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主体(精选5篇)
房屋主体 篇1
一、全体业主共有房屋的范围
对于房屋的共有部分, 一般界定的原则是:具有结构上的连接性、使用上的共用性、法律上的共有性。共有部分包括法定共有和天然共有。法定共有亦称性质上、构造上之共有部分, 指根据法律规定为区分所有人共有的部分, 或者在性质上和构造上属于维持整栋建筑物牢固、安全和完整的部分。法定共有部分突出依建筑物的自然属性而非区分所有权人的约定, 通常为建筑物之躯体部分, 具体而言有基础、外墙、楼梯、共用出入口、梁、屋顶等。至于判断标准, 则是构造上、利用上之独立性的有无, 在构造上、利用上欠缺独立性者, 即为法定共有部分。作为法定共有部分, 不得供做专有部分使用, 也不能由区分所有人约定为专有部分。约定共有是指区分所有权人依规约使具有构造上、利用上独立性之建筑物部分约定为共有部分, 如小区的门卫室、会客室、交谊厅、活动室、室外车库等。约定共有部分具有结构、利用上的独立性, 本可以成为专有部分, 因依规约而成为共有部分。
区分法定共有部分和约定共有部分的意义在于:区分所有人对法定共有部分的共有权的变动, 即使未登记, 亦得对抗第三人;区分所有人对约定共有部分的共有权的变动, 非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根据以上分析以及登记的“有限保护”原则, 笔者认为, 对于法定共有部分, 如外墙、楼梯、共用出入口、共用通道等, 可以通过公摊计入业主共有面积, 表现在业主的产权证上, 但对于房屋的基础、屋顶既不好予以量化和记载, 也没有单独登记的必要和意义;对于约定共有部分, 如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物业服务用房等, 不管是为部分业主服务还是为全体业主服务, 均在登记簿上单独记载, 同时与相关专有部分的登记形成关联。
二、全体业主共有房屋的认定主体及标准
通常情况下, 界定业主共有部分范围的环节包括:土地出让环节、规划许可环节、商品房预售环节、房屋登记环节。土地出让环节界定, 是指政府在拟出让土地挂牌、拍卖时, 在公示文件中明确所建的各类房屋产权, 是为政府代建权属归政府所有, 还是为全体业主所有, 以及属于开发商自有产权, 同时在出让合同中予以明确。一来可以事先防范、避免矛盾, 二来评估土地出让价格和开发商摘牌时测算更加科学。问题是土地挂牌出让时往往只有一些规划要点, 如容积率等, 尚没有详细的规划出台。规划许可环节界定, 是指开发企业申报规划许可、规划部门核准规划时, 明确各类房屋产权。这时各类房屋均已基本定型, 明确较为容易, 问题是规划部门只管各类控制指标, 同样缺乏确权的职能。商品房预售环节界定, 是指开发商在申报预售许可、拟定预售方案时, 对各类房屋的产权以要约的形式予以明确, 房产主管部门核准后, 将预售方案予以公示, 购买人购买房屋, 即为接受要约、形成承诺, 开发商与业主以要约、承诺的方式形成约定。房屋登记环节界定, 是指房屋登记机构在登记时对各类房屋进行确权, 明确权利归属。
笔者认为, 比较好的办法是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 就要求建设单位列明建筑区划内依法属于业主共有的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管理用房的具体范围。房地产管理部门批准预售许可时, 要求建设单位提交列明依法属于业主共有的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管理用房的规划许可文件和预售方案。依法属于业主共有的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管理用房的具体范围, 一经明确不得随意更改, 也不得纳入预售范围, 有关信息在房屋建成后进行初始登记时, 在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为全体业主共有, 但不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三、全体业主共有房屋的申请登记主体
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房屋权利主体为全体业主, 理论上应由全体业主共同申请。但由于业主数量过大且流动性过高, 致使实际上难以做到, 或者即使做到也因成本过高显得非常不经济。考虑到这类房屋权利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联系 (这类房屋自竣工后, 在法律上应是先属于开发企业所有, 对哪些房屋应属于全体业主共有, 开发企业也最为清楚) , 因此, 由建设单位在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时, 对建筑区划内依法属于业主共有的部分一并申请登记是较好的办法。但这部分公共部位在登记时登记簿上所有权人应当记载为全体业主共有。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对于全体业主共有房屋的登记问题, 首先是界定共有房屋的范围, 然后在规划许可环节和商品房预售环节由规划部门和房产主管部门依据规定的标准认定哪些共有房屋应该登记在全体业主的名下, 最后由房地产开发商在初始登记时对全体业主共有的房屋进行单独申请, 房屋登记机构据此申请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为全体业主共有, 同时与对应的专有部分房屋形成关联, 但不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房屋主体 篇2
王荣洲律师
(涉及当事人隐私人名、地名等均采用化名)
出租人(以下简称“甲方”):A公司
原承租人(以下简称“乙方”):B公司
现承租人(以下简称“丙方”):C公司
保证人(以下简称“丁方”):王某某
甲、乙、丙、丁各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甲、乙、丙三方变更租赁合同履行主体,丁方提供保证等相关事宜订立如下条款,以资共同遵守:
1.甲、乙双方于年月日签订了合同编号为市房屋租赁合同》(以下简称“原租赁合同”),甲方将A区B路C弄D室商铺租赁给乙方用于经营某某品牌服装业务。乙方因经营策略的考虑于2012年月日向甲方提出申请,需将商铺分割经营服装和轻餐饮业务,甲方同意乙方将商铺分割经营,并且甲、丁双方签订了《保证合同》。现乙方因为经营策略的考虑于年提出申请,需将原租赁合同的履行主体变更为丙方。甲、乙、丙三方一致同意将原租赁合同的承租人变更为丙方。
2.甲、乙、丙三方一致同意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原租赁合同的承租人由乙方变更为丙方。原租赁合同中由乙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全部转归丙方享有和承担,乙方不再享有前
述权利和承担前述义务。甲方作为出租人继续履行原租赁合同,并对丙方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3.甲、乙、丙三方一致同意乙方根据原租赁合同已经支付的房屋租赁保证金直接转为丙方应支付的房屋租赁保证金,在租赁合同终止时按照原租赁合同相关条款的约定由甲方直接退还丙方(如有)。
4.丁方作为丙方履行原租赁合同及经营轻餐饮业务所负债务的连带责任保证人,保证期限为2年。
5.本合同作为原租赁合同的附件,是其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6.本合同一式五份,甲方执二份,乙、丙、丁方各执一份,自各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以下无正文)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授权代表:授权代表:
年月日年月日 丙方(盖章):丁方:
授权代表:
年月日
【作者简介】
住宅房屋主体工程的施工技术探讨 篇3
1 住宅房屋主体工程的施工技术特点
1.1 施工技术的复杂性
在住宅房屋施工中, 由于选址的地形有所不同, 决定了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也不相同。在施工中常见的地质有泥质土、季节性冻土和湿陷性黄土等。以这样的土质为地基建设房屋建筑时, 对施工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 对于施工技术要求较为严格, 而且对施工人员的设计要求也比较严格, 一般情况下应该使用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设计。
1.2 施工中存在的潜在性问题
地基作为房屋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存在着潜在的威胁, 地底下可能有湿土或是粘土, 对施工造成很大的危害, 所以在施工中需要对地基状况进行多次检查, 对施工的每一道工序都要认真检查, 这给工程检查部门带来一定的难度。对于这种比较隐蔽的施工工序, 在检查时应该确保检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工程施工的困难性
住宅房屋主体工程主要包括地基、房屋框架和钢筋结构等, 在房屋框架设计时要确保设计的合理性, 在施工时对技术也要求较严格, 导致工程施工较为困难。
2 住宅房屋主体工程的施工技术分析
2.1 住宅房屋建设中的地基施工技术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 由于地基基础施工具有基础性和特殊性, 所以需要对地基基础进行实地勘察, 要对房屋建筑所在地的地质特点和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根据实际地质状况和施工场地的整体状况制定合适的施工方案, 在方案制定时需要对勘察数据进行合理化分析, 计算地基工程的承载力, 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地基基础施工的倒塌现象。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施工作业, 只有这样才能对地基基础问题从根本上进行控制, 才能更好地保证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在勘察过程中一些湿土地基会对施工人员的作业带来不便, 所以在施工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改善土质, 可以采取木桩密实法对湿土地加强巩固, 使其更加坚硬, 也可以采取填挖的方法将地基中的湿土全部挖出, 然后用优质的土进行填充, 这样可以保证施工地基的坚固。
2.2 住宅房屋建设中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住宅房屋建筑中主要存在轻型、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组合等钢结构, 具有简单、施工速度快等优势。由于建筑物的发展对于钢结构的使用量较大, 使得钢结构在生产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工业化批量生产。虽然在工程施工中有较多的优点,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钢结构的热传导性很容易造成火灾的发生, 对住宅房屋带来一定的损坏, 还会威胁到人们的安全。所以在建筑施工中进行钢结构的施工时, 应该在施工现场设置一定的防火设备, 还要按照相关的防火规定对防火设备和避火场地进行设置。钢结构施工中对质量和施工效率起到严重影响的是塔吊的起重能力, 为了保障施工质量, 要对施工塔吊和相关的辅助设备进行按个安装控制, 除此之外, 还应该严格控制钢结构的测控、焊接技术和吊装。
2.3 房屋主体工程中滑升模板施工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滑升模板系统进行施工, 滑升模板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模板系统, 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平台系统, 第三个部分是液压提升系统。在施工中, 首先应该设置高1.2米的滑升模板, 主要沿着建筑物底部结构的周围进行设置。然后在模板的内部用混凝土进行分层浇筑, 再使用液压提升系统进行滑升, 在滑升时要注意沿着混凝土中事先设置的支撑物进行滑升, 按照一定的规定直到滑升达到相应高度为止。这种滑升的施工方法能够对施工中模板和支撑材料的使用量相应减少, 不但如此, 滑升模板施工技术也可以有效减少施工中的人工费用, 促进工程施工速度的提高, 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大大提升工程的质量。但是这种施工方式在优点甚多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缺陷, 对于模板的投资一次性需要大量投资额, 这种技术耗用钢材的数量也相对较大, 对工程的立面造型有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 这种技术要求施工时连续作业, 一旦施工环节遇到恶劣的天气影响, 会使得施工作业的难度增大, 应用滑模施工组织要求相对严格。
2.4 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质量的只要标志是抗压强度,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用水量、水泥用量有一定的关系, 当混凝土中的水灰比相等时, 就其抗压强度进行比较, 标号高的水泥抗压强度比标号低的水泥抗压强度高, 所以应该注意水泥标号的使用正确性, 不能用错水泥标号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混凝土配置中水灰比和混凝土的强度呈现正比例关系, 当水灰比越大时, 强度就会越高;反之, 水灰比越小时, 强度就会越低, 所以, 在混凝土的配置中, 当水灰比不变时, 不能通过增加水泥用量来增加强度, 这样的方法是不可行的, 采取这样的方法只能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在住宅房屋施工中, 对施工技术的控制还包括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首先应该确保混凝土达到施工的相关标准, 其次应该适当降低成本。由于混凝土强度具有一定的离散性, 所以应该对混凝土进行科学的管理, 使离散值达到最小。
2.5 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
现在的房屋建设中一般都采用钢筋剪力墙结构, 在施工中首先应该注意施工材料的摆放问题, 对于摆放钢筋的场地要进行硬化, 钢筋要按照一定的规格进行摆放, 在钢筋下部应该采用木方垫起, 使其高于地面320厘米, 这样可以保证在突降大雨的情况下避免钢筋被雨水浸泡。除此之外, 露天堆放钢筋应该盖好塑料布。对于钢筋进行加工时应该在施工工作棚进行, 对于半成品的钢筋应该分类挂牌放置, 对于侵蚀较为严重的钢筋不能将其用于施工中, 避免对施工质量造成威胁。
在施工中, 对于房屋的梁、板、墙和柱应采用定型的组合钢模板, 顶板应该用木方支撑, 对于柱子模板进行加固时应该采用钢柱箍, 为了保障柱子截面的笔直, 还应该使用螺栓对柱子进行加固。对于浇筑的混凝土墙用拉螺栓进行加固, 这样可以保证墙体的截面宽度。在对钢筋进行对接时, 应该采用钢筋气压焊进行焊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焊接效率, 也可以起到节约钢材的作用。
3 结束语
文章确立了工程施工质量应该把握的重点要素。地基是住宅房屋工程施工的基础, 所以应该在施工选址中对施工地基进行勘探检测, 确保地质优良, 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地基应该进行一定的修整,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巩固。除此之外, 对于房屋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按照工程的施工规范进行控制, 以确保整个工程的结构完整, 使其在后期使用中具有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尚新雨.浅析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0) :208.
[2]伍伦军, 丁萌萌.浅谈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22) :57-58.
[3]董建军.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常见的问题分析[J].江西建材, 2013 (6) :67-68.
房屋主体 篇4
质量验收证明书
工程名称:
验收范围:
工程地点:
建筑面积:㎡.房屋总高度:m
结构类型:结构基础类型:
层数:层 其中:地上层 地下层
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建设单位:
顶效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主体结构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证明书
顶效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主体结构工程质量核查记录
1、核查项目包括核查结果判定和具体情况监督核查记录
房屋主体 篇5
关键词: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温度裂缝,沉陷裂缝
1 概述
裂缝的出现不仅影响结构美观, 还对房屋工程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结合房屋主体结构施工实际情况, 探讨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无疑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类型
根据裂缝成因和表现形式不同, 可以将裂缝分为干缩裂缝、塑性裂缝、温度裂缝、沉陷裂缝。不同裂缝类型的引发原因不完全相同, 但不管哪种裂缝的出现, 都会影响房屋主体结构美观, 情况严重的甚至影响房屋结构的稳定性。为此, 在施工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实现对裂缝的有效控制, 确保房屋主体结构质量。
3 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在房屋主体结构施工中, 导致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裂缝的出现往往还是多种因素所致。总的来说, 裂缝成因包括设计、材料、施工、环境四个因素, 这也是施工中必须着重关注的内容, 以采取措施防治裂缝发生。
3.1 设计方面的成因。
一方面, 设计人员技术水平较低, 没有严格遵循设计规范要求, 工作人员不负责, 在对房屋主体结构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 就开展设计工作, 使得工程设计与相关规范要求不符合, 一些设计指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 对工程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设计思想观念没有转变, 往往只强调结构强度问题, 忽视其他方面的内容, 影响设计水平提高, 容易引发裂缝现象。
3.2 材料方面的成因。
一方面, 房屋主体结构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材料采购时忽视质量控制, 从质量不合格的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忽视对原材料质量检测, 导致不合格材料被运用到施工中, 不仅容易导致裂缝出现, 还会影响房屋工程质量。另一方面, 材料配合比不合理, 忽视进行配合比试验工作, 原材料配制存在不合格情况, 影响工程质量, 也容易引发裂缝现象。
3.3 施工方面的成因。
施工人员素质偏低, 未能严格遵循施工规范要求, 不规范操作现象仍然存在, 影响整个房屋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另外, 施工中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 对存在的违章操作没有及时纠正, 混凝土施工的浇筑、振捣、养护等工作不到位, 影响其质量提高, 也容易导致裂缝发生。
3.4 环境方面的成因。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施工现场环境发生变化, 其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施工中, 如果外界环境温度出现变化, 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温度变形, 导致裂缝出现, 影响房屋主体结构工程质量。
4 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为了防治裂缝的出现, 提高房屋主体结构工程质量, 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根据裂缝的成因, 结合房屋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今后在施工中,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4.1 干缩裂缝的控制措施。
为了预防干缩裂缝的出现, 应该做好水泥选择工作, 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 常用的是粉煤灰水泥和中低热水泥, 适当减少水泥用量, 满足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 对水灰比实行严格控制, 并适当添加减水剂, 不能向混凝土中任意加水, 并且用水量应该小于设计规定值, 从而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 预防干缩裂缝出现。
4.2 塑性裂缝的控制措施。
合理选择施工用的水泥, 常用水泥类型为普通硅酸盐水泥, 其早期强度高, 干缩值较小。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应该将模板和基层浇湿, 防止其吸收混凝土中水分, 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浇筑完成后需要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草垫, 保证混凝土在终凝前表面湿润, 或者喷洒养护剂进行养护, 确保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预防塑性裂缝出现。
4.3 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
为了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 在混凝土中需要掺入一定量的减水剂, 发挥其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 从而让混凝土性能得以改善, 推迟热峰出现时间, 预防温度裂缝出现。在高温季节施工时, 要对砂石进行洒水湿润, 降低温度, 并设置遮阳板, 实现对混凝土施工周围温度的控制, 避免出现温度裂缝。另外,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 需要合理安排工序, 进行分层、分块浇筑, 减少温度约束, 促进大体积混凝土更好散热, 还可以在内部设置冷却管道, 运用冷水或者冷气进行冷却, 使混凝土内外温差得以减小, 有效预防温度裂缝出现。
4.4 沉陷裂缝的控制措施。
施工前要对松软地基、填土地基的上部结构压实, 保证模板足够刚度和强度, 支撑牢固, 地基受力均匀, 地基基础在施工中应该保持干燥, 防止过水浸泡现象出现。合理掌握拆模时间, 混凝土初凝并达到一定强度之后再拆模, 要严格按照规定顺序进行拆模, 预防沉陷裂缝出现。
4.5 严格主体结构的设计。
进行房屋主体结构设计时, 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标准, 确保房屋工程设计的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规范标准, 设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运用现代先进理念进行房屋建筑设计。设计完成后, 进行方案的对比分析, 选择最优设计方案, 从而更好的指导房屋建筑工程施工。
4.6 注重原材料质量控制。
加强原材料试验检测, 不合格材料不能运用到施工中。对施工现场的材料也需要加强质量检测, 确保材料质量合格, 避免因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导致裂缝出现。
4.7 加强混凝土施工控制。
严格按照配合比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制, 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做好混凝土浇筑、振捣施工, 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避免因施工不当而引起裂缝现象。
4.8 重视混凝土施工养护。
施工完成后需要注重养护, 常用洒水方式进行养护, 确保混凝土表面湿润。一般养护时间不少于七天。要注重提高养护质量, 预防裂缝出现, 进而确保房屋主体结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 今后在施工中, 应该认识导致裂缝出现的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出现的裂缝, 应利用表面修补法、混凝土置换法、结构加固法、灌浆和嵌缝封堵法等进行处理, 实现对混凝土裂缝的有效防治, 确保整个房屋主体结构质量, 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