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共8篇)
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篇1
近年来, 随着信息化的规模发展, 教育与学校已经日益成为网络时代的最大受益者。“网络教研”作为一个新名词, 植入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我们黄海之滨的大丰市三龙中心小学同样紧跟时代的步伐, 抓紧科技赋予的机遇,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集思广益, 开拓进取,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 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大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网络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 利用网络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配置硬件, 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近七八年来, 受惠于江苏省“六有”“校校通”“四配套”“三新一亮”等工程建设, 特别是教育现代化的创建, 我们学校在不断地添置与建设着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目前, 我校配置有两个计算机房和两个多媒体汇报厅, 18个班级班班配备多媒体投影仪, 每个办公室都配备有公用电脑, 每位教师笔记本人手至少一台, 甚至已经跟市教育局的网络建立起互动联结。可以说, 已经全方位地建成了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教研平台。
一切以服务教育、服务教师为原则。在平时的工作中, 对硬件配置随时查漏补缺, 工作需要的, 随时添置。学校有老师办班级作文小报, 在电脑中排版, 用打印机打出底稿, 最后用一体机印刷。由于打印机是A4纸式的, 班报只能小块小块地排版, 工作繁重, 版面也不美观。我了解到情况后, 立马安排购买了专用USB数据连线, 实现了电脑排版到一体机印刷的一步到位, 大大提高了班报的编辑工作效率。学校环境与教学条件的改善, 逐步带来了教师行走方式的改变。电脑、网络已经渐渐地成为教师们学习、备课不可或缺的媒介和途径, 而网络上的各种有益的信息和资源已经日渐被老师们开发出来, 作为有效学科资源的有益补充。
二、优化“软件”,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硬件要“硬”, “软件”也不能“软”。“软件”的第一软肋是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对于农村中心小学, 因为历史原因, 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教育投入的加大, 尤其是定向设备投入的加大, 我们学校获益很多。办学条件的提升是有钱好办事。但师资力量的提升, 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就信息化网络教研这一块, 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有时颇有难度。尤其是个别中老年教师, 学习新事物能力有时可能弱, 个别人对学用电脑和网络颇有微词, 很多都寄希望于年轻老师帮他们代办。所以, 我校在这方面加大动员和培训力度, 补贴经费给教师购买个人笔记本, 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同时, 还充分发掘校内人才资源, 进行长期的适用性辅导。学校信息员李成波主任在信息技术这一块颇有造诣, 每个学期, 他都会就若干个具体的信息技术运用给老师们开讲座, 在普遍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三、整合人力, 建设“原生态”资源库
“软件”的第二软肋是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问题。网络资源要多丰富有多丰富, 但既然都是大家能“百度”搜索到的, 那么对于我校的老师而言, 有利用与参考价值, 但没意义, 因为拿来主义提升不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所以, 我们就致力打造我校自己的“原生态”资源库。整体思路是:宏观调控, 条块分清, 职责分明, 责任到人。指导思想是:团队协作, 集思广益;宁缺毋滥, 积少成多。比如建设学科课件库, 全校一线教师被分成语数外和技能科四个学科团队, 分别由四个学校中层牵头负责, 将各学科教材按单元划分给具体的人员负责开发课件。课件开发过程中, 监控与指导到位, 确保成品要有一定质量。并组织优秀课件评比, 将胜出的课件向外推荐参赛。目前我校的课件库已经基本建成, 老师们做课件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高。
四、网络“落户”, 开拓教研“第二课堂”
(1) 创建学校网站, 开辟我校最权威的对外互联网窗口。学校网站辟有“校园资讯”“学校工作”“党工团队”“教师天地”“学生园地”“班级频道”等一级频道, 还为教师和学生开辟了博客专栏。所有的在职教师都开通了自己校园博客, 成为校内教研互动的主平台。我校的陈树华老师甚至自费创建了教研博客“老Q工作室”和“学生成长博客”, 将自己的教研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网络, 研究、学习的触角一直延伸到课外、校外、寒暑假……陈老师不论何时何地, 有条件就会登上博客, 与学生互动, 辅导交流, 师生感情融洽, 交流的内容从学习、到生活、到理想, 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都会“回来”留下一行行“眷恋”。
(2) 鼓励教师在知名教育论坛, 如“教育在线”“语文论坛”等, 注册开帖。有的教师尤其是部分农村教师长期以来局限于一隅, 难得名师引领, 所以提升的空间极为有限, 教师成长缓慢, 而且质量不高。少部分名师, 有时也自觉有点“井底之蛙”。互联网来袭, 网络平台打开了极为宽广的世界, 走进网络, 深入论坛, 品读着众多大师、名家和一线教师精彩纷呈的文字, 才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外面的天地好开阔。很多老师表示, 我从“被上网”不知不觉地发展到“恋上网”, 现在大部分老师对论坛里的“读书空间”“教学研究”“学科备课”一类的栏目最感兴趣, 网络空间打开了教师教研的思路, 提升了教师教改的信心, 增进了教师立足讲台的资本。
(3) 开展专题式网络研修活动。我校老师称之为“集体备课网络化”, 原来的集体备课总是占用下班后时间, 正是教师们带孩子做家务的紧张时段, 根本没心思专心研课。网络化后, 占用的虽然仍是8小时之外的时间, 但时间的安排就灵活多了, 可以利用晚饭后的闲暇时光, 利用双休周末的时间, 教师的参与度就高多了。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研实效, 我校制订了相关网研制度, 每个月举行一次, 每次根据老师们工作中的困惑提炼一个专题, 围绕专题进行集中研讨。网络研讨避免了面对面时可能有的尴尬, 大家都能敞开心扉, 互通有无, 直击要害, 多能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来验证, 更加敢于畅谈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在这里, 老师们的所思、所感真实无碍, 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研的有效性, 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大有裨益。相信, 随着我们的经验与思考的不断积累, 网络教研必将引领着我校教师行进在更加康庄的专业成长之路。
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篇2
仓山区上渡中心幼儿园 黄晓芸
园本教研这个概念是从校本教研而来。它是指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问题为中心而开展的研究活动。那么,园本教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园本教研是为了人的发展,其中教师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教研组织者的有效引领对我们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纲要背景下的“园本教研”以新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研究空间,它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经历着观念转变和思想革命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架构,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2007年我参加了园本教研课题组。在每一次的教研过程中,我发现,要让每个教师能够在教研过程中获得收获,提高各自的业务能力、教研水平,教研组织者的引领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如何端正每位教师的态度,让老师能够认真对待每次教研活动。园本教研的组织者必须为教师搭建一些平台,鼓励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认真的准备,积极地思考学习,梳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师的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才能更大程度地让教师借鉴有效的教学经验,来改进各自在教学中的不足,才能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成长。
一、教研前的积极准备:组织者应鼓励教师带着问题收集理论资料
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的目的、研究的重点都是不同的;而一线教师虽然对实践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经验,但在理论方面都相对地薄弱。另外,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孩子的解读。只有在教研前对幼儿的发展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在观摩过程带着问题去认真观察幼儿,在讨论中抓住关键问题分析幼儿的行为,才能让解决的问题真正为幼儿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因此组织者必须在教研前鼓励教师大量地阅读的相关文献,认真地分析教材,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让教师对即将开展的教研活动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开展园本教研时,教师才能更有目的地堆教研的过程进行研究,才会懂得怎样去看活动。
课题组在主课题的背景下开展了“如何在持续性的探究中支持小班幼儿的有效观察”的研究。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小班幼儿的观察特点,我们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以科学活动“睡莲花开”做为活动内容,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自己独立设计并开展系列活动,而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则针对其中的一个活动:“睡莲宝宝又长大了吗”,来分组观察幼儿的行为,思考实验班的教师在系列活动中支持策略的适宜性。组织者为了让教师能在教研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在观摩之前引导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组织者引导教师在教研前做的准备:
1、这是一次小班的科学活动,因此组织者在活动前组织大家再次研读了《纲要》中对科学领域目标的解读,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探究领域目标的认识。
2、组织教师们在活动前针对“如何在持续性的探究中支持小班幼儿的有效观察”这一问题,研读了幼教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我的收获:
通过教研前的理论学习,我了解到小班幼儿在观察中只能关注明显的变化;观察视点零散,容易受到同伴及其他因素的干扰;观察视点容易飘移;记忆力不强容易遗忘的现象,这些都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有了这些文献研究的结果,我对这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性更强了,对小班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一定的预见。
二、教研中的碰撞提升:引导教师自我感悟和互相学习
(一)在准备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
在教研活动前,组织者引导教师重点针对幼儿的观察特点进行了文献研究,在教研活动中组织者就围绕“教师是如何引导幼儿观察的?”“教师的引导是否适合幼儿的观察特点?”这样的问题去鼓励教师进行评价,这样教师在评价时,就围绕着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例如我对活动的评价:我发现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对活动的兴趣,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睡莲的过程中去。根据“小班幼儿在观察中只能关注明显的变化”的特点,教师能引导幼儿通过叶子的变化,来发现睡莲的成长,这个点抓得很准,很适合幼儿的观察 „„
但是“记忆力不强,容易遗忘”,因此当有个幼儿在观察后进行粘贴记录活动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到睡莲面前进行观察记录。这样就会出现观察和记录脱节的现象„„
可见,活动前的充分准备让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能更加有目的地去观察幼儿,在评价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及时提炼问题要点促进教师互相学习
教研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智慧碰撞的阶段,每个教师由于工作经验层次的差异,教学风格的多样,观察幼儿的角度的不同等,造成在观摩活动的过程中,对教学现象及幼儿表现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而这正是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教学经验最好的过程。组织者就必须能够在这个关键的环节,引导每个教师认真地去倾听每个成员的评价,鼓励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认真地思考他人的观点,促进教师在反思中与将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碰撞,这样才能从促进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弥补自己的在教学中忽略的问题,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就如,在“睡莲宝宝又长大了吗?”的活动教研中,其他和我一起参加教研的听课教师针对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的表现,对执教教师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学实践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成效,提出肯定及一些修改建议。
以下是教研过程中一些教师的讨论实录: 执教者的介绍 :
这个主题活动已经经历了“欣赏美丽的睡莲”“我的苗是什么样的?”“睡莲的叶子变了吗?”“卷卷的叶子哪去了?”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持续性的观察中关爱生命。在每次观察的过程中,我都有为幼儿提供了相关的记录表格,而且都是用图画的形式制作记录单的,开始时,让幼儿在相应的表格内贴上点,发现幼儿不容易掌握,经过改进,给幼儿提供了直观的图片,如,画了大小不同的叶子,让幼儿通过观察叶子的大小变化,选择相应的图片直接插到记录卡上,这样更适合幼儿。
听课教师的评价:
师1:我观察的是第一组的幼儿,他们从活动开始就一直很认真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积极地活动。分析原因,可以看出教师的前期的几个活动,都能很好地关注到幼儿对睡莲的关爱,孩子的兴趣才会这么浓,才能持续地观察。
师2:我在观摩时发现教师的准备和充分,而且能灵活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有个孩子在观察后提出问题:我不记得上次睡莲的叶子有多大了.教师没有忽略孩子的疑问,立刻将上次测量叶子宽度的绳子取出和现在的叶子比较,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知道叶子长大了。
师3:我认为教师在记录单的设计中,还需要改进。虽然教师已经关注到要用形象的图片做记录,但是在记录时,又让孩子找大小,又要关注数量,对于小班的孩子来时还是太困难。„„
组织者能够快速地提炼出重要的,有价值的教育策略,拓宽每位教师了我的思路,让教师获得了更多更广的经验,本次课题中,组织者根据教师评价提炼出重要的内容:
1、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通过持续的、有目的的引导,才能逐步养成。
2、有效的教育策略包含着方方面面,即使是一份简单的记录单,也是需要教师认真地去研究去关注的。如: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所提供的记录单运用图片、照片等更适合幼儿。
3、关爱教育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过去很少有教师会去关注幼儿心理的教育,而心理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且心理教育应该在一日生活的时时刻刻都可以渗透的。
4、在教学活动前,认真地预设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也是活动准备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博取众家之长,这在教研活动中,是很重要的。组织者就应该积极地引导教师吸取他人的观点,再转化为自身的经验,让每个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在他人的帮助下成长。
三、教研后的梳理运用:引导教师将收获运用到实践中
在园本教研的过程中,从课题组的每个老师身上,从幼儿的身上都反映出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这些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但同时也是比较零散的。因此,在教研结束后,组织者即时地引导教师将整个活动的过程、思考、体验进行记录、整理、提炼,以便让每个教师都能进行自我深层反思,为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助益。同时,将获得的教学经验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改进并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我感到通过这样的整理运用对自我发展是比较有效的。
例如:通过“睡莲花开”的科学教研活动,在组织者的带领下,我对整个教研活动中获得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在小班开展持续性的观察活动,要在每个阶段积极地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提供的记录单,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同时,也要起到推进幼儿活动的作用等。
根据这些经验,我开展了持续性观察的活动“种草莓”,让孩子在开心、愉悦的游戏过程中,观察“草莓的小苗”“草莓发芽了”“草莓开花”“草莓长大了”等,让孩子持续地观察。观察过程中,提供的记录单,也是用插卡的方法,将图片放在相应的地方„„
只有引导教师把园本教研中研究出的一些好的经验,大胆地运用到适合的日常活动中,才能让理论的知识再次为实践服务,让这些经验要真正内化成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让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
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篇3
一、一个理念引领园本教研的核心价值
幼儿园既是幼儿获得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因此我们把“获得以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幼儿全面和谐的成长的双赢”做为园本教研的核心价值。
在此,仅以教师基本功的锤炼来解读园本教研工作中对这一理念的实践。良好的基本功是保教工作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传统上提起幼儿教师的基本功常常指向弹、唱、画、作、舞等技能性内容,为了满足保教工作的需要,我们结合市教育局开展的“幼儿园教师岗位练功”活动要求,将基本功细化为“三功一绝”,并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开展练功活动。“三功”包括“入门功”,即弹、唱、画、讲等传统幼儿教师基本功;“教学功”,以五大领域教育目标一口清为主要内容;“教研功”即指教师解读教材、学材,活动设计,幼儿一日生活中案例分析等能力的提升。“一绝”指根据教师专长进行的个性化的教师绝活的修炼。
在“教师绝活”的锤炼中,老师们更是把幼儿学习的需要放在首位,宋泓霖老师的儿歌简笔画,用短小生动的儿歌把简笔画的学习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乐趣;蔡京珂老师的体育游戏现场创编,随时让身边的物品成为孩子们游戏的器具等等。
“三功一绝”活动改变了传统练功活动中只重教师个人技能的现象,在有效促进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同时,也引导着教师将个人能力提升与幼儿学习需要紧密结合,努力达成“双赢”的目标。
二、两条主线明晰园本教研的主体内容
(一)以园本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教研
走“质量立园、师资兴园、科研强园、特色亮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校幼儿园在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
(二)以幼儿一日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微格教研
幼儿教育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规律和任务,保教并重的工作原则提示我们必须将园本教研的内容从研究教师、教材、教法走向研究幼儿的一日生活和保育工作。在微格教研中既有“如何提高保育工作有效性”这样保育技能层面问题的讨论,保育教师和任教教师分工各有侧重,但二者如何密切合作,实现1+1>2的教育效果,这同样是保育教研的重要内容。
三、三层研究畅通园本教研的主渠道
(一)基于问题研究的对话式园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研究实现的,而教师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主要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教师缺乏问题意识和能力时,往往对问题视而不见,因此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园本教研的重要切入口。传统自上而下的培训往往因重共性、轻个性而缺乏针对性,我园开展的“问题对话”则由教师唱主角,引导教师提出实践中的困惑,从真实问题入手展开对话。
“问题对话”之初,教师常因碍于情面而避重就轻,或因缺乏深入思考而自说自话,对话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们立刻做了调整,通过实例帮助教师打消顾虑,引导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学术中的问题。同时,提出“三步对话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首先要与自己对话,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问题引发个人的认知冲突。其次,与同伴对话,试图在对话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办法。最后,回到与自己的对话,梳理与同伴对话的收获,从而在对话中提升认识,改善教育行为。
“问题对话”不仅提高了教师的问题意识,而且保证了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从“听众”这样一个低参与度的角色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公。
(二)基于专题研究的行动式园本教研
如果说基于问题研究的对话式园本教研属于教师个体间根据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的学习研究,基于专题研究的行动式园本教研则主要以团队形式根据有共性的研究专题展开。
1.一课多讲专题研讨活动
2.以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师团队教研
(三)基于课题研究的合作式园本教研
我园属“校带幼儿园”性质,发挥好这一优势、凸显办园特色是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2008年起,我园申报了“幼小衔接研究”省级规划课题,针对当前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衔接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衔接、衔接工作只在幼儿园开展造成单向性衔接,给新生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困扰等现象,本着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开展了幼小衔接探索之路。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策略研究报告》在我省“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四、四项制度保障园本教研的实效
(一)学习分享制度
骨干教师的理论学习、实验教师的外出培训都应该通过分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外出培训教师要通过三个“一”与其他教师分享学习成果,即做一次专题汇报,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完成一篇学习反思,将吸纳式学习转化为实践性学习,将个人学习转化成分享式学习。
(二)周研究发表制度
以往的研究成果交流经常被安排在学术年会中集中进行,老师被大量的经验成果所冲击,一时难以消化理解。很多阶段性成果,也因为已离开了具体的情境而不容易被理解。因此,我园建立了周研究发表制度,每周周会上都有一至两名教师将近期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做研究发表,成果不求全,不求大,追求有价值的思考和可操作强的具体做法。
(三)激励评价制度
为鼓励教师提高日常琐碎工作的思维含量,我们制定了激励评价制度。帮助教师将点滴研究体会整理成教育案例,推荐到校刊《幸福成长》,并以教育书刊为稿费形式作为奖励,资助各工作室将全体成员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工作室研究纪要》推荐给全校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被尊重、被认可的喜悦。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脱颖而出的教师,优先获得进职评优、外出学习的机会。每一研究周期结束,优秀教师还将获得校长亲自签名的“教研精英奖”,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激励评价制度,以物质激励与文化激励相结合,引导教师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
(四)教师梯队建设制度
我园重视教师职业规划的设计,除指导他们做好个体规划外,还建立了教师梯队建设制度。“新秀、骨干、带头人、导师”的梯度设计帮助每位教师自我定位,同时有了不断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五、五种习惯提升园本教研的品质
五种习惯是指: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交流成为习惯、让反思成为习惯、让精致成为习惯、让重建成为习惯。
几年来,我园在园本教研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教研制度,丰富了教研内容,有特点有实效的教研模式也逐步得到教师的认同,得到教育成果的验证,生态化、常规化的园本教研正在形成。最有收获的是,园本教研的实践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师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在专业成长的同时享受到职业所带来的幸福与尊严,这是幼教工作得以可持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园本教研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立足幼儿成长,着眼教师发展是我们不变的主题,引领着我们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袁冰楠.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9).
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篇4
一、以同课异构为价值的主题教研活动
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 即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与理解备课并上课。其在于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可以让大家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 从2011年11月由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沈斌校长发起的侧手翻同课异构活动到2012年6月14日的五城区联合体育教研活动——“足球正脚背踢球”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 均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模式。在后者的活动中, 每个城区选派一名教师展示25分钟的片段课, 授课年级为四年级, 教学内容为“足球——正脚背踢球”。在本次活动中, 不同教师采用了不同教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以体育单元教学为思路的主题教研活动
以单元教学为思路的教研活动有利于帮助教师理清教材,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梯度分解, 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连续性、层次性的把握, 有利于教师抓住课时重难点, 有利于体现教师对运动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整合, 有利于多元目标的落实等。如, 针对水平二“跪跳起单元教学”, 三位教师采用不同的练习手段与方法,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开展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研活动课。第一课时:初步会做跪跳起动作, 培养学生的跪跳起兴趣;第二课时:60%的学生能够模仿并掌握跪跳起动作, 学会帮助完成动作;第三课时:结合已学过的动作 (滚翻) , 形成跪跳起组合动作, 进行拓展练习等。通过研究该教材同一水平上的各课时教学设计, 可以促进教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单元教材体系。
三、以中小学衔接为系统的主题教研活动
现行体育课程标准为实现大家研究和实践教学的衔接, 提供了学科教学理论方面的支撑。如, 杭州江干区体育教研员莫豪庆老师, 开展以“中小衔接·系统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研讨活动以四个课例的形式展开, 分别是一年级“前后滚动”、三年级“前滚翻”、七年级“远撑前滚翻”、八年级“鱼跃前滚翻”。本次研讨活动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体育教材——体操和技巧, 且通过小学教师对体操教材的处理、中学教师对技巧教材的处理, 对两者进行有效衔接起了示范作用。研讨现场, 中小学教师们通过彼此的对话和交流发现从目标衔接、内容衔接、方法衔接和学习习惯衔接等多个研究点去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 有效地帮助了小学生适应中学的体育学习。教师对每个教材的处理, 要用系统性的眼光去对待, 每个水平阶段、每个教材必须要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才能为下个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同学段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要求不同, 学习目标达成度不同, 学生心理变化、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存在差异等, 为教师找准学生能力发展的起点提供了帮助。
总之, 通过中小学衔接的研讨活动, 中小学教师发现, 应该通过寻找中小学体育技能动作学习的衔接点, 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线的同时, 更充分地发挥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个性发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需要注意的是,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衔接的过程中, 要重点考虑几个衔接的问题, 如, 学习兴趣的衔接、教材内容的衔接、对体育运动习惯的衔接、对运动技能的衔接等。
四、以解决疑难问题为目的的主题教研活动
这类教研活动一定程度上是指引教研活动的风向标, 具有创新的教研活动形式, 一线教师可以把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提炼出来作为教研活动主题进行研究。如, 如何把体育教学目标细化、分解, 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达成, 以及体能与技能的有效统一、目标与过程的和谐统一、主导与主体的和谐并存等专题活动。又如, 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召开的“体育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会, 研讨了教学目标的正确性、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适用性、评价标准的确立等, 重点对单元课时之间如何衔接、课时安排是否合理进行探讨等。再如, 针对“前滚翻成直腿坐”、“后滚翻接跪跳起”、“立定跳远”、“跳上成蹲撑——各种姿势下”教案分别进行研讨。通过体育专题研讨的途径, 发掘教材的内涵, 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 这类教研活动要求目标低、问题小且带有实践性、可操作性, 有具体的反思点、互动点, 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因此, 灵活而有效。
五、以校本教研为特色的主题教研活动
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篇5
1 以工作室引领带动部分教师先行
“要想走得快, 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 大家一起走”。我校“刘丹会教师工作室于2013年元月正式成立。刚成立时有成员8人, 经过一年的时间慢慢发展到13人。工作室成员都是教师通过申请审核自愿参加, 工作室注重强化理论学习。要求成员每两个月研读一本经典教育专著。坚持阅读、实践、反思与记录。每人必须建立博客, 每周至少更新一次, 发表自己的教育故事与教学感悟。每月参加工作室活动四次, 网络学习与现场研讨交替进行, 阅读交流、案例研讨、写作培训交替进行。工作室的日常模式是每月的第一周:专业阅读;每月的第二周:专题讨论;每月的第三周:写作指导;每月的第四周:专题讲座。每学期, 工作室成员除了要阅读交流3本和自主研读3本教育专著外, 还要进行小组合作自主管理和高效课堂导学模式等微型课题的研究。
虽然, 工作室成员都感觉压力很大, 很辛苦, 但成长是幸福的, 每个人都觉得累着并快乐着。不知不觉间, 孩子们变得可爱了, 工作变得有意思了, 对教育问题越来越敏感了, 博文也越写越长了, 更新也越来越快了……自己的进步看得见摸得着, 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苦过累过努力过, 成员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原工作室成员8人中, 刘丹会被评为綦江区“面向未来”教师, 张永利被评为綦江区“教师专业发展先进个人”, 丁世东调往城区小学挂职锻炼, 孟芝琴升职教导主任, 王梅提升教务员。从某种角度上说, 我校刘丹会教师工作室带领了一部分教师的成长。
2 加强“同伴互助”带动全体教师成长
我校在“同伴互助”方面, 认真开展校际间教师的交流。在我校教育教学第一线, 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也有易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创新的年轻教师。他们朝夕相处, 教学中有共同的语言, 易于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同伴互助, 有助于探索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提升教学经验,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主要有以下做法:
1) 重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开展组内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我校坚持间周一次集体备课, 坚持“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采取“四化”措施:
(1) 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以教研组为单位, 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
(2) 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 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 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 其他老师边听边在书上做详细的记录, 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 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 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 拷贝到每个班的电脑中;
(3) 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 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 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
(4) 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 效果如何, 要及时反思, 做好后记, 交流总结得失, 形成习惯。
2) 组织好全校性的专项教研活动。考虑到以前见过的校内教研组活动情况, 学校在开学初的《永新小学校本教研活动计划》中, 对每个年段不同的学科在本学期要研究的专题做了特别的安排, 比如语文学科, 低段重点研究识字教学;中段重点研究作文教学;高段重点研究单元整合教学。数学学科低段重点研究计算能力的培养;中段重点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段重点研究练习作业的处理。专项教研活动做到精心组织, 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 切实起到交流、指导、带动的作用。
3 抓好“个人反思”, 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个人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的重新认识, 即自我思考、自我总结, 自我完善提高。在反思的过程中, 我校要求教师对照教育教学新理念,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 经过反省、检查, 形成新的认识。这是教师自我学习, 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强调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要求教师上完一课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提倡写“教学反思”, 着重思六个方面:思成功之处, 思失误之处, 思机智之处, 思学生的不同见解, 思学生出现的问题, 思今后的改革创新。
2) 主张教师定期写课改教学体会, 总结阶段教学情况。我校要求四十岁以下教师每月上交一份反思, 并评选出优秀反思进行全校展评。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教师勤学多思, 不断进步。
3) 我们还要求教师就全校性的专题教研活动着重钻研一个课题, 在教学中围绕这个课题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不断反思和总结, 取得成果。
另外我校还组织全校教师共读一本书, 要求教师们在第一、二两个月学会批注式阅读, 第三个月就书中的某一个问题, 联系本班实际及本人教学实践, 写阅读感悟并组织交流, 第四月, 就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个问题, 仿照书中的写法写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并组织交流。
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篇6
一级教案是我们开展网络教研的最初形式, 当时受非典的影响我们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开展了空中课堂, 这次空中课堂共录制15门学科的224节课, 空中课堂的录制使2003年的介休没有因为非典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非典过后我们就想:如何搭建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研平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们于2004年在各中小学开展了一级教案的备课活动。一级教案指的是从全市教学能手中指定主备课人, 他们备好的课目经市教研员审核后, 随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公布在介休教育网上。在周六各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 教研内容之一就是以“一级教案”为蓝本。广大教师从一级教案中充分汲取名师的智慧和丰富经验, 各抒己见, 学、评、议、改一级教案, 形成各校的“二级教案”。“二级教案”是集体备课的结果, 最后结合执教者的独特理解和具体学情形成具有自己教学风格、个性化的教案, 称之为“三级教案”。但一级教案只能是教师们学习、备课的平台, 如何让更多的教师相互交流、互评互学, 于是我们搭建了我市网络教研的第二大阵地:介休教研博客。
博客是“Blog”的中文译名, 简单地说就是网络日志。介休教研博客是我市网络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 从2009年搭建以来, 全市广大中小学教师踊跃参与,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0多名教师注册使用并发表博文, 占到了全市专业教师的92%, 教研博客为广大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取长补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研博客可以实现日志、课件、相册、群组的结合, 它突破了一般博客只能发表日志、相片的功能, 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教研博客可以更好地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多年前我们就开展了“城乡结对携手共进”的教研活动, 如今教研博客更有效地解决了时间、空间、经费、安全等客观因素的困惑。为了提高各学段各学科教研的质量, 我们要求全市学科教师分别加入相应教研员所创建的学科群组。加入相应学科博客群, 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各学科相关话题的讨论, 针对不同问题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等。教研博客在实践中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记录教师专业成长、发布课题研究成果和反映学校发展历程的工作日志、网络文集和多媒体成长档案袋。
像我市张兰小学校长李采结, 热爱读书, 经常撰写博客文章, 他的“营造书香校园, 塑造美好人生”一文在博客上发表后, 好多学校受到启迪, 纷纷学习他们的经验做法, 带动了全市中小学“中华美文、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我们不妨这样说:教研博客是教师、校长的个人网站, 是学校的信息发布系统, 是教师的电子备课本,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工具, 是校长管理的平台, 更是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 是教研室的虚拟教研平台, 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平台等等。教研博客能让我们利用好时间的零布头, 任何人只要在有时间的时候打开博客就可以抒写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反思, 及时发表评论、留言, 共同进步!博客是交流的平台、学习的平台, 如何全面地针对课堂内容进行教研活动, 我们又开辟了第三块网络教研的主阵地:网络课堂。
我们组织了全市各学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依据本地教材有计划地安排录制关于教学方法、教材分析、课改经验等内容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作为网络资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观摩, 拓宽教学思维, 让更多名师为自己做“贴身”辅导。
网络课堂还可反复观看、选取片段观看, 同步还能看到详细的Word文档、PPT课件等, 这对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学校教师来说, 网络课堂就是他们最好的观摩课, 真可谓是把“名师”搬回了咱自己的家。网络课堂中教师能够就某一知识、观点精讲细讲, 可以更好地将知识或方法讲透彻。网络课堂使农村教师有了“名师”的帮助, 可有时他们还真想和名师见一见、谈一谈,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方便集体教研和面对面交流, 我们又开创了介休网络教研的第四大阵地:视频教研。
视频教研以其直观便捷的教研方式成为转变教学策略的主要帮手。大部分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只要有摄像头、话筒就可以进行。特别是像一些农村学校有些学科的专职教师数量少, 难以建立专门教研组, 导致学科教研活动无法开展。为此, 以学科或学区为单位开展视频教研, 消除了农村学科教研工作的“盲区”与“死角”。使我们的视频教研可以实现50所学校同时在线交流。
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篇7
关键词:学习型,教研组,专业成长
一、什么是学习型教研组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著名学者佛瑞斯忒就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他的著作《公司企业架构的一种新形式》中就系统提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结合我国学者帅良余的研究,我们认为学习型教研组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从而集体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并进一步分析学情,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在备课过程中不断体现个体的价值,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科的教研能力,并能够稳步促进各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学习型教研组对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正面作用
首先,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可以建立起组内教师共同的发展愿景。学习型教研组在功能上能够组织很多组内的教研活动,如备课、听课,这种集体的抱团式研究性活动能够使成员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提高教师工作的质量。同时,教师的个体价值其实是与教研组的共同价值分不开的。合作氛围浓厚,有着共同愿景的教研组实际上是提高教师个体专业素养和改善教师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在同一个平台下,教师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的愿景,那么这个团队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动力。组织中的各成员在组织活动中就不是被动的。只有教研组各成员的主动性体现出来,教研组才能成为教师的精神寄托和教师的依赖。这样,教研组就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就会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其次,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可以促进教师的多样性发展。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的社会,尤其是小学校园,则是发展多样化创造能力的基地。而教师在完成自身专业教研工作的同时又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这种双重的工作任务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教师在学习型备课组中可以向同事有针对性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促进自身多样化发展。
三、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合理的教研组设置以及学习型教研组的功能定位
万事开头难。学习教研组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合理设置和定位。教研组的主要功能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统一以及教学质量的监控上。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订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目标,努力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并在整体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学习型教研组也能够改变以往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帮助;能够克服目前教研组功能不断改变、备课环节一体化、备课流程预想化、备课管理失控等弊端。同时,这种备课方式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客观的教学实际出发,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跟踪,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
2.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行政推动
为了防止部分组员出现偷懒等不良行为,相关部门一定要建立一些相对严格的制度。首先,制定考勤制度来约束教研组成员。高质量备课是在时间充足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用考勤制度来约束教师集中时间进行备课活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还要提前请假。另外,在集中备课时间内,对教师的一些行为还进行了限制,比如在规定时间内不准闲聊、不准看小说杂志、不准玩游戏等。一般教研组集体讨论的时间应当不低于每周一次。这些要求从表面上看对教师苛刻了一点,但这是提高备课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便于达到备课目标。再次,建立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去鼓励教学组成员。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学组相关负责人员可以定期对组员进行相关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教师的年度考评挂钩。这样双管齐下的方法,是促进学习型教研组建立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3. 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
共享机制目前在很多学校的教研组建设中都在做,但建立什么样的共享机制才能称之为有效则很值得推敲。有效的共享机制,首先要构建共享信息的平台,教研组活动、校内BBS、教师的个人博客建设等都是这些共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及时性也是共享机制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好的点子,从脑中闪过,或者某位老师在课堂中闪过的一些想法、思路如果得到及时共享交流的话,不仅能够促进个人成长,还可以通过共享、交流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更加合理,体现教师团体的创造性。
因此,作为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创新精神,还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较好的影响,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和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所以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篇8
——王定国
个人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委员会,高中政治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培训专家组成员,广东省思想政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优秀政治教研员。近年来致力于探究路径设计、高效课堂研究,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第八届教育成果一等奖,应邀在省内外讲座近百场,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访谈者:王老师,您好!从去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及省、市各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以来,教研员在“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工作中角色越来越重要。从您担任教研员到现在,您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呢?
王定国:2004年进入教研员队伍,经历了如履薄冰、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泰然自若几个心路历程。刚走上新岗位时的那份忐忑不安,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消散,心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业务“账本”,如数家珍,能信手拈来为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指导工作,并得到行内的认可。这时也算泰然自若甚至是安之若素。但随着技术日益发展,特别是从2013年我开始关注诸如微课、优课、慕课等新技术形态的产生与更迭,心中又不时掠过一丝惶恐。我担心自己掌握不好这些技术,错失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机会,同时也担心脱离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需求和要求。
访谈者:这或许是每个行业从业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焦虑感及责任感。您认为新技术、新文化环境对教研员的专业有何要求?
王定国: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适应“互联网 +”时代的技术环境与文化氛围中发展。对教研员来说,也无不例外。一定意义上讲,教研员作为一个学科的领头羊,理应发挥钻研、引领、指导的作用。教研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需要建立“三新”意识,包括理念新、技术新、实践新。第一“新”,就是理念新。教研员的研究基于实践,但教研员的理论又应当高于及领先于实践,能以相当的运筹帷幄之中的包含力去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第二“新”,就是技术新。教研员需要具备一种对新技术的嗅觉,具有对技术文化的敏感性,才能在新的教研环境与氛围中避免“穿旧鞋走老路”的指导思维与行动模式,以落后的思维去压抑新鲜事物。第三“新”,就是实践新。基于新问题,开展新的项目,寻找新的解决路径,构建新的实践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新”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哗众取宠,而更多的是强调新的环境下对新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访谈者:“三新”将技术、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进行考虑。从您的经验来看,哪个“新”对教研员挑战最大?或者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王定国:我个人认为“技术新”是一个基础性且高标准的要求,包括我自己。这里,不是强调每位教研员都要去熟知并应用每一种技术,成为“技术控”;更不是关注技术的“新”而忽略传统的“好”。教研员的作用在于对于教育发展方向、方法和方式的引领。因此,着眼于“技术”、“理论”和“实践”就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发展与成长范式,三者之间,就如同“骨”、“肉”和“魂”一般,有所侧重,有所分工,又不可或缺,理论与技术都统一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理论引领技术更好为实践服务,技术为理论与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针对性的指导。
访谈者:这对教研员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技术的视野,育人的理念,还有真实的实践,需要在学科与教学、技术与文化、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
王定国:是的。个人看来,我认为一定需要着眼于人的成长规律,基于学科理论,关注新技术,面向实践,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这个契合点不太容易把握,对教研员的要求也比较高。我们能把握好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技术为学科服务,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技术支持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运用新技术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科教学,提升育人效益,改进育人效果,同时结合学科实际,以人文情怀关注、思考和应用新技术,促进学科内容丰富化,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师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发展。
访谈者: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技术的更新无时无刻。“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您认为教研员需要什么样的面貌?
王定国:“互联网 +”时代下,教研员同样面临着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各方面的挑战。教研员除钻研学科教学的理论以及实践外,还要及时关注并适应新技术,形成互联网思维。对教研员而言,最大的传统优势可以说他们是被认可的学科教学的指导者,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责任感和学习力。通常而言,越是资深教研员,年龄越大,新技术的出现会带来更大的挑战。经验是财富,有时也可能是一种绊脚石。特别是一些文科教研员,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困难可能更多一些。虽然新技术一时半会不容易掌握,但开放的态度、前瞻的眼光、好学的精神,将有利于教研员自身在新技术条件下,不断成长。
访谈者:结合当前教育部、省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实施要求看,您对“教研员对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样的经验体会或建议?
【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推荐阅读:
网络教研助推教师成长05-26
深化教研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07-31
多维识别06-08
立体多维06-15
多维透视06-23
多维视野08-11
多维阅读08-12
多维意义08-29
多维研究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