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主体意识

2024-07-19

树立主体意识(精选12篇)

树立主体意识 篇1

为什么啼泣?

要发展你独创的天才?

要锻炼你发奋的潜力?

要期求你意志的自由?

要享受你成功的喜悦?

叶先生的诗就像四月春风唤醒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新世纪、新时期, 面对个性迥异的“90后”, 仅仅拥有着责任和爱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身上的阳光充分地洋溢出来, 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正如叶先生的“瓶子理论”, 以往的应试教育就像是在装瓶子, 不管什么样的瓶子, 只是不断地往瓶子里装东西, 直到把瓶子装满, 教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但瓶子和所装的东西, 始终无法融为一体, 为此学生也无法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课堂上也就不能完全的投入。

学生不是瓶子, 为此, 做教师的也不能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 而且各不相同, 千差万别。为此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和特点,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真正的在学习中获得知识, 在获得知识时发现自己的才能与潜力。在自己的才能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然而作为教师, 总有着这样的美好愿望:把小草变成灌木, 把灌木变成乔木, 再把乔木变成钢铁, 再把钢铁变成金子。每天为了改变学生而忙碌, 但收获甚微。其实小草完全应该是一棵小草, 没必要, 也不可能成为一棵乔木。当然乔木更不可能变成金子。让丑小鸭变成天鹅只是一个童话, 如果把这个童话当成教育的模板, 将会扼杀许多小鸭子的个性。

教师有时“太负责了”, 而负的责是“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学生一切”。于是乎还出现了“差生转化”这类的中国教育特色, 如果教师不是为盲目地改变学生, 眼里哪里会有什么差生呢?——想把小草变成乔木, 则小草就成了差生, 想把乔木变成钢铁, 乔木就成了差生, 校园内也就差生遍地了, 这是教育不尊重学生个性的结果。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可以让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相对自由的教育空间, 给予宽容和自由, 让小草是快乐的小草, 让乔木是郁郁葱葱的乔木, 让金子是金子, 要看到眼里的学生只有差异, 没有差生, 教师应做的工作就是张扬差异, 而不是生硬的改造, 要让学生有多彩多姿的成长收获, 绝不能一刀切。

正如郑晓江的《穿透人生》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身上都藏着原子能, 但只是很少的人能够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金矿, 只是很少有人开采它;每个人的身后都沉睡着一个神通广大的巨人, 可是很少有人唤醒它。身为教师, 身处教育的第一线, 只有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我们才能成为肩负点燃原子能, 开采金矿, 唤醒沉睡巨人的人。”

正如我校倡导的小组教学法, 在小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学习热情, 真正地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 真正地实现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我坚信, 在国家政策的正确的方针指引下, 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我们一定能够办好普通高中教育, 一定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主体意识 篇2

树立主体教学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北京小学 王春英二十一世纪已经在向我们招手。面向现代化,把高质量的教育推向二十一世纪,这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它说明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现代化的主体是人,人的素质水平最终决定着现代化的水平。素质教育正是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从根本上为现代化创造条件。在学校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树立主体教学观,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前提。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学生表面的活跃掩盖了学生事实上的被动,努力扬弃那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旧教学观,树立中国特色的新型教学观,核心问题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元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是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良好教学气氛,建立真正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乃至终生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推动学生的主动发展。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良好环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策略很多,试举几例:1、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插在这个土壤上。”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双方交流活跃,信息传输畅通,教学效果则佳。当教师的激趣使课堂富有生气时,枯燥的知识传授就会变得生动而轻松,学生必然乐于学习。如学习第3册《卢沟桥的狮子》一课第一自然段时,对“栩栩如生”的解释是比较抽象的,引导学生理解了词义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主要介绍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样子各不相同,文中举了五种狮子为例,形象地描绘出狮子生动活泼的样子。教师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如请一名学生到前边表演“蹲坐”的狮子怎样“长吼”;教师用娓娓动听的语言描述静静的月夜,小狮子“低着头”“专心听”泉水叮咚声的美妙;让学生想象小狮子“依在”母亲怀里熟睡的甜蜜感觉;想象另一只小狮子“藏”在大狮子背后好像在做什么游戏;而大狮子“按”住淘气的小狮子好像要对它说些什么……表演,倾听、想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仿佛看到的不是石狮子,而是一群生气勃勃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活生生的真狮子。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领悟了“栩栩如生”的意思,而且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情感也得到了熏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良好手段,而在阅读教学中,随手画上几笔,更是简单易行,方便快捷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有关内容,画个简笔画,再加上口头说明,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又可以检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与运用能力。如一位青年教师讲读第11册《林海》第二自然段中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时,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云横秦岭”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秦岭孤峰突起,陡峭险峻的样子,再画出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与之对比,温柔的特点跃然呈现在脑海中,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小兴安岭的特点,具体感受到语言大师用词的精妙,激发了同学们对温柔的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觉察到现象,看到事物,听见声响,闻到气味,触摸到形象,观察到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主体性发挥会更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使学生主动探究。师生平等,关系和谐、民主,学生就会在满意、互动的积极情感中学习,在课堂上处于主动地位。为了唤醒同学们心目中的平等意识,我把学生当成有独立人格,独立尊严的个体,平等对待。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的不妥之处。我认为教学中有争论,才能见到教学生命力的火花。从学生与教师的争论中,可以看到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进取意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如《燕子》一课有这样一个训练:写出各段的主要意思。第四段很不好概括,讨论时学生说出了好几种答案,最后一致认为“小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像正待演奏的曲谱”比较恰当。老师却认为不十分理想,便把自己统观全文后归纳的段意也写在黑板上“小燕子休息了,仍然为春天装点美”。让学生比较哪个好,学生都否定老师的意见,认为看不出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老师当即表态,服从学生,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平时在讨论问题时,老师应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只要比自己的答案准确,就服从学生,给学生树立认真听取别人发言,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榜样。这样,课堂民主气氛浓了,学生探索的胆量更大了,思考问题有了深度,他们敢于与老师辩论,对作家的文章也敢于提出异议。如《李时珍》这篇课文有这样几句“他发现旧的药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一些药物记错了药 效和药 性。”学生提出,“不少缺点”就是缺点多,那就不止三点,为什么第三个缺点后面用“。”而不用“……”应改正。学生的意见不无道理,他们这种自信心的产生,是一种意识到“我有能力”的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心理表现,有了这种自我发现心理,就会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因而会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主动探究,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再者,情感是启动学生“内趋力”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教师是良师,是主导,是长者,更是学生的朋友,应真诚地尊重学生,以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善待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厚爱差生。对学生应有规范的教师用语,如“请坐”、“请你回答”、“咱们一起研究研究”等。学生纠正了教师的失误,教师向学生道声“谢谢”,杜绝那些“谁告诉我”、“谁给我说说”、“太笨太木”这些有损于主体尊严、让学生为教师服务的语言,这样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爱”与“会”,就会产生良性循环。3、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保持参与学习的强烈欲望。“教学的主要毛病是令人厌倦”(赫尔巴特)。课堂上,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学生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的加以“助燃”。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的欲望。在学习第四册《北京的桥》时,老师让学生自学字词,然后出示卡片让学生读。学生兴致勃勃地举手大声读 词“梁(liang)----高梁(liang)桥”,如果老师说:“不对,‘梁’要读轻声,再读一遍。”学生会觉得很尴尬,老师再出示别的词,他就会羞于举手。而我们的老师当时是这样处理的:“你读得很认真,不过在这个词里‘梁’要读轻声(教师读词示范),请你再读一遍,相信你一定能读对。”这种期待与希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了学生自尊的个性,他就会保持参与学习的欲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可见,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调节能力和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当然,激励性评价要有目的,要找出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激励要适度、准确,富有艺术性,切忌言之过甚。无论是对优点的褒奖还是对其前景的引向均要恰如其分,使其永远向高一层次攀登。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尊的个性,自信的品格,刚毅的个性,持久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发挥主体性的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体系,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着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即课堂中的社会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助、互动直接影响着课堂上的气氛及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而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良好的学习伙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关系,能使他们在良好的交往中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积极情感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发展需要,组织他们积极地参与,有效地投入。而目前班级授课制,往往只限于教师与部分同学的交往,学生的参与面受到局限。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形式。因此要做到:1、精心组织小组为学习方便,小组由前后四人组成。在组织小组时,我们要注意人员的调配,注意每组都有学习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又有组织能力,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当组长,组员也是由能力较强,一般与待提高几种层次的人组成,使每个组都具有合作互助互动的条件。2、悉心培训组长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人老抢着先说,不会听别人说,有的不说,尽让别人说,或出现不尊重他人的现象,分组后应把组长召集在一起培训,讲清小组学习的目的、作用,教给他们怎样组织学习、讨论,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内能充分发表看法,交流见解,拓宽思路,能力强的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帮他们理解,教他们表达,在合作学习中上进互长,调动全员参与的意识,创造全员参与的条件。全班讨论时,老师可先有意请能力一般或待提高的学生发言,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补充,使每个成员都能感到自己在小组内的地位和作用,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与思维的参与度。3、把握合作时机自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倡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已延续至今。小组合作学习是对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造。这种改造,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机会。但是这种形式在当前班级授课制为主的今天,不宜频频使用。应把握合作时机。我认为,新授内容 的尝试,教学中难点的解决,教师提问学生思维受阻,学生质疑中的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总结规律性结论之前,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时,复习中的互查或练习中的互评互改等情况均可使用,可安排在适当的教学环节,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又有调节作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都能得到一定的开发。4、调动思维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思维合作,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能满足于形式的同座讨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必须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调动思维参与创造条件。如学习《詹天佑》一课,讲到“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与“中部凿井法”时,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画出两种凿井法的剖面图,图画好后,请小组互评互查,讲解图意订正错误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时调动了思维参与,为教学信息的传递开辟了新途径,学生清楚地了解了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的不同工作方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使工期缩短一半,从而由衷地钦佩他的智慧和才干。可见,小组合作必须是真正意义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总之,课堂教学应让全体学生思维都动起来,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仅仅带着少数尖子生进行教学,即使过程流畅,甚至不乏精彩之处,仍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赖于每一个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广思、吸纳、善问、表达等多种能力。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学习处于主动积极、乐观向上的发展状态,打破了过去课堂学习气氛再活跃也有个别“死角”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实效。三、优化”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师生双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内因,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外因,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理,教学方法的优化,就不只是指教师“教”法的优化,更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学生“会学”了才能“爱学”,“爱学”才能促进“会学”,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因此应做到:1、明示目标每当一个单元或一课书开始教学时,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告诉给学生。如第5册第6单元的训练目标是“抓住重点句,理解段的内容”。在讲读本单元首篇《奇妙的鲤鱼溪》时,教师一上课先把目标明示给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如学习第二段,师生共同研究这样几个问题:①读第二段,想想这段讲的是什么?②段中的哪句话讲的是这个意思?③是从哪两个方面把这个意思讲具体的。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段中能讲明段的主要意思的`句子就是重点句,抓住重点句,可以帮助理解段的内容。学生带着目标,运用学法学习后边三篇课文,强化训练,便可形成能力。2、鼓励质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产生疑问之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因此,训练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平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发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发问;从课文的中心发问;从某些修饰词语发问,训练学生从敢问到善问的能力。如学习《神奇的鸟岛》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抓修辞部分质疑:①“神奇”是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鸟岛是神奇的?③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鸟岛的神奇?④如果把“神奇”去掉,用“鸟岛”做题目,课文内容会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寻求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质疑,也是使学生参与教学思维创造,暴露思维过程很好的的一种方式,它使学生注意力格外集中,老师的讲课更有针对性。如学习《静夜思》这篇古诗,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第一句话后,带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①读诗句;②讲字义;③连成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第二句,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思考始于疑问。学生自学后提出:不懂“疑”和“霜”是什么意思。老师便针对学生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疑,这样,教师的思维活动与学生思维活动协调一致,使教师思维暴露在学生思维最恰当的地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习动力,而学习第三、四句时,老师则采用伙伴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四人一组,运用学法自学,互相质疑、解疑,然后向全班汇报学习过程。这样学习,用时少,负担轻,效益高,学生获得了知识与能力,取得了最优化的学习效果。3、指导学法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北京市教材的改革,促进了教学思维的转变,从低年级起,全面安排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读写训练系列更清楚,坡度更平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应在小学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有所侧重地紧扣某一项训练目标,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要让学生的“学习”和“获得”通过阅读实践去领悟、去认识,而不是硬灌给学生。例如第3册第21课《学画》的训练目标是“记住先后顺序再背诵”。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背诵,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理解课文:①小声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段共有几句话,标出序号。②小组讨论,每句话是什么意思?③思考并讨论,这个自然段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④引导学生看着板书理清先后顺序。⑤要求学生有语气地读这一自然段,读出荷花的美丽与王冕想画荷花的心情。⑥范背。学生带着羡慕和敬佩的感情欣赏老师有声有色的背诵,背完后学生激动地为老师热烈鼓掌。老师趁势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背下课文的吗?”一石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想知道老师怎样备下课文的波澜,他们睁大了一双双求知的双眸,听老师告诉他们背课文的诀窍:“记住先后顺序再背诵。”然后指导学生记顺序,背课文,学生很快背下来了,心中无比喜悦。老师检查完效果,再让学生回过头来咀嚼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把课文背下来的?这样,学生对背诵课文的方法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个认识是从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学生在学习中领悟规律,掌握学法,运用获得的能力再去学下一篇课文,完成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学生定会唤起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具有了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课堂效率。4、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所以思维训练总是和语言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潜藏的智能因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评,培养阅读能力。如第3册《聪明的华佗》中第四自然段描述了华佗想出的聪明办法:“华

[1][2]下一页

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只手各拿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羊看到青草,都争着去吃。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华佗的办法好在哪儿呢?”老师的设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为了使低年级学生学会抓住语言文字理解内容的方法,老师先做了个示范:“我认为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好,因为鲜嫩的草羊才爱吃,才能吸引羊的注意力。”学生认真听着,用心领悟着老师的话。“还有哪些词说明华佗的办法好呢?”老师接着问。学生因为知道了应该怎样去思考问题,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抓住“两只手”“各拿”一把草,在两只羊面前“晃动”等词语,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又请同学到前边来表演,直观感受华佗的办法之巧妙。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同时体会到华佗的聪明在于他能开动脑筋,用科学的办法巧妙地克服了困难,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必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把发问点放在教材中最具思维价值的地方,诱发每个学生的思维兴趣。学生学会了思考,主体性将会充分得到发挥。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教学观,做到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心理状态。同时,做到真正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扩大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多读、多思、多听、多说、多写,眼、耳、脑、口、手“全频道”参与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能读书,具备参与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永远处于积极乐观的发展状态,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言以蔽之,我们应从发展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认识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树立主体教学观,使学生自主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探微 篇3

一、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虽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挥其主体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讲的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 “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一)教会学生看书。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二)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炼。学生自主提问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会学生答题。思品课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答题。具体方法是:1.抓住试题中的关键字;2.把握材料题中问与问之间的内在联系;3.漫画题和图表题中,要抓住注释和标题。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交流中发挥其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一)开展课堂讨论,组织演讲活动等,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要打破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通过讨论,启发学生立足书本知识去洞察现实问题,分析原因,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有一个认真自学的过程,有一个搜集材料、了解社会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本知识已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其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树立主体意识 篇4

一、根据课文特点,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1.教师要根据教学课文的特点 ,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这样做就是要达到一开课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如《五彩池》一课,在学生解题之后我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 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 ”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引言为这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除了“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必须重视开端的趣味性。

2.创造条件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这样,课堂气氛就十分活跃,学生乐于上语文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3.结合教学内容 ,追求新、奇的教学方法。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过, 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 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这种学习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二、根据课堂与学生实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1.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制定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 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学习参与意识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实现既定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课堂教学目标就能顺利实现。

2.关爱学生 ,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就要真正关爱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勇于表现”。学生通过自己的表现,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 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 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可取的。

3.了解学生 ,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首先 ,多肯定和奖励 ,少批评。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适当引入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培养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加强健康的情感教育,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后进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

4.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 ,让学生有发挥的时空。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营造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努力营造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实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树立危机意识作文 篇5

鱼无危必成食。沙丁鱼的身长最大不过尺许,在大鱼吃小鱼的生物链中处于低端。在海洋里,优秀的捕食者并不少,但成千上万的沙丁鱼聚集在一起,或远或近,或上或下,敌进我退,使捕食者眼花缭乱,无从下口,使强悍的捕食者减少攻击。由此可见,危机意识决定种族兴亡。

人无危必亡。在古罗马共和国有一位自傲的人,他是凯撒大帝。他曾凭借一己之力将整个古罗马掌握在手中,甚至连当时的最高执政机关封他为首席独裁官,但过于自傲,没有危机意识,才导致自己死于刺客的刀下。

国无危必衰。在满清晚期,自大的皇室统治者闭关锁国,自认天朝地大物博。因此,与工业革命错失交臂,最后在战争失利下,被迫签下那些不平等条约,祸国殃民。近代历史上的惨痛,正是因为君主缺少危机意识。如果没有那些具有危机意识的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中国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说,危机意识是决定国家兴亡的关键。

在写作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观 篇6

一、在培养学生观察情趣的基础上拓展写作的想象空间

写作训练不仅是对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他们形象与抽象思维的多面训练。观察是想象的基石,观察的角度、方式决定了想象空间的丰富与拓展,因此要想在写作训练上有新的突破,打破传统的观察角度是先决条件。在传统的用眼观察的单一视角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小学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乃至心灵去观察周围存在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幻想——于是,中秋的月亮不再仅仅象征团圆,学生可以由月亮想到宇宙天堂,想到神话故事,想到海边潮汐;秋天的菊花也不仅仅局限于对花的新面貌的描绘,学生可以想到菊花的实用价值,想到菊花所象征的民族气节,想到秋的丰硕美丽等等。作为教师应该较多注重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能力,减少命题作文的框架约束,让学生们的心灵放飞,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大脑去对社会、生活做出价值判断。

二、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丰富写作课的内容,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认识和想象能力

当今是一个媒体化的时代,电脑、电视、手机等媒体设备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如果在课堂上使用这些设备,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森林交响曲》的音乐,让学生聆听,然后将自己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既可以让他们叙述性的介绍自己对这段音乐的理解,也可以让他们议论性地介绍自己从中得到的体验或灵感。无需限制作文的题目、体裁,只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自己擅长的手法进行写作训练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写作方式,在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体的熟练运用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开展广泛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头脑,同时还可以获得审美体验。例如从小就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名著的,知识一定很丰富,教师应该在阅读的方向和阅读的深度上对学生予以指导,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他们的词汇量。

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完成作文评改

长期以来形成的作文的评改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阅——学生改。这看似完整的评改模式却是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这个过程来看,从始到终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中心的。所以,这是一种低效的写作评改方式。应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出发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的活动,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以增强其鉴赏、判断的能力。对于优秀的作文,教师应该让作者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表扬,使学生主体愿望得到了尊重和满足,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再好的作文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朗读的过程中,小作者以及其他同学也能共同寻找不足之处,让学生做到不自满,不骄傲。无论采取哪种评改方式,教师的指导性评语还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篇7

一、加强学习, 懂得法律。

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进行的。首先, 要求每位教师务必认真学习法律法规, 特别是《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到不违法、不违纪。

二、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

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水平, 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 防止好心办坏事。

三、加强安全知识、自护自救

常识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预防为主, 对事故隐患早发现、早排除;要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意识, 对学生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要多过问、多关照, 不能袖手旁观、若无其事、麻木不仁, 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安全事故要及时汇报。

四、要抓好细节, 做好纪录, 警钟长鸣。

教师要做好每一次安全教育的记录, 尤其是晨会安全教育、班队会安全教育, 每天做好点名工作 (对于学生缺席要及时进行家访或电访以了解原因) , 留存自己进行安全教育的证据。这样做, 可以让教师在日后出现的安全责任追究中规避责任, 甚至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为此, 教师要填写《班主任晨会、班会记录卡》, 将自己的安全教育活动记录下来。

五、要负起责任, 做好巡视, 确保安全。

每天辅导教师要准时到校, 做好巡视工作, 对于责任区内学生追逐打闹, 以及正发生的不安全行为等要加以制止与教育, 确保责任区内学生的安全。

树立创新意识 打造靓丽课堂 篇8

一、引导、鼓励学生质疑,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常有疑问,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造。”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 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进行组合创新的过程。因此, 上课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学习“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容时, 我提到了大学生志愿者徐本禹自愿支援西部贫困地区, 为改变当地落后的教育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个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难道徐本禹留在大城市里, 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说不定由于各方面的条件优越, 他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人生。虽然这个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徐本禹的远大理想及他为了大家舍小家的精神, 但对于学生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 我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从点滴做起, 以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当然, 问题并非提得越新奇越好, 越新奇越有创造价值, 教师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适时引导, 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课时, 有的学生为猎奇, 会石破天荒地提出一些严重脱离现实的怪论。如在探讨“珍爱生命”一节内容时, 我适时地引用我校初二学生张某因与父母发生冲突而服毒自杀一事, 组织学生讨论:l.如何看待这位同学的自杀?2.如果你是他, 你会怎样做?在绝大多数学生对该学生自杀表示不值得, 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 应想办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的情况下, 也有个别学生表示, 该学生的自杀行为可以理解, 如果自己是张某, 即使不自杀也会离家出走, 报复他们甚至遁入空门。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应在保护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 及时引导学生立足现实, 正确对待人生, 珍爱生命, 善待生命。总之,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肯定、鼓励的同时, 要加强理性点拨, 通过共同讨论来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 关注思维过程, 形成正确认识,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营造激发创新意识的积极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而在思想品德课三个目标的编排顺序上则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趣味性, 善于寓教于活动中, 将丰富的情境引入课堂, 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一种愉悦而又冷静的情绪中进行实践创新活动。如在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受到人类威胁的生命 (如:人们脚下的一棵小草、即将被宰杀端上餐桌的穿山甲、因人类砍伐而失去家园的一只小小鸟……) , 你想对给你带来灾难的人类说些什么呢?此时,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 纷纷进入角色,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生命需要彼此尊重”的道理, 从根本上弄清了自己可以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既能拓展思路, 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而做到了析理导行。

三、把握教材特点, 大胆探索, 改革教法, 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融入教学过程中

教无定法, 但教可择法。教师要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要勇于扬弃传统教学模式, 大胆选用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 如辩论、小组讨论、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例如, 在讲述“爱的冲突及化解冲突的小锦囊”时, 我将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和裁判方, 以“父母管我们究竟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为主题, 让学生们各自搜集有关材料, 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形成论点, 运用论据说明论点进行辩论。然后由5名学生组成裁判组进行点评得失, 裁判胜负。我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适时点拨和提供材料支持, 并对辩论会活动进行总结, 从而使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资料收集正反两方面的辩论, 全方位地理解“父母管教我们多些好, 还是少些好”不能一概而论, 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同时, 辩论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与兴奋, 又激活了创造性思维。

树立分担意识完善分担机制 篇9

1 树立分担意识,完善分担机制的极端重要性

1.1 没有分担就没有保险

医疗保险本质上属于保险。什么是保险呢?保险是化解风险的一种手段,是依据大数法则计算出每个参保人需要缴纳的最低费用聚集起足够大的用于抵抗疾病风险所需的基金,从而获得疾病风险来临时的补偿或救助权利。可见,保险在本质上是将少数患者对个人而言巨大的风险转移出去,让众多健康人用缴纳的少量费用去承担。所谓一人有难大家帮,一人有险众人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没有分担就没有保险。

从风险管理的技术讲,自留和转移两种技术产生企业自保与社会保险两种选择。企业自保的局限性在国企改革中己经得到充分证明。社会保险之所以比企业自保有更大的抗风险能力,就是因为社会保险编织的安全网能让更多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风险。承担风险的单位和个人越多,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制度就越稳健。这叫风险转移,转移就是分担,没有分担往哪里转移?社会保险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率,就是扩大分担对象。所以,分担是一切保险的本义,也是社会医疗保险的本

1.2 分担贯穿于医保运行全过程

分担不只在医疗费用支付环节,筹资、支付和总额预付超支等都需要分担发挥作用。

途径一,筹资的分担是基础性分担。用人单位和个人各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共同缴纳费用,然后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且在出现收不抵支时给予补贴。与职工医保不同,居民医保个人只缴少量费用,主要依靠政府补贴。不同做法展示出不同的分担力度。

途径二,医疗费用的分担是关键性分担。集中表现在“三条线”的设立。患者住院首先要付起付线,其次按比例支付个人负担部分,封顶线以上和自费项目完全个人分担。一般来说,不同等级医院起付线不同,等级越高起付线越高,个人分担力度就越大。支付比例也是医院等级越高报销比例越低、个人分担力度越大。由于职工、农民和城居收入的差异,职工封顶线最高而新农合最低,因此农民的分担力度最大。从费用分担的角度看,“三条线”既是基金与个人分担的界线,也是个人分担力度的标尺。

途径三,超额医疗费用的分担是调节性分担。实行统筹区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制之后,越来越多地区推行预算总控下的医院总额预付方式。对医院超预算总额部分怎么处理反映了统筹基金结余程度和医院参与分担的力度。有的地区实行结余归医院、超支不补的刚性做法,有的地区实行结余部分归医院、超支分情况给予部分补助的弹性做法。在弹性结算的做法中又有纷杂的具体不同分担比例和结算方法。

1.3 分担是一种基础性关键性

机制

分担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可以增加资金供给方面,而且体现在可以引导、影响、制约医疗服务行为以及控制费用过快增长的机制方面。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早就明确指出,分担是一种基础机制和关键机制。此论精到深刻。笔者认为,分担是与利益挂钩,利益原则或利己是经济学公理。利益机制比行政命令更有效。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决定第三方付费的必要性,但第三方付费会淡化患者的医疗费用意识,这对医保可持续发展很不利。因此,需要强化费用意识,引入分担机制。一方面可以减轻基金支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费用意识,避免和减少过度医疗、小病大养、轻病重治等现象发生,这种与利益挂钩的制约作用比补几个钱更重要。当然,制约不能只针对参保个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制约也不可或缺。

2 建立分担机制是各国社保改革的共识

2.1 基本保险也要分担不能只靠政府

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之所以走到尽头就是因为缺乏分担机制。事实残酷证明,一股脑儿躺在政府和国企身上,必然导致政府和企业不堪重负。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国家走过基本保险政府独挑重担的弯路。对“摇蓝到坟墓”的福利保障模式,英国社会保障设计者贝弗里奇提出:“社会保障必须通过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英国撒切尔改革和布莱尔主义的共同点在于,“社会保障并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而是个人与国家共同的责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银行一直倡导多支柱的保障框架模式,说的是养老,但理论意义极其深远。当前欧债危机从反面教训了人们,基本保险水平不能慷慨,基本保险责任不能单一。希腊是很好的反面教员。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达80%,而企业年金很小,慷慨的基本养老金导致政府负债累累,几度面临破产。而荷兰等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虽只有40%左右,但靠发达的补充年金使其达到了与希腊同等的保障水平。这就告诉人们,基本保险应该恪守保基本,基本保险不能只靠政府。

2.2 支付制度改革旨在让医院成为责任体系一员

改革支付制度是各国医保界的共同行动。从分担的角度看,按项目付费的弊端是费用增长的责任全部由基金承担,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不分担任何责任。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能够较好控制费用增长,管理者年初就做到心中有数,提供多少服务会有多少费用补偿,并知道有些服务做过了头是得不到任何补偿的。这种支付方式改革说到底,是让医疗服务提供者也参与承担责任,使医院成为医保责任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使医院从只提供服务的单一角色向既提供服务又承担控费责任的多重角色转变,从不分担责任向部分分担责任转变、从被动分担责任向主动分担责任转变,并且内生消化费用过快增长的良性机制。

2.3 适度自付医疗费是分担的核心机制

从国际视角看,凡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无一例外设计适度个人自付率,把适度自付率作为核心机制,一些发达国家依然保留20%上下自付率,原因就在于此。中国过高的个人自付率是医保制度从无到有、待遇从低到高成长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并不是制度建设的根本目标。因此,提高基金报销比例是当下公共政策的指向,“十二五”时期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要达到75%左右,是符合现实的正确决策。但决不要因此认为报销比例越高越好,个人自付率越低越好,甚至走向免费医疗的极端。从制度可持续视角看,适度的个人自付率是极其重要的机制之一。我国有的地方或个别学者盲目推崇免费医疗,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不是明智的做法,更无效法的必要。须知,一项制度能否可持续不能静止地看今天,还要动态地看明天。

3 树立分担意识,完善分担机制的具体建议

3.1 理直气壮地宣传分担意识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历史不长,推行居民医保的时间更短,许多常识性的理念、意识、观点需要广泛宣传和普及,这是实施社会医疗保险不可节省的舆论基础。由于全民医保来势凶猛,不少人缺乏思想准备,认识严重滞后,对政策的解读出现了不少误区,“报销受益论”就是突出的一种论调。好像参保了就应该得病,只有得了病,甚至得了大病,从而多报销医疗费才划算。这是只想分享不想分担的狭隘观念,是缺少分担意识的典型表现。因此,应当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分担意识,宣传没有分担就没有保险,分担是分享的前提,使参保人正确理解参保,正确对待参保。

3.2 取消封顶线,探索分担新模式

我国现行的封顶线设计是把最后风险留给个人而非保险方的模式。它的缺陷是:第一,封顶水平低。6倍年收入大体在15万元上下。第二,封顶线以上部分缺乏解决方案。去年几部委联合推出的大病医疗保险旨在解决这个问题,但从资金的来源到营利性经办以及补偿力度等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第三,启动大病保险后,再报销以上费用依旧无着落,虽然金额有所下降、人数有所减少。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是因为风险控制以保护基金为导向,建议实行以保护公民医疗权益为导向的风控新模式,为参保人设计自付封顶线,规定超过个人自付最高额的,只要符合治病目录要求的基本服务,不管花多少,全部由基金承担。同时,鼓励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用于满足基本保险之外的医疗服务需求,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分担责任。

3.3 完善分担机制的具体建议

医保筹资要在各方承受力之内统筹考虑均衡性与公平性。现在企业普遍反映费率过高,负担太重,我国五险总费率在40%左右,远高于OECD国家水平。其中医保平均费率为7.5%十2%,有的地区高达12%。只有可承受才可持续。居民医保要改变个人与财政的分担比例,改变过度依重财政,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个人缴费,要实行与居民实际收入挂钩的筹资方式,收入高多分担,收入低少分担,以真正发挥再分配功能。

医疗费用支付要通过利益杠杆作用达到选择医疗服务、分流病人、控制费用的作用。制度平均自付率稳定在20%左右为宜,严格控制实际自付率。由于我国三个目录中有自费或部分自费服务,初衷是为了方便患者,让有条件的患者在得到基本医疗的同时,通过自己付费在用药、检查和使用医疗条件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但也给自付率的指标价值打了折扣,良莠难辨。建议按基本与非基本划分目录,非基本的才完全自费。扩大不同医院起付线与报销比例差别,进一步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将高费用慢病、特病纳入统筹,照顾慢病和老年康复性医疗,解决因病破产或不敢就医的突出问题比搞免费医疗更有实际意义。

医疗费用超支要结合支付制度改革,通过加大医院分担力度、建立医疗机构自觉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机制解决。减少医院从不合理增长中获利的概率,建立不合理费用增长越大医院损失越大、唯在总额预付制的框架内医院获利最多的结算分担机制,决不给超支获利甜头。总之,要形成让医院承担全部或大部分超支费用的分担责任。当然,关键是总额预付的基数预测要科学合理、程序要透明公平。像上海市那样由医院选派代表,经过充分讨论协商平衡来决定。

参考文献

[1](英)威廉姆·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M].华迎放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赵春梅,陈丽霞,江生忠.保险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树立服务意识创新班级管理 篇10

一、要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气氛、和谐的班级环境

在学校, 老师和同学是最密切的人, 但现在的独生子女们一直缺少与外界人、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且在现代社会长大的学生, 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 对周边的同学和老师, 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甚至难以适应。加之学习的巨大压力, 很多学生心理孤独, 对其他人和事漠不关心, 一旦发生矛盾又容易冲动。所以, 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 协调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协调学生和家长的关系。班主任应积极组织学生加入到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 给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坦诚相待、互相合作的机会, 使大家在共同的活动中逐渐具有宽容、真诚、仁慈的心灵。

二、班主任工作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在高考的压力下, 班主任工作的重心长期固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很少触及到学生健康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较少注意到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诚信为本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原则和目的。

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告诫我们,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务必注意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务必加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务必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为主要工作内容。那么, 班主任在学生德育的阵地, 如班会、团队活动时间、读报时间中, 应该更多地创造情境和机会, 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诚信观念以及法律意识等。

三、班主任工作要服务于学生的未来, 即“授之以渔”和授之以“渔场”

埃德加塞尔曾说:“未来的文盲, 将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就是说, 班主任工作还要为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社会人的一辈子服务。尤其在当代, 人类知识每十年增长一倍, 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 走出校门后大部分知识都已陈旧。所以, 学生只有学会学习, 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 才能终身学习, 不至于落后。但是, 学会和会学都只是对知识的学习, 只是将现成的、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最终也只是知识的容器。因此, 班主任工作要服务于学生的未来, 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次要的, 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渔场”,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在“渔场”里互相合作, 自己探索捕鱼方法与技巧, 从而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树立微写作答题意识 篇11

一、微写作答题缘起

(一)新课标全国卷选考题特点:一是高分值的问答题(6分、6分、8分),二是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如何面对高分值的全国卷微写作答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2014课标卷《古渡头》)

某生答案: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表明了渡夫只能通过高歌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点明了主题。留下空白,引起读者思考。

学生的答案,基本上是套用术语,若把文章换成另一篇,这样的答案也能符合。答案毫无针对性,脱离文本,言之无物,直接反映学生思维不严密,学生答题随意。

答题不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术语,笼统的概念。现在不少学生只记术语,如见到“结尾”二字,就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以为是万能的。从学生答题存在问题的角度,看备考思维的重要程度。如何进行思维过程训练微写作答题。

二、微写作答题语体

微写作答题語体特征为论述语体。论述语体通俗说就是观点+论证,把答案当作一篇小小的议论文来写,即微写作答题。学生答题时,往往缺少论据,缺少分析,忽视题干中“分析”或“理由”二字。微写作答题把答案写得有观点有论据,符合逻辑,不是自己在胡扯。

三、微写作答题方法

微写作答题,立足“三定”(定向+定性+定量)原则,定出好答案。在微写作思路下答题,有次序、有逻辑,分点清晰,在快速阅卷之下,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下面结合高考题谈谈具体做法。

(一)定向

定向的语句:紧扣题干,是回答问题的入口,回答问题的角度。紧扣问题来答,是替人着想,让阅卷者看着方便。例如: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2014年课标卷)

【参考答案】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有生活气息;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学生面对“参考答案”,还是不能理清答题思路,答题能力得不到提升。经过科学分析,教师对参考答案进行补充,给学生提供严密的思维逻辑答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特点,帮学生找到答题入口,即微写作答题中的定向的语句。此题定向的语句分别是:(环境)从叙事的时代角度;(情节)从叙事的情节推动角度;(人物)从写人的内心角度。

【备考答案】①从叙事的时代角度,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从叙事的情节推动角度,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从写人的内心角度,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定向的语句,根据文体的特点和规律确定。如小说答题主要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方面,其次从“结构、语言、手法”方面作为答题入口。小说常用的定向语句:从情节上看、从人物形象上看、从主题上看,从表达技巧上看……传记答题常用的定向的语句:从成员上看、从内容上看、从影响上看、从主观上看、从客观上看……

如果微写作答题已熟练,“定向”可以省略,但心中要有“定向”思路。

(二)定性

定性分析的语句:确定“性质”,要求准确、专业,一语中的,这就是得分点。多为二言或四言表达,如表达技巧定性语句“衬托”、“情景交融”。人物性格定性语句“坦诚”、“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等。学生没有读懂题干时,容易遗漏定性分析的语句。请看这个例子: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2014年课标卷)

某生答案:①“后记”写得有特色,符合情节的发展,点出主题,写了人物性格。②“后记”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回味无穷。③激发了读者兴趣,读了还想读。④点出主题,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学生答题,没有观点,套话多,答案空洞,没有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进行分析等,这答案最多得2分。此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高分值,学生却没有高得。学生致命性的错误是没有亮出观点,应先阐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或我认为“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只写其中一种观点)也就是说答案缺少定性分析的语句。

给学生提供的“备考答案”立足“三定”原则。

【备考答案】我认为“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情节上看,小说的情节和“后记”有相似之处;②从人物上看,小说中的“那个人”和“后记”中的“我”情况也很相似,小说中的不少地方暗示女主人公守明的遭遇和“后记”中“那个姑娘”的情况很相像;③从情感上看,小说流露出的感情和“后记”中我的感情一致,我内心充满愧疚。④从主题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有时“定性语句”在题干上已有明确的表示,这类题目的重点是让你从文本中找出“证据”,即“定量分析”。例如: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2014课标卷实用类阅读)

题干中“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就是定性分析的语句,因此,答题时重点写出定性分析的语句。

【备考答案】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三)定量

定量分析的语句:定量即具体分析。它决定了答案的逻辑性和丰富性。题干往往要求“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让你从文本中找出“证据”。例如: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2015课标卷《马兰花》)

题干中已经明确答题方向为人物性格,那么该题答案定向语句不用写。

【备考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这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朴实。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这可以看出她为他人着想,善于理解他人心思。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谊;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这可以看出她做事立足原则。

马兰花性格之一,定性语句为:朴实善良。那么就要从《马兰花》一文找出论据分析即定量分析的语句:马兰花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这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朴实。

好的答案语言具有层次性、逻辑性、文体特征。比较下面这个答案:

例如,小说阅读《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备考答案】

1、他是位匠人:“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可以看出他技艺精湛。

2、他是位善人:①“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可以看出他善良,乐于助人。② “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可以看出他爱护环境,讲究公德。

3、他是位诗人:①“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可以看出他喜欢欣赏美景,有生活情趣。②“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可以看出他鉴赏园林的水平高,富有审美情趣。

4、他是位哲人:“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可以看出他知足本分。

“备考答案”由匠人→善人→诗人→哲人,体现了层次性:文本的层次;渐进的层次;认知的层次。逻辑性:论证语言准确严密。文体特征:小说人物都具有丰富性,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可以从职业、品行、审美、生活态度等角度来看。

高考备考,教师和学生不能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参考答案”只是供阅卷评分时使用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甚至有严重缺陷。面对“参考答案”,教师要果断校正、补充、甚至推翻,提供给学生具有严密思维逻辑的规范的“备考答案”。“备考答案”承担的任务,不仅只是某一道题目的得分,還是学生备考过程中某一类能力的提高。

面对高分值的阅读题,高得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因此,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树立“微写作答题”意识,把答案写得一语定性、有次序、有逻辑,让阅卷老师扣分无处下手。

树立整体意识开展阅读教学 篇12

一、在课内外的阅读实践中积淀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感的本质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符号的一种敏锐的直觉, 它不需要经过预先的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就能感知言语信息, 因此语感具有直接性特点。本人通过对阅读优生的研究发现, 那些语文学习优秀的学生都能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形成敏锐的语感。学生通过课内外的大量阅读实践, 逐步积淀成语感的“相似块”, 当接触到新的语言信号刺激时, 就能凭语感的“相似块”识别出来, 然后进行匹配, 进而做出直觉顿悟, 获得文本的整体信息。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整体把握, 获得对文本信息全面准确的理解

目前, 仍有不少教师着力于语文知识点的落实, 把文本的具体内容“肢解”开来, 进行孤立的“分析—综合”。这种缺乏整体观照, 孤立分析一个段落、一个层次、一个词句的做法, 破坏了融合在一篇文章整体结构关系中的情境意蕴, 有违汉语的特点, 肢解了课文的整体美感, 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感悟。为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整体直觉把握。切忌脱离文本这个整体系统, 抽取文中的词、句、段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孤立分析理解。我们强调整体观照下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 从文本题目与文本内容的联系中获得文本的整体信息。题目好比文章的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居高临下地透视文本的整体信息。教学中可以利用课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大意,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第二, 通过速读训练, 培养学生快速提取文本要点主旨、关键词句的能力。宋代陆九渊强调:“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这种涵泳其实是一种研读, 就是我们目前重视的精读。显然精读是一种细嚼慢咽, 存在着明显的读得慢而少的弱点。所以我们在搞好精读的同时要注重速读。所谓速读就是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感知文本信息, 它是一种高级的阅读形式。其核心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快速进行文本信息的接受、编码、存储和反馈。这就要求学生掌握默读、跳读、猜读的方法。阅读时视幅要宽阔, 要以词或句, 甚至段为阅读单位进入眼球, 迅速捕捉文眼和重点句段, 获得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把握。

第三, 在朗读中获取对文本信息的整体把握。文本的抽象性和未完成性决定了阅读者要借助想象活动和移情作用恢复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关系, 潜心“倾听”作者的话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定伴随着学生自觉的想象活动和移情作用。它的内隐行为表现为学生对言语情境的重构和对作者话语的“倾听”, 而外显行为则表现为学生声情并茂地对作者话语的角色表达。读《论语》, 学生就把自己想象成孔子, 读《背影》, 学生就要扮演朱自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如果学生没有获得对文本信息的整体理解, 读文本时就很有可能读不出节奏、轻重和语调。所以, 朗读其实质就是对文本整体信息的涵泳, 朗读时必须有对文本整体理解的参与。

第四, 整体设计“主问题”, 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 由于对问题的设计过于细碎, 造成了教学中的烦琐分析。这样不便于学生对文本整体宏观的把握, 给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基于此,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化繁为简, 着眼文本整体设计有思考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有效传达文本的整体信息。这个“主问题”, 是引发学生参与的牵引力, 是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如何设计“主问题”呢?

(1) 整体感知阶段, 围绕文本题目设计“主问题”, 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主题。

(2) 精读赏析阶段, 用“主问题”形成对文本的深入研讨。

(3) 拓展延伸阶段, 用“主问题”强化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新认识, 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拓展, 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从整体着眼设计主问题, 对课堂教学会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简化了教学的组织程序,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上一篇:自主游戏环境下一篇:管道并行敷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