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精选12篇)
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以往的理念和方式的深思。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与实际相结合, 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 做到科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性化紧密相连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是指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 做到实事求是, 采纳一切有助于受教者自身发展和有利于产生较好效果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并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可以采用的新成果做好工作, 真正强化其实际效用。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 推动其内容、方法更新, 在继承精华中做到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是将以人为本的具体理念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手段相结合, 从受教者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充分调动受教育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尽量满足教育对象正当且合适的需要。同时, 要依据受教者的思想实际及个性特征, 确定合适的教育内容, 采纳合理的方式, 因材施教, 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全方位提高受教者的素质, 推动个体不断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方向进步, 实现受教者自身更好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人性化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化能够指导我们更高效地化解矛盾, 理顺各种关系, 还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大合力, 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人们确立崇高的理想、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人性化有利于科学化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人性化, 有利于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 调动人们学习的热情, 提高积极性和创新性的意愿, 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符合人性化的要求能逐渐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弊端, 使之在注重人的政治素质获得提升的同时, 还关注人本身的需要、人自身潜在能力的展现和提升, 注重个体存在的意义实现,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优势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注重实践这个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践提出了科学化和人性化二者统一的要求, 同时又使二者的统一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以真正引导和规范受教者的行动, 是否可以真正转变人的观念, 主要在于受教者是否真正内化了教育工作者所教授的知识理论, 并将其付诸实践。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对人的指引作用, 就必须高度注重实践这个环节, 将科学化和人性化两者的要求渗透于工作实践当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统一的方法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真正发挥出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是在长时间的实践性科学性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理念、具体规范和价值准则的总和, 它是渗透于科学实践活动当中的根本精神状况和思维方法, 是展现在科学理论中的思路或者是指导理念。而人文精神则是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自我关心, 体现在对自身及他人的尊严、地位、存在意义的理解、尊重、保护、探求和关心, 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种种类型现象的自觉关注和重视, 对全方面发展进步的良好品德的尊重、引导和培育, 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尊严和意义的维护及实现, 并注重对人们的真正关怀和爱护, 引导人们主动勇敢地努力追寻自己所向往的未来美好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科学和人文精神, 是因为它们在发展人的过程中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所开展的具体工作当中坚持科学与人文精神, 要自觉遵循和运用它自身的客观规律, 坚持与时俱进, 自觉开拓创新, 结合时代发展进步的需求, 不断解决这一进程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之上, 还必须高度关注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需求, 尊重人的需要, 做到以人为本, 最广泛地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丰富内容
其一, 高度注重对教育内容的更新和补充。随着时代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注意贴近现实、贴近日常, 贴近群众, 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向, 自觉结合受教者当前的需求, 赋予教育内容以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二, 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教育内容要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现实和个人现实需要, 增强引导的条理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时期, 不同情况的受教育者, 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做到因材施教, 切不可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笼统大概的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它的层次性, 进行工作要做到逐层递进, 与之相适应, 也要确定具有层次性的教育内容, 使教育对象打好基础, 全面提高其素质水平。其三, 重视教授内容的全方位性, 重视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 使诸多教育内容有机整合, 形成发展合力, 最大限度地施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效。
五、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方法
其一, 注重情感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取教育方法必须注重教育对象的情感沟通交流, 在教育中关注教育对象的情绪、情感, 达到与教育对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沟通。要通过教育者自己的感情来调动教育对象的感情, 并激发他们类似的感情, 让教育对象从内心产生对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并使其能够相信教育者所倡导的教授内容和行为准则, 使他们心情舒畅、思维敏捷, 学习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其二, 进行平等的交往对话。工作人员要尊重受教者的需要, 与受教者进行平等对话, 教育者和受教者双方相互信任、相互体察、相互关怀、相互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 营造较好的教育气氛。工作者平等地对待受教者, 真正听取其意见、要求, 引导受教者把自己自觉主动地展现出来, 使受教者参与所组织的相关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充分提升。其三, 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工作人员要随着网络迅速发展的步伐, 使教育的手段、方法不断向现代化方向靠拢, 拓宽教育渠道, 同时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 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更新我们一直以来固守的传统化教育模式, 使之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其四, 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优势互补。发挥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者最大的效果, 特别是要学会采用隐性教育方法, 将教育的内容附于各种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中去, 并以一种比较潜在、隐性的方式, 潜移默化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 使教育对象以放松的心态受到影响。
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素质能力
(一)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工作中会成为一个无形的却非常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育者唯有具备了较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力量, 把广大的受教育者团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因此必须提升教育者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形成以教育对象为主体的理念, 在尊重受教者自觉主动性的基础上展开教育。
(二) 扎实的理论知识
首先, 工作人员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这是他们的基本功, 只有基本功过硬, 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其次要有广泛的文化知识, 工作人员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这也是重要理论基础。最后还需要有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 即要对这门学科的规律进行深入探索, 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 是实现工作人员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三) 较强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长期积累知识的综合体现, 是在实际工作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技巧, 因此, 工作人员要具有一定细致观察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调动协调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以便做好工作。
(四) 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才能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选择恰当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加强锻炼, 强身健体, 自觉调整心态, 保证自己能以高度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身于现实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 2011 (3) :20-27.
[2]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 篇2
一、中央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2月16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的开班式上,中央领导高屋建瓴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从“九五”以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耗一度下降,但近两年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回潮的势头。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去年非典疫情的突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另外,过去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提出要实现两个战略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从最近两年的发展情况看,良好的局面又出现了一定的恶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可以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臵,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陈锡文告诉记者,过去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发展。一些地方的领导眼睛只盯着GDP的增长,争当“GDP书记”、“GDP市长”。GDP固然重要,但一个地方GDP增长很快,同时“三无(土地、岗位、保障)”农民大量增加,怎么能叫发展呢?如果我们不注重“三农”问题,不注重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生活状况问题,很可能最后会落到“拉美陷阱”里头去。
三、五个统筹的实质与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现在是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更要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下一步的经济改革,要着眼于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国家政策要对解决“三农”问题给予更大支持。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还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许多同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领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提“市场化”或“产业化”的目标和口号。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过去在封闭经济、进出口很少、外汇短缺条件下形成的体制和政策需要改革,许多经济观念也需要更新。目前,适当增加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引进先进技术是有好处的。在对外经贸关系方面,我们追求的是“双赢”局面。贸易摩擦是任何经济贸易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无法回避的,要用平常心看待这一问题。
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五个统筹”是从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统筹协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基本生存的需要早就满足了,像上海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7.2%。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样,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要努力满足13亿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同时还要看到,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
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 篇3
一、围绕科学发展,武装思想强化素质
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职工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企业管理离不开对人的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恰好是做人的工作的。员工的思想状况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得最充分,如果企业管理不重视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人心不稳、人心不顺或人心不齐,直接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党委以“弘扬爱国主义,共建和谐企业”作为庆祝活动主题,举办了群众性红歌演唱会,开展了“企业有困难,我该怎么办”大讨论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讲奉献,比贡献、比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坚定了职工群众与企业风雨同舟的信心和决心。还广泛开展了“转观念、抓改革、调结构、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把大力开展“形势教育、观念教育和职工素质教育”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从实际出发,围绕目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保障措施,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工作部署细化分解,确定具体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措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措施”的工作局面。同时,引导广大员工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埋头苦干的作风,带领员工在实干中求突破、谋跨越、促发展。
二、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职工群众为本。企业的发展为了职工,也必须依靠职工。职工是兴企之本,是办企之根,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源泉。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板起面孔去训人,而是以尊重职工的人格、感情为出发点,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来关心职工的生活、工作、成长。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威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本着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的态度,设身处地的去考虑职工反映出的问题和困难,然后逐步加以解决和落实。在用人上打破条条框框,一切从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出发,坚持唯才是举,重贤任能,不冷落实干者,不亏待老实人。强化以贡献论奖惩,凭能力用干部的导向,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分类分层的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全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能力培训,着力解决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有计划地组织企业骨干力量的培训,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朝气蓬勃、档次合理、专业配套的人才队伍。真正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子,不干事的有危机,真正形成人心思干、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三、围绕发展,把握重点,明确方向
搞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发展是企业最大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经济中心,服务发展大局,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形势任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形势任务教育到位,思想政治的其他工作就好做。开展形势任务教育,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具体到我们施工企业,需要结合施工生产,引导广大职工树立“质量是最大的信誉”、“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和“事故是最大的风险”等观念,努力在各自岗位创造最佳成绩。要树立以先进典型引路,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企业需要认真总结其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效、新亮点和新经验,用典型的人物感染人,用典型的精神激励人,在全体职工中掀起比学赶帮的热潮,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企业中一定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典型宣传,即生产一线工人中勤劳工作、刻苦钻研技术的典型;青年知识分子用理论攻破技术难关的典型;管理干部中能大胆管理、善于经营、创造效益的典型。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从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解决的是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和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第一要义,其成就世人注目。当前,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对内凝聚积极力量,对外塑造企业形象,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有力推动企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牢记使命,在新形势下做出新成绩,为企业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总之,企业党委坚持把思想教育与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以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岗位练兵,坚持开展扶贫救济献爱心活动,增强了团队精神,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明显提升,“忠心献给事业,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客户,关心送给同事,信心留给自己”的理念逐步树立,全厂上下形成了“风正、心齐、劲足”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社平.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
[2]翟卫华.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6).
[3]李涛.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政工学刊2009(3).
[4]强卫.玉树不倒 青海常青[J].党的生活2010(10).
高校要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 篇4
明确使命和责任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前提。高等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社会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着眼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和人民需要,将高等学校置于经济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象大众化、途径多样化的广阔视野中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思考,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就是要以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为根本使命,必须将高等学校融入到社会中去,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风尚作为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突出育人任务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根本。始终坚持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随着全社会工业化、信息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是学校落实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加大投入,以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学与用在内容和形式上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改革教育理念,面对开放的、多元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学生思想实际,在管理规范与人、教育引导育人、服务支持育人上寻找着力点,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环境下的人才成长规律。
彰显特色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办大学大家不要都办成一个样子,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对新时期高等学校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立足校情,科学定位。大学定位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因定位不准,盲目攀比,在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出现“千校一面”的模式趋同化现象。这既违背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又忽视了社会经济对各方面不同层次人才多样化需要的诉求。高等学校要在把握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自身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范围内的现有经济社会状态进行分析,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第二,围绕目标,办出特色。特色就是质量、水平和优势,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实现这一转变首要的是教育个体即每所高校要有高质量和高水平,办出各自特色,以构成支撑强国之基。特色应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每所高校都是可以实践的。要办出特色,首先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弘扬自身的办学传统,凝练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优势重点学科,形成学科特色。
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 篇5
科学思维是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科学思维是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把握客观规律、更能认识事物本质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呼唤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促进科学发展。用科学思维谋求科学发展,是我们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时期,实施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对全区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统筹管理、决策、应对危机、获取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面对经济社会建设变量因素的增多,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否正确科学地判断发展趋势,把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与外在现象,事关决策的正确与否,事关全区发展大局,事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思维方式决定思想观念的形成,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统筹兼顾抓发展。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维,不为已有的观念和知识所束缚,才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有的放矢,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我们在思维方法上如果还抱残守缺,思想观念就难以转变;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难以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全面推进。或只顾眼前,不想长远,按下葫芦浮起瓢;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或“老虎吃天,无处下嘴”,千头万绪理不出头绪,不敢试,不敢闯,更谈不上改革创新。我们讲要学习广东精神,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首先就要更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的意识和水平。如此,才能变革思想观念,开阔视野与胸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城轨交通要沿科学轨道发展 篇6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城市交通需求的急剧增长。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促使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方式的理念开始得到广泛认可,随后迎来第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潮。
但到1995年,部分城市开始出现不顾地方经济实力,追求高标准盲目上马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的不良趋势,轨道交通车辆全部引进,大部分设备大量引进,每公里造价高达1亿美元的情况。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60号文件,国家开始了宏观调控,在随后的三年内,国家没有审批城市轨道项目。
1998年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轨道交通技术的完善,以及城市发展的切实需要,我国迎来了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
至2006年,我国先后有北京、上海、广州等10座城市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还先后开建了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共有20条线路实现运营,里程达500公里。除了里程增加外,我国轨道交通也由原先的地铁一种形式向多样化发展,如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广州的直线电机列车、重庆的单轨列车等。
业内人士指出,今天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比起过去有着更多迫切因素和有利条件:
现在我们特大城市面临的交通需求压力要远大于90年代中期,需求更为迫切。截止到2006年,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已达53个,其中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达21个,未来,这种城市向特大、超大发展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加深。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带来了城市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常规公交已不适应并限制了一些特大城市的发展,需要选择适合我国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模式的大运量的交通方式。所以,现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加紧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在偿还过去的“欠账”;
另外,各地现在财政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城市已经有能力支撑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
此外,轨道交通的建造技术更加成熟,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建造成本有所降低。
这些因素无疑都将对轨道交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有条件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要把轨道交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超前规划、适时建设;要掌握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中也提出,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公共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安全便捷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志。积极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是适应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需要注意的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毕竟是耗资巨大的复杂工程。如何做到规划超前,建设适时,这是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认真研究慎重定夺的。
在全面总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中央从新阶段新任务的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正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解放思想与学校科学发展 篇7
1. 要把解放思想与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结合起来。
解放思想的根本任务是打破旧思想、旧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 就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 与时俱进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开创工作新局面。要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培养创新思维, 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善于多维度地思考问题, 突破思维定式, 培养创新精神, 在理论上不拘泥于现有的成果, 在实践上不照搬已有的做法和模式, 在思想上不为陈旧的经验和观念所束缚, 研究新问题, 分析新矛盾, 摸索新路子, 采取新举措, 开创新业绩。
2. 要把解放思想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起来。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背景, 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 当时我们还没有彻底地从“左”倾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因此提出解放思想首先具有拨乱反正的政治意义。邓小平说过:“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 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 甚至过头了, 显然是不对的。”这说明, 从“左”倾错误思想下解放出来, 与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一致的。当时的历史情况也正是如此, 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必须冲破教条主义的“两个凡是”思想, 因此必须倡导解放思想。这样, 就把解放思想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在实践中统一起来了。提出解放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就在于, 指明了解放思想与人的认识活动及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不仅在冲破旧思想设置的藩篱方面, 需要解放思想才能进步, 而且在人的认识过程和实践的全部过程中, 随时随地都需要解放思想, 才能不断地更新观念, 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统一。只有解放思想, 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 才能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这一辩证关系, 要求我们的认识必须符合实际, 把握客观规律, 克服实践的盲目性, 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实事求是的实践中寻求思想上的解放, 使解放思想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服务于发展。我们不仅要有解放思想的愿望, 更需要有善于解放思想的能力, 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努力培育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二、解放思想如何落到学校科学发展的实践中
解放思想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是指导学校未来走向和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思想解放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校科学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既要解放思想, 又要统一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解决好困扰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同时又必须统一思想。只有在统一思想指导下, 才能把高校师生员工的行动统一起来, 才能够集全校之智、举全校之力, 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 团结协作, 紧密配合, 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做到上下一条心, 全校一盘棋, 来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解放思想, 与以前的解放思想在方向和目标上是一致的, 但在内容、任务和特点上又有所区别。就新乡学院而言, 继续解放思想, 就是要增强在新乡学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结合新乡学院具体情况, 转变那些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以便解决科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把思想统一到学校的科学发展上来, 统一到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2. 继续解放思想就要破除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继续解放思想, 就是要在学校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寻找新的发展目标, 拓展新的办学思路, 打破旧的体制束缚, 更新旧的教育理念, 继续大胆创新, 不断开拓前进, 不能墨守成规、闭门造车, 这就要我们拿出改革创新的勇气, 坚决消除阻碍学校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并形成学校发展的统一思想。一方面, 在发展目标的选择上要继续解放思想, 不仅重视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和教学硬件建设等, 更要注重教学质量与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校园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等;另一方面, 在办学思路、发展途径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多地依靠自我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来求发展, 真正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3. 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的关键。
思想是先知,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不解放, 讨论问题难免就事论事。思想解放了、统一了, 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我们在解放思想上有新境界、在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学校发展上有新业绩。我们目前在工作上、作风上、体制上还有一些守旧, 归根结底还在于思想解放上有差距。只有继续解放思想, 才能充分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活力, 充分发挥潜能。
4. 解放思想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
“解放思想, 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邓小平) , 也是把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放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其一, 解放思想要体现在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上。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科研激励机制的制定、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研究型大学标准的科学确定等, 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有现成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紧紧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抓住制约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 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破解学校发展中的人才资源、科研团队、教学方法等阻碍学校发展的问题。对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来讲, 继续解放思想, 更多地要体现在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上。
5. 解放思想要体现在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上。
解放思想不是凭空遐想、纸上谈兵, 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卓有成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能够能否做到从实际出发, 并取得实效, 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关乎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 更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稳定和安全。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落实、抓具体工作上, 否则再好的决策、再好的方法, 如果不能落实, 也只是空中楼阁, 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同时, 在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 可以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 切不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各单位和部门应从实际出发, 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 必须寻找符合学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否则, 人人都将成为“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甩手干部, 那么, 我们就无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6. 解放思想需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毛泽东说过:“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造就一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富有时代精神的干部队伍和学术队伍, 对于学校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 领导干部起着决定作用。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认识事物程度、解决问题力度等, 都极大地影响着本单位、本部门的发展走向和工作水平, 也影响着广大师生满意度。因此, 在解放思想问题上, 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率先垂范, 高标准、严要求, 要乐于敬业奉献, 敢于直面问题, 善于探寻方法, 勇于攻坚克难。当前, 领导干部首先要做的就是围绕学校科学发展, 深入基层、深入师生, 了解师生在教学上的要求, 发现影响工作的问题和难点。通过调研活动, 不仅要如实地发现和反映各种问题, 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 还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 来提高科学决策和创新实干能力。这样的调查研究工作,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法和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 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从一定意义上说, 解放思想是转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提升思想水平的过程。因此,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造就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又敢于大胆解放思想的、善于进行调查研究的干部队伍。
7. 机制体制创新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
机制体制是否健全是促进和保障各项工作圆满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时, 解决机制体制不适应、不符合学校发展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是解放思想的基本目标之一。没有机制体制创新, 就是思想没有解放的具体表现。过时的机制体制对学校的发展有害无益, 只会制约和阻碍学校的发展。只有创新机制体制, 才标志着真正实现了思想解放。只有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全面创新和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资产管理机制、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科研激励机制、干部约束机制、学生管理机制、理论学习长效机制、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等, 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摘要:解放思想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是指导学校未来走向和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高校要解放思想,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教育事业全局, 在广大师生中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谋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才能确保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的科学发展势头。
关键词:解放思想,高校,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周济.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3) .
[3]王晓梅.略论高等学校管理者应秉持的管理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8) .
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 篇8
汽车产业发展的结构和资源配置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决定“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开局并顺利发展的关键。以市场为主体进行资源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与作用,主要是通过制订政策和法律等资源运作规则,对各种社会资源配置的流向、结构和退出等进行合理引导,以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秩序。
目前,各级政府不但持有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同时又以G D P增长作为各级政府政绩的考核标准。而财政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生产型增值税,使得各级政府将主要的注意力用来关注产值的增长。促使企业以大量投资、大量资源消耗来支撑产值的数量增长。
把经济增长作为政府的施政纲领,那么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向必然集中在经济发展的数量和结构上,造成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民生问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出现大城市病等现象,将导致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人的发展严重脱节。以汽车为例,某些地方政府一方面热衷于通过资源配置拉高地方汽车工业产值的数量增长,一方面通过拍卖车牌、摇号或者限行等行政手段抑制普通公民的汽车消费,对这些现象,某位人大常委委员尖锐地指出,这种做法使得财富积累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日益分离。违反人与自然的和谐;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按照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政府资源配置方式的重大改变。
政府在资源配置的范围和重点要从以企业、产业经济资源配置,转向福利、教育、医保、交通和人居生态环境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方面。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城市的拥堵为汽车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创造更大的商机,汽车企业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其实交通拥堵是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出现在大城市的产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有个“路径依赖”的理论,他说,“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资源配置集中在产值和大城市方面,必然促使更多的人选择淘金或者享受,于是大城市如同摊大饼一样,不断扩张。而交通不便、人居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又成为遏制消费和产值提高的双刃剑。北京汽车集团是最典型的例证,近年来发展之快令人瞠目。但是治堵新政一出,面对限购政策自家也瞠目结舌了。由此可见,资源配置如果单纯追求产值而忽略民生必然自食恶果。所以有国务院领导说“没见过哪个国家把大汽车集团建在首都的”。只要政府资源配置不加大向民生特别是人居、教育、医保和交通倾斜的力度,不科学的解决城市功能规划问题,有能力购买和使用汽车的人在哪里都要受限制,因此中国汽车工业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稳定发展的环境。
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 篇9
一、积极领会发展的“全蕴涵”
科学发展观, 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用更广阔的视野对发展问题所作出的最新概括,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可喜的是,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 人们已经熟知“发展是硬道理”,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 也是协调一切利益关系、化解一切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现在的问题在于, 我们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 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把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摆脱单一物质形态和纯粹数据评价的发展观。同时, 还应当看到, 发展绝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过程, 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全面进步的过程。经过上世纪末叶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 一方面人们高度肯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硬道理”, 同时也深刻体认到发展绝不是单纯经济与科技层面的使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着力于全方位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均衡问题, 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认识前提。
二、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样式”
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应该说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伴随着发展本身而被人们不断提及的问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对此多一些设问和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来, 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按某个地区的某种“模式”来筹划自己的发展。一时间, 人家搞什么我也搞什么, 人家怎么搞我也怎么搞。于是, “先上项目再治环境”、“先搞建设另谈民生”等, 几乎成了一些地区的共同路径。铺摊子、上项目,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 在特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也曾经在强调发展速度的背景下凸显过“一招鲜、吃遍天”的“样式优势”。但是在过去阶段、在别的地区, 由他人创造的发展样式, 在当时可能是成功的经验, 如今以科学发展的要求来衡量, 就不一定再适合自己地区今天的发展。更何况, 如用客观的态度去反思, 这些做法的历史局限已日益凸显, 必须尽快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顺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 以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大胆扬弃那些我们所熟悉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 勇于冲破阻碍又好又快发展的传统路径和习惯做法。当前, 尤其要注意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以协调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准则, 坚决摆脱过去那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发展方式, 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环境改善的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 发展样式总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地域条件相联系, 因此不具有普适的借鉴价值。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样式, 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大胆探索, 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新路。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
三、积极弭除发展的“负效应”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奇迹当然令人骄傲, 但是, 与这些发展辉煌相伴而生的, 还有令人焦虑的“隐忧”:比如, 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大约相当于日本的7.2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 高能耗、高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度脆弱。此外, 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明显,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亟待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急需健全完善, 社会管理滞后, 就业形势严峻, 等等。当然, 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中的问题, 属“成长的烦恼”, 但它们也无一例外的属于前一周期中粗放发展方式所必然导致的“负面效应”。正视问题才能解决矛盾。能否有效消弭这些发展中的“负效应”, 不仅事关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 也直接决定了人民群众在多大程度上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是各级干部在新一轮发展中最能也最应该有所作为的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要求各级干部积极创新思路, 在发展实践中积极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求得更好发展, 既不断化解当前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困难, 又努力消除前轮发展中遗留的“负效应”。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该具备的负责精神。
四、积极建树发展的“软绩效”
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 篇10
1 解放思想, 以人为本, 做好科研队伍建设
我院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并践行到实际工作中, 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工作的重点也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转移到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培养人才、不断扩大人才队伍上来。目前, 现有科技人员110人。其中研究员22人, 副研究员20人, 博士和在读博士3人, 硕士和在读硕士20人。科技人员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市科技功勋奖1人、研究生导师2人、省优秀专家 (拔尖人才) 2人、市优秀专家6人、市学科带头人5人。人才层次可以达到省级队伍水平。
2 以项目促发展科研工作成绩喜人
科研是立院之本, 我们抓住国家重视农业, 重视科技的大好机遇,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 围绕项目开展科研工作。
承担项目情况。十一五以来, 我院共承担科研项目23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 省级项目8项, 厅、市级项目3项;院项目5项。四年来共获得科研经费830万元。
科研成果完成情况。共取得科研成果64项, 全部推广应用。其中获奖成果10项, 省级奖励2项, 市级奖励8项。审定、备案新品种45个 (国审1个) 。审定 (备案) 品种45个, 鉴定9项、报奖10项。
推广面积及效益。四年期间我院育成品种的推广面积达三千多万亩, 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近四十亿元。
发表论文情况。四年期间共发表论文68篇, 其中大豆6篇, 玉米8篇, 水稻6篇, 花生6篇, 创新中心15篇, 高粱2篇, 其他25篇。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科研条件
为加快育种速度, 稳定南繁基地2012年在海南签订了长期土地租用合同。为探索多地点、多生态环境交叉育种、接力育种新模式, 选育高产稳产抗病广适品种, 在建设丹东、彰武、郑州3个异地育种站后, 2011年又新建了榆树异地育种站, 4个育种站也都分别签订了长期土地租用合同。为服务“四个一百万”工程, 在昌图建设了花生试验示范展示基地。院内则增添了部分试验仪器及办公设备。科研条件和手段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4 服务“三农”做好创新中心和科技特派工作
为了更直接、高效、灵活、快速为“三农”提供全方位服务, 探讨和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 推动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我们在原来基础上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四大作物 (玉米、大豆、水稻、花生) 新品种展示;二是与铁岭电视台辽北新农村拦目合作, 进行了先进特色典型宣传报道;三是服务热线继续开通;四是送科技下乡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利用铁岭新农村节目及12580电话和现场指导, 应用新品种及新技术, 仅2012年就带动生产面积11200亩, 采用大垅双行覆膜为主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推广花生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 平均亩产达到281kg, 比当地花生生产模式增产12.4%, 增产荚果34.7万kg, 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43万元。
5 加强学术交流,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源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 拓宽视野, 丰富种子资源, 增加选择机会, 我们对外交流和引进资源等学术活动, 并从中获得了较好的回报。2009年被授予国家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基地的建立更加促进我院不断的开拓视野, 更新观念, 紧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这一主题, 开展农业引智工作, 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近三年通过辽宁省审定的15个玉米品种中有11个是利用国外资源育成的, 今年年底前完成审定试验程序的12个品系中有9个是含有国外血缘的, 所以说没有引智资源的引进, 也就没有我院育种工作的今天。
6 招商引资, 完成企业改造, 增添科研后劲
为了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产学研结合, 进而拉动铁岭种子产业发展, 铁研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银行信用等级AA企业。为了解决公司发展资金不足、现代管理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 公司于2010年引进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益海嘉里集团北京嘉农种业公司进行参股, 由于受政策影响, 2011年北京嘉农种业又决定淡出种业。2011年又完成了铁研种业股权的再重组, 而且重组的结果还是相当理想的, 控股方荃银种业是一家体制好、机制活的民营上市公司, 该公司与农科院签订了对院玉米育种等科研工作进行投资的协议, 使院科研资金又多一个来源渠道。而且, 公司推广的品种绝大多数都是我院选育的, 也加速了院科研成果的转化, 成为我院品种开发推广的又一个重要平台。
领导干部要深刻把握科学发展主题 篇11
一、从思想上把握:形成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
首先,要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人本思维与物本思维是相对而言的。物本思维把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人则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和工具,从而颠倒了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其结果必然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种物本思维危害极大,社会主义社会绝不能运用物本思维来看待发展,即为了发展而发展;必须坚持运用人本思维,使发展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是因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价值。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证明,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更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会葬送社会主义。简言之,运用人本思维就是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本质与核心,始终坚持运用人本思维。如果不坚持运用人本思维,不及时而清醒地强调和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本质特征,发展的走向就有可能会偏离党的根本宗旨和人民的意愿。所以说,能否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决定着发展的性质、结果和意义,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
其次,要实现“片面思维”向“统筹思维”的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着重克服“片面思维”,确立“统筹思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统筹思维”,最重要的就是要整合政府主体,各级政府要打破地域界限,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要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毋庸讳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发展思维更多地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思维,一些地方采用的发展方法更多地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方法,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即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是硬道理,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数量与速度等,就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发展思维的产物,由于把发展简单等同于GDP的增长,于是在实践中就采用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结果使得资源加速枯竭,环境急剧恶化,各种社会问题大量出现,从而严重制约和危害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说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沉痛的。因此,只有用统筹思维取代片面思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运用统筹思维,就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运用统筹思维的产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键是要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既要在分析综合局部发展的基础上谋划全局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局部发展纳入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行精心策划,科学论证;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实行全国一盘棋,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使之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
再次,要实现由“征服思维”向“生态思维”的转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关系,“征服自然”、“向自然开战”成为响彻云霄的口号。这种“征服思维”虽然为人们带来了衣食住行的舒适和更多的物质享受,但也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能源枯竭、各种疑难病症等。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呼唤一种既传承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精华,又具有现代特征的新的思维方式——生态思维,坚持用生态思维来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思维超越了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二分、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定向,把对局部的思考纳入到对整体的思考之中,遵循着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强调世界是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方式存在的。这里的“生态”,不仅包括生物群落与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而且包括地理大区域生态系统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整个世界是一个“人—社会—自然”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物质转换、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多样性运动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尽管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界变换过程中显示出的目的性、中介性和复杂性及其变换结果,即自然的人化、信息的符号化和能量的社会化表现了人类社会的超自组织性,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自我调节的功能相适应才能持续下去。因此,从生态思维审视,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必须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同时,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性存在应该珍惜养育着人类的自然界,自觉地承担起修复、治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责任。
二、从实践上把握:形成科学发展的工作方式
第一,要形成科学的谋划方式。科学谋划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经济规律,或者说,遵循经济规律是科学谋划的根本。以产业发展为例,形成科学的谋划方式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阶段,把握好产业演进规律。二是把握好产业区域转移规律。当前外资加速向中国转移,国内资本加速从沿海向内地转移。按照这一规律,在科学谋划项目时,就应立足自身实际,多谋划一些能够与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正在或准备向外转移的产业相对接的项目,并完善配套服务,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三是把握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律。顺应这一规律,在科学谋划时对已经具备集群雏形的产业,应围绕着产业链条的横向关联配套、纵向拓展延伸以及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谋划一些集群发展项目,促其尽快提升水平;对依然处在小规模大群体、有产业无龙头的产业,应谋划龙头项目,支持现有规模企业加速扩张,做强实力,尽快形成集群发展之势。总之,领导工作要紧贴时代特点,把握经济规律,取得工作实效,就必须顺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精心谋划。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谋划必须要有戰略目光,不但把它与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相衔接,还要把它放到全国甚至是全球的高度来谋划,以更高的要求、更宽的视野来促使领导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在推进发展的时候,做到循法度、畏法纪,自觉维护法律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对法律制度的执行,更要不折不扣,不变通,不踩红线,不打制度的“擦边球”;要在摸实情、把实脉的基础上做到求真务实。
第二,要形成科学的决策方式。从某种程度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决策科学与否,关系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兴衰成败。一是决策过程要民主。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疏通和拓展民主渠道,以提高决策的质量。二是决策程序要规范。要着力完善决策的有关程序,如决策前的民意反映程序,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程序,专家咨询、论证程序,重大决策协调程序,重大决策审查程序,决策评估程序,党委(党组)讨论决定程序等有关程序,并推动程序制度化,用制度的刚性力量制约决策权力的滥用,任何违反程序的决策都应无效,以制度保障决策科学。三是决策结果要公开。除依法应当保密以外,决策结果应当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并不断扩大决策公开的内容,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开,使人民群众能对决策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增强决策者的责任心。四是决策责任要追究。强化决策责任追究既是科学决策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群众的期待。要科学制定责任认定规则,明确在决策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应当承担的责任;科学界定决策责任主体,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使决策失误责任人清楚明晰,特别是对集体决策出现严重失误的,不能以集体的帽子“大而盖之”,虚化责任;要强化失误责任追究,对决策失误的,要坚决追查到底,特别是对集体决策失误的,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既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相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第三,要形成科学的执行方式。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决定执行效果,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高、执行意愿强的队伍是形成科学执行方式的基础工作。一是要有大局意识。每一项工作都要着眼于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大局,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对民生信号的敏感度,自觉地把精力和智慧投入到科学发展的建设实践中去。二是要转变观念。要努力修好“挫折教育”这门课,要做到压力面前不弯腰,困难面前不退缩,逆境中不屈不挠。要自觉杜绝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敷衍塞责、不求实效、墨守成规、随心所欲、阳奉阴违等伪执行、低效执行的行为。三是要精通业务。要勤于钻研业务,做到本职工作精,周围业务通,成为多面手、复合型人才。要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了解外情,确保心中有数,做事有底,方向明确,措施有效。要着力培养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解决新问题、难题的能力,提升有效执行的能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执行,既要围绕工作目标,做到整体推进,又要做到相互协调,统筹兼顾。所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立志长远,既要抓好阶段,还要抓好长远,做到从阶段着手,从整体着眼,实现抓阶段和抓长远相融合,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进而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目标的实现。
第四,要形成科学的检验方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行检验,最基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环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要求、促进群众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的工作目标不变,走群众路线的基本思路不变。要把群众利益作为检验重心。衡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看是办了多少“大事”,不是看上了多大的项目,产生了多大的“轰动效应”,而是看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和实现。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衡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唯一标准,就是群眾是否满意。因此,在评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实绩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群众满意这根“指挥棒”,把群众满意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检验,促使领导干部在“实”字上下工夫,为群众出实招、办实事、解实难,从而防止和克服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三、从生活上把握:形成科学发展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反映人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目前,如何改变以消费主义为主要内容、以“占有”为主要特征的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类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本身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核心正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领导干部要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必须注重于形成和培育科学发展的生活方式。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和谐社会”等,最终都体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上。例如,“以人为本”,不纯粹是一种价值上的诉求和预设,而是要求实际地促进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个性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发展本身要服从和服务于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为发展而发展,更不是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个性、自由为代价换来冰冷的物的增长和“带血GDP”的翻番,而这正是我们所要构建的人的新的生活方式。又如“全面协调可持续”。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进步,推动人的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而不是把人看成仅仅具有经济需求的动物,而这一切正是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再如“建设和谐社会”,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自身的各种功能之间的和谐,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显然,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由此可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只有扬起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风帆,领导干部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经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才会实现根本转变。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继续解放思想 篇1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并要求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就要求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看价值体系出发,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理念。
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建设理念
发展是事物存在的本质, 发展是事物变化的特性, 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要务。在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发展意识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发展在新时期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持好中求快、好中求大、好中求强, 真正从“增长就是发展”等认识误区中解放出来, 把各项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升实力、增强活力、打造竞争力上来;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使发展成果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 体现在城乡面貌的改善上。在此过程中, 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决抛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验主义、惯性思维,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的人本意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 其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 社会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问题上, 我们要注意区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人本”与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本思想的异同之处。西方人本主义作为革命阶级反对神学、反对腐朽统治阶级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人本主义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所谓“人的本性”作为基本前提和评价社会历史发展的准绳, 是与剥削阶级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 是维护剥削阶级生产关系的思想工具。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人本”是摒弃了“抽象的人”的理论, 而把它落实到具体的“人”上面。这个具体的人, 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三、“放眼世界”的战略眼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 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 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树立世界性、全局性、动态性的战略眼光, 必须深入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即“统筹兼顾”。统筹兼顾, 就是要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 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 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统筹兼顾, 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 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树立世界眼光, 加强战略思维, 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挑战风险,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上, 要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 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敢闯, 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
【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推荐阅读:
科学发展思想06-27
科学发展观思想06-01
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 调研报告08-15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1-23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10-13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汇报08-23
以学习推动思想解放以实践落实科学发展05-29
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情况汇报08-18
要警惕科学发展观幌子下的急功近利行为07-01
预备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汇报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