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力(共12篇)
科学发展力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个主线,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提出的新要求, 这是党面临大量而复杂的挑战而作出的应对之举。作为高校领导班子, 其学习水平、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 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水平, 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探讨在高校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班子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进一步加强与提高高校领导班子的能力与水平, 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力。
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领导班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要求
一个重视学习、服务和创新的政党, 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政党;一个善于学习、服务和创新的政党, 是能够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必须按照以学习、服务和创新作为组织建设的重要特征, 以学习、服务和创新作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 以学习、服务和创新作为提高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的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勤于服务、善于创新, 通过学习、服务和创新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必将进一步促进全党提高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动我们的事业实现大进步大发展。
(二)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
高等学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校领导班子应该通过学习、服务和创新坚定理想信念, 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 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这是一个迫切的需要。
(三) 坚持用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要求领导班子
校级领导班子是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校领导班子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要求, 进一步增强学习、服务和创新的自觉性, 提高认识、增强能力、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校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和战略思维能力, 自觉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硬本领, 使领导班子真正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四) 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高校办学观的实现途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 高校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高校办学观, 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 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 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高校领导班子要加强学习, 要紧紧围绕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 尤其是在谋划学校办学思路, 探索学校发展战略上, 要体现出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 全校上下形成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学校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领导班子的途径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领导班子, 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是前提和基础, 服务型领导班子建设是核心和关键, 创新型领导班子建设是动力和保障, 三者共同服务于确保高校领导班子始终成为高等院校坚强领导核心。
(一) 始终坚持贴近实际, 在学以致用、创新载体、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对于高校领导班子来说, 就是在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和坚持学习中, 以学习推动学校各项事业, 促进高校科学发展。高校领导班子在学习中要切实着力转变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不良学风, 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结合陶冶情操、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进行学习, 结合本职工作岗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要求进行学习, 结合高校实现科学发展需要进行学习。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学校科学发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学习、服务与创新的结合, 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创新载体要讲究方式方法, 创新形式途径, 做到学习、服务、创新得法。要积极探索采用交互式、开放式等新的学习方法, 使领导干部的学习更有方向性、标准性和尺度性。要依托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务虚会、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不定期举办专题座谈会、报告会、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检验学习成果。要深入群众, 走群众路线, 了解基层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实际, 创新工作思路, 优化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并用创新的方法推进顶层设计。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领导班子,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 需要持之以恒。建立健全高校领导班子学习、服务、创新的长效机制, 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领导班子的重要保障, 也是衡量高校领导班子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高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班子的急迫性, 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领导班子纳入学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 去切实加以组织落实。要制定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规划, 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有序的组织机制、交流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学习成果转化机制, 用制度来推进、落实和保障。
(二) 不断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1. 要坚持树立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领导班子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坚持“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的方针,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牢固确立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扩大对外开放, 优化学科结构, 加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2. 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高校领导班子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以改革促发展, 精心谋划学校的发展和未来。在发展中, 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 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我们要注重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和谐统一、学校规模和办学水平的和谐统一、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和谐统一、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努力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树立科学的人本观。
高校领导班子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高等学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两个为本”, 即:以生为本, 以师为本。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师为本, 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 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 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努力营造教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良好氛围。
4. 要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高校领导班子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标准, 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领导班子, 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力
(一) 要增强把握大局能力
把握大局、善于在大局下行动是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作为高校领导班子成员, 要在学习、服务和创新中学会越位思考, 审时度势, 胸有全局, 吃透上级精神, 了解学校的实情, 做好上下结合这篇大文章。所谓大局, 就是本单位的工作和上级部署的工作。如果不了解大局, 不顾全大局, 就会降低工作的有效性, 甚至会出现做出与大局南辕北辙的事情。把握好大局, 就把握好了工作的大方向, 从而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性。通过不断学习、服务和创新, 正确处理好分管部门的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之间关系, 正确处理好小道理与大原则之间关系, 领导干部不仅要这样去思考, 而且要带领师生员工去身体力行。
(二) 要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领导班子, 就是不断增强在新形势下处理和解决高校发展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的能力, 领导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针对学校实情进行理性思考, 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找出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 从问题的症结所在下手, 有的放矢。要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学校科学发展的实际问题。
(三) 要增强协调关系能力
协调关系其实就是如何团结同志和凝聚人心的问题, 这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学习、服务和创新, 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与各种人友好交往, 与大家和谐共处, 这是一个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团结问题上, 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要多研究与人相处的艺术, 要学会求同存异, 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在凝聚人心上, 要尊重他人, 尊重是凝聚的前提, 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 要有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想干成大事, 必须增强与人合作, 与人分享。
(四) 要增强民主决策、依法治校能力
高校领导班子要加强调查研究, 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 尊重客观规律, 提高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领导班子过程中, 要不断增强领导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的能力与水平。要提高决策的效率。要敢于决策、敢于负责, 在依法、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努力使决策雷厉风行, 防止散漫拖沓。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决策是否民主, 关键看决策是否透明。坚持决策信息公开透明, 让师生员工参与决策, 不仅有利于决策科学民主, 也有利于决策执行顺畅。要强化决策的民主监督。要对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决策实施进行全方位的民主监督。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领导班子, 是加快推进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建设的需要, 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 也是增强领导干部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高校领导班子要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上、服务上、创新上, 真正把学习、服务和创新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 切实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 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增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力。
科学发展力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回忆、联想、感知各种各样的力,及其力的作用。
2.在游戏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喜欢进行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皮球、毽子、沙袋、橡皮筋、小汽车、铅球、小鼓、响板、口琴、铃鼓、棒球、米两袋、净水两桶、推小车、各种辅助材料。
经验准备:幼儿知道常做的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 ,引导幼儿讲述生活经验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不见朋友。他的名字叫“力”,你们知道在我们平时生活里哪些地方需要用力呢?原来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力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力。
2 . 今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
1. 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给这些玩具取一个很好听的大名字叫--物体。(举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体)怎样使这些物体动起来呢?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玩过之后,告诉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中)
2. 幼儿自由发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车……我用手转球……(指导幼儿注意词的运用)
3.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用力了或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4.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三、通过幼儿的再次操作物体,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师:小朋友,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来玩一玩,不过你要体验一下,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结合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2. 幼儿操作后自由发言: 在我们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抛得高,滚得远,动得快……;在我们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抛得低,滚不远,动得慢……
四、幼儿操作,并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省力的地方,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1 .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运东西,我这里有两袋米,两桶净水,请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们搬到那边去?
2 . 幼儿,操作体验,教师参与指导。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把米和水运到这里,那请问你们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
师:原来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省力的,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平时生活里哪些地方还需要省力?
师:你觉得现在做哪些事情你很费力,你想怎样使它省力,可以发明些什么呢?
3 . 师:我发现我们小朋友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不过只有现在需要学习更多的本领,才能实现你的梦想啊!
五、活动总结
心理力:科学揭秘和指引 篇3
在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中国古代和西方古希腊思想家的论说中已经出现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等观点。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學创建了心理实验室,对感觉、直觉、注意与联想等进行实验研究,促进了教育领域心理科学的迅猛发展。近代很多教育家都开始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来论述教育问题,特别是以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等提倡“教育心理学化”为代表的教育家更是如此。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力作用在学习行为、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和教师心理发展三大方面。其中,学生的学习,是心理力发挥作用最大的方面,即学生的学习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对象。
冯忠良教授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古语云:教学相长。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按照传统,我们常常强调教更甚于学,因此总喜欢把教放在学的前面。然而,现代教育的教学设计、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系统优化等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为基础。
心理力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从而指导教与学的实践。这里的学习并非仅指主体在教与学情境中的获得知识,还包括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
我们把心理力看做是学习认知的科学指引,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应用学科,其外围学科包括脑科学(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个体的心智,对它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强心理力的作用。
个体处于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要集中解决哪些发展危机?教学如何走在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有何差异以及如何对待这些差异?巴甫诺夫“狗的条件反映实验”、桑代克“饿猫打开迷笼实验”、斯金纳“白鼠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给我们的学习行为带来怎样的启示?如何借鉴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利用正迁移的作用,防止负迁移的影响?如何利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教学?……心理力的魅力溢彩流光。
科学发展力 篇4
2012年10月30日~11月1日, 在浙江省教科院专家组10位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下, 浙江温岭市在泽国镇成功举办了“课程·课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会”。浙江省教科院普教所林莉所长说“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平台, 由泽国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研讨会, 诊断教学行为, 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既讲普遍规律又讲具体例外, 在省内、外属创举”。
浙江温岭市10余年来, 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省、市 (地) 级立项率、结题率、成果的获奖率和优秀率始终保持在全省、全台州市的前列, 教育科学研究对地区教育发展的贡献率令人瞩目。60%以上的教师和90%以上的校长主持或参与规划课题的研究, 会思考、会说、会写、会上课, 教育研究使温岭的教师渐渐成了“四会”的研究者;走上校级领导岗位的教师80%以上是教育科研骨干;能讲得出“一校一品一景”的特色学校。90%以上是通过系统研究、工作课题化后, 获得省、部级或国家级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团队、先进标兵称号的单位或个人。温岭创造的教育品牌, 如“民有国办办学模式”、“学习型学校建设”、“中学英语教学策略与艺术”、“学力课堂”、“学生解放行动”、“中职学生就业能力训练指导”, 诸如此类, 无一不是源自行动研究。
科学发展力 篇5
在林老师执教的《测量力的大小》这节课中,我觉得也还有几个地方值得探讨:
我觉得学生对力的单位“牛”的认识还不够,如学生在测量物体重力的汇报中,很少有人用到单位“牛”,学生为什么不用新学的“力”的单位“牛”呢?我想可能是学生对“力”的理解不够造成的。《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4课,前3课都是有关力的探究。教学本课时我认为应是在学生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学生对“力”有了认识,哪么“力”的单位学生自然就容易接受了。
测量物体重力的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广。估计物体的重力也有不实的现象。如:分组汇报实验记录时,4个组有3个汇报的值数和实测数完全一样,每个组只有一个估数,差距是0;只有一个组汇报的有一点差距。可能有的组是先测,然后填写的估数。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先让小组的每个学生用手掂一掂,估一个数据,并把每个人估的.数据填在记录单里,然后用测力计测量,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也不能只限于组长测,可让小组的每个人轮流的测不同的物体,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科学发展力 篇6
【关键词】科学探究 专注力 自信 自律 自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93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学习行为与习惯”的第一条目标即要求:做事专注。良好的专注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与习惯的关键,是影响幼儿终身的根本品质。幼儿专注力通常持续时间不够长久,到大班后虽然慢慢有所增长,但是仍时常表现出间断、放弃等情形,从而导致幼儿滋生了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不良惰性。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在猜想、探索、归纳、观察、调查中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能进一步开发幼儿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品质。如何在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培育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五自”的原则:
一、自信——积极鼓励、充分肯定,提高幼儿探究科学的必胜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强的幼儿能形成稳定持久的专注力。在科学探究中,无论幼儿达到何种探究程度和探究效果,教师都应该毫不吝惜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使幼儿保持“我想玩”的行动力,“坚持就是胜利”的坚持力和“我能行”的必胜信念,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增强自信心。
如在选择游戏过程中表扬幼儿:“我发现你真是个爱科学的好孩子”、“你是个聪明宝宝”、“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了”等等;当幼儿感到困惑时,我会提醒他:“你可以用其他材料,去找一找”、“怎样让它变得更棒呢”、“还有什么好办法吗?想一想”等等;当遇到挫折时鼓励:“没关系的,大胆试一试吧”、“小事,搞定它”等等;当幼儿不够耐心时鼓励他们:“你做得很好”、“你很专心”、“你真会动脑筋”、“当然可以,没问题”、“哇,你的妙招真管用”……经常的表扬与肯定让幼儿有了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使幼儿充满信心,更加大胆、自信。
二、自律——细化目标、笃定任务,提高幼儿探究科学的自控力
1.以步骤图细化目标,培养幼儿的目标意识。
游戏步骤图是目标的细化,从观察材料、不同材料的使用方法到材料达到目标、结论猜测、结论论证分步骤,逐步引导幼儿操作,使在幼儿初步的游戏中目的明确、目标具体、步骤清晰。
例如在大班科学探究《颜色变变变》的活动中,教师展示的步骤图是:“第1,用吸管取两种不同颜色;第2.用棉签把两种颜色轻轻搅匀;第3.?(猜一猜:会变什么?)第4.在记录表上记录下你的发现;第5.和小朋友交流自己的发现”。简单明了的示意图让幼儿快速地明确了目标,清楚了游戏流程,协助幼儿抓住要领、本质,从浅入深,避免了幼儿无法下手操作或者随意操作,让幼儿变得更加耐心操作,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探究。
2.以记录表明确任务,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
记录表是幼儿表达探究成果的有力的辅助工具,通过数字、图形等幼儿自创的符号来记忆探究的进程和成果,它明确了科学活动的探究任务,提高了幼儿的任务感和自控力,同时促进幼儿探究能力、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提升。
例如:在科学游戏《有趣的滚动》中,不同坡度的轨道上滚落不同形状的物体,幼儿把实验结果分别记录在3张记录表上:记录表1(不同物体)、2(不同坡度)、3(同高度但不同粗糙程度的坡)。不同的记录表显示的是不同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方向,幼儿一目了然,很快明确了任务,避免了实验目标的混乱,调整了不良情绪,保证幼儿自信、从容地开展游戏。
三、自娱——适时调整、及时辅助,提高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度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幼儿探究的欲望是通过不断的“自娱自乐”来实现的,在不断的大胆尝试和递进式的发现中,幼儿探究的深厚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推动幼儿专注、投入地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在操作的过程中及时、持续地关注幼儿,当发现不适当的材料和做法时及时调整,及时增添不足的辅助材料,这样才能促使游戏由浅入深,层层出水,递进式呈现更多的发现,最大程度地提高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科学活动《秤一秤》中,凯凯在反复摆弄一个砝码和花片后兴趣大减,我便说我想买他“土特产店”的5袋不同份量的土特产。于是他把“花生、地瓜、槟榔芋、姜末……”等土特产统统按不同份量分袋装好。然后,他在“糖铺子”“酒肆”按颜色、数量、大小把各种“商品”一一排列整齐。游戏后他开心地告诉我:一袋花生是2个砝码,一袋生姜是4个砝码,一袋生姜和两袋花生一样重;紫糖最重,绿糖第3,黄糖第2……从简单的对等到分类、排列、组合、排序各方面得以提升。
由此看出,适时地调整游戏情节,及时地增添辅助材料,能递进式地发现不同科学奥妙,提高探究的兴趣,促使幼儿创造性地进行新的学习。
四、自主——和谐氛围、配合协作,提高幼儿探究科学的主动性
自主是在专注基础上自我能力的体现,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不仅要营造民主文明的和谐氛围,还要构建平等、自由的合作氛围,在互相尊重、平等参与、共同接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营造民主文明的和谐氛围。科学探究活动最怕干扰,一是科学区通常设置在比较安静的转角,以保证减少外部诱因干扰。二是养成轻声交流、文明礼让的良好常规,创造安静的环境,才能让幼儿专注探究。第三,提供更多的探究内容、探究方式、探究工具让幼儿自主选择。第四,发挥榜样的作用,让专注的幼儿成为大家争相效仿的对象,也能营造一个和谐的整体氛围,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其次,构建平等接纳的合作氛围。大班幼儿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同伴间互相信任、相互学习、彼此尊重,互为鼓励,在平等接纳基础上的合作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合作也为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标尺,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自主对比中幼儿能主动调节不适宜的行为,更加专注地参与探究。
五、自省——成果展示、运用迁移,提高幼儿探究科学的有效性
自省即自我反思。科学探究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每一次探究活动结束时引导幼儿展示自己在游戏当中的发现成果。在反思、解释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吸收、思考、理解已有的知识和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但要引导幼儿善于学习,更要引导幼儿善于反思与解释,进行有效的分享和运用,并利用已有的信息于实际生活中去帮助学习和解决问题,使探究能力得以提升更高层次,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科学探究的专注力。
例如在科学探究“天平”中,幼儿学会了运用天平后将天平的知识经验应用于分类当中,他们不但在幼儿园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中会用天平秤玩具、分类玩具,还会在家中的水果、零食等等进行秤重、对比和分类。又如:了解了磁铁的特殊性能之后,幼儿在家尝试用磁铁制作成了自动锁:小橱门的蝴蝶扣两边各安装一块正反相对的磁铁,关上小橱门后,正负磁铁相吸,两边蝴蝶扣就自动粘合,门便关上,获得了家长的一致称赞,幼儿的探究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提升。
科学发展力 篇7
据悉, 这种新型碳纳米管“橡胶”其实是一种名为粘弹性物质传统材料, 它的外表看起来很像泡沫耳塞, 又像普通的橡皮擦。这种材料无论被怎样扭曲、拉伸, 弯曲, 甚至被穿透, 到最后都会恢复到原始状态。这种“橡胶”材料有着令人惊讶的“钢筋铁骨”, 它能抗低温, 例如木星最大卫星“泰坦”上的低温;耐高温, 例如在宇宙中近距离接近太阳时的高温, 如果将它作为宇宙飞船的制作材料, 那么人类的宇宙飞船将会“所向披靡”。总之, 这种“钢筋铁骨橡胶”材料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都会保持原有的弹性。
由于这种“钢筋铁骨橡胶”具有这些特殊功能, 所以它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 如果将它做成泡沫耳塞, 它就会起到很好的抗噪音作用;如果将它做成汽车的轮胎或者人们的鞋底时, 它又能起到很好的防磨损作用;当将它作为汽车减震器的材料时, 它“体内”的碳纳米管材料还能发挥独特的导电作用, 可以为车辆节约燃料并再造一定量的电量。研究人员表示, 这种材料还能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 它可以被用来制作衣服, 有了这种材料的衣服, 人们就不用担心衣服会出褶皱, 因为无论怎么卷, 它都会恢复成原样。
科学发展力 篇8
据笔者观察, 目前的农村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生物学科的师资配置不合理, 有的任课教师根本没有学习过系统专业的生物学知识, 面对图文并茂的教材也只能照本宣科, 无法灵活地驾驭教材,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初中生物课程作为等级科考试科目, 教师让学生在考前做模拟卷, 死记硬背考点以应付考试。笔者曾对考生做过的模拟试卷和近几年的初中生物学业会考试卷进行分析, 发现内容大同小异, 学生完全为考而学。基于这两点, 学生对生物学科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识记, 无法领略生物学特有的学科魅力。农村初中毕业生中学业成绩偏差的学生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 因此, 升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仅生物学基础知识极度欠缺, 对生物学的学习也失去信心和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力弱的根本原因。基于此, 需结合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心理效应, 增强学生自信以提升学习力。
1. 心理暗示效应, 肯定学生。
暗示心理学理论认为利用暗示手段可以使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高度协调, 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 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暗示, 是无声的教育, 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创造让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实施暗示教学, 当然恰到好处的赞许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岁末笔者组织学生雕刻水培漳州水仙花球, 首先组织观看《漳州水仙花雕刻技术》录像, 沉浸于《漳州女》曼妙的音乐中, 了解水仙栽培历史及水养方法, 观摩名家雕刻技法, 欣赏各种水仙造型, 领略省花的魅力。教师现场示范雕刻方法, 强调雕刻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细节及注意事项。因种球形状各异, 学生的雕刻无奇不有。经过近一个月的浸养水培、细心呵护, 最后用千姿百态的学生作品在教室走廊上办个水仙花展。雕工虽笨拙, 造型虽简单, 但无一不是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创作, 吸引了很多老师、同学的眼球。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 很多学生表示来年还要再尝试雕刻水培水仙球。“一定会比今年漂亮。”学生的自信溢于言表。在整个实践体验过程中, 没有简单的说教, 只有学生对“美”的期待、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欣赏等无声的暗示。
2. 皮格玛利翁效应, 赏识学生。
“皮格玛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 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我们对学生充满期待, 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 对他们进行鼓舞、启迪, 学生自然情绪高涨, 学习劲头足, 兴趣也更加浓厚。例如, 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这样一个抽象的课题时, 引导学生从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因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 学生交流起来没有难度且展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笔者向学生展示近几年从事漳州水仙矮化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一个探究实验《不同浓度多效唑对漳州水仙的矮化效果测定》, 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客观评价, 指出学生的进步, 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 得出结论。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 但因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严谨探究获得的, 这种成就感, 加上老师的充分肯定, 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无比快乐和喜悦。
古人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对学生进行言语评价。对学生抱有期待, 经常鼓励,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中职学生因学业不良, 很少受到公正的评价。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拿过一张奖状, 他们特别渴望能得到肯定和认可。生物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 对于基础的要求不是非常高。只要学生有所进步, 教师就应多多表扬, 不要以为学生不需要。
二、培养学生兴趣, 增强求知欲望以提升学习力。
学生学习力弱, 好比庄稼不自主吸收水肥, 必须根据作物生长习性测土施肥, 科学管理。我们要改变现状, 首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原因, 摒弃对这些学生的错误认知, 明白学习力弱不等于弱智。事实上, 很多学生在中职学校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充分开发潜能, 最终成为社会生活中出色的一员。因为兴趣是学习力中最充沛、最快乐、最轻松、最美好、最活泼的品质, 兴趣是学习必备的条件, 它能让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变成活泼有趣的东西。
笔者根据中职学生学情, 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 降低学习门槛, 学有所得。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 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如何将这些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手中呢?心理学中有种说法, 称为“登门槛效应”, 当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 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 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 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到高处。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接受水平, 使授课内容难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地重组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层层递进地教学, 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 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学有所得, 自然有兴趣去学。例如,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入门实验, 对一个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 没什么难度, 无非是利用初中阶段所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探索新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根本不懂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更不懂如何规范制作临时装片。我们应分化难度, 先利用一节课时间手把手地“补课”, 先复习巩固显微镜的用法, 学会制作装片, 然后组织学生完成当前的教学内容。又如, 《生态工程》这一章有两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细研教材, 发现内容过于冗杂, 学生难以接受。反复推敲整合, 选定一个专题《我国的生态农业》。但是“生态农业”有关内容在教材中仅有零星分散的两句文字, 只谈到“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 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经过大量收集资料, 结合个人实践经验, 我专门印发了题为《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参考资料, 供学生学习, 拓宽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 就当前被热切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共同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以及在我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引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继而, 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研读有关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领悟其用于指导我国的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事例源于生活, 原理引自教材, 经重组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机活力, 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有所用。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中职学习更是为就业做准备的, 对技能素质的要求更高, 忙着传授脱离实践、纯粹理论的知识是无意义的, 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善于选用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充实课堂, 让授课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如《生物技术实践》这样的选修教材, 绝大多数普高学校忙于应对高考, 没时间也没条件开设, 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却大有裨益。《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无不彰显生物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非凡魅力。哪怕教材中个别专题设备要求较高, 没办法开展实际操作, 可是不能忽略它“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 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少来自乡镇, 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教材中谈及中国荷斯坦牛的选育, 结合地方保护品种白眉山羊的生长现状及民间的消费习惯, 与学生一同探讨既适应本地环境、生长速度快又能迎合消费需求的优良品种该如何选育。让教材理论真正应用于生活, 缩小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3. 创新教学方法, 生动新颖。
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提倡紧跟时代潮流, 创新教学方法。各类电视节目、教学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给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 单靠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在谈到“远离白色瘟疫, 将戒毒进行到底”的知识时, “毒品”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虽然课文只用一个版面简单介绍, 学生却显得兴趣盎然, 提了很多问题。这时就可以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与发现》系列片扩展知识, 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宜采用小组合作、发现探究的方法来教学, 条件允许时, 还可以安排社会实践、实地考察, 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促进学生学习。例如, 学习生长素的作用时,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想办法催熟, 并让他们把催熟的过程记录下来到班上分享。结果学生不但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还搜集了各种农业知识, 长了一番见识。带学生参观笔者的实验鸽场和中蜂基地, 通过实地观察观赏鸽的家系性状变化及良种蜂王的选育过程, 真切体会遗传与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大早备好枸橼酸钠及相关仪器, 让学生亲自去家禽屠宰场索要鸡血或鸽血, 既节省了经费, 又体验到了知识探究过程的艰辛和乐趣。
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获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倍感兴趣, 从而萌生了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学习也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 笔者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途径的尝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如果人精彩的一生是一株枝繁叶茂的树, 那么学习力就是它发达的根系。只有拥有较高的学习力, 才能实现终身学习, 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参考文献
[1]柳斌主编.学校心理教育全书 (上) .人民日报出版社九州图书出版社, 1998.6, 1:1193-1200.
[2]张万兴主编.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12, 1:334-337.
[3]朱正威, 赵占良主编.生物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 2:1、7.
科学发展力 篇9
一、企业理论中经济力理论及其局限
(一) 经济力理论
所谓经济力理论, 它主要研究企业或公司如何提高自身的赢利能力, 诸如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垄断优势对外投资、通过对外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和竞争地位等等。该理论的前提是把企业定位为“经济公民”的身份, 这是一切经济力理论研究的大背景。这个理论的另一个暗含条件是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润为根本目标的, 企业的责任在于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要素的投入, 绩效来源于经济资源产出的效率。这一点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体现得很有代表性。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无论是“主流学派”还是“非主流学派”、无论是人们所总结的“个论”还是“通论”, 对其行为的解释从没走出过企业“经济利益”的地域, 始终在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因、动机、目的寻找经济利益的源泉, 始终围绕“培育、利用优势, 尤其是垄断优势, 获取高额利润”这一教条来探索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来源以及如何利用, 进而解释跨国公司行为, 所以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本质上属于经济力理论。
(二) 经济力理论的局限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 不但是经济利益的折射, 同时也是社会各种利益的交集。特别是跨国公司这样的庞然大物对此体会应该更加深刻。难道跨国公司存在的价值就是创造经济利益?难道“企业的职责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回答这个问题似乎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 实际上作为社会细胞, 企业同样是社会关系的显现, 回答以上问题恰恰是回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本源。除了科斯从交易费用角度解释了“企业的性质”, 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角度解释对企业的性质作出解释?毕竟, 企业的本源不但具有经济性也具有社会性。这就意味着企业不仅是“经济公民”, 还“社会公民”。
理论的发展总是意味着实际情况已经发生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诸如:跨国并购浪潮与国际战略联盟、RD的国际化、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柔性化、网络化等等;跨国公司目标向多元化发展, 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重视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 强烈关注跨国公司社会伦理形象。而且, 在所有变化中, 都贯彻一个理念, 那就是“人性化、人文化”。这一系列新变化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解释, 尤其是当今跨国公司把社会责任作为实现其目标体系的重要途径, 强烈地追求社会伦理形象,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更是无法合理解释。社会力理论的诞生为跨国公司理论开辟了崭新天地, 为合理解释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追求伦理形象找到了理论依据。
二、企业理论中社会力理论的发展
社会力理论是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 所谓社会力理论, 就是研究企业在新的企业使命和多元目标体系下, 赢得社会尊重和赞誉的能力, 与社会协调一致、与环境相容共生的能力, 并解释跨国公司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新的经营战略与行为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任务是应用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探索跨国公司实现目标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运行机制, 并合理解释跨国公司行为和价值观的新变化。社会力理论的产生不仅是跨国公司理论的必然演进, 更是跨国公司实践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标志着其已经完成了“经济公民”向“社会公民”的转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经济力 (垄断优势、技术、资源、内部化力量等等) 的有限性, 制约了跨国公司原有经营战略的实施, 使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 经济力已经不能构成全球化经营的动力系统, 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迫动性引发跨国公司战略的新变化, 因此, 必须寻求新的动力源———社会力。把承担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作为培育社会力的核心, 并形成跨国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 这为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证依据。
随着价值观的转变, 跨国公司的目标也不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了, 而是向多元发展, 形成了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 多元目标体系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更关注人性化、人权、公平, 还有与社会和谐。目标的多元化, 决定了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已经无法合理解释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和全球化经营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和树立伦理形象的新变化。
三、社会力理论的一般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社会力理论的提出, 使跨国公司理论向前进了一大步, 为跨国公司如何获得更具适应性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而社会力理论的研究框架也能够为企业理论发展更加一般性的社会力理论提供帮助。虽然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中已经为社会力构成设计了大致的框架, 但其设计源泉其实来自于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 因此社会力理论的发展还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一)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
虽然从起源到今天, 历经“数个世纪”, 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在讨论之中没有统一的答案, 自然相应的内涵也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1924年歇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 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这种崭新的思想认为, 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 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 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20世纪20年代, 美国就出现三种相互联系的观念对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出挑战: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 这三种观念开始扩大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大了, 包括雇员福利 (抚恤金和保险计划) 、安全、医疗保健和退休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20世纪60年代环保主义蓬勃发展,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心由赞助行为、提高产品安全度等类似事宜, 转向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20世纪70年代, 消费者权益运动风云迭起, 企业社会责任又加入了新的内容。
虽然不同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相应的理论认知也存在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看作是企业高层作为企业相关者的信托受托人, 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 以履行企业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其中相关的信托受托人实际上指的是公司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和广大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者。而利他行为则是指企业为社会公众解决某些社会问题, 但自己并不直接从中获取经济上的好处。
(二) 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传承自国外的相关研究, 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需要和面对国际贸易的压力下必然出现的结果。与国外一样,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国内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各有看法, 其内涵远未统一。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国主动应对的最好选择, 也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 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中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明显不足。其表现为:一是研究成果少而且观点片面。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 迄今为止, 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成果不够深入, 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中, 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二是缺少创新性研究。目前国内翻译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原著较多, 而国内原著很多都是借鉴或直接引用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科研成果, 针对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很零碎,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与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明显不同。可以看到,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 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总结
企业角色从“经济公民”转向“社会公民”;企业理论也从经济力理论发展到社会力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正在逐渐掌握更具加适合发展的能力, 并通过将社会责任整合入企业战略的形式, 在制度上保证了更加有效地将社会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并借此发展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但企业理论的这一新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供给企业更强的理论指导, 关键在于建立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与企业绩效紧密相联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而这又依赖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竞争的最高境界将是标准和制度的竞争, 强化社会责任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内容来规划。要把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变成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 而且要争取这种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摘要:将企业的发展看作是企业不断获得更加自由能力的过程。从自由的视角, 企业理论的发展被看作是从对一种能力的研究转向另一种能力的研究, 即作为传统企业理论的经济力理论向现代企业理论的社会力理论发展。社会力理论如何从跨国公司理论中发展成更加一般的企业理论, 其核心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 从而完善社会力的构成。
关键词:企业理论,经济力理论,社会力理论,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杨瑞龙, 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邓修权, 夏国平.企业能力理论及其形成背景分析[C].全国第七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3.
[3]卢让林, 李子奈.企业理论的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1) .
[4]吕中楼.企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 1994, (7) .
[5]徐传谌, 刘凌波.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的理论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 2007, (4) .
立足发展阶段压力变动力 篇10
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 需要立足我国发展阶段, 分析经济增速、潜在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动力等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避免大起大落,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增速虽然在放缓, 但在世界经济中仍然保持了相对高位运行态势。反观世界, 美国的经济和就业继续徘徊, 欧洲陷于主权债务危机的程度加深, 日本正在从地震影响中恢复, 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也出现停滞或“失速”现象。而我国经济仍然属于自主型小幅度高位回落, 保持了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一枝独秀”的局面, 为世界经济发展起到稳定增长的作用。
诚然, 我国经济也面临诸多严峻矛盾, 进入关键转型时期。市场化改革包括产品、服务市场化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开放逾30年, 我国市场化改革处于攻关克难阶段, 产品、服务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而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尚未实质性启动。部分基础行业和要素领域价格机制不顺、开放不够、竞争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例如部分地方发电能力利用不足, 而有些地方却严重缺电;有的行业债务负担沉重, 投融资能力下降, 而大量行业外资金难以进入;土地价格偏离均衡水平, 城市商业地价一再推高, 成为部分地区房价暴涨的主因, 同时优惠地价甚至实际上的零地价, 成为地方招商引资、争夺投资项目的重要手段。这些问题的存在, 在微观上导致资源错配和低效利用, 在宏观上则出现了产品或能力供给不足与投资需求不足并存的现象。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首先要扩大内需, 依靠国内需求求发展, 包括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服务业;其二要调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结构, 进一步强化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第三是调整经济内部结构, 包括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规模合理化、区域经济协调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化等;第四要实施新一轮改革开放, 包括政府与社会职能分工, 回归社会公益职能,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深化国企改革, 开启生产要素体制实质性改革,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决定不可忽视投资。近10年来, 我国经济中投资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连续大于消费, 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结果。城镇化既会带动消费上升, 也会带动投资上升, 但相比之下, 对投资的带动更大, 反映在支出法GDP总量中, 投资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消费所占比重连续下降。我国还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城镇化过程, 这是一个阶段性特征;同时, 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也需要一定的投资。因此, 适度的投资仍然是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应重视改善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效率, 扩大投资资金来源,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
科学发展力 篇11
【摘 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推進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就是关键因素之一。在探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胜任力为视角探析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深入研究辅导员胜任力,把握其现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进而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持续发展,为中国梦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专业化 胜任力 魅力 内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但是学生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自2006 年4 月教育部通过并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各高校都以落实《规定》为突破口,着力抓好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尤其是在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理念,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肯定更是人民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落实中国梦理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深化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试着以胜任力为视角探析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来研究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一、胜任力的涵义
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胜任力所包含的就是工作情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能、能力和知识等这些关键特征。简而言之,胜任力是一种涵盖了外在和内在表现的优于他人的个人能力。其实任何人,都需要对这些关键特征进行激励和刺激达到工作积极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现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高校生源有所下降,部分高校出现生存压力,学生的综合素质需求、思想观念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应该加强辅导员作用,但是高校实际上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校原有的辅导员选拔、培训、测评和考核办法也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辅导员师生比例失衡。高校需要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致使学生群体更趋复杂,思想行为日趋多元化,而且学生的质量、素质有所下降,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失衡,市场化发展显然影响高校发展,高校也会进行经济化预算,出现了辅导员人手不足的现象,这也是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足表现之一。《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①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配备都超过这个比例,有的甚至还会达到1:400 的比例,有的甚至更高。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工作就越多,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会失去国家设置辅导员初衷,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很多,自我意识增强,集体观念逐渐弱化,就要求辅导员工作更加细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专门设置了公寓辅导员岗位,有效的实现了二级学院与公寓的无缝对接,二级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共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即便如此,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仍然短期内无法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
2、辅导员总体队伍不稳定。目前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缺少明确且执行很好制度保证,尤其是在辅导员晋升、培养、激励等机制方面不明确,或者有制度但是执行并不好,导致辅导员地位低、待遇低,事务性日常工作繁杂,思想精神压力大,后顾之忧多。长期以来,导致待遇与繁杂工作、实际付出和承担的责任不成正比,辅导员心理失衡,队伍不稳定就是自然事情。有的辅导员角色认同度不高,有的辅导员不太注重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部分辅导员只是利用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有的高校还存在专业老师看不起辅导员现象,收入也不如专业课教师。工作2~3 年绝大多数人选择跳槽和转向,以致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发展缓慢。
3、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高校辅导员既要有沟通和思想教育的职业知识又要有所带专业的知识,但就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很难做到这一点。不少辅导员并不具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没用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有的辅导员在与工作相关的学科和教育管理方面理论功底薄弱,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做专业指导,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4、日益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削弱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辅导员工作包括了教育、管理、救助和服务,但其辅导员定位就是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核心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应该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责。高等教育目标是什么呢?教育首先培养是人,成为了人了,再去培养人才。现在辅导员工作范围远远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弱化的趋势,只要是学生有关事情几乎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以至于是辅导员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不能很好把握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更没有时间去深造相关学科知识,没法提高专业知识,逐渐就会影响实际工作能力,慢慢地只能依靠经验主义处理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不能把握学生思想深处困惑,其胜任力受到影响,减弱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说服力,使其威信和人格魅力受到影响,长期下去不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更谈不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二)高校辅导员胜任力问题产生的原因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切实规划和制度保障。科学定位其角色和职能,是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关键所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都承担大量繁杂日常事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职能。辅导员之所以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感,不专心发展本职工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领导缺乏对辅导员足够切实的重视。目前许多高校忽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与潜能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击;高校决策层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是竭泽而渔。辅导员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更没有在地位、待遇、提升、职称评审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更谈不上对辅导员能力建设的系统思考和建立能力建设的有效机制,导致辅导员被边缘化,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致使队伍的不稳定及专业化建设的软弱状态。
2、前期辅导员选拔过程存在的不足。许多辅导员与工作相关的学科理论功底较差,比如说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社会学科,也缺少必要的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所带学生专业背景,后期更没有时间进行相应资格学习和充电,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显得力不從心。在招聘中忽视对应聘者动机的考察。在实际操作中,大多都是重视考察候选者的学历、技能、经验等外显特征,忽视了应聘者内在的核心的动机和特质的考查。
3、后期缺乏有效培训和学习深造机会。很多辅导员整天忙于具体琐细的事务,疲于奔命,逐渐就会失去自己原有的专业,工作陷入低水平重复,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缺少动力支持,更没有学习、进修、科研时间,即使有的辅导员可以学习、进修和科研,高校也没有相应制度保证。有些学校领导对辅导员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内心深处不承认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没有固定经费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有的培训也是广泛是以会代训,对于辅导员考取职业认证、学习深造等支持力度不够,使其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建设对策研究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线辅导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因而辅导员要增强责任意识,提升育人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强化自身对辅导员岗位的胜任力。高校应该从“宏观”上的引领导航,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以建立长效机制和开展考核评价相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1、将辅导员长远规划进行制度化保证。作为高校而言,基于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要求和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尤其是高校领导在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持久制度,按照员工胜任力与组织胜任力要求,将“适合的人”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上”。规划好对辅导员质量上的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高校应该给辅导员发展创造有利发展机遇,依据辅导员自身特点,可以为学校培养后备干部,创造更多机会去挂职锻炼;有很强专业背景和科研实力的,可以安排其教学科研任务,为其创造有利发展条件,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对其指导,提升其科研和教学水平。从中长期让辅导员看到中长期发展规划。
2、建立激励机制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借鉴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要重视激励机制和内在文化整合。激励机制是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要注意物质激励计划和精神激励计划的统一,物质激励机制中,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而在精神激励中,使其在工作状态中,实现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还要满足辅导员高层次的要求,如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成就感等来实现激励效果的一种方式。从经济学角度上来分析,物质激励的效益要远低于精神激励。这是因为金钱的边际效用是遵从递减规律的。
3、提高辅导员入门标准优化选拔机制。人才的选拔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按照西蒙的有限决策理论,我们的任何决策都无法做到最优,只是达到满意而已。人才的选拔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个环节,招聘到符合胜任力的辅导员,是否真正产生高绩效的工作,还取决于组织的文化环境和管理机制。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中,充斥着大量非思政专业背景辅导员,原因就在选拔机制的问题。只有后期实践工作中,需要把人力资源的选聘、配置、激励和培训开发等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实现切实推进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
4、加强对辅导员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需要有针对性,辅导员培训要侧重职业生涯需求,以及针对其日常工作和中长远计划进行培训,根据培训需求,制定高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和设计培训内容,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必须在实施培训后对其效能进行评估,以实现有效的管理回馈。然后,当前各高校针对一线辅导员的针对培训实在少之又少,若能够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效能评估,一方面可以评估辅导员胜任力提高的水平、胜任力结构改善的状况;另一方面为辅导员今后的培训提供胜任力鉴定基础。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要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责,取得良好的绩效,就必须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辅导员自身的胜任力。实践中积极拓宽理论研究视角,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和推动辅导员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有助于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观念的取向、智力的培养以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成为“中国梦”的实施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教育部令[2006]24号文,2012(7).
[2]龚子福.逻辑范式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5)
[3]李娜.新时期基于辅导员胜任力理论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3)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教育部令[2006]24号文,2012(7).
作者简介:
龚子福(1985-),男,山东临沂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力 篇12
从理论上讲, 企业具有人造系统的特性, 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 这是企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整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只要企业系统能依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而有效地变革和改造, 企业就可以避免衰退和死亡。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贡献的力是多方面的, 然而理论界和实践界谈论最多的是核心竞争力, 忽略了企业在其每个阶段起关键作用的力, 即核心发展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和扩散,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的营销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企业、顾客、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实践表明, 对核心竞争的追求未必能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 对企业核心发展力的关注应成为企业管理思维的重要内容。
2 企业核心发展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 从理论界到企业界谈论的最多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除了核心竞争力外, 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 可称之为发展力。企业的发展力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管理职能力系。包括决策力、计划力、组织力、领导力、控制力等。 2) 营销力系。包括营销创新力、营销策划力、客户关系管理力、销售网络力等。3) 品牌力系。包括品牌价值力、品牌创新力、品牌推广力等。4) 产品力系。包括性价比竞争力、产品的内在质量力、外观感染力等。5) 制造力系。包括工艺装备力、人员操作力、设备加工力等。6) 资源力系。包括资金筹措力、资本运作力、资本增值力、人力资源配置力、物质资源配置力等。7) 科技力系。包括产品研发力、信息力、科研力等。8) 文化力系。包括学习力、执行力、内聚力、亲和力、环境应变力、公信力等。
企业发展力以上各力系、各要素对企业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均衡的、有轻重缓急之分的, 在企业某个发展阶段, 总是有某一个力系或这个力系中的某一个力处于薄弱环节并严重阻碍和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对这种情况可能预先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有意识到, 当该发展力薄弱到足以威胁企业的生存时, 企业就会发生危机, 该发展力笔者将它称为核心发展力。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应建立预警机制, 这将为寻找、发现和确立核心发展力提供依据。[1]
Prahalad and Hamel从以上力系中提取出了核心竞争力, 从而建立了核心竞争力理论, 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 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能力”, “如果公司有意在未来的市场上获取巨大的利润份额, 就必须建立起能对未来顾客所重视的价值起巨大作用的专长”, “企业的竞争是核心专长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越强,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强, 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外, 企业的核心发展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亚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还处于发展之中, 没有取得较成熟的一致的意见, 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 一些主要的理论可以归结为资源能力论、网络论、协调论、组合论、知识创新论、元件——构架论、平台论、技术能力论、体制文化论、价值论等观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彭星闾教授从以上力系中提取出了创新力和控制力, 从而建立了二力统一理论, 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创新力和控制力, 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彭星闾教授通过对国内外诸多大中型企业从“明星”到“流星”的蜕变过程的实地考察、跟踪深入研究后认为, 企业就象生命体一样, 创新力与控制力的统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是任何优秀企业成功和长寿的共同“基因”, 它与企业创立时间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 反之, 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失衡则是企业由盛而衰乃至丧失生命力的“病根”。在创新力与控制力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 创新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控制力是企业生命健康的保障。所谓“创新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 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它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 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所谓控制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的各方面自觉地进行调整, 对企业自身行为自觉地进行约束, 使其经营活动不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 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最终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本研究认为虽然核心竞争力理论揭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心力量, 但忽略了创新和控制这两种基本力量, 二力统一理论虽然揭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新和控制的作用, 但将核心竞争能力没有涵盖进去是不全面的, 使企业发展失去了中心, 也显得较为抽象。本研究从以上各力系中提取出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并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三力统一理论, 这三种力量统一于企业的核心发展力。即企业核心发展力由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构成, 企业应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以控制力和创新力为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是企业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法宝。
核心发展力除了与核心竞争力分离外, 有时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 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会重合, 也即当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并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时, 或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失去优势而需要创新或重新构建时, 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 此时, 企业核心发展力表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发展力除了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外, 还经常表现为创新力和控制力。世界上许多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 有半数以上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造成的, 也即是由于对决策的控制力薄弱而导致的 (此时, 企业核心发展力表现为对决策的控制力) 。企业由于缺乏创新力而导致破产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如王安电脑公司因为缺乏创新而破产 (此时, 企业核心发展力表现为创新力) ;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哪一家没有核心竞争力?[2]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企业会破产倒闭, 原因就是缺乏核心发展力。核心发展力也需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当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某个核心发展力得到解决后, 就要寻找和发现下一个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核心发展力。因此, 企业要想持续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就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三者保持和谐统一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任何企业的健康成长都必须坚持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如果将企业成长比作汽车行驶, 那么创新力就是油门, 核心竞争力就是方向盘, 控制力就是刹车。任何汽车的行驶都离不开油门、方向盘和刹车, 没有油门, 汽车便失去了前进的原动力, 没有方向盘和刹车, 汽车的行驶就失去了方向和安全保障。许多企业生命周期短暂, 其根源就在于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失衡:要么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培育起来或者老化了, 从而使企业没有建立起竞争优势或丧失了竞争优势;要么企业创新力不足, 从而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在市场上则表现为产品失去了竞争优势, 如太阳神和飞龙;要么企业控制力缺失, 企业发展缺乏应有的约束, 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张, 最终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如巨人和爱多。
历史上许多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从强盛到衰亡让我们意识到光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来说还远远不够, 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才是企业长盛之源。因此, 企业核心发展力理论 (三力统一理论) 的研究对企业生存与否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深远。
3 模型假设与构建
3.1 构建理论模型及提出研究假设
德鲁克认为, 企业只是一个成本中心, 它的目标使命只有在企业外部才能实现[3]。对企业来说, 外部环境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市场, 近二十年来, 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客观上使企业实行市场导向和追求营销绩效成为动态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必然选择。本文将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作为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中间变量构建了企业核心发展力概念模型如图一所示。
3.2 个案访谈
为确保研究变量和理论模型的科学性, 本研究实地走访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湖北企业。这四家企业分别为国有企业、民营股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属于工业品制造、消费品制造、金融服务等三个不同的行业。接受访谈的被访者都是副总经理, 访谈发现:研究企业核心发展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理论模型适用于不同的行业。 (三) 量表设计在保持国外已有成熟量表本质涵义的基础上, 本研究对市场导向等五个变量的量表进行“中国本土化”的修改, 以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 达到对中国企业进行准确度量的目的。
4 实证分析
4.1 抽样
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跨省市、跨行业的抽样。具体调查采用网上调查方法进行:首先, 通过一些省份的统计部门及各大搜索网站获得分布于各省市的企业共1720家, 它们分属于工业品制造、消费品制造、金融服务等三个不同的行业, 其中, 工业品制造、消费品制造、金融服务三个不同的行业各约占40%、40%、20%左右。将这1720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网上调查。首先, 通过搜索网站搜索出这1720家企业某部门的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 将调查问卷发到各企业的电子邮箱中, 再通过手机短信或电话提醒对方, 请对方及时填写并返回问卷。最后, 共回收问卷158份, 其中有6份作答不完全, 所以有效问卷为152份, 有效率为8.8% (152/1720) 。
4.2 数据分析
(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和数据的基本分析
运用Cronbach’s α系数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结果显示量表信度与效度水平较高。运用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基本分析:一是运用均值和标准差等一般性统计方法, 从整体的均值来看, 除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的评分较低外, 其他变量的评分都较高;二是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研究背景变量对这些研究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背景变量只对部分研究变量及其构面形成了影响。
(2) LISREL分析与研究假设检验
应用LISREL对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对研究假设H1— H6进行验证。 (1) 基本拟合标准:各个研究变量的标识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在0.6—0.95之间, 都达到0.01显著性水平, 且没有负的测量误差。这表明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2) 整体模型拟合度:X2/df =2.12<3、P=0.47>0.05、GFI =0.96>0.9、SRMR=0.034<0.08、RMSEA=0.03<0.06。PNFI=0.69>0.5、PGFI=0.58>0.5。NFI=0.99>0.95、NNFI=1.00>0.95、CFI=1.00>0.95。从以上三类指标与标准的比较情况可以看出, 本研究模型的整体拟合度非常高。 (3) 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从组成信度来看, 五个研究变量的组成信度分别为0.920、0.913、0.905、0.891、0.887和0.902都在0.7以上;从平均变异抽取量来看, 这些研究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分别为0.771、0.735、0.709、0.713、0.708和0.720, 都在0.5以上。这显示本研究模型具有很好的内在结构拟合度。综上所述, 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非常理想的拟合度, 可以利用它的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5 研究结论
根据表1中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以及图1中所示的研究变量间关系, 可得出下列研究结论:
(1) 市场导向对企业核心发展力三要素——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支持了Prahalad and Hamel的观点, 也支持了彭星闾教授的观点, 市场导向包括三个构面——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跨部门协调, 实施市场导向的企业为了赢得竞争必须要拥有核心竞争力, 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创新力和控制力。同时这一结论也支持了Han, Kim, and Srivastava (1998) [4];Baker and Sinkula (1999) [5];Noble, Sinha, and Kumar (2002) ;Kevin Zheng Zhou, Chi Kin (Bennett) Yim, & David K. Tse (2005) 的观点。市场导向通过收集包括顾客、竞争者以及企业其它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所有市场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企业各部门共享这些信息并产生协同效应, 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提供有效的“顾客需求线索”, 成为企业核心发展力的信息源。
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关于市场导向对创新的影响的争论, 长期以来一直有学者认为市场导向可能阻止创新 (Bennett and Cooper, 1979;Frosch, 1996;MacDonald, 1995;Meredith, 2002) , 本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市场导向有助于创新。
(2) 企业核心发展力三要素——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营销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本研究支持了Prahalad and Hamel和彭星闾教授的观点, 也支持了Desphpande (1993) 、Day (1994) 、S1ater and Narver (1994) 、 Han (1998) 、Baker and Sinkula (1999) 、Han, Kim, and Srivastava (1998) 和Baker and Sinkula (1999) 等学者提出的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否定了 (Bennett and Cooper, 1981) 和Atuahene-Gima (1996) 的提出的创新不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
这说明除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绩效有贡献外, 创新力和控制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不亚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较高, 说明了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营销绩效有着重要的直接正向影响。
(3) 市场导向通过企业核心发展力三要素——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营销绩效形成间接正向影响。
(4) 核心发展力培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作为一种组织文化, 将促使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的形成。因此, 建立企业核心发展力培育体系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
摘要: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 这一特性使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企业要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拥有核心发展力, 核心发展力是由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企业应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以创新力和控制力为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是企业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法宝。
关键词:核心发展力,核心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
参考文献
[1]李先江.企业核心发展力是企业长盛之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2) :135-142.
[2]李先江.企业发展力三要素的和谐性分析[J].理论月刊, 2007 (1) :156-158.
[3]彼得.德鲁克.孙忠, 译.杜克拉论管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102-158.
[4]HAN, JIN K, NAMWOON KIM, RAJENDRA K SRIVASTAVA.Market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Link?[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62 (Octorber) :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