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体

2025-01-02

写作主体(精选12篇)

写作主体 篇1

摘要: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要突破传统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 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积累素材、交流探讨、谋篇构思, 从而实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阅读途径,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模式,主体地位,写作兴趣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教师过分注重作文的字数和书写, 忽略了学生在完成前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为应付老师而写的作文空洞乏味, 没有多少阅读和欣赏的价值, 写作前没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对现实进行描述、对生活没有自身独特的感受。这种教学影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没有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全面的整合。所以老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按照新的考试大纲要求, 改变原来的作文教学观念, 让作文教学不仅贴近生活而且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提出:“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回归写作主体, 激发写作兴趣的思想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写作是个性的表现, 是自我的展示, 所以表达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要因生活的需要说自己的话, 要因情感的产生抒发自己的情感, 作文应完全出自表达的需要。写作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 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 为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例如下面的一次材料作文写作训练:

材料:一群学生就要毕业了, 教授在最后一节化学课做了水的三态这个实验。教授说:这是最简单的实验课, 也是最深奥的实验课, 水有三态, 人生也有三态。水的状态是由水的温度决定的, 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当人生的温度是零度以下, 生活状态就会是冰, 他的整个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当人生的温度保持在零度到一百度, 生活状态就处在常态, 一掬常态的水, 能奔流进大河大海, 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当人生的温度保持在一百度以上;他就会变成水蒸气, 成为云朵, 飞起来, 不仅拥有大地, 还能拥有天空, 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

1、让学生寻找关键语句。学生甲“水的状态是由水的温度决定的, 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学生乙“当人生的温度保持在零度到一百度, 生活状态就处在常态, 一掬常态的水, 能奔流进大河大海, 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学生丙“当人生的温度保持在一百度以上;他就会变成水蒸气, 成为云朵, 飞起来, 不仅拥有大地, 还能拥有天空, 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

2、让学生根据关键语句提炼话题。学生甲:态度决定人生高度;学生乙:保持平常心;学生丙:笑对人生, 超越自己。

3、教师点评。多数教师就固执的要在这三个话题中分出优劣。

如果我们做个大胆的教学设计,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讨论一个话题, 自主积累写作素材, 构思谋篇, 小组合作完成三篇作文, 教师会猛然发现三篇作文都非常优秀, 让你无法评出等级。我们需要思考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 我们只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把写作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了所思所悟所得并且拓展了思路。从教学过程来看, 在教师组织引导下, 学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重新排列组合了自己的语文知识, 反思了自己的写作素材, 但是我们培养了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判断的能力、理性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们相互启发、共享资源, 无形中又扩大了阅读思维的空间。从知识迁移点的选取来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为日后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营造了良好的写作氛围,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个性化理解和释放。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 拓展个性化写作视野, 引导他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 多看多思多感, 指导他们领悟、探讨课文中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逐步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和人生理想, 进而写出带有个人思想和个性印记的好作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使学生处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心理状态。当表达的主体意识得以回归时, 学生就敢于以我手写我口, 将为自己的生活和真情而写作, 为兴趣而写作, 为交流而写作。这样学生写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使, 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 是联系他人的纽带, 是校园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写作主体的回归是一个充满人性化色彩的合乎科学规律的写作新理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主体 篇2

一、写作教学中的师生共生

是什么让教师的写作教学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发挥了作用呢?不是写作知识,不是写作方法,不是优秀范文,也不是作文评分标准,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是教师融进学生的写作过程,是教师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是教师用自己的写作经历丰富学生的写作经历。这就是师生共生的写作教学。

我教学《用“感激”唤醒“感动”》这节课是比较典型的师生共生的写作教学。学生写作“感动”这个题目遇到障碍,问题出在他们没有感动。怎么办?讲讲写作要关注生活的道理,讲讲做人要懂得感激的道理都是很容易的,但往往没有什么效果。我的办法是讲故事,讲我自己的写作困惑,让学生参与到我的写作中来。先是让学生为我的材料确定主题;在学生思维停步不前时,我再谈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有所感悟;最后,因势利导,归纳经验,讲评作文,引导学生“再度作文”,以强化写作经验的积累。

当然还有很多后续的教学活动,比如学生进行自我共生的再写作,进行生生共生的相互交流和修改等。有人认为,师生共生写作教学,教师参与到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是容易做到的,但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写作过程中,不太现实。其理由之一是教师的写作话题并不一定适合于学生;理由之二是教师如果为 “共生写作”而努力设置一些适合学生写作的话题和素材并将其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而不是自己真正需要写作的东西,是多此一举。我自己的大量实践和许多同行的探索都已证明,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写作过程,和让教师参与学生的写作过程一样都是可以做到的。不仅师生互相参与写作过程是可能的,而且师生一起参与第三方的写作活动都是可能的。要知道,学生参与“不是自己真正需要写作”是一种常态的写作。中外教科书上这样的写作要求,各类考试中这样的写作命题比比皆是。

二、写作教学中的生生共生 在介绍共生阅读教学时,我说过,皮亚杰认为最有益的社会互动发生在具有社会性对称(知识、权利)的同伴之间。语言学家早就发现,伙伴的语言对孩子语言学习的影响巨大,远远超过成年人,甚至超过学校的学习。所谓生生共生的写作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激活同伴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用学生自己的写作感受和写作体验激活同伴的写作感受和写作体验,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激活,互相碰撞,互相丰富,在这样的活的写作过程中培养写作能力,学会写作。

我执教的《风》这篇作文的评讲课就是比较典型的生生共生的写作教学。

这节课,我在这样几个层次上,让学生之间形成共生。一是对习作的总体评价。这是有些教师不够重视的环节。其实充分展开习作评价的讨论,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意义的。二是对习作问题的发现。这个活动的过程是先发散后聚焦。学生习作的问题常常不是单一的,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会表现在多个方面,这就需要聚焦。所谓聚焦,就是看到最主要的问题,看到问题的最关键处,明确现场要集中解决的问题。三是修改方向的确定。这是课堂的重心所在。找出问题总是相对容易的,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修改不是要把这篇文章改得怎么样,而是要借助这篇文章的修改能让学生写出更好的文章;目的不是让习作的作者知道文章怎么改,而是要让大家知道文章应该怎么写。这个方向不是唯一的,必须是多向的,但又必须是有规定性的,既要由讨论的文章出发,又要紧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作文评讲课,目的不在于说明某篇习作好还是不好,而是在于借助典型的习作来讨论写作,思考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写作,经历写作,学会写作,获得写作的知识,积累写作的经验。

三、写作教学中的他者共生

所谓他者共生,就是借助别人的文章(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并不精彩、并不优秀的),写出自己的文章。这和借鉴模仿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借鉴模仿,都是围绕某一个点、某一个方面进行学习的。学习《白杨礼赞》,可以借鉴它的结构;学习《师说》,可以借鉴它的对比论证。被模仿、被借鉴的都是成功的习作或作品(至少被模仿的某一方面是成功的)。而共生写作,则不一定立足于一个点,而是发散式的,甚至是模糊的,有时候就是受它的启发,而不一定是学习模仿,甚至可以是对别人的写作予以否定和推翻,因为被借助的习作或作品不必都是优秀成功的,也可以是不成功的,只是由它生发出自己的写作欲望。我执教的《在别人的树上开自己的花》是比较典型的他者共生的写作教学。这节课主要是借一位学生(黄津汝)的习作进行共生写作的教学,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他者共生的写作活动。

首先是让大家熟悉习作,了解习作。因为这篇习作,总体来讲比较成功,主要是让大家发现它的可取之处,同时教师结合习作强调作文的一些要求,指出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是借助黄津汝同学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或者说是借助黄津汝的这篇习作,激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起来之后,便引导他们进入写作状态进行思考。先从写议论文的角度息考立意的选择,再从写记叙文的角度思考与黄津汝不同的立意选择和不同的叙述视角。从不同文体的选择,到不同立意的选择,再到同样文体不同角度的选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活。而更有价值的,是这个写作过程的体验和经历。这比之于我们仅仅介绍评点优秀习作的长处,要有意义得多。遗憾的是,受时间和现场情景的制约,很多有教学价值的环节没有能够充分展开。比如黄津汝在反思写作过程中说自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能引发她和大家交流一下“想到哪儿写到哪”的具体情形,以及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再比如其他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后的交流也还不够充分,显得比较简单匆忙。这些都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写作教学中的自我共生

就实用性而言,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是自我共生。日常的写作教学中,似乎我们的教师最为看重的是写作的数量——不停地出题目,不停地让学生写作,却从不看写作的结果。这似乎与“作文要多写多练”的理念有关。但“多写多练”就能把作文写好吗?这是需要研究的。事实上,不少学生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每次作文的分数基本上都差不多。其中一批学生一直在低分徘徊,甚至有不少学生一直就是65分左右(按100计分),不少学生一直就是70分左右,大量的低水平的反复并没有使作文写好。梁启超先生的一个观点对我非常有启发,即作文的次数不在于多,如果能让他们把两三个题目写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在我的共生写作教学中,有一个基本课型就是自我共生。所谓自我共生,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习作——成功的或不成功的,完整的或不完整的——写出新的习作。在这种发散式、连锁式、裂变式的写作活动和写作过程中感受写作、认识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它和所谓升格作文不同的是,并不追求后一次写出来的习作一定要比前一次好,它的价值在于经历写作过程,丰富写作体验,锻炼写作思维,感悟写作规律,不在写作结果,而在写作的过程。那一年我在绍兴一所中学执教的《自我提升和再度作文》一课是比较典型的自我共生的写作教学。再度作文,是我从学生写作的角度归纳出的一种写作方法,基本的形式是同一个素材、同一个题目、同一个立意、同一个话题多次写作。它和自我共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所谓自我共生的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要形成再度作文的基本理念,掌握再度写作的基本方法。那节课一开始,我通过检查学生课前学习准备的情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明确告诉学生:有空,常看看自己过去的作文,是写好作文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很多学生文章写好之后从不再看。学生这样的表现,是我预料之中的。这对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影响。有些教师只要求学生看教师的评语,其实更应该要求学生经常看看自己的习作。现在要求学生写随笔的很多,写日记的很多。写就写了,一写就扔,从不再看,有什么意思呢? 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活动是学生自我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习作。我本来的想法是先展示习作,然后谈谈感受,说说写作过程,说说得意之处,说说写作困惑。

可是没有学生愿意。本来这样的写作反思,也是自我共生的写作素养。一位学生主动介绍了自己的习作之后,我让她谈谈体会,她说是拼拼凑凑写出来的,但也不甘心这样贬义的表达。我充分肯定了这种把各种素材拼拼凑凑,或者说整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其实,这种“拼拼凑凑”,就是一种自我共生的写作。很多好文章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第二个主要活动是让学生用3分钟时间,再读自己认为成功的习作,找一个点进行修改。进行交流后,我跟学生强调:自己的练笔、自己的文章,别轻易扔了,要养成经常看自己文章的好习惯。经常看看,就能发现不足,也能发现得意之处,更能产生新的写作冲动。这些对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的培养,对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的培养都很有意义。

第三个活动,也是重点活动,就是尝试“再度写作”。某种意义上,前面的活动都在为这个重点活动铺垫和做准备。可能由于学生平时缺少这样的意识,有些学生做得还不够好,基本还是原来习作的修改,但也有学生做得很不错。如后面交流写“独自面对”的那位女生,同样一个题目,她的主题调整了,文体也改变了,选材也更换了。上次是议论文,这次写记叙文了。

主体性建构写作初探 篇3

【关 键 词】主体性;主体性建构;遮蔽;真实;虚构;五元素材法

主体性建构写作既是笔者对以往中学语文教学中多种流派写作理论的功过得失的反思与静观,又是在长期中学语文教学语境中阅读和写作实践的基础上反思和超越,企望把中学作文教学从传统的被动媒介式的语言工具论和结构主义的人文素养论中摆脱出来,转向一种主体言说与写作主体内在建构的本体论认识的写作理论体系。

一、传统中学作文教学语境中写作主体的缺席或失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在全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虽然在不断探索,但基本是以传统的“老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圭臬,亦步亦趋地整合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课程、文本等结构功能,探讨作文教学命题、写作、批改等环节的最佳组合或优效序列,研究作文教学定向、定序、定量、定质等评判性内容,迎合新课程中所谓的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过渡地最佳转变方式,进而寻求将写作教学纳入到阅读教学的体系之中的方法,或读写结合,或以读促写,或以写带读等。但本质上并没有为中学作文教学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和整体性的提高。

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写作学教学始终在高考指挥棒的宰制下,从应试角度出发,违背写作主体发展的一般规律,造成主体性丧失,从而使得中学作文教学在“命题——练习——讲评”的应试模式之下循环往复地疲于奔命;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一直桎梏在“教师——学生”双主体的二元模式思维之中,不断地将问题的所指钟摆悬浮摇摆在两者之间,而无法超越。如此,其结果只能是“不会写的在教,会写的在学”、“没学还能写,教了反而不会写”的尴尬与困惑,那么写作主体只能在规训语境中不断丧失自我而失语了。

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但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依然无法突破。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很大程度上陷入以往“四重四轻”,即“重形式、轻内容;重批改,轻指导;重灌输、轻反馈;重课内,轻课外”的失衡状态之中,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构建起写作主体的内在时空,祛除写作教学被宰制、被遮蔽、被阉割的痼疾。

二、当下中学写作教学“听”与“说”的断裂和遮蔽

巴赫金认为:“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2]但在传统中学语文教育复制、粘贴的语境中,人成了信息的通道,“听”与“说”不过是通道的两端,整个过程充满机械化大生产的意味。我们既没有“听”的“不亦乐乎”之“乐”,也没有“说”的“不亦说乎”之“说(悦)”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通道之中寻求的不是差异或命题,而是意义的统一或者标准化的垄断,这就造成了中学写作教学最根本的问题存在——主体性丧失。其原因很多,但对于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最主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反思当下的语文教育,太多的思维惯性、认知范式和话语霸权,束缚着写作的灵性。举例来讲,一个问题出现,我们的脑海中不是先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出发,而是从我们固定的概念出发。譬如,我小时就念一首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个没有耳朵,一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然后,我们脑子中想都不想地就接受了这个信息:没有耳朵,没有尾巴的老虎真奇怪。从这个既成的概念中,我们忘记了自己去感受,“奇怪”这个概念代替了我们对两只残障老虎的感受和思考,我们用娱乐的方式消解了对生命的残缺最应该具有的悲悯情怀。那么,感觉、感受、联想、想象、体验和思考等主体素养的缺席就成了必然。这样的概念接受性教育和娱乐消费型大众文化使我们无法从“听”和“说”的文化本能出发,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那么内在时空的主体建构就随之丧失了,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文化根基的建构”和“语文素养”的培育。

另一方面,在物我之间,写作主体无法反观自省,建构言说世界与自我的能力。在功利性教育的语境中,我们自己在哪?为什么如此庞大的群体都对自身的困境和焦灼毫无感觉。在理所应当的思维惯性中,除了“必须”、“必要”,抑或是“必定”,如此,我们还做了什么?我们让“听”成了单纯的被动接受,又让“说”成为取悦于人的谄媚或者自言自语的慰安之时,是不是还有那么一丁点儿不安和痛感?当我们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自责的时候,有没有反观自己的已经秩序化的精神人格?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乞丐当骗子,视民工为贱民,看老师如过客,让权钱成了上帝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在概念的迷宫中迷失得一塌糊涂了,而这是主体性的丧失。没有主体性的主体太容易“听从”,太容易“听信”,也太容易“听任”,所以“听”成了“复制”,而“说”就变成了“粘贴”。在丧失了自我之后,“说”已经是现代人在表意上最大的焦虑。试想,招呼不过是象征性手语加上几个固定性的单词;寒暄成了表情夸张的滑稽戏表演或者面无表情地程式化示意;道歉呢?貌似满脸歉仄的赔笑或内疚式的表情,可那一连串地“对不起”说得无滋无味,根本就是“有口无心”的习惯用语;交流、沟通,这样的词汇在现代社会多少有点奢侈,在言说与拒绝言说,启蒙与拒绝启蒙的时代,这些词汇不过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自言自语,或者七嘴八舌地重复着同一句“公共用语”。而这就构成了“听”与“说”或断裂或遮蔽的尴尬状态。所以,要想进入写作语境,必须首先弥合断裂,祛除遮蔽,重建写作主体。

写作主体的觉解与文学真实性的建构又关涉到写作文本的根本问题。文本承载着主体性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但文本绝不是客体的存在。之所以这样说,我们不妨将之先推向罗兰·巴尔特的“零度写作”理论体系中去证明。“零度写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作者的主体性功能,凸显了文本的主体性意味,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主体性建构的契机:文本作为一个新的主体将写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苏珊·桑塔格也认为:文本不仅仅是一个开放性的被阐释的对象,文本一旦完成,就拥有了自己的品质和精神特质。经典文本并非是由语言拼接起来的意义功能的组合,而是拥有自足性和多元性的精神体。[4]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文本作为隐性主体成立的可能。同样,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果走进经典文本,那么我们可能会打开心灵的遮蔽而建构起丰满且结实的主体性精神体系。举个例子来说,很多现在的中学生读不进去世界经典名著,但其实际的情况是,不是中学生读不进去,而是经典文本的自在精神和价值系统拒绝一个平庸思想的介入。所以,只有首先确认文本的主体性地位,才能真正走进经典文体,才能真正构建起主体性的精神大厦。这样做,一方面祛除“伪文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垄断地位,使经典文体的文本内部精神世界和意识时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和观照,从而去重建写作和阅读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将教学语境中的教师这一主体性内涵扩大,让“作家”、“教师”形成一个精神参照系,从而使“教学”这个动作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为巴赫金强调“思想只有同他人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5]这就是笔者为什么要提出“写作是由大师来教,还是由老师来讲?”这一主体性建构写作在教学论上的核心命题。

那么,从众多的经典理论中我们很容易获得一个新的共识——写作教学中的主体不只是一个。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教学本身就绝不可能由单一一个主体来完成。王寿山认为主体性写作是师生两个主体性的发展、发挥及其联系、影响、协同的过程。其实根据上文的阐述,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无论是实践主体还是精神主体,都可以称之为写作主体,而由于这一主体是在教学语境中生成,那么无论是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其实都是写作主体。他们都参与作文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在课堂上表现出其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而这一点并不需要过分强调。并且他忽视了另一个隐性主体——文本,也就不可能意识到周宪先生所概述的“现代性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美学理念的更新和变化中所带来的新的主体性确立的价值标尺和依据。文本作为唯一的隐性主体,从来都没有消亡或散轶,恰恰相反,在现代美学转向中反而大大加强了。而这一点如果将让·保尔·古所说言语内蕴论加以发挥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作为隐性主体的文本是构建不同主体对话语境的前提。那么,主体性建构写作的前提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隐性文本主体使“作者—读者”精神交流与生命对话成为可能。言说与对话有了公共文本才能构建对话语境,完成思想的生成。所以,主体性建构写作就必然包括主体内在语境、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语境的扩张、延宕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文学从来都是给予人以命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的精神所指更让写作与人类的“问题”意识、“母题”情结交媾在一起。写作作为一种对生命的触摸与言说,一种对生存可能性的勘探与求索,一种对人性的省察与思考,一种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或背叛,一种情感与道德的践踏或朝觐,一种对文化的耽溺与超越的“有意味的形式”,[6]因此才会有纳博科夫、王蒙等文学家兼文艺理论家共识:文学的本质属性就是主体性完满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学不断创生的可能性让主体不断自觉更新、拓展、融合内在时空,不断整合、建构新的意义和价值,这就使主体性建构写作有了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特质。

综上所述,主体性建构写作其实就是在确立写作主体、隐性主体的基础上,以“真实”为经、以“五元素”为纬来构建主体内在时空,使主体在从“听”到“说”的文化本能中去除遮蔽,开启性灵,重建丧失的主体性,并在主体间构成对话关系,从而使写作者在“问题”意识中找到写作的本质所在——写一切都是写自己的教学体。

注释:

[1]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1986,(1).

[2][苏]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诗学与访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15.

[3]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56.

[4][美]苏珊·桑塔格著,陶洁,黄灿然等译.重点所在[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6.

[5][苏]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诗学与访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写作动力与写作者主体探讨 篇4

一、写作者应该具有的胸襟和气度、视野和视界

写作者不应该是懦弱之辈, 应该拥有博大的胸怀和气度, 具有宏大的时空意识, 有阔大的生存视野和生活视界, 要把写作与生活、写作与生存发展、写作与人生和未来融统起来;把写作与认识提升、思想提炼、情感丰富、心灵纯化融统起来。我们可以从诺贝尔作家的写作主题和动机去感受他们的胸襟和气度、视野和视界。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净化学生的心灵, 扶正学生的情感, 顽强学生的意志, 使学生获得一种终极性的写作动力源。因为, 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对学业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的偏离,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种心灵的玩愚与蒙昧、情感的荒疏与粗糙、意志的羸弱与卑懦。因而, 写作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于文章的技法、技巧层面, 而应该给学生开阔出一个宏大的生存视野, 生活视界,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写作是通向对心灵的醍醐灌顶, 是达向对意志的昂扬、对化与提升;让学生愿意通过写作而实现心灵的醍醐灌顶、意志的昂扬风发、情感的浏亮与美丽。

二、写作者的作者心理和读者意识

写作的奥秘在于写作心理, 写作心理的奥秘在于它的“双向组合”。[2]写作心理的双向组合包括作者心理和读者意识。所谓作者心理是作者自身的关照, 包括对客观生活的感知, 对客观世界的思考, 对主观情感的体验, 对理论逻辑的推演,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诉诸文字的写作欲望。所谓读者意识是指作者心目中的读者意识, 是读者心理在作者心理上的投影。作者心理和读者意识共同构成写作心理的两极。写作永远是在读者、读者群的阴影下进行的。写作者心中永不停息地在对读者进行着或迎合或抵抗或对话或交心的活动, 不论写作者是否意识到。别林斯基说:“读者群和他们的作家是有着生动的关联的:后者是生产者, 前者是消费者;后者是演员, 前者是以自己的共鸣和热情奖励演员的观众。”作者与读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那么作者就永远不能不考虑读者的愿望、要求和需要。

三、写作者的激情和欲望

哀莫大于心死。写作者只有对写作、对生活、对人生充满激情, 才能够真正创作出具有激情和灵性的作品。只有那份对自己的感动, 也才可能感动他人。也正是激情和欲望, 才促使写作者拿起笔来。

学生杨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自古以来, 写作是人的常情, 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也是心情的纸张。对于我来说, 写作对我并不很贴体, 算是中等的一面, 不是很喜欢也不是很讨厌。表达方式的写作表现在言语难诉的思念等方面。当姐姐离开我去外面生活, 听不到她熟悉的声音和唠叨、吵闹的言语, 使我产生了一种孤独感。每当我想姐姐时, 我会把笔拿起, 把想得要发烂的言语写在纸上或记载下来。如果有时间我会给姐姐写信, 而且信的内容很简单, 但是还是会写那么四五篇, 看都难看完。但我却没有感觉它多,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寄托。写作也是一种心情的纸张。我看见那些随时身边都有一个笔记本, 每天都有记录的笔记, 不论酸甜苦辣。这种日记的方式让我多羡慕的, 但我却总写不好。这种日记的方式也是一种写作, 把每天的心情记载, 让它变成往事的回忆。”

诺贝尔作家坦言自己的写作欲望:要么将写作与生存对举, 要么将创作与快乐联姻。说到写作与生存, 聂鲁达认为:“对我来说, 写作就像呼吸一样, 不呼吸我就活不成。”马哈福兹说:“有朝一日我的写作欲离我而去, 我愿那一天成为我的末日。”皮兰德娄说:“或是写作, 或是生存。”罗曼罗兰更显得决绝:“不创作, 勿宁死。”而海明威、伯尔、赛珍珠却把写作当成人生乐事, 海明威认为:“一旦写作变成你的主要毛病和极大的快乐, 那么只有死亡才能止住它。”伯尔坦言心声:“我爱好写作。对于我, 搞创作是一种乐趣。”赛珍珠也有同感:“实际情况是这样, 不创作我就不快活。”[3]

四、写作者的措辞能力和思维能力

建构个性思维, 必须以理性思考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为前提。写作不仅要讲求表达的技巧、方式、方法, 更要讲究对所表达的内容的思维技巧、方式、方法, 并且还要考虑对所表达的内容的思维与表达的起点的思维——即对表达的态度的思考问题。所以表达技巧、个性化思维能力、思想方法和思维态度三者构成了“写作能力”概念的整体内涵。

措辞能力和思维能力即表达能力的增强与提高只能通过写和练来实现。就写作而言, 一切思维、情感、认识、思想的活动, 最终都要通用语言的写来完成。因此, 表达能力的形成、提升并增强, 实际上是对具体化的思维、情感、认识、思想的符号化能力的展开。所以, 获得与提升写作表达能力的唯一办法, 不是老师的大讲、特讲, 而是大量的阅读和不间断的写作:阅读是体会别人怎样写, 更重要的是, 阅读是感受和领悟语言的生命与色彩、精妙与神奇。而写作则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模仿性地运用前人的写法, 并在此基础上个性化地创造新的写法。

参考文献

[1]唐代兴.人类书写论[M].新世纪出版社, 1991年.

[2]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马正平.写的智慧 (第四卷) [M].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5年.

[4]童庆炳, 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5]孟宪忠, 邹广文.20世纪文学大师的追求——诺贝尔文学奖札记[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

写作主体 篇5

——议论文主体段落写作升格指导

2015.11.18

执教者:刘淑芳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议论文主体段落构写的基本结构。

2.掌握并运用常见的议论文分析方法——假设法、因果法。

【教学重、难点】:议论文分析论证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比较作文一和作文二,说说作文二的进步之处。2.指出还存在的问题:论证主体段只叙不议,缺少了分析。

二、指导论证主体段的修改。1.出示问题:

如何补出分析部分,使“刘伟”的事例为论证“分论点一”服务? 提示:典型议论文主体段五层结构法:(五步走)

“观点 + 阐述 + 材料 + 分析 + 结论”

(1)阐释句:阐释观点。对观点句进行简明扼要的展开,为选材找准角度,为论证张本。

示例:心怀梦想,生命之魂不再迷惘。(观点句)心中有梦,犹如生命有灯,即使失去双臂,也能用梦想之光演奏出生命的美妙乐章。(阐释句)练习:心怀梦想,攀岩路上不再怯场。(观点句)(阐释句)

(2)分析句:道理论证。是材料论证中心的具体展示,要紧扣观点,对材料事实进行剖析。

2.评析例文,了解常见分析方法的运用,并在借鉴中尝试。

⑴分析法一:因果分析法

心怀梦想,生命之魂不再迷惘。(观点句)心中有梦,犹如生命有灯,即使失去双臂,也能用梦想之光演奏出生命的美妙乐章。(阐释句)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19岁他又毅然走进了自己的音乐梦想,自己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弹奏出了最动人的乐章。(材料句)是什么指引着刘伟用双脚去弹奏钢琴?是他心中的梦想。

因为他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让自己在寻梦途中不断飞越,所以成功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享誉世界的“断臂钢琴师”。(分析句)可见,梦想是人生的航标,心怀梦想,我们的人生才不会迷惘。(结论句)学以致用:

尝试用因果分析法——说说你补出的第③段的分析部分。让“乔丹·罗梅罗” 的事例更好地为第二个分论点服务。⑵分析法二:假设分析法

假如刘伟没有心怀梦想,而是在屡屡挫折中自怨自艾,日日沉溺于将死的梦魇,茫然失落地生活,那么他能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弹奏出了那感人的生命音符吗?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过:“有梦想的人将驶向正确的码头。”若不是因为有梦想不断地指路,刘伟能最终登上音乐的码头,在音乐殿堂里弹奏那不朽的生命乐章吗?(分析句)

综合运用: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假如刘伟没有心怀梦想,又是什么指引着他在身体饱受摧残的厄运下用“双脚弹钢琴”的呢?雨果曾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正因为刘伟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所以,即使失去双臂,也能用梦想之光演奏出生命的美妙乐章。学以致用:

尝试用假设分析法或综合运用两种分析法——说说你补出的第③段的分析部分。让“乔丹·罗梅罗” 的事例更好地为第二个分论点服务。⑶简介常见分析法三:对比分析法

刘伟虽失去双臂,但他心中有梦。在梦想的指引下,他不断前行,最终登上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以不朽的生命乐章感动世人。然而,与之相反,以选秀节目一夜成名的光头歌手李代沫,却因迷失了梦想,堕落吸毒,在2014年锒铛入狱。(分析句)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方法把第③段写完整,并抄写在作文本上,用“/”划出五步走的层次。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6

一、培养学生成为写作主体的必要性

写作是一个人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文字创造精神财富的过程。对于高中生来说,语文写作不仅是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他们审视自己的成长、体验情感发展的过程。按照作文套路和高考要求进行的写作根本起不到对学生进行心灵洗涤的作用,只有学生自己主动要求写作、在写作中从心灵深处挖掘文字,语文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才能达成,而这一切都以学生自主写作为基础,即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所以,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成为写作主体是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使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凸显的有效办法。

二、写作主体培养的方法

学生在语文写作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对写作没兴趣、不负责,说到底是因为学生写作的态度不积极,写作的能力不足,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写作主体培养,就必须从情绪、能力、态度和方法上进行全面的改善,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与语文写作形成主动的、有意义的互动。

1以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写作情绪

学习是一项存在情感导向的任务,高中学生对写作缺乏主动性,与他们对写作的情感体验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的情绪是压力、疲惫,那么他们就不可能进行主动的写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与写作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在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应带着愉悦的表情对他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重要的写作,因为写作的内容和目前世界上各国领导人都在积极讨论的内容是一样的——环保,也就是说,你们的写作有可能和奥巴马的想法不谋而合啊!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在不超过30分钟的时间里赶上总统的节奏,当然,如果写不好,我会在自习课上帮助你追赶上世界各国的总统的。”学生自然会被幽默的语言吸引,在活跃的气氛中开始进行写作,他们的情绪反应是愉快的、轻松的,写作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2以探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积极的情绪能够给学生的自主写作创造条件,但如果学生自身对写作没有能力,这样积极的情绪就没有办法被表达出来,不成功的文章会给学生带来挫败感,使他们失去主体意识。因此,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是必要的,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课堂上请三到五名学生分享自己最近感受颇深的所见所闻,以此为写作出发点,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作文题目,这样安排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生活进行仔细的观察,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写作话题的敏感性,从学生内心“想写”的角度,逐步培养“写真实的作文”的能力。

3改换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写作的“任务型”性质和整齐划一的难度使学生对写作存在回避感,缺乏写作热情,写作主体培养当然难以达成。笔者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将写作难度进行细分,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写作能力的空间,如在某一固定的作文题目之下,给出三种不同的作文模式:请学生根据题目自主、独立完成作文;给定作文提纲,请学生独立完成作文;给定作文提纲和主干句,请学生尽量对作文内容进行填写。这样的作文模式能使写作水平低的学生完满地完成写作要求,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对写作的信心。

4从写作思维入手进行写作方法培养

要培养写作主体性,就需要学生在写作学习中掌握一些方法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以精彩的文章作为鼓励自己进行主体性写作的契机。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培养,将想象思维启发作为写作方法培养的主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教会他们如何去运用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荷塘月色》一文的赏析中,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通过指导朗读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淡淡的喜悦、淡淡的悲伤”;仔细分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优美的比喻句,使学生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真实内容,使荷塘景色在脑海中达到“跃然纸上”的效果。一般来讲,对文章的赏析越细致,学生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越多,脑海中形成的表象就越清晰,这样的表象积累多了,想象思维就“有东西可用”。

三、写作主体培养的原则

1尊重学生学习的特征性

新课改之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掌控着对学生传授知识的主动权。即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展现出个性的一面,如偏好散文文体而不善于叙事,创造力较强但作文结构性较差等,教师按照考试要求,不重视学生的这些个性,一味要求学生对作文进行全方位的掌握,这是不符合写作主体培养的理念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学习特征出发进行培养。

2尊重学生在学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仅从教学方法上入手去培养学生写作的主体性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以新课标对学生“自主作文”“自由作文”的要求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另外,要使学生能够“对作文负责”,“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就必须调整写作训练空间,带领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是必要的;最后,教师对作文评价的方式当有所改变,在教师评改的基础上,学生也应该对自己的作文和其他同学的作文有所思考,即学生也应该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学生自主写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将学生写作主体性培养作为写作教学的重点,在学生的写作情绪、写作能力、写作热情和写作方法方面开展重点教学。同时,要培养学生写作主体性,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征,并将学生对写作评价的参与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

写作主体 篇7

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当下社会卷入了信息化的漩涡, 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发和普及使得人们的表达无处不在。博客、微博、微小说、腾讯空间等面向大众化又极富娱乐趣味的网络平台出乎意料地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写作的欲望。在网络上, 他们任意抒写心声, 或是天马行空、或是娓娓道来、或是慷慨自昂……我们简直不能相信, 人人都在写作, 这是一个泛写作的时代。正如韦斯特所言:“写作包围着你。”

这对处于失语状态的中国社会而言, 似乎是一场我们等候已久的甘霖, 然而我们很快发现, 这不过是一场群体性的狂欢, 还是难逃物欲化、类型化、模式化的宿命。我们的思想也正前所未有地面临各种各样的外在观念的笼罩和侵袭, 我们有时甚至分不清何者是自己的思想, 何者是他人观念的植入。我们现今所面对的外在意识, 我简单概括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市场意识。二是政治意识形态。最后一种是中国强大教育体制下的教学观念。

在这三种思想的控制和影响下, 写作者大都处于失语状态, 难见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主体。现在我们主要侧重从教育体制下, 写作视域中主体性缺失这一角度入手, 逐步思考如何发现自我、找到自我, 试图让写作摆脱传统制式的思维模式, 让写作回到写作的本质, 使写作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现之旅。

一、写作视域中主体性的缺失

在中国, 受八十年代“主体性”争论和呼吁的影响, 对于“主体”一词的理解, 人们更多地强调个体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一面。”近年来, 对于写作主体一词的定义又回到了“写作的人”。不管主体这一词指的是写作者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还是写作主体, 它在当前的中小学生的写作中大多都是缺席的。写作者对于写作缺少自觉性和能动性, 大多属于被动写作。“写作的人”没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进行创作。

而写作者的缺席是因为应试教育或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自由, “他们不由自主地被纳入了强大的前提预设和思想惯性, 久而久之, 真正自由地表达就困难了”。而这强大的前提预设和思想惯性指的就是中小学作文写作具有十分明显的模式性, 由此导致现下中小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 百花凋零。写作严重缺乏自主性和发现性, 学生内心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他们的自我被重重的枷锁压制, 被很多外在的物质、欲望、功利诉求等层层包围,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看不到自己。为父母的期待而生, 为他人的眼光而活。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这些能量, 把我们的生命能量团团围住, 也隔绝了爱、喜悦与和平。很多人自我处于失落状态而不自知。现在中小学生的写作并非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自我创造、自我表达的过程, 而是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他们的立意思想是社会大众的思想或是来自所读的书籍文章;他们的谋篇布局是来自教师的谆谆教诲;他们的语言是现成文章的打乱重组或是直接取用……可以说, 写作主体体大多处于失语状态。

想要在写作中发现自我, 挖掘主体的心声, 离不开对客观世界和自我本身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家庭教育、教育体制、政治意识形态、物质欲望、名利等都是遮蔽主体观察力、感受力和想象力的阴霾。尽管他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都一直在改变, 但是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觉。因着不科学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它或许被遮蔽、被忽视、被压抑了, 但它仍没有消失, 一直隐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主体自我发现的可能性

(一) 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

首先要学会观察, 要找到自己的感受, 把自我从套话中解放出来, 这就是要解除社会意识和集体意识对自我的压迫。张洁在《方舟》中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 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 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即以我观万物, 万物皆着我之色。观察对象在人头脑中所抽象出来的特质并非真实的, 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自身的想象, 即人内心的想法加诸外物, 又通过感观接受返回头脑之中, 形成意识。而人们对外物的观察, 最终要回归到对自我的观察。观察是一个和自我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一切外在之物都将着上我之色彩, 如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自我的观察者只能是“我”, 只有“我”才能意识到自身内心的想法。自我观察实际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挖掘, 通过内观, 我们可能会发现被表面想法所掩盖的更深沉的想法, 从而发现自我, 找到自我。

感受, 用王蒙的话说:“一个指的是感觉, 对于生活有非常敏锐非常丰富的感觉;一个指的是感情, 对生活有火热的感情。感觉, 包括人的身体和五官从客观世界得到信息和反应。感情怎是把这些反应统一起来的情绪。”因为有心, 所以才有感受, 否则世间万象不过是一个定义而已。在这里, 我们以下雨为例:

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人会知道“天下雨了”, 空气湿度会增大, 温度会相对降低,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但是对用心去感受的人而言, 在炎炎夏日, 落下一阵倾盆大雨, 他会看到乌云越来越密, 向一个地方聚拢来, 使整片天空的墨色深浅不一、浓淡相宜, 简直就是一副意境悠远的中国水墨画。不一会儿, 雨落下来了, 刚开始它们只是三三两两地悄悄落下, 雨珠如豆子般大小, 不是像绿豆, 而是像黄豆。瞬间, 好像“先锋”探完了路, 雨珠赶集似的落下啦, 我们甚至可以看见炙热的大地冒起一阵淡淡的烟气。静心去听, 我们还可以听到大地发出些微嗤嗤的响声。大雨渐稀, 经过洗礼的天空蓝得纯净清澈;原本被炙烤得蜷缩的树叶也偷偷地伸了个懒腰, 刚刚梳洗过的鸟儿的歌声也愈见清甜。这不单单是下雨, 它引起的是一种欣赏的愉悦甚至是感动。从这些感受中, 我们又可以看出主体内心的宁静和愉悦以及他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向往之情。可见, 人们的感受来自于生活, 最终要回归于自我, 只有增加内心的灵性, 对外物的感受力就越强。而增强感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添内心的灵气。

“如果说作家的观察主要是为了寻找客观对象的主要特征, 那么作家的感受力就主要为了探索自我感情的主要特征。形象感染力并非来自这两种要素的简单相加, 而是这两者形成某种特殊结构的功能。”这也就是说想象并非简简单单地来源于观察与感受所得。想象要摆脱此时之自我, 突破个体意识经验的局限, 以适应无限广阔的生活。闭上眼睛, 做一天的盲人, 你会发现伸手不见五指的痛苦;想象你是一个乞丐, 想象他的心理、动作、语言, 你可能会发现你身上也有着自卑、肮脏、懒惰等特点;想象你是一只狮子, 想象它在捕猎时的动作、呼吸, 想象你将猎物开膛破肚、拆吃入腹, 你会发现你也有着狮子般的敏捷、聪颖、血腥、残忍等特点, 在想象中, 人们不断地突破自我, 忘却自我, 其实也是在发现自我, 开拓自我。落实到写作中, 我们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就要根据他自身的特点进行想象, 而不是局限在自我的经验之内, 通过观察和感受, 我们可以描绘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通过增强心灵的观察力、感受力与想象力, 我们寻求的是主体的强大。只有学会观察、感受和想象的细微化、心灵化、深度化, 我们才能看到世俗眼光所看不到之处, 我们才能聆听自我内心的声音, 才能实现写作主体自我的表达。这既是对于上文所提到的个体失语和主体性缺失的尴尬境遇的一种突围, 更是对于发现自我, 挖掘自我的本源之思。

(二) 去成见化, 自我主体的回归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本来的面目吗?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文化等无数的影响, 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我们许多的观看与联想正是受到了种种外界观念的影响:人们看到双飞的蝴蝶, 就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看到小鸟就想到天空;看到白马就想到唐僧……这不正是长期以来口耳相传、耳濡目染所造成的结果吗?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也说:“创意的旅程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观, 而在于得到新的眼睛”;艺术大师罗丹之所以能创造出令人称奇的美来, 也正是因为他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来。如何看是关键。

我们若是想要跳出屏障, 看到事物的原貌、事情的真相, 就要去除成见, 重新看待事物。画家高更说:“我闭上眼睛, 目的是为了看。”去成见观看的最高境界便是用心来观看世界。只有做到内心的纯净无垢, 排除杂乱观念的控制和干扰, 才能够做到去成见。但以荀子的“性本恶”说以及人的群居生活方式来说, 内心的纯净是难以达到的。那我们换一种可实践的方式来看, 当你失去一种感官作用时, 其他感官作用便会放大, 最能阻碍我们去标签观看的便是眼睛, 若是闭上眼睛, 蝴蝶飞过你的身边, 它可以是行走的风扇、天然的彩妆、大自然的一个吻、可爱的精灵……梁祝的影子随着黑暗而湮没。

人要探求真正的自我, 进行自我定位, 发觉内心的想法, 探讨自我心声, 去成见化观看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摆脱他人眼光的干扰, 从心出发, 重新认识自己, 做到屈伸自如, 从容自在。而用去成见化的方式来观看这个世界, 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向内审视自我, 找到自我, 迎来自我主体的回归, 摆脱以我口言他人之心的现状。

三、总结

笔者写下这篇文章, 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它早已不该是应试教育下备受摧残的机械产品, 而应该是与人的心灵, 人的自我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我们更应认识到发现性写作对人自我发现和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写作, 抒发性灵, 增强心灵对最细微之事物的感受与表达能力, 这会比任何陶冶都来得真实与强大。更为实际的是, 笔者希望能为当今仍然死板和枯燥的写作教学敲响一次警钟, 机械化的写作操作手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下学生极尽压抑的内心世界, 无法满足他们自我表达的需求。每位中文教师都应该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 挖掘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自主的写作氛围,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我, 抒发自我, 发现自我, 只有真正迎来自我主体的回归, 写作视域主体性缺失的遗憾才能得以弥补, 才能改变写作之于写作者而言只是不断重复的机械操作这一观感。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苦行, 它可以是一场非常美妙的想象之旅, 一场自我发现的梦幻之旅。

参考文献

[1]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31.

[2]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年版。

[3]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论文的正文主体部分写作规范 篇8

2.层次一般设1-2级, 各设标题 (占一行) , 以阿拉伯数字1, 1.1……在标题连续编号, 标题超过3级 (不含3级) 在文内排序。

3.文内接排的序号可用圆括号“ (1) ”或圈码“ (1) ”, 同一篇文章应统一。

参考文献

[1]蔡绍先, 陈玮莹, 温博贵.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新教学模式中应用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2) :116-117.

[2] Stephen D, Brookfiled, Stephen Preskill著, 罗静, 褚保堂译. 讨论式教学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21.

[3]牛耿, 史学敏.讨论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4, 18 (9) :1582-1583.

[4]张彩娥, 马仁福, 王淑娟, 等.讨论式教学法在护理本科《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06, 13 (6) :72-73.

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篇9

一、对学生写作主体性的认识

首先学生是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引导者, 而不是指令者, 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 自我意识强, 思维反映活, 观念更新快。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要多一些点拨, 少一些“婆婆”式的说教。

二、对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 以阅读激趣, 以审美体验促写。

中学语文课本和读本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注意诱发学生高涨、激动的情绪, 使之全身心地进入阅读思考主体的角色, 让他们去欣赏作者智慧的能力, 去体验作者为文的乐趣。而当学生对阅读已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时, 再不失时机地诱导激励他们像作者那样用心灵、用文字去表现自己的思想, 表达自己的感情。

(2) 以评论激趣, 以激疑质疑促写。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 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作文知识的过程, 而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作文训练环境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不仅是学习作文的主体, 练习作文的主体, 更是评议作文的主体。

(3) 以成就激趣, 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保持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中学生更是如此。只要学生喜欢作文, 有写作的欲望, 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我将经过我指导而发表的学生习作以及学生平时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 整理成册, 供学生传阅, 并且将学生的各类作文分档积分。这样一来, 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

人总是有个性的,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张扬个性, 抒发心声是人的本能愿望。学生作文应是抒写心灵、展示个体生命的过程。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是要运用创造心理, 启发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

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 篇10

兴趣是我们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 才有可能把它做成做好。写作文也一样, 若是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 他们就会畏惧写作, 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这就需要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因此, 老师在上作文课之前要做好课前设计。如一次要写以动物为主题的作文之前, 我预先布置学生回家后要仔细去观察家里或邻居家的小动物。到了第二天写作文的时候, 当我宣布作文题时, 学生们一反恹恹欲睡的常态, 兴致立即高涨。接下来, 我让大家打开思路, 自由发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枯燥的事变得快乐。然后, 我让学生思考发言的内容, 构思自己的作文, 从而一篇篇异彩纷呈的作文脱颖而出。如张小红写的《可爱的小白兔》, 文中从小白兔的外形与生活习性来表现它的可爱, 讨人喜欢。张雅萌写出了《我与小狗的故事》, 文中通过“我”与小狗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写出了小狗的乖巧、通人性。徐艺艺写出《令人“讨厌”的小花猫》, 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小花猫的机灵、爱干净, 并不让人讨厌。一篇比一篇好。可见, 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能否充分发挥与课前的设计是分不开的。

二、让讨论与构思打下学生写作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 打开了写作思路, 这并不代表学生就能把一篇文章写好。接下来, 老师最好能发动学生参与到老师设计的交流活动中, 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 学生的灵感很容易在这种气氛中闪现, 写作欲望渐渐强烈。最后, 由学生独立构思选材、组织语言, 这样就容易写出优秀而精致的美文。例如, 在一次以“考试”为题的作文写作中, 大部分同学一看到作文题就把“考试”简单的理解为单元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为此, 我及时对学生们进行指导:“同学们, 其实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次考试组成的, 考试时刻伴随着我们, 学习中的考试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 所以说我们不能把考试简单地理解为一次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一石激起千尺浪, 我的话一说完, 大家以“考试”这个话题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同学说犯错误了是否勇敢承认并改正也是一种考试;有的同学说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否勇敢去克服也是一种考试;有的同学说当你拾到十元钱是否要交公也是一种考试;有的同学说在考试中能独立作答本身就是一种考试。通过讨论, 大家对考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写作思路拓宽了, 写作欲望也渐渐强烈。最后, 学生根据自己在人生中所遇到的不同考试进行构思、组织语言, 很容易就能写出题目不同但却又能表达“考试”这个主题的美文。这就充分地说明了讨论与构思能够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 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让作文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动力

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作文评价目的不是甄别选拔写作高手, 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手段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变通评价标准, 如我们可以不打分, 而是采用等次, 好的写“优”, 中等的写“良”, 一般的写“及格”, 不达到要求的写希望你继续努力, 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浅谈对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写作;兴趣;主体意识

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明确的主体意识。就是指写作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明确写作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表达的是自已的情感态度、观点看法及价值取向等。培养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命题激趣,把题目名在学生的心坎上

命题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命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兴趣。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命题随意性很大,或出一些老掉牙的作文题,或出大而空的题。教师命出题目、提出要求、设置框框,逼学生就范;学生硬着头皮,审题度意、搜肠刮肚、勉强成文。训练结果虽然每次也强差人意,学生作文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便讨厌作文。要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就要命题激趣,把作文题目命在学生的心坎上。教师设计的命题应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正如于漪所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他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刚上初中时我的第一次作文题目是《我名字的来历》。学生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就需要与父母沟通,学会倾听。每个学生的名字背后都寄托着父母的期盼,凝聚着浓浓的亲情。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学生就有了一种想要表达的欲望。再如:到了初二,学生进入了青春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了一些困惑,有了成长中的烦恼。这个时候我让学生们写的作文题目就是《XXX,我想对你说》。因为学生有亲身体验,所以文章写得真实感人。

写作是复杂艰苦的精神劳动,如果没有对作文本身的强烈兴趣,是很难写出佳作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命题正是激发学生的誘因,因而教师要注意命题激趣,把作文命在学生心坎上。

二、少设框框,引导学生真实再现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先做人。优秀的作文必须以优秀的人为前提。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内容虚假、题材“老化”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中考作文,文章内容之雷同与陈旧令人吃惊,“大路货”、“大众化”作品比比皆是,“假货”泛滥。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处处有生活”,关键在于教师教会学生以有心者投入貌似平凡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成什么文字,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变成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生活中有许多好的东西,只要引导学生留心去耳闻目睹,用心去感知观察,就能获取大量的材料。

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语言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学了韩愈的《马说》,可以让学生对韩愈的观点进行辩驳,“你是否同意韩愈的观点,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看法。再如学了《柳叶》一文,我问学生作者的童年是苦涩,还是苦中有乐?你有怎样的苦与乐?把它写出来。这样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讨论或课下的思考自觉地写成文章,阐明自己独特的观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我便引导学生用心来发以现自己身边的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的人和事,先让他们思考自己身边有关此类亲情的人与事,通过用心思考和发掘,那些平日里没有被同学所注意的小事统统变成了学生的写作素材,由此产生了许多感人的文章。

三、作文互批,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成就感

文章应当反复修改,修改文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教师却在越俎代庖,学生作文教师改,仍然把学生放在非主体的地位。叶圣陶先生从来不主张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辟修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多是劳而不得。”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全可以且应该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唱主角。我们提倡“互动式”作文评改模式。即在作文评改中,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动关系。

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兴趣很浓。我在学生活动的时候,我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抄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

事实证明,老师的批语远没有同学的批语吸引力大,在我的班上学生写完作文后会立即找同学批阅,也会主动为其他同学批阅,写下批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因多样化的批改方式拉得更近了,学生自然也就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这是真正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它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作文不错的学生也有了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自己的文章被当做范文,被学生传阅,受到称赞,自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肯定性的情绪体验往往是一个人爱上作文、迷上作文的契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可见互批作文可以激发学生成就感,多早就一些成功性的情绪体验。

谈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篇12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重要动力。在当前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常常让学生进行“机械式”训练,或者死记硬背作文,学生写出的作文并不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是生搬硬套与机械模仿, 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思想灵魂。因此,在实际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写作,把学生的身心特征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事或物,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后,学生通过对赵州桥、苏州园林以及故宫博物院等一系列建筑物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由于不同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写作中要善于抓住建筑的特征进行写作,对于复杂的建筑物要从多方面进行阐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真观察身边各种形式的桥,抓住桥的重要特征,以“家乡的小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家乡是学生生活和熟悉的地方,学生写起来就有话可说,写作兴趣自然就比较高, 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重要前提。在语文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非常苦恼,对着作文题目觉得无处下笔、无话可写,而有些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就能思如泉涌,有许多新鲜的事情可以写,作文内容生动有趣,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写作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观察与积累。学生要想做到“下笔如有神”,就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与积累。一方面要留心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活水”,学生要时时刻刻地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并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写作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积累。学生可以建立摘抄本,把平时遇到的优美的词语、句子与段落摘录下来,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此外,要重视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了自己在百草园度过的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的童年有那么多的趣事,那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趣事?这些事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兴趣较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捉迷藏、钓鱼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时候学生情不自禁要表达出来,听着学生的积极讲述,教师进一步引导,既然我们的童年这么美好,就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学生就能把平时观察、积累与阅读的内容运用于写作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万变不离其宗——倡导作文命题多样化

命题方式的革新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关键。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定题作文,通常是教师为学生拟定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定题作文常常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内容可写,进而打击了写作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作文的命题方式进行革新,积极倡导多样化, 实行命题作文与自拟题目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有话可写,可以结合实际想写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是围绕中心人物阿长而选择与安排材料;《背影》是通过具体描写父亲的“背影”的细节表达父子之间的爱;《老王》通过把琐碎材料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方式表现老王的善良;《台阶》通过详写造台阶的过程突出父亲的情感和性格。因此,这一单元的作文就以“最让我 ________ 的人”命题,让学生采用正面描述、 细节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的方式,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作文命题,能够使学生具有巨大的发挥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补充,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

作文的评改是开发写作主体意识的有效保障。传统的语文作文批改通常采用教师一人包办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教师批改收效甚微。因此,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被批改的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作文批改,真正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首先,教师选取优、良、差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批改,对于批改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讲评课上讲解;然后,教师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学生按照优、良、 差等级分成若干互助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内互改,组内成员在互助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并说出自己的写作构思,其他学生可以针对作文进行评论,积极提出自己对作文的看法,这样学生可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有效地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指出别人需要改进之处, 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共同提高。最后, 每个互助组选出比较优秀或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教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把其当成范文进行朗读,并适时进行点评。这种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式,不仅能开发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扮演主要角色。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不断改革传统的写作模式和学生写作的被动状态,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切实落实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开发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兴趣,是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市场开发战略下一篇:磁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