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4-06-26

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精选8篇)

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1

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文体知识造成写作能力严重滞后,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大学写作教学中引入文体知识.本文首先从语言学理论探讨文体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并从词汇、语法句式、篇章结构方面阐述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文体知识的具体尝试.

作 者:程谦 CHENG Qian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3关键词:文体学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词汇 句式 篇章

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2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需要迅速有效地培养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人。因此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 外语教师与专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讨论。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多关注于生词的解析和重点语言点及句型的罗列, 忽视了从语篇, 文章的内在含义把握课文,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应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 可使学生更集中于文本, 提高他们理解文体的能力, 通过语言分析的实践, 学生能够达到既可以欣赏文章内容又可以巩固和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双重目的。本文拟以《全新版大学英语》 (第三册) 第一课Mr.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为例, 试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找出大学英语记叙文的某些文体特征和写作特点, 以便于大学生提高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二、功能文体学理论

功能文体学是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的文体学理论。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两个部分: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系统语法把语言视为系统, 重点说明语言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 亦称“意义潜势”。功能语法研究语言选择的过程或结果, 是对语言结构在语篇中的功能的研究。功能文体学强调意义在文体研究中的作用, 讨论语言的功能理论与文学研究的文体相关性问题。语言的功能理论是指语言具有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三大元功能。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的解释都围绕这三大元功能展开。韩礼德把文体视为“前景化”, 即“有动因的突出”。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是“功能思想”。韩礼德认为, 语言结构是在交际过程中根据其使用功能发展起来的, 并把语言的功能归纳为三个元功能, 所有的语言结构都可以从这三大功能给予解释。功能思想把语言形式和情景语境联系起来, 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把握语篇的文体特点。对情景语境的关注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与语言的三个元功能相对应, 韩礼德抽象出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场, 基调和方式。功能语法理论的系统性为我们系统地进行文体分析提供了语言学理论框架。在及物性, 语态, 语气, 情态以及主位结构, 衔接等几个层次上同时展开分析, 旨在体现语言三大元功能是连接突出的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的中介, 而与情景语境有关的有动因的突出, 则是文体特征。情景语境是在语篇形成的过程中形成, 是作者创造出来的, 与整体意义相联系。将以上的分析结果与情景语境的三个变体即语场, 基调和方式相联系, 即得出突出的语言形式在情景语境中突出出来与作品的整体意义相联系, 建立相关性, 从而获得作品的文体特征 (获得常规与偏离常规) 。

1. 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主位 (Theme) 和述位 (Rheme) 。主位表示信息的起点, 是讲话人谈论的话题, 述位是对主位的发展。在英语和汉语中, 主位总是位于小句的句首。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 讲话者需要对主位作连续的选择。选择什么成分作主位是受情景语境支配的。一方面, 主位与语篇外的情景因素发生关系, 把语篇和情景密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 它还要和上下文以及支配信息流动的更高层的意义结构相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对语篇中小句的主位作连续的选择上。这种对主位的连续选择称为“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模式反映语篇的信息发展方法, 即讲话者组织语篇信息的方法。这些不同的信息发展方法是不同的文体突出形式, 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可产生不同的文体效应。

因此, 在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入主位和主位推进的模式的方法, 引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记叙文中。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现形式。

2. 语篇衔接分析。

语篇的衔接机制是把语篇成分组成一个整体, 使其成分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使整个语篇与情景语境相联系的一种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也存在于语法结构中。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 (grammatical cohesion)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两种。语法衔接有四类: (1) 照应。它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现象, 包括前后照应关系。 (2) 省略。它是指语篇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被省去。 (3) 替代。指用替代词去取代某一个成分, 包括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 (4) 连接。指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词汇衔接也有四类:1) 重复。是指某个语言成分多次出现的现象。2) 同义/反义。3) 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4) 搭配。通过分析语篇的不同衔接方法, 读者就会从语篇的角度、从语言运用的上下文中去完整地理解并欣赏所阅读的内容, 而不是将语言孤立起来片面地去理解掌握。因此学生只要在写作中注意做到以上分析的方法, 写作的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三、功能文体学在英语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

英语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读一篇学生的作文时, 虽然每个句子语法, 用词上都正确, 但读起来却很吃力, 不能给人一种顺畅的感觉。这就是因为学生在写作中缺乏主述位意识和衔接机制, 结果写出的语段很不自然。例如, (1) One day on my way home from school, I was crossing the street when a car suddenly sped by. (2) A boy carrying a school bag was knocked down by the fast car and a screaming cry was heard. (3) Unexpectedly, the boy was lying in the street bleeding and the car continued at full speed. (4) At this time, a taxi was stopped at once by a young man who was passing by and rushed to the poor child. (5) The child was helped to get into the car by the tax driver who drove them away without saying a sing word.上述语段的句子语法无可挑剔, 却因语序不妥而显得逻辑混乱, 若将该语段句子的语序加以主述位结构的调整并且运用衔接机制, 就可以成为既符合语法规则又具有可接受性的语篇。 (1) One day on my way home from school, I was crossing the street when a car suddenly sped by (2) The car ran so wild that a boy carrying a school bag was knocked down by the fast car and a screaming cry was heard. (3) Unexpectedly, the car continued at full speed, and the boy was lying in the street, bleeding. (4) At this time, a young man passing by rushed to the poor child and he stopped a taxi at once. (5) The driver of the tax helped to get the child into the car and drove away without saying a single word.句 (1) 的主位“On day on my way home from school, I”使读者知道了这个场景的地点及描述者。述位提出了“a car”。句 (2) 的主位“the car”是已知信息, 与句 (1) 的述位构成重复衔接"这句的述位提出了新信息“the boy was knocked by the car”。句 (3) 是两个并列句, 描述已知信息“the car”和“the boy”的情况。并且用”and”连接和重复衔接机制。句 (4) 的主位是时间状语“at this time”和新信息“a young man”述位又提出新信息“a taxi”。使用的衔接机制是同义 (the poor child-a boy) 。句 (5) 的主位是已知信息“the driver of the taxi”, 述位告诉读者“get the child into the car and drove them away”, 运用了重复衔接机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学生对英语主位推进理论和衔接机制的掌握并恰当地应用有助于在写作记叙文中实现上下文的连贯, 把握并突出重点。文章条理清晰, 逻辑性强。

因此, 大学生在写作记叙文中, 应该按以下步骤进行, 以提高写作水平。

(1) 分析所给的题目要求, 综合自己对题目的已有知识和所能获得的材料进行整体构思, 构思所写的语篇主题, 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 (2) 语篇的结构:弄清楚应当先哪一部分, 再写哪些部分, 如何运用衔接机制; (3) 进行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根据所要表达的段落主题, 选择对应的主位推进模式; (4) 对词汇和句法的选择: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 选择句子结构、句子类型和主位类型; (5) 语篇的修改:通过对语篇的各主述位结构和衔接机制的分析, 检查所应用的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机制是否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检查所运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是否与所要表达的中心紧密相关, 是否是紧紧围绕中心展开的。

摘要: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多关注于生词的解析和重点语言点及句型的罗列, 忽视了从语篇, 文章的内在含义把握课文,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应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 可使学生更集中于文本, 提高他们理解文体的能力。试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找出大学英语记叙文的某些文体特征和写作特点, 以便于大学生提高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功能文体学,记叙文,特点

参考文献

[1]程爱群, 阮凤敏.英语四种语体中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

[2]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文体学;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06-02

作者简介:王晓鹤(1984.1-),硕士在读,助教。

随着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不能局限于以往的只注重课文的篇章结构分析和单词,词组和句子的讲解。大学英语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四六级考试,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熟练地运用这门外语成为教学的新目标。然而如何在正确的场合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却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将英语文体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起来,成为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特别是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学生们通常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扎实的英语基础,枯燥乏味的课文根本不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如果把英语文体学的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在不同的语境下正确的体会作者的意图,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好的掌握课文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

1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

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也是经过国家高考进入到高等教育学习中的,但是相比较一本和二本院校的学生,他们劣势是学习主动性不强,经过在独立学院近五年的英语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相反他们最大的优势也在这里,大多数的学生们都非常的聪明,只是不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在学习上,这时候教师如何的引导并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的乐趣,而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是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重点。

学生的构成基本分为三类:一是高考失利,又不想再复读的学生们,他们有着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但是在心理上对于进入三门院校的事实,有排斥心理;二是发挥正常考入三本院校,这类学生也通常有很好的学习主动性,并期待着在大学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三是为了上大学而进入三本院校的,他们来到大家的唯一目的是得到一纸文凭。针对不同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

2 文体与文体学

英语的Style(文体)一词源于拉丁语stilus; style的本义原指古人在蜡板上写字用的一种用金属或骨头制作的“笔”。现在,有人将“Style”一词理解为“风格”,既可指一个作家运用语言的特色,又可指某个时代盛行的文风;既可指某种语篇体裁的语言特征,又可指某篇作品的语言格调和表现风格。有人将“Style”一词理解为“文体”,而文体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广义的文体则指包括文学文体在内的各种语言变体。

文体学(stylistics)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它着重观察,描述与分析,对文体的特点进行归纳,强调语言使用必须适合特定的场合。文体学的中心问题就是语言使用的适应性。在交流中,能否正确使用语言大体有如下两个原因决定。第一,交际者语言的基本功,包括其对语音,词汇,语法等的掌握和运用。第二是交际者对各种语言成分所具有的文体功能的了解。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同的语言使用者们会根据各自不同的身份,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使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3 文体学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

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运用语言得体性的培养。英语文体学认为,任何有效的言语活动都只能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语言的交际功能也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才能予以体现。也就是说,我们在语言交流中离不开“语境”。笔者从以四个方面对认识“语境”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上的重要意义。

3.1 语境指语篇内部的上下文( linguistic context)。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掌握他们的特定意义。例如:在短语a hot tempter中,hot指的是“急躁的”或“暴躁的”;而在hot news中,hot 有“最新的”意思。在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作者的意思。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Unit 1 中,第5段中“It takes you out of yourself”如果但看这半句,可能对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很不理解,但是如果参照上下文:“Fame’s spotlight can be hotter than a tropical jungle- a fraud is quickly exposed, and the pressure of so much attention is too much for must to endure. It takes you out of yourself:you must be what the public thinks you are, not what you really are or could be.”我们就会了解,“It”指“追求名誉”这个句子是说“追求名誉会让人迷失自己,不能做本来的,真实的自己,而只能成为公众认为你的样子。”

3.2 言语事件发生时的社会情境特征( social situational features)。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与语言使用者有关,一种与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使用有关。前者涉及到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文化修养,职业,所处的时代与地域,处境与心情及其语言的可理解程度和范围等因素。后者涉及交际双方的关系,熟稔程度,具体的交际时间和地点,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交际的领域和题材等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社会背景如何,作者本身的成长背景如何,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作者对于某一社会问题的观点以及作者使用的语言类型。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四册中的〈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领社会福利救济金的残疾人,是一名需要被关心和帮助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同时他也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希望可以逐步的自力更生的愿望,作者就采用了幽默诙谐的写作方法,给读者营造了轻松的氛围。言语虽然轻松,但是作者却把要呈现给我们的论点:渴望一个新的社会救济制度,深深的刻在读者的脑海中。此外,教师也要在教学中渗透在语言交流中,应考虑说话双方的关系熟稔程度。比如说:我们要表达:“我昨天遇到约翰布朗了,他说还想回来工作。”这句话,我们可以用以下三个句子分别表达:

I met Mr. Brown yesterday, sir, who used to work here, if you remember?

Do you remember John Brown? I met him today and he said he’d like his job back.

Met that fool John today. Wants his job back. Can you imagine?

以上三个句子都表示同一个意思,但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交际对象两者的关系却是越来越熟悉的。第一句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应该是下属与上级或者晚辈与长辈之间的对话,所以句中的语气非常客气;第二句中对话双方可能是同事或朋友之间,口气较第一句随意了一些;而在第三句中,使用了“fool”,“ want his job back”等非常不正式的表达,说明了对话双方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或情侣。

3.3 交际双方的言语社团之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乃至价值观念等因素,故可称为“社会文化语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交际者只有充分的共享这类知识,才能有效的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应总结一些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不同,同一句话,中国人和西方人听到后不同的理解。美国人在寒暄时,如果一方对另一方说:“you’ve lost weight.”听话人多会认为这是一种赞扬,因为他们的文化背景是害怕发胖。同样是这句话,如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听到这句话通常都会得知,说话人的真实意思是一种警告,诸如,你最近是不是工作太忙了或者身体出了社么问题之类。

其次,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中,常常会发现,同一个词,英国人和美国人的说法却不一样,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将学过的词汇按照英式和美式英语的不同做总结。比如:

汉语:裤子 人行道 秋天 生病的

美国英语:pants sidewalkfallsick

英国英语:trouserspavement autumn ill

这些简单的词汇在学生们的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如果教师能及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会对学习英语更有信心和热情。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常规的课文讲解,生词讲解,语法讲解,还要向他们讲授一些文体学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在正确的使用英语之外,还可以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提高英语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更加有效率更加全面的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写长法”的基本理念和“写长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写长法” 大学英语 写作教学 教学设计

Abstract: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Length Approach”,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totally new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course.Key words:“the Length Approach”;college English;the teaching of writing; teaching design

本文为武汉市教育局科研项目《“写长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9k115)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长期以来,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写作只是精读课中的一个部分,而精读课往往班级大、课时紧、内容多,致使教师往往无暇顾及费时费力而又难以见成效的写作教学。因此,为应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进行的突击性作文辅导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真正的交际愿望,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备受限制。写作教学的严重滞后造成了输入与输出的严重失衡,影响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在此情况下,王初明教授的“写长法” 应运而生,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二、“写长法”的基本理念

王初明教授根据我国英语教学“投入大、产出小”的现状,认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强调英语的应用,训练学生多使用英语。一种本土化的写作方法――“写长法”应运而生。该法以写长作文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多写、尽量写长,即通过逐渐加大写作量来学会运用外语。

“写长法”的理论基础是著名二语习得专家Swain(1985)的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理论。Swain指出:学习者需要发展正确运用英语语言和表达的机会,通过写和说的产生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运用,促使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桂诗春认为,写作是一种输出,而且是一种“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语言产生促进语言习得必须有一个条件,即“只有在学习者被推动的时候”。“推动”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而写作,特别是写长作文,是迫使学习者更多地做可理解的输出。如果这些输出得到及时的反馈,作用会更大。

“写长法”原则是先有再完善。让学生放开写,不限字数,越长越好,以量促质;少讲作文法,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悟出写法,通过写长开阔思路,释放创新潜力,增强学生学外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才规范语言的使用。由于平常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字数限定、作文题目的无关痛痒、三段式作文模式的机械呆板等使学生难以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因而学生易对写作产生厌倦情绪或写作焦虑。而写长可使学生放开手脚,释放创新潜力,加大他们尝试使用丰富多彩的词汇、表达法、句法的机会,加强知识内化,扩大知识面。

三、“写长法”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大量的自由写作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产出性的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已掌握的英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将英语知识内化成英语运用能力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英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引导学生掌握讨论、评价、分析、论辩等思维技巧。

2、教学方式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的写作任务。设计好题目后,学生自主寻找与各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经教师筛选、组织后发给全体学生共享。每个写作任务都要求学生先阅读已有的相关材料,然后围绕该话题自定题目,自由写作,越长越好。

3、课堂教学

学生仔细阅读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批改意见,与同学或老师商量解决争议和疑惑;教师选出典型的优秀作文或较差的作文进行分析,点评优点,分析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有选择地介绍或引导学生总结文法知识、写作技巧等。较好的习作当作范文让作者给大家朗读,教师当堂结合范文对本体裁的写作技巧方法进行适当讲解和指导。

4、评估反馈

不再沿用以往“学生单独写作、教师单独评阅”的成果写作法,转为以“过程写作法”为中心。强调交上来的作文须经过“自查、互改、讨论、重写”四个步骤。为了保质保量,教师鼓励学生课前课后相互批改作文,对有争议和疑惑的地方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学生要根据同学的批改和老师的评析重写自己的作文。注重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三个环节紧密衔接,力求作文在准确度上达标。内容上有深度和广度的作文会被贴在班级后黑板上供全班阅览。这样的评估反馈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长度与准确度相结合的要求促进了写作高质量的输出。教师每次课前及时有针对性的点评,易于别的学生对照发现各自作文的错误。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焦虑,又及时反馈了信息,学生也乐于接受。

四、总结

“写长法”是以写的方式促进外语学习的方法。它针对学外语多年而不会运用的困境,以设计激发写作冲动的任务为教学重点,在一定的学习阶段,顺应外语学习规律,通过调节作文长度要求,逐步加大写作量,使学生在表达真情实感的过程中,冲破外语学习的极限,由此增强学习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将外语知识加速打造成外语运用能力。“写长法”符合中国国情,可以加速外语知识的内化和习得,易于克服外语学习心理障碍,是专为中国学生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O0,(3)

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支架理论在CAI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能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计算机辅助(CAI)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充分发挥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的优势,设计、组织并指导学生的.写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架.

作 者:尹青梅 YIN Qing-mei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衡阳,421008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19.3关键词:支架 最近发展区 CAI英语写作 教师角色

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6

一、文体分析方法

文体学是应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方式或风格的一门学科, 可以分为文学文体学和普通文体学 (也叫语体学) 。文学文体学关注的是“有动因的突出 (motivated foregrounding) , 即作者为什么在众多的同义项中选择这一个表达”,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文体效果, 、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 其研究往往限于单个的、内部的分析, 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心理学、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而语体学关注的是“适切性 (appropriateness) , 即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以恰当的方式向合适的人讲恰当的话”;”, 让读者明白一类文章的语音、词汇、句法的共性, 其研究往往针对群体, 对其外显的共性进行分析, 涉及的领域是: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法学等。本文前面所提到的专业英语教师的质疑, 主要在于他们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中所涉及的课文主要是论说文、记叙文、说明文等, 没有什么文学色彩, 但在笔者看来,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非文学作品也有很多是文采飞扬。

文体学和语体学所用的方法都是对语篇进行分析。文体分析 (stylistic analysis) 的目的是通过对语篇的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修辞等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和阐释,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由于不同的文体学流派的理论模型和文体观不同, 因此, 文体分析模式也各异, 如Charles Bally的内容双分模式, Riffaterre的读者反应模式, Ohmann的转换生成模式, Halliday的系统功能模式等。在这些模式中, 由于系统功能文体学强调语言的功能, 语言功能之间的同等重要性以及情景语境的作用, 因此, 功能文体学对话语文体学和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系统功能模式自然受到了文体学界的普遍关注,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文体分析方法。

功能文体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把文体分析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分析阶段, 即分析语篇中语言使用模式 (patternings) , 回答“What are those particular linguistic patternings”;二是解释阶段, 即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模式出现, 回答“Why does the author here choose to express himself in this particular way?”。在韩礼德看来, 后者更为重要。英国文体学家Michael Short (1984) 则提出了文体分析的三步曲:描写、阐释与评价。从表面上看, 这两种方法的分析步骤不尽相同, 但其实质却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语篇突出的或偏离的语言特征 (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 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文体效果、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魏多逊 (Widdowson, 1975) 认为:“文体分析的价值就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手段, 使他能够把一篇文学作品与他自己对于语言的感受联系起来, 从而使他的感受深入一步。”

二、样例分析

(一) 表层分析

中国人学英语, 往往只注重‘运用语言的正确性’, 而忽视其‘适合性’。使用语言当然要准确无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正确的都是得体的 (孙秀珍, 2004) 。在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一般只关注文章的字面意义, 不关注它的文体意义。我们知道在口语中可以用语音、语调甚至副语言 (手势、表情、服装、场景、背景音乐等) 来达到强调突出和渲染气氛的目的, 而在书面语中, 这一切都要靠语言手段来表现:选择不同读音的单词和句子按不同的次序排列和排版 (、形状、颜色、大小等) (参阅L.Wright and J.Hope, 2000;Thornborrow, J.&S.Wareing, 2000) 。只有我们带着批判意识深挖细读, 才能找出掩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和美感, 也才能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

下面我们以两篇文章的教学为例, 来说明它的具体运用。

1、宏观分析, 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得体的语言的能力。韩礼德 (Halliday, 2000) 认为语言是一个形成意义的语义系统和分解所形成的意义的解码系统。“意义”并不单指词语的意义, 而是一个完整的由词汇和语法所表达的语义的系统, 语义的形成在于遣词造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董启明, 2004;秦秀白, 1986)

一样东西的特点总是因为比较而存在。在教学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Text A:How I Got Smart (作者Steve Brody讲述自己怎样由于一场朦胧的爱情促使他从不爱学习、自卑到成为一个聪明好学、自信、受人尊敬的好学生的过程) 第8到第29段 (这4段讲了4个细节, 来说明他是怎样变聪明的) 时, (让学生每人找一段) 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对比第二册第一单元Text A:Winston Churchill-His Other Life (讲的是丘35吉尔在1915-1925年,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利, 被撤职回到乡村, 在极度苦闷、压抑的情况下怎样走上了画画的道路, 并卓有建树的情况) 的第1至第6段 (这6段讲的是丘吉尔开始画画之前的情况) 。

从上表可以看出:前者多用短句、简单句, 句首状语和插入语少;后者大量使用长句、复合句、掉尾句, 句首状语和插入语多.前者大量使用单音节词动词 (如came, said, widened, asked) , 很少用词组;后者多用多音节词动词和词组 (had been deeply involved in, distracted from, was removed from, chanced upon) , 从上表看来不是很明显的原因在于:前者中人名和物名多是多音节词 (如Debbie, Aardvark, Asteroid) (这些词意义简单, 不会增加理解的难度) 后者中的动词短语里的单音节词 (如begin one’s love affair with, rush off to) 占了一定比例。从段落上, 前者469个单词, 22个段落, 平均每段21.3个单词, 后者312个单词, 6个段落, 平均每段52个词。排版上, 前者短小松散, 错落有致;后者排列整齐紧密, 错综复杂。这两种写作方式使得前者读起来简单明了、气氛轻松、生动活泼, 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跃然纸上;后者信息量大、结构庞杂, 头绪繁多, 一个压抑沉闷的印象在头脑中扎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呢?因为前者是以一个小孩的口吻写的, 情景单一, 充满活力是小孩的天性;而后者丘吉尔从一个显赫的高位跌下来, 失去政治影响力, 有很多桎梏约束着他, 使他挣扎着想摆脱, 却又理不清头绪, 找不到出路, 这种情景通过作者的写作技巧, 直接地作用于读者的心理:压抑、沉闷, 想尽快理出头绪, 却难以找到方向。

这种用简单句描述轻松场面, 用复合句、掉尾句和大量插入成分描写复杂正式的情景是英语中常见的写作技巧。总之, 语言的选择是受内容和情景制约的, 只有适合当时的情景和交际对象, 有利于表达主题的才是好的语言。

2、微观分析:句子成分排列的前景化效果分析,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使用语言时, 人们总是要根据语言交际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选择最恰当的语言成分表达思想, 文学家们总是在遵循常规的基础上去发掘有限语言存在的无限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有两种倾向:偏离-对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常规的违背;重复-过度使用同一种语言特征。偏离和突出都造成一种心理效果—突出某一个特征 (文体学中把这种现象叫住前景化)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把语篇功能分为三个子系统:主位-述位系统 (或主位结构) , 已知信息-新信息系统 (或信息结构) , 和衔接系统。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 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主位一般是已知信息, 述位是新信息。如:

下面三个例子中, (一) 为主位, 已知信息, (二) 为述位, 新信息。

1.I (一) hesitated no more. (二)

2.My father, Winston Churchill, (一) began his love affair with painting in his 40s, amid disastrous circumstances. (二)

3.Overwhelmed by the disaster–“I thought he would die of grief, ”said his wife, Clementine

—he (一) retired with his family to Hoe Farm, a country retreat in Surrey. (2

当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同时充当小句的主语时, 这样的主位叫住“无标记主位” (unmarked theme) , 如上面例 (1) 和例 (2) , 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 这样的主位就被称为“有标记主位” (marked theme) , 它一般是作者想要强调突出的内容, 也叫有标记部分 (marker) 。 (胡壮麟等, 1989) 如例 (3) , 本句的话语核心是丘吉尔和他的家人隐退到了Hoe Farm, 但从文体效果或者说作者强掉的是‘丘吉尔处于这场灾难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中’。夫人的话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也说明了她对他的关心, 这句话只是一个插入成分, 没有同等重要的句子结构, 一是说明她的关心不能和他的痛苦相提并论, 二是她一直是个背后的默默的关心和支持者。再如:

4.She plunged into the paints and before I knew it, she had swept several fierce strokes and slashes of blue on the absolutely terrified canvas

主位 述位

本句话中主位是一个复句, 作者要强调的是画家夫人 (she) 的迅速果敢, 和丘吉尔的迟疑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是这种果敢迅速给了丘吉尔力量:‘I seized the largest brush and fell upon my wretched victim with wild fury.’我们也能从这种反差中让压抑沉闷的心情变得有一丝阳光。

(二) 深层分析:分析写作材料的安排,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已在第一个示例中分析了How I Got Smart第8-29段的语音、词汇和句式特点, 这一部分非常简单, 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可讲。而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通过4个事件说明他是怎样变聪明的。文体意识告诉我们:一个技艺高超的作者是不可能随便安排材料的, 他又怎样说明这个变化的过程的呢?

(二) 结合语言手段和世界知识分析其中的过程变化。 (见下表)

(三) 根据已有材料推出其安排过程及写作技巧。 (见下表)

通过分析, 学生们发现How I Got Smart一文虽然语言形式简单, 却生动活泼, 由于它是以一个学生的视角来写的, 在看似简单的背后, 却掩藏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层层推进。通过这种全新的对课文进行文体分析解读, 学生们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学效果也比传统的单一的语言点讲解更加令人满意。

结语:实践证明文体学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运用得体语言的能力及语言修辞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鉴赏水平;能增加文化知识, 提高文化素质, 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学生反映良好, 因为他们是在全方位地运用语言, 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语言知识, 能全神贯注地投入教学中, 学到了单凭他们自己学不到的东西。 (Jerry Harmer, 2004) 。

摘要: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受益面广、影响大, 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本文以《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两篇课文的教学为例, 对文本进行从表层到深层、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 进而说明怎样让学生初步掌握文体分析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逻辑思维与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研究成果对我校, 乃至全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文体分析方法,大学英语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Stern, 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2.

[2]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Leech, G.N.&M.H.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Widdowson, H.G.Styl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M].London:Longman, 1975.

[5]Wright, L.&J.Hope.Stylistics:A Practical Coursebook[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7

【摘要】“图式理论”是现代认知。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中的“图式”一般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图式理论对写作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充实学生头脑中的图式,激活已有的图式,建立新的图式以及创新图式等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写作,英语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31-03

一、引言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大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大纲对此还作了具体的要求:“学生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能就一定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能写短信和便条,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然而,在英语四项基本技能中,英语写作向来被认为是最难、最弱的一项。有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阅读进步最快,其次是听力,学生普遍认为写作和口语能力提高较慢(邹晓玲,2000)。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仍未达到《大纲》的要求。“从1997年6月实行作文最低分制(6分)计算大学英语考试成绩以来,全国高校参考学生的作文平均分一直徘徊在6.5分左右”(刘润清,2003:137)。

二、大学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

从历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评分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做到基本切题,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想表达不清,中式英语比比皆是。令人不知所云的句子时而有之。此外,语言错误层出不穷(孙广平,2008)。目前,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短语层面上选词不当,搭配错误

选词的标准是,所选词语意义清晰、准确达意、形象生动、语法准确,并符合语言习惯。英语中大多数词都有本义和涵义两层意思denotation和connotation。Denotation指一个词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字典上所定义的意思;Connotation指一个词除本义之外在读者脑海中所引起的联想、反应等。一个词的本义和涵义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放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去考虑、研究。由于对一些词的涵义掌握不够,学生有时会用词不够准确、地道,导致词不达意,甚至导致冒犯和误解。如:

误:Habit requires us to stand when the national anthem isplayed.

正:Custom requires us to stand when the national anthemis played,habit指“个人习惯”,custom指“民族、社会的风俗”。

另外,让学生头痛的是一些词的习惯搭配,尤其是动词短语。有些不及物动词需要搭配介词或副词一起使用,很多学生却只用了单独的动词,或是介词或副词选择错误。如:

误:The question of whether students should have more orfewer holidays was brought into discussion.

正:The question of whet.her students should have more orfewer holidays was brought up for discussion.

分析:bring into为非固定用法,词义随上下文而定;bringup意为“提出(讨论或促使注意)”,后接for表示注意的对象。

(二)句子层面上句式单一,缺少变化

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也就是句子的式样或格式。不同的思想内容要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同一思想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只有句式多样化,文章才会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可是,在实际写作中,很多同学往往一篇文章都是简单句。所用句型全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的单一顺序,缺少变化。有些学生写复合句时,只局限于反复使用so,and,then,but,or,yet等来引导,结果非但达不到丰富表达方式的目的,反而使句子结构松散、呆板。

(三)段落、篇章层面上逻辑性差,层次不清

写好段落的三个标准:首先,一个段落必须有一个中心即主题思想。该中心由主题句来表达。整个段落必须紧扣这个主题,这就是段落的统一性。其次,一个段落必须有若干推展句,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开,从而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感觉。这就是完整性。再者,一个段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机的组合,句子的排列顺序必须合乎逻辑,从一个句子到另一个句子的过渡必须流畅,这就是连贯性。传统的英语教学把语言知识放在首位,忽视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段落发展,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在文章组织结构处理方面常存在条理不清、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衔接不自然、逻辑性差,很少有主题句,偶尔有了主题句,下面的支持细节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句,文章的内容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整篇文章仿佛是各种句子的机械堆砌。

(四)文化思维层面上英汉逐字翻译

母语迁移在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而母语负迁移则对英语写作产生着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只重视传授语言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汉英跨文化意识,导致学生不甚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结果在英语写作中母语思维方式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根据王红(2002)的统计结果,在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习作中,能用母语解释的错误所占的比例高达70%以上。

三、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ta)一词源自古希腊文,原意为“外观、形象”,后来转意为“对最一般的本质特征的描绘,或略图、轮廓、抽象图形”。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24-1804)首先将图式一词引入到哲学领域。1932年认知心理学家Erededck Bartlett在其著作中首次将“图式”概念应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1980)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他进一步阐明了图式的发生过程,丰富了图式的内涵,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框架。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代表安德森(Anderson)、鲁姆哈特(Rumehart)和加内尔(careel)等人更加完善了现代图式理论。根据图式理论,我们大脑中的知识被组成了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当人们接触或认识新事物时总会把新事物

与相关的已知事物相联系,通过大脑的能动反映,激发出能认识或帮助认识新事物的图式。图式理论被广泛用在输入性的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中。写作过程也存在激活旧有图式,即背景知识,构建新图式,最终达到创新图式的过程,所以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在输出性的英语写作教学中。

四、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图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图式分为以下三类: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指语篇的主题、背景知识等。形式图式也叫结构图式,指文章的体裁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即对文本格式的安排、结构排列等的熟悉程度。下面我们分析说明图式理论在平时写作教学和课堂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在平时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方面的积累及充实。语言图式,也即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的建立要依赖于大量的阅读输入。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比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在措辞、句子结构、谋篇布局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略胜一筹。因为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熟悉词的用法,掌握句法知识。除了扩大词汇量,记住单词的意思,还得知道词的搭配。我们每天说的、听的、写的,有70%都是固定表达方式。所以平时要多记、多用短语,平时多积累。因此,有必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语文章,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增加语言输入,培养语感,使学生写出的文章更精彩。再者,查字典时,除了了解词的基本意思外,还要查搭配,了解用法。例如:big、large和great都可以用来形容房子大,但是用来形容人,含义就不一样了。“犯了大错误”要说make a big mistake或great mistake而不是largemistake。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和手段,人们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与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传递,所以学习语言也就是了解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给学生目标语国家的社会知识与文化,让学生懂得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途径,使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让学生能根据个体的语言环境讲出合适而得体的话语,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如:Lucy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work。这里green hand意思是生手、没有经验,而不是绿色的手之意。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造成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汉语以意合为主,而英语以形合为主。英语语篇的写作模式多为“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先概括,后细节”等。换句话说,英语语篇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它通常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地点明语篇的中心思想,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给学生介绍这两种语言的异同,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英汉语言方面的差异;应重视语篇教学,强调英汉文章结构的不同,通过结合写作话题,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写作模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从而使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克服因母语思维方式造成的干扰,写作时得心应手。

(二)写作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写前准备、起草阳修改,也即是写作活动前、写作活动中和写作活动后。

1写作活动前,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Weissberg认为“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母语写作者而且有助于二语写作作者挖掘写作题材、进行文字编码,并进一步意识到写作过程的方方面面”(Weissberg,1994:123)。因此,在写作活动之前,教师要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如何去挖掘题材,如何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等,组织学生围绕作文题目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围绕主题分组讨论,深入挖掘写作内容,相互启发,开拓思路,集思广益。图式一旦被激活,就可使学生想到组成该图式的某些成分。如就某一个问题“讲出你所想到的全部办法”或“列出你所想到的全部事实”等。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以便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并强调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是平等的和重要的。例如题目:“My parents,”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大脑风暴、讨论等活动,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My Parents

1. Physical Appearance

a. Age

b. Figure

c.Features

d. Style

2. Character & Manner Personality

3. Skills and Ability in Domestic Science

a. Fond of (quick at) learning or doing housework

4. Entertaining & Recreating

Sports & games: ...

5. 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6. Similarity or Difference in …

a. physical appearance

b. character & personality

...

2写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应的图式

在具体写作中,教师可根据写作的不同文体类型、一些常用句型和词汇,指导学生在如何紧扣主题、运用正确的写作方法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图式,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写作体裁,有助于学生写出丰富多彩的句子,有助于学生运用地道的英语。例如,说明原因型文章,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以下写作图式,

for most 0f us today,(1人们针对XX的态度和举措),From above,we can find that the reasons Why (2归纳现状)are as follows,The primary reason,I think,is(3第一个原因),Second,(4第二个原因),The third reason,actually,is (5第三个原因),The significance for(6重申造成现状的最重要原因)。Therefore(7建议)。

再如问题解决型文章:

这种模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进而采取措施,最后做出评价。

A Problem-Response-Evaluation Structure

3.写作活动后,指导学生创新图式

学期初,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作文评价项目表,项目表的内容主要是三种图式涵盖的内容,如体裁是否适当,要点是否完整,单词拼写、时态、人称、句子结构、动词形式、词组搭配、标点等是否正确,过渡是否自然。在写作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评价。以利于进一步完善图式。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是老师精讲一篇学生的习作。评讲的重点是指出习作中在句法层面和语篇方面出现的错误或不妥之处。评讲结束后,学生对照评价表先进行自评,再和同学交换评改,找出同伴习作中相应的错误,填好评价表,然后把作文连同评价表交给老师,教师评价后反馈给学生。根据评价情况,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修改。这样通过自评、互评和老师的形成性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在旧有的图式上形成新的图式,提高写作能力。

五、结语

文体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8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和价值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我国2001年加入WTO,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又举办了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这都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人也正走出国门深造、旅游。再因此,英语这门世界性的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具有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是现代技术人才的必备素质,在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英语的听、说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特别是英语口语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人才市场中那些既懂专业,又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面对社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个学时的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继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可见社会对英语的交际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近几年各大高校加强了对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力度,但由于种种因素,整体而言,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仍存在许多弊端,使得英语口语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严重脱节,学生的口语能力仍未能达到我国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要求,“听不懂,说不出”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亟待改革。高校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

2.研究目的

鉴于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普遍较弱的现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英语交际教学法理论、高校及其生源特点的研究和对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揭示在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金城学院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法实施的个案研究,总结出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施英语交际法的原则、方法与策略。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选题的意义

笔者希望通过开展本研究,探寻交际教学法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际作用、面对的具体问题以及以何种方式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它的功用,有助于充分激发和调动高校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大学英语的口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选题的价值

笔者自2003年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第一线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在工作中笔者发现,由于高校的生源录取批次问题和传统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英语口语教学现状非常不容乐观,学生的口语水平很不理想。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口语教学所占时间甚少。在这不多的时间中往往是教师们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方式。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过浅和多次重复练习而觉得英语口语课枯燥乏味;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对口语活动却仍然不愿说或说不出。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和兴趣,口语练习逐渐流于形式。英语教师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备课、设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开口,但是由于口语课往往出现一片沉寂,久而久之也就心灰意冷。在这种困难的局面下,笔者对2010级的2个班级进行试点比较,选择其中的一个班级实施英语交际教学法,而另外一个班级则仍然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实践价值则在于在比较过程中,发现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促进教师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促进交际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水平的提高。灵活地运用英语口语交际法既能让学生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来锻炼口语,使他们逐渐树立起学习英语口语的信心,以期使学生真正成为口语课堂的主角,积极地参与到口语课堂教学中来,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并带动其他英语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使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生机勃勃,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水平,继而全面提高高校大学英语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描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交际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对于交际能力的定义、交际能力的范围、交际教学的方法和交际评估的手段等等的论述不尽一致。国外对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以前,欧美语言教学的主流是结构主义。在语言教学中重视语言形式,轻视语言意思,强调语言结构知识的传授,忽略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末乔姆斯基(Norm Chomsky)在批判行为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他认为:语言能力即语言结构知识,或语法规则体系。他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知识,人们才能理解并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语言才具有了创造。

针对乔姆斯基的观点,70年代初美国的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Dell Hymes)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首先提出关于交际能力的学说。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处世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他和同时代的其他社会语言学家,例如冈泊斯(Gumperz J.)等人,强调语言使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他提出“没有使用规则,语法规则将是无用的”语法知识只是交际功能的一部分,他更多关注的是说话者所需的社会及文化知识。交际功能是一个人对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知识(语音、语法等)和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即交际能力就是说一个人知道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时间、对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讲些什么话。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形式是否可能;实际履行是否可行;根据上下文是否恰当;实际上是否完。第一部分“形式是否可能”指的是语言的形式或语法可能性知识,即语法规则知识。这部分内容类似于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概念。第二部分“实际履行是否可行”指的是关于特定的语言形式是否可行的知识,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知识。第三部分“根据上下文是否恰当”指的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是否运用恰当的知识。第四部分“实际上是否完成”指的是实际使用什么语言和如何使语言的知识,是现实知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特性,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的上下文关系和语言的应用能力。这不仅包括了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或语法知识,还包括了乔姆斯基认为的可能属于语言行为范畴的概念。因此,拥有交际能力就是同时拥有语言知识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为后来兴起的交际法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卡纳尔和斯温(M.Canale and M.Swain)补充了这一理论。他们的交际能力学说融合了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和以后扩展了的交际能力概念。他们认为交际能力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分别是:(1)语法能力(grammtical competence)。语法能力就是掌握语言规则的知识。(2)社会语言能力(socialiguistic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是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言语的能力。所谓的恰当是指意思和形式都恰当。3.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语篇能力是指根据不同的体裁,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思结合起来,组成统一的口语体或书面体篇章的能力。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策略能力是指提高交际效果所使用的技能,或者指在实际交际中,由于交际技能的其他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能力不够高时,用于弥补交际失败的技能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学说包含了海姆斯交际能力学说中许多没有的内容,大大地扩展了交际能力的概念。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由美国学者巴克曼(Bachman L.F.)作了进一步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都对推进交际法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巴克曼认为交际语言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语言能力(即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策略能力(即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心理认知过程中的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语言使用的实施阶段所牵涉的神经和生理的过程。巴克曼的交际语言能力学说比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学说更全面、系统,更容易付诸实践。

哲学方面主要有英国哲学家奥斯丁(Austin J.L.)和赛尔(Searle P.)提出的言语行为学说。这一学说对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有间接影响。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区分了表述性(constative)话语和施为性(performative)话语。表述性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施为性话语指说话本身就是在做事。奥斯汀又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locution)、“以言行事”(illocution)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三类继奥斯汀之后,塞尔(Searle P.)提出了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适切条件指一个言语行为为实现其目的而必须达到的标准。如“准备条件”(preparative conditions)是指某人是否有资格完成某种言语行为,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话语被认为是不恰当的(infelicitous)。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其语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际目的,而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综观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发现“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之中暗含了塞尔提出适切条件和间接言语行为,这充分反映了英国当时在语言哲学上的探索和进步。这一探索成果的公开直接导致了海姆斯对乔姆斯基理论的质疑,从而提出了“交际能力”一说。由此可见,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正是交际教学法的哲学基础。

语言学方面的影响主要有英国语言学派的韩礼德(Halliday M.)关于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衔接与连贯和社会符号学方面的学说。他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不是产生结构的体系;转换生成语法过于狭隘,不能广泛用于语言教学实。此外,辛克莱和库尔特哈德(Sinclair J.M.and M.Coulthard)的语篇分析学说也对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产生影响。

虽然交际能力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语言和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不是互相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交际教学法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交际教学(Communicative Approach)引入我国后,由于对其翻译的方法不同,出现了多种称谓,如“交际性教学”、“交际途径”、“交际教学法”,由于它最初被广泛应用在英语教学中,所以人们一直称其为“交际教学法”。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之内,交际教学法被大多数英语教师所接受,并且在英语教学中起支配作用。在我国,交际教学法同样也被很多的英语教师所接受,并且得到广泛地普及。在我国,有关交际教学法的研究主要分为3个时期。

1.交际教学法引入期 世纪70年代后期,交际法开始引入中国。从那以后,交际法就开始影响中国的外语教学。1978年全国外语教学座谈会以后,我国外语刊物陆续介绍了英语交际教学法,并出现了一批介绍交际教学法的文章:胡文仲的《交际教学法初探》(1982)、李观仪的《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朱治功的《二十多年来外语教学方法论辩论、发展及其趋势》。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际教学法的概念、理论基础、原则、交际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同一时期,不少的专家、学者都纷纷采用英语教学法进行了研究与实验,并尝试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编写英语教材。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进行了“SSC”(结构-情境-交际教学法)的实验,编写了教材用于教学实践,实现了从结构教学法向交际教学法的过渡。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李筱菊教授于1983年对广外英语系大

一、大二的学生试用英语交际教学法,经过几年的研究、实验、总结,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为日后的交际教学法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依据。

2.交际教学法得以肯定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交际教学法由“最初新奇、茫然、疑虑,经过学习、思考、研究、讨论,再结合我们的实际经验,基本肯定了交际教学法的原则。。。”。此时交际教学法已经开始指导我国的外语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学者也尝试着对交际法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可能性及实践过程中所遇到问题展开研究,如:胡闻仲的《英语的教与学》、贾得霖的《交际法在外国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顾芸英的《交际能力与语言学原则》。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得不提到的是李筱菊的《浅谈外语教学的交际教学法》。李筱菊教授是中国较早研究并推广交际教学法的专家之一。她在文章中把交际能力定义为“知、会、能”三种能力,即: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同时,李观仪在《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相结合可行乎?》一文中首次全面地论述了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认为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应该相辅相成,摈弃各自的缺点,取长补短。

3.交际教学法研究水平提升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交际教学法的研究更为全面、更为深入。涉及课程多种多样,有口语、精读、语法、听力、阅读、翻译等等。在此段时间里,虽然仍然在研究交际教学法,但教育界特别重视将交际教学法与英语教学实践相结合。于是诞生了一批教学成果,如:王才仁的《英语教学交际论》、辛斌的《交际教学法:问题与思考》。史宝辉曾对交际法及其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撰写了《交际式教学二十五年》。这些文章都从不同侧面论述了交际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探索交际教学法应用于中国的英语教学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顾桂菁等1991)、华东师范大学(李英、吴长镛1998)等学校又对交际教学法在本校实施了大规模的实验,这都为交际教学法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推动了交际教学法更好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当然,对于交际法充满了困惑与不解的人也大有人在,认为交际教学法不适合中国国情,如谢之君的《大学英语应用交际法教学的反思与启示》、毕言智的《交际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现状与思考》等。

目前,国内关于交际法英语教学应用于高校口语教学的探索和研究,笔者共检索到17篇论文,其中四篇是阐述在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使用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三篇是论述英语交际教学应用于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例及研究,如唐友东的《交际法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两个实例》,毛津源、冯健、刘磊的《交际法教学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刘丽芹的《交际语言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些文章分别从英语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高校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学习的现状入手论述了实施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必要性,还对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是这些文章着重还是放在对实施英语交际教学法必要性的解释上,而对于在高校口语课堂中推行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教学方法及问题的解决方面尚显不足。此外,笔者还检索到了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周雯撰写的《交际教学法在高校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高平撰写的《交际教学法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两篇论文都较好地阐述了交际能力的定义、交际教学法产生的背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交际教学法所取得的成果。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国内的许多英语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如何更好地将交际教学法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与困难。交际教学法作为一个世界上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目的,仍是许多教学实践者所关注的问题。同时,国内对于交际教学法的研究多半是在公办高校。这些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相对较高,更易于接受以培养其英语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教学法。此外,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学生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通过各种考试上,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种交际教学活动。公办高校师资水平相对较高,学校也能够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来发展学校的硬件、软件。这都为实施交际教学法带来了种种便利。而金城钟山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其生源更为复杂、学生英语基础更差、教师更为年轻、学校硬、软件设备相对较差,这都无法与公办专科院校匹敌。在民办高校中顺利开展交际教学法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因此,本文试图研究在民办高校实施交际教学法的可能性及必要性,探索如何在实施的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并对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三)对本研究的启示

根据文献检索的结果,国内对于是否应该在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使用交际教学法以支持的观点为主。在笔者检索到的相关期刊论文中,对在高校实施大学英语交际教学的实践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论述不多,即使有,也没有深入地分析高校的特点和此类院校学生的特点。所以,笔者拟在深入分析高校及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英语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以金城学院的个案为例来论述在高校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采用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存在的不足和解决的方案。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界定

1.高校

高校:高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所谓高校,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高校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机制、多种模式的原则办学。现阶段,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有: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

2.英语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简称CLT)又称“意念法”或“功能法”,是当今盛行的外语教学流派之一。20世纪70年代由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的,后经卡纳尔(Canale)、斯温(Swain)、巴克曼(Bachman)等人的补充而得以不断完善。英语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特性、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的上下文关系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它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教学的根本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必须为交际能力服务。英语交际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充当组织者、策划者、控制者及指导者的角色。该教学法因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备受广大教育学者的青睐。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研究思路:本研究立足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在高校英语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背景下,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英语交际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剖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各方面原因。并提出促进和推动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策略,从而推动交际教学法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案例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首先拟使用文献法对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内涵、起源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并对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历史、发展和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金城学院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案例,具体分析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差异等。再对学生在实行英语交际教学法教授口语之前和之后口语水平测试的结果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根据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文献分析:通过CNKI全文检索系统、南京图书馆、维普资讯网、百度以及谷歌等网络渠道搜集相关研究的国际国内文献资料,进行文献梳理、分类,了解国内外对于交际教学法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践情况、著书情况,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借鉴,这是本研究的基础工作。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已有成果并掌握本研究所需要的有关材料,为本研究提供整体思路和理论准备。

2.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金城学院非英语专业一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问卷的内容是笔者与其他同事在参照了一些同类型问卷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而成的。调查问卷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调查;第三部分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调查。笔者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需求及英语口语教学实施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它为笔者的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3.访谈调查: 访谈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笔者所进行教学的对象(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主要想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及现状。二是笔者所在院系的大学英语教师,主要想了解教师对交际法的了解程度及目前课堂教学情况。均采用个体访谈。所有访谈问题均为开放型,被访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笔者可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访谈也能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4.比较分析:对金城学院英语基础相似的2个班级分别实施1个学期的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英语教学。通过分析实验前测及后测的教学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以说明英语交际教学法对于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以掌握和修正教学过程的失误和教学效果的不足,总结教学经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四、研究的限制

一是与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欠缺。很多的文献资料都是关于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定义、产生背景、发展历史以及在中国公办本、专科院校的实施情况。关于民办高校应用交际教学法的资料极其匮乏。

二是由于受客观因素及笔者的能力所限,实验仅在笔者执教的班级进行,其结果不一定能全面反映高校的情况。班级不同,学生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生自身水平不同都会导致训练效果不尽相同。

五、研究的特色

第一,本研究拟结合英语交际教学法的理论重点研究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施交际教学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交际教学法对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大意义。

上一篇:寻金秋 作文下一篇:第十五届艺术节文艺汇演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