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熏陶(精选10篇)
思想熏陶 篇1
在英语教学中, 情感因素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 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培养和增强学习兴趣, 引起学习的内在动力, 提高认知效果。著名的外语教学专家说过:“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 甚至更重些。”我结合十多年农村英语教学的体验与感受, 谈谈如何注重思想情感教育熏陶, 提高农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此,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实践中进行。只有通过实践, 让学困生体会到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 才能真正地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所在。在农村, 学生学习英语的实践很少, 家中没有交流对象, 周围没有实践环境, 所以在教学中, 更要尽力创造条件, 多安排情景对话, 让学困生敢开口, 敢说英语, 不怕错误, 大胆运用语言, 而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注重思想情感教育熏陶, 使学困生对英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发现, 在小学阶段, 学生对英语普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考试成绩也不错, 而一上中学, 随着课业负担加重, 英语词汇量增多, 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丧失了信心, 成绩也不理想, 造成恶性循环。对这些学生如果能及时适时给予鼓励, 让他们获得快感,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使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旺盛的精力和求知的积极性, 就会对英语的兴趣一如既往。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便有了自主积极学习的动机, 这样成绩也会很快跟上来。反之, 会导致他们对英语不再产生兴趣。
三、抑制受挫感, 正确处理在英语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让学困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
成功感是学生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 它能极大地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作为教师, 要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特别对于学困生来说, 学习中更容易犯错误, 而自卑心理也更强, 教师一定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对于不同的错误要区别对待。如有些学生读起课文来结结巴巴, 有可能是对课文不熟练, 也有可能是自身口吃造成的, 此时教师不要打断他, 以免加剧其紧张心理, 适得其反。同时, 也要引导其他同学正确对待别人特别是学困生的不足和错误, 而且对某些不足和错误, 教师要正确引导纠正, 适可而止, 绝不能讽刺挖苦, 对学生造成心理创伤, 失去甚至没有了英语学习兴趣, 从而丧失了学习动力, 也就无法提高学习效果了。
四、正视考试成绩, 避免公布成绩对学困生造成伤害
我认为, 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试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但也不是完全起积极作用的。有的教师当着全班同学公布学习成绩, 更有些按成绩高低排队、排座位, 这对于优秀的学生也许能起到积极作用, 而对于学困生来说, 无异于“脸上刻字”, 自尊心受到伤害, 甚者引起逆反心理而自暴自弃。对于成绩, 我认为更应该保密, 在班上公布最高分, 表扬先进和有进步的, 而对那些成绩不理想的, 应私自谈话, 分析原因, 找出不足, 给予鼓励和帮助, 为他们留住面子, 挽回信心。同时, 在平时的教学中, 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学生会从心理上感激教师,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 对于学困生来说, 思想情感教育熏陶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这样才能保持其英语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 我们要满怀爱心和耐心,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和信心, 创造条件,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用实践来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兴趣, 用鼓励来增强其学习动力, 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惠及心灵的熏陶 篇2
我们在师大上学的四年,正是国家遭受严重困难的时候,饥饿、贫困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食堂里总是弥漫着紧张的空气。即使后来每个同学每月发四两饼干票,许多同学也拿不出足够的钱去买。谈恋爱时,给对方送一块包谷面发糕,那就最珍贵了,因为它是忍着饥饿才能省出来的。
奇怪的是,颓唐和消沉的情绪,始终没有在校园里占到上风。不论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是同学们,都抱着为国家分忧解愁的信念,克服困难,坚毅地面对生活。我们吃着用柳树叶做的“菜蟒”,用抬筐和铁锹,参加了开辟东方红广场的义务劳动;吃着豆饼炒面,睡着冰冷的地铺,在大风弥天的山丹,靠着人拉肩扛,在荒漠上种出了豌豆和小麦。直到今天,想起这些,我们仍然感到特别自豪。更使人难忘的,是当时校园里那种浓厚的学术空气和进取精神。“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林则徐这话说得多好!陈涌老师因为持有与教条主义的文艺理论不同的观点而身遭厄运,一箪食,一瓢饮,但他仍然保持着战斗的风格,讲鲁迅,讲曹禺,讲列宁,讲托尔斯泰,不屈不挠地和教条主义争论,表现出探索真理的巨大勇气。彭铎老师讲古汉语,用的是王力先生主编的教材。好多次彭老师在讲清教材上的观点后,总会把自己的观点工工整整写在黑板上,而且总要冠以“铎谨按”三字。由于严重缺乏营养,他的脸是浮肿的。气色同样不好的郭晋稀老师,除教学外,为完成《文心雕龙注译》等著述,含辛茹苦,倾注着他全部的心血,毅然用勤奋换取超越前人的成果。那时,全国许多学者在争论著名的《胡笳十八拍》究竟是蔡琰所作,还是后人假托。李鼎文老师,以他独到的见解和难以辩驳的理据,论证了这部作品为后人假托,其深厚的功底和机智的思辨,令许多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不得不折服。在他指导我实习的过程中,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严谨和谦逊。老师在治学上的刻苦严谨和勇气胆识,影响了整个学校的风气,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体现出来了。我记得当时学术界有一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大辩论,辩论一方的代表人是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平心。仅比我高两级的学长谢昌余就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两三篇很有分量的文章,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大家都吃着一样没有一丝油星的煮菜,而他能有这样的作为,同学们无不向他投去更多钦佩的目光。年轻的学子们,在那样困难的环境里,也丝毫不放弃展示才华和情怀的机会。学校有一个颇具规模的话剧队,曾经排演过《雷雨》、《蔡文姬》等大型剧目,演得相当不错,不但在校内演,还去社会上演,反响很大。那年纪念“一二·九”,中文系代表学校参加八大院校汇演,以一场数百人的诗歌朗诵,轰动了全省高校。同学们的课余文学创作和文娱活动也很活跃,比赛、展览、游艺、舞会等等,总是大家所盼望的。
总之,这一切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氛围,形成了一个精神力量的强大的“场”,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每一颗年轻的心,莫不受到良好的熏陶。我们受到的熏陶是无形的,却是充满整个生命的,就像流动在血液里的氧气。对事业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对独立思考的崇尚,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它最重要最恒久的积淀,影响所及,甚至会是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在百年校庆时,我最想说的话,也是一个老校友由衷的纪念。
翰墨熏陶浸润人生 篇3
一、写字教育要让师生养成四种写字习惯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洛克《教育漫谈》) 。那么, 写字教学须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习惯呢?我们认为:老师首先要用“婆婆的嘴, 兔子的腿”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以正确的姿势书写, 不仅有利于书写的规范, 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要求学生保持作业本整洁美观的同时, 还要要求学生注意保持桌面的整洁, 注意衣着和手指的清洁。三要养成读帖的习惯。读帖是指临摹者在书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 细细体味, 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 做到成“字”在胸, 意在笔先。学生常常不读帖, 或对字帖稍作浏览, 就匆匆下笔, 以致顾此失彼, 徒劳无功。要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 就必须培养学生读帖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有计划, 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读笔画, 读间架结构, 读章法等。四要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习惯。我们会经常看到一种情形:学生练字时是一种书写, 做作业又是一种书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作业多, 难以再顾及书写质量;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 没有形成自觉练字的习惯。因此, 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处理好书写与练字的关系, 各科教师要相互配合, 适当减轻书面作业量, 保证学生有认真书写的足够时间, 从而增强学生“提笔即是练字”、“动笔就不苟, 逢写必规范”的意识。
二、写字教育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 渗透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肯定学生, 教学方法要多样灵活。绝大部分人不但在心理上不愿意接受批评, 生理上也不愿意接受批评, 人需要肯定就像需要水、空气和食物一样, 书法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显重要。书法教学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在教学设备方面可以用投影、录像、示范、电脑等, 同样是临帖, 在练习方法上可以用庖丁解牛、造房子、讲述古代书法家的故事, 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 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又可以陶冶性情, 在故事中适当渗入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习, 通过师生互动, 把抽象的书法练习和形象的故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等多样有趣的方式进行。在评价上可以用互评、多次重写、比赛、展览等方法进行,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三、写字教育要加强对写字教师书法技法和理论的培训
我们强化了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写字基本功的训练。训练中, 要咬准三个字:学、练、比。学就是要求教师向专家学习, 向书法业内人士学习, 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习。我校曾先后邀请泰兴市文联原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高俊源先生来校讲学, 邀请泰兴市教育局教研室赵鹤立副主任等来校作专题讲座。另外我们还派员赴大连、濮阳、天津、南京、江阴、靖江等地外出学习。练, 就是“拳不离手”。我校要求教师每周练习两页毛笔字、两页钢笔字、100个粉笔字, 学校专人负责批阅。比, 即三字比赛。一学期举行一次“三字”比赛, 促进教师习字水平的提高。我校学、练、比的教师三字培训经验曾在全市介绍, 文章刊登在《泰兴教育》上。现在全校教师都获得了泰兴市教师基本功合格证书, 1名同志被吸收为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4名同志被吸收为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近十名老师在全市、全省获得写字优质课金奖。
四、写字教育要加强写字教学备课组的组织和管理
不论是每周一节的专题写字课, 还是每天20分钟的天天练, 都有年级组长牵头, 统筹安排, 尽可能集体备课, 并写出备课记录, 杜绝各唱各的调、五花八门的现象。在写字指导时, 狠抓学生书写双姿的规范训练, 每个班级均印发了《写字双姿标准与评价》与《写字姿势歌》, 努力让学生牢记在心, 体现于行, 并落实各年级段写字训练的要求。我们要求一年级强化写字习惯培养,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握笔、书写、卫生等习惯, 能用铅笔进行基本笔画的书写训练, 使学生能在基本笔画的书写过程中会运笔、会用田字格, 写出比较规范的汉字。要求二年级继续强化双姿训练和基本笔画书写训练, 能用铅笔写出比较规范的独体字。要求三年级强化钢笔字规范汉字书写训练, 使学生能比较正确的掌握偏旁部首、框架结构的书写规律, 写出比较规范的汉字, 在此基础上, 加强毛笔字基本功训练, 使学生掌握执笔、运笔的要领, 能写出规范的基本笔画, 临摹较规范的汉字。要求四年级能比较熟练地用钢笔写字, 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行款符合要求, 能用毛笔临帖。要求五年级能熟练地使用钢笔写字, 并保证有一定的写字速度, 继续学习用毛笔临帖, 写得准确匀称。要求六年级能学习练习硬笔行楷, 以便衔接过渡到初中教学。根据这样的要求和标准, 全校各年级都在认真地进行写字训练, 相互衔接, 良性循环, 写字教育现已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
五、写字教育要掌握小学写字教学的一般课堂教学方法
环境熏陶 爱心感化 篇4
【关键词】环境熏陶 活动引领 爱心感化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汇到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而成功的班级文化建设好比一艘船,载着我们的学生乘风破浪、悠然自得地到达幸福的彼岸。
一、环境熏陶,营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所在班级教室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热情。
(一)让墙壁会“说话”
充分利用空间。教室后面的墙壁上有一块学习园地,利用这个阵地,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效的手段。在这里,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丰富精当的剪报,时而是学生获奖的奖状,时而是老师根据学生近段时间表现所写的教师寄语。小小的一面墙就是大大的一片天,它成了班级信息交流、师生互相沟通了解、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媒体。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同学间你追我赶,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关心集体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灵世界得到净化和充实,文化素养得以提高,班级集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让角落有“书香”
有效利用图书角。笔者要求班级中的小书库天天中午开放,班里有2名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做好阅读登记。每月末,我们会进行讲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将书上看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并且评出读书星。为了给学生做榜样,笔者会陪他们在教室里一起看书,还时常推荐一些好书。这样我们班的学生渐渐地爱上了看书,班集体充满浓浓的书香气息。学生在这个充满书卷味、文化气的班级环境中快乐成长。
二、活动引领,寓教于乐
班级活动是班级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在班级建设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活动,能使班集体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凝集力。可以通过精心组织有特色的班级活动,使学生身心愉快,充分享受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自己所在的集体是幸福的集体、团结的集体。
(一)主题班会——齐心协力展才艺
主题班会是一个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班级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班级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熔炉。但对于如何利用、组织好班会,以此带动教育学生,增强班级凝聚力,就需要我们积极动脑筋,既使活动有新意,又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如庆祝教师节主题班会。教师节来临之际,同学们都想用一种特殊方式来感谢一年来老师们对自己辛勤的教导。鉴于大家对主题班会的认同,班委和笔者共同讨论,策划了一台以师生活动为主题的联欢班会。让学生通过制作卡片、表演节目发挥各自的才能,展现自我,又能通过活动表达对教师的谢意,同时通过师生节目互动,增加师生之间的情谊,有利于今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增强班级的和谐氛围。而且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得以提高,班集体也更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演讲比赛——励志故事伴我行
我班特别抽出早晨的1分钟时间,进行一则名人励志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同学们在积极地参加之余,也不由得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立志要向他们学习。此项活动不仅培养学生阅读和倾听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使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意识到坚强、努力等良好意志品质的可贵,并努力养成这些意志品质。有了这些故事的潜移默化,同学们一个个热情高涨,很快就形成了同学间团结互助、学习上你追我赶的优良班风。
三、用爱滋润,爱心感化
(一)爱满班级,不稀释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在教书育人中,班主任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以满腔热情去教育他们。特别是后进生,更要“偏爱”他们,因为他们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更需要班主任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
对于后进生我们要放下架子亲近他们,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认识并改正缺点。
(二)表扬激励,不吝啬
在关心帮助后进生过程中,要努力发现后进生的优点,以表扬为主。后进生缺点较多,对批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往往你在那里批评得口干舌燥,气得脸红脖子粗,而他却无动于衷。他们难得受到表扬,一旦听到表扬,他们则非常看重,而且加倍地珍惜,自信心也自然增强了。
我们班主任不仅要学会表扬学生,还要努力创造使学生获得表扬的机会。如在平时的考试、听写中,后进生有进步的,就要及时表扬;在搞卫生中表现好,也要表扬,纪律有进步的后进生,更应该表扬……
(三)找准时机,不冲动
面对怒气冲冲的“胆汁质”型的后进生,笔者绝不会拍案而起粗暴地训斥,使矛盾更加恶化,而是采取“避其锋芒,以柔制刚,静待时机”的策略。例如,笔者会若无其事地叫他发放作业本,或者帮助班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后进生进行思想教育,要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需要对时间、地点条件进行综合具体分析,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把握好他们的思想“脉搏”,教育的结果才会水到渠成。
总之,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生活的重心,是学生走进社会的前沿阵地。而富有人性、感性、个性的班级文化,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引领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达成生命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罗先德. 班主任工作的“精细”与“模糊” [J].中小学德育,2015(12).
[3]黎爱珠. 学校特色文化:在创新中丰实与发展[J].中小学德育,2014(5).
浅谈英语学科中美的熏陶 篇5
一、审美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审美教育是一种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的综合教育标志。审美素质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敏锐的辨别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疾恶扬善、追求真理、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英语教师应在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突出美的形象成分, 加深学生对课文审美意境的领悟,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融入教材, 诱发学生去联想、去探求, 使年轻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二、挖掘书中美育因素, 引导学生感悟美
英语教材所选的文篇体例丰富、选材广泛、文质兼美, 有的是世界名著。这些文章思想性很强, 艺术性也很强。教师应从多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引导学生去鉴赏课文中蕴涵的各种美。
1. 教材语言美
教材中的寓言、童话、故事、传记、短剧等体裁都用人物形象来说明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 这也是意蕴美。在字里行间音调的升降, 读法的爆破、连读, 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 散发着无尽的美。教学元音的长短音, 如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on this d ra wing.长短音的分布是“长短长长短短长”, 抑和扬不是均匀而是错杂的分布, 这能给听觉器官一种美的感受。课文中有许多锦言妙语, 含意隽永, 修辞精当, 富有节奏韵律感, 其强烈的美感动人心弦, 使人读了欲罢不能, 回味无穷。例如:A friend in ne e d is a frie nd ind e e d./He who d oe s not re a c h the Gre a t Wa ll is not a true ma n./Frie nd s hip he lp s us und e rs ta nd who we a re, why we ne e d e a c h othe r a nd wha t we c a n d o for e a c h othe r.
2. 艺术形象美
引导学生对人物艺术形象美的欣赏, 是进行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教材中有较多的篇幅是描写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 如伊文思小姐为了他人幸福将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素昧平生的妇女, 自己却与船共沉没, 形象何等崇高, 何等悲壮!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对Shylock贪婪、残忍的丑恶面貌进行淋漓尽致的描写……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 可以让他们从正面或反面的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作者所寄托的美学理想和审美价值, 也能使学生粗疏的审美观转化为较高尚、敏锐的审美观。
3. 人格情操美
情操美即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的人格美。JEFC BIII中Ed is on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Unit8中Ma llory勇攀高峰;SEFC教材中Henlen Thayer、Oprah Winfrey勇于挑战自我, Bob Jeldof义演、募捐的壮举, Nangtingale为救护病人奉献毕生……都体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教育鼓舞作用, 激励他们奋发自强、助人为乐, 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4. 崇高爱国美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生活美。SEFC中人民重建St Pe te rs b e rg, Ya o Ming是中国人的骄傲, Ma d a m Curie将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表示怀念祖国波兰……这些文章充分体现了爱国情感的崇高美。通过此类文章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人类社会中的爱国行为是一种最崇高的美。
5. 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应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 在教学中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 变成雨露, 深深渗透到学生心里,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 同时也让美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
(1) 教师的风范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 温文尔雅的气质, 美观得体的衣着, 既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注意以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展现美的风范, 如手语可以妙语连珠、幽默有趣, 讲解应该语言流畅、准确、精练, 注意轻重缓急的节奏美, 通过语言创设美的氛围, 激发学生追求美感的欲望。
(2) 课堂教学语言美。语言幽默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巧妙地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 能吸引学生, 激活思维, 使教师的授课变得风趣诙谐, 幽默睿智, 使教学顿时生辉, 使课堂生机盎然。讲到西方文化礼仪差异时, 笔者成功地运用了一则幽默:一位老外去中国朋友家做客, 夸了一句:“Your wife is very b e a utiful.”中国朋友听了, 谦虚地说:“Whe re, whe re!”老外回答:“From the head to the foot, all is very beautiful.”学生一听, 都乐开了花。通过教师的介绍,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国风俗的了解,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辨别美的能力。
(3) 教学环节和手段的形象美。教师要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以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学生的心扉。多媒体教学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 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
英语教学中还常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如在学习《The seasons》时, 让学生画出四季美景, 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 都走进了学生的画幅中;接着talk about the s e a s on you like b e s t.在画与说中, 学生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 学生在手舞足蹈中, 可以把枯燥、机械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由此来完成。
(4) 教具运用的审美性。在使用教具辅助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其审美性。如所选实物应具体美观;运用简笔画, 应注意线条流畅、形象逼真, 使所画的人、事、物跃然于黑板上;使用图片、幻灯片、投影仪、录像等教具时, 要注意到构图、色彩、场面的和谐性和审美性。这样的直观教学, 能起到突破重难点, 训练思维能力, 培养想象力, 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也让学生在教具的运用中感悟、领略其中的美。
(5) 板书设计的艺术美。板书设计要求醒目, 版面合理, 构图清晰, 并恰当运用彩色粉笔和巧妙应用各种字体、图形、表格等。板画要做到简洁、明显、准确、灵活、直接、相形。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板书板画, 对当堂课上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 易于让学生模仿练习, 达到加深印象、提高能力的目的, 而且还可让学生从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字迹、和谐的色彩中得到赏心悦目的美感体验。如SE-FC1A Unit10教学Inte g ra ting s kills部分时, 可在上方正中间课题下写出Nature is much better at recycling than we humans are.呈现简笔画A (食物链) 、B (汽车、工厂废气污染) , 进行对比;其他版面设计为四小版, 分别以reduce、reuse、recycle、respond为主题, 让四组学生举例进行调板竞赛。
(6) 培养学生的作业美。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 应要求学生养成认真、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 通过作业来培养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让幼儿从小受到国学的熏陶 篇6
一、经典国学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1.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 国学经典内容丰富, 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 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
如《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 其中包括天文、地理等。 在科学领域中, 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 让幼儿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 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 节奏游戏变国学经典诵读为轻松的音乐教学。 由于一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句子很长, 读起来拗口, 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创编节奏, 让幼儿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 感受音乐的美妙。 有趣的国学经典, 既是一种文学的传承, 又有科学的依据, 能使幼儿学会思考, 学会自由地想象, 而想象力正是创造的前提。
2.因为幼儿不识字或识字极少, 幼儿国学经典作品大都是以图画为主的“画书”。 这些“画书”, 无论画家用怎样的笔法、笔调画, 都会带给幼儿永难忘怀的视觉灵感。 一方面, 鲜艳、生动的色彩可以使幼儿在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同时分辨着色、分辨光度。 另一方面, 用美丽的图画表现故事, 与幼儿的心情最相适合。 这不仅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 看一页图画就能大体看懂故事的内容, 而且连续的画页中表现了事情的变化而显得有实感、有动态。 由于注重了细节的刻画而散发出清新的生活气息, 渲染了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 因此“画书”会给幼儿一种鲜活感。 它与幼儿心声相适应, 具有与幼儿“对话”的力量。 书中, 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将幼儿带入文字境界, 使他们充分地发挥看书的想象, 起到一种心领神会、极为自然的沟通作用。 于是, 书里的科学知识的灌输, 就在幼儿饶有兴趣的阅读中得以完成。
国学经典寓丰富、深刻的意蕴于单纯、明快的表达之中, 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二、家长采用有效的方法, 激发幼儿对国学作品的兴趣, 使他们成为“画书”的主人
当前, 年轻的父母是很注意为幼儿购买各种书籍及订阅报刊的。 但是, 买了书, 订了报刊, 并不等于幼儿已经从经典国学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 重要的是, 家长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发幼儿对国学作品的兴趣, 并使他们真正成为“画书”的主人。
1.父母应当用正确的读音读国学经典书给幼儿听。 因为, 正像母亲的乳汁哺育了幼儿的身体一样, 父母充满爱和激情的语言, 培育着幼儿的心。 当父母摸孩子的头, 跟他并排坐或促膝而坐, 根据孩子的眼光和表情的变化为孩子读书时, 语言中充满爱, 语调中洋溢着一种真切的感受———对书的内容的感受, 对孩子心灵的感受。 这样, 就使幼儿不断地听取饱含深情的丰富的语言, 养成倾听语言的习惯, 培养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 听讲故事的广播和录音, 决不能代替父母用充溢着爱的声音来读和讲。
2.引导幼儿看画面时, 要启发他们把一幅幅画面连贯起来, 通过想象和联想, 使一幅幅画面连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要使幼儿感受到他自己读书的快乐, 而不是拿着画书“答题”和“应考”。 对于幼儿已经反复 “读”过的画书, 不妨请他为父母“读”和 “讲”。 如果亲友中有比他更小的孩子, 则可以请他当“老师”。
3.对于幼儿已经熟悉并理解的国学, 可以启发他们有表情地朗诵和背诵, 使识记和理解相互促进, 形成读书和汲取的良性循环。
4. 指导幼儿 “ 读” 书要经常化。 买了新书, 来了新的报刊, 都要及时“读”。 有的作品, 书中只有一、两幅插图, 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将这个故事画出来。 在他自己的卧室里, 应该有一个“图书角”, 也不妨办个“小墙报”。 但是, 这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 切勿把国学作品“改编”成父母说教的“教科书”。
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熏陶 篇7
一、数学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界重要人物、重要成果、重要事件, 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感触数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介绍中国的数学史 (如勾股定理、值的计算、华罗庚、陈景润等) , 让学生了解中国数学深远的历史渊源以及我国对数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应把国外重要的数学人物与数学成果 (比如笛卡尔与笛卡尔坐标系、康托与集合、欧拉等) 加以学习, 让学生明白数学具有多元化, 世界各国人民对数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只有依靠集体智慧, 才能更效地发展我们的数学事业, 让学生摒弃闭关自守的狭隘思想, 形成一种取长补短的博大胸怀, 并懂得我们如何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来发展我国的数学, 从而推进全社会数学的发展, 把爱国思想升华为一种国际主义思想。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家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所处的历史背景, 家庭背景和个人背景, 让学生感受这些伟人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以及他们那种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比如欧拉对数学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最关键的是他在1735年双目失明后, 还在潜心钻研, 并写出了《无穷小分析概论》等书籍和不少论文, 这是一种怎样的追求精神?让那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身体有点不适就想请假、一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就知难而退的学生感到惭愧, 从而形成一种敢于向各种抗衡的创造性拼搏精神和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
二、通过数字本质的“真”撒播人文意识。
从原始人的打结计数到1, 2, 3……, 从复杂的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到函数, 从开关的闭合到二进制……, 就是这大千世界孕育了丰富的数学文化。数学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又服务于现实生活, 可见数学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牢不可分, 也可以看出数学内容的真实与朴实。这种真实, 我们的学生是通过书本上的概念、定理、性质、法则等形式来掌握的。可是有些教师只注重概念、定理、性质外观形式的讲解, 忽略了对它们本质的探究, 所以不少学生就只能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 不能灵活应用, 有时甚至牵强附会;而且死记这些概念、公式、定理也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厌倦数学, 教学效果也就相当不好, 如果我们在学习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时把知识的原本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知识发生的背景, 进行情景尝试, 这样学生就可以准确地领悟概念的本质, 从而深层理解概念、定理, 运用起来也就会融会贯通了。由此可见, 本质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好所学的数学知识, 更关键的是, 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真”。当然数学的形式和数学的本质是一致的, 我们既要适度注重形式, 更要强调本质教学, 远离浮躁, 回归本质。
三、在阅读材料中感受人文思想。
有关阅读材料往往被老师所忽略, 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阅读材料是正文的延伸, 它一般都是以实际生活为素材,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等。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 都来源于日常生活, 通过师生共同的学习、研究和解决, 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之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而且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面对现实, 面对困难, 如何通过自己最大限度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养成一种实事求是, 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
四、在数学证明中隔入人文风貌。
数学证明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信念, 养成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数学证明的合理推理强化了理性精神, 可以让学生懂得说话做事都应该言之有物, 有理有据, 水到渠成, 不能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牵强附会, 甚至前后自相矛盾。
五、通过数学的“美”优化学生的审美观。
数学美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养成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自发倾向, 形成合理的审美观,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审美能力。数学语言之简洁美 (比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数学内容之和谐美 (比如:数和形的完美结合) , 数学图形之对称美, 数学思想奇异美, 学生通过对数学美的认识, 调节自我情绪, 提高学习兴趣, 更充分地领会数学“真、善、美”的真谛!当然数学的“美”与数学的“真”是相辅相成的。
六、在数学思想方法中贯穿人文素养。
日本教育家认为:成功的数学教育, 应当是数学精神、数学方法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头脑里, 并长久活跃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那时他们的数学知识都已经淡忘了!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仅只是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 而且对一个人理性思想的形成有潜在的作用, 并且终身受益。数学思想方法有多种:比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统一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特殊与一般等等。
数形结合揭示了数学知识内部间的内在联系, 展现出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 又由它的本质特征把这些不同的侧面最终统一起来, 达到和谐一致。这种思想既可以解决数学问题, 又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全面的、辩证地看待问题的哲学原理, 防止学生片面地、静止地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化归思想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懂得把生活中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 然后让问题得以圆满地解决。通过对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有些问题我们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那么这时我们应有的放矢, 各个击破。分类思想是合理解决问题的一种优化策略。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既可以解决数学问题,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外事能力和决策调控能力, 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篇8
一、教之以情, 激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 在于“情动”, 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 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 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 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 乐其所乐, 悲其所悲, 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 在潜移默化上, 在情感熏陶上, 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 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 以及“讲文以入情”, 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1、讲究开讲艺术, 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 学生的情感, 处于蛰伏状态, 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 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 或渲染一种气氛, 或创设一种情境, 或高唱一首歌, 或竟猜一个谜, 或播放一段乐曲, 或表演一个小品, 或朗诵一首诗, 等等, 均有良好效果。总之, 开讲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种创造, 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 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 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心入其境, 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 猛烈叩击学生心扉, 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 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入情, 以读入境, 以读会心。
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 能将学生引入意境, 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 唤起激情, 进入意境, 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 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融之以情, 读出感情, 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 教学这样的文章, 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 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 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 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 教师先示范一遍, 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 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 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 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 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 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 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 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 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 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谁不为之动情, 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
3、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 讲出感情。
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 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 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 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 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 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统观全局, 充当导演角色, 同时还要细致入微, 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 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 教师应进入境界, 声音哽咽, 茫然若失, 神情呆滞, 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 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 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 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 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 达到情景交融, 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 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 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 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 引入意境, 激发他们求知欲, 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 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 那么如何引导呢?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 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起码要收到“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 以启发, 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 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 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2、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 引导学生心入其境。
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 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西湖的绿》时, 学生往往对西湖美景缺少直观感受, 如能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加以印证, 让学生对画面想象, 这样宗璞笔下西湖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 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字是理智的, 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 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心入其境, 借助丰富想象, 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 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 以情营造教学氛围, 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 以情朗读, 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 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当然, 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 如能掌握教学艺术, 来加强情感教学, 把课上生动, 让学生忍俊不禁, 让学生心向往之,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 是一幅精美的画, 是一曲动听的歌, 只有这样, 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 以达到发展智力, 塑造灵魂, 净化情感目的, 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 春满人间。
让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篇9
【关键词】音乐;信息技术;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融入现代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让音乐课堂更显形象、直观,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它的应用使一些抽象的、静态的音乐知识、教学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将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共鸣器官,把光、色、音、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交叉教学,可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有效事例,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并在艺术美的感染下,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审美欲望。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如,在学习《说唱脸谱》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段,我为学生创设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京剧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环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学生跟着视频示范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看一看京剧的武打动作,做一做京剧的的表演程式,让学生体会到京剧的韵味。通过这些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美感,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二、拓展文化视野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特别是充分发挥因特网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能大大地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如在教学歌曲《小雨沙沙》时,课件播放小雨沙沙下的情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再如,欣赏《劳动最光荣》时,播放音乐时播放人们劳动的场面,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欣赏《三个和尚》时播放三个和尚的动画片,感受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本课主题——爱劳动。如《红星歌》,在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先来欣赏故事片《闪闪红星》的片段,唤起学生对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演唱之情油然而生。
三、引发想象创造
音乐学习过程是一个丰富想象力和联想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像思维是十分可贵的。音乐需要想象,音乐创造想象。
如指导学生《两只小象》,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象的迷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四、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像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音乐教学改革的目标。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和意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
例如:《鸭子拌嘴》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首民间吹打乐曲。通过合奏刻划了一群鸭子嬉戏“拌嘴”的活泼可爱情境,以启迪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但光用录音播放这首乐曲的话,很难欣赏到它美的所在,并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教学要求。为此,我把相关的音乐资料编制成CAI课件。用图文并茂、形声同步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欣赏能力。课件充分显示了鸭子的“行走”、“交谈”、“入水”、“嬉戏”、“拌嘴”等个性情境,学生既听又看,兴趣盎然,随着乐曲演奏和动画表演的形象效果,纷纷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可爱的小鸭子,从而使原本呆板乏味的合奏,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声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充分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当我再让学生第二次欣赏时,只单独播放乐曲录音。由于学生们已具备了乐曲的视觉形象,所以听得津津有味。这表明多媒体情境发挥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总之,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林燕.《浅谈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才之路》.2010年17期
[2]肖春丽.《让信息技术为小学音乐教学扬帆助航——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年.第2期
论儒家文化熏陶与大学德育内涵 篇10
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涵
孔子曰:“仁者人 (爱人) 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 礼所生焉。”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 构成四德或四端, 董仲舒又加入“信”,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 成为古代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其中,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孔子提出“杀身以成仁”, 即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这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 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 故而先秦儒家推崇“内仁外礼”, 即以内化的“仁”的道德修养和外化的“礼”的规范典章来协调人们的行为, 以达成社会的和谐状态。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 这个观点由孟子发展为“仁政”思想, 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 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 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孔子还强调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 即人是天地创生的, 含有天地之德, 这种德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最终成贤成圣。这就形成了儒家的“修身之学”。这一点在《大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人生是从“修身”开始, 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虽然一度成为封建文化的核心内容, 但是儒家文化的人生哲学, 无论是从伦理道德还是宗教范畴而言, 对中国人的人生观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与大学德育目标的联系
《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地确立了儒家教育的宗旨:“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之目的, 即在于发明每个人与生俱有之明德, 推己及人, 爱民亲民, 止于“仁”的至善境界。在儒家看来, 成仁之人, 才是真正的人, 本真的人, 是为“仁人”。因此, 儒家教育的目标就是“成仁”, 完善人格, 成就君子、圣人、仁人。在儒家经典中, 有许多关于君子和圣人的描述, 如“君子之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谦谦君子” (《周易·谦》)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里仁》)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君子的这些德行, 都可用“仁”字概括, 而“圣人”则是比君子更高一层次的道德典范, 被后世尊为“圣人”的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尧、舜、禹、文王、周公等。无论是生而知之、仁德普照的圣人, 还是通过内向修身、克己复礼成为“仁人”,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与今天的大学德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试行) 》对高校德育目标作了如下表述:“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 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走与实践相结合,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 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概括而言, 高校德育目标包括政治、思想、作风、法纪、治学等方面的思想道德要求———理想信念坚定、人格操守高尚、勤于志学, 这与儒家教育的完善人格、成就“君子”、“圣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汲取儒家文化精髓, 提升大学德育内涵
教育部2004年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滚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传统的观念受到新形势的强烈冲击,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祖国意识淡化, 政治觉悟有待提高;道德依赖性强, 缺乏自主性;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诚实守信的缺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解决都可以从儒家“仁人”理想人格的构建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用儒家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儒家文化颂扬爱国精神和忧患精神, 在国家和民族的观念上, 要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孔子强调“杀身成仁”, 孟子强调“舍生取义”。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表现了孟子对时代、对人民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儒家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以国家利益作为行为价值标准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 大义凛然的屈原,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坚守气节的文天祥等等, 儒家的这种“胸怀天下”的入世精神, 对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同样存在强大的教育意义。
用儒家的“推己及人”思想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儒家特别偏重于社会的群体意识, 这就是所谓的“推己及人”, 它具有浓厚的利他思想。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认可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 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 他所强调的正是人应该要有群体意识, 因为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与群体相联系, 所以就必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 每个人都要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学会正确对待别人, 个人的一言一行均应以他人、以群体为出发点和归宿。孟子有句名言, 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同样也是“推己及人”思想的表现。今天的大学生, 在社会转型期经受着诸多诱惑,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淡漠了, 取而代之的是个性与自我的膨胀。故确立“推己及人”的观念, 可以帮助学生换位思考, 抵制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影响, 提升集体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用儒家的自强不息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易传·乾》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人立于天地之间, 应效法天地以自强不息、生生不已地创造。这个命题一经提出, 就成为儒家提倡人格气节的理想境界, 即君子一定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品格, 具备坚忍不拔的人格气节。《周易集解》说:“尧舜一日万机, 文王日昃不暇食, 仲尼终夜不寝, 颜子欲罢不能, 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 故曰自强不息矣。”这种自强不息的人格主要强调了人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 具有崇高的气节, 具有奋发上进、永不懈怠的精神。孟子提倡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 就是这种无所畏惧的奋发精神的表述。今天, 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品质已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 成为支撑人们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往往缺少直面和担当的勇气, 缺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那么, 儒家先贤“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态度,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钻研精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的坚强信念, 都是他们学习的样本。
用儒家“厚德载物”和“和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易传》说:“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原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儒家学者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宽厚的美德。作为君子, 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 宽厚待人, 从容处世, 不患得患失,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 表现为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正所谓“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正是对君子人格胸襟的真实写照。“和合”一词, 最早出自《国语·郑语》, 是指多样化事物的矛盾得到调和,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得到化解。“和为贵”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处世哲学的根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 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 然各争利, 故曰不和。”在“厚德载物”、“合和”思想的长期浸润下, 中华民族形成了宽厚、博大的胸怀, 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与理解。这种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过程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 秉承“厚德载物”的真正内涵, 这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儒家的诚信务实帮助学生明辨义与利的关系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儒家以“信”作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规范, 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在“义”这个诚信标准之下, 言必信, 行必果。务实与诚信关系紧密, 儒家的务实也就是笃行, 孔子强调知行合一, 认为君子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来, 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说明道德教育中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发扬诚信务实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是非, 避免落入功利的泥潭, 以追求科学真理, 胸怀正义的信仰。
实现儒家文化与德育教育统一的主要途径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 也是进行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定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全面地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其他各门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融入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及事例, 这有助于铸就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 还应增加高校公共选修课中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方面的内容, 如儒家思想研究、孔孟研究、庄子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等选修课, 开设专题讲座, 广泛地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中国传统美德, 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充分发挥课外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拓展课外教育渠道, 举行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宣传中华传统美德, 加强其渗透性, 使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发挥课外教育的育人功能, 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儒家文化经典著作事实上,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道德的了解仍比较肤浅, 知之不多。因此, 推广儒家经典还需要通过有效形式进行引导。比如, 组织学生观看名家讲坛, 邀请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 组织读书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等, 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提高他们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帮助他们积累更多地人文知识, 提高道德修养。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教育, 批判地吸收儒家文化的思想精粹, 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一种无形的作用。儒家文化普遍涉及做人的道理, 涉及人人都需要遵循的东西。弘扬这些传统思想, 可以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高校德育工作增加更为丰富的内涵, 使之渗透到广大学生的思想中去。
摘要:大学教育需要文化熏陶。在新的历史时期, 在儒家文化中挖掘大学生德育内涵, 既能发扬传统文化, 又能改善大学生精神面貌, 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本文从儒家文化与大学德育的紧密联系入手, 从五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熏陶,大学德育,内涵
参考文献
[1]孔慧红.儒家仁教及其现代重建[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3) :93-94.
[2]王景尧.论高校育人目标、德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差异[J].中国德育, 2006, (3) :28.
[3]邵龙宝.中国传统道德主要理念的现代诠释[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3) : (87) .
【思想熏陶】推荐阅读:
熏陶提高05-17
熏陶06-19
艺术的熏陶1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06-27
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熏陶09-2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09-21
我在家风家训熏陶下成长作文10-09
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感熏陶06-03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05-26
教师思想工作总结-思想总结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