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体的文体意识(共6篇)
写作主体的文体意识 篇1
近几年来, 高考作文“文体要求”方面的改革力度是很大的, 明确地规定了对文章体裁的新要求, “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等字眼频频出现。这充分地体现了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培养他们的写作热情, 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达到关注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把“文体不限”“文体自选”误认为“淡化文体”“不要文体”, 这些观念造成高中生写作的文体意识大量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 长期以来, 语文教育界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文体教育, 忽视对文体意识的培养, 文体意识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 培养文体意识就是要进行个性化的文体图式的认知建构。
一、写作文体意识的概念
写作文体意识是通过所谓的“文体图式”在写作主体头脑中的重构, 它随着主体实践的丰富而动态地发展着、变动着, 潜在地影响着主体的写作行为, 贯穿于写作行为的全过程, 并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对文章信息加以取舍、加工、改造等。
二、文体意识在写作和写作教学中的功能
写作的整个过程是写作主体在文体意识的支配下进行材料的摄取, 词汇、句法、修辞的选取, 结构的安排, 表达方式的确定。有了这种文体感受力, 我们才能抓住其中对该文体有用的东西, 摒弃无用的东西。这些都是凭借文体意识来判断, 文体意识明确, 就可以很清楚地把该文体要写的东西写得很到位。优秀的作者往往得益于这种不同寻常的、敏锐的文体意识, 所以写作行为与文体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两者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三、高中生文体意识培养的实践构想
1. 分阶段培养高中生写作的文体意识
以往, 高中写作教学主要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进行训练, 高一以记叙文训练为主, 高二以议论文训练为主, 高三搞一些文体综合训练, 遵循思维规律, 系统地进行章法体式的训练。因此, 学生作文沿袭套路, 仿范文甚至窜改“优秀作文”, 这势必影响写作教学的发展, 写作能力不能提高也是自然之事了。
在此之上, 我们试着按年级来划分写作教学的阶段, 同时可把高一年级作为第一个阶段, 定为写作教学的“收”, 把高二年级作为第二个阶段, 暂定为写作教学“收”与“放”的过度, 把高三年级作为第三个阶段, 界定为写作教学的“放”, 以此分阶段阶梯式地建构写作的文体图式, 逐步培养高中生写作的文体意识。
2. 阅读教学的迁移, 培养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
(1) 从宏观层面来培养高中生多样化的文体意识
(1) 通过课文的比较, 培养基础的文体意识
比较是一种有效的迁移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善于比较, 优劣显现, 从中可获得效益。有时进行同类型的比较, 有时进行对照的比较, 有时进行全篇的比较, 有时突出某一点进行比较, 加深学生对各种文体的理解, 增强高中生的文体意识。
(2) 通过文体沟通的训练, 进行文体间的转换学习
言语的表达可以通过文体沟通训练的方式, 建立不同文体之间的联系。把文章的言语按照教学需要进行某种改动, 把抒情为主改成记叙为主, 把议论为主改成叙述为主, 把说明为主改成议论为主等等, 学生就可以根据文体之间的转化形成互动, 从而达到各种文体的触类旁通, 更好地灵活运用。比如:抒情文转化为记叙文, 散文《故都的秋》就可以把它转化为“以秋天的故事”为题的记叙文。
(2) 从微观层面来培养高中生多样化的文体意识
(1) 对课文的“空白”进行填补, 形成多样化的文体意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怀疑、发现、寻找教材所提供的“空白”, 学生由“空白”展开丰富的想象, 再根据自己头脑中的文体图式, 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加以表述。
(2) 对文章思想及作者的观点进行思考, 构建自己的文体意识
解读一篇文本,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 有些文本在记叙或议论过程中一般总会出现作者的观点, 某些观点不时会促发读者自己的想法, 萌发出言语的欲望。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 让学生谈谈个人的看法, 如果你同意作者的观点, 就说出你的理由;如果你对作者的观点持有疑义, 就说出你的看法,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写一篇较短的评论性文章。
(3) 在读写双赢中培养高中生的文体意识
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讲出散文、诗歌、小说的特色,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禀性把文章写出特色来, 收获读写双赢的成果。下面我们就以高中课本人教版的散文、诗歌、小说为例, 通过分析它们的文体特色来培养高中生的写作文体意识, 最终达成读写双赢的目的。
(1) 散文具有较大的自由性与包容性, 但是这种自由性与包容性不是漫无边界的, 而是离不开情感的线索, 割舍不掉情绪的流露
散文教学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图式就是这个“神”, 是散文写作中的某种情趣与理趣。如《故都的秋》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全文围绕着北国之秋特有的“清”“静”“悲凉”三个层次, 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 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 赞颂北国之秋, 这就是整篇课文的“神”或者“情趣”。上课时, 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对散文的图式有所领悟, 然后让他们把所学到的这种图式运用到散文写作中, 就可以促进学生大脑中散文图式的形成, 把胸中之散文图式化成笔下之散文。
(2) 诗歌教学更强调情景交融, 将景物与想象融合在一起构成意象, 到达人与物之间的对应交流
诗歌的图式则是情景交融和心物感应, 讲究语言精练, 意象新颖, 音韵和谐, 结构跳跃, 表情达意。如《再别康桥》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上课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 特别是语言的锤炼。接着,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某种意象, 围绕着这个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反复打磨自己的语言, 抒发自己的情感, 进行诗歌创作。
(3) 小说的图式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因果关系、环境的典型性三者之间的相互交融
比如:《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挣扎与反抗的情节推动着小说发展, 将人物性格与特定的环境交织在一起。在课堂上, 教师先教会学生抓住小说的特点, 特别是情节这个细节, 因为小说要使情节生动, 就需有真实而典型的细节, 这样才能写出一篇情节生动感人的小说来。
总之, 阅读的文体意识与写作的文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相互促进, 但略有不同。
浅谈中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 篇2
我们必须要理解什么是文体?文体即文章的风格或体裁;也指文娱和体育。是要求我们中学生在作文时必须要体现出不同文章的风格、不同文章的语言特点。常见的中学生作文文体有以下几种:写人叙事的作文,散文、演讲稿、读后感等十余种文体。
“文体不限”的意思是说:围绕着主题,我不限制每一位考生的文体,我是希望每一位考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去写自己想说的话。这样一来,不仅体现了语文研究者的人文关怀,而且还使每一位考生、每一个地区的考生都有话可说。也就是说你擅长写哪种文体就自己选择哪种文体,就去按照那种文体的要求去写作。打个比方,你擅长写记叙文,你就选择记叙文这种文体,我喜欢议论文,我就选择议论文,她长于抒情,就让她写散文好了。并非是一篇文章中几种文体题头并进,最后就写成了 “四不像”文体,即“无文体”作文,漫谈式作文、不知所云表述不清使阅读的人感到一头雾水。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不少同学作文中一半叙述一半议论,文体意识非常淡薄,像上面这篇“无文体”作文就是典型。更有学生喜欢漫谈式,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写作时根本没有先确定文章体裁的意识,信笔去写,如此文章就无法负载一定的信息,以实现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读者看后也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记叙文的文体技巧——让文章有一个记叙的外壳。它可以避免“无文体”作文或“四不像”作文的产生。比如,考场上以“生命”“理想”“成长”“感恩”等为话题的作文题,理念性强、较抽象,极易写成“四不像”作文,而运用这种技巧就能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设计一个记叙的外壳,把这些理念性的东西“装”进去。比如写作中,我们可以构思在课堂上讨论“生命”“理想”“成长”“感恩””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观点相互碰撞,进而抒写自己对这些话题的深层思考;然后通过叙事使这种情感体现出来。例如:可以构思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自己铆足了劲,朝着山顶的蓝天一直攀登,最终成功登顶,从而感悟到“理想”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还可以构思与自己的学习对手共同进步去感悟“感恩”的话题等等。总言而知,我们在面对这些抽象的话题时,最好是通过叙事使“抽象为具象”“无形为有形”。
对文体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把握,是写作之大忌。犹如厨师不识菜系,不懂菜谱,不知配料,烧出的菜肯定不鲜不美,无色无味,难以下咽。所以,写作杜绝“非驴非马”首先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
对于常见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而言,我们首先是要知道每一种文体的特点,或者说风格。记叙文一般分为写人、记事两类,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要写好记叙文,就要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写人,应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写事,应注意叙述的先后顺序与记事的相对完整。在具体写作中,根据主题与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强化感情,深化主题。记叙文要巧妙设置文章线索,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清晰。“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情节要有起有伏,巧设悬念,才能引人入胜。
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充足的论据、明晰的论证、严密准确的语言。同时还要灵活的运用各种论证法,典型事例不仅具有说服力海尔还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道理论证以理服人,引用论证为我所用。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灵活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对象清晰地凸现在读者的面前。散文“形散神聚” 随意多样但必须主题突出。
对于创新文体,如日记体、书信体、童话、寓言、诗歌、剧本等,我也想提出自己的意见:其一,必须题目允许。其二,要明确该文体要求,事先要有专门的训练,否则,极易弄巧成拙。
首先,要符合题目规定的文体要求,如有的文题中明确规定“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那你就不能忽视这个硬性规定。其次,你要运用某种创新文体,就一定得明确这种文体的各种要求,且要有针对性的具体训练。
这里我们谈的是日记体的文体要求,那么,关于其他创新文体的文体要求大家是否心中有数?那些想在考场上以文体创新取胜的同学们,这时就需要检视一下自己的作文知识库,如果有所欠缺的话,就非常有必要加强一下这方面的文体能力了。要知道,考场上由于片面追求文体创新而导致的失误也是非常普遍的。
如此看来,面对文体不限,我们需要:
一是要理智审题,看题目适宜哪种文体。如:以“记忆”“心灵的窗口”等为题,写故事、写散文比写议论文似乎顺手些;而以“宽容”“以人为本”等为题,最好写成议论文。
二是要在练就十八般武艺的前提下,精练一二武艺,我们要在掌握不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练出最少一两个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擅长构思情节、刻画人物的,可写小说;擅长剖析事理,有哲理思辨能力的,可写议论文;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较有文采的,可写散文;等等。
谈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篇3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重要动力。在当前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常常让学生进行“机械式”训练,或者死记硬背作文,学生写出的作文并不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是生搬硬套与机械模仿, 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思想灵魂。因此,在实际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写作,把学生的身心特征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事或物,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后,学生通过对赵州桥、苏州园林以及故宫博物院等一系列建筑物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由于不同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写作中要善于抓住建筑的特征进行写作,对于复杂的建筑物要从多方面进行阐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真观察身边各种形式的桥,抓住桥的重要特征,以“家乡的小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家乡是学生生活和熟悉的地方,学生写起来就有话可说,写作兴趣自然就比较高, 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重要前提。在语文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非常苦恼,对着作文题目觉得无处下笔、无话可写,而有些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就能思如泉涌,有许多新鲜的事情可以写,作文内容生动有趣,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写作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观察与积累。学生要想做到“下笔如有神”,就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与积累。一方面要留心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活水”,学生要时时刻刻地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并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写作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积累。学生可以建立摘抄本,把平时遇到的优美的词语、句子与段落摘录下来,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此外,要重视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了自己在百草园度过的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的童年有那么多的趣事,那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趣事?这些事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兴趣较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捉迷藏、钓鱼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时候学生情不自禁要表达出来,听着学生的积极讲述,教师进一步引导,既然我们的童年这么美好,就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学生就能把平时观察、积累与阅读的内容运用于写作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万变不离其宗——倡导作文命题多样化
命题方式的革新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关键。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定题作文,通常是教师为学生拟定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定题作文常常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内容可写,进而打击了写作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作文的命题方式进行革新,积极倡导多样化, 实行命题作文与自拟题目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有话可写,可以结合实际想写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是围绕中心人物阿长而选择与安排材料;《背影》是通过具体描写父亲的“背影”的细节表达父子之间的爱;《老王》通过把琐碎材料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方式表现老王的善良;《台阶》通过详写造台阶的过程突出父亲的情感和性格。因此,这一单元的作文就以“最让我 ________ 的人”命题,让学生采用正面描述、 细节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的方式,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作文命题,能够使学生具有巨大的发挥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补充,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
作文的评改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有效保障。传统的语文作文批改通常采用教师一人包办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教师批改收效甚微。因此,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被批改的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作文批改,真正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首先,教师选取优、良、差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批改,对于批改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讲评课上讲解;然后,教师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学生按照优、良、 差等级分成若干互助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内互改,组内成员在互助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并说出自己的写作构思,其他学生可以针对作文进行评论,积极提出自己对作文的看法,这样学生可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有效地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指出别人需要改进之处, 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共同提高。最后, 每个互助组选出比较优秀或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教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把其当成范文进行朗读,并适时进行点评。这种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式,不仅能开发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扮演主要角色。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不断改革传统的写作模式和学生写作的被动状态,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切实落实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开发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兴趣,是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谈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篇4
【关键词】写作教学;主体意识;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学教育及新课改的落实,作文成为中考及各类语文考试的重头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忽视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使学生缺乏主体意识,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师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写作兴趣。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重要动力。在当前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常常让学生进行“机械式”训练,或者死记硬背作文,学生写出的作文并不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是生搬硬套与机械模仿,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思想灵魂。因此,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写作,把学生的身心特征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事或物,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后,学生通过对赵州桥、苏州园林以及故宫博物院等一系列建筑物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由于不同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写作中要善于抓住建筑的特征进行写作,对于复杂的建筑物要从多方面进行阐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真观察身边各种形式的桥,抓住桥的重要特征,以“家乡的小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家乡是学生生活和熟悉的地方,学生写起来就有话可说,写作兴趣自然就比较高,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重要前提。在语文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非常苦恼,对着作文题目觉得无处下笔、无话可写,而有些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就能思如泉涌,有许多新鲜的事情可以写,作文内容生动有趣,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写作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观察与积累。学生要想做到“下笔如有神”,就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与积累。一方面要留心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活水”,学生要时时刻刻地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并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写作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积累。学生可以建立摘抄本,把平时遇到的优美的词语、句子与段落摘录下来,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此外,要重视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了自己在百草园度过的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的童年有那么多的趣事,那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趣事?这些事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兴趣较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捉迷藏、钓鱼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时候学生情不自禁要表达出来,听着学生的积极讲述,教师进一步引导,既然我们的童年这么美好,就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学生就能把平时观察、积累与阅读的内容运用于写作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万变不离其宗——倡导作文命题多样化
命题方式的革新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关键。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定题作文,通常是教师为学生拟定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定题作文常常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内容可写,进而打击了写作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作文的命题方式进行革新,积极倡导多样化,实行命题作文与自拟题目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有话可写,可以结合实际想写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是围绕中心人物阿长而选择与安排材料;《背影》是通过具体描写父亲的“背影”的细节表达父子之间的爱;《老王》通过把琐碎材料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方式表现老王的善良;《台阶》通过详写造台阶的过程突出父亲的情感和性格。因此,这一单元的作文就以“最让我________的人”命题,让学生采用正面描述、细节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的方式,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作文命题,能够使学生具有巨大的发挥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补充,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
作文的评改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有效保障。传统的语文作文批改通常采用教师一人包办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教师批改收效甚微。因此,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被批改的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作文批改,真正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首先,教师选取优、良、差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批改,对于批改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讲评课上讲解;然后,教师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学生按照优、良、差等级分成若干互助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内互改,组内成员在互助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并说出自己的写作构思,其他学生可以针对作文进行评论,积极提出自己对作文的看法,这样学生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地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指出别人需要改进之处,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共同提高。最后,每个互助组选出比较优秀或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教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把其当成范文进行朗读,并适时进行点评。这种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式,不仅能开发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扮演主要角色。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不断改革传统的写作模式和学生写作的被动状态,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切实落实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新.在作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
[2]倪帮友.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写作的主体意识[J].华夏教师,2014(7).
写作主体的文体意识 篇5
一、命题的引导
1.引导学生写自己美好的童年。
童年, 在一个人的记忆中永远无法释怀, 不论快乐或是悲伤, 它值得学生好好写一写。前不久,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难忘的童年》。我发现, 除了一些常见的内容如童年玩雪、童年的梦想等之外, 很多学生展示了童年多姿多彩的世界:有的写和奶奶在田间劳动;有的写生日那天对父母的“误会”;有的写自己养小鱼的趣事;还有的写自己第一次打针的经历、自己吃桑葚的趣事等, 真是丰富的童年。
劳动, 特别是乡下的劳动, 是当今很多学生不熟悉的或是不愿做的事。有的学生写道:“我提着废品来到‘交易中心’。拿给叔叔称一下, 共两斤。叔叔开价说:‘每斤3毛吧。’我心想:有些贵, 不如跟他压一压。‘每斤2毛吧。’我以为他不答应, 正想着对策呢, 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想:干脆压到底吧。‘每斤1毛。’不出我所料, 他欣然同意了。可他用疑惑的眼睛看着我, 可能是他很奇怪我小小年纪就会压价吧。叔叔掏出两角钱给我, 我乐得一蹦三尺高, 赶紧跑回去告诉妈妈, 等着妈妈夸奖我。妈妈听我讲完后, 大笑起来说:‘他是买主, 你是卖主, 你搞反了!’这么一算, 我亏了4角钱啊!每次想起这件事, 我就大笑起来, 它已经深藏在我的记忆中。”这些“压价“的文字, 没有体验的人是无法写出来的。
2.引导学生写当下生活的快乐。
学生在学习上有快乐, 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我觉得生活的快乐不比学习上的快乐层次低。有一次, 我布置了一篇《一场足球赛》的作文, 大多数学生都写得不错, 生动活泼。有的详写场上的激烈, 有的详写围观的场景, 角度不一。
有文章写道:“小君冲破其他队员的阻挡, 抢到足球, 开始向风火队的球门进攻。突然, 半路杀出一个杀手锏, 阻挡小君的去路。小君和他不分上下, 小君往左, 他也往左, 小君往右, 他也往右。小君心想:真是个死缠烂打的家伙, 怎么甩也甩不掉。不行, 我得想个办法甩掉他。有啦, 小君做出一个往左拐的动作。他看见了, 也做了同样的防守动作。霎时, 小君来了一个90度大转弯, 从他的右边跑了过去。他见状, 呆在原地傻了, 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小君向前跑, 向前跑, 最后到了守门员那里。守门员做出一个严肃的姿势:他的双手放在膝盖上, 弯下身, 等待球的到来。小君一个‘旋风无敌脚’, 守门员冲上去接, 一个不小心, 球飞进了球门里, 霹雳队赢了一分……”比赛的激烈场面绝不是讨厌足球的同学能写得出的, 需要作者对足球的热爱与长期的观察。
二、作者主体意识与读者意识的培养
1.为了竞选班干部, 也是为了同学们, 努力写好自己的闪光点。
竞选班干部, 是学生喜欢做的事。因此, 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写好竞选的文章自然就成为自己喜欢的事, 因为他们要对自己所写的文章负责。从所写的情况来看, 有竞选体育委员的;有竞选班长的;有竞选数学课代表的等。大家都写得充满激情, 不乏理性, 充满信心, 有鼓动性。
有一位女生想竞选班长, 她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是个刚强的女孩, 我有足够的能力赢得班长这个职位, 因为我学习成绩好, 几乎每次考试都是90分以上。另外, 我是副班长, 有管理能力。我用我独特的方法来管理班级, 让同学们在课下文明休息, 认真完成作业, 专心看课外书。如果我当选了班长, 别人想请教我不会做的题目, 我不会拒绝, 也不会给他们抄袭, 而会一心一意教他们怎么思考。我还会在班队活动中, 想出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大家度过快乐、丰富多彩的一节课。同时, 我也会在班上组织一个图书角, 让大家把家里的书拿来, 放在教室里, 使大家能看到图书馆不一定能看到的书籍。”
2.为了今后的成长, 也是为了写给自己看, 认真写好自己。
成长需要代价, 更需要思考, 写作就是一种磨砺心灵的好办法。有的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 发现坚持是成功之道;有的写自己考试糟糕的沮丧, 发现自己准备的不足、头脑的简单;有的写自己在妈妈的教育下懂得了做人的品质, 对妈妈感恩。
比如, 有的写道:“开始学滑板时, 我以为十分简单, 便神气十足地踏上滑板。哪知滑板那样的不稳, 我的身体慢慢向前倒。滑板一飞, 我就和大地来了个亲密接触。我这一摔, 衣服上、手上都沾满了污垢, 有点儿想放弃了。但我又想起‘坚持不懈’这个成语。别的小孩能驾驭得了, 我为什么就不行呢?再说, 他们能够滑得得心应手, 背后肯定也下了许多工夫, 我一定也要学会!”
三、对学生写作情况的探究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思考, 我感到很多学生之所以开始愿意写文章, 甚至是不错的文章, 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让学生开始找到了愿意写的东西, 在于让他们觉得写作其实跟自己有密切的关系, 从而感到自己就是写作的主人翁。下面从两个方面进一步探究。
首先, 命题的正确引导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动力之一。究竟那一种命题形式好, 我觉得关键在于效果。我的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 自己也不愿意自主命题作文。针对这种情况, 我决定从搞好教师的命题入手。什么样的命题受到学生欢迎?最重要的是命题要关注社会、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也就是说, 教师的命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激发他们内心的需求欲。好的命题也要注重应用性、实际性与多样性。
其次, 培养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读者意识是推进写作进步的关键。不少学生平时写文章大多是为应付老师的任务。这种写作是盲目的, 是一种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写给谁看的活动。
1.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
写作主体意识就是学生要知道写作是自己的事情, 首先要意识到写作是为自己而写, 为自己的需要而写。比如, 可以让学生为反思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而写, 这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可以让学生为感激母亲的付出而写, 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可以为回忆自己曾经经历的困境而写, 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等, 不一而足。
2.读者意识的培养。
写作主体的文体意识 篇6
高中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作文又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但就目前来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自主性,导致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较为缺乏,这给作文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因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开发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技能,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那么,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兴趣是激发学生写作的根本动力。只有将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为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就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来看,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应付不同类型的考试,往往是要求学生开展机械式的训练,导致学生作文往往难以将自身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更多的是生搬硬套和机械式的模仿,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所写作文往往没有思想和灵魂。
基于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出来,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写作,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尽最大努力确保所开展活动的多样性,将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出来的同时便于学生写作,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在写作中将自身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的真情,结合自身所在地的有名建筑,分析该建筑物的特征,并在写作中通过该建筑的特征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进去,由于这些建筑往往是学生熟悉的,所以学生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这样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强化其主体意识,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借景抒情,更好地托物言志,将整个作文教学的精髓诠释出来。
二、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诠释了方法的重要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应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因为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离不开写作方法的支持。很多高中生在写作时经常会遇到无从下笔的情况,而有的学生则在拿到题目后思如泉涌,在作文中写下很多新鲜有趣的事物,所以能将作文写得十分生动有趣。究其根源,主要是其掌握了作文的写作方法。所以,学生在写作时要想下笔如有神,就必须在生活中细心的观察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对身边新鲜事物的关注,将生活作为写作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如利用摘抄本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经典词句和段落摘录下来,从而使其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
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必须注重作文方法的传授。一般而言,首先应将语言和思维作为切入点,并在词语、句式和修辞以及意蕴等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寻找写作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作文的写作。但万事开头难,而立意又是作文写作的核心所在,所以教师还应教会学生掌握立意的方法。在立意时,应尽可能地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做到立意正确。也就是确保文章情感与思想观点的正确,同时与客观事物自身的本质和规律相符,也不能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与社会约定俗成的基本道德要求相符。二是立意专一性,因为作文主要是为了阐明某一观点,且不管是多么复杂的情况均不能分散主旨,也就是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三是立意新颖,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有新颖的立意,这就需要学生通过独特的角度来审视题目中蕴含的内容,即使是相同立意的文章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确保文章立意新颖。
三、优化作文命题形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在命题方式上应不断改进和创新。在传统的命题教学中,往往教师确定作文题目之后学生就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写作,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与教师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被打击。所以,在命题过程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命题方式,尽可能地确保命题方式的多样化,在命题的基础上采取自拟题目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作文题目,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空间,更好地在写作中将自身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例如,可以采取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等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的方式进行命题,也可以通过对某事件的描述,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拟题并写作,这样的作文命题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自主性,学生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提升,还能促进学生写作质量的提升。
四、改进作文批改方式
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式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由于只有教师一个人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非常低,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获得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所以,语文教师应对作文批改的方式进行改进,在批改作文时致力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批改中,使他们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人,促进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提升。
学生参与作文批改就要求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切实做好下面两项工作。一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并在讲评课上对批改过程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讲解。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小组内相互批改,并将文章的写作构思写出来,再由其他的学生对所写的作文进行评论,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就能借鉴他人长处,在实现取长补短的同时更好地促进自身作文水平的提升。二是各小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和点评,从而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完成作文批改,在促进学生写作主体意识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写作主体的文体意识】推荐阅读:
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11-13
写作主体01-02
议论文主体段落写作01-04
编辑的主体意识06-07
主体意识的路径12-17
女性主体意识的探寻07-22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08-17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01-01
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醒11-06
主体意识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