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精选12篇)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 篇1
一、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1. 要把解放思想与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结合起来。
解放思想的根本任务是打破旧思想、旧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 就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 与时俱进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开创工作新局面。要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培养创新思维, 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善于多维度地思考问题, 突破思维定式, 培养创新精神, 在理论上不拘泥于现有的成果, 在实践上不照搬已有的做法和模式, 在思想上不为陈旧的经验和观念所束缚, 研究新问题, 分析新矛盾, 摸索新路子, 采取新举措, 开创新业绩。
2. 要把解放思想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起来。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背景, 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 当时我们还没有彻底地从“左”倾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因此提出解放思想首先具有拨乱反正的政治意义。邓小平说过:“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 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 甚至过头了, 显然是不对的。”这说明, 从“左”倾错误思想下解放出来, 与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一致的。当时的历史情况也正是如此, 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必须冲破教条主义的“两个凡是”思想, 因此必须倡导解放思想。这样, 就把解放思想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在实践中统一起来了。提出解放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就在于, 指明了解放思想与人的认识活动及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不仅在冲破旧思想设置的藩篱方面, 需要解放思想才能进步, 而且在人的认识过程和实践的全部过程中, 随时随地都需要解放思想, 才能不断地更新观念, 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统一。只有解放思想, 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 才能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这一辩证关系, 要求我们的认识必须符合实际, 把握客观规律, 克服实践的盲目性, 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实事求是的实践中寻求思想上的解放, 使解放思想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服务于发展。我们不仅要有解放思想的愿望, 更需要有善于解放思想的能力, 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努力培育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二、解放思想如何落到学校科学发展的实践中
解放思想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是指导学校未来走向和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思想解放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校科学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既要解放思想, 又要统一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解决好困扰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同时又必须统一思想。只有在统一思想指导下, 才能把高校师生员工的行动统一起来, 才能够集全校之智、举全校之力, 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 团结协作, 紧密配合, 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做到上下一条心, 全校一盘棋, 来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解放思想, 与以前的解放思想在方向和目标上是一致的, 但在内容、任务和特点上又有所区别。就新乡学院而言, 继续解放思想, 就是要增强在新乡学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结合新乡学院具体情况, 转变那些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以便解决科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把思想统一到学校的科学发展上来, 统一到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2. 继续解放思想就要破除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继续解放思想, 就是要在学校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寻找新的发展目标, 拓展新的办学思路, 打破旧的体制束缚, 更新旧的教育理念, 继续大胆创新, 不断开拓前进, 不能墨守成规、闭门造车, 这就要我们拿出改革创新的勇气, 坚决消除阻碍学校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并形成学校发展的统一思想。一方面, 在发展目标的选择上要继续解放思想, 不仅重视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和教学硬件建设等, 更要注重教学质量与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校园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等;另一方面, 在办学思路、发展途径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多地依靠自我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来求发展, 真正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3. 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的关键。
思想是先知,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不解放, 讨论问题难免就事论事。思想解放了、统一了, 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我们在解放思想上有新境界、在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学校发展上有新业绩。我们目前在工作上、作风上、体制上还有一些守旧, 归根结底还在于思想解放上有差距。只有继续解放思想, 才能充分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活力, 充分发挥潜能。
4. 解放思想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
“解放思想, 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邓小平) , 也是把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放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其一, 解放思想要体现在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上。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科研激励机制的制定、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研究型大学标准的科学确定等, 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有现成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紧紧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抓住制约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 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破解学校发展中的人才资源、科研团队、教学方法等阻碍学校发展的问题。对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来讲, 继续解放思想, 更多地要体现在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上。
5. 解放思想要体现在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上。
解放思想不是凭空遐想、纸上谈兵, 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卓有成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能够能否做到从实际出发, 并取得实效, 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关乎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 更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稳定和安全。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落实、抓具体工作上, 否则再好的决策、再好的方法, 如果不能落实, 也只是空中楼阁, 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同时, 在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 可以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 切不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各单位和部门应从实际出发, 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 必须寻找符合学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否则, 人人都将成为“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甩手干部, 那么, 我们就无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6. 解放思想需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毛泽东说过:“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造就一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富有时代精神的干部队伍和学术队伍, 对于学校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 领导干部起着决定作用。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认识事物程度、解决问题力度等, 都极大地影响着本单位、本部门的发展走向和工作水平, 也影响着广大师生满意度。因此, 在解放思想问题上, 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率先垂范, 高标准、严要求, 要乐于敬业奉献, 敢于直面问题, 善于探寻方法, 勇于攻坚克难。当前, 领导干部首先要做的就是围绕学校科学发展, 深入基层、深入师生, 了解师生在教学上的要求, 发现影响工作的问题和难点。通过调研活动, 不仅要如实地发现和反映各种问题, 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 还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 来提高科学决策和创新实干能力。这样的调查研究工作,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法和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 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从一定意义上说, 解放思想是转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提升思想水平的过程。因此,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造就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又敢于大胆解放思想的、善于进行调查研究的干部队伍。
7. 机制体制创新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
机制体制是否健全是促进和保障各项工作圆满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时, 解决机制体制不适应、不符合学校发展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是解放思想的基本目标之一。没有机制体制创新, 就是思想没有解放的具体表现。过时的机制体制对学校的发展有害无益, 只会制约和阻碍学校的发展。只有创新机制体制, 才标志着真正实现了思想解放。只有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全面创新和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资产管理机制、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科研激励机制、干部约束机制、学生管理机制、理论学习长效机制、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等, 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摘要:解放思想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是指导学校未来走向和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高校要解放思想,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教育事业全局, 在广大师生中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谋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才能确保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的科学发展势头。
关键词:解放思想,高校,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周济.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3) .
[3]王晓梅.略论高等学校管理者应秉持的管理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8) .
[4]刘尧.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6) .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 篇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推动新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当前,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正在蓬勃展开,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领改革的新突破、发展的新跨越成为全国上下的强烈共识。我们必须把思想解放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推进科学发展上,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新的形势呼唤新一轮思想解放
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实践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需要靠思想解放激发动力、冲破藩篱、开辟道路,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会极大地推动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变革、推动社会前进。以新一轮思想解放推进科学发展是客观实际的要求。
实现十七大确立的新目标新要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成果,也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事业全新的目标,书本无现成答案,域外无可照搬模式,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闯出新的天地,开创新的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引领新的发展。30年的发展史,贯穿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红线。30年前,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推动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5年前,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冲破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如今,我们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同样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对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需要适应新变化确立新理念。经济全球化、现代科技发展、信息化社会到来使世界变小了,也使一国发展的天地变大了,并与国际形势的波动有直接关联。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带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科学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干部队伍面临能力素质和代际更替的新挑战,需要在思想能力作风方面适应新要求。党的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有战略思维和世界视野,有坚定信念和为民理念,有统筹协调、求真务实能力和发展本领,能够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当前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已经结束,新一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肩负着推进科学发展的重任。我们必须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力量。
二、解放思想要着眼于解决与科学发展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正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千方百计排除一切干扰一切障碍,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保持了30年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和发展中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困扰着我们,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制约着科学发展。这些问题既表现在认识上,也凸现在实践中。
在发展理念上,有的干部“以人为本”的意识不强,往往是“见物不见人”,为发展而发展,把一串串数字当做发展目的,而忽视了改善人民生活这一根本目的。有的地方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尽量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而是只注重老百姓生存性需求,忽视发展性需求和幸福感的提升。有的干部虽然强调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发展与富民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有的地方更多地强调“快”而忽视“好”,强调发展的总量而忽视发展的质量,强调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强调发展成果显著,而忽视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在发展模式上,有的地区和部门往往沿袭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没有从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有的后发地区,看不到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所处发展阶段,往往走与先发地区同业竞争、同构发展的“熟路”,走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而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老路”,走粗放发展、低质增长的“套路”,走经济发展较快、老百姓得实惠较少的“狭路”。受这种发展模式影响,有的地方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向环境、资源索取较多,在赢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环境压力加剧。有的地方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常常是项目建设优先,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置在后。产业发展要么一味倡导“加工制造”而忽视“创造”,要么片面强调“创造”而忽视自身产业基础的改造升级;城市建设一味强调规模要大、风格要洋,忽视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招商引资一味注重项目的数量、引资的总量,忽视项目、引资的质量。
在发展的价值追求上,有的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往往重GDP轻环境、重经济轻社会、重现阶段发展轻可持续发展。导致这些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地方在发展的绩效评价上,过分注重数字评价,忽视群众评价和社会评价;对发展速度是不是量质并举、新上项目是不是科学有效,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手段;有的注重一时一地一个方面的发展,不是历史地全面地看,这都导致一些干部急功近利,不愿意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发展成果分配上,有的同志不能正确认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不能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没有做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的地方的领导干部,讲效率只注重在一次分配环节上调动积极性,忽视社会财富在二次分配环节上的公平,忽视社会困难群体日益增长的保障、救助需求和应有权利;讲公平容易简单化地理解为扩大政府救济,忽视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公平和竞争公平。受此影响,在行政管理、财税体制、项目审批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制约活力、制约创新、制约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此外,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如小胜即满、小富即安,怕冒风险、怕担责任,锐气钝化、勇气弱化等。有的领导干部讲改革成果多,正视问题少;安于现状多,突破、创新少;保护部门利益多,考虑大局少;讲改革风险多,讲开拓奋进少;算改革成果多,兴改革举措少。有的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严重。
以上问题关乎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落实、关乎改革开放能否深入推进、关乎老百姓能否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亟待通过思想的大解放,除弊兴利,革故鼎新,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解放思想要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上
一是要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学,深刻领会它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要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本地本部门具体问题,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工作能力。
二是要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上下功夫。解放思想,首先要立足于世情、党情、国情的新变化,认清目标、明确任务、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上。在发展理念上,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发展思路上,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产业的选择,更加注重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更加注重彰显特色、提升综合竞争力,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优化、老百姓生活改善的多赢;在发展路径上,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建设格局,优化体制机制,优化利益分配,优化社会管理,优化人文环境;在发展目标上,推进改善民生从扶贫济困向注重保障民生权利转变,从抓好局部救济向普惠于民转变,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性需求向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性需求转变,从重视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向注重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舒适感安全感转变,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建共享转变。
胡适、实验主义与解放思想 篇3
由于信奉实验主义,胡适不仅把实验主义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文学改良、整理国故的实践中,更致力于在思想界大力提倡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和社会改造实验。在胡适看来,一切学说的具体内容都包含了学说提出者本人的成长背景、个性,以及当时的特定情势,因而任何学说都只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背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可能具有永久、普遍的有效性;只有长期用于具体问题研究,并获得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才具有客观的独立性,能够长久地显示它们的价值。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胡适的整个学术活动,无论是思想启蒙,还是文学历史的具体研究,都是围绕着他所说的“科学方法”展开的,始终关注的是各种学术思想背后的研究方法、态度与精神,而不是其具体内容本身。由这种理念出发,胡适毕生不承认有绝对的“真理”,认为“一切‘真理’都是应用的假设;假设的真不真,全靠它能不能发生他所应该发生的效果”。(胡适:《实验主义》)因为,“一切真理都是人定的。人定的真理不可徒说空话,该当考察实际的效果”;“生活是活动的,是变化的,是对付外界的,是适应环境的。我们明白了这两个从科学得来的重要观念,方才可以讲到杜威博士一派的实际主义了”。(胡适:《谈谈实验主义》)
胡适这种对真理看法的实验主义立场,使他既不为共产党接受,也和国民党保有距离。早在与蓝志先、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中,他就反复强调:“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如何能有用呢?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种主义来欺人了。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作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胡适《问题与主义》)这种思想与主张,无疑是胡适在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备受争议,又为人们竞相借用的所在,也使他成为影响现代中国文化思想进程的重要人物。
胡适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文学上。1917年7月他回国途中,恰遇张勋复辟。回国后,深感中国当时出版界的孤陋,教育的沉寂正是张勋复辟闹剧能够得以上演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此,胡适决定二十年不谈政治,抱定通过思想启蒙的方式,在思想文艺上为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在他回国的4年里,先后写了八九十万字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除一篇《国体与青年》是直接谈论政治的外,其余的都是关于思想与文艺的。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改良主张,直接奠定了新文学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的《尝试集》成为第一本以白话文出版的诗集,直接影响了刘半农、沈尹默、朱自清等人,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投入到新诗的创作中,开辟了中国白话诗歌的创作方向,使新诗成为新文学革命嘹亮的先声。在小说研究中,胡适把“历史演进法”运用到明清小说的研究中,为小说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他提出,对于由历史逐渐演变出来的小说,“必须用历史演进法去搜集他们早期的各种版本,来找出它们如何有一些朴素的原始故事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文学名著”,把考证研究的方法用于古典小说的研究中。在胡适一生的小说研究中,单考证研究的古典小说就达20多种。最有影响的是在《红楼梦》的研究中,通过对曹雪芹生平家事,以及各种版本的考证,彻底抛弃旧红学的索隐推测研究,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揭开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篇章。在诸多新红学研究者中,俞平伯深受胡适思想的影响,成为集大成者。俞平伯由于1952年出版的《红楼梦研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界高调批判的对象,并直接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由《红楼梦研究》为诱因的对胡适思想的政治批判,使胡适一生倡导和崇尚的思想方法烙上资产阶级的符号。胡适的名字由此在中国大陆成为一种批判和必须厘清的政治符号,胡适的思想以及杜威的实验主义成为研究的禁区。
在史学方面,胡适率先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主张,把他主张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引入到国故的整理研究中,“用精密的方法,考出古文化的真相,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报告出来,叫有眼的都可以看见,有脑筋的都可以明白”,“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解放人心”,“保护人们不受鬼怪迷惑。”(胡适:《整理国故》)其疑古求证的思想,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甚为深远,直接导致了疑古史学派的产生,顾颉刚即是其中重要的一员。顾颉刚所作的《古史辨》正是受胡适这种思想影响的直接产物,成为疑古史学派的开山著作。从此,胡适整理国故的思想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使中国的史学研究提升到科学实证的研究轨道。正如顾颉刚所言:“要是不遇到孟真和适之先生,不逢到《新青年》的思想革命的鼓吹”,“要是适之、玄同先生不提起我的编集辨伪材料的兴趣,奖励我的大胆的假设,我对于研究古史的进行也不会这般快速。”(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由于《红楼梦研究》批判导致的对胡适思想的批判,使得过去与胡适有所渊源的学界人物不是如俞平伯成为资产阶知识分子饱受清算,就是在一次次的思想运动中为摘清与胡适的关系,主动或被迫地加入到对胡适思想的政治批判中,以求洗刷或自保。成为文化思想界一段不堪的回忆。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胡适才重新回到大陆学者的学术研究视野,胡适研究才从政治批判中分离出来,不再是一个禁区。对胡适的评价也日渐客观,不再简单地以政治划线:以人废文,以文废人。随着学术界对胡适学术思想的充分肯定,近年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一是如季羡林先生认为,胡适不仅在学术上值得肯定,就是在政治上也不是如过去批判所言是一个致力于反对共产党的反动人物;他对共产党的不认同,更多的是出于实验主义者对终极真理的否定,政治上他更多的是一名书生,并非对共产党有很大的政治敌意(季羡林:《台游随笔》,《十月》1999年第4期)。二是如沈卫成先生所言:胡适关于“实验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试金石”的思想,对于我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沈先生特意在《明报月刊》(2009年第1期)发表了《胡适的思想力量》,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思想都与胡适当年倡导的思想有关。无论1978年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大讨论,还是1992年邓小平提出不要讨论姓“社”姓“资”都与胡适思想有关,体现了胡适思想的现代影响。
这种倾向,无疑是另一种极端,与过去对胡适的全盘否定同属一种人为臆断、政治划线。综观胡适一生,都不是季先生所说的“书生”,而是一个有明确政治思想主张的历史人物。反对共产主义是胡适的一贯主张,并不完全是受实验主义不承认“终极真理”的影响,而是深受西方思想浸润的结果。在胡适看来,共产党与欧美的政党完全不同,他主张以启蒙和平的渐进方式,在中国建立西方民主宪政体制。沈先生更是把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胡适实验主义思想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大讨论人为地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非是一篇纯粹的学术研究文章,而是一篇反映了党内高层改革思想的政治理论文章,旨在冲破两个“凡是”的政治束缚。邓小平、胡耀邦等人通过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围绕“真理标准”的政治大讨论,在理论上为平反建国以来的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错误打倒的老干部重新出来工作扫清了政治障碍,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无论胡福明最初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是其后经修改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理论基础和作者的思想立场以及思想渊源都是马克思主义,而非胡适与实验主义,既未否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地位,也没否认真理的存在,而是进一步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地位,批判那些以马克思、毛泽东的只言片语为武器,肢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阻扰改革的假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眼里,胡适就是资产阶级与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是与马克思主义水火不相容的。无论是改革开放前对胡适思想的彻底批判,还是改革开放后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和学术研究的宽容肯定,都没有改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胡适政治主张和基本核心思想的反对。在胡适眼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不是真理,也是他毕生竭力反对的政治目标。1992年邓小平提出的不争论,不要在经济领域抽象地纠缠于姓“社”姓“资”的问题更是与胡适的思想影响毫不沾边。
邓小平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在改革开放的问题上,他一是坚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率先确定了中国改革的政治前提,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在经济改革上坚持灵活的政治策略,为回避党内和政治上的无谓争论,延误改革进程,以其多年的政治智慧,主张在经济领域不要进行无谓的政治争论,“摸着石头过河”。1992年在改革关键时期提出的不要进行姓“社”还是姓“资”的无谓讨论,是其政治思想的一贯反映。其政治思想,无论思想来源、理论基础、政治主张、实际形成过程,都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与传播,与中国其产党的成长壮大和邓小平几十年革命实践密切相关,与胡适的思想没有任何渊源瓜葛。
胡适关于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试金石的实验主义主张,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杜威实验主义的翻版,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而非政治主张,因而排斥一切真理的绝对性:无论社会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都在排斥之列。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主张和改革开放以来与“思想解放”有关的大讨论,都含有一种明确的政治主张,都是在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真理地位的基础上,对建国以来的错误思想、冤假错案、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清算。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中的“实践”,不是胡适与实验主义者关于实验是检验真理唯一的试金石中“实验”的含义(即具有一般哲学抽象意义的社会实验或实践),而是特定的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凡是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证明能够促进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发展的就是真理,就应坚持;凡是阻碍或影响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发展的就必须改变,就应放弃。
科学推进解放思想的分析与思考 篇4
一、制约解放思想的现实问题
(一) 积极表态但流于空洞
态度是行动的先声, 解放思想首先是一种态度。但仅仅把解放思想当成口号喊、当作标签贴, 挂在嘴边上, 写在文件里, 用在汇报中, 讲的是解放思想的理, 做的是因循守旧的事, 说的是科学发展的新话, 走的还是习惯思维的老路, 只说不做, 就是进入不了思想, 进入不了实践。
(二) 努力作为但停于习惯
解放思想必须转化为一种行动, 并使这种行动切实实现目标, 取得成效。各级机关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解放思想的具体实践, 但一说领导重视就开大会、搞动员;一说抓基层就层层下工作组、简单给钱给物;一说搞教育就读文件、念提纲;一说搞检查就翻记录、看本本等等。所有这些, 好像都是成型的套路, 不成文的规矩。至于这些作法的具体成效如何, 则很少有人过问。
(三) 认识清晰但消极犹存
当前军人在社会转型中承受谋生、发展的风险压力, 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无不打着深深时代印记, 崇尚能力本位、靠素质立身、凭能力进步的思想得到普遍认可, 但也不可避免的掺杂一些消极的东西。有的崇尚关系, 认为人情比制度、原则更重要;有的崇尚权力, 认为只有有权才能有为;有的崇尚金钱, 认为钱能改变一切。这些消极错误认识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腐蚀了不少官兵的价值取向。
(四) 强调管理但偏移极端
市场经济活动重实际、讲利益、求实惠的基本特征, 直接影响到军人的物质利益观念, 使其入伍动机变得较为具体实际, 价值观念更趋于多元化。加强管理十分重要。但有的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 以老观念看待新问题, 把战士入伍动机多元看成是动机不纯, 把入伍前经历多样看成是背景复杂, 把官兵的正当需求增多看成是毛病越来越多。有的违背官兵思想的发展和转化规律, 把应当逐步掌握的东西, 要求一下子掌握;把应当经过实践体验才能理解的道理, 要求一下子理解;把应当艰苦努力、循序渐进、将来才能达到的境界, 要求一下子达到。
二、制约解放思想的原因分析
(一) 安于现状不思解放思想
有的同志看不到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和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对部队建设提出的严峻挑战, 没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解放思想的意识, 总认为解放思想是高层领导的事, 部队主要是抓好落实, 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 因而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二) 求稳怕乱不敢解放思想
有的同志怕“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先烂”, 不想让别人说自己出风头、标新立异, 宁可平平淡淡干, 也绝不冒尖出头;有的同志也想解放思想, 但一看到单位多年积累形成的老大难问题、战斗力生成的瓶颈问题, 官兵关注的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 就打起了退堂鼓, 怕担风险、得罪人、出问题、受影响, 因而畏首畏脚, 缺乏解放思想的勇气和信心。
(三) 缺招乏术不会解放思想
有的认为敢想、敢干、敢于标新立异就是解放思想, 热衷于提一些新口号, 新名词;有的不顾单位的现实基础和部队发展客观规律, 提一些根本达不到的过高目标要求, 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导致一任出政绩、几任背包袱;有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偏移, 做决策办事情多数只看领导注意不注意, 较少顾及官兵满意不满意;有的机关高高在上, 不能真情服务, 热心为基层解难;有的干部自认高人一等, 不是亲情带兵, 尽心为战士排忧等等。
三、科学推进解放思想的几点思考
(一) 解放思想需要科学理论指引
解放思想的首要前提是要有思想。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本身就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思想库。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理念, 才会真正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 才会把官兵满意不满意, 答应不答应, 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标准, 才会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服务人。只有牢固确立统筹兼顾理念, 才会加强统筹协调, 正确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关注局部与服从全局的关系, 防止和克服只看积极性不讲科学性, 做加法多做减法少、令出多门各行其是等问题。只有牢固确立质量效益理念, 才能科学计算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费成本, 从而更加自觉地从严控制可开可不开的会议, 可搞可不搞的活动, 可上可不上的项目, 可抓可不抓的评比, 充分发挥出人才、经费等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 解放思想需要能力素质支撑
能力素质是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基础。要有形成自己思想的能力。就是通过自己学, 肯钻研, 经常悟, 形成观察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 组织开展工作的特有思路,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特殊本领。要有借鉴他人思想的能力。对他人创造的成功经验, 要善于拿来或稍加改造为我所用。在注重学习他人经验作法、先进理念的同时, 我们更要注重学习他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敢于创新的魄力勇气。要有引导官兵参与的能力。解放思想仅靠领导推动、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相信官兵、依靠群众, 发动大家广泛参与, 增强思想解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努力形成思想解放的浓厚氛围, 提高思想解放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三) 解放思想需要积极主动作为
要有敢为人先的闯劲, 勇于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招,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 只要是有利于部队战斗力提高, 有利于部队长远建设发展, 有利于官兵成长进步的事, 认准了就大胆地想, 勇敢地试, 坚决地做。要有百折不挠的韧劲, 对影响和制约部队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 应紧紧扭住不放, 敢于迎难而上, 攻艰克难, 不见成效不撒手, 不达目标不罢休。要有无私无畏的拼劲, 正确对待个人名利得失, 敢于承担责任, 不怕做出牺牲。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将解放思想引向深入。
摘要:实现科学发展思想要先行。只有科学解放思想, 才能准确判断发展形势、理清发展思路、做出发展决策。本文概括了部队在解放思想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分析了其产生原因, 对科学推进部队解放思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 篇5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种不断发展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贯彻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能够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和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一般的理论文章甚至权威书籍都只讲是统一的关系,而否认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我则坚定地认为: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就是“两个符合”的论述可用来证明。“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这段话分两个层次:一是从认识论上给解放思想下定义,定功能,即“两个符合”,这两个“符
合”实质是一个意思,这是给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划等号,讲的是二者的统一。二是从发展观点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又不是一码事,存在着“真正坚持”与“必须继续”的问题。不存在“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的问题,这是指出二者的动态统一与永恒的矛盾差异。从差异就是矛盾,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原理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既存在统一又存在对立是必然的。解放思想所要“解放”的“思想”,就包括曾经是实事求是获得的“是”。因为“是”只是相对真理,“是”也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从事物矛盾发展的观点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永远是对立的。把实事求是当作务实的态度与作风,它与解放思想又正好是对立互补、必不可少的矛盾概念。不承认差异就是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与对立的绝对性,否则,只讲实事求是就行了,为什么还要首先讲解放思想呢?所谓解放思想,只不过是突破已有的“旧是”而获得“新是”。只承认二者的统一,看不出或不承认二者的对立,本身就违反了辩证法,怎么也解释不清楚二者的关系。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都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人们永远要解放思想,突破陈规;人们也永远要不断从实事中“求是”。旧“是”要不断被“解放”,新“是”才能在实践中求得,这就是两者的辩证法。此外,人们也永远要有敢想敢干的热情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这也是两者的辩证法。
党的十六大之所以把“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列,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刻也不能停止,与时俱进中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既有统一又有对立。江
泽民讲得好:“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
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其次,从目的与手段的范畴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互为手段与目的。但把手段与目的划等号,这显然是不对的。邓小平以上讲的“两个符合”,也只是从过程来讲的,因为解放思想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二者才是同一的。
需要指出的是,辩证法的最本质最简要的表述是对立统一。构成事物
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统一性与对立性同时产生与存在。没有只有统一而无对立的矛盾,也没有只有对立而无统一的矛盾。应该说,只有对立才会统一,也只有统一才形成对立。老子《道德经》里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把相反的两个现象的统一性说成是常见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夫妻是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统一,只有性别上的对立,才能建立婚姻性爱的和合统一的关系。具体的统一关系一建立,具体的对立关系也构成。镙帽拧紧镙丝,钉子打进木板,吃饭时上下牙咀嚼,等等,也都是对立统一浅显易懂的例子。
哲学上的三大规律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量质互变、否定之否定,只
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矛盾变化发展中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四个阶段的发展也是对立统一。统一的是原理上的继承,对立的是内容上的纠正与发展。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对立统一规律,才能理解清楚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承认两者的统一性而否认对立性,既不能真正解放思想,也不能真正实事求是。认为
一讲对立就是不好,就是贬低、歪曲的观念,实在是幼稚的。同样,以为一讲统一就是好,就是称赞、正确的观念,也是错误的。
弄清楚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我们在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代社会,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解放思想不是盲目冒进,体现时代性不是贴标签,富于创造性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必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结合起来,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对立与统一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 篇6
继续解放思想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解放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道路。开创这条道路,靠解放思想这一强大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离不开解放思想。
第一,继续解放思想,是提高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的客观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但其进程可能比预想的困难、复杂。霸权主义相当嚣张,常常精心选择时机,精心选择与其国家利益攸关的战略要地,蛮横地对小国、弱国、无核国家发动战争或以战争相威胁。同时,把我国当作其扩张霸权的主要障碍,实施强大压力。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孕育着巨大风险。科技信息化迅猛发展,但科技信息化又使国际军事、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不容盲目乐观。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第二,继续解放思想,是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客观要求。30年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矛盾一方面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另一方面又告诉我们,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影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团结,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我们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第三,继续解放思想,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党新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要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胡锦涛同志结合我们党面临的新挑战新考验,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课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落实这些新要求,哪一条都少不了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进一步研究回答好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才能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我们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谁都没有经验,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过程中,西方国家在几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几十年内就集中表现了出来,使我们这个大发展、大变化时期成为矛盾凸显期。而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正确处理凸显的各种矛盾,才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是继续解放思想的价值诉求
解放思想从来都是有目的的。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根据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越走越宽广。从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我党承担的历史使命来看,继续解放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着力克服那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具体作法和体制机制。
第一,坚持合目的性与合科学性的统一,是继续解放思想的基本准则。解放思想既要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但又不是否定一切思想、观念和体制、不管怎么干都行。思想解放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真理、符合社会道德、符合国家法律。思想解放的目的不仅是解放生产力,而且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利于地区和部门的发展,而且还要有利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不仅要有利于当前的发展,而且还要有利于后人的发展;不仅要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还要有利于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是新时期思想解放的一个新特点。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统一,是继续解放思想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两者既互相统一又互相排斥。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民为本,公平正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优胜劣汰,效率优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各自的优点又是对方的缺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只有有机结合,才能相互制约,相得益彰。同时,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是有主次的。社会主义是基本制度方面的积极成果;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方面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我们都必须坚持,但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正如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但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一些人、特别是不少实际工作者,颠倒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引起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激化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从而引起了发展理念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摆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继续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的统一,是继续解放思想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方面,解放思想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决定着思想解放的性质。不改革创新的思想解放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甚至是思想颓废。另一方面,改革创新又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思想解放决定着改革创新的方向。没有思想解放,不可能有改革创新。同时,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又不能完全等同。思想解放只是改革创新的一个前提条件,思想解放了不一定就能改革创新。要改革创新,还要有创新理论的指导,没有新思想的人是不能改革创新的;还要克服利己主义,没有大公无私思想的人是不能改革创新的;还要有积极进取精神,“懒”字当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是不能改革创新的。因此,解放思想要以改革创新为依归,不能离开改革创新空谈解放思想。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与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的统一,是继续解放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从直接的字面意义讲,“解放思想”就是要把某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从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作法和旧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本身就是理论创新过程。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产生在前,解放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在后。因此,解放思想必须做到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解放思想与理论创新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发展过程,就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既不断解放,又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坚持思想解放与理论武装的统一,是我党思想建设的宝贵经验。思想解放的理论成果,又总是理论武装的重要内容。我党历史上的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同时又是一次创新理论的大学习。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要掀起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高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和理论武装都统一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 篇7
1什么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既是政治上的“道德命令”, 也是具有历史特殊性的“改革概念”。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 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 在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
第一次是针对两个“凡是” , 发端于文革后期, 主要是针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实际上是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这次思想解放实际是在哲学层面意义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是从全局领域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第二次是“姓社姓资”之争, 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经历风波, 主要就是1992年的南巡讲话, 解决了“市场经济”问题, 实际上是经济领域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这是思想大解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发发展起到的强大的推进作用, 它还解决了一个问题:在市场经济上没有资社之分,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在经济领域层面上的运用。
第三次思想解放大有待发之势, 那么究竟要解放什么呢?改革开发30年, 中国已由“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造大桥过河”阶段, 几次思想解放, 也都有一脉相承的主题, 那就是扩大社会和民众的自主空间。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已经发端于21世纪初, 根据马恩的学说, 什么是和经济相对应的呢?那就是上层建筑, 也就是政治领域上需要一次思想大解放!解放思想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扩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自由。实践证明, 自由的空间有多大, 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
2为什么要解放思想
当今的思想解放是一种历史的新延续和新定位。前两次思想解放侧重于意识形态的争论, 如实践真理、姓社姓资, 这一次思想解放侧重于利益调整、制度革新、改革成果让百姓分享。大多数党建学者认为“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对象应该是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观念问题。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所言, “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也就像一个人瘸腿走路一样, 一个腿长一个腿短, 导致了权力过分集中, 出现了一边是票子, 一边是过度集中的权力, 产生两边一结合的权钱交易, 也就出现了权贵政治, 官员腐败现象也就随之而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时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 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经阻碍了经济发展, 现在必须对它进行改革。在改革之前, 我们需要进行思想解放, 也需要在政治上解决姓资姓社的问题, 推行一些制度, 这些制度我们过去一直认为它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是社会主义所绝不能容忍的, 但现在看来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需要面对, 我们还要贯彻第一次思想解放所解决的问题。要想经济进一步发展, 必须要面对和解决这些政治层面上的姓资姓社问题, 也就是说政治领域层面上需要思想大解放, 需要大改革。
3新形势下如何解放思想
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讨论, 树立了“实践”标准;第二次思想解放讨论、树立了“生产力标准”。如果把前两次思想解放理解为“还利于民”, 那么第三次思想解放就应该理解为“还权于民”, 要树立“以人为本”标准, 包括重新调整利益格局、更加尊重民众权利等。
3.1 讲真话是解放思想的起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 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讲真话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就是讲真话;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推倒一切诬蔑不实之词”, 就是讲真话;中国人口多、底子薄,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就是讲真话。邓小平同志在论述解放思想时说:“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这说的都是真话。讲真话, 思想必然活跃起来;不讲真话, 思想必然被禁锢。所以, 领导干部也要用心倾听真话, 不怕刺耳;用心思考, 开动脑筋,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 把零散的东西系统化, 经过加工, 拿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 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解放思想。
3.2 第三次思想解放, 发展政治民主是第一步。
发展政治民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放开舆论, 首先在党内, 然后是在国家, 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氛围。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1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强调, 要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 要通过进一步放开舆论来进一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进一步促进政治民主。
3.3 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个正常的社会, 需要一种相对轻松的体制性思维。而体制性拘谨则可能会导致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出现错觉, 并在行动的层面上表现为举止失措或失当。我们国家正处在历史性的巨变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 要遭遇和解决的问题, 无疑也是相当艰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能否用一种自信而坦荡的胸怀来面对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 形成一种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 是我们当今解放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4医院如何在第三次“解放思想”中寻找出路
备受关注的医改大辩论, 吸引了国内众多卫生专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咨询机构的研究者, 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医疗体系在可及性、收费和质量上存在问题。形成这三大问题的原因, 可能还是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上投入太少, 各大医院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 不得不拼命争抢病人, 造成医院之间竞争激烈, 从而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出现。医疗领域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 脱离了社会和政府的强力监管, 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投入过重, 医疗消费和生活消费的比例失调, 致使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凸现, 医患关系紧张。
4.1 不和谐医患关系需要“解放思想”来解决
近年来, 全国各地医院发生的各类威胁医务人员生命安全的暴力事件, 已在无数“白衣天使”心中留下了阴影。医生挨打并不鲜见, 某医院急救中心的一名医生也是满腹苦水:“某些患者或患者家属有时不理解医院的一些常规抢救程序, 他们经常因此而大动肝火, 拿医生‘开练’。” 某医院5天内两位医生被袭, 医患关系危机四伏。
4.1.1 医患关系不断民主化。传统的医患关系是医生凭借着对医疗技术掌握而具有权威性, 而病人对其只能绝对服从。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诸多变迁, 在现有医患关系中医生的权威在不断降低, 而患者的权利则在不断增长。在医疗活动中医患之间已衍变为共同参与医疗决策和选择的情形。在诊疗过程中, 患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体, 而是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主动参与治疗。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 医患双方地位越来越平等, 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民主化。
4.1.2 医患关系日益法制化。传统的医患关系中, 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是约定俗成的, 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依赖于医患双方的道德自律。在此基础上, 医患之间形成了以绝对负责——信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但是随着上述纽带的不断解体, 在当代医疗活动中, 再期待仅仅通过道德自律来实现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所以当今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多地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出现, 医患关系依然是道德关系, 但是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更多地是法律关系, 医患关系的法律化同样是医患关系演化的必然趋势。
4.1.3 医患关系呼唤和谐。随着整个社会生活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生之于患者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绝对权威和诊疗过程的唯一决策者, 他们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真诚沟通, 共同参与诊疗过程, 不仅需要患者接受治疗的结果, 更要使患者理解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医生要诊治患者的疾患, 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灵;不仅要尊重患者还要尊重法律, 不仅要提高医术还要提升人文素养;在医疗费用激增的情况下, 医生不仅要看好病还要算好帐……, 只有这样, 医患关系才有望和谐。
4.1.4 建立和谐关系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 “以人为本”是建立医患和谐的敲门砖, 在大家痛斥医疗问题是体制问题时, 是否考虑到:当医改的面纱真正解开时, 我们为医改的到来做好了思想准备吗?所以, 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 重新认识“以人为本”的新标准, 也就是说只有重视人的精神世界, 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
5第三次“思想解放”怎样推动医院发展
解放思想应该落实到制度创新, 医院要营造一个“宽厚、宽容、宽松”的工作环境, 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理念、观念和意识的束缚, 大胆吸收先进文明成果 (包括制度上的、管理上的和文化上的) , 一切为我所用, 破除条条框框, 不断创新理念、观念和意识,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辅佐医院建设与发展。
5.1 “思想解放”需要“民主人”。
前两次“思想解放”是还利于民, 重点是发展经济, 发展社会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这一次“思想解放”, 除了还利于民, 更主要是还权于民, 使公众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要还权于民, 必然要着重于制度创新和规章制度的建立, 而制度创新又必须靠思想解放来实现, 因为人是由思想来主导的。深化体制改革, 需要解放思想, 要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着力破除高度集权、排斥民主的传统观念, 破除把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一概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传统观念。医疗单位的管理机构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医患关系、干群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 还患者、人民群众以“民主人”的身份, 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医疗救治和医院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5.2 “思想解放”需要“政治人”。
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中国新社会阶层人数大约为5000万, 包括工商群体、依靠知识获得较高收入的新兴专业群体, 也包括大中专院校以及医疗卫生系统等。新社会阶层需要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他们有资格被纳入政治领域参政议政。在政治论坛上, 他们应当放下经营之事, 以政治家的视野关注民生, 看待、讨论公共问题, 推动法治、民主建设的进程, 恰当地定位自己的政治角色, 为建设公平的社会秩序贡献力量, 以此来化解社会内部的紧张关系。医疗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是靠“政府主导”, 还是靠“市场调控”?还需要医疗卫生领域以“政治人”的敏锐性进一步解放思想, 向一切僵化、陈腐、封闭的思想观念开刀, 拟定改革方案, 解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问题。
5.3 “思想解放”需要“改革人”。
实践告诉我们, 思想解放的程度, 决定着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面对医疗行业激烈的竞争形势, 医院要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大跨越, 必须推动新一轮思想的大解放, 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的束缚 (包括经营方式和服务理念等) , 改变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 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5.4 “思想解放”需要“和谐人”。
改革开放30年, 人人关心经济利益, 关注创造社会财富, 把大家都变成了“经济人”。随着历史的进步,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给社会又带来了一些弊端, 造成了“社会事业滞后、发展方式粗放、城乡不平衡、民生问题突出”的现象。为体现“以人为本”, 使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 使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追求精神生活, 保持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平衡, 这就要求把“经济人”再转变为“和谐人”。作为医学的践行者, 医务人员理应人性丰满、医术精湛, 以“和谐人”的身份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当前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但社会公共问题还很突出, 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 看病难、看病贵, 司法不公正、贪污腐败等问题亟待解决。在医疗体制改革千呼万唤始不出的情况下, 医院期待着乘上第三次思想解放的东风,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切实找到促进医院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瑞金.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从经济人走向和谐人[N].南方日报, 2008-03-17
[2]孙立平.解放思想: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N].北京日报, 2008-03-17
[3]沈宝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在两个问题上解放思想[N].学习时报, 2008-03-19
[4]吴晓灵.中国的挑战来自于中国自身[N].经济观察报, 2008-03-17
[5]王晓河.讲真话是解放思想的起点[N].江西日报, 2008-03-31
[6]邹启宇.我所亲历的历次“思想解放”[N].中国新闻周刊, 2008-04-11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 篇8
历史的车轮飞速朝前运转,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 利益分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正在愈加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一些学生出现思想虚无、价值判断混乱等现象, 高校学生思想工作形势日益复杂, 这就需要有新的办法来帮助教育人员为学生引导正确的思想方向。
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的崇高人格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也是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最高目标, 其主要方法和途径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普遍认可的人生态度、价值判断规则, 以增进其与环境的相互认同。
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在实际的工作中,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管理者, 又是学生事务的具体执行者, 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于一体。把解放思想的观念运用到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就需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方式, 运用与时俱进的态度解决问题, 考虑实际具体情况, 不断推陈出新, 重视思想的力量。
1. 因材施教, 内因主导
首先, 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 采取因材施教的管理方式, 在过程中注意内因的主导作用。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等一些原因导致学生大都学习兴趣不高, 有些学生努力且用心, 但是收获甚少, 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继续探求知识的欲望, 究其原因,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是一方面, 但确实能感觉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学校角度讲, 应该因材施教, 教师扮演的仅仅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 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获得成就感, 从而更加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专业教材的选购、老师的教学方式等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 无形中这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就暴露出来, 在矛盾中一部分学生选择得过且过、顺其自然, 另外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得到一张毕业证, 到学校的目的很盲目, 要解决这些问题, 从学生自身讲, 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要学会独立去规划, 树立自觉学习的意识, 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为以后的人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更多时候是需要自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长环境, 不同的人生经历, 与之而来的是不同的性格, 因此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让内因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 善于观察, 循循善诱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平时相处过程中, 用一点一滴的小事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曾发现的闪光点, 用真善美塑造学生的心灵。新的教育观念里, 我们不应该以一个学生的成绩去评价他的一切, 学习只是衡量学生的一个方面, 而一个人的品格、做人原则会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学生需要老师给予启发激励, 而一颗善良的心其实是一个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5.12汶川地震牵动了每个有爱心的人的心灵, 忽如其来的地震让学子们第一次感觉到生命是如此脆弱, 同时也懂得了生命的宝贵。在号召向灾区人民捐款时, 学生打开小储蓄, 一分硬币、一角、一元、十元等, 在那一刻学生们的善良、爱心、热情深深的打动着在场的每位老师。虽然平时总是那么调皮贪玩, 但在那一刻, 每个学生的形象在老师心目中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向灾区捐款的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最真实的人性之美, 太多的形式在人性之光面前只会显得很苍白无力, 用心发现学生的善良与真诚, 用真善美去塑造他们的心灵, 明天会更美好。
3. 尊重学生, 注重交流
学生是尊重自己的老师的, 老师的思想观点、行为举止、道德风貌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凡事只有真正经历过, 才能得出真实的感受。初次接管学生管理工作,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真诚充满阳光的面孔, 从每个学生眼里能感受到学生内心的那份渴望, 站在讲台上给他们谈自己的人生经历无形中就在心底有了一种信心, 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心中希望与老师达到思想上交流的一种平等。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梦想, 在这个年龄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进入大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形成与同学相处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良好做人的原则以及基本的礼貌等, 那么就需要有效地组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活动的开展, 运用一切积极手段来感染和影响学生, 提高其思想觉悟。善于协调各种不同利益, 沟通学校同社会、家长的关系, 妥善解决学生日常的各种矛盾, 赢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达到与学生的交流。
结语
面对当今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 充斥在我们周围的信息应接不暇, 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 得出的认识肯定也是多种多样。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不断去挑战社会的宽容度, 加强自觉自律。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思潮并不稳定, 社会对不同思想的宽容底线不断变化, 其内涵则要依靠学生工作者不断学习, 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判断。让学生工作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塑造人、引导人的伟大工程, 开创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海涛.院校研究与高职学生事务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7) :56-58.[1]张海涛.院校研究与高职学生事务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7) :56-58.
[2]梁丕桓.论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新形势及新思路[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6) :113-115.[2]梁丕桓.论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新形势及新思路[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6) :113-115.
[3]顾海良.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14-19.[3]顾海良.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14-19.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 篇9
关键词:法家,韩非子,法治思想
一、引言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韩非子。以他为代表的法家所推崇的法治思想, 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并不相同。笔者将主要从韩非子的理论主张为切入点, 探讨法家的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区别。
二、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1、为何尚法?
韩非子提出“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立于宫府, 而布之于百姓也”, 他认为法是由国家来编订, 让官府来具体实施并让老百姓周知和遵守的规范。法家认为, 法是道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 是治天下的根本原则, 可以制定行为规范, 界定每个人的地位和职责, 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 他不信任社会道德秩序, 提出“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治强生于法, 弱乱生于恶”, 认为只有严刑峻法才能有效地管理民众, 维持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
2、如何法治?
在立法方面, 法家的“法”来源于君主的意志, 君主是最高的立法者, 君主掌握恶劣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的立法权, 权力大大加强。君主所立之法, 必须要合乎人心, 顺应民性并且合乎实际, 强调立法需要“观国政, 料事务, 察民俗”做到“法可立而治可行”。韩非还主张法律要详明, 事无巨细, 皆有法式, 使各方面都要“服之以法”;
在执法方面, 法家主张“发矢中的, 赏罚当符”。韩非说“奉法者强, 则国强;奉法者弱, 则国弱”。他主张依法办事, 而反对“妄怒”和感情用事, 反对凭个人的好恶动用刑罚。他还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也就是说在法律面前全体臣民是平等的, 让官与老百姓在法律面前平等, 这就使这种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开性和普遍适用性。
3、法﹑术﹑势的循环互补
术是君主运用权谋技巧来控驭臣下的方法, 势是指君主应有的尊崇的权位和强大的威势。法﹑术﹑势互相需要, 相互不足, 是循环互补的关系。将三者统一起来使用, 使其相互补足, 称为一套完整的统治方法。法, 术, 势在赏罚﹑刑名上是一致的, 法制讲赏罚, 术治也靠赏罚作后盾, 势治追求的二柄就是赏罚;术治讲形名, 势治所依据的定分, 其实就是形名。冯友兰先生所谓“韩非以为法术势三者, 皆帝王之具”, 也就是说, 法术势都是君主的统治手段, 为君主的专权服务。
三、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区别
法家的法治理论尽管提出了富有见地的主张, 但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有本质区别的。
1、古代法家的法治理论是从强化
君主统治秩序的角度来讨论治国之术的,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 是君主以法来治民, 胜民, 弱民, 他不重视且不可能做到用法来有效约束君主的权力。韩非的法治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以君为主”, 君权的存在被当作不加质疑的前提, 其法治思想体系完全是为君权服务而展开的, 实际上落到实处的还是权大于法, 法律纯粹是君主手中任意挥舞的权杖。而现代法治则与民主制度相联系, 它是为有效地约束国家权力并确保相应的民主制度服务的。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法律是社会的最为基本的规范,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任何社会成员都要接受法律的约束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之一, 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政府也不例外, 它必须受法律的约束。
2、法家的法治究其实质是人治,
所以人大于法, 权大于法, 人在法上, 法在人下。它虽也讲“刑无等级”, 但此种“无等级”与现代法治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截然不同的, 它之上还存在着“圣人”“明王”, 他们是法律之外的生法者。它注重的是民众对君主的服从义务, 这只是除君主之外的平等。与法家的法治思想根本不同的是:现代法治注重的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包括全体公民的人格尊严的平等, 它从形式上破除了等级特权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
3、法家的法主要是刑法, 是镇压
制裁之法, 使君主用以威慑和镇压人民的工具, 人民被要求毫无保留地牺牲自己的一切, 无私奉献给国家, 没有任何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充其量, “这种法治是一种运用法律实现的人治。”而现代法治则以保护调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权利为基本精神, 法治的终极目标是人, 要实现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四、结束语
法家的法治思想内容丰富, 系统深刻, 我们研究时应该结合时代环境, 掌握总体联系, 把具体主张置于思想体系和历史进程中去评价, 才有利于对法家法治思想的内在原理和科学意义作出中肯的评价, 从而为现代法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历史的养料。
参考文献
[1] (战国) 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1] (战国) 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2]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丁小萍:《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3]丁小萍:《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极限思想与概率论思想的相互作用 篇10
1. 频率与概率
定义: 一个实验的样本空间为S, 在相同的条件下可重复进行. 对于样本空间S里的事件E, 记n ( E) 为n次重复试验中E发生的次数, 那么, 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即概率P ( E) 定义为E发生的次数占试验总次数的比的极限, 也即发生频率的极限.
由频率定义概率的方法看似很合理, 其实里头的瑕疵也是很明显的. 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①现实生活中, 我们所做的试验仅有有限次, 不可能无限次地重复下去. ②如何确定n ( E) /n会收敛到一个固定的常数 ( 即我们熟称的频率的稳定值) .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的想法是: 当n足够大时, 频率n ( E) /n与概率P ( E) 有较大偏差的概率很小, 即频率稳定与概率. 用数学语言来讲就是要证明: 对任意的 ε > 0,
由下面的定理可知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2. 伯努利大数定律
设Sn为n重伯努利试验中事件E发生的次数, p为每次试验中E出现的概率, 则对于任意的 ε > 0, 有
证明因为Sn~ b ( n, p) , 所以E ( sn) = np, Var ( sn) =np (1-p) ,
当n→∞ 时, 上式右端趋于1, 因此
例1 历史上有不少人做过抛硬币试验, 结果我们发现, 出现正面的频率稳定在0. 5, 即当我们大量重复此实验时, 概率无限接近于频率, 这正是伯努利大数定律理论所在.
3. 二项分布的泊松近似
泊松分布在各种各样的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这是因为当n足够大, p充分小, 而使np保持适当的大小时, 以 ( n, p) 为参数的二项随机变量可近似看成泊松分布, 从而达到减少二项分布中计算量大的目的. 下面来证明这一定理.
( 泊松定理) 在n重伯努利试验中, 记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为pn ( 与试验次数n有关) , 如果n→∞ 时, 有n pn→λ, 则
证明记n pn= λn, 即pn= λn/ n, 于是
例2据医学统计生三胞胎的概率为1 /10000, 求在100000 次生育中, 有0, 1, 2 次生三胞胎的概率.
解由题意知生育次数X ~ b ( 100000, 1 /10000) , 所以P ( X = 0) = 0. 000045378; P ( X = 1) = 0. 00045382; P ( X = 2) =0. 0022693. 此时也可用泊松近似计算, X ~ P ( λ) , 其中 λ =np = 10, 故P ( X = 0) = 0. 000045; P ( X = 1) = 0. 000454; P ( X =2) = 0. 002270; 由此可见近似程度很令人满意.
因泊松分布是离散分布, 我们不禁要问, 是否存在连续类型的分布作为二项分布的近似呢, 答案是显然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
4. 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
( 棣莫弗- 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 设n重伯努利试验中, 事件A在每次试验中出现的概率为p ( 0 < p < 1) , 记sn为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 且记
定理表明, 当n很大时近似于标准正态分布, 据此可以对二项分布做近似概率计算, 具体应用请看下例.
例3 某产品次品率p = 0. 05, 试估计在1000 件产品中次品数在40 ~ 60 之间的概率.
解次品数X ~ b ( 1000, 0. 05) , E ( X) = np = 50, Var ( X) = np ( 1 - p) = 47. 5, 由棣莫弗- 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 有
一个函数最重要, 也是最基本的性质无非就是连续了, 如果连续, 那么求极限时然后就是微分、求导等一系列后续的问题. 分布函数也是概率论中最基本, 分布最广, 最普遍的函数, 因此研究它的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的学习是必不可缺的.
5. 分布函数F ( x) 的基本性质
( 1) 单调性: F ( x) 是定义在整个实数轴 ( - ∞ , + ∞ ) 上的单调非减函数, 即对任意的x1< x2, 有F ( x1) ≤F ( x2) .
( 2) 有界性: 对任意的x, 有0≤F ( x) ≤1, 且
( 3) 右连续性: F ( x) 是x的右连续函数, 即对任意的x0, 有
对于这些性质, 还有为什么它不是左连续的, 由分布函数的定义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 而且我们还知道满足这三条基本性质的函数可以是某个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从而这三条基本性质成为判别某个函数是否能成为分布函数的充要条件.
例6设连续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试求: ( 1) 系数A.
解由F (x) 的连续性, 有由此解得A=1.
对于二维以及二维以上的联合分布函数也有类似的性质.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6. 随机变量序列收敛性在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种: 依概率收敛和按分布收敛
我们研究依概率收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一些难以计算的事件概率, 其中, 最典型的就是n重伯努利事件了, 当n很大时, 我们根本难以计算, 因此研究它的极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
定义1 设{ Xn} 是一随机变量序列, X为一随机变量, 如果对任意的 ε > 0, 有
P ( | Xn- X | ≥ε) →0 ( n→∞ ) , 则称序列{ Xn} 依概率收敛于X, 记作
依概率收敛的直观含义是Xn对X的绝对偏差不小于任一给定的可能性将随着n的增大而越来越小.
性质设{ Xn} { Yn} 是两个随机变量序列, a, b是两个常数, 如果
有了上面概率极限的定义, 那我们自然会思考, 分布函数序列是否也存在极限呢, 答案是显然的, 但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函数的间断点时, 它是不收敛的.
定义2设随机变量X, X1, X2, …的分布函数分别为F ( x) , F1 ( x) , F2 ( x) , …. 若对F ( x) 的任一连续点x, 都有则称{ Fn ( x) } 弱收敛于F ( x) , 记作也称{ Xn} 按分布收敛于X, 记作
由性质 ( ⅰ) ( ⅱ) 可知, 依概率收敛与按分布收敛是不等价的, 这是显然的. 例如设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P ( X = -1) = 0. 5, P ( X = 1) = 0. 5, 令Xn= - X, 则Xn与X同分布, 即Xn与X有相同的分布函数, 故但对于任意的0 < ε <2, 有P ( | Xn- X | ≥ε) = P ( 2 | X | ≥ε) = 1, 所以Xn不是依概率收敛于X.
例7 设随机变量序列{ Xn} 独立同分布, 数学期望、方差均存在, 且E ( Xn) = μ, 证明:
证明因为{ Xn} 方差存在, 记Var ( Xn) = σ2, 令则
对任意的 ε > 0, 由切比雪夫不等式得
二、概率论思想在极限中的应用
极限是研究数学的基础, 所以与极限有关的计算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大部分求极限的题目难度较大, 如果采用传统的思维进行分析, 计算量不仅大, 而且结果还不一定正确, 但对于某些类型的题目, 如果采用概率论思想解答, 则效果非常明显. 下面通过几个求例子来感受一下概率论思想的奥妙.
解法1:数学分析方法.
法2:概率论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数学分析中级数求极限的几种基本方法.
①迫敛性 ( 夹逼定理)
②裂项相消
③定积分思想
解把此极限式化为某个积分和的极限式, 并转化为计算定积分. 为此作如下变形:
④ 四则运算法则
对于该类复杂的级数求和, 我们可以通过转化求一个比较简单数列的极限, 然后运用四则运算法则则可轻易突破此类题目.
当然还可以用到我们的级数理论求另类题目, 限于篇幅, 这里就不一一列出, 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文献[用级数理论求极限], 王书营.
通过以上的几道题目的求法, 我们是否对求级数极限这类题目有了新的领悟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道题目.
分析通过观察该式子, 我们发现它与上面讲过的几种题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含有阶乘项, 含阶乘项的式子在数列中求极限就比较困难了, 更何况是在级数求和中, 因此, 此题, 乃至下面的例10, 若采用传统的数学分析方法来做, 效果肯定不太理想, 但如果我们用概率论思想, 赋予它概率直观意义, 则效果显著.
泊松分布在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一些极其复杂的极限计算问题, 如果充分利用它的一些性质并结合某些定理 ( 如中心极限定理) , 则可大大降低题目难度, 提高解题效率.
结语: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了解, 我们发现概率论与极限不是单独存在, 而是相互关联的, 所以将其关系理清、融合, 做题时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会更有助于我们的学习.
摘要:极限思想和概率论思想作为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研究数学, 应用数学以及推动数学的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以下两个方面:一、侧重论述了概率论中的一些概念, 性质, 以及定理来展示极限思想在《概率论》中的应用;二、应用概率论思想解决一些与极限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概率论思想,极限思想,应用
参考文献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茆师松, 程依明, 濮小龙.-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
[2]概率论基础/李贤平.-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4
[3]概率论习题集/ (俄罗斯) 施利亚耶夫, 苏淳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 篇11
一、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解放思想的内涵
对解放思想的理解,我们通常认为解放思想是具有先进性的思维和实践主体在对待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关系中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和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在方法论上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原先认识中正确部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它是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和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解放思想。所以说,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加以强调,是对解放思想的新定位。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要反对思想凝固僵化,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对解放思想的理解,要注意把它提升到哲学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
二、从政治意义上来理解解放思想政治实践性
当代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发展和变革,无不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和先导,并且推动着解放思想向前发展。从真理问题大讨论到冲破“两个凡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推广到建立经济特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从转变发展方式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就是敢于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不仅敢于“破”,更要敢于“立”。不“破”不“立”。不破两个“凡是”,不破绝对权威,就不可能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不可能确立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不撤销人民公社,不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就不能确立联产承包责任制,就不可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也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正是在不断突破中,在不断的超越中,不断开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在当今社会,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时期,过去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健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步。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才能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才能以改革的精神积极应对挑战,使我们党始终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前列,从而继续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所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向全党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盲目蛮干;同样,实事求是也不是谨小慎微,因循守旧。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正确认识和理解解放思想,根本的是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的实质:实事求是。但在解放思想的实践中,我们有时不自觉地把两者割裂开来,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当成了两码事。在这种思想方法的指导之下,要么解放思想迈不开步;要么时放时收,没有很好地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甚至在某一阶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关系处理上,存在着畸轻畸重、忽冷忽热的现象;在一些干部中仍然突出存在的盲目性、片面性、绝对化,说到底就是割裂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就是按照邓小平提出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做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敢于实验,敢冒风险,开拓前进。步子要稳,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步骤上要循序渐进、谨慎从事,注意选择适当的方式,及时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就抓紧解决,避免犯大的错误。坚持这两者的辩证统一,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能健康、顺利地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归根结底,就是要使解放思想始终沿着实事求是的正确轨道前进,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目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标准,自觉地服从于实事求是、服务于实事求是,并最终体现为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过时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思想认识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四、坚持解放思想,反对思想僵化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然要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即思想僵化。其表现形式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等。在现实中,有的人怀疑改革开放政策,怀疑党和政府的领导,一个实际的原因,就是现实中主观主义太多了,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案例太多了。解放思想,就是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无上权威,就是要坚决反对思想僵化。
坚持解放思想就要从传统社会主义的思维模式中进一步解放出来。实践证明,传统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深刻的革命首先是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深刻转变。这个转变只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而逐步完成,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这种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还或隐或现地存在。比如,把市场经济体制看成是外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东西,或者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存在质的差别,或者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市场经济体制,不是采取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办法去解决,而是企图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法去解决,都不能把改革引向深入,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坚持解放思想就要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摆脱这些老观念、老框框、老思维方式的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弄清究竟哪些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作出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完全正确但现在决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的具体结论;哪些是必须根据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需要丰富与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不仅如此,还要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长期以来,受“左”的影响,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拒绝吸收借鉴,吃了大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可是,在这方面“左”的思想很顽固,经常挑起“姓资姓社”的争论。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更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多地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在这方面,仍然要坚持解放思想。
总之,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各种制约因素,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组织部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 篇12
关键词:犹太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 这两个民族对东西方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虽然受到美国文化的一些影响, 但其固有的文化特点并没有改变, 尤其是它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中华文化地位根深蒂固, 然而在21世纪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毋庸置疑的是这两个民族都特别重视教育, 然而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共性也有差别, 下面就两个民族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点与差异进行比较。
一、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一) 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都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性, 显示出了犹太民族精神的独特性。犹太民族性和民族精神又具有多重性, 这主要受犹太教教义的影响。犹太教育铸造了犹太人, 培育了犹太民族性和犹太人的民族精神。尽管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不断进行融合, 然而犹太文化却不失其民族性。
中国文化的民族色彩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特征。孔子的教育理念几乎垄断了中国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儒家因素波及整个民族, 这也为儒家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因此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民族色彩主要体现在儒化思想这方面。
(二)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都重视教育
犹太文学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在于犹太民族重视教育。犹太人崇尚知识、尊师爱教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犹太民众之中, 成为犹太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在犹太人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在他们心目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犹太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拉比。在希伯来语中拉比的第一个涵义就是老师。这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相一致。在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备受关注, 老师在中国也被称为“圣人”“先生”。从这些称呼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教师的尊重, 更有谚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由此可见, 这两个民族都尊师重教育。
(三)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都为世界科学史作出巨大的贡献
犹太文学不仅为当代美国文学及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也为世界文学、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犹太人人数不多, 但在知识界、文化界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据统计, 在诺贝尔获奖者中, 犹太人就占据了15%, 有利地证明了犹太民族对全世界科学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也同样为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华人在各个知识和科技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二、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一) 宗教对教育影响不同
犹太教是犹太教育的基本点和统帅, 因此重视教育是犹太教的支撑点。犹太教育中深深地弥漫着犹太教思想, 因此犹太教经典的传授成为犹太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主要受儒家、法家、道家三个主要教学流派的影响, 其中尤以儒家思想为重。儒家教育理念主要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典范, 德育优于智育, 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 强调成人的教育理念。
(二) 教育普及程度不同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迈蒙民德说:“每个以色列人, 不管年轻还是年老, 强健还是羸弱, 都必须专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叫花子, 一个养家糊口的人, 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来钻研。”而在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才重视教育, 国民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可见, 教育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只有树立普及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一个民族才能发展和取得进步。
(三) 教学重点的不同
犹太人更注重谋生手段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犹太人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不是一味地教授书本的知识, 而是当做生活中的一种训练, 通过实践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教学方式只侧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严重地忽视了实践环节, 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重理论而轻实践。
犹太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明长河中源远流长, 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两个民族对教育的重视。正是开放性的教育铸造了两种文化的熔炉, 形成这两种文化精神。两个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及其所取得的成果雄辩地证明了教育的巨大力量和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北京大学学报, 2005年, 第5期.
[2]张倩红.犹太文化的几个特征.西亚非洲, 2003年, 第2期.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推荐阅读:
解放思想与出版改革07-25
谈村民自治与解放思想06-20
解放思想学习心得: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到实处08-26
关于解放思想的演讲稿:解放思想我先行10-23
思想解放11-21
思想大解放08-10
思想解放潮流12-20
继续解放思想06-30
解放思想征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