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潮流

2024-12-20

思想解放潮流(通用9篇)

思想解放潮流 篇1

伴随着近代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不懈探索,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再到提倡民主科学, 最后到接受马克思主义, 汇聚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那么, 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历程是怎样的呢?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 内容:

(1) 1 9世纪末,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 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2) 1905~1907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 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 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 特点:

(1) 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2) 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 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4) 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 内容:

1 91 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 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 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 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 特点:

(1)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 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2) 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 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三、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 内容:

(1)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2) 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4) “问题”与“主义”之争, 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6) 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2. 特点:

(1) 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 (2) 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 (3) 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4) 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回顾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每一次思想解放是新思想与旧思想的斗争, 是新兴势力与旧势力的斗争;每一次思想解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这三次思想解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不同阶段发展的结果;三次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思想解放潮流 篇2

背景: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标志:1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派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④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

新运动。

②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 限 性:

①脱离广大群众;

王阳明与晚明思想解放潮流 篇3

舆论界、读书界、学术界如此看重这本书,可能是因为我用别样的视角解读晚明史,提出了晚明也有大变局的新看法。正如《中华读书报》所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和晚清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说法,而樊树志先生认为,实际上晚明已是一大变局……通观全书,可以承认‘晚明大变局’一说大致是成立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很多论述有助于公众更新对晚明历史的认知……本书的意义当不限于晚明史,将晚明的变化理解为一大‘变局’,就否定了李鸿章‘三千年未有’的说法;强调晚明之变的外源性,将中国卷入全球化的时间提早到晚明,也深具启发意义。如此,如何看待有清一代,如何理解晚明变局与晚清变局的关系,如何描绘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图景,都需要进一步思考。”

不同层次的读者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也许是本书的两大主题“对外开放”与“解放思想”与当代读者发生了共鸣,有助于人们回顾过去、应对当下、展望未来。因此我很乐意与各位分享读史的心得,上次在上海古籍书店与读者有过交流,反响很好。今天的读者朋友请我讲讲王阳明,也就是《晚明大变局》第四章思想解放的潮流。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冲破束缚思想的牢笼,挣脱枷锁,内容与形式因时而异。晚明思想解放的潮流,特点就是要冲破僵化的经学思想的束缚。此事说来话长。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于是乎形成了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以研究经学为生的人群称为经师。经师们专注于经典的一字一句的注释,搞所谓章句之学。汉朝的经学就已弊端百出,正如已故历史学家吕思勉所说:经学大师郑玄遍注群经,号称博学,其实支离灭裂,于理绝不可通,自相矛盾之处不知凡几。此等风气既盛,经学家大多变为没有脑筋的人,虽有耳目心思,都用在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经学逐渐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一言以蔽之,经学的弊端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拘泥、僵化、教条。宋明理学把这种弊端放大到了极点。

明朝前期的思想界沉闷而僵化,科举取士都以宋朝经学家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作为考试课本和标准答案。考生们为了跃登龙门,一味死记硬背,写毫无自己思想的八股文。人人都以孔子的思想为思想,以朱子的思想为思想,而没有自己的自觉思想、自由思想。正如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所说:“结果,朱熹的宋代儒学版本成了科举考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幸的是,这种融合‘往好处说是鼓励人们去关心只言片语、孤立的细节、无关紧要的东西;往坏处说则导致死记硬背、照本宣科而不追求意义和价值的习惯’。一旦朱熹广博的道德形而上学被转变成纯经院形式,‘批判精神、创造性思想、道德目的和活力就逐渐消失了’。”

一两千年前的经典,后人奉为不可更改的至理名言,供上神坛,顶礼膜拜,不敢批判,不敢怀疑,思想界死水一潭。有独立思想的知识人对于这种状况是不满意的。首先出来打破僵化沉闷空气的是陈献章,他强调怀疑精神,提倡“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有了怀疑精神,敢于怀疑圣贤,敢于怀疑经典,才会有觉悟,才会有进步。王阳明继承并发扬陈献章的怀疑精神,开创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中国历史上,王阳明一直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思想学说被嘉靖皇帝斥责为“伪学”“邪说”。后来虽然平反昭雪,从祀孔庙,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九五○年代以来,又被贬为“主观唯心主义”,予以批判。

其实王阳明的事功和学术都令人刮目相看,他既是一个思想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他官至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在平定宁王宸濠叛乱、赣南叛乱、广西叛乱中,战功卓著,无人可与之比肩。当然,他对于后世的影响,毫无疑问是思想家角色,中国近代杰出政治家都推崇他的思想;他所建立的“阳明学”流传日本、朝鲜等国,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不过,对于阳明学,人们各取所需,有的关注“致良知”,有的关注“知行合一”,我的切入点是解放思想。

我认为王阳明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解放思想,有两点应该细细琢磨。一点是: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王阳明《传习录》)

另一点是: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同上)

这两段话,气魄宏伟而又逻辑严密,极具震撼力与说服力。以我的读史所得,在王阳明的前辈或同辈中,难以看到如此锋芒犀利的言词,如此深刻大胆的思想。其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向孔子、朱子大声说不。在朱熹思想成为钦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挣脱无形的网罗,强调无论求道还是求学,都应该出于自己的心得,独立思考,不要以朱子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写的《大学古本》与《朱子晚年定论》,都是向朱熹发出质疑,他认为被当作科举考试课本以及标准答案的《四书集注》,是朱熹中年未定之说,有不少谬误;而且朱熹自己也觉今是而昨非。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反思,不要盲目崇拜朱熹。扩而大之,他对传统经学也给与猛烈批判,他说经学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有的崇尚功利、邪说,这是“乱经”;有的专注于训诂、背诵,沉溺于浅闻小见,涂抹天下之耳目,这是“侮经”。所以他强调“学贵得之心”,不为经典词句所束缚:“凡看经书,要取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一拘执比拟,则反为所束缚。”

王阳明的大弟子王畿、王艮把这种思想推向极致。王畿思想的精彩之处在于,始终坚信“学须自证自悟,不从人脚跟转”,如果不能自证自悟,一味跟随前贤的脚跟转,重复前贤的语录,是没有出息的;如果执着于师门权法,不敢超越,那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思想岂不成为一潭死水!自从宋代把《论语》等四书奉为“经”以来,四书的地位节节攀升,大有凌驾于五经之势。知识人对它顶礼膜拜,只敢亦步亦趋地注释,少有批评。王畿反其道而行之,直率地指出“《论语》有病”,并非“传神手笔”,“只记得孔子皮肤影像”。因此王畿被朝廷斥责为“伪学小人”。《明史》与《四库全书》都对他持否定的评价。从长时段的历史眼光看来,“掀翻天地”“打破牢笼”,恰恰是他的最大贡献。李贽称赞这位前辈:“人天法眼,白玉无瑕,黄金百炼。”

思想解放潮流 篇4

一、比较教学法现状分析及分类

为了解学生历史比较能力的现状, 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主要设计了“你在解答材料型比较题时比较点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你在解答主观题中的比较题时解题过程是怎样”、“你在做比较类文字题时的心得和困惑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问卷反馈分析发现, 很多学生对材料型比较题的解题过程不清楚, 思路混乱, 对于提供材料进行分析对比的, 如果材料太长, 就会出现难找重点, 读不懂材料中没有但书本上有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

历史比较法主要分为:一、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即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专题式章节内容打破了按时间、朝代为顺序的纵向编写模式跳跃性大, 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时空混乱的现象,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这时候我们可以补充材料, 加强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 帮助学生有效的突破这部分学习内容。二古今比较, 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历史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 由于学生的阅历、认知水平有限, 因此对某些史实难以理解。而通过古今的比较,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 解决难点。三、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 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开阔学生的眼界, 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下面笔者将就结合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复习课进行具体介绍。

二、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课程导入要独具匠心, 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地, 把学生自然引到课堂教学, 同时又要为这堂课服务,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热闹而已。基于这个要求, 设计了“猜猜他是谁”这个三位近代人物对比这一环节, 让学生七嘴八舌主动猜是哪位近代名人。如出生:乾隆五十年 (1785年) , 逝世:道光三十年 (1850年) , 学历:嘉庆十六年进士, 主要成就: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代表作品:《四州志》、《林文忠公政书》。分层次展示, 学生很快就会猜出是林则徐。按此逻辑另外设计了康有为和陈独秀。这三人也是本单元向西方学习历程纵向的三位代表。这种纵向人物的呈现就从感性上让学生感受了个性与共性。

在新课教学中, 设计一个判断题:“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相比较, 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这既是课堂上的题目巩固, 又是从横向上深层次对比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之间的异同点, 通过对比理解资产阶级激进派、维新派、革命派之间的异同点, 揭示阶级的本质特征, 也可总结一般规律。

本单元是主要是从文化史中角度了解中国近代, 但事实上历史事件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所以教学中设计一个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 有效弥补学生知识点残缺不完整的问题。设计一个表格整理活动, 从器物、制度、思想三方面, 让学生整理每个阶段对应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现状, 同时补充世界历史 (主要是欧美) 对中国的影响, 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开阔学生的眼界, 变割裂、不完整的知识为体系化, 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 在课的总结时设计了一个古今对比, 知识延伸与拓展环节。提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的一段内容“起自19世纪中叶的西学东渐过程, 有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 橘逾淮为枳, 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 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其根由何在?”提问学生“近代中国百年“强国御辱梦”的历程, 对当代中国梦的实现有何启示”, 以古鉴今, 通过比较,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 解决难点。

三、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当然, 虽然历史比较法在中学教学中应用广泛而且有很好的效果, 但在使用当中还是应该注意怎样才能把它应用得恰到好处。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拿来做比较的历史事物必须具有可比性, 这是运用历史比较法的前提。可比性指与比较的历史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联系, 它是比较的前提条件。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硬凑在一起比较, 就违背了逻辑, 就会造成牵强附会。

2.要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严格地讲, 比较本身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比较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在于历史观是否正确。

3.中学历史的比较法要以教科书的素材为基础,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离开了教科书, 就离开了学生的实际,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历史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法, 并非万能, 既要灵活运用, 又不能滥用。“以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是新课改的目标, 也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

摘要:比较教学法, 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 进行比较, 不仅有利于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起来, 达到化繁为简, 由厚变薄的目的, 而且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 尤其重要的是, 可以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比较教学,兴趣

参考文献

[1]徐军.《浅谈历史比较教学》, 《科教创新》2013.12

[2]李稚勇.《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 长春出版社2012

思想解放潮流 篇5

论成果

呼和浩特第九中学 吴宇强

2013-12-20

一、史实概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风帆。此后,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推动国共合作,基于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政治多极化成为一种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发提高,中国如何与世界同步发展、采取何种发展模式等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建设发展的具体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

二、教材知识整合的说明

高三复习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知识的整合与归纳,对教师的教材整合与知识归纳能力更是极大的考验,我使用的高三复习资料《红对勾讲与练》中将中国古代科技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合成一个专题,而将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近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合成一个专题,我觉得这样的教材知识整合没有任何整体思路和逻辑性,按照我的设计思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然是分为四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人思想的解放就是各种思潮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熟、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的形成都是如此,从新文化运动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的形成这个过程也应该归到向四方学习的第四个阶段,及走自己的路。

三、教学反思

历史高考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向上看,已日渐突破以往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考察的臼窠,试题的设计角度、命题水平和对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都不断增强,就整个试题分布上看,对思维能力考察的分值达到3/4以上,而且在史实间的联系和迁移,题目的重新设计(指内容常见但设问变化)和转移,试题的分析审题、思维的 提高和创新及基本概念和史学理论的考察上也引人注目。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科能力在教学中的反映,证明了“ 考试说明”的指导性作用和意义,因此,能否适应高考,通过对考试中涉及的诸多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力思维,把握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方面,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日渐重要。只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复习中注意联系实际内容予以引导、启发和讲解,着重他们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较好地培养学 生的应变性,真正实现能力水平的提高。

1、迁移联系各种史实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揭示同类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就具有同性作用,反之,将已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环境或学习过程中,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无疑也会形成这类事物的更高层次和能力,即异化性作用,这两种迁移,联系方式的运用,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使思维呈现跳跃性,这就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疏导和暗示、适时引导也是很重要的。这种方式的不断运用,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设计转换各种题目,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变通能力

事实上,高考命题的范围、覆盖和比例,早已不再是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了,而是不避重点和难点,也考虑到热点和时事性,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时逐渐地将触角延伸到当代的中国和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教学时对历史发展进程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联系性强的典型性史实,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和指导,教学中根据需要和可能性,将一个史实变换设计成多种题型,并就每一题型的侧重点、思路和方法及失误迷惑的原因予以简析,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此外,对于热点和时事感强的有关内容,除了搜集理好一些备用材料外,从世界战略、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外环境形势方面进行设计转换,也能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3、发掘、提炼历史要素培养学生适应各类题目的解答能力

发掘、提炼历史要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各类题型的测试功能方面的训练;其二则是指学生在试题的鉴别、审定和答题的技术性要求方面的能力。说到底没有正确的审题,就不可能有准确的答题,二者结合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解答能力。

这里,就审题方面来说,每种题型都必然会有相应的历史要素,诸如时空地域主体设问以及各种范畴的层次要求,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还有各种能力评定的要求(概括、归纳、分析现象、联系对比、说明理解等),在训练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此认识明确,特别是这类要素随着高考命题水平的提高,测试功能增强,往往隐含较深,不易发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和补充,进行发掘、提炼。磨刀不误砍柴功。尽管这会花费不少时间,操作起来,显然有些琐碎,但是通过这种反复训练和强化要求,学生就会适应各种不同题型的特点,掌握解答这些显性或隐性要素的试题技巧,同时这也是准确解答试题的基础。其次就答题方面而言,鉴于历史材料已向各种题型延伸的特点,我们必须寻求积极的对策。这里就从材料中获取和处理有效信息作简要说明。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明确提问和材料的关系属于外延式(答案在材料外)还是内涵式问题(与前述相反),其次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进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并且注意不能照搬照抄原文,要论从史出,并且具有一定的高度;解析的层次性、能力性也要逐步提高,这在无界定性设问中尤为明显。另外要注意每一设问后的分数值,它也能帮助学生明确解答该题的信息量的多少。在处理获取的有效信息时,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须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切忌杂乱,论点要明确,所列的要点必须清晰,即便是纯理论性的认识,也要注意还原成历史感强的学科性语言。

科技潮流 时尚潮流 篇6

会飞的“鲨鱼”概念车

在奥迪和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联合举办的汽车设计大赛中,土耳其人卡齐姆•多库(Kazim Doku)设计的奥迪“鲨鱼”概念车获奖。

多库的“鲨鱼”概念车受到了飞机及摩托车的启发,采用流线型的车身设计,并且会飞行。尽管“鲨鱼”上面刻着四个环的奥迪标志,但它其实更像气垫船而非汽车,因为“鲨鱼”概念车不需要贴地而行。你还能从“鲨鱼”设计上看到奥迪设计总监沃尔特-德-席尔瓦的典型风格,多库称这是他在设计“鲨鱼”时刻意仿效的。

用咖啡渣提炼生物柴油

美国内华达大学一项研究用咖啡渣提炼生物柴油。

咖啡渣中生物油含量大约达到了15%,虽比不上大豆、油菜籽和棕榈油,但咖啡油更加稳定,因为它含有更多的抗氧化成分。用咖啡渣制作柴油并不困难,用化学溶剂就能提取。

室内滑梯式楼梯下楼飞快

英国设计师最近建造了一款别致的室内滑梯式旋转楼梯,人们可以在一个透明的管道里很容易地滑行到楼下,从三楼下来只需要7秒钟。

“朋克教母”设计两面T恤

著名艳星帕米拉-安德森在3月6日举办的巴黎时装周薇薇恩-韦斯特伍德秋冬时装秀上展示了一款前后颠倒穿的T恤。被誉为“朋克时尚教母”的著名英国设计师薇薇恩-韦斯特伍德借这种两面穿的T恤设计,号召人们对抗经济危机。

在发布结束后的后台,一头橙色头发的韦斯特伍德与媒体分享驱散经济危机阴云的一些诀窍:“少买点,精选一点,把衣服混搭着穿。把你的T恤掉过来穿,你就可以有两种方法穿它了。”

随着金融泡沫破灭,生活变得简单,心境重归质朴。今年春夏季节,女人的裙子再次变长,她们想以此做为对自己的保护

苹果推出全球最小iPod

苹果公司3月19日推出了最新的iPod shuflle,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小的 iPod,也是第一款会说话的 iPod - 两大特点令新款 iPod shuffle 唱念俱佳,声色兼备。它仅高 45.2 毫米,厚 7.8 毫米。控制按键从 iPod shuffle 的机身处移到了耳机线上的耳塞下方,iPod shuffle 因此变得更小,但功能却完全不受影响。

国内最贵住宅记录刷新

国内最贵住宅记录近期被上海的楼盘再次刷新。位于上海松江区佘山地区楼盘世茂佘山庄园最近成交两单,接连刷新住宅楼盘单个单位的最高成交价纪录。两个单位成交具体时间都在今年年初。两套别墅中,其中一个占地约40亩的别墅,签约成交价格达到2.05亿元。另外成交的一处别墅总价为1.55亿元。两个单位的销售价格全部刷新了国内住宅新盘的价格记录。

路易威登状告Google

帮假货做宣传

拥有经营路易威登和其他奢侈品牌的奢侈品集团LVMH,对Google将搜索引擎中的关键字“Vuitton”高价卖给他人的行为表示不满。

思想解放潮流 篇7

中国近代的建筑思想研究研究背景

1. 中国建筑的民族主义研究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的民族主义的问题在八十年代曾有杨嵩林先生和侯幼彬先生的开创性研究。目前这一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外国教会为使传教活动更易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二,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滥觞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三,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关于这三方面最重要的综合研究首推台湾傅朝卿先生的著作《中国古典式样新建筑——二十世纪中国新建筑官制化的历史研究》。董黎先生的研究是在第一个方面的深化。他发现天主教建筑师格瑞斯奈(Reb.Albert Gresnight)对中国建筑原型的认识与墨菲不同,因而他设计的辅仁大学建筑立面造型带有中国石牌坊的意味,与南方的宗祠而不是北方的宫殿联系较大。另外,中国近代建筑以及“中国风格”新建筑创作中的地方性问题也很重要,它反映了社会对中国建筑特色的多元化的理解,厦门大学建筑群就是一例。

2.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以往论者多着眼其历史研究,事实上它不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关于梁思成所代表的营造学社的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写作,台湾汉宝德先生和夏铸九先生的史学方法论研究极具开创性。他们指出梁的写作是以官式建筑为对象,在史论上受到了西方近代建筑的结构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认识不仅对于了解他的史学理论基础和所受的西方学术影响极为重要,也对从认识论方面反思当前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有很大启发。

3.现代主义研究

中国近代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想的研究,始于赵国文先生在1987年发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史论”一文。赖德霖先生在文中又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对其产生的时间、契机、中国建筑界内部的宣传和争议、中国建筑界的折衷倾向及其原因、它与中国现实条件的关系等问题做了较为综合的考察和分析。又有伍江先生关于鲍豪斯在上海的影响的文章。徐苏斌女士对柳士英设计的中华学艺社大楼的研究反映出当时中国建筑师对建筑德国“分离派”建筑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外来影响在中国环境里所呈现的复杂性。现代建筑运动在三十年代后期将城市问题视为重点。

现代主义运动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赖德霖先生在文中列举大量实例及图表说明现代主义运动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并分析其成因。

1. 商品化带来建筑的“摩天”化和“摩登”化

30年代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摩天建筑、摩登建筑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货,同时国际新建筑运动也率先影响到被称作“远东纽约”“东方巴黎”的上海。

2.“中国固有式”产生了新变化“俭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

1933年,基泰建筑师设计的中央医院落成,它的式样被称作“俭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中国固有式”向“俭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的转变说明,“中国固有式”建筑并非中国建筑发展的理想方向。但同时也说明,尽管“中国固有式”已经不适用,不经济,中国建筑师仍没有放弃对民族性的追求,官方建筑也没有放弃对民族形式的要求。董大酋建筑师就称自己的设计是“于趋从现代矜式之中,仍寓有本国文化之精神”。

也正是由于“摩天”化和“摩登”化在中国只是商品经济引导的一种新潮,所以现代主义建筑传入之初,中国的公众和建筑师们只是迎合时尚,把它当作一种形式和风格的新变化,而并未从理论上认识现代主义的革命意义。中国建筑师的作品也并不反映个人对建筑风格的独立追求,政治区与经济区之别,官式建筑与商业建筑、文化建筑与一般建筑的类型之别往往决定了他们作品是选择中国古典复兴风格还是选择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建筑科学性与民族主义的冲突

中国近代建筑的文化观所导致的对建筑民族性的认识,是民族形式新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而对科学性的追求则是建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但受中国社会现实条件和建筑师队伍自身背景的影响,现代主义在中国仅仅是一种风格造型的选择而没有成为一种社会运动。赖德霖先生认为,作为建筑的民族主义基础的文化观和作为建筑现代化基础的科学观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想发展的两把钥匙。

1.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933年初,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加入了一位美国合作伙伴林朋(Carl Lindbohm),他给中国建筑届带来了“万国式”(国际式)的建筑思想。林朋强调“物质上的真实,构造上的真实”“在形式和表现上都须有真实的存在”。林朋为在形式主义的迷途中徘徊的中国建筑届投来了一束理性的光芒。1933年以后中国又陆续翻译了许多介绍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文章卢毓骏译的《建筑的新曙光》(柯布著),黄影呆的《论万国式建筑》,《机械时代建筑的新趋势》等等。

2. 科学的理性对以民族主义为旗号的复古主义的挑战

现代主义传入之初遭到了民族主义思想的抵制,但其理性思想方式最总使人们得出与柯布相同的结论“所谓经典的风格已不复存在”(《走向新建筑》)。

1936年,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现代主义的重要刊物《新建筑》诞生了。《新建筑》旗帜鲜明地提出“反抗现存因袭的建筑式样,创造适合于机能性、目的性的新建筑”。1941年,这份杂志在重庆发起对民族形式的攻击,霍然在文化国际趋同中分析现代建筑的特征。他说:“国际建筑的‘型’不是样式问题而是基于新构造方法与新材料的使用、新建筑构成的原理的适应”。

现代建筑主义者终于在以民族主义为旗号的复古主义面前举起理性的宝剑,把中国人对建筑科学性的认识引向了新的高度。

对中国近代建筑中现代主义的评价

30年代后,作为西式建筑的最新潮流的现代主义建筑已经成为科学性的最新代表,但在深度、广度上中国近代建筑都未进入现代主义阶段。

1.深度

建筑届接受了“形式服从功能”“合目的性”等现代主义主张,但这仅为现代主义的形式层面,而用以工业化手段进行生产的生产力层面、为大多数人解决生活问题的社会层面、新材料的使用和新结构产生的技术层面,中国建筑届远未达到。

2. 广度

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也只在学校、青年间进行。以职业关系为主的组织还限制了建筑批评。

最终现代主义思想在中国没有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建筑运动,以民族主义为旗号的折衷主义、复古主义依然很强大。

反思

需要反思的是,以往对中国近代建筑思潮的研究,受经典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都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折衷主义为一种落后倾向。这一观点虽不无道理,但用于分析中国近代建筑则会造成简单化的结果。因为早期中国留学生基本上接受的都是学院派的折衷主义教育,对折衷主义的简单否定便会使我们忽视他们的成就和思想。因此,研究中国近代建筑思想还需要跳出经典现代主义理论的框架,重新了解和评价19世纪建筑的成就。以学院派教育为例,其所强调的文化品味、理性、秩序和整体等原则对于当前中国的建筑创作和城市设计就不无积极意义。

中国建筑的历史在不断地被创造,但也在不断地被抛弃。但愿近代建筑研究已经遭遇过的种种遗憾不再发生。

摘要:中国近代建筑话语或思想的形成无疑是近代建筑史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中国近代建筑的文化观所导致的对建筑民族性的认识,是民族形式新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而对科学性的追求则是建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作为建筑的民族主义基础的文化观和作为建筑现代化基础的科学观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想发展的两把钥匙。

关键词:科学性,民族性,民族主义,现代主义

参考文献

[1].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建筑价值观,《建筑师》,62、6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史综述

[3].赖德霖,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及特色,《建筑学报》,1996,6

[4].赵辰、伍江主编,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潘谷西先生主编,中国建筑史》(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程晓青,中国近现代传统建筑复兴的现象及原因初探,《建筑师》,7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思想解放潮流 篇8

对系统中某些关键断面的潮流进行精确控制,对稳定系统频率、优化运行方式、提高区域传输极限和系统稳定性[1,2,3]有着重要作用。已有的单纯基于灵敏度信息的控制方法,无法实现对断面潮流的大范围定向控制[4,5];基于优化的控制方法,运算过程复杂,难以在线应用[6,7];基于潮流追踪的控制方法,可实现对断面总潮流的精确控制,但无法兼顾各支路潮流变动目标不同的定向要求[8];尽管采用灵活交流输电设备(FACTS)[9]可对断面潮流进行有效控制,但由于造价昂贵,不可能大范围推广使用。因此,研究实用的断面潮流精确控制方法,对提高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性意义重大。

本文在直流潮流模型基础上[10],结合非线性优化方法[11],给出一种基于直流潮流灵敏度的断面潮流定向控制新方法,不仅可对断面总潮流进行精确控制,同时可兼顾断面中各支路潮流变动目标不同的定向要求。

1 割集断面及断面潮流定向控制

电力系统割集断面定义为一组支路Itf构成的集合,可将系统分为互不连通的2部分,见图1。

Itf={B1,B2,…,BN} (1)

式中:Bi={Fi,Ti}为割集的第i条支路,FiA,TiB分别为支路的起始节点和终止节点;N为构成该割集的支路数。

以图1为例,为便于描述,假设系统A经断面流入系统B的总功率PΣ为正,则称A为该断面的送端系统,B为受端系统。若断面中某支路的潮流是由A流入B,其值为正,反之则为负,这样可以得到断面功率向量PItf:

ΡΙtf=[ΡB,1,ΡB,2,,ΡB,Ν](2)

假设前k条支路的潮流为正(kN),则有:

ΡΣ=ΡΙtf++ΡΙtf-=i=1kΡB,i+i=k+1ΝΡB,i>0(3)

式中:P+Itf 和P-Itf 分别为具有正、负潮流支路的功率。

本文的目的是寻找一种有效方法,不仅可实现对断面总潮流的精确控制,同时能满足各支路潮流变动目标不同的定向要求。这种定向要求,对于实际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尤为重要。以某系统由2条支路构成的断面为例,其中,Itf={B1,B2},各支路的初始潮流为:PItf=[150 MW,50 MW],每条支路的潮流限值均为200 MW。假设由于需要,此时断面总潮流需增加100 MW。可以看出,支路1裕量现仅剩50 MW,而支路2裕量尚有150 MW。因此断面潮流定向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所增加的100 MW潮流,应尽可能多地由支路2来承担,例如控制目标为:ΔPItf=[0 MW,100 MW]。

2 基于直流潮流灵敏度的断面潮流定向控制

2.1 发电机输出功率转移分布因子(GSDF)

GSDF[12]给出了发电机有功输出变化引起各支路潮流的变化信息。将断面支路对应的GSDF矩阵与非线性优化方法相结合,可实现断面潮流精确的定向控制。对任一断面Itf,利用文献[12]中的方法可得如下GSDF矩阵Mg:

Μg=[m1,1m1,2m1,Νm2,1m2,2m2,Νmng,1mng,2mng,Ν](4)

Mg的行对应系统中可调控的发电机,列则对应断面的相应支路,其中,ng是参与调控的发电机数。

2.2 断面潮流定向控制

如图1所示,断面Itf将系统分为A和B两部分,同时也将发电机分为2组,设其编号如下:

{GA={G1,G2,,Gs}GB={Gs+1,Gs+2,,Gng}(5)

为实现断面潮流控制目标,需满足如下调控原则:

1)若想使A到B的潮流增加ΔPitf,应满足:

GiGAΔΡi=-GiGBΔΡi=ΔΡitf(6)

反之亦然,若想A到B潮流减少ΔPitf,则应满足:

-GiGAΔΡi=GiGBΔΡi=ΔΡitf(7)

2)平衡机不参与断面潮流控制。

在上述调控原则基础上,断面潮流定向控制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利用潮流计算的中间结果及2.1节方法,得到所需矩阵Mg。这一过程将涉及B′的求逆[12],运算较为复杂,但由于本方法仅需逆矩阵的部分行和列,因此,利用稀疏向量技术结合求逆矩阵的伴随矩阵法,可有效提高其计算效率[13]。

步骤2:确定断面各支路潮流调控变化量和系统总潮流控制目标:

ΔΡΙtf=[ΔΡB,1,ΔΡB,2,,ΔΡB,Ν](8)

则断面总潮流控制目标为:

ΔΡitf=i=1ΝΔΡB,i(9)

进而可得到各支路潮流变化量占断面总调控量的比例,称为目标归一化系数:

U=[u1,u2,,uΝ](10)

式中:uiPB,iPitf。

步骤3:根据断面调控目标确定各发电机调控量:

1)由Mg得到控制行向量C。设在某一控制方案下,发电机调控量为:

ΔΡG=[ΔΡ1,ΔΡ2,,ΔΡng](11)

则发电机的调控系数可表示为:

α=[α1,α2,,αng](12)

式中:αiPiPitf,i=1,2,…,ng。

进一步,根据式(5)可将α分为送端系统和受端系统2组:

{αA={α1,α2,,αs}αB={αs+1,αs+2,,αng}(13)

由此可得到如下行向量:

C=[c1,c2,,cΝ](14)

式中:ci=αjαAαjmj,i-αjαBαjmj,i

2)由向量C得到控制结果系数向量:

V=[v1,v2,,vΝ](15)

式中:vi=ci/j=1Νci

3)形成控制优化目标函数,使控制结果向量V尽量贴近其控制目标向量U。设各台发电机的调控量上、下限为:

{ΔΡmax=[ΔΡmax,1,ΔΡmax,2,,ΔΡmax,ng]ΔΡmin=[ΔΡmin,1,ΔΡmin,2,,ΔΡmin,ng](16)

式中:Pmax,j,Pmin,j,Pj(0)分别为发电机j的最大、最小和当前有功出力,ΔPmax,j=Pmax,j-Pj(0)Pmin,j=Pmin,j-Pj(0);1≤jng。

定义发电机的调控上、下限系数βmax和βmin为:

{βmax=[βmax,1,βmax,2,,βmax,ng]βmin=[βmin,1,βmin,2,,βmin,ng](17)

式中:βmax,jPmax,jPitf;βmin,jPmin,jPitf;1≤jng。

最终得到控制优化目标函数如下:

minf=i=1Ν(ui-vi)2(18)

约束条件包括:

βmin,j<αj<βmax,jj=1,2,,ng(19)p=1sαp=1(20)p=s+1ngαp=1(21)

对式(18)~式(21)所给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所得结果即为待求的优化控制方案。目标函数(式(18))是各条支路潮流变动量尽可能贴近控制目标,以满足断面潮流定向控制的要求;式(19)保证发电机出力在上下限范围内;式(20)、式(21)保证断面潮流变动总量为ΔPitf,即满足式(6)或(7)。

3 算例

3.1 New England39节点系统算例

New England 39节点系统如图2所示,图中箭头指示潮流方向,设发电机G31为平衡机。对图中A,B,C这3个断面加以研究,其支路构成及初始潮流情况示于表1。

3.1.1 断面A潮流控制算例

情景1:假设需使断面A潮流降低200 MW,各支路的分担量均为50 MW,则此时的目标归一化系数向量为:

U=[0.25,0.25,0.25,0.25](22)

利用第2节方法,经计算可得发电机最优调控系数及调控量如表2所示。经发电机出力调控后,表3给出了断面潮流控制后的结果及各支路潮流的控制误差。作为对比,表4给出利用文献[8]所述方法的控制结果及各支路潮流的控制误差。对比这2种控制结果不难发现,文献[8]的方法仅能使断面总潮流的变化量贴近控制目标,无法满足各支路潮流定向变化的要求,而本文方法则可以兼顾。

情景2:割集断面A潮流降低400 MW,支路25-02,17-18,14-04,11-06潮流分别减少100 MW,50 MW,100 MW,150 MW,则控制目标的归一化系数为:

U=[0.250,0.125,0.250,0.375](23)

经计算可得发电机最优调控系数向量及调控量示于表5,采取控制后的效果示于表6。

可以看到,在断面潮流控制总量变大且各支路潮流定向控制差异较大时,断面潮流总量控制误差尽管仍较小,但各支路潮流的定向控制误差略有增大。

3.1.2 断面B和C潮流控制算例

假设割集断面B潮流增加400 MW,支路17-27的潮流增加200 MW,支路17-18的潮流增加100 MW,支路14-04的潮流增加50 MW,支路11-06的潮流增加50 MW,控制结果及与文献[8]方法的对比示于表7、表8。

采用本文及文献[8]方法分别对割集断面C实施控制,要求每条支路潮流均增加166.67 MW,断面潮流总体增加500 MW,控制结果示于表9、表10。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采用本文方法可以兼顾断面潮流总量控制和支路定向潮流控制的需要,而文献[8]方法则只能对断面潮流总量进行精确控制,无法满足断面支路潮流定向控制的需要。

3.2 IEEE118节点系统算例

在IEEE 118节点系统中,设平衡机为G107,对表11所给断面加以研究。假设断面潮流需增加280 MW,支路70-74,70-75,69-75,69-77,68-81分别增加50 MW,80 MW,10 MW,40 MW,100 MW,采用本文方法的控制结果示于表12。从中可以看到,在保证断面潮流总量精确控制的前提下,各支路潮流的定向控制要求可得到近似满足。

4 结语

与文献[8]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在保证断面总潮流控制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了对支路潮流定向控制要求的近似满足。同时也注意到,无论对于哪一个控制场景,其断面支路定向控制的最大误差要大于断面总潮流的控制误差,其原因在于:

1)本文方法基于直流潮流实现,实际上是忽略了无功潮流的影响,当系统无功潮流比重较大时,易引起较大误差。

2)电力系统属于典型强非线性系统,断面支路潮流间存在较强耦合。但直流潮流灵敏度实质上反映一种系统参量之间的相关信息,属局部线性化方法,且在求解GSDF矩阵时忽略了断面支路之间的耦合,由此造成断面支路定向潮流控制误差偏大。

考虑到上述因素,进一步考虑无功功率对控制方法的影响,以及考虑断面支路潮流之间的非线性耦合,以便减少断面支路潮流定向控制的误差,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思想解放潮流 篇9

文献[4-6]基于灵敏度推导,将支路故障等效处理为注入功率扰动,但同时也指出由于某些支路故障对系统影响较大,等效注入功率远大于节点负荷的扰动,灵敏度矩阵计算产生的误差不容忽略,需另行考虑更为准确的计算方法。 文献[4]提出一种考虑传输网络故障的随机潮流算法, 但由于没有考虑电网实时运行状态,仅采用传统的长期网络元件停运模型,一般仅用于规划分析。 文献[5]基于Monte Carlo抽样法实现了含UPFC的概率潮流计算, 并根据线路和节点电压的概率分布情况确定UPFC的最优安装位置,Monte Carlo计算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不适合大规模电网的优化计算。 文献[6]通过若干次最优潮流计算得到UPFC可能的安装位置和补偿容量, 并提出节点LMP指标用于最终确定UPFC的安装位置。

综上所述, 现考虑UPFC的随机潮流计算均采用Monte Carlo模拟实现,或计算复杂,或消耗大量时间, 无法快速准确地反映UPFC接入电网的运行安全状况。 本文提出一种考虑UPFC的随机潮流计算方法,采用UPFC的等效注入功率模型, 在稳态运行点对电网潮流方程进行线性化计算,得到雅克比矩阵;对电网中各种随机因素建立随机概率密度函数, 计算得到各随机变量的各阶半不变量后, 利用半不变量法在雅克比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电网节点电压、 线路功率的对应半不变量, 最终得到节点电压和线路功率的概率密度函数。

1 UPFC稳态模型

目前为止, 由于UPFC等效注入功率模型和解耦模型具有原理简单,易于实现,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然而,上述UPFC模型除需要新增网络节点数量,导致计算量增加外,不能直接建立UPFC控制变量与运行费用之间的数学关系, 影响到概率灵敏度指标的计算。 为克服现有UPFC等效模型的不足,本文采用一种基于理想变压器和对地可调电容的UPFC稳态模型用于随机最优潮流模型的建立, 其中UPFC变量包含变压器幅值、相角和可调电容3个变量,并可将上述控制变量作为所在线路参数的控制变量, 在保证原有节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易于实现含UPFC随机潮流的计算[7]。

忽略变压器等效阻抗后的UPFC简化等效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节点m和n为UPFC的输入、输出节点,Um,θm为节点m电压的幅值和相角;Un,θn节点n电压的幅值和相角;Im,δm为节点m流向节点n电流的幅值和相角;Sm为注入节点m的复功率;Sn为从节点n流出的复功率;为UPFC串联侧等效电压;为UPFC并联侧等效电流。

对于系统而言,UPFC主要发挥了输送有功功率并消耗或注入无功功率的作用, 因此可将UPFC等效为一个理想变压器和对地可调电容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中,T为变压器的变比;Φ 为变压器的移相角度;ρ 为对地可调电容的容量。由于等效UPFC变量T、 Φ 和 ρ 相互独立,且与UPFC节点的输入、输出无关, 可作为所在线路的导纳矩阵进行雅克比矩阵的计算。 由图2可得到节点m和n的电压、电流关系式:

经推导后,得到二端口网络等式:

式(3)中:YU为二端口网络的等效参数。

将式(3)和式(4)与UPFC所在线路的二端口等效电路进行计算,便可得到含UPFC变量的线路参数,在没有增加节点数量的情况下, 可直接建立含UPFC控制变量的随机潮流模型。

2基于半不变量法的随机潮流计算

2.1随机潮流模型

随机潮流考虑的随机因素包括负荷的不确定性与发电机的强迫停运率。 在随机潮流的模型中将交流潮流方程线性化, 并假设各节点注入功率的随机变化是独立的, 则系统状态变量实际上是各独立注入功率随机变量的线性和,权重系数为灵敏度系数。 基于以上假设, 可采用卷积计算和级数展开等方法获得状态变量的随机分布[8]。 考虑节点注入功率的随机变化,将交流潮流方程在基准运行点处线性化,可得:

式(5)中:X,Z分别为节点电压和支路功率,下标0为基准运行状态;ΔW为注入功率的随机变化量;S0,T0分别为节点电压和支路功率对注入功率变化的灵敏度。

若各节点注入功率的随机变化相互独立, 则求它们的线性和实际上是做卷积运算,即:

式(6)中:ΔWg和 ΔW1分别为发电机组出力和负荷功率的随机变量。

由于卷积的计算量很大, 采用以半不变量为基础的Gram-Charlier级数展开方法计算随机变量的分布以减小计算量。

2.2半不变量法随机潮流计算

基于半不变量法的随机潮流计算步骤如下[9,10]:

(1) 读入电网数据。

(2) 用牛顿拉夫逊法计算基准潮流。

(3) 计算发电机及负荷(离散型或连续型)注入功率的各阶中心距。

(4) 由各阶中心距计算出发电机及负荷(离散型或连续型)注入功率各阶半不变量。

(5) 根据半不变量的性质,有:

式(7)中:ΔW(k)g与ΔW(k)1分别为发电机注入功率与负荷注入功率的各阶半不变量。

(6) 由式(5)可知,节点电压和支路功率的各阶半不变量为:

式(8)中:S(k)0和T(k)0分别为矩阵S0和T0中元素的k次幂所形成的矩阵。

(7) 应用Gram-Charlier展开级数,求出状态变量和支路功率的随机分布。

3算法流程

根据已建立的UPFC稳态模型, 将概率理论与半不变量法随机潮流相结合, 构成一种计及UPFC的电网随机潮流计算方法。 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4算例分析

为对本文提出考虑UPFC的电网随机潮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本节以IEEE-14节点系统为例进行仿真计算。 硬件平台信息如下:CPU为酷睿双核,主频为2.8 GHz,内存为2 GB,程序开发环境为Matlab2010 b。

IEEE-14节点系统包括2台发电机, 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15条线路,网架接头如图4所示。 线路参数和节点负荷数据可见文献[11]。 部分节点负荷的预测均值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

基于文献[11]的分析结果,节点2与节点5之间的线路为UPFC的最佳安装, 因此在UPFC安装于节点2与节点5的线路上时, 采用本文所述的含UPFC随机潮流方法进行计算。 当UPFC的控制参数T,Φ,ρ 分别取0.98,0.004,0.3,节点4和节点5的电压概率密度曲线如图5所示。

由图5可见,受到负荷随机性的影响,系统节点电压不再是某一固定值, 而是变为服从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 具体的分布特性决定于节点的位置以及与负荷随机变量的特性。 根据图5得到的节点概率密度曲线, 可对负荷随机性对于电网节点电压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可用于指导电网规划与运行。

节点1和节点2之间、 节点1和节点5之间线路的有功功率概率密度曲线分别如图6和图7所示。 由图可知,受节点负荷随机性的影响,上述2条线路也服从相应概率密度分析,有助于分析线路的过载情况。

5结束语

本文提出一种计及UPFC的随机潮流计算方法, 为便于利用已有潮流计算算法, 采用UPFC的等效注入功率模型,并将传统串联侧、并联侧等效电源控制变量转换为理想变压器和对地可调电容变量, 避免了雅克比矩阵的修正,减小了计算复杂度。 在此基础上,基于半不变量法实现了含UPFC电网的随机潮流计算, 并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所述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摘要:提出一种考虑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的随机潮流计算方法,采用UPFC的等效注入功率模型,根据接入位置建立含UPFC的稳态潮流计算模型,并采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潮流计算并确定电网的稳态运行点,在稳态运行点对电网潮流方程进行线性化计算,得到雅克比矩阵;对电网中各种随机因素建立随机概率密度函数,计算得到各随机变量的各阶半不变量后,利用半不变量法在雅克比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电网节点电压、线路功率的对应半不变量,最终得到节点电压和线路功率的概率密度函数,最后通过IEEE-14节点进行了验证。

上一篇:作业内容下一篇:语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