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共10篇)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篇1
语文教学中美的情感熏陶
渔安小学 潘东亚
美,人皆爱之。在课堂改革的推动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限于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的教参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美的情操,陶冶他们爱美的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所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美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然而,从理论上探讨语文美育则成为了语文教研的热点。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并不是把语文课变成美学理论课,也不是把语文课变成各类艺术的欣赏课,而是要把美学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欣赏美、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实践中,许多老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到非常地困惑,甚至不知道如何入手。我们说,渗透美的方法千千万万,要看你如何去把握。在这里,我终结了几点感受。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熏陶美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老师把握好时机,随时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美的教育。在这里我介绍几个环节。
1、朗读。
谈到朗读,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朗读,朗读的优劣常影响教学的效果。我认为,朗读是渗透美育的最佳时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抑扬顿挫、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通过这样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漓江水的清、静、绿,从而陶冶他们的爱美情操,同学们从内心发出“漓江真美呀!”的感叹。
2、讲解。
课堂讲解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向学生有序地传输信息、启迪其心智的主要过程。一名阅历丰富,知识广阔的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并不是生硬的、呆板的,他可以把课讲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就获得美的享受。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形体、手势等向学生传递着知识、方法、情感,它会用自己的激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例如,我在讲解《向命运挑战》一课时,我深深地渗入了自己的情感。讲到霍金21岁就患了癌症时,我面带忧伤,讲到他克服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我情绪激扬。我用自己的情感撞击了学生的心灵,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霍金面对命运是决不放弃的决心、毅力,让孩子们知道“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明白心灵美的重要。
我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其心智,我在讲解中结合课文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了有关的知识。例如,我在讲解《鹿和狼的故事》时,我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植物链;讲解《索溪峪的“野”》时,我个大家介绍了张家界,并展示了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感受美、欣赏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获得美的感受与体验。
3、交流。
美德教育,还可以在交流中进行。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图片、手势、表情 2 等向学生传递信息(知识的和情感的),学生也同样的作出反馈。在学生之间也如此。因而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培养学生键全的人格,使他们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二、社会美与自然美相结合。
我们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优美的课文因而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利用。
1、文中的社会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描写了社会美。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我的战友邱少云》、《争画》、《梅花魂》等。它们通过不同的具体事例,写出了人情美、社会美。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地利用,培养学生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操。
2、课文中的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篇目也不少。例如,《桂林山水》、《海上日出》、《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等。这些课文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想象。
三、在美的创造中实施美育。感受美、欣赏美,在于创造美。
语文学科的美的创造集中体现在习作方面。习作是对学生观察美、表现美的能力的检验,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
在写作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美、表现美,从不同的事物中发觉美,哪怕是在“丑”的事物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写人的作文时,就充分的引导学生发掘美。我班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吹牛”大王》在写作过程中,我就引导他从“吹牛”大王的身上去发觉美——“吹牛”大王是怎样吹牛的?他吹牛别人为什么会相信?……最后得出“吹牛”大王爱学习、爱看书,他积累了许多的知 识“从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美的体验。
综上所述,作文创作的过程是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的甘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使之能够明辩美丑,并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去维护美、创造美。
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会。这些是我个人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所发表的一点看法,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探知。从而培养同学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成为一名爱美之人。只有爱美的人才懂得尊重美、创造美!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篇2
一、创设教学情境, 让数学文化自然融入课堂
目前, 数学文化已逐步走进中学数学课堂, 在日常的教学中能渗透数学文化, 进行数学的文化传承, 一定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时, 对于“函数单调性”的教学引入. 我是先请学生欣赏一首古诗: 勤学似春起之苗, 不见其增, 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 日有所亏[1]. 大家知道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是一首古诗, 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了文化熏陶, 也从古诗中领悟到学习中持之有恒的重要性,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 日有所长就是随着天数的变化不断增加; 日有所亏就是随着天数的变化不断增加. 从而类比到函数, 提出有没有这样的函数, 随着自变量的减少, 函数值在不断增加, 随着自变量的减少, 函数值在不断减小呢? 这样一个问题, 从文学诗词引入, 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提升学习的品味. 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这一节时, 我同样用古代诗歌来引入: 远望巍巍塔七层, 红灯向下成倍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 试问塔顶几盏灯? 这些问题, 因为历史或者名人变得有趣, 是数学的文化价值的重现层面, 它们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 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 在教学中, 通过这些历史名人的提出可以使枯燥乏味的解题过程变得富有趣味, 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发展史
数学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还包括中国及世界各国数学家对数学领域的献身精神. 首先, 在数学课程开设数学史选修课, 为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上一些重要经验与事迹, 扩展学生对数学演变过程、纠错过程的认识,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精神以及它与哲学、美学价值之间的关系. 然后结合人文精神,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讲解“数形结合”时, 可通过数学家华罗庚一首词: 数与形, 本是相倚依, 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知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非, 切莫忘, 几何代数统一体, 永远联系, 切莫分离.通过介绍使得学生, 既有助于加深理解, 也有助于记忆, 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文化.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的数学作品, 学生也可在图书馆或者网络电子资源上找一些与数学文化相关的书籍, 从而加强对数学文化的理解.
法国数学家彭加莱曾说: “如果我们要预见数学的未来, 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2]”在教学中适当渗透数学文化知识,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理论基础
弗赖登塔尔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 1) 数学起源于现实. 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 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 ( 2) 数学教育的过程是学习“数学化”和“形式化”的过程. 形式化是数学教育的特征. 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直观和操作的水平, 必须发展到“形式化”阶段, 在抽象的层次上思维; ( 3)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3].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创造性”的获取数学知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能够熏陶学生思维从事物的数量和空间形式的层面去认识世界, 分析各种问题, 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交流, 进行数学处理, 即以“数学的头脑”看待问题, 发现规律, 解决问题, 这与“数学化”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能吸引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这与“再创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联系实际生活, 让数学文化不在
现代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这就使得数学教育的重点不仅局限在数学知识本身, 还在于学生能够应用知识, 而在充分挖掘并揭示数学文化. 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使学生达到经验认知、心理认知和理性认知统一: 如以信件重量与贴邮票面值的关系为例说明分段函数等. 二是给学生展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事物联想机会, 加深学生的印象:如讲几何图形和几何体时, 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有哪些相应的实物等. 三是注重数学知识在解决身边问题中的作用: 如在讲概率时, 列举其在彩票方面的应用等.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制应用题, 再互相解答. 这样让数学走进学生的自我体验领域, 让生活里处处充满数学文化的气息.
总之, 要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感悟数学,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就需要教师们在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提供文化背景、创设文化氛围、挖掘文化内涵, 从而加强数学文化感染力和渗透力, 体现数学文化内涵与价值.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史料, 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让数学文化滋润课堂, 是高中数学教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齐民友.数学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18-19.
[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65-66.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篇3
关键词: 儒家文化 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
儒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乃至对世界文化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儒家文化的精髓和积极一面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人越小可塑性越大,儿童期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可让孩子终身受益。儒家文化教育的本质是德教即德学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引导小学生向正确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所必需的。那么,在小学英语这样一门外语中融入传统的儒家文化教学合不合适、可不可行呢?我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这种方式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儒家文化教学是必要的
汉语和英语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一个来源于象形文字,另一个来源于拉丁文字。截然不同的语系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冲撞必然成为认知尚浅的小学生学习的障碍。孙子曾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小学生学习英语必然会同时接触英语的相关文化,如若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那么何谈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更不用谈真正学好英语。
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语言与文化迁移现象越来越频繁,成为一个令诸多研究者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要使交际活动富有成效,最关键的问题是你是否具备地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知识,冲破各自文化的限制与约束。当然,小学生是不可能意识到这些的,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我们要看到这种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小学生输入传统的儒家文化,做到在继承作为国家思想瑰宝的儒家文化的同时,便于小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2.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儒家文化教学是可行的
小学生学得好不好,教育方法很重要。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对于儒家文化,教师了解比较深刻,小学生是比较肤浅,甚至毫不知晓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方法只能是通过教师向学生直接教育这种输入式的方法。但是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任何形式的空洞、牵强说教,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我们在实践的英语教学中采用渗透的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中让小学生逐步了解儒家文化。
3.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学教育
德学教育在传统儒家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事实上,至今我们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仍然坚持“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并将德安排在首位。
3.1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德的理解
古人云:“人无信,不能立;人无德,不成人。”那么何为“德”?儒家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其中“道”,即导,引导、诱导的意思,而礼,即礼乐,乃是行仁义之工具,所以“礼”根本上仍是从属于“德”的,认为德即为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人性修养的全面发展。当然,面对仅为小学生的教学对象,我们不可能不切实际地将传统儒家德学精神教授得如此深奥,因为小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德学的教育,应该将这种德学教育更多放在体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良好品德的礼貌用语上。
3.2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德学教育
德学教学具有如此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在小学英语这样一门外语教学课程中融入德学教育呢?通过多年的小学英语德学教育实践,我们认为采用渗透式情景教育模式十分贴近小学英语阶段的学习特点,其中开展的小学德学教育模式的内容主要分为礼节和礼貌用语两方面。在礼节用语方面,我们通常设计小学生互帮互助的情景模式,如一名小学生想请另一名小学生帮助,在英语中我们可以说,“Can you help me to do ...”或“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to do ...”;又如请客人或刚认识的朋友喝茶时,我们可以说,“Do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tea”或“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tea”。我们要让小学生认识到英语中也存在很多的礼节性用语,让小学生区分“Can you”和“Could you please”及“Do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差别,在请求别人帮助时正确选择“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to do...”及请客人喝茶时正确的选择“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tea”。
在礼貌用语方面,我们更注重设计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情景。如一名小学生遇见一位迎面走来的师长,应该主动有礼貌地说:“Good morning!”小朋友放学后,要相互打招呼说:“Goodbye!”接受别人帮助,要立即说:“Thank you.”给别人添麻烦了,要有诚意地说:“I am sorry.”通过这样模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看似简单、普通的用语,只要坚持在教学及日常交往中反复使用,小学生就会学会英语中礼节和礼貌用语的运用,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德学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放弃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学会以礼待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儒家文化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德学教育作为儒家文化教学的重点,在小学生英语教学中是不可缺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儒家文化特别是德学教育的融入,是21世纪小学英语教学建设的发展方向。正确选择和运用渗透式情景教育的方法,并且坚持贯彻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相信我们能够培养出有修养、有素质、有道德的德才兼备的一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在艺术享受中接受廉政文化熏陶 篇4
——人文社科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第三次集中学习
依据学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3月18日下午四点,人文社科系党总支组织全系教职工前往北校区图书馆,参观学习“走在黑白之间”廉政版画作品展,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和洗礼。
参观过程中,老师们仔细观摩我系青年教师谭浩楠老师富于哲理的精美之作,认真品味作品蕴含的深刻道理,并交流心得体会,深深感受这次廉政版画展带来的阵阵清风。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廉政版画展加强了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丰富了党员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全体党员干部既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又接受了一次廉政教育的洗礼。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立足岗位,扎实工作,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氛围。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篇5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齐心协力建世界城市,就需要我们建设一套一流班子;带出一支一流队伍;干出一流消防业绩。消防工作任重而道远。消防工作天天宣传天天安;日日防火日日宁。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消防官兵付出的血汗和艰辛的努力工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我们消防官兵最真实的写照。当我们英雄的消防官兵在火场上扑灭烈焰直窜的火势,那肆虐的烈火也仿佛看到自己的结局,顿时火头也低了下来;在狭窄的井道里,又是我们骁勇善战的消防官兵救出被困的孩子、工人。甚至连树上的马蜂窝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时,还是我们的消防官兵义不容辞地清除掉扰人、害人的马蜂窝。我们的消防官兵以人民生命至上化作自己的工作准则,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托起了泰山之责,力保社区平安。消防工作是生与死、安全与危险并存的工作。面对制约消防事业发展的种种困难,要提高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我们大力倡导以艰苦创业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乐”,以苦练消防铁军攻坚克难为“乐”,以“五加二”、“白加黑”消除隐患,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为“乐”精神,即“快乐工作”。这种“乐”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消防事业的钟爱,和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愿意赴汤蹈火的忠贞。
工作是人类社会属性的体现,生活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体现。二者之间统一并互为基础。快乐和勤劳的工作,是幸福和富足生活的基础。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剥离了二者的关系,特别是只形而上学地强调工作、训练、战斗,而忽视官兵的家庭、健康、交友和精神等生活要素的话,将对部队管理等方面造成消极的影响。反之,我们应以倡导革命乐观主义为主线,找准工作和生活平衡点,缓释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部队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氛围,必将对部队的士气、战斗力提升和官兵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快乐工作”的精神基础。坚定宗旨意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帮助官兵着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荣辱感、成败感。充分发挥官兵的主观能动性。让官兵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对国家、对人民、对消防事业的奉献中得到升华。培育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工作作风。培育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战斗精神。进一步激发消防“铁军”的战斗力。培育“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的制胜信心,是官兵在曲折和摸索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信心。培育以“为人民吃苦为乐、为荣、视一切艰难困苦为寻常”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样的乐观主义精神,就是相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科学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指引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了征途上的一切艰难曲折,成为我党我军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重新提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机制这是“快乐工作”的推动引擎。要在部队中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为官兵建立实现自我的平台,严明奖惩,奖优罚劣,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要在公平的条件下制定出评选先进,奖勤罚懒等激励机制。要适时开展不同形式的业务比武,评功表彰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在用人上不断规范考核的程序和方法,准确地评价每一位官兵履行岗位职责的表现和工作成绩,激励官兵奋发向上建功立业。引入干部竞争上岗机制,真正形成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有力的后勤保障是“快乐工作”的物质基础。加强应急救援和防火监督工作的装备建设,完善警营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官兵饮食、卫生、住宿等物质生活水平是实现“快乐”的物质保障。提高基层部队的战斗力和工作效率,提高官兵在工作中的愉悦度。加强警营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基层俱乐部功能。建立强效的后勤保障机制,解除广大官兵的后顾之忧。我们要营造“幸福生活”的氛围,关注官兵的身心健康,要层层落实谈心制度,时刻关注下级的心理状态,及时为其化解不良心理和情绪困扰。领导要坚持深入基层,加强交流,密切官兵关系,与基层官兵交朋友、交感情、交思想,齐心协力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关注官兵的“八小时以外”。鼓励官兵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人文修养,加强身
心健康,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加强官兵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战友之情。通过组织联欢、联谊、座谈等形式拓展官兵的交际面、知识面,开拓眼界,放开思想,要关注官兵的“后院”,要加强从优待警,关心官兵的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问题,努力解决干部住房福利和休假等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为官兵解决实际困难。要关注官兵的人际关系,要把战友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建立良好的战友感情,加深战友间的革命友谊,加强部队的凝聚力。也许有些人会不以为然,他们会说你那是理论,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哪有幸福可言?
那我就告诉你一个故事:有一个深圳的老板,夫妻俩奋斗了10多年。拥有6个亿的资产,他们的女儿已经12岁,他们连续6年答应给女儿过生日,都因为太忙没有兑现。在女儿12岁时,他们准备从外地赶回老家给女儿 过生日,在机场,他们接到家里的电话,说他们的女儿留下一张纸条,跳楼自杀了。纸条上写着“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今年还是兑现不了承诺,我不想让你们太内疚了,我先走了”。拥有丰厚的 物质条件,却兑现不了陪伴女儿过生日的承诺。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女儿唯一的要求就是父母陪伴过生日的亲情却还不如现实中的金钱来的重要,你们说这个深圳老板的女儿生活是否幸福?还有一个事例:有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有抑郁症前兆。去看心理医生,他说我每天就是害怕下班,在工作的时候没问题,但只要回到家里就会感到惶恐,不知道心理真正的愿望是什么,尤其越到晚上心里面越恐惧压抑,整夜失眠,这种症状只有经过一夜的煎熬到第二天上班,进入工作状态就好了,这该怎么办呢?医生听完他的倾诉,说:“我们这座城市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他每天都有表演,他的喜剧演得好极了,所有人看了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你先去看看他演出,看上一段时间,回来我们再聊一聊,看一看你这种抑郁症前兆的状态会不会有所缓解,那个时候我们再来商量方案。医生说完,这个人很久没有说话,他抬起头来望着医生的时候,已经是满脸泪水,良久,他说,我就是那个演员。这个演员在工作时,是快乐的,但他并不幸福。就像一些人一头扎进工作中,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下班后怅然若失,不知道自己的幸福在哪里。锦衣华服、钟鸣鼎食的人,未见得幸福;粗衣布履、粗茶淡饭的人,未见得不幸福。那些我们以为活的很卑微的人,其实他可能很幸福,五星级宾馆里的成功人士与宾馆外墙边的乞丐,他们感受幸福的权力是平等的。“犀利哥”在网络媒体关注前,每天在宁波的街头小巷无拘无束,同样过着另类的一种幸福。
郑州一位派出所民警说,幸福就是群众把你当成自家人,有啥事时愿意跟你商量。在你高兴的时候,他们跟你一起欢笑,在你难过的时候他们陪你一起掉眼泪。瞧!幸福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篇6
内容摘要: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熏陶,善于从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厚土壤中钩沉音韵的积淀,吸取养料,丰富音乐知识。通过现代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拓展传统音乐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键词:音乐教学 传统音乐文化 传承与熏陶
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它是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着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一是器乐音乐、二是戏曲音乐、三是说唱音乐、四是民歌、五是民间舞蹈音乐。这些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
在一个民族中它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方面,它是通过积累、沉淀、世代相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音乐新课标突出强调:“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的音乐文化,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一、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深化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
新课改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及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新教材中,加入了比较多的传统音乐成分,但学生对这个内容似乎不是怎么感兴趣。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倾入,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的音乐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的本土文化,那如何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很好的接受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逐步引导了。我采取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多了解,才能去关注,最后才能达到热爱。
1、从音乐发展中感受传统音乐文化
在学生当中,有一大部分特喜欢听的是摇滚乐,对摇滚音乐非常痴迷,而说到摇滚音乐的发展史,学生却不清楚,其实音乐人都是传承者,都是本土文化的发扬者。从摇滚乐的发展中,让学生去了解非洲黑人的祖先先创作出我们今天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一百多年前的美国黑奴再用自己家乡--辽阔的非洲大地所特有的节拍创造出早期的拉格泰姆和布鲁斯,再后来以个人和小团体发展的Folk(民歌)、Country(乡村音乐)与juzz(爵士乐),再到Rock(另类,疯狂,重金属,尖叫,呐喊)、Metal(摇滚)、Punk(庞克)等等。继而,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从舞台走向生活,得到全面性的发展,音乐不再局限于单一风格,也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摇滚乐的发展过程中,多听听、多看看、多比较、多研究,切实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熏陶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文化精神,感受到今天所听的摇滚乐就是继承了传统的音乐文化。
2、从流行音乐中“学唱”中国传统文化
流行歌曲就是时代的标准,它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时代在发展,流行歌曲也在变化。现在在流行乐坛上从周杰伦、王力宏到林俊杰,再到当前人气和口碑急升的台湾创作歌手吴克群等,在他们的音乐中都在加用“中国风”,而纯粹的中国风是“结合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譬如:林俊杰的《江南》中曲风把现代音乐和中国江南古典音乐优良结合在一起,吴克群的新专辑《将军令》中乐器编配充分运用了唢呐、鼓、笛子、古筝、二胡等中华民族乐器与现代打击乐融合,周杰伦歌曲《青花瓷》《本草纲目》歌词中填了传统的诗词歌赋,曲式结构上,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多种变奏体系及曲式,统一中求变化;这样的作品犹如国画,没有刻板的几何构图,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王力宏的《在梅边》歌曲中唱腔“掺杂”着传统戏曲京剧、黄梅戏音乐中的唱腔等等,创造出复古、含蓄、寂愁、优雅、轻松等音乐格调。使得爱流行音乐的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及疏离感扫除了,知道在他们心中的偶像都在吸取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滋养,这样也就慢慢树立起当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喜爱,流露出对浓厚的中国风韵的热忠,也使得这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的歌曲,在广泛的流唱过程中,被众多学生接受并喜欢。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二、创造氛围,拓展传统音乐文化的广度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最早、最普遍的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五大类: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和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在众多传统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使人心沉气定的巨大力量,这种品性渗透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这是什么都比不了的,能在传统的音乐文化中学到对自己独到的精神内涵,它将在学生们的一生中发挥作用。
在目前,很多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但都显得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气氛不够浓厚,且缺乏学术性和艺术性,势必使课堂缺乏深层次,缺乏系统性。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那“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无不显露出独特的风格,那奇妙的视听感觉,在过去的历史中曾给人留下了亘久弥长的美的享受。在音乐课堂
一、两节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虽知道什么样人物是生,什么样人物是旦。但更多的学生只是看热闹,热闹没了,京剧也觉得没意思了。一个学生了解不多的东西又怎么能让学生们喜欢呢?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对京剧的认识,我们可以将民间的京剧演唱“大师”邀请到学校来,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讲解、演唱,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听闻优美动听的京剧,还可以领悟到每一首京剧背后所掩藏的文化内涵。那现场的演唱与历经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的录音磁带相比,到底哪一个能够产生耳濡目染的效果呢?课堂上播放的录音占据者主动的地位,学生是消极的:而进入了课堂的京剧演唱,则保持了采风一般的清鲜,演唱者与学生的交流是更是互动的。以曲为先,普及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他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涵养;增加了义务和责任。
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音响、音像、多媒体或实物演奏等手段,以曲(舞)为先,普及知识。利用广播欣赏名曲或名剧、名段,如《高山流水》或《牡丹亭》等片断,利用图片海报介绍这些经典曲目,并间接引入音乐常识及相关知识,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进入第一、二课堂。创设小舞台,让学生或教师或邀请校外民族音乐爱好者将古琴、琵琶、二胡等乐器带来,选择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现场演奏,使更多的学生和高雅乐器近距离的接触,对乐器的音色、质感、形状等等有更深刻的记忆和感悟,这样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更容易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和积极性。
在传统音乐中有一部分是价值特高的,代表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水平,他们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民族最有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民间长期的创作和传承,记录着我们民间的生活和历史的。在我们的家乡——温岭,就有一大批的民间音乐文化,如民间舞蹈——大奏鼓。据传,大奏鼓原系明代福建惠安渔民迁居石塘时传入,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表演中,由七至十几个渔家汉子身穿类似戏曲中的媒婆服饰,手持小锣、铙钹、木鱼等赤足上场,且敲且舞,伴以锣鼓、唢呐,热烈粗犷,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温岭渔家特色。民间说唱——道情,它是温岭民间艺人经常演唱、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演唱者手持油纸蒙住一头的竹筒,一手拿竹板,边打节奏边唱,内容大都为传统戏曲或新编故事。因其演出简便,表演活泼,内容生动,而深受群众欢迎。还有民间渔歌、洒尺、天皇花鼓、排街、莲花等等。在学校开设“寻根”的研究性学习氛围,选择有关乡土音乐文化的课题研究,如:“温岭乡土音乐调查”“温岭大奏鼓的发展”“温岭采矿号子”等,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化,“寻找我们的根”感受当时的民间艺人创作的目的和源泉,倾心倾力,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上能扎下一个比较深厚的根,又可以使得他们在人格塑造上获得指引。
三、学习并继承,追求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度
作为人类传统音乐文化载体的精髓作品,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但有一部分传统音乐文化由于传统音乐的传承依赖于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生存环境及特殊的“口头”传承方式,均面临着急速消失的危险。因此传统音乐一旦“消失”,就是“完全的不留痕迹”,在这些“边缘位置”的音乐中也包含着我们的本土音乐,而学生却是传统音乐文化最好的继承人。
1、利用集体的智慧,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在本地区集中音乐教师及部分健在的民间艺人,编写本土教程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书面资料做准备,记录或拍摄民间艺人演艺的过程留作视频或音频资料,在乡土教程的开发上,各学校要将乡土音乐文化向学科课程渗透,把乡土文化与各学科课堂整合,注重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开设以下弘扬乡土音乐文化的校本课程:民间歌舞:大奏鼓、莲花、洒尺、排街、流徒传、天皇花鼓,民间说唱:道情、三句半、快板,民间音乐:山歌、号子、田歌、渔歌,戏曲音乐:太平滩簧、太平乱弹等校本课程。只有这样传统的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才能得以存活、延续、创新、发展,才会有更强的艺术生命力!
3、利用当前的形式,宣传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规则也日渐详细,老师们要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学生当中宣传,让他们树立起对民族民间音乐保护和挖掘的意识,担负起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人的重要责任。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篇7
一、教之以情, 激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 在于“情动”, 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 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 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 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 乐其所乐, 悲其所悲, 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 在潜移默化上, 在情感熏陶上, 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 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 以及“讲文以入情”, 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1、讲究开讲艺术, 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 学生的情感, 处于蛰伏状态, 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 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 或渲染一种气氛, 或创设一种情境, 或高唱一首歌, 或竟猜一个谜, 或播放一段乐曲, 或表演一个小品, 或朗诵一首诗, 等等, 均有良好效果。总之, 开讲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种创造, 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 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 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心入其境, 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 猛烈叩击学生心扉, 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 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入情, 以读入境, 以读会心。
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 能将学生引入意境, 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 唤起激情, 进入意境, 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 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融之以情, 读出感情, 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 教学这样的文章, 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 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 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 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 教师先示范一遍, 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 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 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 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 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 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 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 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 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 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谁不为之动情, 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
3、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 讲出感情。
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 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 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 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 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 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统观全局, 充当导演角色, 同时还要细致入微, 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 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 教师应进入境界, 声音哽咽, 茫然若失, 神情呆滞, 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 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 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 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 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 达到情景交融, 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 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 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 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 引入意境, 激发他们求知欲, 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 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 那么如何引导呢?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 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起码要收到“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 以启发, 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 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 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2、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 引导学生心入其境。
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 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西湖的绿》时, 学生往往对西湖美景缺少直观感受, 如能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加以印证, 让学生对画面想象, 这样宗璞笔下西湖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 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字是理智的, 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 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心入其境, 借助丰富想象, 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 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 以情营造教学氛围, 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 以情朗读, 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 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当然, 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 如能掌握教学艺术, 来加强情感教学, 把课上生动, 让学生忍俊不禁, 让学生心向往之,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 是一幅精美的画, 是一曲动听的歌, 只有这样, 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 以达到发展智力, 塑造灵魂, 净化情感目的, 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 春满人间。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篇8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教之以情,激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竟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
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 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
再次,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再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西湖的绿》时,学生往往对西湖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如能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宗璞笔下西湖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篇9
崇文街小学 郭雪晶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语感从引导起步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四句短短的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提着小灯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色。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然后在画面的下端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1.帮助学生划出轻声词:“月儿”“船儿”(用“~~”表示),指导学生读出轻声。2.根据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3.确定朗读的重音(用“・”表示)。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节奏更加鲜明,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
二、语感从模仿开始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他们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示范朗读可以是老师示范,也可以听录音。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因此示范朗读不是单纯地古板地听完朗读就行,而是要进行朗读的评析,在评析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语感,体会感情,然后,再仿读。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中,朗读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不同语气,我先示范,读小燕子的话时,语速可稍快,读出它每一次有新发现后的那种兴奋的心情。朗读燕子妈妈的话时态度亲切,读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赞扬的语气。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我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这样老师的范读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模仿,而且让学生在老师范读中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三、语感从理解句子入手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中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就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第一册《四季》中的“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抓住“弯弯”“鞠着躬”这两个词来理解谷穗的外形,从而明白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用同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理解“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也让学生从理解句子开始,再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意思。
美德熏陶我们初三作文600字 篇10
从古到今我们都被美德熏陶着,回想历史,有多少人因为有美好道德而流传千古,再看今天,又有多少人在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
大家还记得那位名叫舜的君主吗?舜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是位盲人,母亲和弟弟尽欺负他。母亲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而打骂他还想至他于死地。后来舜搬到了远方去了,他自己种田养活自己,有几年干旱舜不计前嫌偷偷把粮食运送了父亲母亲吃。后来,舜的美德感动了周围的人大家都争相与他成为了邻居,舜所住的地方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道德确实能感染人啊!看来这种美得不仅感动了老百姓,连当时的君主也把蝉位让给了舜,舜也不负期望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君主。
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道德就在身边。”有时美德离我们是那么近……
寒假的一天早晨,我很早就起床了,准备乘公交车去阿姨家玩。
来到车站,老远就看见车站上站着一些年轻的“上班族”在等车。过了一会儿,车终于来了,我隐隐约约地看见车上已经站了好多人,我心想,没办法,来都来了,只能上车。车还没停稳,那些“上班族”就挤到了门口,把整个们都给堵住了。可是我人小灵活还是第一个上了车。我上车后,惊奇的发现在车厢中部竟然还有一张空座位,我急忙一屁股坐了下来。心里偷偷直乐:他们的眼神可真不好,这里有一张空座位都没看见,真是一群傻瓜。他们有的人还看着我,我想,那是羡慕我吧。坐在位子上,我哼着小调,看看窗外的那美丽的风景,心里别提那个开心了。突然,无意间发现我的座位顶上写着几个字:老弱病残孕专座。我心里一惊,心想:我既不是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又有什么理由坐这张位子呢。这时,我的.心怦怦直跳,仿佛要从身体里一下子跳出来一样。这时的我既紧张又害羞,站起来吧。生怕别人说我傻瓜,不站起来吧,又不好意思,真想车上有条缝让我钻进去。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车子停到下一站,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她拎着袋子,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车上,我灵机一动,二话不说,就把位子让给了那位老奶奶坐。老奶奶边坐还边说:“小朋友,谢谢你,你真是小雷锋。”我说:“不用谢,不用谢,这是我该做的。”说完这句话,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顿觉浑身轻松了许多,又有许多人看了看我,那眼神是那么温馨啊!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06-2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07-2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01-02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12-07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10-08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10-2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文10-27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10-28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05-09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