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主体(共7篇)
运行主体 篇1
“三分决策, 七分执行”。确保车间安全稳定发展, 既要有段管理的决策, 更要有车间具体实施措施来运行执行。车间具体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力能力如何, 决定总公司、路局及段安全管理思路及模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一、车间运行主体运行的如何是关系到铁路安全运输成败的关键因素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 领导就是决策, 而操作运行或者执行是下属的事情。我们车间班子往往把自己锁定在车间决策层面上, 不愿意把自己扮演成工作的运作或执行的角色, 充当了一个发号施令者。
现代管理学认为:“具体的工作运行、操作、执行比决策更为重要”。车间班子不仅是车间一级的决策者, 而且更应是具体工作运行的执行者。所谓的运行、操作及执行, 就是完成各项任务的手段、方法和能力, 是完成具体工作的态度和精神, 是对安全运输目标和方法有效操作的有效研究、持续跟进。
车间级的运行能力从整体上, 我们认为是车间整体对执行上级精神要求和工作部署的组织能力的体现, 是车间履职能力的体现。在日常的安全运输生产中, 一些段的工作目标及工作部署落实不到位, 往往体现在车间运行组织能力及车间干部执行力和落实力不够。
在当前我们面临着安全压力大、安全基础管理薄弱、干部履责不到位、职工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车间如果没有较强的运行组织能力和强有力的运行措施, 就不能解决好铁路安全运输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就不能实现暑专运安全“万无一失、好于往年”的工作目标。
当前, 我们必须把提高车间确保安全运行组织能力建设作为加强车间安全基础管理的关键举措来抓。
二、当前车间运行组织能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 当前车间运行组织能力不强的主要表现
1. 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不高
主要表现在:处理职工队伍稳定、激发职工工作无私奉献精神、生产结构调整后与车间相关单位工作上的协调以及职工利益诉求等办法不多。车间在处理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时, 涉及范围广, 触及层次深。如果不注意加以解决, 就会对车间安全生产产生负面影响。有的干部由于刚参加工作,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时, 存在“不敢管”和“不会管”的现象。
2. 车间工作的方式方法不科学
当前, 车间班组成员由于存在自身学习不够、工作中不能适应上级领导或部门生产环境、安全及改革形势变化, 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定式去思考问题, 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去简单处理, 用“一刀切”的办法指挥职工, 用“拍脑袋”的办法进行决策, 以至于影响车间工作的科学运作和组织。有的年轻干部, 实践经验不足、工作方法欠缺、遇到复杂矛盾和工作难点不知如何应对。
3. 创新性工作不够
由于对上级政策理解不透, 把握不住上级政策的精神实质, 不能做到原则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这是提升车间安全生产工作正常运行的最大干扰。工作中缺乏调研、思考, 没有真正领会上级工作要求, 而是在一些表面形式上下力气、做文章, 一旦有问题便束手无策。
4. 总揽全局能力不强
车间全盘驾驭工作的能力有欠缺, 在开展工作时, 习惯于我说你做、我布置你执行那一套, 而游离于对工作的整体考虑、组织运作及执行过程之外, 往往热衷于用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 抓而不实, 抓而不力;一般是要求多, 对工作实际组织讲方法、讲组织少, 布置工作多, 督促检查少, 导致许多工作在其所辖范围内落空。
(二) 车间当前工作运行组织能力不强的原因
1. 传统管理观念未更新
传统的管理理念在车间班子成员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强调车间的权利因素, 习惯于发号召、提要求, 一级布置一级, 而“如何执行”却很少关注, 结果工作做了, 但不符合上级要求。比如, 安管系统的填写, 很长一段时间完成情况总是不符合路局文件的要求, 满足不了上级对安管系统目标的要求, 说明车间在对安管系统认识的观念没有及时跟上, 在日常检查运行上出现了偏差。
2. 对安全生产现代化管理的方法、手段未掌握
车间班子成员都想在安全生产及职工队伍稳定上不发生任何问题, 但车间在工作中往往喜欢简单平常的工作运作的方法, 而对于如何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一个个近期目标、最后实现全年的工作目标研究得少;工作的组织运作的程序、方法不明确、不具体、可操作性差, 让专职、班组以及职工难以执行和落实。
3. 对上级工作要求车间有效执行的能力有差距
一是只听命令, 不善变通。在执行上级工作要求的方法、手段、过程方面, 不能结合车间生产实际, 不能因时、因地、因事的制定出有效实施办法, 而是怕承担责任、招惹麻烦, 车间在执行上级工作要求过程中往往是惟命是从、缺乏主见, 缺乏贯彻落实措施, 或是照搬照抄地执行。
二是工作不得要领, 主次不分。车间工作起来往往重完成工作, 不注重如何完成好工作, 抓不住完成工作的要领, 工作多的情况下习惯于眉毛胡子一把抓, 到处是重点, 到处是关键, 结果是工作偏离中心, 哪项工作完成的质量都不高。
4. 有效运行组织管理知识缺乏
车间班子成员对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学习欠缺, 主动的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的意识不强, 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由于不注重学习, 缺乏对知识的更新, 就直接阻碍着车间班子成员工作运行组织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车间整体运行组织能力的措施
(一) 必须更新车间班子成员的管理理念
车间班子对工作组织、运行的实质是车间完成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 也就是说, 车间通过组织职工来实现上级工作要求的过程。传统管理理论特别强调车间领导这个个性, 侧重了车间的权力和作用, 忽视了对完成各项工作方式方法和如何完成好工作的组织的作用。要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设备保持常态优秀, 就必须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思维, 提高车间贯彻落实上级工作精神上下功夫, 在完成工作的组织上研究科学的方式方法, 在执行上动真格。把理念化为行动、把落实化为现实, 增强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
1. 大胆创新
创新这一有力的举措大力地推动了工作, 它是企业的生命之源, 使得车间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不断地谱写出动人的篇章。回首一看, 往事历历在目, 仔细的分析, 在车间建设、管理当中, 如果没有不断的创新, 就没有新面目出现。从近年来工作的实践看, 每当出了新的问题, 有了新的挑战之后, 面对新的形势, 面对新的问题, 广大的工作人员迎头赶上, 以创新的方法, 以无畏的勇气, 去面对、去分析、去解决、去探索。
要创新, 要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要在基层组织建设上, 对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 推行车间工作公开制度, 对日常工作进行有条不紊的梳理, 工作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提高自身的素质, 严格遵循党的方针政策和车间制度, 使车间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学习有关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 使工作具有科学性;工作人员要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 使工作信息化、标准化;落实工作创新, 就要招贤纳士, 听从正确的建议, 不断培养新的人才, 扩大工作人员的队伍。
通过学习、培训、演练、运行、认证的实践, 拓宽了工作的发展空间、使管理的手段更先进, 目标更明确, 加快理念创新的思路。先进的管理手段多多, 不胜枚举, 在新形势下, 信息传播发生了新变化必须紧跟时代的快速步伐, 掌握信息化成果, 提高工作的效率。
2. 领导人员带头创新, 聚集人气
大家团结一心, 带头奉献, 拧成一股绳,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众志成城, 无坚不摧, 无往而不胜。工作要想创新, 做为领导者, 必须慎于接物, 时刻惕励, 推贤进士, 不埋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努力打造“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要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胸襟”;做为被管理者, 必须一心营职, 黾勉奉献, 行勤言剀, 履职尽责, 竭尽热忱。这样, 上下一心, 就会其利断金。
3. 坚持与人为本的现代思想
定制度, 下结论, 都要设身处地, 从车间的利益出发, 根据集体利益和多数人的意愿来开展工作, 理解每一个人, 尊重每一位人才, 培养每一个有潜力的人, 关注每一个弱者, 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于每一个工作中的细小的环节, 扩大车间的凝聚力, 增强组织的影响力, 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车间领导的亲和力;遇到问题迎头赶上, 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发现难题要解放精神、放下思想负担, 积极借鉴先进经验, 提高为大众解决问题的服务水平, 让工作的创新日臻完善。
4. 没有创新就没有优异的成绩, 任何时代任何领域莫不如是
观念更新的口号喊了几十年, 但是行动迟迟, 我们的车间安全运行工作需要不断提出新的思路, 在新的形势下, 在新的任务面前, 我们要有新的认识, 要整个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 要在创新的观念方面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创新的意义非常重大, 没有创新, 工作就缺乏活力, 就会被许多旧的藩篱所禁锢, 就会受到以往的计划经济的旧模式的牵制, 开拓性的一步就难以迈出, 工作就会停止在表面, 遇到问题就会推卸责任, 有了难题就会一筹莫展, 出了乱子就会强调原则找出理由, 在机会面前就会患得患失、瞻前顾后, 就会错失良机;甚至由于畏首畏尾而给工作造成大的损失, 危机面前不敢承担风险, 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没有创新的话, 缺乏眼光, 不会判断, 盲目继承, 胶柱鼓瑟, 蹈常袭故, 萧规曹随, 生搬硬套, 食而不化, 死气沉沉。
由此知之, 缺乏创新危害重重, 思想僵化缺乏生机, 观念落后导致工作没有成绩, 跟风办事,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工作的局面打不开, 产生不了效益, 缺乏生机活力与锐气。
(二) 培养车间班子成员落实和执行精神
车间是贯彻上级工作部署的执行主体。
首先是车间在贯彻落总公司、路局及段工作部署上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和态度。在此基础上, 结合车间安全生产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落实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使车间管理人员及职工懂得如何做、怎么能做好。
其次是要提升车间对工作的组织能力和贯彻上级工作要求的落实能力, 这就要增强车间班子成员责任意识, 培养敢做敢为、勇于拼搏的精神。
(三) 增强车间班子对工作的组织能力
车间主要从增强班子成员的认知力、创新力、统筹协调及团结协作四方面能力上下功夫。
第一, 加强现代化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锻炼。
第二, 不断创新。创新是提高车间对工作组织能力的有效方法, 车间在下半年工作中, 重点加强工作调研, 研究制定有效地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的方法步骤, 完善车间管理细则、应急预案等工作程序, 提高车间的贯彻落实及执行能力。
第三, 积极营造团队精神。将生产组织、完成上级及车间工作目标作为车间团队共同的追求目标, 减少车间管理人员、职工执行中的中间环节, 提高执行中的包容性和互补性。
(四) 建立科学有效的车间管理手段
建立车间内部网页, 学习路局安管系统及段干部绩效考核系统成功经验, 利用网页这个管理手段和载体, 对车间安全基础管理、制度管理、职工素质、奖金分配、考核等进行公示, 让职工在执行过程中有法可依, 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五) 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
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提升车间运行组织能力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一是完善相关制度, 对操作性不强的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对不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行补充。
二是加强各项工作落实情况检查及考核, 要通过制度来保证正确工作程序得到落实, 要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保证完成的工作质量, 要通过考核激励手段保证管理人员及职工尽职尽责的完成好工作。
综上所述, 要想提高车间运行主体能力, 确保铁路安全运输, 必须加强管理, 提升车间运行组织能力, 严格制度, 审慎决策, 人人遵守, 严格执行,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更新车间班子成员的管理理念, 培养车间班子成员落实和执行精神, 考核激励, 奖惩分明, 保证正确工作程序得到落实, 让工作万无一失。我们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要有更多的努力, 为企业竭尽微忱, 奉献出全部的光热。
摘要:本文从车间运行主体运行的如何是关系到铁路安全运输成败的关键因素开始谈起, 解读了当前车间运行组织能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分析了提升车间整体运行组织能力的几项措施, 诠释了其间的大量细节问题。本文旨在论述关于提高车间运行主体能力方面的思考, 一管之窥, 宋人献曝, 分享同仁, 敬请匡误扶正。
关键词:车间运行,主体能力,车间工作,安全运输,管理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寨.铁路车间运行主体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王新雨.铁路安全运输成果论.北京工业出版社[M].2013.
运行主体 篇2
关键词:600MW机组;脱硫运行系统;节能减耗;机组主体;运行参数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7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100-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477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力提倡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SO2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国家对SO2的排放标准限制也越来越严格,我国很多燃煤机组已逐渐安装运用了脱硫系统,能降低SO2的排放浓度,带来较好环境效益的同时也降低了能量消耗。提高机组的整体效能,对逐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600MW机组的装置使用中,如何优化脱硫系统的运行,控制运行指标来减少排放降低消耗,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脱硫系统流程以及主要设备参数
以燃煤发电机组为例,其中配套的脱硫装置(FGD)一般采用石膏或者石灰石湿脱法脱硫工艺,包括石膏脱水系统、烟气系统等。在脱硫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通过烟气换热器升降温度,调节增加风机来稳定脱硫进口烟道负压值。
2 600MW机组脱硫运行系统的作用影响
当今社会,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标准也随之提高,这给传统很多高排放重污染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发展压力。600MW机组脱硫系统装置使用,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脱硫装置系统,脱硫效率更高,对机组主体的运用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2.1 提高机组主体的脱硫效率
FGD的装置运行,从企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效益来讲,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制约关系。虽然设备购买需要投入经济成本,但其带来的环境效益是比较客观的。脱硫装置增加了脱硫剂的供给要求,使得机组整体运行水平得到提高,减少了企业生产过程中SO2的排放。另外,脱硫剂在购买使用中,其花销的成本和使用中电能消耗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成本,但是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在提高机组主体运行效率、减少企业污染治理消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也需要积极探索脱硫系统优化运行措施。
2.2 有利于企业减排节能发展
在火电厂和燃煤机使用中,一方面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对煤炭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另一方面,高浓度SO2的排放,给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可持续经济建设。脱硫系统的使用,使得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达到国家对废气排放的规定标准,脱硫效率也大大提高,有利于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提高。
3 对脱硫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化
脱硫系统的应用带来了很好的社会环境效益,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在具体运行中,其购买成本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消耗也较大,积极探索和优化脱硫系统,促使脱硫系统更高效率更好发挥脱硫功效,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脱硫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化,要依据脱硫剂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具体参数设定的要求,对机组的增压风机、浆液循环泵、吸收塔石膏浆液密度、pH值等进行调节控制,以达到运行方式最优、效率最高、能源最省。
3.1 脱硫性能影响参数分析
机组运行中,脱硫效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包括烟气的温度和流速、浆液的pH值、原烟气中SO2的浓度等等,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并同时对机组的整体脱硫能耗、脱硫效率产生作用。如烟气流速对机组的影响,提高烟气的流速,可以增加气液湍动的幅度,从而降低气液间膜的厚度,增强传质效果,提高脱硫效率。同时,烟气流动速度的提升也会缩短气液接触的时间,也有可能导致脱硫效率的降低。另外,烟气流动速度还会对增压机电能消耗产生影响,烟气流速越快,增压机电耗也越多。
3.2 加强600MW机组脱硫系统自动控制
目前,现有的脱硫系统很多仍然采用的是手动控制方式,这对脱硫效率带来很大的影响,造成部分调节系统运行滞后等问题,也不能发挥脱硫系统良好的脱硫效果。安装脱硫系统自动控制,可减少生产中人员的手动操作,对系统参数和运行实行自动调节,并对整个设备操作进行监控,加强自动化运行水平,从而提高脱硫装备的脱硫效率,也减少了因人员操作失误带来的问题。
3.3 优化增压风机运行方式
在使用中通常采用的是动叶或静叶可调轴流风机。通过调节增压风机入口导叶开度来调节入口烟道的烟气压力,以便更好保证炉膛的正常稳定运行。增压机入风口烟道的压力值是在生产时由厂家调试设定而来,不同增压机的烟道压力设定值也有差异。如果导叶是自动控制,那么导叶开度的调节是依据原有的压力值和实际压力值两个数值的比较而实现。在烟气流量的一定范围之内,假设是同一烟气流量,风机叶片的开度与机组的能耗有正相关关系,即风机叶片开度越大,其能耗也就越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降低机组运行的能耗,在保证烟气流量以及烟气系统运行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要将风机叶片风度调节到最小。
3.4 脱硫系统总体优化节能探讨
在选择脱硫设备时,要考虑机组设备和燃煤的质量问题对脱硫系统脱硫的需求,保证各设备之间功能的匹配。要对设备的相关定量进行科学分析,设计安排合理的脱硫系统运行方案,达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具体运行中,在考虑SO2排放要求的前提下,也要最大幅度降低机组运行所带来的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浆液循环泵对能耗和烟气阻力有很大影响,要合理计算浆液循环泵的台数,降低能耗,同时减少延期流动阻力;对于增压机,在满足脱硫标准前提下,调节较小叶片开度。另外,对机组的其他设备参数进行试验调节运行,找到最佳运行状态时的具体参数作为标准,设计选择较优设备安装运行方案,在保证环境效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最终达到节能减排、优化发展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600MW机组脱硫系统设备在减少企业生产中SO2的高排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用。对机组主体运行效率的提高也有积极影响,科学合理地使用脱硫系统能保证企业的废气排放符合国家规定指标,也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有促进作用。在具体实施中,要积极探索试验脱硫系统最优运行方案,确保在环境保护的同时,降低脱硫系统运行时的能源消耗,更有利于企业长期使用。
参考文献
[1] 袁星.大型燃煤机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总体运行优化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2] 薛龙.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节能减排的优化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3.
[3] 李恒,刘永科,李文沧.660MW机组脱硫系统自动控制研究[A].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C].2012.
作者简介:杨学玉(1971-),男,大唐景泰发电厂工程师,研究方向:機组脱硫双塔串塔运行技术。
运行主体 篇3
关键词:风电,常规水电,联合运行,利益主体冲突,博弈分析
0 引言
随着风电的快速发展, 大规模风电并网为电网带来安全隐患, 风电与调峰调频电源的协调运行成为近年来解决风电并网安全问题的研究热点。由于风力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不可控性, 导致风电既不能在基荷或腰荷向电网提供稳定的电力, 无法为系统承担调峰任务, 同时还具有反调峰作用。当大规模风电并入电网, 给电网调度带来了系统备用、电力电量平衡、调峰调频、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困难。因此, 风电并入电网后, 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安全吸收风电的容量和电量, 减少弃风, 需要其他电源对其出力过程进行补偿, 使风电与其他电源的出力叠加之后成为一个相对恒定的值。相比其他电源, 具有调节性能常规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以及经济的调峰电源。从技术、经济层面考虑:水电站具备开停灵活, 升降负荷速度快, 运行维护费用低, 可适应电网负荷急剧变化的要求等优点, 抽水蓄能电站还具有调峰填谷双重功能;从资源分布上考虑:水能与风能在有天然的季节互补性。近年来风电和水电系统联合运行的技术可行性已经得到了验证[1]。西班牙开发利用El Hierro岛、Canary岛的风能资源, 建设了相应的抽水蓄能电站与之联合运行[2]。风电与水电的联合运行具有大范围推广的价值。
然而风电与水电的联合运行涉及政府、电网、发电商等众多利益主体, 利益主体间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协调好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 是真正落实风电与水电联合协调运行的关键。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风电与抽水蓄能电站联合运行的可行性分析以及环境或经济效益分析, 鲜有文献涉及如何协调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冲突。
博弈论是关于人类博弈行为的理论, 常用来研究有利益矛盾冲突存在时的策略选择。文献[3]和文献[4]应用博弈理论对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利益如何进行分配。文献[3]对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利益冲突进行博弈分析, 建立了博弈矩阵分别对4种不同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文献[4]将熵权法与合作博弈论中的Shapley值法相结合, 讨论了梯级水电站群的补偿效益分摊, 分摊结果公平合理, 调动了龙头水电站参与梯级联合运行的积极性。
若选择已经建好的水电站参与风电的联合运行, 既不需要重新投资, 节约建设成本与时间, 又可以深度挖掘水电站的调峰、调频的能力, 带来环境效益。因此, 本文选取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常规水电站 (以下简称“常规水电站”) 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与风电联合运行中的利益主体关系进行分析, 基于现行国家政策, 应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对电网、风电、常规水电利益主体矛盾进行了分析。
1 国家能源政策解读
我国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建设处在改革的初级阶段。发电环节初步形成竞争格局, 基本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但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中央直属5大发电集团仍是发电市场的主体, 垄断全国大部分发电市场。输、配、售电竞争性市场改革进程缓慢, 仍由电网垄断, 售电价格由国家进行管制。因此, 国家现行能源政策的变化随时可能改变政府、电网与发电商间的利益分配格局。
目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领域中与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及执行细则主要有4个[5,6,7,8]:《可再生能源法2006》、《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2009》、《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2011》和《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2009》。通过对国家能源政策的解析, 笔者发现相关的能源政策大致可分为3个方面:一是电网企业应承担的义务;二是发电企业应承担的义务;三是政府提供的电价及并网补贴。
电网企业应承担的义务主要包括: (1) 电网企业需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全额“保障性收购”, 收购不低于最低限额指标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 (2) 电网企业未完成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最低限额指标的, 由国家电力监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拒不改正的, 处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3) 电网企业应当加强电网规划和建设, 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配置范围, 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等先进技术, 完善电网运行管理, 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 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
发电企业应承担的义务主要包括: (1) 发电企业要“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 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 供应“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电能。 (2) 发电企业有义务配合电网企业保障电网安全。
政府提供的电价及并网补贴主要包括: (1) 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的电价超过常规能源部分、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生的接网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由可再生能源基金补偿。 (2) 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年度安排专项资金和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其中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为0.008元/kWh。 (3) 中央财政按照可再生能源附加实际代征额的2%, 付给相关电网企业代征手续费, 代征手续费从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支出预算中安排。 (4) 风电上网电价费用分摊标准:风电上网电价在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以内的部分, 由当地省级电网负担;高出部分, 通过全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分摊解决。
从能源政策中, 我们不难发现, 可再生能源领域属于政策性市场, 通过各种补贴, 固定电网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为常规能源的收购电价, 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
从国家层面来分析, 政府需要平衡电网企业与各可再生能源发电商的利益。因此, 政策中一方面提出了加强电网建设改造的要求, 对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提出了全额保障性收购的规定;另一方面, 要求发电企业提供国家政策规划许可的、符合电网入网技术标准的电能。这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原则, 使得全额“保障性收购”在技术意义上得以实现。
然而, 为什么政策中提到“全额保障性收购”之后, 会提出一个矛盾的“最低限额指标的收购”?在《可再生能源法2006》中, 并没有“全额保障性收购”的说法, 而是“全额收购”。实际上, 由于电网结构及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暂时无法做到“全额收购”。因此, 政府需要考虑电网企业对电网改造的实际状况, 逐步实现“全额保障性收购”, 直到“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最低限额指标”的提出是过渡时期的特殊做法, 亦是为了平衡电网企业与发电商的利益关系的策略。
进一步分析发现, 政策中对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标准”, “全额保障性收购”和“最低限额指标”的“上网电量”暂时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和进一步的解释;“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额”的计算依据亦没有法规规定;智能电网建设与改造的资金来源没有落实。电网企业的责任实际上无法明确。只要电网企业不选择“不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 电网企业就可以以电网安全为由, 只需要接受“最低限额指标”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
因此, 在现行国家能源政策下, 电网企业与发电商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仍然存在。我们通过构建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的利益博弈模型, 进一步分析在国家能源政策下, 电网企业、各发电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
2 博弈方法介绍
博弈论 (Game Theory) 是应用数学方法, 研究多个理性决策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的科学。
博弈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博弈模型, 求解纳什均衡, 给出解释。博弈模型一般包括3个基本要素: (1) 博弈局中人集合, 也可以称为有限的参与人的集合, N={1, …, i, …, n}; (2) 策略集合, 即每个局中人i的行动集, 对应于每个参与人i的纯策略空间si; (3) 对应于每个局中人的收益函数ui, 记作ui (s) 。
设si′、si″分别代表参与人i的2个策略。如果对其他参与人的任何战略组合, 参与人i选择si′的收益都大于选择si″的收益, 则称战略si′相对于si″是严格优势, 表示为ui (si, …, si-1, si′, si+1, …, sn) >ui (s1, …, si-1, si″, si+1, …, sn) 。如果参与人是理性的, 全部参与人最终选择的策略应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此时每个参与人选择的策略都是严格优势策略。纳什均衡表现为在一个给定战略式博弈G={Γ;S1, …, Sn;u1, …, un}中, 战略组合s*= (s1*, …, si*, …, sn*) 为Nash均衡, 则i、si∈Si时, 则有ui (s1*, …, si*, …, sn*) ≥ui (s1*, …, si, …, sn*) 。Nash均衡下的策略收益可能不是参与人的最高收益, 却是非合作博弈状态下的最佳选择[9]。
3 电网、发电商3方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根据前文的政策分析, 电网企业对风电的收购可以有3种选择:一是电网企业“不收购”风电, 将产生罚款;二是电网企业执行“最低限额指标”的收购, 将没有罚款;三是“全额保障性收购”, 同样没有罚款。“不收购”、“最低限额指标收购”和“全额保障性收购”是电网企业的策略选择。
风电与常规水电的“联合”运行和“不联合”运行为发电商的策略选择。
基于前文的分析, 我们对模型进行如下假设。
假设1:区域电网销售电量与发电量相等 (不考虑电网线损) ;
假设2:本文的常规水电指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水电站;
假设3:电网不收购风电时需要缴纳罚款, 罚金=风电弃风电量×风电上网电价;
假设4:电网在“全额保障性收购风电”策略下, 需要对电网进行改造;
假设5:风电与水电没有联合运行时, 由火电平抑风电的波动性;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后, 由水电平抑风电的波动性;
假设6:在“全额保障性收购”下电网消纳风电的电量大于“最低限额指标收购”下的电网消纳风电的电量。风电发电量等于电网消纳风电的电量 (亦称风电上网电量) 与弃风电量之和。
3.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构建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各博弈方同时决策, 且所有博弈方对博弈中的各种情况下的策略及其得益都完全了解的。根据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的特点, 我们构建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模型。
假设G=〈N, (Ai) , (ui) 〉为风电、水电联合运行中博弈模型。其中N为博弈局中人集合:N={i}, i=1, 2, 3, 1=风力发电商, 2=水力发电商, 3=电网公司。
每个局中人i都有一个行动集Ai, 行动集包括可选择的所有行动, ai∈Ai。A= (a1=风电与水电不联合运行, a2=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 a3=电网企业不收购风电, a4=电网企业按最低限额指标收购风电, a5=电网企业按全额保障性收购风电) 。每个局中人i有一个盈利函数 (或效用函数) ui:A→R, 其中A=j∈×NAj。为了简化模型, 本文只考虑效用的增量。
设:ph为水电上网电价, pw为风电上网价格, pt为火电上网电价, ew为风电上网电量, eaw为风电弃风电量, epw、Epw为电网企业“按最低限额指标收购风电”时风电实际上网电量, efw、Efw为电网企业“按全额保障性收购风电”时风电实际上网电量, eh、Eph、Efh为水电实际上网电量, cgz、c′gz为电网改造成本折旧。
(1) 当A= (a1, a3) , A= (a2, a3) 时, 风电上网电量为0, ew=0, 水电按电网正常调度, 电网需要缴纳相当于风电企业的实际发电损失的罚款, 按风电弃风电量计算, 盈利函数为负, 即:
(2) 当A= (a1, a4) , A= (a2, a4) 时, 若A= (a1, a4) , 则根据假设由火电平抑风电的波动性, 因此, 水电上网电量不变。电网的收入则由3个部分组成:收购风电的支出, 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电价的补贴, 减少的火电电费支出, 即:
若A= (a2, a4) , 则因为由水电平抑风电的波动, 所以电网赢得函数中的“减少的火电电费支出”替换为“减少的水电电费支出”, 即:
(3) 当A= (a1, a5) 时, 电网需要进行改造, 即:
(4) 当A= (a2, a5) , 风电由水电消纳时, 存在2种情况:如果水电能完全消纳风电, 则电网可以不进行改造, c′gz;如果水电不能完全消纳风电, 电网仍然需要进行改造, 即: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构建电网企业、风力发电商, 水力发电商博弈模型 (见图1) 。博弈矩阵内, 第1排为博弈方1的盈利函数, 第2排为博弈方2的盈利函数, 第3排为博弈方3的盈利函数。
3.2 博弈模型求解
(1) 对于博弈人3来说: (1) 当博弈人1与博弈人2选择策略1时, u3 (a1, a3) <0, u3 (a1, a5) <0, 因此, 策略4是博弈人3的最优选择。 (2) 当博弈人1与博弈人2选择策略2时, 因为Efw>Epw, 所以-Epw (pt-ph) >-Efw (pt-ph) -c′gz, 即u3 (a2, a4) >u3 (a2, a5) 。又因为eaw>Epw, pw>pt-ph, 所以-Epw (pt-ph) >-eaw pw, 即u3 (a2, a4) >u3 (a2, a3) 。因此, 策略4仍是博弈人3的最优选择。
(2) 对于博弈人1来说, 根据文献[10]在与博弈人2联合运行情况下, 弃风减少, 上网电量增加, 即Epw>epw, Efw>efw, 因此, 博弈人1的最优选择是策略2。
(3) 对于博弈人2来说, 为了消纳风电, 必然要损失发电量。文献[10]以桓仁水库为例, 考察了大规模消纳风电的常规水电运行方式, 结果表明, 水电自身调度对电网清洁能源消纳的提高率在枯水年份为0, 随着来水的增多而逐步增大, 并在风水年份达到最佳, 此后随着来水量的继续增加, 清洁能源消纳率又逐渐减少。水电若过多的考虑通过调峰来消纳风电可能导致大量弃水, 因此随着水电对风电的消纳电量增加, 水电的发电量是逐渐减少的, 即Efh
(4) 我们把各个博弈人的“最优对策”下方画一条短线[11] (见图1) ,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各个博弈方的“最优对策”并没有在同一个组合内, 通过画线法, 博弈模型无解。
(5) 以上分析表明“占优策略均衡”是不存在的。因此, 我们选择“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找出均衡组合。首先, 找出某个博弈人的严格劣策略, 将它剔除, 重新构造一个新博弈;重复进行这一过程, 直到博弈方剩下唯一的策略组合为止。这个唯一的策略组合就是这个博弈的均衡解。这是“退而求其次”的思想[12]。
(1) 对于博弈人3来说, u3 (a4) >u3 (a5) >u3 (a3) , 在策略3下, 博弈人3的做法与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宗旨相违背, 因此, 策略3是博弈人3的严格劣策略, 我们先剔除策略3。策略4和策略5比较, 在策略5下, 博弈人3存在电网改造成本折旧。电网改造工程投资大, 线路长, 建设周期长, 投资审批手续复杂, 不确定因素多。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策略5亦是博弈人3的严格劣策略。第2步, 选择剔除策略5。现在还剩下2组策略: (a1, a4) 和 (a2, a4) 。
(2) 策略1和策略2对于博弈人1和博弈人2来说, 策略1是最初存在的状态, 策略2是博弈人1和博弈人2如果合作得到的结果。 (a1, a4) 和 (a2, a4) 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新的合作博弈组合。在新的合作博弈组合中, 博弈人1与博弈人2合作, 博弈人1收入增加, 相反, 博弈人2的收入减少。博弈人2为了帮助博弈人1消纳更多的风电, 以牺牲自己的上网电量为代价, 而同时, 损失的电量并没有得到补偿, 现行政策中, 也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最终, 策略1将是双方博弈的结果, 我们把策略组合 (a2, a4) 剔除。
(3) (a1, a4) 成为了该博弈模型的均衡组合解, 亦是纳什均衡解。
3.3 博弈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混合策略求解博弈模型, 我们得到了电网企业、风力发电商和水力发电商3方构建的风电与常规水电联合运行的利益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策略组合解。结果表明在现行国家能源政策之下, 电网会选择按“最低限额指标收购风电”, 风电与常规水电不可能实现联合运行, 这恰好与实际情况也是相吻合的。
然而, 从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考虑, 这不是Pareto最优策略, 其实质是“非合作解”。由于每一个博弈者所做的策略选择都只是考虑自身得益的最大化, 而不是考虑集体得益的最大化。在现有国家政策之下, 博弈者的盈利函数不发生变化时, 该均衡策略组合解将会非常稳定, 有可能会长时间维持这种状况。
博弈方个体的利益目标偏离集体目标是导致该博弈模型出现“非合作解”的根本原因。虽然政策提供了可再生能源收购的电价补贴和并网补贴, 电网企业的盈利函数并没有增加 (u3≤0) , 并没有因为收购可再生能源而使收入增加。同时, 输配电市场的垄断, 使得电网也缺乏一个适当竞争机制来激励电网企业积极参与电网改造。环境效益的外部化使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益被忽略, 传统发电企业不需要为环境恶化付出任何代价。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的效益没有得到合理配置。这些都是解决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中电网、发电商间利益矛盾冲突的关键问题, 是电网与发电商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
4 结语
本文基于对现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分析的基础上, 应用博弈理论, 构建了电网企业、风力发电商、常规水力发电商的3方利益博弈矩阵模型, 通过混合策略, 寻求均衡策略组合。结果表明在现行国家能源政策之下, 电网会选择按“最低限额指标收购风电”, 风电与常规水电不可能实现联合运行, 建立电网与发电商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寻求“合作策略组合”的解决方案。
本文博弈分析是基于诸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 当假设条件发生变化时, 是不是能得到一样的均衡策略组合, 假设条件是否为博弈模型的敏感性因素, 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然而, 本文的研究为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下, 如何解决利益主体矛盾, 平衡电网与发电商的利益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政策制定及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春顺, 王耀南, 李欣然.水电-风电系统联合运行研究[J].太阳能学报, 2009, 30 (2) :232-236.
[2]Bueno C, Carta J A.Wind powered pumped hydro storage systems, a means of increasing the penet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 the Canary Island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6, 10 (4) :312-340.
[3]夏忠.考虑冲突、补偿和风险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07.
[4]曹云慧, 王丽萍, 王春超, 等.基于熵权Shapley值法的梯级水电站补偿效益分摊[J].水电能源科学, 2013, 31 (2) :91-9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EB/OL].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6/21/content_8275.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EB/OL].http:∥www.npc.gov.cn/huiyi/cwh/1112/2009-12/26/content_1533216.htm.
[7]财政部.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EB/OL].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1219/170211018699.shtml.
[8]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EB/OL].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09tz/t20090727_292827.htm.
[9]熊义杰.现代博弈论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10]黄春雷, 丁杰, 田国良, 等.大规模消纳风电的常规水电运行方式[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35 (23) :37-40.
[11]赵耀华, 蒲勇健.博弈论与经济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运行主体 篇4
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协同学理论。协同学作为自组织领域的一个理论分支,发源于自组织又不同于自组织。自组织理论是探讨系统演化中协同过程和机理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和协同学是研究自组织过程的系统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以自组织系统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决系统有序与无序相互转化的条件与机制等普遍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创新研究领域相继出现的创新网络理论、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创新理论、创新集群及创新环境理论等流派,均强调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联结和集体创新等,这些理论为协同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1. 协同创新的概念、特点与类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从微观的角度可将协同创新概述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即1+1>2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
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除组织设计和提供的制度支持外,对于现实或潜在的参与者,能够参加协同创新行为乃至项目的意愿,既与其创新实力有关,也与显性或隐性收益考虑和预期有关[2]。此外,协同各方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共同目标是实现共赢,各主体之间是一种互补性联盟,各主体之间可以是契约关系也可以是产权关系等。
协同创新按实现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组织本身,其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产业组织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3]。显然,这是对产业组织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的分类。外部协同创新分为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其中,横向协同创新主要研究同一大类产业或项目中细分产业主体或项目主体间的协同,如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等;纵向协同创新主要研究同一功能链不同环节上的主体间的协同等。
2. 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师生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为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重大问题,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4]。
高校协同创新类型多样,可利用其优势与多主体在多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按照合作主体分,可分为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类型。按照协同领域分,可分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科技研发的协同创新、学科交融研究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按实现途径不同,可分为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其中高校内部协同创新主要是与其相关的核心要素和若干支撑要素(如学科、教学、科研、管理、师生等)的协同创新。同时,高校对外还可与科研院所、企业、国外高校及组织等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1.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特点。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从各协同主体(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产生组建协同联盟意愿开始,到协同利益分配结束全过程中涉及各环节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作用方式。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载体应具有结构性,即协同创新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其内核应具有运动性,是在一定结构中诸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表现应具有功能性,即在特定结构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特定结果。因此,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协同创新过程中相关要素实现相互联系的动力、规则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若干内部子机制,如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决策机制、选择机制、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
2. 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协同创新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即相关主体(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对象和要素(如科研力量、市场、技术、经费等)等在协同创新中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的动力、方式、功能、程序及运行原理等,包括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高校在其主导的协同创新中主要承担事件的发起、制定协作流程和规章、分配和调控协同资源、协调冲突等责任。高校发挥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等优势开展内外部协同创新,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解决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问题、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能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一)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1. 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基本内涵。
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是指促使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源。高校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高校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其动力既可来自正向激励,也可来自逆向激励。大体上讲,动力机制分为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是指存在于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对合作产生的内驱力,主要包括自我发展需求、利益驱动、外部诱发转化成内驱力等三方面因素。而外部动力机制是指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合作主体之外的,能对协同创新起推动作用的外部动力因素。这些外部动力因素能驱动或转化为合作主体的内在因素,推动协同合作。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推动、社会心理、市场拉动。在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应对所涉及的动力因素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内外部各动力因素实现优化组合,发挥动力因素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以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系统健康运行的合力。
2. 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问题分析。
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一方面,各学科间存在学术语言、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各主体处于不同的领域,存在观念、价值观、制度及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使得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主体间存在着互补与互斥、竞争与合作,客观上造成协同创新的困难重重。但在实践中体制机制有效调节的缺乏,更使协同创新各方动力不足、活力不强。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缺乏坚实的协同创新思想认识基础。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看重学者在本领域中学术造诣的精深,对一些实际应用价值很强的跨学科研究往往持“不务正业”、“不入主流”的成见,导致学者们热衷于局限于本学科一味地深挖猛掘,不愿意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另一方面,为响应国家有关协同创新的倡导和争取重大项目,各院系或学者间虽然也制订协同创新计划,但实施中仍存在各自为政、貌合神离,缺乏实质性的多学科融合,使协同创新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第二,缺乏合理的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者一向重视研究成果的归属性,在尊重知识产权的今天更是如此。然而一方面,由于以往情况特殊,对于某些重大攻关项目的成果总是功归集体,因参与单位和个人多,分工协作完成,不太好肯定个人的贡献;另一方面,在评定学者学术成就时,成果署名通常只有排名第一或靠前者才有效。这种简单化的管理政策,不仅不科学,且挫伤了科研人员从事合作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联合攻关。此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本身就是高风险,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每个协同主体所承担的风险不同,应适当增加承担风险大的一方在利益分配中的比重,但实际上并未充分考虑各主体所面临的风险,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协同创新利益分配中,要么简单化地平均分配,要么功归负责组织协调的最高领导,要么仅按投入比例分配,而忽略了创造性贡献等重要因素。这些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严重挫伤了协同创新各方的积极性。
第三,缺乏科学的协同创新评价标准。首先,我国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中,职称评定的评价体系主要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主要依据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级别与数量,不太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和科研人员只顾埋头于自身专长的领域做研究、写论文,很少主动进行跨学科研究或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其次,高校对学术评价往往过于“学院派”,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上的精深严谨(学科本位),轻跨学科实际应用,这种评价导向挫伤了许多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热情、激情和创造性,使执意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应用从事协同创新者要承担很大风险和压力。再次,一些高校及科研骨干因科研经费充足,在本学科领域项目多,不必自找麻烦开展协同创新,对主动服务企业和市场并不感兴趣。因此,无论高校内部学科和院系之间,还是产学研之间都缺乏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机制。
(二)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实现形式分析
1.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实现形式。
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是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它是指把来自两个以上的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理论、技能、方法等进行融合,以拓展知识领域,或解决那些用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的具体实现形式主要有:(1)组建跨学科团队。其特点是拥有来自不同院系的教师,承担着不同的学术使命,各学科在思想和方法上相互融合。(2)设立跨学科研究新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寻找交叉点,部署和建设大规模科学工程,以高校的优势学科或事关重大的学科为试点,或优先发展其科学基础前沿的相关学科等。(3)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研究院等。具体形式可根据跨学科研究任务的内容、时限等灵活选择,以此促进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之间的交流。跨学科研究是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前提之一,目前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已把跨学科交融作为一种大学理念,渗透到大学全部活动当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人才云集、学科齐全、基础厚实等优势,找准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协同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2. 高校主导的外部协同创新主要实现形式。
高校不仅要自身内部合作,而且要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外部合作,瞄准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领域协同创新需求,启动从资源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到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或联合建立引导行业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的研究院[5]。
在高校主导的外部协同创新中高校既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又是科技成果转化给产业、转化为商品并实现产业化的创新者;既是研发主体,也参与产销。具体表现在:以高校为主体,以科技活动及其成果为主导,参与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成果产品化、科技成果商品化,从产品设计到中试、投产,直到形成产业并占有市场的全过程。高校主导的外部协同创新典型实现形式有大学创办经济实体、共建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人才等。
高校主导的外部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应满足如下4个条件:(1)不仅具备很强的基础研究实力,而且具有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技术实力;(2)不仅具备科学技术研究实力,而且具有新技术产品化、新工艺制造等生产实力;(3)不仅具备科研和生产实力,而且具有市场预测、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营销实力;(4)不仅具备科研、生产、营销等实力,而且具有协调科研、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决策、控制实力等。
三、完善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实施“2011计划”,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要求政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高校要根据自己优势和发展定位,科学制定协同创新战略规划,妥善处理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关系,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人才培养特区,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全方位协同创新环境氛围。
1.树立协同创新新理念。高校要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强调“协同”作为办学思路的重要内容,依托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及国际社会等深度合作,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主动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贡献。
2.构建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首先,建立协同创新的风险互担机制。参与各方应在合作前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各方责任与义务,制定考核指标,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其次,完善利益分配标准。在衡量风险时应综合考虑各方的投入强度与实际创新贡献,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要做到鼓励合作、支持创新,考虑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效益的延迟性,要大胆承认学者的个人贡献。协同创新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问题主要依靠参与各方协商和订立协议解决,但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也应积极为各方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和政策支持。
3.完善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在考核评价上,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协同攻关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等。第二,在规划和科研管理上,要提前谋划、精心设计协同创新项目并随时准备申报工作。第三,在资源共享平台上,搭建高校各院系、各学科享有共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分享共同的教育资源,形成良性竞争。第四,在队伍建设上,要加快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以任务为驱动的人员聘用和分配制度,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第五,在学科建设上,要强化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努力形成协同创新与学科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4.优化协同创新实现形式。首先,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设立专门的协同创新管理机构等,使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有一个正式的、专业的管理组织模式。其次,要完善协同创新的选择机制。具体表现在:(1)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坚持共同目标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和优良信誉原则等。(2)合作模式的选择上,参考以往成功的案例或根据项目和合作对象的不同采取所需要的合作模式。(3)合作组织结构的选择上,根据合作性质、各方力量对比及合作模式来确定合作组织结构,采用协议、合同方式组建规范化的合作组织,以形成自愿合作、目标统一、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公平分配、产权明晰、共同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EB/OL].http://en.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_Inno-vation_network.
[2]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07).
[3]熊励,孙友霞,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4]李忠云,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运行主体 篇5
2013 年, 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业 (以下简称皮革主体行业) 在较为严峻的形势下总体运行基本平稳, 基本上有效克服了宏观经济减速、外需增长缓慢、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外部压力, 行业发展稳中显忧, 除产量指标出现波动外, 销售、利润、出口等指标均保持增长, 而上年年底出口的意外下滑让行业的今年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行业低速增长运行稳中显忧
据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和中国皮革协会联合发布的中轻皮革景气指数显示, 近四年来中轻皮革景气指数年度曲线有逐年下移、日益平滑的迹象, 显示行业增速放缓, 运行趋于平稳的同时下行压力加大, 已经从稳定区间的上限向下限滑走, 未来行业发展应继续深入推进转型升级, 稳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2013 年中轻皮革景气指数形势总体平稳。以7月为分界点, 上半年跌跌不休, 下半年缓慢回升, 但却难以恢复至上半年水平。具体到中轻皮革景气指数的出口、销售收入、利润三大主要指标分析, 出口与销售收入均处在90-110 之间的稳定区间, 而利润已经连续17 个月处于渐冷区间。三项指标的曲线依次下移, 表明皮革主体行业外向型特征明显、盈利能力下降。其中, 销售收入和中轻指数走势高度吻合, 均呈缓慢下滑态势, 起伏不大, 没有出现明显的节点。而全年出口呈W型波动态势, 如果没有6 月份的突然走高, 全年走势将呈两高一低的平底锅形势。1-11 月间, 皮革主体行业累计出口增速高于同期, 但12 月份出口意外下滑, 年底冲高走势被中断, 拉低全年的出口增速1.7 个百分点至10%以下, 若剔除1 月和2 月出口的异常增长影响, 全年增速将进一步下滑, 其中, 3-12 月的累计增速仅为2.9%。
生产增速趋缓原料价格波动
2013 年, 全国规上制革行业轻革产量5.5 亿平方米, 同比下降23.7%。浙江、河北、河南位居前三, 占比分别为22%、20.5%和13.8%。河北制革产量全年降幅达47%, 浙江降幅为1.2%, 而其他制革大省山东、广东降幅分别为26%和72%。
产量下降主要受累于市场低迷及企业消化库存的影响, 与制革密切相关的原料牛皮的市场供给不足, 价格维持高位运行, 加剧了制革产量下滑局面。中国皮革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信息中心与中国皮革网联合发布的国产阉公牛皮价格指数自2013年9 月份以来一路走高, 当前仍无缓和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2 年年底我国牛存栏量为10343.4 万头, 同比下降0.2%, 自2010 年以来连续三年下跌。2008 年至2012 年, 我国肉牛存栏量从8900 万头减少至6500 万头。传统意义上的肉牛产业大省山东、河北、安徽、河南四省的肉牛存栏量十年来出现加速下滑势头, “中原肉牛产业带”也已名存实亡。据美国农业部预测, 2013 年中国的肉牛存栏数将下滑到2011 年水平以下, 至4630 万头, 补栏量短期内难以提升。
与此同时, 我国规上毛皮服装产量也出现下降, 全年产量465 万件, 同比下降2.22%。产量前三的省份中, 浙江、河北同比分别增长27%和11.7%, 辽宁出现明显的下降, 降幅14.4 个百分点。毛皮行业近年来发展过热, 毛皮动物养殖和专业市场遍地开花, 导致销量减少, 价格下跌。2013 下半年以来, 一张貉子皮由2013 年初顶峰每张1000 元以上锐减至300多元, 最大跌幅近七成, 并有继续下跌的趋势。由于销量、价格的下滑, 造成大量毛皮的积压。原皮方面, 2013 年12 月拍卖会上, 主要依靠中国市场支撑的国际皮张价格相比9 月大幅下跌30%, 2 月份拍卖会价格又进一步下跌近30%, 累计降幅在50%左右, 毛皮行业拐点已现。
相对而言, 皮革服装和皮面皮鞋的产量指标略有增长, 其中, 规上皮革服装产量6230 万件, 同比增长7%, 而排名前十的省份辽宁、四川产量同比出现大幅下降, 降幅达20%~30%以上。皮鞋产量49.3亿双, 同比增长2.6%。排名前十的省份中, 只有榜首的福建 (占比34.2%) 产量增速下滑3.6 个点, 其余省份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长。
销售收入回落利润增速加快
2013 年我国皮革主体行业完成销售收入11682.7 亿元, 同比增长10.6%, 前三季度的增速分别为12.9%、11.1%、10.9%, 累计增速持续回落。从行业来看, 销售收入以皮鞋、制革、箱包为主, 合计占比51.2%, 皮鞋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 但增速仅为6.5%, 毛皮服装增速最快, 增速为27.8%。从企业规模来看, 小型企业更为灵活, 所占份额最大, 为37.8%, 且增速最快为16%, 大型企业则占比最低, 增速最慢。从地区来看, 东部仍占主导, 所占份额为77.5%, 但发展增速趋缓, 同比增速9%。其中的福建、广东、浙江三省位列全国三甲, 合计占48.8%, 但增速均不及行业平均水平。中西部销售收入同比增速比东部高7.4 个百分点, 而中部地区增速更是高达19%, 其中的黑龙江、山西等省的增速分别为109%和84%。
我国皮革主体行业2013 年度利润总额777.8亿元, 同比增长13.4%。前三季度利润增速分别为9.3%、11.7%和13.1%, 总体呈加速态势。皮鞋、制革、皮革服装利润总额占优, 合计占比61.6%, 皮鞋所占份额为37.5%, 增速仅为3.6%, 毛皮服装仍是增速最快的行业, 同比增长62.8%。从企业规模来看, 小型企业所占份额最大且增速最快, 大中型企业增速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地区看, 东部地区利润增速12.4%, 比中西部地区低3.6 个百分点。东部省市中,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浙江等地增幅均在20%以上, 只有上海、广东同比略有下降, 中部的安徽大幅下降35.1 个百分点。
从销售利润率来看, 2013 年皮革主体行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7%, 同比增长0.2%。就行业而言, 皮革服装、毛皮服装、毛皮鞣制等行业销售收入利润率较高, 皮鞋虽然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排名均居首位, 但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6.9%, 箱包行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销售收入利润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从地区来看, 中西部省市表现不俗, 东部省市多低于平均水平。全国销售收入前五大省中, 只有河北、福建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而山东、广东、浙江均在行业平均线以下。以广东为例, 其销售收入占行业的16%, 利润仅占8%, 销售利润率极低, 仅为3.3%, 全国排名倒数第六, 在东部各省中仅高于海南, 突出反映了沿海省份在转型升级中面临阵痛, 急需提高行业效益水平。
出口降速延续未来增长乏力
2013 年我国皮革主体行业进出口顺差744.6 亿美元, 同比增长9%, 占我国贸易总顺差的28.7%。其中, 出口829.3 亿美元, 同比增长9%, 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2009 年皮革主体行业出口首现下降, 在经历2010、2011 两年的调整反弹后, 行业出口增速近两年来持续下滑, 已经不足10%, 与09 年以前的水平 (高于10%) 相比仍略有下降。
鞋类对出口增速贡献最大为5%, 而皮革服装、毛皮服装、箱包、皮面皮鞋对出口增速贡献为-0.01%、0.6%、3%、1.4%。当前, 我国皮革制品出口仍以中低档为主, 以占行业出口额58%的制鞋为例, 其增速低于行业0.5 个百分点, 而鞋类出口中, 价格低廉的橡塑鞋靴占到47.2%的份额, 同比增长21.2%, 而价格较高的皮面皮鞋占比为25%, 同比增速仅为9.9%。
我国皮革主体行业出口前三的市场为美国、欧盟、东盟, 三者合计占52.6%, 其中, 出口美国、欧盟的份额有所减少, 合计下降1.8 个百分点。而东盟所占份额提高1.1 个百分点, 成为我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2013 年我国对东盟十国出口增速高达29.7%。俄罗斯、香港紧随其后, 而出口日本增速为2%, 排名下滑三位跌至第六名。同为金砖四国之列, 我国皮革主体行业对俄罗斯和印度出国同比增幅分别为29.8%和26%, 而对巴西出口增幅仅为1.3%, 主要在于我国鞋类等产品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存在竞争, 摩擦升级并呈常态化趋势。2013 年我国皮革主体行业对南美出口下降9.7%, 其中鞋的出口下降16%;对非洲出口增速大幅回落24 个百分点至7.7%。
我国皮革主体行业出口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 合计占全部贸易方式的89.1%。其中, 一般贸易额同比增长11.2%, 所占份额增至69.5%, 占比提高1.4 个百分点。加工贸易额同比微增0.04%, 占比下降1.7 个百分点至19.6%。
东部沿海省市是我国皮革主体行业出口的主要口岸, 广东、浙江、福建是出口前三大省, 合计占比72%。河北出口增长最快, 达27.1%, 增速加快13.4个百分点, 近三年来呈加速增长状态。排名前十省份中只有江苏下降5.7%, 增速回落20.1 个百分点。
进口方面, 我国皮革主体行业2013 年进口84.7亿美元, 同比增长8.5%, 增速加快2.7 个百分点。对进口增速的贡献中, 制成品为3%, 其中鞋类对进口增速贡献为2.4%、旅行用品及箱包为0. 8%;而半成品革、成品革、已鞣毛皮等原料为5.5%, 其中, 半成品革、已鞣毛皮的进口增速高达16.3%和31.7%。欧盟仍是我国皮革主体行业进口首要来源市场, 份额占比35.8%, 而其中又以意大利为进口第一大国, 占进口总额的23.4%。南美的巴西为我国皮革主体行业第二大进口国, 进口增长19.7%, 占比达到8.4%。越南占我国进口额的8%, 位居第三, 而我国皮革主体行业从东盟进口全年增长17.2%, 中国- 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力推动了双方皮革主体行业的外贸增长。我国经济发达的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进口总额位居前列, 三地合计占比72.9%。进口额前十省市中, 只有江苏同比下降, 降幅10.2 个百分点, 北京增速最高, 达38.7%。
宏观总体向好自身亟需变革
2014 年, 我国皮革主体行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有望进一步向好, 但存在出现波动性的可能。内需市场基本面总体良好,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 鞋服类内需消费增速有望在2013 年的水平上稳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 虽有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政策利好, 但若刺激不足, 内需市场亦难有乐观表现。国际方面, 美、欧等经济体已呈现实质性复苏迹象, 经济宏观面的改善将逐步传导至终端消费, 全球市场料将呈现稳中向好局面。
运行主体 篇6
1新农合三方运行主体博弈产生的问题
1.1 农民在筹资过程中博弈产生的问题
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在筹集过程中,政府是新农合管理方,政府提供补助基金是以地方财政补助基金到位和参合率不低于60%为前提,因此基层为了获得国家财政补助,追求机构收入最大化,谎报参合率以及地方财政基金已经到位。这种筹资过程与新农合制度提倡的自上而下的筹资过程相违背。
农民是新农合制度存在的基础和根本,可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自身健康,参加新农合是“白送钱”;还有一部分老弱病残、收入较低的农民,属于高风险人群愿意参加新农合,来降低承担疾病的风险,这样就造成了新农合“逆向选择”;另外,长期以来,农民心理上的惯性作用,缺少对医疗保障的认识,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差或者是自身知识机构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新农合制度理解不深,认为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主,而自身患大病的可能性小,小病补偿的额度又小,再加上监管责任的缺失,农民担心上缴的费用不能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对参合犹豫不决,增加了筹资难度,制约了新农合持续的发展[2]。
1.2 定点医疗机构、农民与合作医疗管理方在补偿机制中博弈出现的问题
补偿机制要求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略有节余”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支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合作医疗管理方为了保证资金不超支,通常设定较高的起付线和偏低的报销比率及封顶线,不能起到帮助农民抵御医疗风险的作用,难以真正有效的缓解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3]。农民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获得更多补偿,就会出现冒名就医、借证就医、小病大治、过度利用医疗服务等一系列问题[4]。
新农合制度规定农民只有去定点医院看病才能报销,这些定点医疗机构中公立医院占绝大多数,公立医院要进行公共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以及应付上级的检查等,其运行成本比较高,如果得不到政府的补贴,定点医疗机构要想维持,博弈的结果必然会一方面减少非盈利性的服务项目,这样损害了农民享有公共医疗的利益[5]。另一方面,处于垄断地位的定点医疗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诱导医疗需求,利用过度检查、过度开药等多种手段,来套取新农合基金,导致医疗费用急剧攀升,服务质量下降,卫生资源的浪费。在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完善和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出现医德问题也难以避免。
1.3 监管中合作医疗管理方博弈出现的问题
随着新农合参合人数的大量增加和基金规模的不断增长,新农合经办机构的工作量加大,监督的成本增加,然而卫生投入的相对不足以及人员编制的严重不足,导致工作经费不足、人员超负荷工作,监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另外,定点医疗机构设置的新农合报销窗口的工作人员是医院职工,在监管本医院的工作中很难做到公正。
新农合经办机构作为第三方付款人,通过有选择地选取定点医疗机构以及对其报销行为进行审核,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但是定点医疗机构的信息优势使得新农合经办机构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无法阻止医疗价格的上涨和诱导需求的发生,使得国家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变得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定点医疗机构为了减小风险,就会对农民的报销进行更加严格的要求限制,避免新农合经办机构不批准该项报销而医院承担此损失。结果使农民的报销比例降低,利益无形受损[6]。
新农合经办机构作为合作医疗管理方为了保证收支平衡,保障新农合基金使用适度,在审核补偿时,要求患者提供相关证件和票据等,但这些给农民报销增加难题,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具体办理补偿的手续不清楚,觉得报销繁琐,不愿报销,达不到减轻农民看病负担的目的。
2建议
一项好的制度应该是一种多方利益的均衡,因此要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运行,解决博弈产生的矛盾,保障博弈各方共赢尤为重要。现提出以下意见:
2.1 加大政府多元化的支持
新农合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制度的供给必不可少。①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筹资补偿模式;②完善多方利益权衡机制和相关配套机制,建立健全体现公平性的新农合制度;③建立统一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各地区在实践中有统一的标准,使新农合制度的运行工作有章可循[6]。政府又是新农合制度的主要经济提供者之一。因此,应加大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制度的经济支持力度,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保证新农合运行基金的充裕,为新农合良性发展服务。同时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让医院走向市场化和营利化的势头得到遏制。最后,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意识,增强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信任度,使农民认识到参合的意义和好处,这是新农合制度顺利推行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农合制度运行的目的[7]。
2.2 强化新农合经办机构的监管
新农合经办机构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管体制,实行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部门监督有机结合,对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定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药价的规范管理政策[8];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不定期调查和抽查等制度;建立医疗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奖惩制度;在医疗质量管理的方面,可以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建立新农合经办机构的管理体系,提高经办人员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在基金管理方面,实行全封闭运行以及新农合基金收支两条线,设立专户,另外定期对新农合基金收入、使用、管理和公布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提高新农合基金运行的透明度,设立监督举报电话,维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新农合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农民放心,保障基金健康、安全运行[9]。
2.3 加快新农合网络化进程的步伐
加强网络化系统建设,促进各乡镇新农合信息系统之间以及与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有效数据的准确交换,对参合农民进行网上审核、报销、监督,降低办公成本,节约经费,使农民就诊后及时得到报销补偿,提高经办人员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积极开发研制简便实用的新农合管理软件,用于新农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甚至提供新农合决策支持,在不同地区推广使用,促进新农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新农合运行各环节的效率。
新农合制度是一项牵扯到多方利益的复杂制度,制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的合作。在新农合筹资、补偿、监督等运行环节中,农民存在着信息结构不对称、逆向选择等问题,定点医疗机构博弈产生了诱导医疗需求、道德风险等问题,新农合经办机构存在着监管不力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大各方的多元化支持、强化监督以及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新农合制度的规范化,才能促进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已基本覆盖,初步解决了困扰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然而,随着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利益运行主体间的博弈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尝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希冀能为新农合的制度改革提供政策依据,以促进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博弈产生的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01223/newgx4d13457f-3498588.sht-ml
[2]马振鹏,孟秀焕.新农合相关主体博弈困境及筹资模式创新[J].三农问题.2010.
[3]罗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1).
[4]靳丽彬.安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工作现状及思考.中国初级卫生保健[J].2010,24(6):12-14.
[5]杨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博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35-37.
[6]杨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博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35-37.
[7]尹征.利益博弈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J].基础理论研讨.
[8]张文莹,韩玉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职能探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6):91-92.
运行主体 篇7
多年来,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就积极践行让全区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阳光公平的优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旨在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形成了家校双主体运行的共育模式。
一、学校篇
1. 爱心行动, 让教师提升施爱能力
为了促进教育和谐, 办群众满意教育, 环翠区自2011年开始启动“爱心行动计划”, 通过组建爱心志愿者团队、落实教师家访责任制等措施, 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学习上的关爱与帮扶, 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爱的教育。2011年, 全区的爱心帮扶资金就达到28万元, 教育系统爱心志愿者团队达到270人。
爱心行动是环翠区落实师德教育的一条途径, 更是环翠教育永远的课题。在这项工作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也是重要的一环, 环翠教育局决策者始终认为, 对于教师来说, 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很重要。因为只有教师幸福, 学生才会感到幸福, 也只有教师享受教育、感受幸福, 他们才会在教育中有更多的激情和创造力。因此, 环翠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建设和谐团队, 关爱教师身心健康, 提高广大教师的幸福指数, 用教师的幸福来成就学生的幸福。同时, 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开展以“关爱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报告会等教育活动, 促进师德水平全面提升。环翠区还有教师自发组建的爱心协会, 他们定期组织开展到儿童福利院给孩子们送温暖、到山上捡白色垃圾等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在帮助学生的同时, 收获幸福, 体验快乐, 提升施爱能力。
2. 家校牵手, 为心灵成长护航
(1) 家访沟通见成效。传统家访这一古老的家校沟通方式, 曾一度被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所取代。但环翠教育人通过实践还是达成了共识:家访绝不能被取代。因为家访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生存情况和生活环境, 对学生的教育更有依据和方法。家访可以使教师更大限度地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及管理模式介绍给家长, 并倾听他们的建议。更重要的是, 家访针对性更强, 教师和家长促膝谈心, 可以增进互信, 消除误解, 互相体谅, 形成合力。
因此, 每学期必须进行家访, 有记录, 有反馈, 有改进措施, 不仅班主任家访, 科任老师也有的放矢地进行家访, 这成了环翠教育人的分内工作。目前环翠区所有学校都为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 有家访等相应记录, 很多学校家访率已经达到了100%。
翠竹小学把家访工作进行科研引领, 分类家访。针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贫困生、问题学生、后进生、特长生、单亲生、残疾生等家访对象, 每个月按学校设定走访同一类别学生。如, 3月份全校主要走访的是习惯困难生, 4月份走访的是学习困难生, 5月份走访的是单亲生……每月分类家访的实施步骤是:月初集体备课———上旬个人备课———中旬家访———下旬跟踪调查———个人反思———月末集体研讨。这样全校性的分类家访, 可以促进教师间的校本科研, 提高了家访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城里中学有个“清泉润蕾之家”, 它以一个家庭的形式对学习困难、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温暖、进行帮助。定期家访, 消除这些孩子的自卑心理, 引导他们拥有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进而热爱生命、感恩万物。
初三学生美林, 曾经因父母离异对她的伤害很大, 她的叛逆从初一就显露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 “清泉润蕾之家”的王主任就通过邀请家长来校和到孩子家里家访的方式, 和他们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 逐渐打开了孩子那受伤的心灵。现在的美林变得开朗了、自信了。家长感叹, 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 这个孩子的一生就毁了。
家校的温暖牵手, 挽救的不只是一个个孩子, 更是一个个家庭。
(2) 关注留守儿童。环翠区各学校通过开展专题化、系列化、层次化主题教育活动, 进一步熔铸家校合力。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都成立了“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 给了这些“流动的花朵”一份长期的实实在在的帮助。
锦华小学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留守儿童家校联谊活动。2012年的“浓情中秋亲子团圆”家校联谊活动中, 孩子们与辅导教师高兴地谈论着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最让他们兴奋和难忘的是现场制作月饼的快乐体验。各班学生代表还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牵手, 他们一起分享中秋祝福。这样的联谊活动, 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 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 修补了留守天使的翅膀。
(3) 亲子活动丰富多彩。“老师, 我就把孩子交给您了!您该说就说, 该打就打!”这句话曾经是家长们在见到老师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而如今, 随着家长们教育观念的改变, 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教育中来, 以无限的热情投入到了与学校的合作中, 他们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 而成了教育的“主角”之一。通过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 家长们不仅见证了孩子们能力的提高, 更收获了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情。
长征小学举行多次大型“教育超市”活动, 家长们积极参与“教育超市”的各项活动。操场上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也让家长们流连忘返, 家庭厨艺展示、家庭接力比赛、智力魔方、才艺展示、生活百科等处, 家长与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 在掌声与笑声中, 合作、劳动、学习、艺术诸多理念也渗透进了家长们的心中;统一路小学的亲子共读, 塔山小学、码头小学的亲子运动会, 都非常精彩。这些活动都提升了家长的教育理念, 促进了亲子沟通, 真正实现了家校互动。
3. 开门办学, 让家校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也是他们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环翠区特别重视家校合作, 健全机制, 开门办学, 创造多种家校沟通渠道, 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校门打开了, 心门也随之打开。站在教育全局的角度看问题, 由关心孩子学业成绩到关心孩子身心健康, 由关注孩子个体发展到关注学校整体发展、关注整个教育发展, 这是环翠区家校合作深入推进以来新型家长的成长变化, 也必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
(1) 学校开放日。真正的爱需要开放的勇气。环翠区各学校面向广大家长的“开放日”活动, 让广大家长走进校园, 在与学校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爱的教育”。“开放日”形式多种多样, 如, “课堂一日开放”, 当天课程表中的所有课程全部面向家长开放, 家长们走进课堂, 在听课过程中不仅能够清楚地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 还可以感受到不同学科、不同老师的教学理念;有“爸爸妈妈当考官”, 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检测, 家长当老师, 抽孩子背课文、读生词、练口语, 在新鲜体验的同时全面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亲子活动”, 学校的美术节、体育健身节、游戏节、爱心节, 都不乏家长的身影, 他们与孩子一起泥塑、蔬菜作画、接力赛跑、亲子游戏, 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 更是深刻感受到了学校对孩子“爱”的用心, 进而成为学校教育坚定不移的强大后盾。
(2) 家长驻校。全区的学校都实施了家委会驻校制度, 为家长委员发放畅通校园绿卡, 家长参与听课、洽谈工作、视察校内外环境、就餐等, 代表家长群体将意见和建议提交学校, 同时将驻校查看情况反馈给家长, 起到家校联系的纽带作用, 使家校合作常态开放。
(3) 食堂开放日。2012年6月, 环翠区32所中小学校食堂向家长开放一周。在第二实验小学餐厅, 家长代表们实地察看了餐厅环境、厨房卫生、专间设置、餐具消毒、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程等各方面的情况, 全面了解了学校食堂餐饮管理工作。学校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还分别向家长们介绍了学生餐的营养搭配、食堂工作开展和食品安全监管情况, 并进行了座谈交流。
二、家庭篇
1. 同频共振, 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
在孩子的教育期待上, 家长与学校的想法是一致的, 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但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 家长与学校的做法之间很容易出现偏差, 甚至是分歧。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重视, 但如何教育却是困扰许多家长的难解命题。要实现家校教育合力, 首先就要打通家庭教育的方法关。
于是, 几年前, 环翠区教育局就指导各学校成立班级家委会、校级家长学校, 现在已经高速运转。特别是2012年, 环翠区又成立了以专兼职结合的家庭教育专家团队为支柱的环翠家长学校, 更加广泛地开展家庭教育理论、内容和方法的普及培训, 面向全区3万多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帮助家长更新家教观念, 掌握科学教子方法, 优化孩子成长环境, 转变家庭教育行为, 最终让孩子受益。
现在, 环翠区各学校以环翠区家长学校为引领, 规范校级家长学校建设, 完善家长委员会网络, 使其与环翠区家长学校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形成相互配合、共同提高的家长学校教育网络。
威海市实验小学探索出“幸福家庭RCH”教育模式, 即父母每天全身心陪伴孩子30分钟, 选择做三件事:亲子阅读 (Reading) 、亲子沟通 (Communicate) 、亲子游戏 (Having fun together) 。通过这三种活动达到与孩子沟通的目的, 更深层次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及时掌握孩子的内心动态, 保证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环翠区各学校的家长学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经常看到家长、教师和专家围绕着孩子教育主题, 谈观点, 谈举措, 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塔山中学面对全校家长开展了“教子有方”家长征文活动, 得到了家长们积极响应, 共收到近两百多篇征文, 并将其中的98篇优秀家教经验给予颁奖并装订成册, 积极推广, 对其他广大家长起到借鉴作用。塔山中学还开发编写了《“让爱驻我家”家长行动指导手册》, 免费发放给所有在校学生家长, 爱心手册内容详细地指导家长关注学生在家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的成长等方面, 成为家庭亲子沟通的重要“桥梁”, 能让家长真正地具体可行地实施优质家教。
2012年, 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家长学校被全国妇联、教育部、文明委联合授予“全国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
现在, 班级、学校和环翠区家长学校的高效运行, 标志着家校合作已经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提升了家长学校的层次和水平, 为转变家长观念,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借助网络, 构建成长共同体
环翠区在开办了家长学校的同时, 同步开通了环翠网上家长学校, 设置了家教百花园、学科指导、德育天地、关爱行动等10多个子栏目, 方便快捷的家校沟通互动平台, 在家庭教育资源信息共享的同时, 为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提供了又一便捷通道。
以网络为载体, 让家长成为学校最优秀的合作伙伴。数字化校园家校沟通互动平台的推广和应用, 更为家长搭建了一个家校同心、交流教育、提升素养的平台, 主题涉及入校衔接教育、青春期教育、考试心理调适、亲子有效沟通的艺术等, 为家长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良性的网络互动, 更加促进了家校合作, 共生共长。弥补了学校在学生、家长与教师三者沟通上的不足, 成为打造环翠区教育品牌、践行爱心教育计划、和谐育人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3. 资源共享, 家长资源全部融入学校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的多样性、选择性及社团活动的丰富多彩, 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些目标和课程单靠教师根本无法实现。以家长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可以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使家长资源全面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家长资源的补充包括文化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和生活课程资源。
(1) 开办家长讲坛。让家长与老师并肩走进学生的课堂, 把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丰富的社会智慧传授给学生, 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愿望, 也是凝聚社会力量来重视教育、关心孩子的重要途径。家长进课堂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家长是一种资源, 一旦优化配置, 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鲸园小学开设家长智慧大讲堂, 就是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 邀请有相关知识背景或特长的家长到校, 走进课堂给孩子们当老师。以家长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一位细心的警察家长平时与女儿闲聊中发现, 孩子们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 于是, 他走进学校, 为孩子们进行了“如何让自己更安全”的讲座。他介绍了当自己一个人在家时应该注意什么, 当回家的路上遇到陌生人应该怎样做, 当外出与父母走散了应该怎么办等, 让孩子们增长了防护知识, 收获很大;翠竹小学建有家长教育资源库。家长的生活经历、家长的特长、家长的社会关系……都成为资源库里的宝贵资源。在主题班会课上、在特色课程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他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实验中学的家长们精心准备的“季节性疾病预防”“各种风险面前, 如何自我保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海防介绍”等课程, 异彩纷呈, 深受学生喜爱。
羊亭小学则创造条件汲取家长的力量协助参与教育工作。家委会成员利用早晚接送学生的时间, 每天早晚联合校保安和学校值班领导, 协调学校大门口的安全工作, 指挥车辆有序运行、按规定停靠, 确保校车安全准时运营, 对校门口无业青年通过盘问, 变相驱逐, 为学校周边创设了良好的大环境。
各项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说明:只有家校形成合力, 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家校合作才是培养健康健全青少年的必然途径。
(2) 集纳社区共育力量。在整合家长资源的同时, 环翠区教育局还进一步整合了社区资源, 通过建立社区教育团队、建设校外教育基地、实施社会道德实践工程等, 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点钟课堂”就广受社会好评。每天下午放学后, 一些没有家长来接的低年级孩子和个别高年级孩子, 就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 背着书包直接走进设在学校教学楼里的“社区服务站”。写作业, 弹古筝, 学书法, 练舞蹈……孩子们各有各的乐趣, 各有各的“活计”。傍晚放学后, 家长还没有下班, 有了社区服务站, 孩子们就不用四处游荡或独自在家了, 帮助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社区服务站集纳了共育力量。
4. 责任共担, 家委会活动让教育实践基地焕发生机
校外实践活动是孩子们集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孩子们增长阅历、丰富社会经验的最佳课堂。可是近年来, 出于安全的压力, 学校的春游和秋游等活动一般很少集体组织。这样, 各学校的家委会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家校同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来。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社会联系面广、社会关系深远的优势, 努力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实践网点, 使校外实践平台更加丰富多彩。
塔小家委会组织的参观山大分校天文台、参观嘉盛牛奶厂、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活动, 使孩子们走出校园,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南山小学开展的“为福利院孩子献爱心”“与敬老院老人共度端午”等活动, 不仅仅是对孩子的爱心教育, 也是同行家长的一次爱心之旅;古寨小学的摘樱桃、游农博园、海边远足、同游华夏城等活动中, 老师、同学、家长在野餐、放风筝、拉练、娱乐等活动中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 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多彩的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外生活,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家长纷纷感叹这是给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礼物”。
这些得到家长支持的社会实践活动, 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实施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 使各种教育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高度融合, 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丰富和更广阔的空间。
【运行主体】推荐阅读:
尊重主体 发展主体12-07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论文10-15
财务报表主体与财务报表分析主体比较论文01-22
主体文化07-14
主体交互07-15
选择主体10-16
监督主体10-17
主体本位01-13
彰显主体01-15
主体理念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