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活动论文

2024-07-05

园本教研活动论文(精选12篇)

园本教研活动论文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幼儿园游戏的相关理论, 明确游戏在课程中的重要价值。

2.争鸣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环境的预设与生成, 关注游戏的有效互动。

3.重视游戏中幼儿经验与情感的分享, 强化游戏中交流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小熊若干、信封6个、多张小纸条 (与教师人数相等) 。

2.预先设计好的游戏问题写在彩色纸条上, 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

活动过程

一、游戏“揭彩条”, 引导教师自主选择、自由分组

主持人:欢迎大家进入游戏课堂。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快乐游戏的音符, 让游戏成为我们教育生涯中的主旋律。 (主持人边说边走向黑板, 揭示活动主题) 。

下面, 开始第一个游戏“揭彩条”。请老师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揭下一张彩条, 然后根据小彩条背后的单数或双数, 按标记入座。

(主持人的话音刚落下, 教师们纷纷从墙壁上揭下一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再按照主持人提出的游戏规则坐到相应的位置。这时教师们已经自由分成两组, 成﹝﹞形面对面坐下。)

二、游戏“同伴过招”, 教师协商确定题型、交互碰撞

主持人:现在请各组老师将问题汇总一下, 按必答题3个、互答题3个和争鸣题1个三种类型分类, 并请放进相应的信封里。

(短短几分钟, 两组成员经过一番交流, 很快就确定了题型, 放入信封并交给主持人。)

主持人:我们进入“同伴过招”环节, 首先是必答题。

1. 必答题 (问题略)

主持人:我问、我问、我问问问。

两组队员:我答、我答、我答答答。

主持人:必答题是由本组队员来回答, 当回答不上来时, 组内成员是不可以进行补充的。请A组先来回答, 答对者奖励一个小熊。

2. 互答题 (问题略)

主持人:我问、我问、我——问问问。

两组队员:你答、你答、你——答答答。

主持人:下面进入互答题。问题由对方组内成员来回答, 组内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请B组先来回答, 答对者奖励一个小熊。

3. 争鸣题

主持人:我问、我问、我——问问问。

两组队员:我答、你答、大家———答答答。

主持人:两组的成员都选了1个大家平时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争鸣题, 相信通过大家的研讨与争论, 一定会有所学、所思、所悟。

问题一:游戏的场景设置是否需要预先固定?

主持人:游戏的场景设置这个问题在三个年龄阶段都涉及到, 请大家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游戏经验, 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肖伯纳说得好:你一个思想, 我一个思想, 我们交换了就有两种思想。

A组陈老师:预先固定游戏的场景对小班幼儿比较适宜, 因为幼儿的游戏行为本身受制于游戏环境, 小班幼儿通过固定场景设置可以熟悉游戏内容, 逐渐融入游戏之中。

B组顾老师:上次我看到中班开展“超市”游戏, 教师预先将游戏区域固定, 环境本身已经暗示了幼儿游戏的主题, 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主持人: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教师就应该充分放手, 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布置游戏场景, 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就会更高, 兴致就会更浓, 游戏的效果也就迥然不同。还有哪组老师想发言?

A组陶老师:主持人说得对。虽然幼儿只是用简单的玩具柜、桌子或用其他物品在摆设, 但是在这摆设过程中, 幼儿在思考多个问题, 用什么东西来摆, 如何设置, 怎样摆设才好。

B组宗老师:是的, 幼儿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想象与建构着, 同时也在与同伴共同的合作中积极交往着, 语言与动手能力同时获得发展。

B组姚老师:其实, 不管是在教学活动还是在游戏之中, 教师都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环境场景的设置可以交给中、大班的幼儿, 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

A组周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幼儿, 可以让幼儿进行尝试, 试过之后才会知道幼儿会与不会。

B组华老师:我们应该积极让幼儿都来尝试。如果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那幼儿游戏的水平永远得不到提高。

主持人:虽说设置游戏场景只是游戏中的一个细小的环节, 但也值得教师重视, 真正做到在每个细节之处给予幼儿自主, 焕发游戏精神。

问题二:游戏后的分享活动如何组织?

主持人:当游戏结束时, 师生共同围坐在一起, 交流与讨论游戏的体会, 分享游戏中的快乐与经验, 对于这个有意义的环节, 平时你们又是如何组织的?

A组蔡老师:我觉得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点, 以此展开讨论, 更能激发幼儿的参与性。

B组金老师:我觉得要及时捕捉游戏中幼儿的闪光点, 在游戏分享时更多地让幼儿体验成功与自信。

A组陈老师:开展游戏分享活动时, 老师要有问题导向, 目的性要强。设计问题时应该多加思考, 一个问题提出后, 幼儿的反应会是怎样的?要能让幼儿围绕一个中心来相互交流、讨论, 说出自己的想法。

B组蒋老师:我也赞成A组老师的意见。如××老师开展的小班民间游戏“拍山墙”, 教师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这个游戏哪里好玩呢?许多幼儿都说了自己觉得好玩的地方, 说得非常流利。

B组孙老师:中班Z老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贝贝服装厂”的分享活动时,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设计室”“试衣间”“展示厅”等几个区域各自为阵、幼儿间的交往不多等情况, 在组织分享活动时就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

A组施老师:教师要在幼儿的讨论中捕捉到有价值的地方, 引发幼儿的争议, 让幼儿在争议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从而深化游戏, 积累幼儿的游戏经验。

B组姚老师:我觉得并不是每一次游戏都要有分享活动。这得取决于教师对游戏的观察, 对幼儿经验的把握。

主持人:是的, 不能将游戏的分享活动作为一种操作程序来开展。大家可以根据刚才老师们分享的智慧到实践中去验证, 或许自己会有好的方法与策略。有时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几个, 关键得看哪个是适合自己的。

三、游戏“激情对打”, 教师身心完全释放、体验乐趣

主持人:最后, 请大家离开座位, 来到排球场。不过今天的排球是用气球代替, 还是以刚才的小组为单位分成A、B两队, 五个气球同时置于空中, 由两队进行对抗, 不让气球落在本方场地上, 累计数量, 少者胜出, 采用“五局三胜”制。规则是, 不能用手去接触气球, 可以向气球吹气或是用头去顶。

经过大约十分钟的全身运动, 教师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胜利了!”当B组的老师欢呼时, 教研活动也在老师们的欢声笑语中落下了帷幕。

园本教研活动论文 篇2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我们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园内外的各项学习、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并且要求教师学以致用,把所学理论与自己教学实践相结合。

2、要求教师多阅读《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幼儿杂志,认真作好摘录。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学习时做到边学习、边理解、边应用,使自己尽快更新观念,形成新的理念并适时交流。

3、每位教师每月都要积极撰写观察记录,每节活动课后都有教学反思并进行交流。

(二)、开展各种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园针对教师的年龄结构特点,本学期以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为主体,根据教师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1、加强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结对计划。

2、落实每周互相听课制度,采用不定期与定期抽查。

3、教师仿效优秀案例,边学边思边做,开展案例研讨。

4、观摩交流,集中观看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活动,吸收新经验,取长补短。

6、赛课活动,我们为教师们提供赛课活动,引导教师们通过活动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们也通过互相的学习观摩,会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得更快。

7、加强游戏和区域管理,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区域活动,区域活动要有丰富的材料。

8、开展家园合作研究,促进家园的更好配合。

教师与家长要密切联系,做好家访工作。各班及时布置好家园联系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学习内容,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继续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和举办家长会,展示幼儿的方方面面,注重家园联系的每一个细节,真诚地与家长合作,共育幼儿。

二、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各班教师严格执行幼儿一日活动作息安排,强化常规训练,逐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

2、制定各项教学活动计划

3、检查各班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包括活动室环境、主题墙、备课笔记、家长园地等)

三月份:

1、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我爱妈妈》主题活动

2、专题研讨:有效的教学提问

3、各班环境布置评比

四月份:

1、主题墙评比

2、幼儿户外春游

五月份:

1、幼儿手工比赛(中、大班)

2、教师活动案例评比

3、庆“六一”活动

六月份:

1、课题组活动

2、备课笔记、教养笔记、自我反思评比

3、幼儿期末能力发展水平测试

4、各班评选“好宝宝”

建设园本教研保障制度 篇3

管理者听课兼课制度

一方面,我们认真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以往。我们有专人(教科室成员、年级组组长等)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整体考评。我们认识到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所以现在主要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是:管理者在听课前一天中午通知被听课教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一般会在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中午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该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随堂听课则事先不通知教师,课后的交流程序与预约听课相同。

另一方面,管理者实行兼课制度,目的是深入了解一线教学工作,获取幼儿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去研究和解决。基于此,管理者要进班。具体做法是:管理者每周二上午轮流参与中班的角色游戏,与班级教师分工负责,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同时加强对幼儿创造性游戏的个别指导。另外,管理者分成两个工作小组,每周二下午分头轮流组织大班幼儿的美术、打击乐兴趣小组活动。每周四下午则参与组织全体幼儿的散步观察活动,引导幼儿接触大自然,等等。这样管理者可以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有较全面和感性的了解。为顺利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奠定基础。

教师自主学习制度

园本教研的核心是从实际出发。帮助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所以管理者给教师自主选择的机会,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非常重要。几年来,我们坚持给予教师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指导师和学习培训的机会。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和团队成员(年级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确定某一领域作为重点研究的方向。在每学年初,我们会组织全体教师自主选择本年度重点研究方向,并要求教师在本年度内向大家展示。

其次,每个教师既可以自主选择同伴作为自己的指导师。也有可能被别入选为指导师,这样同事之间互相寻找亮点,互相肯定对方,激励教师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制度打破了等级观念,教师共同备课、上课,相互观摩,相互交流课后反思、论文撰写等经验。共同成长。

第三,我们会把所有学习信息收集起来向全体教师公告,由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为了避免信息单一化,我们规定每次最多去4人,以做到个人学习需求和组织需要的统一。

年级组组长、学科组组长工作制度

年级组组长和学科组组长是园本教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我园,年级组组长和学科组组长每年聘任一次,是在民主推选的基础上由园务会议讨论决定的。年级组组长负责制订本组教研活动计划并认真实施。他们隔周召集组员开展业务学习。讨论并确定教育主题、教学内容与目标等。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他们还要在每学期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开展2~3个专题研究,同时指导新教师。学科组组长与年级组组长的职责类似,重点探讨领域教学。

教师学习经费保障制度

进班式教研,园本教研新举措 篇4

祝老师是由小学转岗进园的教师, 在幼儿园从教两年,目前任教中班。由于多年小学教师的专业背景,她更多地专注和胜任于集体教学活动, 对于区域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方法欠缺。

第一次进班研讨: 引领祝老师创设基本符合要求的游戏区域

第一次进班指导的是教研主任周老师。

周老师进入中(一)班后,看见教室里只有娃娃家、建构区、棋牌角、图书角和美工区五个游戏区,并且区域中的游戏材料多数是成品, 只有美工区偶有一些半成品材料。实地考察后,周老师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祝老师了解并明确设置中班游戏区域的基本要求和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游戏材料。

周老师首先请祝老师观摩自己班级的游戏区域,同时向她讲解创设幼儿游戏区域的基本理念与知识,然后两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何老师决定围绕本班当前的教育活动主题“我爱妈妈”设置游戏区域,并根据本班幼儿人数和教室面积, 确立了设置七个区域和各个区域的内容,最具特色的是“缙云环保屋”,里面提供了多种废旧材料让幼儿进行手工制作。中(一)班的区域主题和内容确立后,何老师动员家长来园,和幼儿共同创设区域环境和自制游戏材料,如用硬纸板、彩色纸、双面胶制作了小吃店的灶具,既耐用又美观;用收集来的牛奶箱、鞋盒等物品进行卫生清洁和美化后,成为建筑区里的大型“积木”。

在班级区域创建的过程中, 周老师还带着祝老师到示范幼儿园观摩学习, 回班后对自己班级中所设置的各个区域进一步地完善, 使得这些区域初步符合中班的幼儿特点、教育要求和本班实际情况。

分析:

面对一名缺乏区域游戏知识和经验的教师,通过实地考察,指导教师很快便清楚了何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掌握创设中班游戏区域的要求与方法,并根据何老师既缺乏区域游戏的实践经验、又缺乏相关理念和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边实地考察、边讲解理念和理论的指导方法,有效地帮助祝老师设置出七个基本符合要求的游戏区域。

第二次进班研讨: 提升祝老师组织和指导区域游戏的水平

在中(一)班的区域游戏开展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组织了进班教研活动。这次进班的是教研主任周老师和中班年级组全体教师 (这些教师的背景情况与祝老师相似),研讨重点是祝老师对区角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祝老师按照自己预设的计划组织幼儿的区域游戏:开始部分是集中谈话,教师通过图片、谈话的方式,指导幼儿回顾了上次区角游戏的优点并反思了不足,组织幼儿就上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部分是幼儿进入区域开展游戏,祝老师到各个区进行指导,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持和帮助;结束部分是游戏评价。

区角游戏结束后,开始了研讨活动,过程如下:

首先是祝老师的自我反思与评价。祝老师在自评中提出了自己深感疑惑的问题:

1.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否要求每个区域的活动都必须与主题有关?

2. 如何有效地提高幼儿建构游戏的水平 ?

3. 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的操作 ?

其次, 参与研讨的教师对祝老师的游戏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大家共同的看法是:祝老师在区域游戏的组织上是比较有序的,游戏环节也比较完整。但缺少指导的重点,预设较多,使得幼儿在游戏中放不开手脚,缺少自主和创意。针对祝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其他教师也都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但同时表示他们也想了解这三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最后,周老师对研讨做了小结,重点是对祝老师所提问题的解答:

1. 班级中所设置的游戏区角不必都与主题有联系,教师要根据不同游戏区域的内容、材料,自然而有机地渗透主题活动的要求和内容。

2.我们刚才看到了幼儿搭建物体的方法单一、建构作品的种类不丰富。面对问题,祝老师要学会分析原因,如幼儿常用材料的形状和规格, 探讨幼儿为什么乐于使用某些形状和规格的材料而不去动用其他材料的原因;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几种搭建方法,探讨幼儿不应用其他搭建方法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幼儿还不会这些搭建的方法。

3. 祝老师关注到游戏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 ,这很好。在刚才整个区域游戏时间里,祝老师都很忙碌,走进了每个游戏区域,关注到全体幼儿,但指导作用不大,为什么? 是不是缺乏目标意识和指导的重点。比如迷宫区,中(一)班的迷宫区很有特色,幼儿是自由地在墙壁上画迷宫,值得大家学习。教师指导的任务是帮助幼儿不断发展玩迷宫的水平, 有效指导的基础是教师对幼儿发展的把握。祝老师可以观察幼儿画的迷宫,看看他们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所画的迷宫之间有没有区别,是否体现出发展。教师要了解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发展情况, 可以用某种方法记录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变化。教师如果在一个区域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就要联想到其他区域会不会也有类似的问题。

最后,祝老师再次发言:听了周老师的话,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清楚了。比如区域和主题的关系。最近一段时间,我把几个很难体现主题活动的区域暂时关闭,造成区域数量的不足,这种认识这太片面了。关于建构区,下一步我要提供多材质、多种形状和多种规格的材料,方便幼儿的创造,不要让材料限制幼儿的想象力。我还应该有计划地指导幼儿学习多种搭建方法。

分析:

1. 教师的指导 对幼儿游戏的 开展和游戏能力的 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祝老师对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存在着诸多疑虑,这些疑虑影响了她的指导行为。所以,这次进班教研是通过解惑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周老师在进行指导时,不是采用直接给出答案的方式,而是采用“留白”法:列举祝老师指导过程中的一些例子,引导祝老师反思自己实践中的问题, 并尝试找到隐藏在行为后面的认识。

2. 之所以邀 请中班年 级组教师参与 这次进班教研,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同伴相助”,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为祝老师解惑;其二是“由此及彼”,由于这些教师的背景情况与祝老师相似,所以,从祝老师的问题中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周老师向祝老师解惑的同时也是在为他们解惑。

第三次进班研讨: 隐形支持祝老师在游戏中对幼儿的放手

第二次进班教研活动后, 祝老师在建构区投放了丰富多样、形状各异和大小不一的材料,并组织幼儿学习了一些拼搭组合的方法。在这种情境下,教研主任周老师进行了第三次进班教研活动。

周老师重点考察了建构区, 这也是当天祝老师的游戏指导重点。建构区里有五个幼儿在游戏,他们搬的搬,搭的搭。不一会,各种材料在五个孩子的配合下变成了一个花园和几座错落有致的房子。祝老师过来说:“这么多漂亮的房子,我住几号楼呢? ”“3号楼。”一个孩子说。“第几层楼? ”“第三层楼。”另一个孩子抬头答应到。祝老师假装住了进去,师生都开心地笑了。

祝老师刚要离开时,只见鑫鑫手拿着一个“ㄥ”形纸板自言自语:“这是什么呢? ”祝老师心中暗喜:这是新投放的材料,是预设的盖房顶的材料。鑫鑫很聪明,稍作揣摩就拿去盖房顶。他将“ㄥ”形纸板轻轻地放在房子的顶端,但是,掉了下来。再放,再掉。其他孩子跑过来帮忙,大家一起小心翼翼地放上去,但一松手,纸板又掉下来了。一次又一次,房顶仍搭不稳。祝老师静静地看着,一言不发,但眼里明显有一丝着急。她向周老师看去, 周老师微笑着微微地摇摇头。祝老师点点头, 还是什么话也没讲, 只是蹲下来微笑地看着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其他的孩子走了,唯有鑫鑫还在不断地尝试着。好几分钟过去了,“ㄥ”形纸板终于安放在了房顶。面对新型的房顶,鑫鑫开心地笑了。其他孩子见了都跑过了向他讨教。面对这一情境,周老师也对祝老师会心一笑。

事后在和周老师的交流中, 祝老师坦言:“‘ㄥ’形纸板是新材料,我预设的目标是幼儿能将其作为房顶,并操作成功。当我看到孩子们总是失败,我也动摇过,想过去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当想到‘要放手让幼儿自己探索,相信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理念,又有周老师微笑的支持,我最终还是坚持没做任何干预,只是用微笑支持鑫鑫的自主探索,他成功了。”

分析:

园本教研计划 篇5

振兴路幼儿园小班组

礼仪教育是人之初的“必修课”。“开展文明礼仪活动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并持之以恒”。要倡导文明礼仪,加大宣传力度,加速成为现代文明人的进程!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礼仪教育在幼儿园更易于实施。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优雅的过一生!本园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为了增强幼儿的文明礼仪知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1、通过评选“文明小组”、“文明小天使”,树立榜样,强化幼儿的文明礼仪知识,自觉遵守幼儿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礼仪,通过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影响其家人(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3、通过培养幼儿礼仪、品格,大力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研究措施与方法

分班制定教育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文明礼仪行为常规教育,并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训练,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和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掌握文明用语,礼仪示范动作,使每一位幼儿都认识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内容和教育意识,各成员有活动记录,使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最终形成自觉地,比较牢固的良好行为习惯。

1、创设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

2、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

根据每月主题每周有讲划地组织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活动,采用丰富的教育教学形式,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使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规范化。

3、规范训练文明礼仪评比竞赛活动。

每周开展“文明小天使”评 比活动,通过以幼儿主体的相互监督和自我教育保证幼儿的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提高。

4、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生态体验下的园本教研 篇6

一、秉承生态理念,定位园本教研新思路

1.专家助力,引领中起航

传统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虽有参与的热情,但文化底蕴和理论功底不足,研究能力不强,加之缺乏专业指导和引领,阻碍了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从2005年9月起,我们聘请刘惊铎教授和姚亚萍教授作为生态体验教育的顾问,定期对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引领教师在看、思、议、行中,感悟生态理念的真正内涵,明白什么是生态的园本教研,即:教研工作的外环境(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与内环境(教研本身诸要素)之间以及内环境各要素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合规律的、相互支持、互促互进的和谐关系下的教研。通过集中学习、分组学习、自我学习等途径主动学习生态体验理念和相关文章,促使园本教研从传统走向生态,从尝试走向常态,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示范辐射,互补中成长

骨干教师在生态园本教研中起着协助、领航、示范、辐射的积极作用,是园级教育教学专家。每学期,我们都会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评优课、园电教评优课、园各学科领域评比课、师徒汇报课、外出学习展示课、五年内新教师汇报课、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课题组成果展示等互动学习活动,给青年教师树立榜样,为全体教师提供借鉴,起到引领激励作用。例如“六六体验吧”的成立,打破了传统教研“一刀切”“一言堂”的局限,拓宽了园本教研的渠道。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选择体验吧,比如在舞蹈、歌唱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加入“艺术吧”;有烘焙、厨艺、缝纫等特长的教师选择“生活吧”;有理论功底、论文写作能力强的选择“学术吧”……教师们相互讨论、交流、切磋、研究,形成了生态教研组。在每学期开学前,通过教职工大会的全员培训,每个体验吧的教师代表提出园本教研“金点子”,为每一次教研活动出谋划策,交流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引发大家的思考,促进教师的全方位发展。

3. 形式多元,协作中共存

采用多元化的园本教研组织形式,创新园本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申报方案,是生态体验下的园本教研的一个重要举措。生态的园本教研中,一线教师和业务部门不是分割的,教师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默契团队、一个快乐整体,是协作共存的。我们采取小组征集和民主评议、自我申报与年级组推荐、业务部综合商榷等方式组织合作小组,就环境创设、办园指南、教育教学开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真正让教研活动以园为本,以人为本。例如:每学期一开学,就通过全园教研例会征集学期教研活动方案,每个教师都参与到教研活动方案的设计中。

此外,“换岗体验”成为了生态园本教研新的突破点。其内容包括保育员与教师之间的换岗、本部教师与分园教师之间的换岗,以体验在不同环境中的保育教学。“换岗体验”使得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更强了,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职工之间深层次的协同发展。

二、推动生态实践,架起园本教研新平台

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园所提供的平台,在集体的协作中才能营造一种生态的研究氛围。为此我们建立起市、园两级共同体教研平台,以便为教师争取更多的教研活动机会,使得教师的能力在系列教研活动中逐步提升。

1.“课堂大练兵”——私人定制的成长

关注教师成长的差异性,加强生态课堂的练兵活动对教师的成长至为重要。

(1)“一课三议”,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以“同题异构”“反思汇报”“个体研磨”三种形式来开展的课题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们注重打造“生命感动、情感互动、师幼共存”的体验课堂。首先,注重体验场的营造。感人的音乐、适时的灯光、多媒体、图片等手段,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体验场,使幼儿的学习更主动,体验更深刻。其次,注重师幼互动。生态课堂注重师生的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从而实现共同、持续与和谐发展。最后,注重反思性的评课。在每一次课后,教师都会进行评课,要求做到四个看:看教学目标、看教学活动的设计、看学习过程和看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提倡“鸡蛋里挑刺”,教师们人人发言,因为只有将矛头指向问题,才能发现课堂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共同进步。

(2)“专题听课”,即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幼儿体育锻炼观摩研讨活动,研讨中我们注重过程,着眼细节。教师用录像将整个活动记录下来,然后在研讨时,再现活动情景,教师展开相关的研讨。在这种放大镜般的观摩研讨中,教学中的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暴露无遗,在看、思、议、行中,不同的意见或建议总能让大家眼睛一亮,思路大开,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3)“跟踪听课”,是一种以相对薄弱的教师个体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听课、交流、再听课、再交流的不间断的研讨过程;或以某个班为对象,观摩半日活动,通过半日活动研讨班级常规、孩子发展情况、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配合、环境的创设等。通过跟踪后的案例研讨,真正实现了教、学、研的一体化,教师在活动中的交流、对话与沟通,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

除此之外,我们还创新出多种新的生态课堂研磨教研方式,如:“分层汇报课”“骨干示范课”“电教评比课”“组内评比课”“常规管理”等。通过上述平台的捶炼,教师在生态教研活动中完成了角色转变,由“要我研”到“我要研”,专业成长更主动、更有效。

2.“体验式研讨”——多重视角的历练

“体验式沙龙”“家长沙龙”“《纲要》和《指南》学习研讨”“区域游戏材料研讨”“案例专题研讨”等,都是极具生态体验特色的研讨活动。它提供了教师集体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平台,让教师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下各抒己见,交流分享经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nlc202309041945

每次研讨前,都会请每位教师将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写下来,然后由业务部和课题组筛选,最终确定该月沙龙研讨的主题。每位教师在研讨活动开展前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或教学中的有效做法,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和整理。研讨活动中,主持人阐述研讨主题,并请各位教师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最后由主持人和协作者对教师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大家对相关信息进行梳理,以方便教师吸收和内化。

多形式、多重视角的互动沙龙活动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对如何开展生态园本教研活动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3.“园本课程”——生态衍生的硕果

教研团队通过生态活动这座桥梁,将园外的、园内的、个人的、集体的、科学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创设生态体验场、营造节日体验活动氛围,使幼儿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将无声的“教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并从中截取典型事件形成有效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解读和理性思考,获得教育的新感悟,总结教育的新经验,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形成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从而更好地推动园本教研的步伐。在生态教研活动驱使下,园本课程呈现出生态的、自然的、和谐的景象。我们以本土优质生态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开发体验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挖掘本园优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演绎生态教育新内涵,形成了许多优秀的生态教育案例。

如:每学期的“采摘节”,教师都会带领幼儿在种植园地进行挖掘采摘。教师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教育资源,教师挖掘了“挖红薯”活动题材,经过园本研修小组的交流、设计、评议、反思和实践,大班体验活动“挖红薯”应运而生。活动中,幼儿在种植园地里通过看看、讲讲、挖挖等方式了解红薯生长环境、外形以及功用等,探索如何使用小工具挖红薯,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这样的活动是生态的、自然的、简单的、纯粹的、有效的,开启了幼儿在三重生态下的不同感悟,不断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生态的园本教研,充盈了园本课程,深化了师生对生态体验的生命感悟。

三、引发生态反思,推动园本教研的持续发展

生态的、民主的、有意义的教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需要大家共同研究、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起进行行动研究,以推动园本教研的持续发展。

1.教研要有深度、力度

园本教研活动除了教会教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必备的唱、跳、弹、画等基本功外,还要开展专题研究工作,对科研教学进行反思。对于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中进行研究和深度挖掘,如:怎样指导体验游戏?生态的情境脱离幼儿园该怎么创设?教学实情境难以创设怎么办?……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后,教师都认真地写出感想,这对提高园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有较大的作用。

2.教研要研“幼”研“学”

生态的园本教研需要引导教师真正地转向重视幼儿、重视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上,而不仅仅是重视教师的“教”。课例研讨中,不应仅仅聚焦在教案怎么写,怎样上好某一“集体活动”上,将观摩的重点落在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对活动的组织或教具的使用上,还应注重对幼儿学习的深入研究,要关心活动中幼儿怎样学习、怎样理解教学内容、怎样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概念、怎样按“纲要”“指南”的精神去支持幼儿学习。只有这样的教研才是有价值的。

3.教研要促“平等”求“真实”

教师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生态的园本教研就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教师的“发展不平衡”。有些教师在园本研修中不愿畅所欲言,身心的投入度不高,活动中只带着耳朵和眼睛。为此,我们在每一次的教研中都注意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小家庭”或“大家庭”氛围,让每一位成员都具有存在感,让教师先在小范围内获得认同,带着愉悦的心理,就有了敢于在集体面前发言的底气。

以上是我园在生态园本教研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走进这样充满着生态雨露、体验之花的生态园里,亲历着自己在教研中成长的每一段历程,体验着研修带来的价值与成就,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对幼教事业的热情。我们将继续教而研之,教研相长,通过一次次学习、一次次实践、一次次反思,在生态教研之路上尽享体验的盛宴。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园本教研应关注常态教学 篇7

一、关注常态教学存在的问题

园本教研作为贯彻《纲要》、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支撑制度,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正受到越来越多幼儿园的青睐, 但园本教研对于常态教学的关注往往不够, 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1. 教研管理者对常态教学不重视, 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

在常态教学中, 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和《纲要》有哪些差距, 这些差距又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教师的困惑和困难又是什么?对此, 教研管理者常常心中无数, 也不太重视, 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 而这些问题恰恰能真正激发教师的教研需求。

2. 教学研究与常态教学相脱节, 不能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困惑的问题。

在园本教研时,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在教研时思路清晰, 理念先进, 但一回到常态教学实践中, 又呈现习惯性教学, 新理念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自身的日常教学行为, 常常觉得茫然。针对以上现象, 园本教研应关注常态教学, 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聚焦问题, 不断验证教研设想, 优化自身教育行为, 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更好地体现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关注常态教学的有效策略

1. 重视常态教学, 转变角色。

常态教学由于是教师在自然教学状态下进行的, 相对于精心准备的观摩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老师们常常害怕教研管理者看到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教研管理者在重视常态教学时, 只有实现三种角色转变, 才能引领教师一起敏锐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 变检查者为倾听者。 (1) 倾听教育设计———了解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想, 了解其对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熟悉和研究程度。 (2) 倾听评价反思———了解教师的原有认识, 判断其对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认知程度, 了解教师的困惑发现其内在需要, 寻找阻碍她发展的关键点。 (2) 变评价者为挖掘者。 (1) 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接纳式的交流和提问, 与教师一起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 引导其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将已有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 提升她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挖掘行为中的闪光点———在共同挖掘的基础上, 通过呈现幼儿的客观行为和表现, 引导教师从幼儿的表现中发现自身行为的价值, 以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并把它作为教师教育实践学习、实现教育行为创新的基础。 (3) 变要求者为建议者。 (1) 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提建议比提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接纳, 这样让她们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可以减少心理压力, 增强自主感, 为接下来新的尝试提供良好的前提。 (2) 提供多种可选择的建议———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尝试、验证、丰富和发展新的认识, 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建议虽然是供教师自主选择的, 但实际上是一种更趋专业化的导向, 她们即使不对此做出选择, 也会受到一些思考方向和设计思路上的启发。

2. 走进常态教学, 聚焦问题。

园本教研所针对的问题虽然来源于实践, 但并不是实践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纳入园本教研的范围, 它所针对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而许多一线教师往往以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思考日常教学活动, 不会发现真正的问题, 往往对本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无动于衷。这就需要进一步走进常态教学, 帮助教师发现并聚焦问题。 (1) 扎根策略。扎根策略就是脚踏实地去教育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升教师能力的一种方式。我园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扎根常态教学, 制定了《随堂听课研讨制度》。采用分层轮流包干式听课法, 加强一对一研讨。通过扎根日常教学, 及时了解、掌握教师们的教育行为、教学水平及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并以此来检验教研效果。 (2) 小纸条策略。小纸条策略指就常态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 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小纸条上, 集中张贴, 大家相互阅读后, 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疑惑, 教研组织者根据问题情况进行梳理或集体研讨, 让常态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支点。下面就以一次活动为例进行说明。中班教师在组织新课程律动《织布》教学实践时, 有教师提出:在律动教学时教师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幼儿的自主表达与情感体验, 活动的游戏性、自主性不够……让大家用小纸条帮助她给出改进意见。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们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 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律动活动还是要以传授动作技能为主, 不然会走向过度强调儿童自主性的极端, 教师不教, 孩子是学不会的……有的则提出教师如果预设准备不充分, 忽视对教材、音乐性质等的分析, 活动时看似完全放手让幼儿自主表达, 实则大多数幼儿趋向盲目探索, ……有的教师认为律动活动开始可以先让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动作, 但当到了巩固环节, 又是教师带着幼儿一遍一遍的练习, 如何让学习既能体现幼儿自主性, 又能学会技能让教变得更有情趣……有的认为教师不能按照旧的教学习惯, 一味地我做你学、手把手地教会孩子律动, 这是有违新《纲要》理念, 也不利于孩子发展……看着这些各抒己见的小纸条, (见上图) 我们看到了教师们主动参与探索与讨论的兴趣, 更看到了教师所面临的新理念向新行为转化的艰难与矛盾, 这正是园本教研应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于是我们继续以律动《织布》为载体, 进一步对教师小纸条上的观点进行分析, 最后将核心问题聚焦为:如何在发展幼儿律动表现技能技巧的同时, 增强幼儿对韵律活动的体验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使其音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简而言之, 问题可以概括为:在音乐律动教学活动时, 教师究竟是教还是不教?由此引发教师更多的思考。

3. 反思常态教学, 转化成果。

反思是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 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和困惑, 并构建教师实践智慧和知识的主要途径。 (1) 反思对话, 解决问题。在律动《织布》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首先针对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教还是不教”的困惑, 让不同的教师就自身在实践中碰到的类似困惑和相关案例进行自由描述和交流, 呈现了对问题的真实感受。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引起大多数教师对问题的共鸣, 促使教师初步意识到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和假设, 从而激发教师针对“教与不教”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 进一步明确和澄清问题:一方面, 教师在观念上十分注重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以至闻“教”色变, 在活动中不敢教授知识技能, 注重让幼儿自主探索, 实则大多数孩子趋向盲目探索;另一方面, 有的教师则返回到注重律动技能训练的极端上去, 幼儿总是跟着教师转, 主体性发展十分薄弱;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不会把握教与不教的尺度, 不会利用图谱等有效支架组织教学。最后, 当教师们对问题的症结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由骨干组教师再次现场进行了律动《织布》的教学, 回到日常教学中去进一步地实践、集体研讨共同“诊断”出有效地策略, 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提升智慧。并再次利用小纸条策略, 大家一起分享经验。 (2) 成果转化, 明确要求。许多幼儿园管理者都为教研“研什么有什么、不研什么没什么”的现象而苦恼。通过教研, 上课、论文比赛出成绩了, 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可隔一段时间, 教学实践又回到了老样子, 许多原来好的做法都丢掉了。其实从现实来看, 研究出来好的经验如果不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 就会自生自灭, 不利于教师正确观念的巩固和教育行为的有效改善。

因此当教师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模糊的想法时, 我们会积极搭建平台, 让已经有这方面好经验的老师带动同伴学习:如让师幼互动积极的教师给青年教师上教学示范课;请班级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怎样构建良好的班风;让从小学武术的教师培训其她教师的体育基本功等等。

总之, 园本教研应更多地关注常态教学, 园本教研的管理者应成为黏合剂, 把园本教研工作与日常保教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让一线教师的困惑、问题和需要成为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支点。并通过关注常态教学, 让更多的教师看得见、听得懂、用得着, 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的教研文化, 引导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稳步提升。

摘要:园本教研作为当前幼儿园的一种主要教研形式,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但对于常态教学的关注往往不够。而常态教学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常态下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其教育理念, 而且也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常态教学,问题,策略,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园本教研再议[J].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 , 2006, (6) .

[2]朱家雄, 张婕.走向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论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向[J].幼儿教育, 2005, (9) .

[3]薛烨, 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60) .

园本教研活动论文 篇8

第一阶段:“教师演播室”活动策划现场

一、参加人员:小班年级组“演播3室”成员

二、研讨实录:

年级组长:我们“演播3室”在本月要组织一次教研活动, 大家讨论一下可以研讨哪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1:我们幼儿园有许多年轻教师, 在教育观和儿童观方面都需要加强, 我认为可以朝这个方向讨论。

教师2:要加强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不能只通过学习几篇文章或者讲几个案例, 一定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经验, 引发其内在体验。

年级组长:儿童观和教育观比较大而空, 有没有更具体的建议。

教师3:我有一个提议, 以前的孩子小时候无拘无束, 有很多有趣的游戏, 而现在的孩子大都被家长绑在身边, 失去自由游戏的权利, 能不能让我们的教师也有这样的体验。

教师2:用“童年的故事”作为主题怎么样?把教师的童年和孩子的童年进行比较, 让教师能换位思考孩子的想法, 并且迁移到工作中来。

教师4:换位思考, 是个好提议。我们成人往往不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自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照顾, 其实是违背孩子的意愿的, 不受孩子的欢迎。

年级组长:既然大家都同意, 那么我们这期的演播室内容就是“童年的故事”, 关于活动开展的形式、内容以及人员的分工等请组员考虑一下, 在下次的筹备现场我们一起讨论。

三、过程解析:

每次“教师演播室”的主题要围绕师德修养类、教育理论类、专业知识类、实践技能类、教学研究类、现代教育技术类这六个方面的内容, 由演播室教师商讨自主确定, 填写到每月“教师演播室”主题一览表中, 每组选择的内容不能相同。

第二阶段:“教师演播室”活动筹备现场

一、参加人员:小班年级组“演播3室”成员

二、研讨实录:

年级组长:上次的策划会已经将活动主题定下来—童年的故事, 今天的筹备会主要是讨论活动开展的内容以及每人负责的工作。第一个内容是讨论童年的故事活动怎样开展。

教师1:我觉得可以先让教师回忆自己的童年, 然后说一说为什么那么难忘?

教师3:也可以让教师看看孩子的童年是什么样的?最好有影像实录, 更能说明问题。

教师4:活动开始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 让教师想象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结束用“童年”, 让教师共同唱这首歌。

年级组长: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在教育实际, 引导教师围绕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一是你觉得现在孩子幸福吗?为什么?二是我们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让孩子快乐成长。

教师1:单一讨论太枯燥, 可以准备海报纸, 让教师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在海报纸上记录讨论的重点内容。然后请教师代表进行发言。

年级组长:刚才大家已经将活动内容基本确定, 下面进行第二项内容讨论人员分工的问题。主持人、导演、文书、摄影师、道具分别由谁负责呢?

教师1:教师4语言能力强, 而且能调动现场气氛, 可以做主持人。

教师3:我负责道具, 准备活动中所需的物品。

教师2:我擅长摄影, 就负责照相吧。

年级组长:教师1你的文字功底好, 你负责活动计划书的撰写和现场的文字记录工作。我负责现场整体的调控。

三、过程解析:

根据【教师演播室】内容的需要, 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活动, 如:案例分析式、互动研讨式、讲授式、表演式、游戏式等等。教师通过商讨自主分工合作, 其中每人都有相应的职责, 而每次所负责的职责可相应变化。

第三阶段:“教师演播室”活动开展现场

一、参加人员:全体教师、园长、后勤管理人员。

二、活动准备:幼儿游戏的照片和录像;大型海报纸;彩笔;钢琴曲。

三、研讨实录:

(一) 引入活动——童年畅想

主持人播放一段悠扬的钢琴曲, 请教师静静聆听, 舒缓心绪, 自由畅想。

随后, 主持人宣布今天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童年是歌、是梦、是诗, 童年的脚印一串串……我们相约在一起重温以前的快乐时光, 今天的话题就是“童年”。

(二) 体验活动——你说我说话童年

出示大屏幕:画面上出现的是一些孩子在沙滩上快乐游戏, 有的光着脚丫在沙滩上追逐嬉戏, 有的在拾拣贝壳, 还有的在开心的挖沙子堆城堡, 好一幅怡然自得陶醉的画面。教师根据各年龄层次的用回忆倒叙的方式来进行畅谈。 (音乐循环的播放钢琴曲渲染气氛)

1. 看到上面的画面你曾经想起过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吗?童年让你想到些什么呢?

教师A:童年像一杯苦酒, 个中滋味令人回味。

教师B:童年像柠檬, 酸酸的让人心酸。

教师C:童年像大海一样, 深深的蓝蓝的。

教师D:童年像走进绿色的树林, 一阵阵浓郁清香。

教师E:童年像一首诗, 令人充满诗情画意。

教师F:童年像阳光一样, 使人温暖幸福。

教师G:童年像星星一样明亮, 让我心灵发亮。

教师H:童年像树根一样, 深深地扎进我的心里。

2. 童年的回忆各不相同, 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 可笑的事, 或者做过的一些傻事, 这些事情让人每当想起都会暗自觉得好笑不止。

童年趣事有:爬墙头、挖地瓜、拉警报、掏螃蟹、捉青蛙、荡秋千 (在树上) 、逮活鸡拔鸡毛、失足踩小鸭、在午睡的爸爸脸上画脸谱、放火烧草垛子、堆雪人打雪仗、玩弹子、拣地上的糖块吃、破坏邻居家的花草、装鬼吓人。

(三) 研讨活动——童年进行时

1. 影像回放。

幼儿园召开运动会的画面, 家长忙前忙后地照顾孩子, 无微不至地呵护孩子, 可孩子脸上却毫无表情, 孩子关注的眼神停留在新颖有趣的运动玩具上, 久久不能移开。

2. 主持人聚焦问题。

(1) 你觉这些孩子幸福吗?为什么?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童年?

(2) 我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年,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3. 教师分组研讨并且用海报的形式记录。

4. 针对问题研讨。

A组教师代表:现在的孩子看起来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 是在蜜水里泡大的。以前经历过的事情, 现在孩子从未体验过。虽然过去童年时觉得是苦, 但回味起来, 却觉得很有趣。因为从小自由地“玩”, 使得现在的我们变得能干和聪明, 喜欢去尝试各种事情。而现在的孩子恰恰缺少的是自主, 被大人看管, 不能想做什么就干什么, 同时压力也大。

B组教师代表:从物质上来看,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 但是从精神层面来看, 孩子其实一点也不快乐, 大人什么都不让孩子自我尝试、发现、探索。所以, 现在的孩子自主意识差、无责任感, 遇到困难退缩不前, 缺少勇敢、大胆的品质。孩子需要的是快乐、开心、自由的空间。

主持人:每位教师, 从自己的童年联想到身边孩子的童年。在工作中, 我们应该怎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快乐成长, 让孩子享受充满幸福的童年时光?

教师A:我用自己温馨慈祥的目光,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让他们在我的照料呵护下幸福地成长。

教师F:我要让孩子自己拿起画笔尽情地涂鸦, 我会用肯定的目光赞许地说:“你真棒!”

教师I:我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来排解孩子的心结, 和他们做朋友, 用我的辛勤汗水浇灌他们茁壮成长。

教师E:我要开辟一块场地, 坐在他们身边, 让他们随意地“打砸”, 尽情地发泄玩。

教师G:我要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 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喜欢的方法来探索知识的海洋。

教师C:我要像妈妈一样教会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

教师F:我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让他的一生受用不尽。我要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对与错, 学会轻易不能放弃。

教师J:我要让孩子每天吃得开心、用得放心、玩得安心, 健健康康快乐每一天。

教师H:我要把自己的微笑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每一个我带过的孩子, 让他们和我一样天天笑容满面, 情趣盎然, 使他们在幼儿园里的每一天都快快乐乐, 笑声不断。

四、过程解析:

透过“童年的故事”教研案例, 让我们对“教师演播室”这种新型的园本教研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它是教师内在需要的自主教研学习, 是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研学习, 是大家进行切磋、协调与合作,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共同成长的教研学习。

做快乐的园本教研引领者 篇9

一、创设独特的育人环境,为园本教研打基础

随着教科研的不断深入,这个已有20多年园龄的鹰潭市第三幼儿园也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如何抓住现有的教育资源突显特色,什么样的环境才是人无我有的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铁路”。20年的铁路企业办园史,三分之二来自铁路家庭的幼儿,让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其作为独有的文化来打造最适宜。如何将又长又大的火车搬进幼儿园?大伙着实花费了一番心思。设计了无数个方案,都被一一推翻,最后目光定在园内一块400平方米的闲置空地上。当时动车组刚试运行,如能把时尚、新奇的动车组放在这块场地才是最合适的,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幼儿营造了探究、游戏的场地,孩子们肯定喜欢。想到这,大伙兴奋极了,赶紧拿起画笔把构思留下。如能让幼儿体验乘车的过程才更完美,于是图纸上又增添了售票厅、进出站口等设置,一个功能齐全的儿童车站在我们的笔下呈现。投入15万元,经一个暑期的施工,以童趣、漂亮的仿真动车组为主体建筑——“快乐车站”建成了。这里的孩子能体验快乐、享受快乐、分享快乐,它将把孩子们带进快乐的旅行世界,于是美其名曰“快乐车站”。

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园本教研作铺垫

创设怎样的外部环境才能让孩子们认识铁路、了解铁路文化呢?

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做了五方面的尝试:一是利用一堵6米高15米长的围墙,将其打造成7幅巨大的铁路发展史——有铁路发展百年史、机车的种类、铁路工种等的介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家长和孩子们。二是将大门旁80平方米的墙面设计成“神奇的铁路文化专栏”,对铁路知识进一步拓展,开设了6个栏目。“每月一站”定期介绍一个城市的概况和风情;安全专栏介绍铁路交通的安全常识;“铁路工人”介绍铁路工人的工种和服务;“快乐车站”介绍我园“快乐车站”区域活动的流程;“爱心创编”定期收集幼儿创作的有关铁路文化的儿歌、童谣;“火车专栏”陈列了十几种火车模型,介绍火车的种类和用途;三是积极探寻游戏与学习相融合的铁路文化环境,在操场地面上描制了巨幅全国铁路运营图——这一条神奇的铁路网把祖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引领幼儿来到祖国四面八方,了解各大城市的地理位置。四是利用走廊空间设计8幅连环吊画,按照16个不同的活动内容由24块正反两面的展板罗列了近百幅幼儿活动的照片,让家长及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五是开辟班级铁路文化主题墙,让幼儿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丰富多彩的铁路知识。

每处环境设计都注重了知识与游戏、实用性和欣赏性的结合,营造了独特的“铁路文化”氛围,为孩子们积累铁路文化知识作好铺垫。

三、建立完善的教研制度,为园本教研作保障

在长期的课题研究中,我园形成了一个有业务引领、有业务骨干、有积极分子参与的教研网络,并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具体、专人专管、工作扎实。通过五个方面来抓好落实:一是教师自我加压,每周集中一个小时开展阶段研讨,提高个人教研水平;二是每人每学期上好一节观摩课,通过听、说、评课活动,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三是以铁路文化领域为载体,上好园本教研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五是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总结。每周二中午,园长与教师一起参加课题活动,积极参与指导。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园本教研做推动

单凭完善的制度还不足以充分调动每位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还必须设计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教研工作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每学期设立“优秀教师”“教研成果奖”“教研先进个人”等奖项,对成绩突出、积极参与、大胆创新的教师进行奖励。给予课题组一定的经费支持,对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课题,圆满结题或获奖时给予4000~10000元不等的奖励。同时将参加省、市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活动评比的成绩与奖励、表彰、职称评聘挂钩。

五、坚持长期的教研指导,为园本教研做引领

20年的铁路企业办园史,平均年龄40岁左右且大部分教师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现状,如何改变?教师的专业素养又如何提升?我认为教科研是极好的途径,把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现状才能得以改变。为此,我经常深入教学一线给教师解读教育案例,分析教育行为,传授教育技能,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努力探索把新纲要中的新理念转化为教师教学的实际行动的方法和途径。在教科研活动中,用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让每位教师都主动参加教研活动,每位骨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研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自己带头参与,还与教师一起探讨和反思,不断对课题进行深化。近几年来,我亲自承担、参与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和五项省级课题的研究。

六、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为园本教研做积累

“快乐车站”启动仪式拉开了幼儿铁路区域活动的序幕,“动车组”征名活动在全园掀起了高潮,“幸福号”“开心号”等几十个名字纷纷而来,最后“爱心号——D3次”以绝对多数通过。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创编家庭铁路儿歌”活动,为了让幼儿亲身感受铁路,我们组织参观车站、熊云清纪念馆等活动,许多家长带幼儿乘坐动车组,创编了200余首儿歌、童谣,丰富了铁路文化知识。火车长卷画、废旧材料亲子小制作——“我心中的火车”等系列活动,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使铁路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快乐车站”是一个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公共游戏区,十几套各工种的铁路小制服使活动更有趣,角色更形象。当孩子们排队买票、剪票进站、坐上“爱心号”动车,享受旅途景色时;当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穿上制服担当车站工作人员,为旅客热忱服务时,无论是旅客还是工作人员都在体验着成功和快乐。

七、引入课堂的铁路文化,为园本教研增亮点

三年来,课题组结合实际开展的五大领域主题探究活动,实实在在走出了一条三园特有的课题研究之路。

幼儿是如此喜欢火车、喜欢铁路文化,如能将之引入课堂那就更有意义了,如何实施呢?这个问题引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于是课题组的教师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了“铁路文化与户外游戏活动”“铁路文化与语言活动”等探究。刚开始,大家很困惑、很茫然:铁路文化能和这些活动结合吗?孩子们会感兴趣吗?怎样才能取得实效呢?在一次次的研讨中,思想不断碰撞,思路越来越清晰,方案越来越精彩,而且融入了家长的参与。语言、艺术、健康、科学领域的活动随之不断推出,教师还创造性地利用全国铁路运营图开展《聪明宝贝认站名》《我想去的旅游城市》等活动,每次孩子们都是玩得余兴未尽,活动既轻松又活跃且效果好,纲要的理念在活动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八、撰编系统的园本教材,为园本教研添光彩

三年来,“铁路文化”国家、省级课题的全体成员从学习讨论到教研培训,从主体探究到教学实例,从听课到评课,从活动设计到具体实施,都与课题研究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有秩序、有层次、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教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在不断的学习、反思与总结中得到提高。铁路文化体系目前形成了《中国铁路史——各种各样的火车》《神奇的铁路线》《辛勤的铁路人》等六大主题并贯穿于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之中。课题《铁路文化在幼儿园的开发与利用》《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荣获江西省中小学优秀课题奖及成果二等奖。每学期的铁路文化主题月我们开展自己的“铁路文化”课程,创编的园本教材——《幼儿园里的铁路文化》填补了幼儿教材中铁路知识的空缺,此教材的出版与发行正在商榷之中。

以情境为载体, 优化园本教研 篇10

一、创设竞争情境, 激发研讨热情

我们常常会针对一个专题或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研竞赛, 以“如何家园合作”沙龙活动为例:桌上静静地绽放着一大束娇艳的玫瑰, 黑板上画着分别写有大班、中班、小班的三棵大树, 旁边还贴着许多红苹果。活动在活泼的音乐中拉开了序幕。主持人以抢答的形式, 请教师们回答相关问题, 如幼儿园为什么要进行家园合作?家园互动中有哪些好的形式?怎样才能让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积极参与且言之有理者, 即以鲜花赠之, 以感谢她的勇气和智慧。一时间, 大家情绪高涨, 桌上的玫瑰很快名花有主了。抢答之后, 沙龙又进入了竞赛阶段。主持人让大家围绕“家园沟通小妙招”, 以班组为单位讲讲家园共育的新途径, 方法实用可操作, 即在班组的大树上贴一个苹果。这一次, 教师们更是摩拳擦掌, 各抒己见, 金点子一个接一个。最后, 大班组和中班组略胜一畴。作为“惩罚”, 小班组教师集体表演了一个舞蹈。活动在教师们欢快的笑声和意犹未尽的思索中结束了。

二、创设游戏情境, 发展创新意识

同样的培训内容, 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更能把教师内心的情感唤醒, 避免教师在培训中“参而不与”的情况, 最大限度调动、激发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例如:针对晨间活动自制玩具玩法比较单一、枯燥的现象, 我们设计了“角色大转换”教研游戏“报纸一物多玩”:请一名教师组织活动, 其他教师当小朋友。我们首先要求“小朋友”利用手中的报纸拼图, 寻找小组成员;然后分组探索报纸的多种玩法, 把具体的玩法写在纸上;最后小组演示, 集体讨论适宜性并确定相关年龄段。“小朋友们”积极动手、动脑, 探索出来的报纸玩法多达二十几种。教师们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丰富了孩子们的游戏。

三、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质疑情境正好满足了教师的这一需要, 如创设区域问题情境:小班有一个喂小动物吃饼干的游戏, 小动物的嘴巴分别做成镂空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饼干也是这几种形状, 游戏玩法为把饼干喂到同样形状的动物嘴巴里。游戏材料投放一周, 幼儿都不来玩了, 该怎么办?教师们主动探究, 找到了幼儿对游戏材料不感兴趣的原因及对策。比如:原因是幼儿已经都会玩这个游戏, 游戏难度不具挑战性, 因而兴趣减弱。对策是:第一阶段, 投放参考样本, 让幼儿根据图示要求做夹心饼干喂小动物。例如:按颜色叠放, 按图形叠放, 按颜色和图形要求一起叠放等;第二阶段, 结合主题“可爱的动物”, 对材料进行改造、组合, 再次增加趣味及难度, 形成新游戏。

四、创设生活情境, 共享集体智慧

我们会定时根据教师的需求收集、筛选一些典型案例, 通过情景再现引导教师们进行深入探讨, 形成解决方案, 这些来自教师身边的生动案例以及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互动研讨, 让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如情境再现:晨间活动结束时, 王老师带小朋友回教室, 小月的手碰到了王老师手上的金鱼缸 (家长早上带来的) , 手上被划了一道大口子。王老师带着孩子去医务室, 正巧保健医生去别的班级了, 她就自己拿张创可贴帮小月包了起来。放学时爷爷来接小月, 发现孩子手上包了创可贴便问教师怎么回事, 王老师说:“早上小月的手不小心碰到金鱼缸, 我已经帮她止血了, 现在没事了。”“什么?没事, 你怎么知道没事?有没有消毒?会不会感染?我要找你们园长。”家长咄咄逼人, 王老师委屈得都要哭了。

情境再现后, 组织教师探讨王老师做得对不对, 怎么处理更好。最终形成策略: (1) 发生事故后, 要马上带孩子去保健室找医生, 如果问题比较严重, 要马上去医院, 并电话通知家长, 并且跟家长解释发生事故的原因, 说明是自己没照顾好, 平息家长的怒气。 (2) 家长来接孩子时, 一定要先说:“××表现很好, 但很抱歉, 我没带好孩子。”放下教师的架子, 并主动承担责任。晚上一定要打电话慰问, 并在第二天早上见到面就问问情况怎么样。如果严重, 要到医院去探望。 (3) 千万不要说“孩子没事”, 教师不是医生, 不可妄下断语。

园本教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篇11

关键词 新《纲要》;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园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到幼儿园,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专业理论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与理论的提升,是保证新《纲要》的贯彻实施向纵深发展新的推进策略,使幼儿园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立足园本培训、促进园本教研的发展

我园的园本教研活动在幼儿园内部进行,重新梳理各岗位职责,明晰园领导、教研主任、教研组长和教师的工作要求,并制定出计划,鼓励教师理论导读、实践展示、科研研讨,大活动主持等自我挑战项目的积分制度,为教师搭建自我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加压、主动发展的平台。采用内部策略和外部策略进行园本培训,内部策略以培训地点是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培训主题是发生在教师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培训的方式是教研组教师理论对话、师徒结队、教学实践、定量定性评价。外部策略以专家们来园对话、质疑;改变管理策略,取消统一课表,减少固定作息时间和不适当的评价标准,让教师在较大弹性空间内自主教学、开拓创新、大胆实践。

1.召开区域活动现场会

为充分发挥园本教研实验基地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每学年度,都召开园本教研座谈和经验交流会,有创新园本教研和教师园本教研两种形式,主要通过经验交流及现场观摩进行,提高了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质量。

2.师徒结对

为了提高新教师、年轻教师质量,培养骨干力量,我们采取了师徒结对帮扶方式。要求教学主任、教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至少与1-2名新教师、年轻教是开展师徒结对,教学帮扶活动。带教内容采用“跟岗学习,上示范课,听指导教师观摩,共同备课,QQ群交流平台”等形式。师徒结对,进一步增强了师徒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新教师和年轻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互动平台。

3.园本教研案例、论文征集

为培养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定期开展幼儿教师园本教研案例、论文征集活动。收集园本教研案例,开展评选活动,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观察了解幼儿、分析研究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教师自主反思、自主研究、自主成长。在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坚定科研发展目标,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化课程改革。进行了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及园本教材的编写。在新《纲要》精神指引下,重视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积极努力地进行深索,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优活动、撰写教学随笔与反思,教师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精心准备,活动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评析,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身评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多名教师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二、园本教研有突破,效果显著

1.园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

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打破教研孤军作战的局面。通过园本教研让教师明白学习是一个共同体,营造了民主、平等、开放、合作的教研氛围,打破了一般教师没有话语权的局面,从“说”做起,创设“说”的机会,尊重“说”的权利,培植“说”的勇气,锻炼“说”的智慧。教师有了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空间,园本教研才有了“研”的基础。

2.教研氛围空前浓厚

园本教研的开展,变过去关注教师的“教”为研究教师的“教”与“学”,让教师从主观内需角度接纳园本教研,践行园本教研,并努力追求园本教研的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一定问题,重公开课,轻常态教学。重“展示”轻“反思”,展示提供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载体,载体有了,问题却没有了,载体做得很漂亮,老师反思的时间却很短;反思往往做得很肤浅,没有去深究。重“教学型”教研,轻“研究型”、“学习型”教研。“教学型”只是把教师看作传递知识是工具,幼教工作是谋生的职业而非事业。研究型的教研如果不做,会导致教研没有深度。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学习型教研主要是帮助老师提高学习能力,引导老师去阅读。培养老师读书习惯,通过教研提出倡议,交流各幼儿园解决老师实际困难的经验,推动老师从读书中获益。

四、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纲要》贯彻过程中,幼儿园立足本园实际,扎实有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有力地支持和帮助。园本教研作为幼儿园推进课程改革发展进程的战略制高点,其重要性在大力倡导幼儿教师自我发展的今天日渐突出,它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力途径。它从了解教师、深入课堂、现场观摩、参与体验、剖析解读、方法步骤、实施策略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常光.校本研训中的教师自我成长[J].教育·科研,2008(18):42.

园本教研活动论文 篇12

澳门内外也有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试图在此基础上把握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向社会表达了澳门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健康发展的迫切性等。[1]有学者提出通过幼儿课堂表现评估, 促进教师专业反思能力。[2]还有学者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应重视文化及文化特质的研究。[3]澳门幼儿教育规模较小, 少有针对园本教研的系统研究。园本教研的风气也没有完全在澳门幼儿教育界生发开, 有影响力的园本教研成果还不多见。显然, 缺乏有针对性的园本教研成果, 已经成为制约澳门园本教研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本土研究不足, 迫使澳门不得不求助于外埠经验。借鉴和效仿外埠的园本教研, 已经成为澳门幼教行业的现实。然而, 借鉴和效仿外埠园本教研经验, 能不能体现“澳门有别”的地域特点, 能不能适应澳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特别值得探讨。幼儿教师是社会人, 自然不能逃脱社会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与他们的文化性格紧密关联, 假如不理解澳门社会的特殊性, 假如不理解澳门文化特质, 而一味地强调园本教研的一般性经验, 那么又如何保障澳门幼儿教师专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我们认为, 澳门幼儿教师是带上典型澳门文化烙印的人, 没有对澳门文化特点的深刻认知, 就失去了发展澳门幼儿教师园本教研的根基。本文试图从“澳门有别”的文化特质出发, 探讨澳门文化特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探讨哪些特质有利于幼儿教师园本教研, 哪些因素不利于甚至阻碍其园本教研,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发展澳门园本教研的若干策略。

通过7个月的实际观课, 以内地教学的实践为参照, 综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 笔者提炼出了澳门园本教研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教研动力不足, 教研制度尚未建立, 研究方法单一, 缺乏反思能力, 教研内容窄化, 专家引领表面化, 教研时间不固定, 教师队伍尚不稳定, 缺乏园际合作与交流, 园本教研创造少。这些问题未必都是独立存在的, 部分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之所以单独提出来, 目的是为了分析和思考的方便。

可以看出, 上述问题有观念方面的, 有制度方面的, 也有行为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很多, 而从文化特质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 不仅可以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也有可能认识得更为深刻, 解决得更加彻底。

二、澳门文化及其特质

本文采纳霍夫斯泰德教授的文化比较研究方法, 借鉴他所提出的文化研究五项维度, 作为我们审视澳门文化特质的工具。[4]同时, 我们也通过实践观察和本澳学者对澳门本身文化的研究成果, 提炼出澳门社会和教育环境内外的澳门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 得出澳门文化的多元杂糅之特点。

霍夫斯泰德通过对I B M的11.6万名员工所作的调查, 获得了文化比较研究的五个维度:权力距离维度、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男性化/女性化维度、长期取向/短期取向维度。[7]所谓权力距离, 指的是存在着使管理者与雇员相分离的强大而又合法的决策权力的信念。亚洲和南美洲的多数国家属于权力指数维度较高的文化, 美国和北欧则正好相反。不确定性规避, 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建立正式的规则, 不容忍观点和行为的偏离, 相信绝对知识等, 有利于规避不确定性。希腊、葡萄牙和比利时等国的不确定性规避的指数偏高, 而中国、爱尔兰和美国则偏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反映的是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个人主义强, 则集体主义弱。日本文化的集体主义指数较高, 因此“枪打出头鸟”的现象非常适用于日本。男性化/女性化, 是以性别差异来表现一个民族一个文化是属于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感的, 还时属于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的。北欧国家文化富女性化气质, 而日本则相反。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是指长远与当前关注点的差异。前者关注未来, 重视节俭和毅力, 社会则以长远目标为方向, 如日本。与此相反, 短期取向的文化倾向过去的和现在的。人们尊重传统, 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 但生活的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对未来考虑的相对较少。

对照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比较维度, 我们对澳门社会的文化倾向的初步分析如下:对职位和岗位权力较为崇拜, 因而权力距离指数较高;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比较担忧, 凡事都用法律、法例和规定相规范, 因而是一个指数较高的不确定性规避类型的社会;虽然倾向于英雄主义, 但总的来说是一个集体主义倾向指数比较高的社会, 崇尚的是社团依赖, 跟风走, 不愿出头, 不敢也不愿为天下先;因为倾向于温良恭俭让, 注重谦逊、礼貌和温顺, 抵制冲突和对抗, 因此其女性文化指数较高;澳门文化中的短期取向较为明显, 尊重传统, 重视当下, 同时也有危机意识, 虽然属短期取向型文化, 但是程度上相对较弱。换言之, 对待不同事物, 也不时有长远取向的成分。

此外, 我们也通过田野观察和分析本澳学者研究成果, 提炼出了澳门文化的特质, 并试图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希望以这种具象式的研究来深入认识澳门幼儿教师的人格特质, 进而为澳门幼儿教师园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思维视角 (见表1) 。

不难看到, 澳门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因素, 例如心态上开放多元、交往沟通中注重和谐而非冲突、重视伦理、历史和协商等。这些文化特质是所有澳门教师, 特别是幼儿教师从事园本教研所必需认真面对和思考的。与邻近地区和外埠不同的是, 澳门文化是中国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有很多特异性, 它那种中西融合的深度, 具有中葡文化特点的管治风格, 都是澳门发展的宝贵遗产。吴志良认为:“澳门中西文化交融是一种很暧昧的, 很平和的, 是天长地久而慢慢渗透的, 不会感到一种很强势的东西, 它是一种很松弛的多元文化, 不是表面上的, 而是渗透百姓日常生活中的。”[5]

相对于美国式的熔炉文化和加拿大式的马赛克文化, 澳门的多元文化犹如“煲汤式的”, 过程是缓慢和渐进的, 融合度是很高的。

澳门的文化包容不是政策倡导的目标, 也不是政治家的做秀, 而是渗透于澳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澳门, 生活着一个特殊的人群——土生葡人, 他们生活的状况和感受可以直接反映澳门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根本上, 澳门这个地方……是什么人都有, 是没有歧视的”[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澳门的莲花精神, 尽管对莲花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是“濯清涟而不妖”“迎朝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 无疑构成了莲花精神的基础。“朵朵花红绿叶半身白”, 突出的是澳门人能洁身自好、追求美好的良好愿望和品质。

事物都有两面性, 澳门的文化特点也有与时代发展不相一致的音符。看待文化特质的消极因素, 不是否定澳门文化的积极性, 而是要防止消极文化因素的滋长, 直至创建一个和谐、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新文化。随着澳门社会经济的发展, 澳门人滋生出“小富即安”的思想倾向, 并发展为谨慎有余而战略性思维缺乏的倾向。而机会面前行动迟缓、被澳门人自称为“慢热”的情况,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7]小巷思维和小社团意识是澳门文化中的显著特点, 尽管不能说一定是消极因素, 当然纵容其发展, 也有可能发展到极端, 极端的小巷思维和小社团思想, 就一定不是积极的文化因素了。注重社团文化也可能带来思维上的偏重情感而忽视理性, 也是值得考虑的。殖民地文化的“疏离性”虽然随着回归十年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而有较大减缓, 但还不能说这种文化倾向就已经消失。

三、基于澳门文化特质的澳门园本教研发展策略

由澳门幼儿教师园本教研的现状、问题, 结合澳门文化的基本特质, 我们提出了发展澳门园本教研的几点建议。这些建议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教师教研动力不足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传统单调问题、教研水平和层次不高问题、团队资源整合不足问题以及园本教研澳门模式的构建等。鉴于此, 我们着重从园本教研动力、技术方法援助、学习性组织构建和澳门模式创新四个方面作出些许浅显的思考, 以就教于行内有兴趣的教师。

1. 提升幼儿教师教研动力是推动园本教研的第一要素

澳门教师相比于周边地区的教师有天然的生存优势和文化特点。收入不是很高但职业稳定, 劳动力需求旺盛, 让学校不得不重视调整它们与教师之间的雇佣与受雇关系, “泛澳门”的职称制度尚未建立起来, 让教师感觉不到专业级别提升与教研之间的关系, 等等, 不同程度地让教师滋生出了“小富即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 总觉得教研与不教研区别不大。因此, 提高他们的教研动力须从三个层面作出努力:第一, 政策和职称制度上, 必须使教师的园本教研的量与质的结果与专业晋升相关联;第二, 学校须建设起正式或准正式的教研活动制度, 让教研具有可考评性, 通过考评, 起到鼓励和奖励那些教研成效较大的教师;第三, 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获得内激励, 适当上移教师的需要层次, 特别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获得愉快, 提供专业自信。

2. 提供技术方法援助

解决了动力问题, 就要解决方法和技术援助问题。澳门幼儿教师虽然学历层次高, 见识较广, 但是对于如何选题、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如何寻求研究援助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教青局与学校在坚持引进专家指导与引领的基础上, 做好三件事:第一, 做好澳门园本教研的设计, 这种设计既是规划的, 也不全是规划的, 是介于规划与工作日程之间的设计。第二, 要在学校之间进行教研任务的分配, 做到有所侧重, 有所为。例如, 如果A学校的教师集中于小幼班的教材研究, B学校则应集中于中幼班, C学校则应集中于大幼班;如果A学校为幼儿智能多元研究, 则B学校应为品性研究, C学校应为亲子活动研究。如此安排, 就为经验分享奠定了基础, 也可以避免各自为政和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出现。第三, 在技术方法援助上, 要善于提炼典型而成熟的教研方法。例如, 有教师提出的实践教学互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四步法就是一例, 即 (1) 备课——预设——共同谋划; (2) 上课——听课——注重观察; (3) 评课——完善——相互切磋; (4) 跟进——再创——转化行为。[8]还有学者提出了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的倡议, 也值得参考。[9]

3. 构建学习型组织, 重视园本教研团队建设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有二, 一是团队有目标需要实现, 就是说“有事要做”。二是团队是因任务而结合, 任务来的时候, 团队形成了, 任务完成后, 团队自动解散。园本教研不仅需要团队建设, 而且需要在不同层面推动团队建设。园本教研之难, 难在无任务而结合, 有任务却少有同事一起做, 本学校有任务做, 但是很少有跨园合作或者园际合作。无任务而结合, 结合起来将无多大意义。所谓的任务首先应该是专业性的, 具有研究价值的, 大家为了实现一大“工程”不得不合作, 比如园本教材开发、幼儿语言教学、特殊幼儿启蒙教育等。这样, 教师就会自然结合成一个团队。将此放大, 就可以从同年级的合作扩大到全幼儿园的合作, 乃至于跨园或园际合作。

4. 基于澳门文化特质, 发展埠外互助式园本教研

澳门文化中潜在着谦逊性格, 尊重人胜于尊重自己, 结果可能造成自信心的不足。澳门还有重模仿轻创造的文化性格。就园本教研而言, 模仿是现实, 创造还未真正开始。我们不想具体探讨创造的对象和细节, 而是想思考创造的价值及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和鼓励创造。为什么要创造?无外乎“为己为人”。为己, 就是为澳门幼儿教育的自身发展。为人, 则是以服务外埠为目的。历史上澳门文化中潜在着“小巷思维”等狭隘意识, 很少主动去关切外埠事务。随着澳门的经济社会发展, 也因为澳门虽然是微型都市但却是经济巨人, 因此, “为人”既是利他, 最终也是利己。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岂不知他们也能够通过外埠服务而极大提高自身专业自信, 这不就是园本教研的本质嘛!如果从“爱澳爱国”的角度看, 也可以将这个思想具体化为:通过创造幼儿园本教研澳门模式, 服务内地学前教育发展, 达到最后提高澳门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阮邦球.澳门学前教育:回顾与反思[J].行政, 2006, (1) .

[2]张伟.当局委托港院校研究指幼师教学有不足幼教中文学习评鉴倡重听说[N].澳门日报, 2009-6-30.

[3]刘羡冰.莲花精神和多元尊重——澳门两笔丰厚的历史遗产[J].学术研究, 2003, (1) ;周红莉, 冯增俊.回归十年来澳门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11) .

[4]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5) .

[5]你所不知道的澳门文化[J].亚洲周刊 (香港) , 2009, (16) .

[6]施力维.澳门土生葡人生活写照:文化交融多元共存[EB/OL].http://www.culturalink.gov.cn/focus/2009-12/11/content_362427_2.htm.

[7]参与横琴开发宜快不宜慢[N].澳门日报, 2010-2-2.

[8]陈华忠.在互动教研中促进教师发展[N].中国教师报, 2006-2-22.

上一篇:音位翻译下一篇:牛乳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