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让教师专业主体意识觉醒三
教研,让教师专业主体意识觉醒三 篇1
教研,让教师专业主体意识觉醒(三)
教研,让教师专业主体意识觉醒(三)首先要保护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陈大伟网络议课是一种新的教研形式,这种形式针对参与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互相启发,使彼此都能从中获得对课程和教学的新的理解。网络丰富了议课信息的来源一般来说,丰富全面的信息是有效反思和有效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在谈到专业引领的意义和作用时,人们常用的比喻是,只有校内同事彼此研讨的“同伴互助”是“萝卜炖萝卜”,而在“专业引领”下的“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是“萝卜炖肉”。在这个比喻中,我们不能把校外专业工作者(或者理论工作者)的参与就看成是加进了“肉”,无论是专业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必须看到,“肉”在很多时候是一线的实践者提供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个比喻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不同的议课参与对象会有不同的视角、经验和信息,而多样、丰富的视角与信息更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网络议课有利于打破现场议课中“同事”的局限,从而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与不同的群体人员之间建立志同道合的“同伴”关系(也可以说是“彼此引领”的关系)。“同伴”议课可以改变“同事”议课时视角、信息过于单一(甚至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在议课过程中,不同观点、不同见解相互激荡、彼此碰撞、彼此启发,有利于生成更加具有拓展性和生命力的新的意见和观点,丰富彼此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网络私密性为心灵对话提供自由一方面,“问题是我们的朋友”,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有助于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保护自己、掩饰缺点又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在正视人的弱点、尊重人的天性的情况下帮助人、发展人,这是与人交流、交往时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首先要考虑的。在面对面的评课活动中,我们看到,很多参与者有帮助授课教师的良好愿望,但在表达自己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又在大庭广众之下残酷地一件一件剥光授课教师的“衣装”,不自觉地参与对献课老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的“谋杀”。议课,首要的是保护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帮助教师。网络议课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私密空间,使得两人之间袒露心灵,直面问题,共同发现和探索问题(当然要鼓励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将讨论的结果和过程公开,以启发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网络拉近彼此距离的同时,又为人际冲突提供了缓冲的空间。对于议课中的不同观点和不同看法,网络议课不会像“面对面”议课那样剑拔弩张,而是可以先放一放,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养成先接受下来,慢慢沉思的习惯,把伤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写作式对话提高议课质量议课不是得出结论,而是对话、反思。说话和写作都是表达,都可能将缄默的知识组织化、条理化为显性知识,围绕教师专业活动组织教师说话和写作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相对而言,写作(网络议课的主要方式)更有利于逻辑地表达、规范地表达、精细地表达,这样,网络议课的写比现场议课的说会有更高的对话质量。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说:“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命题。”讨论网络议课的特点,不能不说它的局限和不足。比如对课堂真实情境的刻画是议课的基础,而远离真实课堂,就难以获得真实的课堂信息;又比如对网络设施和条件的要求,参与者对文字录入的兴趣和速度……。因此,不能非此即彼,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评论创造让教师专业主体意识觉醒的文化余慧娟近些年来,由于课程改革的缘故,教研方式有了很大的改革。例如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前一段时间,由本刊编发的话题“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也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原因是其中所提倡的教师与学者、与教研人员、与教育权威在业务研讨方面“平等对话”的观念深入人心。说到底,是在唤起教研文化的变革。但是这种渴望很难实现。如果说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专业引领”是一个很大的欠缺,那么教研文化的积习则是永远的敌人。君不见,在许多地方,即使建立起了周密的教研网络,这个号称具有实现“民主、平等”对话优势的平台,并没有成为引发这种革命的种子。相反,倒成了教研员坐在办公室里对大家“广播”的工具。学校教研网即使大力发展了自由讨论或评课功能,也由于管理的需要使用实名制,从而使得网络最有意义的功能――破除传统区域教研文化束缚,保护个人专业发言权――丧失怠尽。教研文化的变革的确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一方面需要居于优势地位的人具有“平等”意识,具有对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尊重。陈大伟就在尝试这样一种角色。他试图将他所创立的“观课议课”观念及文化普及中国大地,他到处去讲学,亲自观课,组织教师议课(而不是评课),注意保护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甚至自己去上课。陈老师的想法是好的。他所到之处,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的确也为当地带来了新鲜的教研气息。可是这种影响仍然是不彻底的。当我读到陈老师一篇又一篇精彩的议课案例,我曾笑着对陈老师说:“可惜‘陈大伟们’太少了!”这话除了字面意思,还包含另一层意思:有质量的议课依赖于这样一个有专业水平又有现代教研文化意识的“核心人物”,换句话说,缺少这样的“核心人物”,“议课”也只能归于平庸。更为重要的是,“核心人物”在文化层面是一个“外来者”,或者说是“局外人”,正因为如此,教师们才会获得文化的新鲜感,以及最重要的自我安全感。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场景,也很难将教师们完全从教研的群体压力中解放出来。教师在专业研讨中的“失语”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他们除了被授权“说课”(其实就是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以外,很少有机会在大家的议论中做解释,更深层次地陈述自己的想法。在陈老师组织的活动中,教师有机会说话,却也多半缄默不语。大家已经习惯了默默地“索取”、“接纳”,或者是漠然地拒之门外。这是一种可怕的沉沦。教师是深耕于教育这片土壤中的.农夫,是对这片土地最有发言权的主角。一旦失却其专业主体意识,将会是一个多么贫于思考的盲目群体。可是在《网络议课:<安塞腰鼓>》里,我不仅读到了教师一贯持有的“谦虚”,还读到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和专业见解,读到了一种可贵的“坚持”,读到了一份难得的专业自信。任念国老师对这个过程的描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接。” 什么是教师眼里“真正意义上的对接”?我理解,应该是如此彻底而真诚地交换意见,是如此具有实质意义地平等讨论问题。没有这个过程,教师很难有深刻的观念转变,很难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见解,很难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就很难有真正的专业成长。教研人员也不可能从教研活动中获得什么乐趣。其实,陈老师只不过沿袭了他一贯的议课风格。而任老师却在不知不觉中舒展了他思想的触角。任老师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专业主体意识是如何被唤醒,又是为何能如此自由地伸展真实的想法。可是,我相信,若是在一个人数众多的地方教研场景里,若是陈老师会对他的课构成功利性的评价,任老师也许不会那么“无所顾忌”地争“真理”。这正是“网络+议课”所创造的文化的力量。教研文化的变革,除了单方面的平等意识,还必须实实在在地创造这样一个唤醒教师专业主体意识的子文化,一个让教师们真正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否则,口头的“平等”,口号式的呼吁,表面上的“发言权”,都于“教师失语症”无任何益处。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也就很难提上日程。总之,“网络议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思路。这一思路里最有价值的就是文化意义。它使得教研活动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传统模式的束缚,获得构建符合教师专业成长内在需要的文化的现实道路。倘若更多类似(不局限于网络)的教研文化氛围得以萌生,这将不只是教师的福祉,更会是教育乃至民族的福祉
【教研,让教师专业主体意识觉醒三】推荐阅读:
《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学习心得体会11-24
深化教研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07-31
搞好校本教研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11-16
聚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1-20
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09-12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语文及解析教师版11-02
教师教研水平10-01
幼儿教师教研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