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电视(精选7篇)
主体电视 篇1
1 引言
电视照明是用光绘画、造型、表达空间和时间的艺术。照明技术是影响电视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照明不好,不仅影响节目的艺术效果,还会严重影响电视画面的色调、层次、清晰度等。因此,研究照明的方法和技术是制作高质量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环节。
电视灯光照明是一门艺术,出色的灯光照明可以控制观众的情绪及感受,这将包括他们对主体的规模、形态、颜色以及重量的感受。灯光照明可增强主体的立体感,不良照明可能导致镜头中没有人物(画面太暗)。好的照明技术是高质量电视制作的关键。
如同人眼,电视摄像机需要灯光,以便正确地“看到”对象和运行操作。它和人眼不同的是,电视摄像机对灯光的数量、颜色以及它相对的强度和方向要求更严[1]。
在电视灯光照明中,有2个目的:一是使主体获得足够的光照强度;二是使用灯光为场景中的对象塑造形象。
任何照明设置的第一步是决定在什么地方放置灯光。最重要的灯光是主光源,主要用于照亮主体。其次是辅光源,它辅助主光源照明,柔化主光源在主体上产生的阴影。这两个光源的位置是基本照明设置中最重要的部分。然后是背光源(或轮廓光),背光源能围绕主体的头部和肩膀产生一个光的边缘,把前面的主体与后面的背景分离开来。
2 主光源
在拍摄主体的特写时,许多拍摄工作者,包括一些电视演播室灯光控制专业人员,不知道主光源应该放置在什么地方[2]。设置主光源位置,目的是使电视画面看起来更漂亮。当设置电视照明时,要明确灯光照明的目的。它用来增强观众情绪、场景气氛和画面魅力;分离平面,显示场景景深,揭示人物个性和特征。灯光照明可使画面更丰富。
实际上,光照大部分任务都可使用单个光源来完成。大部分灯光设置使用多个光源,所有令人满意的照明设置都是从主光源开始的。不管它位于什么地方,主光源是场景中照明光源的主要来源,其光照最强,并且直接落在主体上。主光源的位置相当重要,不同的位置可为电视场景产生不同的气氛。
2.1 主光源设置基本位置
这里,假定主体位于钟面的中心,摄像机在6点钟位置。通常的灯光布置是将主光源稍微靠摄像机一侧,在时钟4和5点位置之间(如图1所示)。然后,将主光源升高到高于主体30°和45°之间的角度(如图2所示)。这一位置将在面部上产生少量的阴影,使主体更具立体感。主光源高度要足够,使它高于主体视平线,但又不要太高,太高会使眼睛下面产生较多的阴影。
2.2 主光源位置变化
如前文所叙,设置主光源的最常见的位置是在时钟4和5之间,这对于一般的访谈节目,是很好的位置。它的使用相当普遍,这可称为一个中性位置,因为主光源在拍摄访谈的气氛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绝大多数拍摄情境,这是一个设置主光源的安全位置。
然而,主光源设置不必一成不变。如果想产生非常特殊的或实现某一目的所需要的效果,例如,可将主光源往3点钟位置移动,从侧面照亮主体,将主体的面部划分成两半,这可能产生引人注目的效果。往往在男性上使用这一位置,硬的有棱角的阴影往往使主体看上去更具阳刚之气。
如果将主光源放置在12点位置,即在主体后面,这将在主体上产生一个明亮的轮廓光环。这一主光源位置使场景产生特别的意境,主体显得非常荒诞或凶恶。
如果将主光源放置在6点钟位置,将产生平淡的没有影子的影像。这一位置往往用于拍摄女性,因为它使面部更嫩滑,并为眼睛添加眼神光。当拍摄时装模特时,它是摄影师喜欢用的位置。
2.3 主光源的品质
主光源有硬光或柔和光的品质之分。如光源的位置那样,照明的品质影响拍摄场景的气氛。硬主光源强调主体的形态和特征,柔和主光源减少面部的线条,为主体提供平滑均匀的容貌。明亮太阳的晴天是硬主光源的一个好的例子,因为它产生非常清晰边缘的阴影,有时称为快速衰减照明,由于它使亮区和阴影区之间的变化急速。可聚焦的聚光灯产生硬的光照效果。漫射光源(如具有散光罩的聚光灯)产生柔和的光照效果。在朦胧的白天,太阳投射更柔和的阴影。
如果试图表现常在户外活动久经风雨的一个海员的面部,可在3点钟位置放置一聚光灯,以产生硬的光照效果。这将使他的面部呈现更多的皱纹。如果拍摄一个漂亮的女士,可在6点钟位置设置柔和的主光源。柔和主光源可能遮掩面部细节,使皮肤更光滑。
柔和光源又称慢速衰减照明,由于光照区到阴影区之间产生非常细腻的渐变过渡。实质上,柔和主光源使阴影柔和,产生更讨人欢喜的平滑光照。
2.4 主光源的仰角
通常,主光源的水平角是主体的左侧或右侧大约45°的位置,应该考虑另外一个主光源角度:仰角。
理论上,当主体面向摄像机时,他应该以45°角度看主光源,主光源位于摄像机一边45°的位置,以大约45°的仰角照射主体。
一些灯光控制者喜欢靠近摄像机右边放置主光源,或以小于30°的仰角放置主光源。有时,在对位置环境有限制的地方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减少仰角可能出现以下3个问题:1)将牺牲整体的深度感和形态,这导致光照不理想,除非想产生一个具有极少面部细节的平淡效果;2)主光源可能在主体后面的背景投射阴影,往往是不允许的;3)当主体试图面向摄像机时,几乎不得不直接看明亮的主光源,这可能导致主体斜视,使摄像机操作人员或导演的手势理解起来更困难。
放置在3点钟位置稍微高于主体视平线的半柔和主光源将使主体看起来像光照饱满。放置在高于主体头部50°或60°,在5点时钟位置的相同灯光看起来如来自天花板上的照明。具有日光颜色校正滤色片(浅蓝色)使透过活动遮光帘的硬主光源将产生月光的错觉。通过在高于主体25°定位硬主光源(具有橙色滤色片)将获得清晨或傍晚的感觉。背景中产生的长的阴影以及快速衰减的灯光其干净的线条将给予清晨或傍晚阳光的错觉。
对于一些高品质的特殊照明效果,如产生浮雕光照效果,主光源是对着黑色背景明亮地照亮主体。要产生浮雕光照效果,在4点时钟位置,高于主体60°放置硬主光源,使图像在光照区和暗区之间有很高的反差比。这对于一些摄录一体机再现此场景可能是困难的。如果用摄录一体机拍摄影像,在黑色或发光强光区域应该没有明显的视频噪声。
2.5 高色调和低色调主光源
高色调光是电影、电视或摄影的一种照明风格,它主要是减少出现于场景中的光照比。由于技术原因,以前是部分实现这一照明效果,因为早期的电影和电视由于高对比度比率,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照明技术,但现在用来呈现场景中的欢乐气氛。它经常用于情景喜剧和喜剧性的节目。高色调光通常被完全均匀和去除黑色阴影。
高色调光在一些好莱坞电影大片中经常使用,因为它适合于三点灯光及其他电影制作传统。总体照明设计使用辅光源和背光,就可在更明亮的区域和较暗的区域之间产生低反差,在白天和夜晚场景都可使用。图3表现出了高色调光照明效果。
低色调灯光是一种电影、电视或摄影的灯光照明风格。它试图产生一种明暗对比效果。在传统的摄影照明中,三点光照明使用一个主光源、一个辅光源以及一个背光源。低色调灯光只需一个主光源,选择性地用辅光源或简单的反光板控制光照。
低色调灯光强调对象的轮廓,用辅光源或反光板控制对比度,使阴影区和亮区产生高对比度变化。图4示出了低色调光照明效果。
低色调照明以高光照比用于任何场景,特别是影区域显著的场景。它往往提高观众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因此,通常用于恐怖类型的电影中。
3 辅光源
辅光源始终是摄影或视频制作中考虑的第二个光源。第一个是主光源,它是强光源。这也许是太阳、明亮的自然光或明亮的人造光。当室外太阳被用作主光源时,辅光源往往由反光板充当,还可以由较小人工照明或闪光灯充当。
3.1 辅光源的大小
辅光源的强度始终小于主光源。主光源的任务是照亮拍摄对象,辅光源的目的是柔和主光源创建的阴影填充阴影,减少主光源的生硬度。如果辅光源的强度等于主光源,主体将看起来平淡无味,并且显得模糊。一般规则使辅光源为主光源一半的强度,可以很好地柔和阴影,而且保留足够的对比度,以使摄影或视频场景具有良好的景深感。
主光源与辅光源的关系不仅仅是灯光的相对位置,而且在于它们彼此的相对亮度,这一亮度关系被认为是反差比。因此,具有3∶1的反差比的主光源与辅光源设置意味着主光源是辅光源亮度的3倍。可通过移动它靠近或远离主体,快速改变对主体照明的亮度。
对于影像,通常主光源与辅光源的比率是3∶1或3∶2。该比率越高,图像的对比度就越大。如果比率太高,白色区域将过度明亮,阴影区将变成黑色[3]。
如果调整主体上的暗区,使用反光板产生反射光。例如白色或银白色这样的反光板反射一些主光源,照亮主体的暗区。如果使用室外光作为主光源,反光板特别有用。反光板必须完全靠近主体,以产生有效的辅助光。另外,还可以靠近一面墙反射辅助光。
3.2 辅光源的位置和角度
如果主光源已经设置在5点钟的位置,通常,辅光源始终放置在主光源相对立的水平角度,因为它用于是柔和主光源产生的阴影。5点钟的主光源位置和7点钟的辅光源位置与产生非常均匀而平淡的照明相关。当辅光源设置在10点钟或11点钟的位置时,产生的光照效果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并且同样可有助于产生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的纵深感。
连接摄像机到监视器,边调整辅助光源边观察效果,一般靠经验估计应该放置辅光源稍微高于摄像机,比主光源低的位置。如果结果不理想,向上或向下调整辅光源,改变辅助光源角度,或相对于主体移动辅光源,直至令人满意为止[4]。
与主光源相比较,辅光源往往放置在不同的高度,通常定位在比主光源稍微低些的位置,因此它可向上照亮主体。当辅光源在不同的仰角时,允许细微变化使光线有一定的斜度照射主体,因而产生非常有魅力的对比度,使平面媒体具有三维立体的效果。
改变辅光源最好的方法是调整亮度。如果仍然有太多阴影在主体上,将目前的辅光源靠近主体移动,或使用更明亮的辅光源。如果主体显得平淡或模糊,辅光源可远离主体移动,或通过散光罩减小光线强度。如果经多次试验都柔和阴影,这是由于灯光发生冲突,可在不同的角度和仰角添加更多的辅光源。一般专业的拍摄可能有很多辅光源。
4 背光源
在照明环境设计中,背光源是指从后面照亮主体,使主体的边缘被照亮,而不影响其他区域。背光源通常直接放置在主体后面,在12:00位置。图5表现出了主光源、辅光源和背光源与主题的水平位置;图6表现出了主光源、辅光源和背光源与主题的垂直位置与角度。
背光源有时称为头发光,因为它照亮主体时,背光将使主体的头发边缘形成一个光亮轮廓。这经常用于显示主体,使光照看起来漂亮完美。在电视制作中,此效果经常用于以家庭和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的电视节目中。它有时也称为轮廓光。
背光源有助于主体和它的背景之间产生分离。在电视制作中,如果前面用单独的主光源产生二维照明效果,背光源经常用于主体或场景元素照明,使突出更逼真的三维形象。通过增加主体与背景的光照对比,背光有助于将主体与背景分离,突出场景的景深。在室外,背光源(通常太阳)大约比主光源强16倍,将使主体呈现出轮廓。
背光源的仰角可改变效果。低角度可能使光源击中摄像机镜头,产生镜头光斑。高角度可能使主体的鼻子从头部的几乎垂直的阴影中伸出,在面部中间产生一个可能不需要的高光区。
背光源用来将主体与背景分离开,它在主体的头部和肩膀上形成一个明亮的缘边。应该以较高的角度放置背光源,但千万不要将光线照射到主体的头顶。背光源的好的起始位置直接在主体后面,高于30°~35°。若在立柱上安装光源,稍微将它移到一侧,以获得出色的影像。背光源从后面照亮画面上的前景元素,不要与背景光相混淆。
5 背景光
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摄者都与背景有一定的距离。由于光源的照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减弱,一般背景比主体距离光源更远,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主体暗许多。如果按主体的正常照明情况照明场景,则背景就会显得更暗了,结果是主体看起来如同融入黑暗的背景之中。如果根据拍摄要求需要这种效果的话,当然也就用不着背景光了。但是,如果想把被摄者同背景分离开,则有必要对背景进行单独照明,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背景光。然而,背景光的运用要照顾到背景距离和照明的角度等,因此,需要对背景光进行反复调整才能用得恰到好处。为了均匀地照明一个无缝的背景,有时会需要使用2个或多个背景光源。
背景光用来照亮场景的背景区域。在标准4点光源设置中,背景光放置在最后,通常直接放置在主体后面,指向背景。
在建立一个背景光时,最好先建背景光,因为没有主和辅光源的干扰更容易确定它的位置,更容易观看它的效果。
在电视制作中,应该控制好背景光的强度,可用多个光源均匀地照明背景,也可以照射突出背景中的兴趣点。背景光通常与主光源的强度差不多,因为摄像机不能控制光照的高反差比。为了提供主体和背景之间大量必需的分离度,可给背景光添加滤光镜,例如蓝色滤光镜,它将使前景显著突出。
具有不同的背景光可获得不同的效果。图7最左边背景光照均匀,强度适当,背景呈现均匀的灰色。左边第二幅图完全没有背景光照,背景完全是黑色的。右边第二幅图用聚光灯作为背景光,背景中呈现一个亮区。最右边的图背景光照非常强烈,看起来背景如曝光过度的感觉。
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调整所有这些灯光,高度、强度和角度决定每一灯光对场景照明的重要作用,不断操作试验是能够使主体获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6 结论
电视照明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技术为基础、艺术为目的的理论,从技术上讲,它既不是舞台照明的翻版,也不是电影照明的简单延续。舞台照明是一种适应人眼视觉效果的照明,电影照明是适应胶片技术特性的照明,而电视照明是适应电视摄像机技术特性的照明,当然并不能否认电视照明与舞台照明、电影照明之间相互借鉴的关系。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讲,电视照明表现形式更丰富,变化更多,工作量更大,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好。
笔者对电视灯光照明主光源、辅光源和背光源的位置、角度和强度,以及它们对电视画面产生哪些影响等进行了探讨。随着电视照明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照明布光技术也将不断改进,特别是一些新光源的应用。电视照明技术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SHUMAN J A.TV Lamps to Light the World:Identification&Value Guide[M].New York:Collector Books,2001:145-168.
[2]JAMIESON C.Digital Portrait Photography and Lighting[M].New York:Wiley,2006:113-121.
[3]鲁宝宝.电视节目灯光照明的布置方法[EB/OL].(2008-07-25)[2009-09-10].http://www.qxys.com/html/45/n-3545.html.
[4]林国艺.小型演播室的灯光和摄像技术[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3(10):61-62.
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 篇2
一、电视编辑主体意识的概述
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编辑的自我意识, 编辑的主体意识决定了整个编辑工作的方向甚至会影响到接收所传播信息的受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且, 编辑主体意识强弱, 关系到他工作表现的优劣, 关系到他是否能完成编辑工作中审核与创新的双重作用。因此, 当编辑的主体意识在其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时候, 观众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就必须具备辨真伪、识大局的能力, 否则新闻媒体特有的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就会致使观众受编辑个人意识的影响而可能对传播对象产生错误的认识。
我国的新闻法规规定, 电视编辑在进行新闻事件的策划组织报道和编排形式安排时,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求电视新闻成为沟通党和群众的桥梁, 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与呼声, 并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正确地传送到人民群众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要求编辑人员, 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宣传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争取在同行业千篇一律的工作方式中做出自己的特色。总而言之, 编辑是编辑活动的主体, 编辑的主体意识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好坏。
二、简述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因为媒体行业竞争力的增强和受众需求的提高而产生。20世纪60年代, 媒介的传播从传者中心论转变成受众中心论, 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受众的不盲从, 引得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各环节都把受众放在重要位置, 并开始调查研究观众的构成结构、观众的收视行为和观众对媒体的需求, 并迎合受众的喜好与需求来制作电视节目。
(一) 现代受众意识对电视节目的影响
新兴媒介的迅速发展, 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 电视虽然还占据传播界老大的位置, 但若是其节目总是毫无新意, 不能勾起观众的兴趣, 那么电视终将被新兴媒体所取代, 而且距离那一天并不会遥远。因此, 广播电视栏目不该高高在上, 要以人为本, 贴近人、关心人, 重视受众意识, 对受众需求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受众的喜好并逐渐在节目中放入受众喜欢的内容, 使所报道的内容满足受众需求, 并且在节目过程中与受众进行良性互动等等。
(二) 迎合受众需求与引导舆论导向并重
电视编辑为了最大程度地争取受众的青睐, 开始制作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节目, 有些节目更是让普通老百姓参与到节目当中以体现节目的亲民意识。在一些中小城市, 涌现出大量使用本地方言主持和演绎的节目, 地方电视节目报道的多是经常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 编辑们选择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群众, 讲述贴近普通人生活的故事以彰显受众的地位, 比如唐山广播电视台的《慧生活》栏目, 共设五个子栏目《生活一招鲜》、《生活好滋味》、《生活那些事》、《千金妙方》、《生活连环画》, 每天为观众介绍一个方便实用的生活小妙招、一道地道的美食、一个生动新鲜的本地故事、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偏方、一组有趣新奇的小资讯, 多角度多层次地为观众服务。
一般来说, 媒体从业人员从受众意识出发以提高收视率, 是无可厚非的, 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背景下, 电视从业人员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走入极端, 于是许多电视节目迎合的往往是部分受众猎奇、刺激等需求, 而全然忘了自己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媒体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 一味满足受众的全部需要来提高收视率, 传播工作必然会变得媚俗并失去导向作用, 为了避免使节目制作单位陷入尴尬的境地, 需要媒体从业者在传播活动中以受众意识为中心, 在制作受众感兴趣的节目的同时, 坚持正确的自主意识, 对观众进行引导。虽说舆论来自大众, 然而只要传播机构对舆论进行甄别, 选择正确、积极的舆论进行传播, 重复并放大这些舆论, 那么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传播内容的水准就指日可待。
三、结论
电视媒介何去何从, 怎样从长远角度出发参与媒体间的竞争, 这取决于媒体人适度把握迎合受众意识的方法与程度, 相信只要媒体单位在争取眼前利益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与生俱来的责任, 正确发挥编辑主体意识, 那么电视媒体就会走得越来越好。
摘要: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今世界成为传媒的世界, 电视曾凭借着视听兼备、内容详细易懂、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等优势, 成为最具实力的传统媒体。电视节目是媒体和观众沟通的桥梁, 编辑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质量。电视编辑在编辑节目的过程中, 既要突出主体意识, 为节目注入鲜明的特色、突出节目的个性, 同时还要考虑受众意识、结合观众的喜好, 编辑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编辑只有通过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的相结合, 才能打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电视节目。
关键词:电视编辑,主体意识,受众意识
参考文献
[1]姜春燕.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J].中国传媒科技.2012 (06)
[2]周晓琳.编辑意识与电视栏目品牌的构建[J].视听.2013 (02)
现象级电视节目的生产主体在扩容 篇3
现象级电视节目的生产主体正在从央视的一家独尊转变为地方卫视的群体争雄。
这些天, 各地电视台为明年广告招商而进行的资源推介会渐入高潮。业内人士的目光通常不会忽略两个目标, 一是中央电视台, 一是湖南卫视。因为, 这两家电视媒体的广告招标与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中国电视业与省级电视媒体行动方向上的指标意义。果然, 湖南电视台台长吕焕斌最近在湖南电视媒体资源推介暨新品发布会上说, 2014年, 湖南卫视将拿出30多档创新节目, 会有影响全国的现象级节目出现。随后便有多家媒体和业内人士作各方解读。
在我看来, 现象级节目才是吕焕斌台长讲话中最具特点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背后, 除了呈现电视湘军勃勃的市场雄心之外, 更体现着电视行业这些年整体格局的深刻变化。这种深刻的变化是许多具有职业梦想的电视人期待已久并努力推进的, 这种日益呈现为某种现实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就是现象级电视节目的生产主体正在从央视的一家独尊转变为地方卫视的群体争雄。谓予不信, 可以从中国电视媒体社会影响力的变动格局说起。
电视从业经历不短的人大概都还记得, 上世纪90年代, 央视推出《东方时空》, 全国媒体同行才恍然大悟, 早间电视节目可以这样做;《焦点访谈》一出现, 地方电视台的监督类节目一时蜂起;电视剧开年大戏的收视号召力让其他电视频道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交相呈现。这样的情形这两年正在转变, 话题的主体开始转向省级卫视, 先是电视湘军以《超级女声》在全国掀起一场选秀热潮, 接着是江苏卫视以《非诚勿扰》将电视节目的话题性做到近乎极致, 不甘落后于“电视江湖”的浙江卫视终于在各种机缘巧合中创造了《中国好声音》, 让电视行业领略到与社会机构合作引进节目模式的无限风光。
今天, 人们可以看到, 不管是央视还是地方卫视, 抑或是社会电视节目生产机构, 在谈论生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视节目时都是如此坦然 (虽然央视有时心有未甘) , 这种坦然就是电视节目生产格局的变化带来的, 这也就是吕焕斌所说的现象级电视节目的生产主导权的改变, 正是在这种改变中, 电视行业的活力与社会影响力才得以在传统媒体中呈现。
换一种说法, 正是现象级电视节目的生产主体不断扩容才成就了电视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因为, 现象级电视节目必须具备几个特征:一是在节目形态上有深刻的变革, 改变了电视人习惯了的电视结构方式;二是在社会影响力方面, 对于社会不同阶层有强大的渗透能力, 收视表现与话题性十分突出;三是在潜移默化中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引导社会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反思, 从而激发人们推进社会进步的热情。
主体电视 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主体,言语行为
赛尔认为,语言就是进行一种语言行为,语言交流的最基本单位就是各种各样不同的语言行为。奥斯汀将陈述语言行为分为说话行为、取效行为以及行事行为,。电视新闻传播主体进行的说话行为就是对语言表达的字面意思,取效行为就是对受众听完新闻传播主体的言语做出某些行为,行事行为就是电视新闻传播的主体对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将新闻内在的意义表达,以及如何才能让受众群体能够正确理解电视新闻传播主体所要表达的意图。
电视新闻传播的主体在言语上具有的权威地位决定了主体和受众群众之间听话人以及说话人的特定关系,以及言语行为和行事行为。最重要的就是行事行为不仅受到语言规则的约束,还受到了电视新闻传播媒体有关规定的约束,使新闻传播主体的行为具有特殊的含义和形式。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电视新闻传播主体言语行为的选择和表达。
1 电视新闻传播主体在言语行为进行转述的表达方式
在电视新闻等节目中,对于节目做出的预告、串联词以及结束用语都是节目用来和受众交流的原创语言,而节目中的其他内容都采用了直接转述的方式进行传播。电视新闻媒体都是运用转述的表达方式,将新闻内容直接从原来的语境中适当进行分离,并直接引用到新闻媒体的语境中,且新闻媒体还需要进行新语境的创设,以此将原来话语拥有的行事行为的具体类型以及方式进行合理的保留或者是改变,用来作为媒体这个媒介进行新闻传播所需要用的特殊话语。电视新闻传播的主体在进行转述的过程中采用保留原来话语的语言行为,主要是为了还原当时的语境,充分利用引语特殊的语言方式以及语调和句法,有效表达出潜在的内在含义,还能通过转述语以及引语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选择转述语使用的词句以及媒体的背景和播音员使用的语气语调等各种因素下,使转述语以及引语能够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语言单位,并且呈现出原有的言语行为。例如:在新闻联播中,中共中央将要举行部分党外人员参与的迎春座谈会。这种新闻播出时,为了更好地起到增强语境的效果,文本设计中就应尽可能多的介绍会议组织的具体情况以及参会人员的相关信息,并且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景别语言以及镜头语言,在描述中再现会议的整个现场情况;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运用近景镜头以及固定镜头主要叙述参与会议的人员具体的言行,利用全景以及摇镜头的方式表现出会场的整体情况以及各个参会人员的座列。在记录的过程中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记录,播音员将整个事件完整地叙述,让所有的观众能够感受到现场的气氛,还可以采用转述语言转述领导人的讲话,还原转述语境。
电视新闻传播主体能够在转述的过程中改变原来话语具有的行事行为,也就是改变原来的语境以及转述语相互调换位置的言语行为。新闻主体这样进行转述的最大目的就是决定了新闻媒体能够经原话的行事行为呈现出来的具体程度,也决定了将原话的行事行为通过何种类型转述出来,并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受众对于新闻媒体中引语的理解程度。电视新闻传播主题在转述话语的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引语或者是间接引语。直接引语主要表现的是同期声,而间接引语主要表现为通过播音员进行表述或者引入记者现场解说的环节。这两种转述的方法采用的手段不同。
2 电视新闻传播主体对于直接引语的表达和原语进行行事行为的修改
直接引语的使用能够让新闻传播的人物语言以及具体的语气、语调甚至是细微的表情以及神态都能够生动地展示给受众,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话的具体风格特征,再加上画面音响等各种非符号语言的相互配合,采用声音以及画面表达的直观表现方式将新闻的现场客观地表现给受众,能够给受众带来比较完整真实的视觉信息,并有一种面对面进行交流的直观感受,让受众认为新闻的传播媒体是尽最大努力传达最真实的新闻内容。电视新闻传播采用的直接引语的具体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第一种是画外音,在电视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只是呈现新闻的画面并没有出现说话人,只是听到了声音,主要包括电话采访或者是同期声;第二种是声画统一,画面和讲话人的声音同时出现,包括人物讲话的声音并略去现场其他声音,主要的声音源就是人物讲话。无论运用哪种形式,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再现真实的新闻场景,能够让新闻的传播具有非常真实的效果,呈现出说话人具有的行事行为。
电视新闻传播主体经常会对一些新闻进行后期修改制作,改变原始语境中的同期声,引导受众对于新闻主体内容的理解。这种做法主要是映衬主体的需要,将录制的同期声以及制作好的画面进行精心的剪辑,这种同期声已经脱离了实际的范围,变成了具有某种主观思想的具体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以此说明相关的命题或者现象,并回答比较关键的问题,其表达的观念具有权威性媒体的观点也具有充足的例证。同期声的主要作用就是将事情最大程度地还原,通过事件当事人以及事件的目击者向观众直接陈述表现新闻的真实性。事实上,在新闻整个的表述过程中,新闻的传播主体含蓄隐匿地将主观意图巧妙地融合在了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这样有效地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同时使新闻更具有感染力以及说服力。例如:在新闻联播中,记者现场进行同期报道:“新一年的元旦即将来临,天安门广场虽然温度骤降但这里依然聚集了数万民的群众等待2012年天安门的第一次升旗。”市民同期:“今天天气很冷,但是政府全面免除了农民的农业税,我们农民心里暖和。”记者进行同期报道:“清晨7点31分,护卫队开始走出天安门。7点36升旗正式开始。”这种新闻由同期声组成,使受众能够在观看新闻的时候同样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媒体还会巧妙地通过新闻传播主体具有的言语行为,利用行为的构成性规则从多个视角改变播音员具有的原始行事行为,主要的手段有3种。第一,根据时间的具体规定对话语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电视新闻具体的时间规则主要是要求传播主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的信息,掌握事件的最新动态,并且在播报时应该掌握住时间,用最短的时间将内容传播给受众。媒体主要是根据新闻的具体内容强调时效特征,不能将新闻播音员具有的行事行为全部都展现给受众,提供的是新闻的真实性;第二,根据新闻传播具有的易读性原则将新闻传播中播音员的具体原话进行合理的修改。受众要求新闻的传播应该具有较高的易读性,根据这一特性,受众允许新闻在修改和编辑的过程中改变原话,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的这一心理将说话人的原话进行合理的修改,确保新闻内容的易读性。例如:在电视新闻利用直接引语的方式引用原声的采访,但原声具有非常浓重的方言口音。为了确保新闻内容的易读性,需要新闻播报中配备同步的字幕,但普通话和各地的方言在用语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媒体可以改变说话人具有的原始行事行为;第三,在报道现场突发的新闻事件时,一般情况下都是记者在现场进行报道,由记者在现场引出主题,再加上新闻的直接引语。新闻的主体内容都是用播报者的语言引导受众理解新闻的内容,直接引语一般是新闻传播的一种修饰手段。
3 电视新闻传播主体对于间接引语的表达和原语进行行事行为的修改
电视新闻传播主体间接引语就是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原说话人最初的行事行为,但间接引语会受到形式的限制,很难保留说话人最初的口语特征以及说话韵律的特征,还将受到时间规则的影响。在新闻转述的过程中,一般都要截取小段的片段,导致受众在理解新闻内涵时都要依赖新闻的转述语以及新闻传播主体的引语所创设的语境等,受众只能顺着媒体的设计理解新闻的内容。与直接引语运用的基本目的都是一样的,媒体想要利用间接引语最终目的都是服务新闻主题。但是,直接引语一般都是采用截取的一小段片段作为新闻的主要内容,间接引语主要是根据转述动词以语言为中心,进行创设引语情境。例如:新闻联播中,播音员将这一新闻内容的判断进行转述:“今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山区孩子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粽子送给了总理,总理非常高兴,一边和孩子包粽子一遍给孩子将端午节的来历。”通过截取片段进行转述的方式,将这一重要新闻传达给受众。转述的动词也就是对说话行为进行描述的动词,一般而言,基本上所有的口头交际用语,都可以运用转述动词进行描述。大部分情况下,言语的方式、目的以及感情色彩这些语言的具体成分都与交际的行为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汉语中,很多动词都能够同时表达出交际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态度,还能够同时表达出交际的目的,都能够代替动词最终起到转述的作用。转述语就是能够对引语起到引导和介绍作用的一种语言的片段,能描写一些特殊的语言特征,还能直接为引语进行有效的补充和说明。转述动词与主语能够组成完整的转述语,转述语的形式总是灵活多变的,在具体的用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说话人原语的具体行事行为具有的特定交际目标、交际时间以及交际地点等因素的创作行为,新闻传播主体的转述人,应该最大限度描述说话人的语音语调以及语法的关系等,转述人一定要准确的传达说话人的行为意图以及内心思想,在转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加入一些主观的感情色彩,但是媒体会利用语言的表达将主观态度最大程度的隐藏。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传播主体在进行转述的过程中,虽然引语都是来自于其他人的话语,但是他人的原话和具体的应用的引语并不一定存在完全相等的价值。大部分情况下,电视新闻传播主体都会利用电视媒体等一些固有的表达方式,运用完全客观的叙述将新闻的具体内容传播出去,完成传播主体的主要任务。电视新闻传播的主体在传播方式上也代表一个时代具有的时代精神,展现了新的传播理念,能够顺应受众的接受能力,引导受众理解信息,将信息进行优化,最终完成有效的传播任务。
参考文献
[1]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凹[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0.
[2]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说”新闻“传”务求通的思考[D].广东:汕头大学,2011.
主体电视 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辑,主体意识,受众意识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 对报纸、广播等一些传统的新闻播报形式带来了冲击。为了在受众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广播电视编辑要加强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 推动广播电视持续健康的发展。[1]编辑在广播电视中要考虑受众意识, 坚持主体意识, 强化自身责任感, 呈现优质的栏目, 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服务。[2]
一、广播电视编辑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 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缺少真实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促进了新闻媒体的繁荣。新闻媒体间的竞争加剧, 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新闻媒体市场化中,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 采用夸大的新闻播报方式, 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性;一些小报记者仅从当事人的一句话或一张照片就进行判断, 撰写虚假的新闻信息, 受众很容易被虚假的新闻信息所误导, 从而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3]国家对新闻报道当事人未如实报道没有相关规定, 一般不会起诉编辑, 导致这些年新闻的真实性不断降低, 新闻播报背离了原来的真相, 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许多假新闻进入大众生活, 新闻编辑没有充分把握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阻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 因此新闻编辑还需要提高识别力和判断力。
(二) 广播电视新闻播报形式单一缺少多样性
人们的文化品位越来越高, 传统的新闻播报节目, 是由一个主持人进行生硬地播报, 比较枯燥。受众都喜欢接收新信息, 无论多么优秀的新闻广播电视播报, 时间太长则会让人产生厌烦感。许多广播电视为提升收视率, 积极寻求节目的创新, 尤其是可塑性较高的综艺节目。尽管国家对娱乐进行了限制, 但广播电视节目依然在不断地变革节目的形式和内容, 广播电视的新闻播报在群众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过去, 我们都是通过传统媒体来了解发生的事件, 如今, 由于工作繁忙, 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坐下来观看广播电视节目, 多是一些退休老人喜欢观看广播电视, 因为这部分人有充足的时间。新闻形式需要符合受众的需求。
(三) 广播电视编辑缺少创新意识
当前人们可以自由谈论, 正规的广播电视媒体极少关心民生问题, 播报内容多是有关国家政策的介绍、稀奇的事件、世界各国的争端, 极少涉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一些小报媒体撰写的均是明星绯闻, 不免让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从中能够看出, 广播电视的新闻需要创新, 当前纸媒销量不理想, 而电子媒体日渐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比纸媒的内容更丰富, 许多纸媒没有提及的内容均能在网络上看到。新闻编辑的创新, 要坚持实事求是, 结合群众生活实际, 反映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强化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
(一) 迎合受众需求, 构建科学的节目体系
广播电视编辑对节目的设置要兼顾许多方面, 既有转播类节目, 也有自办节目;要有新闻信息节目, 还要有教育、服务、休闲的节目。和部分自办节目存在时间上的冲突, 可以采用设置专题节目或板块节目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播出。重视全面性, 明确节目和娱乐节目本身重点。从受众需求出发, 全面设计节目, 突出重点。广播电视的播报形式应当是多元化且不断更新的, 改变传统广播电视中固定的新闻播报形式, 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穿插栏目与娱乐性节目, 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二) 切合受众心声, 加入民俗文化
许多新闻节目的素材都是源于人民的生活, 广播电视编辑一定要融入民众的生活, 切合民众的心声, 关心国计民生, 想民众之所想, 编排的新闻节目要走群众路线, 新闻播报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 确保新闻播报内容的客观、真实、公正。将一些民俗文化融入广播综合性新闻节目中, 让观众在观看这些新闻节目的同时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学习。
(三) 结合受众实际, 设置合适的节目形式
首先, 广播电视节目要结合受众实际, 播报的新闻节目必须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因为农村地区的受众的受教育水平较低, 所以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要播报信息量小的节目, 放缓播报的语速, 多重复一些新闻信息, 便于群众理解和掌握。其次, 广播电视编辑播报的新闻节目要紧贴农村生活, 引起农民的注意。而播放娱乐新闻节目不容易调动农村群众的兴趣。广播电视播放的栏目或节目以短为主, 长节目要结合短节目。主要因为受众信息接受能力及兴趣有限, 时间过长容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 让受众产生厌倦感, 所以要调整新闻节目的时长, 方便受众接受其中的信息。
三、结语
广播电视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播报的内容无法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 但要体现出价值。[4]所以, 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运用理性思维, 播报的节目必须是真实、有效的, 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受众意识下, 编辑要倾听群众的心声, 走入群众中, 编排切合群众实际的新闻节目。受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 广播电视编辑栏目的收视率不断降低, 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听取群众意见, 合理编排节目, 凸显新闻节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结合群众实际, 加入民俗文化;采用新的播报方式, 增添新的节目内容, 逐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提高节目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李左军.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J].科学中国人, 2014 (18) :111.
[2]张丽燕.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J].科技传播, 2014 (22) :87+90.
[3]方瑛.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J].科学中国人, 2014 (24) :64-65.
主体电视 篇6
通过以上诸多类型纪录片的创作, 我们了解到, 在电视节目的大家庭中, 纪录片之所以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新视角震憾观众的心灵, 不仅在于其容量大、概括能力强、手段多样新颖, 更在于它往往能较深刻地反映现实, 用集中而凝炼的视觉语言震撼人心, 引起强烈的共鸣。而欲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作为编导者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功能, 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情感和创造性精神。
一、电视编导的创作灵感
灵感是解动人心灵变化的一种感应符号, 它可以唤起人的激情。编导在创作纪录片《小村真情》时, 跟拍了精神病知青李文魁好几天也末见其有犯病的迹象, 照顾精神病知青30载的主人公康金环介绍说, 李文魁现在病情稳定。很多时候除了不善言语, 其它方面都和正常人一样, 但他房间的东西是不让别人动的。编导灵感一现, 便动员康金环两口子帮助李文魁打扫房间, 并为他准备新衣。果然李文魁发怒了……这组跟拍李文魁的镜头成为本片的经典一笔, 后来, 各大媒体前来采访时, 背景介绍都加上了这一珍贵资料。纪录片《小村真情》也在国家级节目评比中获金奖。可以说, 灵感一刹那的产生, 使本片取得了巨大的收获。笔者在创作实践中, 多次被好的素材所打动, 随之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脑子里产生了构思, 各种艺术细胞汇聚成初步的框架, 指导着实践中的创作。
二、电视编导的宏观框架构思
在纪录片创作中, 编导者要预先尽可能的收集拍摄对象的基本情况, 掌握第一手材料, 用粗线条勾勒出纪录片的基本轮廓, 然后规划出概括性较强的拍摄大纲, 使整个拍摄工作成为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
纪录片《状元村》的拍摄, 始于农场上报的一条新闻, 讲得是前进农场22队重视教育的事, 其中一句话吸引了编导, 那就是这个生产队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全部考上了大学。“居然是百分之百”, 这一特色吸引了编导, 于是编导以《状元村》为选题, 深入到22队, 与居民同吃同住, 深入调查采访, 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和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在故事, 最终创作出50分钟的纪录片《状元村》, 并在省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在编导对客观情况熟悉不够的条件制约下, 拍摄大纲只能是初步的粗线条框架。在实践中, 必须加以完善、充实、更正;而这种弹性框架, 同时又为摄制组其它创作人员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前提, 使他们把握宏观意图, 放手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三、电视编导现场感的获取
编导者在拍摄现场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如组织、采访、沟通、场面调度、协助拍摄等等。编导者时刻要把握现场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尤其是计划外的变化, 时刻处理着采访对象和摄制组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 以上工作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成败。笔者在拍摄《队长穆文亮》这部纪录片时, 片子的主人公穆文亮是全国劳模, 曾多次被其他记者采访, 很熟悉摄像机的每一个镜头, 没等编导者和摄影师开口, 他就摆好了造型等着你拍摄, 如果你想说什么, 还没开口, 他那流利的台词一套一套地脱口而出, 重复着以往他人采访时他常说的话, 这种场面无疑是前人创作的翻版。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决定变被动为主动, 不再对他访谈, 而是跟拍他每天的工作, 并在工作中与他随意的聊天, 从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访谈内容。最后, 我们终于带着满意的收获离开。
在拍摄现场捕捉最有效的镜头, 对整个片子的成败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编导者必须要善于利用现场、利用镜头去开掘、捕捉和表现推动生活前进的本质力量, 将更多的主体能动性投入到现场的拍摄中。
四、电视编导者主体功能的深层思考
“只有我们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 才能让荧屏多一些明朗的阳光”。电视编导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每部电视纪录片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 还显示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作为编导者再走自己已走过的路, 这样会使作品公式化、模式化;也不应该单纯的模仿他人, 照抄照搬照套。要走出低谷、创出新路, 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主体电视 篇7
“窥视癖”的概念来源于“窥淫癖”。窥淫癖是指通过窥视异性裸体、阴部或别人的性交过程而获得性快感, 是一种性变态。戈达尔在1963年的影片《轻蔑》的片头, 引用了安德烈·巴赞的一句话:“电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了身体”。
满足欲望成为形成“窥视癖”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性欲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 于是人们就通过另外的渠道来追求性欲的满足——电影为其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麦茨认为电影通过视听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性欲, 窥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要保持距离, 所以被窥视者和窥视者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 窥视者会变得不知所措。
基于麦茨精神分析方法, 本文将其推广到电视领域当中, 探寻电视节目是如何利用观众的“窥视癖”, 近而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一、电视与“窥视癖”:窥视文化的出现
当今社会, 人们生活在随处充满“窥视癖”的社会里, 随着“过度分享”这一新词的出现, 我们无疑迎接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窥视文化的年代。当媒介也过度使用窥视时, 我们的社会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 每天都有几十亿的观众在观看, 它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 电视一定会是一个开放的文本, 允许各种文化群体在这个节目中得到属于自己文化体验的身份认同。
所以, 如果想了解窥视文化, 不妨打开电视。据不完全的统计表明, 北美电视台有几百个节目属于这种性质, 至少有三个电视频道完全致力于播放窥视文化。这些节目包括有奖游戏节目《真是谎言》、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烹饪节目《地狱厨房》等。在国内, 这样的电视栏目在近今年大受吹捧, 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东方卫视明星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浙江卫视大型真人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等。这样的电视节目占据了我们的眼球, 可见, 窥视已成为主流文化。
二、真人秀节目的功能:观众“窥视癖”的满足
在真人秀节目中, 越来越多的节目都在试图通过展示人和社会中的隐私来提高收视率。如果说窥视是对人们无意识当中的性欲望的满足, 那么更大范围的“窥视癖”还能给观众带来优越感。
人们通过窥视别人的隐私, 尤其是那些反应别人弱点的秘密而得到内心的满足, 因为发现自己没有这些弱点, 会让人从本能中滋生出一种优越感。
这样的电视节目在各大真人秀节目中屡见不鲜, 如天津卫视制作的真人求职栏目《非你莫属》, 在这当中基本上选取的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作为选手, 自然而然地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从心理上产生平等感, 也产生出可以比较的心理, 在发现选手不如自己的时候就产生了优越感。这些选手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其实都是属于他们的秘密, 电视把这种隐私都展示出来, 就会给人以窥视的快感, 并在这种窥视下形成优越感。
在《非诚勿扰》中, 我们可以看到, 该真人秀节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安全的窥视手段, 而且在看女嘉宾和男嘉宾的言语对抗中, 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源于嘉宾在互相责难和批评中的缺点暴露。观众作为旁观者, 在男女嘉宾相互品头论足时得到一种快感, 以俯视他人缺点的心态来获得自我满足。
《康熙来了》《超级女声》节目中, 这种优越感是同样存在的, 那就是“我因为不上电视, 而避免了那种窘迫和被羞辱”。
三、“窥视癖”对于真人秀节目创作的启示
由于观众与生俱来的“窥视癖”, 许多真人秀节目便会在创作过程中迎合观众的这种窥视欲望。过度的迎合当然不可, 适当的满足才是正确的创作方向
具体来说, 节目创作者为了满足观众的“窥视癖”, 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做到对“情节点”的创作。真人秀节目在创作时, 可以融入叙事原则, 在节目中给予戏剧性的前提, 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理,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 真人秀节目便可以满足观众的“窥视癖”, 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满足观众内心深层的无意识欲望。
但对于节目来说, 既要吸引观众, 又不能超越舆论的鸿沟的确很难。关于节目中常常与真实不符, 编造虚假的故事以博人眼球, 需要引起注重, 在做到节目戏剧性、可视性的同时把握好尺度, 话题和内容不能超出舆论的敏感范围。
第二, 引入“悬念”色彩, 挖掘“秘密”来吸引观众, 以放大观众“窥视癖”的欲望, 这样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其吸引。
电视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追求高收视率的方法要得当, 不能以出卖嘉宾隐私作为换取高收视率的砝码。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的窥视癖好, 而没有底线的将只能供于私人小范围交流的个人隐私放大到大众传播的平台之上。嘉宾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尊重他们, 不能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透露嘉宾的隐私。
综上所述, 电视节目开始利用窥视机制来适应观众后, 作为观看者的观众和电视节目就变成了一对矛盾的存在。一方面电视节目想利用窥视机制吸引更多的观众;另一方面窥视机制的过度使用又使电视节目丧失了媒介责任, 使之不能健康成长。所以, 我们必须看到“窥视癖”带来了正面与负面的双重效应, 只有辩证的利用这一机制, 才能使电视产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斯.想象的能指[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187-189.
【主体电视】推荐阅读:
尊重主体 发展主体12-07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论文10-15
财务报表主体与财务报表分析主体比较论文01-22
主体文化07-14
主体交互07-15
选择主体10-16
监督主体10-17
主体本位01-13
彰显主体01-15
主体理念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