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

2024-06-30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精选12篇)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 篇1

偏关二中指导青年教师促进教研教改

安排意见

为了全面推进教研教改的实施,积极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营造适合教师发展的氛围,打造适合教师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造就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师徒结对,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对话,造就一批“零头雁”,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从而大兴教研之风,以教研促教改,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特作如下安排:

-﹑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自身能力,缩短成长周期。

二、﹑搞好展示,听﹑评结合,双向提高。以学校举办的“交流性听课”和“公开教学﹑示范教学”为平台让教师经受锻炼,发现不足,及时弥补。

三、自由结对,每位骨干教师指导1—2名年轻教师。听评结合,取经验,练师能,提教能。师徒双方每周至少互听一次,听后评﹑评后听,从而选好新的切入点,创造新的发展点。

四、以教研组为单位,监督﹑检查。

偏关二中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 篇2

一、参与教研活动能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我校的实践表明, 教研组内开展有效的听课、评课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每一次听课、评课的过程中, 每位教师畅所欲言,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特别是教龄较长的教师, 能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 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很大, 使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少走弯路, 尽快缩短与老教师之间的差距。而青年教师在一次次的实践与反思中不断地扬长补短, 不断地推陈出新,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研活动对青年教师的帮助体现在:

1.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一次设计、两次实践、三次修改的过程中, 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 精心预设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 精心选择并安排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并创设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师语言, 精心准备教具、学具,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 提高教学活动设计能力。

2.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然后知困”,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困惑。这时必须以研究的态度, 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 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具智慧,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我们的教研活动正是帮助青年教师找到自己的问题,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用集体的智慧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 快速地提高教学水平。

3. 教、研结合, 促进了青年教师成才。

在教、研结合的学术氛围中, 大家平等交流, 青年教师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通过和其他教师的思维碰撞, 知道哪些是可行的, 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同时, 青年教师的想法也会对其他教师有所启发。在这样的环境里, 往往交流、激烈争辩多, 思辨越深刻, 问题探讨就越透彻,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越有效。无形中, 青年教师就能学到其他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成果, 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参与教研活动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灵活驾驭教材

如果把一节课看做是一棵树的话, 那么整个课程体系就是一片森林。我们要求教师的眼中不但要有树, 更要能看得见森林, 只要教师站在山顶, 森林就会尽收眼底。数学组的教研是不同年级、同一系列互相听评课, 就是针对数学科系统性强的特点, 以发展的眼光, 同一系列的知识在不同年级教学时的不同把握。例如四年级的“商不变规律”、五年级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六年级的“比的基本性质”是同一个系列的内容, 它们在本质上都有相同的地方, 可以利用迁移进行学习。由于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都不相同, 所以在设计教学时, 既要考虑它们的共性, 也要考虑它们的个性, 更好地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我们数学组的教师, 通过每个学期的教研活动, 如今, 任何一节课在我们教师的眼中已经不是一节孤立的课了, 因为我们知道, 每一节课的内容在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都有它特殊的地位, 教师们已经可以驾驭教材、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同课异构”活动实现了教师间的互补

孤军作战、闭门造车都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 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 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 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我们应当让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 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果说全校的数学教师就是一个大的共同体, 那么同一个年级的几个教师就是一个小的共同体。数学教师共同体的建立弥补了“个体户”的不足, 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会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文化。同一个年级的教师同上一节课, 在“听—评—再听—再评……”的不断修正中, 课堂教学将逐步完善, 教学中的疑问与困惑都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从而也会获得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同课异构”活动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的结晶,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很大帮助, 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 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 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过教师共同体的努力, 教学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同年龄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评课活动提升教研水平,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课是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最有效的模式。通过评课, 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评课, 为不同教学群体各抒己见、增进了解创造了机会。评课, 无论是成功经验的总结, 还是发现问题的探究, 都是校本教研的鲜活课题, 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前沿的教改信息, 服务于教学;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拓了一条有效途径。

评课可以让授课教师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 找到成败的原因, 促使他们扬长避短, 不断改进教学, 增强自信, 激发教与学的活力和创造性。运用反馈原理, 通过评课教师及时获得有关教与学的反馈信息, 判断教学过程是否高效, 好的地方得以强化, 缺点和不足得以改正, 使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提高和优化, 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课对开阔教师视野、激励教师上进、提高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研员如何指导思品教师上好课 篇3

【关键词】教研员    思品课    教材   素质    教法

笔者是位小学思品课的教研员。我常听思品教师向我诉说在教学中的苦衷:课堂沉闷,学生对思品课不感兴趣……如何帮助思品教师解决如上困惑?笔者在实践中的措施是:

一、引导教师巧用教材,叩开学生生活之门

每次到乡镇小学调研,我都不厌其烦地向思品课教师指出:“现行的思品教材,不管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都遵循小学生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特点,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大家要用活教材,推开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那扇大门,让不同年龄的学生步入自己的生活圈,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如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它把“我们的校园”列入教学主题,放在重要位置,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栩栩如生的校园生活场景,如办公室、医务室、厕所、饮水处、少先队大队部、图书室等;还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活动:小兔贝贝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找办公室、饮水处等地方,找到了,小朋友就给小兔贝贝奖励一朵大红花。这样编排教材,意图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循循引导小朋友了解学校、熟悉学校,避免因环境陌生而萌发厌恶学校的心理,让孩子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学习。思品老师们在我的指导下,认真遵循新课标“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要求,在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小朋友们在游戏或玩耍中学习知识,逐渐产生一种“到校如家”的好心情、好感觉。

二、提醒思品教师多与家长交流合作

我向思品教师强调:小学生的品行德性,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不同实体的教育下形成的。小学生最先接触的家庭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父母则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学生耳濡目染家长的一言一语、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日积月累,父母的形象便在学生心里刻下深深的印子;入学后,学生与学校老师朝夕相处,教师的音容笑貌和德行,也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寒暑假回家,他们与社会接触,身上也会留下社会的影子。因此,有人说:“有其父就必有其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许多家长因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难免有所失当,所以思品教师应多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人方法,加强与家长合作沟通,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提升思品教师自身素质,多管齐下提高教学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通过QQ群叮嘱思品教师:小学生年纪小,好玩、任性,学习的自觉性不强,需要教师多管齐下,引导、督促学生专心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知识充电,提高自身素质,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适当拓宽和延伸教材,把准教材的中心观点、基本思想、基础知识,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促使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相结合;再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有益的参观、调查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兴趣低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长久地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促使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四、采用多种教法,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益

(一)发挥民主,让学生讨论

思品课中,值得讨论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让学生在讨论中明是非、识事理;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原则,坚持知行合一观;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哪怕学生提出的意见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都应予以恰当肯定,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场景、语言描述等不同类型的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情景的设计和选择,要讲究新颖性和实效性,一要学生喜闻乐见,二要内容健康活泼,能引发学生激情,收到情理交融之效。

(三)树立典型,让学生学有榜样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或周边同学的先进事迹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分析,使道德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操作化,使学生感到所树立的榜样可亲、可信、可学。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学习过典型后,就要引导学生与典型作对比,检查自己哪些地方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运用乡土素材,强化爱家乡教育

教学中,我要求思品教师开发校内外各种资源,把思品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对学校生活、村镇生活和环境污染进行调查,以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的人或物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关注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如在进行《我的家乡》一课的教学时,首先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掌握本乡镇开放改革以来的巨大变化,做到有数据、有图片、有乡亲父老的发言感受,然后制成光碟播放,教育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学生唱《醉美临桂》这首歌,向学生讲解“青青的花坪山”、“绿绿的义江水”、“古老的两江城”、“悠悠的汉代碑”、“古今名人一辈辈” 等歌词的丰富内涵,升华学生热爱家乡临桂的情感。

教研组活动指导意见 篇4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基层组织,是教学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为全面提高初中部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我们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组织、指导等各项功能。同时,学校对各教研组提出宏观的指导意见。

一、教研组活动内容

可以写教学论文、组织听评课、集体备课、观看优秀的完整的教学视频、组织交流研讨会、研讨学困生的转化措施等。各教研组也可以自由组织一些活动。比如:

语文教研组可举行诗歌朗诵比赛、汉字书写比赛、读书活动、作文(或小作文)比赛。

英语教研组可开展小作文比赛、口语交流会、情景剧编排、单词书写赛或者是听力方面的活动。

数学教研组可开展全体数学老师或者学生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理化生教研组可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制作水杯琴、水瓶琴、甩纸炮)、自由探讨小实验(以课本上的为主)、查阅资料获取新知、趣味小论文等。以及物理、化学、生物老师或者学生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

政史地教研组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组织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探讨如何发挥政治课德育功能,增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解决学生自己面临的问题。组织政治、历史、地理老师或者学生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研组活动要求

(一)听评课

1、课前充分备课,对如何讲,如何突破重难点,以及知识点的处理方法上都要考虑到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等。

2、一人讲授,全组人员参加听课。

3、课后有教研组组长组织评课,并有书面材料记录,及时上报教务处。

(二)集体备课

1、由组长选择课题,原则是处理不好把控的、较难的章节内容。

2、集中讨论本节课的授课方式、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在讲授本节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3、教研组组长记录讨论的焦点问题及解决办法,授课教师总结授课效果和教学反思。

(三)观看教学视频

1、选择优秀的、典型的教学视频,确保影像清晰,播放过程流畅。

2、观看后,认真组织讨论,充分交流,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吸取精华,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写出心得体会,并以文字材料上报教务处。

(四)其他活动(包括组织的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

要有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活动过程的安排,实际效果,活动影像资料,活动总结等。以上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文字材料,教研组长负责整理,并以书面形式上报教务处。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 篇5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探索的天堂,是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教师相互作用,并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实现自主学习,获得自我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然而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师幼互动流于形式、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1、投放的材料,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2、孩子多时,教师指导如何支持孩子个性需要和发展?3、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这几个难题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这一学期我们针对中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进行了研究,努力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以环境材料为媒体,将教师的指导转化为幼儿的积极行为。

首先,观察幼儿对区域投放材料的操作情况。因为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科学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所以要时时关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得材料最大程度的引发幼儿操作的机会和愿望。

1、层次性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

我们在不同的区域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水平投放了具有层次性的材料。

比如操作区——“使用筷子”的创设,从情感体验入手,根据幼儿原有水平的差异,在材料中予以区分:对使用筷子不熟练的幼儿,我们创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夹方形或有棱角比较好操作的“食物”,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帮助小动物喂食的乐趣;对已有使用过筷子经验的幼儿,我们创设了喂小兔吃火锅,我们提供的材料是:圆形的球比较难操作的材料。以这种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战性,幼儿在玩中,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多样性策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操作区——给小兔喂火锅的材料中,幼儿不仅活动了肌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点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再比如说建筑区的活动:我们引导让幼儿将积木分类摆放,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收放玩具的习惯。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在不断地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1)整齐但不便于取放(2)异形的积木不好整理(3)怎样让大家都遵守一种摆放的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与同伴合作、感知了图形间量的不同及组合变化、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促进了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我们感受到,将目标、材料、形式进行的有效结合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幼儿,针对不同问题适时介入指导

1、观察先行,教师的介入要适时

适时指导何时介入。从实录和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1)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例:美工区幼儿的作品展示;(2)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要介入;(3)当幼儿发生困难时要介入,例:益智区中小朋友的提议被其他小朋友否定时;(4)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时,例如:建筑区游戏时面对同样的需求都拿一块积木,发生争抢,不能解决时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 篇6

就业指导教研室工作计划

在学校深入实施“质量兴校”发展战略,持续构建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大背景下,深入贯彻国家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结合本教研室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教研室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指导思想:根据学校十二五规划精神,结合本部门工作计划,本学期就业指导教研室将以“创业至上,就业为本”作为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工作。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抓手,以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研究为突破口,结合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加大课题研究、教学研究力度,开创我院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新局面。

工作目标 : 1.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师不断学习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岗位需求、人才要求等前沿知识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

3.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开拓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领域。

工作措施:

1.建立建全教研室工作制度、备课制度以及科研管理制度,规范教研室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做到教研活动制度化、教学检查规范化、听评课制度经常化。做好教学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完善落实就业创业课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深入探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针对学生实际,探索适合于各专业的的教学方法;完善以校本研究为主的科研方向。

2.必须坚持“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要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专题讲座、讨论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二是要采取多种方案,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做好实训教学,开展课堂模拟教学,进行职前实战训练。

4.课程考核方式要多元化、考核内容要注重综合能力考核,成绩评定要综合化。可采取演讲、面试实演、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多种形式,密切结合日常教学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

5.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上优质课、示范课,带动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尽量为青年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与煅炼的舞台,促进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6.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要不断学习自修,充分利用网络、书报、期刊,加强就业创业教学的理论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及时掌握国家和地方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方针和动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树立新形势下市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新教学观。

7.把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引领作用,认真组织、定期开展以教改为重点专题讨论,通过及时总结和交流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讨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对策,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

具体安排:

1.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 郭焰

2.制定就业指导授课计划 姜丽、冯娜娜

3.就业指导试卷拟定 申玉飞、严玉玲、赵广林、张志强

食品工程系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 篇7

一、教研背景

音乐教学活动是我园的特色活动, 提升青年教师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是我园教研活动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因此, 我们尝试让教龄1~2 年的青年教师通过模拟园本经典音乐课例“小雨和花”, 学习组织和指导中班韵律活动的策略与方法。

所谓园本经典课例是指经过我园教师多次实践与验证的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教学活动案例。韵律活动“小雨和花”就是我园音乐活动的经典课例。这个课例的特点是:音乐《小雨和花》改编自音乐《墨西哥舞曲》) , 结构简单, 只有AB两段;风格明显, A段较活泼, B段较舒缓, 易于中班下学期幼儿的感知与理解。为了帮助幼儿充分感知、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节奏与结构, 课例设计了“小雨敲醒小花后与花共舞”的故事情境, 借助有景有情的故事将幼儿带入音乐之中。同时, 课例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分层次地推进幼儿的学习过程:层次一是组织幼儿尝试运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A段小雨飘落和雨滴敲击小花的音乐。层次二是引导幼儿两两结伴, 一人扮演小雨, 另一人扮演小花, 扮小雨者用手部动作表现小雨飘落的动作, 并在A段句末的重音处, 在小花扮演者身上轻轻敲击两下, 用以表现小雨敲醒小花的游戏情境。层次三是在B段音乐处, 扮演小雨与小花的幼儿共同随音乐创意性跳舞, 享受互动交流的乐趣。

课例:韵律活动“小雨和花”

活动目标:

1. 在图谱的提示下, 初步感受音乐有A、B两段结构以及各段旋律的特点。

2. 学习听音乐做雨点飘落和敲醒小花的动作;尝试迁移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表现雨点飘落的姿态和动作。

3. 乐于结伴游戏, 学习结伴游戏的动作, 享受与同伴进行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雨和花的图片, 改编的音乐《小雨和花》, 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1. 导题并启发幼儿创编雨点飘落的动作。

师:我们都看见过雨点从天上飘落下来的样子, 现在, 我们用动作学一学雨点飘落的样子。

2. 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述“小雨和花”的故事, 引出音乐。

师:一群小雨点来到花园里敲醒了小花。苏醒的小花在雨点的浇灌下, 不仅喝饱了水, 还和小雨高兴地跳起了舞。有段音乐也说了这件事, 我们一块儿来听一听! (幼儿听音乐)

3. 出示图谱, 教师指图引导幼儿初步感知音乐的旋律及A、B段结构。

4. 教师边指图边引导幼儿尝试用动作、语音等方式表现音乐A段句末重音。

(1) 师:认真听音乐, 在小雨敲醒小花的地方, 用拍手动作拍出节奏。

(2) 师:刚才雨点落下时, 每次在小花上敲了几次? (两次)

(3) 师:这次听音乐时在小雨敲醒小花的地方, 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小花敲一敲。

(4) 师:小雨落在花上会发出什么声音? (滴答等)

(5) 引导幼儿跟随A段音乐表现下雨的动作, 并在句末重音累加“滴答”的语音。

5. 教师邀请一名幼儿与自己结伴, 分别扮演小雨和花, 跟随A段音乐进行互动游戏。

(1) 师:我扮演小雨, 谁愿意扮演我的小花?仔细看小雨是怎样敲醒小花的?

(2) 教师与一名幼儿结伴, 示范“小雨和花”的互动游戏。

6. 幼儿听完整的音乐, 尝试连贯地表现A段敲醒小花, B段小雨和小花自由舞蹈的情节。

(1) 师:小雨敲醒了小花后做了什么? (跳舞)

(2) 师:请你找个朋友, 一人扮雨, 一人扮花, 玩一玩小雨敲醒小花, 然后两个朋友一起跳舞的音乐游戏。

二、教研过程

1. 青年教师阅读课例“小雨和花”的教学详案, 熟知教学环节和过程。

2. 青年教师观看由老教师执教的韵律活动“小雨和花”视频, 获取有关教学活动的直接经验。

3. 青年教师依据课例的教案说课, 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指导要点。

4. 青年教师模拟“小雨和花”课例上课。

5. 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现场进行分析与研讨。

我们原以为经过“读教案、看视频、说说课”的前期准备, 青年教师模拟课例执教时应该比较轻松和到位。但在教学现场却发现青年教师明显存在着刻板搬教案的现象, 不仅难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的难点, 并且难以应对幼儿的现场反应。进一步的研讨使我们认识到:教案与视频只是“鱼”, 而青年教师真正缺乏的是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即“渔”。只有“授之以渔”, 让青年教师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执教经典课例。

三、调整与改进

此后, 我们在对青年教师的研训活动中, 努力做到“授之以渔”。

1. 练技术。

对教师而言, 技术指的是教学基本功。青年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正是由于某些教学技术的不熟练而影响了幼儿学习的效果。从音乐教学活动的特点出发, 我们重点从以下教学技术入手, 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 帮助青年教师学习音乐活动的教学技术要领。

(1) 指图力求准确而熟练。我园的音乐活动中大量使用音乐图谱, 在使用音乐图谱时, 需要教师用手指图谱的方式引导幼儿认知图谱的具体含义。如“小雨和花”活动中, 教师用手指图谱的方式, 帮助幼儿感知A段中雨点敲醒小花和B段中小花生长、喝水等节奏。教师指图的专业技术要求是准确 (即合拍) 和熟练 (不熟练则影响准确) 。指图准确和熟练的教学技能不仅为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还能对幼儿的学习起到示范作用。教学现场说明, 正是因为上课教师的多次指图失误, 使得活动缺乏应有的流畅性。

(2) 指图时应关注与幼儿的互动。熟练教师指图时, 特别重视运用眼神、表情及夸张的肢体动作与幼儿进行互动, 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动作向幼儿传递图谱中的教学信息, 还能从幼儿眼神的反馈中, 准确把握他们对教学重点是否理解, 教学难点是否得以解决。青年教师在指图时则常表现出目光游离、没有目标点, 故而难以准确判断或了解幼儿的需要, 所以, 培训青年教师学习和掌握这一教学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3) 指图应提前给幼儿信号。教师的指图和幼儿对图谱的反应两者之间并不是同时发生的, 而是有时间差的。如在音乐A段句尾, 教师为了帮助幼儿能较准确地拍出句末重音的节奏。指图时, 应提前半拍用相应的眼神、表情、动作给幼儿传递“预备”的信号, 让幼儿对这个节奏能有一定的“反应时间”, 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动作。教师过早或过晚提示, 都不能为幼儿提供适宜“反应时间”, 从而影响幼儿对节奏的感受。这一技术, 也是青年教师需要反复揣摩和练习的。

2. 了解幼儿的经验与能力。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应该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经验、能力水平以及发展需求等。如在感受和表现《小雨和花》音乐B段时, 课例设计的是幼儿两两结伴分别扮演雨和花, 进行互动游戏的音乐情境。依据中班幼儿的能力水平, 两两结伴游戏是教学中的难点, 需要幼儿已有的经验是能自由结伴和能角色协商。青年教师在授课时, 表现出其较为了解幼儿关于结伴的经验, 但缺乏对幼儿关于角色分配经验的了解。所以造成教学现场出现了在幼儿两两自由结伴后, 由于没有协商解决问题的经验, 两人为角色的分配而产生纠纷的现象。结果, 因为角色分配的困难, 对幼儿的合作表演带来了一定的干扰与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几个中班, 指导青年教师分析与把握不同班级幼儿的角色分配经验。青年教师豁然开朗, 深刻体会到全面了解幼儿对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 深入研读课例。

教学现场发现青年教师只是“依葫芦画瓢”模仿经典课例实施教学过程, 教学中“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屡屡发生, 使得教学组织“有形而无神”。究其原因是因为青年教师不明白经典课例中某些教学环节的用意和目的到底是什么。总之, 对课例的设计方案, 他们是阅读而不是研读。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学会研读课例方案, 我们通过老教师解读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用意和示范相关的教学技术, 青年教师现场进行练习的方式, 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研读活动方案的方法。

4. 培训后再实践。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 篇8

摘 要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积极构建宽松有序、和谐民主,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参与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 新课标 乡镇体育教研组

乡镇体育教研组在新课标下如何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呢?根据我镇的实际,提出以下几个意见:

一、突出重点,大力推进“体艺2+1项目”

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各中小学校要整体规划、错位发展,常规教学与特色项目并重,以特色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学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良好氛围。

(一)各中小学校长一定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行动上真抓实干,结果上注重实效,坚决反对摆“花架子”和做表面文章。各学校要将其纳入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充分保障,健全管理体系,强化目标管理,认真组织实施,积极探索“体艺2+1”测评的操作模式,确保该项工作真正落实见效。

(二)目前,我镇各学校逐步形成“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体育特色发展模式。例如,板芙小学:空竹、国际跳棋;广福小学:花样跳绳、中国象棋;深湾小学:田径、武术;湖洲小学:毽球;新联小学:篮球;两所中学的中考体育和特长生培养成绩优异;两所民办学校也积极开展特色项目的建设。但是,在梯队建设、文体活动走进社区、中小学特色项目发展的衔接等方面仍需要加强。

二、强化队伍建设,促进专业成长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如何是决定学生体能的根本。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组织教师参加市举办的体育教师基本功培训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二)体育教师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每人要组建并带好一支队伍,能随时参加市、镇级的比赛。

(三)镇教办将与各学校沟通全镇统一安排体育教师每周一个下午空堂,便于组织全体体育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科研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听课评课、外出学习交流)。并以分片分组的形式,建立优秀体育教师的培训机制,着力打造一批体育名师。

三、开展大课间、举办体育节,检验体育发展成果

学校的大课间、体育节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大检阅,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推进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体育活动。

(一)开展大课间评比活动,大课间活动尽可能与“体艺2+1”相结。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齐步同行,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大课间,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发展。

(二)创新与加强镇体育节的举办。以趣味性、各校特色项目展示为主,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一起参加,以促进学校与家长、社区的交流。整合校外人力资源,制定《学校:聘任校外辅导员方案》,利用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发展学校体育工作。

(三)开展体育比赛,是推动体育竞技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特色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开展,举行相应的体育竞赛,同时积极参加市举办的各项赛事,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

(四)加强与周边镇区的联系,探索镇区结合,激励促进,共同举办“多镇区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模式。

(五)镇教办支持、鼓励各学校创造条件申报省、市传统项目学校。

四、开展体质抽查、促进健康,保持中考体育优势

镇教办继续开展体质抽查工作,各学校要切实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重点是实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掌握两项基本体育技能,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良好的体魄。

(一)加强对各校“两个标准”测试上报工作的检查力度,务必100%完成。各学校每学期上交测试项目安排计划表,教办安排人员进行过程检查,了解测试成绩的真实性。

(二)各中学提前做好初三体育工作的安排。特长生的选苗、训练、报考要从初一规划,并与小学做好沟通衔接;中考体育方面:要对学生的选项选择与学生做好分析比较,择考免考考生要与家长沟通做好体检和项目选择,学校要组织好模拟、正式考试的各项工作安排。

五、打造运动之星,催生体育文化意识

坚持常规工作同时,深入挖掘成绩背后蕴藏的精神财富,即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精神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

(一)我们要打造一批运动明星、运动团队,树立榜样,加强体育文化精神的宣传,把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信念与追求,把所积淀的体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体育在学校的地位才能稳固,学校体育才有内涵发展。

(二)各学校可在学校体育节里增设校园十大运动之星的评选,范围可以个人、小团队、班集体或社团,评选要求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特色项目等自定要求,重点要体现体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 篇9

阳店二中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新学期开始,阳店二中把加大经济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列入总务处年度考核的主要工作目标。他们采取“教师集一点,学校筹一点,上级拔一点”的办法,购置了一台理想一体机。方便的教学,解决了文印工作的`重重困难。同时又及时拆除危墙,加固了地基,重建新围墙150余米,排除了隐患,确保了安全。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 篇10

4月3日上午,铁城学区中心校迎来了县教研室副主任闻浩、语文教研员刘艳荣、数学教研员王贵森、品社教研员刘玉霞一行4人来校督导听课并进行教学常规检查。

检查组抽取仓上小学为重点检查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教学常规检查,查阅了语、数、英等学科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备课、作业批改、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开展等资料。

仓上小学语文教师李国菊、数学教师刘冬立、心理健康教师董红云、美术教师宋秀金、铁城小学品社教师刘丽丽五位老师分别展示了“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基础的高效课堂;课例研讨期间,各位教研员对教师面对面指导,作了详细、中肯的点评,并对高效课堂课改中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参会教师收益匪浅。教师之间研讨气氛异常热烈,思维不断碰撞,产生了教学共鸣。

最后,闻浩副主任对学校扎实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制度完备健全,教育教学特色明显,亮点突出,教学环境整洁、教学秩序井然、素质教育成果显著。同时希望学校以我县掀起的课改浪潮为契机,继续开展好特色素质教育,抓常规,求实效,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力求新突破,努力打造一流教育团队。

图为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艳荣主任听课

图为县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桂森主任近距离观察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引导教师做教研 篇11

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能够研究有很大价值的教育问题,并希望自己能够有重大的教育创新。但别忘了,选题还有一个可行性原则。一线教师从一开始就研究大问题,毕竟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以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创新标准要求教师搞教育科研,最终只会让教育科研远离一线教师。它就会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驰。

就我看来,只要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对教师而言都具有研究价值。你想,不解决这样的问题,你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就要受到影响,难道你不该去研究解决?这样的问题研究难道对你没有价值?这就是所谓的“问题即课题”。

从创新性而言,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选择一个别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是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同一个问题也是创新;将某个理论、某种方法应用到新的研究领域中去,这还是创新。”

实际上,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总是在研究实践中提高的,先学会爬,再学会走,最后会跑,先从自己的问题入手,从小做起,小问题研究好了,在研究中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就可以尝试参与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了。

另一方面,再重大的项目,也得有一些小问题研究做支撑。2002年12月,我曾经与一位在英国南岸大学教育系读博士的老师交流,我们问她:“在英国南岸大学,他们主要做一些什么样的课题?”这位老师说:“他们很注重研究‘一元一次方程怎么教’这样的问题。”在我国,这样的问题恐怕很少有人拿来做课题研究。我想,一线的教师做教育科研就不要怕课题太小,而是应该害怕所研究的问题和自己的实际距离太远。

陈大伟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论文 篇12

然而, 由于部门体制的原因, 现在很多地区教研室和教科室 (所) 是两个独立的部门。教科所做的事, 教研室不知道;教研室开展的活动, 教科所不了解。两个部门的工作不相互渗透本无可非议, 但对于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而言, 大多为立足于本学科的研究, 尤其是与学科相关的课题, 没有教研员的参与与引领, 一些课题的研究自然会事倍功半, 走弯路, 走错路。事实上, 教师在进行学科“小问题”的研究时, 迫切需要教研员针对性地点拨、指导, 需要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需要提供优质的专业引领服务。

一、“个人课题”研究:教研背景下专业引领的充分性

教研员一般来之于教学一线, 富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们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评价等比较专业。大多数教研员都开展过课题的研究, 对研究的过程、方法、手段都比较熟悉, 加之他们对区域的学科教师又比较熟悉, 接触又多, 因此, 他们参与教师“个人课题”的指导, 是再合适不过了。

1. 课题研究希望得到教研引领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大多与教学紧密相连, 是一种“草根研究”。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怎样诊断问题, 分析归因, 将实践性知识提升为理论, 往往是教师在“个人课题”研究中面临的一道坎。教师希望进行有意义的小课题研究, 但由于教学压力与任务满负荷工作等原因, 使得教师难以深度的思考, 有的研究成果难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借鉴运用。以下是调研中反馈的数据:

你最希望教研员提供哪些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 C、D两项占62%, 说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 期盼着教研员的指导、帮助。

教师“个人课题”一般经历五个过程, 即: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验—经验总结, 研究主要涉及的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等。怎样将实践性操作上升为理论认识, 基层教师非常希望教研员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教研员能够胜任课题研究的引领工作

以上提出的对教师的指导, 正是教研员日常工作。教研员大多是当地的教学能手, 因而能够帮助教师在研究中明确目标, 找准问题, 搭建平台, 提供资源, 加之教研员与教师关系又比较密切, 教师也比较愿意接受指导。正是由于教研工作与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内容紧密相联, 我们才下这样的结论:教研员能够胜任教师课题研究的指导。

3. 教研员应该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教研工作的宗旨在于服务, 为教师成长服务、为教学服务是教研工作的主题。教研员的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公开课教研活动、论文评选和优质课评比等层面上, 而应向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面提升。现在, 广大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中提炼出一个个与教学紧密相关研究课题, 教研员应责无旁贷地参与指导。试想, 一个不了解本学科教师课题研究情况的教研员,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工作是不全面的, 甚至是不称职的。

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李有翔老师开展了“建邺区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设现状研究”, 我区信息技术教研员主动介入指导, 给予大量帮助。在此过程中, 教研员与李老师签订师徒协议, 成为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促进了教师快速发展, 在“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比中, 他不但教学质量过硬, 教育理论水平及成果也丰富。

教研员主动参与教师课题指导, 使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质量得到提升。我区教研室主任在首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上作的专题发言, 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会后, 有的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到我区进行交流。

二、“个人课题”研究:教研背景下专业引领的必要性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要真正产生效果, 除了课题方案设计要准, 研究思路要清, 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要有质量。要避免重立项轻研究, 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 教研员必须介入指导。从教研员工作职责上来看, 教研员介入教师课题研究的指导是“分内的事”, 是“必需要做的事”。

1. 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需要

由于教师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 尤其是一些教师又是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质量差异性很大, 对他们的研究进行指导、帮助是必要的。以往教科人员对课题研究方面的培训, 往往是从课题研究的规范性、研究手段、研究途径、课题管理等方面加以指导。对于一些与学科专业较密切的研究课题, 光有这些的培训是不行的。“个人课题”研究的特点是“学科性”很浓, 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很密切。教研员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 使教师看得见, 学得会, 用得上, 使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学性, 更具有应用价值。

针对课题或多或少存在概念界定不明、研究思路不清或方案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我区教研室举办专题讲座, 让教师了解教科研的一般方法、路径, 教研员帮助教师明确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和完善研究方案。在课题实施中, 教研员结合教研工作、教学视导, 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 课题过程管理的需要

在一些地方, 在“个人课题”管理实施上, 往往存在着重申报、轻研究, 重立项、轻实施, 重形式、轻实效的错误做法。有的教师“实验研究”一番后, 不良行为依然如故, 存在着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问题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二个原因。一是主观原因。一些教师为了课题研究而研究, 研究是为了评“职称”、“评优”等等, 没有将教科研看成是职业追求、自我进取、自我成长的需要。二是客观条件。现在的教师“个人课题”一般是教科所 (室) 批准立项, 但由于教科所 (室) 人员较少, 专业又不齐, 因而“心有余而力不足”, 难以进行大面积的指导、管理。

我国教研室制度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大批专业对口的教研工作者, 他们对教师的现状、需求比较了解, 对教学实际情况比较清楚, 因而也最具有发言权。因此, “个人课题”指导由教科研管理人员转为教研人员, 使得教科研的管理更为扎实、更具有针对性。

在一次课题中期汇报上, 学科教研员参加了评估。一位教师汇报的课题是《某学科课堂中的赏识性评价》。以下是一组对话:“我参加工作才三年, 目前没有课题过程素材, 不知研究方法, 希望教研员给予指点”。教研员:“你的课题很好, 但我在教学视导中, 怎么感到你的教学行为是背离课题研究方向的。几次听课中, 我感觉你对学生太严肃, 课堂鼓励性表扬少。我们要思考, 为什么要“赏识”、怎样“赏识”效果更好, 我们要将研究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起业,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事后, 教研员通过教学视导, 进行重点帮扶, 这位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 调整了教学行为, 研究促进了教学工作, 课题最后顺利结题。

3. 提高教研质量的需要

有的教研员常常有这样的苦恼:在教研中, 该说的也说了, 该讲的也讲了, 但不良的教学行为还是会反复出现, 一些教师悟性为什么如此“差”呢?出现这样情形, 其根子是教研没有深度。

教学研究是以教学问题为对象, 以科学方法为依托, 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是“基于问题、基于实践、基于个性”的“草根式”研究, 并且对这种研究是持续关注的, 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也为教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研员在对教师进行指导的同时, 也了解了本学科教师正在做的事情, 进一步“走近”了教师, 了解了教师, 使教研工作更有针对性, 更有质量, 更有深度。

教研工作应以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为依托, 立足于把教学工作中的困惑、矛盾提炼为可以开展研究的主题, 站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上, 为教师排疑解惑。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教师解读教学现象, 剖析不良的教学行为, 引导教师从感性的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 体会教学的本质。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 充分体现了教师主体意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研员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师成为意义建构的主体, 不是被动接收者和被填灌的对象。现在的教师, 大多是本科毕业, 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关键是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搭建什么样的平台。因此, 教研质量来源于深度的研究、指导。

三、“个人课题”研究:教研背景下专业引领的及时性

现阶段, 区 (县) 教研活动, 基本上一到二周一次, 教研员又因教学视导、教学检查, 参与教研组活动, 随堂听课等等, 为指导、帮助以及推广应用, 提供了时空的便利。

1. 及时搭建平台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 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需要教研员需要给予及时指点, 提供展示平台;在课题结题前, 需要教研员给予理论上的指导。

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需要在更大层面上展示, 需要产生“有形”的成果,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可进一步激发教师主体研究的热情。我区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 及时搭建各种展示平台。如策划主题式沙龙, 让课题教师唱主角, 教师阐述个人的见解和主张, 通过市区公开课活动, 让教师将课题研究成果向同学科教师展示。

在课题成果总结中, 我们常常看到, 许多教师撰写的教育案例、教育叙事, 显得苍白无力。就其原因, 教师写的案例、叙事, 局限于个人事件的描述, 不能全面地认识现象本质, 没有教育理性思考的升华。为此, 我们开展教育叙事、案例评比, 并请市教科所专家给教师作教育叙事、教育案例讲座, 引导教师进行深层次思考。

针对一些教师缺少教育统计方面的知识, 课题报告中, 定性研究有余, 定量研究不足, 我们及时给教师开设“Excel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讲座, 通过讲座, 教师了解“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等概念, 学会使用“F-检验”、“z-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工具, 检验课题研究的效果。

2. 及时总结推广

推广教学研究成果是教研的任务, 即使是最好的“个人课”研究成果, 它也只有潜在的价值。现在不少地方, 研究成果年年创新高, 但科研成果缺乏转化, 缺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成果依然停留在文字成果上。要使这一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 必须依赖教研及时推广。

教师个人课题是带有个体性质的研究形式, 其成果转化除了受惠于自身的教学之外, 它也应是教学研究的可用资源, 供学科教师同伴交流、学习效仿。我区教研员及时总结提炼教师一些独到的、有普及意义的研究成果, 通过主旨报告、专题教研活动, 放大成果效能, 成为其他学校、教师可资借鉴的成果。

四、“个人课题”研究:教研背景下专业引领的组织保证

以上提出教研员对“个人课题”指导的充要性思考以及教研员指导的优势, 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和教研员工作性质。但长期以来, 教研员已习惯于教研的角色定位, 教研、教科研形同岔道, 泾渭分明。要使教师的需要成为现实, 教研室的制度创新起到关键作用。

1. 制订《关于教研员指导市个人规划课题的意见》。教研员职责的特殊性决定了教研员更需要教育科研素养的丰富和提升。为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鼓励教研员带头参与课题研究, 我区出台了《关于教研员指导市个人规划课题的意见》, 旨在管理机制上, 以此完善课题指导组织网络, 在制度层面确保教师个人课题管理落实到人。由于明确职责, 教研员个人课题指导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 提高了教研员指导的自觉性。教研员将此项工作列为“分内”的事, 教研员按学科对口开展指导工作, 切实提高个人课题研究管理与指导工作。

2. 制订《建邺区教师个人课题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教师科研行动的依据, 为确保本区教师个人课题方案制定的规范、合理、科学、可行, 我们设定了有关申报方案的评价标准, 从研究问题的选择到课题提出、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方法、研究任务分解等内容表述, 逐项提出要求, 在的操作层面给教师提供依据, 给评委提供参考, 有效地促进了个人课题的管理与评价。

3. 对教研员进行“课题指导”的指导。教研员素质的差异, 自身对课题研究的水平的差异, 决定着他们也需要学习, 需要专家的指导。通过高层次专题指导, 让教研员学会课题指导的专业知识, 是提高教师“个人课题”指导质量的重要一环。比如, 教研员如何从教师的汇报中捕捉“关键词”, 如何“设问”, 怎样提炼“问题”, 如何与教师平等交流等等。通过培训, 使教研员了解课题的一般管理常识、课题研究方法等等。我们曾请市教科所的同志, 以解剖“麻雀”的方式, 对全体教研员现场示范了如何进行教师个人课题指导的点评与讲座。这些培训, 提高了教研员的专业素质, 受到教研员的欢迎,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 以各种方式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教研员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和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中, 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为教师提供专业咨询与技术帮助等服务。如是这样, 教研才是教师期盼的教研, 教研员才是基层学校教师欢迎的教研员。

摘要: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 大多为立足于本学科的研究。由于一些地方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由教科室 (所) 组织与管理, 因而教研员往往不能积极介入管理、指导。本文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和教研员工作性质, 提出教研员对教师“个人课题”指导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教师开展“个人课题”研究, 需要教研员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需要教研员针对性的指导、服务, 需要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上一篇:大数据现在的发展趋势下一篇:书村中学规范办学行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