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文(共12篇)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文 篇1
1. 引言
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特征之一, 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传递文化的方式, 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 为了能更好的掌握一门外语, 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文化进行相对全面详尽的解读。大学英语教师教师应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加外语教学的趣味性, 从而强化他们对外国文化的认知能力。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历来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语言文字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其中即有历史的文化积淀, 又是现实的文化镜象 (张汝德, 2007) 。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与文化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征, 包括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人们的思维模式, 社会行为和社会方式。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 语言又受制与文化, 反映文化。语言, 包括其本身和使用方式都不能脱离文化以及其所依附的民族而存在发展。语言是由人类创造、使用和发展的, 离开了使用语言的人类就无所谓语言;而语言的产生又使人类有了文化, 成为人类文明的表征。语言的这种双重功能及特征, 确定了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整体, 具有三个同一性, 即:主体同一性, 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 都是人类创造的;归属同一性, 语言与文化都属于社会和民族, 不属于个人;习得同一性, 语言是后天习得的, 文化也不是与生俱来和父母遗传的。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中所体现或蕴含的文化元素是不可分开。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局限于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语言系统自身, 更要了解操这种语言的人如看待事物, 如何观察世界, 如何运用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每个单词都认识, 却无法理解某一短语或句子意思的情况。比如这样一个句子:
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可能很难领会其中的含义。事实上, 如果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就会知道在英语中, dog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泛指个人。上句的意思既为:人人皆有得意日。
同理, 英语国家的人在学习汉语时也会有种种困惑。比如,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描述一个人很红的时候可以用“红得发紫”这样的短语。此处的红和紫其实并不是他们所熟知的简单的颜色词“red”和“purple”, 而是指流行和非常流行。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述方式, 很难有有人可以说得清楚, 它已经成为汉语的整个体系的一部分,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3. 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没有这种“文化”能学好一门外语吗?不能。为什么儿童可以学本族语呢?这就涉及到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不同。把几岁的中国孩子放到英国去上学, 他可以把英语学得很好 (自然习得) , 时间长了还可以把英语当成母语 (汉语就忘掉不少) 。但他的英语仍然是儿童语言水平, 不能与一个在中国培养的英语本科生的语言能力相比, 也不能与英语好的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在缺少外语环境的中国, 我们靠的是正式的课堂教学, 从开始就教的是成人语言, 借助的语言也是成人汉语, 最重要的是, 我们的语言输入承载着文化人的百科知识。语言是记录、表达、传播乃至发展百科知识的工具, 它靠所承载的内容而获得生命。语言本身就暗含着许多知识。我们对一个正在学汉语的外国人说:“他是一个摇羽毛扇的人物”。
这要求他要了解多少中国文化背景呀!”
英语中的典故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我们谈到He is as money-minded as Shylock (他像夏洛克一样掉到钱眼里了) , 我们需要知道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这个人物, 此人心狠手辣, 他放高利贷给别人, 别人无力偿还时, 坚持要从人家身上割下一磅肉。如果读到He decided to carry on this plan in spite of what Mrs.Grundy will say (他不管别人会怎么议论, 决意按自己的计划行事) , 就要知道葛兰太太是英国作者托马斯·顿于1798年写的《加快犁地》喜剧中的一个根本不出场的人物。她有着严格的道德和社会行为观念, 并且因为试图让别人守规守矩, 而招人讨厌。
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语言丰富广博、生动优美, 许多晶莹如玉的佳句已经成为英语里的固定说法。例如:Someone’s pound of flesh指夏洛克坚持要索取的那一磅肉, 现在用来表达“合法但不合情理的要求;无情的索债”之意。
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著名诗句:Damn with faint praise, assent with civil leer, /And, without sneering, teach the rest to sneer (寓贬于褒, 用冷眼彬彬有礼地赞同, /自己不去嘲笑, 却怂恿他人冷嘲热讽) , 留在英语中成了固定词组damn wish faint praise.以上几例足以说明, 要想学会文化人的语言, 学会欣赏语言的魅力、优雅与韵味没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办不到的。
4. 认知中西文化的差异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耐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对词义, 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 以致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他认为, “笔译和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错误, 往往不是因为这个词语的表达不当所造成的, 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找出文化难点, 在课堂上不仅要讲解语言难点, 还应重视介绍英语过节的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与历史文化等。教师自己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中, 适时, 有效地进行文化认知教学。例如, 龙 (dragon) 在中国是吉祥, 幸福的象征, 中华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可在西方, dragon是凶残, 邪恶的化身, 它指的是“长有翅膀, 会吐火的怪兽”, the old dragon指的是魔鬼。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性, 若从不同的文化来理解就显得一目了然。若想形容“泼妇”.也许不加思索地选用了中式词汇:“She is really a ligress”不妨吸收一下英语的词汇来表达“泼妇”:She is really a dragon.说明文化差异可以影响和误导语言信息的获得。
比如, 英语中peasant不是如字典中所解释的那样, 仅仅指农民, 而是暗含了“粗鲁、未受过教育、社会地位地下的人”这样的涵义。单词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是相对比较容易捕捉和发现的。比如中国学生在第一次接触“Christmas”这个单词的时候, 便会或通过老师的讲解, 或通过查阅资料, 逐渐了解圣诞节这样一个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节日以及它附带的背景知识, 包括起源、习俗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价值观上, 西方人的价值观包括时空观、家庭观、友谊观、隐私观,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很强、绝不会耽误对方的时间。西方人不喜欢清早或晚上不速之客打扰.也反对电话打扰。尊重西方人的隐私权.在英美国家不可问年龄、婚姻、收人, 体重等, 被视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要注意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不满和反感。如见到老外 (特别是女士、不论年轻或年老) , 不能问“How old are you?”或“How about your salary?”.不然老外肯定回答你“Ah, It's a secret.”选种情况是不是有些令人难堪呢。当你要表达别人“发胖”了时、不能说You are getting fat.要说You are putting on some weight
有一篇小短文, 说的是一个美国人对学英语的中国学生说:“你的英语说得很好。 (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 ”, 但这位学生回答道:“不, 不, 我的英语很差 (No, 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位美国人对于这个回答很惊讶, 认为是自己表达不清或对方没有听清, 于是, 他又说:“真的, 你说得很好。 (Yes, indeed, you speak very well) ”, 但这位中国学生还是坚持说:“No”。最后, 这位美国人只好放弃了交际。他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双方的交际失败了。这种结果对这位美国人来说是始料未及的, 也是心中不快的。
学习一门外语, 不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社会诸方面, 要想学好这门语言, 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 语言不能与文化完全分离开来, 语言扎根于文化之中, 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只不过是借用语言这种形式来反映这个国家或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思维的内涵。语言教学必须蕴含于文化之中, 否则, 跨文化交际也只能是空想。
4. 文化导入的模式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 细化就是听、说、读、写、译。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表达习惯不同, 跨文化交际往往出现故障。美国人类学家Kluckholn认为“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 是社会的遗产, 而非生理的遗传。它是后天习得的, 而不是先天固有的。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为人所不知。”
既然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 我们就应该正视这一差异。盲目自大, 唯我独尊, 就会视异域文化为异端。作为教育者, 老师应该选择正确的方式实施文化的导入。
4.1. 阐释文化差异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英美两国的语言里都有一些互不了解的词, 曾给双方造成了不少的误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1942美军印发了《A short Guide to Great Britain》, 英国的皇家空军也编制了《Notes for Your Guidance》。美国教育家门肯预言, 未来的学者把英语作为美国的一种方言来研究。300年后, 美语将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英美“人同种文同宗”之间还有这么大的差异, 更何况汉英文化之间了。在汉语语言里习以为常的东西, 到了英语里面却成了稀有元素。学过英语的人会发现, 六级还学不到cadre (干部) , 到了GRE孝顺 (filial) 一词才粉墨登场, 甚至任你查遍英语词典, 也找不到“风水”的对应词。
4.2 拉近文化背景
在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第三册《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一文中, 主人公Bettie之所以成为了歌颂的对象, 是和美国的Civil War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这务必向学生加以交代。南方想保留奴隶制, 北方欲发展资本主义, 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的方向。作为南方的劳动妇女, 大义凛然地救下了北方的伤兵, 站在了正确力量的一边。北方赢了战争, Bettie也因此赢她自己的人生。
4.3 了解风俗习惯, 重塑思维方式
在《Using Gestures to Communicate》 (新视野) 一课中, 就大量列举了作为形体语言的手势在不同文化中的误读误判。一个日本人问一个美国人机场有没有手推行李车服务, 美国人用手势“A-OK”告诉他“有!而且是免费的”。那个日本人则认为“收取大笔钱”, 而突尼斯人断定美国人在骂日本人是“卑鄙的小偷”, 甚至“要杀了他”。可见, 不尊重风俗习惯, 就会乱成一团麻。
综上所述, 外语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有的放矢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从而引导学生实现成功的跨文化的外语交际。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异国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当前外语教学的需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只有提高学生理解异国文化的能力,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外语的动机.才能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外语教学的日益交际化, 学生们不仅需要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 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现在,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本文将阐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昊有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张德鑫.汉英词语文化上的不对应[J].世界汉语教学, 1995, (1)
[6].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7]李美伦.跨丈化交际与语言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 1994, (4)
[8]王秉钦.论东西方思维方法差异及其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文 篇2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商务英语教学既要注重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的.传授,又要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本文旨在指出商务英语中的文化现象以及探索如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作 者:赵莉莉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3)分类号:H3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3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新课标要求在英语教学中突出课程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本文首先从价值观念、文化定势和非语言行为等方面探讨影响文化导入的因素;继而提出需要从词语和语用层面进行文化导入;最后列举了文化导入的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 文化导入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传承文化,文化影响并塑造语言。谈及外语教学,人们往往只想到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学会一门外语的语法规则、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真正掌握了这种语言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交际的有效性已经不仅取决于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更要考虑语言形式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不能用语言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从而使交际失败。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意识到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只注重解语法,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关注。
新英语课程目标亦要求在英语教学中突出课程的人文价值,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强调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求较高水平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达到这一目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文化背景导入,这需要教师时刻具备一定的英语文化导入意识,把握文化导入契机。
二、影响文化导入的因素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识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等。概括地说,它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中国崇尚集体主义,英美国家则推崇个人主义,了解了两国的价值观对我们预测和理解他们的行为有益。比如,中国人见面后,除说声“你好。”以外,总还要问“你去哪里?”“吃了没有?”“你在干什么?”等,而英美人士往往对以上这些打招呼用语和社交方式不理解,还认为是干预他们的隐私权。
2.文化定势
它是指因为作为特定群体的成员而具有某些特征,是一种看待不同文化的方式,对跨文化的影响很大,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为它有时使我们用自己的文化规约来衡量对方民族的行为。“谦虚”在中国都被看做是一种美德,当听到称赞时中国人会感到不太好意思。如,别人夸奖说“You speak English quite fluently.”中国人倾向于使用“不”来表示他们的谦虚和担不起这样的赞扬。然而,说英语的人则会以“Thank you.”这样的积极反应接受赞扬。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并不意味着自豪或自大,而是真诚的表现,否则就太虚伪或不诚实。
3.非言语行为
语言学家研究表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手段来完成的。如手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有着与有声语言同样的内涵,使用不当有可能引起误解或不快,甚至于发生冲突。
三、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
1.词汇中的文化
在语言的各个要素中,词汇是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一般说来,英语单词在汉语中很难找到意义上完全对等的词,有些词语的概念意义虽然相近,但是它们的外涵会产生一定的联想意义,也就是文化意义。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颜色词,英语中有blue?鄄blood(贵族血统)和blue movie(淫秽电影),而蓝色在中国人的眼里却意味着纯净,或者深沉,比如蓝天、蓝色的海洋。
2.成语、习语和格言中的文化
成语、习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语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语意、结构和用法隐含了某些文化内涵,超出了字面意思,具有突出的文化特征。在许多西方国家,猫和狗是宠物,在家里的地位不亚于家庭成员,它们不能被虐待,更不会被视为可以提供肉食的动物。所以汉语中的“挂羊头卖狗肉”在英语中的对应说法是“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3.强调语用文化
话语是形式、概念和功能三种知识体系的集中体现,它们之间有着千变万化的相互关系。在交际中,人们通过话语来阐述自己的看法、思想和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只有人们相互领悟对方的意图时,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从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语言形式的了解,而且还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规则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适当地讲授如何得体运用语言文化知识,并引导学生遵循人际交往应遵循的文化规则,具体内容包括称呼、打招呼、介绍、感谢、应答、邀请、道歉、接受、敬语、谦辞等。如,汉语中的“请”有时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要说“After you.”在餐桌上请人吃东西时,则说“Help yourself.”中国学生习惯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的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所以学生应该说Mr Li。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原则
1.文化导入要深化语言教学
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内容的拓宽,也要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文化知识为交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2.文化导入既要循序渐进,也要系统连贯
文化导入的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在实施文化导入时,应该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同时,教师应对文化教学进行总体的设计,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文化导入的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讲解
教师应根据文化导入的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西方节日的讲解,可以由学生分组收集相关的习俗信息,用海报或报告的形式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所得。而教师一般会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来进行文化导入,有些内容还可以拓展成专题讲座,影视欣赏和故事表演则提供最生动、最直观的体验。
五、结语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在中学英语语言能力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使学生成为具备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外向型和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炎吕,刘润消.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5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4
1、重形式轻实用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教育国,学生从上学开始便接受英语教育是基本教育方针,为培养国际性交流人才提供了丰厚的教育基础。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已经施行了很多年,教师已经习惯并且熟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于新型的结合人文文化背景进行教育的教育方法不能够很快掌握,有些甚至有排斥心理,所以导致我国教育在不发达地区仍然只注重升学率,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是专门针对考试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注重考试内容进行重点教育,而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直至应用则不会有半点涉及,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我国的教育宗旨,是一种重形式而轻实用的教育模式,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大部分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仍然采用这种教育方法。
2、应试教育理念仍然大范围存在
应试教育理念,在我国传统的教师队伍中根深蒂固,新型的教育方式不能够被顺利、快速地接受。从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就能够发现,对于一门外语的教育宗旨一般都是以实用为基础,不像物理、化学等科目,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被用到,但是外语作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依一门语言来说,从教育方式上就不能够与物理或者化学类似。一门语言的教学,应该时刻以实用为基础,最后才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而在达到熟练运用之前,还需要熟悉欧美文化背景,否则就会成为“中国式英语”,令国际友人不能够理解或者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模式就会发现,能够真正以实用为目的进行英语教学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实在是太少了,除了几所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或者国际知名的教育机构之外,几乎就没有了,因为一是教育条件跟不上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就是具备丰富欧美文化积淀的教师也不多。然而这却是我国教育界的基本状态。
3、缺乏欧美文化背景积淀
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设施与合格的教师,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教育目前仍然只是着重于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五大方面,针对高考而设。学生接受了这种教育方式之后,只能够从卷面上运用固定的英语语法和句式进行答题,但是当被口头对话时,绝大部分学生会哑口无言,或者说出的口语错误百出,令人汗颜。因为缺乏口语练习的缘故,我国中、高等学校的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低下。其实英语口语在学习的时候要比真正的句式简单得多,很多没有英语基础的小学生在收看英语教学读物几遍之后便能够模仿读物中的英语口语,并且说出来非常流利。而口语的教学,却不能够脱离一定的社会文化,语言脱胎于一种文化积淀,不同文化的人种在语言沟通方面经常出现错误和误解,比如我国崇尚儒家思想,为人谦虚谨慎是我国的道德体现,但是有些国际友人到我国国人家中做客时,本来非常丰富的一桌菜肴,国人却以谦虚为基础经常说“没有多好的菜,请慢慢享用!”这对于招待本国人是非常礼貌和到位的语言,但是对于国外人就会产生误会,他们会认为“既然没有用最好的菜招待我们,看来对我们不够重视……”这样就会产生误会和不愉快,但这却不是有心之错,完全是因为文化的不同导致,可见学习一门外语,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多么可怕。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内容
1、价值观念与思维习惯的熟悉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需要注意英语文化背景的积累,才能够熟练、正确地运用英语,但是对于潜藏于一门语言背后的隐形文化因素,却不能够立刻被全部记住、消化,而这就需要从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体会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经过对比进行记忆要比从头开始学习一种文化要快很多。
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认识一种文化是最便捷的方式,很多文化中的固有现象、特别现象都有其原形存在,而这些原形通常都是由最原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决定的,所以首先在三观的高度上了解一种文化,那么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各种非语言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包括很多形式,口语占据绝大多数,但是配合口语的肢体语言也不能够被忽略,英语中很多肢体语言能够表达出口语不能够形容的一些意思和效果,这就像我国汉语一样,在进行对比学习的同时要结合文化背景深刻体会,从意识深处领悟每一种肢体语的根本意,并且熟练运用于交流之中。
一种文化不仅能够孕育一门语言,同时还会孕育出很多其他语言所不能够表达的方面,比如各种场合所应用的固定服饰、行为习惯、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人文主义情怀以及对自我的认识程度等等方面,这在学习一门语言并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时都要涉及到。
3、英语中各种固定的规范句式和表达方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起见,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产生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的招呼语、道歉语、告别语、电话用语以及请求等等,在书面语言方面,有各种固定的信函、便签等等固定格式和用语,这些语言方面虽然细微,但会经常被使用到,所以学生在以实用为基础的英语学习中,一定要将这种经常被用到的各种固定语放在学习的首位,先将这些简单并经常使用的语言掌握,然后逐渐进行深入学习,这才是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方法
1、适时对比法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需要将欧美文化进行导入,就一定要注意导入的方式方法,以不能够引起学生厌烦和反感为原则和底线,在遇到英语交际与母语交际相似的地方,适时使用对比方法,将目标学习语言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因素与母语背景因素进行对比,将不同之处展示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到,这样才能够加深记忆,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会逐渐注意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加以总结,这种学习方式是最有效并且也是速度最快的一种。
2、重点注解法
一门语言中经常存在某些用普通语言学习规律不能够合理解释的地方,这些特殊之处往往与隐藏在语言后面文化背景中的特殊事件有关联,在这些模棱两可的地方不能够囫囵混过,而是要将产生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的根本原因挖掘出来进行重点注解,要学生们理解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如何产生的,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打消学生的学习疑虑,同时还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对于学习英语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3、设置综合性的文化讲座
一门文化的导入,其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能够仅仅凭借对比或者注解来全部完成,很多普通文化内涵都需要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讲解,而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教育机构设置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讲座,系统性、规范性地去讲解一种文化体系,让学生们在记忆当中全面了解一种文化内涵,融会贯通,这不仅需要固定时间段的讲解,同时还要有固定的疑问解决时间,让学生们提问,教师来作答,并且阐述原因,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一种文化,也才能够从根本上学好一门语言。
四、结语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及其方式 篇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巨大差异,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大障碍. 对于英语教学中缺乏文化影响的`普遍现象,应该在外语教学中通过比较、综合、差异分析和阅读或者收集等教学方式进行文化导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 者:冯辉 FENG Hui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03 刊 名: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8(5) 分类号:H319 关键词:文化导入 英语教学 影响 文化差异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6
[摘 要]:在授予学生语言能力和英语语法运用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跨语言的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文化导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实施这一策略,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英语,理解汉英文化中的不同和特色之处,从而使学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为所有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英语无可厚非的应归属为第二语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导入
1.文化差异是理解文化的绊脚石
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又比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对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2.文化导入是理解不同文化、达到不同语言交际的关键
“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不仅授予学生基础的语言运用方法,还应该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英语的内涵。
二、文化导入所涉及的方面
1.宗教信仰方面
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但是在学习单词God的时候,会出现并举例出一些相关的短语或句子,如God helps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与你同在) ,Oh, my God(哦,我的天哪)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语。出现这些跟God有关联的内容,不可跨越地应该及时地导入相关的语言文化。那是因为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这也正是中西宗教文化不同的信仰而体现的语言差异。
2.颜色含义方面
同一种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种不同的含义,甚至是表达出相反的意思,在这略举两种颜色区分一下。
(1)黄色。在中国文化中黄色象征中央政权,国土之义,代表权威、威严,在中国人心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除了天子,普通百姓不能随便使用黄色,传统上是皇族专有的颜色。例如,在汉语中有“黄袍加身”一说,指的是为人之上,做了皇帝;“黄榜”是天子的诏书等。而在西方文化中,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Judas)所穿的颜色,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如yellow press黄色书刊,要在这里注意,yellow并无淫秽色情之意,只有低级庸俗的意思,因而不能等同于汉语中的黄色书籍,yellow pages指商店、饭店、商户和机构的电话簿,书页是黄色的,也需要注意,这个yellow pages并没有汉语是“黄书”的意思)外,主要表示卑鄙、胆怯,如①yellow dog卑鄙的人;②yellow-livered胆小的。
(2)蓝色。中国人喜欢蓝色这一大海与天空的自然色,把蓝色与美好的遐想、憧憬联系起来,因此蓝色在中国文化中给人“恬淡宁静,意蕴深远,心旷神怡”的联想,如说“蓝色的梦想”,指美妙的梦想、梦寐以求的东西。与此截然不同的是,英语中blue一方面具有“忧郁,伤感”的联想意义,常与心情不好有关。例如,He was blue over his dismissal的意思是“他因被解雇而情绪低落”。in a blue mood和having the blues指难过,沮丧和抑郁。Blue Monday指“沮丧的星期一”,a blue fit表示非常不满,震惊或者气愤。另外,blue是一种高贵的颜色,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出身贵族或王室。例如,blue blood指贵族血统。
3.日常文化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不同,导致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在这以“隐私”和“打招呼”为例。
(1)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2)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比如,他们会习惯说“A good day, isn’t it?” “How are you ?”“Hi, how is going on?”等等。
4.习俗的差异方面
不同的文化中都蕴涵有习俗,在学习cake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提到一句 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小菜一碟)。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长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下,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的意思。但是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意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容易做到的事情。
5.动物方面
对动物的好恶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很明显的不同,正如刚开始时所提到的龙(dragon),还有两种动物也经常会碰到。
(1)狗。狗在汉文化中却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它被人看作是“低贱”的代名词。所以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腿子”、“狗头军师” 、“狗急跳墙”;英民族喜爱宠物,狗是他们最喜爱的宠物之一,他们认为狗很忠诚。英文中,有关狗的词语大多没有贬义,如“居于高位” be top dog;“幸运儿” a lucky dog。
(2)猫。中国人喜欢猫,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人们厌恶它,所以She is a 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以上五方面,在文化导入内容中仅为其中的一部分。要求老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注意语言教学,而且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三、中西方文化导入的策略
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四、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文化创造力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变成“哈韩族”、“哈日族”、“哈美族”;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3]孙丽元.从喻体看英汉比喻的文化差异[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吴大荣.常用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贵州民族学院党报,2003,(6).
[5]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8.85.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7
1 文化导入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一词近年来在各个领域频繁使用。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一词,指的是通过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即深刻认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即英语学习者具备较强的英语适应及交际能力,可以较好地掌握英美文化,能用英语的思维来思考并做出相关举动。
英语教学不仅是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的教学,更要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更要体现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文化交流意识,加强自我文化意识。世界在走向中国,中国也在走向世界,大学英语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交流,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通过文化交际,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2 文化导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法、词汇,忽略英语语言的文化信息传授。在课堂上多语法讲解,轻实际交流和文化导入。比如,一篇普通的英语课文,难度不大,也没有很多语言点,教师在授课时硬抠出一些语言点讲解分析,这样只能培养出“纯语言能力”的学生,即使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多数也是中国式的英语,并不符合英美人的语言习惯。
2.2 重传授、轻运用
大学英语传统教学中,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随着广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学生们不再满足只学习“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不能实现交流功能的英语学习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于是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迅速转变方向:片面追求听、说能力的培养,却没有意识听力、口语教学中,没有文化导入的参与,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在课堂或兴趣小组中是会模仿了某些场景对话,却不能在实际交流运用中真正的交谈。
2.3 急于求成、片面追求过级
新时期,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不断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也未能免俗,许多高校要求本科毕业生必须考过大学英语四级,研究生毕业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如果不能通过四、六级,甚至在毕业时不能取得学位证书,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英语教育也逐渐变成了“应试教育”,忽视了语言学习最基本的目的。许多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过级而过级。只要在校期间,通过四级就万事大吉,再也不看一眼英语,更不用说用英语去交流了。
2.4 教学中文化导入缺少主动性、计划性、系统性
在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仍以输入语言知识为主,不能生动形象的将文化导入和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而是完全参考教师用书上的背景和语言点介绍。很多时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是为了交流的真正意义。缺乏明确而有计划性的文化导入的教学,使得教学中即使讲授中外文化知识,也只是零散的介绍,未达到完整性和系统性,效果也就很不理解。
3 文化导入教学的原则
3.1 实用性原则
文化导入教学首先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学生所学的英语词汇、句型等知识点应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不会认为语言学习与文化导入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甚至毫无关联可言。文化导入教学和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增强了解文化的兴趣,还可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良性循环效应。
3.2 阶段性原则
其次,文化导入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语言水平不完全一致,个人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在确定了文化导入教学的内容后,要有耐心并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内容。此外,还必须注意文化导入的背景和语言知识点的一致性和过渡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过于突兀和凌乱。
3.3 适度性原则
再次,文化导入教学要适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和实际交流有关联并且有普通代表性的内容要详细讲解,不断实践,并举一反三。对于文化导入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关系问题,要正确理解。为帮助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时,则应适当引入一些历时的内容。
3.4 整体性原则
最后,文化导入教学和语言学习是个整体的过程。文化导入是语言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框架所在,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单纯的英语言教学向文化导入的过渡,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以语言教学整体目标为依据的。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导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4 文化导入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4.1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导入的内涵,注重文化教学
教学中,教师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文化导入的内容,由此展开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比较可以加深理解,但只进行单纯地对比而不做优劣评价。例如,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西方重要节日“圣诞节”进行对比,两个节日在各自文化背景的国家里都是最重要的节日,各国人是如何庆祝各自的节日的,意义有何不同之处,文化内涵有什么差异。如今,很多国家都欢渡这两个节日,尤其在中国,“圣诞节”对于年轻人来说,也已经成为了他们很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些文化导入教学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有着很强的兴趣,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也能在实际运用中理解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4.2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吸收和体验文化导入
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文化导入内容是不能完全有效学好英语的,还需要其他多方面的努力。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电影、网络、PPT等多媒体资源和手段,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英语文化环境,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风俗、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英语文化氛围中充分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当播放英语影片的时候,要提醒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影和自己欣赏是两个概念,不是单纯欣赏影片的故事情节,而是在理解了相关文化背景后,总结与思考,再来理解相关课文和文化。例如在学习《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五课“Audrey Hepburn”时,教师让学生欣赏英文原版电影“罗马假日”,感受女演员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最成功的电影之一,在影片结束后,让学生们自己搜集相关女主角资料,在课堂讨论并发言,这样印象就深刻的多。
4.3 从文化的差异性入手,提高母语文化素质
英语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差异化的文化。例如,“cowboy”一词来源于美国早期的运动,这个词被人们赋予了传奇和浪漫主义的色彩。“cowboy”在英语地道理解中,表达的是具有英勇顽强的西部草原之风的意思。这个词在汉语中直译为“牛仔”,但并没有英语文化中相关的意思。同样的,一些反映传统文化的汉语词汇在英语中也不能完全表达其文化意义。例如,在中国象征着美丽与鲜艳的“孔雀”(peacock)一词,有着优雅的意思,所以“孔雀牌”电视机被翻译为“Peacock Color TV”,表示电视机色彩逼真,质量上乘。可是,“孔雀”在西方国家通常被视为污秽之鸟,孔雀开屏也被认为是自满、骄傲的表现。英语“as proud as a peacock”意思是非常骄傲、“play the peacock”意思是炫耀自己,都不是褒义词。更不会用“peacock”作为产品商标。通过这个例子的对比,就是想让学生明白,语言学习要和文化导入密切联系,而文化导入学习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4.4 开辟第二课堂,进一步拓展文化导入背景
通过定期举办有关英语文化知识讲座和沙龙,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让学生总体了解文化背景,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办法。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广泛的阅读,加大阅读量,通过英语角之类的场所,大胆的进行实践、学生们相互交流,切实感受英语文化气息。号召学生将课文或著名的英语故事、小说等改编成短剧,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在表演中体验文化。也可以定期推荐时下最流行的英语歌曲或欣赏MTV,进行名曲赏析,通常歌曲时间较短,而信息量大,有这种快捷方便的文化中学习英语,学生更易于接受。还可以推荐各类特色文化网站,通过BBS或QQ群等,进行讨论。
5 结束语
英语语言学习离不开对文化导入,两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学习相关的文化导入,了解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可以更好的掌握英语。此外,通过对英语文化导入的认识,更有利于增强跨文化意识,并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摘要: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接触一种新的文化。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强调读、写、听、说四方面的技能,而忽略了文化教学。该文从英语语言的文化差异角度出发,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分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Applied Linguis tics,1983.
[2]Adaskou K,Britten D,Fahsi B.Design decisions on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secondary English course for Morocco[J].ElT Journal,1990,44(1):3-10.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8
1 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已成为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各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的大学生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 但英语口笔头的交际能力却很差, 说起话写起文章来往往词不达意, 这里面原因很多, 如过分重视语言的输入积累而忽视了输出创造,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但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不够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只热衷于给学生讲授语言点, 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传授和解释语言知识的能力, 殊不知正是那此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底座” (Sapir, Edward.1972.Language Defined) , 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长期以来, 在外语教学领域中, 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 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 (胡春洞, 1996:88)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 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 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行适时适度地文化导入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2 文化导入的方法
2.1 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文化,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导入中国文化, 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带领他们认识、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 既要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 又要领会中国文化的思维差异及其在英语中的表达。可以通过课堂口头陈述或者是以作文的形式有目的地训练学生们用英语表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其次,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文化教学素材的收集、话题讨论、问题的设计等工作。教师可根据教材中出现的某一个文化点, 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化资料, 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去识别解释跨文化交际中有可能被误解或忽视的交际失误现象, 或者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实例和话题供课堂讨论使用。这样做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来培养学生经常翻阅英文书报的好习惯, 使他们能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形下自然习得文化知识, 二来课堂教学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从而大大地调动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 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 《新编实用英语》第2册第1单元“Invitation Etiquette”, 在讲解课文之前, 笔者简要介绍了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和正式场合里如何向别人发出邀请, 其中包括口头邀请和书面邀请。同时如果别人向你发出邀请, 你应该如何做出礼貌的回应。然后对于中西方的邀请文化做出比较, 例如, 在中国, 如果你邀请一个朋友去饭馆吃饭, 饭后你会买单;而在西方国家, 你就会和你的朋友AA制。
2.2 词汇学习中导入文化。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 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 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词汇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 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 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 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 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abuse.在讲解这个单词的时候, 我会给学生两个例句, 让学生来记住它的不同含义。1 In our local zoo, the animals will never be abused.这里abuse意为“虐待”;2 He abused his power while in office.这里abuse意为“滥用”。再例如:exhausted.在讲解这个单词的时候, 我会给学生不同的练习来让学生记住关于这个单词的不同文化含义。例如, 和描述人有关的, sweating, tired, exhausted.在这里它意为“筋疲力尽的”;而在“in such exhausted soil”中, 它意为“贫瘠的”。
2.3 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的语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2册第4单元“My First Job”涉及到西方求职面试的程序。在讲解课文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What will a person do in order to get a job?学生经过思考, 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如下句子:1…I saw advertised in local newspaper a teaching post…;2…I applied, fearing as I did so…;3…a letter arrived, asking me to go to Croydon for an interview。从第一句的关键词saw得出求职者要在招聘广告中寻找职位空缺;接着从第二句和第三句得知:以写信的方式向需方单位提出申请, 然后供需方会面, 招聘者对求职者进行面试。这样, 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出求职的全过程, 要比按教参直接讲出来给学生印象更深刻, 笔者认为教学效果会更好。
3 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3.1 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要求教师自身不应仅满足于传授语言知识的“教书匠”, 而应不断积累自身语言文化综合知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楷模。教师应该多读书、广读书,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 要学会广博丰富的多种学科知识, 要不断更新理念、掌握新教法。教师的文化素养又决定着学生文化的形成, 是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对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 重视课堂外的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者是相辅相承, 不可分割的。文化背景教学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 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除了英语课堂上文化知识的传授,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文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杂志, 收听英文广播, 欣赏英文电影, 浏览英文网站等多种方式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 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 英语晚会等, 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 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孟丽娟.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 (4) .[1]孟丽娟.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 (4)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9
大学英语是为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历经十几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在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其面临着新的挑战。多年以来,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都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在教与学方面对于文化认知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受到现有教学大纲的影响,注重培养英语作为辅助工具的能力,获取专业信息,而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方面则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多,课堂时间少,教师赶进度。另外,班级的人数较多,没有时间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此外,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导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围绕四、六级题型展开训练,通常选用短篇文章或者段落加以分析说明,而不会选用大段关于英美历史、文化、政治方面的文章。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对非语言形式上的一些文化因素,如社会准则、价值观念等不够了解。鉴于此,我认为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教学的概念,加强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与文化关系
要讨论二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二者的概念。什么是语言?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语言是个符号系统,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语言的功能出发,语言是人们思维、交流的工具。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由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或是说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的语言都是后天通过社会习得获得的,另外,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是通过语言来反映,即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结构中。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引入文化教学,就语言的形式和它所反映的文化内容来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由于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它们的语言形式差别很大,相应地,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各不相同,这样,教师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西方文化教学。目前,人们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达成的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主要是指来自于两个不同文化差异而引起,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新环境。当你到达一个地方觉得很陌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应定位在哪里?应怎么表现才恰当等,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时,就是“shock”。好像过去所有的经验在刹那间突然“短路”。很多时候,“文化震撼”会引起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头痛、胃口不好、睡眠失调或者心理上的焦虑、沮丧。几乎每一个留学生都经验过文化震撼,只是有时当事人并不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或曾经有过。其实文化震撼并不是指突发一次即结束的“shock”的感觉,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式的有强有弱的震惊、仓惶和被冲击到的感觉。过去的文化背景和新文化差异愈大时,震撼的感觉就会愈强且愈密集。文化震撼的开始到结束,其实就是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如果全面了解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就可以尽可能降低这种“文化震撼”的冲击,快速适应新的环境。
2. 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前文已经提到了,任何文化信息都是语言承载的,只有语言交际能力提高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
3. 部分有明确职业选择方向的外语学习者为了适应学习结束后职业岗位的需求,需要某些外族文化项目作为专门的学习内容,特别要注意某些国家的文化禁忌,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决定整个行动。例如,在国际营销中,一家美国公司为了表示对环境的关注和友好,作为形象宣传,将绿色棒球帽作为礼品分发给消费者,这一做法在美国促销时颇有成效。但这家公司以同样的方式在台湾促销时,却遭遇了失败。因为对台湾人来说,带绿色的帽子意味着妻子或丈夫的不忠。对不同文化的禁忌保持足够的文化敏感性并相应地调整营销策略对国际营销至关重要。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可行性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交流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阶段,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成为可能。此外,文化导入可行性条件还包括两方面。
1. 文化的可习得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可习得的,那么相应地,文化就是可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是受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并不能由他本人决定。那么生活在本民族文化环境下的我们,如何才能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呢?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才能获得比较成熟的客观条件。“通过学习,一个婴儿可以变成部落民,或印地安农夫,或纽约曼哈顿公寓里的居民。饥、渴、性等生物驱力,都永无止境地受到文化习尚的再塑造和重整” (1) 。
2. 成熟的客观条件。
学生方面,大学生入学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英语词汇量和几乎全部的语法知识,他们完全有能力理解比较系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这一点,我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已有深刻体会。虽然学生无法做到系统深入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但是理解大概意思基本无太大困难;教师方面,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会时有发生,广大外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外语教学不仅是词汇、语法、四六级考试等内容的讲授,而且是一种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材方面,虽然大学英语没有专门配套的与课文相对应的文化教材内容,但是文章中所涉及的一些文化内容都以课文注解形式列出,根据注解,教师收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非难事。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前文充分介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怎样进行文化导入呢?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充分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以教师讲解为主。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学习。“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在教学之余,应该花时间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大学课本内容都是选取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所以课文即可用来学习语言,也可用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教材编写者将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和表达及某些文化方面的术语都在文中用专门的篇幅加以注释,教师应该采用将文化材料与语言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课Learning, Chinese Style中,作者通过比较中西方教育方法,指出每种方法的优点,最后提出应该采取一种更好的方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作者在文中提到一个词,middle-class America(美国的中产阶级),编者给予了注释,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文中的注释,再查阅有关中产阶级的由来这段历史,以及西方中产阶级的现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扩展,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实践体会加深了解,教师起辅助作用。
目前,随着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也实现了多媒体设备的覆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专题、短篇,稍微做解释说明,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此外,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看英文电影、教学情景对话、听英文歌曲甚至听VOA, BBC新闻,学生既提高了听力水平,又了解了西方文化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文化导入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对目的语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我们知道,能够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因此,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清晰地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通过对比,发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异同,为进一步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语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2]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 (上, 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10
1.1 中职生英语学习较为困难
当前, 学生英语成绩差在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中职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没有达到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二年级的要求, 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动机不足,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较差。
1.2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年来, 中职英语教学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法传输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尤其是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 他们更不喜欢这样的灌输式的学习方法, 最终结果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而学生则昏昏欲睡, 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脱离。
1.3 中职英语教学评价单一落后
就笔者看来, 目前大多数的中职英语教学因传统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 只重视了英语语法、句型等语言点知识的传授, 而对于英语教材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的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时常出现文化错误, 造成误解, 这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英汉文化差异, 对交际规则缺乏一定的了解, 将英语与汉语等同起来, 造成理解偏差和语用错误, 给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2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意义
2.1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涵义:The total set of beliefs, attitudes, customs, behaviors, social habits, etc.of the members of a particular society。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 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 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等, 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中, 在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时候, 除了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和掌握英语, 还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的几项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适时的加入文化知识, 背景知识, 对学生全面提高英语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和基础。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而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以语言为基础的, 因此两者相辅相成, 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 (Edward Sapir) 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我国著名学者邢福义在谈到语言与文化关系时, 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 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胡文仲 (1992) 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无所不包的”。它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一切。我们可以把语言比做树, 把文化比做森林, 如果只顾语言, 不了解所学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 等于见树不见森林, 就很难完全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2.3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意义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提升, 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和加深, 英语必将成为人们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中的主要语言,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英语教育应当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现阶段使用的中职英语教材中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在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显得极为重要。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教授, 还要有针对性、有步骤、有目的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英美国家的文化和英语语言形式的社会功能。就职业高中学生英语的学习来说, 在今后的职场中英语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就更显重要。我们发现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在翻译“慢慢走”这句话时, 就没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 而错误的翻译成“Go slowly.”这样的翻译是很让人疑惑的。笔者认为这是很值得英语教育界的关注。因此我们应该在英语的课堂里引进相关语言文化知识, 开阔学生眼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方式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文化背景的讲解
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 教师可以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目的地讲解给学生。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要注意联系课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 使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 如对历史性的课文要进行适当的文化方面的补充, 补充一些政治背景、名人评说、历史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文化导入方法使用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应具备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教学中注意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 重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 使学生置身于英语语言的文化之中, 即不仅用英语进行思维, 而且还要用英语文化的模式进行思维,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文化的意识, 而教师则充当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中介者。
3.2 课堂教学中注意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以前学生出现了只会记语法, 而不会说的情况。现在学生说英语, 却出现了不符合情景或是说后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的现象。问题出在哪里?这就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外国的文化差异的引导。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点, 英语国家也不例外。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我们发现东西方的传统观念和文化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就应该给学生适当的引入一些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帮助学生区别中西方在语言使用上的一些问题。
例如, 中职英语课堂的对话教学中, 问候、招呼都是很常见的句型, 因此在称呼语、问候语和寒暄的话题上, 我们除了给学生讲基本句型以外, 还要给学生普及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在一般情况下, 中西方人都习惯于称呼对方的姓名。有时为了表示关系的密切, 有的还直呼其名, 或是绰号、昵称。但若是不注意, 有的人也会把外国的姓、名混淆, 甚至像汉语习惯那样称呼。比如:见到老师打个招呼, 初学者往往是这样“good morning, teacher Li.”, 而确切的说法应该是“good morning, Mr./Miss.Li.”所以, 我们应对中西方语言的特点加以区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了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如下所示:姓名可以是 (名+姓) 如John Wilson。名+第二名字 (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 +姓, 如Edward Adam Davis。在称谓上, 英语国家通常采用Mr/Ms/Mrs/Miss+姓 (或加姓名) 如Mr.Wilson (或Mr.John Wilson) 。
此外,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 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 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又如, uncle、aunt。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 (泛指“农业劳动者”) , 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 分别用farmer (a person who owns or take care of a farm) 和peasant (贫穷国家的自耕农或雇农) 来表示。亲朋好友之间, 常直呼其名或昵称, 如David/或Dave (但对亲戚长辈, 常用“称呼+名”, 如汤姆叔叔uncle Tom、萨丽婶婶aunt Sally) 。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 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3.3 课外开办英语文化专题讲座和讨论
文化知识导入是一个复杂纷繁的过程, 需要语言教育者共同努力, 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课堂外的文化教学内容包罗万象, 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是不够的, 还需要其他课堂外的文化教学作为补充手段。如有的中等职业学校, 常聘请外籍教师给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专题讲座, 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过感恩节的时候, 我们邀请外教给学生做了关于感恩节的相关介绍。外教配备图画和音乐给大家介绍了感恩节的来历, 同学们兴致很高, 也学到了很多英美文化知识。最后外教带领同学们用英语讨论说出自己感谢的人和事, 让大家更进一步地理解了感恩节和它相关的文化。
3.4 利用好课外英语兴趣小组活动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通常在课后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 像英语这样的课外活动, 如果还像在平时课堂上那样, 以教师讲授为主, 死板生硬的语法介绍, 是很难留住学生的心的。因此在兴趣小组的活动中, 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 策划一些情景, 诸如观看英语原版的影视作品, 组织阅读浅显的英语名著原作, 开展以培养情景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英语活动等等, 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具体操作中, 教师可在平时注意收集有关的电影、录像、图片等资料, 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场景, 如餐馆服务员与顾客的对话, 机场工作人员与乘客的对答, 打电话时的用语, 及各种场合的谈话, 引导学生观察谈话者的语调、音调、谈话风格、表情动作、服饰等, 在观赏间隙或之后进行文化分析、评价, 加深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风俗和习惯。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兴趣活动中让学生欣赏英文歌曲或阅读一些英语报刊、杂志, 并促使他们留心积累有关文化知识, 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5 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形象的材料, 从而帮助读者获得生动的画面。只有大量的阅读, 才能全面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 政治, 经济, 习俗等各个方面, 从而了解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文化。学生阅读英美读物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为, 学生作为外国作品的读者与原文作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 理解外国读物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些文学作品既包括了人物传记、社会文化, 日常生活、科普常识、风土人情等等, 他们充分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习俗, 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等大众文化, 同时也反映了西方人的价值观、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深层次的文化。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也能起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目的。
4 结语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由语言的民族文化性质决定, 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离开英语文化, 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因而, 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 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语言教学之中,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综上所述,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给学生传授词汇和语法知识等英语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 还要加大文化知识的渗透力度, 要求让学生学会知识后知道怎么样使用才能更好地融洽与西方人的关系, 才能更有利于以后人与人之间交流, 国与国之间的发展,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就会用地道的英语。
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 学习语言即是学习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会直接影响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语言和文化本质是水乳交融, 不可分割的,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导入相关文化知识, 这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促进他们对语言更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运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艾思同.论文写作概要[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何永成.语言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109-113.
[3]江晓华.新课程标准下外语文化导入的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文 篇11
【关键词】基础英语 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46-03
一、研究背景
语言要素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是词汇与文化,语法、语音次之。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词汇的文化意识非常重要,特别是要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中词汇的文化意识,一是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大部分词汇是从此课程输入;二是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从事教学工作,如果他们对词汇学习的文化意识不强,在以后的词汇教学中就只能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也就是说只能详细地给出每个单词的读音、拼写、词性及搭配等。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词汇教学起到的促进作用,但到了具体的语境中,有些词汇却不能被自如地运用,因为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或联想意义被忽略了。为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在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基础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整体情况的了解下,发现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在词汇教学中渗入文化,不但可以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探析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整体情况,发现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设计包括三部分:分别是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次研究对象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曾任教或现任教基础英语的18位专业任课教师。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收集原始资料,运用Excel 对所收集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发出问卷18份,回收18份,有效问卷为18份,有效率为100%。
三、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基础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把词汇放在基础英语教学首位,其次是语法。四个选项中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所占的比率是最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没有文化导入意识。访谈时一些教师表明基础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花费时间多,收效不大。访谈中也有教师提出基础英语教学中应教授学生考试技巧、怎样运用英语及英语口语。
表2 的数据表明研究对象认为指示意义和暗含意义是主要的词汇意义;他们普遍认为语法意义在词汇意义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指示意义和语法意义是词汇意义的两个方面,但是这两种意义受文化影响较小。其他四种意义称为联想意义,联想意义也称为社会文化内涵意义。它随着文化、时间、地点、阶级、个人经历的不同而不同。以上的数据还表明研究对象对词汇意义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因为指示意义和语法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但从对这两种意义理解的比率来看相差甚远。
如表3所示,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教授词的对应意义和搭配)在词汇教学中所占的比率最大。其中教授词的搭配所占的比率是100%。与之相反的是教授词的文化意义,这反映了教师不喜欢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在采访中一些教师表态词的对应意义是词的根本所在,不懂词的对应意义,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无法读懂文章。此外,教师都喜欢用中文而不是英文来讲解词所对应的意思,因为教师认为边境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基础较差,用英文讲解词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只会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及四、六级过级率的压力,即使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有导入文化的意识,课堂上他们也很少实践。对照表1,我们看到表1中最后一条选项(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和表3的最后一条选项(词的文化内涵)有相似之处,但是数据比率有相差之处。原因是在语言中导入目标语国家的风俗及价值观等文化比较容易,它不需要详细的讲解;但是对于单词及词汇,假如教师课前没有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讲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表4的数据表明超过半数的教师会经常结合文化进行词汇教学。但是通过访谈得知这些教师混淆了结合上下文进行词汇教学和结合文化进行词汇教学这两种概念。结合上下文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词的习惯用法及搭配,但不属于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
研究对象所教授的学生是英语专业,不难解释用英语解释词汇此项所占的百分比重最大。与之相反的讲授词汇的发音及中文意思所占的比重就很低。有88.9%的教师喜欢在语境中讲授词汇,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的用法和搭配,但却不能有效地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大部分的教师表示时间允许的话会让学生用已学的词汇造句。对于玩词汇游戏此项教师都给予否定,他们认为这是教小孩的方式。
(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基础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面临的问题
表7表明61.1%的教师抱怨词汇教学花时间,却得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个调查数据表明在任务驱动和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时间和分数是语言教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44.5%的教师认为教学生记住所学的的词汇比较困难。他们纷纷表明可以教会学生词汇拼写、发音和语法,但是却不能教会他们怎样记住这些单词,外因他们可以克服,但是内因却很难把握。此外,33.3%的教师认为词汇教授是非常乏味无趣的。稍微分析一下便可得知,他们教授词汇的时候只是教词汇的拼写、发音和语法,很少或几乎不教授词汇的文化意义,也难怪他们会感到枯燥无味。
从表8我们得知结合文化进行词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61.1%教师道出由于课堂任务的繁重和以考试为目标的思想的影响,课堂上要详细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没找到合适的方法和自身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各占50%和22.2%的比率。这两个数据表明我们要在教师结合文化进行词汇教学时给予一些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33.3%的教师觉得学生没兴趣结合文化进行词汇学习。
(三)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师对基础英语词汇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表9中90%的教师选择欧美国家的历史、艺术、文化等综合知识;它表明这些教师都认识到应在词汇教学中结合文化。此外,70%的教师选择了英语词汇学知识。还有48%的教师选了流利的口语。
时间和精力允许下81%的教师会讲授词汇的文化背景;60%的教师愿意讲授词汇的词源;59%的教师认为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看欧美电影教授词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求助外教是一个方便的好方法,但是行动起来却费时费力。
四、问题
表1到表6展示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基础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现状。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授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师还是偏向使用传统的方法教授词汇。原因是因为使用传统的方法更容易备课,而且比较容易控制课堂。虽然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提倡教学改革,但是由于受很多消极因素的影响,课堂中的教学改革并不容易推进。庆幸的是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表7和表8表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授基础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对文化导入所面临的问题。一是课堂任务的繁重和以考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下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词汇教学进行文化导入。二是找不到有效合适的方法,让教师没有足够的信心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此外,很多教师没有全面理解文化的定义。
五、建议与对策
(一)明晰文化在词汇中的重要性
依据调查结果我们得知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外在的因素而切断词汇和文化的关系。基础英语课程是大一大二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教材内容一般都是选自目标语言国家的文章,内容涉及名著、名人、宗教、历史等,反映了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词汇作为理解文章的基础,要保持文化在词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意识。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尝试“翻转课堂”
在结束一单元教学,准备进入另一新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抽出10分钟时间和学生一起浏览新单元的词汇表,对于含有文化的词汇可以提点出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配好各个小组负责的词汇,学生课后查找此类词汇的文化内涵,在下次课堂上学生一一呈现和讲解,这一项任务作为学生课堂的平时表现,计入期末考核成绩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讲解完之后教师还要做出点评,添加内容,提醒学生要注意的知识点。
(三)教师勇于探索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教师应该要相信自己,只要自己想学,有学的欲望,肯花时间探索跨文化方面的知识,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做好。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探讨文化词汇的知识;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听英美国家的歌曲,放松身心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歌词蕴含的文化知识。
怎样把文化融入到基础英语词汇教学中还有待探索。很多英语专业教师会直接介绍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运用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它方便、更新快。选择一些词汇的起源讲解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也是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虹一.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贾婷.词语文化与词汇教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3]朱萍,彭琳.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
[4]胡晓宇.英语词汇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大家,2011(7)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12
1 文化导入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文化本身是一个庞大而繁复的系统,是一个整体,浅尝辄止、零零散散地学习将使学生无法了解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本质内涵。然而,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却又不得不在语言教学的框架内进行,因此,教师在文化导入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尽可能使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形成相对立体的文化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用性原则。导入的文化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能致用,教学效果才会明显。
3)趣味性原则。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感性强,教师要抓住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进行自然的导入,可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与语言实践相结合,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平衡性原则。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二者均不可偏废。既不可过度重视语言而忽略文化,也不能花费过多时间沉醉于而忽视了语言教学。基础教学阶段,应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知识点要有感而发,不可牵强附会。
2 文化导入的方法
1)介绍导入法。在讲解课文之前,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文章作者的生平、写作特点、写作背景及主要作品,这看似无足轻重,却对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中心思想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由于本教材中文章的作者大都来自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或者是有在这些国家的生活经历,所以,对作者的介绍,可以使学生直接地了解西方国家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第一册Unit 1 Voices from the Family的精读课文The Belated Father作者Ellen Goodman“is an American journalist and Pelitzer Prize-winning columnist”,由对Goodman的简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普利策文学奖(Pelitzer Prize)以及美国出版业的相关知识。再如第二册Unit 7 The American Dream的精读课文American Dreamer作者Bharati Mukherjee“is currently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由此,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了解加州大学及其伯克利分校,以及美国各大著名院校。此外,课文中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地方、事件等,也可以做类似的处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2)词汇导入法。如果把语言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词汇就是盖起这座大厦的砖瓦。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词汇决不能忽略其文化内涵。例如汉语中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人们常用“挥金如土”,但英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土”变成了“水”(water)。究其原因在于英国是一个岛国,水资源充沛,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人们的生活亦与水息息相关;而中国则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从“土”到“水”(water),看似只是一个词语的变化,却实现了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的完美跨越。
3)对比导入法。虽然整个人类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但受各自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各种的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横多方面都表现出各自独有的风韵。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对比,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有利于加深其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比如,在讲第二册Unit 4Fast Food,Soft Drinks时,教师应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西方快餐的起源、发展及其所体现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并结合中国的饮食文化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快餐文化,体会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如笔者在讲第一册时曾选用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为学生补充讲解诗歌韵律,其第一节如下: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学生很难理解莎翁为什么说夏日是“温和的”(temperate),而花蕾为什么要到“五月”(May)才姗姗萌出,因为中国的夏日烈日炎炎,而阳春三月便已百花盛开。直到笔者讲解了英国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状况学生们才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4)典故导入法。典故即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的故事或传说,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信息。运用典故可使语言生动清晰,更易于沟通思想,而学习典故则能使学生了解喝掌握目的语言文化,以使其语言运用更加地道。如讲到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可以跟学生讲讲潘多拉由于好奇打开魔盒从而给人间带来灾难的故事,讲到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是亦可以跟其讲一讲拿破仑的一世辉煌及最终的惨败。又如第二册Unit 2 The Changing Face of Liberty,精读课文Race and the Deception of Freesom里提到Easter Morning,学生或许知道复活节,却不大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节日。因此,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可以使当地将一些基督教的知识,比如Jesus的故事,Jesus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他为什么会蒙难,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背景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典故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和语言个性,充分理解目的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和语言特色。
5)视听导入法。在影视业飞速发展、经典不断涌现的时代,高校英语教学应充分发挥影视精品和音像教材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影视材料,使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聆听地道英语的同时更近距离地了解西方文化知识。例如讲到第三册Unit 1 Guns in Debate时,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美国的枪支文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哥伦比亚校园枪击案》的视频,通过倾听视频中各方人士的观点及自己的认真思考树立对待枪支的正确观点。
6)节日导入法。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的文化逐渐中国人所接受,西方节日近些年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中日益流行,如情人节(Valentine's Day)、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母亲节(Mother's Day)、父亲节(Father's Day)、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万圣节前夕(Halloween)、圣诞节(Christmas)等等,都是大学生们喜欢的节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语言材料,向学生介绍西方相关的节日。这样,在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文化视野,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了解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增强自身的文化敏锐性和感知能力。
3 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的关系决定了语言的习得不可孤立于文化之外,而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的英语学习必须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实践性的过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导入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敏锐性,才能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从而能够学以致用,才能把英语这门语言转换成一门实用的工具,在工作、生活中,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才能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笔者在长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对此深有感触,因而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及方法以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Hall,Joan K.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何其莘,童明.文化透视英语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阮利东.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方法[J].时代教育,2010(8).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文】推荐阅读: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0-23
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09-10
英语教学中的趣味导入10-28
英语文化导入09-0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06-2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07-2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09-21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10-08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