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理念(精选12篇)
主体理念 篇1
一、新课程呼唤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1不为甄别而评价, 而为发展而评价
在教师的心中, 根深蒂固的是纯粹地是知识教学观, 学生掌握了书本, 教参上的所有知识, 才体现了教师的价值。真正的素质教育则是评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评价应发挥它的整体功能-不只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也应促进学生情感意志习惯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评价应发挥他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不是因评价而丧失进去的信心, 而是扬起前进的风范;评价应发挥它的发张能-学生把每一次评价作为前进的新的起点, 不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评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回归人本, 越来越讲求因材施评, 因此评价的策略应用积极的评价, 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 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为目的评价即以积极的评价, 她不是简单的表扬, 表扬在表扬, 而是善意而恰到好处的激励, 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 激发他们憧憬美好的校园生活的愿望, 不断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只有改变了评价的观念方法, 必然是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学生主体的精神的得以弘扬, 学习的燃情热情逐步高涨, 自我发展的意识不断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得到提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乐脚和学生了乐的生活空间。
2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和建议
1) 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 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教师应乘风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 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及时了结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2) 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如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 包括父母的期望, 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 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 自己满意的作品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3) 应该将日常评价阶段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 。期末成绩中, 日常表现和作业, 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比例。这样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只关注期末考试, 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 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 做到教评相长。
重视学科学习和评价的特点, 采取分项考试, 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英语的评价和考试分为:听力辨析、口语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表达卡等考察方式, 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1改变“功利化”评价, 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是教师与评价者共同参与的研究和探究活动,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改善, 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行政能够人事的管理取向, 被用于对教师的考核评比, 其结果直接与教师奖惩晋升挂钩。教师在一堂课中的表现成为教师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 一堂优秀课的成功过程的评价演变成了对人及教师的鉴定和证明;选拔被当作教师评价的主要功能, 而教师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有意无意的被忽视。这种评价目的的功利化致使教师失去了教学的评价主体地位, 健儿影响了对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所以亟待改变这种现状。
2教师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教育本来就是主体间“双向建构”的交往实践活动, 作为教育世界中的教育者, 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 它需要建构和自我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归根结底是关涉教师的问题。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 应该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积极参与, 自我反思, 使自己敢于评价, 乐于评价。因为参与评价的的过程, 本身就是让教师投身自己职业生命的过程, 是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只有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提升教师主体地位,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让教师拥有真正意义上参与权利。
三、结束语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必须是传统的教学评价改观, 体现以“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 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而教师的评价也应以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即改变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单一评价现象, 让教师评价作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家人员共同参与, 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 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万伟秦得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1.万伟秦得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2].张红霞《基于教学》, 《着于主体》, 《成于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3 (35) 。2.张红霞《基于教学》, 《着于主体》, 《成于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3 (35) 。
[3].刘晓峰《和谐教育呼唤学校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1 (83) 。3.刘晓峰《和谐教育呼唤学校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1 (83) 。
[4].鲍银霞《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学习评价指标的构建》, 教育导刊。2008, 1.4.鲍银霞《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学习评价指标的构建》, 教育导刊。2008, 1.
主体理念 篇2
【摘要】
多年来党校在主体班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培训和轮训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本文就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党校 主体班 创新
党校是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在研究和宣传重大战略思想,加强干部党性锻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校主体班教学则是完成这一职能的主要形式,认识并探讨党校主体班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党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努力创新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党校主体班的教学方式限于教员讲学员记,同时专题内容多,授课时间紧,和学员进行探讨、互动就很少。形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全面开展研讨式教学 在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讨式教学。完善2小时讲授式教学方式,提倡1.5+0.5的研讨式教学。课堂上1.5小时教员讲授,学员0.5小时课堂研讨,课后研讨以学员论坛为主,深化拓展学员论坛,增加小组讨论与大会交流的次数,研讨中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研讨效果。通过这种形式发挥“教”和“学”两方面积极性。
加快实行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学方式创新一个重点,案例要精心筛选,恰到好处,问题设计要科学、切合实际。所选案例应具有典型性,能与学员的工作经验和现实处境相联系,能涵盖三到四个问题,能让学员分析准确,认识到分析的意义。案例分析的方法要先由学员自己判断,使课堂上产生意见分歧,开拓学员思路,让学员充分探讨各种可能性,鼓励学员讲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分析。
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 广泛深入地开展体验式教学是教学方式改革的趋势。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开发和建立体验式教学培训参观基地。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实际入手,提出相关问题,让学员动脑筋思考,然后因势利导,有意识地与理论挂钩,透彻地分析问题,找到理论依据。使体验式教学真正起到补充完善教学内容的作用,使学员进一步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学习科学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坚持 “请进来”,建立每周学术报告和市情讲座制度。邀请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围绕时事或理论现实问题作学术报告;邀请市领导和部门领导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作市情报告。
探索开展模拟式教学 积极引入新的培训理念和方法,探索开展模拟式教学方法,将“课堂”作为“现场”,让学员增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角色感。采用“模拟现场”“模拟会议”“模拟采访”等模拟式教学法,以应对城市地震、洪水、爆炸、卫生和群体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作为主要培训项目,在主体班教学中开展专题教学,让学员在课堂上真实地体验到实际工作现场的氛围,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吸引力,最终达到指导工作实践的目的。
二、努力创新教学内容
给主体班上课,应当根据各教学班次培训要求和学员岗位需求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共同性,突出差异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注重成人的特点,讲授系统性的知识 党校主体班教育的对象是成年人,并且是有了相当知识积淀、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的成年人。应当按照教学总体布局和学科建设发展要求,组织教研人员开发优化教学专题,形成教学课题库。课题要抓住学员的求知心理,注重系统的多方面的知识。着意向学员讲授经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意向学员讲授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着意向学员讲授现代科技知识。
注重干部的特点,深入学习前沿知识 参加党校主体班学习的学员,是具有不同级别、层次的干部,有着相当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教员要随时吸取身边的新鲜、超前、科学而又可以借鉴的思想与说法,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要勇于剖析,在经过深入思考后,提出新见解,让学员有耳目一新之感。不同干部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和经验积累,有着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要根据这些不同情况,精选中央党校远程教学专题,精心选购光盘教学专题,形成主体班远程教学专题库供学员自主选学。
三、努力创新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党校教学也是如此。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不但要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而且也要重视课堂教学艺术。
充满自信 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教员在课堂上应当具有一定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状态去传授知识。但自信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于自信,以至于自负,给人以卖弄的感觉,就会容易引起接受者的逆反心理,令人反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充满激情 讲课切忌平铺直叙,缺乏激情。教师和学员之间不完全是知识的交流,其中必然带着很强的情感交流。对课题既要准确、全面、真实、严谨,还要渗透自己对课题的理解、感受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变化,情感饱满激昂,语言充满激情,这样的教学会使学员受到强烈的感染,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从始至终语速平均、平直单调、缺乏变化的教学,会使学员听觉疲倦、情绪降低、打不起精神,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 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其他的交流方式。教员在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眼睛把自己的想法、学识等传达给学员。教员的目光最主要的是强调眼神的应用,要用眼神影响和感染着每个学员,向学员透露不同的信息。无论使用何种眼神,都是为了教学内容的表达,都是为了与学员进行交流,都要与有声语言和其他体态动作密切结合,协调一致,体现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切忌炫耀和做作。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篇3
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这一“强调”实质就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应试教育意识的束缚,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执行“唯我中心”,“唯我而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中,由于就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差,有些教师力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是学生却鼓动不起来,就如同穷困的地区要它在短时间内奔向小康生活那样举步维艰。所以执行这一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光打雷,不下雨”,甚而至于为了赶进度,更多的教师包办了学生应该随堂思考,随堂讨论,随堂该写的一切。这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收获,反而还压抑了学生个性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就主体性教学谈谈几点粗浅的实施程序方案,也期望同行指正。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过程,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一、保持平和心态,构建和谐氛围。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但教师一味板着面孔,故着严肃,即使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也会心有顾虑,思有压抑。如课堂气氛沉寂,肃穆,有些学生即使想思后而答,也怕因答错被老师批三评四而无地自容,久之,学生想思而思,想说而说,想答而答的勇气逐渐消失,“一言堂”贯穿到底,谈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为此,要养成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师生之间有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室内氛围,共同探讨,平等交流。
二、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却是那被动的机械式的课堂笔记,学生似乎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品。这固然谈不上主体性教学,反而还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针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不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应采取不同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实施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
(1)散文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在讲授具体一篇散文或诗歌时,事先有必要交代作者写该文章的背景状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揣摩作者当时写作时流露出的某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去体会阅读情调。如《古都的秋》或《荷塘月色》类似文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句子中蕴含的情调:或舒缓,或深沉,或急促,或豪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调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思考其语句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作为一个班集体,学生阅读能力程度不一,阅读较差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畅,至于叫他读出某种情调来是较难的。但教师不要鄙视这层学生,要多善于引导鼓励,提高他们喜欢阅读课文的欲望。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尽”。放开让学生去读,这是语文实施主体性教学最根本的一步。其次,教师在评析课文时,重在引导学生去鉴赏课文,教学生怎样去鉴赏,鉴赏什么,教师有必要拟出鉴赏的大概内容:如内容情感,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等。当然,也不是来不来就叫学生去鉴赏,如讲授《荷塘月色》一文中,某些精彩语段的赏析,教师只作一两段赏析引导,有关语段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事后,再由学生以书面形式陈述,最后师生共同评定后综合归纳定案。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思维创新的能力。
(2)小说和戏剧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的修养”。笔者所处乡村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觉性和基础性较差,教师在讲到具体一篇小说或戏剧时,如事先要感知课文叫学生复述其该篇内容,有好大一层学生,连看完一遍的任务都未完成,至于叫他们复述或叫他们回答课文中相关的问题那犹如赶鸭子上架。他宁愿叫老师干着急,也个字不吐,所以有时老师包办了主体教学的一切,那是不得以而为之。为此,笔者谈谈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实施的有关主体性教法,在此抛砖引玉。首先,针对具体讲读篇目,毫无疑问是要学生熟读课文。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关键靠教师善于诱导,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有必要事先交代作者写该篇的时代背景。如《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雷雨》,《窦娥冤》等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背景或所揭示的主题离我们现代的师生时空都较远,不要来不来就讲析课文,提问学生,即使有好多学生看完一遍或两遍,也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因此教师事先介绍文章内容背景,这会使学生在阅读中或多或少领略到文章中某些蕴含的意味,从而诱惑学生去看课文。事后,再抽取学生作口头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好中差学生都抽取,由学生评定其口头表述的优劣。如此这般既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要求学生先完成随堂讲授课文的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归纳,并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再抽取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可由学生讨论后,教师综合归纳定案。再次,提取文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以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后请学生作口头评述。如“你如何看待祥林嫂对灵魂的有无?”“别里科夫在笑声中悄然死去意味着什么?”“窦娥的悲剧可避免吗?”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识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3)文言文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里,学生对文言篇目的阅读效果普遍偏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是不流畅的,至于叫他们感知课文作口头复述更是无从说起。鉴于此,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先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抽取学生分别口头陈述每段的大概内容,每段可抽两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评价其陈述的优劣。事后,在随堂讲析的语段中,把较难的或重要的语句以及有关的实词、虚词写在黑板上,由学生独自借助工具书或书上的注释查阅后再抽取学生上台去做,错对由师生共同讨论后综合定案。这样做把主动权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灌”、“替”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理解阅读中的障碍,也会使他们在文言文的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不同文体篇目的具体教学实施程序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确立随堂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立相关的有效教法,确保学生个性思维发挥。
2.学生随堂课的主体性时间要适度,不宜让学生“放羊式”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时间要合理统筹。
3.教师随堂教学内容所提问题不宜面面俱到,要有代表性,新颖性,难易适中。
4.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法,尊重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主体理念 篇4
一、“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主体参与”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 体育教师要积极地研究学科知识、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技艺, 努力创设参与情境和途径, 唤醒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让他们的认识和情感都投入到教学而实现自我, 自主地学习时, 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只有当学生以自主的状态参与学习时, 学生才会对学习方法不断反思, 进行自我调控,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体育教学中, 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才能不断深化教学内容, 培养他们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智力。
2.“主体参与”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主体参与是促进人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为性、创造性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一起通过学练活动后, 自己掌握实际动作技能;可以使学生自己的行为倾向进行适当调控, 自觉达到预设的目标, 从而实现学生的自律;可以使学生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改进自己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了学生主体综合素质。
3.“主体参与”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学作为一种活动, 它首先是师生生命力的一种体现, 是一种外发的行动方式与内在情绪体验的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活动有个体和群体两种形式, 主要体现为群体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说:“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动员学生的主动活动态度, 使主体参与现实化, 才能培养其社会的主体意识, 才能使个人的才能得到自由、主动的发展。
4.“主体参与”体育教学有利于形成求发展、敢创新的教学氛围。
任何的教学活动, 都应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合理运用各种器材、教学手段, 组织灵活的教学方法, 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同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 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 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来针对自身状况进行体育活动。敢于创造是主体参与的内在表现, 也是主体参与的最高表现形式。
二、开发、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能动因素
1. 学生自我开发、调动。
学生自我开发、调动, 是个体在体育教育实践中, 发挥本体能动因素在某个方面的长足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师只需在课堂上构筑一种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 积极鼓动学生质疑争论, 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 凡是学生自己能领悟的知识、原理, 教师尽量少讲, 甚至不讲, 只做引导、启发即可, 一些教学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理解和掌握, 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参与活动, 说明了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 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学生参与活动其实又是对活动的一种创造, 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 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但其只作为一种辅助方式。
2. 教师指导开发、调动。
教师指导开发、调动, 是教师在研究学生本体能动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个体差异性, 采用一定手段, 是学生参与同本体能动因素相适合的体育学习活动, 使之运动、个性等才能得到发展。教师指导开发、调动, 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变。观念转变的核心是学生主体观的真正确立,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学生的意志努力是在教师期望的推动下产生的, 教师应激励、引导学生, 使他们敢于挑战, 不惧失败, 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乐意参与一切体育教学活动。但是当某个体自我选择与教师所希望的效果相冲突时, 应果断的采取强制措施。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自信心、创造性等能动因素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文卿, 熊茂湘等.论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参与[J].湖南教育.2001 (10) .
[2]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01) .
主体理念 篇5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文邵正义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效的课堂越来越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而所谓的主体性的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关键词:高中英语;主体;自学;口语;归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一、创设自学情景,培养主体学习思想
有人曾经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我看来,这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将来不会学习,那么将会很难适应这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社会。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自学情景,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的思想,进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下面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自学情景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在学习Music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时,我采用了任务型自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学活动。为了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首先,我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一些与音乐有关的词汇和句型,并介绍三位音乐家的生平及成就。等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这样学生在有明确的目标之后,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营造口语情景,提高主体学习意识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学习价值的体现。然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使得我们往往忽略了口语的练习,这也就是说,英语学习的一部分价值被教师无形当中忽略了。因此,教师要创设口语情景,让学生在相互练习中,逐步提高主体学习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对话,如:
A:Excuse me.Have you been waiting long?
B:About ten minutes.
A:Did you notice whether the number seven bus has gone by?
B:Not while I’ve been standing here.I’m waiting for the number seven myself.
A:Good. Hot today,isn’t it?
B:Yes,it is.I wish that it would rain and cool off.
……
引导学生在自由对话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也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鼓励自主归纳,提高主体学习热情
英语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比较多。记起来比较麻烦,并且比较容易记错,所以,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归纳,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有关状语从句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给出一定的例子解释。如,时间状语,引导词:when,after,before,since,not…until,as soon as(eg.I was about to go to bed when the phone rang)
特殊引导词:the moment,the minute,the instant(eg.I told him the good news the moment I saw him)
……
让学生通过自主总结,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逐步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建立自主评价体系,让学生认识自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创设有效的自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文辉。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新课程:上,2011(10)。
[2]周宏俊。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2)。
主体理念 篇6
关键词:“主体性” 钢琴课程文化内涵
社会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中,钢琴课程的主体是儿童。也就是说,钢琴课程是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课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含义,儿童与课程之间产生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儿童身心得到发展,素质有了提高,进一步引起儿童对现实生活方式产生反思,并努力去建立一种合理的可能生活方式,从而使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体。另一方面是指儿童具有能动性,在课程的实施中主动创造着课程。
一、儿童在钢琴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表面上看,钢琴课程是由特定的钢琴教育的专家权威为儿童所设计的,但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儿童自身体验并创造着钢琴课程。在钢琴课程过程中,孩子们对钢琴课程的感受和体验是独特的,他们亲自创造出美妙的音乐,课程也正是由这些活泼而鲜活的音乐创造的经验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钢琴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也是儿童本身。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儿童对钢琴课程的真实体验,发挥儿童的批判和建构能力,而不应该把钢琴课程和教材视为儿童必须完全服从与接受的对象。
如果说以往的儿童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关注钢琴音乐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技能的话,那么,在儿童钢琴基础课程的文化建构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中心。另外在确定儿童是教学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大都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无论在心理、生理以及知识经验上都处于不成熟阶段,具有未完成性,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就显得相对弱小。因此,钢琴教师就应该发挥其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步培养并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应从教育活动整体过程,教育认识到实践、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不同方面以及教育价值生成角度对教学主题做多维考察”,教师和学生即是钢琴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对方活动的客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主体地位、属性及其作用,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应当确立的科学的课程与教学主体观。
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钢琴教学原则
钢琴基础课程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钢琴教育要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也就是说,钢琴基础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一)群体性原则
对于钢琴教师来说,钢琴课程的全部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设计,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音乐学习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衡量教学效果也应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成就为标准。在钢琴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上让学生参与多样化的音乐实践,并与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具有特殊的音乐天赋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和才华的发展空间。例如,在群体性音乐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平台;在合奏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人的音乐才干,等等。总之,钢琴教师在做好园丁的前提下,也要当好伯乐,发现和培养在音乐方面有较强天赋的学生,在教学中适时为他们提供发展、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钢琴学科的教学特点,最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它能让学生解放个性、交融情感,它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体验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不仅要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使群体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相统一,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互动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体验音乐和音乐活动的参与置于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孩子都应当热情关注,包括那些音乐天赋不高、音乐基础不好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特征,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应该选用不同的情绪、风格的音乐作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钢琴学习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钢琴教师首先要了解教学“对象”,评估、观察其音乐学习状况、表达能力及进步情形,并且能够适应学生的生理发展及心智成熟过程,选择有弹性而不僵化的钢琴教材及教学法。对于初阶学习钢琴的儿童选择熟悉的歌曲及适当的音乐作为教材,聆听、歌唱、律动、弹奏等活动学习钢琴。教师应采取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从实际弹奏的教材中所发现的问题,经过解释、比喻、思考、对照的反复练习而化为具体的认识,鼓励他们表达音乐,尽量避免采取死记硬背式强迫性的教学方式。
(三)发展个性
我们在注重共性智商的群体性原则时,也要注意个性发展的要求。个性发展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遗传因素不同,每个人的音乐天赋也有差异。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龄阶段、每个学生的审美偏好是不同的。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音乐心理的发展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正处于在“审美萌芽初期”和“危机阶段”之中(或者称之为从对音乐憧憬趋向成熟时期)。每个学生的审美偏好是不同的,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聆听、反复练习,以增加其对作品的喜爱程度,又要把握好度;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投其所好,培养兴趣,又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气质差异,我们在钢琴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针对不通过性格气质的学生,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及风格特征与学生相近的音乐作品。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一个家庭的经济、文化条件等都不相同,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各方面的条件。因此,钢琴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
三、“激趣”——“主体性”钢琴课程的内在价值
“激趣”,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范式的价值。杜威主张课程是经验不断改造和重组,课程形式是“主动行动”,是“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的体现。钢琴课程就是一种“儿童立场课程”,通过钢琴教学活动,使儿童体验、感受和学习音乐,它是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结合。杜威认为:“就任何科目在经验中都具有一个独特的或无可替代的功能来说,就任何科目都标志着生活所独有的丰富的内容来说,各种科目的价值是内在的,或者是不可比较的。既然教育并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与过富有成效和本身意义的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它所能提出的最终价值正是生活本身。……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因此,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课程需要提供的,当钢琴课程成为儿童一个愉快的经验,就能够激发儿童“主动行动”的兴趣,成为儿童“主动行动”的载体。钢琴课程的价值就是“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趣”不依靠课程外部的程序,而是源自钢琴课程的内在价值。钢琴课程的内在价值就是“要被儿童所赞赏”,被“赞赏”就必须有“心理的现实感”,就要与直接的美的、活泼的音乐体验和创造经验相关联。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视域的中国钢琴课程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1BTM007。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06).
[2]张传燧.论教育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及其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3).
[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主体理念 篇7
一、创新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主体理念
大学生的本质属性包括四个系统: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创新系统以及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了优秀大学生的创新潜质。创新潜质是指其特有的、能创造价值的、难以被模仿、难以被替代的知识及创新能力。创新潜质也是一种动态发展能力, 是能让人对变化的外部环境作出创新反应的优势能力。
用创新理论对大学生概念作全新的阐述, 应把大学生视为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对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的要素实现新结合时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大学生应是勇于探索, 具有对现代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敏感性, 有能力进行原创性探索的主体。当然, 所谓勇于探索并不是盲目的, 而是建立在自身的学识、见识、胆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的。从能力概念理解大学生, 应该是善于对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创新运用者, 是善于学习者, 是实践性学习的引领者, 是校园文化的主创者。大学生不是知识的存储者, 而应是在竞争中搜寻新的知识和创新的综合者。
对大学生的本质理解, 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差距在“人”, 尤其是缺少具有超强创新潜质与创新活力的大学生。马克思认为, 人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在人的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中, 形成了主体, 也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真正的主体应该体现在活动之中, 包括自主性、自为性、自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因此, 在大学的发展竞争中, 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挥大学生本质属性中创新潜质的重要性, 要跻身于高水平大学的行列, 就必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优秀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主体发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为实现大学生独立自主性最佳生成, 要本着以大学生为本的原则, 协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拟定学习计划, 选择学习内容, 调控学习状态。大学生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是将大学生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 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 从而达到培养和造就大学生主体性的普遍要求。
一是遵循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大学生走进高等学校是为求知和发展而来的, 但大学生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的待成熟主体。他们在成长中出现的幼稚、不成熟、弱点、困惑等问题属于正常现象, 恰好也是我们工作着力的重点。应该认识到,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最宝贵的因素, 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有利其发展的, 就多做, 反之不做。同时, 学生的发展道路是多种多样的, 不会是平坦笔直的, 如一切事物发展的轨迹一样, 也是螺旋式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爱心, 也要有耐心和恒心。
二是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伟人马克思、恩格斯穷其毕生之力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 探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内容,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础原则的社会形式。”[1]党的教育方针讲的就是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的发展。但全面不是齐头并进, 不是平均使用力量。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是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没有个性发展, 也就没有全面发展, 全面存在于个性之中。我们的工作在贯彻国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同时,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保护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塑造学生的个性。
三是遵循主体发展的原则。自主指的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亦即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指主体的自由选择性。现代教育发展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 是发展的主体, 主张充分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主体发展。素质教育恰恰体现的就是主动发展, 但主体发展不是放任、自发、随意发展, 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 科学的方法, 引导促进学生顺其个性, 按着未来社会的需求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四是遵循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的原则。学生的发展要有继承, 继承人类创造的优秀科学文化遗产, 更要有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持久不衰的动力。教育改革必须以创新为重点, 自主育人方式必须以创新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首要的仍是更新教育观念, 要破除创新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等少数人具有的专利的传统观念, 树立起人人有创新潜能, 人人有创新欲望, 人人经过培养都具有这样或那样创新能力的新观念。
五是遵循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作为大学生, 无论是毕业后工作还是进一步深造, 都要有职业发展意识。大学阶段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期, 个人在这一时期接受系统的学校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 形成职业发展相关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兴趣和价值观、能力和技能、职业发展倾向, 如果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技能、职业发展倾向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个人就会缺乏自我统一感, 内心充满焦虑和困惑。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大学生都没有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意识不强, 对事业、创业、职业认识不清。高校要改革过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 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 变就业导向为职业发展导向, 加强职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三、大学生主体发展教育的引导途径
教育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过程规律、教育对象的实际与特点而形成的, 是对教育规律性特征的反映。根据不同时期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确定教育原则。依据教育导向性主体制定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充分利用客观现实环境条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确立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引导途径之一:从教育主体性看, 引导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成长规律和实践的思考
一是引导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意义的思考。对大学生活意义的思考如同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一样。大学生活对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同样是几年的大学生活, 为什么有的同学收获颇丰, 而有的同学却两手空空, 究其原因, 仍是对大学生活的理解不同、思考有别。前者把握了大学生活的内涵和真谛, 后者却对大学生活意义缺乏思考, 或是思考不深。究竟什么是大学生活意义?可以概括为胡锦涛同志对大学生提出的努力成为“四个新一代”, 也可以概括为“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答案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学生在思考中产生了思想, 而这种思想能决定他们的行动, 思想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 做好大学生活的规划也很重要, 约翰.高尔斯沃西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考虑未来, 那么你就不可能拥有未来。”2014年5月, 习近平主席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 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习近平强调,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 服务人民、奉献祖国, 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二是引导大学生对自己成长成才规律的把握。就大学生群体而言, 他们的成长成才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的培养计划、教学安排就是根据这一规律组织实施的。但具体到某一大学生个体, 他的成长成才规律又具有特殊性, 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成长成才过程中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 根据自己的成长成才规律, 突出自己的个性培养。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在成长成才过程中, 大学生要不断发现和总结适合自己的思想道德之路、专业学习之策和能力锻炼之计, 把自己培养成为个性鲜明、富于创造的社会有用之才。
三是引导大学生在深入实践中成长成才。习近平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 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促进社会流动, 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李克强指出, 大学生要敢于创业、勇于创新, 这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高校要积极培养创业和创新型人才, 社会要大力提倡“双创”精神, 使年轻人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本钱”服务社会、创造财富。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实践出真知”。可见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实践, 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也是一种实践, 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下工厂、到农村更是一种实践, 它让大学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明白了在校园里明白不了的道理, 同样, 它也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中成长, 在了解社会中成熟, 在奉献社会中成才。
引导途径之二:从教育主导性看, 引导高校改进教育目标、教育观念和培养方式
一是真正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 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 以育人为根本, 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教育。它重视人的发展性和主体性:在目的上, 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个性化发展;在过程上, 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高校的课程要在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加强教学内容的设计, 注意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环节的衔接、贯通和延伸;在教学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 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二是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第一、转变教育职能观。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知识的传递,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 正是在于它是一种对人的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育的基本职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是要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 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第二、转变教师角色。《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要适应这一转变, 教师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一些变化, 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第三、转变教学观, 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发现知识的过程,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的过程, 而学生更应是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三是要真正改革课程和培养方式。高校要加强人才培养研究, 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跨学科跨专业教育, 根据不同高校的类型, 科学定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应用教育, 并保持这三者在相互结合上的平衡。让学生有多学科、多专业、多技能的背景;让学生有多种选择的自由和发展空间;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发挥科学研究的教育性功能。在今天的信息时代, 教师与学生在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等现象已不存在。教师的优势不是表现在信息占有上, 而是对信息的分析上, 这要求教师有更广的文化视野、更深的理论功底。教师要不怕自己在教学中信息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不怕授课对象提出一些问题所产生的始料未及的尴尬, 真正以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求真的精神, 改革课程和教学方式, 实现引导学生主体发展。
摘要:大学生主体性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客观实际出发, 运用主体性教育的理念, 研究大学如何具有活力, 如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提出大学生主体发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引导途径。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大学生,理念,原则,途径
参考文献
主体理念 篇8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面对新课程, 教师应彻底摒弃那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换之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和心态面对学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自由, 善于在举手投足间、言语表情中, 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学会俯下身子, 参与学生的讨论, 倾听学生的发言, 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和愿望,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他们。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犹如阳光沐浴, 会给每个学生一种轻松、自信和安全的感受, 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致力于学习方式的变革,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建立和形成“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方式的变革, 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新的挑战意义。教师应正确对待教与学的关系, 转变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激发起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主动精神, 让学生积极参与, 动手操作, 并沉浸其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变成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不断闪亮和提升的过程。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主要动机, 是学生学习的先导。作为教师应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设法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 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 要提高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讲究教学艺术, 在平淡无奇处“柳暗花明”, 在枯燥无味处巧妙佐料, 趣味横生, 学习就会变得自由而快乐。
(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 把学习的空间让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 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经历和获取知识的体验。我们看到,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 有的课堂淡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如写字教学中出现的书写指导缺失、书写时间缺乏, 随堂练习浮于形式等现象。有的课堂教学对学困生预设不足, 当思维较慢或者表达较慢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时, 教师往往缺少一种耐心和等待, 不加点拨与引导而直接给出答案。我们知道, 许多技能、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知识是无法搬运、复制的, 只能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 感悟和反思, 通过学生“心灵的旅程”实现知识的生成。
(三) 授人以渔, 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学会预习, 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以便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探讨, 提高学习效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因学施教, 使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应用, 攀登知识的高峰。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方面。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主渠道, 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内容, 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新的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和智慧感染并影响着学生, 同时, 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 通过师生的同构共建, 课堂中就会出现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情感的融汇。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探讨交流, 既可展示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 更能拓展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在这里, 教师不可抹杀学生创新的火苗, 要让学生的创见得到赞赏, 异见得以呵护, 错见得以宽容。
同时,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多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因为质疑问难是一个人勤于探究、勇于钻研的表现。学生从质疑问难到释疑解惑, 能切身体验知识的挑战, 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催发其生命潜能
个性是个体区别于别人的一切总和。学生之间因先天禀赋及后天诸方面环境影响的不同, 使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表现方式, 形成其独特的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可能成才, 且能在多方面成才, 因此, 我们的教育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 因材施教, 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是要以敏锐的眼光和前瞻性, 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 并予培养培育。要为学生积极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他们在主体发挥中体验成功, 在成功体验中强化主体, 从而增强自我发展动力。
二是树立发展性评价观, 实施更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个性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犹如种子, 需要阳光雨露的惠泽, 学生个体蕴藏的潜能需要教育的诱发和催唤。只要我们站在塑造人、发展人、成就人的高度,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催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学生的主体性才会得到最本真、最鲜活的显现。
总之,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广大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以新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 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完成角色的完美转换, 其角色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促进者, 由简单的教书匠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激发他们的潜能。当学生在课堂上身心舒展、思维放飞, 当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得以充分发挥, 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成长的天地, 成为学生彰显生命活力的舞台。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造的主人。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做才能落实课标精神、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建议新课程实施中应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发展学生个性潜能。
主体理念 篇9
一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目标又重在“学”, 即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学问与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认同起来容易, 常常因学科的不同、教师的气质差异与追求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水平高低, 在实施方法与教学效果上差别很大。植物生理学是一门植物生命活动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学科, 在长期的教学探索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压缩教师的讲授时间和讲授内容, 讲授的知识不在于多和全, 而在于让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活课堂与课外的主动学习。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下一些教学方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效果不错。
1适当进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
大学生本应是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生力军, 大学课堂也本应该是教师的倾情讲授, 学生有热烈的讨论回应, 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但现实情况是, 我们的多数学生上课只听老师讲解, 不太动脑筋。做老师的我们不免常常抱怨, 学生不会提问, 不会讨论, 甚至不愿意听讲, 只想把教师的课件拷贝了事。很显然这种状况是由我们国家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习惯造成的, 但问题是, 做教师的如何激活课堂教学, 把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呢?我们都知道, 如果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并作出积极的响应, 除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方面的问题外, 课前一定需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 才能心中有问题, 或课堂中才有可能发现与自己的知识衔接方面的问题, 这样与人交流才顺理成章。基于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通常也要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 去积极准备可能的问题并寻求可能的答案, 因此何不让学生做教师, 让他们来主动经历备课过程, 这样他们自然就要去课前大量阅读, 阅读中就会积累问题。植物生理学是在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生物学的基础上开设的, 学生具备对教材内容的基本理解, 因此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来做课堂讲授者、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讲解是可行的。比如光合作用一章是重点内容, 由于学生在中学都接触过, 因此常常造成课堂上学生觉得似曾相识, 疏于听讲, 而对在大学中重点阐明的光能转变机制以及有机物的合成细节重视不够, 理解不深。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让不同的学生自愿选择不同的章节来讲, 讲授的学生自然要把曾经的基础与目前知识的衔接点去理清楚, 同时会花大精力去分解新的知识, 努力把它们讲解给大家。由于是学生在讲, 聆听者会有同感更有共鸣, 同时由于讲授者是自己的同伴, 也容易有挑毛病的心理, 课堂问题自然就多了, 讨论的氛围就异常热烈。相比教师的讲授, 教师一般对知识点有重点与难点之分, 会根据经验对不同知识点有所侧重, 也因此可能遗漏或忽略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如果讲授者是学生, 每个学生讲授的只是其中1-2个知识点, 教材中的内容就被按点放大扩充了很多, 再加上教师在学生的讲授后, 及时补充与整体知识的串联, 学生们反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有效。类似的让学生来讲授效果不错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有机物的运输和分配、光形态建成以及植物的成熟衰老部分内容。此外还有一类在教学大纲中仅作了解的教学内容, 如植物的次生代谢一章, 从教学大纲上这部分内容除了概念和分类, 复杂而枯燥的代谢并不要求详解, 对次生代谢在进化上的意义了解就行。但因为次生代谢产物的开发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我们也尝试把讲授的机会给踊跃报名的志愿者。并告知学生讲授的内容可以不拘泥于教材, 只要相关、有趣或值得与大家分享就行, 几年实践下来, 大家选题的角度多种多样, 有植物的相生相克问题、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问题、次生代谢与医药关系、毒品与咖啡、自然资源的现状、次生代谢的研究进展等等, 不仅仅是学生开阔了眼界, 换位变做学生的教师也受益匪浅, 这是一种群策群力的备课与授课。这样的教学不再是一般的被动的接受, 而是引发联想、质疑、观察与反思等的主动消化式学习。
2鼓励以点带面的探究式问题解答
好的教学方法中常常涉及到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答, 其实寻求问题的答案过程可以是学生非常好的主动学习过程。且不说问题的提出是教师提给学生的, 还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问自答, 这儿谈的主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有很高的评判力, 如果该问题能够使师生进入到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的真正的学习活动中去, 这时候要留给学生作为探究式问题去寻找答案。举个例子, 在植物生理学的有机物运输一章的讲授中, 因为韧皮部是有机物的主要运输通道, 破坏了它就相当于损毁了生命通道, 所以有“树怕剥皮”一说, 但此时有学生问道:“校园中的紫薇和悬铃木不是有脱皮现象吗?它们怎么不怕死也没有死?”。学生的平时观察与积极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当然要首先加以肯定, 这种观察到的现象是一种脱落现象, 表面看起来脱皮与剥皮有类似之处, 这牵涉到植物不同的组织结构问题, 要运用已有的植物学形态结构知识来剖析脱落现象的实质, 其实还有很多脱落, 这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很好机会, 这时候教师以弱者身份, 让学生查阅资料后, 对脱落及脱落中相关的问题做一专题来与大家分享。最后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好。同样的例子还有, 在植物激素一章讲授过程中, 我们提到由于植物激素在生产上使用不当造成“裂瓜事件”, 此时有学生问道植物激素的安全问题, 同样由他自己花费精力去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 最后给大家分享了各种激素的使用现状和安全标准, 生产上常用的“膨大剂”、“催熟剂”“保鲜剂”等等的主要成分、安全性及可能的危害性, 着实拓展了教材内容, 更给大家科普了一把, 学生也感到精彩。不仅如此,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 还会有新的问题提出, 比如在讲到植物生长调节物对人类和动物是安全的, 因为后者对植物激素“不识别”。此时作为教师的我立即问道:“怎样理解不识别?”。学生可能不完全明白从资料上获取的观点的内在机制, 其实是因为动物不具备植物的一套感应和转导激素信号的分子元件, 所以才不识别, 这样经教师的再次提醒, 学生们会对教材上的激素的信号转导与植物对激素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以点带面的主动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悄然间陡然增强, 学习自然延展到课堂之外。
3给予学生充分展示与扩充教材内容的机会
阅读文献并主动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的方法在研究生教学中实施是成功的, 在本科生中常因人数太多、时间有限等因素而很少实践。在植物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这样的尝试, 没有规定的议题, 凡是有读到与植物生理学有一定关系、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与大家分享。在这种氛围下, 的确有学生给我们分享了“当薛定谔遇到达尔文的尴尬”的话题, 谈到了光合作用中的光能的吸收转化与物理学中光的波粒二相性之间的矛盾。问题不一定得以解决, 但学生们在质疑、思考, 在很大尺度上进行知识的链接, 其意义在于体现和实践了大学真正的“求实创新和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中彰显和渗透生命本质的价值理念
没有教育价值理念的教学活动是单调、枯燥、缺乏灵魂和吸引力的教书活动, 其教学效果也是极其有限的。相反, 包含价值理念的知识或技能传递过程中对于情感体验、认知能力、美学鉴赏或人生禅悟力的提高是最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 它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情感体验和无痕无声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提高虽不在朝夕, 因人而异, 但如果价值理念存在于心, 艺术就会有提升的空间。而价值理念常因课程不同而侧重点有所不同, 植物生理学教学过程中, 以下一些教学理念可随相应的教学内容释放给学生。
1认识生命的本质, 呵护生命
生命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生物学的所有课程基本上都是生命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的展开。但随着课程的细分、专业方向的窄化及纵深发展, 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被过多的知识细节牵制和占有, 忘了把学生带回到本质特征的主线上。当然不能否认有个别学生能有自身悟性, 感悟出来纷繁复杂的知识点的核心。但这终归不能算是教学中可以忽略的原因。我在此想强调的是从物理学角度上的生命本质———负熵。根据热力学定律, 任何自发过程总是朝着混乱、无序的方向即熵增加的方向。而生命是高度有序的有机体, 朝着熵减少的方向进行, 一旦负熵增加趋于零, 生命即将终结, 即死亡。而负熵的维持是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结果。这一本质特征渗透在植物生理学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章节中。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最大的化学反应, 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和能量提供者。本科教学中的光合作用也是举足轻重, 重点要熟悉太阳能如何转变成电能、化学能直至储存于有机物中的光合机理及其受调控机理。而所有生命包括植物本身的有序性, 是靠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和储存的能量来维持的, 但这些能量不能直接拿来就用, 要通过呼吸作用的转化和释放才有效。这样不论在教学引言还是总结中, 对生命本质的解析后, 呼吸对于生命而言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正因为其重要性, 其呼吸链的多样性就不难理解。另外, 在呼吸作用一章中还有个重点概念即植物的抗氰呼吸。如果单纯强调概念学生不会有太深印象。但如果从所有生物的呼吸传递链的同一性和特殊性的角度出发效果可能不一样。由于本科生都有“氰化物对人类和动物而言是剧毒”的常识, 从知识细节的角度来看其毒性原因是抑制了呼吸电子传递。但多数学生可能不会想到为什么氰化物在这样细节的地方出现阻断, 就会致命。如果教师适时引导主链电子传递被掐断, 等于扼制了呼吸, 生命得不到能量供应的后果, 学生会幡然领悟。此时引出植物的特殊性在于进化出交替途径, 能够抗氰。这样把植物和动物在微观上的差异在生命本质的角度上得以放大。枯燥的微观知识的传授效果也由此得以扩展。
2学会欣赏生命的美丽
生物学中呈现出的美丽生命不仅仅是外在的、宏观的、规模化的、气宇轩昂的或精致秀美的, 许多微观生物学课程同样精彩纷呈, 进化出的内在机制丝丝入扣, 自然造化是让世人望尘莫及的美。植物生理学中由特定基因控制的型色各异、大小千差万别的花器官呈现出的是一种奔放张扬的美丽。同样的, 次生代谢、植物生长调节物从知识内容上来讲, 琐碎甚至枯燥, 但如果有生物学的宏观眼光和对生命发自内心的欣赏的情愫在, 教师在讲授纷繁复杂的次生代谢及其产物时就不会不耐烦, 因为剧毒的或苦涩的物质有利于保全自身不被其它物种侵害;色泽明丽、气味或芬芳或恶臭的物质有利于传粉或传播种子, 这些物质是植物应对环境或繁衍后代而极尽其所能施用的武器或工具, 其代谢虽复杂, 但意义相对于生命举重若轻。同样, 能够繁衍后代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植物生长位置的相对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其生殖行为要极大地受环境调控。表现在植物开花时间的控制上, 起源地的光周期与温度的周期变动成为植物开花的重要外在信号, 也因而成就了四季的花开花落、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生动场面。最最精致的还在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应对环境的内在信号———植物激素的精细调控, 小小的分子, 呈现的“能量”及调控力之大让多少科学家着迷其机理。这种对美的欣赏不仅教师一定要有, 并且能够将美感及生命无限奥秘的魅力传递给学生, 这样的话, 教师无须在有限的课堂上扩展很多激素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学生对美的欣赏、向往与好奇一定会把课堂教学主动延展到课外, 并且比教师主动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3认识生命的单方向性和有限性, 珍惜生命的光阴
植物生理学中有很大篇章讲授的是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 从种子萌发开始的营养生长、以开花为主要特征的生殖生长、到种子与果实发育及其之后的成熟衰老, 如果教师仅仅对这些内容分章节逐步展开, 到了学生手里可能就是离体的种子、采摘下的叶、花、果以及衰败脱落的根茎叶, 零散从而就会导致遗漏。如果教师适时给学生一条线, 学生自会把它们串起来, 放入心中。什么线呢?我们知道, 生命是不断经历孕育、萌发、生长、开花成熟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生命的孕育和萌动是征程的开始, 绿色的春天般的拥有无限希望的;生命的成长是郁郁葱葱、夏天般的激情四溢的, 但不乏要经历风雨和骄阳的烤灼, 也有可能忍受蝉鸣蛙噪的郁闷;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就迎来鲜花的灿烂, 即使是再不起眼的小草, 也有它灿烂的时候;短暂的光鲜后生命就进入金色的、丰收的、秋天般的成熟期, 结实结籽, 收获满满, 是充实但不炫耀的一种美;最悲凉的是成熟后的衰老、脱落和死亡, 一地落叶和枯败是最后生命谢幕的无奈;但不要忘了衰老死亡中又往往孕育着新的生命, 死亡是自然界最理想的一种新老交替方式, “化作春泥更护花”不就是事实的升华版吗?可见生命是周而复始, 不断轮回的过程, 不论是器官、组织还是植物整体, 其生命本身都是有一定寿命的, 并且都经历着从生到死的单方向进程。这种轮回、有限性和单方向性是自然与人世共通的, 类推开去, 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的光阴呢?这是一条串联知识珍珠项链的线, 同时也是串联学生心灵与生命理性思考的线。
4认识生命和环境的密切相关性
小草存在, 人类才能存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光合作用、植物的运动、光形态建成、开花、休眠等等内容都是和环境条件密不可分的, 是植物与环境因子协作完成的生物过程。事实上所有生命都处于一种共同的体系中, 该体系中的环境条件的变化牵涉到生命的质量和走向。对植物而言, 以上生物学过程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植物有形态的、生理的、细胞层面的, 甚至整体水平上的抗性机制, 在极端胁迫条件下生长的很多植物还磨练、演化, 把某种抗性机制发展到了极致, 成为它们能够生存于严酷环境下的看家绝技。这些可以是教学中展示给学生的生命的顽强美。但不能只此而已, 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认为这一部分的总结与当今环境条件的严峻现实的链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应该说植物对环境的忍耐性和可塑性要大于动物和人, 同处于一个地球大鱼缸的人类和其它生命形式, 没有人帮我们来换鱼缸中的水, 我们只有小心地不让它污染得太快。可现实是人类一方面为短暂的私欲贪婪地掠夺式地发展着, 另一方面假惺惺地吆喝着要保护环境。看一看我们身边多少棵小草的生命因污染而岌岌可危、奄奄一息了, 作为第一生产力和食物链最顶端的生命没有了, 明天还会有你我吗?作为从事生物学专业的人员, 你如果还藐视小草的生命, 那你就是藐视大家的生命。
主体理念 篇10
一、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固化的,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英语的基础知识,然后在掌握的基础上再学会应用。英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声的过程,我们需要将课堂上学的英语知识点,通过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对于英语单词的掌握需要体现在能说以及会写、会用,不仅会背这些单词的拼写也需要在口语对话中使用正确的单词形式。每堂课都是有着本堂课的学习计划,为了达成课堂的学习目标。老师就得要加快上课的进度或者是放缓学习的进度,其实只要学生有学习英语的自主意识老师完全可以不那么看重学习目标。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老师。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只要学生是打心底里被这门语言的艺术所感染,那么就不必担心学生学不好英语。学生有足够的兴趣作为支撑,就能够克服学习的一切阻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认真向上的同学还会自己找课外的题目来拔高训练。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有学习中学英语的自主意识,那么老师的督促家长的监督这些外力的作用就没那么重要了。
二、现行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日程不断提上前来,但是许多较为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室课堂的教学实践当中运用开来,并没有剔除落后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英语教学看来,英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是课堂教学方向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主动权大都掌握在老师手中,渐渐的,学生上课积极性也慢慢会丧失。学校看重升学率,家长看重分数,老师就得实施题海战术,通过浩瀚无边的题海来提高学生们的分数水平。学生成为了英语课堂上埋头苦干的,而不是积极活跃型的。分数压制了学生的天性,原本课堂上是要积极举手发言的,现在的课堂却变成沉默不语,丝毫没有生机,学生也在机械化的做着作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丝毫的体现,老师在自说自话,学生练习口语的空间都被题目占据了,学生变得被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丧失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可怕的。英语课的课堂应当是能让学生发声的课堂,因为课上练得少那么课下练的更少,学生变成只会做题目的机器。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需要老师和学生的良性的积极的互动,并且双方都应该建立起学生主体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主体理念意识的灌输让学生明白学英语是在为自己而学,学英语是在为兴趣而学。其实英语的学习是相当有趣的,在学习某一个单元的时候,老师可以对班里的同学分组然后要求他们进行对文章内容的分组展示。这包括情景对话、小品演出、诗歌朗诵、故事接龙……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进行展示,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些英语的词汇、句法都在学生的准备当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脑海里去了。学生的口语水品、词汇量提高了,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在故事、笑话等表演形式结束后,老师需要给学生鼓励。一个赞美的大拇指,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班级体的集体掌声对于展示的成员都是莫大的鼓励,在赞美声中他们的英语水平会与日俱增,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在课堂内外,老师要引导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形成课堂的或者课外的学习小组,进行自我学习成果的展示。在一次次的自我表现机会当中,学生和老师互相支持鼓励,那么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信心都会大幅度的提高。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并不是只有老师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的,这需要每一位课堂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告别哑巴英语的时代,使学生在主体意识的牵引之下把学习英语看成是一种学习乐趣,不再畏惧学英语,不再抗拒学英语。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好老师,在中学英语的学习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顾鸿斌.关注任务型教学优化英语课堂[J].小学教学设计.2007(27).
[2]孙霞云.中学英语教学反思[J].科技视界.2014(15).
主体理念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非智力因素;模式;问题
现下历史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指针,就应主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方面加以探索。
一、更新理念、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还是以消极的方式逃避,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要让学生自己想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创新。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历史的思维就是是非判断的思维,忆往思今的思考,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不能以史为鉴,或多走弯路,或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有学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的原因,他说:隋炀帝由于心胸狭窄、不容贤才加速了隋朝灭亡。唐太宗则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吸取隋亡教训,并重视人才,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创新是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甚至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本来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很不够。所以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地接受,有目的的吸收。通过启发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当前教学实际为依据,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问题教学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对学生主体性关注不够。我们要在教学中多用“问题教学法”,学生在预习史实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再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过去性是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凡是历史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在中学的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经做出了结论。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识记的基础上,通过前后联系,横纵比较,演绎,归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从各个方案、各种途径去寻求答案,从而产生自己新的观念、设想和理论。实行“问题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问题,有的放矢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使课堂教育更有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时,可以从政策起源,根本原因,目的,作用(积极,消极)等四方面理清思路。一定程度上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同时缓解教学内容过多、课时偏紧的压力;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就像先前所举帝王个人品质对国家兴废的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历史课堂更生动有效。
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变更传统历史教学,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迂回失败,成功兴奋,更有利于他们感受和体验问题的实质,教师从传播知识转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学习的建议,教会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认知历史的途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和谐融洽,课堂效率在此基础上大为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从被迫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以史为鉴,明人之智,学习历史的意义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束鹏芳.中学历史教学评价[N].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8.
主体理念 篇12
关键词:制图课程,自主学习,改革措施
1 高职院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目前我国普通教育的弊端, 高校的学生厌学的人很多, 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也就是说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是不喜欢或者不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高考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缺少灵性, 尤其在补第三视图练习中我发现看图能力强的学生并不是班级中其他科目好的学生。最近我教的学生中部分人的空间想象力比前几年高考分数接近本科线的学生还要好。但这些学生的自制力不够, 有很强的个人喜好, 很有可能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上这门课。他们喜欢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出一道补第三视图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上黑板做, 老师还应该鼓励其他的学生进行修改和补充。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现在高职的学生课后是不看书的, 让他们预习是不可能的。好在三视图学习阶段理论并不多, 许多概念是不断重复的。大多数的学生更愿意在实践中学习, 他们不喜欢概念化的学习方式和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 喜欢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他们只有遇到困难时才触碰到自我, 所以他们更适合老师及时的反馈, 老师及时的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制图课程的特点
制图课是培养学生用投影图样来表达工程信息的能力, 其中文字的使用是很有限的, 同样地在教学中语言的使用也应尽可能的少, 否则会干扰右脑的工作, 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已很充分。所以制图的教学最适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因为画图和看图能力的培养是练出来的, 而不是听课听出来的, 其实这也适合其他的课程, 但是理论性较强的课因为难以理解所以老师的讲解显得非常必要, 但在制图课中没有什么是难以理解的, 所以制图课本中出现的语言都是很通俗的, 叙述性的句子比较多, 制图教学中要思考的是如何根据学生的现状选择适当的模型或视图让学生能持续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从这方面来讲高职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没什么两样, 区别主要在技术要求部分和装配图部分, 对从事设计和只看图或抄图员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
3 如何发挥老师的能动性
教学实际上是在对人用功, 老师应有把控场域得能力。如果要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就意味着有一定的风险, 大多数学生是一管就紧, 一放就松的状态, 所以老师要能把控收放的尺度。要做到管而不压, 放而不弃, 确保学习场域的有序, 流动开放的状态,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老师会根据学习场域的状态来积极的调整教学方法, 能做到和学生在同一个频道上, 制图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先加强学生图形表达能力的培养, 而后在注重规范的要求。如果以强压的方式来教学, 是必会减弱同学的学习热情, 而空间思维能力的开发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来做支撑。它是开放的, 外射的, 是由内而外的散发, 强求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如果要以概念化的方法来教学有可能把制图课上得很呆板, 很机械只能照本宣科, 没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4 教学改革探讨
制图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的方法, 因为每个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异很大, 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结果, 其中也有先天的因素, 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智力特点和学习潜力, 不强求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的一致性, 有些较难的题目, 我允许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先放一放, 什么时候做好就什么时候拿来给我改, 我会注上改题的日期以区分学生学习的不同进度。教师的影响力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就是对同学的每一次进步的赞赏和肯定而不带任何的偏见, 教师肯定的眼神会对没有自信心的学生以极大的鼓励。
制图考试相对公平, 因为是考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不是考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生平时的努力情况在考卷上表现得很清楚, 我的详尽分析对很多同学都起到了作用。总之制图学科有它的特殊性, 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 找到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 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力.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
[2]路大勇.工程制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