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2024-08-07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精选12篇)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篇1

新版《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十章,幼儿园管理部分,新增了第五十九条:“幼儿园应当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国际经验表明,政策往往是理论研究、思想运动的结果,又是专业化进程的最有力保障。作为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文件,新增教研制度建设并单列,体现出其刚性要求,更突出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作用。

“高级保姆”曾是幼儿教师的代名词,而今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已经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和相应的专业地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终身进行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履行专业道德,不断提高从教素养,成为一个良好的幼教专业工作者。这便是幼儿教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园本教研的作用至关重要。新《规程》第五十九条提出了两个关键词:教研制度和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研必能受到欢迎,有制度保障的教研必能持久有效。因此,加强园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和针对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园本教研,是一种幼儿园自主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活动,以教师个人能力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培训模式。这一模式能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一切有用资源,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教研活动的现状看,依然存在目的不明确、没有针对性、缺少专业引领、不能持续开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何破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要结合对新《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学习,来对园本教研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再理解,再领会,再定位。园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师在贯彻落实《指南》和课程游戏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各种困惑,是为了改善教育实践,提高保教质量,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发展。因此,凡是不能促进师幼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改进教育实践的园本教研,无论其花样多么翻新,都不能称其为“好的”教研,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认识园本教研。

第二,园本教研要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园本教研中,幼儿园是园本教研的基地,教师是园本教研的主体,同伴互助是园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因此,要改变过去单一枯燥、自说自话的“听课—评课—听课”教研活动方式,让教师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反观自己的教育实践,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还要引导教师学会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将普通案例上升为研究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园本教研正可以发挥这种作用。

第三,要建立专家引领机制。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园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教育专家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他们是园本教研深入开展的助推器。在贯彻落实新《规程》和《指南》的过程中,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各种模式不断翻新,让教师眼花缭乱,困惑无穷,不知所措。这就需要专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为教师答疑解惑,点拨迷津,让教师在无助时得到支持,在困惑时得到指点,增强教师的研究信心。建立专家引领机制,有针对性的、专题化的专家组定期指导,十分重要。有效的专业引领不仅可以促进问题的高效解决,而且可以实现引领者和被引领者的共同发展。

第四,教研制度建设,是园本教研持续开展的必要保障。要使园本教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自愿行为,并且能持续有序地开展,必须有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在实践中建立起学习制度、反思制度、交流制度、研究制度,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幼儿园还应做好经费保障,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必需的支持,购置必要的设备,为教师自觉参与园本教研提供物质保障。

当然,园本教研的根本所在,不仅仅是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而且更应是帮助教师通过有效的学习,寻求完满而充盈的人生,这是幼儿园教师管理的理想境界和更高追求。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篇2

园本教研论文:幼儿语言讲述活动初探

扈国华

本园的园本教研活动现在告一段落了。现在已经没有刚开始对“语言讲述活动”的那种渺茫和对“语言讲述活动”的不确定的朦胧感觉,最初进行语言讲述活动的不确定感和觉得难以进行的情形不存在了。在通过观看教师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的讲述活动之后,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一、语言讲述活动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语言的发展水平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地观察和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如幼儿喜好什么,愿意参与怎样的活动,怎样的讲述活动才能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使他们能够轻松自然地完整地进行,能够激发幼儿开口说,甚至想说、敢说、愿意说、喜欢说的兴趣。

就小班幼儿来讲,幼儿本身的语言讲述能力和组织能力就比较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如幼儿的喜好、爱好等,通过这些线索寻找能够充分体现幼儿表达愿望的教学活动。小班幼儿比较喜欢模仿动物进行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增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交流意识。教师们就是抓住幼儿的这样一个心理,设计了这样一节语言活动《我最爱的小动物》。孩子们和教师围坐在一起,一同进行猜测和对话,一下子就拉进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这种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感觉,能够使幼儿放松心情,敞开心扉地讲出自己的愿望和喜好,能够真正的培养幼儿的`语言发展,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这种猜测和对话的形式能够让小班本不善于表达的孩子们想说、敢说,愿意说。(教学论文 )孩子们通过拥抱、亲吻等形态给这些形态多样、表情逼真、可爱无比的小动物玩具说悄悄话,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幼儿对这些小动物玩具的喜爱,更愿意和他人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玩具的喜爱。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讲,只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二、语言讲述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

语言讲述活动,看似枯燥无趣,但事实上,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讲述活动的类型有多种,按讲述的内容可分为:叙事性讲述、描述性讲述和说明性讲述。按凭借物的特点可分为:看图讲述(描述性的看图讲述、创造性看图讲述、排图讲述、拼图讲述、绘图讲述)、实物讲述和情景表演讲述。

为了培养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大胆讲述的兴趣,教师们绞尽脑汁,反复想象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每一个可以作为“凭借物”的机会,大胆尝试,希望通过这些“凭借物”能够给幼儿提供一些线索,能够激起幼儿一点点兴趣,激发幼儿对讲述的一点点愿望,通过幼儿的这一点点好奇和兴趣来进行授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语言”要求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与引导,本班幼儿的语言讲述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但在表达的过程中仍不够生动,描述性语言较生硬、平淡,创编能力较差。根据以上现象,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语言讲述活动――《手帕里的故事》,利用手帕,激起幼儿讲述的兴趣。我想“手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既贴近幼儿的生活,作为一节语言讲述活动的凭借物又很新颖,通过讲述手帕里的小故事,还可以延伸到幼儿生活中其它的常用物,如毛巾、扇子、穿的衣服和用的工具等。幼儿通过这些物品上面的图案都可以尝试来进行创编,讲述一个小故事。就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的发展,幼儿完全可以凭着凭借物进行创编并讲述。通过几节语言讲述的对比,幼儿更愿意参与到这次活动中。因为每个手帕上的图案不同,幼儿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几个平日不敢参与任何活动的幼儿,在这次讲述活动的过程中都讲得很好,得到了老师和小朋友的认可。孩子就是在表扬和鼓励的过程中慢慢进步的。通过这次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力又可以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幼儿动脑创编的能力。

再如大班语言讲述活动《脑筋转转转》,一听这名字,就有种强大的吸引力。它将猜测想象讲述几种不同形态的猫遇到几种不同形态的老鼠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主题内容,通过脑筋转转转的竞赛形式贯穿始终。设计者运用猫和老鼠这一天敌性的动物做讲述的凭借物,用竞赛这一适合大班孩子年龄特点的有趣的形式来进行,不但增强了孩子们讲述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意识。但如何发挥这一设计优势,还需实施者深加琢磨。

园本教研与教师队伍建设 篇3

一、通过园本教研,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1)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扎实深入地学习园本教研的系统理论,要弄清、弄懂什么是园本教研,并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从而不再把“外出学习”当作唯一的学习方式,而是积极提倡幼儿园即研究中心,教师即研究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寻找特殊视角,着眼自身实际,以新《纲要》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

(2)采用外出培训和园内观摩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等形式鼓励教师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方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在教研活动中,就老师反映的问题和思考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为教师学习研讨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内在需求,让教师特长和潜能得以发挥,幼儿园特色得以张扬,我们鼓励创新,并尝试制定、实施分层教研计划,形成“金字塔”型的教研模式。这样不但可以人尽其才,还可以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去年,我园设立了园本教研课题小组,由园长牵头,组织教学经验丰富,有先进教育理念,教研能力比较强的老师参与,承担“凉山州教师小专题”课题的研究,我们在省、州教研专家的引领下,在探索州级课题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我们还设立了艺术课题小组、科学课题小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兴趣自主选择某个课题小组,由园本教研课题小组的成员担任“学科带头人”。园内教研以园本教研为主流,带动其他课题组共同提高。这种形式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

园本教研还注重在教研活动中提倡合作、共享的意识,采用不同的形式,加强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将教学观摩的形式,由原来的“各自为阵”变为如今的“一课多研”、“一课多教”。我们可以选定一个教学内容后,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由多名教师同开一个活动,全组教师在观摩后进行交流、分析、反思、总结,施教者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同伴教师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认识进行反思,即,如果我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处理;我曾经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等,在交流中,相互质疑、相互启迪,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晰事理,激活思维,共同探讨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达到了“经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时针对修改的案例,进行“跟进式”共同实践、反思研究,再一次体现同伴互助。教师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自我,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快乐。这样的教研学习好比一次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让老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教研活动,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是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加强新教师的培养,是幼兒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以园为本,开展自培活动,充分利用老教师的人才资源,采取新老教师“传、帮、带”等形式,形成老带新,强带弱的良好氛围。在自培的同时,还要重视青年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为使青年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锻炼、展示的平台,开展各种业务练兵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

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年青教师,怕研,不敢研,总担心自己说的没有老教师有深度、有水平。对此,我们采取小组分享讨论的方法,从身边的游戏和活动说起。针对观摩活动所发现的问题或疑惑相互进行探讨,由老教师带着新教师,避免了新教师的怕研心理,又能让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获得成长。

理想高效的园本教研,必须以园为基本单位,以教师为主体,得到来自外部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建立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由于教师的理论背景和专业眼光不足,园本研究常常会陷于同水平的反复,使教研的实质性步伐减慢,甚至出现形式化、平庸化的现象。我园开展园本教研期间,在专家的指导下,帮助教师进行经验的提升,提供理论的指导,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使我园的园本教研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推动了我园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通过园本教研,不但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动力,培养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大大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孩子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将促进我园园本教研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也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成为合格的新一代的灵魂的塑造者,才能托起明天更美丽的太阳。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篇4

一、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一种制度入人心

制度文化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取向, 还是园本教研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过程, 中心是专业成长, 这种发展需要制度来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全园园本教研活动, 我们建立以“横向教研组为面, 纵向教研组为点”的园本教研体系。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 按照“从教师中来, 到教师中去”的原则, 我们制定了幼儿园的教研常规管理制度, 了解教师的实际要求, 在年级组和教研组中进行广泛讨论, 让教师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相关制度的修改中来, 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 不断完善各项园本教研常规管理制度。

二、从“一言堂”到“各抒己见”, 一种文化在改变

我们坚持每个双周周三的教研活动, 边学习边讨论, 引导青年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为了更好的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 我们打破过去教研组长“一言堂”的做法, 采用多种激励的学习方式, 很好地调动了青年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研讨时, 为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发言, 有时就以青年教师组成一个研讨小组, 在这样的氛围下, 大家就显得比较轻松, 畅所欲言, 无拘无束。比如在我们的园本教研活动———“理论学习”中, 教研组长事先把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 提出若干问题, 然后一起集体学习、交流, 请每一位青年教师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 对有积极参与、独到见解的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我们还尝试改变一些传统的理论学习评价方式, 重点从评说、评写、评做三个方面入手, 在评价方式上进行优化, 重视青年教师学习的消化环节和实践环节, 切实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 培养了青年教师从想说到敢说再到会说, 深化了教研活动, 微醺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从“雾里看花”到“柳暗花明”, 一种模式显成效

我园这两年招收了很多新教师, 青年教师的队伍逐渐庞大起来, 这一批新生力量给我园注入了新的血液, 也同样带来了难题, 青年教师往往在教学工作等方面一开始摸不着头脑, 雾里看花, 不知所措。为了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我们开展了“青蓝结对”的活动。“青蓝结对”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实践中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培养的一种传统的园本培训模式。它采用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合作的形式, 一方面要求青年教师观察、模仿骨干教师教学实践, 另一方面骨干教师具体指导青年教师, 逐渐使青年教师体悟这一职业中的隐性经验或缄默知识, 不断掌握专业技能和智慧。为了加快这一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园在师徒结对时建立了合理的结对模式。

1. 精心挑选导师队伍。

我们挑选学术带头人、年级组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和骨干的老教师做师傅, 充分发挥导师的辐射、带头作用。

2. 采用有效性的培养方式。

(1) 导入阶段, 我们采用“小点突破、模仿改进”的方式, 目的是为青年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2) 学习阶段, 我们采用“以点到面, 举一反三”的方式, 目的是促进青年教师自我学习、体会教育教学技能。 (3) 巩固阶段, 我们采用“先收后放, 先死后活”的方式, 目的是巩固和提高青年教师初步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3. 建立合理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比如, 在“师徒结对”的前期要了解这一工作常规制度, 师父和徒弟要制定好计划或方案制度, 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丰富档案袋制度, 在“师徒结对”的后期要做好成果汇报, 并对其考核, 真正把“师徒结对”工作落到实处。

四、从“自我反思”到“登高望远”, 一个团队当高参

“一课多研”是我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有位智者说:“好的成果是做出来的, 而不是写出来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了关注、支持每一次的活动和比赛, 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当好参谋, 我园成立了由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科研团队。在每一次的比赛活动前, 我们的核心团队本着关注教案的重难点环节、关注青年教师的个性需求的理念, 采用一种“多对一”的互动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完善活动的方案。团队成员以问题为启发, 以建议扩补充、以质疑助拓展, 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上不断趋于完善。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挑剔的旁观者”, 要发现问题与不足, 引发青年教师及时去思考;一个优秀的团队是“适时的合作者”, 在真正需要的时候, 能够融进青年教师的活动之中, 予以帮助;一个优秀的团队是“创新的捕捉者”, 能够敏感的发现青年教师的教育智慧, 及时引领与点燃。

五、从“研究成果”到“智慧教育”, 一个重点渐转移

我园提出青年教师要有“总结出来、展示出来、转化出来”的教育观念, 支持他们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智慧教育, 享受教科研过程中带来的成功体验, 从而积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新问题研究中去。

1. 构建科研模式。

我园的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承担了自己的微型课题, 年轻的骨干教师还承担了年级组的子课题, 正是在课题的研究中, 教师提升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增强了教研能力, 看到了教研给实际工作和个人成长带来的帮助, 更增强了对教研活动的兴趣与信心。

2. 展示科研过程。

我们鼓励青年教师“秀一秀”研究过程, “晒一晒”研究成果。第一, 定期召开课题的讨论会, 园领导进行及时的检查与指导。第二, 每月一期的《教科月报》以文图结合的形式向我们展示这个月的教科研动态;第三, “缤纷活动”的开展将我园的课题《幼儿园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以融会贯通的形式穿插在每一个青年教师的课题中;第四, 邀请专家对课题中期成果展进行专业指导。第五青年教师进行课题汇报课, 并撰写发表论文。

3. 评价转化成效。

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鼓励青年教师制定一系列“课题评价表”来展示这些复杂的理性认识, 更好地将日常教学与研究进行融合。园领导敏锐地观察和发现教师实践中迸发的智慧花火, 用“赏识”的评价做燃料, 助燃青年教师们研究的热情。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篇5

仓山区上渡中心幼儿园 黄晓芸

园本教研这个概念是从校本教研而来。它是指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问题为中心而开展的研究活动。那么,园本教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园本教研是为了人的发展,其中教师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教研组织者的有效引领对我们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纲要背景下的“园本教研”以新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研究空间,它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经历着观念转变和思想革命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架构,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2007年我参加了园本教研课题组。在每一次的教研过程中,我发现,要让每个教师能够在教研过程中获得收获,提高各自的业务能力、教研水平,教研组织者的引领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如何端正每位教师的态度,让老师能够认真对待每次教研活动。园本教研的组织者必须为教师搭建一些平台,鼓励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认真的准备,积极地思考学习,梳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师的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才能更大程度地让教师借鉴有效的教学经验,来改进各自在教学中的不足,才能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成长。

一、教研前的积极准备:组织者应鼓励教师带着问题收集理论资料

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的目的、研究的重点都是不同的;而一线教师虽然对实践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经验,但在理论方面都相对地薄弱。另外,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孩子的解读。只有在教研前对幼儿的发展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在观摩过程带着问题去认真观察幼儿,在讨论中抓住关键问题分析幼儿的行为,才能让解决的问题真正为幼儿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因此组织者必须在教研前鼓励教师大量地阅读的相关文献,认真地分析教材,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让教师对即将开展的教研活动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开展园本教研时,教师才能更有目的地堆教研的过程进行研究,才会懂得怎样去看活动。

课题组在主课题的背景下开展了“如何在持续性的探究中支持小班幼儿的有效观察”的研究。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小班幼儿的观察特点,我们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以科学活动“睡莲花开”做为活动内容,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自己独立设计并开展系列活动,而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则针对其中的一个活动:“睡莲宝宝又长大了吗”,来分组观察幼儿的行为,思考实验班的教师在系列活动中支持策略的适宜性。组织者为了让教师能在教研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在观摩之前引导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组织者引导教师在教研前做的准备:

1、这是一次小班的科学活动,因此组织者在活动前组织大家再次研读了《纲要》中对科学领域目标的解读,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探究领域目标的认识。

2、组织教师们在活动前针对“如何在持续性的探究中支持小班幼儿的有效观察”这一问题,研读了幼教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我的收获:

通过教研前的理论学习,我了解到小班幼儿在观察中只能关注明显的变化;观察视点零散,容易受到同伴及其他因素的干扰;观察视点容易飘移;记忆力不强容易遗忘的现象,这些都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有了这些文献研究的结果,我对这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性更强了,对小班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一定的预见。

二、教研中的碰撞提升:引导教师自我感悟和互相学习

(一)在准备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

在教研活动前,组织者引导教师重点针对幼儿的观察特点进行了文献研究,在教研活动中组织者就围绕“教师是如何引导幼儿观察的?”“教师的引导是否适合幼儿的观察特点?”这样的问题去鼓励教师进行评价,这样教师在评价时,就围绕着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例如我对活动的评价:我发现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对活动的兴趣,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睡莲的过程中去。根据“小班幼儿在观察中只能关注明显的变化”的特点,教师能引导幼儿通过叶子的变化,来发现睡莲的成长,这个点抓得很准,很适合幼儿的观察 „„

但是“记忆力不强,容易遗忘”,因此当有个幼儿在观察后进行粘贴记录活动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到睡莲面前进行观察记录。这样就会出现观察和记录脱节的现象„„

可见,活动前的充分准备让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能更加有目的地去观察幼儿,在评价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及时提炼问题要点促进教师互相学习

教研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智慧碰撞的阶段,每个教师由于工作经验层次的差异,教学风格的多样,观察幼儿的角度的不同等,造成在观摩活动的过程中,对教学现象及幼儿表现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而这正是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教学经验最好的过程。组织者就必须能够在这个关键的环节,引导每个教师认真地去倾听每个成员的评价,鼓励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认真地思考他人的观点,促进教师在反思中与将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碰撞,这样才能从促进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弥补自己的在教学中忽略的问题,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就如,在“睡莲宝宝又长大了吗?”的活动教研中,其他和我一起参加教研的听课教师针对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的表现,对执教教师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学实践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成效,提出肯定及一些修改建议。

以下是教研过程中一些教师的讨论实录: 执教者的介绍 :

这个主题活动已经经历了“欣赏美丽的睡莲”“我的苗是什么样的?”“睡莲的叶子变了吗?”“卷卷的叶子哪去了?”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持续性的观察中关爱生命。在每次观察的过程中,我都有为幼儿提供了相关的记录表格,而且都是用图画的形式制作记录单的,开始时,让幼儿在相应的表格内贴上点,发现幼儿不容易掌握,经过改进,给幼儿提供了直观的图片,如,画了大小不同的叶子,让幼儿通过观察叶子的大小变化,选择相应的图片直接插到记录卡上,这样更适合幼儿。

听课教师的评价:

师1:我观察的是第一组的幼儿,他们从活动开始就一直很认真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积极地活动。分析原因,可以看出教师的前期的几个活动,都能很好地关注到幼儿对睡莲的关爱,孩子的兴趣才会这么浓,才能持续地观察。

师2:我在观摩时发现教师的准备和充分,而且能灵活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有个孩子在观察后提出问题:我不记得上次睡莲的叶子有多大了.教师没有忽略孩子的疑问,立刻将上次测量叶子宽度的绳子取出和现在的叶子比较,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知道叶子长大了。

师3:我认为教师在记录单的设计中,还需要改进。虽然教师已经关注到要用形象的图片做记录,但是在记录时,又让孩子找大小,又要关注数量,对于小班的孩子来时还是太困难。„„

组织者能够快速地提炼出重要的,有价值的教育策略,拓宽每位教师了我的思路,让教师获得了更多更广的经验,本次课题中,组织者根据教师评价提炼出重要的内容:

1、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通过持续的、有目的的引导,才能逐步养成。

2、有效的教育策略包含着方方面面,即使是一份简单的记录单,也是需要教师认真地去研究去关注的。如: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所提供的记录单运用图片、照片等更适合幼儿。

3、关爱教育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过去很少有教师会去关注幼儿心理的教育,而心理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且心理教育应该在一日生活的时时刻刻都可以渗透的。

4、在教学活动前,认真地预设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也是活动准备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博取众家之长,这在教研活动中,是很重要的。组织者就应该积极地引导教师吸取他人的观点,再转化为自身的经验,让每个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在他人的帮助下成长。

三、教研后的梳理运用:引导教师将收获运用到实践中

在园本教研的过程中,从课题组的每个老师身上,从幼儿的身上都反映出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这些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但同时也是比较零散的。因此,在教研结束后,组织者即时地引导教师将整个活动的过程、思考、体验进行记录、整理、提炼,以便让每个教师都能进行自我深层反思,为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助益。同时,将获得的教学经验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改进并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我感到通过这样的整理运用对自我发展是比较有效的。

例如:通过“睡莲花开”的科学教研活动,在组织者的带领下,我对整个教研活动中获得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在小班开展持续性的观察活动,要在每个阶段积极地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提供的记录单,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同时,也要起到推进幼儿活动的作用等。

根据这些经验,我开展了持续性观察的活动“种草莓”,让孩子在开心、愉悦的游戏过程中,观察“草莓的小苗”“草莓发芽了”“草莓开花”“草莓长大了”等,让孩子持续地观察。观察过程中,提供的记录单,也是用插卡的方法,将图片放在相应的地方„„

只有引导教师把园本教研中研究出的一些好的经验,大胆地运用到适合的日常活动中,才能让理论的知识再次为实践服务,让这些经验要真正内化成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让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

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6

“高级保姆”曾是幼儿教师的代名词,而今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已经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和相应的专业地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终身进行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履行专业道德,不断提高从教素养,成为一个良好的幼教专业工作者。这便是幼儿教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园本教研的作用至关重要。新《规程》第五十九条提出了两个关键词:教研制度和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研必能受到欢迎,有制度保障的教研必能持久有效。因此,加强园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和针对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园本教研,是一种幼儿园自主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活动,以教师个人能力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培训模式。这一模式能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一切有用资源,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教研活动的现状看,依然存在目的不明确、没有针对性、缺少专业引领、不能持续开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何破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人手:

第一,要结合对新《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学习,来对园本教研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再理解,再领会,再定位。园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师在贯彻落实《指南》和课程游戏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各种困惑,是为了改善教育实践,提高保教质量,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发展。因此,凡是不能促进师幼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改进教育实践的园本教研,无论其花样多么翻新,都不能称其为“好的”教研,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认识园本教研。

第二,园本教研要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园本教研中,幼儿园是园本教研的基地,教师是园本教研的主体,同伴互助是园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因此,要改变过去单一枯燥、自说白话的“听课一评课一听课”教研活动方式,让教师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反观自己的教育实践,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还要引导教师学会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将普通案例上升为研究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园本教研正可以发挥这种作用。

第三,要建立专家引领机制。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园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教育专家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他们是园本教研深入开展的助推器。在贯彻落实新《规程》和《指南》的过程中,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各种模式不断翻新,让教师眼花缭乱,困惑无穷,不知所措。这就需要专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为教师答疑解惑,点拨迷津,让教师在无助时得到支持,在困惑时得到指点,增强教师的研究信心。建立专家引领机制,有针对性的、专题化的专家组定期指导,十分重要。有效的专业引领不仅可以促进问题的高效解决,而且可以实现引领者和被引领者的共同发展。

第四,教研制度建设,是园本教研持续开展的必要保障。要使园本教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自愿行为,并且能持续有序地开展,必须有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在实践中建立起学习制度、反思制度、交流制度、研究制度,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幼儿园还应做好经费保障,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必需的支持,购置必要的设备,为教师自觉参与园本教研提供物质保障。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篇7

一、转“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 确定园本教研的问题

近年来, 在课改理论的指导下, 幼儿园园本教研要求引领者必须经历一种角色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传统教研是自下而上的研究, 问题总是来自上面的要求, 引领者在研究问题的决定上带有某种权威性;而园本教研是实践研究, 是以本园的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问题来自下面, 是自下而上的研究。对实践最有切身体会的是教师, 更有发言权的是教师。因此, 引领者必须深入实际, 充分了解本园情况, 选择研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引领者必须经历“去权威”的角色转变, 在每个教师个别问题中寻找、整理、归纳出本幼儿园的普遍问题, 把握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从而确定有意义的园本教研问题, 进行有意义的持续的有实效的研究。而不能让教师因兴致所至或信手拈来问题, 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不断变换研究主题, 在研究过程中随心所欲没有重点和方向, 更不是半途而废不规范地得出结论。做这样没有什么意义的研究, 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正常的保教工作。

如近年来, 我园广集来自教师的“数学教育不好组织”“小班幼儿对数学没兴趣”“学习包的内容与数学领域内容不配套”“大班幼儿不会书面表达数学概念”等等问题, 确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园本教研课题在全园范围内进行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研究实效, 教师们明白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 不应是枯燥的知识传播, 而应是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能够把数学活动渗透到生活、游戏环节以及其他教育领域, 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设置生活情景让幼儿生动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二、视“教学过程”为“研究过程”, 帮助教师定位研究立场

行动研究法倡导“教师即研究者”, 这一理念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做法, 在推动教师主动学习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从提倡“教师做研究”以来, 教师的研究热情高了, 可是真正谈到研究, 教师难免感到恐惧和茫然, 感到力不从心, 因为她们往往把教师进行的研究等同于专业研究。引领者要帮助教师把握区别, 准确定位研究立场, 最主要的是引领教师将“教学过程”看作“研究过程”, 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反思,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改善教育行为。

我园的园本教研, 重视教师教学过程的观察、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要求教师学会日常教育教学的观察与反思, 观察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表现, 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 反思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在制度上要求教师写好教育随笔和教育反思, 在能力上组织学习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培训 (如组织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请进修学校老师作如何撰写教学反思的讲座等) , 在行动上指导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化。

三、以园本教研为载体, 促使教师积累教育智慧

园本教研的方式多种多样, 我园最常用的是课例研究。我园课例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 近几年来, 有“一课多人上”的, 有“多人上一课的”, 有小组式的, 有年段式的, 有园级式的等。

在课例研究中, 我们要求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状态作为研究的依据, 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从而积累更多的教育智慧, 但往往横向互助时, 水平相当的同事间的交流、评价、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 不易提高, 这就需要业务园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纵向提升专业带领。专业引领是围绕老师们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而不是对任意一个活动的研讨, 不同于一般性的听课和点评。当老师集体倾尽自己的智慧, 达到一个不可逾越的平台时, 及时给予引领, 使教师变换新的视角, 看到新的层面, 获得新的思路, 产生新的策略, 积累新的教育智慧。

摘要:目前, 我们对“园本教研”的内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就是立足于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实践, 以幼儿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幼儿园教师为研究主体的研究活动。园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载体, 通过园本教研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改善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 达到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目的。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篇8

关键词:园本教研,教师,幼儿

园本,就是以幼儿园为本;教研,一般指教学研究,园本教研是指以园为本的教研活动。具体而言,园本教研是一种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即“为了幼儿园”“在幼儿园中”和“基于幼儿园”。是一种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行动研究。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园本教研在各个幼儿园相继开展起来。

通过自身参与本园在园本教研的开展过程中,我认识到开展园本教研必须首先从园本教研的理念上给予高度的认识与理解。

一、以幼儿园为本位

在园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除了明确园本教研是在幼儿园中进行的以外,还需明确园本教研是在立足本园实际的基础上,针对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的研究。

1. 立足本园实际,促进自身发展。

大多数幼儿园都有开展教研活动的传统,比如有的幼儿园每周利用一次午休时间来开展业务学习,有的幼儿园承担了幼教专家的实验课题等等。而园本教研的内在诉求是幼儿园自身的发展。每所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办园模式及师资水平,因此不同幼儿园的园本文化及发展需求是不一样的,园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存在着差异。

在园本教研的过程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不可盲目攀比和生硬照搬。幼儿园存在哪些优势、有哪些原有的研究基础、以形成那方面的特色、有哪些可挖掘的资源、哪方面使薄弱之处等等都是开展园本教研的重要依据。

园本教研不只是完成幼教专家或上级教育部门布置的课题,更重要的是要在明确地办园思想和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着眼于幼儿园的整体改革和发展规划,从幼儿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开展的研究。

2. 幼儿园日常教学是园本教研的主体。

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具体的教学情境,是园本教研的重心。园本教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借助教育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以教育现象为对象来探索教育规律和解决教育问题。幼儿园开展研究工作,主要是解决本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与教学有关的问题。教学不仅仅是教师采取行动与组织活动,也包括反思、猜测、提出问题与形成理论等这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主体探究式活动课程是我园近两年结合实际开展得园本课程。经过理论学习、专家指导,教师对探究式课程的内涵、总目标、实施方案比较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发现探究式课程在目标设置上不够细化,各平行年级组就对此进行研讨,把目标细化,制订了个年龄段目标。又如,小班老师对新入园幼儿适应问题展开研讨,大家认为可以尝试在创设舒适的环境、多于家长沟通、从习惯培养入手等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以幼儿园日常教学为基础开展园本教研,其目标行更强,参与面更广,教研质量也更高。

二、以幼儿教师为主体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体,也使园本教研的主体。提倡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引领教师自觉致力于探究和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最终使教师提升实践智慧,获得专业成长。

1. 教师自我反思。

园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地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思不是一般对已开展教学活动的简单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后反思。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对活动生成、目标预设、材料准备进行反思;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幼儿的回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活动后的反思主要是对活动目标完成、教育过程及效果进行回顾,反思存在的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

在教研活动中,需要教师的这种反思能力。比如在观摩式教研活动中,首先需要执教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教学思路设计、目标制订、教学过程、效果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思;其次,观摩本次活动的教师需要该活动进行反思,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哪些环节可能还存在问题,如何改进,假设自己来开展这次活动还有哪些更好的想法,等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教师反思能更好地促进自己去思考教学,思考自身的教育行为及教育观念,促进其真正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联系起来,以达到二者共同发展的目标。

2. 研究共同体互助。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教研工作的目标之一。可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得专业成长陷入孤立、封闭的状态之中。受认识水平与价值观念的局限,单个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解水平存在着差异,不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也有层次上的区别。因此,只停留在教师反思阶段的教研可能会造成教师自身教育视野的狭隘,使得教师故步自封,既束缚了教师自身的成长进程,也使得幼儿园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缓慢。

因此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其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因此,园本教研既要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上区别对待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又要建立教师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在合作教研的过程中,群体里的每一位成员都会就某个教学问题进行思考、解释甚至质疑,在相互争议、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 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是园本教研有效开展的保障。园本教研是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但教育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技能等方面的缺乏导致幼儿教师在开展教研时难以深入分析问题本质、准确表达观点,从而妨碍了研究的深入进行。相对于一线的幼儿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具有更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更丰富的专业素养,专家参与到园本教研的过程中有助于帮助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获得专业知识及能力,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

专家引领不是让幼儿园教师依照专家预设的方案去行事,也不是为帮助其找到一种普遍的策略与方法,而是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具体问题,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发现“闪光点”,启发教师逐渐获取属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三、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最终目的

园本教研必须把幼儿放在首位,以尊重和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原则。首先,幼儿园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幼儿为中心来开展,离开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其次,园本教研如果没有关涉幼儿的切身利益,那么教研工作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最后,当教研活动未遵循甚至违反幼儿成长规律时,园本教研就成为无效甚至负效。

因此,园本教研不是为教研而教研,更不是幼儿园为提高园所声誉、争取生源的工具。无论是强调以幼儿园为本位,还是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性,都必须始终把幼儿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篇9

一、完善机制,为园本教研扎实开展夯实基础

我园根据实际建立了由园长直接领导、业务部门领导具体指导实施、教师人人参与的多层次园本教研管理网络。制定了学习制度、反思制度、会议制度、教学观摩制度等较为完善的教研制度。并把园本教研各项指标纳入学期、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并出成果的教师在评优、竞选、外出参观学习等方面都给予优先和奖励。

二、三位一体,为园本教研深入开展引路导航

1. 自我反思 , 促进教研。学以疑为始,教师心中实际的“疑”正是启动有效学习的基础。为此,在加大图书室藏书量的同时,我园为教师订阅了大量的专业期刊杂志,供教师学习。还为教师配置了电脑,让他们利用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开阔教育视野。同时不断引导、强化教师的反思能力,构建反思型教师角色,要求教师在教案中写反思,在教研活动之后写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检验预订措施的可行性,调整策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2.同伴互助 ,深化教研。我园注重加强教师集体之间的合作式研究,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和协调支持。一是定期组织开展常态课督查和公开课观摩活动,通过每位教师常态课的督查和年段组健康领域、艺术领域公开课的观摩研讨,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二是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扎实实施《快乐与发展课程》,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能力。通过观摩优秀案例视频、专家的讲解,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通过共同制定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园内教师结对帮扶、强化训练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发展;四是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选派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让每位学习的教师将自己学到的内容进行专题汇报和课堂教学研讨,和全园教师加以分享。

3.专家引领 ,提升教研。我园采取了专家引领的教研形式,让教师及时获得专业理论上的支持。一是请兄弟园所的名师、市教科所的专家来我园做讲座,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名师、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逐步提高教师分析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邀请专家参加我园的公开观摩活动,并做现场指导与点评。将教师的个人反思和集体研讨、专家引导相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有效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不吝啬培训经费,组织或派遣教师赴省、市、县参加各种教材、课程培训,专题讲座、现场指导活动。各类高规格的教研活动,向外学经验,及时了解吸收幼教界新的信息和动态,开拓了教师的眼界,提升了理论修养;四是注重骨干教师示范作用,培养不同梯次的骨干教师队伍,让其成为幼儿园的“本土专家”。

三、课题研究,为园本教研有效开展推波助浪

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是园本教研最有效的形式。为此,我园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兴园”的指导思想,积极动员全体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日常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困惑建立研究专题;还通过邀请市教科所的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指导,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而且还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

四、以赛促研,为园本教研广泛开展添风助力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我园教师在基本功、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白板说课、整合课例等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园本教研的本质是以园为本,揭示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有效途径。我园在园本教研中,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结合,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教师的学习、发展创造了空间,让教师乐于教,兴于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提升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实现了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园本教研的提高,为我园晋级省级示范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篇10

一、组建乡镇片区教研群, 构建“园本教研”共同体

针对乡镇幼儿园 (班) 规模小、生员少、师资力量单薄, 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等现状, 通常各区县教研员会组织成立幼教教研中心组, 由各公办、民办幼儿园业务副园长与乡镇幼教辅导员组成, 每学期定期召开期初教研工作计划会与期末总结汇报会。其间, 各中心组成员以及各园骨干教师会受邀轮流参加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尽管如此, 农村教师参加观摩的机会仍然不多, 经常是关起门来各干各的。为了加大教研力度, 扩大教研面, 增加教师参与教研频率, 教研员可将各乡镇划分成若干片, 每片以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心园为首, 园长担任片长, 组建教研群, 各片区教研活动同时开花, 打破片区内各幼儿园之间的壁垒, 构建教研共同体, 自行组织、安排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使得农村教师人人都有多次机会参加活动。同时教研员融入到各片区幼儿园的教研群体中, 成为交流者、合作者, 自然地演绎为一名“平等中的首席”, 来带动片区教研活动的开展。

1. 鼓动教研热情, 制造研讨氛围。

乡镇幼儿园间各方面条件不相上下, 因而大家聚在一起有许多共同的话题, 容易找到知音, 不怕“献丑”, 情感交流十分融洽;活动后的集体反思, 也不会因为顾忌说出“没水平的话”被人耻笑, 而变得畏畏缩缩。因此, 片长在收集教研中的困惑问题时, 可乘势鼓动教研热情, 针对教学小现象与现实真问题, 拟定园本教研方案, 引起群体共鸣, 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片区教研活动奠好基石。

2. 常来常往, 互听互评。

片区教研群的建立, 农村各园 (班) 教师之间的往来将会十分频繁, 片区内各乡镇是邻居, 交通也便利, 你来我往串门听课会成为家常便饭, 许多一日活动中的细枝末节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组内成员的回应、帮助。长此以往, 教师们便会有了自己的智囊团, 教学中那种无力、无助的神情将一去不复返。

3. 教师换岗, 取长补短。

农村大部分幼儿园规模都比较小, 通常没有平行班, 开放活动的试教或为了多次研讨一个教学问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 教师们采取换岗执教的方法, 到邻近幼儿园 (班) 做教学试验, 也可将自己的先进做法以带教的形式直接传送到其他幼儿园, 做到资源共享,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二、变换指导形式, 提高“园本教研”实效性,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活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每次活动, 教师们都会有所收获, 同时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困惑。因此, 教研员应针对不同现状, 采取相应的帮扶、指导形式, 因地制宜, 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园本教研实效性。

1.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教研。

教研例会时, 教研员可为老师们准备不同的案例, 有录象的、期刊的、网上下载的、省市级活动观摩的、常规听课的等, 与教师们共同观看、阅读这些课例, 分析每一环节的成败, 解析执教教师的指导过程, 重难点的把握情况等。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 教研教师如何看课、听课、评课, 长此以往, 细水长流, 日积月累, 每次活动, 教师们都能得到一点新信息, 学会一点教学方法, 获取一点教研经验。

2. 以现场教学为平台的评点。

每学期, 各片区幼儿园都有组织公开教学活动。课后, 教研员可及时组织参加观摩教师进行现场点评, 引导教师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展开讨论, 如“本次活动, 教师的有效与无效指导策略有哪些?”“师幼互动体现在哪里?”“环境创设或投放的材料对幼儿的活动有何帮助?”等。如:一位教师组织了一节散文诗欣赏——树真好。教师在教学中重难点定位偏移, 将欣赏变成了学习、掌握诗歌内容。由于诗歌较长, 内容较为复杂, 教师反复教念、带读, 显得精疲力尽。幼儿不仅没能学会这首诗歌, 而且对诗句的理解也吃不透, 学习效果很不理想。这时, 教研员在组织评点活动时, 可引导教师们针对诗歌学习与诗歌欣赏两种类型进行比较, 分别制定出同一内容不同类型诗歌活动的目标要求, 再作比较。以现场教学为例, 很好地解决了教师们在诗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教师们讨论的主题十分明确, 在思考、发言过程中能抓住重点, 学会寻找、发现问题症结, 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

3. 以身示教为范例的指导。

教研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即“揪错”是为了“纠错”。因此, 解决问题尤为重要。虽然教师们在教学中学会了寻找、发现问题, 但从“揪错”到“纠错”, 跨越相当大。对现场教学的评点, 教师们能各抒己见, 踊跃献策, 尽管不乏一些好的点子, 但毕竟是口头说说而已, 有些幼儿园同一年段因为没有平行班, 对策无法在实际教学中看到、听到、做到, “纠错”仍然显得十分困难。因此, 有时教研员对一节课或某一活动环节的以身示教, 比起绘声绘色地评点更有说服力、更具魅力。一来, 用自身的教学实力征服参研教师;二来, 可避免评点时教师们因对教研员语言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点。如:中班学习儿歌——老鼠娶亲。儿歌内容幽默、诙谐、琅琅上口, 但由于执教教师的教态较为呆板, 不吸引幼儿, 幼儿学习时积极性不高, 掌握较慢。虽然课后评点时, 许多老师都意识到这一点, 但如何改进, 各说纷纭, 无法达成共识。此时, 就儿歌内容, 教研员可在班级进行现场表演, 教参研教师在示范朗诵时, 配上快板, 掌握好诗句的韵律节奏, 声情并茂, 以形象、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幼儿肢体语言的作用, 勿需太多的说教,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研员以身示教更直白, 可模仿性更强。

三、挖掘本土教育资源, 凸显乡土教研特色

本土教育资源主要指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 包括乡土地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本人所在县三面靠山, 一面临海, 既有山珍, 又有海味。虽然在同一个县城, 但由于各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决定了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物产资源。有的乡镇有丰富的海产品, 海带、紫菜、贝壳随处可见;有的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开采石板材;有的乡镇食用菌销往全国各地。教研员可引导各乡镇幼儿园根据自身所处位置, 挖掘当地土特产作为教育资源, 开展富有乡土特色的教研活动, 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1. 本土教育资源的取舍。

不同地域都有各自丰富的本土资源, 但不是每一种资源都适用于幼儿教育。通常, 本土教育资源的选取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其次, 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再次, 是为了提升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事物。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 从幼儿实际出发, 在众多的本土资源中进行取舍, 取之“精华”, 去之“糟粕”, 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2. 本土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土资源是当地幼儿司空见惯的、垂手可得的东西, 如果只满足于幼儿对本土资源的认识、加工、制作等, 将无法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孩子是活动的主体, 本土材料的利用是为了充分开发幼儿的潜能, 发展幼儿的心智。因此, 教师要注重本土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方能凸显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如:有的乡镇漫山遍野是竹林, 幼儿在一年四季可看到、尝到品种不同的竹笋。教师们可利用这一资源, 教幼儿将各种竹笋按不同特征分类与统计, 开展实地种植、挖笋、烹调等活动, 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 分享劳动成果, 而不是停留在对竹笋、竹子看看、摸摸、闻闻等活动层面上。

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任重而道远, 教研人员的正确引领, 可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提升开辟捷径。

摘要:“园本教研”指的是以本幼儿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本园教师为研究主体, 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所开展的研究活动的总称。它扎根于本园的实践, 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着眼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办园层次,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保教质量;教师;教学方法

保教质量是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如何提高保教质量,就需要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实践研究,寻找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从而实现保教质量的全面提高。经验证明,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才能在有效教研的路上越走越好。

一、架构合理教研机制,扎实教研工作

我们建立了教研活动领导、活动制度,实行了分层管理模式。从园部、教研条线、年级组到备课组,逐级制订计划,将骨干、老教师分组搭配,确保每组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均衡合理。

我们每周一集体备课,每周三年级组或园级进行学习研讨,周五园务学习活动;每月的第三个星期为辅导区大组活动,教师个人确保每天1小时的自学,以及外出参加片市级的教研观摩研讨等。另外,每学期邀请外园骨干来园送教,介绍磨课心得,我园教师提问设疑,外园骨干现场解答,让老师与专家骨干面对面交流沟通,既提高了老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又锻炼了老师的思考力、语言表达力。

二、寻找适合不同层面教师需要的教研方式

园本教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园本课程开发式、资源共享、热点关注式等等。我们根据幼儿园现状整理了一下,目前分列三大类别。

(一)适合普遍教师的常规教研模式

1.专题讲座式

专题讲座是教师研讨的直接传授方式,我们或系统向教职工讲解,或者邀请幼教专家来园作讲座。

2.个体反思式

立足教师个体,根据自身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学会自主开发学习资源。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反思,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师自我能力的发展。教师观念变化和行为变化后有了自我认定,最后整理成小论文、案例评析、经验体会等。

3.教、科研讨一体式

教研、科研研讨一体化是最实在的学习研讨方法。活动时以问题为切入口,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努力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构成研讨课程。我园先后举行了多次专题式研讨活动,如“班级管理大家谈”的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大家结合工作交流班级常规管理经验及困惑;专题研讨,先组织各年级、各学科的备课组长讨论交流各年龄段幼儿的活动状况和年龄段的教养目标要求,再对所有教师开展“教研课题”的专题讲座,最后再组织全体教师交流自己的方案。

4.师徒结对式

传统的师徒结对是老教师带新教师,对青年教师作长期的指导和培养,老教师处于指导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师徒结对”成了互帮互学的模式。年轻教师课堂经验不足,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就针对这些常规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老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薄弱一些,青年教师就手把手地教老教师。

5.园际合作式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园际合作是一种互助的教师研讨活动。每月一次的园际合作,还有相邻的几所学园组合在一起的共同体,大家一起传递信息、安排内容、组织活动,“定期互访”“送教到园”“专题研讨”等活动,提高了本园教师的全面素质。

(二)发扬中青年教师实力的传统教研模式

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扩大,幼儿园的中青年教师被分流到分园,师资浓度水平被稀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了发扬中青年教师实力的教研模式。

1.有经验要宣扬

中青年教师积累了教育教学经验,我们就给他们说的机会。开设示范课,设立教师讲坛,每二周预约一名骨干教师,定一个讲课内容,如浅谈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幼儿常规之我见、爱幼儿策略、与配班磨合的关键点等,让骨干教师畅谈自己的做法。

2.看不惯要守旧

由于中青年教师在岗时间长,无意间已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轻易不愿接纳新事物。我们就通过摆问题,对传统与现代教学作比较,让她们接触新生事物,现代教育媒体,使她们体会到不能在原地踏步,要与时俱进,敢于尝试,敢于行动。

(三)张扬青年教师个性的创新教研模式

1.能理解缺条理——书面模板式

现在的年轻教师,大部分都能说会道,而真正要做想做好一件事就难了。因此,每年新教师一来,就提供备课、班级台账的模板,让新教师照着模板来撰写台账、备课、执教。

2.喜自由不拘束——沙龙研讨式

我们根据年轻教师的特点,尝试沙龙式研讨,让年轻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提出来,由年长教师分析原因,讲述自己的做法。这种沙龙式的研讨方法,尽可能营创造一种自由的氛围,使得不善言词的新教师也能融入其中,一抒己见。

3.有理论少实践——现场观摩式

新教师有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通过课堂教学实况,让教师亲临现场观看、学习、交流、借鉴,以开阔受训的境界,使之落实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我们以年级组“一课多研”为切入口,提供专题教学实况。活动前向大家讲明此次教学观摩的目的、要求,大家作了必要的资料准备,因此,这样的观摩研讨效果非常好。

园本教研的关键取决于人,因此调动教师学习的内动力,极力宣扬或者说努力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人为本开展园本研讨,利用本园的优势和特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园本研讨,必将会有所获!

参考文献:

刘晓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 篇12

第一阶段:“教师演播室”活动策划现场

一、参加人员:小班年级组“演播3室”成员

二、研讨实录:

年级组长:我们“演播3室”在本月要组织一次教研活动, 大家讨论一下可以研讨哪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1:我们幼儿园有许多年轻教师, 在教育观和儿童观方面都需要加强, 我认为可以朝这个方向讨论。

教师2:要加强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不能只通过学习几篇文章或者讲几个案例, 一定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经验, 引发其内在体验。

年级组长:儿童观和教育观比较大而空, 有没有更具体的建议。

教师3:我有一个提议, 以前的孩子小时候无拘无束, 有很多有趣的游戏, 而现在的孩子大都被家长绑在身边, 失去自由游戏的权利, 能不能让我们的教师也有这样的体验。

教师2:用“童年的故事”作为主题怎么样?把教师的童年和孩子的童年进行比较, 让教师能换位思考孩子的想法, 并且迁移到工作中来。

教师4:换位思考, 是个好提议。我们成人往往不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自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照顾, 其实是违背孩子的意愿的, 不受孩子的欢迎。

年级组长:既然大家都同意, 那么我们这期的演播室内容就是“童年的故事”, 关于活动开展的形式、内容以及人员的分工等请组员考虑一下, 在下次的筹备现场我们一起讨论。

三、过程解析:

每次“教师演播室”的主题要围绕师德修养类、教育理论类、专业知识类、实践技能类、教学研究类、现代教育技术类这六个方面的内容, 由演播室教师商讨自主确定, 填写到每月“教师演播室”主题一览表中, 每组选择的内容不能相同。

第二阶段:“教师演播室”活动筹备现场

一、参加人员:小班年级组“演播3室”成员

二、研讨实录:

年级组长:上次的策划会已经将活动主题定下来—童年的故事, 今天的筹备会主要是讨论活动开展的内容以及每人负责的工作。第一个内容是讨论童年的故事活动怎样开展。

教师1:我觉得可以先让教师回忆自己的童年, 然后说一说为什么那么难忘?

教师3:也可以让教师看看孩子的童年是什么样的?最好有影像实录, 更能说明问题。

教师4:活动开始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 让教师想象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结束用“童年”, 让教师共同唱这首歌。

年级组长: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在教育实际, 引导教师围绕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一是你觉得现在孩子幸福吗?为什么?二是我们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让孩子快乐成长。

教师1:单一讨论太枯燥, 可以准备海报纸, 让教师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在海报纸上记录讨论的重点内容。然后请教师代表进行发言。

年级组长:刚才大家已经将活动内容基本确定, 下面进行第二项内容讨论人员分工的问题。主持人、导演、文书、摄影师、道具分别由谁负责呢?

教师1:教师4语言能力强, 而且能调动现场气氛, 可以做主持人。

教师3:我负责道具, 准备活动中所需的物品。

教师2:我擅长摄影, 就负责照相吧。

年级组长:教师1你的文字功底好, 你负责活动计划书的撰写和现场的文字记录工作。我负责现场整体的调控。

三、过程解析:

根据【教师演播室】内容的需要, 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活动, 如:案例分析式、互动研讨式、讲授式、表演式、游戏式等等。教师通过商讨自主分工合作, 其中每人都有相应的职责, 而每次所负责的职责可相应变化。

第三阶段:“教师演播室”活动开展现场

一、参加人员:全体教师、园长、后勤管理人员。

二、活动准备:幼儿游戏的照片和录像;大型海报纸;彩笔;钢琴曲。

三、研讨实录:

(一) 引入活动——童年畅想

主持人播放一段悠扬的钢琴曲, 请教师静静聆听, 舒缓心绪, 自由畅想。

随后, 主持人宣布今天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童年是歌、是梦、是诗, 童年的脚印一串串……我们相约在一起重温以前的快乐时光, 今天的话题就是“童年”。

(二) 体验活动——你说我说话童年

出示大屏幕:画面上出现的是一些孩子在沙滩上快乐游戏, 有的光着脚丫在沙滩上追逐嬉戏, 有的在拾拣贝壳, 还有的在开心的挖沙子堆城堡, 好一幅怡然自得陶醉的画面。教师根据各年龄层次的用回忆倒叙的方式来进行畅谈。 (音乐循环的播放钢琴曲渲染气氛)

1. 看到上面的画面你曾经想起过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吗?童年让你想到些什么呢?

教师A:童年像一杯苦酒, 个中滋味令人回味。

教师B:童年像柠檬, 酸酸的让人心酸。

教师C:童年像大海一样, 深深的蓝蓝的。

教师D:童年像走进绿色的树林, 一阵阵浓郁清香。

教师E:童年像一首诗, 令人充满诗情画意。

教师F:童年像阳光一样, 使人温暖幸福。

教师G:童年像星星一样明亮, 让我心灵发亮。

教师H:童年像树根一样, 深深地扎进我的心里。

2. 童年的回忆各不相同, 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 可笑的事, 或者做过的一些傻事, 这些事情让人每当想起都会暗自觉得好笑不止。

童年趣事有:爬墙头、挖地瓜、拉警报、掏螃蟹、捉青蛙、荡秋千 (在树上) 、逮活鸡拔鸡毛、失足踩小鸭、在午睡的爸爸脸上画脸谱、放火烧草垛子、堆雪人打雪仗、玩弹子、拣地上的糖块吃、破坏邻居家的花草、装鬼吓人。

(三) 研讨活动——童年进行时

1. 影像回放。

幼儿园召开运动会的画面, 家长忙前忙后地照顾孩子, 无微不至地呵护孩子, 可孩子脸上却毫无表情, 孩子关注的眼神停留在新颖有趣的运动玩具上, 久久不能移开。

2. 主持人聚焦问题。

(1) 你觉这些孩子幸福吗?为什么?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童年?

(2) 我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年,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3. 教师分组研讨并且用海报的形式记录。

4. 针对问题研讨。

A组教师代表:现在的孩子看起来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 是在蜜水里泡大的。以前经历过的事情, 现在孩子从未体验过。虽然过去童年时觉得是苦, 但回味起来, 却觉得很有趣。因为从小自由地“玩”, 使得现在的我们变得能干和聪明, 喜欢去尝试各种事情。而现在的孩子恰恰缺少的是自主, 被大人看管, 不能想做什么就干什么, 同时压力也大。

B组教师代表:从物质上来看,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 但是从精神层面来看, 孩子其实一点也不快乐, 大人什么都不让孩子自我尝试、发现、探索。所以, 现在的孩子自主意识差、无责任感, 遇到困难退缩不前, 缺少勇敢、大胆的品质。孩子需要的是快乐、开心、自由的空间。

主持人:每位教师, 从自己的童年联想到身边孩子的童年。在工作中, 我们应该怎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快乐成长, 让孩子享受充满幸福的童年时光?

教师A:我用自己温馨慈祥的目光,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让他们在我的照料呵护下幸福地成长。

教师F:我要让孩子自己拿起画笔尽情地涂鸦, 我会用肯定的目光赞许地说:“你真棒!”

教师I:我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来排解孩子的心结, 和他们做朋友, 用我的辛勤汗水浇灌他们茁壮成长。

教师E:我要开辟一块场地, 坐在他们身边, 让他们随意地“打砸”, 尽情地发泄玩。

教师G:我要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 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喜欢的方法来探索知识的海洋。

教师C:我要像妈妈一样教会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

教师F:我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让他的一生受用不尽。我要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对与错, 学会轻易不能放弃。

教师J:我要让孩子每天吃得开心、用得放心、玩得安心, 健健康康快乐每一天。

教师H:我要把自己的微笑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每一个我带过的孩子, 让他们和我一样天天笑容满面, 情趣盎然, 使他们在幼儿园里的每一天都快快乐乐, 笑声不断。

四、过程解析:

透过“童年的故事”教研案例, 让我们对“教师演播室”这种新型的园本教研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它是教师内在需要的自主教研学习, 是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研学习, 是大家进行切磋、协调与合作,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共同成长的教研学习。

上一篇:工程市场下一篇:人居安全及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