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主体(精选9篇)
党员主体 篇1
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员个体及党员群体确定自身身份后, 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的一种自觉, 以及这种自觉在党内法定的位置。“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一历史命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来体现。
一、从宏观层面上, 在党各个组织内以及组织与组织的关系中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 这对党建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系统, 是由许多子系统所组成的, 党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宏观层面的党内关系。
从纵向关系来看, 在党内, 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中央或地方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在纵向上的关系。要在党内组织的纵向关系中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 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贯彻党内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关系的根本准则, 同时也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既强调充分发扬民主, 集中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又强调高度集中, 实现全党的高度一致。这样既能保证党的领导决策的正确性, 又能保证党的领导决策在实践中的贯彻执行。
从横向关系来看, 在党内, 不同子系统之间或各个系统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是并列的组织关系。首先, 是在不同领域的地方党组织之间横向利益关系中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在不同的领域之间, 包括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所有制、不同民族等, 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 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差别, 也就必然存在党组织内部横向的利益差别和矛盾。其次, 是在党内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权利关系中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由于党内权力会随着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而具有政治权利无限扩张的倾向, 所以只有加强对党内权利的监督制约, 保证党内权利正确有效运行, 才能使各级领导干部把全体党员授予的权力用来为党员权利和党的事业服务, 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
二、从中观层面上, 在党内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中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 这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核心和关键。
首先, 要在党内各级组织中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明确党员义务。党员权利实质上是一种自由。一方面, 这种自由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党内讨论、党内批评、党内表决、党内选举的自由等等。另一方面, 同其他任何自由一样, 党员权利的自由也是相对的自由, 是有限度的自由。党员权利作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行为标准和尺度, 在指明党员权利范围的同时, 也指明了党员行使权利时所不能逾越的范围和限度, 对党员权利的限制表明了党员权利所具有的相对性特点。
其次, 要在各级党组织中, 为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创造适宜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维护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组织中尚未普遍形成有利于实现党员主体地位, 行使党员民主权利的组织环境。另一方面, 即使党员行使了其享有的民主权利, 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尊重和保护, 也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也直接影响了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因此, 必须处理好党组织与党员个体之间的关系, 在各级党组织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组织理念, 努力为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创造一种宽松的、适宜的环境, 使所有的党员都能以主人翁的身份来关心党内事务, 关心党的前途和命运, 大胆监督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充分而有效地行使各项民主权利。
三、从微观层面上, 在党内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中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 这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基础。
一方面, 要将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集体领导制度并是不意味着党内任何事情都要通过党委委员的集体商讨, 也不意味着党员个人就不需要承担责任。相反地, 党委会的工作要求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健全党委制》一文中指出:“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 二者不可偏废。”它们实际上反映了党内工作的两个层面, 在处理党内事务时各有侧重:二者看似是处理党内事务的两种不同的、相互独立的方式, 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 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坚持集体领导, 才能保证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同时, 党委成员个人分工负责, 可以使党委集体智慧与成员个人智慧得到有效发挥和最佳结合。
另一方面, 领导班子要摆正位置, 禁止个人崇拜。个人崇拜是一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现象。党内个人崇拜现象的存在和发展, 一方面导致了个人专断、家长制、一言堂现象的产生, 破坏了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另一方面, 不利于党员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培养, 影响了党员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挥。实际上, 领袖与普通党员的关系, 说到底还是党员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党的领袖、干部, 应该始终把党的整体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保证党的领袖的活动处于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保证广大普通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胡业福.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问题研究[D], 山东: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9.
[2]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党员主体 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并将其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予以强调。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要求,是对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要从思想观念、制度创新、素质提升和内在动力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和实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党员主体意识,维护党员主体权益,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在推进和谐机关建设中更好的发挥广大党员的主力军、突击队和“领头雁”作用。
一、注重教育引导,解决认识误区
从现实来看,造成轻视、忽视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根子还是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有效解决一些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
1、改进教育方式,摆脱思想误区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和铁路改革的逐步深化,党员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内涵增变,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心态日趋凸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不断地反映到党员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中,“党员工作上吃苦头、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党员没当头”的思想在一些党员头脑中滋长蔓延,致使个别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先进作用不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党员教育管理时,还机械地沿袭过去那种把党员当作党的工作对象、开展工作的工具,只强调党员义务,不讲党员权利,就很难开展工作,甚至还会出现管理愈严愈强、效果愈小愈差的反向落差。这显然是有悖于改革开放形势、有悖于铁路和谐发展需要、有悖于党员思想实际的,同时还会让党员在心理上产生“党内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事,而党员只是处于让干什么干什么的从属地位”的错误认识。
2、加强正面引导,增强党员意识
为此,各级党组织要在党员中深入开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又要在党员管理工作中渗透服务功能,做到既监督党员履行义务,又为党员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服务和帮助,促进新形势下党员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全体党员深刻认识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自觉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尤其是要使各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成为一种党性觉悟和自觉行动。
二、注重制度创新,保障党员权益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的党内民主新制度、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重大决策和管理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1、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为党内民主建设夯实基础
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逐步探索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并吸取民主管理的优良经验,建立党员代表提案、评议制度和党员代表定期收集普通党员意见、建议的联系制度等,通过党员代表的“中转站”作用,沟通党组织和普通党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它的“最大好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所指出的,“代表由于是常任的,要向选举他们的选举单位负责,就便于经常地集中下级组织的、党员群众的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他们在代表大会上,就有了更大的代表性,而且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工作。”“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达到的。”
2、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为党内民主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我们逐步尝试党务公开,推行了《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等,有效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党务公开势在必行,要不断扩大公开范围,重点开展责任公开、制度公开、活动公开、考核公开,内容主要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党组织履行职责和党组织经常性工作等;要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坚持党委的重要决策事前向党员征求意见;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利用信息平台、公告栏、会议等形式对党内重大问题、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精神通报、廉政述职报告、评先创优通报、警示通报、阶段性工作通报、采纳党员建议和意见落实情况通报、党组织变动情况通报、党员评议通报等;要进一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党内直接选举的范围,推行候选人提名公开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等,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广大党员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3、建立健全党员权益保护机制,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要严格落实《党章》、《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切实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党员的信息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表决建议权、批评监督权、选举和被选举权、申辩申诉权、求助和控诉权等,加强党员对党委会及其领导班子的有效监督,加强党员代表与广大党员的广泛联系,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增强党员代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推动各级党组织民主化、制度化运作水平。
三、注重素质提高,强化主体作用
党员的能力素质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党员各方面的教育培训,授之于渔,促进党员综合素质提升。
1、适应党员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引导党员成长进步
党员是先进群体,一方面具有共同远大的革命抱负,在理想上追求真理、在思想上追求进步、在事业上追求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党员作为自然人,在追求最高理想的同时,也具有个性化追求,有各自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有差异的脾气、秉性和愿望,有不同的阅历、素养和特长,他们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更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各级党组织要关注党员个性化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正确引导党员的价值观,把实现个人
愿景与企业发展愿景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2、适应党员政治生活的需求,增强党员参政议政能力
作为执政党的党员,政治意识、组织观念比较强烈,对问题的看法比较敏锐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必须紧贴时代主题和党的中心工作,全面落实“政策业务党员先学、重大事项党员先知、重大决策党员先议、工作落实党员先行”的“四先工作法”,在保障党员正确行使权利的同时,提高党员尤其是普通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从事党务工作的能力,使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工作中拥有更高的参政议事水平和更强的能力,发挥出应有作用。
3、适应党员求知求进的需求,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一方面,党组织要刻不容缓地抓好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切实转变观念。另一方面,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使每个党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样,也将获得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广大党员要注重主观上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缺点,增强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还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在群众心目中更有威信,更有感召力,也使党更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注重基础工作,激发内在动力
党员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真正动力,基层党组织是党员力量的凝聚者和引导者,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是激发党员内在动力的源头。
1、下沉工作重心,增强党组织亲和力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要求党建工作的重心必须下沉,高度重视做好经常性、基层性工作。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党员在生产经营主战场发挥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在党的建设中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对立统一规律所讲的事物内因与外因和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的规律,在强化党员外在约束的同时,注重研究党员的需求,在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上下工夫,为党员提供真诚的服务,拉近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摆正和密切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党员对组织的依附感,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
2、完善基层组织功能,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研究 篇3
关键词:共产党员;主体作用;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001-02
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到攻坚阶段的大背景下,努力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过程中注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
一、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意义
1、加强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实现党的建设实效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命题是在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来的。《决定》强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关于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理解,习近平同志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一文中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结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1]
从习近平同志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二是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中,要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三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使命是为了解决我们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并从中总结出新的认识,完成理论创新;四是党的建设科学化顺利实施的保障是科学的制度,辅以科学的方法;五是突出强调党的建设科学化要重视实效性。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相当看重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其实效性,也就是说党的建设科学化在推进过程中要极力避免流于形式,而是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对象是全党党员,不是哪个地方、行业、单位的少数党员的事情,而是每个党员的事情,即每一个党员都是这个活动的一份子。如果仅仅依靠党组织的督促而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就会导致普通党员参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积极性不高,其实效性自然就会受到影响而大打折扣。如果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中,在科学制度的保障下,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尤其是广大普通党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投身到这一活动当中去,让广大党员寓“化”于乐,就会有助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而增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效性。
2、加强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2]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攻坚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到关键时期,我们面临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情况下,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更好地保护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和更好地保证人们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集中的一面远重于民主的一面,集中表现在对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制约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不得力,这就导致党内民主的发挥还很不够,严重制约了党内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加重了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难度。这既不利于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也不利于党群关系的改善和工作效果的提升。如果在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好广大党员尤其是普通党员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党内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有助于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做好“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工作,提升党内民主化水平和档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党员的普遍参与,提高党内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而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
3、加强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提升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7,799.5万名党员、379.2万个基层组织(其中18.3万个基层党委、23.5万个总支部、337.4万个支部)的大党,如何永葆自己的青春活力,如何确保自己的每一个组织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如何凝聚全体党员向着既定目标同心协力为之奋斗,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苏联共产党在拥有 20 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拥有 35 万多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 554 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近 2,000 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就出在苏联共产党党内。”[3]这段话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怎么苏联共产党党员数量到最多的时候国家反而解体了、社会主义事业反而终止了,难道‘人多力量大’不灵了吗?”其实倒不是“人多力量大”这句话“不灵了”,而是这么多的人心不齐了、力量不往一块使了。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任何理论要想成立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任何真理称其为真理也必须不能离开它的具体条件,否则,任何真理都会变为谬误。在所有成员团结一致的情况下,“人多力量大”就“灵了”;反之,“人多力量大”就“不灵了”。所以说,当苏联共产党内部出现裂痕,不能够团结一致的情况下,人越多反而派系林立,最终随着内部的四分五裂整个党也就烟消云散了。
苏联共产党领导集团脱离群众甚至脱离普通党员,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造成普通党员和领导集团离心离德。他们没有把党当成自己的家,不认为自己是党的主人,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意识,变得麻木不仁。长期以往,他们自然不会把党的事业和事情放在心上,觉得党的兴亡和个人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这也就造成了苏联共产党瓦解时没有多少人站出来为了维护它而斗争,出现了“人多力量反而小”的怪现象。
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党的日常活动和建设过程中注意发挥党员尤其是普通党员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领会到自己作为党的一份子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党员的荣誉感和对党的向心力,进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途径
1、加强制度建设,为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更好地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也必须建立健全党内的“规矩”——制度。
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代表的政治参与作用,进而通过党代表的典型示范带动广大普通党员的党内政治生活参与度,建立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组织基础。
其次,要健全和完善党内事务和信息公开制度,让广大党员尤其是普通党员的信息知情权得到保障,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相关信息,使得他们获得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的信息基础。
再次,要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让普通党员也能参与到决策过程和监督活动中去,切实保障他们的参与决定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让他们真正感到有权可用、有权能用,确保他们发挥自己主体作用的参与机制。
最后,要健全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切实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管理,离不开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活动。毕竟作为一个拥有将近8,000万党员的大党,不可能都坐在一起议事。当前最有效的方式仍然是选出党代表组成各级党的代表大会来决定党的重大事务,这就使得党代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尤其是在党代表常任制正在大力推进的情况下。所以健全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严格对选举活动进行监督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对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具有重大意义。
2、强化党员培训,为党员主体作用发挥提供能力保障
加强党员主体作用发挥,制度是先行,但是其作用发挥得如何还和党员自身的能力密切相关。当前,党员的学历和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据统计,当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是2,787.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5.7%。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党员学历和素质不高,这会严重影响到党员主体作用发挥的效果。要想发挥好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提高党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这种培训不仅仅是要组织大规模的培训,更应该结合到党组织的日常活动和宣传工作中去,要常抓不懈,注重实效性。党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了,不仅能够提高党员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欲望,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3、做好维权工作,为党员主体作用发挥提供环境保障
当前侵犯党员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有打击报复现象。这使得一些党员在实施党员权利尤其是选举权和监督权时疑窦丛生,严重挫伤了普通党员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积极性。要让党员放心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好维护党员权利的工作,这不仅要在党章中加入并细化维护党员的权利的条款,更需要制定更加详细可操作性强的相关规定,同时强化相关部门对侵犯党员权利事件的打击力度,以便为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环境保障。
总之,促使共产党党员发挥主体作用,能够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N].人民日报,2010-09-0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0.
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对策 篇4
关键词: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思路对策
尊重和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 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才能有效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和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开拓思路, 寻求对策, 争取突破:
一、强化学习培训, 解决党员主体意识“归位”问题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部分党员的主体意识不强问题。通过强化培训, 真正让党员找准自身定位, 在端正主体意识、发挥模范作用上使主体地位被充分尊重。要重点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教育关口要前移。特别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要强化主体意识, 要把强化主体意识方面的培训内容作为重点, 使其在正式步入党的大门之前就准确在主体作用发挥方面定位自己。二是教育内容要推新。培训中要改变传统教育思路和模式, 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方面的内容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作为教育培训的必备内容, 结合党员自身的职业特点,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培训,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教育方式要活化。变单一的授课培训为社会实践和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力求教育方式灵活实用, 通过典型观摩、党员报告会、收看电教片、情景模拟、演讲讨论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增加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四是教育投入要加大。党员队伍层次多、规模大, 要保证各类党员都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培训, 需要相应地增加资金投入, 为党员教育培训创造良好条件, 从而保证培训质量。
二、拓宽工作平台, 解决党员主体地位“空间”问题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最关键的是要让党员有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侧重:一是在党组织和党员之间拓展互动空间。除了“三会一课”, 还要创建有利于提高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党员主体地位的多维平台。二是在党员和群众之间搭建活动舞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让党员在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中体现价值, 如成立为群众服务的农民党员协会、设立党员服务岗等, 让主体意识强、自身能力强的党员在服务群众中提升自身主体地位。三是要在党员和党员之间铺设互助桥梁。党员之间主体意识强弱、主体作用发挥的大小, 存在差异。要在党员之间多建桥梁, 创载体, 党组织发挥好组织协调等方面作用, 让党员在相互交流和帮助中强化主体意识, 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自我提升。
三、突出硬件武装, 解决党员主体活动“环境”问题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要着力优化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整体环境, 使党员主体地位在被尊重的环境中得到实现。重点优化三个方面环境:一是优化尊重党员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平台, 抓住各种时机, 借助各种载体, 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党员的觉悟、能力和先进的品质, 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尊重党员”的舆论环境。二是优化关爱党员的生活环境。关心党员特别是贫困党员生活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外在表现之一。要把这些党员纳入重点关爱对象, 不仅要在重大节日及时“送温暖”, 更要在平素工作和生活中给予这些党员在资金、技术、物质及精神等方面开设关爱的“绿色通道”,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爱党员的良好环境。三是优化党员的组织环境。重视党员就是让党员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党组织选用干部、研究讨论重大发展事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 都要让党员有充分的机会和平台行使“四权”。这就要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好活动场所, 改善组织硬件环境, 强化活动场所配套设施建设。要积极推行党务公开, 政务公开, 并严格坚持民主集中制, 使党的各项工作始终在广大党员民主权利充分行使、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的环境中进行。
四、健全体制机制, 解决党员主体地位“框架”问题
从实际工作看, 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还需要有一套健全的制度, 使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做法在规范的轨道内运行。可重点在如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制度框架:一要进行制度细化。认真研究落实上级党组织关于党员权利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定, 结合本地之际, 细化制度, 使制度更具操作性, 保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在落实制度中得到实现。二要搞好制度创新。各党组织实际情况不同, 党员类型不同, 需要在贯彻落实制度中创新制度。创新就要在上级党组织总的框架范围内,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创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途径, 明确各党组织的职责范围、工作要求等内容, 真正使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三是建立评估机制。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实情况作为组织工作检查的重要内容, 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考评, 量化打分。同时, 建立科学检查评估机制, 使党员、干部及群众均能有效参与到检查评估体系中, 从而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五、实施特殊管理, 解决外出流动党员“地位”问题
为何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篇5
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体现和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所谓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指广大党员通过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履行党员应尽的各种义务,在党内生活中能够以自己的意愿作出判断,并按照这一意见作出自己的选择。
承认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前提。民主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内民主也就意味着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使党员能够对党内事务作主。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
从现实看,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发展还不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党员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还不够。随着党员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提供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要不断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的上传下达,保障党员的知情权。要完善党员意见表达机制,让普通党员有说话的机会和渠道,保障党员的表达权。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党员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集中广大党员的智慧,在民主讨论中达成共识。要创新党内监督机制,保障党员的监督权。
汇报人:xiexiebang
党员主体 篇6
一、以人为本,强化党员主体意识,注重思想上关心党员
培育党员主体意识是确立党员主体地位的关键,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海事局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党员为本,通过培育和增强党员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强化党员主体意识。
(一)建立学习教育平台,培育党员自主意识。为了培育党员的自主意识,上海海事局党组针对一些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的党员自主意识不强、“等、靠、要”惯性思维、不敢勇于负责、开拓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和举办党员教育专题培训,通过完善党群信息网站,建立党员论坛、党员个人博客,以党员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为重点,向全局党员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及时通报局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工作重点、实施进度、完成情况”四项重大内容,教育引导党员不断强化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提高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二)探索权利保障机制,增强党员权利意识。为了增强党员的权利意识,上海海事局党组通过组织开展党章知识竞赛、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等活动,深化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通过细化规定党员享有权利的内容、程序,探索建立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这些举措的推出,体现了党组织推进党内民主的信心和决心,消除党员疑虑,教育引领党员正确维权,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党员义务意识。为了强化党员的义务意识,上海海事局党组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工作中坚持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增加群众评议环节,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考核党员履行义务的成效,增强党员群众观念。坚持党员先进性评价体系,每季度对党员学习培训、工作实绩、党员责任区开展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帮教,增强党员组织观念。坚持典型引路,通过表彰先进,感染和激励党员争先创优,增强光荣感和使命感。
二、创新载体,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注重政治上尊重党员
上海海事局党组关注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则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载体,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满足党员政治上的需求,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党员的向心力,聚精会神谋发展,凝心聚力促和谐。
(一)广泛民主讨论,保障党员表达权。上海海事局党组畅通党员自主表达意愿的渠道,拓展“党务公开”载体,在党群信息网站的党务公开专栏分阶段公布并征求党员对党内重大决策、重点部署、重要制度的出台前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可以随时以匿名等方式在专栏中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允许党员发表不同意见,营造民主氛围。局党工部收集整理后,依意见建议的重要性向局党组汇报或转交相关部门修订整改,并及时回复党员。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听取党员对领导班子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海事文化建设、政风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重点问题专题讨论”,集中党员智慧,既有利于改进工作,又在专题讨论中充分发挥了党员的表达权,提高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增强了议事能力。
(二)实行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知情权。上海海事局党组认为保障党员知情权,关键在于党组织要有心、有情、有意。在坚持多年党务公开工作的实践中和基础上,不断丰富、规范、完善。局属上海航标处党委采取“十公开”(事先公开、主动公开、监督公开、长期公开、定期公开、适时公开、随时公开、环节公开、过程公开、点题公开)方式,丰富党务公开的内容,扩大党务公开的范围,规范党务公开的方式,颇受好评。比如,其中“点题公开”指党员随时可以点题,要求公开党员应知的内容,党组织必须及时响应;“过程公开”指党组织讨论单位的发展规划、职工福利待遇、改革方案等热点问题时,邀请普通党员代表旁听,亮出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的全过程。全局各级党组织主动接受党员监督评判,“阳光”决策的过程和结果,“透亮”党员的眼睛和心灵,既塑造了党组织“过硬、亲民”的形象,又增强了党员在知情过程中的被重视、被信任感,在党组织和党员之间架起了民主建设的“彩虹桥”。
(三)开展公推直选,保障党员选举权。上海海事局党组积极推动基层进行“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并且做到方案公开、程序公正、结果公平,让党员切实平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让德才兼备、大多数党员公认的同志担当兼职党支部书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党内民主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海测大队、兰州路海事处、董家渡海事处、崇明海事处等基层单位党委在下属党支部换届时,按照局党组的指导意见,均实行公推直选兼职党支部书记,过程顺利,效果良好。上海航标处加大改革力度,推出具备科级职级的专职党支部书记岗位进行公推直选,尝试党内选举与干部选拔任用有机结合,使党内民主建设有新突破。
三、强化服务,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注重工作上依靠党员
上海海事局党组把握时机,注重引导,通过提升党员服务能力、搭建服务舞台、拓宽服务范围,积极创造“人人是旗帜、处处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的民主和谐、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使广大党员在岗位上学习实践、锻炼成才,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塑造形象。
(一)注重实践锻炼,提升党员发挥作用的能力。为提升党员的素质和能力、关注党员发挥作用的基础牢固,上海海事局党组推出了“三个注重”的务实之举。一是注重目标引导,鼓舞斗志。确立率先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海事监管水平发展目标,实行对标管理,使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找准差距,明确奋斗方向。二是注重融入中心,落实有方。连续开展了“牢记党的宗旨,主动做好服务”和“强素质塑形象,为旗帜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党员率先转变服务理念,在做好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工作中体现党员的价值。三是注重夯实基础,保持长效。开展“海事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推进海事文化建设;推行海事职业行为规范,开展政风建设第三方测评,增强单位的软实力建设。
(二)全面提供服务,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上海海事局党组在鼓励、支持党员成才上下实功、出实招,搭建了“干部培养选优,提供成才机遇,党员服务群众”的“三个舞台”,先后推出“处、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参与国际交往、成立党员服务中心”等具体措施,使一批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选送青年才俊参加国际会议、到国际海事大学深造,还把对党员的服务辐射到职工家属和社区。吴淞海事处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设立了7个类别的服务队,具有一技之长的党员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切实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难、愁事,使服务辐射到职工家属、社区,扩大了服务的影响力,提升了单位形象、党的形象。
(三)开展党建联建,拓宽党员发挥作用的范围。上海海事局党组积极探索行业党建联建,通过创建“安全、畅通、文明航区”、开展结对共建,整合条块党建工作资源,为共同打造航运“安全管理链”服务。通过开展以“四联”(与上级党组织联动、与横向党组织联建、与组织内党员联心、与组织外群众联系)为模式的“开拓型”党支部创建活动,进一步拓宽党员发挥作用的范围,使联建活动既激发了党员创新活力,又强化了党员主体意识。崇明海事处执法党支部急岛民所急,帮助亚通公司开辟客渡轮新航路,使南门至石洞口航程缩短6海里,节约航行时间半小时,为企业降低成本和上海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海测大队为三岛居民量身定做“三岛居民出行图”,方便崇明三岛居民安全便捷出行。洋山港海事处党员主动为当地运输船舶开设社会船员知识更新培训班,解决渔民持证和从业素质等问题。在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的过程中,我局广大党员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在抗击冰雪灾害的日子里,我局党员冲锋在前;在保电煤运输、保安全畅通中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赈灾捐款中,除了干部职工自发捐款近百万之外,全局900余名党员主动交纳特殊党费93万余元,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海事执法新形象,树立了党员奉献为本的新风尚。
党员主体 篇7
大学生党员是我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党员素质,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而且关系到党的形象、党的未来。因此,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研究,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全国高校纷纷就学生党员教育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不少学生党员入党前很积极, 真可谓是“积极分子”;入党后就看不出来是党员, 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个别甚至落后于普通同学。2010年上半年, 我在我院进行了一次“学生党员的表现”情况随机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17.9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大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 计较个人得失;14.3%入党动机过于功利;10.26%不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性修养不高;60.12%认为大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一般;只有16.18%认为整体形象很好。可见, 当前大学生党员存在理论素养不高, 理想信念不牢;党性修养不足, 党员意识不强;入党动机不纯, 功利色彩较重;入党前后反差大, 模范作用不明显等现象, 这是摆在高校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过程脱节。
一是重发展轻教育, 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高校在发展党员工作中, 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 发展前重重考察和层层教育, 参加党校、马列主义培训班、党章学习小组等, 对入党后的培养教育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对预备党员的转正没有更高的要求, 只要不犯错误即可到期自然转正, 客观上使预备党员产生了入党等于进保险箱的思想, 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没有动力, 不求上进, 思想上麻痹, 行动上松散, 学习成绩下滑, 甚至出现一些违纪现象。有调查显示:35%以上的大学生入党后很少或没有受到培养联系人的帮助, 88.6%的大学生入党后没有参加过党校培训, 有近60%的大学生党员没有与党组织谈过话。
二是大学生党员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大学生党员教育其实是对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兼容、相互促进, 但由于实施部门、系统分工等原因, 两者客观上协调配合得不够好, 导致大学生党员教育不能很好地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 在教育力度和广度上遭遇瓶颈。
(二) 教育环境不协调。
一是有的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到学校“上规模、出效益、提名气”等生存、发展的问题上, 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对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精力投入、经费投入等不足。一些部门和教职工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不关我的事”的错误认识, 认为是学生辅导员和直接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的事情。这样, 对待大学生党员中的一些错误思想、不良言行、消极现象, 就抱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 还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二是对大学生党员教育一般性的工作部署多、强调多, 落实少、检查少, 以致出现“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这是一种重形式轻落实和效果的做法。
(三) 教育主体缺位。
高校连年扩招后, 大学生人数增多, 大学生党员人数相应增多, 学生党务工作干部的增加速度相对缓慢。在大部分高校, 申请入党的大学生往往占在校大学生的50%以上, 具体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政工人员还不到学生申请人数的1%。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每200名大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 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配备都没有达到这个比例, 有的学校仅为1∶500的比例, 有的学校甚至更少。一名辅导员要面对几百名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 辅导员忙于应付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难以在学生党建, 特别是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有的高校让新入校工作的毕业生直接从事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这些新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 多是“80后”,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不能很好地承担新时期大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任, 甚至有的辅导员自己都未入党或是因工作需要匆忙入党。其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上更是五花八门, 有的在党建工作方面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专业培训, 有的连岗位培训都没有接受过, 导致对党务工作不熟, 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业务能力滞后于社会发展, 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
(四) 教育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欠缺一些必要的保障性措施, 如教育督导制、教育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效果评估制、奖惩激励制等。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工作任务自然很难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对教育对象而言, 缺失一些必要的制度, 如大学生党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大学生党员监督制度、大学生支部工作考核评估制度等。一些制度不完善, 如“大学生党员的行为规范”, 虽然各高校都提出了基本要求, 但都显得空洞。又如“大学生党员评价制度”, 缺乏一些必要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措施。一些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发挥不了制度的作用, 这样就无法形成教育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的整体构建设想
(一) 更新教育观念, 创造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智慧。
高校要有教育大学生党员的智慧。全球化和网络化改变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封闭隔绝的状态, 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在对话中理解与沟通的智慧、在交流中分享与合作的智慧、在共同创造中获得超越与快乐的智慧。教育者必须突破封闭的学校舞台, 充分利用多种传媒, 在网络中创造人性化、充满教育魅力的虚拟社区环境。在现在网络环境中的文化陷阱太多, 如何提高网络的教育功能已成为全世界学校和教育工作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二)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要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潮。
思想文化具有流动性, 不同思想文化因自身蕴含的知识、价值、规律和表现美等不同, 以及知识层次的不同, 使不同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等存在差异。探索能引领大学生思潮的教育内容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思想理论工作。因此, 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要包含坚定的信念、包容的心态, 积极引导新时期下的大学生思潮。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也要精心打造学术精品、思想文化精品和媒体精品, 积极建设和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 覆盖全社会、沟通地球村, 努力实现思想理论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 完善学习培训制度。
有调查显示, 只有9%的学生党员经常看各级党报, 有45%的学生党员表示不会积极主动地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因此, 完善学习培训制度是开展大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的基本保证, 如规定大学生党员每学期或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专题报告会、党校培训, 撰写一篇研讨论文, 等等。坚持制度创新, 开设与党的知识相关的课程, 实行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学分制, 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状况、学习质量。
(四) 科学设置大学生党组织。
大学生党支部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基本阵地, 在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如何利于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如何便于大学生党支部开展活动等问题。当前, 高校常见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主要有“年级型”、“专业型”、“混合型”三种。这几种模式在学生规模不大, 学生党员适用的情况不多。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多、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入, 采用以院系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已不适应学生党员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年级、专业为基础设置的学生党支部, 因为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等因素, 致使支部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班级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班级设置党支部优势明显, 不仅有利于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还有利于保持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更有利于支部开展活动,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把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 既符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 又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建立学生党支部可以作为班级学生党支部的补充。
(五) 教育主体的扩充和延伸。
首先, 高校应配备精干、足够、管用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特点, 按照队伍精干和有利于工作的原则, 既要保证队伍不被削减, 又要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 统筹考虑这支队伍的编制定额达到教育部的规定。这样, 一大批年富力强的辅导员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后备人才。其次, 加强队伍能力素质培养。一方面, 通过内培外训, 造就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通晓心理学、社会学知识, 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干部队伍。另一方面, 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在班级设学生党支部后, 支部书记可由大学生党员骨干担任。与辅导员、班主任比较起来, 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更多, 接触面更广, 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更多, 加之他们与广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在一起, 利于经常开展工作。因此, 要加强对他们能力素质的培养,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 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党性修养、组织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四、结语
长远来看, 高校是发展和培养党员的主阵地, 对社会影响深刻广泛。对大学生党员教育要有针对性, 掌握重点, 在信念上下工夫, 争取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把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并融入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中, 保证它们既相互重叠、又各有侧重, 注重行为养成, 使其信念和宗旨转化为学生党员的群体意识和共同性格。
参考文献
[1]陈雪琴.刍议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边缘化的成因和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10.
[2]陈宁.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非专业化”障碍及其跨越.思想教育研究, 2007.11.
[3]贾敬远.四制并举: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4.
党员主体 篇8
一、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其中, 本科院校1 129所, 高职 (专科) 院校1280所”, 高职 (专科) 院校占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53.83%, 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社会责任,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 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作用是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途径
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谐中的主体作用, 是科学发展观思想在党内生活中的集中体现, 是发扬党内民主、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积极性、激发他们创造活力的有效途径。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本质上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从理论上讲, 高职院校党内民主的实质, 就是在学校各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中, 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所有党员都享有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各项事务的权利。党员是党的主人, 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当家做主, 党内一切权利属于党员。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党员主体意识和观念越强, 党员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党内民主化程度就越深化, 党的活力和源泉就越能够得到激活。学生党员是高校党的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是巩固和加强高职院校党内民主、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二) 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客观要求
就当前情况来看, 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基层党组织把学生党员置于被动地位, 把学生党员作为教育和管理的对象, 忽视了他们对党的建设的能动作用, 将他们作为教育、管理、改造、提高和被要求发挥作用的对象。这极大挫伤了学生党员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党员对接受教育管理持消极抵制的态度, 使得我们对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分析其原因, 与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有关。部分基层党组织重服从轻自觉, 片面地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意识, 在教育中强化灌输主导意识的权威性, 不注重听取党员的意见建议;重义务轻权利, 主体权益弱化, 片面地认为学生党员是义务主体、责任主体, 而忽略了权利主体, 导致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着的官僚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最终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虚化和效果的淡化。要在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 我们就必须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确立和强化他们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的主体作用。
(三) 发挥高职高专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需要
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推进党务公开, 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2012年11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 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学校基层党组织的细胞, 他们来源于学校各个系部和班级,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发挥, 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成效。一是只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的作用, 才能使学生党员的个体得到全面发展, 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从而为广大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支持和保障;二是只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聪明才智, 形成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集体智慧与力量, 使学校的决策更能体现学生意志、更能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 这是高职院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关键, 也是学校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三是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才能切实保障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权益, 使他们的合理利益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推动党内民主政治建设, 进而通过党内民主、党内和谐存进校园和谐;四是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才能使学生党员成为同学的心声反馈、党的政策宣传者, 真正成为学校联系师生、化解矛盾、理顺人心, 更好地成为为广大教职员工服务的桥梁与纽带;五是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党员讲真话、说心里话, 充分表达他们意见和建议, 有利于在学生党组织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证。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存在的问题
学生党员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骨干, 是高职院校党组织的新鲜血液, 是党员队伍中最具有生机活力的群体。按照党章规定, 学生党员拥有党章赋予他们的权利, 应成为党内监督和发展党内民主的主体。但在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中, 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往往被弱化, 有时甚至被忽视, 居于被管理、被教育、被领导的地位。
(一)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认识水平较低
现在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 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针对性、目标性较强。在校大学生除了上党课以及“两课”外, 很少有正式的课堂和实践机会去了解和学习我们党的相关理论知识, 这就造成了高职学生党员关于党的理论知识浅薄。不能在实践和学习中深刻体会党的政策, 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听党的话, 跟党走, 在生活中也不能以理服人。
(二) 少数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服务同学、奉献社会, 在校园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是一个先进党员最应具备的条件。大多数学生党员都能够积极地为同学服务,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但也有的党员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差。具体表现为:一是思想上存在一定误区。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不高, 有个别人表现出轻视甚至反感的态度。有的学生党员奉信明哲保身的人生信条,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只注重洁身自好, 不能带动周围普通大学生共同进步;有的学生党员随波逐流, 作风不扎实, 不敢与不良现象做斗争;也有部分党员意志薄弱, 经受不了一点打击挫折, 一见困难就投降, 缺乏开拓进取, 敢于拼搏的精神。二是服务意识不太强。不愿意主动为集体工作, 为同学服务。三是平常表现不够积极。少数学生党员平常不能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甚至还存在学生党员因违反有关规定而被学校给与留校察看处理的情况。
(三) 学生党员角色定位不准, 主体意识不强
部分学生党员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没有清醒的认识, 存在着民主意识淡薄和缺位的情况, 习惯于服从和依赖党组织, 缺少独立思考问题, 不敢、不愿意自主发表意见。学生党员的双重身份, 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到了党内客体的位置上, 这就使得学生党员在工作中失去了主动探索和主动实践的意识。
(四)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及负责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 在如何看待和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的问题上, 一部分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及负责人存在着重服从、轻平等;重义务、轻权利;重统一意志、轻主动的倾向, 把党员作为党的工作对象, 开展党的工作的工具, 偏重于向党员提要求, 派任务, 较少注重学生党员成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一些党组织负责人不能按规定坚持组织生活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 以集体活动替代组织活动, 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就会不正常,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 造成部分学生党员党的意识和党员主体意识不强。二是主动教育不及时。少数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大学生党员中存在片面的思想认识, 认为发展党员数量有“硬指标”, 教育教育管理、发挥党员主题作用是“软任务”, 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 放松了对学生党员的主动教育, 造成少数大学生入党后参与支部活动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 影响了学生党员发挥其主体作用。三是工作创新意识不强。把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工作仅限于一般布置, 一般对待, 缺乏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和强有力的督查。学生党员在党内现实生活中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选择权、监督权往往很难落实, 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很难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显然受到较大的削弱。
三、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求我们在党内事务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党员的主体意志, 在党的建设中各项活动能够始终以学生党员为主体来展开, 在党的组织生活中让学生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必要的保障, 真正把学生党员看成是我们高职院校党的活动的主体。
(一)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示范作用
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示范作用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表现, 是党员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具体体现。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成为广大学生学习和追求的风向标, 成为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专业学习方面, 起着带头和示范作用;在日常活动、党日活动、社会活动中, 起着表率和凝聚作用;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联系上, 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学生党员的言行和形象在广大学生中有很强的号召作用。广大学生通过身边学生党员的素质修养、工作风范和优良学风的影响, 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学习、奋斗的目标, 校风和学风有了明显好转。
(二)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导向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 是一群素质高、思想活跃的学生群体, 他们体现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学生党员作为校园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在构建和谐的过程中, 起着导向作用。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牲, 努力营造一种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滴水穿石、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党员示范作用的发挥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能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 使广大师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校风学风、和谐校园建设中起者示范导向作用。
四、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的途径
(一) 强化理论学习, 提高党性修养, 激发学生党员主体意识
正确的世界观是一个人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和事情的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普遍存在年纪轻、阅历浅,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功底不深等许多客观实际, 因此, 强化学生党员理论学习, 提高党性修养, 激发学生党员主体意识, 是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党员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 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真正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扎扎实实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同学中真正体现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理论学习, 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 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发挥组织优势, 培养学生党员主体品格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前提。就目前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来说, 一是完善措施, 搭建利于发挥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组织平台。按照“低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的要求, 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团等学生群体中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 努力在实验实训基地、工学交替单位设置学生党支部, 使党组织覆盖到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二是强化责任, 打造利于发挥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重用平台。高职院校党组织应让学生党员负责班级、社团、寝室或党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 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学生党员承包责任制, 让他们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切实发挥作用。三是落实党内相关制度, 搭建利于发挥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制度平台。目前高职院校必须贯彻落实以学生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的党内民主制度, 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
(三) 加强实践育人, 提升学生党员主体能力
搭建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性修养的有效载体和实践活动平台, 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平台, 离开实践的载体, 学生党员即使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主体意识, 也很难发挥好其主体作用。我们要从各高校自身实际出发, 创新实践活动的方式, 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 通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党员充当我们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骨干力量。
高职院校具有“职业”、“践行”的特点。首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高职生60%的学习是在技能实践上, 通过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遵守纪律, 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其次是学院校与社会结合上。学校党团组织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特长, 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技能大赛、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 可以采取给学生党员安排工作、完成任务, 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等措施, 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社会责任,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学生的骨干分子, 是党组织连接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主体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学生党员,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 苏海泉, 田国胜.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
[2]朱琪.大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主体作用[J].沧桑, 2011, (2) .
[3]李丽雪, 詹木生.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状况分析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
[4]李延, 刘月娥, 练琪.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突出党员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J].党建纵横, 2011, (2) .
[5]卢连波.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党建工作中主体作用的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院, 2011, (10) .
党员主体 篇9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主体地位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总体情况来看,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状况并不是很令人满意。本文就党员主体地位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够找到解决此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主体地位;途径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党员主体地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党内状况的总体来看,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状况并不理想,一些制约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问题和障碍依然存在,认真分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面临的现实困境,深刻剖析其深层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求破解的途径和办法,才能按照党中央既定的战略部署,把党员主体地位和党员民主权利真正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理论建设的滞后性影响着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
一方面,从舆论环境方面来看,长期以来,不论是主流舆论导向还是社会舆论价值取向,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和鼓励是存在差距的。我们更注重强调用整体的、一致的意识形态统一政党成员中的每个个体的政治意识,从而在舆论导向上不太注意宣传和鼓励党员积极行使主体权利。另一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存在着偏差。比如多年来,不少党建著作都片面地强调党的组织生活的含义和职能就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更应该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为党员确立主人翁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倡导得很不够。时至今日,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体系建设还没有完成,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甚至有关党员主体地位的一些基本概念界定、目标设计、战略部署等方面都在探索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党员主体意识的缺乏影响着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
从组织层面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是较模糊的,或者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对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或认识不到位,重视党员干部的作用,轻视普通党员的作用;对党员权利和义务认识不对等,注重强调党员履行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忽略党员作为党内生活主体所拥有的民主权利。从党员层面看,一些党员本身主体意识缺乏,对党的事业缺乏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首先表现为责任意识不强。许多党员的责任意识虚化,甚至将责任仅仅理解为对组织的一种服从,在党内生活中过度依附党组织,凡事等靠组织,唯领导和上级意见是从;有些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工作随大流,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有些党员在非正式场合说一些不负责任、不利于党的话,对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表现为权利意识不强。调查显示,许多党员简单把“做党的‘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或“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奉为理想模式,习惯于对组织、对领导“唯命是从”,习惯于看职务和资历行事,不敢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敢行使正当民主权利。第三表现为参与意识不强。
(三)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影响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
从党内制度规定方面来看,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很少实际地去强调党员的主体地位,甚至党内一些制度还明显地妨碍着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制度体系配套建设和辅助机制上看,缺乏相互配套的实施细则和辅助机制,使得保障党员权利的制度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党员主体地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还表现为党员的主体地位被组织制度中的“潜规则”所虚化。民主集中制是贯彻党员主体地位的一个根本组织制度。从党的性质来看,民主集中制的实践主体只能是无等级差别的全体党员,但作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在它的实践主体内部又存在着领导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之分,上级和下级之分。在民主议事、民主表决、民主监督、民主生活会上形式上是一人一票,每人都有发言权。然而会下实行的是首长分工负责制。
(四)党组织和党员的位置错位影响着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
长期以来,在党内高度集中的体制及党的建设若干具体机制的运作中,党员事实上主要是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客体”存在的,很少以党的主人身份即“主体”出现,党员尤其是普通党员很难找到并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党内监督上,忽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党员往往很难监督党的组织及党的领导人,从而导致大量的党内权力被滥用,各种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在党内管理上,漠视党员具有的一律平等地参与党内管理的权利,从而使得党内管理活动成为党内少数人员的专利;在党的决策上,忽视党员以多种直接的、间接的方式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成为导致党的一些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这种位置上的错位,进一步导致了党员丧失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党员对组织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自己是不是主体就“无所谓”了,甚至可以产生出疏离感,不愿意服从组织。这已经成为影响党员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过去有所忽视的重要问题。
(五)党员民主权利的虚泛化影响着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
党员民主权利虚泛化主要表现为党员权利和义务失衡,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四权”失落。一是党员的知情权落实不到位。有关调查显示,在问到“你对党的重大方针、重要决定、重要人事和所在的党组织的主要事务通过何种渠道了解”时,21.3%的党员选择了“所在党组织往往采取有选择地传达,致使对有关情况了解有限”这一答案;13.7%的党员认为所在党组织不能及时甚至从来不组织传达,自己主要通过新闻传媒了解,两者相加高达35%。二是党员的参与权落实不到位。在党的会议上以及其他正式场合,党员对于发表不同意见有所顾虑,不敢讲真话、实话,从而导致他们没有真正参与党的会议。在党报党刊上,也缺少关于党的政策的实施问题之自由的切实的讨论,经常是一个声音,一片赞扬。据调查,对“你对所在党组织内部事务参与程度如何”,回答“有时参与”的占27.5%,若加上“几乎没有参加”、“没有机会参加”、“不愿参加”三种回答,则达33.8%。三是党员的选举权落实不到位。在干部人事工作中,有些职务名义上是由选举产生,而实际上是少数人内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党员或者代表们实际上没有“选”的余地和“举”的机会。四是党员的监督权落实不到位。据调查,对自己行使监督权的情况作评价时,有18.2%的党员认为自己虽愿意行使监督权,反映情况的渠道也比较畅通,但反映的情况很少得到答复;14.6%的党员认为自己虽愿意行使监督权,但渠道不够畅通,尤其是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从而无法甚至不敢行使监督权。
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生产力水平和利益因素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更替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充分发展的情况下直接建立的。还缺乏发达的生产力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作基础。民主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产物,必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谋取更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党员也不例外,我们党承认并保障党员个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利益决定立场,利益决定观点。从现实来看,党员个人利益有时会与党的宗旨和党员的信念产生矛盾,有时为了个人利益会放弃和背叛信念和理想,这往往影响到党员的主体意识。
(二)社会及政党转型因素
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更是社会结构状况的反映。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民众的状况是怎样的,必然地要反映到政治结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方式中来。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意味着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这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政党的建设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结构,投射到政治体制上,表现为民主的内容是不充分的,因为不同阶层的人其法定的权利和义务是不相等的,有限民主所反映的民意也多被扭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从本质上看,体现为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从近代化向现代化转型,从私有化向社会化转型。受目前的社会大转型带来的阶层结构变化、人员流动频繁、组织管理缺位等因素的影响,党员主体地位和党内民主的发展水平远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以及党的现代化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
(三)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因素
党的自身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反复提示我们,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保证,党员的主体地位最终是无法确立起来的。就目前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存在的种种问题看,相关制度不健全是重要原因。一是实体性制度不健全。目前,保证党员主体地位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如党内通报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内质询制度、党内激励制度等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二是程序性制度不健全。在已经建立的相关制度中,原则性规定多、程序性规定少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即使有规定,也是过于原则、抽象,缺少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三是制度体系不健全。无论是实体性制度还是程序性制度,它们本身以及相互之间应当紧密衔接、互为补充、形成系统。从目前情况看,党内不少制度仍存在摩擦甚至碰撞,不利于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领导体系中的组织与领导本位因素
从党的领导体系来看,组织本位和领导本位问题成为导致党员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党组织领导体系中事实上存在的组织本位和领导本位的问题,与党员本位和党员主体发生着严重的冲突。一是实行一元化领导,向来是我们党动员党内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有效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领导的个人权威和党员的服从意识。二是党章将党员义务置于权利之先,这与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定的逻辑顺序恰好相反,与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权力行使必须以维护公民法定权利为价值取向不同。三是党内权力结构的集中统一领导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权力授予方式,意味着党组织结构具有单一纵向性质,“服从”作为贯穿于党内权利与权力的主线,在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保证了党内权威结构相对稳定的同时,也极易模糊甚至完全颠倒了党内权力的授受关系。四是党的组织对党员包括党员之间的关心、关注、关怀和关爱程度不够。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组织之所以高度团结统一,除依靠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以外,还有来自党的组织给予党员的关心与爱护,还有来自党员之间同志般的关怀与帮助。
(五)思想观念和宣传上的误区
中国共产党在没有执政之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无法将党员主体地位放在突出的位置给予强调并认真实践,使之成为党内的基本理念。恰恰相反,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我们党对普通党员更多强调并始终坚持的是高度集中、铁的纪律、牺牲精神、“四个服从”,一元化领导,并由此产生了“领导本位”、“组织本位”、“义务本位”、党员“工具论”等一系列客观上忽视党员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思想观念。在巨大成功经验和惯性思维的作用下,我们党执政后没有及时与时俱进,而是基本延续了原有思想观念和做法,党员修养高低、党性强弱、优秀与否等,也主要以这些思想观念作为判断的基本依据,使得党内在“主人与仆人”、“主体与组织”、“权利与义务”、“民主与集中”、“管理与服务”等重要关系的认知上长期处于扭曲和变形的状态,这也必然导致党员的主体地位无法有效实现。
(六)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尤其是封建专制思想的残余,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组织的文化和人的思维。导致平等思想难以深入人心,平等意识受到压制,权利意识有所淡漠,责任意识有所虚化等等。对于执政党而言,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中国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线的政治文化传统,在深层次上成为封建政治伦理纲常,在一些党员干部的心里积淀形成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复杂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时至今日,官本位、宗派主义和特权思想在党内仍未肃清,官僚主义、家长制、等级制、个人崇拜等不良习气仍时有表现,严重影响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民主权利的行使。表现在普通党员身上则是对党的领导干部的顺从和恐惧,有的对党内权力的主体与受托关系产生错觉,认为权力来自于上级机关而非党员主体,进而颠倒了主人与公仆的关系;有的存在封建特权思想,还有的把人身依附关系带入党内,形成为“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从而抹杀了党员的主体意识。
【党员主体】推荐阅读:
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06-19
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中 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和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践行10-18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论文10-15
主体文化07-14
主体交互07-15
选择主体10-16
监督主体10-17
大学主体05-18
主体转换05-25
报告主体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