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意识形态论文

2024-10-16

主体意识形态论文(共12篇)

主体意识形态论文 篇1

新课程标准就小学数学教学对象作了如下阐释:“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这番阐释,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的侧重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完成有效的教学。作为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之上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氛围,快乐、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至关重要。在精心创设的氛围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下,积极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应用,了解数学、熟悉数学、融入数学。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学生主体课堂,为学生学习数学做良好的铺垫。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心理实践表明,快乐的环境令人积极向上,压抑的环境令人逃避、颓废。尤其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正处于懵懂时期的小学生,他们学习数学并没有直接的目的性和驱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兴趣和当时环境以及当时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爱心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对他们的关心和喜欢。例如,当和年龄尚小的孩子说话时,教师不妨蹲下来,表示你们之间的平等。无论教师心情如何,走进课堂应学会面带微笑,用自身的微笑去感染不爱上课的孩子。当批评学生时,教师要注意不要直接训斥,而应学会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要求。另外,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学生因为年龄小,阅历少,所以看问题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要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成长,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在上课的一开始教师可以创设和所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放松心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生年龄尚小,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穿插诗歌和故事,如让学生猜数学谜语,给学生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请学生做课前数学小知识讲堂的主持人,等等。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快乐、主动地学习知识,远比填鸭式的教学效果要好。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条件,取决于教师的用心和教学理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学和人格教育。

二、巧用提问,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孩子天生就具有好奇心,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巧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我曾经在讲分数时,为“如何引入分数概念”感到苦恼,最终我巧妙运用巧克力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上课时,我拿出4块巧克力,作为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的奖励。在我的设计之下,有两个同学答对了问题。这时我接着提问:“这四块巧克力怎么发给他们呢?”学生们迅速回答:“一人两块。”接着我又拿出一块巧克力,继续刚才的问题,在设计之下,依然有两个同学答对问题。我同样地问道:“这一块巧克力怎么奖励给他们呢?”此时学生会回答:“一人半个。”“半个怎么用数来表达呢?”学生的好奇心在问题的创设下被激发,于是分数的概念顺利引入,同时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明白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

三、重视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应用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需要尤其明显。教师应该利用这个规律,给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要只把自己看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不能只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在乎实实在在的物质和结果,因此教师应从实践入手,鼓励他们从事探索、观察的活动。

任何学习都要归于实践之中,也只有回归实践的学习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智力能力,完善其人格培养。数学来源于实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回归实践,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些教师认为小学没有必要布置实践课堂,并且认为学生过早参与社会实践会忽视课堂教学,忽视教师的作用。这恰恰是本末倒置,课堂本来就应围绕学生,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果一味地在乎教师的功能或者强调教师的作用,那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根本就无从建立。

如“计算圆的周长”时,教师完全可以将所有知识的讲授过程授权给学生,请他们自带圆形工具,然后用皮尺测量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教师可以在一旁点拨他们“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关联”,具体什么关联就请学生自己测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退居二线,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学生一次次完成实践,并在实践中寻找规律,在自我探索中找到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如果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会机械地死记公式,而并不清楚公式如何得到、怎么测算。学生自己从实践动手得来的公式,不仅使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更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更为宝贵的在于他们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懂得了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四、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主体意识

生活中的数学比比皆是,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很好地把生活内容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尤其是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存在意义还未完全理解,很多学生只是把他当作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而对“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并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可以处处体现数学在大千世界中的作用,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而发挥自己课堂主人翁的精神,主动去探究数学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创造学生主体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教师要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创造条件给予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主体意识形态论文 篇2

根据学校《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工作。现将近期意识形态工作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学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实行意识形态工作党委主要领导负责制,认真落实“书记抓”和“抓书记”工程,切实担负起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成立了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学院副职处级干部任副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

二、组织学习

学院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组织学习《中共南华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施办法》、《南华大学网络舆情管理实施办法》、《南华大学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等活动管理办法》、《南华大学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办法》、《南华大学各级各类官方微博、微信管理办法(试行)》五个文件的精神。学院各个支部也对每个文件的重要精神进行了专门的学习。

三、思想引领

学院书记通过专题党课,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

系列的重要讲话。启发全院职工要以思想引领为核心,进一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四、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成绩

(1)成立由郑宇为组长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建立由12名学生骨干组成网络舆情管理员队伍,经常性地关注学院师生的网络舆情。

(2)学院推选*负责网站的维护更新工作。

(3)学院建立了各类讲座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学校文件要求审批。

(4)加强教职工的联系和信息发布,学院建有教职工QQ群、各系部教师QQ群。

(5)学院组织6次学院党委中心组学习。学院处级干部均按照学校要求攥写了“学讲话用讲话”

心得体会和微心得各1篇。学院完成了以20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为题材的实践案例材料1篇。

(6)查找“

”问题8个,整改“

”问题8个。

(7)20xx年7月2日,邀请马列学院李晓衡教授进行了举办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改革进行时”为题目的理论文化讲坛。

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的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制定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以及全市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是及时传达,全面部署,资料共享平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https://)。我局及时召开班子会议,传达学xxx自治区制定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以及全市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并要求各二层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好,进一步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意识。

二是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坚持问题导向,逐项对照中央《实施办法》和自治区《实施细则》要求,认真从组织领导、体制机制、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了一次意识形态工作自检自查。按照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原则,对全局各类意识形态阵地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地清查,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切实做到可管可控。

三是传递上情,宣传政策。近两年,我局中心组先后5次传达学xxx自治区、来宾市及县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文件,专题研究开展全局意识形态工作。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2次,专题学习贯彻上级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要求做好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组织丰富多样的正面舆论宣传,开展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严防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

四是制订方案,落实责任。我们根据自治区、来宾市及县委的文件精神,及时制订了《象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明确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梁伦伟同志具体分管意识形态工作;安排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按照县委的要求,兼职,适时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引导。

二、存在的问题

我局宣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和引导管理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新形势下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需要进一步增强;三是满足干部职工文化需求的工作有待加强;四是对外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向党中央看齐,向习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看齐,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党组工作报告、纪律检查、干部考核,以及平安建设考核当中去。

二是强化担当意识和战斗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成就的展示宣传,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地落实。

三是加强短板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先进单位的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标杆作为参照物,补齐短板,做好创新工作。

我局将在继续高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加强领导,树立楷模,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以宣传工作促发展,提高住建系统干部的思想高度,更好地履职尽责。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自检自查报告篇【二】

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的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制定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以及全市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是及时传达,全面部署。我局及时召开班子会议,传达学xxx自治区制定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以及全市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并要求各二层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好,进一步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意识。

二是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坚持问题导向,逐项对照中央《实施办法》和自治区《实施细则》要求,认真从组织领导、体制机制、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了一次意识形态工作自检自查。按照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原则,对全局各类意识形态阵地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地清查,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切实做到可管可控。

三是传递上情,宣传政策。近两年,我局中心组先后5次传达学xxx自治区、来宾市及县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文件,专题研究开展全局意识形态工作。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2次,专题学习贯彻上级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要求做好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组织丰富多样的正面舆论宣传,开展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严防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

四是制订方案,落实责任。我们根据自治区、来宾市及县委的文件精神,及时制订了《象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明确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梁伦伟同志具体分管意识形态工作;安排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按照县委的要求,兼职网络评论员,适时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引导。

二、存在的问题

我局宣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和引导管理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新形势下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需要进一步增强;三是满足干部职工文化需求的工作有待加强;四是对外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向党中央看齐,向习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看齐,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党组工作报告、纪律检查、干部考核,以及平安建设考核当中去。二是强化担当意识和战斗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成就的展示宣传,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地落实。三是加强短板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先进单位的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标杆作为参照物,补齐短板,做好创新工作。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篇3

一、改进教学方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才能抓住学生,带领他们去探索知识,感受英语的魅力。笔者针对班上学生的具体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时,通过视觉,人对知识的吸收率为83%;而依靠听觉,吸收率仅为11%。可见,视觉形象的影响远胜于听觉感知。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如在高二Unit 5 Travelling课文里,教材只给学生呈现了几张旅游图片。要想让学生深入感受国内外旅游地的特色,单靠这几张图是肯定不够的。这时,笔者给学生放映了四部影片中旅游胜地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全新的享受,对本单元的学习自然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好奇感。笔者平时还利用英文歌曲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英语、说英语、唱英语的乐趣。笔者鼓励学生寻找喜欢的歌曲并担任“小老师”,教学生们唱英文歌。笔者发现,这一环节很受欢迎,孩子们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很多以前对英语课有恐惧感的学生,变得非常期待英语课的到来,笔者也成了最受欢迎的教师。

二、创造成功机会

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充分保护学生这种内在的成功欲望,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课堂焦虑感较强或是英语较弱的学生。

学生小丽来自农村,英语一直是她最头疼的科目。在和笔者进行交谈中,她提到最害怕的就是记单词,最不喜欢的课堂环节就是听写单词。每次听写单词,她都会紧张。为了给这样焦虑感强的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听写环境,笔者设计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单词听写环节。笔者让学生小强到黑板上演示听写单词,让小丽作为批改者参与到这个环节。這一设计大大减轻了小丽的焦虑感,她变得轻松起来,快速地找到了小强听写中的错误,并纠正过来。笔者利用这个机会在班上表扬了她,她大受鼓舞,在之后的听写练习中由被动者渐渐变为了主动参与者。

笔者深刻认识到,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教师需要照顾学生心理,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断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他们培养信心,战胜自我。

三、丰富评价方式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课堂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负面性会让学生变得被动,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带来诸多消极影响。为此,英语教师必须丰富评价方式,要意识到英语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使学生通过评价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形成主人翁意识。

比如,在一次课堂讨论时,笔者要求学生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连续点了好几个学生,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笔者鼓励他们,不管怎样也要开口。最后,只要是回答问题了的,笔者都会尽力找他们的优点,用不同的方式表扬他们。于是,其他学生慢慢地开始踊跃起来,这个问题被大家一起探讨得非常清晰。教师要使评价成为学生的“加油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增强信心,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阳五中)

主体意识形态论文 篇4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 即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正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

外语是人类知识的载体, 它对智能的开发作用不可忽视, 它更可以促进人们交际能力的发展。当前, 小学英语课在很多方面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如在目标上,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法上力求多样, 并能从视听入手, 进行听说训练, 教学过程强调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有一定的层次性等等。但仍旧存在着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 如: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层次性, 教学要求“齐步走”, 致使部分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上掉队, 过早出现两极分化, 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造成障碍;在组织教学活动方面注重形式, 学生参与的深度不够, 效益不高等等。为此, 广大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 从基础教育的大教育观出发, 把英语教学的基点转移到人的素质培养上来, 在英语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要着眼于人的发展, 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 让学生的主体性焕发出来, 以提高教学实效。

二、对主体性理论的认识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 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 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 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 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 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 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 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处于生长发展过程中的儿童, 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相对于成人较弱, 应该说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 待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的,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 我们把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作为我们落实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着力点, 在英语课教学这一主渠道,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三、教学实践的途径与策略

1.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做是简单的认知体, 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 把自身当做认识的对象。

经调查研究发现, 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 才能占33%, 智力占20%, 其他占14%。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 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I”也是“me”, 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I”的主体意识, 帮助“I”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 督促自己主动学习, 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2. 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 对上课充满信心, 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 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充满信心,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多看学生优点。当学生出现发音、拼读等错误, 学生由于胆小、害羞而不敢开口。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错用语句时,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 不要嫌他们“不聪明”“耽误时间”, 不要怪他们不能如教师所愿。而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 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 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 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要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 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 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将传统教学媒体 (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 与现代教学媒体 (如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等) 相结合, 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 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 能看的让他们看, 能摸的让他们摸, 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另外, 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 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小环节, 多台阶, 多变化, 勤鼓励”。即, 将每个教学环节化解为几个小环节, 且做到易精易小, 每个小环节都紧扣教学内容, 且做到环环相扣, 层层接近, 为学生搭好学会的台阶, 感受会学的乐趣。同时教学环节的处理易多变化, 做到教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得到满足。另一方面, 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会让学生充满自信,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主体活动。

3. 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 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 因此, 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 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 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 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情况联系起来, 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联结点, 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 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 活动可分为:呈现活动、练习活动、交际活动。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 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 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 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 呈现新的教学内容, 要力求生动形象, 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2) 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 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 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 可自我展示。 (3) 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 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 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

主体意识形态论文 篇5

2021 年上半年,在局党委正确领导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认真履行班子集体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了党建工作责任制,与党的其他工作紧密结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落实。现将 2021 年上半年年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重视,强化干部的思想意识,加强好党的领导。

我校党支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意识,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

1、明确要求支部委员会对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支部书记季林波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副校长校长季仲彬和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詹苏南是直接责任人,协助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

2、制定了《城东实验小学支部委员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中。学校中层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主抓分管处室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直接抓、亲自抓,切实解决师生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领会,确保正确的思想武装,提升好素质。

1、狠抓学习领会,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

2、支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寻找身边先进事迹、撰写微故事或微视频并组织交流学习。

3、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自学、导学、讨论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4、重视教师学习,不断加强全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和执教能力。校内所有报告、论坛的开办,均由分管相关工作的中层班子成员和党支部书记共同负责把关审核。

三、宣传教育,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

半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支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立了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教师一日常规》和《师德考核办法》,坚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开展各类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取得明显效果。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队课、集会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理想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感恩教育等。“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有序开展。

3、规范媒体宣传,积极有效传播,营造浓厚积极的宣传氛围。

(1)学校建有公众微信号、教师 qq 群、钉钉群。所有上传信息由专人管理,学校专设校级领导 1 人负责审核、统计工作。学校规定,教师在使用工作微信群时,只能用于日常工作和传播正能量信息,不能聊天或作其他用途。

(2)学校设立网络信息管理员,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经常性地关注学校师生的网络舆情,及时监控和删除网络不良信息;负责学校网络的维护更新工作以及上传信息的工作,及时为领导研判舆情提供依据。

(3)落实新闻发言审核制度。对宣传和信息发布一律按制度办事,否则将实行责任追究。学校内所有板报、橱窗宣传栏、文化长廊、电子屏的内容更新由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政教处主任统一审核管理。

四、作风建设,确保一流的队伍建设,树立好形象。

1、夯实制度,源头管理抓作风。为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落实,我们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用制度管人管事,并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与党建工作一起安排部署和考核。通过系列工作的实施,促进了党员干部广泛深入群众,开展理论学习,及时了解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2、落实规定,执行制度转作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遵规守纪,厉行勤俭节约及提高工作效能,带头身体力行,并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制度已成为新常态。

3、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和听课,及时了解教学方式、方法及内容,关注教育综合改革的进展情况,主动与分管学科教师交流沟通,提出课改的思路和建议。

4、明确目标,严格考核提效能。实行工作项目化管理,在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对全校的每项重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定效果、定奖惩,从项目立项、任务分解、责任落实、推进实施到总结评估,各个环节都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岗到人,并将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工资绩效挂钩,实实在在地将作风建设落到了实处,全校上下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有效促进了工作效能的提高。

2021 年上半年,我校领导班子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认真履行主要负责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和分管负责人的分管责任,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领班子成员抓好分管科室的意识形态工作,做到守土有责,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履职尽责。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责任考核机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目标管理,与学校其他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完善审稿机制,对每一篇稿件严格落实审稿制度,防止在导向上和内容真实性上出现偏差。三是创新思维,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强化大局意识,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切实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摄影的主体意识 篇6

一、主体意识及其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对于自己作为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的自觉认识和能动把握。其具体内涵有:独立自主性、责任使命感、主观能动性和进取精神。人首先有对主体地位的自觉,不但意识到自己“独立”于客体,而且懂得自己作为主体能“自主”,进而弄清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是什么角色,享有怎样的社会权利和责任,又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明确权责之后,主体就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最后,主体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主观意向,同时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只有具备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成熟,人才能成为出色的实践主体。

1、主体意识对于新闻摄影的意义

主体意识是当今摄影记者最重要的职业素质。以前,衡量一名摄影记者水平高低时,往往看其对光圈的运用、构图手法、暗房技术等,但如今已越来越强调拍摄者头脑中思想意识水平的高低,强调摄影记者要有很好的主体意识,透过照片要能看到拍摄者的独立思考,照片的内容要具有厚重的社会感和历史感,更追求通过拍摄者思想情感在照片中的表现来打动读者,等等。你可以不懂照相技巧,只需会按快门;但你如果没有思想意识,就决不可能拍出好照片。优秀的摄影记者,通常都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美国年轻的获奖老手安东尼·苏奥的成功秘诀被归纳为:“积极、执着、热情、进取,使命感和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优秀摄影记者之所以能拍出有力量的照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性、使命感、能动性、坚韧的毅力和自省的态度,等等。

2、主体意识在新闻摄影中的突出作用

主体意识在新闻摄影中的突出作用,这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解析。(1)保持独立自主性。摄影记者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不盲从,不轻信,不受人摆布,具有独特的视角。(2)责任使命感。摄影记者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目光敏锐地投向暴露现实的最佳点。在新闻摄影里,一幅佳作往往是两者兼具,也就是既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又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例如,解海龙拍贫困儿童,推动了希望工程;卢广拍吸毒女,增强了全社会对毒品危害的认识。(3)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能使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中始终保有思维的活力,选取独特角度,挖掘主题深度,在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从而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增强传播效果。(4)培养创新精神。主体意识中的进取精神是不断发掘摄影记者前进的内动力,它能使记者不断突破自我、打破定势,从而自我提升,不断创新。

二、主体意识在新闻摄影中的具体应用

1、增强独立自主性

主体意识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独立自主性的增强。摄影记者除了对新闻摄影独立自主性的科学把握外,还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品格、运用独家慧眼“抓新闻”、训练单兵作战能力。新闻摄影最忌讳“有闻则拍”。而有独立思考品格的记者,往往更能抓住社会生活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典型瞬间,从而在新闻事件发生时,更能深入准确地把握其本质,敏锐地认识到其独特价值,进而揭示其蕴涵的典型意义。

其实,在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时,如果摄影记者对之有过独立思考、深刻理解,拍出的照片往往更生动,更能把握宣传的主题,找到准确的落脚点,宣传效果更好。运用独家慧眼抓新闻,也是增强独立自主性的一个表现。独家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单位和记者在当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求生存的重要手段。新闻摄影同样要运用独家慧眼抓独家新闻。运用慧眼抓新闻,正是摄影记者增强独立自主性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记者强烈的主体意识。

2、强化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摄影记者主体意识的应用,突出表现在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强化上。摄影记者责任使命感的倾注往往是跨越国界、种族等因素而共同的。这种倾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披露现实问题,发挥监督优势

新闻摄影在披露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行舆论监督时,具有独特的优势。摄影记者应该有意识地研究和披露社会现实问题,在照片中倾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摄影记者在舆论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新闻摄影要走出困境的希望,就是要肩负起社会责任,饱含真情纪录现实,推动社会的变革”而决不是简单的揭露。

②为历史留影

没有历史使命感的照片,只能是新聞的易碎品;只有历史意识的注入,才能使新闻照片具有历史价值。正如《英国摄影杂志》所说,新闻摄影是“将世界的情况纪录下来”,成为“历史档案”,这是摄影记者崇高的职责。自1852年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汉堡大火遗迹》诞生时起,新闻摄影似乎注定了担负起“把触角更多地伸向灾难、贫困、战争以及一切人类困境”使命。摄影记者要有为历史留影的意识,从生活中发现题材、审视题材。

3、树立进取精神

①提高“抢拍”能力

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的竞争意识。新闻事业的发展自然造就了新闻记者的竞争性,没有竞争意识就无法在新闻竞争中立足,新闻摄影尤其如此。对于新闻摄影来说,由于拍摄角度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使得摄影记者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许多时候你如果没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就只能望洋兴叹。“抢拍”应该与“抓拍”一样,成为当代摄影记者的法宝,摄影记者需要提高“抢拍”能力来抢新闻。

②培养韧性战斗精神

韧性战斗精神,就是指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时要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坚强决心与毅力。内在的自信与自尊熔铸出高昂的主体精神和独立人格,使摄影记者勇于超越困境,不断开拓进取。意志,从来就是摄影记者成名的必备素质,它造就了摄影记者精神世界的独特魅力。

③预见典型瞬间

典型瞬间的出现,常常是可以预见的。摄影记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采访拍摄前要亲自到现场熟悉环境了解情况,并尽量争取预先知晓新闻事件的相关情况,而且要意识到,应先在头脑中建造起一个预见性形象,占据主动,预见到典型瞬间。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常常是优秀摄影记者的必备素质。

三、培养和强化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

1、借鉴国外经验

对国外同行成功经验的学习借鉴,要树立“放眼世界、求同存异、积极参与”的方针。

首先要从自我封闭中解放出来,培育和树立世界眼光,求同存异,注意世界认同的兴趣与标准。其次,要重视与世界摄影界的交流,使新闻摄影在国

际化道路上健康发展。注重反映社会热点、注重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注重摄影形象的冲击力,注重图片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传播效果。第三,要学习外国摄影记者在拍摄我国题材上的成功之作,注意将其与自己的拍摄思想、主体意识加以比较。多向别国的优秀摄影记者学习,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向前发展。另外,要注意新闻摄影的意识形态特性,在借鉴中要结合本国实情,有所取舍,在用心揣摩别人的同时,要正确区分其中共性与个性。例如,我国国情决定新闻摄影不能一味去表现社会的消极面,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这种责任使命感是严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故而我们谈与国际接轨,应防止片面和盲目,要有对中国新闻摄影自身的反思与剖析。

2、加強自身修养

要增强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从内在的方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摄影记者自身要加强修养。首先要求摄影记者必须要有对主体地位的自觉。这种自觉既是主体意识得以不断深化的前提,它本身又已经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其次,要全面加强摄影记者自身的修养,以增强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摄影记者要全面加强自身各个方面的修养,包括思想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业务修养,乃至生活修养、处世修养,等等。通过修养的加强,为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三,还要注重对文化传统心理的反思和突破。中国的某些传统文化不利于主体意识普遍觉悟与弘扬,对摄影记者养成主体意识有一定的遏止作用,这就要求在加强修养中,特别注重有意识地突破传统文化心理的弊端。

3、做到“三个深入”

浅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主体构建 篇7

这里阿尔都塞跟随着马克思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探索。当我们进行生产劳动时, 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是我们维持生产持续性的一个基本前提。我们都知道生产资料是我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离开物质条件, 就谈不上什么生产力了。而生产力的再生产, 是阿尔都塞重点分析的领域, 他将生产力的再生产划分为劳动力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两个方面。这不同于一般经济学家的划分。在前者劳动力的再生产中, 一般经济学家会认为, 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是为了维持生产的持续性, 必须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以维持其家庭的最基本的开销, 使其可以持续的进行生产活动。但是当劳动力水平逐渐提高, 社会分工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仅仅满足劳动力的再生产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生产水平的需要了。阿尔都塞曾说:“我说过, 有效的劳动力必须是‘合格的’, 即适合在生产过程的复杂体系内从事工作。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特定历史阶段由生产力构成的统一体类型, 都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劳动力必须拥有 (各种各样的) 的技能, 并以这种方式获得再生产。” (陈越译:《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第324页) 正是对于劳动力要求提高, 为劳动技能的再生产提供了立场。

阿尔都塞表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之下, 劳动技能的获得已不同于以往的学徒制。而是在脱离了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学习的模式, 而在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构的组织下来完成的。而当我们以为这种现代的教育制度带有明显的先进性时, 在传授以往的生产技能的过程中, 也将统治阶级思想规范悄无声息带到我们面前。所以阿尔都塞告诉我们:“在学习这些技法和知识的同时, 孩子们在学校还要另外学习良好的行为“规范”, 即每个当事人在分工中根据他们“被指定”要从事的工作所应遵守的姿态:道德规范、公民良知和职业良知;实际上就是关于尊重社会技术分工的规范, 说到底, 就是由阶级统治建立起来的秩序的规范。” (陈越译:《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第325页) 我们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在培养劳动者生产技能时, 也在同时生产一种生产关系, 换句话说也在生产着一种意识形态。所以我们发现我们往往会被教导应当去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使自己应当作为一个符合被设计出来的那种“好人”, 而且我们不会去怀疑, 我们如此去做真实的价值。我们自觉地臣服于这种意识形态之下, 我们并未发现, 当我们已经将生产技能熟练之后, 准备去加入生产劳动时, 我们也已经做好准备去臣服于这种意识形态之下了。

这里出现一个意识形态对于主体建构的理论体系, 阿尔都塞十分赞同马克思所描绘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这个比喻, 而且对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也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我们知道马克思提到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种形象的比喻, 一提到国家, 我们自然而然的将它划归为上层建筑的范畴之下。而我们在之前所提到的构建机器就隐藏于国家之中。马克思将国家描述成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国家机器, 但阿尔都塞在这里阐述道, 这种国家机器与国家政权是两种同时存在于国家这个概念之中的职能。而在这种国家机器中又包含着两种国家机器, 一种是镇压性的国家机器, 而另一种就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镇压性的国家机器阿尔都塞是这样描述的:“国家机器包含政府、行政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 它们构成了我今后要称作镇压性国家机器的东西。” (陈越译:《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第335页) 这种镇压性的国家机器是我们传统提到的国家机器, 而真正的去作为主体构建的的场所则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 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在阿尔都塞那里被总结为宗教的、教育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播的、文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而这些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知道国家的统治不仅依靠强制性的国家暴力, 还需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于意识领域的统治。阿尔都塞指出强制性国家机器是存在于公共领域的, 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是存在于私人领域的。而且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存在于多种领域之中。在这里阿尔都塞特别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因为阿尔都塞认为, 学校作为培养劳动者的场所, 对于劳动者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 也培养了劳动者遵守既成法则的心理, 是受培养者可以顺从社会上主流的价值观。而且这个培养的范围是十分宽泛的, 甚至可以包括我们交往之间的礼节方式。当我们了解了主体构建的构建场所时, 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个构建的过程。其实这个构建的过程是意识形态在去询唤作为主体人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阿尔都塞带来一个例子来理解这种主体建构, “假设我所想象的理论场所发生在大街上, 那么被呼唤的个人就会转过身来。就这样, 仅仅做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身, 它就变成了一个主体。” (陈越译:《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第364页) 就是这样我们已经承认我就是这个被询唤的主体, 并且可以了解到这种意识形态的构建是隐藏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的。我们可以联想到, 当我们彼此见面时, 握手寒暄是我们通常的惯例, 但是这种文化的意识形态在构建时如果采用击掌的方式来表达问候的话, 我们会去自然而然看到他人问候时伸出手与他人击掌。其实在这个过程之中意识形态已经侵入了我们的行为方式, 并且按照一定意识形态将我们作为主体建构完成。

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的解读, 让我们看到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意识形态是如何将我们塑造成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奴仆的过程。而意识形态的真实的本质是作为社会深层地社会结构, 我们会发现这种社会结构存在以我们的价值观之中。并且作用于我们对于价值观的趋向, 有时也会存在与我们日常的行为之中。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 在现代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 他们看似应该的目标是否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知道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看作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 当我们提起马克思对于国家职能的演变时, 我们会发现当政权被资产阶级掌握时, 国家的职能是暴力镇压的机器, 而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时, 国家的职能却趋向于福利化了。所以我们得到的提示是, 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意识的再现, 无产阶级的意识已经不再以如何隐蔽的去剥削他人为目的了, 在这时意识形态发挥的作用也可以发生改变。作为社会的深层结构, 它是存在于随着特定的历史之中的。所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统治, 如何更好地引导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 对于我国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摘要:关于阿尔都塞的主体建构理论为我们揭开意识形态如何作用于现实社会, 阿尔都塞对于现存的教育制度剖析是独到的, 他为我们展现了我们是如何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下被塑造成为符合统治阶级意志产物的, 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去探索意识形态新的职能提供了前提。

关键词:主体构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参考文献

[1]陈越译.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C].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8

一、融洽关系, 用心沟通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因此, 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主体意识才有一定的基础。有人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要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必须用爱心搭起一座平等沟通的桥梁,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 进而也为整个教学服务。比如下时课堂教学可渗透“爱学校、爱班级、爱同学、爱老师”的理念。

二、培养兴趣, 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 这就是求知欲。在语文教学时, 教师要自己深入思考有关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步骤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在理解, 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重组, 设计出最有效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激情洋溢、深沉缠绵的开场白, 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如学生课前三分钟即兴表演和短时演讲。甚至师生中任何值得捕捉的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 都可“拿来”。

三、面向全体, 激活思维

任何一个群体, 自然存在智力的高低, 能力的大小等差异。在一个班的同学中, 同样存在思想的先进与落后、学习成绩的优差等区别。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就必须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 全面和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激活其思维, 放飞其思想, 从而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整体优化。比如, 课堂上可分类施教, 步步递进, 课后辅导时可以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等等。

四、端正态度, 明确目的

端正态度, 明确目的,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做到这一步, 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读好书, 于人于己, 于家于国, 大有裨益。比如:举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勤奋不止, 奋斗不息”的主题班会, 开展“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竞赛活动等等。

五、摒弃唯一, 走向多元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它不但能巩固知识,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进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忽视对答问的评价, 还惯于走一刀切的统一模式, 他们一脑子的条条框框, 行为规矩, 他们一味地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来强制要求正在成长着的孩子们, 对答案的多彩与多元视而不见, 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与创造力, 学生也在老师因粗暴简单的行为给出的“标准”答案面前畏首畏尾、停滞不前, 根本谈不上主动参与。因此, 我们必须摒弃掉成人化的价值观, 让答案丰富多彩起来, 也让我们的孩子“多元”起来。

六、团结协作, 体验成功

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需要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通力合作, 相互交流, 形成默契,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给学生探究研讨的机会, 对一些有争论的问题, 可以讲出各人不同的意见, 对怀疑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 通过研讨把各个学生看到的、想到的集中起来, 使大家对所要认识的事物了解得更全面。由于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研讨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不可以促进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 因此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加强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好途径。

七、解放思想, 拓展空间

众所周知, 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 单纯依赖课堂教学远远不够。为了使学生真正“得法在课内, 收效在课外”, 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 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当然, 学生在新语文教学空间里, 其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观念也容易培养。比如开展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社会调查、书法竞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口说我心, 手写我心, 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强化主体意识激发创新活力 篇9

一、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强调主体意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班上每一位学生, 要使全体学生都有学习、交流的机会, 提高学生情感沟通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1. 营造宽松的质疑环境。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 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学生质疑的环节, 善于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这既是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 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做法。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小组学习不要流于形式, 让他们充分地讨论思考, 能在小组解决的尽量在小组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可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 应给予热情鼓励, 对提出的简单的、不着边际的问题要给予及时引导, 并对一些问题适当补充, 适时延伸。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分析力、理解力,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教《“黑板”跑了》这篇课文时, 先让学生说一说印象中的黑板是什么样的?学生说道:就是大家上课用的黑板, 它不会动。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你看到课题有什么问题产生?这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 他们纷纷展开了讨论: (1) 为什么要对黑板加双引号?难道这个我们平时熟悉的词语还隐藏着特殊的含义? (2) 黑板怎么会跑?这些问题点燃了学生求知欲的火花, 引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细细品味之后, 豁然开朗, “啊, 文中的黑板是指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所以加了双引号;因为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了黑板, 随着马车的移动, ‘黑板’就跑起来了”。一篇对于二年级学生略显难懂的课文, 就这样在有价值的问题中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融会贯通了。

2. 采用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都应体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在课堂上, 学习氛围轻松、热烈、活跃,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知识才是令人难忘的, 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积极地组织引导, 并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 首先用“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句话引题, 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小组阅读交流, 一边读一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感悟文章中海底动物、海底植物那种独特的美。然后选择各自喜欢的段落, 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品读, 激发起学生心中对大海的向往, 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最后运用美景美文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环节中, 喜爱绘画的同学给海底作了画, 能言善辩的同学争着当小导游介绍海底, 班上还响起了《大海啊, 故乡》的歌声, 真可谓百花齐放。

二、调动主体活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调动学生主体活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1. 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 我们一定要加强预习指导。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提示预习重点。在讲新课之前, 教师依据本课的训练重点, 结合课后思考题设计好预习题, 或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去预习。其次, 引导学生写预习收获。内容可写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内容的理解及课后问题的解答情况等。最后, 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 学生互相点评, 对于预习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2. 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现行课标规定: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夯实基础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为此, 教师可根据年级不同定出每天要阅读的时间, 可定期举办“故事会”, 评出“故事大王”;可结合课文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可在班里办图书角, 拓展学生阅读空间;还可每日出一版学生搜集的名人名言,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激发主体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育的功能、作用及地位都将随着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新精神、有个性的人。因此, 激发主体创新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灵魂, 是时代飞速发展的渴望。

1. 在逆向思维中创新。

所谓逆向思维指的是针对既定的结论进行反向推理, 提出相反判断的思维类型。这样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答案, 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思维的创造力得到培养训练。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被“成规”束缚, 不人云亦云, 就要注重讨论的作用, 善于从逆向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独到的见解。

如在教学《狼和鹿》一课时, 首先说明狼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凶狠、残暴, 它也有好的时候, 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先按要求读课文,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从文中悟出的道理,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看过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 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各抒己见, 阐明了“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 并不符合客观规律”这一道理, 体会到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告诫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这时学生们认识到只有全面地看问题, 才不致作出轻率的判断。

2. 在实践中创新。

让学生尝试“创新”, 实践是最好的方式。举世公认的富裕国家瑞士, 让学生尝试“创新”堪称一绝, 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教学中, 我总是锻炼学生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要做的事情, 做一件大多数人不易做到的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春笋》《小池塘》《春到梅花山》都是描写有关春天事物变化的一组课文。我在教学之前, 安排学生走进大自然, 认真观察, 寻找春天的足迹。在课上交流汇报时, 有的同学发现了地里麦苗返青了, 有的看到小溪里的水流淌了, 干枯的树枝似乎一夜之间变绿了, 微风吹在脸上有些暖意了, 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 “头上”还顶着种子壳呢!结合我班“手工粘贴”课, 把春天的景色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对课文理解更深, 感悟更多了。

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10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首要任务,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中,夏老师体现出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主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因为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的兴趣。从事件中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夏老师将学生在作文中人物神态描写的难点化解于学生的表演中,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教学情境。

此次突发的教学事件,更是充分展现了夏老师的教学艺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要倾注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学生小W拙劣的肖像画引起了同伴们对他的嘲笑,但夏老师看见的却是画中“那个小人眉头紧锁,眉锋夸张地向上扬起,怒目圆睁,嘴角紧闭,表情非常生动”。她随即将“怒发冲冠”一词巧妙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对该词温故而知新,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小W所想表达的对“愤怒”的理解。小小的举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魅力。夏老师用激励性的语言树立起小W的自信心,使师生、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主体意识形态论文 篇11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是有感而发,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的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

有个老师好奇问将圆苹果画成方苹果的学生,学生说,圆的苹果放在桌子上,容易滚到地上摔烂,而方苹果就不会掉下来。老师不但不批评这位学生反而表扬说,你好有想象能力,祝你成功。苹果本来是圆形的,画成方形的,似乎脱离了实际。但这位教师没有因此批评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说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鼓励他。我们不禁为这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善于保护学生充满个性与灵气的想象力而喝彩。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平等对话最基本的原则是尊重别人。学生当中,虽然他们在文化成绩方面肯定会有所差别,但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其它方面的特长。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个性差异。如果老师能够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那么他就有可能成功。在有爱心、有耐心的老师面前,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教师要甘于蹲下来看学生,经常换位思考问题,关注每一位学生,力求不同的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布置日记、随笔,让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写写自己乐写的作文,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重视写作基础知识的积累,训练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开发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首先就是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学生只有多读书,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多练笔,才能为写出好文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常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优美词句、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閱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接下来就是要有所感悟,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写作方法,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应用,学会触类旁通,教师可以多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让他们学会迁移。最后就是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保持很好的语感。

为此,教师可以推荐好书给学生。当然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老师要做好表率,只有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了,作文教学中才能做到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读书指导,适当引导学生读书做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读书,从而爱上读书,并且培养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长此以往,作文时才不至于有言之无物的尴尬。

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写作指导,通过教材的仔细品味,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自学能力。结合课文分角色扮演、美文赏析、看图编故事、课文续写、课堂讨论或辩论,通过这些活动,多角度、多方面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明确训练的要求,分课时进行训练,在每节课上做好分目标训练。

三、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作文积累素材

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通过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同学们可以出去走一走,体味社会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用心观察、体味、感悟,有了丰富的写作题材,学生才会用心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任何奇思妙想都是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的,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让学生做他们年龄阶段该做的事情,不能把他们束缚在语文课堂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才能发散开来。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展示学生的佳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天赋,是教师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作文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学生创作才华会才得到充分的展现。

主体意识形态论文 篇12

1. 思考意识对学生学习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理论上却没有真正掌握好。

因为感观上所熟悉的技术是浮浅的, 这是被动的学习, 所得的印象不深、易于遗忘, 更谈不上技术完全掌握。而通过思考的学习则不同, 因为只有对技术认真思考, 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深入地理解了各技术之间内在联系, 获得其技术理论的升华, 才能深入理解技术。学生在学习某项技术时, 教师除了让学生从感观上熟悉技术外, 还要引导学生的思考意识, 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技术的情境中, 把学习、练习、思考系统联系在一起。

学生在学习某一项技术时, 主要通过四个学习过程。首先学生的学习是从感观上熟悉技术。第二,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第三, 学生的学习要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细致地掌握所教授的完整技术, 并在反复练习中不断的巩固。第四, 学生学习后, 要在技术评定与技术达标中, 达到及格以上的水平。这是目前我们在技术教学中采用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属于狭义的学习。虽然此方式可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掌握技术, 并达到及格水平, 但问题对学生思考意识起引导作用, 思考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 都面临着一个一个问题要解决, 这时思考的活动就开始了。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对学生思考意识起着引导的作用。因为思考意识不仅起源于问题, 而且还是思考活动的动力。如果教师把问题提到思路上去, 并且是学生想解决的问题, 那么学生就会通过反复思考很快地掌握好技术。

田径技术教学, 教师所担负的责任, 就是把技术动作传授给学生, 并使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 但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 都是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机械地学习每一项技术。这样的学习只能使学生对技术暂时地不牢固地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考意识的存在, 认识到学生有探索问题的心理, 把问题贯穿于技术教学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意识。如:教师提出有关问题, 让学生来思考回答或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公开讨论等等。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思考意识。

提出问题就是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使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去解决。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沿着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思考, 那么学生思考的效果会更佳, 掌握技术会更牢, 教学质量会更好。

2. 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教师应首先做思考的先导。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的。它或者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发展, 或者以震撼心灵的方式推动发展的跃进, 可以起到理论灌输所起不到的作用。只要教师勇于创新, 善于开拓就能无声地影响、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 “力求创新”。因此, 教师无论作什么样的工作, 都要不满足现状, 不墨守陈规;要不断学习, 善于将知识重新组合, 并运用于新的情境, 突破性地解决问题;要积极推进教师改革, 研究教材、钻研教法、不照本宣科, 能使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一句话, 要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教师应首先做思考的先导。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思考意识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那么怎样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教学中有些项目是生动有趣的, 有些项目则枯燥无味 (中长跑) 。生动有趣的项目可能会在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中失去对学生的引诱力;而单调无趣的项目常会在花样翻新的教学方式中唤起学生的热情。因此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田径技术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 如果老师在向学生传授某一技术时, 只让学生默默看、静静听, 按着老师传授的方法去练习,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转, 没有更多的思考余地, 其教学结果是教师讲授多, 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得少。如果我们的教学能从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思考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参与意识, 并积极思考自己的技术动作。

教学中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是目前田径技术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把思考意识始终贯穿于每节课中,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且还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 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主要起引导、指导、疏导的作用。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 就是让学生自由活动, 对学生不加以主体意识的培养, 因而课堂教学显得很随意。课堂上, 学生活动漫无目的, 或课堂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想干什么干什么, 感兴趣的内容就玩, 不赶兴趣的就起哄。不听教师指示, 使得体育课变成了“放羊课”, 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但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项目前,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以巧妙的语言告诉学生,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 学有什么好处。这样让他们从思想上先明确自己这节课的目的。从而把课堂上的“要我学”现象转变成了“我要学”, 这样课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1. 在上体育课时, 准备活动中的慢跑是多数学生最

不情愿做的, 即使跑了, 在跑的过程中, 打打闹闹或拉拉扯扯, 容易出现教学事故, 那么怎样让他们心甘情愿去做呢?教师一味的“要认真学”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应从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例如, 可以结合在大的比赛中, 由于不做准备活动, 而导致的一些伤害事故, 再结合正面理论教育, 这样就使得大部分学生从心里认识到做准备活动的益处, 从而会认真地跑完全程, 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任务完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2. 再比如, 令所有体育教师都感到头痛的女生请假

问题, 不但影响教师课的安排进程, 还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 更糟糕的是有学生跟着学请假, 针对以上情况, 以室内课的形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给他们讲有关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强调月经期间, 适当地进行一些小运动, 对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为了让那些跟着学请假的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我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 另一方面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体育课的重要意义, 培养他们树立了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决心。这样不仅杜绝有些学生跟着学请假的现象, 更使得有些请例假的学生也自觉跟着上体育课了。

3. 下面就中长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

大部分学生讨厌中长跑, 如果课中安排这项活动了, 那么有跑前请假的、中途慢走的, 甚至有干脆弃权的, 因而这项活动的达标成绩很不理想。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消除这种现象, 有的教师采用强制手段, 如不跑的, 罚跑。但这样, 只能治标而不治本, 更违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是行不通的。学生心里不想练, 即使跑了也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想到在学生主体意识上做文章, 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中长跑的好处, 从而主动参与。

近几年来, 在长跑教学中, 我坚持在新课开始前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鼓舞, 通过讲述世界及国家长跑名将的故事, 告诉学生他们是如何训练的, 当然我们不是训练运动员, 举出他们的例子, 是让学生首先树立吃苦的勇气。接着从反面告诉学生长跑时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 如“极点的出现”, 以及怎样克服“极点”现象。如“放慢跑速、深呼吸”。继续坚持就会迎来“第二次呼吸”, 以及“第二次呼吸”的特点, 这也是长跑成功的最好标志。当然。还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 长跑不仅是体能的考验, 更是毅力品质的锻炼。再利用自己跑长跑的切身体会教育他们、感染他们。譬如在跑步过程中心中老想着“不行了”、“走走吧”等, 如果有这种思想, 肯定是坚持不下来。如想着“快了”、“就要到达目的地了”、“坚持、坚持”, 那么离成功就越来越接近了。通过以上思想攻关,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愿去跑步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参加锻炼的主动性, 又提高了学生达标成绩。

摘要:在技术教学中, 学习的项目、练习的方法、思考的问题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有了学习内容, 才会有思考的方向和练习的目标。如果课堂上只安排学习内容和练习的方法, 而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那么学生所掌握的技术也只能是暂时的、浮浅的。巧妙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可使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教学中加强学生思考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开发学生的智力, 牢固掌握田径技术与理论知识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学,思考意识,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6) .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6) .

上一篇:延伸性企业下一篇:酯化反应器