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通用12篇)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 篇1
自从海姆斯 (Hymes) 提出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这一概念以来, 人们才认识到语言的习得, 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客观环境, 因此, 在语言教学中, 不能不注重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然而, 我国的外语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语言教学理论的影响, 过分注重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传授, 而对学生的语言能力, 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导致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薄弱, 交际能力较差。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中教学中必须加强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文化的内涵和文化教学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顾嘉祖, 1993:8) , 即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从文化的功能角度, 人们通常把一个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为交际文化。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说, 大学英语教学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教学, 因此, 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应把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和认知。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涉及许多方面, 包括文化教学的原则、内容、方法、教材、课程设置等等。这里就大学英语教材、教师素质、课程设置等方面作重点分析。
1) 教材建设方面:一是教材内容缺乏文化多样性;以目前在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为例。《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4) 中的绝大部分文章与美国文化有关, 文化内容单一, 忽视了国际文化的多元性。这与新的《课程要求》也不相符。新的《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 也是一门拓宽知识, 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以满足国际交流的需求。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有待拓宽, 以便更好的体现《课程要求》的精神。二是教材编写缺乏拓展性。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 其中每个单元的pre-reading task (post-reading tasks) 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设置的, 但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没有太多的帮助;Postreading tasks主要涉及词汇、句法结构、文章结构和内容, Theme-related.Language learning Tasks中的Group Discussion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 均缺乏与文化相关的练习;在涉及文化内容的单元中, 对课文后文化知识点的注释也较简单。
2) 教师自身综合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新的《课程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 而且要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大多数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影响, 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不能把语言和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 大外教师每周课时在16学时以上,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 出国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3) 课程设置有待完善。一些外语院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了与文化相关的课程, 如“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语用学”等。但是, 目前,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与文化相关的课程开设很少, 可见,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材、教师综合文化素质和课程设置的现状,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注重文化对比教学。文化对比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西方文化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文化内容进行联想和比较。由于现有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有限, 系统性不够等等, 一方面, 教师要挖掘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还要适时讲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 要加强文化对比教学。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笫一册笫三单元 (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s) , 在教学时, 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该课文的文化背景以外, 还要让学生知道西方人的婚姻观, 以及人们对异族婚姻和种族主义的态度;而且还可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的婚姻观作一比较。这样,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 加强课外阅读中的文化教学。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广, 教材中的内容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需要。因此, 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的内容, 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而要加对课外阅读中的文化教学。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教师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文化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 如《英美概况》、《美国英语和美国文化》、《英语和英国文化》Cross-Cultural Awareness,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 Communication in Action等等, 作为教材的补充。教师要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 教师可事先设置相关问题,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 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师生或同伴相互交流。这样, 既能增强学生的知识文化, 又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加强笫二课堂的文化建设。文化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一些经典的原版电影, 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文化传统有更深的理解;也可给学生推荐一些影片, 并布置相关的任务;如大家所熟悉《功夫熊猫》, 要求学生了解这部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以及美国人所了解的中国文化等等。此外, 可定期请一些有国外生活经历的教授、学者作有关这方面的专题讲座;还可举办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 如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小品比赛等, 扩大文化输入的途经。
4 结束语
总之, 在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 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 把语言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重中西文化差异, 使学生在习得文化知识的同时, 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正确运用语言, 得体地进行交流, 才能真正成为综合性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论文化的排他性互补性与自我完善[J].外语研究, 1993 (3) .
[2]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5]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9.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 篇2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按照文化导入的四大原则来探讨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将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兼容并举,以此来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作 者:孙磊民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刊 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英语口语 四大原则 文化导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文化渗透;教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11-01
一、文化教学渗透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述说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逐渐的深入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在教学初期,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对英语有大概的了解,教学中的英语内容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涵盖以下几点。
(一)词汇文化。在长期使用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就会促使积累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当中,老师在教习词汇的发音和含义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出现的动物类、颜色类、数字类、饮食类等词汇中都有之相对应的文化内涵。比如:black and blue 意思就是青一块,紫一块;a black sheep意思是害群之马等,对它们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字面,还要与文化相结合。
(二)饮食文化。各国与各国的文化差异中也包括了饮食文化,它也是各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可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穿插一些典型的西方食品的名称,比如hot dog, hamburger,pizza等,也可以适当的延伸下西方人的餐桌文化与饮食习惯,让学生对其有大致的了解。
(三)礼仪文化。礼仪文化在国际的交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若我们缺乏对其他国家礼仪文化的了解,就有可能在交际中产生误解,影响交际的成败。所以,在文化教学中,老师要穿插对礼仪文化的讲解,让学生对其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有大概的了解,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状态。比如,问候、介绍、交谈、拜访等日常交际。
(四)节日文化。中外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节日方面,每个节日的来历不同使得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大不相同,因此文化的底蕴也是有所差异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对一些重要节日的文化背景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其了解英语国家的节日文化。小学生对外国一些较重要的节日要有所了解,比如万圣节、圣诞节和复活节等。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当做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渗透些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习惯等,目的是為了培养学生跨国交际的意识,锻炼他们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为了使这些文化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采取适合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落实方法。
(一)根据教材内容落实文化教学。
英语教材是老师进行英语文化教学的有力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文化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与教材相结合,对英美国家的宗教制度、民族历史、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等进行拓展性讲解,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尤其对语言交际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因素,并与我国文化相对比,从而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1.挖掘文化内涵,进行文化渗。教师应将英语文化教学贯穿于英语语言教学中,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差异的许多因素,提高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This is…. 这个句型介绍他人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必要的语言礼貌文化。在用This is…介绍他人时,应注意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等等。
2.介绍文化背景,进行文化熏陶。我们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关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有:称呼语、感谢和答谢、赞美、隐私、打招呼、介绍、节日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都必须和它相应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如小学英语教材中,课本中的人物都是直呼其名,对于老师则以Miss或 Mr.的称呼。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解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在西方国家,人际交往基于平等原则。
(二)创设语言环境 渲染文化氛围。学习语言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在学校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不仅要有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而且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使学生增加文化敏感度。开辟英语学习园地。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和黑板报进行英语文化宣传。可以针对宣传栏读者面广,保留时间长的特点,介绍一些需要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也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小孩子玩的填字游戏,既有趣又可以扩大词汇量。从英语读物中找一些英语谜语也是不错的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感受了英美文化的气息。
(三)组织语言活动 积累文化知识。
当语言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也相当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组织各种语言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化知识。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开展节日文化主题活。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经常举行新年晚会,生日晚会,圣诞晚会,庆祝母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最终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
2.制作英语图片。让学生在课余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地域风貌图片、城市风景照片等、明信片、邮票等,或整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做专题集,在班级中展出,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领悟该语言文化的内涵和接受该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把文化信息融入教学实践中,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而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仲辰.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肖宏.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3]刘彦臻.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4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紧密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制约着语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细。总之,语言不只是一组组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某种特殊文化和生活哲学的象征。符号为语言的外在表征,而文化是语言的内在生命。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我们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不触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外语教学亦是如此。正如邓炎昌与刘润清所说:“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指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它还指要学习以其为母语的人是如何来看待世界的,他们是如何用该语言表达其观点,反映其风俗及社会行为方式的……语言学习与对其文化的学习是分不开的。”[1]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外语和相关文化有机融合,以便使外语学习者通过语言习得而习得文化。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高教司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跨文化交际被正式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畴。这就明确表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开展文化教学(culture teaching),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了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合作。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对于处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
2. 文化教学的内容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可以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以张占一、吴国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张国扬、朱亚夫)。[3]张占一认为: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与非语言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知识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4]外语教学要将两种文化的教学结合起来。文化教学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 词汇
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的变化。英语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记忆并正确地运用。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如“intellectual”这个词和“知识分子”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大相径庭。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及中学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欧洲和美国,“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大学生、中学教师等。此外,该词在美国并不总是褒义,有时还用于贬义。
2.2 句子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词汇、结构不太复杂的句子,但其含义却无法理解,主要是因为句子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
例如,许多高校广泛使用的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八单元A课文“There’s a Lot More to Life than a Job”中有这样一个句子“Most people, in their youth, resent the Social Security deductions from their pay, yet a seemingly few short years later find themselves standing anxiously by the mailbox.”许多学生不理解该句的意思。如果学生了解一些美国的养老金制度,对该句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美国养老金由政府强制性养老金、雇主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其中政府强制性养老金计划(Social Security)是最基础的养老制度安排。参保人每月从工资中扣除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障税(Social Security Tax),其达到65岁法定退休年龄后可每月领取政府养老金。所以句子最后实际上表示:“他们发现自己焦急地站在信箱旁边等待政府的养老金支票。”
2.3 篇章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篇章文化内容,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A课文“Time-Conscious Americans”讲述了美国人的时间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总结美国人如何节约时间,再联系最后一段让学生比较美国和其他国家在时间方面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告之学生美国是单元时间文化。对于单元时间文化的人来说,计划非常重要,每天的计划和时间安排最迟一周前就定好。工作上的见面必须事先预约好,谈话内容以工作为主,开门见山,没有相互的寒暄。单元时间文化的人的另一个特点是排队意识强,公共场所秩序井然。相比之下,中国遵循多元时间文化。多元时间文化的人对时间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相对随意和灵活,计划可随意调整,工作见面时可以寒暄或拉家常。多元文化的人排队意识弱,经常有插队的现象。学生了解了不同的时间文化特点,和美国人打交道时就会考虑到美国人的时间观,避免交谈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可能产生尴尬。
3. 文化教学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将文化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借鉴外语教育家斯特恩(Stern, 1983)《全方位外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下列一些方法。
3.1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文化教学应该结合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知识文化虽然不直接影响交际,但知识文化中的背景知识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同样重要,是阅读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有的学生理解词汇、句子结构,但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无法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七单元B课文“Martin Luther King”介绍了马丁·路德·金领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的成就。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数听说过这位伟大的黑人民权领袖,但也有极少数学生没有听说过他,有个学生竟然将他的名字翻译成“马丁·路德国王”,令人啼笑皆非。大部分学生也只是听说过金和他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但很少了解他组织的几个争取黑人权利的重大活动,也没有读过这篇演讲,所以面对该课文学生一脸的茫然。我给学生们介绍了有关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这段历史,帮助学生理清文章中出现的众多地名和一些人名,学生感到对文章的理解顺利多了,能自己纠正课后阅读理解题中做错的题。
3.2 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有些学生语音、语法学得不错,但是说话常常不得体,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英语时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不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我的学生开始上课时总是这样问候老师:“Good morning, teacher.”在汉语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作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在大学里如何称呼,取决于学衔以及得过什么学位。对于教授、副教授,一般在姓前加上“professor”,对于不是教授、副教授,却拿到博士学位的教师,称为“Dr.”。对于其他教师则用“Mr”,“Mrs”或“Miss”等称呼。在美国,许多大学生直接叫老师的名字,老师并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说明自己平易近人。这是中西文化在称呼上的差别之一。文化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从而使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存在文化差异。此外,文化差异还体现为在语用上及价值观上的差异。所以比较文化差异是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3.3 直接阐释法
这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即教师对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现象,尤其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意义的词语、典故、委婉语、谚语、习俗等文化知识内容进行直接讲解。如:Achilles’heel(阿基里斯的脚踵:唯一致命的弱点);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4.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离不开文化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文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巧的同时了解文化,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开拓思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张国扬, 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 (3) .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篇5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6
关键词:英语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我国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中,首次把文化教学目标列入其中,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对我国英语教育课程的一种创新。不可否认,传统的英语教学在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培养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然而,在实际的交际中常常会出现学生语言不得体或理解错误的情况,其原因就是学生缺少中外文化差异的学习,尤其是对西方文化不甚了解。因此,英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一、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词语的文化内涵。许多情况下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英汉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仅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威严、强大;在英语文化中dragon 是残忍丑陋的怪兽。近年来,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人逐渐认识到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特殊性。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英国是个岛国,西靠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而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当西风吹起来的时候,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而中国,则正是深秋或隆冬,天气变冷,树木凋零。英国雪莱(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热情歌颂了温暖和煦的西风,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英汉语对应词中,一种语言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例如:英国皇室就被很多英国人称为白象。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二、从语篇分析中导入英语文化
笔者在讲解《实用英语》的课文Education in the Air的篇章结构时 ,适时为学生讲解了西方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属“无领域依附”型的思维活动。这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所反映。如在地名排列顺序上,中国是由大到小,而英语正好相反,“中国北京”译成英语是 "Beijing China"。姓名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则相反,如Bill Clinton (比尔·克林顿),Bill 为名,Clinton为姓。这反映了西方人喜欢把自己最关心的信息点放在前面,以便突出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在做英语句子的对划线部分提问时,疑问词一定要放在前面的原因。同理,将句子“这是什么?”译成英语应是"What is this?",而许多初学者往往译成"This is what?"。如果学生了解了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就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在教学中许多学生阅读时把握不好文章的主题思想。其实西方人的文章一般每段的首句是中心句。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
了解西方人的直线式思维习惯与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差异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体会其语言风格。这时,教师可就语言风格为切入点,对西方文学作系统讲解。最好以学生较熟悉的西方作家为例,突出典型,具体生动。培根的科学严谨,雪莱的热情奔放,狄更斯的深刻细腻,华尔华兹的浪漫抒情,惠特曼的自由、田园,马克吐温的幽默辛辣,海明威的简洁自然和他独特的冰山原则等等,使学生扩大了视野,更深层次的了解西方文化渊源,提高了对英语的驾驭能力。
结束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文化背景教学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除了英语课堂上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文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收听英文广播,欣赏英文电影,浏览英文网站等多种方式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总之,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我国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文化教学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长喜,《大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阅读》,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
[2] 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年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 篇7
1 中英茶文化差异
1.1 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差异
对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分析,首先要从语言交际的视角进行分析,要分析字词的内涵与意义,在中英茶文化的字词分析中,具有相同意义的词语有:tea plate(茶碟)、tae sets(茶具)、tea plant(茶树)、tea ladle(茶勺)、tea green(茶绿色)、tea cup(茶杯)等。丧失了tea的基本概念的、具有不同意义的词语有:a cup of tea(汉语意指:某人喜爱的人或事);Somebody’s cup of tea(汉语意指某一东西合人的胃口,令人感兴趣);You are not my tea(汉语意指你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A different cup of tea(汉语意指不同的、有差别的人)、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汉语意指不为金钱所动,再高的报酬也不会做某事)、Take tea with Somebody(汉语中有贬义的涵义,意指与某人狭路相逢)。
1.2 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差异
在非语言交际视角下,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茗方式的差异。中国的饮茶方式主要区分于汉族地域和少数民族地域,在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中通常采用“混饮”的方式,他们将盐、糖、葱、红枣、桂圆等不同的材料混入茶水之中蒸煮食用,如: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典型的“混饮”方式,还有苗族的米虫茶、侗族的豆茶等。而汉族的饮茶方式则较为简单,通常采用“清饮”的方式,汉族喜爱茶的自身味道,喜欢雅致、清淡的饮用方式。而英国初始喜爱饮用中国的绿茶,随着锡兰、印度等国的红茶的涌入,英国人逐渐偏爱红茶,红茶性温而绿茶性寒,更适于英国人在环海的潮湿气候下饮用,英国的饮茶方式喜爱添加适量的牛奶和糖,并配合蜂蜜、胡椒、黄油等佐料,调制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特色饮品。
二、中英茶道精神的差异。中国传统茶文化所蕴含的茶道精神主要涵盖了中国传统儒家、释家、道家的哲理思想和精神,包含有“和、敬、廉、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清淡、古朴和典雅的风格和意境,寻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精神品格上的升华。相较而言,英国茶道精神不如中国茶道的内涵丰富,英国更为注重茶文化的生活品质和格调,崇尚优雅、舒适的生活享受。
2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原因分析
2.1 政治环境因素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受皇族的影响较深,在唐宋时期大多讲究的是皇族的饮茶方式和习俗,如:唐朝的煎茶、宋朝的点茶。英国的茶文化则在世界茶叶贸易不断拓展的进程中,不断改变其饮茶方式,由最初的绿茶饮用到流行的红茶饮用,显现出不同的政治环境下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2.2 地域环境因素
中国地处内陆,因而传统茶文化也显现出保守的态度,而英国地处海洋地域环境,气候潮湿,由最初的绿茶改为饮用红茶,由于红茶性温,便成为了英国流行的饮茶品种。同时,英国的生活节奏较快,比中国的内陆式保守文化有更多的创新精神,这就使得英国的茶文化创新而丰富,显现出种类繁多的饮茶品种如:奶茶、花茶、香料茶等。
2.3 思想价值观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的哲理和思想渗透较多,倡导“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茶文化也以“和”为核心,追求茶文化中的清静和修为。而英国文化则受骑士精神的渗透和影响较深,显现出英国人强烈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也促使英国茶文化更具有创新性。
3 融合中英茶文化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创新
在国际文化和语言交融的一体化形势下,我国要培育更多的英语交际人才和跨文化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英茶文化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到外国文化的特点和风格,拓展学生的思路,从新的视角探索英语语言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全面素养。
3.1 基于“茶语”的高校英语文化教学
在对中英茶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的前提下,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中可以基于“茶语”实施教学,以“茶语”为媒介,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认识和理解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差异,在对比和比较中产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英文的“茶语”有许多谚语,这些谚语表达了不同的汉语意思,可以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茶语”的理解。
例如:This’s just my cup of tea。
I see already that storytelling isn’t my cup of tea。
在上述的例句中,我们看到“a cup of tea”的汉语不同用法,它并不是简单的“一杯茶”的涵义,而是用于表示喜爱某物或擅长某事的意思。
还有一个“茶语”:all the tea in China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对英国茶文化的影响和渗透,由于英国初期的茶叶是由中国传入的,而当时中国传入的茶叶主要用于英国皇室贵族,成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显现出珍贵的涵义和象征,因而,这里的“茶语”象征着财富,而all the tea in China就意味着一大笔财富的涵义。
3.2 基于词义对比策略下的中英茶文化教学
我们可以基于中英茶文化的差异进行词义对比式的教学,通过对词义的剖析和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茶语”的涵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丰富学生的中英文化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英国,对于饮茶的时间有固定的规定,Low tea和High tea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英式下午茶,以Low tea为例,单独从词面上翻译为矮的茶、低的茶,这显然不合适,不符合人们的用语习惯和思维,在教学中要联系英国的英式下午茶文化,使学生理解Low tea就是英式下午茶的涵义,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学生在透彻了解英式下午茶的饮茶习俗、饮茶方式和饮茶礼仪之后,就可以增强对词语Low tea的理解。
又如:单词Black tea在英语的涵义是指红茶,而依照汉语的翻译习惯则应当为黑茶,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翻译区别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英国的红茶发展历史,在进行英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教学之下,使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对比性差异,从而加深对英语的记忆和理解,丰富了英语茶文化教学内容。
3.3 基于英国茶文化中的文学作品的教学
英国有许多关于茶的文学作品,许多英国著名作家都在作品中在关于茶的描述和语言,这也体现出英国对茶的热爱和推崇,在英国茶文化的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英式下午茶、英国饮茶器具、英国饮茶礼仪的描述,学生在感受到别致而新颖的英国茶文化特色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英国茶文化中的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学习和背诵,极大地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
3.4 基于英国茶文化的影视作品的教学
英国茶文化中还有直观、生动的影视作品,这些直观的英式茶文化影视作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欣赏英国茶文化的影视片段中,增强对英语语感和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可以在教学中播放《傲慢与偏见》电视,在这个影视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英式下午茶的情节,学生在英式下午茶的习俗和美轮美奂的英式茶具的感染之下,进入到英语情境的学习之中,进行简单的英语交际训练,增强了情境对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以茶文化为媒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对比,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英语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增加对英国文化的深度认知和理解,提升跨语言交际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乐兴,李养龙.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英文化对比的引入——实证与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2]罗湛.关于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基于跨文化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4(11):37-40.
[3]文斌,丁启红.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2):210-211.
[4]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220.
[5]王柳人.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2010(31):202-203.
[6]万丽丽.浅析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76-177.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8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时, 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只讲语言, 不了解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 那就很难将语言和文化结合, 从而得体地使用语言。因此, 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 不仅会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造成误会, 从而影响交际。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 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文化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定义为: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看出, 大纲对大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但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 而较少涉及文化。虽然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错, 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 却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语不得体等现象, 从而造成难堪, 甚至误解。究其原因, 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问题, 并提出的自己的一点建议。
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英语教师本身的社会文化知识欠缺
刘润清教授 (1999) 说, “要把外语教好, 要求一个外语老师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以往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局限性, 现任教师中的大多数虽然毕业于英语专业, 但文化功底普遍比较薄弱。许多人即使想改变现状, 也苦于自身功力有限, 又缺乏时间和学习条件而无能为力。与此同时, 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现代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 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 还要有深厚的英文化和汉文化的修养, 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文化知识的欠缺是英语文化教学的一大困难。
(二) 缺少成形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大纲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简称《课程要求》) 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此大纲突出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但是, 对“提高综合文化素质”这一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指导。虽然二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涵盖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 但在具体陈述中仍然是着重强调了英语的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 对于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层次, 则没有具体的描述。因此, 教师是随意地教, 学生是凭兴趣随意地学, 没有把文化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成分, 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 也就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 更没有有效的测试手段。
(三) 课程设置轻视文化教学
目前在中国, 大学生一般每周有四个小时的英语课。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一些相关专业的学生还被要求参加六级考试。因此, 应试仍是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 还要辅导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如果在课程中加入文化内容, 这就需要改变英语课程的设置, 在通过考试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 教材中文化教学的内容欠缺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果。很多教材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讲述。比如很多英语入门教材都包含这类的“对话”: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 Hong.
--How old are you?
--I`m twenty.
--Where do you come from?
--I come from China.
这些对话看似正确, 但是在实际的交际中, 几乎不会发生。因为在英美国家, 人们是非常看重隐私的。日常交际中几乎不会有人问年龄之类的个人问题。
近几年教材的编写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 一些教材还选用英美国家的原版文章, 并给出一定的文化注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化的了解。但是, 这些多是一些零散的文化知识, 缺乏系统性。
三、对策
(一) 建立外语教师文化培训机制
跨文化教育的主角是教师,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实现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因此, 当前很有必要建立一种以提高中青年教师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培训或进修机制, 给现有教师补上相关的中、外文化课。近些年来, 一些高校组织教师参加文化培训, 教育部每年也都要选派一些教师赴海外进行培训学习, 这对提高教师文化教学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和庞大的教师队伍相比, 受益的教师仍然很有限。如果能让接受过培训的教师举办讲座或进行小组学习, 与没有这个机会参与培训的教师分享自己的经历与心得, 这也许能够使更多的教师受益。
(二) 制定英语文化教学大纲
虽然当前的教学大纲对大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 但是具体的操作仍处于一种各行其是、相对混乱的状态, 并没有形成语言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英语教学大纲不仅要制定宏观性的指导政策, 而且还要规范微观性的实施法则;既要把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又要把文化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外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 并辅以各种社会文化能力测试, 以检验文化教学的效果。
例如, 在大学英语一级教学活动中, 大纲可以规定学习者必须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地理、历史、个人生活方式等知识;在大学英语二级教学活动中, 大纲可以规定学习者必须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以及目的语文化与学习者本身的文化的差异性。只有在规定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任务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英语文化的教学才可能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并且贯穿于英语教育的全过程。因此, 经过全盘考虑所制定的系统而完备的教学大纲是进行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保证。
(三) 课程设置应重视文化与交际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设置诸如“文化与交际”“英美文化概况”之类的选修课程, 加大文化教学力度, 充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在英语专业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和有关出国选拔考试中增加检测文化知识和语用能力的试题, 并将此加入外语教学评估中相应的评价条目当中。
(四) 编写文化为导向的教材
文化导向教学模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这类教材的编写应以多元文化为导向, 以语言文化对比、参照为方法, 以多国文化背景为材料, 以现代语言理论为指导, 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教材的内容应富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感, 增加跨文化交际内容和现代科技信息。教材体系的创新则主要反映在语言结构与交际功能的结合上的更加紧凑性。教材中的语言训练应当由机械模仿型转向任务活动型, 使其更富于实践性和启发性,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 改进文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师明确了文化教学“教什么”, 还要思考“如何教”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文化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跨文化教学为目的的教师应拓宽思路和视野, 把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去, 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出发, 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相结合, 以便更好地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教学。
1. 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弥补传统英语教学不足的方法。现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上有许多介绍西方普通人生活的片子, 这些对于了解当今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和日常用语, 还有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语言特色, 以及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交际手段有很大帮助。教师也可以从网站上下载文化材料, 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风俗等,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最终达到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 加强文化介绍
在讲课文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或讨论, 引导学生去注意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 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如“The Present”一课,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一些传统的生日庆祝活动;谈到礼物时, 可以比较中西方的习惯:外国人收到礼物, 马上打开, 连声叫好;中国人收到礼物, 先放在一旁, 并不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 以免别人说他贪心, 这就是文化差异。
3. 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可以举办“英语角”,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 同时又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还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如英语晚会、英语演讲赛、英语辩论赛、英语卡拉OK赛、专题讲座等, 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
4. 充分利用外籍教师和留学生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 与这种语言的母语者接触都十分重要, 英语也不例外。在一定意义上, 这种接触是别的方式无法取代的。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不够, 在日常生活中与母语者的接触中往往能学到更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例如, 在什么场合下讲什么话, 作何种反应, 都只有在日常的接触中才能观察到、学习到。所以,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外籍教师及留学生交流, 切身感受并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
四、结束语
“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的交际、学习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因此, 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存在。” (蒋红, 樊藏藏2002:42-46) 。语言和文化教学本来就应该是一体的, 而且也应是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的主线。对教师而言, 它是一个“语言文化基础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过程;对学生而言, 它是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 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 并逐步转化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发展过程。因此, 文化教学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蒋红, 樊藏藏.2002.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J].外语界 (l) :42-46.
[2]刘润清.1999.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张友平.2003.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 (3) :41-47.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 篇9
一、文化与文化教学
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它通常被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胡文仲、高一虹,1997:2-3)
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角度讲,“交际文化的重要性甚于知识文化”。(胡文仲,1992:45)因此,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把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拓宽视野,提高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表述内容,二者密不可分。曹文(1998)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Culture Knowledge)层和文化理解(Culture Understanding)层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Culture Awareness)教育,主张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英语人才,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达到文化理解。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思维模式等产生困惑。教师只有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的文化现象,才能有助于他们真正领会语言,提高他们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课文“Quick Fix Society”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Book2 Lesson 9)中,有这样的描述:“We drove slowly through main streets of sleepy Pennsylvania Dutch towns, slowing to twenty miles an hour so as not to crowd the horses and horse carriages on their way to market.”如果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能够插入相关的文化背景,告诉学生Dutch towns那里的居民大部分是路德教徒和新教改革者。这些移民至今信守传统文化,并拒绝接受现代化机械设备,如汽车。这样,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更能够抓住作者的意图,从而理解全文的主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一些话剧的节选片段,让学生可以在情景扮演中重现当时的情景,既锻炼了学生的会话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恰当得体的交际行为。
三、提高文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1. 课文讲解前的背景知识介绍
教师在讲解每篇课文前应尽量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或者给学生提一些有关背景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教师可以在课堂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口语和阅读能力,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在讲解课文时讲解相关文化知识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理解课文更深刻的内涵。如在讲解“My Personal Manager”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Book 1 Lesson 8)中,有“the last straw”这样的谚语,本短语来自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骆驼素以其忍耐力强著称,它可以许多天不吃不喝,驮着重物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行走。但凡事都有个限度,骆驼的负载力也是如此,一旦到了极限,哪怕再加一根稻草也可以把它压垮。在生活中,也不乏我们的体力或精神的负担到达极限的情况,这时,哪怕再加一点儿负担,也足以导致全面崩溃,这个谚语就用来指最终使人无法忍受的事或因素。如果教师不讲解其中的文化知识,学生就会很困惑,相反,在理解了这样的谚语时,学生就会对主人公当时再也无法忍受的感受有了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了。
3. 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文学材料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如《圣经故事》、《希腊罗马神话》等,有的要略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要反复咀嚼,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或者鼓励他们去看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可以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以及相应的风土人情。
4. 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在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诗歌朗诵、话剧表演,或者请专业人士来做英语文化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西方文化,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外语教学中语言技巧和知识固不可少,但也不能脱离所学语言的文化和历史。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学习,适当地进行文化导入,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界, 1998 (3) .
[2]顾嘉祖, 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胡文仲 (主编) , 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4]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 篇10
1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从文化角度入手对语言教学进行创新和分析,开展相关教学内容,将两者相融合和统一,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大学语言教学不再像中学时期,更强调语法、句法、单词、词组结构等硬性知识内容的识记,而是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操作能力,对英语文献的理解能力,以及熟练使用外语的交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语言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有所了解。而茶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切入点,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研究兴趣,降低文化内涵理解的难度,从而建立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学习的信心,起到桥梁作用。教师从文化背景入手,将教学内容与西方文化、英语语言文化相互结合,保证大学英语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对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模式并不重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进行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文化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对完善我国语言教学体系,强化语言教学目的,都具有重要意义。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开展语言教学的同时,引入茶文化内容,必然会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语言的应用技巧,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2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对比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深远意义。中西方文化体系的差异是造成茶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从历史渊源来看,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起源于中国,研究各国茶文化的差异,对研究地域文化发展以及语言文化传承都有重要价值。尤其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加入中西方茶文化对比分析,对增加学生背景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西方茶文化以英国为代表,英国茶文化带有明显的西方特色,而中国茶文化则在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发展,仍旧保持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特点。
2.1 品饮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饮茶方式主要分两类,混饮和清饮。混饮,根据个人喜好的不同将糖、奶、盐等各类调味品与红枣、桂圆、橘皮等食材,通过茶叶共同冲泡混合饮用,这种方式源于唐朝时期盛行的煮茶之法,这种饮茶方式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更为常见,如藏族的酥油茶;清饮,不加任何辅料,只用开水冲泡茶叶,单纯品尝茶叶本身的味道,沿袭自明、清两代,更注重饮茶的清雅意境。英国人饮茶更多是喝红茶,偏爱味道浓郁、茶性温和的红茶饮品,红茶也与英国人的身体状况、英国地区的气候环境更加契合。英国人的饮茶方式已经与中国传统饮茶方式相去甚远。英国人在饮茶时,常根据个人口味添加糖和奶,中和茶叶本身的苦和涩,或加入蜂蜜、胡椒甚至黄油,将红茶调制成更符合自己口味的饮品,没有固定的品饮方式,更加自由和随意,具有代表性的有阿萨姆红茶等。另外,英国人在茶叶包装上也另辟蹊径,将传统散装茶包装成小袋,制成速溶茶,更加适合西方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
2.2 饮茶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饮茶的时间并不固定,有早茶、午茶、晚茶,一天当中没事闲聊的时候也会泡上一壶茶慢慢细品,或是招待不常来的贵客,“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习惯。英国人对饮茶则更多讲究,早上在床上先喝一杯早茶,保持头脑清晰,然后是上午11点左右的中午茶和下午4点左右的下午茶,每周还有固定的茶会和茶宴时间等。
2.3 茶道精神的差异
中国的茶道精神表现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习性,更承载着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想,通过品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上的升华。而与中国茶道相比,英国茶文化则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英国人并不重视茶道形式,在饮茶过程中更多展现的是个人的生活品味和生活格调,英国人通过饮茶所透漏出来的更多是其对生活的态度和西方自由主义精神。
3 茶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基于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可供教学使用的背景素材有非常丰富。大学英语教学本身就承担着文化交流的任务,茶文化作为涉及中西方文化传承的重要结合内容,其对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与想象,拓展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强化文化教学作用,引入中西方茶文化对比,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大胆尝试,也是新时期语言教学的重要创新。
3.1 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
将茶文化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加深学生对语言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文学品味。通过让学生阅读涉及茶文化的中西方文学作品,借由茶文化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体会不同语言种类所蕴含的语言之美,从中感受文化的熏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兴趣,从而积累语言学习经验,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推荐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文学作品,从与茶文化相关的经典文献开始,循序渐进。当学生阅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就可以推荐一些经典原文名著,让学生从名著中找到外国人对茶的描绘,反复印证,在不断熟悉茶文化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学习能力。涉及茶文化较多的作品有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等,这些作品都带有明显的西方生活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感触和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通过推荐涉及英国人饮茶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作品,能够帮助更好地了解英国文化,给学生带来更多文化启发和精神洗礼。教师通过推荐文化内涵深厚的作品给学生拼读,并定期组织阅读分享活动,增加学生间阅读收获的交流,了解学生语言阅读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能够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视野的开阔。
3.2 立足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认知观
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教学活动,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借助茶文化的不同全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针对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实际事件,对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优劣。文化差异造成思维差异,思维差异又导致认知差异,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承和不同的认知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要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建立全面的文化认知模式,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深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中西方在茶文化方面的差异,就体现了双方认知方式、思维模式的不同,教师在借助这些差异进行大学课堂的教学,如在涉及到新词汇的时候以茶文化为铺垫,进行知识导入,并穿插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词汇成因和内在含义的认识;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对词汇材料进行分解和导入,通过背景介绍,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先导印象,提高听力效果,积累学习信心。
3.3 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茶文化为对象,进行大学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教师必须要注重文化导入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文化导入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首先教师从语言结构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与语言结构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语言结构的应用情况,同时加入茶文化词汇和文章的介绍,将茶文化与课文背景知识相互结合,共同完成背景导入;第二,对茶文化系统知识进行梳理和介绍,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印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茶文化背景框架,从而积累语言学习经验;第三,加入更加广泛的文化知识,将茶文化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将其他文化逐渐引入到背景介绍中来,让学生通过更多文化知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全面的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建立更好的语言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语境分析能力。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教学融入教学过程,是对语言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通过文化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加深对语言学习的认识。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中,也要注重文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基于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开展的文化教学活动,在达到英语教学目的同时,也是对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55-56.
[2]何一丹.浅析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实施[J].福建茶叶.2016(1).66-67.
[3]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5).
[4]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教学;措施
一、导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应本末倒置,要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不同语言、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更好地沟通的关键。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1、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整合的关键。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加强文化渗透对理解英语知识具有很大作用。如:在月份与星期使用与学习中,对于Whichisthefirstdayoftheweek?如果老师不提前讲解西方知识,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周一,由于在国人眼里,周一就是一周的开始,而在英语国家,周日是耶稣复活的日子,所以是第一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渗透,对掌握语言涵韵,加深知识掌握具有重要作用。
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是学生进入神秘西方文化、西方世界的一把开门锁。然而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一大载体。所以,将西方文化渗透于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减少语言交流的障碍,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形成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英语同时也是学习西方文化,感受西方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渗透西方文化思想,有利于在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避免“汉语式”英语翻译现象的出现,在充分理解西方文化思想和语言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语言表达。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1、明确中西文化差异。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关注文化实质与内容对语言形式、习得、运用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要着力解决构建在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语言习得和运用的文化阻抗问题。中华文化与英美文化虽然有许多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又存在差异。在中华文化背景下,我们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即使进行了相当多的语言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掌握了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也不可能自如地进行英语的理解和表达,因为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都存在一个潜在的前提——文化理解。在日常生活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不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就有可能出现语用失误,形成交际障碍,造成文化冲突。
2、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体验英语文化。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薦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3、通过传统节日了解西方文化。中国的传统佳节在学生印象中应该是比较熟悉的,而对西方传统的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重要节日,可以利用一些图片或者录像等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看,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4、注重增加课外活动的文化教学,鼓励学生多途径了解英语文化。比如,可在校内举行英语角,让学生聚在一起用英语交流;举行英语演讲和文化知识竞赛,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化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可以给学生播放英语视频,教学生唱英文歌曲等。鼓励学生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剧或者歌曲来了解英语文化。通过阅读或者观赏影视剧、听英语歌曲等,让学生自己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然后教师组织讨论,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英语交流沟通的能力。
5、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课堂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平台,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教材变得多样化,许多课文都对中西方文化有所涉及,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意识,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四、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寓教文化于教语言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吸收有关的文化知识背景,在学习文化背景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贺.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的激趣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4,01:92-98.
[2] 胡孔华.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174-176.
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探究 篇12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教育,文化教学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语言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见,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 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文化则是语言发展的动力
事实上, 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而且是最原始的文化, 是精神文化的基础。但是语言, 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 都不可以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 更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决定一个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而存在。同时, 文化对语言的形式也有着制约作用, 文化是语言存在的基础, 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中, 成为语言新陈代谢的重要生命源泉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 也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 所以文化的发展就会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 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1.2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能直接反映出文化的内涵与现实
一种文化的面貌可以在语言中得到体现。比如, 汉语中“东风”一词在英语中对应词是eastwind, 表面上看, 这种译法没有异议, 但如果进一步研究的话, 以英、汉两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会有很大差异:中国人一般将其理解为和煦的、温暖的, 象征着春天和美好的事物;而在英美国家的人们看来, “东风”并不像中国人理解的那么美好, 他们只能想到凛冽的刺骨寒风。[2]1.3语言推动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动力, 反过来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是整个文化发达的基础。如果没有语言记载人类祖先的知识与经验, 后代人就不得不对一切事物从头做起, 社会会停滞, 文化更得不到发展。如果没有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各个民族之间就无法交流, 人类也就无法获得先进的知识和经验。
2 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
直到20世纪60年代, 人们才真正意识到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随着社会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速度的加快, 对语言研究不再是脱离社会客观现实而展开的, 而是与文化研究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外语教育的实质, 做到了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统筹兼顾。
就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来看, 人们普遍认为英语教育等同于语言教育, 就是向学生传授语音、词汇及语法知识, 而很少涉及文化教育的内容。随着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我国外语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语法知识, 而是培养交际能力”。2004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良好的听说能力可以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另外,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要求为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既要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又要使其掌握各种文化知识, 提高其文化素养。总之, 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语言与文化是同等重要的,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驾齐驱, 才能具备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
3 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标及内容
3.1 文化教学的目标
除了强调文化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关系外, 学者们还指出应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的创新能力。
综合上述观点, 我们认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技巧。文化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 而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适应世界的发展。[5]3.2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五个方面;并且通过文化教学, 可以使学生理解、思考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使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发生关系, 并有利于文化间的沟通和个体思维能力发展, 从而顺利地进行了文化教学, 实现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目标。
4 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4.1 循序渐进原则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具有阶段性或层次性, 在教学中就应遵循循序渐进或层进行的原则, 也就是说, 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 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展开教学。
4.2 相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文化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 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但受大学英语教学中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重点讲授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相关、与日常交际相关, 以及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
4.3 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需要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还要设法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 使他们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一原则既符合知识学习的规律, 又符合文化教学的要求。因为知识的学习以掌握为目的, 以应用为结果, 主要经过选择、领会、习得和巩固四个阶段。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掌握, 但是仅有掌握是不够的, 学生还应该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如果不会运用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掌握, 真正的掌握在于对知识的操作。
5 结语
尽管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达成了共识, 但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尚未得到完全的重视和应用,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令人堪忧。要确保外语人才真正地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首先目标。总之,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为善, 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06-21
大学英语中的翻译教学10-28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07-21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10-2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09-2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文10-27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10-28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05-09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09-26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