低于冶炼加工行业。据测算按配套建设原则, 铁矿山投资比例应占钢铁工业总投资的20%左右为宜, 但从1980至2000年的长达20年间, 矿山投资比例仅占钢铁总投资的10%左右, 长期偏低, 这是造成矿山发展落后的重要经济因素。
3. 矿山能力自然衰减和计算上的隐性误差, 掩盖了真象, 加剧了矿山落后矛盾
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 一旦建成, 在设计服务年限内, 只要原料保持正常供应, 其能力多年不变。而对矿山生产能力来讲则不同, 因为铁矿资源属于一旦采出之后, 短期内不能再生的一次性资源, 采出一点就会减少一点。每座矿山又都有自己的既定的服务年限。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大中型铁矿山, 平均服务年限为30年, 既设计服务年限内的资源30年内采完, 每年平均采出3.31%, 即能力自然衰减。如不扩建, 补充新的能力, 30年后矿山生产能力全部消失。这一特点为矿山特有, 开始表现又不明显, 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这一特点就某一矿山某一两年内影响不大, 但全国几百座矿山几十年来积累起来计算其数量则不容小看。如果全国铁矿山平均服务年限按30年计算, 建国近60年来等于已有两代矿山生产能力已自然衰减为0。所以对钢铁厂累计建成能力, 可以采用逐年递加的办法计算, 而对矿山生产能力则应在递加的同时也要递减。所以, 即使按同等比例配套建设矿山, 为什么矿山能力总是落后?其中一个特殊隐因就在于此。
此外, 还有一些计算上的误差也容易暂时掩盖矿山落后矛盾, 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第一, 在铁矿石产量与地质储量计算上往往容易忽视铁矿开采的矿石回采率问题。人们在计算矿石年产量时, 往往用总储量除以开采年限, 比如1亿吨储量的矿山开采30年, 误以为每年产量平均330万吨。实际上资源开采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回收, 在回采过程中总是要丢失一部分, 以近十年来的实际情况为例, 十年中重点铁矿山的平均回采率地下矿只有80%左右, 露天矿约为90%, 平均为85%左右, 群采矿丢失浪费更加严重, 有的回采率只有60%, 全部平均起来能达到80%就算不错了, 如果在计算铁矿石产量时简单地用储量除以开采年限就容易高估20%的矿石产量。第二, 容易忽略分选加工过程中的金属回收损失问题。因为我国目前开采的绝大部分是贫矿, 不能直接入炉, 需要分选加工成铁精粉, 在分选加工过程中还要流失一部分金属量。但在计算金属量时, 往往会忽视这部分流失, 高估10%的金属量。仅以上采选两个环节容易高估金属量约30%。第三, 在计算资源的可采年限时, 有些计算直接用总储量除以当年实际产量, 只看资源量, 不看资源开采条件和矿石实际回采率, 也容易高估矿山开采年限。比如前两年不少资料中介绍, 我国铁矿保有可采储量120亿吨, 当时矿石年产量6亿吨, 就认为可供开采20年, 忽视了开采过程中的丢失浪费, 实际上按80%的回采率计算一年消耗资源不是6亿吨, 而是7.5亿吨, 开采年限也不是20年而是16年。第四, 只计算矿石产量增长, 忽视矿石含铁品位的下降, 以重点大中型露天铁矿为例, 1980年平均采出矿品位为33.46%, 2007年已下降到28.62%, 下降近5个百分点, 按金属量计算等于下降了15%。就是说等量的矿石产量, 2007年与1980年相比金属量已减少15%。以上几个环节, 单一从一两年来看数额似乎不大, 但长期叠加起来, 数字惊人, 有时甚至使人出现误判, 把实际上的供不应求判断为供过于求, 把矿山落后的矛盾掩盖起来, 得不到解决, 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4. 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管理水平不适应是造成矿山落后的深层次原因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矿山落后的一条重要原因是由于矿山远离城市环境艰苦, 待遇又低, 缺乏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造成招聘难, 留住更难, 使矿山企业同岗位人才素质远远低于冶炼加工企业。据邯邢矿山局、鞍钢矿业、首钢矿业等几个重点矿山介绍, 招聘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太难, 重点院校高才生招不来, 好容易招来几个能人, 又因矿山条件差, 待遇低等干不了几天又纷纷调离。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造成矿山的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大低于钢铁厂。据去年由鞍钢钢铁业调往矿业公司任总会计师的同志讲, 从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看, 矿山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比钢铁企业低一大截, 不是一两年之间的差距, 而是四五年甚至更长。其他专业管理水平也一样, 都有很大差距。这是造成矿山落后的人才因素, 也是长期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所以要提高矿山管理水平, 加快矿山建设, 相应地提高矿山待遇, 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待遇, 增强矿山对人才的吸引力, 迫在眉睫。正如有的矿山企业领导说的:“目前矿山最需要的不是投资, 也不是设备, 首先是能人。没有梧桐树, 何来金凤凰, 提高矿山行业待遇是加强矿山的当务之急。”
三、铁矿产品价格上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其涨幅随经济增长上下波动, 但始终会高于加工类产品
铁矿产品属于资源类产品, 在我国又是缺口较大的紧俏产品。钢以矿为源, 物以稀为贵。只要钢铁工业在发展, 铁矿产品价格上涨就是必然趋势。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铁矿资源的重要性、稀缺度决定了其价格升值的必然性
首先, 由于铁矿开发属于采掘工业, 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可供人类利用物质的第一道工序, 严格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与加工业相比, 不确定因素多, 可控性差, 生产难度大, 按照价值规律这是铁矿产品价格升值的客观必然性。
其次, 铁矿石属于一旦采出以后短期内不可再生的一次性产品, 不能重复使用, 就决定了产品的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 而且消耗量又大, 产品稀缺, 消耗量又大, 这两大特点对价格上涨形成有力支撑。
再次是铁矿石属于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没有铁矿石, 就没有钢铁工业, 更不会有人类的工业化、现代化, 在整个工业发展链条中铁矿产品处于源头位置。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发迹历史看, 绝大部分都是首先发展钢铁工业, 从而带动整个工业化、现代化。而钢铁工业的发展又必须以铁矿原料为基础。资源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所以重视资源成为一个国家发迹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日本的发迹就是这样。为了抢夺资源, 除了用经济办法外, 不惜发动战争。这就充分说明了资源对发展的重要性。而重要性必然带来价值升值价格上涨的可能性。
最后, 多年实践证明, 铁矿产品价格随经济发展不断上涨的客观现实性。以我国铁精矿为例, 五六十年代每吨售价为40多元, 七八十年代上升为80元左右, 20年上升40元;到八九十年代上升到160元, 10年上升80元, 升幅增长一倍;进入新世纪后, 上涨幅度进一步加大, 2001年为280元, 10年上升120元;到2006年上升到600元, 5年上升320元。这一发展轨迹表明, 铁精矿价格一直是上升趋势, 而且上升幅度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加大。今后只要国民经济和钢铁工业处在发展状态, 这一规律就不可能发生改变, 尽管由于特殊情况可能会出现短期低迷, 但从正常发展趋势看, 会一直延续下去。
2. 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 成为价格不断上涨的拉动力
近几年铁矿产品价格所以会出现连续大幅度上涨, 主要是由于产品紧俏供不应求。近几个月来, 铁矿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下滑, 也是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但这是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暂时现象, 从长远看由于我国铁矿产品缺口一直较大, 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 将成为我国铁矿产品价格走势的主导趋向。从而决定了我国铁矿产品走俏价格不断上涨的发展定势。当然, 由于有进口矿给予调剂, 受国际大市场的影响, 供求状况会有所调剂。但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进口矿也非免费午餐, 不仅严格受到垄断性供货商的制约, 供求节奏难以稳定, 而且价格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供应紧张时段的现货矿漫天要价, 其价格有时还会远远高于国内矿, 所以过分依赖进口矿也非明智之举。从目前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看, 在连续5年高发展之后, 目前增幅虽然出现下降, 但绝对数量还是上升的, 2008年预计生产粗钢5亿吨, 仍比上年增加1000多万吨, 按每吨钢需要1.5吨铁精矿计算共需要铁精矿7.5亿吨左右, 对铁矿产品的需求总量还是增加趋势。还要看到, 最近以来, 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 连续出台扩大内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出口三个方面的宏观政策,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刺激下, 今后国民经济的增长还会保持在较高区间, 钢铁产品和铁矿资源需求状况一定会逐步好转。需求旺盛, 必将继续成为铁矿产品价格上涨的强劲拉动力。
3. 生产成本的急剧膨胀性, 决定了铁矿产品价格上升的不可逆转性
价格源自价值, 价格源自生产成本, 成本是决定价格的基础因素。铁矿产品成本逐年上升是对其价格上升的有力支撑。建国以来, 我国对铁矿资源的开发顺序一直遵循“先易后难、先富后贫”的原则。即先采好采好选的富矿, 后采难采难选的贫矿。这样随着矿业开发的进展, 越是往后, 开采难度越大, 成本越高。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过近60年的开采, 好采好选好运的大矿富矿已基本采完。难采难选矿越来越成为当前和今后的主要开采对象。从而带来许多增加成本的不利因素。第一, 从贫富差距看, 五六十年代开采磁铁矿时, 设计边界品位为30%, 即含铁30%以上的磁铁矿床才具有开采价值, 当时矿石平均采出品位为40%左右。生产一吨含铁65%的铁精矿平均只需要1.8吨铁矿石;到九十年代, 边界品位下降到25%左右, 当时矿石的平均采出品位为33%, 生产一吨含铁65%的铁精矿需要铁矿石2.2吨左右;到2007年边界品位下降到20%以下, 有些磁性较强、好采好选的大矿区下降到15%左右, 铁矿石平均采出品位下降到28.62%, 要生产一吨含铁65%的铁精矿需要铁矿石3吨左右。这样同样生产一吨含铁65%的铁精矿2007年要比五六十年代多耗用1.2吨铁矿石, 选矿比增加50%以上, 造成成本相应上升。以目前一吨铁矿石开采成本100元计算, 每生产一吨铁精粉仅原矿成本就增加120元。第二, 从开采条件的变化看, 五六十年代采一吨矿平均仅需要剥离1.5吨左右的岩石, 剥采比为1:1.5。到2007年采剥比已上升到1:3, 即开采一吨铁矿石需要剥离3吨岩石, 大大增加了剥岩费。以每吨剥岩费20元计算每生产一吨铁矿石就要增加剥岩费30元左右, 而生产一吨铁精矿需要3吨左右铁矿石, 共增加剥岩费90元左右。第三, 从提升运输费用来看开采地表或浅层矿, 提升简便运距短, 而随着开采深度延伸和开采远离选矿的边缘矿块, 提升运输难度加大, 费用增加。第四, 从选矿加工费用看, 过去选一吨铁精粉仅需要破碎加工1.8吨铁矿石, 现在需要加工3吨左右, 过去对易选矿只需要一次磨矿, 现在需要2次, 有的还要筛分, 浮选, 增添药剂, 加工成本成倍上升。从以上几个环节分析看, 由于选矿比与采剥比增加, 矿石采出品位下降、运费增加和分选加工费用加大, 铁精矿综合成本几年就上涨一倍, 而且呈逐年加大趋势。以含铁65%的铁精矿为例, 五六十年代每吨成本为38元左右, 到九十年代初上升到220元左右, 30年增长180元, 每年平均上涨6元;从90年代到2007年铁精矿成本由220元上升到400元, 10年上升180元, 每年平均18元, 增涨幅度明显加大。第五, 安全、环保门槛越来越高, 进入成本中的费用越来越多。近几年来,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 国家有关部门对矿山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比如对尾矿坝、排土场复垦造田, 绿化矿区环境、治理废水、改善矿区大气环境、增加安全环保设施建设等, 大大增加了铁精矿生产成本列支项目, 仅此一项, 每吨精矿增加费用60元以上。第六, 资源开发政策的调整与改革, 加重了矿山开发成本, 最突出的是变资源无偿开发为有偿开发, 仅此一项每吨铁精矿平均负担费用50元以上。第七, 国家开征的资源税、补偿费和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增加的税赋等, 每吨铁精矿平均负担50元以上。仅以上三项就使每吨铁精矿综合成本增加160元左右, 占总成本的40%。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 随着资源开采条件逐渐恶化, 成本上升已成为定局, 价格上涨也不可逆转。
四、坚持统筹兼顾, 平衡协调, 促进铁矿开发和谐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铁矿资源开发状况看, 存在许多短期行为和不协调的问题, 今后要保持矿山和谐可持续发展, 应从战略高度实行统筹兼顾, 平衡协调, 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 正确处理探采关系, 坚持探采结合, 减少失误, 保持矿业开发科学发展
多年来, 我国实行的是探采分家, 即探矿是由地矿部门 (现改为国土资源部) 分管, 采矿是由生产矿山负责。这样的管理体制在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探采分家的思维定式。有的矿山只管采矿, 对资源勘探程度、赋存状况, 既不重视, 也不关心, 在设计和开采过程中往往容易按地矿部门提供的资料照猫画虎。由于有些矿床探矿精确度不够, 生产矿山又未做必要补充, 使探采脱节, 履履造成开采失误。以龙烟铁矿近北庄铁矿为例, 按过去地矿部门打的探矿钻孔推断, 矿区资源储量近亿吨, 但后来通过补充钻孔发现, 矿体不仅厚度变化很大, 而且中间有不少间断, 实际资源储量仅有2000万吨左右, 因此在建设规模上做了大的调整, 由原设计年产铁矿石200多万吨缩小到60万吨。还有邯邢矿山局的团城铁矿, 按过去地矿部门提供的资料储量很大, 建成了年产百万吨的矿山, 服务年限30年, 实际上由于原来勘探不准, 资源储量大大缩水, 矿山建成后只开采两年, 年产矿石50多万吨, 就把资源采完, 造成建设工程上的严重浪费。
以上事例说明, 要准确掌握资源情况避免开采失误, 必须坚持科学开采。对矿山企业来讲, 第一, 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只管采矿, 不管探矿, 应该在生产的同时, 重视对资源情况的补充勘探, 在准确掌握资源状况的基础上, 再进行矿山建设工程。坚持在新矿建设以前要对资源储量和矿体赋存状况通过补充勘探进行核实细化, 合理确定开采规模和开拓方案。第二, 生产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也要坚持探采结合, 先探后采, 防止盲目生产。第三, 对老矿山, 要通过补充勘探, 将深部和周边地区资源状况搞准确, 这不仅是生产的需要, 也是实施老矿挖潜的重要措施。在这方面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所属矿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他们通过补充勘探, 使大部分矿山都延长了服务年限, 平均延长2~3年, 有的延长4~5年。不仅提高了矿山基础设施利用率、提高投资回报率, 而且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 正确处理剥采关系, 防止采剥失调, 按线推进, 有序开采
采剥并举, 剥离先行, 正确处理矿山剥采关系, 是保持露天矿山正常生产, 坚持有序开采的客观规律。在这方面容易出现的倾向性问题是重采轻剥, 造成采剥失调, 影响矿山正常生产。在这方面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的教训, 比较典型的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到1960年大跃进时期, 当时钢铁要升帐, 要求矿山要跟上, 按正常开采顺序年产10万吨的矿山, 硬要采出20万吨, 结果迫使矿山只采矿、少剥离甚至只采不剥, 3年造成剥岩欠账3300万吨, 打乱了矿山生产秩序, 结果造成一年高产, 以后连续3年低产, 甚至停产, 得不偿失;第二次是1976年至1979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 过分强调钢铁要大上, 要在几年内搞成几个鞍钢, 结果又迫使不少矿山多采少剥, 甚至只采不剥, 竭泽而渔、杀鸡取蛋, 造成全国铁矿山剥岩欠账高达3700万吨, 大大伤了矿山元气, 造成1980年以后连续3年铁矿石产量下降。近几年来, 由于钢铁工业高发展, 铁矿产品价格连续多年大幅度涨价, 又诱发一些矿山重采轻剥, 只顾眼前多采矿, 创效益, 对剥离生产有所放松, 有些矿山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采剥失调, 剥岩欠账, 排土场超排, 尾矿坝超储, 不仅影响矿山正常生产, 还容易造成尾矿库跨坝、排土场瘫塌事故, 今年8月太钢尖山铁矿排土场瘫塌造成多人遇难的特大事故, 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正确处理剥采关系, 坚持采剥并举, 剥离先行, 有序开采, 不仅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需要, 也是坚持以人为本防范安全事故的重要举措。
3. 正确处理采选关系, 采选配套, 合理开发
由于我国大部分铁矿资源属于贫矿, 开采出来后不能直接入炉, 需要经过加工分选, 所以要保证铁矿资源最终变成可供高炉冶炼用的成品铁精矿, 提高矿业开发综合效益, 必须正确处理采矿和选矿之间的比例关系, 保证采选互相协调, 合理配套。
在这方面目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是选矿能力大于采矿, 造成选矿能力闲置。由于采矿生产达产慢, 一般需要2~3年的达产期, 而选矿生产达产较快, 一旦建成就能达产。这样即使原设计配套建设的采选生产,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就存在着因达产期不同而带来的能力上的时间差。使一些选矿厂建成后由于原矿石不足形成少米之炊或等米下锅, 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据对几个大矿区的了解, 目前不少矿山的选矿能力都有富余。针对这种情况, 有些矿山在选矿建设上, 不能单纯从设计能力上搞采选配套, 还要考虑到采选生产的不同达产期, 不能仅仅满足于设计能力上的比例合理, 还要考虑采选不同的达产期, 真正做到实际上的能力配套。为此, 对一些目前选矿能力有余而周边有群采的矿山应该走出去, 调查研究, 充分考虑地方群采矿的生产能力, 本着双方互愿互利原则, 合理收购地方群采矿, 以补充原矿不足。这样,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大矿山的选矿能力, 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而且可以使地方群采, 免建或少建选矿厂, 节约投资, 双方受益。
4. 正确处理矿山建设和矿山生产的关系, 保持基建生产紧密结合, 融为一体, 缩短建设达产期, 保证矿山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 矿山基本建设和矿山生产实行各自为政, 分头管理, 矿山建设由基建部门管理, 按基建程序办事;矿山开采由生产部门管理, 各自为政, 互相脱节。这样的管理体制有利有弊, 但弊大于利。从有利方面看, 可以使基本建设形成专业化管理便于协调指挥。从不利方面看, 最大的弊端是容易造成基建和生产两张皮, 基建工程不考虑生产, 建成投产后遗留许多尾巴工程, 延长达产期。生产部门往往容易又过分挑毛病, 形成双方对立, 互相扯皮。为了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协调基本建设和生产之间的关系, 应对现行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原则是坚持在缩短矿山建设周期加快矿山发展的大目标下坚持集中指挥, 互相结合。在这方面, 在八九十年代邯邢矿山基地曾实行过生产和基建两个单位一把手由一人兼任的办法, 在协调双方关系上起到一定作用。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在具体操作上可实行有分有合, 互惠互利。特别是基建部门, 要牢固树立为生产服务的宗旨, 千方百计提高建设质量, 为日后的生产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 最大限度地缩短达产期, 保证基建和生产综合效益最佳;对于生产矿山日后带来的效益, 也应通过合理分成的办法适当返回基建部门, 以提高建设部门为矿山生产服务的积极性。具体办法应因地制宜, 不断创新。
5. 正确处理提高效益与节约资源的关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矿山
在一般情况下, 提高效益与节约资源是一致的。但有时二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影响矿山健康发展。实践证明提高效益与节约资源发生矛盾时, 只有坚持节约资源优先, 把国家利益放到第一位, 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才能保证矿山健康发展, 国家长远利益得到保障。比如, 有的矿山在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时期, 为提高暂时的经济效益, 只顾完成限期内的生产和效益目标, 不顾长远, 而实行采富丢贫, 采易弃难, 使国家宝贵资源丢失浪费, 暂时的效益是提高了, 但打乱了矿山正常的开采顺序, 缩短了矿山服务年限, 本来设计30年的服务年限只采10年就无矿可采了, 本来应该采出矿石100万吨, 结果仅采出40万吨, 把一大半资源丢失了, 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所以, 在处理二者之间矛盾时, 尽量做到二者兼顾。一旦需要一方作出让步或牺牲时, 就应坚持国家利益为重, 以长远综合效益为重, 把节约资源, 保持矿山正常的服务年限放到第一位, 绝不能以丢失资源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高效益。
6. 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安全环保之间的关系, 打造以人为本、环境优美的绿色矿山
铁矿开发, 生产任务重, 安全环保隐患多。生产发展与安全环保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特别是矿山生产任务紧急时, 这对矛盾十分突出。所以, 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安全环保之间的关系是矿山企业经常遇到的难题。在处理这对矛盾时, 过去不少人认为生产是硬指标, 又与经济效益和切身利益紧密挂钩, 丝毫马虎不得;安全环保是软指标, 相对来讲伸缩性大, 又没定量指标具体考核, 放松点没关系。容易出现重视抓生产, 忽视安全和环保的问题, 这也是矿山企业安全事故多, 职业病人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家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后, 人们的认识有所改变, 特别是山西矿山连续发生排土场、尾矿坝塌跨事故以后, 给矿山企业敲响了警钟。对安全环保开始重视起来, 各矿山普遍重视了安全环保, 坚持以人为本, 打造生态矿山, 绿色矿山。比如河北矿业在规划今后矿山发展远景时把构建绿色矿山作为首要的目标, 提出要建设装备一流、管理一流、队伍一流、环境一流的新型矿山。减少污染, 环境美化, 节能减排, 造福社会, 形成人与矿山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是河北矿业的奋斗目标, 也应成为全国铁矿山共同的奋斗目标。
7. 正确处理工农关系, 共同打造团结友好的和谐矿区
矿山地处边远, 多数又处于农村包围之中, 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与农民打交道, 工农关系如影随行。多年来, 许多矿山的实践证明如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是一个十分棘手又十分复杂的难题, 不少矿山领导干部每天要把一半以上的精力用到处理工农关系上。因为这个问题处理不好, 不仅影响正常生产, 连职工生活都难以保障。不少矿山因和周边农民关系紧张, 经常遭受“断水、断电、断路”三断之苦, 甚至还会为此打架斗殴。所以如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是保障矿山生产职工生活和矿区安定团结的一个带有政治内涵的综合性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一些老矿山比如邯邢矿山局、鞍钢矿业公司、首钢矿山等经过多年的实践磨合已创造了不少工农共建和谐矿区的好经验, 值得认识推广。
8. 正确处理老矿退出、新矿进入之间的关系, 保证矿山生产能力合理衔接和可持续发展
铁矿山发展与一般工厂不同, 一座矿山设计服务年限一般为30年左右, 这期间要经过初期、中期、末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的特点又大不相同。初期一般3~5年, 这期间矿山开始生产, 能力较小, 但各项指标都呈上升趋势;中期一般10~15年即稳产达产期成为矿山的黄金时期, 各项指标达到设计水平, 而且又很稳定;末期一般为10年左右各项指标都走下坡, 直至停产。所以要保持矿山生产能力的持续, 稳定发展, 必须充分考虑这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正确处理新老矿山进入和退出之间的关系, 搞好能力接续。要处理好这个问题不能等老矿山采完以后才动手, 那样容易使生产能力出现错位, 甚至造成生产间断。在当地有资源的情况下, 应该在老矿山处在黄金期能力开始下降前三至五年, 着手做准备, 根据能力衰减情况考虑对矿山自然衰减能力及时补充, 适时接续, 以保持矿山总能力相对平衡, 生产平稳运行。对于就地没有可采资源的矿山也应易地提前布点, 考虑新矿建设。一旦老矿山进入末期开采新矿就要及时补上, 不仅保持了能力接续, 而且可以合理安置老矿多余人员。
9. 正确处理矿业为主、多种经营之间的关系, 在搞好主业的同时, 因地制宜, 全面发展建设多元化、多功能的复合型矿山
由于矿山地处边远, 远离城市, 单成体系, 一个矿区往往就是一个小社会, 许多行业都需要自我配套, 自我服务, 这就决定了矿业开发不可能搞单打一, 在坚持矿业为主的同时, 从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又由于矿山存在能力自然衰减的特点, 进入末期后, 生产能力逐年下降, 相应的富余人员会越来越多, 开展多种经营, 不仅为安置多余人员创造就业机会, 也会给矿山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弥补因能力自然衰减而减少的经济效益, 保证矿山能力衰减但效益不减, 平稳发展。在这方面, 鞍钢、首钢矿山、邯邢矿山局、海南铁矿、浙江漓诸铁矿等许多矿都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经验。最近河北矿业在发展远景中也提出了, 在发展矿业的同时, 发展与矿业相关的建筑业、修理业、运输业, 千方百计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一业为主条件下的多功能、多元化发展的复合型矿山, 这些经验和设想值得参考和借鉴。
1 0. 正确处理两种资源之间的关系, 坚持走出去, 引进来, 建设开放型矿山
实施“两种资源”是国家根据国情和铁矿资源特点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 有利于满足钢铁工业原料需要, 加快钢铁工业发展, 也有利于铁矿企业实施引进来, 走出去战略, 扩大矿山行业的发展空间。
在处理国内矿业开发与利用国外资源关系时, 首先要坚持立足于国内资源, 加快国内矿山开发, 最大限度地挖掘国内矿山潜力。不能坐等和过分依赖进口矿。也不能坐井观天, 孤芳自赏, 排斥进口, 而应该在搞好国内矿山的同时, 引进国际矿山的先进经验和利用国外资源优势, 建设开放型矿山。首先, 要充分利用我国矿山的经验、资金和劳动力优势, 走出国门, 到资源条件好的国家办矿, 实现人力资源优势与铁矿资源优势的强强结合, 加大矿业开放力度, 更好地满足钢铁工业发展的原料需要。目前, 许多重点大型矿山已经开始探索实践, 比如首钢矿山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到秘鲁办矿, 包钢、通钢、鞍钢矿山也都在采用各种不同办法到国外建矿, 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条件, 办起了开放型矿山。其次, 为了加快国内矿山开发建设, 还从国外引进大批现代化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使老矿山改头换面焕发青春, 提高效率, 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尽快投产达产。同时鉴于我国铁矿石缺口大在处理两种资源之间的关系时, 对国内矿山来讲还应从民族利益和钢铁工业全局利益出发, 当好进口矿谈判的有利法码。当供货商利用垄断手段提出过分苛刻条件漫天要价, 无理取闹时, 国内矿山要千方百计增加产量、保证供应, 回击供货商的无理要求。在这方面, 近两年来我们已经创造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巴西铁矿供应商单方面提出大幅度涨价, 并以中止合同断供相要挟时, 由于我们国内矿山在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下, 齐心协力, 增产矿石保证供给, 迫使矿石供应商放弃涨价要求, 保护了钢铁行业全局利益, 这些经验值得今后继续发扬。
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论文 篇2
近年来,居民对冷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防暑降温型消费转向休闲享受型消费,我国冷饮消费处于快速发展期。2009年,我国冷饮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93亿元。与世界人均冷饮消费量相比,我国人均冷饮消费量还处于较低水平,悬殊的差距表明中国冷饮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居民消费意识的转变及消费容量的激增将成为冷饮企业的巨大机遇。
正是由于国内冷饮市场的巨大机遇,跨国品牌纷纷布局国内市场,加剧了冷饮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随着大型冷饮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冷饮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和产品购买者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批国内优秀的冷饮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冷饮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对冷饮行业长期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从当前冷饮行业的关联产业出发,以冷饮行业的产销状况和行业需求走向为依托,详尽的分析了中国冷饮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态势。
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冷饮行业的运营情况;行业当前的市场环境;行业的竞争情况;冷饮产品的市场运营及营销策略;行业的消费行为特征及消费需求;行业的地区产销情况;行业领先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冷饮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前瞻性分析,深入而客观的剖析中国当前冷饮行业的总体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市场需求特征,并根据冷饮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冷饮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冷饮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冷饮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冷饮行业市场环境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前瞻网《2013-2017年 中国调味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对本行业的特征及国内市场环境进行描述,随后报告对行业的市场供需状况、经济效益及区域格局等进行了细致的详尽剖析,接着报告中深入分析行业的产业链和市场竞争格局,并对行业的重点企业经营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对该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投资风险及投资策略给出建议。
本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业协会、工商、税务、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研资料,由前瞻网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分析。
本报告是行业生产、贸易、经销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市场先机,根据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中国音像制品产业发展概况及前瞻 篇3
200930910105 国贸一班 郭俊
一、产业起源、定义及概况
20世纪50、6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盒卡式录音带诞生,1976年,日本的JVC公司规范并推出了VSH格式录像带,82年,商业CD正式进入市场。
音像制品(audio-visual product),是指录有歌曲,影像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包括音像软件,学习软件(包含:CD,VCD,DVD,DVCD,EVCD,蓝光碟等)。
音像制品产业,指的是音像制品从制作、发行到最后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条。纵观整个音像的产业链,它包括的企业有:音像制作公司、压缩公司、包装设计公司、发行公司、销售公司、配送物流公司、分销商、最后的经营销售门市等等。产业链中最主要的形式有2种:
1、发行公司向制作公司购买音像版权或所有权,然后进行发行;
2、发行公司设计剧本或购买剧本委托制作公司制作,然后发行。
90年代,广东东莞开始制作音像制品,伴随着后来VCD的出现,音像产业蓬勃发展。但随着压制技术的普及以及普及而带来的成本廉价化(如近年来出现的HDVD,可在一张碟片上存有长达13个小时的影视,且成本低廉),盗版影像制品的猖獗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音像制品业规模有所缩水。
我国2010年已灌(录)信息的唱片、磁带以及其他媒体的进口数量为
451,655,740.00,用汇1,138,340,897.00美元;出口数量为347,634,269.00,创汇154,081,074.00美元。2009年1-12月中国进口已灌(录)信息的唱片、磁带及其他媒体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进口数量为394,284,210.00,用汇
237,843,046.00美元;其次是江苏省和上海市,进口数量分别为22,873,431.00和17,904,162.00,用汇金额分别是93,588,911.00美元和299,180,990.00美元。2009年1-12月中国出口已灌(录)信息的唱片、磁带及其他媒体数量及金额最高的是广东省,出口数量为253,453,019.00,出口创汇68,412,431.00美元;其次是福建省,出口数量为34,577,100.00,创汇10,925,352.00美元。从这些数据上看,中国在音像制品贸易上明显处于一个入超的位置,这也显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明显弱势。
二、产业发展、低谷及原因
中国的音像制品业从刚刚萌芽到90年代以前,基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快速扩展的阶段,而近年来整个国内音像制品行业却出现整体下滑。
单单就经营这一环节而言,我所能找到的调查统计数据均显示,中国传统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数量,这几年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的数据为例,近几年来该区的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数据是:2003年41家,2004年38家,2005年34家,2006年29家,2007年26家,2008年23家,2009年20家。在以上经营户中,有证的而且规模大的屈指可数,而约有三分之一的经营户是主营其它商品,而音像制品则只是兼营(如自选商场,超市)。无证音像制品流动摊贩(盗版)相对猖獗。
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数量的逐年递减体现出,传统音像制品业已然经过了它最辉煌的时代。曾经辉煌的音像制品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从中国音像制品业萌芽到1988年,音像制品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快速扩展的阶段。一来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扶植,大力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音像制品产业生命力顽强,二来,新鲜事物对当时文化消遣较为匮乏的广大消费者有着很大吸引力,音像制品由于价格相对低廉,需求旺盛,市场广大。
近年来,随着前面提到的盗版猖獗等各种原因,国内音像制品行业整体下滑,音像制品经营者的利润愈来愈薄,音像制品经营店的数量随之锐减。另一项数据显示,以北京为例,从2002年到2009年之间,音像店的数量减少了90%。盗版音像制品的泛滥和利润大幅下降是音像店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因为利润的下降,一些音像制品经营店为了节约经营的成本,纷纷转战网上经营。
而网上经营也必然导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准入的规范、网络购物的可靠性,信用问题,还有近年来人们热议的数字媒体版权保护的问题。但网上经营无疑是音像业接下来发展的一个关键突破口,不论是传统的有形音像制品还是付费数字媒体下载。
说回盗版导致音像制品行业的销售环节利润锐减的问题,在一项访问中,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指出,音像制品行业的利润状况确实受到了盗版产品泛滥的严重影响。但盗版音像制品的泛滥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音像制品的市场需求其实依然旺盛,而且价格,无疑是影响消费者选择音像制品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正版音像制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也有大幅的下降,这是造成音像制品行业利润下滑的最直接原因。
目前国内衡量音像制品行业的运行状况主要依据三项指标,这三项指标分别是发行品种、发行数量和发行金额。从近年来这三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看,发行金额这一项的下滑速度要大于发行品种和发行数量,这也直接反应在音像制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上。例如,在音像业下滑较为严重的07、08两年,发行品种和发行总量下降了5%左右,而音像制品的平均售价下降了15%左右,发行金额也从31亿下降到了18亿,同比下降了近一半。
音像制品发行品种的减少主要是因为盒带、录像带等较旧品种的被淘汰,音像制品的发行集中在VCD、DVD等少数几个新品种上,这个无可厚非。音像制品发行总量的减少主要是由盗版制品泛滥和网络非法下载的出现所致,但是一些正版音像制品经营者为了能达到较高的销量,与盗版经营者争夺市场份额,也降低了价格,因此发行总量的下降幅度并不是很大。同时,一部分音像店由实体经营转变为网上经营,随着经营成本的下降,音像制品的售价也通常较低。
蔡灵还指出,目前,改观音像制品行业利润状况的重点不应当是价格,因为要保证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份额,音像制品的价格只能继续降低,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当然,提高音像制品的价格也可以,那就是走高端路线,其前提是蓝光等新技术要被广泛应用,并且被消费者所接受。此外,欲改观音像业利润状况,就是继续降低价格,并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作成本和经营成本等。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音像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音像业2009年发行总金额在13亿元左右,行业的低迷和衰退状况依然没有好转,2008年音像发行总金额为18.44亿元,比上年下降了41.38%。音像行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不足,业态进化迟缓及盗版泛滥等是导致音像业市场持续下跌的主要因素。
三、网络发展与数字、有形音像制品版权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侵权行为日益严重,直接冲击着音像制品经营市场。一部分年轻时尚的人们,习惯于采用通过网络搜索下载自己喜爱的音乐节目等,造成了音像制品消费人群的大量流失。而在中国,网上正版数字音像媒体付费下载这种途径基本上仍是一个空白,并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或相关机构加以规范。相比起来,美国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机制。苹果公司的iTunes软件及其相关联的iTunes Store网上商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iTunes软件从其第四版就开始引进了iTunes Store的功能,iTunes使用者可以从商店中购买并下载正版的歌曲,这些歌曲仅可以在有限个数的电脑以及无限个iPod播放器上被使用。从iTunes Store中购买的歌曲会使用苹果的FairPlay数位版权管理(DRM)系统防止用户自行拷贝。另外,当你的iPod播放器(内有你已购买的歌曲)连接到另外一台电脑(内有不同的购买曲目)并同步该电脑中的歌曲时候,iPod内原有的已购买歌曲也将被提示是否删除,不过,只要不设置自动同步歌曲的话,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的。虽然在使用上可能会造成一些不便,但无疑苹果在数字音乐版权这个问题上,在目前来讲,是做得相对最为到位的。从2003年4月28号iTunes Store开张以来,至2006年2月
22号为止,已经有超过1亿首歌被下载。
目前 iTunes Music Store 只在以下国家提供服务: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丹麦、挪威、瑞典、瑞士、日本、和澳大利亚。可以看到,中国并不在其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数字音像版权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
人们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对盗版音像制品危害性认识的不足,不单单体现在网络数字媒体的非法下载上,在有形音像制品上,一些人心安理得地购买侵权盗版及走私产品。外来无证流动摊贩经营盗版音像制品活动猖獗。在一些城市迅速发展的新区建设(或城乡结合部)引来了庞大的外来建设大军,在这些外来务工者中有一部分是夫妻结伴而行,由于多数人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男的可上工地做体力活,女的却通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流动经营盗版音像制品既不需太高的文化水平,且成本低,无需租赁店铺等,因此部分外来人员就成了无证经营音像制品的游击队员。
四、建议及前瞻
面对着当前这种严峻的形势,想促进音像制品市场走出低谷,必须要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加大对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但仍然需要进一步不懈地以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风尚。相关部门联合整治,加强监管力度,净化市场。一是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部门要密切合作,制订整治方案,加大打击力度和密度,落实制订长效管理机制,溯本清源。二是处罚要到位,职能部门除了没收违法音像制品及经营工具外,还要对当事人以严厉的处罚。三是把这项工作同“扫黄打非”保护知识产权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宣传,抓典型案例,对那些兜售色情、淫秽音像制品的商贩,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加大扶持力度,壮大音像制品产业。音像制品市场管理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力度,打击违法经营,净化文化市场;另一方面,则要实施扶优战略,培育市场主体,发展音像产业。
国家应加大对开发新产品、出版科技、教育类音像制品的优惠政策。加快音像制品的发行流通速度、降低成本。改革音像制品批发管理体制,减少批发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建立统一规范、竞争互补的音像制品发行网络。并将其延伸至基层以形成自己有效的营销渠道,以此提升音像制品出租零售业的品种质量及经营状况。促进音像制品市场走出低谷,使其沿着繁荣、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
展,以重现当年的辉煌。
另外,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更多人倾向于从互联网上下载喜爱的节目,导致音像制品国内市场的传统销售业务的下滑,在传统音像业处于低迷状态时,网络音像销售必然是音像制品业重振旗鼓的一项重要途径。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网络数字媒体版权,以此来逐渐地引导网络正版数字媒体付费下载行为。当下,以手机彩铃、手机音乐、付费下载、视频点播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增值业务也正悄然兴起,相信当整个文化环境进一步净化,人们的版权意识进一步提升之后,音像制品产业自然会走出低谷,朝着新的方向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